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资源的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务会计是一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极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紧随社会经济前行的步伐而不断更新和丰富,不论是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它都倍受重视。但是由于时空的局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全面细致地传授该门课程的所有内容。近年来,“慕课”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为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有助于本课程向人类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趋势迈进。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国内已有的如超星、智慧树、学堂在线、果壳网等“慕课”平台,整合本校及其他高校的优秀课程资源,再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适应“慕课”环境下的财务会计课程资源建设,并尝试付诸教学实践,可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同时,也会为学校其他课程的资源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一、“慕课”背景下财务会计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
“慕课”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其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且能够完全开放并免费使用。借鉴国外Udacity、Coursera、Edx、Udemy、Futurelearn、CanvasNetwork、Open2Study七个典型的慕课项目和国内学堂在线、超星、果壳网、智慧树、C20慕课联盟等“慕课”平台,[1]“慕课”背景下财务会计的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财务会计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适用于在校学生、会计从业者以及非会计从业人员。在高等教学趋于普遍的现代社会中,“慕课”这一工具可以使财务会计的相关课程资源实现大范围的共享,可以降低师资力量有限对于课程的影响,优秀的教师和课程资源可以被更多人所获取,从而使学习者具备更高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体现的是学习刺激和反应的连接特性。在该理论的影响之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被动学习、“填鸭”学习的方式存在,学习效率和效果均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逐步地改变人们的教育理念,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应用而生。
(三)“慕课”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增强
财务会计的“慕课”课程资源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也会有较大的转变,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慕课”课程更具有互动性。
二、“慕课”背景下财务会计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门户建设
课程门户主要体现的是财务会计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学团队信息和课程相关信息。教学团队信息主要包含各位授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研究领域、科研信息以及所获取的奖项等;课程相关信息主要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章节设置、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等信息。[2]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课程的基础架构,还可以充分地了解授课教师,对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基本资源建设
课程教学基本资源的建设是“慕课”的主要内容,它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方案,学生可以根据各个学习方案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在“慕课”背景下,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团队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便利条件来进行财务会计课程基础资源的制作、收集与整理工作,该项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
(三)教学拓展资源建设
财务会计课程的拓展资源通常包括各种典型的案例分析、专家讲座、专业知识链接、模拟实验、校企联合项目等,该类资源主要侧重于对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的指导。如果能够利用“慕课”这一工具,把上述拓展资源加以有效地整合,则会大大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并为课堂学习提供非常完备的学习资料。教学拓展资源能够反映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能够体现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可以将其大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四)资料库资源建设
财务会计课程的资料库资源主要包含了教材资源、最新会计规范、各类试题库和试题分析、参考文献、经典阅读书目等。教学团队在建设资料库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各种资源的时效性的审核,比如相关财务会计教材是否能够结合当前最新的财务会计准则进行及时修订。同时还要注重表述方式和可理解性。资料库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动态目录体系,以方便学生进行检索。
三、“慕课”背景下财务会计课程资源建设的未来规划
(一)打造具备全面能力的教学团队
课程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教学团队的努力,“慕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的,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会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实践经验,全面改进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和总结先进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3]教师应当抓住“慕课”所提供的这一契机,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各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水平,并有计划地推进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
(二)微视频资源建设的长期性
财务会计的知识点丰富,时效性强,学习内容多,关联范围广,有些复杂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一些会计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初学者来说,很难深刻理解这些比较复杂的知识。在“慕课”背景下,微视频是一种需要长期不断地建设的教学资源。借助于微视频,学生可以重复多次地观看和学习,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程资源更新的及时性
会计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也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相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得财务会计课程不会一成不变。那么,在“慕课”背景下,在财务会计的课程资源建设中就要及时补充和完善新的教学内容,及时摒弃不合时宜的旧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拓展资源和资料库资源。同时逐渐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体系。
四、结语
在“慕课”背景下,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逐渐丰富,学习效果也逐渐提高,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应“慕课”环境的财务会计课程资源建设方案,以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2]王晓亮,吴秋生.慕课背景下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资源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2):35-37.
