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接触职业教育以前,我曾经长期在普通高中任教,当时每到周末放假是我们这些班主任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校门口经常集中一些社会青年,其中就包括一些职高学生,他们的聚集经常引起女学生的不安或者男学生间的争斗,因此学校不得不安排好几位老师在校门口值班,估计那时的我也曾经说过“不要与职高生混”之类的话。所以我可以理解浙江这所学校的行为。
但是在进入职业教育界之后,我原先对职业学校与学生的印象渐渐得到了改变,我发现职业学校的老师们远比普通高中的老师努力与辛苦,职业学校的学生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职业学校的各项管理比普通高中更加到位。但就像许多评论所表现的那样,许多人――包括非职教圈的教育界人士――都无法想象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无法想象孩子经过职业中学的三年学习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他们更愿意相信的是媒体上关于职业教育的负面报道和坊间关于职业学校的种种传闻。关于职业教育是否“二流教育”的辩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职业教育人士也努力了几十年,但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似乎没有改观,问题出在哪里?
戈登q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认为偏见的定义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二是过度抽象的信念。人们一般把第二个元素称作刻板印象。提到农民工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满身泥污、言语粗俗,提到“富二代”很多人会认为他们开着豪车、带着大金链,这些都是刻板印象,要知道许多农民工已经穿上西装走进了国家的议事殿堂,也有许多“富二代”克勤克俭、努力创业。可以看得出来,刻板印象与群体特征是紧密相联的:当我们把一个群体的特征进行过度抽象时刻板印象就产生了。
尽管职业教育已占据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的传统弱势地位仍然造成了外界对职业教育现状的无知,所以人们经常从媒体报道、熟人之间的口耳相传中碎片化地接触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信息,这些有限的信息形成了关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学生的刻板印象的基础。一旦刻板印象形成就不容易再改变了,伯纳德(Bernard)在《偏见与歧视心理学》中指出刻板印象不仅是描述性的,也是规范性的,人们会根据刻板印象预期某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行为,如果人们形成了关于职业学校学生有暴力倾向的刻板印象,那么当一个职校生向别人武力示威时,人们会认为“你看,这些职校生就是有暴力倾向”,而当一个职校生表现彬彬有礼时,人们则经常会忽略这一信息而不会对原有的刻板印象进行修正。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观 农村义务教育 渗透
一、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
景泰县正路乡现有21所学校,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10个。学校可开展“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父母每天在做什么?”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从事的职业,体会父母的辛苦,增强学习的动力,并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朦胧的向往和初步的规划,从而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二、有利于农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
景泰县正路乡是全县唯一的纯山区乡镇,人才吸纳能力弱,经济基础薄弱。正路乡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胡麻、洋芋和以扁豆、豌豆为主的小杂粮;畜牧业以传统的滩羊放养为主,辅以生猪、牦牛饲养及少部分特种养殖;正路乡铜矿石和石灰石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砂河井和围昌沟,依托境内矿产资源建成的大罗湾铜矿、金砂水泥厂、双墩隆鑫冶铸厂及3个白灰生产线是主要的工业企业。因此,正路乡有丰富的乡土教材资源,乡土教材的编写是渗透职业教育观的重要手段。学校可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把课本和现实生活、生产、职业联系起来,把家乡的发展和自己的人生定位联系起来。
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文化课中职教内容的渗透,把学生的视野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
要贯彻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视野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在农村基层义务教育文化课中渗透职教内容,就是要根据初中和小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材中生活、自然、职业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愿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样,作家、植物学家、物理学家等美好的职业名词和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与农村生产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一是中小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等各科知识和农村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手扶拖拉机、三轮摩托车,这其中就有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老师可以将其作为活教具,形象直观地进行现场教学。农村中的各种飞禽、动植物则是生物老师的活教具。农村中的乡土文化、自然景色是语文老师的活教材。
二是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课本走出教室,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问一问,充分了解现代生产生活中的知识。掌握工农商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参观、交流,组织学生到农村、工矿、企业、职业中学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究。
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遵循“理论引领,实践对照,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原则。如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观察人、事、物、景,让学生以记者身份采访,以作家身份观察生活。
正路中学组织初三学生到景泰县职业中专参观实习车间,参观乡镇企业,使学生通过看、做、问等各种活动,感悟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判断力、创造力得到增强。
四、有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农村中小学各个学科职业教育观的渗透,对学生开展早期人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初中毕业班的学生,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善于挖掘蕴藏在学科教材和乡土教材中丰富的职业教育因素,努力创设职业生涯教育情境,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志向、能力、情趣和社会需要自觉地联系起来。
篇3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原因;对策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农村中职招生困难的原因
中职招生工作在市场机制主导下难度是逐年加大,高校扩招的影响再加上职校、技校、培训学校等,使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社会偏见降低了中职教育的社会评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儒家思想深深潜伏在家长的头脑里,认为孩子读普高是有机会考上大学,读普高比读中职将来的社会地位要高。“上高中――考大学――工作好”就成了学生奋斗的方向,成为家长的期待,因此对中职学校不屑一顾。而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又是初中毕业生,愿意到中职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学生报名情况不理想,这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冲击和压力。
