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入库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出入库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实验耗材 电子扫描 出入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都有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开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各种电工类实验必不可少。电工实验室除了为学生提供做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每年还会采购大量的实验元器件,以保障学生的实验需要和课程设计。由于实验耗材存在种类多、数量多、体积小等特点,对于实验耗材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实验耗材,成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验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耗材的采购、使用、回收效率低下
实验室的耗材大致会经过采购、使用、回收三个环节。首先,由教员或者学员根据每学期的实验需求,上报所需的实验耗材型号和数量清单给实验室管理员;然后,实验室管理员汇总所有的实验耗材需求表,拟稿上报申请购买文件;其次,经过学院相关部门询价批准后,进行实物采购;最后,由实验室管理员对实验耗材进行出入库管理。上述环节,目前几乎采用纸质或电子表单的形式进行记录,一方面,这些信息大部分只有实验室管理员清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教员或者学员在提交耗材申请表时,往往不清楚实验室所剩耗材的情况,造成重复采购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会存在实验室管理员对一时的信息清楚,时间久了之后,对耗材的出入库情况细节没法回顾。
1.2耗材出入库记录信息不完整
实验耗材的分发是根据教员对每堂课的需求进行分发的,实验课结束时,实验室管理员对完好的耗材进行回收。由于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程较多,每门实验课程对应的班级也比较多,势必存在耗材频繁出入库的情况,而这些记录信息都是采用手工登记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漏洞,在有需求改变的情况下,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和补漏,更容易使记录混乱,难以查询和下一步安排。
1.3实验室管理员的耗材信息不对称
实验室的管理员一般都有多个人,对于实验耗材的管理是指定专人进行负责,耗材管理员对于耗材的存放位置、数量、使用信息有专门记录,对这些信息比较清楚,而其他的管理员可能对这些信息就比较陌生,当其他实验室管理员需要对实验耗材进行分发时,会存在不清楚耗材存放位置,且没法更新耗材使用信息等情况。若遇到耗材管理员有事外出等情况,会出现耗材管理混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针对上述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平台,让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耗材进行统一管理。
2基于电子扫描系统的实验耗材管理
电工实验室的元器件大部分体积比较小,比如电阻、电容、二极管等,要读取这些器件的型号,比较费时间,造成了耗材出入库效率低下。在借鉴超市商品管理和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引入电子标签扫描系统,作为实验耗材自动化出入库的方式,通过电子标签的扫描,实验室管理员可以快捷地将实验耗材相关信息读取到电脑,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1电子标签的分类
现有的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大致分为三类:条形码标签技术、二维码标签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条形码扫描技术,是将制作完成的条形码粘贴在确定的物体上,并使用专门的条形码扫描读写器将条形码中的信息读取出来,该读写器读取的信息是由光信号传递的。
二维码扫描技术,与条码扫描技术相类似,但是二维码包含的信息比条形码更多,也需要借助专门的二维码扫描读写器读取其中的信息,目前二维码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每个电子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编码。电子标签中存储有被标识物品的相关信息,通常被贴附在需要标识的物品上,它存储的物品信息可被读写器以无线电波的实行非接触式地读取。
2.2电子标签扫描系统的方案选择
上述三种标签识别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实验耗材的自动识别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方案选择:(1)大部分实验耗材体积较小。(2)标签制作的难易程度。(3)整套电子识别设备的成本。(4)标签记录数据的完整性。
由于条码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应用了非常久的时间,条码的制作成本较低,并且记录的信息已经能够满足对实验耗材管理的需求,因此,本文系统在电子标签的方案选择中采用条码技术。
2.3实验耗材管理的方案设计
本文设计的实验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在考虑实现实验耗材综合管理系统方案时,充分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利用电子标签扫描系统,能够自动读取实验耗材相关信息。
3结论
通过对实验室的耗材管理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寻找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尝试利用电子扫描方式对耗材出入库进行管理和登记,提高了实验耗材的利用率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华杰.电子元器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毛红霞.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2
图书盘存工作是图书馆图书业务流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环节,是实现图书业务流程的闭合、良性循环的关键。定期开展盘存工作,对于提高图书馆资产管理、员工工作质量管理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重庆大学图书馆2009年以来开展的盘存工作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盘存工作的各环节,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对盘存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 流程管理 图书馆 盘存
1引言
流程是一系列完全闭合的、适时执行的、有逻辑性的活动,它服务于以流程为导向的业务对象。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PM),又称业务流程管理或企业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界最早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流程,流程管理的本质是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一个流程如果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种种变化仍能实现效果和效率,则该流程具有适应性。
图书馆的图书业务流程是图书馆的核心流程,传统的图书业务流程是:图书经资源建设部采集、编目、加工、典藏到外借书库或者阅览室提供读者利用。简化如图1:
这是一条单向、开放的流程,不符合流程完全闭合的基本要求。图书典藏到阅览室或书库后没有相关环节定期对资产进行核查,多年以后图书实际状况与图书管理系统里的数据会有很大出入,因为图书在利用中存在丢失、报损、调拨、剔旧等损耗,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所有的损耗都能及时发现并据实修改资产状态,因此无法保证馆藏数据与实有资产吻合。读者根据错误的馆藏信息在书架上找不到图书,抱怨因此产生,降低了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没有准确的资产数据,图书馆无法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员工工作质量管理。理想的图书业务流程应是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的流程:图书经资源建设部采集、编目、加工、典藏到外借书库或者阅览室提供读者利用,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图书盘存,并据实完善馆藏数据。通过定期的图书盘存,实现对图书数据与馆藏变化的监控,使馆藏情况清楚、正确。简化如图2:
2重庆大学图书馆盘存工作缘起
