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雕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锈钢雕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雕塑是以体量、空间为艺术诉求的造型艺术,其内在的艺术情感通过物质材料表现于外,也就是说材料是雕塑作品的物质前提。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雕塑家与材料对话的过程,而雕塑作品制作完成之后,是审美者与材料交流、发现材质之美和发现内在意蕴的过程。雕塑的美感,是始于雕塑家对材料的感受,将自己的艺术情感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塑造注入其间,最终彰显雕塑的体量、作者的情感和外在的材质之美。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美感,纵览原始社会至今的漫长雕塑发展史,从不可胜数的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不同材料实现的雕塑作品,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材质美感,无论是金属,木材,石材、陶瓷等,不同材料的质感焕发着不同的艺术美感。下面通过对几种雕塑常用材料的解析,领悟不同材质的艺术之美。
一、金属雕塑
金属雕塑是指以金属为物质材料的雕塑作品,金属材料的应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标志。在雕塑领域中,金属材料的使用,应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铁器、铜器、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熟练掌握了冶炼铸造技术。金属材料,因为易加工,可以长久保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器皿、武器等方面,其间不乏从体量到工艺都堪称雕塑作品的金属制品,既有实用价值,更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至现代,新的技工工艺和金属种类的出现,使金属材料在雕塑方面应用更加广泛,金属材料在雕塑领域使用率占绝对地位,常见的永久性雕塑、纪念性雕塑多以金属为材料。
金属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以切割、焊接、铸造、锻造,表面处理可以打磨、抛光、腐蚀上锈,以不同的加工工艺制作雕塑作品表现多种材质之美和意境。金属材料具有迷人的材质美感,雕塑家的艺术思维、创作情感,在金属材质美的辉映下得到彰显,既有稳定沉着的材质感,又蕴含深刻的内在意蕴,这也是雕塑家更多选用金属材质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漫长发展历程,艺术家对金属材质的特性和艺术表现力积淀了深厚经验,创作了形式新颖、门类多样的现代表现型金属雕塑。
1、铸造金属雕塑
铸造金属雕塑,是现代雕塑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金属材质形式,以高温熔融浇铸成型工艺制作雕塑作品。早在远古青铜时代,人类就已经娴熟利用铸造方式制作器皿和雕塑作品。中国拥有悠久的铸造金属雕塑历史,不管是铸青铜还是铸铁工艺,给我们留下大量技艺精湛的铸造金属雕塑。早期的铸造金属雕塑,材料以青铜、黄铜、铁为主,表面处理细腻,工艺流程复杂,能够显现出深邃而又阳刚的金属美,但是写实具象题材的雕塑作品,长期统领雕塑领域,在雕塑作品有鲜明的具象形象和叙事性情况下,人们重视雕塑所承担的具象概念和形象,而非材质的外在美感,材质之美成为一个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因素,材质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现代铸造雕塑,题材上走向意象、抽象,雕塑所承担的具象内容蜕化,在审美活动中不再处于核心地位。而材质语言和美感成为人们欣赏雕塑的重要环节,材质美成为铸造金属雕塑作品的必然属性.
2、直接焊接金属雕塑
直接金属焊接雕塑,是雕塑家以现成的废旧金属材料,按自己的艺术构思,以剪裁、切割、打磨、焊接为手段,创作出注重材质外在效果的雕塑作品。20世纪初,涌现了反对传统艺术美学观念的艺术流派和思潮,其中现成品艺术应运而生,相应的观念反映在金属雕塑领域,一些雕塑家的创作方向走向了抽象化、形式化,金属材料的质感和艺术家亲手焊接操作过程是直接焊接金属雕塑的关键要素。雕塑家彻底打破了雕塑的体量概念,以抽象形为主体构成新的雕塑结构,形成了既有金属质感,又凸显现代抽象观念的雕塑作品。其间金属材料不仅是雕塑家创作的原材料,还成为直接反映雕塑家艺术理念的载体。
不锈钢材料自20世纪40年明以来,以其坚硬、耐腐蚀、高反射度的材质特点,在日用品和艺术品中得到广泛利用。不锈钢材料的雕塑作品,富有现代感和亮丽动感,空间跨度大的城市雕塑多选用不锈钢材料,镜面板材锻造的雕塑作品在阳光照射下犹如镜面,光亮闪闪。不锈钢雕塑的加工,有锻造和型材焊接等工艺,锻造工艺是一个反复敲击逐渐成型的过程,运用点焊、敲打、錾刻、抛光等手法,以获得最佳工艺效果。因此,不锈钢雕塑作品不适合高度写实的题材,适合应用于抽象雕塑作品,纯粹的抽象形抛弃了具象主题内容的限制,可以充分的表达雕塑的内蕴,在艺术接受过程中,作品的话语权完全交给了材质本身,达到最大程度展现材质魅力的艺术效果。
二、石材雕塑
石材产量丰富,有超强的耐久性,以天然石材制作雕塑作品,历史悠久。留传至今的石窟、造像,经历千百年风雨洗礼,仍能体会到神圣威严的审美感受。近代之前的石雕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哀悼基督》,布郎库西的《波嘉尼小姐》等。他们对石材的处理注重细致、几近完美的表面效果。而摩崖石雕和洞窟造像则注重顺应石材的颜色和纹理,因材设施。至现代,随着加工技术进步,石材雕塑进入了工艺更加纯熟,侧重点更加宽泛的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为雕塑材料应用开拓了新领域,雕塑家对于材料的认知和效果把握更加深入,大量石雕作品摒弃了传统的打磨抛光效果而讲求肌理的运用。石材的机器加工痕迹和手工雕凿肌理是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自我意志的实现,也是艺术情感、艺术构思的物质性再现,观赏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精神意蕴。
三、木材雕塑
木雕是中国古老的雕塑门类之一,分布广泛,此衰彼兴,自古木雕艺人已经掌握了纯熟的加工技艺,形成众多流派风格。木材质地松软、细密,以其制作雕塑作品,对木材表面的天然结疤、年轮纹理进行处理,产生的材质效果质朴、温润,给观者发自于心的回归自然般的审美情感。现代雕塑作品选用木材为原料,注重了解木材自身特性、质地、纹理和色彩等因素,因材施技,既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性,又强化其自然原始的艺术魅力。木雕表现手法丰富,有刀砍斧劈般的粗犷有力,有线条流畅细密的精雕细刻,有的抽象概括简洁明了,有顺应木材本身纹理,凸显木质的古拙自然美,这些手法都会增添木雕的审美趣味和材质美感。
篇2
关键词:金属焊接雕塑 发展历史 关键技术 发展趋势
引言
2012年9月,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白沙滩金属焊接雕塑公园――第一回废旧金属焊接雕塑实验展》{1}。国内外10余名雕塑家创作的41件大型雕塑在白沙滩国家3A景区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早在2002年,内蒙古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就开始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废弃的工程材料和机电设备,其后若干年陆续创作了大型环保雕塑“同心锁”、“天下第一筝”和“机器人”等人文和艺术气息浓厚的作品,并成为国内第一个废旧金属雕塑公园{2}。这些金属雕塑主体公园的落成无疑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到了“金属雕塑”这一科学与艺术交叉融合、激动人心的领域。
金属雕塑通常是利用焊接、切割等技术,通过金属在焊接、切割等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故常被称为“金属焊接雕塑”{3},也有人归之为“直接金属雕塑”{4}或者“动态雕塑”{5},在本文中统一称为金属焊接雕塑。与传统的铸铜、石刻、木雕等仰仗雕塑家“手艺”的门类不同,金属焊接雕塑考验的是雕塑家的眼力和心塑能力,完全无需事先打底稿,而是利用机器直接加工金属材料和废弃的机器零件等,通过金属材料的变形和组合完成最终的架构和造型。
