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计算机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计算机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目的 对比标准桃金娘油与盐酸氨溴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长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74例符合GOLD分级标准Ⅱ级和Ⅲ级的COPD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吉诺通(即标准桃金娘油胶囊)组及氨溴素组。分别口服标准桃金娘油胶囊与盐酸氨溴素6个月,观察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6个月的观察期间,69.4%(25/36)接受标准桃金娘油胶囊治疗的患者和44.7%(17/38)接受氨溴素治疗的患者一直未发生急性恶化(P<0.05)。两组患者在各自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进行咳嗽咳痰症状总评分比较,积分改善率吉诺通组为79.3%,氨溴素组为79.8%(P>0.05)。结论 在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方面吉诺通的疗效优于氨溴素,在改善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两个药物疗效相当。
【关键词】 标准桃金娘油;盐酸氨溴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标准桃金娘油胶囊与盐酸氨溴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纤毛促动药物及黏液溶解药物。我院呼吸科在2006年6月~2007年4月进行了标准桃金娘油胶囊与盐酸氨溴素片剂对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观察,疗程为6个月。进行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两者在COPD的长期治疗中对于防止急性恶化方面哪个药物更具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OPD患者74例:(1)符合GOLD分级标准Ⅱ级和Ⅲ级;(2)除外其他慢性支气管肺疾病;(3)研究前2个月内患者未曾有急性发作;(4)有其他严重伴发病如心衰等的患者必须排除在外;(5)在研究过程中不允许同时用其他化痰药物。符合入选标准的合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吉诺通组和氨溴素组)。对入选的受试者进行治疗前肺功能的测定。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两组受试者之间的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肺功能的比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吉诺通组予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德国宝时佳大药厂生产,商品名:吉诺通,300 mg/片)300 mg每日3次口服;氨溴素组予盐酸氨溴素片(常州四药厂生产,商品名:兰苏,30 mg/片)60 mg每日3次口服。在治疗期间遵循以下原则:(1)治疗期间不允许同时用其他化痰药物。(2)稳定期禁止使用口服或吸入性激素。(3)急性加重期不限制茶碱类药物、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激素等的短期治疗。
1.2.2 评估方法 (1)每个患者治疗前均进行适当的培训,教会患者自行做出急性加重的评估,并记录在患者的日志上。符合以下标准的事件被视为一次“急性加重”:新近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或原有的咳嗽咳痰增加,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伴发热(体温>37.5 ℃)。两次急性加重之间至少须间隔2周无症状,则这两次各被视为独立发作。
1.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司制订的《止咳平喘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症状及疗效判断。治疗前填写症状评分表,以后每个月随访1次以评估上个月的疗效及治疗经历。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的受试者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对防止恶化的治疗效果的观察 每个月发生恶化的患者数目百分比=发生恶化的患者数/该组总人数,如图1所示。其中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两组患者自第3个月以后每个月发生恶化的患者数目百分比均呈现逐渐地下降。在6个月的治疗期间,69.4%(25/36)接受吉诺通治疗的患者和44.7%(17/38)接受氨溴素治疗的患者一直未发生急性恶化(P<0.05),如图2所示。在6个月的治疗结束时,吉诺通组至少发生1次急性恶化的累积患者数目百分比为47.2%(17/36),氨溴素组为81.5%(31/38)。综上数据所示在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方面标准桃金娘油与氨溴素均有一定的疗效,而标准桃金娘油的疗效优于氨溴素(P<0.05)。
《止咳平喘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临床症状程度分为4级并计分(见表2)。治疗前填写症状评分表,以后每个月随访1次以评估上个月的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咳痰症状评分见表3。两组患者在各自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进行比较,咳嗽咳痰症状总评分明显下降,积分改善率:吉诺通组为79.3%,氨溴素组为79.8%,均达到显效标准。注:积分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后积分]×100%;积分改善率≥80%为临床控制,60%~79%为显效,30%~50%为好转,<30%为无效。组间比较则两者的积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别(P>0.05)。由此可见吉诺通与氨溴素在改善咳嗽咳痰症状方面均具有确切的疗效,且疗效相当。表2 咳嗽咳痰症状严重度评分表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咳痰症状评分表
3 讨论
在多种可促使COPD进展、恶化的因素中,反复的急性加重是最有危害的,GOLD和我国COPD防治指南中均将预防和减少急性发作列为治疗的长远目标之一。COPD患者的气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MCC)明显降低,使气道内分泌物排出不畅,导致呼吸道和肺部的反复感染,而细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富含弹性蛋白酶)可抑制纤毛活动,加重MCC的损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MCC降低是COPD患者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通过纤毛促动药物及黏液溶解药物治疗,改善COPD患者的气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1]。标准桃金娘油与盐酸氨溴素属于纤毛促动药物及黏液溶解药物,均具有改善COPD患者的气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本研究显示两者在改善咳嗽咳痰症状方面均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在此方面未显示那个药更具优势。在减少急性恶化方面,标准桃金娘油与氨溴素均有一定的效果,而标准桃金娘油优于氨溴素。
标准桃金娘油是目前唯一一个具有黏液纤毛功能恢复作用的药物,同时它还具有抗菌作用,与抗生素合用能增强抗生素的效应,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2]。研究还显示标准桃金娘油具有抗炎特性及抗氧化作用。其中抗炎作用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该药可抑制核因子NF-κB,近来发现NF-κB可能是激素作用的关键部位,已证实激素受体GR被激素激活后可以与NF-κB结合,阻止其进入胞核与各种止炎性因子基因的κB位点结合,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标准桃金娘油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激素类似而不良反应较少[3~5]。故据此推测标准桃金娘油在减少急性恶化方面优于氨溴素可能与上述机制有关。
由于COPD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故其理想的模式是多个环节综合治疗。通过本研究观察结果提出一个假设:是否可将标准桃金娘油胶囊纳入COPD的长期治疗方案中,即可改善症状,又可对减少急性恶化有一定的帮助。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其确切的抗炎机制及更长期的治疗对患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霞,罗炎杰.气道粘液纤毛清除功能的临床意义.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2):51-54.
2 Lenders H,Waitzinger J,Zimmerman TH,et al.Suitability of the various methods for the investingation of the effieacy of mucolytic agents on the maxillary sinus.Arch Pharmacology,1996,353(1):4.
