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实习总结

篇1

【关键词】LPC2119;CAN;实时;监控系统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microprocessor as the core design of awelding shop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LPC2119,can sample circuit testing of welding workshop of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when welding workshopenvironment parameter exceeds the set value will open theventilation system and through sound and light alarm,and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o the monitoring center through the CAN bus,the monitoring center environmentreal time monitoring of welding workshop,to prevent a catastrophic accident.

Key Words:LPC2119;CAN;Real time;Monitoring system

焊接车间里常存有大量的可燃和有毒物品,同时在焊接操作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化学气体,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检测这些气体的存在可能会对工作人员身体产生危害,可燃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还会产生爆炸,带来的危害就相当大。所以设计一种高效准确的监控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利用CAN总线的通信实时性强、容错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设计了焊接车间的实时监控系统。

1.系统结构

系统用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LPC2119芯片,该芯片功耗低。电路通过8路传感器传送在焊接车间里的环境信息,分别是氧、一氧化碳、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硫、甲荃的浓度以及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当检测到气体超出设定的标准值时就会产生声光报警,微处理器给换气继电器电路信号开启焊接车间换气并通过CAN接口电路向临控中心送报警信息。监控中心随时可以通过CAN总线读焊接车间的环境信息,显示电路用来显示当前环境状况,供工作人员随时查询。由于CAN总线的优势监控中心随时都可以准确的掌握焊接车间的环境状况,及时处理突况。

图1 系统结构图

图2 SO2取样电路

2.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1 取样检测电路

气体传感器选用的是炜盛公司的ME3系统和德国Drger公司生产的miniPac系列定电位电解式传感器,传感器电路如图2所示。各检测电路基本一样,这里只给出了二氧化硫(SO2)的取样检测电路,AD623是一个集成单电源放大器,它的增益可以由外接电路控制。湿度取样检测电路是由湿敏电容HS11XX和TLC555组成,具体电路如图3所示。取样检测电路得到的检测信息分别送到LPC2119的P0.16、P0.20和P0.25-P0.30八个端口作为采集信号输入端。

图3 湿度取样电路

2.2 CAN接口电路

LPC2119芯片中自带CAN控制模块,CAN接口电路就由6N137和82C250组成,P0.23端口与RX0相连,P0.24与TX0相连。

图4 CAN接口电路

2.3 LPC2119端口分配

系统微处理器LPC2119各端口连接是:P0.16为湿度取样检测电路信号输入端口;P0.20为温度取样电路信号输入端口;P0.25-P0.30为气体取样检测电路信号输入端口;P0.0-P0.7为LCD显示数据端口,P0.8-P0.15为LCD显示控制端口。LCD显示屏用深圳市川航科技有限公司的CH240128C液晶模块;P0.23和P0.24为CAN总线数据端口,P0.17为换气继电器控制端口;P0.18为声音报警输出端口;P0.19为光报警输出端口。P0.21-P0.22为按键输入端口。

3.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是基于μC/OS-II系统设计的,μC/OS-II是一个多任务的操作系统,模块化设计可移植性强。本系统的设计流程图如图5所示。

图5 系统软件设计

4.结束语

本系统设计微处理器选用LPC2119功耗低、处理能力强、性价比高,可在一个焊接车间安装多个本产品,通过CAN总线组网并与监控中心相连,CAN总线传送速度快,可靠性好,监控中心可以实时准备的知道焊接车间的环境参数,预防为]灾难性事故发生,同时监控中心也可以通过CAN总线对本产品的各节点进行设置,防止节点产品误操作。

参考文献

[1]王娟.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2(23):188-190.

[2]李明俊.高效气体监测方案应对空气环境监控需求[J].集成电路应用,2013,35(11):101-106.

[3]米娟芳,高楠.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的设计[J].山西电子技术,2013,3:15-26.