金属焊接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现代焊接雕塑在西方也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有美术学院陆续开设金属焊接雕塑课程。目前国内不少艺术高校雕塑系基本都有这门课程,然而其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仍然有待发掘。本文试图在时间尺度上厘清金属焊接雕塑的历史发展脉络,在空间尺度上详细剖析其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从而归纳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冀望未来有识之士能借助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好形势,把金属焊接雕塑更好地应用到城市空间和乡村土地上。
一、发展历史
金属材料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一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可追溯到电弧焊的出现。1881年,法国Cabot实验室的Auguste De Meritens利用电弧热焊接了蓄电池用铅板。随后其俄国学生Nikolai N. Benardos先后申请了英国、美国专利,但这些发明仅限于碳弧焊。1890年,底特律的C.L.Coffin获得了关于金属极电弧焊的美国专利。随后100余年,焊接技术不断发展,例如,1903发明了铝热剂焊;1930年发明埋弧自动焊;1953年发明了CO2气体保护焊;1951年和1957年先后发明了激光焊和等离子弧焊{6}。正是焊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金属焊接雕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金属焊接雕塑这一领域起始于欧洲,孕育于20世纪初。1900年,西班牙的冈萨雷兹(Julio Gonzalez)率先利用焊接技术,使金属直接焊接成型,制作了以《仙人掌1号》为代表作的金属雕塑作品{7}。《堂?吉诃德》(1929)和《梳发女子》(1931―1933)也是其典型代表作;1929年他与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人毕加索(Pablo Picasso)合作,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例如《金属线结构》和《花园中的妇女》(1929―1930){8}。1912~1914年间,毕加索与另一位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勃拉克(Georges Braque)合作创作了第一件贴有金属片的集合艺术品《吉它》,现存放于纽约现代美术馆{9}。1930年毕加索利用自行车车把和车座巧妙组合也制作了金属焊接雕塑作品《公牛头》(图1){10}。冈萨雷兹的作品也受过罗马尼亚的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的影响,后者从19世纪20年代就开始创作自己的金属雕塑,他将形体的单纯、简约看成雕塑语言的核心并赋予传统的材料和工艺手段以新的理性内涵{11}。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是金属焊接雕塑的孕育期,而且这一领域由于在萌芽时期就受到现代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熏陶,因此一出现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
金属焊接雕塑的成长期是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12}。戴维?史密斯1906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从小对机械十分感兴趣。在美国完成金属加工制造和绘画技术的学习后,于20世纪30年代接触到冈萨雷兹的焊接金属作品。钢铁厚重、有力、冷酷的材质之美与当时结构、力量、强悍的时代气息的一致性使他决心终其一生献身于钢铁的雕塑创作。在此期间他游历了欧洲诸国,并于1938年在纽约成功举办了第一次个人金属雕塑的展览。1940年,他创办“终点站铁工厂”工作室,潜心艺术创造。1942―1944年,他通过焊接工人雇员的经历,受机车巨大尺寸的启发,慢慢将直接金属雕塑向纪念性方向发展。1950年代,戴维?史密斯进入艺术创作的多产期。其50年代典型的代表作有《字母》(1950)、《埃及风光》(1951)、《哈德逊河风景》(1951)等。戴维?史密斯的作品从未脱离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基本原则――明晰的结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在立体主义设法把两度空间扩大到四维时,他却把一些雕塑的三度空间消减到两维,因此其作品风格多变,对后人影响很大。1961年起史密斯开始创作《立方》系列(图2),这些作品大量运用各种尺寸的立方体组建如建筑般的宏伟结构。这种艺术成为美国抽象雕塑的先导,并直接影响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极少主义艺术。同样是在60年代,他还为意大利政府创作了另一种艺术风格迥异的系列雕塑《沃特里》。《沃特里》所用材料并非新制造的,而是利用了一家工厂的现成品。这种新的雕塑技术常被称之为“集合主义”――一种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手法。总而言之,戴维?史密斯的雕塑作品是美国机器时代典型产物,他在吸收欧洲现代雕塑的创作理念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史密斯的作品对英国的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ro)和飞利浦?金(Philip King)产生了很大影响。卡罗在1959接触史密斯后,开始通过焊接或螺栓组装金属构件来创作抽象雕塑,形成拼装钢板和网格形式后再涂上大胆的平面色彩{13}。在史密斯作品的基础上,卡罗又前进了一步,他把雕塑从底座上拿下来,直接放置到地面上,使雕塑不再是高高在上仅仅供人欣赏的物品,而是与周围环境相呼应,拉近了雕塑和观众的距离。他早期的作品《正午》(1960)和《夏天之后》(1968)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作{14}。另一位受史密斯的金属雕塑大师是菲利浦?金,金也是卡罗在英国圣马丁艺术学校(St.Martin School of Art)的同事。金在雕塑上的创新,是由对不同材料的探索驱动的,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钢开始取代玻璃纤维和塑料成为他的主要材料。他特意在伦敦之外成立大型工作室以加工大尺寸的钢板。1969年的作品《卷盘3》是软钢用锌喷射加热而成。他早期雕塑作品的表面总是涂满颜色,厚重的颜色是金当时作品的一个核心元素{15}。
金属焊接雕塑的成熟期是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标志就是在此期间卡罗和金等人一道,在英国的圣马丁艺术学校建立了现代雕塑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在英国乃至世界的著名雕塑家,如白瑞?弗兰那根(Barry Flanagan)、托尼?柯瑞格(Tony Cragg)、理查德?迪肯(Rrchard Deacon)和比尔?伍卓(Bill Woodrow)等。目前全世界所采用的金属雕塑教程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延续了从冈萨雷斯到史密斯再到卡罗的雕塑传统,把雕塑家看作工匠和手工艺者,将材料和工艺过程看作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雕塑语言的探索融入对钢铁的切割、锻造、焊接的工艺过程之中。