重庆大学图书馆1930年建馆,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期间经历过多次大规模图书资产调配,如20世纪50年代全国进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图书馆部分文、法、商、医图书也随着院系调整而调拨给四川大学、四川财经学院等图书馆,对馆藏数量有一定影响。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专科学校三校合并,三校图书馆的馆藏也进行了合并,实行统采统编,设立了四个分馆:A区理工分馆、B区建筑分馆、C区历史文献分馆、D区虎溪分馆,四个分馆定位不同,馆藏也进行重新配置,各分馆既有新建的阅览室,也撤销、合并了一部分阅览室。另外,建馆80余年间有多次大规模的捐赠,如80年代赠送西北建筑工程学院,90年代赠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永川水校,以及多次的剔旧报损。经历了上述变化,图书馆的实有资产与累计资产有了很大的出入,但是数据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历时多年,相关工作记录不完整,无法确认。
90年代初,机读目录兴起,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地回溯书目数据,以便采用计算机管理。重庆大学的机读目录是根据卡片目录进行回溯的,卡片目录与图书实物之间的出人没有能够在回溯的时候发现并修改,导致图书利用中数据错误、数据不完整、数据缺失等情况屡屡发生。
基于以上原因,重庆大学图书馆的资产状况不够明晰,各校区图书分馆的资产没有可信的数据,而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图书业务流程不完整,只有图书的编目入库,缺失已入库图书的定期盘点清查环节,无法形成闭合循环的业务流程链而造成的。重庆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3月决定对整个资产进行盘点,以彻底摸清图书馆的资产状况,并将盘存列入日常工作,设置了专门的盘存管理岗位,负责盘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
3重庆大学图书馆盘存工作实践
3.1盘存管理权限确定
管理权限设定是基于流程和系统设置的安全规则,或者安全策略的重要环节。资源建设部是负责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核心部门,图书资产的变动状况理应由资源建设部进行全程的监控,盘存中出现的问题图书,问题数据也应由资源建设部进行清理解决。因此,重庆大学图书馆确定资源建设部拥有盘存、处理损耗书籍入库的权限。
3.2盘存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重庆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DLIB2.0系统设计了“盘存工作”功能模块,下设盘存历史、盘存设置、进行盘存、盘存审核、损耗书籍入库、盘存统计查询6个功能点:
盘存历史:各馆藏地盘存历史情况显示和查询,可以查询每一次盘存的损耗情况,以及输出损耗图书的清单。提供按分馆、馆藏地检索。
盘存设置:设置盘存工作的相关参数,如:需要盘存的馆藏地、盘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盘存负责人、参与盘存馆员等。
进行盘存:具体的盘存操作,有盘存权限的馆员才能进行盘存操作。通过扫描图书的馆藏号或条码号盘点图书。
盘存审核:盘存负责人审核盘存,并可以在此取消已设置的盘存批次。审核通过的盘存批次状态为“已审核”,不能再进行“进行盘存”的操作。
损耗书籍入库:对盘存过程中漏盘的图书进行入库操作,需要授权才能操作。盘存损耗的书籍馆藏状态为“盘存损耗”,不会出现在读者检索结果列表里,需要进行入库操作更改馆藏状态后才能检索利用。
盘存统计查询:包括盘存工作量统计、盘存损耗书籍分类统计、出版年统计、出版社统计。
3.3盘存工作组织与开展
3.3.1盘存方案拟定
盘存方案是整个盘存工作的实施方案,包括盘存方式选定、盘存人员确定及相关部门任务分配,盘存所需设备器材计划、盘存时间表确定等要素。
(1)盘存方式选定
图书盘存的方法从盘存的范围分可分为全面盘存法和抽样盘存法。全面盘存法是对列入检查范围的所有图书进行全面、彻底的盘点的方法,能够得出该馆藏地实有图书,损耗图书的精确数据,能全面了解图书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书目数据错误、馆藏数据错误、数据缺失等情况,并可根据盘存结果对馆藏的数据进行完善,能实现重新确认图书状态的目标。但是工作量大,时间长,对读者使用图书影响大。抽样盘存法是在列入检查范围的图书中,抽取一部分价值较大、利用率比较高、容易丢失的图书进行盘点的方法。抽样盘存法具有针对性强,工作量相对较小,不用搬动所有图书,盘存时间短,对读者使用图书影响小的优点。但是只能得到图书的损耗率,不能将所有问题图书数据修改完善,不能完全实现重新确认图书状态的目标。
从盘存地点是否接待读者来分可分为开馆盘存法和闭馆盘存法。开馆盘存法是指盘存过程中,图书馆照常开放,不影响读者使用图书的方法。多用于读者比较少,图书量较小的馆藏地盘存。闭馆盘存法是指盘存过程中,图书馆完全闭馆,不接待读者的方法。多用于读者量大的馆藏地盘存,因为读者量大必然会大量翻动图书,影响盘存的精确性。
图书馆可以结合盘存目标,选择不同的盘存方法。重庆大学图书馆针对理工分馆多年未进行彻底盘存的事实,采用闭馆全面盘存法。
(2)盘存人员及相关部门确定
盘存工作是跨部门的工作,涉及到读者部、资源建设部、系统部等,工作分工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沟通协调工作很重要。重庆大学图书馆盘存工作由资源建设部负责,具体包括盘存工作人员培训、盘存工作组织实施;读者工作部参加盘存,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准备所需的推车、操作空间等;系统部负责完善系统功能,提供电脑安装、电源线、网线、条码阅读器等相应设备器材准备工作。
至于盘存所需设备器材与时间表的计划,要综合考虑盘存馆藏地的空间、能够闭馆的时间来安排。空间大可以多安排员工进行盘存,这样能缩短闭馆的时间,所需要的设备器材也就比较多;反之则减少员工,延长闭馆的时间。
3.3.2盘存工作开展
重庆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DLIB2.0系统“进行盘存”功能点通过逐册扫描馆藏号或条码号进入盘存系统,系统自动添加生成实际资产数,已经外借的图书自动计人实际资产数据。
盘存工作开展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工作的分工与管理,多人在同一个馆藏地同时开展盘存工作,对书架进行分配并要做好标记,否则容易漏盘。对有问题的图书需要分门别类地摆放,方便接下来的处理。重庆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DLIB2.0系统将资产设定为盘存状态后,不允许对该馆藏地的资产进行新增、调拨与修改。因此,问题图书如:馆藏地错误、无数据、数据错误的图书处理在盘存结束后进行,都应分开摆放,方便后面的工作。盘存的意义就是在于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处理,按问题分开摆放有利于提高处理问题图书的效率。
3.3.3盘存结果统计分析
盘存结果统计分析包括图书损耗率的统计、盘存损耗图书情况统计分析、损耗原因分析等。
图书损耗率统计:盘存损耗图书是指馆藏账面有,但没有盘存到实物的图书,系统自动将该书馆藏状态标注为“盘存损耗”。图书损耗率一图书损耗册数/账面册数×100 9/6。如表1:
盘存损耗图书情况统计分析:通过实有资产与账面资产比对,生成图书损耗清单,对该图书清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损耗图书的分类情况,出版年情况,出版社情况,如图3、图4:
损耗原因分析是盘存最重要的一环,只有认真分析损耗的原因,才能进行相应的改进,减少损耗,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通过理工分馆的盘存,我们发现造成损耗的主要原因有以三方面:
一是管理不到位,导致相关工作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例如:图书捐赠、剔旧、报损后没有按照要求及时进行馆藏数据的修改;图书馆内部借书管理比较混乱,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图书附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主书与附件分离,附件还架困难。
二是数据回溯不完善,导致部分图书不能提供检索,变成死书。理工分馆的盘存中发现有近2万册图书是数据回溯时遗漏了的。数据缺失,读者就无法检索,形成死书,造成图书资产浪费。
三是数据错误没有及时发现并更改。馆藏号与书名不相符、条码号错误等问题也比较常见。
4.结语
盘存工作是图书馆应定期开展的一项日常工作,是图书馆图书业务流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环节,图书的定期盘存是对馆藏种种变化的监测,从“采编典流”的单向流动,变成“采编典流盘”的循环流动,实现了整体文献管理水平的提升,利于提高图书馆资产管理、员工工作质量管理的管理水平。但是目前尚未受到图书馆行业的普遍关注,也缺乏广泛的实践,对盘存工作的研究急待深入。
参考文献
1贝克尔(BeckeGJ)等著;刘样艳,薄玉秋译.业务流程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
2李明子.现代管理的新理念——流程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12):956-958
3柳瑞禹等.现代工程与施工企业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89-295
4陈国刚.图书资产的清查与管理.图书馆界,2010(4):63-65
篇3
关键词: 物联网; 电子标签; 决策树; 电商仓库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5?0171?03
