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篇1

一、《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将是现在网络发展的趋向,是集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科学技术;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岗位需要职业技术能力。

1.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手段:本课程着重强调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技能。为了能更好的学以致用,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的内容。

(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实用的电路进行实训,强化相关技能的训练。开展项目教学,边讲边练,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以学生中心,通过考核正确、科学的评判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考核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课程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两个班的平均综合成绩都已达到8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100%以上,总体教学效果良好。

2.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由于设施、人员、经费等诸多原因,实训条件欠缺,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情境演练的方式进行实训,这种情况有待改进。

(2)本课程的应用编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Java编程基础,但实际达不到要求,所以建议修改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应的前导后续课程。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带来计算机教学也日新月异,绚丽多彩,给计算机一线教学的老师带来无限的压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我每年的必上课程。

几年来年来,经我教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班级有几十个,虽然这门课是基础课且进行多次授课,但我从来不敢马虎怠慢,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编写教学计划、备课,到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操作实验,我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集体讲授法、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校机房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足够的上机训|练时间是教学考证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大方向,就是以操作为中心。经过这几年年的积累,我基本上能做到,只要学生想考证,就有把握让他考得到相关的证书。

1.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上机时间达80%以上,我们学校有很多机房,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使我们经常能上网寻找教学资料。

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要根据高考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适当地介绍一些课外电脑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

(2)以练习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进行讲解,课外重点辅导优等生和差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发现一些尖子生 ,鼓励他们多看些课外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是对于某一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以一个案例形式来描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也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实践、理论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差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绩,重点在于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抓差生要双管齐下,首先,要有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凡是差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就一定要宣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爱学习,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或者是脑子不好用,反应慢,总之,是学习时间不够,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着他一起练习。 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中“小老师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理论考试题加复习。

理论题技术的决定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只要理论基础好,成绩就一定会提高。因此,我特别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集》的小册子,便于学生携带,便于随时复习。

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68-01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要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时俱进,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科学成果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并非易事。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路和对策。

1、存在问题和面临现状

1.1生源不一,认识错位

高职院校新生来源不一,有高考、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合作办学等生源,加之地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高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状况,对学生而言,呈现出对获取知识的需求和程度不同,接受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也不同;对教师而言,面临教学过程中“众口难调”,难以实现教学切入点、掌握教学难易程度等问题。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存在偏差。一些认为熟于娱乐应用就能操作好计算机,还有些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是专业课,用处不大,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内容简单,容易教学,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2教学体系、组织不尽合理

由于注重知识体系系统性、完整性,导致选用、编写教材时,“知识点”、“操作要点”遍布教材,缺少实际应用背景,学生感觉没有实用价值。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分布零散,逻辑性不强,因此教学组织尤其重要。有些学校、教师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而是按照统一内容和要求,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导致效果不理想。有些高职院校该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和上机实验分别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甚至教师采用“满堂灌”式教学,听起来又散又多又乱,教学组织混乱,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边际,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

1.3考评不科学、教学内容滞后

考核评价对教学推进起着导向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评的目的不仅是要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更要考查衡量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1]。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评体系,依据仍是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代数和,其中考试成绩占较高比例。而强调实践操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用传统的纸卷考试方式是不可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势必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解决思路和对策

2.1明确目标,正确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备较强操作技能人才的教育。社会各行业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紧密,而高职毕业生就业又在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工具软件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要有学好把这门课程的迫切感,认识到计算机技能是专业课学习的必要工具,对专业课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有教好这门课程的义务感,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2.2差异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实际工作模拟任务为主线,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进行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根据每个专业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如对财会类专业的学生要求选学并熟练应用Excel设计和处理各种台账;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要求选学将刀具、夹具图与说明文字图文混排等,从而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克服学生知识结构、专业差异大等因素,实现差异教学、因材施教。

