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it入门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it入门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多数职业院校以最具代表性的面向对象语言C++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语言。入门语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有了良好的入门语言基础,才能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C++作为一种经典的面向对象高级语言,有自身的特点,C++语言的设计者之一斯坦・利普曼先生曾在其著作《C++Primer》一书中指出“C++是最为难学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这是因为C++语言几乎具备了现代程序设计语言的所有语言成分,它蕴涵了面向过程也包括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一旦掌握了C++,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学习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C++牵涉概念繁多,语法比较复杂,很多概念非常抽象,难于理解,鉴于C++自身的特点,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就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及课堂教学深度的把握
C++语言牵涉概念繁多,语法比较复杂,所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首先要突出重点,突出函数、数组等面向过程程序设计中的重要语法以及封装、继承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精髓思想部分,不要面面俱到讲解C++所有的语法知识。将C++语言作为学生的入门语言,就是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引入程序设计的大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程序设计,如何进行程序设计,掌握C++这种最有影响力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的各种基本方法,理解这种当前公认的最先进的程序设计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能够利用C++编写简单的程序,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从宏观上理解C++,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重要的语法和先进的编程思想,不应拘泥于细小繁杂的语法规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C++语言的总体理解,从宏观上理解程序设计。
二、学习情境的应用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主要可以创设两种学习情境:①模拟现实实例的学习情境:作为第一次接触的程序设计语言,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以现实中的实例作学习情境不但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C++的结构体部分可以以手机电话簿管理程序为学习情境,模拟手机电话簿对好友及其电话号码进行管理,能够录入新的人名与电话,能修改人名与电话号码,可以进行删除操作,可以查询特定人的电话号码,可以输出所有电话簿中的电话号码,主要交互菜单的设计美观友好。由于学生对手机电话簿管理程序非常熟悉,他们将怀着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②有以趣味的故事为学习情境: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把需要解决的例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韩信点兵,菲波那契数列等古今中外的故事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阶段性设计项目贯穿教学过程
要上好一门课,教授好一门知识,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看到知识的具体用途,知识最终能形成一种产品,将会大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一旦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无疑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若干个阶段性设计题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C++程序设计课程的第一个阶段时,提供一个阶段性设计题目“猜数字游戏”。上课时,首先演示一下这个小游戏,然后告诉学生,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之后,每个人都会完成这样一个小游戏的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想法,丰富猜数字游戏的功能,使游戏能够设置难度、显示积分、随着过关加深难度等等。看过这个游戏的演示之后,学生看到了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其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在今后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将会认真对待每一部分知识,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时,再提供一个阶段性设计题目,这样新一轮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被激发,最终在由若干个阶段性设计项目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都会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
为了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C++语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时紧张;分层次教学;分班上课;微课
一、按学生计算机基础分班上课
新生入学时,组织全体新生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考试内容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主,按考试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分班上课。学生层次划分不用太多,划分为两到三个层次即可,层次太多的话显得太复杂,也没有必要。划分两个层次的话,则分为入门级班和高级班两个层次,基础较好的同学进入高级班进行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则编入入门级班。这样划分在同一个班的同学计算机基础差异不大,方便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入门级班的学习内容以最基础的内容为主,例如鼠标的使用,键盘上各个健的功能和使用,桌面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等等。在基本的功能已掌握得比较好的基础上,再适量增加一些高级内容。对入门级班的同学来说,如果希望学习完后就能达到计算机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的水平,建议要大幅增加学习课时,例如改为64课时。高级班的学习内容可以直接对接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中的“MSOffice高级应用”,尽量减少简单的基础性的学习内容,把有限的课时尽量留给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例如邀请函、海报、简历的制作,毕业论文的排版和电子目录的生成,Excel重点函数如VLOOKUP,MID,RANK,SUMIFS的使用等等。在目前计算机二级考试的10个科目中,“MSOffice高级应用”看起来是最简单最容易通过的,但实际上其通过率差不多是10个科目中最低的。在最近一次2019年3月报考“MSOffice高级应用”时会出现的提示信息。因此要提醒学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多学多练,为考试做好充足准备。仅有的32个课时中,要把多数课时留给做考试真题和模拟题。
二、借助微课等泛在学习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这种方案学生按自己原有的专业班级上课,排课更容易一些,教师事先在网上搜集好优秀的微课资源,或者自己将课程知识点划分好并投入较大精力制作微课后传到网上。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在网上学习相应部分的微课课程。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多次观看微课视频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基础好的同学则可以相应缩短观看微课视频的时间。这种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32个课时课时不足的问题并实现差异化教学。32个课时全部留给上机练习,上机练习时少量时间用来练习基础性的内容,多数课时做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考试真题和模拟题