篇2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基础
尽管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但研究者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着相似的见解,即一切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事物和条件,与学习有所联系并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资源,都属于课程资源。学者们对课程资源的范畴也进行了探讨,但无论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或者物质课程资源与精神课程资源,都难以涵盖所有的资源类型。加之各种课程资源之间本身存在着交叉、融合,更是无法完全分割开来。比如现实中的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了上述的两种功能,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网络、人力和环境资源等,它们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再如,无论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都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范畴,如果单单根据某一种分类去思考课程建设的策略,难免会存在偏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等。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是制订本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包括课件制作)、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实践、课程资源上网及完善维护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程资源内容的网络化建设及精品课程的网络化评审。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使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起到更好的精品课程示范作用,并对其他课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由此可见,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必须实现以网络为载体,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其他非精品课程起到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专门就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建设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将精品课程的这一特点与课程资源的广阔范畴相联系,笔者认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从符合网络化需求的资源人手去思考优化策略。
二、精品课程资源筛选的优化策略
从资源的形式来讲,由于精品课程资源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共享,所以在筛选资源时应当把重点放在能够以网络为载体的资源上。相对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往往无法直接放到网络上,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教具、实验仪器等工具设备。因此,在筛选精品课程资源时,第一步应加强对素材性课程资源加建设。在完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第二步是运用媒体技术再开发有关的将某些条件性课程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如将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化资源制作成CA3或PDF格式的文件,对某课程内容链接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运用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制作成视频文件,将实验操作步骤制作成FLASH格式文件,等等。
从资源的内容来讲,在筛选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汇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精品课程资源应代表着国内同类课程资源的最高水平,承担精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应当是在该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保证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当将重心放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资源中筛选出体现课程特色和教师理念的内容上。另外,还应在同类资源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如使用权威的教材,列举经典的案例等,应避免资源在多个网站上的重复建设,使精品课程资源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教师资源的优化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只是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课程,对课程进行解释并推向学生。而在建设精品课程时,教师首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然后才是实施者。勿庸置疑,教师资源是精品课程资源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而要使教师在建设过程中发挥起积极的作用,可通过多元、多级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角色。
首先,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改变把教材、书本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阔的,将视野拓宽到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上,使精品课程资源贴近生活、符合现实。同时,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学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
其次,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由于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将课程资源转化、制作成电子素材的技能。目前,不少高校采取的是精品课程资源的筛选者和实施者与制作者分工合作的方式,即承担某门精品课程的教师负责确定课程资源的内容,如大纲、教案、讲义等,然后交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资源的上网。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技术人员往往是这门课程的门外汉,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制作出来的网络素材难以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容易出错。因此,任课教师应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制作能力,尽可能地使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师的课程理念相符。
四、学生资源的优化策略
从新的课程资源观来看,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任何课程的开发者都不能抛开这一基本资源。由于精品课程面向全国免费开放,受众广泛且层次复杂,对于课程
内容的需要也各有不同,这就对精品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应具有最大程度的普遍适用性,另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选取素材时还应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特点,将课程资源进行分层归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另外,建设者在搭建网络平台时,应设计可供学生反馈的平台,使学生能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融入到课程活动之中,既能为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也可在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起到借鉴、启发的作用。
无论是加强教师作用还是开发学生资源,其实都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建设策略,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能动性。除了教师和学生,文化界、科学界、艺术界的学者、大师以及学有专长的社会名人,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只不过这一部分人力资源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而是将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贡献出来,进而转化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五、信息技术的优化策略
网站是精品课程资源实现示范、辐射作用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精品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效果。 精品课程的资源一般分为:多媒体素材库、cAI课件、课程教案、教学大纲、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库、试题考试库等,其中多媒体素材包含了多种媒体信息,如:图片、动画、视频等。要使丰富多样的资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有机整合、准确链接,这就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资源容量大、种类多、有交叉的特点,设计出条理清晰、操作简便的界面。
篇3