3 周建娅,唐法娣,毛国根.蓝标准桃金娘油对单核细胞THP/1核因子-κB核转位活化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4):315-318.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
1.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从九十年代开始,多媒体和网络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探索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2]。
2.基于网络的新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教学手段逐渐崛起,这些教学手段走进课堂,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访问本地及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资源,并使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其主要特点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真正使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促使了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3.1 网络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块
众所周知,计算机类的教育都对操作性和交互性要求较高,计算机教学改革若能从这些特点入手则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不但缺乏直观性,而且要想把本来非常简单的操作描述清楚,则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可谓是得不偿失。
新模式中的网络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功能: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所具有的屏幕模拟信号的传输功能,把教师机(外带一个控制台)和多台学生机连成一个封闭的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广播教师机或某一学生机的屏幕、声音等信息,也可以单独与某个学生(组)对话。还可以监视、控制学生机的用机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设备请求与教师对话。其次是利用局域网具有的传输数字信号的功能,使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和学生机之间共享网上硬软件资源。这两种意义下网络的综合,特别适合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适用于以操作为主的课程的教学活动。与联机大屏幕投影教室相比,更能有效地实现师生交互,边讲边练,充分展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3.2 网络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主导自学模块
(1)教学计划: 各个专业教学计划,包括所有该专业要开设的课程,具体开设的时间和先后顺序,课程的性质等。
(2)教学大纲: 具体每门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学时分布、教学重难点及需要自学部分、参考教材与自学资料等.此外还需要有课程结业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3)电子课件和教案: 提供相对应课程的配套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教学视频等
自学用的教学资料,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学系统学习课外知识,以获得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储备。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随着网络的极大发展与丰富,教学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和实体书籍了,很多优秀的书籍为了应对网络环境,都提供了电子版本及配套的素材,我们可以把相关课程中涉及到的较好的书籍的电子版本放在网络教学环境中,供学生们及时浏览使用。
3.3 网络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块
首先,针对作业和答疑。判作业和答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象C语言这样的编程语言,每生需要完成100至120道上机习题才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种作业量使做作业、交作业、判作业以及相应的辅导答疑等都成为不轻松的工作。如果把它们移到网络环境进行,显然事半功倍的,但需要针对课程内容开发相应的网上答疑系统和网上作业系统。
其次,针对学习检测。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其学习检测方式也应转移到网络环境进行。首先,网上要有足量、便于使用的习题库,学生应从网上习题库中按自己的需要完全相应数量和难度的习题练习与自测。其次,网上应安放相应的考试系统,使学生能自己决定考试的时间、难度和次数。此外,应很据需要开发智能化习题库和智能化考核系统,使练习和考核的准确率达到较高的层次。
4.结束语
信息时代给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提出改革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只有这样,计算机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以适用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等 再接再厉、鲜策群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组续推向前进 全国高等院佼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98'年会学术论文组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篇3
一、培训目的
1.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实用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
2.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信息处理。
3.使广大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服务。
二、培训对象
1.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
2.学校不设定参加考试教师的年龄,对自己不参加考试的教师将来产生的后果自己负责。
3.对已经取得国家或省级计算机过关证件的教师,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实用技术考核。
4、计算机教师也应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
三、培训的内容与要求
1.基本操作部分 ①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命名、保存、②文件及文件夹的删除、移动、重命名。③文件内容的复制、剪切、修改和删除、④查找。
2.了解word的最基本操作,会建立新文档,并能在硬盘和u盘上存储、打开。文字处理部分 ①文字输入(速度、准确率)、②排版、③本学科试卷排版打印。
3.表格的制作部分 ①绘制表格(规整表格、不规整表格)、②设计表格、③教案设计。
4.会使用cai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的制作。
5.网络知识部分:
(1)怎样申请电子信箱及收发邮件
(2)创建自己的博客,并在博客上上传电子教案,参加与校内外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
四、培训方式:
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五、考核的方法和形式
1.考试的内容为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不考理论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具体考核的内容及要求细则,由学校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统一制定。
2.本次计算机实用技术考核不再进行统一集中培训,一律靠个人自学。
篇4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学院早就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但是这些年下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太快,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越来越被动,下面我想以本人所在的高等职业学院为例,对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经快二十年了,教学内容从以前的DOS操作系统、WPS软件,到后来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学生的变化更大,从最初的整体水平一致,从来没接触电脑,对电脑有着极大的好奇和新鲜;到现在水平参差不齐,对电脑有一定的接触,但将计算机看成是一个可以玩耍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因此学生水平较大的差异,导致上好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
