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 中国证券市场 国有股 趋势

中国证券市场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1年风雨历程。这期间在法制完善、市场规模、投资者队伍成长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证券市场毕竟是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定产物。在从实验阶段步入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既具有市场化改革的进取性,又存在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65%的股权不流通、国营企业占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成分、频繁的行政干预以及受双轨制经济体制影响的发行与上市制度等等。

截止2001年10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为1152多家,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上市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约有895家,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78%;其中持股份额占上市公司总股本超过75%的63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5.62%,而且第一股东持股份额显著高于第二、三股东.大股东中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占压倒多数,相当一部分法人股东也是国有控股的.统计表明,第一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31%,两者之和所占比例高达96%,突出表现为股权结构严重异化。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者在事实上的不在位导致了国有财产权利的私人化和财产责任社会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造成严重的腐败、数量惊人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大量的经济犯罪。显然,解决“所有者缺位”现象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减持国有股”方案的推出正符合这一思路。通过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比重减少而引入其他形式的股权,将股权结构分散化,便可以合法地削弱国有股的控制权力度,使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逐步趋于完善。

国有股减持已经成为优化资本市场功能、深化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战略趋势。就上市公司而言,国有股减持是改革自身股本结构、塑造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客观要求;就资本市场而言,这是规范市场、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日趋突出,国有股减持也将快速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巨大缺口。

一、减持是证券市场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从利益层面上看,流通股的存在为各种实力经济利益主体对股票市场价格的操纵提供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股票是以国家为首的各种实力利益主体操纵的市场。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利益主体都想在市场上实现自己利益目标,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博弈的局面。

从功能层面上看,非流通股也是我国股票市场正常功能不能发挥的根本原因。目前,因为国有股的不流通造成了我国股市市盈率“水分”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流通盘上的股市价格是靠包括另外三分之二非流通股在内的整个股票市场来支撑的。如果将这另外的三分之二非流通股也投入流通市场,按照供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目前的股市价格在理论上应下降三分之二。非流通股的存在影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基本供求关系,使股票失去价值回归同一公司的股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格,从而造成严重的“同股不同权”现象。

从入世层面上看,入世后的中国股票市场面临着从国际上输入发展动力和火力的重大机遇,而这种机遇从一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前提是股权运行规则与此是完全格格不入的,这边就说明,只要以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这一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股权运行通则相悖的股权模式来继续发行股票,那么股票市场供求相对平衡关系的建立以及在这种平衡基础上的价值发现功能将永远不可能实现,中国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由挑战向机遇转变的飞跃。

我国入世后只有五年的保护期,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五年内使市场的运行规则国际化。因此如何率先解决非流通股问题,实现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显得极为紧迫,它是中国证券市场提前做好国内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真正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必然要求。

二、减持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的结构功能

就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公司股权构成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影响甚大。换句话说,目前上市公司股权构成严重影响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因此,从根本上讲,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的改制和转制机制并不彻底,政企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开,许多上市公司虽然从名义上讲已经转制为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决策与分配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与过去的国有企业没有多大的差别。

“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客观上很难制约和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但却满足了它们仍然向大股东负责或维护大股东权益的特殊要求,这也是不少大股东之所以能够“越位”干预上市公司日常事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减持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面临许多现实问题。统计资料表明,从表面上1998年起,我国养老金开始出现赤字,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是53亿元,1997年为187亿元,2000年则达了360多亿元,财政补贴已不堪重负,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减持变现部分国有股,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也是快速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需要。

国有股减是否能成功,不仅影响到中国经济建设的全局,而且也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财务运作;经营战略;证券市场;证券公司

作为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主要从事证券经营活动,以经营范围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类,可分成综合型与经纪型,从功能上进行分类,可分为经纪型、自营型和承销型。公司的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长期追求的结果,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其出发点以及依据,也是最终成果的期望值。

一、经营战略分析

通常来说,中国券商未来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三步:第一步,以证券经纪业务为基础,增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综合服务质量;第二部,放眼亚太甚至全球,逐步发展以资本营运为核心业务的大型现资银行,逐步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第三步,立足企业价值,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植全球,发展以大规模金融投资为主的综合性业务。现阶段,中国证券行业发展尚未成熟,仍在起步阶段,承销业务因证券的大量发行而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项传统业务,它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发行业务缩水的问题却出现在了拥有雄厚实力的老牌券商,而反观部分地方性券商,其规模因增资扩股而不断扩大[1]。因此,为保证效率需正确选择经营模式,全面出击并不代表高效率,券商应理性选择,以自身优势为依据选择重点业务。

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竞争均十分激烈。部分老牌券商虽在排名上占有优势,然而分析市场占有率可知,老牌券商下滑迹象明显,而部分中小型券商却逐渐上升。现阶段,手续费折让是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这就给券商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且易导致恶性竞争问题。投资者对券商进行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咨询服务质量、市场信息的提供等,这是营业部各硬件技术提升的结果,因此,券商应注重高质量的经纪业务,促进顾问业务的良性发展。

相关资料指出,国有资产在超过万亿的情况下其效益的发挥需通过资产的证券化[2]。因此,资产证券化业务因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拓宽券商的发展空间也有其意义。

