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策划

篇1

一、 人们对当前休闲园的需求

(一) 最适化设计构想

环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和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既相互对应、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人和环境的最适化,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自然,归根到底还是保护和服务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在休闲文化园的设计中也要体现人与环境的“最适化”。

(二)人们存在生活及心理现状

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人们承受着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身心濒临疲惫,喧嚣嘈杂的城市环境中的休闲园对于人们来说是个舒缓紧张心情、放松神经的理想休憩之地,而“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是休闲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的迫切需求。

二、休闲文化园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的原则依据

(一)美学原理

景观的设计应该属于艺术的范畴,具有美的特征。景观美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综合体现。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景观,是自然美的再现。构成休闲景观要素的景观景物属于自然物质,本身就具有自然美的特性,通过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美的设计组合,注重人性化要求,从而构建“最适化”的休闲园景观。

(二)人性化设计原理

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注重人的需求的设计,又称人本主义设计,它最早出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可以说人在设计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快、平静、自由、安全、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体验。通常所说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 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基本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是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这是设计的本源。

(三)人的“三性”、“三感”

所谓“三性”是指可感知性(Perceptible)、可理解性(Understandable)可参与性(Participatory ),所谓“三感”是指新鲜感(Novelty)、亲切感(Affability)和满足感(Satisfaction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创造一个与接近自然、满足人性需求的公共空间环境确实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高科技器材设备的辅助,以声、光、电等实现刺激环境中的人的“三性”、“三感”。

三、 “最适化”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其运用

(一)无障碍设计

社会是健全人和残疾人共同生活的社会。作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建设无障碍环境已成为世界共同的目标“我们所要建立的城市应是健全人、病人、孩子、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都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够共同的自由生活的生活在这个城市”。在休闲圆景观的设计中以清除在公共空间中一切不利于残疾人活动的物质障碍,开拓一个“无障碍的休闲环境”。即从规划上保证休闲园有一定数量的服务设施、公共建筑和场所连成一线, 使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容易到达; 从设计上保证这些地方按其功能性质提供从入口到地目的的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备,其自由进入无障碍设施提供行动便捷、安全的无障碍的环境。

(二)营造自然空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逃离出来,享受自然以及景观绿化。被人们视为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城市的“绿肺”。休闲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最有效场气息。因此为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需要在设计中有意识的引入水体、绿色植物、阳光等自然要素。空间边界的处理和绿化空间的分割都要注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

绿色植物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主体,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如图(3-1)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所固有色彩、姿态、作用等个性特征和群体景观效应体现出来的。首先,绿化植物配置上,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特点,同时在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植物种植方式上应随地形规模和功能而定。如欣赏类树木,应采用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利用树木围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隔音、遮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应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在休闲园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和原有自然绿化环境的完美结合。所以,环境绿化不仅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木、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四季分明,充分满足现代人的从返自然的迫切要求,也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人们有亲水性,希望和水保持着较近距离。当距离够近时人就渴望接触到水,用身体的各部位感受水;在休闲园中应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让人融入到水景中,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水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两种,考虑到休闲园内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所以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应小于0.3m。以防儿童溺水,同时水底应做防滑处理。可供儿童嬉水的溪流,安装水循环的过滤装置等。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种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动植物,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3-1)

(三)采用合适的尺度

在设计规划中体现对人的关怀,首先要给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中营造的安全感和使人感觉亲切的尺度与造型,提供安全静僻,道路畅通的休闲环境。休闲园景观 设计上应该更多比如步道,绿地轮廓,景观小品,驳岸等采用自然曲线,尽量少用直线、尖锐的景物,以免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还有尽量采用适宜的尺度,比如园内道路不应过直宽,以增加邻里之间的接触交流的机会,对促进社区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座位布置设计时坐位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问交流。从人体工程学考虑其合理性,特别是本设计中考虑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特殊性。园路是休闲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休闲园的各个景区景联成整体。如图(3-2)园路的布局做到萦迂回环,曲径通幽,以“自然式”景园为特点。园路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景观不断地连续展现在人们面前。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个景观节点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人们在休闲园内得到充分的享受。休闲园内道路分析:主路:联系园内各个景区,主要景点和活动空间的路。通过它对园内外景色进行组织,给以引导。支路:设在各个休闲园的路,它联系各个景点,对主路起辅助作用。考虑到人们的不同需要,在园路布局中,还为游人由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开辟捷径。 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人们更深入地到达园内各个角落,如山上、水边、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如土(3-3) 汀步、步石路:原来是为乡间跨越小河、溪流而设置的路。应用到休闲园中,特别具有自然情趣。

         (3-2)                                           (3-3)

四、结语

将“最适话设计”附注于本次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今人们的生活心理现状。分析及合理运用人与环境“最适化”的构成要素,得出文化休闲园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和谐统一环境,将休闲园的构建更加合理,成为真正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并赋予其人文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达到最理想的设计目标。

致  谢

感谢学校四年来的培育和教育,让我学到很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较全面的专业技能。感谢王蔚忻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教育。同时,我还要感谢在一起设计完成这次毕业设计的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合作与帮助,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在此谨以我诚挚的谢意。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31.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7-52.

[3].陈玉娟.中外城市沿河地带功能开发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0(9):23-25.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3-30.

[4].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1(2):71-76.

[5].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J].中国园林,2000(1):27-33.2000(2):32-35.

[6].郭恩章.对城市广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2(2):60-63.

[7].俞孔坚、石颖、郭选昌.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广场[N].建筑学报,2003(9):46-49.

[8].王建国、高源.谈当前我国城市广场设计的几个误区[J].城市规划,2002(1):36-37.