[4]陈宣扬.可燃气体检测报警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周立功.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第2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1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每年从国内各高等院校毕业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数以万计。但从社会的用人单位、公司、企业反馈的信息却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设计教育没有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通过考察各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设计课题陈旧,学术型的比重很大。设计结合市场的实践环节偏少,偏离了对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术化”的倾向。同时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不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也误导了专业教育的总体思路。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有大量的美术专业出身的设计专业教师在任教,以非设计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现代设计师;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的状况下培养的学生势必专业思路含糊,专业技术能力不强,进入社会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3)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一方面是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而是直接讲授教材上的理论,教学内容空泛。这样“理论至上”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很不利;另一方面没有利用好社会优秀资源,引进社会相关高级技工、民间艺人进行讲学。造成学生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缺乏,不能深入的体会工程技术与设计艺术怎样相结合。实践教学方面,一直沿袭老的教学模式,实践内容与当前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不够。以写生考察为例,过分注重写生的绘画表现而忽略对建筑装饰、民族文化,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考察内容,过分注重展览效应而忽略调查报告的总结。(4)实践教学环境支持不够。首先,在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反映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学生的应用需求出发落实到实处,很多实习基地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专业设计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其次,缺乏专业的实践基地。学生缺少走出去的场所,不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对企业的设计流程与施工管理过程缺乏了解。这样的培养环境不利于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2 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入手,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进。从培养目标出发,把应用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专业需求的结合,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整合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经过考察其他学校大概一致)实践教学包括写生考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约占总学时的16%左右,比例有些偏低,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学时和学分的比例。实践内容按专业综合程度层次递进,要充分和专业特点、专业需求结合起来。开设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考虑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模拟实体工程项目设计竞标,甲乙两方就设计方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方案评价和设计创新。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把参赛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确立设计的要求与方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能获得不少设计奖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科研能力。加强“双证书”的培养,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求在毕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职业资格证。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3)建立有效机制,利用社会资源。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提供有效的机制,聘请社会的设计名家、项目施工管理、民间艺人等来校进行实践方面的讲学、讲座,同时安排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3 从目标责任出发,任优化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备专业教学的教师资格又具备相关专业从业资格的教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程设计师、建造师等。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忙于教学,较少在社会企业的设计一线、生产管理一线等从事过相关工作,因而缺乏实践经验,这势必产生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 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等问题。为此,地方高校要制定灵活的制度,积极为在校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教师在社会的实践工作开绿灯。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地利用集体的力量扭转在教学和科研上“单兵作战”的情况,把教学改革和科研探讨常态化。同时要聘请在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等行业工作中有丰富经验、良好业绩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提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设计中要考虑社会市场的变化与要求,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认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学习材料与结构等。因此,面向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形式。

(1)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机制。在校内建立以教学为目的的设计工作室,要求注重教学课题的实践性环节,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学生可以在设计工作室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设计工作室教学中,教师把实践设计项目纳入正式的教学作为课程的课题之一,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商业环境要求,指导学生更多地从经济性和实用性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和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看到设计完成并投入实际项目施工的过程。这种真实参与实际工程设计项目、积累经验的做法普遍得到学生的认可。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实战锻炼,能有效地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细节,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设计操作能力。 (2)加强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产学研”教学形式中,建立校外有不同功能的实习基地。实习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1)了解当前市场的发展变化,认识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2)学习新的材料、工艺技术,学习施工工程技术。3)了解市场的设计管理、营销。通过实践过程积累社会专业实践经验,增强专业知识厚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设计施工企业与学校专业教师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作为设计课题进行设计。教师通过实际项目进行相关教学,并按工程项目要求完成设计项目。其次,学生进入设计施工企业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设计项目。通过这个环节有效地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学生能充分的提升设计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把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改进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强调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加强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把设计课题与实践设计项目相结合。教学中要求真题真做,努力提升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社会竞争力,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 孙红阳.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装饰,2004(10).

[3] 段少军.浅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实践教学[J].艺术教育,2008(9).

[4] 项蓓丽.地方性大学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1998(6).

