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景观主轴
根据建筑空间在校园设计了贯穿图书馆、体育馆、行政楼及教学楼的景观主轴。主要布置有中心广场、树阵校道、景观水池、升旗台等景点。中心广场以硬铺为主,并利用铺装的样式将人流分别指向不同的行政区域。树阵校道上规则式种植木棉。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四季展现不同的风情。并以木棉鲜艳似火的大红花,比喻奋发向上的精神。景观水池则充分利用了体育馆的地势高差,涓涓流水,层层叠叠,掷地有声,为宁静的校园平添了一股灵气和活力。升旗台作为主轴的景观结点,以绿意盎然的运动场为背景,红旗飘飘,神采奕奕。整个主轴以行道树方式种植木棉,并在树下配以规则种植的巴西野牡丹、龙船花等,用木棉高大雄伟的树形和地被流畅的图案线条及丰富的色彩来加强其轴线效果和人文艺术感。
1.2景观次轴
校园的景观次轴上规划了交流广场、休闲驿站、特色花架、园林景墙等节点,形成了一条集交通、休闲、游憩、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道,并将教学楼、运动场、体育馆及学生宿舍联系起来。其中,交流广场、休闲驿站位于几栋教学楼之间,布置了树阵广场、花架、景墙、坐凳等设施,为师生课间生活提供了交流、休闲的空间,达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选用秋风、橡胶榕等常绿大乔木做行道树,适当的点缀几株木棉增添色彩感,配植有琴叶珊瑚、大叶伞等灌木以及红花继木、翅荚槐、毛杜鹃等地被植物,丰富景观的立体层次和整体色调。
2文脉绿脉的表达
2.1文脉———彰显校园文化
江义中学位于素有“翰墨之乡”美誉的勒流,自身的校园文化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其前身是勒流梁季彝纪念中学,学校先后三次迁址,三易其名,砥砺出“和、勤、韧、博、义”的校训,孕育了“自主、创新、和谐、健美”的校风。本次景观规划中运用景墙、宣传栏、花架等园建,通过文字、图案、隐喻等各种手法,充分地提炼并表达出校园自身的文化内涵。
2.2绿脉———和谐校园生活
植物作为景观规划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景观作用。不仅植物本身有着不同的观赏价值,其种植的方式更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更甚者,在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中,有些植物还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1)景观空间的打造。不同的配置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疏朗开敞的草坪,零星点缀以乔、灌木,或与低矮的花丛、地被植物相结合配置,创造出或宽阔祥和、或热闹纷繁的开敞式空间。江义中学的开敞式景观空间主要集中在景观主轴上,选择木棉、尖叶杜英、秋枫等为主要树种,它们或花开艳丽、或树姿壮观,列植于主轴线上,并以绿草葱葱的运动场为大背景,整个空间开阔、明朗。配以罗汉松、琴叶珊瑚等灌木,辅以龙船花、彩叶草等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草的立体式种植。建成后立即成为校园举行各类活动的理想场所。私密式景观空间则是运用高大的树种、攀援的植被、围合的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创造的。江义中学的私密式空间主要集中在景观次轴的交流广场和休闲驿站两个景观节点。交流广场运用规则种植的细叶榄仁、秋枫,配植鸡蛋花、大叶紫薇、勒杜鹃等灌木,并用花叶良姜、龙船花、金叶假连翘等地被植物围合,形成一个供师生交流、倾谈的私密性空间。休闲驿站则选用细叶榕、黄槐等列植,丛植含笑、山茶等灌木,并利用鸭脚木、巴西野牡丹等地被围闭空间,创造出可游、可赏、可憩的封闭式的私密空间。
2)文化内涵的表达。植物在景观规划中除了绿化美化的作用,还担负着文化符号的角色,传递中校园所寓意的思想和愿望。校区主轴上种植的木棉树,在广东被寓意为“英雄树”,在校园里种植,表达出希望学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做自己人生的英雄;校园次轴上种植的山茶花,既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独能深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凌牡丹之鲜艳,激励学子们要不畏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自己人生画卷上的一抹色彩;细叶紫薇,素有“百日红”之称,又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赞语,种植于校园中道出希望江义中学也能通细叶紫薇一样,花开百日红满堂的美好愿望。松柏类植物,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以此鞭策学子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而竹,更是“三教”共赏之物,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未曾出世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为最具有气节的君子,以此表达期望莘莘学子们虚心求学并能做个有骨气、有信念、有希望的人。而在李清照心目中高雅的桂花,则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直接表达了对学子们步步高升、考入理想高效的期许。
3结语
篇2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篇3
【关键词】 整体发展 校园规划 渐进
前言
就城市规划而言,城市(区域)整体发展的第一法则就是渐进式发展,因为渐进发展是整体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要顺利保证渐进发展中大大小小各种项目的均衡运行,则必须在规划实施之初就具体准确地说明整体发展的思路。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香港中文大学在1963年建校之初就确定了书院制的体系,在根本上奠定了规划上整体发展的思路,并且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不断地践行着渐进式发展的法则。
概述
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成立于1963年10月10日,是香港第二所大学,亦是受香港特区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唯一仿效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由四所书院组成,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及逸夫书院(1986年成立)。
四大书院分布图
书院体制
主要建筑崇基书院:岭南体育馆及运动场、华连堂崇基行政楼、礼拜堂、牟路思怡图书馆、众志堂、康乐室、兰苑、教职工联谊会会所、宿舍(教职员宿舍、应林堂、华连堂、明华堂、神学楼、文林堂、何善衡夫人宿舍、文质堂、利树培堂、五旬节会楼高座、五旬节会低座)
新亚书院:钱穆书图书馆、诚明馆、人文馆、乐群馆梁雄姬楼、会友楼、宿舍(知行楼、学思楼、志文楼、紫霞楼)
联合书院:曾肇添楼、郑栋材楼、思源馆、胡忠多媒体图书馆、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宿舍(汤若望宿舍、伯利衡宿舍、恒生楼、陈震夏宿舍)
逸夫书院:文澜堂、雅群楼、大讲堂、宿舍(国楼、第二学生宿舍)
主要建筑分类总结
根据以上表格的分析,可以看出,香港中文大学最早的四个书院,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学习生活组团,基本拥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 餐厅(包括学生餐厅与教职工餐厅)
2. 以体育馆。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活动平台
3. 宿舍(包括学生宿舍与教职工宿舍)
4. 以集会大厅、书院广场为代表的书院集会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
5. 部分书院还有部分公共教学平台
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
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以成立晨兴及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2012年前正式运作,中大已成立两个委员会,负责筹划工作。
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叶克勇、伍宜孙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多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新成立的书院亦会于2012年前运作。
新增书院分布图
阶段简介
成立阶段(1963年-1969年)
根据香港著名建筑师司徒惠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
学生总人数:3000人左右
最初的设计方案关注于之前已经成立的崇基书院的未圆湖区域,将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作为中央校区的卫星一样分散布置,并且以中央校区的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成立阶段(1970年-1986年)