2、农村中职教育的预期收益率效果不高
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也可以接手职业教育,甚至可以直接选择外出打工;一般情况下,那些成绩不好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外出打工。中职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时的工作内容和工资收入水平基本没有差别,谁还愿意参加中职教育而拖延三年赚钱时间?与其等三年再打工不如初中毕业后直接外出打工。农村中职教育缺乏经济利益性,一些学生家长将子女送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初衷是孩子年龄太小不适合参加劳动,先在职业学校混几年,这样农村中职学校出现招生困难现象。
3、农村中职学校特色专业设置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办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但也有中职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了扩大招生面,对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可观的专业,冒然地去开设本不属于自己特有的且不熟悉或不太成熟的专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不完善或说根本不具备。这类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无形中造成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规范的混乱局面。目前招生好、生源素质高、社会影响大、办学有特色的中职学校,都是以市场为依托并丰富和深化自己传统的特色专业,站稳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特色办学、社会认知度高和信誉好的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也是农村中职学校值得有去深思的问题。
4、中职学校办学声誉的下滑
生源是学校生存的条件,而声誉是发展的基础。中职学校招生难还与其声誉有关,而好的声誉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重身份、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职学校招生教师都会在招生中体会到现在的家长和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轻视。又因学校多、生源少,规模扩大等,使部分中职学校在招生中有不规范的言行,宣传中诋毁他校来抬高自己,无形中造成中职的声誉整体下滑。另外,一些极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因严重违纪违法成为反面教材,使学校声誉雪上加霜。
二、解决农村中职教育招生难的对策与建议
1、实行农村中职国家义务教育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对象是农民子弟。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难以负担孩子的职业学校学习费用,国家应该对农村中职教育实行免费政策问。不但如此,国家还应该对中职教育承担义务责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没有升人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以下.尚未达到法定社会劳动年龄。国家应该实行中职义务教育。将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全部纳入中职义务教育范畴,不允许这些学生失学。
2、建立和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
从职业教育出口看,我国应该建立和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所谓的“劳动准入制度”,就是通过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只有持有合格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才有资格从事与证书相对应的工作。这样,初中毕业生只有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有资格参加社会劳动,中职学校招生难问题将迎刃而解。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激发全社会劳动者学技术、学技能的热情,又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通过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力质量进行认证。不但有助于中职学校生源拓展,还可以为中职毕业生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工提供客观的职业技能凭证。
3、建立中职与高职有机衔接机制
中职学校招生难原因之一是中职教育难以继续升学,中职教育变成终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中职教育有机对接,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关键是“接口”和“通道”。首先,从高职的生源渠道看,普高毕业生占大多数,而中职“三校”毕业生占小部分,往届和在职人员很少。扩大高职从中职对口招生的比率,对一些技能性较强、学制要求较长的专业,应当将中职生源限额扩大。其次。从高职的招生看,近年来,高职对接中职的“门槛”越来越低,中高职关联度越来越高,政策上给高职的自也越来越大,但高职院校在考试形式和录取办法等方面应该拥有更大的自。再次,从中高职衔接的方式看,高职学校实行校校直通快车,直接从中职对口专业招生,可以实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与普通初中的无缝对接。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存在问题;长足发展;途径探析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高了,由原来的种植业向工业技能方向发展,而职业技术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其专业更加丰富,职业教育逐步规模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在此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逐渐向着综合性、技能性的方向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规格、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尤其是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职业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但改革的思路已经更加明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各地区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渐趋合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被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目前正处于进一步试点和规划建设过程中。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持续发展的桎梏性问题。首先,“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观念依然顽固,职业教育始终走不出“二流教育”的泥潭。从政策执行和政府投入来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差距巨大,职业教育地位“边缘化”不断放大。其次,亟待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做实做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学校不仅缺少“双师型”的教师,而且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不明,简单的企业锻炼不能造就“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受政策和资金的限制,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难以出现,职业教育更缺乏一种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锻炼成长的机制。另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层次提升和普教共融,更谈不上实现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差距明显,城市和农村更不在一个发展层面,新型城镇化导致的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难以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社会公平在职业教育上难以得到切实体现。
