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8 06:5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时间
2018年9月5日(星期三 下午)
参加人员
全体教师
地 点
多媒体电教室
组织部门
教导处
主讲
熊跃农
主持人
培
训
内
容
扼
要
一、教师的职业特征
1.职业角色
2.职业特点
二、教师的幸福人生
1.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价值感
2.教师的幸福:教育幸福——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3.幸福感从何而来:职业崇高、双倍收获、境界提升、仁爱输出、
精神享受、心灵塑造、人生引导
三、教师的职业修为
1.准确定位
2.仁爱之心
3.提升境界
4.努力学习
5.听课评课
6.不断进取
7.抓住契机
8.精心设计
9.坚持到底
10.不求完美
结
合
实
际
的
个
人
心
得
体
会
9月5日,我有幸听了熊跃农老师的《提升自身修为,享受幸福教育》讲座,还是感触良多。正如熊老师老师讲座中说的:生活是老师和学生一生都要追求的一门大学问。教师,在肩负责任的情况下请一定要活得更优雅,这是你自身的需要,更是教育对你提出的要求。
而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升学的压力,社会的舆论等方面的因素却常常让老师们感到焦虑,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每当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吵闹时,我会很生气,快要期末考试时,我想给学生多夯实知识,学生不能理解或者无动于衷,我会很焦虑。这些不仅仅会影响我一时的心情,甚至会影响我一段时间的心情。我记得江本胜教授在《水知道答案》这本书中提到,人的情绪会影响水结晶的形成,喜悦的情绪会让水结出漂亮的水晶,反之,则会结出不完整的结晶。我想,情绪之于人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熊老师告诉我们:修为。
熊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职业修为的四重境界: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让自己心安的老师;让学校骄傲的老师;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们要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个位,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而修为,最重要的是读书,读书可以让人明理、辨事。在书中寻找相似的人生,可以舒缓焦虑的情绪。修为不是一日可修成,熊老师也提到:坚持!能风雨无阻的坚持一件事,一定是毅力非凡的人。修炼出如此毅力的人,一定能自如应对教育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也一定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我深知我的一举一动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努力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德高身正,为人师表。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享受着自己的幸福。
本人签名:
学校评价
教导处评价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篇2
根据会议安排,现做如下表态。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2.制度保障: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和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并“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
篇3
[关键词]教师;德育素养;培训
拥有高尚德育素养的教师被誉为社会的典范,备受人们尊崇,亦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其言行举止能够对身边的同事、学生产生良好的价值引导作用。我认为,教研员应该深入分析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组织多种模式下的教师德育素养培训,通过分享先进教师事迹,采用多重监督机制的方式,鼓励教师重视自身德育素质的培养。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研经验和体会,针对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这一话题展开浅显的探究,希望我的拙见能够引起大家的深思和共鸣。
一、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榜样意义
师者,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还兼具着以优良品德影响、熏陶学生,帮助其提升自身德育水平的责任。教师的形象往往是高大和神圣的,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故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而为人师表的我们,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在做人做事等方方面面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其形成优异的德育品质。另外,有的教师不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亦不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还根据成绩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差别对待,这是极为不可取的。我倡导诸位教师,无论是在课上教学时,还是在课下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均要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他们的意见,以公平公正为处事原则,礼貌待人,严于律己。通过自我德育素养的光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大家的德育水平。其次,我还倡导众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经常以手机、相机等形式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感人事例,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分享给学生们,鼓励大家要拥有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重重磨难,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我希望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与学生构建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彼此敞开心扉,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德育素养进步。
二、引进先进教师事迹,展开教师德育素养培训
学校应当利用教学资源和条件,在开展对教师专业培训的同时加强德育建设,为教师设置多样化的德育培训,开展德育教研大会,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形式为教师们播放和分享优秀教师的伟大事例,请众教师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教师德育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在校园内设立“先进教师”和“德育模范工作者”的评选名额,明确奖罚制度,评选出德育素养高尚、勤于教学、热爱教育与学生的优秀教师,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以在校园内创建和谐高尚的德育氛围,深入开展德育活动。同时,我倡导众教师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平台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例如,在课下浏览网站上优秀教师的德育感人事迹和教育教学策略,并时常去图书馆翻阅数学名人的传记,或者在课下多观看杰出数学人物的影视作品,在休闲娱乐中欣赏他们高尚的品质,以此熏陶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综合德育素养。我便在课下时常欣赏华罗庚自学成材,在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非凡成就后毅然回国为人民做贡献的伟大事迹,以及《阿甘正传》、《心灵捕手》、《美丽人生》等体现了人性光辉和德育素养的影视作品,并将之推荐给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以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和休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三、学生、家长、学校、自己的多重监督,提升教师德育素养