Abstract: Sinc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the current e?commerce warehouse capacity and flow is low, a new e?commerce warehous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decision tre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designed under the large Internet of Things environmen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ramework model of the e?commerce warehouse storage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RFID technology. The ultrahigh frequency RFID technology is used to trace the logistics flow of the e?commerce warehouse system and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featur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of the warehouse logistics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s analyzed in C4.5 decision tree model to detect and estimate the throughput and capacity of the e?commerce warehouse accurate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thod was tested with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high real?time detection accuracy of the warehouse throughput prediction and materials transceiving data, and can improve the materials transceiving efficiency of the e?commerce warehouse.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electronic tag; decision tree; e?commerce warehouse
0 引 言
电商仓库是电子商务整个网络系统进行物资收发和物资存储的终端,电商仓库中库存量的准确检测和预测是保障物资收发安全,提高电商物资收发效率的关键。研究电商仓库的准确检测方法,对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技术的进步更为有力地推进了优化电商仓库检测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过电子标签识别技术、物联网的网络层、感知层和应用层进行电商仓库物资的信息标识和识别,采用无线射频感知与检测技术进行信息读取和信息处理,提高仓库的物资管理效率[1]。
以信息采集和数据加工的大型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对电商仓库进行物资检测和信息处理。采用无线射频(RFID)识别技术实现对电商仓库物资的在线追踪和信息采集,RFID识别过程中受到不确定进出库信息数据的干扰,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数据冗余,导致对电商仓库的准确检测性能不好,对物流输出的信息估计精度不高[2?3]。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大型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电商仓库检测方法优化设计,基于电子标签技术构建电商仓库存储系统的物联网构架模型,采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进行电商仓库系统的物流流量追踪和信息特征提取,然后对提取的仓库物流信息特征在C4.5决策树模型下进行主成分分析,实现对电商仓库吞吐量和容量的准确检测和预估,最后采用仿真实验分析方法进行了性能测试和验证,表明了本文方法在提高电商仓库检测性能方面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1 系统架和信息提取
1.1 电商仓库检测的物联网系统架构
基于大型物联网技术构建电商仓库的物流数据信息传输模型,以产品生产企业作为电商仓库检测的触发主体,追溯电商销售产品的生产过程,从生产开始到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整个路程都需要通过仓库进行物资的存储和收发。因此,电商仓库的检测系统总体架构上可以分为对电商仓库的物资存储信息数据采集前端和数据管理终端,出货量是电商仓库运行效率和电商利润最大的关联性因子。考虑物流成本(区位因素)以及租用仓库的成本,进行仓库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调度[4]。在电商仓库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中,电商仓库的物资收发基地相当于“服务端”,电商的商家相当于“用户”,电商仓库的物流资源构成了整个电商仓库检测系统的主体[5],在满足物流服务需求和客户出库需求的情况下,对电商仓库的吞吐量准确检测和预测,实现资源能力管理和资源定位。电商仓库检测的物联网系统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
1.2 电商仓库的存储信息提取
在电商仓库的检测中,需要对仓库的存储物资资源信息进行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UHF RFID),采用决策树构造方法挖掘和调度电商仓库中心的数据。令公共仓储区的信息吞吐量为[A=a1,a2,…,an,]为零散的、随机的训练集,[B=b1,b2,…,bm]为决策树的类别集,在仓库资源管理中心,[ai]属性值表示参考的实际吞吐量[c1,c2,…,ck]。利用仓库资源的信息增益Gain评估物流速度的最优分裂度和互信息量。在决策树模型下,随着电商产品销售,电商仓库的负载容量得到合理调度。构造电商仓库的负载容量信息调度输出增益表达式为:
式中:[pi]指采集的原始RFID数据属于电商仓库物资类别[bi]类元素所占的比重;[Bj]表示在RFID数据训练集中含有物资类别为[ax]属性中[cv]值的元素集合。
为使得电商仓库存储和利用效率最大化,需要使物流效益以及物资收发的速度达到最佳匹配[6],采用物流供应链控制目标函数,调度控制电商仓库的存储信息。令目标函数取最大值:
在物流负载压力恒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电商仓库的物资检测性能,需要在产品销售和仓库进出库吞吐量之间达到均衡,得到仓库的容量匹配函数为:
根据容量匹配函数,构建基于物流供应链的电商仓库信息存储训练集,将存储的物资资源容量划分为若干个子集,提取所需信息知识。在资源信息读取和挖掘过程中,阅读器将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发送到电商仓库中的电子标签,各个标签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编码物资信息,提取电商仓库的存储信息。
2 仓库检测关键技术设计
在C4.5决策树模型下,分析提取仓库物流信息特征主成分,实现对电商仓库吞吐量和容量的准确检测和预估。引入C4.5决策树模型,电商仓库存储容量的目标测试数据标签识别概率为[P(1)=[1-L-1]m-1,]而主特征深度为[k]时,对标签的识别概率为:
预测电商仓库进出库流量的过程中,采用平均时隙线性叠加仓库出入库流量,用四元组[Ei,Ej,d,t]表示仓库出入库的决策树模型,其中[Ei],[Ej]是需要建立的边向量Source节点(即节点[i]和[j]),[d]为输入仓库的物流流量序列的交互数据,[t]为仓库物资出入库的交互所需时间。采用博弈模型均衡调度出入库的流量[7?8],得到电商仓库的出入库流量特征序列主成分分布概率密度为[D],[D=Si,jt,Ti,jt,Ui,jt],其中[Si,jt]表示物流负载压力下物流产品占用仓库的空间系数;[Ti,jt]表示占用仓库的时间系数;[Ui,jt]表示物资存储于仓库中的空间与时间关联性函数;在选定物流配送中心的情况下,电商仓库能有效实现物资收l,其置信度因子为:
3 仿真测试
测试电商仓库的物资容量检测准确性、出入库检测准确性和电商仓库的物资收发时间,并分析各项性能。各个仓库的存储容量、单位管理成本以及机械化作业指数参量见表1。
根据图2和图3得知,采用本文方法进行电商仓库的存储容量与性能检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接近,计算得知均方根误差较小,而传统方法与实际值差异性较大,说明本文方法对仓库吞吐量的预测准确度更高。
4 结 语
为提高仓库的物资管理效率,本文在大型物联网技术基础上优化设计电商仓库检测方法。首先基于电子标签技术构建电商仓库存储系统的物联网架构模型,采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进行电商仓库系统的物流流量追踪和信息特征提取,然后在C4.5决策树模型下分析提取仓库物流信息特征主成分,实现对电商仓库吞吐量和容量的准确检测。研究得出,采用本文方法对仓库的吞吐量预测和物资收发实时检测的精度较高,提高了电商仓库的物资收发效率,在电商仓库的物资收发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敏,倪少权,邱小平,等.物联网环境下基于上下文的Hadoop大数据处理系统模型[J].计算机应用,2015,35(5):1267?1272.
[2] 贾安超,周刚.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12):229?232.
[3] 杨俭.云计算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31(11):415?416.
[4] 邓海生,李军.RFID数据流过滤算法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22(6):26?29.
[5] 何倩,胡启伟,王勇,等.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反饱和分组云负载均衡[J].计算机应用,2016,36(6):1520?1525.
[6] 潘旭伟,李泽彪,祝锡永,等.自适应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和本体的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41?48.
[7] 唐燕,李健,张吉辉.面向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云制造服务平台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8(7):1554?1562.
[8] 游达明,朱桂菊.低碳供应链生态研发、合作促销与定价的微分博弈分析[J].控制与决策,2016,31(6):1047?1056.