在司徒惠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建设
学生总人数:6000人左右
这一时期建成的建筑基本是在之前阶段的规划肌理上进行添加与设计的。公共教学建筑被添加在中心校区的东部来加强中心校区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每个书院都因为学生人数的增加,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和改造了一些旧建筑的功能。校区内特殊的地形被视为校区规划中重要的元素,而在所有的新建建筑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重视。
迅速扩展阶段(1987年-1996年)
学生总人数:12000人左右
受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影响,一个新的书院被设计和建造在原有校园的西面。这一新完成的建设区域,延续了原有设计规划中对自然地貌充分尊重的这一重要原则,保持了高质量的自然植被和完整的地形地貌。与此同时,在靠近吐露湾的填海产生的土地上增加了新的东部校区,而在崇基书院内,原有的教学建筑也得到了更新。
巩固阶段(1997年-2007年)
学生总人数:13500人左右(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
大学的校园规划开始采取一个更有战略性眼光的方式进行下一步的规划与扩建。为了满足由于学校学制即将重新改回四年而增加的学生数量,在充分认识了校园内空闲空间的珍贵性之后,一系列与校园发展规划相关的研究陆续展开与完成。这些研究被期望可以指导与帮助未来的校园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增加学生的需求。
结论
由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发展可以清晰地体现出建筑与城市整体性发展的七大法则之一――渐进的发展。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中大的创始初期,因为学生总数只有3000人,因此将原有的四个书院组合好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到了发展阶段,因人数的逐步增加,在原有书院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新建和改建,即可满足这一部分的需要。再下来到了迅速扩展阶段,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绝对数量增加了6000人,在原有书院的规模上修修补补已经无法承受如此之多的压力,因此自然地,需要增加一个新的书院以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而到了现今,为了满足由于学校学制即将重新改回四年而增加的学生需要,在做了详细研究和探讨的情况下,中大又增加了五个书院的规划。
由此看出,渐进的发展的特点:
1、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起初只有四个书院,以后陆续增加。
2、 确保一种合理的建筑的大小的混合比――书院内各种建筑类型丰富,既有大型的建筑如体育馆等,也有小型的如学生宿舍楼。
3、 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每一个书院都有基本的餐厅、公共活动平台(体育馆,图书馆为代表)、 宿舍、 书院集会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集会大厅、书院广场为代表)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景观;存在问题;重庆商务职业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是学校的窗口和形象展示区,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能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并感染人为之而积极奋斗。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对其校园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1 校园景观概述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位于巍峨的歌乐山和连绵的缙云山之间的大学城中路81号。学校占地37.33hm2,背倚缙云神秀,远眺歌乐美景,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而过,校园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学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围绕着“现代化校园、活力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校区内天然的三岔河水景资源,形成两轴、一水、分片区的景观格局。整个校园分为主入口人文展示轴、校园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校园实训区、次入口生态景观轴及河流景观带。校园内河流景观带约占校区面积的8%,在三岔河交汇处形成1个约0.8hm2的人工湖(镜湖)。校园内建筑风格简洁大方,现代感强烈,建筑颜色纯粹典雅,体现了现代商务的时代特征。
2 景观规划设计解读
2.1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主要包括学校的东大门,入口景观水景及广场,为整个学校的景观核心区。东大门入口以对称的轴线景观来打造,采用树阵打造入口轴线的庄严感,地面采用花岗岩铺装,体现了尊崇和品质感。树阵采用银杏、香樟、法国梧桐、天竺桂等乔木,体现了强烈的仪式感,起到引领人们走进校园的作用。
2.2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是学生生活和休憩的场所,该区域绿地的使用频率高,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空间。其植物的配置应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该区宜选择色彩淡雅幽静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生活区选择清新淡雅的玉兰,香气宜人的桂花等植物,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2.3 河流景观带
校内有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区,形成占地约3.33hm2的河流景观带,作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肩负着师生休闲、游憩、观景的功能需求,师生可以在河畔学习、交流和思考。三岔河在校内的交汇处,人工开挖形成镜湖。镜湖的四周,配合师生对于交往空间的需求,规划了滨水休闲步道。对于三岔河河道驳岸与水体高差较大的地方,将采用大台阶把高差尽量消化掉。驳岸应结合水面的深浅设计成亲水型或观赏型驳岸,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开敞空间。
3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园建设比较急促,资金缺乏,采用分期建设,目前只建设完成1期工程,2期、3期工程尚未完工,因此,校园景观建设没有创造优美的环境,更没有实现营造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特色而树立该校名片的效果。校园景观没有亮点,没有体现学校作为商务院校的职业特点。
3.2 缺乏校园文化底蕴
高职院校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校园景观展示出来,校园文化景观是诠释校园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体现不足,内涵单薄、精神缺失,缺乏创新和文化底蕴。
3.3 缺乏校园植物景观的整体规划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没有对整个校园进行绿化的整体规划设计,采取建设一块、设计一块、绿化一块,没有从整体着眼规划,导致校园植物景观布局凌乱,没有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造成部分绿化是“有绿化、无美化”、“有造园、无景观”的现象。
3.4 缺乏人性化设计及整体规划设计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相对于名牌大学,占地面积明显较少,在有限的空间里,往往忽视了师生对户外交流空间的需要。同时,学校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时,往往没有按照最初的规划方案进行,边建边调,或是建一栋楼,设计一栋楼、建一处景观、设计一处景观,导致各个分散的子项拼凑起来,不能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议
4.1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高职院校的师生是校园环境的使用者,也是景观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满足师生对于户外交流空间的需求,尽量为师生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比如,学校的绿地应加强游憩功能,使学生更容易亲近自然。多种植高大的乔木,为师生夏季户外交流遮荫纳凉,多布置供师生休息的坐凳等,只有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师生安坐下来,进行广泛的交流。