篇3

1.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意义

实践课教学的研究是基于认知理论的基础。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情景中,在具体情景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对于环境设计系实践课教学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系统化的实践课程更能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就业,成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对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为艺术设计类其它专业的实践课提供借鉴;(3)实践课程教学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的基础,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基本保障。

2.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分析

德国——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很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情况的了解,可以借鉴一些有益经验,并改进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中的不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为“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即教学计划的制订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围绕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整体性强,学生在基础学期就可接触到专业领域,而在专业学期仍然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讲授与训练;打破各学科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各基础及专业学科的开放与交叉。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校毕业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实。而这些特征也恰恰是我国的学院教学中做得不足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我国在教学中课程的设置重视和强调的基础课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时数量多,而且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的顺序来设计,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色不突出,欠缺交叉和融合,一些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职业实践和理论科学紧密结合,以使学生尽早地将理论学习有效地应用于职业实践,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培训特色,也是学生能否顺利适应职业工作的关键。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中,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成效显著,这也是其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具体的职业实践工作。无论是学位论文工作的完成,还是实践学期的实习工作,都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实践学期中,学生应在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的课题。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为企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两部分,内容的安排和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

3.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借鉴德国实践教学的经验,我国的实践课教学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和力量,弥补学校设备方面和人员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未来发展。

(2)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完善法律体系之上的,有了法律的保障,企业才能把这种教育作为企业自身行为来对待,保障教学培训过程中岗位、教师、培训车间的质量,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3)调整院校课程设置。调节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在顺序设置上适当的交叉,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增加企业实习的时间,丰富实习的内容,避免企业实习的形式化。

4.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实践课程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比例将超过30%,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实践课程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理论课教学一样,实践课程也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与基础课、理论课程的联系,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本身的联系,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研究根据实践课教学体系的要求,为每次实践课制定相关的任务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探讨如何在低年级的实践课程中灵活引入校企结合教学,让企业尽早与教学挂钩。并思考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使实践课成为学生进入企业正式工作的桥梁。

(3)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的研究实践课授课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所以它不像理论课程那样有详尽到每天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也不会每周安排具体的授课时间,而是以周为单位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如何监控学生学习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研究中去,即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总结

篇4

关键词:实践课程;问题;挑战;改革

环境设计包含工程技术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等多门学科。包豪斯艺术学院认为,环境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备的综合性学科,培养的人才标准是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及环境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探索新形势下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是我国环境设计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

1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因为环境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但从实践教学的表面层次来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通过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要求。只有努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保证环境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质量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1.1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环境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所以在知识体系中更应该突出实践性。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果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其就业前景也会变得更好。环境设计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很多,但这些工作岗位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需要从业者有十分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环境设计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未来获得理想的工作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

1.2优化教学水平

环境设计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优化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情况多变的市场。同时,教师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进步,加强高校与市场的联系,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

2环境设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基础思维训练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高校首先学习的都是表现技法及设计基础技能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及绘图技巧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而言,环境设计艺术思维模式的培养更为重要。由于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经过美术专业基础的训练与学习,他们还处于一直以来养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包括传统的艺术观察方法与审美习惯,很难适应环境设计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模式,如果在这个阶段反复强调技能及设计意图的表现,对学生后期设计能力的增强及视觉观察方法的建立都十分不利,未来会导致学生创作灵感匮乏,直接限制了学生创作及其创新能力的增强。因此,在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中,应将思维训练课程加入实践课程结构体系中,以训练设计思维为目标引入实践课程,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训练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

2.2缺少以能力增强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人才的竞争无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技能的竞争,一个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专业知识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解决,但是在综合能力方面,则是高校教学中众多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要求将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加以实践。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有设计知识的积累空间塑造能力的增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知识的积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专业性,使学生具有独立的观察、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塑造能力的提高,则是一切设计活动的基础,学生需要正确分析空间形态结构,充分了解内部细节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加以艺术表现,将形式美的原则应用其中;最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未来就业能力表现的重点,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就业压力,教学理念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方面希望学生博学多才,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什么都学,如建筑设计、美术理论、计算机操作等,形成了建筑知识不如建筑专业、美术修养方面不如纯艺专业、软件操作甚至赶不上职业学院的情况。在有限的学时内,这样培养的学生很难找到自身独特的人才定位,学生即使在未来进入社会岗位,还需要用人单位沿着其中某一个方面进行二次培养,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社会人才培养的成本。通过众多院校调研,各个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竞聘成为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及工作背景。有工作背景的外聘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也很难融入课程设置的核心工作中来;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普遍存在对施工工艺与材料结构不够了解的问题,很多专业知识还是停留在书本上,教学与实践无法协调统一。