政策性风险是券商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分析当前基本情况,对一级市场的抢占局势进行推断,愈演愈烈是必然。严格限制额度是现行证券发行制度的要求,普遍存在上市难的现象,最大的卖方市场为发行市场;对比两级市场,二者的市盈率差距较大,因此,证券承销业务表现出了高收益与零风险特点。与国际证券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分析,定价转为竞价为发行方式的发展趋势,审批制转为注册制为发行制度的发展趋势,国内证券业发展必然也会顺应这一趋势。证券业的发展会转变证券发行业务,使之成为高回报、高风险业务,券商需以实际为依据调整业务才能彻底变革一级市场。

二、证券公司筹资运作

(一)途径分析

对于证券市场资金来源,《证券法》中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定,证券市场中不可有银行资金流入,投资者的结算资金不可挪用,这些规定对券商的资金来源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通过证金公司开展转融券、转融资业务可为券商融资,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融资渠道有限的问题依然对证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采取措施将券商融资渠道拓宽。

同业拆借市场的开辟可对市场起到活跃作用。资金的融通可采取债券回购等方法实现,以连接资本与货币市场的方式来调控货币政策。同时,将拆借市场设立于各大券商间,有效利用闲置资金,并对头寸不足问题进行解决[3]。拆借协议的签订需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双方需明确拆借利率、拆借期限等条款。

债券发行。美国投资银行融资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在我国,无一家证券公司为债券发行者。但关于债券发行,券商具备一定的经验,因此,若证券公司资信良好可鼓励其以发行债券方式融资,不对证券公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证券市场。

特种贷款。若投资银行业务所需资金支持数量较大,可开设特种贷款,获取贷款的方式为凭借有价证券的担保或抵押。

两融资产证券化、收益权转让,以银行为对象转让两融资产收益权,或将资产经资产管理计划实现证券化。

(二)融资资金结构

现阶段,证券市场相关机制还未完善,证券市场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从券商发展角度出发,两步走战略为实现资金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这一阶段,证券市场主要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减少以及负债增加,为支持券商的融资运作可采取国债回购市场、设特种贷款、开辟同业拆借市场等措施。到下一阶段时,其表现为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券商资本积累增加。如此一来,券商资金筹集就可经证券市场进行,从而获得持续性股权资金,这对其运营的透明化也十分有利。

三、结语

券商在制定经营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以及影响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合理地进行调整。同时,券商应拓宽融资途径,多元化资金来源,促使资金运作模式不断完善,适应证券业的发展趋势,确保自身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生旭,谭婧园.我国A级以上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01):92-99.

[2]卫以诺.证券公司新型营业部设立与经营的策略分析[J].金融经济,2014 (01):104-106.

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金融体系;融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是以银行为主体,国内融资也以间接融资为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这一现状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对整个金融体系及其附带的融资效率的影响日益增强。虽然从现实看,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都表明,证券市场的不断成长正在从根本上推动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起步阶段大致为1980-1990年间,最初表现为国家信用的恢复,证券的形式也以国库券和各式金融债券为主。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和整个金融市场一样,主要依托于中央银行和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为银行主导型的局面。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正式建立。此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创新和制度变迁层出不穷。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系和融资效率的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从概念上讲,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工具、市场参与者和交易方式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在现实中,金融体系是一个包含金融部门、金融市场、融资模式、监管体制等多个相互关联部分的组成集合。证券市场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发展证券市场对金融体系有以下几点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措施

在现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市场的角度,金融体系中除了包括短期货币市场、中期银行借贷市场,还必须包括长期的资本(证券)市场;从融资模式的角度,金融体系中除了要有以银行借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还应包括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长期以来,证券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活力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筹集资本、引导投资、配置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而且证券市场在本国的金融体系中也已颇具地位,而对于以我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发展证券市场是完善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

(2)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金融体系中的融资渠道

在现实中由于不同国家之间金融制度差异较大,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金融体系:一种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另一种是以美英加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此外,也有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介乎于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之间。这两种形式的金融体系各有长短,很难比较出它们之间的优劣。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在1997-2010年间,我国的银行贷款占到全社会融资总额的80%左右1。社会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客观上会导致单一的融资结构,削弱金融体系的弹性。但是法德日等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转,得益于它们国内相对发达和完善的银行体系。然而现实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采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国家或者偏向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国家并不拥有像法德日等国一样发达和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它们国内,银行难以完全满足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需求,融资缺口仍然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证券市场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通过证券市场来弥补银行体系遗留下的融资缺口。

(3)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国内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过渡

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资金运营效率较低,银行同质化经营的现象明显,极大地牵制了国内银行业整体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及金融创新的机会,能会推动国内银行业的业务转型,促进高附加值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国有银行的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上市银行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资产负债情况也显著改善。银行成为公众公司后,证券市场的监督功能使银行的治理结构明显好转,大量呆账、坏账得到消化,内控机制也逐渐建立起来。事实证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4)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传统上,一元化的金融体系使银行体系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储蓄加大了银行利息成本,使得银行被动对外放贷,以降低成本压力,获得更多利润,其结果将使银行集聚大量的坏账风险。同时,也使得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银行自身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银行很难以投资的方式分散高储蓄的风险。从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里可以看出,存贷利差仍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样的运营模式使得银行难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明显较低。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则有利于改变银行体系高风险的现状:一方面,大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分流了银行贷款,证券市场为银行承担了部分坏账风险;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增加银行的投资品种,便于银行业突破资产结构单一的局限,实现资产的多元化组合,保障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