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要重视监督机制的创建和完善,我认为我们应当从学生、家长、学校、教师自己多方面入手,创建完整的德育督促和奖评机制,鼓励教师重视自身德育素养的提升。因为学生在校园内与教师接触最多,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德育水平问卷调查活动,适当请学生匿名写出对某教师的评价和建议,以帮助学校了解该教师平时对待学生和家长的行为举止,以此评判和监督其德育行为。在评定先进德育教师时,学校要收集学生、家长、校内其他教师的建议和评价,进行综合考量,以完善的监督机制促进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而最重要的是教师本人对自己的监督和德育素养的重视,众教师应当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社会公德守则和校纪校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育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深入开展提升教师德育素质的教学和教研活动,在强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重视促进教师的德育素养,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加强校园德育校风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
欧阳修曾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袁枚也曾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这体现了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良好的阅读素养不仅来自勤于读书,还在于善于读书。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这一话题,笔者有如下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使学生体会到阅读之乐。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要想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需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出发,为他们提供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材料,使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亲切感、趣味性和成就感。例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恐龙的温馨故事绘本》《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文字的奥秘》等内容浅显、图文并茂、趣味盎然的阅读材料,这些作品将生动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绘本图片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讲解与鲜活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而针对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给他们推荐《女生日记》《青少年百科知识》《非法智慧》等书籍,这些作品将一些融合知识性、文学性、科技性和思想性的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学也有所乐。
(二)革新阅读教学方法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将阅读教学融入到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朗读比赛、短剧表演、集体辩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与动力,使他们体会到阅读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揣摩和表达人物心理,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并明白“遵守规则”的道理。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讲授教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如果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解决以下问题:1.本文中体现“我”和父亲心理变化的词语有哪些?2.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3.通过阅读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揣摩阅读方法、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丰富自主阅读形式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小学生的阅读渠道,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自主阅读形式,通过阅读主题班会、线上阅读讨论组、班级阅读角、阅读兴趣小组、读后感展览、主题阅读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成果,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
二、培养阅读习惯,使学生勤于读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使小学生的阅读具备持久性和有计划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计划内阅读”和“计划外阅读”。“计划内阅读”指的是学生每学期、每月或每周拟订一个阅读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外阅读”指的是学生在完成“计划内阅读”任务之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随机阅读。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学生每天都能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并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较强的依赖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生词、理不清的问题就习惯性地问老师或家长,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阅读的意识,不善于从阅读材料本身获取信息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在遇到生字或生词的时候,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猜测字义或词义,当阅读完成后再自行查字典进行学习;当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也尽量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或者独立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综合阅读素养。
三、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善于读书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阅读。
(一)掌握“三读法”在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材料和阅读需求各不相同,阅读者进行的阅读处理也各不相同。有些文章或段落需要字斟句酌,有的需要提纲挈领,有的需要一带而过。这就要求小学生熟练掌握精读、略读、选读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阅读《父亲的菜园》这篇课文时,课文前三段是交代文章背景的,学生只需要采用略读的方式,了解菜园的来历即可;文章的第四段中,父亲的“丢”“抓”“冲”等一连串的动作,体现了父亲关心和急切的心情,适合采用精读的方式,进行仔细品味。学生通过详略得当、精略结合的方式来读,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升了阅读素养。
(二)掌握“批注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掌握“批注法”,通过圈画重点、抒发心得、问题集锦、佳句摘抄、罗列提纲等方式,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体会、遇到的佳句、总结的线索等记录下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阅读儿童版《西游记》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每个小故事添加批注,抒发自己对该故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掌握“思读法”阅读和思考是一对“双生儿”,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思读一体。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改编、续写、拓展、对比、概括等方式边阅读边思考。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将《白雪公主》与《灰姑娘》两个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等进行对比阅读,并写出阅读报告,以此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综合阅读素养。综上所述,兴趣、习惯和方法是阅读素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这一话题的研究和讨论,不断改革阅读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使小学生更加勤于阅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
参考文献:
[1]李小辉.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6).