4.2 体现商务院校的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应该以突出该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和基础。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学院,因此,学校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应把传统儒商文化及现代商务特征融入到园林景观要素中,着力营造一种商务个性鲜明的校园环境,以激发、启迪和教导学生,从而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景观特色。
4.3 校园景观规划体现生态自然的原则
校园的景观设计应依托现有的地势条件及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自然景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境内有1条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园,在规划设计河流景观带时,应该尊重生态自然的原则,尽量保持河流的原始走向,打造生态驳岸,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4.4 校园景观植物应突出本校特色
学校绿化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又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比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行道树,可以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黄桷树、小叶榕。而学生生活区可以选择清新淡雅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如玉兰花、桂花等。河流景观带的岸堤上,可用垂柳和桃花间种,水岸边种植球根花卉,如美丽水鬼蕉、石蒜、葱兰等,宿根花卉如香蒲、美人蕉、鸢尾等。镜湖中可用睡莲进行点缀。
5 结语
校园环境作为师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和学习的第二课堂,自然也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灵感、激发学习热情都很有帮助。因此,对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叶徐夫.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张巍.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2012(12)
3 戴添基.高职院校校园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广东省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园林论坛,2010(1)
4 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篇5
(一)植物元素
植物元素是构成校园水体文化景观的重要设计要素。校园内的水景观不仅只是由单一的水元素组成,校园植被的配置也同样重要。校园植被与水体共同构成校园水体景观。植物景观是校园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景观元素,而在北万的景观设计中,植物元素需要体现出北万一年四季的地域特色。北万夏绿冬白,四季分明,四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植被上。植被不仅可以营造美感也可以美化环境,防风防沙,防止噪声污染,为师生们提供一个清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图1)。
(二)石元素
当今的校园规划设计更注重于园林景观的“软装”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石元素与水元素是密不可分的,水景穿插贯穿于园林中,再配以石景点缀强调,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的意境。
石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常常与水联系在一起,校园的水景设计可以通过石材的塑造象征水体或其他的隐身意义(图2)。
(三)雕塑小品
雕塑小品通常与水体密不可分,水景雕塑或人工湖通常也是校园景观的焦点。校园雕塑不仅体现地域风情也体现校园的历史文化,是校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元素。校园的景观雕塑与水体通常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呼应,彰显校园的文化底蕴。因此校园的水景雕塑不仅传承着城币的地域文化还会充分体现校园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
(四)水元素
水体景观是室外环境设计的点睛之笔。水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欣赏,还有地域特色的体现与人文环境的铺垫。水景在带给人们亲近自然感触自然的同时,也可以展现校园的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
水元素在校园景观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校园人工湖、河流小溪、广场喷泉、叠水、小瀑布等,在冬季的北万校园还会有冰雪景观。水元素在校园景观中承载着校园文化并传承着时代精神。
(五)动物
动物元素与水体可以构成带有趣味性与亲水性的校园文化水景。水景中的动物有鸭子;黑色或白色的天鹅;鱼;青蛙;蛾抖;昆虫等。动物在水景中的应用不仅使水体景观具有了养殖功能,也会为水景增添趣味性,使人们在其中与景观形成互动。
部分校园的水体景观中将动物元素放入了水景中,在清澈的水面上人们可以看到水中的鱼群,对校园水体景观起到了装饰作用。
(六)建筑
建筑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在新建校园的水景观规划设计中,校园建筑与校园水景相互交融,彼此映衬,密不可分,水体景观成为了校园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校园的水景观和校园的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校园水景观为建筑增添生机,校园建筑也为水景观提供载体。校园建筑决定校园的格局和空间规划,而景观用来烘托环境的意境,决定整个环境的基调。校园有着 “城币花园”的美称,是独具特色的交往空间,而这种独具特色的交往空间就是通过建筑的围合与建筑空地所营造出的空间环境(图3)。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自考生
校园文化是文化园圃中一个结构完整且独具性格的系统,它根植于校园的土地,融入了师生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自新力强的为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文化理念。全日制自考助学文化建设,指的是基于知识传授并高于知识传授的一种价值追求,管理者将人文关怀、核心价值、责任追求、创新精神、审美品位、儒雅风范等要素内化为全日制自学助考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精神氛围。
一、新时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明确了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的。自考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提高专业技能、人文素养,促使其全面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倡导以校园文化为纽带,以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协调发展、同舟共济为主要特征,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宗旨的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
(二)延展了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扩充了校园文化的含义。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按照校园文化制度、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载体、文化管理的总体规划;以学风、校风为核心导向,通过文娱、科技活动的组织,强化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教学环境与资源,拥有独立成熟的教务教学及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在积极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支持的投入量,使其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的价值取向、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三)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关怀,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宿舍文化、学风建设、名师导学、院领导接待日、自考生夏令营、“名企行”、勤工助学等活动架通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家与学生、领导与学生、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发挥其主体性。