2.3合理教学,培养师资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实现展示的作品为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任务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教、学、做合一而行,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性也强。利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进行上机操作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相当于教师“手把手”地指导每个学生[2]。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建立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教学要求,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推动科研能力提升。面对新的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鼓励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为教学实践带来丰富具体的案例。同时任课教师要学习和讲授最新的计算机相关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授予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2.4评赛促学,促建精品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操作中才能了解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考评中要减少理论考试比例,侧重实践操作考核,实现无纸化考试,从根本上解决纸卷考试的诸多问题。积极举办计算机技能比赛,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3]。在此基础上,推动精品课程建立,促进教学和改革,提高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总结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项持久的工作,大有可为的事业。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课程应用型和工具型的特点,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推向新的。

参考文献

[1]卞维新,许勇,陈传明.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5):7157-7159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作为新时代的一门技术,已应用到各项专业领域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操作系统以及office软件,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职业准备课,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年,然而它却不同于其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本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对象的差异大,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是有增无减,课程要求能力目标不断加强。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已不适应目前的教学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在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成过于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明显偏低。

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依然使用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教学内容方面,忽视实用性和趣味性,脱离了实际工作的需求,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对于本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设计。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更能充分体现“面向操作技能应用”的教学理念,工学结合,基于真实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以专业为载体实施课程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就业平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下面就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设计。

3.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要求,并能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通过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情景案例,使学生能完成相关专业生产任务中的各类技术文档的处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MS-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 2010、Excel 2010和Powerpoint 2010工具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使学生达到技能能力、素质能力和拓展能力目标。

技术能力方面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能力,构建并使用局域网的能力以及日常维护、排除计算机故障的能力。素质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合格的政治素养、极强的合作精神,一定的英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助的学习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在拓展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分析解决问题、思考探索的能力,同时具有勇于挑战困难,创新设计的能力。

3.2 课程设计

针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专业特点,对本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案例设计,具体工作包括:员工招聘培训、工作文档制作、建设方案制作、设备使用、设备管理五个具体工作过程。从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能力领域方面进行分析,行动领域中学生能用计算机实现各类基本软件的操作,能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编辑文档、数据和文稿,能用网络进行工作技术文档的搜索下载。行动领域包含13个情景案例,案例内容为:岗前培训计算机基础操作、制作公司招聘启事、制作员工入职培训手册、制作员工旅游策划书、制作项目建设方案、制作设备使用培训文稿、制作设备操纵规程、统计设备维护费用、制作固定资产管理表、制作市场部绩效考核表、年度部门汇报业绩演示文稿、制作年终总结演示文稿、加快工作效率。通过行动领域中的情景练习,学生达到能力领域中的要求,能完成技术文档的制作,对毕业论文编撰和排版。

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符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景案例中的文档主要从专业(技术文档);项目(技术)汇报;企业宣传海报制作;方案设计;产品销售情况统计;企业信息管理;职位竞聘演示文稿等中提取,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连接;教学内容选取同时考虑高职在校生学习基础、文化程度、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等不同;对计算机的认识、应用能力存在的差异,对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序化,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当今高职教育中各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信息化网络教学环节的关键性节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在网络化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方法及理念的体现。是在学科学习中,将网络平台搭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和渗透的过程。是实现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经验的体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社会实践的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网络平台应用,就是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计算机网络传达给学生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其应用环境和实践高职教育全面发展内涵的体现。网络平台建设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具体课程传播内容和形式,真正传达到具体的网络和人才培养之中,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突出实用性、技术性和通用性三大特色。

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建设

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的核心体系主抓,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核心部分。加强对该课程应用的通识教育,将专业的基础道路进一步拓宽。该体系将原有的课程教学资源,统一到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上,以改革创新和实践发展,实践了课程的根本改革。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想,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板块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建设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该课程体系建设着眼于课程内教学、课外实践和多媒体教学三个基础结构。该体系将课程的教学开展统一到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在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上升到实践发展的高度。该体系主要包括在教学中,以多媒体工具为主要教学工具和手段,以网络平台中丰富化和富有实战意味的计算机实训案例为特色和环境,见证该课程的独特魅力。整个网络信息平台教学结构的搭建,围绕机房展开,并就实训项目和实训报告册全方位开展,确保网络实训平台和互动教学的完美契合。