篇3
【关键词】李克特量表 计算机编程 态度 性别
前言
相关研究表明,近十年中选择计算机专业课程学生的数目一直持续下降,同时社会对合格程序员的需求却不断增加,造成具有良好编程素质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由于本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学习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对编程开发的态度消极。因此,研究计算机编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目的:探索大学生态度和性别与计算机编程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长沙学院179名(85名女性,94名男性)学习计算机编程C语言的在校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学生。
研究方法:李克特量表是目前调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可直接反映出被调查者的认同程度。本次共设计与计算机编程学习相关的47个选项构建李克特量表,每个项目可选择:“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为量化测量值对答卷重新编码为1到5的数值,这样高分反映积极态度,反之亦然。
研究者:由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两位教授设计问题选项,11名学生(4名女性,5名男性)监督完成答卷以确保被调查者了解每一个项目的预期含义。
2. 计算机编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Erodogan和Kabaca的研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基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信息受众集体其个人信心(态度)对学习效果有着明显影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在本科学习的第三学期进行计算机编程的入门学习。
3. 调查结果
在对编程态度和性别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中,学生性别对编程态度的影响经计算平均得分为3.59(Xmin=1.66, Xmax=4.94, б=0.645)。可知学生对待编程的态度普遍比较消极,同时男性对编程态度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女性,如表1所示:
从表2可知,四个分量表中除对编程学习成功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以外,在其他的三个分量表中男生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
编程的态度和编程的成就之间关联度是一个关键问题。为研究这个问题,特别做了编程效果与平均PAS(皮尔森)值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学生编程的态度与他们学习编程入门的课程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对学习编程会带来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对成功的态度与学习计算机编程并没有特别的关联,这其中相关性最低的就是对编程有用性的感知与在编程方面获得的成就之间的关系。因此16.7%的学生对编程态度的变化归咎于他们的信心、动机和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有用性的感知。
4. 调查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编程教学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女性在计算机编程中参与程度较低,这与一般情况下女性在计算机专业的入学率非常低而且女性较男性对电脑负面态度更多是一致的。
关于学习态度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生的主体态度是决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调查的47个项目有35项涉及编程态度,以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编程的感受和看法。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平均态度得分与编程入门课程及格之间显性相关(r= 0.443,P
5. 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调查科目与测试样本相对较小,相关研究可参考科斯特洛和奥斯本对因素分析的相关文章。另一个局限性是被调查者可能受到不同班级与授课老师的影响。这些问题均应被包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篇4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教材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秀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定位准确,体系合理,适合于初学者
C语言因其特有的优势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国内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C程序设计”课程。由于C牵涉概念多,内容广泛,语法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许多人感到学习难度大,难以入门。针对这种情况,《C程序设计》定位于“使初学者易于接受,即使是从未学过其他计算机语言的读者,也能看懂本书,并掌握其中的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谭浩强教授对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构成易于学习的体系,并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初学者的入门难题。很多学校选用该书作为教材,教师认为该书易教易学,效果很好,学生反映便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事实上,国内学习或使用C语言的人,很多是从学习这本书入门的。
2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C程序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许多学生事前就了解到C程序设计难学,因此有一种畏难心理。针对C语言中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种类繁多的特点,《C程序设计》把算术型数据类型、运算符及其相关的表达式作为一章先介绍,使读者学习起来感到没有像想象中那么难学,接着引导学生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在学完第3章后,已基本上可以编写简单的程序,这就使初学者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信心。另外,C语言中的字符型与整型数据有着内在的联系,教材把字符型放在第2章,与整型、实型数据一起介绍,使读者建立起完整的C语言字符型数据概念。而当读者学会编写简单的程序后,教材又开始介绍关系运算、逻辑运算、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等系列知识。经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学习了C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从而打下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了初步的“成就感”。 这时候教材接着介绍C语言的特色部分,
如编译预处理、指针、结构体、共同体、位运算等,这里学习难度逐步增大,但学生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教材中生动的比喻和详尽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攻克学习的“难点”。
纵观《C程序设计》,教材各章内容承上启下,衔接自然,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展开介绍,概念叙述详尽透彻,语言通俗易懂,使初学者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令人生畏的C语言大门。
3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表述通俗化,创造新“教学三步曲”