二、上好这门课的几点建议
1、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计算机机应用基础》课要求掌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需要实际操作,所以应该多安排一些上机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做上课的主人,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上理论课时,应备好课。教师应该慢速的阅读《计算机应用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然后快速的阅读课本两遍,把漏掉的内容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上理论课时,教师应当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让学生首先通过视觉知道,什么样的效果是图文混排,在这个图文混排实例中包含需学习的知识点是艺术字、插入图片、分栏、文本框、页眉页脚、水印等等,这些知识点的意思是什么,以及以实例中的文字为例,讲述如何通过操作步骤达到最终的效果。
4、在上上机课时,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在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指出需改正的地方,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
5、附加题。因为学生的基础有差异,在上机时,老师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也能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所以,老师准备实验内容的同时,应该还有附加题,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首先上课时应严格考勤。很多学生都是有惰性和侥幸心理,每次课,老师都应考勤,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同学,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通过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其次,对于上课睡觉的同学应及时的叫醒他,让他站起,清醒头脑,最后对于上课讲话的同学,应及时制止。
7、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管是年轻老师,还是老老师,都应本着学海无边、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去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等,把它记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于年轻老师还应该经常参加培训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的育人。
篇5
关键词:职专; 计算机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29-001
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始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许多学校开始上Windows平台。随着Windows和Office的频繁升级,教材也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是计算机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所做的一种自我调整,它将为计算机人才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使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改变教学模式和教与学的关系
大屏幕投影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代替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步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第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速度加快
由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的备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制作适应课程特点的课件,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样,也提高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第三,加重了实践课的分量,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课时安排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变为实践课课时多于理论课课时;从考试方式和分量来看,现在考试不只是笔试了,也考上机实验,逐步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为辅。
第四,教学模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我校在教学中使用了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至今已被广泛使用到多个教室中。并建立起具有先进水平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由于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使得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也经历了一个从适应到运用自如的过程。但是它需要
1.首先要求老师必须自己动手设计、编制各种CAl多媒体课件,还要准备各种演示用的教学文件。过去要一个小时讲完的课程,现在可能只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在课外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制作过CAl课件的教师都有体会,准备一小时课的内容,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要求编写高质量的电子教案,这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重要 保证。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制作高质量的电子教案。实践证明,电子教案一定要便于修改和更新。可以不断补充新知识、新内容,不要华而不实,一成不变。电子教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CAl课件(电子讲稿),二是与之配套的示例文件或其他多媒体素材。
从大屏幕投影这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以来,教师的备课方式也在发生大变革,我们经历了学习、熟悉、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过程,简单的课本文字的罗列是枯燥乏味的,要将课程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以利于学生的理解。配套的实例也必须课前制作好,尽可能减少课堂上文字输入,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在讲VB程序设计时,所有的例子都必须预先上机通过,只要将算法理论讲解透彻,演示就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演示时,除了给出正确的例子,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专门设置错误,然后经过分析、调试、更正错误,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这种“反倒”的效果体现,恰恰是利用了多媒体课堂的优点。这些演示实例的组织、安排,备课时必须设计好,并将这些“教具”准备好。
3.“以任务驱动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实验课没有组织安排好,是不能有效地掌握计算机的。而选取或编写一套好的实验习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就业,我们编写了一套学生的实验习题,这些实验题均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精选得到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它渗透到课本中每一部分的各个知识点,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些实验题的练习,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在实践中获得巩固、提高。在课堂讲授时,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是独立的,这样有利于知识一个一个地掌握,一点一点的消化,课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每一方面。而在一个好的习题中,它可以体现综合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灵活运用。
第三,大屏幕投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先进的教学设备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不是完美的。我看有些问题就值得研究。
1.大屏幕投影下,听课者容易困倦、疲劳。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注意以下几点可以改善该问题。