1、职业学校软件硬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大了职业技术学校相互之间的竞争,职业技术学院唯一能吸引学生的就是它的办学目标,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是技能为主,为学生提供求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且增设更多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这一特点和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的软硬件要求非常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师资方面必须聘请一些企业部门管理人员、实习与实训环节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等,这些都需要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然而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投入比本专科院校少,相比之下受重视程度较低,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预算经费的投入不高,影响了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经费投入不足,职业院校自然在软硬件装备及教师的引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及办学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与企业挂钩采取了不同措施,比如采用职业技能培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与企业签订一定的协议,试图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技能培养加专业实习,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然而,学校的办学与市场需求尚有差距,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有时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却无法掌握专业技巧,能掌握工作内容,却无法学会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真正为学生走上社会、走进企业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3、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虽然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在规模方面及广告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是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缺乏吸引力,这使得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首先,长期以来主要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根深蒂固,这种偏见存在多数人当中。中国老百姓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职业教育属于一种技能型教育,餐饮、理发、伙食等,多数家长认为这些是社会底层人员做的工作,很多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学习。其次,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培养成本高,就业回报低,毕业发展空间小”的偏见,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就读,把接受职业教育看作不能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无奈选择。这样,造成职业院校生源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长足发展途径探析
1、推进校企合一机制
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近距离接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制度,让学生每年都能接受企业实践。同时,要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比如可以在学校食堂开设学子食堂,厨师全部是学校学生,学生在上学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自己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工作的心理状态。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小型的服务岗位,让学生上岗实践。总之,要为学生灌输学校即是社会的思想,并努力为学生创设这一环境。只有这样,当学生真正脱离学校进入到社会中去,才会学以致用,不会感到脱节。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建立有效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技能型人才,适当降低学历标准,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认证制度,让拥有高级技能的人才能够来到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实行定期考核,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把到企业实践作为提高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
建立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制度下,有效监督职业学校校长的行为,促使校长管理好职业学校。建立职业学校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中间环节,解决由于管理层次过多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内部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学校的内部责任明确,使得任务的落实能力比较强,办事能直接找的责任人,能有效提高职校的内部管理效率。
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了解市场信息,明确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权利,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使学校专业与产业的结合。
3、拓宽职业院校的生源范围
学校软硬件设施再好,投资再多,办学效果再好,没有生源或没有吸引力,仍无法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学校应重视对自身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认识度,不断扩大生源范围。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职业院校的知名度。例如可以提高职业学校各项优惠待遇,加大学生奖学金,降低学费,增设贫困生免费就读的机会。另外,加快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报考职业院校,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大众需求的平衡。
4、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防止互相之间推脱责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体现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所必须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转变管理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的监管。建立校企之间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签订校企之间的契约。职业学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为校企合作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制度,充分调动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