《C程序设计》坚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表述通俗化,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将“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传统三部曲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这是对教学和写作方法的创新,是作者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人们常说“深入浅出”,但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很不容易的。《C程序设计》通过C语言特点和应用的介绍,自然地引出程序设计的有关概念;通过程序的编写过程,介绍程序设计方法;通过各章例题的分析,介绍有关算法,并引导读者思考算法的构造。全书贯彻新的教学三步曲的思想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表述通俗化”的写作风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C程序设计的大门,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多年来,许多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选用此书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教材,不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选用此教材,而许多自学C语言程序设计的读者更是不约而同地选择它作为叩开C语言大门的入门书。因此,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一书对我国普及C语言程序设计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总之,谭浩强教授编著的《C程序设计》一书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一本有重要影响的科技著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为计算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程序设计;代码编写;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高速进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其他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各学科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选修计算机课程成为必然。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简称VB),是Windows环境下最亲切的程序设计语言,它不仅简单易学、操作方便,而且引入了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机制和可视化的程序设计方法,效率高,功能强且使用简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因此成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首选,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国家二级考试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及应用能力。
由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相对其它课程较为抽象难懂,编程思路不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又加上选修这门课的同学缺少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使得VB这门课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抽象、枯燥、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探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改进VB的教学现状,成为VB任课教师的共同课题。结合多年的VB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VB教学的诸多难题,集中出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当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把握时机,抓好这些教学环节,将能够有效地改进VB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做好VB课程的引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VB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学习VB,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模仿是入门的捷径。对于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一半的成功机会,学生学习VB更是这样。实际上丰富有趣的诸多VB实例编程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例如,教师可在引入课上向学生演示用VB所设计的系列程序,如关机程序,定时程序,放大镜程序,扫雷游戏程序,清空回收站程序等各个方面的Windows应用小程序,大的应用方面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用VB可以设计网络传输程序,数据库应用程序等,这些实例只演示运行的效果,先不要展示编程的设计代码,目的在于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学习VB的应用前景,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虽然缺少这方面的编程基础知识,但对于计算机的编程,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众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VB后能够在计算机编程方面一试身手,而且VB又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之一,有很多的学生选择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的VB。所以在VB教学的引入课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恰当地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避免后续的教学变成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学的不良状况。
3做好VB课程的入门教学,确保学生理解掌握VB的基本概念
学习VB入门难,这是VB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缺乏课程的相关知识基础,是问题存在的一个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VB当中贯穿始终的几个基本概念,很难理解和运用,所以在VB课程的入门教学阶段,基本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要确保学生理解掌握VB的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实际。
针对概念的抽象难懂这一难点,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实例来讲解,并针对以往在学生的实际编程应用中容易出现的概念性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举例强调,避免重复发生,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例如:
错误1:form_load()…print "欢迎使用VB"…endsub;
错误2:text1_gotfocus() …text1.setfocus…endsub;
错误3:label3="y=";
错误4:print y=sin(a)+sin(b);
从以上所列错误进行类型分析可知,属于学生对于事件、方法、属性等概念理解使用不当所造成,对于类似的问题,教学中只有通过耐心、细致地分清错误的原因,多举实例来强调有关事件、方法的使用等来避免。概念的混淆不清,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中的代码编写,而代码编写难下手,又是学生学习VB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也较多地在于概念的理解使用不当,实际编代码时不会灵活运用。
4做好VB中事件选取与代码添加部分的教学
VB实际编程时,对于事件的选取与代码的添加这一部分,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为困难的,它既要求编程者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又要求有充分的编程经验,当然最基本的还是要准确地把握VB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语句的使用。所以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前提是做好第二环节的教学,比如事件的选取,要求学生了解各种事件的触发时间与触发条件,否则,学生不可能准确地选取事件,例如前面所列错误1,说明学生对于窗体的加载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够明确,使用print方法在窗体上输出,只能在窗体加载完成后才能实现,同样的,如果在load()事件中使用end语句,将会导致看不到程序运行效果,学生往往对此迷惑不解。另一种情况是选取事件时搞不清对象,造成事件不能触发,代码无效,学生则为之莫名其妙等。如此之类的错误,均属于对事件概念的理解把握不够,因此不能正确使用。