(1)讲课时,应尽可能站着、走动,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了方便地操作计算机,有的老师始终是坐着讲课,我认为这样不好。
(2)课间应穿插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
(3)对打瞌睡的学生,不要置之不理,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振作精神,调整整个课堂的气氛。
篇6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建材建设;教学方法;
C语言程序设计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由于扩招和社会实际需要,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投入,包括教材的编写,课件的开发,实验室建设等。渤海大学是省属二本院校,鉴于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从2003年开始,我们着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依据多年教学经验,综合考虑了课程内容的多学科、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综合运用了各种媒体并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各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了C语言程序设计立体化教材体系,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C语言程序设计立体化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化的教与学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1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是一种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编写的供教学人员使用的知识信息符号载体,教材内容围绕语言自身的语法,很少涉及应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深度和例题习题配置上,使大多数学生感到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实例少,例题和习题的配置过于数学化,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虽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进行讲授,但很多课件都是教材内容的复制,讲授的内容还是围绕语言自身的语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依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生源状况和实际需要,编写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材,采用灵活有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确定教材内容;正确处理新理论、新技术与旧内容的关系,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少而精的教材建设原则;以知识结构为主线,以程序设计为中心,融入科学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立体化教材建设
立体化教材是指以形成教学能力为目标,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试题库、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等。
3.1主教材建设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中,主教材建设通常是重点建设内容。2003年,依据课程特点和生源实际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对常规的C语言教材体系结构[1-2]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指针部分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分别进行讲授,增加了C语言图形绘制和C程序与DOS、BIOS接口两部分内容。强调学练结合、注重实践,与汇编语言课程形成紧密联系,便于学生掌握低级语言与高级语言的接口。依据同行专家、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修改,2005年,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普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特色教材出版。该教材整合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数据结构课程的重叠内容,结合经典案例,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在知识结构、内容安排、文字表述和习题配置等方面都根据生源做了反复认真地推敲,达到了教材难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的最佳平衡[3-4]。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多所高校选作教材。
3.2实验指导书建设
依据主教材结构和实际需要,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解答和上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应用设计了16组具有代表性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个与当前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题目,写出实验报告并演示程序。设计了10个综合性的实验题目,目的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利用,检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书的特点是体现教材的重点的难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3电子教案建设
依据主教材内容,编写了与纸质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电子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对知识点的把握及明确的教学方法,体现教材内容的精华, 也是学生复习的重要指南。
3.4多媒体课件建设
依据主教材内容,设计开发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演示系统”,其特点是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完善、互动性好,能显著改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005年由大连理工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已被省内外多所高校使用。
3.5网络资源建设
开发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包括课程学习、电子教案、辅导答疑、网上考试、在线讨论、素材检索、重点难点、实验实训、习题与答案等大量功能模块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利用此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完善,信息量大,特色鲜明,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交互性、个性化、及时反馈、学习者控制、协作学习等原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网络课程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的基本要求,为师生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而变得轻松、灵活,为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实施性强、操控性好的教学平台。
3.6试题库建设
为了做到既客观又公平,据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建立了试题量大、覆盖面全、难易程度符合生源素质的笔试试题库和上机试题库。试题库按章节进行分类,试题类型以程序设计和分析为主,笔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程序分析、程序填空、程序改错和程序设计,上机题型包括为程序改错、程序填空和程序设计。设计开发了笔试考试系统和上机考试系统,2005年由大连理工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已被多所高校使用。试题的抽取和评卷都由计算机完成,使之科学化、现代化。保证了组卷、评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多元化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方法是指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类比式、讨论式、引导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特别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并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这些方法得以有效实施[5-9]。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授C语言概述时,通过几个典型案例介绍C语言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增强了学生学好C语言的欲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依据生源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动态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例如,将排序过程和函数递归调用过程形象地用课件展示,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参数时,要求学生讨论普通变量和指针变量作为函数的参数的区别。通过学生讨论,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会更加透彻。