微课程,是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的系列微课教学视频。微课程由一系列的微课视频组成。每个微课视频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而专题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那么,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教学。它既可用于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又可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辅导。微课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所以它更能表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素养,因此它被用在很多赛课活动中,并且它对于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微课程也是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有5-10节微课组成(具体数量因学科、学习对象、专题内容等而定),这些微课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专题或总结复习过程,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和提升成绩。
因此,我们“班班通”背景下高中校本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研究与应用实践,1)形成一套高中“自助式”网络校本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策略。2)建成一个高中“自助式”网络校本微课程学习平台(网站)。3)通过高中“自助式”网络校本微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高中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重点是如何设计“班班通”背景下适合学生个性化自主微学习的高中微课程? 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并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具体为:
1)在哪里挖掘知识?学生注意力时间短,适合微学习。微课程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的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移动设备,包括iPhone、iPad、iPod等,都能让学生进行微学习,草坪、汽车……都是微学习的场所,学习将无处不在。微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是一种及时、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微”特征,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展开微学习的要求,但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能够促进学生对概念体系的深入理解,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需要挖些什么?只有深挖微课细节,加强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微学习效率。我们要深挖微课细节,设计体系完整的微问题,加强微课互动,提高微学习目标精准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微课要重视细节研磨,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疑难讲解,都要不断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微问题。在建构微课程时,我们应该用系统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整体策划,追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把一些课时较长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小主题,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织成小专题,供学生选学,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重,集中精力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4
【关键词】Web2.0 资源建设 远程教育
【基金项目】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课题名称:“远程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负责人:高慧波。项目组成员有:张东,孙英娟,李海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6-01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 Web2.0是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Web2.0注重用户的交互,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获取信息向制造信息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
一、国内外Web2.0理论研究进展
目前,Web2.0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主要理论基础、技术体系、与Web1.0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其中关于Web2.0概念的研究居多,这说明Web2.0仍处于概念丛林的初级研究阶段。蒂姆·欧雷利(Tim O′Reilly,2005)提出Web2.0观念关系图(Web2.0 Meme Map)及Tim O′Reilly其后的一系列研究是Web2.0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亦是中外学者研究Web2.0时的重要参考。而国内对Web2.0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研究机构和独立思想者,他们均从各自的角度对Web2.0概念进行了界定。
通过以上梳理,可得出以下结论:
(1)Web2.0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Web2.0本身及其与各领域结合的理论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在已有的Web2.0实践中,并无显著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其商业价值是潜在的,尤其是对于远程教育领域,它转变了常规的网上教学模式,即摆脱单纯的单工通讯,而从求知者的教育需求入手,最终诱发前所未有的教育模式。
二、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
目前,各类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均以Web1.0模式建立和教学资源,资源的建立和属于单工模式,由教学主体单位确定并,没有专业同行、下级单位或学员等其他人员的参与,资源具有局限性,资源的优劣没有选择、无法给予正确的评价。采用Web2.0模式建立和教学资源,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吸纳更多人参与教学资源的建立,改善教学资源的评价机制,加速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的进程。
三、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实现方法
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建立可使用开源软件DotNetNuke(简称DNN)。基于Web2.0的知识管理平台应充分发挥Web2.0优势,将博客、维基、网摘、论坛、IM(实时通讯)等Web2.0典型应用与知识管理中的协作、交流、共享等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知识管理实践中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程度有限、全员参与性弱、知识更新缓慢、知识交流不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难以满足等缺陷。其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如图1所示。
(1)博客模块是发表个人见解、学习经验、心得体会等内容的空间。用户可撰写博客、相互访问、参与评注与评价,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及其传播利用。
(2)维基模块是用户对知识进行协作式编辑、修改和的平台,可用于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协作、文档共享、专家指引等功能。为保证页面知识不被错误修改而是逐渐趋于完善,平台需具备版本控制、页面锁定、IP禁止等应对不良修改的保护措施。
(3)网摘模块让用户对其感兴趣的互联网学习资源赋予相应主题标签(Tag),进行收藏、分类和排序,从而利用集体智慧简易快捷地实现知识的采集、组织与共享,同时也有利于用户个人的学习积累及其知识体系的形成。
(4)文件管理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相关文件的上传、下载与共享。
(5)RSS订阅模块是实现用户根据需求订阅相关主题或关键词的学习资源,实现了站点间数据交换与内容共享,不仅使得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与效率得以提高,还能过滤掉无关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需求。
四、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特点
(1)使用者的贡献。在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中,用户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可以是资源的者;既是资源的受益者,也可以是资源的创造者。他可以对已的资源进行更新、改进以及深加工,也可以新的资源,以实现资源供应的最大化。
(2)共同创作。即很多资源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智慧,它可能是某人制作了一个资源,然后整个资源的改进的方向就会向前去形成一个叠加形态,其他人又可能去创造一个新的形态,他们共同以矢量的方向向前发展。使整个资源趋于完整和完善。这就如同百度百科的建立过程。
(3)用户评价。在整个课程资源体系中,即使一门课程也可能会存在很多资源,资源的优劣由用户的评价产生,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来科学合理的产生评价结果,从而引发更多优质资源的诞生。