2.证券市场的发展对融资效率的影响

融资的过程不仅是筹资者选择融资方式、利用融资工具吸收社会资源流入的过程,也是资金的重新配给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融资效率包括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体制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资本的能力,而后者则是指该种融资体制能否将稀缺的资本投入到使用最高的用途上去”2。筹资效率又可以通过筹资的便利性及筹资成本来衡量。筹资的便利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融资渠道。证券市场的发展能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提高融资效率。

就筹资成本而言,由于登陆证券市场需要耗费大量的上市费用,而上市后公司经营层还要受到股东的硬约束,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并且由于债务融资又具有避税作用,传统观点都认为以银行借贷为代表的债务融资的成本要低于证券市场上的股权融资成本。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国内的企业明显具有上市股权融资的偏好,这一点也得到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这除了因为通过股权融资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甚至无限地占有资金外,国内股权融资的成本也未必会高于债务融资。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我国发行上市的证券承销费一般不超过融资额的3%。从2000年到2005年,整个上市成本一般不会超过融资额的5%。而当时,在香港主板上市连承销费在内总费用可达到筹资金额的20%左右;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这一比例大约为10%至15%;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全部费用也占到总融资额约10%。因此,从公开数据看,我国内地上市成本并不算高,如果考虑到资金的使用期限,上市成本甚至要低于同期的银行借贷利率。所以从整体上看,证券市场的发展从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筹资成本两个角度都提高了筹资效率。

再从配置效率的角度看,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效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证券市场和银行体系虽然都具备这一功能,但是从转化的效率上看,证券市场要明显高于银行体系。银行借贷属于间接融资渠道,资金在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银行这个中介机构,而证券市场属于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证券市场资金可以直接从储蓄转化为投资。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制度不完善等情况,银行体系在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大量存在,经常会出现银行将其吸收的大多数存款贷给资金雄厚、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而大量最需要资金的中小型企业却难以获得银行融资。证券市场虽然也受到社会信用制度的约束和影响,但由于其股权性融资的特征,所以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证券市场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并且,证券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还能自发地、积极地引导资金流向一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所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证券市场的发展无疑极大地提高了配置效率。

三、结论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完善金融体系、提高融资效率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新兴的证券市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还应看出,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还逊色许多。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例如失衡的证券市场的构成和规模、低效的证券市场运作、不成熟的投资行为和理念等,这些又反过来会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和运行效率以及融资效率;此外,任何事物都有着其两面的属性,证券市场的发展的确有着许多积极的作用,然而如果证券市场盲目、畸形或者过度的发展也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更多新的风险,降低社会的融资效率。因此,我国在改善证券市场缺陷,弥补证券市场不足,积极、有序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还要确保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健和适度。(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陈雨露.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1(22).

② 刘海虹.国有企业融资效率与银行危机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3).

参考文献:

[1] 丁淼. 融资融券[J]. 股市动态分析 , 2006,(33)

[2] 巴曙松. 融资融券:激活市场的创新举措[J]. 金融博览 , 2006,(09)

篇4

关键词:制度创新;信用交易;模式

一、制度创新——中国证券市场成长的动力

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日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蔚然成风,中国加入WTO使得经济金融全球化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影响更加真切。

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无疑会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因为,中国证券市场有明显的缺陷:股价运行的极端不平稳性,投资者行为缺乏理性,极具计划经济色彩的中国式“分业模式”阻隔货币市场资金与证券市场之外,严重威胁到证券市场资金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阻碍市场发展的因素,寻求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途径。证券市场作为社会经济复杂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外部环境之间总存在信息和动能等的互换,由此获得推动市场发展的外部动力;证券市场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这是其内部动力,而且是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李启亚,2001)。中国证券市场要在国际化与市场化的趋势下获得发展,应加快对外部市场开放的步伐,以便从外部获取发展的力量;但最根本的应该是证券市场的创新,促使中国证券市场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的过程。证券市场创新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最迫切最根本的是制度的创新。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体制、结构、机制和法律等制度性缺陷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解决市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应该从制度创新入手。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制度的创新;交易制度创新,即发展多层次的市场,并引入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创新等。就中国证券市场当前的形势来看,进行证券信用交易试点,并逐步引入证券信用交易,发挥买空卖空机制对于活跃市场,增强市场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应该首先提上制度创新的日程。