篇4
对于“机房资产管理”这个主题,在图书馆行业而言,属于冷门研究领域。笔者查询了当前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几个国内主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系统,经去重和无关性论文排除后,统计后发现,自2005年以来共检索到63篇文章,各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在相关研究论文中,也大多以管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制度性管理方法与手段等内容为主,在机房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论文比较鲜见。这缘于一方面过去机房内设备不多,无系统管理之必要性,另一方面图书馆专注于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和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而在信息化最为集中的领域,反而忽略了其自身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根据木桶原理[2],图书馆信息化程度并不取决于某个(些)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而更讲究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有机统一。经调研发现,目前市面上已有机房管理系统等相关软件,且在某些图书馆内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博思特机房管理系统、苏亚星机房管理系统等,但它们大多只能满足图书馆通用性的机房管理需求,而无法满足图书馆行业性需求和某些特殊应用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图书馆机房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系统功能分析
2.1解决思路针对目前图书馆的需求和研究应用情况,笔者提出利用超高频RFID技术管理图书馆资产和IT机房的解决思路,并进行了图书馆机房资产管理系统的相关设计与开发,对图书馆的资产、机房进行盘点和管理,以结束图书馆中心机房长期处于手工管理的无序状态。系统借鉴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模式和经验,机房相当于图书馆,机柜相当于图书馆里的书架,而服务器、网络、存储等设备资产则相当于书架上的图书。通过UHFRFID标签唯一标识各个设备,对机房内的各种资产(板卡、机架等设备)进行管理,实现设备的实时定位监控和资产状态监控,以及设备移动过程的全程跟踪,并可与图书馆财务部门对接,上报资产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图书馆IT管理人员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压力。2.2系统目标通过对中心机房各类资产设备的科学规划与管理,系统拟实现以下目标:———构建科学的资产模型,规范各类资产管理模式,提升资产配置管理能力,实现对资产信息和资产关联关系的灵活管理;———通过便捷的维护工具,提高资产数据维护效率,实现高效准确的资产数据维护管理;———通过各类自动化手段,提升资产数据的质量,实现资产配置数据的自动发现和核查;———通过丰富的展现方式,强化资产配置数据的可视化管理能力,实现资产数据的灵活展现。2.3功能构成图书馆资产管理系统通过对中心机房内IT资产的位置数据采集和机房内各类基础参数采集,形成整个机房平面图,标注机柜的位置,查看资产的详细状况。机房管理人员可以准确掌握机房内所有IT资产状况,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环境状况,全面提高设备和设备空间利用效率,大幅减少管理人员的非技术性工作,把运维资源从繁琐的盘点、抄录数据中解放出来,使宝贵的IT技术资源能够应用到更有效的工作中。整个系统主要由机柜管理、资产管理、报表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构成,其中机柜管理主要包括机柜新增、机柜查询、空间查询等功能;资产管理主要包括资产入库、资产出库、位置更变、服务更变和资产查询五个功能;报表管理主要用于将现有数据按不同条件生成表格、柱状图或饼状图,便于管理人员更直观、更迅速地了解到现有资产的大致情况。主要功能包括资产列表、资产报告和服务报告;系统维护主要包括操作日志、导入数据、导出数据和管理权限四个功能。各项功能构成如图2所示。
3系统设计与系统实现
3.1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软件在Windows2003pack2及其以上的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研制,采用和.NETFramework2.0进行开发,安装部署在IIS服务器上即可正常使用。系统采用先进的分布架构和权限管理,PC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系统各项功能,数据库和管理机可以一体化,也可以完全独立,保障系统在各种网络环境中稳定运行。系统同时针对机房管理人员不同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权限分配细致到每个功能,角色可以灵活自定义,支持权限的动态配置。3.2系统设计为了实现系统目标与系统各项功能,系统整体框架被设计成6层,分别为底层数据库、资产模型管理层、资产自动化管理层、资产数据管理层、资产流程管理层和资产展现层。各层关系如图3所示。底层数据库用于存取系统所需各类数据,为系统正常运转提供数据平台支撑;资产自动化管理层针对资产配置信息,提供包括数据自动化发现、自动化核查的自动化维护功能,为保持资产配置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提供支撑功能;资产流程管理层针对资产流程,提供流程申请、流程确认、流程审核等功能;资产模型管理层针对灵活多变的资产类型、资产实例、资产属性等,提供对模型的灵活管理功能,为资产数据整合提供有效的模型支撑;资产数据管理层针对日常资产配置数据维护工作,提供面向资产数据维护和审核的便捷维护工具,为资产数据管理提供丰富高效的方式方法;资产展现层:针对各类资产基础数据,提供面向各级人员以定制拓扑为导向的资产展现功能,提供友好的可视化资产展现服务。3.3资产模型设计为了便于管理有序列号标志的物理设备或设施,系统设计了4类资产类别,包括机柜、机柜设备、刀箱设备和带库设备,各资产类别及类别标志如表1所示。3.4底层数据库设计为增强系统的易用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系统底层数据库可以采用通用性的商业数据库系统,如SQL数据库等。鉴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图书馆应用的普遍性,也可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如oracle数据库系统。系统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数据表,一种为基本表,表内各字段用于记录机柜、机架、刀箱、带宽等各类资产的属性与状态,包括数据中心表、房间表、空间表、机柜表、机架表、刀箱服务器表、带库表、服务状态表、RFID表、机柜类别表、机架类别表、刀箱服务器类别表、带库类别表和用户表;一种为流程表,表内各字段用于记录各类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日志数据,包括机柜状态改变日志表、资产状态改变日志表、资产位置改变日志表、服务状态改变日志表和设备清单表。3.5系统功能实现系统采用B/S架构,全部功能部署在服务器端,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系统提供的各项功能。由于系统引进了UHFRFID标签,为此开发了RFID手持设备终端程序,主要用于手持设备终端盘点机房内各类设备资产,并提供资产盘点、读写工具、数据同步、设置、待机等功能选项。其中资产盘点类似于图书馆常用的手持馆藏清点仪图书清点功能,用于比对手持设备终端中的资产数据和设备资产的实际数据;读写工具用于增添新设备的RFID芯片数据或修改旧设备的RFID芯片数据;数据同步用于将盘点后的新数据与服务器数据库数据进行同步处理。除了提供系统功能构成中的机柜管理、资产管理、报表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各项功能外,系统还设计了资产视图和数据菜单功能,以便于中心机房管理人员宏观、实时掌控整个机房的状态。在资产视图中,各小框框对应不同的机柜(如图4所示),若对应的机柜内有数据,则可点击机柜获取机柜详细信息。在数据菜单中,选择某个设备后,系统将定位具体的设备,并将其详细信息显示在屏幕下方(如图5所示)。
4应用实践
4.1RFID部署在应用系统之前,图书馆需要对机房中的机柜、服务器等设备资产进行编码,将编码信息输入至系统和RFID标签,并将RFID电子标签固定在机柜、服务器等设备资产上。由于采用的UHFRFID标签,在机柜中还要根据读取标签范围要求,布置天线及固定分体式读写器。4.2业务逻辑流程图书馆首先需要摸清机柜相关信息,包括机柜型号、规格尺寸、生产厂商以及部署在机房的地理位置,并将上述信息通过系统提供的机械新增功能输入到系统中。在确认完机柜等相关信息后,图书馆就可以将部署在机柜中的机架、刀箱、带库等各类图书馆IT资产信息,包括设备类型、设备型号、设备序列号、安装位置、操作系统、使用用户、使用部门等,通过资产出入库管理功能增添到系统中,如果需要改变或调换资产的位置,可以通过位置变更功能来实现。4.3数据导入与导出数据导入导出主要用于图书馆开展资产盘点工作。在进行盘点前,图书馆需要将最新的所有设备数据以特定结构导出,并导入到RFID手持设备终端。盘点过程中,图书馆读取机柜RFID标签确认后,依次读取机柜中设备电子标签。若机柜中读取标签数据与导入至RFID手持机中盘点数据一致,界面呈绿色界面,表示通过;若不一致,手持机界面呈现红色界面,表示不通过。盘点完成后,图书馆再将采集到的数据以特定格式的excel表格导入到系统中即可。4.4报表展示图书馆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各种类型报表,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现中心机房的各类IT资产,也可按照政府审计部门的标准和要求输出各类报告,对接财务部门,上报资产情况。默认提供的报告形态有资产报告、流程报告、盘点报告、审计报告、空间报告、负载报告和负重报告等。在各类报告下面,还可以按类型生成报告子表,如资产报告就提供生产厂商统计图表、资产类型统计图表、资产刀片型号统计图表、所有资产型号统计图表、服务状态统计图表、服务月份统计图表和所有设备服务信息一览表等。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电子标签;RFID;实体档案;管理系统;Lab VIEW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0-0023-03