3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的教学目标

就业是学生学习效果、能力展现最好的评测方法,各高校在教育市场化的前提下,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必须为用人单所认可,经得起人才市场的考验。环境设计专业就要面向社会,设计要符合大众审美,市场的需求就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在专业培养方面,要将艺术与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可。

3.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内容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依托实践课程教学与实践共同培养的,在尊重传统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强调应用知识能力的整合,将案例带入日常教学环节中,将教学目标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旧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序列,重新按照实践型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组织,在保障学生掌握具体应用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要求,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实践教学主要的支撑部分。

3.3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教学队伍

由于高校教师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将教师寒暑假的修整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保证本专业备课及工作时间的前提下,组织教师通过社会调研及实践的方式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设计企业进行系统的培训,真正做到企业的设计人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教师将设计企业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中,开创高校校外导师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体验设计项目。灵活地优化教师结构队伍,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

3.4完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完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纸上谈兵的问题。同时,高校要与当地的设计企业,共同建立符合本专业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践,结合设计企业当前的一些典型设计项目进行讨论,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合理对接,一方面可以解决设计企业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将学校讲授的知识用于实践过程中,同时教师进行项目总结,为未来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

4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各个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强化教学效果的一个前提。目前各个高校新生素质及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高校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实践教学改革这个问题,将竞争放到首位,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真正地突显专业院校核心专业地位。当然,各个高校有不同的专业环境特点,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特定问题去独立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不同院校的专业特点发挥出来。而这方面就需要学校高层及政府的支持,所以各高校需要制订长远的改革规划,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问题可能会随时出现,本文只是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但具体的改革方法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未来进行改革,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学科培养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元高.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交叉教学模式分析[J].艺术科技,2017(10).

[2]叶姗虹.空间解构——构成主义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10).

[3]丁虹翔.楚雄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理想”主题系列毕业设计创作活动解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4]张智铭.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J].科技展望,2017(2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就业前教育,按照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标准要求,培养出初步能够适应在企业发展的毕业生。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校企合作的办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找到一条既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又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道路。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性强,对技能要求高,因此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我校环艺专业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至今大多有十余年的历史,和本科院校的培养理论型人才的目标不同,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一批批应用型人才。正因为此,高职院校大多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书期间接触行业知识,毕业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却渐现困境,很难找到愿意合作的企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法律机制不健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育的责、权、利仅仅局限于意见和建议,并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害怕承担风险很难照章办事。(2)院校教学局限性。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是新生入学之前,三年的学习过程必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同时长期“闭门造车”,缺乏对企业岗位需求的了解,使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部分居重,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经验,缺少职业化培养的思路和措施。(3)企业参与度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院校追求学生获取实践经验之间存在矛盾,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不会带来更多经济价值,而很多中小企业人力、财力有限,无法接收过多的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同时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不容易受企业的约束,管理相对较难,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得不到预期的回报。

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目前,全国有几百多所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院校占了很大比重。一般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致分为室内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两个方向,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工程概预算等多门学科。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实践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等。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环艺专业校企合作基本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1)输送学生进企业。学生就业的设计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从几百人到几个人不等。因此针对不同的企业规模,一般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大致有以下几种:1)集中培养式。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大中型设计公司,集中学生去企业培训,了解企业文化和岗位需求,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强度。在集中培训后,企业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身需求,将学生分配到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分散培养模式。绝大多数设计公司的规模较小,接受学生实习数量有限,同时小设计公司相对大企业往往日常事务繁琐,设计师要肩负设计师、业务员、监理等多种职业技能,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能力、客户沟通、现场施工、业务拓展等,对学生都是极大的锻炼和挑战。(2)校办产业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环艺专业特点,兴办设计公司或者监理公司,可以先从校内办公楼或教职员工家庭装修着手,并积极开展校外任务。(3)企业办学模式。即由设计企业自主办学或合并已有的学校来管理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前很多中职院校大都是这种模式。因此企业在办学时能在组织制度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必然有新的飞跃。