二、证券信用交易及其效应分析

证券信用交易是有关机构对交易者在二级市场上的融资——保证金交易,包括融资和融券两种形式。证券信用交易在成熟证券市场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直接作用是投资人可以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大规模的投资组合,进而刺激证券市场交易的活跃,提高证券市场流动性;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保证金比例,达到调节信用供求和稳定股价的目的。但是我国现行的法规却将信用交易划为,这不仅使证券市场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稳定工具,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得无法获得满足的对信用交易的客观需求,各种形式的违规“透支”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实际上,信用交易作为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通道,对克服“分业经营”情况下,银行资金不得直接进入证券市场,甚至被隔绝于证券市场之外,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效应不高的情况有直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入信用交易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1.对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证券信用交易机制的引入,将对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产生规范化的影响,有利于其不断成熟;而且证券信用交易将导致社会资金、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直接扩大证券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对提高证券市场的活跃性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1)可以完善股价形成机制,发挥市场缓冲器的作用。在实行审批制,各种证券的供给数量确定,本身缺少替代品的情况下,如果仅存在现货交易,证券市场将呈单方向运行,在供求失衡时,股价必然会胀跌不定,或者暴涨暴跌。信用交易与现货交易相互配合,可以增加股票供求的弹性。当股价过度上涨时,“卖空者”预期股价将下跌,便提前融券卖出,增加了股票的供应,现货持有者也不致继续抬价,或乘高出手,从而使行情不致过热;当股价真的下跌之后,“卖空者”需要补进,增加了购买需求,从而又将股价拉了回来。买空机制也同样可以发挥类似的缓冲器作用(屠光绍,2000)。

(2)可以提高市场连续性,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如果投资者出于某种原因长期持有股票,而不轻易卖出,那么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交易必然陷于停滞,从而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这正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情况)。此时如果有投机者参与买进,并以信用交易方式增加买进或卖出的力量,将会促进市场交易。更重要的是,股票卖空交易本身存在一种使股价连续的内在机制。如果硬性的规定卖空价格必须高于前面最近一次股票的成交价,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缓解股价下跌的速度,维持股票市场的连续性。

2.对投资者的影响。利用信用交易,投资者可以小搏大,发挥乘数作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创造获利机会,在股价上升时获得数倍于全额交易的收益,当然一旦预测失误,在股价下跌时其损失也将数倍于全额交易。这种对收益和损失的放大机制,使得投资者在追求更高收益的同时面临很高的风险,由此可以培育更加理性的投资者,增强市场发展的潜力。

3.对管理部门的影响。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可以起到平稳市场的作用,为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种灵活、透明和制度化的市场调控手段,即保证金比率。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已经证明,保证金比率的高低是调节证券信用交易的有效工具,提高保证金比率可以紧缩信用,而降低保证金则可以放宽信用。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金融形势、股票市场交易状况等条件,通过信用比例的放宽和收缩来调节股市的供给和需求。这样可以使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获得更加市场化的监控手段,摆脱过多依赖政策和行政手段的困境,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我国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模式选择

进行信用交易试点,首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运作模式,主要应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用来源问题;二是信用交易的监管问题。

1.信用来源。

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信用的来源,即提供信用的资金和证券的来源。根据是否有外部信用的介入,可以分为内部信用模式和外部信用模式。前者即远期交易,其特点是交易中的信用由买卖双方互相授予,无须从外部第三方引入。而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外部信用模式,在货币资本储蓄丰富和股票所有权分散的国家,证券信用交易一般采用外部信用模式。

我们所建议引入的也就是这种模式。在外部信用模式下,买卖双方可以从外部第三者处借入所需的资金和证券,根据是否存在专门的信用融通机构,外部信用模式又可以分为分散授信和集中授信两种。

在集中授信制度下,存在一个制度化、集中统一的证券融资公司专门提供信用交易所需的资金和证券;有关部门通过证券融资公司调控证券融资业务,以此控制流入流出证券市场的资金量。与集中授信不同,分散授信模式下,证券融资机构就是原有的证券商,不再另设专门化的证券融资公司。美国是分散授信的代表,而日本、韩国等则是实行集中授信。导致上述不同选择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其信用经济成熟度的差异:美国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完善的信用制度本身足以胜任调控信用规模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的要求。而日本、韩国等的信用经济并不发达,非市场因素、黑幕交易经常造成过度的投机,甚至由此引发金融危机,损害实质经济的运行。考虑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

会信用体系以及信用经济不发达的现实,建议我国信用交易中采用单轨制的集中授信制度,即设立一家或几家证券融资公司,由其通过众多的券商向投资者提供信用融通。

2.监管模式。

证券信用交易的监管主要包括对保证金比率、信用限额、外界信用进入市场的监管以及自律管理等内容。

(1)规定并适时调整信用保证金比率是证券监管部门调控证券市场的有效手段,保证金比率的调高可以抑制市场过热,反之则可以活跃市场交易。信用交易最发达的美国,由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和调整保证金比率,目前其初始保证金比率为50%,维持保证金比率为25%。韩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的初始保证金交易要求为40%或者以上,该比例可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考虑到我国的信用状况,宜实行较高的比率,以降低信用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初始保证金应高于50%,维持保证金应在30%以上。

(2)信用限额。过度的信用交易往往引发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而我国证券市场上因为投资收益率较低,一直存在通过过度投机获利的普遍倾向。因此建议对信用贷款或融资规定较低的限额,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适当提高。证券融资公司提供的垫头信用总额宜以不超过其资本金为限。