0 引 言
虽然档案管理中已经有计算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设备的投入,但档案管理已经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展的需要。传统管理手段和技术存在种种弊端:档案存放次序易被打乱,查询耗时长,盘点操作不科学,失效档案管理滞后,文件共享时效性差[1]。
针对当前传统实体档案管理的缺陷和现有的技术条件,在熟练掌握RFID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档案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实现档案的存放、查阅、盘点和失效档案管理等,能够有效缩短管理者的作业环节,提高作业效率。
1 RFID系统的组成原理
1.1 RFID系统的组成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RFID标签、天线和阅读器组成[2],大部分的RFID系统还要有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用于对读写器发出命令以及对读写器读取的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管理。图1所示是RFID系统的组成原理图。
图1 RFID系统的组成原理图
1.2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最常见的被动射频系统中,当附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接近阅读器的有效查询范围时,电子标签会将标签中的数据信息发送给读写器,读写器经过内部处理器后可将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读取出来,从而射频识别系统实现了非接触物体的识别[3]。在主动射频系统中,标签中装有电池并可在有效范围内被识别。
2 总体系统方案设计
智能档案管理系统主要由RFID电子标签、馆员终端设备、智能安全检测门等设备构成。总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RFID电子标签作为信息存储媒介并粘贴在档案袋上,在其芯片中存储该档案的基本信息和借用、归还记录;利用RFID读写设备与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相配合,可以实现档案的智能化管理。同时,出入口处的智能安全检测门有自动防盗和档案出入库确认功能。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2.1 档案电子标签的选择
电子标签的选择应该避免在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牵涉到过多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验证数据所需要的细节,以保证档案管理系统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通过阅读器读写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数据。考虑成本的原因,本系统选用NXP公司ICODE SLI-SY标签,该标签价格低廉,其工作频率也不受政府约束,为档案文件专用 。
2.2 馆员终端设备设计
馆员终端设备主要包括中距离读写器和馆员工作站。中距离读写器具有快速防冲突解析和读写能力,读写距离可达35 cm以上。馆员工作站以管理电脑、管理软件为基础,具有对进、出档案信息的识别和数据处理的系统设备,自动识别贴有标签的档案是否合法出入,为馆员提供流通档案操作平台。
2.3 智能安全检测门设计
RFID智能安全检测门是一套RFID智能门禁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档案出入门口自动识别,并具有声光报警功能;同时,自动开启和关闭通道,并能自动统计和显示人员进出次数,将出入口的控制变为主动监控, 从而加强对档案安全的管理,达到了防盗和监控的目的。
3 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详细的分析,智能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档案入库、档案出库、档案盘点、档案修改、实体利用等模块 [4],图4所示是一个人事档案实体管理系统的组成图。
图4中的几个部分除了其各自的主要分工不同以外,具体的操作人员及操作对象也不同,现将各个部分的具体功能进行说明。
3.1 档案入库模块设计
读卡器接收到RFID标签卡的卡号数据之后,自动对比人事档案表格中的卡号数据。如果卡号不存在人事档案表格中,就自动跳转到档案入库的选项卡中,然后通过在输入框输入数据、点击 “添加”将需要的档案数据添加进入人事档案表格。
3.2 档案修改模块设计
与添加不同的地方是,修改是其自动搜索到人事档案表格中的序号是已经存在于表格中的,其也是自动跳转到修改所在的选项卡中,由人手工输入修改完成后,点击“修改”,就将修改的数据整理为数组输入到人事档案表格中,并且提示修改成功,然后自动清除输入框数据。
3.3 档案删除模块设计
删除就是通过找出总览表中的索引,然后删除掉这一行,最后写入人事档案表格,并且删除掉输入框的数据,来达到删除该份档案数据的方法。
3.4 档案表格总览模块设计
在初始化的过程中,程序会对人事档案表格信息进行第一次的读写,对本VI同目录的路径下的一个“人事档案表格.xls”文件进行读取电子表格,然后生成了档案表格的总览。
3.5 档案批量查询模块设计
在使用程序的时候,点击“查询”,会出现所要输入的参数,包括姓名、部门、职务、性别、民族、学历、入职起止年份和位置,都可以进行搜索查询。其原理就是在人事档案表格里面读到了查询部分的每一位的字符数据,然后对比那个查询部分的输入数据看看有没有。如果有的话,不管哪一个部分存在的,就会把存在的那一行的数据停留记录下来,最后显示在查询结果的界面。
4 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4.1 基于Lab VIEW技术的上位机界面
开发智能管理系统的语言很多,比如VB、JAVA、android和Lab VIEW等,其中Lab VIEW不仅简单易学,而且具有更高的效率[5]。
系统上位机的主界面是图形用户界面,也是VI的前面板。该界面上有交互式的输入和输出两类对象。系统主界面主要分为3个区域:选项卡区域、显示区域和功能按键。图5所示是系统的主界面图。
图5 系统主界面
选项卡区域主要包括了主界面上方的选项卡,主要实现的是各个功能之间的切换使用,如档案查询、修改与删除、档案入库、档案批量查询、档案总览等等。
显示区域主要包括主界面中间部分的大片区域框图,用来观看基础信息,包括序号、工号、姓名、性别、职务、所在部门、学历、民族、档案分数、籍贯、存放位置等基础信息的显示和记录。
功能按键主要包括主要界面的右边部分的一些功能按钮,主要用来实现对不同功能的使用,包括修改、离职、添加和查询等等。
4.2 串口通信的实现
首先要初始化端口号,从init.ini中读取端口,然后还要初始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在设置发送和接收的波特率时,对于通信这一块,则首先要配置串口,如图6所示的第二步,可通过Lab VIEW中的 VISA Serial函数进行配置。接下来是通过VISA清空I/O的缓冲区,再由VISA读取串口信息,进行一定时间的延时等待后写入信息到上位机。而对于下位机,则要在上位机向系统发送更改波特率的命令。双方同时默认的数据格式为:波特率 9 600 b/s, 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无奇偶校验位。最后如果初始成功了,就可以正常通信;初始不成功,就会提示无此串口或该串口被其他软件占用。
图6 串口读写框图
如果改变了串口号,就会进入open,将会再一次对一个新的串口进行打开,就好重复化,函数是一模一样的。如果端口、校验位、数据位、停止位的值改变,即没有关闭的情况下直接换了参数,就会进入这个部分。退出就是关闭串口,也会关闭VISA。
4.3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 数据库在智能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检索、更新、加工、统计和等功能[6]。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以及运行环境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的数据模式,确定数据库类型,确定数据库的安全保密措施和共享机制。
4.3.1 数据库的连接
LabSQL与数据库之间是通过ODBC连接的。使用LabSQL 之前,需要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的ODBC数据源中创建一个DSN(data source name,名)。LabSQL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就是建立在DSN基础之上的。否则,LabSQL 将无法正常访问数据库。其连接流程如图7所示。
图7 LabSQL与数据库连接框图
4.3.2 数据库的操作
使用LabSQL进行数据库操作[7]的流程如图8所示。
图8 数据库操作流程
利用第三方软件LabSQL对数据库访问时,其操作步骤可简单概括为:与ADO建立连接;打开数据源;执行数据写入、查询、删除、修改等操作;关闭与数据库的连接。
5 结 语
通过对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 RFID 智能档案管理系统。本系统投入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人事处档案管理工作中,较好实现了档案管理智能化,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参 考 文 献
[1]魏凤梅. 基于RFID技术的档案管理系统[J].中国档案,2013(4):66-67.
[2]暴建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物联网技术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4]杨玉梅,黎仁国.基于RFID物联网的档案管理研究于设计[J].档案学研究,2012(4):62-64.
[5]夏红梅,胡柏青,潘华.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3):402-405.