(四)践行了积极和谐的文化思想
践行积极和谐的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灌输,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尊重文化多元性,在实践中体现高校文化建设的“和而不同”。坚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新时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内涵的浅显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与学科设置割裂开来,强调办学条件的重要性,忽视师资力量和学科设置的作用,实质上是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另外,缺乏对全日制学生物质文化建设的地位认知。忽视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自考校园文化观念,单纯求虚、求大的粗放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模式,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变成“表面上”的文章,失去了它提升校园精神文化这个目的的意义所在,校园文化的品位也就无法保证。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匮乏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功利意识浓厚,人文精神淡薄,大学精神严重缺失。在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日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弊端。导致青年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自我膨胀等问题,影响校园文化的层次和质量。同时,自考学生很多处于构建理想信念的初级阶段,缺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能正视创新精神、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含义与关系。另外,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分突出政治化,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价值选择独立性和批判性,导致自考生独立精神缺失,创新性无法体现。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局限性
髙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行政化倾向严重、制度建设不完善、系统建设和有效管理缺乏等问题。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幵来,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深入到对师生内在追求上的引导,缺乏对自考生客观认知、自由个性、终极关怀等精神层面的拓宽,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全员参与,尤其需要教师的参与。另外,目前校园文化制度在前瞻性上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改革,进而影响全日制自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三、新时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一)夯实物质文化建设,强化育人环境
第一,做好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校园整体规划布局过程中需要融入学校发展历程、治学理念、办学精神等人文价值,让校园建筑在与校园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学校自身的色彩基调以及规划特色。注重建筑与景观小品在精神层次上的一致性,内容形式上的差异性,让师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验学校的人文情怀。第二,完善教学文化设施及阵地建设。加强对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实验实践、文艺体育、饮食起居等场所的规划设计,完善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等固有阵地的建设,积极拓展文化建设的新渠道,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与保障。第三,注重校园环境的园林绿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坚持“因校制宜”,在绿化设计的生态性、美学性、延续性等原则下,力求与校园的各类建筑与设施上达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体现校园物质环境的场所精神。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科学氛围
第一,弘扬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层积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因此,要正确认识学校的历史传统、历史使命,明确学校定位、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进而转化为自考学生对自身的目标定位、身份定位、价值定位。在认同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激发自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抓好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注重加强对自考学生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引导他们将自身学习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找到真正适合自考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湖南农业大学通过“进德修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名师导学”专题辅导、“弘毅致远”实验班精品工程、“力学笃行”实习实训技能项目等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浓厚学习风气,培育自强不息精神,使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共同理想。第三,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完善的师德建设规范,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带头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文化特性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校园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制定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师生实际的、科学性的规章制度。善于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设之中,利用文化上的归属性凝聚、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激励机制,湖南农业大学利用“奖优济困”奖助学金体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第三,建立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结合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结合校园文化的发展轨迹,结合自考学生的性格特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强化创新能力,发展自身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构建网络文化,发挥新媒体优势