[2]秦联军.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J].考试周刊,2013(82).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资;岗位素养;提升
在针对初中数学教改的讨论中,大都习惯于从技术手段的优化上下功夫。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却难以建立起可持续的课程创新机制。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针对初中数学教改创新的主体是教师,在他们缺乏深层次岗位素养的情况下,将很难提升理论与实践契合下的创新敏锐度。由此,关于提升初中数学师资的岗位素养便成为了本文讨论的议题。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岗位素养。或许有同行会说,岗位素养便是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修养等元素。诚然,这可以作为岗位素养的组成部分,但上述内容应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入职起点。从而,本文所提出的岗位素养问题则可以用“深层次”来形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初中数学师资岗位素养的认识
结合初中数学教改的需要,数学师资的岗位素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岗位意识方面
上文已经指出,实施初中数学教改的主体是数学教师,因为他们了解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也深知怎样的教学体系能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能适应当前对应试教育的需要。可见,教师应能根据教学体会主动解析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并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来构建初步的应对思路。
(二)岗位技能方面
不难看出,初中数学教改工作需要数学教师集体的智慧,但这并不排斥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常识活动。因此在面临全新的课题时,数学教师应在岗位技能上键入探究性的教改实验技能,并在团队协作的精神下不断获得基于校本要求下的教改成果。
以上从两个方面对初中数学师资岗位素养的认识表明,如何激发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改领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逐步形成在教改领域的问题探究能力,将构成深层次岗位素养的内容。
二、认识引导下的模式定位
本文主题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二字,从而就需要前置性的完成对提升模式的定位。根据学校管理学原理可知,应充分发挥教师的首创精神。因此,针对初中数学教改的师资素养提升,也主要通过引导、辅助、激励等方式来获得。
具体而言,提升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岗位意识提升方面
从特定意识形成的内在逻辑来看,学校首先应营造出适应意识生成的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校际交流平台,以及符合激励兼容原则的激励机制,便能在满足引导、辅助、激励的要求下来提升意识。
(二)岗位技能提升方面
尽管岗位意识将促进岗位技能的获得,但在提升岗位技能上还应建立两项模式定位:①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能。不难理解,把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引入到课堂中,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不适,从而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②教改实验数据的分析技能。在进行对照组试验后,数据能否反映出某教改创新成功与否,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确认。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提升初中数学师资岗位素养的模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提升岗位意识的模式构建
(1)校园环境的营造。形成包括初中数学在内的教改氛围十分重要,这将使得初中数学教师感觉到自身的工作并不孤单,而又如此多的同行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就能使他们形成教改创新的意愿。
(2)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交流机制十分重要。教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也是在长期内才能取得成效的工作。因此,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涉及教改内容,更重要的能在相互激励上发挥作用。
(3)校际之间的交流。努力创造校际交流的机会,将能建立起各学校教改理念互动机制。从而,仍能对教师意识进行激发。
(二)提升岗位技能的模式构建
(1)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形成。或许这是年轻教师需要着重掌握的技能,从而可以借助传帮带机制来实现。在开展传帮带互动时,应给予年经教师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进而推动课堂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2)教改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这需要借助岗位培训来进行专门学习,笔者建议: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由他们回来后在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进行,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四、案例分析
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同时,将创新体系植入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磨合。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例如:笔者设计出一道生活中的物理问题: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在具体、生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间进行比较,体会作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为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做好了铺垫。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的表示数学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五、小结
本文认为,如何激发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改领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逐步形成在教改领域的问题探究能力,将构成深层次岗位素养的内容。具体的构建模式包括:提升岗位意识和岗位技能两部分。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9).