通过金属焊接雕塑的发展历程可知,作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科技的发展使金属材料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思想的推动使金属焊接雕塑成为可能。如今,金属现成品作为现代工业文明重要观念载体,已经成为雕塑艺术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尽管金属焊接雕塑在国外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在国内却发展缓慢。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适应广泛的社会需要,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雕塑工作队,之后组建了中国雕塑工厂,并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成为中国雕塑发展的中坚力量。早在1958年,中国美院的李秀勤就开始做金属焊接雕塑{16},但直接金属雕塑作为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却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了{17}。1997年,我国香港著名金属雕塑家文楼先生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捐建了“文楼金属工作室”的基本设备,大大促进了金属雕塑的教学。此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增大,各类美术院校纷纷建立雕塑专业,招生数量年年创新高,雕塑设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金属雕塑教学作为美术院校一个重要的雕塑学科基础,中国美院、鲁迅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和广州美院等院校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金属教学体系。中国雕塑学会也于2008年9月在北京798创意广场举办了“金属之声”雕塑展,力图推动创作和学术研究。但不得不指出,就中国当代雕塑的整体状况来看,有关金属雕塑与抽象雕塑的创作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全面。如何从学术基础的层面提升中国金属雕塑的艺术水准,除了需要艺术家组织更多的学术展览外,也需要精通金属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士介入来共同推动中国金属雕塑的现代转型。
中国的金属焊接雕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前卫性及焊接雕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性思考日趋增强,必将推进中国的焊接雕塑的市场化进程。
二、关键技术
金属焊接雕塑需要那些金属加工方面的关键技术呢?显然焊接技术是最为关键的;其次,切割技术在不少金属雕塑作品中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为了使最终作品更加美观,往往辅助一些热处理、酸处理、着色、抛光和涂刷等工艺措施。本文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焊接和切割方面的专业知识。
根据国际焊接协会的定义,焊接是指通过加热或者加压或两者并用,使被焊材料达到原子间的结合,从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18}。焊接需要外加能量,如火焰、电弧、电阻、超声波、摩擦、等离子弧、电子束、激光和微波等都可以为其所用{19}。常规的焊接方法主要是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目前来看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中得到应用的主要是手工电弧焊、氩弧焊和CO2气体保护焊。但随着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不排除一些先进的高能束焊接方法如电子束焊、等离子弧焊和激光焊等得到开发和应用。切割往往是金属焊接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金属切割的方法也很多,比如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激光切割等,主要根据所要求的切割质量和经济性方面来选择。考虑到一些大型的金属焊接雕塑往往是露天摆放,因此不可避免会面临风化、生锈等问题,所在选材时要考虑金属材质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问题,必要时在作品完成后进行一些辅助的工艺措施处理。此外,金属材质不同,其焊接性往往差别很大,对从事雕塑创作的人员也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手工电弧焊。手工电弧焊是一种最常见的焊接方法。虽然焊接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焊接方法层出不穷。但手工电弧焊一直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操作简单、入门容易、设备便于携带、对外部条件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手工电弧焊在金属雕塑创作中也可以大显身手。手工电弧焊焊接的质量固然与操作者的技术有关,但焊接参数的有效把握才是关键。主要的焊接技术参数有焊条的种类和直径、焊接电流和电压、焊接速度和焊接层数等。选择焊条时一般考虑“等强原则”,即要求焊缝金属与母材等强度。对形状复杂或厚大的构件应选用抗拉性好的低氢焊条;对坡口不便于清理的构件应选用对水锈不敏感的酸性焊条。焊条的直径是根据焊件厚度、焊接位置、接头形式和焊接层数等进行选择的。根据工件厚度选择时可参照表1{20}。焊接电流是手工电弧焊的主要焊接参数,也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调节的参数,而焊接速度和电弧电压都是由焊工控制的。焊接电流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焊条直径、焊接位置和焊道层次等因素,表2是常用的各种直径焊条适合的焊接电流参考值{20}。
2.氩弧焊。氩弧焊是用氩气作为气体保护的一种电弧焊,即用氩气把空气与焊接区域分隔,防止焊区的氧化{21}。氩弧焊可分为钨极氩弧焊(TIG)和熔化极氩弧焊两种。TIG焊的优点是由于熔池受氩气保护,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焊接接头,几乎所有金属和合金都可使用这种焊接方法;电弧稳定,可以焊接从半个毫米到100毫米不同厚度的板材;焊接位置不受限制;焊接去几乎无烟尘和飞溅,便于观察焊接施工情况。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中TIG焊是除手工电弧焊外另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焊接方法。图3是笔者带领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利用手工氩弧焊将4mm×50mm厚1mm的不锈钢长竿与15mm厚0.8mm的不锈钢球焊接起来的实例。需要指出的是TIG焊要求操作者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并具有灵巧的操作技艺。另外,根据使用的电源种类,TIG焊分为交流、直流及脉冲TIG焊三种。直流TIG焊又可分为直流正接和直流反接两种,前者指工件接电源正极,钨极接电源负极,后者则相反。大多数金属(除铝、镁),一般选择直流正接为好;铝、镁及其合金则以选用交流铝、镁为好,若是薄件,也可选用直流反接法。熔化极氩弧焊是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的一种,可适应大型构件和所有金属,也可进行全位置焊接。与TIG焊不同,MIG焊采用焊丝作为电极,电流可以很大。但缺点是MIG焊所用氩气比TIG焊多,氩气的价格也相对较贵。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在对焊缝成形控制不是很严格的情况下,用CO2气体取代氩气的CO2气体保护弧焊不失为一种选择。后者也是MIG焊的一种,具有焊接速度快、焊接变形小、抗锈能力强、焊接成本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低碳钢、低合金钢等黑色金属的焊接。
3.高能束焊接方法。高能束流(Hign Energy Density Beam)加工技术包含了以激光束、电子束和等离子弧为热源对材料或构件进行特种加工的各类工艺方法{19}。高能束焊接的功率密度可达105W/cm2以上,具有可精密控制的微焦点和高速扫描技术的特性,可实现位材料的深穿透、高速加热和高速冷却的全方位加工。其中电子束焊(Electron Beam Welding)是利用加速和聚焦的电子束轰击置于真空或者非真空中的焊接所产生的热能进行焊接的方法,既可以焊接结构庞大的构件,也可以焊接微小精密的构件。变截面电子束焊技术的出现,可以实现复杂构件的一次焊接成形。激光焊(Laser Beam Welding)是以聚焦的激光束作为能源轰击焊接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焊接的方法。激光焊可以与MIG焊复合,焊缝成形美观。等离子弧焊(Plasma Arc Welding)是借助水冷喷嘴对电弧的拘束作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体弧进行焊接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先进的高能束焊接方法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中应用的例子还很鲜见,但由于高能束焊独特的优势和一些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和普及,进入金属雕塑领域是迟早的事。