[9].武勇,黄鹢,刘青等.居住区规划[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在现代雷达系统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完成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雷达软件的研制周期越来越短,导致雷达软件测试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如何在雷达软件规模不断增大和测试周期缩短的条件下,提高雷达软件测试的充分性和自动化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雷达软件测试支撑技术的雷达软件仿真测试环境的研究一直为众学者所关注,在实装验证环境的基础上,文献【1】【2】【3】先后提出了雷达软件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半实物仿真测试环境,为提高雷达软件测试的充分性保证雷达软件的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雷达软件规模不断增大和测试周期缩短的条件下,用户对雷达软件质量要求更加苛刻,这种测试环境支撑技术也成为制约雷达软件测试效率的瓶颈,迫切需要对雷达软件测试自动化、智能化环境技术进行研究,以应对雷达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2 雷达软件的特点

雷达软件是雷达系统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完成雷达工作模式和任务的实时调度,控制雷达各个分机设备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雷达对指定空域的目标搜索、目标截获和目标跟踪,同时完成对雷达分机进行实时监测。因此,雷达软件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雷达软件一般属于实时嵌入式软件,对于工作时序要求非常严格,其软件的逻辑正确性严格受控于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运行环境中正确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2)雷达软件接口较多,内部逻辑复杂,涉及较多的算法模型:如滤波算法、坐标转换处理、点点相关、航迹管理、威胁度计算等。

(3)雷达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为了保证软件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雷达软件采取大量的冗余和容错设计;

3 雷达软件测试环境的研究现状

雷达软件测试环境的发展先后经历实装测试环境,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和半实物仿真测试环境三个阶段【4】【5】。

(1)实装测试环境:雷达软件处于完全真实的运行环境中,直接将目标机(被测软件)和其设备建立真实的连接,形成闭环进行测试。全实物测试环境与真实系统有一致的映射关系,具有相同的接口,相同的I/O传输格式等,雷达软件随整个雷达系统一起运行,对雷达软件接口测试、实时性测试较真实,但是可控性差,不易操作,异常的测试用例无法开展,雷达软件测试的充分性难以保证。

(2)全数字仿真环境:对雷达软件目标机和环境进行仿真,除雷达软件运行的目标机与真实目标机不一致外,其他的接口、时序保持和真实运行系统一致,从而达到对雷达软件逻辑处理验证的目的。全数字仿真环境应用在软件测试中的最大优点是它的成本低、开发周期短、有效性高、测试可重复。但是它在接口、实时性、数据真实性等方面较弱,部分测试类型尤其是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无法有效地实施。

(3)半实物仿真环境:半实物仿真环境综合考虑实装环境和全数字环境的优缺点,应运而产生的一种软件测试环境,采用真实目标机运行被测软件,测试结果的可信度高,可以支持较多的测试类型;缺点是对边界及特定情况不易考察,白盒测试较困难,需要大量的开发工作,研制周期较长,经费投入大,通用性不好。

4 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

4.1 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功能

为满足雷达软件测试自动化的需求,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RSATE(Radar SoftWare Auto Test Equipment)包括被测单元(目标机和被测软件)、被测单元接口模拟转换、测试数据记录、测试用例自动执行、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测试数据自动分析判断和用户接口功能模块。整体系统的逻辑功能框架分为三层:测试应用管理层、测试执行层和接口模拟层,参见图1。接口模拟层提供了雷达目标机非标准接口与通用标准接口的一个转接层,也是整个雷达自动测试环境搭建关键的一环。被测单元包含雷达软件和运行雷达软件的真实目标机,可以通过配置不同外部接口模块的方式直接接入,以实现雷达软件半实物环境的快速搭建。

图1 RSATE功能层次图

4.2 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设计

依据雷达软件自动测试环境RSATE功能要求,RSATE系统除目标机及接口保持与被测系统相同,其他设备均采用PC机,通信均采用高速以太网,以提高RASTE通用性和可靠性。RASTE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RASTE的系统结构图

4.2.1 硬件构成

雷达软件测试环境主要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被测单元系统、接口转接模拟、测试管理计算机、测试用例自动生成计算机、测试结果自动分析判断计算机、CodeTest测试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被测单元系统构成雷达软件的真实运行环境,确保测试执行结果真实可信。

接口模拟设备提供网络通信到专用接口、专用接口到网络通信的转换,确保通信时序和通信周期与真实设备一致。外部接口模拟设备配有与目标专用通信的各种通信卡,一般包括RS-422、RS-485、RS-232串口卡,专用高速并口卡。

CodeTest设备负责对雷达目标机总线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对雷达软件测试的充分性进行评估是否达到委托方的要求,并提供测试未覆盖的分支、语句信息。

测试用例自动生成计算机、测试管理计算机、测试结果自动分析计算机提供测试用例自动生成软件、测试管理软件、测试结果分析软件等应用软件的运行环境。

4.2.2 软件设计

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的软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分别测试管理软件、测试用例自动生成软件、测试用例自动执行软件、测试数据录取软件、测试数据自动分析软件、测试数据自动判定软件以及外部接口转接模块软件,上述软件均采用统一的网络接口要求设计,以便于不同型号雷达软件测试环境搭建时复用。

(1)测试管理软件:用于软件测试需求的自动生成和管理,形成测试用例与测试需求的追溯关系,确保测试用例对软件需求的覆盖。在软件需求变更时,提醒测试人员及时完成测试用例的变更。

(2)测试用例自动生成软件:用于软件测试用例的开发,按照雷达软件外部接口的协议自动生成测试数据,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唯一性,确保不同的测试人员在执行该测试用例时均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3)测试用例自动执行软件:用于测试用例的自动执行,控制雷达软件的运行周期,按照雷达软件的运行时序准确地将测试用例中的雷达各个分机数据注入到被测单元中。并实时显示测试用例的执行进度和被测试单元的回送信息。

(4)数据记录软件:用于记录被测单元的所有输入输出信息,并进行存储,存储的文件名与测试用例文件名一一对应。以便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判定。该软件运行于后台,随测试用例自动执行软件一起运行。

(5)数据分析软件:用于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码,按照雷达软件接口协议解码成各雷达分机的接口信息。

(6)数据判定软件:用于测试用例执行结果的判定,对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的显示和执行结果的预先判定,对于不通过的测试用例提示进行人工判读和故障定位。

(7)测试报告自动生成:主要完成测试用例的生成情况、执行情况、通过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生成相关的测试报告并进行显示。

5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使用分析

5.1 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使用流程

使用雷达自动化测试环境RASTE进行测试时,测试需求分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自动执行、测试数据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分析、测试结果判定等测试活动即可以分时进行、流水作业,也可以同时进行、共同作业。

5.2 雷达自动化测试环境使用结果分析

从可控性、可观测性、可操作性【6】、自动化程度和测试覆盖程度等方面对雷达自动化测试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与实际装备环境、全数字仿真环境和半实物测试环境进行对比。发现在自动化测试环境上进行测试,可以大幅度提高雷达软件的测试效率,与实际装备环境相比可以提高50%,测试充分性方面语句覆盖率的53.3%提高到85.4%,分支覆盖率由49.3%提高到82.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使用结果分析对比