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为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凸显现代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平台教学的课程魅力,就需变革教学实践理念。在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以学以致用的理念指导教学课程设计,明确课程设计目标和考核方式,更新课程设计理念,不断将教学实践和改革深入到全面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创新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创新。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直面网络平台,以所学理论知识,解决课程教学问题。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平台教学课程实践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础结构体系。将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常规技能,要突出体现以学生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4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为机试,课程学习主要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主要研究内容,将学生能力检测作为学生考核的重点和关键,缺乏对平时学习考核能力的资格认定,就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体现不了教师教学的完整能力。所以学生平时实训案例完成情况需纳入课程考核,并赋予较重的份额。

5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5.1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社会性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教与学的过程应是双向的并行的活动,除了自身汲取知识营养和参与课程实际教学环境外,还要在教师指导下,应用计算机设备进行事实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以办公室性质的网络平台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有学生个体通过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以活化课程教学氛围,获得满意的课程学习和实训效果。

5.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新颖性

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是图文图像技术的实际应用,凸显了教学的发展力和合作力。无论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及其应用、电子表格制作软件Excel2010及其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应用等,落实到实践教学之中[7]。教师依实验方式对基础知识中的精华进行剪辑,在教学实践总结上进行完善加工,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5.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网络平台构建成功的第一步和关键一部,也是脱离松散式教学,而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个性化的教学之中,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学习中去,以确保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过计算机设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和基本教学特点,进行共性和个性的指导教学,巡视学生,让他们自主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应变能力,并最终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的乐趣。充分利用机房和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彻底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巩固。

5.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性学习

实践教学专业性主要通过现阶段学习,将课程教学设计的本源和网络教学课内外的教学意见反馈和建议,充分挖掘出来。专业性的针对计算机应用段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就某个知识点和项目的专业测评和考核,把握好网络平台教学的转型期和关键期注意事项,全面凸显教学功效和价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兴趣培养——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念掌握——应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实现标准化学习进程。通过阶梯,递进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广泛性特色。

5.5教学管理和形态的创新

教学管理从人工到机械到智能的发展路径中,通过对教学设备管控,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教学资源,应用数据分析和监控,对学校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的汲取教学营养,不仅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将常态的学习引入生活的过程,通过带电脑学习,不仅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助力。学校教学形态创新,是学校依据学生特点和知识需求,更灵活的安排课程的过程。在常规的网络知识的安全护卫下,在学校机房,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和基本的操作尝试,更多的体现了教与学融合的过程,尤其是整个环节透漏出浓厚的兴趣。现代高科技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渗透到常规的教学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不足,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确保教学形态的多样化(远程控制和实时指导),实现科学化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6结束语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基于PBL模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4-02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院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已经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因此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但是该课程尚存在以下问题:[1,2]

1.学生基础差别大。由于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与之相反,有些学生从未或者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认识不清,甚至有的学生不会开关机。这样导致有些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有些学生又认为内容简单,心不在焉,从而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

2.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环节脱节。目前该课程虽然采用多媒体课堂讲授、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的学时达到1:1,但是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一般是分开进行,学生上课所学的知识或纯理论操作,在上机时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导致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过程周期过长,学习效果不明显。

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该课程的重要性不及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并对计算机的应用认识不充分,因此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是极为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老师一直都很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变革,使用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案例教学法、基于PBL模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协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SCL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内涵却是相互融合贯通的。

二、新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篇6

【关键字】教学周期 教材版本 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第五个学期可以开设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现代办公设备的简单操作与维护课程。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及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一个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出去工作连计算机怎么安装,怎样简单地进行系统维护,保证计算机在工作时的可靠性都不能做到,这确实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悲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对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组装计算机,如何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到计算机小故障都能独立排除,保证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学习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道如何将打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知道如何对办公室中计算机工作组的设定方法,实现办公室内部网络的资源共享。