4.切割技术。金属焊接雕塑固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金属材质,但有时为了更能体现雕塑家的思想可能需要对金属材质进行机械加工。其中进行切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金属切割的方法有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和激光切割三种,主要是根据金属的类型、厚度和数量来选择。火焰切割是应用最早的,20世纪初已经出现{22}。其原理是通过燃料气体(如乙炔)和氧气和钢铁产生化学反应来加热金属。优点是设备成本低廉、缺点是仅适合切割碳钢等,对不锈钢和铝则不适用。另外,割炬需要预热并且队操作者的使用技巧要求很高。等离子切割是20世纪50年明的一种通过精确控制电弧来切割金属的方法{23}。其优点是可以适用于很多不同种类的金属,例如:低碳钢、不锈钢、铝和铜等有色金属。缺点是设备复杂,成本较高。激光束切割和激光焊接一样,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24}。主要有气体和固态两类。其优缺点和等离子切割比较类似,但与后者相比,激光可用于精密切割,可以切割非常薄的钢材。图4(a)和(b)是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利用激光二维和三维精细切割的自行车艺术品和航空发动机叶形孔,其中不锈钢板材的厚度都是1mm。
篇3
本次展览中的16件大型动态雕塑安放于室外进行为期6个月的展览,而另外60件小型雕塑则放置于室内进行展览。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主要的成功之处是与众多座谈小组集中讨论了一项称作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新的跨学科的教育方法,超过2000人前来观看这次动态艺术展并出席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将国内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专家聚在一起探讨沟通,交流思想,了解环保、节能和生态雕塑,这种生态雕塑实际上可能是由太阳能、微生物、太阳能雨水集水系统以及其他赏心悦目的风能和水能方式驱动的。研讨会的主题突出了从Marcel Duchamp(马赛尔·杜尚)在1913年的作品《自行车轮》到在20世纪50年代达达主义中Jean Tinguely的作品《力学变化》(meta-mechanics)这期间动态艺术发展的历史。
拉尔方索(Ralfonso)探讨了数字时代中的动态艺术,包括委内瑞拉艺术家使用电脑、视频、电影和激光来激发互动艺术的实验,希腊雕塑家瓦西拉基斯塔基斯(Vassilakis Takis)的电磁和太阳能作品Jesús Soto,以色列艺术家Yaacov Agam的光线声音作品和匈牙利艺术家Nicolas Schoffer的控制论。作为国际动态艺术协会(KAO)的主席,他认为:“这是动态艺术的时代,艺术是不断变化的。它影响很多因素:风、水,甚至直接是观众,通过不断变化的方式来回应你。动态艺术不是单方面的、被动的做法,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观众与艺术之间的互动。除了动态艺术的审美情趣,它还是功能性的、教育性的,最重要的,它是令人愉快的。”其他演讲人探讨的内容包括如何以艺术为媒介利用太阳能,如何通过动态艺术与技术、创意和创新的交叉来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等等。
拉尔方索(Ralfonso)的30英尺的高不锈钢动态雕塑《风中之舞》入围北京2008年奥运雕塑项目,现在,一个9英尺高的缩小版《风中之舞》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被安装在博因顿海滩。
动态艺术家保罗·丹尼尔(Paul Daniel)的风能发电雕塑坐落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港口,利用风力和植物过滤海湾水。雕塑通过将水提升的方法,把码头转换成为一个功能性湿地。他展示的5m高的动态风雕塑《TATTLETOO》,其中包含镜子用来反射阳光和它周围的环境。
费城艺术家杰夫·卡恩(Jeff Kahn)强有力的风雕塑《易经》,灵感来自古老的占卜系统所探讨的对立的动态平衡。
萨拉·雅戈尔(Sarah Younger)的《美洲土著居民》(Native American)利用太阳能雨水桶回收雨水。雅戈尔对STEAM的陈述阐释了如何将这些概念纳入学校课程。
新泽西州的艺术家Rein Triefeldt开发出了太阳能树来满足塞浦路斯的一所学校的能源需求,并为厄瓜多尔一个偏僻的乡村设计了一个提供电力的太阳能供电雕塑。Triefeldt说:“我相信,太阳能可以用来制造美丽。我的太阳和动态雕塑做出了一个有力的环保声明。它们可以为你的家庭、学校、企业或直辖市提供动力。”
Rein Triefeldt的太阳能作品《蝴蝶》作为展览活动的一部分,是由不锈钢、竹子、钛制成的16个大型动态雕塑,它与大卫·兰利的移动蝴蝶一起,都被放置在了城市的中心,给人们带来惊奇、钦佩、思想和喜悦。
约翰·金(John King)的橘子滑翔机,一个美丽的、高七米的风雕塑,部分是动物,部分是植物。
《折叠》是动态艺术大师、2013年大赛的得奖者Lin Emery的风能动态雕塑。
艺术与科学协会的创始人辛西娅·帕努奇(Cynthia Panucci),提出了“动态艺术的生动性”,通过幻灯片放映了荷兰的革新家、雕塑家西奥扬森(Theo Jansen)的《Strandbeest》。这个由PVC材料制成可移动雕塑,体量很大,并且具有人工智能,同时放映的还有埃里克(Eric Staller)用铝和橡胶制成的作品《HolyRoller》,成为印在海滩上的4个宗教符号。
篇4
论文关键词:材料美感 焊接肌理 概括和抽象 现代意识 民族化
论文摘要:哈尔滨是中国的焊接名城,在几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有关金属焊接艺术的独到特点,在这里着重探讨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方法。
1 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来实现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卫平等.金属焊接艺术初探[J].焊接,2005,3.
篇5
金属因其美丽的色泽,坚硬的质地及易加工成型的特性,成为了传统首饰和当代首饰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材料,设计师们一直探索着金属材料的一切可行性与特性,同一种材料通过不同设计师的解读与创造,以形式各异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设计师们一直不懈余力地提供着精彩的作品,这也正是当代首饰艺术的魅力所在。
金和银等贵金属在传统首饰设计中最为常见,因其具有一定价值,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现代首饰设计中,贵金属同样广受欢迎。黄金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金属中延性和展性最高的金属,因其延展性非常好,也可打成薄片或者金箔。例如Georg Jensen品牌的自由设计师、屡获殊荣的金匠Kim Buck,他的作品优雅简洁、手工精巧(图1),Buck的作品采用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这三件作品(图左1、2黄金胸针,左3黄金手镯)是由充气金属塑料薄膜(Inflatable metallic plastic foil)制作而成。作为传统职业的金匠,Buck一直探索着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有效结合,希望通过对黄金材料技术的开发,为作品带来更多的创意空间。
银同样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因其易加工且价格相对低廉,而被设计师及消费者喜爱。在当代首饰设计中,设计师已经不满足于那些商业的、简单的传统设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材料更好地传达设计理念。例如首饰设计师Kathy Frey的作品(图2),设计师没有选用大片的贵金属,而是使用了银圈和银丝作为制作材料,这些手镯全部是手工弯曲制作而成,所以每件作品都呈现着自然的形态,作品完美地体现了银丝的质地软,可塑性高、可氧化做旧的特性,银丝交错在两个银圈之间形成了空间感,使作品像雕塑般具有艺术感。
铜和不锈钢等非贵重金属因其价格低廉,且与贵金属有着相似的特性,而被常常使用在当代首饰设计中。铜是最好的纯金属之一,属于重金属之列,铜对早期的人类文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经常被制作成武器、工具和器皿。在当代首饰设计中常用的铜为紫铜、黄铜和白铜,这些材料可以制作大件的艺术首饰,亦可以使用珐琅工艺使其颜色丰富,还可以与贵金属及宝石相结合。