篇5

一、QDII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积极影响

1 扩大国内投资者的投资空间,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培养专业人才。目前国内投资者可以投资的领域相对有限,QDII制度的推出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国际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会有更多新的选择,尤其是具有外汇存款的投资者,可以利用QDII制度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QDII制度之下,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证券业只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并促使经营机构从上到下对人才形成高度的共识,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2 国内证券市场与海外证券市场的联动性和一致性加强。这种联动性和一致性主要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差异化所带来的效果,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在投资品种、投资机会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明显时,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国内资金关注国际资本市场,从而冲击和修正国内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当国内资本市场投资机会明显时,会返向吸引资金重新回归国内;二是统一化所带来的效果,QDII制度的推行会加快国内股价的结构性调整,尤其是当投资机构投资于与国内市场有密切联系的H股等市场时这种比价效应表现尤为明显,最终会导致国内证券市场股价和市盈率水平同国际看齐。

3 推动投资理念与模式的逐步成熟。QDII制度的运行给了国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运作的机会。要想融入到国际成熟资本市场,无疑需要实现投资理念和投资模式的更新,这种理念和模式的更新最终会反馈到国内证券市场,从而加速国内市场投资理念和投资模式的转变。

4 推动证券业制度创新。首先投融资市场的开放,打开了证券业的经营业务空间,但与此同时,伴随的经营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与证券业务相关的风险放大。对不同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制度创新将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在QDII制度下,证券业面临的资本市场更加广阔,投资的品种或参与的投资银行项目史为复杂或频繁。在此背景下,证券业的融资、融券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或稳定执行。应该说,证券市场越开放,证券业的融资渠道越需要宽松。对证券经营机构来说,完善融资、融券制度,是国内证券业参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的重要基础。

二、QDII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消极影响

1 实施QDII制度可能会对内地金融市场发展不利,导致本币和外汇资金从内地市场流出至香港或其他金融市场。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是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在QDII制度实施初期,也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对每次汇入和汇出的资金给以较为严格的审查。所以我国货币当局和外汇管理等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持有证券资产总额、外汇资金额度、专门账户设立及投资运作过程等方面实行明确分工、相互协调的严格管理制度,确保QDII的有序推行和有序发展。

篇6

关键词:资产管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即接受委托人资产的受委托人帮助委托人提供理财服务行为。资产管理业务是在传统证券经营模式的带动下新兴的券商业务,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训练有素的委托专业人士为委托人取得稳定收益,减少风险,此外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稳定的作用。随着《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拟定,资产管理行业在国家的积极改革推动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形成新的行业竞争格局,其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三大分支形式业务在整个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体系中也发挥着核心作用。

一、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格局

就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的必然走向,其基金、银行、信托、保险、券商资管共同竞争的新型竞争模式,掀起了创新浪潮,促进了产业发展,使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由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竞争格式从规模的角度来说,截至2012年,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和券商资管的管理资产以银行为首,凭借其长此以往的庞大营销渠道掌握着24.71万亿元的资产,而券商资管的资产最少,仅仅拥有1.89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保险、信托、基金居中,分别占有7.35万亿元、7.47万亿元和2.86万亿元。从收益和客户群体的角度来说,介于券商资管和信托的高定位,其理财投资产品多适合于高端机构及个人,而基金、银行、保险产品则多以普通民众为适用人群。相对来说信托公司产品的收益最高,银行及保险产品收益平稳,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与股指有关,受大盘影响。总体来说作为受用于中、高端客户群的券商集合理财业务,随着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放宽,券商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得到规避,发展空间也有了新的提升。

二、券商资管业务现状

1.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总体来说,由于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虽然有着业务链的强大支持和浑厚的销售渠道支撑,但仍对风险没有较好的规避和分散,其投资业绩也大打折扣,效果不佳。自2008年以来,呈现暴增式势态的集合理财业务规模稳步提升,债券型产品的销售幅度最高,具有可灵活操作特性的混合产品也稳居高位。但由于受股指的直接影响,随着股指的下调,集合理财产品销售滞待,低风险品种产品数量和资产净值相对最低。

2.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定向资产业务是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中比重最小的分支板块,受通道类业务爆发式增长的影响,资管业务发展事态迅猛。目前以银证合作票据业务为主,作为商业银行委托券商的定向资金管理模式,自2011年底便获得70%的增长幅度。券商用管理的表外资金购买票据类资产收益权或银行承兑汇票,规避了风险,提高了收益,促使了券商资管在银证合作票据业务领域的发展。其他通道类业务包括委托贷款、债券投资计划等等,虽然规模宏大,但收益受限,风险较大,只能作为短期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起点。

3.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最初是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平台的开展设立的管理业务,随着我国政策的放宽,券商资产管理行业的兴盛,专项资产管理业务预计将会成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创新舞台。截至2012年,企业资产证券产品累计募捐资金达到283亿元,产品仅有11个,对于国家批定的A级标准还相距甚远,企业资产证券业务的申报工作受阻,目前仅作为试点阶段开展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工作。