篇7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适应互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社会,适用于能力本位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系统地教学,充分实现计算机应用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的方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是在机房讲授,一般是边讲边练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较为宽泛,大多采用案例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实践教学。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采用学大纲,相同的教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授课模式,相同的试卷统一考试,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忽略了计算机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理念,无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学内容选取不恰当。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采取项目教学案例,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所选取项目多以验证性为主,经常缺乏职业背景,因此学生学习完成后仅是可以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无法与专业应用相联系,影响了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专业中影响尤为明显,例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后的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尤其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其次,从学的方面讲,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的不同,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学授课的程度也不同。现在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有文科类也有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参差不齐,而有些地区的普高生甚至是计算机基础知识“0基础”。然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以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为标准,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些的“吃不了”。此外,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心理,没有从根本认识到21世纪的职业人,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职业生存的基本工具。

 

2 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教学和考试内容要求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

 

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及时与各个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有效完成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相对应,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时,请各位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制定,根据专业需要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所应该达到的要求,然后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修订,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另一部分是按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的“专业应用模块”。

 

①在“基础知识模块”设计方面,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如计算机基础常识、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病毒防护和安全等基础理论;实践内容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

 

②在“专业应用模块”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围绕着以专业为导向,重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形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整合和重组其相关课程。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现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精心设计案例,适应专业特点。通常,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进行反复斟酌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本专业的需求,注意案例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案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从一入学就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是为了解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是服务专业的必备工具。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设计案例主要围绕的是财务相关的公式和函数,多使用数据分析和视图等工具,提高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方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领导介绍财务状况等。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不仅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设置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在设计项目时,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的实际应用,不要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而是要真实贴近工作岗位。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使用微课慕课等形式拓展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站点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件、习题、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获取。目前微课形式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实施,通过十几分钟简单而精炼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到一些基础而常用的技能,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内容。

 

3 结论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专业为导向”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有目标地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做的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但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做好教学改革的工作对于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综合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虽然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相对于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的理论基础不一样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高校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较为发达的教育地区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对会好一些,这就导致了针对计算机的应用基础,部分学生没有兴趣,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则又难度过大,加大了教学中两极分化的问题。

2.2 计算机实践课程设置不足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是同样重要的,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应该保持在1:1,如果条件允许,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可使理论教学的知识更好的被消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虽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已经基本实现了课时比例的1:1,但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不断增加,同时要对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进行协调安排,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尚欠缺的很,这也对上机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3 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使得我们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但是,在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还是以基础知识、Office操作以及网络基础应用为主,已经很难适应我们的实际需求,严重的说,一部分基础教学甚至会浪费学生时间,压抑学习积极性。

2.4 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健全

成绩评估体系对于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非常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但是,当前的评估体系一般还是卷面理论考评,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有效地评估,而整体上来看,评估的标准也比较片面,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2.5 教学水平有待于提升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变化太为迅速,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等现象,而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种知识结构的老化表现的尤为明显。但是,针对这一现象,很多高校都没有制订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这就使得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否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3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能够给我们的改革工作起到指引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除了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还要紧紧地跟随指导思想,一般来说,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进行加强

这主要是指应尽快的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属于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此外,我们还应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帮助他们适应这种变化。

3.2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有别于社会中的短期培训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这是因为计算机的发展太为迅速,如果只需学生掌握一些流行软件,则很容易导致其所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没有任何作用。

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认识到再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应制定“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

4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针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的具体措施以改善我们的教学情况。

4.1 做好调研工作,以保证我们教学改革有据可寻

调研工作主要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开展,一般来说,调研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度、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拓展教学的接受度。通过这种调研工作,我们就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及对于教学的期望,这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4.2 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入学新生由于其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学很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学校组织的摸底考试,然后再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分层次。分层次以后,我们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集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而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则需选择层次较低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时的针对性,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效率也会带来很大的提高。