紫铜色呈紫红,黄铜色呈金黄,它们都有着良好的延展性及易加工的特点,因为它们的色泽优良,而被国外许多艺术家及手工爱好者所使用。例如首饰设计师Claudio Pino的作品(图3),其因雕塑感极强的戒指(Sculptural rings)而闻名,他的戒指工艺复杂,每件都是手工起版制作而成。Pino一直为宝石的绚丽色彩所深深着迷,多种颜色的组合是他作品的主要灵感来源,冷色调的银、温暖的金、平静的珐琅绿、亮红色的红宝石以及天然的白色珍珠在他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一些有趣的小物件也会作为他设计的灵感来源,例如放大镜、顶针、盔甲、可旋转式的小机关等,这些正是他作品中“趣味性”的体现。(图4)这件可活动的戒指的制作材料是925银、黄铜、紫铜、月光石、粉色电气石。这件作品突破传统地将非贵重金属黄铜、紫铜与贵金属和宝石结合在一起,在颜色和造型上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设计时,材料本身的价值并不在Pino的考量中,如何能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创意、趣味和个性,使作品拥有自己的DNA才是Pino所追求的。在佩戴方式上,Pino也同样费了一番心思,双戒圈和中轴的设计也为这一系列的作品增色不少。在Pino的网站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创作过程中,我永远不会忘记,将会有人佩戴它。因此,戒指首先需要非常舒适。我的戒指因找到了自我而有了生命。”Pino的这段话正道出了他的设计宗旨。
另一个铜家族的成员是白铜,它有着易加工、良好延展性、色泽呈银白色及不易氧化等特点。在当代首饰设计中,也为一些设计师所使用,例如我的作品(图5)常常受到自然形态和艳丽颜色的影响,在作品中常使用大量的艳丽色彩,所以我选用了白铜这种金属材料,它的光泽能更好地与水晶和异形珍珠的颜色结合,而在造型上也通过使用管铆工艺,为作品增添了空间感,镂空的工艺,使得下面艳丽的颜色不再那么抢眼,而具有含蓄、朦胧、神秘的美感。
篇6
米丘的生活如此丰富。现代油画、抽象水墨、表演艺术、行焉艺术、文化策划、艺术管理他都一一介入。他软化、甚至取消了其间的种种界限,艺术在他这成了一种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心愿的通达渠道,也成了他生活的大部分。
东大名路仓库:
该仓库位于东大名路713号,毗邻黄浦江,处于上海市北外滩开发的中心地带。东大名仓库建于1929年,原为上海一百集团的仓储用房,是6层高的框架砖式仓库,面积750m2。此次设计是建立在保护旧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将原属上海市一百集团的仓储用房改建为极具现代艺术感的办公用房。在东大名路仓库的设计中,在保留了原有水泥框架及红砖干墙面的基础上,按功能及在空间中的比例分割成数个空间,所有的分隔立面均采用拉丝不锈钢包面。令人惊诧的是每个空间都和墙面坯布留有距离,象是漂浮在一个大空间中的数个小空间。穿行其中,空间的不断变化及不锈钢玻璃的重叠反射,都给人造成了虚幻与真实历史与今天并存的奇异感受。
北京雨新仓:
“南新仓”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院内,东四十条桥西南侧,北临平安大街,西侧是奥运会组委会入住的青兰大厦,东侧是30m宽的二环辅路。总用地面积约2.47公顷。于1984年5月被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成为今日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在此次设计规划中,将以古仓的修复利用为依托,强调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创造特色十足的文化“场”,并与周边开发相互协调呼应。在恢复历史,注重文化内涵理念的指导下,南新仓项目将建成为一个有高环境品质,文化品位,历史感,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人文空间。我们眼中的南新仓,是老北京古都文化的守望者。
张江米丘雕塑公园: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由国家科技部立项,在上淘实施国家安全应用示范工程,并于2002年在上海宣布正式启动。以高7m宽6m的8座大型雕塑为中心,建造一个规模22000m2的雕塑公园,来确立整个园区的环境品质,随后根据此概念所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当代艺术发展至今,观念存在与完成度是构成艺术当代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全球化运动的背景下,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互动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和思想一样都遇到了表述的挑战.艺术家希望有机会在更大或新的时空里来完成自己的表述。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综合艺术会更有表达的容量。事实上,人们对自然环境与空间的新态度和观点正在鼓励艺术家创作大规模的空间艺术。上海张江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是第一个以文化艺术为开发定位。以高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为目标而进行科技园区建设的范例。米丘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环境设计不但在艺术理念上,同时也为上海向园林化城市努力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幸福・生存系列1
在上海宁寿大厦的环境设计中,米丘将大厦门前一个在规划中可以拆除的清代牌坊四明公所整体平移了26m加以保护作为整体建筑环境艺术的一部分。在牌坊与大厦的中间设立了块长18m,高2.省略收集来自世界各地对于新千年的愿望,从中选出200条愿望,铭刻在伸入大海中的长达99m宽5m的玻璃愿望桥。然后在大梅沙海滩上建立由七件雕塑组成的“愿望”的雕塑群,同时在海边建造了高81m的由玻璃和不锈钢架构成的愿望塔,塔上的多媒体装置可供游览者愿望。这件作品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艺术作品,是一次难度极大的跨平台操作,展示了米丘综合的个人素质,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从实验性的艺术展推进到社会实际运用之中,并积极地调动社会性的综合力量来展示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作用与意义,米丘以真诚的艺术空间完成为观众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他以自己对社会的广泛参与换来观众对艺术的广泛参与,而一切参与都是最深刻的对话。
上海浦东万科兰山:
兰山小城市是万科在浦东新区发展的第一个住宅项目,位于浦东金桥地区。该项目占地46公顷,包括独立别墅、双拼别墅、Townhouse和度假式酒店公寓。社区中保留了9000m2的自然河道.并设计开挖了8000m2人工水系,丰富了兰山的自然视界,是一座符合现代居住观的生态型花园式共有别墅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一直希望为客户提供品质优良的住宅,更希望为
他们创造出高尚的文化社区,倡导一种健康、舒适、人文的生活方式。这与米丘探索幸福生活无限可能的艺术不谋而合,并可以为这艺术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坚实的基础。
北京王府井大街――飘:
矗立在北京长安街王府井大街十字路口东北角,东方广场西侧,尺寸:5m×4.8m,材质:钢、不锈钢、烤漆。《飘》的出现,经过《新周刊》等主流媒体的推广,使“飘”成为新一代生活观念和状态的代名词。而米丘本人也被《新周刊》称为“飘一代”的艺术总监。
长80m的水上玻璃桥观众可以往其上行走,玻璃上用电脑数码的方式铭刻着艺术家关于人类生存和未来的文字描述。同时在周围的空地上树立了6mX 9rn的雕塑6件。生存之道既是一条具象的“道路”也是种东方式的形而上的“道”。这件环境艺术作品更多带有观念艺术的特征。
米丘的上海
米丘的工作室位于北外滩的东大名路,从落地窗眺望,是暮色中生机勃勃的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东方明珠近在咫尺。黄浦江这边,北外滩曾经的拆迁废墟旧址,如今已经是一个可以停泊巨型豪华客轮的国际码头的地基。
“我觉得这一切挺奇怪的。”米丘望着江对面说,“建浦东的时候,我们一面在强求考虑周边环境,一面又在用所谓的大都会天际线来做榜样。一面互相争夺这个空间,一面互相分裂。材料、形式和比例都不统一,完全是力量的对比,公司财力的较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外滩的老建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尽管每个主人都有想法,他们在创业上不无冒险精神,但在建筑上,无论从材质到风格,都愿意服从一个统一的概念。“我又想到罗马,它曾经经历的那个伟大时代,最好的工匠,艺术家和整体的水准,一个思想可以延续几百年,一路做到极致。”对于全球化的个人风格主义的流行,米丘说,个人主义造成的相互对抗的力量消耗了太多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形式却很局促。”