3 本校校企合作特点

本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分为两个方向: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在这两个专业方向中,采取了不同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分别为以下几种:(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都是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校外建立了很多实训基地,如中山植物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花苑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众达装饰有限公司等,方便老师带领学生去实训基地了解更多的实践知识。(2)建立实习单位制度。学校和南京花苑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众达装饰有限公司等建立起良好的实习单位合作协议,从大三起让学生去公司实习,并将所参与的实际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从2010年起,学生完成的《白下区老年公寓整体设计》、《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设计》、《南京市秦淮区儿童育苗接种中心》等三件设计作品连续三年被评为2010、2011、2012年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3)引进校外人员进课堂。光从大三让学生进单位远远不够,我们学校从大二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引进校外设计公司总监、经理进课堂,担任我们的外聘老师,专职老师和外聘老师的比例甚至高达1∶1。这些外聘老师结合自身在公司里的实际课题跟学生讲解沟通,取得了非常良好的课堂效应,学生爱听并能学到更多实用理论。(4)将校内老师送出去。学校里的老师如果仅仅只会教书那就是闭门造车,学校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实行了挂职锻炼这一要求,让老师利用寒暑假去单位兼职锻炼,并鼓励老师业余时间接项目、做课题,从实践中得真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老师的要求。

4 总结

当前我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刚刚开启不久,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上政府和企业的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才能更好的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为我校环境艺术专业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劳动社会保障部部长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200739.

[2] 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3] 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04).

[4] 黄德辉.不管学生素质多差,教师职责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5] 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

篇6

建筑设计类教学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在此类课程教学中进行环境设计训练最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成效,教学中可结合建筑的分阶段教育目标设置环境分阶段训练目标。

1.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

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集中在三大构成训练,近些年开始融入建构训练。传统建筑教学中拟定的题目主要针对构成目标的个体,往往未设置环境的背景。这样容易让学生在最开始就忽视对环境的设计思考。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主要集中在一年级。给每个构成作业设置具体的环境条件。比如色彩构成中,引入四季的主题或者课程所处的季节特色主题,让学生进行能表达主题环境的色彩设计;比如在空间建构中给出明确的地域环境或者场地条件,让学生在该背景下进行主题建构训练,形成的空间能和环境产生诸如视线或型体等联系。

2.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

进入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开始逐渐学会小中型建筑的设计手法,在这个时候也是学生开始对自然界中光线、风体等要素最感兴趣也最不知如何运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设计训练中要进行纯粹自然环境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训练,即抽掉所有的和人文、习俗、文化符号等场所环境要素,让学生在研究场地的光线、通风,研究这些要素如何运用到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探讨水体、地形等环境要素如何和建筑在型体、功能布局、氛围营造等方面发生联系,从而进行完全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建筑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既能避免对各种流行建筑风格的抄袭或者单纯追求纯粹符号性的立面或构图,也能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进入自然环境的探索。

3.文化景观的设计训练

进入大三下学期以后,在设计类课程中可以逐渐增加环境训练的难度。除了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外,该阶段要增加以历史人文等文化景观为主要出发点的设计训练。在设计前期可通过制定便于学生调查的场地,让学生对场地所在的历史、人文、习俗等人文景观进行深度调研,并在设计方案中以文化符号设计的形式进行体现。当然,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和自然要素设计训练要继续。

二、引导副线——理论类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理论是设计训练的基础,除了设计类课程中的训练,可增设以环境教育为主的理论课程。