篇6
关键词: 南京邮电大学 高校图书馆 搬迁 心得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随之发展。由于馆藏数量、载体手段、馆藏结构、服务功能等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众多高等学校图书馆都进行扩建和新建,不管是新建还是扩建图书馆都要涉及搬迁问题。南京邮电大学和全国其它高校一样,为推动学校发展,也新建了校图书馆。2010年5月初,我校一座3万多平米的新馆交付使用,在长达一年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我们仅利用2周的时间便完成了旧馆近80万册藏书的搬迁工作,并完成了文献整理、馆舍布局,达到了开馆接待读者状态。高效的搬迁,源于周密的计划,赢在细节的安排,总结搬迁的实践,我觉得有许多心得可以与大家分享。
1.搬迁前的准备工作
图书馆搬迁的效率,直接取决于前期准备工作的程度。在新馆建设的过程中,我馆对新馆搬迁的重要性、意义有充足的认识,把新馆的规划、搬迁准备与具体搬迁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并在全馆达成共识,使整个搬迁准备工作分工负责,责任落实到位,大家根据各自的分工,认真准备。
1.1外出调研
面对馆舍面积、服务设施等新的硬件服务条件的改善,面对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包括领导的期盼,我们先后派出多批骨干到多所兄弟院校进行参观交流,了解、学习兄弟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与馆舍布局。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到施工中的新馆舍实地考察,确立各楼层的服务区域及藏书布局,对馆藏作出了总体分配方案,并根据我馆的实际情况,针对新馆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设计方、施工方沟通解决。
1.2规划新馆布局
作为图书馆搬迁的主体,书库搬迁是图书馆搬迁过程中最复杂、工作量最大的一项任务。我馆在充分考虑读者流、工作流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新馆所有区域(室)的名称、功能、面积、藏书量、读者座位数、家具、设备类型与数量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新馆具体各区域(室)的名称、楼层,为顺利搬迁做好了准备。
1.3确定新馆部门设置及人员岗位
早在搬迁前,我馆就对现有部门和人员进行了重新设置和安排,把原来的四个部变成了十个部,根据岗位需求与人员特点合理安排了每个员工,为我馆科学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1.4设立搬迁计划表
搬迁前就对搬迁的流程、顺序、要求,搬迁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班子、办公室、各部室主任组成,分工负责等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合理安排。
2.搬迁期间的组织工作
藏书搬迁的组织应立足于搬迁整个过程,才能做好科学、周密、细致的规划工作。藏书搬迁的组织过程主要体现在架位测算、图书打捆、图书搬运、图书上架整理这四个主要的环节上。
2.1图书打捆
图书打捆是藏书搬迁工作中最艰巨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而且工作要仔细,全馆要统一行动。
2.1.1按类下架
首先,图书要按类打捆,依种次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打捆。其次,无论图书大小,要确定每包书的厚度,以便对新馆书架空间充分把握。我们把每捆厚度定为30cm,过高书会散,过低会浪费人力、物力。
2.1.2写好标签
书写标签是打包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包书打好包后都要写明类别、编号。编号要简单明了,标上大类号和这包书的编号就可以了。具体做法是在打包前按图书分类号和书架的顺序写好标签,标签的内容包括图书类型、分类号、包次号,以便搬迁后对号入座,如我馆I247.5这个类,共打358包,从种次号1开始打第1包,依次打到第358包,并列出清单。如I类第一包:I―1,第二包:I―2。以此类推,书写要清晰工整。最好标在上面便于查看。打好的包最好一类放一堆,以便于按类别顺序搬迁,避免发生混乱。
2.2架位测算
由于新旧馆舍图书承载量、库位布局、书刊馆藏量均存在差异,故原有各类图书需要重新组合和布局,以利更好地流通。为此,就必须进行架位测定。书刊架位测定准确无误,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加快图书馆搬迁速度;反之,书刊架位测定不合理,有误差,轻则导致图书大倒架、倒库现象的发生,重则导致图书搬迁的混乱无序,影响搬迁工作的正常进行。
书刊架位测定主要是根据系统与非系统统计提供的详细数据,结合新图书楼的承载量、馆藏布局、藏书空间大小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各库的拟藏量,不同的书库有不同的拟藏量,并由此而细化到各区间、各类图书,再根据各区间图书量预测、确定各类图书所需的书架数并给出架位顺序号。
下面以南邮图书馆仙林文学室为例略作说明。仙林文学室的藏书为I类的所有文学类图书。我们把需上架的图书按照新馆的摆放要求重新进行整理排序。为了精确架位,我们仔细测量了I类准备上架图书书脊的总长度,在此基础上结合I类书的总册数计算出每类书的总捆数,然后根据新馆I类书籍的书架层数计算出每一层书架需放的捆数,再算出每排书架需放的捆数,并在每排书架左端显著位置处标出书捆序号的区间与分类号,每个小架上端标出书捆序号的区间及分类号,绘制详细的排架图表,从而把这些图书按照新馆的架序进行排架、打包。
2.3图书搬运
图书搬运是图书馆搬迁中劳动强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具体搬运工作可委托搬家公司,按图书馆具体搬迁顺序安排分区域、分时段进行。装车、卸车时,发现松弛或散捆的图书应及时整理,重新捆扎后再进行搬运。
2.3.1图书馆工作人员分成几个组,各司其责
每类图书都要有专人负责,装车时将各类打好包的图书按新馆的布局依次搬运,保持装车过程有条不紊。负责出库登记的人员要认真记录藏书出库情况,记录出库的是何类图书,其包号是多少,以及该车共装了多少包书。运输图书时图书馆要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押车。
2.3.2明确所运图书的入库位置
卸车时要明确所运图书的入库位置,并且清点包数与装车时所登记的包数是否相符,确保准确无误,然后组织搬迁人员把各类图书直接搬运到它们所对应的书架附近。负责上书的人员就可以按照书架上的标号直接上架了。即使有个别临时找不到的包也可以空出架位,保证后面的书继续上架,不会造成窝工现象。
3.搬迁后期的整理及准备工作
3.1对图书按照规划进行上架和排架
文献整理工作是图书馆搬迁的最后一环。图书运到后,要全面检查搬入新馆书架上的打捆图书,编号是否与事先编的序号相符,确定无误后方可剪绳拆捆整理。由于打包时基本保留原架图书排列顺序,只要顺序无误就可以上架了。工作人员一部分排列书包的顺序,一部分人拆包上架,保证任务落实到人。
3.2对数据库和电子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
搬迁后要对图书数据库进行调整,尤其是要重新整理进入密集书库的图书数据,更改其属性。因为密集书库的特殊性,必须将图书精确到每一架、每一层,这就需要采编部和自动化部协调工作,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另外,要做好自动化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其中主要是服务器和电脑的安装和测试。设备到位之后,根据先读者服务部门后其他部门的原则,安装并调试图书馆的工作用机和其他电脑设备。
4.对图书馆搬迁的几点建议
4.1加强领导
藏书搬迁绝不是图书馆通过自身的努力即可完成的事情,需要人力、物力和一定的财力保证为前提条件。由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一个精干、高效、权威的指挥系统,以规划统筹藏书搬迁工作的全过程,包括确定藏书组织原则、藏书发展规划安排、馆舍布局,指导藏书搬迁准备工作,指挥搬迁工作过程等。
4.2科学组织
藏书搬迁工作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因为在藏书搬迁时将会遇到各种问题与矛盾,如库房与藏书配置和原计划有出入的问题、人员力量安排与调库不统一的问题、准备工作进度与实际工作进度不同步的问题等,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决策加以明确规定。
4.3做好善后工作
藏书搬迁要做好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老馆要做到书尽物空。“书尽”指对打捆的书都要搬入新馆内,不得丢失。对剔除待处理的书,应按规定统一处理完毕。“物空”是指老馆内各种物品包括旧书架旧书柜等都要登记安排去处,待搬迁结束老馆不得有任何遗留问题。二是新馆应做到账物相符。“账”指藏书搬迁单据,“物”指藏书。通过核查,确认藏书搬迁单据是否与实际藏书包捆数相一致。
5.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搬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做到精心策划,合理安排,全馆人员齐心协力、尽职尽责,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使图书馆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搬迁过程中,每位工作人员都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各单位也十分注意相互配合,搞好各个环节的衔接,从而圆满地完成了搬迁任务。
参考文献
[1]曹沛.图书馆搬迁规划的制定与实施[J].医学信息,2008,(7):1077-1078.
[2]戴红霞,刘慧娟.高校图书馆搬迁工作的实践及思考[J].上海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2007,(3):121-122.