“原来的法租界是我理想中的上海建筑生态,硬性的建筑形态和软性的居住环境相得益彰,然而建造成本飞涨使得复制成为一个奢侈的理想。现在上海市区的新民居建筑动辄三四十层高,楼下的绿地少得可怜。用香港、新加坡的指标硬套到我们头上,这真的是值得借鉴的方式么?所谓奢侈,指标都是政府制定的,那么在制定这些指标的时候,是否可以多为人的生活环境考虑?”这些因素在大的城市很难控制,上海并不是米丘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施展身手之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建构宣言》在现实中的实施对象是中小型城市。“在中小型城市还有可能,如果有实施的可能,我们下一步就是核算成本,应该不难做到,就是设计手法的问题。”
米丘的建筑
米丘认为建筑比艺术、电影、雕塑、绘画等有着更加广的范畴。在有了充分的艺术实践和积淀之后。他的创作也涉及建筑领域。他的工作室位于东大名仓库的顶层,这栋建筑建于1929年,现为上海一百集团的仓储用房,是米丘曾经参与改造的老建筑之一。6层高的框架砖式仓库,米丘的设计在保护旧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保留了原有的水泥框架和红砖墙面,以不锈钢包面或者玻璃按照功能分隔成数个空间,有的楼层房顶没有吊天花板,管道分布在水泥屋顶间,典型的LOFT结构。在改造完成后,吸引来许多艺术家将他们的艺术空间安置于此。
米丘在上海参与过的另一个让人感到饶有兴趣的项目是人寿大厦的环境设计,那是1999年,他将一个清代的牌坊整体平移了26m。人寿大厦位于新老城区交界,毗邻城隍庙,人稠地狭。在原来的规划中,牌坊正对着大厦的正门口,因有碍观瞻,被列为可拆除的项目。他把这个牌坊移到了大厦的一角加以保护,并在牌坊与大厦之间设立了一块长18m,高2.4m的玻璃幕墙,在上面绘制了抽象图案,运用的正是他的艺术和环境相结合的空间设计概念。
米丘的威尼斯
9月6日,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本年度的“艺术及建筑杰出贡献奖”颁发给米丘,不仅是对他的“建构宣言”的肯定,也是表彰他多年来在建筑和环境领域所做的贡献。米丘作品位于双年展的主展区“军械库”,室内外布展面积为730m2。通过两个集装箱的建筑模型和实物,以及声、光、影像的表现,米丘籍此完成他的《建构宣言》。
米丘把一座730m2的江南小镇一这一次把江苏水乡同里“复制”到水域威尼斯的,观众可以乘船从河上直接抵达展厅的门口。为了把同里古镇“运”到千山万水之外的威尼斯,米丘此次动用了两只集装箱,而主题为“建构宣言”参展作品,由“碑”,“古镇印象”,“百宝箱”,“耕乐堂”,“生命之轮”,“冥思者”,“古镇记忆”及“理想建构”这八件作品构成,灵感和素材全部取自于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同里古镇。其中的“同里镇耕乐堂木建构模型”,更是按照始建于明代,占地6亩4分,现存三进四十一间的“耕乐堂”实物以纯樟木1比1复制而成。更为震撼的是,“古镇记忆”这个部份,将会以展览现场一个三米乘四米,深度为一米,并且波光荡漾的水池为“银幕”,把事先拍摄的同里古建筑影像直接投映到这个“水幕”之上。
以同里为素材的整组作品,将通过影像,听觉,嗅觉等艺术手段组合形态,给人以完整的思考感受。米丘表示,作品表达的是“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延续性,重新树立‘建构’概念,对中国和西方城市建设和建筑进行反思,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与建构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社会资源的全方位的整合,展示文化理想,建构合理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米丘的翅膀
小时候,飞的意象就经常出现在米丘的梦中。现在,他有了“翅膀”。从1999年至今,他创作了13件有“翅膀”的作品――幸福的,哀伤的,希冀的,休闲的,飞翔的,静止的……米丘说,翅膀也是有生命的、特有人性的东西,他能令它变幻出上百种表情,就像手势的表达一样。翅膀跟米丘个人的现实状态特别吻合,而被社会和公众契台与认同只是一种偶然。
篇7
A:这套作品其实有点以前“中国风景”系列的推进和延续。“异度风景”是用一种天马行空的、超现实的,并带有新浪漫主义艺术语言营造了一种超常性的多维度的“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还涵盖着社会风景、人文风景、工业化风景,但都是变异中的“风景”。
Q:您觉得它与现实是否有对应?
A:比方说“造园”中的池塘,里面的残荷都是废旧钢筋和铁块重组而成的,对应了后工业社会的能源极度消耗,四处滋生垃圾。有关物质有用和无用的边界在世俗社会中是非常明确的。但我试图强调一种物质可循环系统的价值观,把现代性的“工业残骸”转译成为富有诗性与禅意的新园林精神。
Q:《超验的方舟》引入了一些声光电的效果,这算新的尝试吧?
A:最初我挪用世界杯中的“保罗”章鱼的形态再造为“超验方舟”的时候联想到中国的葫芦和莲藕,后来越做越像树根,又像心脏。整个创作过程一层层的打开,呈现杂交的、混合的异度感和未来性。当心脏跳动声响起时给人一种巨大的能量气场。这件作品同时呈现出动物性、植物性与机械性等特质。
Q:您的作品几乎都是和时代扣合比较紧密,那你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A: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贪欲与急速。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中国城市化的30年,也是千城一面的30年。从建筑、道路、日用品以及文化产品等等都在极速的状态下生成的。快的背后隐藏了无限的危机。
Q:时代的欲望太膨胀了,导致了需求太多。
A:今天的每个人都是消耗品,无时无刻都在消耗,活着一点也不低成本。大家都是“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活着”。随着后工业时代智能化机器不断地扩张生产,我们在使用机器同时也被机器异化。人变得越来越像一台机器,这是令人堪忧的。
Q:很好奇这套作品的制作技术,用了多少人工?
A:最后加工期的人工全部加起来将近60个。最初的小模型是我亲自做的,再由厂家根据我的模型加工出来,全部是手工一锤一锤煅出来的。拼装上的调整很具挑战,也需要极高的团队合作,为了能进入雕塑内部拼装,我们培养一个聪明、灵活、力气又大的小伙子,拿着手电筒在里面一个螺丝一个螺丝拧起来。这就是雕塑创作的团队精神,整个团队里面每一个人都应受到我充分的尊重。
Q:作品最终是在展厅里拼装的吗?
A:作品是由很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而且要用非常规方式才能呈现出来。有些组装的工具都要特殊制作。
Q:那展览的投入很不少?
A:还没统计,大概要几百万吧。
Q:那么有没有想过如何销售的问题?
A:我的精力还顾不过来,销售交给画廊去做了。但我相信这套作品的命运会好的。艺术家有艺术家的命,作品有作品的命,作品一旦展出就跟艺术家没太大关系了。只要作品好就一定有人去好好地珍藏它、保管它。我的目光要投向更遥远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
Q:如果纯粹从艺术市场评价来说,您的作品“卖相”都很好。
A:我是最没有经过市场炒作的艺术家。全部都是靠自己这么多年努力积累起来的自然生态。我也相信我的明天,我觉得我会慢慢用我的一生来证明我的价值。
Q:您做个展的频率如此高,您也有自己的团队,艺术对您来说有点像一个产业。
A:对,我是以产业化的结构和模式在做艺术,这是为了让我实现艺术创作高度职业化的路径。产业化模式绝不是为了量化产品,而是做出更具人性、个性的艺术品。我目前对量化的衍生品不太感兴趣,因为我不是大师,我还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家的路上。
城市公牛?不锈钢?400×1400×340cm?2012
幻界?不锈钢?203×168×176cm?2012
篇8
【关键词】金属焊接;雕塑空间;色彩;雕塑语言
金属焊接雕塑是XXX学生创作的一种形式语言。准确的叫法为“金属焊接雕塑创作”。具体体现“焊者”对金属材料属性的把握,以及雕塑空间形体上的认知度。是具有非常强的当代表现力的雕塑手法。在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新意的雕塑手法受到雕塑家们的普遍青睐。
在雕塑创作教学中,笔者看见学生们创作了许多的金属材料焊接雕塑。除了材料本身单一外,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一、材料的运用不够。二、对金属雕塑的发展鲜有了解。三、形式语言上的缺乏。四、色彩运用严重不足。五、焊接技术的稚嫩。六、雕塑语言不够明确。笔者将就这六大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二观点。