1.基础环境教育

和融合环境的设计训练阶段相呼应,该类课程要开设在一年级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特色。以概述讲解为主。

2.自然环境教育课程以介绍自然光线的特征、风的运用和发生规律、地形的识别和与建筑建造之间的关系等主要自然要素和建筑设计间的理论。

3.人文环境教育现行的课程中建筑史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和设计理念。除此类课程外,可增设更加细致的人文环境教育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个文化符号或者场所文脉在建筑中表达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三、认知副线——实践类课程中的环境示范

1.环境认知

该环节可增加环境认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知。比如选择某个具体的建筑及环境,让学生选择一天的不同时段和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图示笔记,记录光照、风等自然要素在建筑内外空间的变化和对内部舒适度的影响等。记录不同人群对建筑内外利用的感受,分析其内在的人文原因。这样的认知训练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并能在设计中自觉养成对环境因素的运用。

2.建筑与环境的实践实习

实践实习环节可选择优秀利用环境的建筑实例,由老师现场详细讲解其对环境的巧妙利用,并邀请学生进行总我调研自我感受自我分析,最后增加集体讨论环节;为了加强正面利用环境印象,也可选取小量忽视环境要素或者未充分发掘环境在建筑设计中有益价值的案例,先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后,再作为作业改造训练题目,激发学生的认知习惯养成。

四、总结

篇7

1.1美术实习结合快速设计近几年,建筑设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研究生或全国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重要的一项能力考核内容就是快速设计,快速设计已经成为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形式。面对这种形势下,辽宁科技大学积极进行对应的教学改革。一年级的美术实习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快速表现技法,通过对树、云、石及单体建筑的临摹和写生等方式,使学生基本具备快速表现建筑的能力。二年级专门设置建筑设计表现集中周,通过一定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快速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四年级分别设置建筑设计集中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开始的先期设计限时表达:先进行设计,再限4小时将原有设计方案表现出来;到后续的限时设计表达:6小时内设计加表现。经过四年的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工作中也更加具有竞争力。

1.2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为他们的创业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暴露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专业教师利用科研机会,带领学生进行实际项目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学效果显著。(1)通过接触实际项目,学生了解了规划项目的设计过程。从去村镇走访和调查,到汇总意见进行规划与建筑设计,学生在每个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受益颇多;同时,学生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内容合理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2)通过项目设计改变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脱节问题。在学校建筑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于重视设计的功能、造型、构成、外表、形式、美观等,冲动浮躁,华而不实。通过实际项目设计,学生切实了解用户的想法和要求,设计思维更贴近现实,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3)通过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就有关问题亲自与用户进行协商和沟通,也需要就设计中的问题与设计组的同学共同分析和讨论,锻炼了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和同学间的配合能力。项目设计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参与的同学有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也为今后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设计提供了经验。(4)通过项目设计提高教学效果。项目设计过程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项目设计,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为后续的教改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3进行建筑师执业教育从接受系统的建筑学教育到成为执业建筑师之前,首先需要取得注册建筑师执业注册证书。国家对从事各种建筑设计和相关人员,包括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等设计,以及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和对设计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自1999年国家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以来,为了培养未来合格的注册建筑师,辽宁科技大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场地设计”课程,单独开设了“建筑构造”课程。另外,“中外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课程,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与注册建筑师的考核紧密联系,使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

2实践能力的培养

2.1鼓励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研学生在二三年级可利用暑假时间完成教师要求的调研任务,内容既可以是下学期的设计前期调研,也可以是教师的课题调研,还可以进设计院了解工作流程及本专业分工,等等。虽然低年级学生在设计院并不能参与专业设计工作,但通过调研,可以在设计院的工作氛围中感性地了解本专业,帮助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实践的真实感受。