[2]刘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
[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
篇5
自古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只有努力考取功名以扬名于后世才是学子们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其唯一的出路,因此,人们对于近年来兴起的技校始终抱以怀疑甚至鄙夷的态度。因此,周浩同学居然与世俗的眼光背道而驰,放弃了北京大学这样的名门院校而转身入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立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那么,为什么职业学校在大众眼里始终无法入流呢?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太差,无法考入“正常”大学的学子才会选择技校,以求生存。他们认为,相对于普通高中或者大学而言,学生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职业技术学校里拥有的是二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和四流的管理。事实上,职业技术学校也因此遭遇招生难,招来的学生文化基础不高,综合素质一般,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的压力更大。从社会和谐角度看,无论是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个性培养、习惯养成上,职业技术学校都比普通高中肩负的责任更重、承受的压力更大、付出的艰辛更多,而社会、家庭,甚至一些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偏见仍根深蒂固,整个社会潜意识里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次等教育。正因为如此,大众才会对于周浩同学弃“文”从“工”的举动表现出了极度的不理解和争议。
“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
事实上,近年来,像周浩这样从名校退学的例子并不少见:“放弃北理工,入伍当士官”“清华大三学霸为换专业退学复读”……不少学生退学的原因都是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有差距。众说纷纭当中,有一句话最引人深思――“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坦率地说,周浩的“成功转型”在当今社会很少见。这个从小喜爱拆分机械的孩子,恰巧是一个拿下高分的“学霸”。正因如此,他才遭遇了老师和家长强迫其上北大的压力。假设他高考失败,上技术类院校的愿望会不会反而早就实现呢?同时,也正因他走了一段“辉煌的弯路”,在技师学校才受到吃小灶的礼遇。搬出同样的假设,在技校校长眼中,一个酷爱机械的“学渣”,会不会也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呢?
只有理解“牛人”尚且如此的遭遇,我们才能体会常人做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周浩之所以有勇气选择转技校,是因为首先他学习好,并且他在上大学后选错了专业,再加上自己对技校的专业感兴趣而且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有足够的把握完成好的转型。到了技校后,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足以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
不管是退北大而选技校,还是退港大而读北大,都是学生求学中的一个小插曲,也真实反映出求学中错误选择给求学者造成的“各种痛苦”,对于求学者而言,“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而非执意选择名牌或是受欢迎的学校,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个人的正面发展。周浩退北大读技校对于后来的求学者,和各高校而言,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学校选择自己心仪的学生,都很重要。但对于“误入歧途”的学生,各高校也需创造出一种便捷的途径,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
别着急摆手,技校也有春天
未来消除社会对技校的“偏见”,需要社会转变对技校的固有观念。对于低分学生,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他们的自制力、文化学习能力的确不及别人,但这些学生通常都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思考。只要抛开上高中读大学才是“正路”这样的看法,就会发现,读技校,也是人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况且,国民教育本来就不仅仅指高等教育。
事实证明,根据自己实际和特长读技校、职校,很多时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当今社会缺的不是本科生、研究生,而是技术人才。就连一些已经取得本科毕业证的学生,因为找工作的需要,也到技校、职校去“回炉”学技术。现在,横亘在很多学生、家长心里的一道坎,就是对技校、职校的偏见。这“偏见”的背后,是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不了解。而要破解这偏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然而,如果说大众对于技校的偏见仅仅是一面之词,也过于牵强。因为,很多在技校上学的学生也曾抱怨自己身在蓝翔技校却少有碰到挖掘机的机会,这样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报考技校的障碍。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限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成了受限者,同时又无奈地为这种限制增加新砝码。
我们乐见北大的学生转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学生,甚至在职技工凭实践创新获得北大的认可。今天,所有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改革更需经过复杂的协调和艰难的转变。只有每一位决定学生人生发展的当局者都拿出勇气,敢于摆脱功利窠臼,敢于进行创新的努力,才能打通学习的立交桥,最终实现“车来车往”。
摘下有色眼镜,让“高大上”与“潘俊弊雠笥
我们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从大学退学,特别是从名校退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任何时代,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好事情。如果说北大校园里“学霸”成堆,可能让这位来自偏远地区的尖子生不够自信,那么,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里,周浩不但重拾了自信,而且找到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这对他的成功自然大有裨益。虽然这只是个案,并不需要我们做过份解读,但为什么北大没能给极少数“水土不服”的同学带来归属感,而一所技校却成功地给了他很强的归属感呢?北大也许应该从这个“狗血剧情”里悟到一些东西。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在报考大学时多倾听同学们的心声,让他们自己来决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而不是强迫他们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想法。
篇6
当前,我国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提高技能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软实力”的提升,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软环境之培育
目前,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缺乏吸引力。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中国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观念,使得社会上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学生宁可辍学也不愿意到职业学校就读,家长对职业学校存在抵触观念,用人单位也没有对技能人才足够重视,使得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不能很好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