篇6
一、强化朗读,加深感悟
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多带领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在朗读前后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朗读时,还应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语感,能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韵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乡愁》时,首先应给学生介绍诗歌应怎么停顿,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朗读时应抑扬顿挫,通过朗诵来体会诗人这种强烈的“乡愁”情绪,从而对诗人那种思念家国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更好的体会诗人对祖国命运的那种深切关注之情。
二、发挥想象,感受意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意象,诗歌教学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诗歌学习有它的特殊性,它有着极具凝练的语言,因此,学生学习和鉴赏作品时,联想和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写到这里,诗人的情感突然从痛楚的悲吟转变为了深情的倾述,“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使人们在朗诵的时间会马上想象恋人的柔发、婴儿手中乳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捕捉并提示了‘‘柔发、乳’两个意象给学生想象,使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三、把握意象,领悟意境
诗是诗人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的结果。诗人在诗中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某些感受,寄托在他所写的人物身上,所写的景物、事件之中。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要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把握,从而能准确领悟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在诗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如写作背景是1938年10月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国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肆意践踏,民不聊生,艾青写下这首诗歌无疑是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挚爱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前面一直在歌唱顽强的生命力,而写到这里时,诗人突然发生情感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诗人写到“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连同自身成为了土壤的一部分,只因自己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全诗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把握住这些关键意象,并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读写并重,提升素养
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再通过写作来深化学生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诗歌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自己进行诗歌创作,这种写作可以是模仿性的,可以借鉴其他诗歌的语句形式或写作方法。初中学生进行诗歌写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由于受传统应试的影响,我们在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进行检测时,往往会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所以教师在开展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尽量多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多给予学生诗歌写作练习和诗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热爱诗歌,体会诗歌学习的乐趣。
篇7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则的思考
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初、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坚持以下的教学原则。
1. 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感兴趣的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欣赏。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才可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 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课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小动作不断、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普遍。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集中教学,消除小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恐惧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基础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小学生处在古典诗词的启蒙阶段,直观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再加上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语法与日常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上存在困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授课时要热爱、关注学生,耐心地讲解知识。同时,引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蕴涵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诵读法”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声诵读,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诵读中强化创造性思维,通过小学生丰富的联想,将艺术的魅力内化;最后,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孩子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2. 鉴赏法
“鉴赏法”是指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和体会。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从而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骆宾王《咏鹅》这一课,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意境,感悟画面美。古典诗词韵律整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古诗新唱”,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3. 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办诗词板报或小报,定期举办诗词填充大赛,激发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可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诗为文,既能增加对该诗词的理解,又能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 欣赏 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29-02
马克思曾经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诚然,作为听觉艺术,“听”是音乐最为本质的特征,音乐内在魅力的散发和对人类情感的触控都建立在音乐欣赏能力基础之上的听音辨音。感悟音乐,离不开一双耳朵,更离不开良好的欣赏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欣赏教学逐步成为了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音乐的深层魅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对音乐欣赏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意义颇深。
一、音乐欣赏概述
对于音乐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只是五线谱之上音符连缀而成的乐章,更是表达人类情绪,抒发人类情感的一种载体和寄托。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获得精神与情感上的愉悦感受,达到丰盈内心,深化思想的目的。但音乐的情感极其难以准确把握,其深层次内涵和独有的魅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悟得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和体会音乐之美。
而音乐欣赏即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历经感官与情感的欣赏,逐步升华至理智的欣赏,从而使听众全面体会和把握音乐,获取愉悦的艺术感受与艺术享受。
对音乐欣赏能力良好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教育阶段。通过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的引入,将音乐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促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逐步体会音乐的内涵与魅力,把握音乐的情感与实质,形成对音乐的审美。
因而,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即是指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享受,继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契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
二、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欣赏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美育素质的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一)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常识
将音乐欣赏引入音乐教学中,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需要教师教授学生正确的听音辨音方法,掌握一定的欣赏技巧外,还需要向学生讲解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既包括一些乐理知识,譬如五线谱的识别记忆等,还包括相关拓展知识,例如作者的生平简历、作品创作的背景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教授,使得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总体印象,对乐曲有一个充分直观的把握,为正确有效地欣赏音乐奠定基础。