教室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将电子教案、多媒体演示系统和项目案例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复习和自学。
面对面答疑和网上答疑相结合。规定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答疑,开发了网络答疑系统,开设了专题BBS,对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定期进行面对面讨论并讲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5结语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主教材建设、实验指导书建设、电子教案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试题库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06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04年,“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法研究”获渤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C语言程序设计》被评为渤海大学精品教材。2008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获渤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具有专业特色和适合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材体系优化了课程体系,整合了教学内容,反映了当前程序设计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强调学练结合、注重实践、可操作性强。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保证了整个教学活动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立体化教学平台保证了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程序员考试合格率连续5年均超过了50%。在毕业实习中和毕业以后,大多数学生都能迅速胜任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学生就业率提高了21%。为其他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何钦铭. C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马靖善,秦玉平. C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蔡开裕,朱培栋,徐明.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69-70.
[5] 林小茶.“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2):24-25.
[6] 王振岩,张玲.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教学中应用的一些体会[J]. 计算机教育,2008(6):63-64.
[7] 范红,吴怡之. “C语言程序设计”趣味实例教学方法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0):58-59.
[8] 王冰.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142-144.
[9] 严悍,衷宜,赵学龙. 编程语言教学实践中QDeV 方法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5):56-58.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 on C Language Programming Course
QIN Yu-ping, MA Jing-sh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China)
篇7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56-01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管理学的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数据库、网络以及系统项目分析开发设计的部分内容,一般安排在本科的后两年学习。此时学生已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也完成了部分管理学和计算机的课程,并且大部分同学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甚至有些同学通过了六级,这为开展双语教学准备了良好的语言条件。
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中都包含有管理学和计算机内容的交叉。例如Kenneth C. Laudon,Jane P. Laudon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的第1章讲述了管理、第3章讲述了组织,这些都是管理学的内容,第7~8章讲述了计算机软、硬件,这些是计算机原理的学科内容,第9~10章讲述了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内容。这些章节的深度远不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
2双语教学实践
2.1语言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外语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都采用英语教学,但是英语教学也仅限于公共英语。语言类课程所学所用课程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对于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分析设计等信息领域的英语专业词汇仍然陌生。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它既不同于外语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更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对于想了解学科前沿、参阅原版科技文献或书报杂志的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有助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学科的中英文核心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用英语阅读和思考。
2.2教材选用
应使用原版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Kenneth C. Laudon与Jane P. Laudon编著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相应的中文参考书目,如薛华成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2.3师资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的教师应由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科老师任教,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为佳。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语言规范,表达清晰,在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清晰的基础上,能够自如地在两种语言中切换。
任课教师本人应通过阅览相关原版书籍、专业期刊、报纸、杂志来更新知识储备并提高专业素养。
2.4教学方式
教学文件的准备应以英语为主,在教案和演示的PowerPoint中应确保英文内容完整充实,并可在此基础上对难点进行中文注释。学期开始时,授课可以以英语课本为主,进行中文解释和扩充,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可以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交叉授课,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双语教学的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反馈,在课堂上可以用双语实施教学互动。
收稿日期:2007-12-15
参考文献
[1] 褚燕华. 高校双语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8).