因此,应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于改变经济改变社会的作用、改变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作用,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制度,鼓励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使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推动真正落到实处,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去除发展观念上的阻力,形成各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比如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关于调整我省有关职称政策的通知》(豫人社[2010]153号),其中第四条,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申报评审做出了新的规定:“技工学校毕业生比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学历同等对待,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高级班毕业并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人员,比照大专学历对待。”要真正畅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真正“等同”,就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全省、全国通用的政策。
二、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之主导
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各种推动发展的力量中,人是最能动的因素,而教育行业又是以一个大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推动另一颗心灵的事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缺乏的也许正是心灵之间能量的传递和碰撞,所以,教师的育人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更大。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建设,建立适应职业学校定位、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同时要改善教师待遇,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提高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变职业教育边缘化的不利地位。
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之并重
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对职校学生要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使之成为高素质、有责任心、爱岗敬业的建设者。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和能力,这是职业学校育人的根本。正如但丁所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科技去弥补。” 综合素质是一种精神性的体现,学生素质养成后,在未来发展中都能找到坐标,充分发挥技能,能动地做好本职岗位的工作。
四、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之主题
教育质量的问题是制约职业教育目前发展的瓶颈。目前,尽管国内有一些有特色、质量高的职业学校,但是职业学校整体的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基本上是在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甚满意。这些问题的症结很重要的一点是源于职业教育的质量差强人意。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归根结底应该回归到育人为本上,从根本上解决好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技能和素质提升的平台,增强其成长发展的能力,这也是解决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
篇7
一、孝感市职业教育现状
孝感市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人口528.7万,农业人口390多万。孝感市普通中学在校生有37.6万人,中职招生每年约3万。孝感是农业大市,也是打工大市,每年有100多万人外出务工,从整体上讲,进城务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孝感市外出务工农民中,85%以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80%的人员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稳定地双向流动就业。
目前,孝感市共有职业院校3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6所、(湖北)省级重点中职学校6所。孝感市大中专职业院校在校生共有8万多人。近5年来,孝感市各级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近10万人,各类短期培训50多万人次。
二、孝感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孝感市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常不利于孝感市乃至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重普教轻职教现象普遍。学生和家长普遍对中职学校有偏见,认为只有读高中、考上大学才能有所作为。
2.孝感市职业教育办学分散、规模小、底子薄、实训条件差。
3.孝感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叠,学校缺乏实训的场地和设备,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专业更新速度慢,专业课教师匮乏、招生中的“壁垒”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县区甚至规定当地学生只能进入本地职业学校,限制了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而就业准入制不落实,导致职高生就业率低,流失严重。
4.孝感市职教园区建设虽然规划较早,但至今仍没有大动静,无校入园。
5.农村职业教育困难更多,存在实训条件差、教师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
6.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
三、孝感市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发展孝感市职业教育应按照“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思路,在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稳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提高认识,大力发展孝感市中职教育。孝感市各级政府要高起点搞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及时兑现教师的绩效工资,真正把发展职业教育当成事关孝感市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政府部门要从教育经费中安排不低于30%的经费专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保证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经费逐步增长。同时要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面向市场要资金,获取发展的新希望。政府要积极扶持国家、省、市重点骨干(示范性)专业,根据项目的需求,每年安排一定的投入资金。