另外,在代码的添加部分,由于缺少编程经验,面对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是一个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则较容易接受。当然,学习VB,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模仿则是入门的捷径,依靠模仿,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编程经验和编程技巧,所以,模仿在入门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在遇到具体的一个实际问题时,模仿的习惯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开拓,造成无路可寻的不良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打开思路的方法,而不能完全靠模仿。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编程公式的总结使用,对于诸多的编程问题,往往都离不开输入、计算、输出这三大块内容,这里称之为编程公式,依照它,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像填空那样,分别解决这三块内容,这样,代码的入手问题便轻松解决,之后,再根据实际问题选用三种基本结构及相应的语句来完成代码,就比较容易了,而基本语句的正确理解与使用在代码的编写中又非常重要。
5做好VB基本语句的使用部分的教学
VB基本语句不多,单独来讲,结合实例,学生不难理解与掌握,难点在于语句的结构在使用中灵活多变,学生感到不知如何选择。比如选择结构对应的条件选择语句,从单分支到双分支,再到多分支以及嵌套分支,语句各不相同,造成学生在使用中易于混淆不清,语句书写的格式往往出错。为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例,重点强调各语句的格式及执行过程的不同,强化对比各种结构,并通过多练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每种语句的格式及适用范围。
在语句的教学中,语句的执行流程是学生必须理解的内容。如顺序结构的赋值语句,由于忽略了其执行流程,往往造成输出部分先于计算部分出现这样的错误。而选择结构由于语句书写格式多样,最易造成其执行过程混乱不清,其结果往往导致程序多次调试不能通过,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于循环结构,同样强调弄清楚其执行的流程,否则学生往往搞不清循环次数与循环结束的条件等,这些都最终造成学生以为语句看似简单,但却不能准确使用的后果。
6做好代码调试部分的教学
代码调试要求细致耐心,如果代码能够顺利通过,学生看到程序运行结果出现,会因成功而感到喜悦,从而兴趣倍增,更增加对编程的探索欲望。反之,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又不能很快发现错误所在,反复调试却总不见运行结果,学生往往失去耐心,长此下去,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甚至畏难而退,出现厌学情绪。因此,不可小看程序的调试部分。
首先应该向学生明确,代码不能一次性通过是正常现象,编程需要耐心对待;其次,养成认细心的习惯可有效减少错误的发生,如text与test、label与lable、date与data书写混淆,缺少endif语句、next语句等错误均属于不细心造成的;再者,严格按语句的书写格式及语言规范书写语句,可避免大多数的错误发生,如a=b=c, num%+text1,print y=sina+sinb等错误则属于学生对语言规范不够明确造成的。至于逻辑性错误,学生自己则很难发现,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总结经验,代码的调试部分,学生和教师都要求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而且,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中易于出现的类同错误,在课堂上及时纠正,或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进度中及时提醒,进行预防,较有效减少重复性错误的发生。
7总结
以上五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教学环节,各有偏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搞好这些环节的教学,就等于抓住了VB教学的重心;同时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共同努力实现VB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分类
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至分为三类: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性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应用性计算机课程。对于不同类的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方式,那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能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教学需要。
1.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这类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题,具有普及性。对于现在的信息社会要求每个人都掌握的基础知识课程,比如说计算机基础教程、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入门教程、Internet上网入门教程等等这些入门的课程都可以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
2.理论性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
这类课程具有课论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他们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核心技术。比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3.应用性计算机课程
应用性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应用软件课程,主要是指那些行业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比如:3DMAX、PHOTOSHOP、CAD绘画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应用性软件课程。它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理论水平不要求很深,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娴熟。
二、现代教学方法研究
在信息技术的今天,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培养方式,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
1.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
强化基础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建立“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规范实践内容,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
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
4.课件多媒体教学法,加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是教学应用中最普遍的特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5.多媒体与网络结合,形成开放式教学和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问题自主研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的学习环境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条件。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因为它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一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法,把一些基础课程相关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教案及知识难点,习题等都放在网络上,以页面的形式存在提供给学生学习,在网络上开通在线论坛与交流;这样有利于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给学校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又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理论性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则注重理论教学,它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合,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类课程如果一谓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只会事倍功半。结合问题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使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课件多媒体教学,使枯燥的理论教学达到生动形象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纯理论性的知识,利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供学生一个开放式教学平台,巩固与加深学习内容;对于应用性计算机课程则更多的是使用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加强基础实例的练习的教学方法,这样学习更加容易通过实验掌握应用软件的操作过程,熟练操作与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态式实例的操作过程演示,达到比传统的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计算机 导论课程 教学改革