[2] 高丽婷,关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7).
篇8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山东省烟台市1984年就开始引入计算机教学的实验,这个年份现在听起来确实有一些遥远,您作为这一事件的见证者,能不能讲一下当时的状况?
樊志华:1984年,我市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开始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截止到1998年底,全市中小学已配备从苹果II到奔腾II各种型号微型计算机25439台,计算机教师队伍也从最初的2人壮大到1269人,57%的高中、66%的初中和部分小学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
到了1998年12月,我们通过三级计算机教研网络对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础情况作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县市区计算机教育设备配置及开课情况差异很大,课堂上4名学生共用1台计算机、教学内容单一或随意等情况非常普遍。
所以,为了使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发展有章可循,我们依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烟台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坚持以课程为核心、以教师为关键、以教学评价为机制的基本原则,首次明确了我市中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课程规范”、“教学评价规范”和“教学管理规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那个年代,要去为计算机课寻找规范之路,其实并非易事,希望您能够谈一谈您的经验,给同行们一些启示。
樊志华:专业引领—榜样示范—评价激励。这是在1999年5月18日召开的“烟台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烟台市教育局向各县市区明确的落实《规范》的工作思路。
1.专业引领
(1)常规教学引领。1999年8月,我市举办首次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师教学培训会议。会议对《规范》进行了重点解读,安排了“如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坚持‘两主’原则,实现‘两个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文稿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网站《教育通讯》上发表),与会代表不仅提高了对课程的认识、明确了任务,也为会后即将举办的学科评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新技术引领。2000年7月,我们与烟台市电信局联合举办了首届烟台市“明天工程”青少年互联网知识夏令营。活动使各县市区代表在中小学尚不具备接入互联网条件的情况下,学习感受了网络基础应用。
(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引领。为获得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家的专业指导,避免自己能力所限造成工作方向上的失误,我们在2000年递交了加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区”的申请,并以制定《规范》展示的实力于年底获准成为第二批实验区中的一员。
2.搭建业绩展台,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1)举办学科竞赛。1999年10月,举办首届烟台市小学生计算机技能比赛。在“微机英文录入”、“LOGO绘图”和“图文并茂的电脑作文”三个比赛项目中,共有45名学生及其辅导教师获奖。
(2)举行统一考试。2000年7月,首次在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进行了信息技术全市摸底考试,有9个县市区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在竞赛与考试中,某个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具有偶然性,但整个团队成员均取得优异成绩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通过对优胜团队指导教师的表彰,既能够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效应,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活动倡导的“任务驱动”学习法、“作品考核”评价法和用计算机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教育思想贯彻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来。
3.用优秀教师“资质认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999年11月举办了首届烟台市初中、高中计算机优质课评选活动,2000年11月举办了首届烟台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在首届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的38位教师,在之后的课程规范发展之路上发挥了积极的辐射作用,其中有3人已经成长为县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小郑老师:2002年以后,您陆续负责了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这两个课题的产生背景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研究成果?