2.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对孝感市职业学校进行评估达标检查,规范各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全面提高中职办学质量。建立将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和创业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办学效果。中职学校要理清办学思路,根据本地实际,创立学校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专业,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式”培养、产学结合等方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3.大力扶助民办职教。为了促进孝感市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大政策扶助力度,进一步调动民资、外资、行业和企业办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孝感市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矛盾是企业不直接参加职业教育,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经脉不活,实践证明企业主动参与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动力,要给予民办职教学校更多的自,鼓励民间资本争取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办学,做大做强孝感市的职业教育事业。
4.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城乡资源。中等职业学校范畴内的普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学校由教育主管部门管,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管理。多头管理的格局易形成条块分割,造成重复建设,同类学校享受不同的待遇,学校的资源难以整合,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建议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办好孝感市几家教学质量强、市场前景好、管理机制活的中职学校,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并鼓励更多公办、民办中职学校进入职教园区发展,尽快整合职教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5.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面和成才观,尽快在全社会消除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形成尊重技能、尊重实用型人才的新风尚,最终形成政府自觉抓、学生乐意上,全社会都来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6.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本地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7.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统筹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在中职招生上,统筹招生计划,实现孝感各市区县中职学校一校一特色,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科研;职业教育
一、声乐教学对学期教育专业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能够培养将来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并毕业的学生将来可能面对的会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这是一份很有荣耀的工作,也是一份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和激烈的现实环境使得父母更加希望子女获得比他们更好的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课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具备多样化的才艺才能,使其能够以更加鲜活、灵动的面貌出现孩子面前,激发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同时,声乐教学也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心灵的宁静,让自己的心更纯粹、更自然,这样更能接近孩子们的世界,对自己也是不错的熏陶。
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师生质量偏低,新进学生音乐“零基础”较多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是一个误区,许多人包括不少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职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补充,职业教育吸纳的都是那些上不了好大学、好高中的学生,这种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沦为通识教育的附庸,职业教育吸收的生源也是通识教育挑剩下来的,普遍存在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性格缺陷(如自卑、过度叛逆等)等问题。而且,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音乐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占比较少,到了初三以后更是因为升学的紧迫任务而有名无实了。这导致许多学生并没有接受多少正规的音乐教育和声乐训练,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连像样的音乐器材都没见过。偏薄的音乐基础使得声乐教学进展缓慢,也收效甚微。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职学校长期处于被忽视和轻视的地位,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缺乏,优秀的老师也不愿过来,没有好的老师又怎能保障声乐教学的高质量呢?而且,许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来源于音乐学院,缺乏幼托机构的实践经历,属于学院派,这对于注重实用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类似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声乐教学难接地气。(二)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过于向专业化看齐,同自身的学科特点不符在教学模式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教学方法,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通过“听、学、唱、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表达能力,提高乐感和找准发音、呼吸、唱腔等的正确方式;在教材内容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大都采用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材,采编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注重乐理的学习等。这种过度倾向于专业化音乐教学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发展特点,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培养优秀的歌唱家、音乐家或者鉴赏家,而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着重学生的音乐渲染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借助音乐同孩子进行沟通和对话,并传递教育理念和情感。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工作环境中需要歌唱的更多的是幼儿歌曲,其面对的也并不是那些经验丰富、乐感出众、表情严肃的音乐家,而是一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会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造成他们同孩子之间的鸿沟。(三)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不重视,授课学时安排过低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重视程度并不够。许多学校安排的声乐教学课时可能就是一周两节。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老师可能也就是基本完成教学课程任务,根本不可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深耕细挖、咀嚼精华,只能是囫囵吞枣、求个大概。授课时间有限,老师就更偏向于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声乐教学质量始终难有质的提升。(四)忽视对改进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教学质量长期低谷徘徊当前中职学校整体科研氛围并不浓厚,缺乏相应的中职科研管理机构,也缺乏固定的中职科研工作者。中职教学科研存在随意的、没有固定课题的现象,同时,中职教学科研也存在科研成果缺乏有效鉴定的现象。由于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漠视,许多中职教育科研成果长期遭受冷落,也缺乏相应的媒体和组织机构去宣传和推广。当然,科研经费的缺乏也是中职科研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师资力量偏弱,缺乏有水平的科研工作者,致使教学科研长期处于落后和被忽视的境地。这种对教学科研的忽视,使得声乐教学长期因循守旧,始终处于低谷徘徊,难有大的突破。