[3]郑晓东.图书馆搬迁过程中的架位测定方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3):74-75.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固定资产 管理模式
固定资产是各类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固定资产是高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对外开展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高校对图书馆的资产投入大幅增加。办馆规模、办馆条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实现信息化管理以后,现代化设备被图书馆广泛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固定资产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校后“一校多馆”现象也日益普遍。固定资产管理体现为资产多、金额大、分类复杂,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我国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偏重于文献服务,很少顾及图书馆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阻碍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调研的方法及回收情况
本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分层次、分内容的方法进行逐一调研,包括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成人高校等,以确保调研的准确性。通过信息调查、比较分析、问卷调查、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分析等方法从规范管理、账务管理以及资产档案管理等三大方面进行调查。本调研根据中国教育科研网和教育部网站公布的部分山东省高校,包括公办普通高校47所,普通高职院校66所,独立学院9所,民办高校22所为对象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159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回收率90.6%。
2.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2.1在所有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当中,基本上没有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大都属于办公室人员兼职管理,虽然大部分馆使用了自动化管理系统,但只是粗略的登记一下账目,很多系统项目都没有开发使用。再加上还有少部分专科院校当中使用手工纪录,在账目管理上存在不少的缺陷,例如,在资产登记当中,只注重增加而很少涉及到注销等。有些图书馆的领导者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学校图书馆领导所关心的馆内固定资产有较大的差异,多数是注重一般服务设备的采购,而很少关注馆内具体的服务设施、藏书,以及音像制品,电子文献等资产的数量与实物是否相符。定期进行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清点也是《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所求的。否则不坚持按照规定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将会对后期文献管理和清点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同时也会导致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模糊不清的局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图书馆规章制度中很少涉及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无论在要求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过于简单化,缺乏有力度的管理措施和追究方法。
2.2 在固定资产账物管理方面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图书馆不按照规范设立图书资料购置、典藏、流通账簿。有的在实物使用部门不设立明细账簿。这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管理者本身的自我要求意识薄弱,他们从减轻工作量角度考虑,自我主张简化资产移交、接收等规范手续。如新书采购至流通各个环节,没有详细的传递清单,入库文献不履行正常的清点,没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图书入库数量的准确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在账物管理方面缺乏相互监督,出现交接不严的问题。例如: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仅简单的记录接收数量,缺少对资产流通环节的规范管理;无严格的清点制度和规范的清点要求、对丢损情况无约束、正常注销被忽略,致使馆内固定资产没有准确的数字纪录;有的馆缺乏严格的统计制度,不认真填写报表,有些图书资料未作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捐赠文献不入账;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丢失现象时有发生;重使用不重管理,账物不符。在有院部的高校图书馆中部分馆与院部资料室的管理体制不协调,致使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固定资产与院部资料室非一体化管理,阻碍了图书馆对院部资料室的业务的正常指导,双方从图书资料采购方式、财会手续到管理使用等多方面都是分块自行管理,图书馆业务指导缺乏权威地位支撑,许多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现阶段电子文献已经大面积的渗透到各个图书馆馆藏里面,作为图书馆的固定资产,与纸质书刊相比具有较高的信息作用和资产价值,应纳入固定资产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管理。但目前各个图书馆缺乏电子文献统计方面权威性的指导性意见,没有针对性,大部分没有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与统计。还有部分院校图书馆在资产购进与注销方面只注重资产添加登记,而对于报废的资产没有实行注销处理,降低了固定资产账目的准确性。
2.3 在文献资料管理方面主要问题,部分图书馆对积压文献由于没有建数据库所以大都采取估算法,必然与实际账面存在较大的出入。新进图书标价有些是不统一,为日后图书资料价值核算、清点带来很大困难。期刊册数统计方法不科学,固定资产统计的要求是现刊装订以前不记入固定资产,而是把期刊合订本作为一册图书入帐。因装订期刊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延时性,数量不能做到及时统计,就造成了有的学校图书馆只管装订,而没有把期刊合订本入固定资产帐。影响了数据总量的真实性。由于院部资料室图书资料的购买方式、经费的分配方式的限制,影响了学校整体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统计数据的准确率。同时图书资料折价购入在入固定资产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会造成账物不符。对于捐赠文献,虽然是属于无偿所得,不用动用经费,也应当作为馆内的固定资产来管理,但各个馆因为缺乏规范的管理规定,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只注重实物,而没有把其列入固定资产的居多。
3.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图书馆固定资产涉及到多种物品,要达到总账、明细、实物三者相符的管理要求,必须分门别类有层次的来管理,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应把服务设备和文献资料分开来分别管理为易。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 利用 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
一、设立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1)书目数据库的建立
馆藏书目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在我国图书馆界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使我国图书馆正式步入了自动化的发展阶段,从而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出现了以MARC格式为标准的机读目录。
机读公共目录OPAC是图书馆重要馆藏数字资源系统,它是反映图书馆全部馆藏,是用户利用图书馆的入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机读公共目录OPAC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到网络资源的检索上,使馆藏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文献管理与检索的自动化,为读者网上查询提供了条件。可见书目数据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在过去几年里,出现了书目数据的回溯和书目数据库的建立浪潮。走在这一前列的还属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在人力和财力上都比其它一般图书馆雄厚。目前,各大院校图书馆基本完成了书刊书目数据库的建立。
(2)专题数据库的建设
通过网上查询,不难看到,各大院校图书馆的主页上都挂上了与该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课题关系密切的专题数据库或特色数据库。
(3)数字图书馆的兴起
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已达上百家,其中超星、国家等商业数字图书馆占主要地位,均发展得比较成熟,已建成了相当数量、种类的电子图书。这些数字图书馆的建立,给全国各大中小图书馆增添了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尤其是全国各大院校,他们看好这两家的数字图书馆对图书的回溯,正处于试运行阶段,这从部分高校的主页上可显见。
(4)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一般高校图书馆WEB网页上均已挂上了与本校学科建设关系密切的网上免费学术资源。对于网络资源的采集整理工作目前图书馆业内正在研究、探讨中。定期收集网上免费学术资源,贮存到本地服务器,成为馆藏数字资源,依据校园网为本地用户所用不失为一种良策。
2.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
(1)缺乏科学组织和管理影响数字资源的利用
虽然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已初具规模,但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只是在图书馆网页上按书目、电子期刊、数据库及网络资源等名称展示,多数用户无法从这些名称中判断出该资源所涵盖的学科和具体内容,必须分别打开、查询和判断,这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着数字资源的利用。
(2)计算机及网络环境制约着数字资源的利用
信息查询的效果与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登录的数据库服务器性能、网络宽带等至关重要。有时由于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往往使用户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查到所需的文献资源,影响了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
(3)对高校重头读者群的忽略制约着数字资源的利用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组成。教师为教学和科研寻求信息,学生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后扩宽知识面及论文撰写而寻求信息。这两种读者群中,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知识寻求的量上,无疑学生是重头读者群。因此,如果对这部分读者群的忽略,那么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就无价值可言。
(4)有些数据库的检索、浏览、阅读的烦琐制约着数字资源的利用
大量数据库的涌现,激活了各大院校图书馆,他们不惜重金大量购置各种数据库,从而充实各自馆藏数据库。然而,从购置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来看,均有各自的检索方式和阅读条件的要求,包括各种浏览器、阅读环境,检索时的组配方式等制约着读者的查询要求。这样,大大地增添了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化信息的麻烦,从而影响着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二、“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的设立
所谓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就是读者凭借书证自由进入馆藏电子阅览室,通过计算机网络免费查询馆藏数字资源。它类似于传统式的印刷资源流通部,但又有别于它。所谓类似,便是读者凭借书证或学生证自由即免费出入该流通部;所谓有别,传统式的印刷资源流通部是读者凭借书证或学生证入库从书架上查询与已所需的资料,而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自己所需的数字资源,它不受馆藏复本的限制,可以由多位读者同时使用,弥补了传统式的印刷资源流通部藏书数量有限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
1. 设立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的方法
设立“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的方法:增加投资,开设自由机房,将机房内的所有IP地址段控制在校园网内,只供学生检索校园内的所有数字资源,不得跨出校园网。避免了有些学生因上网看电影、聊天、玩游戏等占机而影响急需上机检索馆藏数字资源的读者。再者,一般的网络机房是有偿服务而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则是免费服务,这就使得那些因经济困难而无能上网的学生,也能获得自己所需的数字资源,从而满足了他们在学习上以及科研资料的需求,自然也就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2. 对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工作的管理要求与方法
(1)加强对馆员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
图书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重视图书馆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培养一支既熟悉基本业务又具有计算机应用技能,既了解各种形态信息资源又具有较强的用户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
(2)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资源利用保障力
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是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根基。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性能的服务器机群,加大校园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提高终端用户机器的质量,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为进一步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加强读者培训,提高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能力
要提高用户利用数字资源能力,其有效的途径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对读者的培训。对待教师,要定期办学习辅导班,辅导他们如何查阅数字资源。包括阅读软件的下载、文件获取的方式、程序以及浏览器的使用技巧和一些特殊功能等。学生方面,加强对学生读者文献检索课教学,尤其是机检课程的改革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4)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提高馆藏利用率
面对日益丰富的数字资源,图书馆应提供数字资源查询的统一界面和一步到位的服务。使读者能够在一个入口、一个检索界面、经过一次检索就可获得全方位的数字资源和全面的相关信息。即经过一次检索,读者就可得到数据库、期刊、图书等不同类型的文献的中英文数字资源的详细信息,从而达到简化检索界面,去除重复操作,提高馆藏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何培忠等.网络快讯[J].国外社会科学,2002,(1).