前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最基础性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完整的教学体系当中的知识绪论。这样的课程一般是给一些大学的学生进行开设的,其目地就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虽然计算机的普及性非常的高,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做到一般的软件程序人人都懂得的地步,这是计算机的普及的一个缺陷。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的课程中加入了程序设计的基础性部分,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优秀的程序设计等素质的培养,从内容、方法、环节三个方面讲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下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一些新的方法和理念。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改革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好的教学内容和好的教学指导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属于入门的课程,学习这项课程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关于计算机专业性知识,就需要学校进行专业的学,教学就要有始有终。新的改革内容就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为主要的授课项目,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理解的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学生自觉的和自主的学习,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兴趣[1]。在以往的教学课程当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实际的操作很少,这样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苦恼,知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的,尤其是计算机的课程重点就是实际的操作,只有在实际当中去操作,学生才会增加记忆和懂得应用,因此,我们选取了C++作为语言程序设计的现行语言,这样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学习到Java语言的技巧[2]。
2方法与环节
(1)实践操作:在计算机导论课程当中,为了更加快速的和方便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软件开发的实践当中去,采用实际的案例教学法来讲解。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用实际的案例给学生讲解,分程序步骤的来讲每个知识点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以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操作效果,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的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观察一下基础不好的学生和有基础的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让有基础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上的基本任务以后,不布置新的提高性的任务;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给几个基础性的任务,首先,是让他们熟练以后才能够去完成提高性的任务,这样一来每节课的任务无论是基础不好的还是有基础的学生总体来讲都会对本次的知识有所了解[3]。
(2)精讲多练: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要注重精讲,语速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只是适宜比较好,要让学生能够听明白教师讲的内容,课堂的时间比较短,那么就需要教师组织好语言,细细的讲解每个知识点,其次就是要学生多加练习,很多的学生是比较喜欢实际的操作这一块的,因为这是个能够增加记忆的主要实践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兴趣教学:一位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吸引在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非常的感兴趣,能够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一个点这是非常厉害的,那么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就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形象化和比喻化来更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如,讲授软件实际应用的课程当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动画形式的演示文稿,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够这样的演示文稿呢?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什么样的?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呢?等等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所兴趣[4]。学生只有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对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够有兴趣,也采用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4)全面的教学方法体系: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才是教学的实质,让学生不断的有自我思考和自我理解分析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断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更好能够知道学生具体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5]。其次,是要以教学内容为主的互相交流的模式的课堂教学;利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注重教学的效果,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道。
3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计算机课程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开设很好的提供了社会型需要人才,积极的体现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这对于新形势下的计算机课程有着很重的影响地位,将学生打造成了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实用性的特点,计算机导论课程就是计算机改革当中的重点所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属于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改革以后的新形势下计算机导论课程是真正的能够起到“开山引路”的先导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跃,陈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改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08).
[2]郭艳燕,张树粹,胡潇琨,谭征.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08) .
[3]柳青.商科院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02) .