金属材料用于创作雕塑作品并非易事。然而金属确是一种具有高表现力的雕塑材料。将钢铁材料通过加工,以弯、栓、、铣、铸、刻等手法处理,通过焊接把金属组合成为作者所需要的形体。在空间中进行延伸的可塑性甚至比单纯泥塑更加贴切的在空间里表达感觉。金属材料的优点使我们能将结构延伸出去。并在空间保持造型。金属焊接所运用的特殊“雕塑刀”种类繁多,甚至我们可以运用以气割枪代替刮刀切除任何金属作品中的多余部分,或者对某些不甚满意的地方稍加修改,以致完美。铜、铁、铝、不锈钢―不同的材料运用在表现不同的形式创作雕塑有着多样性的艺术感染力,和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金属雕塑的创作中,同学们在20年后的今天依然在“模仿”着前人的创作。回过头来看看20世纪初现代派鼻祖们遗留下来具有启发意义的创作,有时会蓦然发现有意无意走到早先艺术家们没有走完的路上去了。在70年代后期,杰罗姆齐摩尔曼曾创作过一些铁焊雕塑,他的作品看上去有些笨拙,是由无数个不规则的平面构成,但比至简主义又要复杂些,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作品里我们会明显发现作者熟练使用几何形体和水平面的痕迹。从1981年以来,他的新作―系列雕塑《山》就体现了他的新的追求,这是由绘画派生出来的,完全是用形象和实体所构成的。彼德・里杰纳特的作品能够说明集成雕塑的传统范畴。这个传统是毕加索在1921年创建的。在以后的16年中,他又将其发展成为“焊接雕塑”。里杰纳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将现代的金属配件拼贴雕塑了,而这一方法至今还在被各国的雕塑家沿用。
在某些方面,阿瑟・吉本斯的雕塑可以与里杰纳特相媲美,在视觉上他们的作品截然不同。共同点是先准备一些器官形状的金属块,然后装配成完整的作品,其造型令人想起米罗的绘画。让・阿尔普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从抽象的超现实主义里也可以发现。它是一种在潜意识绘画中获得的形象。吉本斯运用绘画在钢铁上即兴切割,极富图案化的切割线,犹如书法般的形状一经组合,便形成神似树干树叶和花朵的形状。通过配件装配而成作品。吉本斯的雕塑源出于阿尔普的浮雕与米罗的绘画。本世纪金属雕塑家的作品,既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与表现风格,又保留住了传统的根基,并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这是在形式上的挑战和对传统的独特发扬。
如果一件雕塑焊接作品缺乏形式,无疑该作品是失败的。形式是金属创作的核心,那些十分注意三维空间的创作者们把自己作品的完善看的极其重要,把激起超越作品本身的想象放在其次的位置上。国外的雕塑家帕尔曼从1973年以来一直在探索框架式结构上。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折叠效果――即压缩空白区。只留下不规则的楔形空间。垂直的立柱,偶尔有不完整的过梁、斜向插入的衍条支撑着形状各异的构成部分。聚合的对角线和角柱产生了一种比框架作品更为巨大的动力感。另一些作品几乎成了栅栏:两条对角线相交而过呈障碍式的“X”形,或平卧式的像街头路障般的东西。另一位雕塑家詹姆斯・沃尔夫具有帕尔曼的作品是凝重、庄严。沃尔夫的则是实体上的虚幻。他们之间的联系仅仅是都熟悉于直接金属技术和信奉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的传统。形式在创作中的作品之灵魂。有了它就有了传神。形式是永恒的主题。它使创作作品得到深化和创造,使作品得到更为广泛的意义。
金属雕塑作品色彩的单一化严重。早在60年代,就有许多人认为,在雕塑上运用复杂的色彩已不再是一种时髦的事。批评家们认为:如果在雕塑作品上涂一层统一的颜色尚可容忍。就功能而言,可以防锈;就艺术效果而言有助于作品的视觉整体感。在过去金属雕塑作品用于腐蚀、打光、沙磨和抛光来处理作品的表面。色彩理应被视为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作品在空间自动的形象化;每使用一层色彩,你就创造了一种空间关系。在国外一些著名的金属雕塑作品可视为三维空间的绘画。根据雕塑作品营造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形体、大小、平面和反面区域的动态平衡,以造成轻松的表面效果。这恰到好处地增加了结构的生动和不拘形式。用欢快、强烈的色调隐去金属材料本身,色彩增强了形式所给予的生动感觉。色彩的运用对金属雕塑的视觉表面体和作为有隐喻的作用。而又明显夸张表现作品,借助色彩生动的语言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象征意义。
金属雕塑作品的创作制作需要通过气割、切割、组合、焊接、打磨、抛光等技术性完成,毕竟同学们不是专业的金属焊接工人。同学们大都是通过自学、或者跟同级的同学学点皮毛,焊接的技术弱也情有可原。在金属雕塑的创作焊接技术的空缺,学习央美建立完善的金属雕塑实习教室是大学雕塑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课题。学生技术要跟上,焊接机具、场所也要跟上实际的金属雕塑创作的步伐,共进才能出种类繁多作品和优秀的雕塑学生。
从历届的毕业作品中的雕塑可以看出,除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外,其中最为严重的还是雕塑语言上的不明确。大多数作品在看过过后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个性语言。长、宽、高、深、几度空间出的问题创作的观点和表现形式过于恙弱。基础固然重要,创作更加严求,经验更需积累!大学生未曾真正步入社会缺乏生活没有什么、失去理想、看不到前途,远比雕塑创作可怕。其实“做什么”不要紧,怎样做才是永久的主题。
篇9
大型设计理念成全小家具
在一张10厘米厚的桃木桌面上雕刻出水滴的形状,再根据水滴凹洞手工制作一个个精美瓷碗,完美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世上的桌子都该是平的?光滑的餐桌才符合文明人的用餐礼仪?有没有设想过硬胡桃木可以跟纸般轻的陶瓷亲如一家?――厌倦了工业化得流水线,Omer Arbe的试验化家具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他主张“将大型设计概念融入室内产品”,曾跟随Enric Miralles、John& Particia Patkau、及Peter Busby等多位建筑大师的学习经验也让他游刃有余。2003年,Arbel在温哥华创立了一个多元化领域工作室,专注于融合建筑、室内设计及材质探访方面的研究:打破常理出现的褶皱、随性的水滴状凹洞、贯穿有趣光学原理的独特灯饰……都被追求个性的受众所热爱,作品中的艺术感更吸引了众多著名诗人及团体,他们将其纳为收藏品,而他自己更斩获了许多高知名度大奖。
人们从Arbel开始相信,斗室什物之趣,可以广阔。甚至升华――艺术不是曲高和寡,只要善于发现细节,并勇于卷起袖子创新实践,这份体验艺术的乐趣常会让你惊喜连连。
DZNUTRT SANAK
人体雕塑的实用式性感
有人说,人体是最美的雕塑,我们认为,此言极是,且男女皆然,
在性感女神泛滥的当下,“多露性感”的误导之中,Dxnutrt Samal谈定地表达了自己对人体艺术的喜爱以及调倪:男士的完美线条,仿佛有“人类多动症”的满地爬出的家俱……相比动辄滥用而无法登堂入室的某些设计,Samal胜在他的幽默和“就不让你看全”的情感必杀技,于是蓬荜生辉:本是平常家具,却造出了介于家与艺术馆之间的震撼气场。
Human Furniture系列包括了衣柜、镜子、茶几、椅子等,金属构架、柔软塑性合金与部分的衣柜,瞬间竟有远古,当下及未来的冲击视觉力,让人感叹设计师道行不浅Dzmitry Samal在米兰获得硕士学位,有7年的当代设计从业经验,传统与未来的融合是他秉持的设计理念“我们在设计上融合了未来主义和复古风两种艺术风格,所以我称之为‘新复古未来主义’――要知道我是传统创作风格的支持者,但是我用用方式思维,并能够了善于运用技术手段,然后将过去的经过遗产融会在了未来的设计理念当中。”
艺术家具同时被称为“实用性雕塑”,而在Dxmitry Sanal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最精当的诠释。
ZAHA HADID曲线与建筑的风暴
“像飓风一般,风暴全写在外面。”
这句话极好地道出了世界一级建筑师Zaha Hadid的建筑外观风格――她的建筑让人直接看到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河流如何蜿蜒,霸气灵动的线条,张力十足,过目难忘。她所创造的香港“峰”俱乐音部The Peak Club)、柏林Kufurstendamm购物街、杜赛多夫的艺术媒体中心以及卡迪夫歌剧院等作品,创造力惊人,Hadid也由此成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太师”。
建筑师的出身,让她的家具设计能够与建筑物融为一体,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逻辑,加之经营空间景观是这位伟大建筑师的强项,于是她的家具设计极具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在盘旋中瞬间爆发,性情饱满大气,让你感叹室内摆设居然也可以生发出完美而让人浮想联翩的曲线。