环境名称

评价指标

实装测试环境

全数字测试环境

半实物测试环境

自动化测试环境

可控性

较差

较好

较差

较好

可观察性

较好

较好

较好

较好

可操作性

较好

较好

较好

较好

自动化程度

较低

一般

一般

较高

异常测试

不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测试真实程度

测试环境真实

与真实环境差距较大

测试环境真实

测试环境真实

语句覆盖率

53.3%

82.5%

66.7%

85.4%

分支覆盖率

49.3%

80.7%

63.2%

82.5%

用例执行率

67%

80%

85%

100%

单个用例执行平均用时

20分钟

1分钟

2分钟

30秒钟

总用时

14人日

7人日

9人日

4人日

6 结论

本文介绍了雷达软件的特点和雷达软件测试环境的技术现状,充分考虑了现行雷达软件测试环境的优缺点,提出雷达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应具备三个层次的功能结构,并将雷达目标机直接嵌入到雷达自动化体系结构中,开发了一系列通用的测试自动化软件,经过与实装环境、半实物测试环境的使用对比,表明雷达自动化测试环境能够提高雷达软件测试的充分性和测试效率。

参考文献:

[1]林洁,吴慈伶等.雷达软件测试环境仿真平台技术研究与实践[J].现代雷达,2010(6).

[2]李昊,田峰敏.雷达软件的安全性测试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3(6).

[3]云雷.机载相控阵雷达软件可靠性测评环境建设[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1(4).

[4]张广梅,李晓维.软件可测性评估[J].装甲兵工程学院报,2004(2).

[5]雷万保.雷达系统软件可测试性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1(6).

[6]于洁,杨海燕等.软件的可测试性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03).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71-01

信息化社会建设,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在今天,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左右手,它帮助我们拉近距离,通过手机和电脑视频通话,即使不见面也能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还有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都是通过计算机管理和监测的,不仅仅大大的减少了人力资源,而且还能缩短生产时间,增加生产质量等优点。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发展不仅是我国也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向。所以从当前的社会形势出发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计算机管理,还有相关的改进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步,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

一、 计算机应用特点与管理问题

1、计算机应用特点

各国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同时对于计算机研究,计算机网络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同全球经济的建设进程也在加快。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可以说现在的生产和生活中如果离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那么医院不能正常运转,工厂的设备会停止工作,企业的管理会变得混乱等等状况,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已经习惯和融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三者之间相互依赖性在不断地增加,而且信息化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计算机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还不完善还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人们虽然明白计算机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相应的重视程度,对于一些企业而言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当先进的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高新聘请外援帮助维修。小的问题可以很容易修理,可是当机器出现的问题十分严重,必须要更换或是,系统还原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企业整个系统的瘫痪,对企业有很大的影响。相反如果企业能拥有相关的技术人员,每天的对机器进行检测,提早的发现和解决要出现的问题,就能避免因计算机故障对企业导致的损失。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比较低,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的防护系统加强,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完善。可能更多人注重的是计算机带来的经济效益,它应得信息,却很少考虑到它软硬件设备的安全问题。“熊猫烧香”病毒我想大家都并不陌生,它的出现使很多电脑进入瘫痪状态,系统被严重的毁坏。所以现在黑客的随意的活动很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不要光想着如何降低计算机的管理成本,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去应对,当问题出现后造成的损失是你无法接受的,所以防护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二、 加强计算机管理的有效策略

1、 加快技术手段创新

就现在的形式,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会更加的智能化,全面化,人性化,我国该加快技术手段的创新,将计算机技术更快更好地普及到各个行业,对行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1)以当前高性能的计算机始终遵循“微处理器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来看,进一步加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将我国打造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可研制以10亿次/秒的高速运算的高性能计算机国家。(2)加大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与研究。随着我国研究的嵌入式CPU产品成功以及多款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基本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空芯化”历史;(3)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Linux桌面操作系统、办公室软件的快速发展,已基本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4)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成为国际电联的三大标准;(5)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大力度深入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零部件。其中首要考虑因素为低成本,在产品的重构性、易用性、安全性及低耗能等方面将优于同类产品。

2、 注重硬件与软件维护

多注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维护,可以使系统尽可量少的出现错误,还可以防止黑客对系统任意的破坏,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硬件与软件的维护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计算机硬件运行环境及操作、维护方法等,具体内容如下:(1)运行环境。在应用计算机时,应注重外界环境安全,避免在强磁场、化学污染及噪音等环境中使用,更不得在湿度过大、温度过高或阳光暴晒环境中使用,确保供电的稳定性,保持应用环境的通风、防尘、干燥,又可避免静电的产生。(2)硬盘保护。在硬件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得由于震动、不平稳等原因造成磁盘损坏,丢失数据;不得短时间内频繁开关机或经常格式化处理硬盘。定期清理磁盘使用痕迹、碎片等,优化系统的运行性能。尤其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注意散热问题,一旦风扇运行出现问题则及时修理或更换。(3)光驱保护。在选择光盘时,需使用正版光盘,以保护光驱。定期清洁光盘,避免硬物擦伤。另外,光盘不能叠放在一起,以免造成损害。(4)显示器保护。在使用过程中,显示器放置在平稳位置,确保显示器清洁,通时保证其通风散热良好,且不得接触强磁介质,以免产生画面影响。

3、优化计算机的软件运行环境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个人习惯的不同,对硬盘合理分区,并选择适用的应用软件,尤其对系统中软件实行分区。在安装个人应用软件时,尽量选择D区,避免由于操作失误而将程序删除;对于存放重要文件的文件夹中,应做好标签及备份,避免由于误操作而造成信息丢失的损失。及时更新病毒软件,做好软件升级、补丁等程序,尽量选择正版或正规网站提供的系统软件,在新软件运行之前检查病毒,避免软件病毒对计算

机系统的侵害。另外,在计算机操作中,还应注重一些软件的应用,如安装系统、Ghost备份等,如果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可在短时间内恢复系统,确保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如果计算机系统发生问题,则利用Ghost备份系统,几分钟即可恢复软件,确保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在windows系统中,包括了诸多诊断、修复操作软件,也是解决计算机常见问题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4、加快计算机的创新推广

可以说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全民都应具备的,但是仍有一些人不懂,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的推广,要更多地人了解和知道如今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的帮助和它的好处,还要加大网络覆盖区域,要更多地人可以不论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都可以从网上汲取所需要的信息。加大信息传播范围及传播速度,提供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医疗、福利、就业、教育、储蓄、分配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外,加快网络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研制,为计算机使用与网络安全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总结:社会进步信息化时代是必然的,我们应该跟上社会的需要,将计算机管理技术更好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要盲目,要讲究策略,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慧.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计算机管理策略[J].信息通信.2011(06).