第一,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学校学院德育网站,打造新闻信息平台,使学校网站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同时充分研究学生层次和学生心理,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第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便利、高效、灵活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拓宽教育的纵向横向空间,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新的飞跃。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制度管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媒体环境。
作者:潘俊宇 唐琳茜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设计理念;文化;空间;结合;内涵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83-01
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
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可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在此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而是一整套游戏规则,这里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一起。且除功能和形式,更应该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要有文化氛围,又要走向开放化。一方面,后勤市场社会化管理为校园建筑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对规划布局和交通管理的影响。 “共建、调整、合并、联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其目的在于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为大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因而校园设计将有必要加强教学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改革各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以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可以个体独立,大体集中的布局模式达到高效,便捷的智能性教学环境。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有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校区规划;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探讨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建筑环境与人的集合,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物质面貌。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校园文化特点以及地块形态特征,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内涵,追求宜人空间,规划设计出具有时代风尚和浓厚文化气息的特色校园建筑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进步。
一、校区规划建设中的误区
总的说来,校园建筑应该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满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等各种活动以及生活的物质需要;
2、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满足师生的精神需要。
3、设计理念与时俱进。学校规划设计中要体现新校园新理念,建设有特色学校文化内涵的崭新校园。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
但一些校区规划和设计方案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上述功能,反而陷入了片面追求高大全的误区:
1、一味求大求新求全,过分注重气派、场面。许多学校脱离自身实际,未经过规划论证,就盲目制定规划,出现了征用土地过量、建筑体量过大等问题和弊端,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存在着建筑防灾上的隐患,给校园生态环境的维系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功能分区盲目、滞后,与时展相脱节。校园规划忽视了当代校园空间的开放性,导致了各功能区距离过远、相关院系联系不密切等问题的出现。
3、过分讲究平面构图形式,忽视校园特色的创造。
二、校区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着眼点
1、将学生群体的需求放在首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其日常行为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形成合理科学的结构布局。
2、全方位引入生态观念,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完美融合。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巧妙设计、布置,实现校园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的和谐统一,校园当前规划与未来发展的和谐统一。
3、重视文化传承,塑造、建设形式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
4、实现总体规划布局与各单体建筑功能之间的衔接过渡。妥善安排处理好交通组织设计、消防组织设计、总给排水组织设计、电气规划等规划的整体布局,保证其整体系统性。
5、注重各单体建筑功能布置的合理性,确保静闹分区明确、洁污分区明确、交通组织与教育空间互不干扰等功能的实现。
6、考虑到学校的特点,其建筑应简洁、朴实、大方而又有新意,因此单体建筑要在充分考虑结构可行性与经济性的前提下,完成其外部空间造型的考量与设计,进而形成校园特色与地域文化特征完美融合的整体教育建筑风格。切忌为追求大造型而牺牲功能及结构的合理性。
三、实例说明―― 东莞市卫生学校校区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
1、学校及工程概况。东莞市卫生学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新校区用地位于东莞市道镇西南部,东临粤晖大道,西靠北海水道,南接洪厚路和粤晖园,自然环境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侧有高压线走廊。用地面积为153497,现状为果园和空草地。预计办学规模为:在校普通学生3000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500人,各类在职人员培训5000人次/年,建筑面积控制在71850。
2、总体规划布局设计:“一线”和“三园”。结合岭南园林文化和北海水道景观,新校区规划以创建“园林式学校,水文化学校”为出发点,将传统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校园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具体可概括为“一线”和“三园”两大主题。(见图1)
图1校区规划平面图
(1)“一线”是指北海水道江岸景观带,校区规划中各组团均沿江岸景观带排列,赋予了浓厚的水乡文化神韵,实现了生态环境与校园人文气息的完美融合。
(2)“三园”是指校区规划内的三个园林式组团:即教学区组团、中心组团和生活区组团。(见图2)
图2功能分区与“一线,三园”空间分析
“三园”主题,以内外有别、动静区分为原则,以自然有序的空间序列进行功能分区,体现了以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思想。教学区和生活区临近江边,尽享江岸景观的同时,避开交通线和高压线走廊的干扰,以减少噪声干扰;运动区接合教学区和生活区,分散分布,以方便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区组团曰“别有小筑”。教学楼与实验楼交错围合,形成数个内庭和中心庭园,单体之间以连廓相通,极大方便了学生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组团南北布置,享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又避免了西晒的不利影响,符合南方地域的气候特征。同时将对外开放的实验培训楼布置在组团,相对独立,可满足外部集中培训工作的要求。