(4)个性化学习。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资源建设中利用Tag、RSS、CSS等技术向学习者提供符合不同学习者需求的资源形式、交互形式和评价方式。
五、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的价值
Web2.0模式教学资源的建立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各类远程教育教学平台建立教学资源的单一性,可以吸纳更多的系统内、外同行以及各级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优胜劣汰,不断完善。
基于Web 2.0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改变了原有课程资源建设的方式,由传统的单工模式转变为以Web 2.0技术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体系,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资源建设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均开设。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应突出技能性培养目标。然而,从现有的教学状况来看,高职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依然沿用本科教育的知识理论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型训练目标尚处在探索之中。可以说,积极开展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迫在眉睫。期冀本文能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的基本建设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应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总体指导思想。即在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联系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理念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特色。
具体而言,基本建设思路为:(1)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2)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4)课程建设体现整体观和以生为本的建设观。
二、课程的建设方法
1.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累一线教学经验。主讲教师上好每堂课,形成经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成包含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视频等的“课程资源库”。通过一线教学,将新取得的建设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用实践来检验建设的实际成效,促使最终炼成精品。
2.师生到现场感受现实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人才招聘会现场参观,直接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流程和相关管理经验,使其亲身体验、感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模拟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此外,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也应定期走访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不断征求企业需求意见,以之为基础不断调整原有教学内容、方式等教学方案的设计。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课程组可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对关键技能进行反复巩固练习,增加学生熟练程度,规范操作程序。
4.多种渠道并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通过相互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共同建设课程、集体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其次,通过参加进修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再次,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到校开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跟听、跟学,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利用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标准、需求,提高其实践技能。
5.全面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容纳高职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强调“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好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以及各教学单元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课程体系。该教学内容体系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而以满足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本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采用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训。根据六大教学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训任务,注重岗位针对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到企业、人才市场去实地调查的方式,达到既增加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又把知识讲授融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去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直观、深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兼职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等到学校开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管理动态和实践中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开阔眼界。通过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实战型实训系统,全面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的典型职能和工作,使学生通过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结构、职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收集并制作大量与课程内容配套的、实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资料。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4.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展开师资队伍建设。按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1:1的比例引入兼职教师。通过相互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共同建设课程、集体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通过参加进修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利用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标准、需求,提高其实践技能。最终,逐步形成以“双师型”主讲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和教师梯队。
5.教学方法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实施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应用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课程教学在任务安排和设计上将遵循由易到难(即通过图片、实用表格、实例等形象化的材料阐述知识和任务,以可感知、可想象的教学情境和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案例到实训(即先呈现企业真实的案例并对之加以讲解,再结合情境设计实训任务)、由实践到理论的方式相结合(即在每一个模块及任务结束之后再将教学任务结果及模块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6.教学手段建设。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采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经营实战演练等虚拟企业与项目,构建全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7.教学资源建设。围绕专业课程教学,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情境设计、单元设计、授课计划、课件、试题库、案例资源库等资源的建设,整合完善已有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使课程教学团队能实现标准相同、资源共享的目的。所有教学资源全部免费上网并开通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谢一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陈胜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8,(158).