篇4

一、企业改制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上个世纪末,为了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提出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此拉开了包括煤炭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大刀阔斧改革的帷幕。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煤炭企业职工都感受到了企业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但是,改革过程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也会对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工作去着力解决,势必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造成阻碍。

第一,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变化。

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企业由于也在国有企业的序列中,除了经常与“安全”这一词汇擦肩,工作性质上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那时,不少适龄青年觉得进入煤炭企业就是端上了“铁饭碗”, 踊跃加入到煤炭企业的队伍中来,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在那个年代,却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算是一份安稳工作。当时的很多煤炭企业职工也将工作视如毕生的事业,对企业归属感较强。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客户、人才等多方面竞争的加剧,以及煤炭企业逐步开始向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并轨的背景下,加之大量独生子女的涌现,现在煤炭企业可以吸纳的员工群体主要以80、90后为主,他们一般都具有独立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再非常简单,很多80、90后群体对企业的理解就是领工资的地方而已,收入高了就干着,收入低了他们就会考虑换个地方“打工”,这些都是对企业凝聚职工思想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现代煤炭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比较活跃,很难对企业有较强的归属感。

第二,被整合并购中小型煤炭企业相关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像我集团这类大型企业在规范化管理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取得了不小的经济收益,也紧紧跟随国家提出的集团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管理的思路不断前进。近年来,我集团收购、兼并了省内外很多产能不高、设备老化、管理漏洞多的中小型煤炭企业。在我集团规范科学的管理下,这些濒临倒闭或已经停产的企业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但是,这些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心理需要安抚,很多职工意识不一定到位,甚至会认为,自己不是企业的“亲生孩子”,企业给自己的待遇不如其他嫡系企业等,加之一些兼并重组中遗留的债务、退休职工劳动保障等问题,都给这些企业的稳定造成着影响,制约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第三,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房价、物价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不断增长,使得很多人都感觉压力很大,煤炭企业员工也不例外。加之近两年煤炭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不少干部职工都产生了动摇的思想,准备换行业、跳槽的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新环境下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面对复杂的全新市场环境,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不拘一格、与时俱进,结合企业状况和员工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各项工作,保证优良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第一,扎实推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是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的事情,需要广大干部职工的全员参与。因此,在工作推进中,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多倾听广大干部职工的心声,让职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很重要,这也是我党不脱离群众思想的体现。这样,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去。

第二,严格依照相关方针政策,结合企业人性化管理理念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针对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下岗、买断、劳务派遣”等新鲜词汇,以及一些兼并、收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一定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合理的赔付和善后标准,对于对相关政策有疑问甚至不理解的群众,要多引导教育,向他们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最短时间和最小范围内消除这些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第三,合理制定薪酬分配及其他保障制度,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篇5

关键词:数据库;监测数据管理;设计以及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网络不断普及,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累积了各级部门数据,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监测数据。虽然这些数据量比较充足,但是监测数据的管理工作依旧停留在表面,只是进行简单的手工交互处理以及单机处理,这些数据无法被整合在一起,数据总是属于分散状态。另外,数据审核主要是靠手工进行核实。这些原因导致数据在运行中,数据无法得到高效运行、数据有序化程度比较低,最终导致信息在进行开发时,滞后性非常明显。从发展现状上看,各级信息收集部门要自备一套完整的信息处理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整合网络化、可以实现业务信息处理。该方案适应环境监测数据管理需求,可以保障网络技术在高度发展环境下实现管理需求,从而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综合分析能力也得到提升。

1 系统设计实施

1.1 开发平台

该系统使用的是微软公司NET作为技术开发平台,系统使用的开发语言是VB语言、NET语言以及ASP语言,这是系统最常使用语言。有的WebGIS部分不采用语言进行编程,它使用的是MAPX技术以及MAPINFO家族技术,这两项技术同语言编程一样重要。该系统主体使用的是B/S构建,该构建能够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其中录入使用的构建是C/S结构,该结构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提升运行效率。

1.2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进行互换

系统使用了B/S架构之后,主要利用WebService就可以实现简化作用,该简化主要体现在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之间的交换。众所周知,WebService在网络运行中,它可以发挥出调用的作用,满足客户端调用需求。只要进行客户端调式,WebService就会在服务器中运行,运行中处理各种问题,收集各个服务端的数据,将最终的结果返回到调试区域内,用户只要进行互换便可以实现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高效互动。系统在进行数据访问时,使用的是技术,该技术能够保障系统运行速率,能够实现数据缓存。在系统中,该技术被称为数据缓存技术,这主要参照了该系统功能来定义。技术保障数据在数据库中实现交互,交互成功的数据在放置内存中。在后期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的归类,会使用到这些数据。数据被使用,在系统运行时,交互速度明显提升,保障系统运行效率。

2 主要功能模块

2.1 进行监测数据录入

C/S结构类型的数据,该结构能够为数据提供清空数据库,也是人们熟悉的数据初始化处理。可以在该结构中进行校验设置、数据导出、数据录入等等工作。另外,还可以进行数据查询修改以及时间设置等等功能。这些功能实现,主要为了各级数据查询修改每个月能够获取检测数据,能够高效的使用这些数据。数据通过该方式处理之后,例行监测数据得到规范化运行。这些数据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可以其余的数据还可以直接导入网络版本系统中,提供给环境监测平台使用。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有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录入、数据输出以及自动监测数据管理等等模块,这些模块在运行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系统高效发展。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该功能模块还延伸到系统设置、定点数据分析以及WebGIS数据查询等等功能,功能不断增强,系统运行水平不断提升。

2.2 例行监测数据导入

该系统可以提供两种数据导入格式,第一种是ACCESS格式,第二种是DBF格式,这两种形式借助数据导入工具进行传输。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重复的数据以及校对不能通过的数据在该系统中全被拒绝在外,无法导入系统内部,如果强制性被导入,会有错误提示。用户在该系统中,可以自行制定校对规则,该校对规则主要包含监测项目是否完整校对、监测点位是否完整校对、监测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等等,这些设置值用户可以完全自行进行设置。根据工作需求,根据系统运行规律进行设置,该设置内容完全符合系统运行需求。操作人员如果有需要对数据进行查询,或者是将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在EXCEL中进行编辑,便可以实现。另外,系统还向用户提供特殊的导入工具,该工具能够过滤不符合需求的数据,保障导出功能能高效率运行。

2.3 例行监测数据管理

监测数据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监测数据管理,另一种是基础数据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包含诸多内容,最主要的有时间转换基础代码、数据增加、数据修改以及按点位属性数据等等,它包含的数据类型比较复杂,这些数据在运行时,需要细分出数据间的关联点,才能保障这些数据存储安全性。另外,监测数据管理,它主要包含高级查询、简单查询以及按照点位属性数据,这些数据查询方式都比较简单,而且数据类型也比较简单。