中心组团曰“上善若水”。由行政楼、艺术楼、图书馆、报告厅和阶梯大教室组成。整体设计中融合了岭南园林艺术中开放、兼容和多元化的特点,完美诠释了对水文化和新派园林式校园文化的理解。另外引入了北海水道江岸景观,再辅以水榭木亭、连廊等景观小品,使得水乡文化、岭南园林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同时中心组团作为联系纽带,通过连廊和景观过道将生活区和教学区联系起来,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和优美的道路景观。
生活区组团曰“片山斗室”,以自由的排列组合方式,使整齐划一的居住空间、自由多变的绿地与餐厅、体育馆、运动场等单体融合为一体,整齐有序而又不拘一格,宛如江边片片山峰,极具韵律感。宿舍楼均底层架空,有利于通风的同时,也满足了非机动车的停车需要。房间均保证南北朝向,拥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体育馆以以现代材料与仿古造型的完美结合,塑造了崭新的校园形象,灵活的模块设计使得它能满足多种使用要求,实现了一馆多用,十分经济实用。
3、交通规划设计
组织好校内外的人流、车流,做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是校园交通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关键,也是校园静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交通规划设计中,将主入口设于粤晖大道一侧,通过直入式的景观式入口与圆月形的入口广场分流进入校区的人流与车流;次入口设在南边的洪厚路,方便外部培训人员的使用;环形校区道路连接两个主要出入口和北面的后勤出入口,满足了平时使用及消防需求。
另外还充分利用了江面的景观资源,沿北海江岸将护堤的抢险通道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形成丰富的沿江步行休闲空间。
4、单体建筑设计
(1)设计理论依据。本设计方案在着重体现岭南建筑设计特点的同时,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统一。
图3整体建筑鸟瞰图
(2) 建筑风格的确定。为与周边环境,特别是粤晖园的仿古建筑自然衔接,和谐统一,在选材中运用仿清水砖面砖、板岩等介质,形成纯净、古朴的主旋律;同时以钢材、金属百叶、幕墙玻璃等现代材料展示时代的风貌,使整个建筑形象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和谐地镶嵌在环境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园林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了篆刻、宫灯、月亮门等构件,尽显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水体、通廓、木亭等园林构件穿插在庭院中,辅以竹、芭蕉等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树种,还原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渲染出古今交融、格调雅韵、优美舒适的文化氛围。
5、景观绿化。环境景观对于人的影响强烈而又深远。高雅精致、主题突出的校园环境,必将赋予人以精神营养和文化熏陶,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在确定了“一线,三园”两大主题后,就以此为基础,组织园林景观绿化设计,以小围合、半围合为主的建筑空间提供景观设计的主题和场所,用现代建筑的空间复活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
6、小结: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了校园功能与生态化、景观化、开放化先进理念的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在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应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积极营造具有良好人文氛围和可融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往空间,以此提升校园的气质与风貌。
参考文献:
[1]吴健.某校区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0(23):249
[2]罗锦、翟辉.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3):40
[3]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9(29-3):80
[4]王晓琴.羊城主车轴线上的“大都会学校”――珠江新城E区中学规划与建筑设计赏析[J].建筑.2008(13):69
篇9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化;建设
作者简介:徐令(1971-)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油画、艺术史及电脑美术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编号:3-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06-03
作为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高职院校“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1]的高职校园文化立足于社会文化,以学校师生为建设主体,营造特定的高职校园生活方式和高职教育精神,是开放性、鲜明时代性、长期持久性、广泛参与性、独特创新性的综合体现。“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然包含高层次的校园文化”。[2]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力求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上建设文化内涵职业化、活动内容专业化、文化载体现代化、学生组织社团化、学生活动社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建设同时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3],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方针政策。
一、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明显区别,它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特殊性所诞生的一种文化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整体育人价值观、始终贯彻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教师道德修养、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其中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可视的有形文化是文化建设所展示的外表,而整个学院的制精神文化是建设的核心。除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等一般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强调技术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特性。
那么,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从诞生初始,就强调“职业化”的特点,这就使其校园文化站能在企业所需要员工掌握的职业技能、拥有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综合人文素质基础上进行建设,所以导致具有了高职院校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实用性”特点,也就是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开放性和企业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两点,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紧贴企业需求,所以能够在自身的文化积淀之上去吸纳各种优秀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比本科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其次从文化的需求性来看,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强调与地方接轨,满足地方需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求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企业所要拥有的职业素养,使校园文化符合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一致性,从而满足服务性和实用性这两点。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术性、理论性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弱,但在教师教学、学生技术训练及服务地方等方面更加现实意义。