以她为英国Established&Son计计的限量版Aqua桌为例:谜一般的流线,像是流动在空间内的有机体,以液体的动态暗示了运动,从而形成一个连续表面,不对称且不规则的桌面变化为其使用者及其使用环境提供了一种无限关联的可能。水滴一样的3条桌腿与桌面上3个略微凹陷的部位相对应,如同刚滴下来,桌面上一层透明的硅胶面填补了3处略微凹陷的部分,并不妨碍人们使用。桌身全用聚酯制成,不拘一格的功能展现。好像天然形成,有无限动感――它最终在纽约以29,6万美元的价格拍出,创下当时当代家具的售价纪录。因为在多数人以及藏家眼中,相较单纯的设计师,建筑师显然更擅长设计结构复杂且通常来说很昂贵的作品。
有人说,Zaha Hadid设计的家居作品在放大之后,往往就像一幢绝美的建筑物。Hadid也确实为此注入了心血:“我不断尝试各种变幻的风格,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无论建筑或家具,它们的设计都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RON ARAD技术与材质的革新宣言
从未见过这样有建筑力度感的家具?Ron Arad的家居展让你感叹他将“敢于铤而走险”的好奇心与技术完全用到了极致。
犹太裔的Ron Arad最初在伦敦念建筑,他热衷于将不同材质的材料霞新组合,并很快将触角延伸到家居设计的领域――在业内人士的记忆里,Ron Arad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在焊接、打制钢铁和用最粗糙的材料铸造新的富有戏剧性的外形:硬的金属弯成沙发的样子;钢管底座汽车座椅――废弃的Rover 200汽车座椅装在上世纪30年代脚手架弯曲制成的底座上;浇铸在混凝土块中的立体声音响和扩音器……
篇10
关键词:绿色设计;环保;雕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普遍对生存环境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涉及面也越来越广。绿色、低碳、生态、循环等之一系列的理念都成了广大民众所追求的新型课题。在我们艺术界,绿色设计的理念也被广大艺术工作者演绎成作品承载的现实。所谓绿色设计的思想最早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在他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谈到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于是“绝色消费”的浪潮席卷全球,继而现代设计技术研究把绿色设计作为热点问题。雕塑艺术同样要高浓度地融入着绿色设计的方方面面。
大家知道在我国雕塑艺术界,绿色设计的春天是来得比较缓慢,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绿色设计将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推崇,甚至还会所为评品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广大雕塑艺术工作者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绿色设计的理念。
谈到雕塑层面的绿色设计,不外乎在以下四个方面作重点尝试:
(1)材料上要追求绿色。其一是多用自然材料,如石雕、木雕、竹雕,这些雕塑作品的载体是石头、木头、竹子等自然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无污染,健康环保,贴近自然。其二是多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如铜、铁、不锈钢等,这些材料可重复使用,若干年后废弃,仍然可经过工业程序进行再生。其三多用天然材料。如雪、冰、沙这些材料来之于天然,可设计雪雕、冰雕、沙雕,绿色味非常之浓。
此外要尽量少用化工材料,如水泥、玻璃钢、沙岩这些材料的载体污染大,不能循环利用。
(2)耗能上要保持低碳。雕塑设计过程中许多方面涉及到能源的消耗。如有些雕塑为了有动感,配有水动设计,那么我们应尽可能利用自然水源导引,或将其水源循环利用;又如有些雕塑需配上灯光,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耗能低的节能灯,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耗能低的节能灯,可以使用太阳能作基础能源,这样既环保又经济。在耗材上要尽可能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出最好的雕塑作品。目前很多利用废旧物质作雕塑作品的理念值得倡导。还有功能性雕塑作品也值得推崇,如垃圾箱有的是一种雕塑作品,又是一个能装垃圾的垃圾箱。
(3)环境上要力求和谐。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户外公共雕塑作品而言,雕塑作品设计、矗立、制作都不能有破坏环境的缺陷,要融入自然环境之中,要急从自然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一个艺术作品一样,如此神化。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这个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衡量。一是观众有一种舒适感、能接受、能认同、感觉爽;二是环境上有一种协调感、得体、大方、匹配、融入环境;三是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4)形式上要健康秀美。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有良好的视觉冲动,特别是融入绿色设计的作品,起码不是一种文化艺术上的精神污染,我们应该形成共识,精神污染,比互不干涉上的自然污染更可怕,要做到这一点,可以找以下切入点。第一,倡导正面宣传。给人们的历史的回顾,英雄的激励,美好的传说,道德的弘扬,作用是积极的,向上的。第二,简约化大众化。绿色设计,要求雕塑作品简约化、大众化,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最简单的,是最美好的,从而不费解的,自然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第三要给人以启迪。雕塑作品是艺术,是给人们观赏的,要给人们以知识的、艺术的享受,启迪思维,秀美养眼,达到这一点肯定是绿色设计。
怎样才能达到上面的设计效果呢?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广泛研究绿色设计方面的理论。从概念上讲,绿色设计也生态设计,环境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的原则,即: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要研究绿色设计的含义、历史、要求、内容、方法、意义等等。要多读有关绿色设计方面的专著,特别是雕塑方面的。二是要大量观摩绿色设计产品。在观察绿色产品的时候要从“绿色”二字切入,追索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在感受绿色产品中丰富自己的方案;在研究绿色产品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在观看绿色产品时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作为雕塑艺术工作者特别要多多研究国内外的绿色设计的雕塑作品,从中吸取绿色设计营养。三是要更新创作理念。要打破常规,不要受旧的框框束缚,敢于闯,敢于试,敢于开拓新的门道。谈绿色设计,主要是倡导绿色设计的良好理念,但千万不能因为绿色设计而束缚雕塑作品的创作思维,这样就走入了误区,唯绿色设计而绿色设计这是绝对不行的。
绿色设计同样要走出误区。拿雕塑作品而言,有的是为突出绿色设计,而淡化了作品的艺术功能,不能给人们完美的艺术享受,从而失去了创作主题目标;有的是为追求绿色设计,而大大缩短了作品的寿命,一个城市雕塑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到安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搞不了几年就不行了,看得出短寿命的东西归根到底并不绿色;有的为体现绿色设计,而忽视质量,既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观赏价值,搞出低劣的作品。这些都有背于绿色设计的本来意义。
总之绿色设计是积极的、向上的、有益的、环保的,值得我们每位雕塑艺术工作者积极倡导。
参考文献:
[1] 许正龙.雕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培一.雕塑城市[M].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
[3] 李群.代斌绿色化学原理与绿色产品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 上一篇:计算机it入门教学
- 下一篇: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