2.4 例行监测数据分析

这些被收录的数据要进行分析,分析的最终结果要绘制成报告以及图表,这样人们在查看数据的时候才更直观和清晰。环境监测部门重视数据分析工作,该工作成为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核心。该分析模块主要是对入海河口、地下淡水、江河水源、近岸海域、空气质量以及噪声进行监控分析。数据分析模式主要包含宏观以及微观两大模式,微观的分析模式是人们熟悉的污染物分析,在进行污染物分分析时,主要得出超标率、水质类型、数值以及平均值等等,这是微观分析主要内容。因对应的宏观分析,它要对个站点进行分析,从监控点中收集数据,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的结果能准确的反映出环境情况,环境情况主要由空气污染级别、综合污染指数、大气污染指数以及水质污染指数等等。宏观和微观数据分析方式,可以将这些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将最终的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现,方便人们查看。数据分析时,用户可以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对污染物地点、点位集以及地区等等,在进行设置时,应该基于标准体系要求下,这样才能保障数据分析得准确、科学。webGIS数据查询分析,该数据可以通过视图类型,将图景进行缩放,也可以进行移动。人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属性数据以及地图数据进行互换查询,在地图中便可以实现各种数控分析,分析效率高,保障分析精准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它方面了人们生活,提高人们工作质量。数据管理平台在该技术下,得到完善和发展。各个部门拥有了监测数据管理平台之后,工作效率和质量快速提升。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社会,该平台方面各级部门开张工作。

3 结束语

该数据平台借助NET平台开发,使用人们熟悉的B/S架构,再借助NETRemoting技术以及MAPX技术,对网络运行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WebGIS技术推广使用。环保部门利用该技术便可轻松的获取管理监测数据,而且该数据在新平台上,得到高效运行。为日后软件系统开发应用提供了发展平台,该平台符合信息技术发展需求,保障系统快速运行。

参考文献:

[1]柯跃前,黄江福.基于ZigBee模块的海洋网箱养殖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渔业现代化,2012,5.

[2]李晶,刘颖.浅谈实验室CMA计量认证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33.

[3]徐健,郑业鲁.农田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3,2.

篇6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环境设计;发展目标;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30-5

一、关于宜居城市和环境设计几个相关理念的探讨

(一)宜居城市的理念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发展观。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规划内容涉及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新城发展、中心城调整优化等方面内容。2006年,我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建设与评价挂钩,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出更为具体的技术性目标。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居住地。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享受着城市生活的文明与便利;而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例如,环境污染、居住空间的拥挤、生活质量差异过大、城市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很多学者积极的投入到宜居城市研究领域,在管理、经济、生态、文化、规划、建筑等各个专业探索实现宜居理想的策略和方法。

在笔者看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并不是宏伟的社会理想,更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老子》云:安其居,乐其业。作为城市生活中的直接参与者,绝大部分的、普通的城市居民很全面难理解和感受过于宏观的规划目标和数字标准。调研和访谈发现,普通的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的评价更多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例如在居住环境层面,大家更关注房子住得舒服不舒服、户型好不好、小区绿化好与不好、买菜购物是否方便、乘车或其他方式出行是否便捷等。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宅)是人生的核心,家(宅)的安稳是生活的根本和目标。因此,“宜居”城市必然是能为生活提供便利、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居住环境。

(二)宜居城市的动态发展

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任何目标和标准都会随着发展而产生变化。

宜居的城市建设需要满足生活方式发展的要求。例如,在建筑层面,香港大学建筑系贾倍思教授认为:对持续变化的需要使建筑形式和功能逐渐分离,要求建筑环境像电视机一样,在单调的物质外表下不断提供不同而且变化的节目和图像。为了使建筑成本更能体现其价值,建筑应该为功能和活动的改变提供最大的自由。这种对变化的适应性不仅应该体现在建筑上,也应该体现在宜居环境建设和设计的各个层面。

其次,宜居的城市建设还需要适应消费特征的变化。“现代消费主义的崛起与都市新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虽然当前时代的发展导致了消费中心主义的认知,但是宜居城市建设不应该沦为消费主宰下的被动适应,而是应该发挥其宏观层面的策略性作用,催生更加符合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商品”,倡导生活的真、善、美标准,创造“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宜居城市建设与设计应该能够为更多类型的城市人群提供适宜的生活保障。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都是以正常成年人的需求为标准,较少关注到其他群体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且较少关注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导致目前城市的环境建设“现代感强宜居性差”,并且容易形成“千城一面”的发展模式。但是,随着老年型社会的到来,宜居城市建设需要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例如,北京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为建设宜居城市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的环境设计要求。而建设宜居城市也能够作为一种现实手段,用来辅助解决部分养老相关的问题。

(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角色

总的来说,环境设计对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发展与表现,贯穿于城市居住环境建设的各个层面。设计明确的反映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追求。以室内居住环境设计为例,我国住宅环境设计的最初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在改革开放后对欧美生活的精神向往和样式追求。虽然设计通过具体元素符号营造室内物质环境,而本质上却是对人们精神意想的外显表征。设计风格常常作为时尚的一部分,不断的在各种流行中演变,而这种变化本质上成为人们“求新求变”价值观的附和而已。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设计的角色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设计是创造商业卖点的强大工具,还是设计师自我表现的个人标签,亦或是建造美好生活环境的最直接手段?十多年前,公认的设计价值是创造美化的人工环境和物品;2000年以后,设计价值被定义在强调附加值的语境中,成为美学经济、体验消费、生活方式创新的加速器。以手机设计为例,设计师从设计具体的外观样式,发展到宣扬生活方式和价值认知。现代的设计师更加关对设计对象的研究,即重点研究物品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心理需求,以及设计的经济效益、使用评价和社会效应等。透过上述变化的表象,笔者认为,设计最大的角色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理论。设计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调动与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综合运用逻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推导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老龄化趋势下北京居住环境设计的原则

(一)关注日常生活的原则

“人,首先和基本的,是存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这里,日常生活不仅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认识的发端。”以日常生活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了解人群行为特点与需求,才能使设计“有的放矢”。