樊志华:其实截止到2001年底,能满足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教学要求的微机配备在我市高中、初中和小学所占的比例仅为30%、28%和27%。装备不足,直接导致在每周仅1节课的时间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难以探索用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2002年,烟台教科院旗帜鲜明地对各学科教研员提出“高点定位,争创一流”的工作要求。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教学装备、课程资源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将“课题先导,用评价促进课程均衡发展”确定为之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谈到课题,我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Fyb011583)的子课题(以下简称《评价》)。课题选择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初中学段为突破口,研发了能够有效促进课程规范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终结性考试”的评价系统方案。其主要成果一是2004年将信息技术成功纳入烟台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二是用《初中信息技术练习与评价手册》承载课题为每一节课研发的优质课程资源,使全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同步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课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是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04GZ28)。它延用了《评价》课题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选取教学力量比较薄弱的小学作为突破口,主要成果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学信息技术练习与评价手册》。课题不仅解决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什么”、“怎样评”、“何时评”、“谁来评”的问题,还对网络环境下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给出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使课堂教学向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自主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理想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得到师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小郑老师:您认为怎样的信息技术课是高效的?
樊志华:我认为,高效信息技术新课堂体现为学习目标达成用时少、单位时间效率高、师生主观体验积极主动;其本质是在重视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和谐、强调师生思维碰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2009年,我市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迫切需要达成的三个和谐分别是“教学环境与教学实践间的和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间的和谐”以及“教师素养与学生发展间的和谐”。
小郑老师:那么站在信息技术教研员的角度来讲,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创新的,又是如何让教师们去进一步体会和实施这种创新的?
樊志华:我们将教学创新理解为:对已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评价等事物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改良建议或方案。为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创新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动态开发,我们试图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并在进行以下尝试。
1.将教学创新融入优质课评审
2006年起开始探索将学科课题攻坚、集体备课融入常规优质课评审活动之中。该制度在以往单纯评选年度优质课的基础上,不仅能同时收获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及教学视频在内的一批优质课程资源,而且能引导教师自觉走进课题研究及网络教研。以2007年评优为例,①我们将初一上学期15个课题分成5组,每组3个连续课题;用自选与调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区县承担的课题,并于优质课评审前一年下发。②每个区县只承担1组课题;每组课题由2~3个区县承担;各区县要通过近一年的集体教研完成选题的同课异构,围绕承担的课题对“初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小学有效衔接”展开深入的研究。③选手代表区县在优质课评审中展示小微课题研究成果,同一区县选手参评时讲课课题互不相同。④在优质课评价标准中增设教学创新指标,在活动方案中增加“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作业素材”的编写体例、格式、要求等内容。
这样的举措,迅速将教师带入与教学相关的小微课题研究之中,同时促进了网络平台上的集体备课。初一上学期从“学习准备”到“期末总评”在内的15个课题的课程资源得到动态更新(每个课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素材”及“教学录像”等内容)。
至此,本年度市级优质课评审由原来单一的评优演变为各县市区课题研究成果的大展台。从2013年起,优质课程资源的评审也将纳入我市的学科评优体系。
2.建立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
自2010年起,我们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由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主持。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备课与教育科研。一般做法是:将本学期的课题提前分配到本室教师所在的各个学校,每个课题安排2~3所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每位教师每学期集中精力专攻一个课题的备课。课题承担者在教学进度前两周教案,其他教师在分享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对教案进行再加工。工作室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研讨会,每次会议展示交流两节典型课例,在展示中获得好评的教师可以优先参加优质课评审。网络工作室的工作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因工作室能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超大工作量减负且又增效,目前已经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
3.建立信息技术教学群
按小学200人、初中500人、高中200人的规模,在腾讯即时通讯平台上分别建立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群。“群共享”成为学科活动情报的新平台;群留言则为跨校、跨县市区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方便。教学群的使用在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工作“当家作主”幸福感的同时,还能转化为自觉行动。例如,海阳行村的孙学涛老师根据我市明年准备用Scratch取代小学LOGO的工作意向,成立了“Scratch群”,为自愿参加Scratch教学实验的老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4.搭建烟台信息技术教研共享空间
该空间已经成为全市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共享的新平台,学科的优质课视频、同课异构的典型课视频、专题培训会议材料、每个年级每节课的作业素材等课程资源都可以从该平台下载,该平台的使用不仅对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资源支持,而且对学校网络配置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检验。
篇9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 教案
1 问题的提出
数据库技术是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检索和管理数据的一门学科。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自动控制和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数据库原理”一直是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IT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否很好地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因此,该课程也日益成为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一门愈来愈受到关注的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
而目前许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主要问题是:教材组织上理论概念多,应用实例少;教学安排上课堂讲授多,实践动手少;课程考核上死记硬背多,灵活应用少。这样“三多三少”的直接后果是:尽管一些学生可以在理论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却不能自如地应用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开发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库系统,如此“眼高手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数据库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上必须改变这种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