三、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年复一年的严峻,注重“学用结合”的职业教育重新被人们所提起和重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时候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社会资源了。国家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放置在同等社会地位上,给予同样的生源保障和资源给付。通识教育作为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则作为技术人才的实训摇篮,两者同样重要。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过去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平衡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藉此带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二)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学科定位,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中职学校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学前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前儿童完成学前的智力准备和心理准备的幼儿教育人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确立起实用导向型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渲染和沟通能力,更多的是交会学生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达成同孩童的交流。当然,基础的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仍需掌握,否则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教师应通过更富于表现力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教学、院园结合、分组教学等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新进学生普遍音乐基础较差,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先帮后”的方式,鼓励具有音乐基础和声乐学习优异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和帮助,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教材上,教育部门应组织编写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材课本,提高针对性。教师也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培养目标,合理删减、重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三)提高对声乐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中职学校应合理制定声乐教学的教学任务要求,并按照教学任务要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安排授课课时,以保障教师能够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学校也应保障声乐教学的教学需求,如训练场地、声乐器材等,加强声乐教学的硬件建设。(四)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调研,加大教学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创新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中职教学科研环境较差的现象,应努力做好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铺好路、架好桥:一是教育部门应在科研机构内部设置中职教学科研研究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二是加强中职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教育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和课题项目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中职教学科研的支持中来,多元化筹措中职教学科研经费;三是加强教学科研成果鉴定和宣传应用;四是做好中职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
四、结论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困境;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
我国职业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从普教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03至2008年,中央财政已累计为职业教育投入专项资金约100亿元,超过3000万的中职、技校、高职在校生实实在在地撑起了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突破性的发展背景下另一个现象显得分外刺眼——生源荒。中职学校招生难已经成为不争的实事,招生成了中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每年将招生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却收效甚微。招生难、招不满,一直是近几年许多职业学校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怎样?职业教育的魅力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何时走出招生困境?当职业教育前进的脚步势不可挡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正当其时。
一、职业教育 一种无奈的选择?
中职院校招生困难确实存在。在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喜人成果背后,存在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在大众成才观念上,重普教、轻职教。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客气地说是二流教育,不客气地干脆说是末流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许多家长认为中职学校很差,去那里读书很丢脸,有些学生即使成绩不好也还是宁可多花几万块钱去读普高。这折射出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很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
在办学理念上,重学历、轻就业。当今社会给予高学历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通常学历越高工作机会越多,学历是进入工作单位的敲门砖,很多企业面试的最低门槛是本科生、研究生。高学历的人所得到的可用资源多,得到的展示机会也多,有了学历,就等于有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就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学历很重要,造成多年来大学招生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职业教育却招生困难的状况。
二、职业教育 缘何魅力不足?