本文所指的日常生活是与居住行为相关的、世俗的、特殊人群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可能包含主要的行为和需求特征,也包含偶发的、附带的、次要性活动。这些行为和需求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获得,而不是靠设计师的主观推想与判断。调研分析结果可能具有自发性和功利性,它区别于宏大的、具有某种至高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但是它确是个人在直接环境中发生并与之相关的痕迹与印证,它高举实用主义的旗帜植根于当下的经济结构和文化语境之中。因此,当我们认真记录下人群的日常活动包括看报纸、看电视、晒太阳、闲坐聊天、颜色偏好等生活琐事时,我们也掌握了建设宜居生活环境的一把钥匙。

(二)基于设计的情感表达原则

《黄帝工经》有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无能悟斯道也。”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对居住有着独特的认知与重视。总结中国居民对“家”的意义的态度包括:1、家提供安全感与控制;2、家是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反映;3、家是形塑个人的居住环境;4、家提供永恒与连续性;5、家是与亲友交流的场所;6、家是活动的中心;7、家是外在世界的避风港;8、家是社会地位的象征;9、家是一个实质空间;10、家是一种拥有权。在绝大部分居民的观念中,居住的现象是环境的视觉要求与日常生活的琐事,但在实质上却表现出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归属感与满足感。因此,居住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性要求,还需要符合更高维度上的意义的关联性,尤其是情感结构丰富并包含脆弱的老年人群,具有高度情感需求,在此方面更要发挥设计工作的积极意义,这要求我们在许多未曾自觉意识的层面上开展深入的设计研究工作。

(三)符合“好设计”的标准

好设计的标准是符合真善美原则的设计构想与方案。IFI主席史瑞康特・尼瓦沙卡(Shrikant Nivasarkar)先生认为:我们对设计目标、标准和手段的种种研究,终极指向的全部都是设计的本质属性,即“真”“善”“美”。

设计之“真”(Rational&Integrity)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必须符合合理的原则(Rational),二是设计必须是体现完整性(Integrity)原则。设计应该是合理思考、合理操作、合理制作、合理构造、合理选材用材、采用合理技术的成果,并籍此形成了设计的“完整性”。这里设计所“合”的“理”即指符合事物发展的科学原则、并符合时代主题的社会要求。设计之“善”(Ergonomics&Sustainable)体现在以人为本(Ergonomics)和可持续(Sustainable)两方面。人的需求经常与欲望交织在一起,因此,设计并不应该是“无条件”的实现人类所有的需求,而是应该遵循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执行“适当”的设计与“合理价值”的原则。“美”(Wellness&Fantasy)是设计必须实现的目标,因为设计的发展脉络清楚的说明:形式和功能必须符合美学(Form and Function must fulfill fantasy.)

(四)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大工业生产、是否适应人工环境的喧嚣、是否掌握城市生活的节奏,全球大规模城市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人工构筑物越来越多的地球上,人们开始深刻体会到“增长的极限”。“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当今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生态系统的高破坏。环境问题敲响了人类未来发展的警钟。在这种背景下,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才是实现人类社会未来能够继续生存方法。

对个人而言,建设城市文明的要求体现在具体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例如,在居住层面提倡不过份追求物质享受而以“适用”为主的生活原则,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增加与家人和邻里的沟通,多开展室内外交往活动等。

对设计师而言,应该树立基于生态友好的设计观:贯彻在资源环境条件下有效发展的理念,考虑设计方案环保、节能的指数,主动采用最优化的设计手段协助、促进、引导人们的居住生活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虽然,行为和需求是居住环境设计的依据,但设计师不能只是“被动的”采用设计手段去适应某种行为和需求,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挥设计为人服务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解决现实行为需求。

(五)体现文化属性的原则

篇7

一、当前涉外会计人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是为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会计专业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还需要通过实习工作的经验积累,逐步适应实践的工作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经济知识的培养,各课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如财务管理、电商管理等,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过关,缺乏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不能准确了解到工作中的语言文字信息,从而无法适应涉外会计人才的相关要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是对涉外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通过市场调查,大中型的企业都要求会计专业人才的学历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也有部分企业要求专科及专科以上。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知,单位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招聘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非学历证明文件。其次是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通过对400家企业的人才要求分析可以得知,有242家企业要求涉外人才具备会计专业,30家企业可以接纳非财会类的专业背景,另100多家企业没有明确的专业背景要求。招聘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职称资格证书也有相关的要求。半数以上的企业要求招聘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专业人才,一般都是财务主管类的工作岗位。最后,在涉外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上,大部分企业都要求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也有少数企业要求十年左右的工作经验。

(二)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

涉外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职业能力上,还包括求职者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个人品信等。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既需要会计人员对公司财务的日常管理,也需要密切联系其他部门进行合作交流,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

高校在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会计培养市场上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各高校应当将市场的人才需求作为发展导向,建立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低层次会计人员就业难的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需求却出现上升趋势。涉外会计岗位的综合性要求学生既具备会计专业核算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和国际贸易知识。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的趋势变化,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调能力、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篇8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三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91-02

一、引言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新的《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从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仪器设备配置、监测项目等方面制定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建设的标准要求。“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5年松花江事件发生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市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11年,国务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根据国务院 “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国家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40号),以重点推进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它的实施大大地强化了国家、省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县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事与财政分级管理,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用房、经费、编制以及必须配套的仪器设备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为环境执法提供有效证据,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这是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三级环境监测站实施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道难题。县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严重缺编,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偏低。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较落后,工业不发达,这些地方的县级环境监测站大部分在“十一五”期间才刚刚组建成立,个别县甚至目前只有一个牌子,一两个人,根本无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与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西部地区三级站人员编制不少于10—18人和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人员缺编相当严重,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也极其偏低,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无法与环境管理需求想适应。

(二)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紧缺,影响标准化能力建设实验室用房和环境监测业务用房、运行费、仪器设备配置等多个方面。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环境监测业务费(不含人员经费)是维持各项环境 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以重点保证。监测业务用房是环境监测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应满足监测工作的基本需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以本标准为基础,逐步加大监测业务费投入,不断改善监测业务用房条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组建较晚,基础设施滞后,实验室用房和环境监测业务用房得不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保局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或者只有当地政府在其单列时分配给它的仅够自己办公用的办公室,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用房和业务用房全部要依靠环保部门自己解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相对较少,环保部门自己的经费也非常有限,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用房和业务用房也严重缺乏。