2 构建“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数据库原理”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基本概念、关系模型、SQL、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和数据保护等内容,一般授课学时在50学时左右。由于理论内容较多,很难保证有效的实践环节。为此,构建“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12个字:精理论、强实践、重启发、勤激励。具体就是:精选课堂讲授内容,围绕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对相关理论的探讨。一些大纲有要求、但受学时限制、无法在课内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增强实践环节的力度,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的积极性。每堂课结束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两个问题,一则督促学生做好复习预习,二则为下堂课的教学留下伏笔和切入点。对于认真思考问题、能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及在实验中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当堂表扬或给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
3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数据库原理”教案一则
如表1所示,本教案以学生较熟悉的教务管理子系统“学生档案管理”为贯穿始终的例子,以关系数据库理论为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掌握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完整开发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部内容共计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演示26学时,课内实验28学时。适用对象为已掌握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如VB、C#、C++或Java等)的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专科生。
4 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案例教学从不否认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像关系代数、查询优化、数据存储、事务处理、并发控制等一些数据库技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可另外开设一门课程供高年级学生选修,以弥补学生在数据库理论上的不足。
(2)注意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环节开发平台、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与其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样,DBMS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工具每隔几年就会更新换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如以上案例采用GUI风格的C/S结构,若学生有一定网页制作基础的话,可改进为目前较为流行的Web风格的B/S结构。
(3)建立公平有效的课程考核机制,保证自学内容、实验环节的教学质量。自学内容可通过读书报告、论文、提问等方式加以考查;布置课程验收大作业时,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树立起完成任务的信心,更要积极鼓励程度较好的学生高标准要求自己。
5 结论
实践证明,“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由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以往混学分的思想,对这门课的认同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上课睡觉、缺勤的人少了,积极思考问题的人多了,学生作业的质量提高了,成绩上升了。另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大大加强了,教学相长得以充分体现,部分学生还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爱好,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本文获得“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教学与研究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20-01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校,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则尤其有必要。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而且为以后更好地专业学习,职场工作,提供了帮助。教师如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中职校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融理论、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这门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用的计算机常用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同时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与计算机相关联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后,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培养目标
1、教材建设与选择:我校依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我校结合每个专业的特点,立足基础,采用了不同的教材。有的专业使用省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的计算机教材,有的则使用本校教师所编的校本教材,比如学校的幼儿师范专业,考虑到学生就业方向,需要自己独立制作教具和电子教案,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幼儿师范专业相结合,把EXCEL的大部分内容,作了简化,而幼教工作中所设及的电子教案部分,则通过强化PowerPoint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进入职场后,可以独立制作电子教案。还有文秘专业,教学中则加大了输入法训练,以及Word内容的强化学习。为学生的职场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分层教学:在当今的中职校,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城市学生,初中就学过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解较多,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大多数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当地教育条件等原因,接触计算机只限于玩玩游戏,练练指法、输入法等简单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偏重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包含基本知识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两部分,尽量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和提高。
3、强化上机操作实践: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上机训练时间。并与相关企业联合,探究学生提高训练的相关软件,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有的企业在我校开设五笔输入法比赛,从中挑选合适的企业工人,因此,强化训练让中职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基本素质。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1、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兴趣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事先设计好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有代表作用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让学生学完基础操作后,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有一定深度的广告案例,让学生选择最愿意完成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一起完成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不断地从教学案例中感知、提取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项目教学法,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零散的知识与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完一项较完整的章节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与该部分知识有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该任务,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学完Excel的排序和筛选后,可以让学生完成班级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统计和排名等工作,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还有在Word的图文混排内容学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节”主题的电子报刊、学校的校刊自我设计、环保主题的电子报刊等任务,每一小组任命一个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事务。从网上信息收集、制定计划、选择图文混排的方案、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学生向准职业人迈进了一大步。
- 上一篇: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 下一篇:物业服务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