三、券商资管业务发展趋势

1.建设共同基金的核心地位

恰当的共同基金的建立对于带动投资、合理理财、改善资金管理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地作用。作为世界储蓄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储蓄业务由银行直接经营,奠定了银行的资金收拢渠道基础,使得银行占据资产管理竞争格局中的首要位置,不利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实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改善,资产管理市场竞争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金融体系效率大打折扣。因此,为了稳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在整个资产管理市场的地位,促进券商资产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必须要建设共同基金的核心地位,通过基金来带动券商资产链的运转。

2.独立理财账户的建立

独立的理财账户让个性化的投资成为可能,不仅带动各项理财产品的销售,其自身包含的金融功能也很好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运行。独立理财账户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固定性,以著名的现金管理账户CMA为例,客户可随时的从账户中存款取款,而对于账户剩余资金客户又可以通过券商的合理预算,设计个性化的投资计划,取得最大收益。因此专户理财成为未来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的基础形态之一,通过个性、集中的资产管理业务开拓券商资管业务新市场,提高各券商业务公司实力,奠定大型机构客户基础。

3.集合理财产品差异化

大集合管理费下行,小集合业务比例上升是集合理财产品差异化总行动方针,平衡盈利来源,打破盈利限制。扩大产品投资范围,规避风险,提升利润是券商资产管理的总目标,总方向。要想实现银行、信托、基金、保险、券商资管为一体的竞争模式,集合理财产品差异化,提取业绩报酬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体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包括对风险收益的科学划分,对客户不同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理财需求的正确定位,以及对市场走向的合理预测。在同行业竞争局势下推动不同形式的管理费用的下调或增幅,实现证券公司的绝对收益,奠定券商资管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四、结语

资产管理业务顺应时展潮流,展开基金、银行、信托、保险、券商资管为一体的全新竞争模式,在证券市场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其中新兴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正处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发展阶段,其多元化的业务方式和灵活的业务手段对资管业务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券商资管的现行业务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大概的分析,望促进券商资管业务在整个资产管理领域的提高。(作者单位: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万华,焦志常. 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 2008(11)

篇7

关键词:产业结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相互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上的关系。钱纳里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适应需求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在预见力不足和要素流动有限制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历史统计和实证研究揭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为前提,相互支持。

现代经济的发展告别了粗犷式的外延增长模式,其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种资本、技术、劳动力等量的投入,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各种经济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特定的高附加值溢出效应的产业的迅速成长与发展,可以提高整体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产生推动作用,进而拉动经济持续地良性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常是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传统的产业结构划分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础的。通常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类:第一产业为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第二产业指广义的工业,包括采掘、制造、建筑、通信、水电煤气、地质勘查与水利管理等行业,第三产业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交通运输、饮食等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卫生、教育、政府等公共行政事业。

Petty、Chenery、Kuznets等对产业结构的一般性研究认为:”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是三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分别反映在劳动力和产值等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小,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趋于上升,最终都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

二、我国的产业结构

1992年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全面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变迁也经历了同样高速的发展过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3-200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98%,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带动GDP的增长贡献较大,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速大致保持平衡;第一产业增速最低。2001-2006年是我国经济增长加速的时期,到2006年全年GDP达到210870.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47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03162.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2971.96亿元。

从三大产业部门的结构构成来看,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是合理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平稳。1992-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由21.79%下降到了11.73%;第二产业比重由43.45%上升到了48.92%;第三产业比重由34.76%上升到了39.35%。而世界平均产业结构水平是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31%,第三产业占64%,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是的构成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见图1)。

前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数量;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能源和机器的配置;在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开发。以科学技术的突出作用为表征,人类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各次产业中高科技的含量也越来越大。国际竞争未来的突出表现将是各国之间科技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每年有专利技术2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5万多项,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则为60-80%。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美国的产业结构早已实现了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贡献部门和就业拉动部门的优化配置。代表第一产业的农林渔业对GDP的贡献仅为0.95%。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6.05%,其中房地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占比达到12.60%和11.83%。

美国有4个全国性的股票交易市场,它们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纳斯达克市场(NASDAQ)、招示板市场(OTCBB)。美国公司无论大小,在投资银行的支持下,均有上市融资的机会。美国股市的交易十分活跃,融资及并购活动频繁,这主要得益于充沛的资金供应、良好的流通性。数量巨大、规模各异的基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根据各自的要求和目的在不同的股市寻找不同的投资目标,为美国股市提供了世界上最庞大的资金基础。因此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充分体现了美国整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本文运用标准普尔500家公司指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市场数据为例对美国证券市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标准普尔500指数包括了美国经济的领先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500家大公司。作为美国证券市场的最佳衡量标准,该指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虽然标准普尔500指数主要关注高市值企业,但这部分企业具有超过80%的市场覆盖率,均是蓝筹股,占美国股票市值的75%。在2006年标准普尔500家的行业分布中,市值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为:金融(22.27%)、信息技术(15.13%)、保健(12.03%)、工业(10.84%)、消费品(10.62%)。