仪器设备缺乏,环境监测能力有限,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不能说清楚。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环境监测站刚刚组建,环境监测仪器相对缺乏,目前的环境监测仪器大部分是近几年国家下拨给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有限,工作效率较低。另外,由于经济较为落后,环境监测业务经费没有形成固定的、畅通的渠道,目前还得不到保障,不能达到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三)业务能力和水平低,环境监测质量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受监测技术人员少,监测仪器设备配备不齐全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县级环境监测站目前仍没有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证,通过了省级实验室资质认证的监测站能够开展的监测分析项目也仅仅是水、气、声监测中的少部分最基本最常规的项目。这些环境监测站常常遇到有监测业务也因没有资质接不了,接了业务也大部分要向上级环境监测站分包,整体监测业务能力和水平偏低。同时,由于业务能力和水平低,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高,监测保障方面也受到相对的制约,难以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和信息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环境监测,是指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物理、化学、生物、遥感等技术,监视、检测和分析环境污染因子及其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环境变化,评价环境质量,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的活动。环境监测站是为实施环境监督管理,评价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视环境状况变化、检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等,开展环境监测提供科学、准确依据。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环境测试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一)增加环境监测人员编制,逐步提高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

1.调整县级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充实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各地在实施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议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制定一个类似的文件,并与人事、组织、机构编制部门协调,将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对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制定明确的要求,以加强环境监测站的规范管理。县级人事、机构编制部门与环保部门按照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要求,公开招聘符合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的技术人员,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充实环境监测人员技术队伍。

2.注重人才的培养,防止专业技术人员流失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监测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不熟练,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要按规定一级一级来评定聘任,不可能立竿见影达到中级及以上。这些监测站要加强对监测技术人员监测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监测站内部知识竞赛和标样考核、上级站组织的环境监测大比武和培训等形式增强人才的素质,让他们能再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要注意到当前社会人才流动范围广、速度快,需要及早筹划,防止监测技术人才的流失。从目前来看,从谋划招聘人员到人员招聘到位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从人员招聘到助理工程师的评定需要二年以上的时间,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的职称评定需要四年以上的时间,技术人员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但检测人才的流失可能只要一个或几个月的时间,因此需要从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待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种积极的、竞争的工作氛围等方面着手来防止人才流失。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努力争取各种资金用于标准化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环保部门以及地方财政对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扶持。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市县环境监测站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每年都会《关于申报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安排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抓紧落实配套资金,将专项资金足额用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其次要努力争取将环境监测站人员及日常工作运行经费纳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监测站要根据自身的监测能力水平拓宽环境监测业务,按收费标准全额收取环境监测服务费,以弥补标准化建设资金的不足。

(三)以实验室资质认证为契机,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大力提高环境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都要按照《准则》11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19个要素的规定建设实验室,并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经评审确认后才有资格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这时的实验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建设标准化环境监测站,也必须抓住这根主线,除了要加强管理,组织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外,还要组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内部知识和盲样考核、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技术人员考核与培训等,并且从样品采集、样品交接与流转、样品分析、样品管理、数据审核、结果报告编写与发出等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要求严格做到,这样才能够提高这些地区的环境监测规范化水平,才能够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水平,以适应辖区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需要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结语

经济欠发达地区三级环境监测站要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对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根据当地的情况找到对应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与水平,以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人工照明具有可操控性,而自然光则难以把握,由此,许多设计者便放弃了对自然光照环境的更多思考,或者说不以自然光环境作为明确的设计目标。故对室内自然光照环境的设计,仅停留在对自然光照的引入层面上。每当涉及光照问题,人们想到的只有人工照明,甚至为它所获得的夜间效果而乐道。缺乏对室内自然光照明资源的深入探究,也就谈不上对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室内生态、环保节能及科学性光环境研究,致使现代人继续脱离于对大自然的和谐亲近。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滕忠雄所说,今天,当技术的扩张使建筑照明变得轻易,人们却再也领悟不到场所的独特性,大量使用人造光以后,人们甚至无法领略人和自然的关系了。

对于自然光,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也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我们由光所生育,通过光我们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对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自然光是惟一能使建筑成为建筑艺术的光。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自然光赋予建筑内外的美与和谐。且自然光无论从早晨到晚上,还是从春天到秋天,无不赋予人类以丰富的表情和状态,使自然界充满了动人的色彩和亲切的质感与力量。

中国古建筑的室内装饰中,运用花格、漏窗等方式,营造“疏影横斜水清浅,月移花影上栏杆”的独特意境,也给后辈设计师们以无限的联想。

时下室内自然光环境设计现状,令人担忧,这与当前室内光环境设计的教育不无关联。教学内容和参考书籍上几乎都是以人工光环境照明为主题,在如何利用自然光营造室内环境问题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其相关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均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自然光照环境的设计运用

自然光环境设计不仅要满足使用需求,还要实现室内自然光照环境的终极目标――艺术的、科学的、生态的环境创造。实现此目标,必须把握以下具体原则:

1、设计师必须先充分了解设计对象对采光的要求,再结合原建筑方案为天然光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进行综合性分析等。当然,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直射光,同时也要考虑到漫射光和地面反射光的影响等。设计师只有在对设计对象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形成较完善的方案设计基础。

2、根据当地光气候以及采光的要求,确定采光口的大小、位置、形式、材料和构造等,从而保证室内光环境的空间、表面等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合适的处理技法,以营造室内天然光照的艺术氛围。

3、做到对天然光照的有效控制和调节,避免眩光、过热等情况的发生。在此,自然光是我们的首选,当自然光不足时,我们也应该考虑以人工照明加以补充。

4、经济方面的考虑。对各方案进行经济比较,最终确定一个光环境质量及经济节能、环保、生态等诸多方面均令人满意,又能与建筑造型、室内装饰及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合理方案。

对于自然光照的运用,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从早期的“凿户牖”到当代建筑流行的“外飘窗”,均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光的思考和再设计利用;同时,从“烛光摇曳”到“灯火通明”,也体现了人工光照明的进步。由此可见,对于室内环境的灵魂――光照语言的恒久探索将永远伴随着人类不断前行的脚步。

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照明现象不仅是为满足人们的视觉功能需求,更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因素。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以及景观色调、光的饱和度与显色性等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态相关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篇10

一、学校概况

学校全称:重庆工商大学(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

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批准成立时间和批准单位: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筹建重庆工商大学,2005年批准正式成立重庆工商大学

办学性质和层次: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本科,学校代码:11799(国标码)

学校地址:南岸校区(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江北校区(重庆市江北区董家溪鹅石堡山26号)。

邮政编码:400067,学校网址:ctbu.edu.cn。

招生办电话:023-62769696、62768134(传真)

录取结果公布渠道:ctbu.edu.cn

学校有教育部2006年核准的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外综函〔2006〕59号文件):国际商学院(教育部颁发的许可证编号为MOE50HKA02DNR20000002O)和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教育部颁发的许可证编号为MOE50NLA02DNR20030001O)。