篇6
1.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素养包括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教育观念、教学经验等,其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教育观念”,它不仅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再如,“教学经验”,它不仅决定着教师对课堂生成细节的灵活处理,对有效学习的组织和调控,而且决定着教师自身的成长方向和发展前景,影响着教师的人生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下的新一代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勤于钻研,善于利用多种渠道,不断丰富自身经验,提高自身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服务。
2.延伸教材内容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序的增减、调整、置换,从而使教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例: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据情境图列出两种算式求总数,并能举出类似的式子。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引导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而是积极组织学生对这些算式能否成立进行逐一验证,让学生经历由特殊推及一般的思维过程,从而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有效拓展教材资源,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发展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关注学生经验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服务。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4.捕捉课堂动态
4.1正视错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伴随教学始终,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错误”作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数学课堂中的“错误发生”,我们应确立“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教学观念,及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错误信息,并将其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从而充分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或与预定目标巧妙对接,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以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为例,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充分,在揭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少了“除以2”这一步,发现自身的错误时,我巧抓契机,及时纠正。此举不仅没有失去教者的“面子”,更显教者的机智,同时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强烈意愿,点燃了他们创新的火花。
4.2转化差异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础。面对学生间的差异,我们应正视、承认并尊重,切不可搞统一要求、一刀切,应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应着力引导不同的智力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教学“平行和垂直”一节内容后,学生就“如何画平行线”的问题,有的说:“用直尺和三角尺间的相互推移画。”有的说:“用直尺的两边画。”有的说:“利用垂直线画。”等等。针对这些“多元化的答案”,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指派部分学生到台前讲解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一画。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理解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如此,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补。
4.3珍视创意
教学系统论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创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不同生活经验的感悟,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因此,数学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而对课堂教学富有价值的创意问题时,要善于捕捉,并能巧妙地加以转化和有效运用,使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例:教学《统计》一节内容时,我运用动态课件的形式,呈现校门口十分钟内驶过的各种车辆,并让学生进行统计。看完录像后,我提问:“校门口驶过的车辆你数得清吗?你有什么办法才能数清?”一生答:“只要多放几遍,每遍数一种车的数量就可以。”对于这一回答,我充分肯定,并能抓住这一时机,巧妙地点拨引导:“如果只放一遍,你一个人怎样把它统计完整?”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探究统计方法,进行分类记录统计,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为指导,注重教学思考,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唯此才能更加丰富我们课堂的教学内容,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课程资源建设 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导向的现状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应用导向存在认识误区。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认为学生只要通过高等学校学应用能力A、B级考试,就能达到应用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加强和专业结合的ESP课程资源开发,才能满足应用能力需求。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将ESP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教学应用导向不够明确,开设的课时也不一样,没有将专业英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学科来抓,更没有将专业英语教学提升到高级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统筹。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存在误解。
英语教材是英语学科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与学重要的载体,其地位毋庸置疑。本人查阅很多院校的英语课程标准,发现这些标准的制定完全依托单一教材。在这种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严重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英语教师对教材过于依赖,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最大的缺陷就是其滞后性,内容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而且教材内容的编写和安排不能适合每一个院校或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使学生感觉不能学以致用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时代性比较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的英语课程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
3.实践性课程资源开发没有得到重视。
很多院校把高职英语作为一种理论课程,忽视了高职英语教学是一种知识性和实践性结合比较紧密的教学活动。从英语知识输入到英语技能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从学校层面上看,对应于实践资源的开发和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给学生提供英语实践活动平台。例如,目前几乎没有学校开发一种能检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口语评估系统。从教师层面来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了语言实践途径的开发。
4.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与专业结合不够。
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建设要发挥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未来就业服务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往往把英语作为独立学科看待,课程资源开发也只是学科体系规范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和重构。课程资源的建设者,未能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的专业差异和其未来就业岗位的不同,因此导致英语教学资源未能体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和未来工作岗位对英语需求的针对性。
二、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状况,笔者提出以下英语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的建议。