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程序与企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而专业和课程设置又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在人才的培养呈现面展示出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二、当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立的历史已有有20年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的高职院校中也有成立和建设的历史较短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相对于招生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校的盲目扩建,这些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展示出一定的落后性。具体表现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定位、规划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对高职院校建设何种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明确认识。有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解不全面,对其特点的认识过于肤浅,所以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照搬办成本科院校的模板,丧失其自身特色。又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生硬的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导致所在进行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高职院的特色。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社团活动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片面强调其物质功能及对学生表象性地促进功能,无法突出职业精神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对学生培养的全功能。
(二)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有步骤的系统化设计。对与目前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来说,国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建设等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结合国情提出了新的目标,但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这些要求并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行动方设计案和完成步骤的缺乏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和作用。
什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办学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的最终评价、吸收优点的过程,并结展示出自身独特的特性,从而使受教育的群体在语言运用、举止行为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显现出某种一致的认同性。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思考的是高职院校如何从发展自身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的优劣点,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把建构富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发展方向,让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学校的总体目标上相统一,最终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方针:
(一)紧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应教育者所制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最终目标来确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陪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适应培养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能服务企业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
(二)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是确定一所院校高职校园文化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长远规划是指站在整个学院长远发展的角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从而使校园文化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相互统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国家社会大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院校进行外部环境的考查和对内部自身环境的审视分析,明确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与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长久发展。同时,要清楚地知道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结合统一,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系统严密的规划设计,最终使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在结合产、学、研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活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全面增强德智体美劳”为主导的办学思想,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建设特色专业校园文化。总之,期望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能够多方法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结构层次进行优化,这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根基。校园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逐渐由内而外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所学校教师的育人宗旨和自身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拥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同时又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既具有教师知识有具有技师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增加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载体。校园硬件建设是指各种校园物质实体的总称,是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对外展示物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建设好硬件物质设施,注重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校园硬件设计制作时,高职院校要秉承人文艺术氛围的宗旨,根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方针的特点在硬件物质设计上就要有艺术性地把职业与艺术文化结合,突出职业特色。