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重庆工商大学;证书种类:全日制普通教育。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重庆工商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颁发重庆工商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二、2015年美术类招生专业及全国招生计划

我校2015年拟在全国范围招收艺术类考生810人,投放到各省的艺术类计划请以各地省级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学费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执行,以重庆市物价局核定为准。其中住宿费为700-1200元/年。如因故退学或提前结束学业,学校按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和实际住宿时间,按月计退剩余的学费和住宿费。

专业名称  

校区 

学院  

全国  

计划  

学费标准(元/年)  

环境设计  

南岸校区  

设计艺术分院  

103        

10000元  

产品设计  

60        

10000元  

视觉传达设计 

62        

10000元  

摄影(影视摄影)  

30        

10000元  

服装与服饰设计  

30        

10000元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南岸校区  

兰花湖片区  

现代国际  

设计艺术分院  

120        

18000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30        

18000元

环境设计(景观与室内设计)  

建筑装饰艺术分院 

150        

11500元  

动画

江北校区  

影视动画分院  

230        

10000元  

三、录取原则:

学校参照考生志愿,根据德、智、体全面要求的原则,择优录取,具体规则如下:

1、考生文化成绩、专业联考成绩均应达到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

2、在我校组织专业校考的省份,对出档考生按综合分[(文化成绩÷文化总分)×40+(校考专业成绩÷校考专业总分)×60]排序;在我校未组织专业校考的省份,对出档考生按按综合分[(文化成绩÷文化总分)×40+(联考专业成绩÷联考专业总分)×60]排序。

3、外语150分制的情况下,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两个专业录取时高考外语成绩不低于60分,其余各专业录取时高考外语成绩不低于50分;外语非150分制的情况下,折算成150分制计算。

4、按专业志愿清原则录取,即对投档考生,按专业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择优录取。

5、不招收色盲考生。

6、省级以上招生管理部门对部分专业的录取有强制性特殊规定的,按照省级以上招生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录取。

四、专业成绩

1、我校专业考试科类为素描、色彩,其中素描、色彩各为150分,总分为300分。

2、参加我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校考合格的考生,我校将向考生本人寄发《重庆工商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合格通知单》;校考不合格的考生,我校将不再单独寄发成绩通知。

考生可以通过重庆工商大学招生网查询专业成绩(网址:acgozs.ctbu.edu.cn)。

五、文化考试及志愿填报

考生文化课考试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规定,到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规定地点进行报名考试和志愿填报。

六、专业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校将进行专业复查,对复查不合格的新生将按相关规定给予处理。

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环境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与施工、管理、服务等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掌握家居装饰的设计方法,制作施工图、效果图能力,综合预算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工作。

专业特色: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教学理念,依托专业师资队伍,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进行教学。

主要课程: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透视与制图、家具设计、外环境园林设计、住宅空间设计、餐饮娱乐环境设计、商业卖场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软装设计、系统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等。

专业名称:产品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的产品设计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设计、审美、沟通、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从事设计部门、专业设计公司、产品设计研究(所)院等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等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形成以“开放、实践、创新”为特点的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广泛与国内国际企业交流与合作,创造较好的设计实践基地。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模型技术、设计工程学基础、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语意设计、产品策略与开发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前沿、版式设计、工艺美术史等。

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合从事较高层次创意设计工作及整体设计策划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专业教育人才。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将主要从事平面媒体设计、印刷出版物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系统等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专业特色:应用性强,涵盖面广,综合知识的覆盖率高是本专业最突出的特色。注重创意、美学、技术表现三个方面的培养,创新创造为先,美学质量和技术表现并重是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图形创意、图案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印刷与版式设计、包装设计、数字图形设计、数码图像技术、书籍形态设计、商业插画设计、标志设计、品牌形象推广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导视与图表设计等。

专业名称:摄影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影视摄像、影视创作、图片摄影等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将主要在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从事编导、摄像、编辑等工作,以及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文化宣传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摄影、摄像、影视制作、文化宣传等艺术创作工作。

专业特色:与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深度合作、应用性强、适应性强、知识面广是本专业突出的特点,在理论和技能实践教学上,运用“讲”、“练”、“评”、“看”的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主要课程:影视制作技术、影视造型、摄影技术、照明技术、图片摄影、影视编导、数字影视合成、影视编辑、摄影造型、纪实摄影、专题摄影、广告摄影、影视广告、暗房技术、纪录片创作。

专业名称:服装与服饰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美学、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和综合能力,能从事梭织、针织成衣服装的设计、平面和立体裁剪以及箱包首饰等服饰配件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将主要从事大型企业从事服装及纺织产品设计、时尚产品设计等工作。

专业特色: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教学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设计企业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主要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裁剪Ⅰ、Ⅱ、Ⅲ、服装基础手工艺、服装基础工艺、服装CAD、中西方服装史、服饰设计学、女装设计、男装设计、创意服装设计与制作、箱包设计、首饰设计、鞋子设计、针织装设计ⅠⅡ、品牌与市场策划、服装买手训练等

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采用开放式的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构建合理体系与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表现能力,注重外语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具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品牌传播机构、媒体单位、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由重庆工商大学与荷兰国际科教文基金会联合办学。办学思想明确,专业设置完备。新颖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中外籍教师数量达到1/3。

主要课程:广告学、美学、消费心理学、装饰与图案、视觉形态设计基础、文字与版式、平面(印刷)设计与印刷制作、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设计、互动式社交媒体、公共图像与标识设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

专业名称: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把握时尚潮流及预测方法,能从事服装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服装设计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由重庆工商大学与荷兰国际科教文基金会联合办学。专业设置完备,新颖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技术娴熟,精心施教,拥有先进服装生产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的专业实习资源。

主要课程:服装原型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Ⅰ(手工)、服装CAD、服饰图案设计、立体裁剪、服装色彩研究、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设计、成衣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服饰配件设计、服装创意设计、服饰品牌设计研究、服饰包装形象设计(双语)等。

专业名称:环境设计(景观与室内设计)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引进实际项目开展课题教学。学院建立全新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外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专业公司见习实习以及参与设计与工程项目的机会,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要零距离接轨。

专业特色:办学思想明确,专业设置完备,新颖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精心施教。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主要课程:室内景观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数码三维辅助设计表现(3DSMAX)、展示空间信息传达设计、展示道具造型设计、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含施工图)、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含施工图)、综合构成及应用、设计制图、空间快题设计等课程。

专业名称:动画

学制:四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动画制作团队、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