篇8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本书满足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实用性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两部分:笔试和上机。笔试就是平时自考的时间,1、4、7、10月都可以报考。 上机是由主考院校另外时间定。
1、仍采用上机考试方式,可从微软Office2000和金山WPS2002软件中任选一套试题作答。
2、考试内容及题型为汉字录入、单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单片机;入门教学;实践;做中学
单片机是器件级计算机系统,它可以嵌入任何对象体系中去,
实现智能化控制,由于单片机具有高可靠性、超小型、价格低廉和容易产品化等特点,因此在智能仪表、工业控制、汽车电器、家用电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正在取代各种类型的传统电子产品,只要能用上单片机就能使这类产品升级换代,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学好这门技术,在大中专院校的电子、自动控制、机电等专业都有开设这门课。单片机是软硬件结合的技术,理论知识枯燥难学,实践教学开展困难,老师反映该课难教,学生反映该课难学,而最难的是单片机入门教学,这方面的教学研究甚是少见。
一、中职单片机入门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习过单片机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上第一次课时,老师介绍单片机的应用、功能、行业发展等,学生听得满怀期待,接着学习单片机发展历史、单片机结构和硬件介绍、数制转换等,几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这些干嘛,学生的心理从期待到迷茫,再经过寻址和指令系统、定时与中断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就完全被搞糊涂了。单片机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个疑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困扰着单片机初学者,以至于击退了相当一部分想跨入这个行业的技术人员。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单片机初学者带入门,然后引导他们在单片机世界自由翱翔,这是单片机课程教师经常思考和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中职单片机入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问题
我们的老师在整个学习生涯中,经历的都是先知后行、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我们对单片机技术未能熟练应用、对单片机课程还未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理论后实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很多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2.教材问题
单片机课程的教材普遍是先理论后实操的课程结构,而且极少教材会考虑中职层次的学生,最近出现了少见的单片机项目化教材,也有不少学校自编单片机教程,但这些教材仍有传统教材的影子,如第一次课介绍单片机历史和展望,这就好比你从没见过猴子就跟你说猴子的进化论一样,抽象、费时、毫无意义。
3.实验设备问题
单片机实验设备品种繁多,实验板、实验箱、实验柜,应有尽有,不少中职学校配备了实验箱或实验柜。有的老师为让学生尽早认识和了解单片机,在第一次课时搬出这样的设备,足以让全班学生晕倒,学生想“这么复杂的设备我们能学会吗?”
二、中职单片机入门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一)实践
1.单片机教学模式――从做中学
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教学论中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核心思想,其蕴含的教学模式为:由老师创设一个真实的、让人感兴趣的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动力。单片机是一门软硬件紧密结合的课程,理论知识多,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实操与硬件紧密结合,难度大。如果先理论后实操必将使得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只有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并主动去寻找解决“做”中所碰到的困难的理论支撑,就会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并实现理实一体。
2.设备选取――精致价便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实力提升,品种繁多、功能各异的实训设备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特别是各设备制造商为提升业绩,往往乐意推销价格昂贵的实训设备,使得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对课程实训未能深入把握的老师,不知所措。
单片机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配有实验设备才能进行实践教学,如何选购合适的实验设备?这是专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现在市面上单片机实验箱动辄几千元,实验台大多数过万元,究竟哪一款适合我们中职层次的学生呢?首先要探讨中职生学习单片机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能进行简单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因此,单片机实验箱、实验台不适合中职层次的单片机实验,但可作为单片机提高班的学生用。中职单片机实验系统应选用结构简单、功能精致、价格便宜的实验板,如淘宝网销量很大的带USB下载器的单片机实验板(价格从40元到100元
左右不等),因硬件构造简单清晰、编程方便,不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可以用。
3.硬件入门――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运用真实的实验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并且要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单片机入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单片机是什么”,教师要准备几块常见的单片机芯片供学生查看,同时从网络上搜索单片机芯片在各种智能设备(控制器)中的应用的实物图,从而让学生感性认识单片机的“长相”。紧接着,要让学生理解单片机的“内在”,展示一张标记有各配件名称的计算机主机实物图,告诉学生,单片机的内部结构跟计算机一样,它就是一台计算机,一台“芯片”级计算机。
4.软件入门――演示实验
中职单片机教材介绍的都是51系列单片机,有111条指令,通过对这些指令的灵活运用以实现单片机各种控制功能,如何让学生理解指令并学会编程,这是单片机学习最重要的部分。在单片机入门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体验什么是编程,如何实现控制。在此需要老师准备一个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89S51最小单片机应用系统。这个系统控制8个LED发光管,提问学生:这些发光管在什么状态下会亮,接着介绍MOV指令(操作数用二进制表示),实现亮灯功能,为实现长亮效果,再介绍一条JMP指令,因MOV,JMP是英文MOVE,JUMP单词的缩写,因此,其指令功能很容易理解。亮灯程序如下:
LD:MOV P1,#01010101B
JMP LD
通过在课室或一体化室场进行现场编程、写入单片机芯片以演示修改程序后的效果,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编程(软件)。
5.系统入门――项目教学
通过硬件入门和软件入门两个直观教学阶段,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建立了单片机的硬件模型,接下来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单片机系统的应用,此阶段主要完成三个项目实验:
项目一:体验指令控制。用MOV指令实现LED灯的亮灭,并尝试修改程序(改变操作数)实现不同的效果,在此要介绍编程软件和程序下载软件的使用,这是一种工具软件,教师只需给出工具使用方法,也即操作流程,学生自然会用。
项目二:体验单片机的应用。单片机实验板可演示流水灯、数码管、键盘控制等基本功能,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程序,让学生调用这些程序,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单片机的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项目三:探究单片机的编程。给出流水灯程序,引导学生修改其中某条指令,观察流水灯亮情况,以体验指令在程序中的控制功能。经过以上三个小项目的体验学习,学生已基本跨入单片机世界的大门,接下来,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可通过看书和利用实验板实践达到自学单片机的目的。