[2]柯素善.美国图书馆的今天:实践,趋势与挑战.2002年南京馆长会议上的发言.
[3]刘颖.谈如何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44-45.
[4]常青.提高数字馆藏利用率的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1):53-54.
篇9
【关键词】管理模式;特征;局限性
1.传统图书管理特征
传统图书馆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 主要以管理藏书和保证藏书两方面为重点,包括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等五类工作。这样图书管理模式表现出简单、缺乏商品化服务性。以下是对传统图书管理特征的几方面总结。
1.1图书管理的封闭式
过去的图书馆管理就像“故意”藏书一样,把大量的书屯在图书馆,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一般都是以自己为服务中心,自我服务,自我建设,同时以追求藏书规模为重点,忽略自身能力,图书管理应该集合社会资源,而传统的图书管理就忽略这一点,缺乏图书管理之间的交流,单靠自我封闭的发展, 与信息时代资源共享的环境格格不入。
1.2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被动
传统图书管理服务就像“守株待兔”一般,等待读书者的自动上门,这主要与我国过去的国家发展的状况有关,只做好有关馆藏资料书籍的借还保管工作, 主要服务方式是参考咨询、馆内阅览、文献复制、书刊外借等, 缺乏主动寻找市场、更好为社会服务的观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各种资源在网络上交流,已经渐渐的“孤立”了图书馆,因此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的被动性已然不适合图书馆的发展了。
1.3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对象较单一
像市场上所说的“回头客”一样,社会上各类型的图书馆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体,这些读者群体主要体现在获取知识渠道的习惯性,是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传统型用户,他们不喜欢通过别的渠道去获取知识,把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放在图书馆。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 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不重视。同时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单一的服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
1.4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简单低层次
传统图书管理主要以收藏图书为主要内容,通过以处理文献展开加工、保存、收藏图书期刊资料等,把纸张作为文献信息管理的载体,这就是传统图书管理的主要路径,缺少对文献信息的再加工,在读者进行阅读查找工作时,只单一的提供原始文献或者馆藏专题文献。
1.5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低效率且结构行政机关化
传统的图书管理不把图书的利用率和阅读量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是注重图书馆的藏书的规模,并以此作为图书馆等级评价标准,显然没有把图书服务作为图书管理的重心,图书管理主要从事采集、编排、加工、入库、管理等重复性工作。同时传统图书管理过于行政机关化,所有的图书管理人员及图书馆的经费,完全由上级预算开支,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因此图书管理的管理模式、发展方向、读者对象等均与社会市场的发展脱轨。
2.现代图书管理具备的特征
2.1信息网络化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主要依靠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因此建立在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基础上,让知识的掌握更加通畅方便,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趋势。在今天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要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求人们具备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合理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要把图书管理与读者对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作为管理的方向,保证获得信息的顺利通畅。
把信息网络用于图书管理上来,可以为读者提供便利的阅读途径,也能加强图书管理和图书管理的交流,达到信息共享,为图书管理工作的模式创新提供更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图书馆也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作为向大众传播思想文化的圣地,图书馆有它自身强大的教育软实力,图书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着人们,并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及人文修养。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时间间距越来越短,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世界趋势。图书馆的发展更加向公益性、公共性及开放性的方向进行,每个公民都可以“随心所欲”在图书馆学习和获取各种知识,因此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服务人民,这与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完全吻合。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主体方向是数字网络化,这种发展方向不是对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使它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图书馆的活力,要让图书馆里所藏的大量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图书管理的最大效益化,这样一个崭新的图书管理模式也就诞生了。
2.2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没有高效的图书管理员,就不能发挥图书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员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借借还还,因为现代图书管理工作更强调多元的服务性,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转向了开放、多方位和主动,图书管理员的角色更加具有功能意义,所有的信息管理、信息导向、信息顾问等等都将有图书管理员来完成,这也就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要担任图书管理员,也要成为构建知识经济社会的参与者,同时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娴熟的业务技能、极强的洞察力及创造力,图书管理员将成为信息方向的导航者和信息处理工程师,因此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2.3具备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现在图书馆的管理效益已经摒弃了传统图书管理的思想观念,把信息的流通利用为其唯一标准,图书管理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 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 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 更加面向网络环境,同时现代图书管理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加强数字化发展,硬件更加完善,建成性能高的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现代图书管理的服务性更加主动,调整过去呆板服务模式,总之现代图书管理更加是具备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篇10
关键词:藏品数据库 藏品管理 博物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53-01
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从最初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触角逐步地扩展到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 图书档案、行政管理、设备运维、虚拟博物馆等各个方面。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藏品数据库的建立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关键因素。数据库是将逻辑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数据库技术是一种用计算机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编码、组织、分类、存储、检索、更新及维护。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引入数据库技术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都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操纵和检索各类数据。在博物馆事业中引入数据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将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藏品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博物馆利用各种数字手段,对以藏品为核心的相关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形成完整的数字内容体系,通过藏品信息数字化,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
一、藏品数据库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对于博物馆而言,藏品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建立一个规范、有序、标准的藏品数据库,应该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使用传统的手工填写纸质总账、编目卡、藏品档案等方法,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文物数据采集、记录项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保管条件、藏品的数量、种类,以及保管人员的业务素养,形成了各个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同。再次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种类繁多,出入库手续繁复,重复性的工作量巨大,使得藏品管理和藏品信息的应用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文物资源信息难以更好的应用于文物保护、文物研究,展览陈列、公众服务等工作。尤其是当各博物馆的信息化深入发展下去,准备结束各博物馆信息孤岛的局面而实现资源共享之时,藏品数据库建设的问题就立刻成为拦路虎。建立藏品数据库的目的不仅是替代传统的藏品卡片式管理,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在于能便捷地利用文物信息资源,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实体文物,并由文物数据库系统衍生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影像处理、虚拟博物馆等辅助系统。
二、数据库技术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展示
藏品是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博物馆展陈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没有藏品数据库,博物馆的现代化展陈会成为无源之水。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表达、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以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藏品数据库系统提供和处理海量文物信息,包括文物基本信息、二维照片和三维动画,结合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使博物馆展览陈列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化。发达国家的展馆无一不是全面、深入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表现本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这些数字手段都离不了数据库技术。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展俨然是数据库技术、视觉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
三、藏品数据库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深入应用,传统形式上的博物馆开始产生了分化,人们可以不再亲临博物馆的展厅,而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处理、传输技术,远程参观、研究文物。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博物馆被形象的称为“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的辅助与延伸,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则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一个完整的虚拟博物馆必需的组成部份有:藏品数字信息、存储处理服务器、展示平台 软件、计算机网络、客户端。从藏品数字信息看,它完全来自于其所依存的藏品数据库,虚拟博物馆的所有资源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不然,虚拟博物馆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了依托。从存储处理平台看,虚拟博物馆所需的所有资源数据库必须依靠藏品数据库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藏品数据库建设和影像数据库、镜像数据库、陈列展览档案数据库、教育活动数据库等都是虚拟博物馆存储平台的建设内容。离开藏品数据库的支撑,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只是一个空壳。利用藏品数据库系统,虚拟博物馆将有形的文物资源虚拟成数字化信息展现于计算机网络世界,可以突破博物馆管理和展览上的时间、空间、环境、地理区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功能,造就 “永不闭馆”展览。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随着博物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深入。而博物馆信息化中,藏品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不仅能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等职能工作,更能对发挥博物馆陈列展示、教育、服务大众的社会职能起到推进作用。加强藏品数据库建设研究,使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做到既科学先进,又合理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华.浅谈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技术.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
[2]赵秀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文教资料,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