首先,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直接原因是某些门类和层次的职业岗位的待遇和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较大,工作条件较差,工作时间过长。职业学校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低,转岗空间小,“五险一金”等劳动保障部分落实不到位,职业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吸引力不足,无人愿意选择。
其次,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与职业教育本身质量不高密切相关。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实训安排等方面的条件比不上普通教育,职业学校大多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经费供应渠道不稳定的问题。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每年都有增长,但还是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发展,使得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培养出的学生自然很难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也就无法胜任社会和企业工作需要。
再次,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可持续发展。继续学习、深造,使自己具备更高的知识层次和创造能力是广大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迫切愿望。尽管我国有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实际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没能力升入普通高校。与此同时,积蓄已久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教育部门内部、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与行业之间,没有理顺的种种关系,造成投入失衡,相互独立,各成体系,管理存在矛盾,行业联系割裂。
三、职业教育 如何焕发光彩?
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建设工程。但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学费的减免和补助发放,不应只注重短期效果。不管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其吸引力都将落到学生的利益上。
首先,职业教育要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安排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功能需要被进一步强调。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人才,还要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同时要塑造企业文化。培养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人才。
其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十分重要。根据市场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立足当地实际,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安排、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学校品牌,使规模、质量并重,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一人多证,成为应用型人才。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方向,搞好实习场所和设备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成为被市场接受的高级技能人才,为未来经济高速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最后,需要形成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今天的职业教育已经占据教育的半壁江山,虽然目前仍然处于略显尴尬的地位,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吸引学生、家长乐于接受职业教育,我们教学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霍玉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2]李丹.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让更多老百姓认同[N].中国教育报,2009.4.3.
篇10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且缺乏动力
当前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只有高考失利的学生才会来到职业学校进行学习,选择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还有的学生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嘱托,逃避社会上的压力,认为职业学校的学习也无法给自己带来提升,缺乏学习积极性,处于“打酱油”的状态。
2.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进入过社会,对于社会需求没有直接的了解,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岗位的联系,大部分是按照家长的意愿选择的专业,在学习上存在着被动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出于自愿选择的专业,学生会报以较大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而在父母和教师意愿下选择的专业,学生大多数缺乏兴趣,并且以消极的态度应对学习中的各种情况。
3.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入校成绩比较低,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存在着消极抵抗心理。还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想要通过几年的学习成为有利于社会的职业型人才,但是缺乏方法和目标,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针对职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增强学校与家长的合作
职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仅是在学校的影响下形成的,还与家庭环境、家长的文化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学校应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并积极与家长开展合作,共同帮助职业学校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优势。在合作之前,学校应深入对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了解,明确家长的文化情况、收入情况和家庭成员结构等,并对家长进行一些培训,教授家长帮助学生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并处理好个人生活与学习的方法。同时,学校应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校的在校情况进行传达,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帮助教师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与特点。
2.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理念
专业教学是职业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激发学习动力的关键,只有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学生才能够产生不断的动力,才不会在学习过程中陷入迷茫。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在高中时期,就可以适当引入专业介绍课程,对于各类型专业的基本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工作岗位职责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在没进入职业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专业进行基本的了解,并产生发展意向,在高中毕业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专业选择。在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应结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在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下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对企业日常工作情况进行参观,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在课程中也应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更具岗位需求构建客户层体系,将职业发展目标放在首要地位,使教学更加贴近职业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由教师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需要设计项目任务,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原则,设计出实施步骤,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
- 上一篇:证券市场的特征和功能
- 下一篇:调味在烹饪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