6.理论知识――补丁教学
由于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为使教学更生动、直观,跳过了枯燥而乏味的纯理论知识,教学偏向于实践操作,在将学生引入单片机大门之后,根据“够用”原则随时提取相关理论,最后实现对单片机技术的系统掌握和应用。
(二)探讨
单片机理论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1.单片机发展历史与展望的学习
先认识再去谈历史,这样更符合认知规律,因此这部分内容可在结束本课程前讲解既容易理解,又给学生指明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单片机芯片硬件结构的学习
单片机芯片内部看不到、摸不着,但在进行单片机硬件系统建构时必须了解其内部结构,才能正确合理的搭建单片机系统,可采取“即需即找”理论学习方法,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搭建单片机系统时该如何选择外部元件?此时引出单片机I/O口的内部结构。
3.单片机指令的学习
通过优化单片机项目化教材,将单片机指令巧妙地融入各实训项目中去,以实现完成各项目的同时学习指令。当然,有一部分指令难以在有限的项目中呈现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指令的学习,因为中职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常用指令、查找运用不常用指令已达到我们的目标。倘若为了不遗漏任一条指令,采取先学完所有指令再实践,效果可想而知,迷茫和无趣将是课堂主旋律。
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讨论“西瓜”和“芝麻”的问题。究竟系统理论是西瓜还是各实训项目是西瓜,要看最后学生到底吸收了多少来作判断,在项目化的课程学习中,表面上看似乎漏掉了许多知识,而这并不影响对单片机应用的学习,而零散的理论知识是随时可以捡起来的芝麻,偶尔落下几颗并不妨碍我们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因几粒芝麻而将所有理论面面俱到。作为中职单片机科任老师,开发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学恒,罗懿.单片机实践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05.
[2]陈雅萍.单片机项目设计与实训:项目式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7.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0-02
Analysis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d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HANG Juan
(Linfen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public basic course analysis, it expounded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ideas in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and tasks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arrangement, the design of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media settings, teach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国各个大、中专院校都开设的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教学过程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辅导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育过渡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应用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利用学校提供的课本教材、机房设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中院校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学会至少一种输入法,学会操作电脑及简单的维护;熟练掌握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及上网冲浪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就业为导向,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高、课程实训,即教、学、练、训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以“必需”“够用”“会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舍去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专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分两学期开设,课内78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8学时,上机实习48学时,定期辅导12学时。
2教学内容
紧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办公软件的操作、国际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3课程目标设计
3.1能力目标
1)具有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2)具有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能力,学会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具有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能力;
4)具有利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能力;
5)具有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及其处理能力;
6)具有上网操作能力;
7)具有使用部分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3.2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一种汉字输入法;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界面操作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管理操作;3)掌握Word文档的文字的输入和基本的编辑与排版、表格的建立及编辑;
4)掌握Excel工作簿的建立及编辑、公式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5)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及动画设置;
6)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简单使用;7)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具体的安排
本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等。
1)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应用基础》。
2)多媒体课件由代课教师自己制作。
3)模拟考试环境软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向学生提供,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形式与无纸化考试的题目形式相近,为学生适应无纸化考试打基础。
5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堂上课将讲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要点;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再配合要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3)完成思考题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模拟考试环境软件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学有所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伟艺,王惠兰.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4):17-18.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乃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