这就在无形之中拓展了学生的乐理知识,在帮助学生积累音乐词汇的同时扩大了音乐视域,强化了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以及感知,使其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音乐学习。与此同时,一些作者的介绍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介绍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常识,使得学生得以了解国内外的音乐家以及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促使学生音乐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通过对音乐的听、唱以及音乐知识等的了解,学生各相互联系环节的音乐技能都将得到极大提升,其对音乐的感知将更为准确和深刻,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也会随之提升。这就有利于建立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将音乐欣赏从课上延伸到课后,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与此同时,学生拥有了正确的音乐欣赏能力,其对于音乐的体会和感悟将会更加深入,也更能体味音乐的深层次内涵和魅力,音乐素养将会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对音乐美感的体会和感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其对于美的认识和定位更加贴合实际,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古今中外众多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在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需要由浅入深,从听到辨再到感知和把握。当到达一定的水平和层次时,学生便需要对众多音乐进行综合的分析和透彻的理解,从而做到对各个类型的音乐作品的准确定位,真正欣赏其实质和内涵。
因而,学生除了获得了丰富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外,其综合分析和深入理解音乐能力也将会得到提升。在音乐的模糊和粗线条表现形式中,一些具体的情境无法展现,此时,学生便会自觉构建相关场景,引入具体的人物、景物等,使得音乐更加充实和饱满。譬如在对贝多芬的《月光曲》进行欣赏时,如果单纯欣赏旋律很难充分把握乐曲的真正美感,这就需要发货想象力和思维力。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景物,想象皎洁的月光透过层层云雾,轻盈地洒在湖上,伴随着湖面的粼粼波光一起闪动。此时再结合音乐欣赏,将会更好地体味到音乐的变化,从温暖柔情到激荡癫狂,再到沉寂静穆,犹如月光随着湖水的波澜变幻莫测。形与音结合,欣赏也将更加透彻。
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场景的构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摆脱了枯燥无味的音乐学习方式,在“兴趣”这个最好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和水平都会提高。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也将带动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拓展。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
鉴于欣赏能力在学生乐理知识拓展、审美观提升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通过适宜的对策和方法,促使学生欣赏能力的普遍提升。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环境对于音乐欣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适宜的环境往往更能促使学生融入音乐环境,用心体会音乐内在,激发其对音乐的想象,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因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音乐欣赏氛围的营造,通过环境与音乐作品的结合,创造出与作品最为匹配的环境氛围,给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赏音乐提供铺垫。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开设专门的音乐教室,配备齐全的音响、幕布、钢琴、古筝等音乐教学中需要的器材和设备,以艺术化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充分融入艺术氛围之中;另一方面,还要努力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音乐欣赏作为身体和心理放松的一部分,通过得体的言语举止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调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热情,对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行大力挖掘。
以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为例。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要事先对环境进行布置,准备好古筝、音响、视频图片等设备器材和资料。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以轻柔舒缓的话语引导学生放松心理,继而对筝曲的创作环境和背景进行介绍,通过亲身的古筝演奏示范带领学生遐想步入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想象渔船逐次归航,在古筝乐曲的声调变化中体会渔船归来时刻的喧嚣热闹以及江面的歌声四起。在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中对音乐进行深入透彻的欣赏。
(二)注重情感与言语的沟通交流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形式,“听”是其本质特征。但要欣赏到音乐的内在魅力,实现对音乐内涵和实质的理解,就必须在“听”的基础上融入思考与感悟,全面分析音乐的各方面要素,从而掌握正确的欣赏技巧。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提升的过程,只有到达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形成对音乐的个人思考与间接。在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必不可少。教师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介绍与欣赏方法的讲解逐步带领学生向音乐欣赏的更高层次迈进。
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充分酝酿适宜作品演奏和讲解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自身的言语举止以及范唱等向学生传递这种情感,以情引人,以感促学,通过情感的交流传递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言语交流,在讲解、范唱以及欣赏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以及体会,逐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以及力度等,为学生自行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譬如在贝多芬著名的《暴风雨奏鸣曲》中,教师要实现了解和掌握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向学生讲述《暴风雨奏鸣曲》是在贝多芬耳疾加重,生活的困苦和挫折一同袭来的背景下创作的,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欣赏中大胆构建各种音乐意象,真实回放暴风雨来临的情景。教师要通过影音播放和钢琴演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传递音乐情感。在欣赏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作品背景各抒己见,具体阐明自己对于每一乐章的感受,并适当予以指点。在语言交流之后,再次进行乐曲的回放和弹奏,让学生重新去欣赏和感知,从而实现深入透彻欣赏音乐作品的目的。
(三)灵活授课,博引古今中外经典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性格特征灵活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其对于音乐作品和音乐欣赏的兴趣,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欣赏教学的目的。
与此同时,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授课内容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要博引古今中外的经典,在与教学曲目互相映衬的同时,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使其对于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能广泛涉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人文历史,并在对众多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实现精神的舒缓,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有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方式。
譬如在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小河淌水》中畅想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在优美的旋律与柔婉的歌声中体会作品所寄托的深厚情谊;在莫扎特的《摇篮曲》中感受乐曲的舒缓柔美,充分放松身心;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中体味乐曲忧郁深沉的格调,想象船夫的敦实质朴……通过众多音乐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和美感,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欣赏音乐。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美育;渗透途径
一、使用优美语言,唤醒审美愿望
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政治学习中涉及大量的文字,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遣词造句,让学生体会语言中蕴含的美感,从而对审美产生初步探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优美、生动、具有文学素养的句子,让学生不仅能够对政治教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吸收,还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美感,领会到政治对于自己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也能够在政治知识中唤醒审美愿望。教师可以主动在讲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古诗词、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了能够做好课堂辅助工作,为学生输送更多优美的语言,教师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产生主动了解美、欣赏美的动力。
二、深入教学内容,体会政治之美
很多学生认为,政治教学的内容枯燥,与美似乎有着非常远的距离。实际上,每个学科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如果学生能够深入政治知识当中,就会感受到政治学科的美感,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尽量展示政治学科美好的一面,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政治之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审美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入手,感受政治和生活的关系,从政治知识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产生独特的政治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美好生活的向导》时,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哲学和美好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可以解答学生的实际困惑。如对“自从进入高中,感觉学习压力特别大,因此经常产生自我怀疑,不知道这样努力的终点是哪里,又会给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的问题,可对学生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人生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出不断的努力,并不是生活本来如此,而是我们都希望成为更好的人,享受更美好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回想起柏拉图这句话,产生征服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前行的道路上感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哲学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哲学对于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进行审美意识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政治之美,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篇10