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曾是美国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证券交易所,有大约2800家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约15万亿美元。截至2004年7月,30家处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公司除了英特尔和微软之外都在NYSE上市。在2006年底纽约证交所市值前50名上市公司中,金融(27.04%),石油(15.80%),医疗保健(15.37%),消费品(12.52%)为市值最大的4个行业。

NASDAQ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资本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NASDAQ全国市场有4400多只上市股票,其中不乏世界上最大、最出名公司的股票。1998年底,NASDAQ市场在上市公司数量、成交量(股数)、市场表现、流动比率、机构持股比率等方面全面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1990-1997年间,NASDAQ的交易额增长了891%,远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336%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266%。目前,在NASDAQ上市的外国公司已达440多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9%左右。外国公司在NASDAQ上市的数量和节奏具有美国其他交易所不能企及的优势,其国际化进程又走在美国各大证券交易所的前列。

NASDAQ证券市场是支持创新的证券市场,涉及的公司行业分布广泛,体现了美国主导经济概念:金融、工业、医疗保健和消费品类行业的市值和占整个纳斯达克市场总市值50%以上。在NASDAQ市场,1999年上市的新股中,计算机软件与服务业两大行业所占比例达到55%,计算机硬件、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等行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据NASDAQ网站统计,计算机行业的市值占整个市场市值的42.74%,具绝对规模优势;电子通讯行业紧随其后,占总市值的17.7%。

美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发展经验显示,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应当与整体经济产业结构保持一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发展趋势切合。一方面,优质的上市公司通过依托证券市场,培育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体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证券市场也因有成长前景好、盈利增长快的主导产业存在,带动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

四、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与美国证券市场的产业结构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在我国2006年GDP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1.73%,第二产业中工业为43.30%、建筑业为5.62%,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9.35%。截至2006年底,A股上市公司家数共有1527家。按照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共分为A-M的13大类行业。根据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6年末数据,我国证券市场第一、二、三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39、1015、473家,所占比例分别为2.55%、66.47%、30.98%。占GDP比重11.73%的第一产业包括上市公司所占比例仅为2.55%,而其中木材、家具业作为大类,在上市公司总数中所占比例只有0.26%,4家上市公司。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共89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8.36%,而对应的GDP比例为43.3%,其中传统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以及金属、非金属行业的上市公司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中某些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偏少,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信息技术及综合类行业的比重较大。

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指标的角度看,行业分类中最大的3个行业分别是采掘业、金属非金属和机械设备仪表;从净资产收益率占比指标的角度看,最大的4个行业分别是采掘业、金属非金属、金融保险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市值占比指标看,最大的为金融保险业39.54%,其他行业均在10%以下。从各项指标来看,农、林、牧、渔业,造纸、印刷,传播与文化产业,木材、家具等行业的比重均比较低。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看出,属于现阶段主导产业的公司占有较大比重,它们部分属于成熟行业的公司如采掘业,金属非金属行业等,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进程,加速了这些产业部门的高度集中;我国沪、深市场上市公司产业结构部分地反映了我国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如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银行证券保险等第三产业的朝阳部门,虽整体实力还无法与传统产业相抗衡,但增长速度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扭转了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的局面,产业发展趋向优化。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所属的产业结构配置与实体经济结构比例,还存在着一定程度地脱节,从而未能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引导整体经济结构优化与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应有作用(特别体现在第一产业的结构比例上)。而产业部门内部,行业之间的上市公司比例也是存在着某些生产部门的“拥挤”与“冷清”并存。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上市公司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而资本市场作为各个产业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其促进产业进一步优化和经济整体的协调健康发展的作用将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卓悦,阮钢,陈德棉.美国证券市场高科技上市公司研究[J].证券市场报,2001(1).

2、姚禄士.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及其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篇8

银证融合是全球银证关系发展的趋势

目前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以证券领域为中心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手段的创新,模糊了不同金融业务的界线,加强了分业管理的难度;同时金融证券化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度发展,使得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日益萎缩,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职能受到极大的威胁。同时投资银行业务的繁荣与银行业务的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彻底打破了金融服务产业原有的平衡,银行机构渗透到其它金融领域的要求日益高涨。金融商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机构所需资金越来越大,单一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已无法独自承担日新月异的新金融商品的承销,也无法满足企业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居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的需要。以分业管理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制度因而从底部产生了动摇。全能化的银行将是本世纪发展的主流,银证合作是金融市场内在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全球银证关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证券公司的现状及中外证券公司的对比分析

1、入世后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

从中国入世时做出的承诺来看,证券业坚持了循序渐进原则,但国内证券公司受到的竞争冲击仍然很大。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种类单一,结构雷同,没有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各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竞争又异常激烈,并停留在无序、较低层次的竞争阶段。随着入世步伐加快,国际级的投资银行和包罗万象的金融百货公司正抢滩中国,或独资或合资,这带来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全方位的业务创新和高效的优质服务。以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竞争实力,尚不足以与外国的证券公司相抗衡,故面临激烈的竞争。