4.3 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健全与应用

这主要是指我们要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以及做好在校园网支持下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提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设置不同层次实验和作业,并详细地列出其要求,让学生首先独立完成“基础与验证型”实验。然后,允许学生结合成不同的小组,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4.4 适时的更新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选择含有新知识的教学教材,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专题活动,使学生能够对各种最新的教学动态有所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教师明白以后的教学需求,对于后续的教学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4.5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通过整合我们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的教学课程。通过这一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空间。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各专业所涉及到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使用“1+x”方案,也就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而其中的必修/选修课程应选择本专业和计算机相结合的课程。

4.6 对以往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这主要是指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将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此外,考试应使用网络考试的方法。另外,在考试的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来设置合理的组卷方案,并使用随机抽题组卷的方法使每个学生的考试内容有所不同。通过这种考核体系,我们既避免了学生作弊的情况,又减少了阅卷的工作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够比较可观的进行掌握。

4.7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进行改革

我们应做好这一改革工作,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征集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来作为改革的依据;定期开座谈会,加强关于教学方法的交流,对于普遍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应进行合理的推广。收集任课教师的教学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工作,并选出比较优秀的教学案例来供教师们交流学习。总体来说,这些措施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 结语

总体来说,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应做好调研工作,在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并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考核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刘耀南.Blog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福建电脑,2008,2

[2]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3

[3]臧桂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初探[J].福建电脑,2009,4

[4]齐波.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J].华商,2008,14

[5]李娜.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相关问题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篇9

关键词:翻转式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翻转课堂特色

在技术方面,不论是视频技术还是互联网技术,这几种具备特殊性的教学技术手段,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也运用了一定的技术手段,然而所体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主客关系与教学空间环境,这也显示出翻转课堂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学生方面,翻转课堂主要建立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利用视频技术,不断模仿练习,可提高计算机技术水平。

二、翻转式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翻转课堂中运用视频教学,能够有效避免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而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务必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视频的设计上,并且保证视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结合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技术与知识,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与视频工具,对教学知识进行编排与设计。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PowerPoint制作时,教师则可以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运用视频教学的形式将PPT制作的基本要领进行展示。将PowerPoint制作要点制作成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学校网站中,让学生自行浏览并加以研究,掌握制作PPT的要点。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学习PPT制作的方法,同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可以体验作为课堂主体的感觉,进而提高学习自主性,更加主动地去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奥秘。

2.善于划分教学阶段,体现教学效率

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主要是在基础课程学习进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将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知识。在这一时间段内,学生要自己主动了解课堂中所学习的新知识,教师也要事先制作课堂上需要的视频文件,并将其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中。学生到网站中自主查询视频,通过相应的练习提升基础知识水平。第二阶段,知识的吸收与实践。这一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学生要将之前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消化,并通过相应练习的形式加以运用。第三阶段,对知识的巩固。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再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与总结。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完成教师之前所布置的作业,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3.结合微课技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中职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主要为互联网、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等。因为各个章节中的内容较为系统,采用传统形式的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技术。所以教师可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应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对知识的重点进行传授,合理控制视频时长,这样一来,既不会出现视频内容冗长无物的现象,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结束语

在时展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翻D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中职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 英.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尝试[J].无线互联科技,2015(4):94-95.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职学生 教学方法

1、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类型。它不同于以理论知识为主、以升学为目的普高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以单一技能为主的培训教育。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对这样一些进了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呢?我认为有好的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只有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观的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人才。

下面笔者就个别中职学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解决的办法作一浅析。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1)学生自身方面: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且相当多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现在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只热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既然学生在这些接触中认识了键盘、鼠标,学习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材方面:部分教材过于陈腐,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假设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造成教材与教学的摆脱,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面:在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没有让学生们拥有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实践练习,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总让许多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上机操纵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老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情形。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2)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环境是职业学校,学生们又刚刚初中毕业,习惯了初中的灌输式教育,对职专的教学方法还不能快速适应。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可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这将影响职业学校正常的教学进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措施

为了适应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要求,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措施:

3.1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1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将桌面、窗口、菜单、图标、应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

3.1.2 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

3.1.3 使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简介,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幻灯片放映,展示其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3.1.4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

4、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意见

4.1 合理选用和使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就业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4.2 研究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同时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上机操作技能

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

4.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3)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