2.2鼓励学生进设计院实习设计院实习是建筑学专业教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四年专业学习的综合演练。实习使学生建筑设计能力与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所从事的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筑师业务实践将学生分派到各地的建筑设计院(所),学生由指导建筑师按“实纲”要求,结合实际任务的情况进行安排,作为建筑师的助手,参加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和绘制等工作。实习期间的专业课程以自学为主。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等,搜集并熟悉有关标准图和产品样本。定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和有关项目设计实习日(周)记。实习结束,要求学生每人对至少20周的实习进行总结,详实客观地反映实习过程,整理记录各周工作进展状况和相关业务学习情况及学习体会等;回校时须上交不少于10张1号蓝图或白图;最终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成绩评定除考核上述要求完成的成果外,还要就实习进行答辩,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通过实习,每年学生在实习单位建筑师的指导下,参与或完成了大量建筑施工图和建筑方案等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和好评。(1)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实际。学生们通过实习了解了将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职业要求及社会责任,改变了理想化的思维,更加务实和贴近社会;通过实际工作体验,增强了对知识的渴望,感悟到了市场经济状况下的人才竞争的激烈和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贫乏,求知欲望增强。(2)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基本掌握了建筑施工图绘制的方法和深度,了解了建筑制图规范以及各专业彼此间的协作关系。结合实际工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结构和材料以及构造节点等技术知识,提升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整体素质。多数同学在实习中态度认真,勤学好问,不辞辛苦,虚心求教,彼此沟通,对所学专业充满了信心,强化了集体的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结语

篇8

一、训练机构教学的特点

训练机构的培训任务决定了其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业性;二是应用性;三是综合性。培训机构的培训对象和院校学员相比,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实际工作都是以技能应用为主,且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其岗位工作能力需要满足多种岗位的需求。

二、目前训练机构的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训练机构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的特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目前经常采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一是教材指导方法;二是实习操作演示。虽然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内容是固定单一的,学员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其创新性思维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锻炼。

三、训练机构教学中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应用

1.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情况,按照教学对象的岗位任职需要和“短板”进行选题。可采取课前调查分析,拟制多种教学预案等措施,摸清培训学员的真实需要,及时调整更新采用案例的内容,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重在对学员管理技巧、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参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员角度讲,实施案例教学,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二是选择学员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三是选择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问题;四是选择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

2.“发现式学习”教学法

(1)获得有关知识信息。大量的研究总结出学习者可能在他们的发现式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发现学习之前,学习者最好能对该领域有一些起码的了解。所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与该领域有关的知识是发现学习的一种支持策略;

(2)帮助学员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督。在发现式学习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计划。在发现式学习过程中有两类非常重要的自我监督活动:保持合理的目标定向和监视评价自己设计实验、解释数据的策略;

(3)设计优化的模拟学习环境。在设计学习环境时,必须在保留自由创造和提供指导间保持平衡;

(4)综合性的学习支持。以上学习是针对发现学习中的特定环节而提供的学习支持,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一些更为综合的学习支持方式,为促进学员的发现学习,教员可以为学员提供一个活动的程序结构,引导学员按照步骤进行探索。

3.“合作式学习”教学法

(1)分析合作学习的对象和目标;

(2)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在一个特定的合作学习环境中,合作学习伙伴共同面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

(3)合作环境的创设。合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合作学习研究组指出,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环境可以支持有效的合作学习;

(4)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员需要为学员设计并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尽量缩短无效时间,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训练机构培训中发现式和合作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对应的关于不同岗位的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的知识内容和相应的能力改变目标。

(2)分析培训对象的特征;

(3)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中应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4)信息资源提供。这里的信息资源一类是数据类资源;另一类是发现和合作式学习过程中需提供的提示和帮助;

(5)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设计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要让学员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员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另外要强调学员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计划;

篇9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高校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卓有成效的主题班会,能启迪学生心灵,提高学生个人能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开好主题班会,不仅是辅导员管理水平的体现,更是整个学生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主题班会存在的个别问题及分析

1.主题散乱,形式呆板。

有时开主题班会,一时没有合适的主题,辅导员就找一些文章、故事、新闻等带领学生一念了之,真正成了“学习型班会”。有些班会把饮食、卫生、纪律、请假等情况一一列举,琐事一堆,没有理论,只走班会的形式,没有针对性内容,即“形式型班会”。有些班会辅导员只强调“上大学机会来之不易,同学们要珍惜”、“现在一定要认真听课不能迟到、早退”等内容,只有教师干巴巴的说教,没有学生的参与,成了“说教型班会”。