一、提升自我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要达到上述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教师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角色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等方面进行转变,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好基础,才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走向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创造。其次要继续学习,丰富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吐故纳新,一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注重新的事物和发展。第三要积极关注最新的教研成果,主动了解和掌握教改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四,不断为自己“充电”。 “充电”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动力之源。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逐渐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和热爱。为了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先提升自我素养,因为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重视积累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累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更要重视识记背诵积累。
首先,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之灵魂。积累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美句、美段、美文,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古诗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语言就是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所得。
其次,要重视学习资源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拓宽语文积累的视野,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我们身边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风景名胜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关注社区语言环境的改善;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参观、采访等活动;参观考察本地的人文景观、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写见闻、感觉等,不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养成去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再次,要重视思想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入选的每篇课文都符合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是人文思想生成的重要阵地,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思想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确立对问题认识的正确角度,拓展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宽度和深度。
第四、要重视情感的积累。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情感的积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巴尔扎克说:“情感是一种熏陶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如何粗俗,只要表现出一股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就有特殊的气质,使容貌为之改变,举动有生气,声音有声色。”情感从何而来,只有通过学生后天的积累。由此可见,情感积累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积累可催生与文本的“对话”, 情感积累会促进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积累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尤其是高尚情感的积累对学生理解感情、表达感情以及社会风尚的塑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读写训练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离开了读写训练,语文教学便成了一只死鸟。《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多读,可以给学生储存语言材料;可以给学生构造语言模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读的训练。因为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正如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读。
语文教学中的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也是作者思想光芒的放射。优秀有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这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源泉,因此,学生在对文中情感有了深切的体验又抑或是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与作者有了同感后,便产生一种想要诉诸笔的冲动。这就是学生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于初中学生明确提出“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性目标中又具体提出写的要求与具体形式“……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进行缩写;……进行扩写、续写,……进行改写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写的训练。
总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读与写是攀援上升的藤,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加强读写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四、强化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突出地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强化情感熏陶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组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因此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内容的解读――体悟或感受是多元的,这是因为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理解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特别注重提倡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并加以强化,才能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力量,让学生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让学生沉醉的生命得到觉醒,获得自由快乐地成长。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强化情感熏陶。这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众所周知学生的认知、能力跟情感关系密切。当代语文教育家韩雪屏在《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中提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冰山模型”。认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言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如果将之简化,选取认知、能力和情感来看,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新的“冰山模式”。即:认知、能力是浮于水面的显性部分,情感是沉于水下并托起整座“冰山”的隐性部分。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语言文体面临一个具体任务时,主体对这个任务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热烈的情感,在投入这个任务时,能否调动起既有的认知结构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碰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时能不能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任务等等。只有处于隐性的因素都调动起来了,都发挥了作用,认知和能力才能真实而有效地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只有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情感熏陶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达成认知与能力的目标,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强化情感熏陶是培养学生认知和能力的要求。
五、用好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如果课堂教学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及其教师都产生抗拒心理。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 80%,以至更多。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学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应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特别是用好激励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激励他们展示自己努力的成绩、真实感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可以随意表达、沟通,作到人格的独立,体会学习过程中思考、交流的快乐,体会学习的魅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合理愿望,给学生以明确的前进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
上述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与体会。总之,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素养,重视语文积累,加强读写训练,强化情感熏陶,用好教学评价等为抓手,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