第二,增强校园制度方面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认同感凝聚方面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制度纪律等校园内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对师生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让制度拥有文化内涵,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结合,把“软件”与“硬件”两种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加强民主机制建设,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师生成长和院校发展。并且加强院校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有关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使得各项文化活动有制度可循,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文明的陪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校园内意识形态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着重加强学校校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整体建设。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共同促进校风的形成,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同时,增强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使自身校园文化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文化融合贯通,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的精神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活力。
一所学院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院历史文化多年积淀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所院校发挥主观能主动性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与自身专业特点的个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手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只有从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多方法,全方位地来开展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建设起既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又富有浓厚文化内涵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1 重视校方的参与
建筑师的专业是建筑和空间设计,在教育理念的认识上不如教育工作者深刻,在学校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校方的参与,听取教育人士的相关理念和教育方式等,与校方充分地讨论与推敲以共同决定学校的规划与相关设计,并进而将其转化成具体的空间与设计,这样最终完成的校园设计才能达到合理实用,满足使用者的相关要求。校方参与规划与讨论已成为目前校舍兴建的一种趋势,校方由相关人员组成兴建委员会,充分提供相关设计资料与设计任务书,坚持开明的教育理念。而建筑师必须秉持专业能力去分析了解学校环境特质,了解学校的历史及办学特点,通过与教育者的不断对话去思辨怎样的校园空间才能促进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怎样的空间设计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怎样的校园才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在崇明县堡镇初级中学规划设计当中,我们充分尊重校方的建设意见,在听取并分析相关设计要求后,我方做了两个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图一、图二);方案一采用院落式布局,教学楼、行政办公用房、专业教学楼、合班教室、风雨操场及食堂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并通过环形回廊将上述各单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方便,使用效率高,且外部空间变化有层次,中心庭院结合水景布置文人雕塑、文化墙等人文景观使中心庭院成为校园文化展示及师生互动的主要平台,但是该方案的室外操场及跑道为东西朝向,东西向的操场违反国家规范且不利于学生的室外活动,食堂位于上风向产生的废气对其他空间有影响;方案二采用行列式布局,教学楼之间距离达到40米,通过敞开式连廊将各功能空间联系在一起,通风采光效果好,室外操场跑道及风雨操场均为南北朝向,食堂厨房位于下风向;两个方案之间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关系差异较大,通过与校方多次沟通讨论,最终确定方案二为实施方案,因为方案二的各功能布局更合理实用,室外操场跑道等满足规范要求,厨房及食堂布局更合理,总体而言,方案二的规划布局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等。
2 结合地形、优化规划布局模式
21世纪末我们迎来了教育发展的大好机会,整个教育建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
剧烈变动,新的设计模式正在摸索之中,轴列式、行列式、网格式、围合庭院式、自由式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规划布局模式。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应该突破各种独立的建筑与僵化刻板的空间布局,结合地形,采用灵活多变的空间组织形态与整体化的建筑手法和开放式的布局,为师生在校园中的传道、授业构建技术性的平台。以深圳市红光中学为例,基地位于山地之中,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基地状况,依山就势,采用高低错落的自由式院落空间布局形式,突破一般校园严谨有余的规划模式,凸显学校山地地形的特色。在本方案中没有机械的轴线定位,没有呆板的行进路线,也没有单一的建筑方向。每组建筑均根据周边环境的地形、地势、朝向和交通需要来确定其存在的形态,高低变动的自由布局围合出一系列不规则的空间院落形态,围与透,规则与不规则,动与静,各种各样的空间互相交织,产生出空间上的渗透和层次上的变化,收敛有致的尺度,创造出一种极为活跃而富有生机的空间布局模式和空间形态(图三)。
图三:红光中学总平面图
3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它既体现在总体设计之中,又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的细节上。在总体布局上,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学校规模的发展,严格强调校园的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们的使用要求,而如何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加强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以人为本”的关注点。在新海中学的设计中,设计师运用一系列连廊将各建筑单体有机联系在一起,连廊既便于行走,又可以形成丰富的建筑景观,同时结合连廊设置了很多校园文化的展示空间,让学生可充分感受到学校的相关信息及文化氛围。设计师还在教学楼的每层设置了开放式的休息交流空间;每个室外庭院也进行了专门的主题设计,每个庭院各具不同特色和功能,为师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了惬意的场所。
在细节设计上也应尽力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抛弃大而无用的校园外部空间和大而不当的建筑体量,创造人性化尺度的校园空间,学校的家具及卫生间等也应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家具尽量采用暖色调,卫生间应分散布置且距离合理,卫生间的器具等应方便学生的使用,学校还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以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
4 意义空间的创造
人的一生会经历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而学校生活正是衔接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孕育一个人思想形成的最重要过程。一天的学校生活应包括上学、放学、上课、下课、集会、讨论、运动、休息、游戏、饮食、聊天、沉思、闲晃等。以往的教育只关注教室内的上课,而忽略了对其他生活空间的需求,因此校园规划还应该为上述生活提供多层次的室内外人文空间。这些空间包括中庭、门厅、风雨长廊、草坪上、大树下、水池边等,这些空间既记录了许多人学习、友谊与成长的故事,也可以寓教育于意义空间,实现潜移默化的境教。
- 上一篇: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
- 下一篇:预防医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