2.缺乏调研,方向不准。

有的班会在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讨论学生的求职面试等问题,而到了毕业时却在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求职面试及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不错的班会主题,但教师缺乏调研,安排时机出现了偏差,就达不到班会预期效果。还有的主题班会上,针对大学生上网问题一味强调浪费时间、影响学习,要求学生为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上网。这就产生了方向性错误,辅导员面对网络问题宜疏不宜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通过网络是获取信息最集中快捷的方式。辅导员应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分辨能力。

好的主题班会应该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共性,挖掘学生思想深处的普遍性问题,使多数学生感到老师是在讲自身的问题、在帮助自己解决困惑,这样同学们才能敞开心扉互相对话、交流。好的班会应是辅导员经过实际调研确定的主题,从实际问题入手的主题班会才能促进班级和谐,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主题班会要注意形式多样,在班会过程中注意把握班会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班会主题选取

主题是班会的核心,选择主题是班会前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主题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学生年龄、年级、心理等特征,根据大学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大学生活比中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除学习外,团日活动、生活问题、社会形势、实事热点等都是很好的班会主题。

1.大学初期阶段。

为帮助大学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班会应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及生活的主题教育为主。适应教育主题包括环境适应,学习适应、安全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环境适应包括了解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文化精神;明确大学的概念;了解大学学习及生活的特点。学习适应包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了解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学位授予制度、评奖评优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安全健康教育包括校内外活动及安全消防;生理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选择好该阶段的班会主题,能尽快地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2.大学中期阶段。

大学中期阶段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阶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需合理进行班会主题的设置。该阶段的班会主题主要包括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拓展技能方面等。学习方面的班会主题如“如何有效利用课堂80分钟”、“如何通过四、六级”等。生活方面的班会主题如“如何看待大学恋爱”、“正确面对网络”、“感恩家庭社会”等。拓展技能方面包括“如何参加社团活动”、“怎样上好选修课”等。大学中期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时期,要选取合适的班会主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3.大学后期阶段。

大学后期阶段,主要是指大学的最后一年。在该阶段学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主体班会要及时在求职方向、面试技能方面展开。该时期学生面临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找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主题班会要考虑到学生实际,进行离校纪律教育、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业和工作方面的问题,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实习、求职创造较好的条件。

三、主题班会设计

主题班会设计是主题确定后,对班会的形式、过程、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指导主题班会的召开。在班会形式上要改变单纯“学习型、形式型、说教型”等班会形式,采取形式多样、动静结合的方式。可灵活运用演讲讨论式、辩论式、参观表演式、咨询答疑式等。在班会过程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班会过程。在环境设计方面可以引入多媒体工具,如主题幻灯片、影片素材,帮助完成主题班会,也可模拟公司场景进行面试指导等。如在召开名为“感动在身边”的主题班会前,我提前两周把班会内容告诉了同学们。学生们通过拍照、录像、采访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素材,并制成了幻灯片、影片、娱乐片等,有的同学根据身边的事迹编成了演讲稿、快板、诗歌、歌舞等文艺节目。召开主题班会时,同学们通过才艺展演的形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在班会前后的工作中,同学们热情高涨,气氛空前活跃。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又锻炼了交往和沟通能力,还被身边的人和事所感动,思想受到了启迪。

四、主题班会总结

成功的主题班会不仅需要充分组织准备,更需要及时总结反馈。主题班会结束后,通过调查班会组织的得与失,认真总结,解决班会后续问题。班会后,同学们会有不同的反响,有的同学受到了内心感染和启发会与老师交流体会,有的同学有想法和意见会跟老师反映。辅导员要抓准班会后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进行思想教育,强化班会效果。

五、结语

主题班会无论是主题选取、内容组织,还是总结反馈,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题班会是高校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成功素质;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