2、中外证券公司的对比分析

规模比较。我国证券公司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以规模偏小为首。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更谈不上与国外庞然大物似的投资银行竞争。截至2000年末,我国101家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22家。而同期美国前10位的投资银行,资本金规模从30多亿美元到接近200亿美元。过少的资本使国内证券公司赖以进行资产扩张的基础薄弱。就资产规模而言,中外证券公司的差距更加悬殊。至2000年末,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约695亿美元,而同期摩根斯坦利总资产为4268亿美元,美林集团总资产为4072亿美元。虽然由于中美证券公司核算口径不同使得数据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中外证券公司资产规模的差距也由此可见一斑。

业务比较。国外证券公司业务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适应性强、创新能力突出。其主要业务包括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兼并收购、基金管理、项目融资、金融工程、金融咨询等,涉及金融所有领域,地域范围涵盖全世界。业务多元化的结果使得收入来源呈现分散化,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其较强的研究开发力量和突出的业务创新能力也促使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既满足了客户投资、理财的多样化需求,也大幅增加了利润来源。而中国证券公司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仍然是“老三样”:经纪、承销和自营业务。业务单一造成利润来源的渠道狭窄。作为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重要业务内容的企业购并、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国内证券公司基本上尚未大规模开展。这种收入结构,加重了证券公司对二级市场的依赖性,一旦市场行情低迷,或佣金制度市场化,券商的整体经营状况就面临较大影响。

我国证券公司的现实选择与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从事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能够集约化地使用金融资源。通过在控股公司内形成一个“蓄水池”,对子公司资金流动性进行统一管理,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统一融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对信息系统、客户信用评估结果等金融资源的统一配置,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交叉或捆绑销售各种金融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既能放大经营效益,又能实现资源共享下的成本节约,同时还避免了严格的分业经营下因交易成本太高而压抑金融创新。此外,通过各子公司相互抵消盈亏或关联交易,还可能降低控股公司整体的税务支出。

我国现阶段面对金融集团(如中信集团、山东鲁能集团等)的出现,证券公司首先应该认识到:金融集团的出现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组建新的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先采取较简单的形式,模式有多种,其中以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主要的子公司“银证融合”模式为主要选择。所谓“银证融合”模式,即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股权合作,以合并重组的形式组建新的金融控股公司。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均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而存在,设立一个控股公司(母公司)对它们进行控制。

1、“银证融合”模式的优势

1)促进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互动

一方面,商业银行(子公司)可以为证券公司(母公司)提供强大的资本、营销及品牌等支持。首先是资本支持。在与国外证券公司的竞争中,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资本规模过小的问题。如果通过“银证融合”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证券公司就能获得商业银行强大的资本支持。这是因为同属一家金融集团,商业银行能够把握证券公司的资信情况,提供各种资本支持较为便捷。同时,向本集团内部的证券公司提供资本支持还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许多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其次我国证券公司由于发展起步较晚,营销网络远未建立起来。而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却有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应加快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建设。可将每个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为一个金融控股公司和若干个股份有限公司。再加上如果以“银证融合”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商业银行便能以其庞大的分支机构为证券公司提供诸如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更多、更快的销售服务。另外,商业银行可以为证券公司提供例如借壳或买壳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选择壳资源等的配套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银证融合,商业银行可以办理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资金清算、申请证交所的验资行资格等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同证券公司合作发展咨询业务。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开展业务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掌握有大量信息资源,二者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之上共同发展顾问咨询类业务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商业银行可与证券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和项目咨询等顾问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通过银证融合,商业银行能以财务顾问的身份进一步发展这类业务。商业银行可以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最后,通过银证融合,证券公司可以以更优惠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客户提供关于收购兼并、资本与债券发行等多种服务。这样,商业银行便能保持和发展稳定的客户基础,增加商业银行乃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品牌价值。

2)促进金融业创新

银行在提高传统业务经营水平之外,普遍重视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包括各种形式的代收代付、保险、委托理财等表外业务,以及项目融资、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证券公司业务。同时,证券公司也在不断努力开拓新业务的同时,把触角伸到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存贷业务等。通过银证融合,突破分业经营的种种限制,不断推出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如资产管理、现金管理、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商业银行等,以优质服务争取优质客户。

3)审批、管理等方面的交易成本较小

以“银证融合”模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与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同时集结在一起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相比,较易得到政府的批准,各种审批程序也会相对较少,故审批的成本会相对小得多。另外,以“银证融合”模式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动作时,与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同时集结在一起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相比,较易操作。

2、“银证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现行的法律法规为银证融合留下发展空间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变化,在实践中我国许多金融政策已显露出向混业经营方向转变的迹象。如200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实际上就是允许商业银行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2001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施行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分业管理并不意味着分业经营,通过银证融合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能够绕过分业与混业之争。事实上,政府并没有对先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采取遏制甚至打击的措施,反而正式批准了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据悉,为适应金融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在银行业、证券业跨行业经营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办法。

2)已有银证合作的基础

目前通过像商业银行的证券融资、债转股、证券公司准入银行间拆借市场、银证转账等业务中的这样的合作和沟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彼此之间较为了解,为以银证模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金融体系的监管实力

篇9

关键词:证券市场;自律监管;行政监管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特有的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一、公共利益论简述

公共利益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来行使。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据此区分产品质量的高下,监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sp;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曹凤岐等,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特区经济

篇10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