1.扣住我院专业特点,紧密围绕专业课程丰富英语课程资源。
我院专业设置主要以机电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经管类为主,不同大类的专业对不同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必然各异,对英语应用的要求更是不能统一,这是由我院自身教学专业与目标决定的,比如对于汽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侧重汽车专业英语方面;而对于经管类商务这个专业来说,兼备具有高水平的英语口头应用与表达能力,专业的特点要求其有商务英语知识做支撑,自然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就必须围绕该特点来进行建设。我们目前已紧扣专业特点开发出了《机电行业英语》、《汽车行业英语》、《IT行业英语》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行业英语口语教学案》等校本教材,丰富了我院英语教学资源。
2.联合专业教师,共同推进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
突出为专业服务特色的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参与,专业教师要了解所在专业的学生未来岗位的英语需求。由专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整体规划,确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和建设方向提出专业指导意见。接下来英语老师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对课程资源进行内容整合的问题。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的主体不仅是英语教师,更需要行业专家参与,不能闭门造车。
3.围绕教学主体,着眼学生全面科学的发展,搞好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英语课程资源库的服务目标也是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因此,笔者认为在我院英语教学中必须着眼教学主体的全面科学发展,并以此为根基搞好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首先必须对所培养的学生群体进行必要的研究,了解他们的社会阅历、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剖析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初步的英语资源库建设,然后将英语资源库应用于具体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体验资源库中的内容,并征求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进而对英语资源库进行修正,从而让英语课程资源建设更趋于合理和科学。
4.加强院校合作,搭建校际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
常州职教园区汇集5所高职院校,院校间可以建立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我们可以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集多方智慧于一身,建设开发门类齐全的和专业结合紧密的英语课程资源。
总之,英语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功底,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熟知高职英语教学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课程资源建设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楼一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与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48-50.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建设思路;前景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教高厅[2012]2号文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时要求课程资源需具系统性、丰富性和适合网络传播性,使其成为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并且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该实施办法第三条要求所申报的课程需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等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对照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我们感到东南大学大学物理精品课程近十年来持续建设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与此次转型升级的各项条件完全吻合,其成果、目标、认可度皆达到满意程度。本文介绍所取得的成果、资源,研究共建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路和问题及课程建设的走向。
一、课程建设成果与资源
东南大学大学物理课程,在2004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之后始终坚持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发展课程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以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发为先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改造课程,改革教学,创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
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将三种课堂(教师课堂、网络课堂和实践课堂)结合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大课堂,将三类优质教学资源(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和网络教材)集合为课程教学统一使用的资源,将多种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综合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由这两个“三”一个“多”有机结合构成“三位一体”的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核心是灵活的教学模式(本文不做过多的讨论)和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如果没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资源,不仅教学内容的组织缺少支撑,上述课堂的结合也无从实施。因此,建设多类立体化优质教学资源非常必要。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内容扩充、修编、新编、翻译等,我们打造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系列教材精品,并由此建成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三大类18种优质教材。
其中纸质教材以《物理学》、《物理学教程》为核心;电子教材以《大学物理电子教程》、《大学物理模拟板书式电子教案》为核心;网络教材以《大学物理网络课程》2.0版、《教学素材库》为核心。该系列教材在满足我校每年4000余名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还被国内各类高校广泛采用,且受到一致好评。2006年至2012年,仅马文蔚主编的《物理学》(第五版)和《物理学教程(第二版)》的发行量就达300余万册。
在教师课堂教学资源中,我们着力在丰富的资源中组织、提炼研究性元素用于研究性教学;网络课堂资源中,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与功能实效,对网络“工作室”(第二版)增加了面向国际、引发思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等大量模块;实践课堂资源中,我们加强课程知识与研究实践结合平台的建设,将“工作室”(二版)与“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和“教学素材库”等联合,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网上助学和自主研学,同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人或小组自选研究课题,进行科技制作、科研探索、撰写研究论文、成果答辩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东南大学在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成立于2010年的“大学生物理学会(Society of Physics Students)东南大学分会”,是“大学生物理学会”在中国大陆地区设立的第一家分会,并成为连接课堂学习与学生实践的重要桥梁。分会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技能以外的其他技能提供外展(outreach)的学术服务等。分会会员人数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60人,学生每周都自行开展分会活动,多次举办了高水平物理讲座,此外还通过展开国际交流、参加竞赛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研究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各方的好评。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建共享思路与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初探
转型升级中的资源分类、整合和呈现。“转型升级”是指对原有“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所做的改造,改造的结果是要达到资源的实用性并实现资源共享。其中的“实用性”是指资源要课程化,原有十一五精品课程中的资源缺乏课程的组织,往往只是一堆供人们查询的被动材料,而转型升级就是要把被动的资源变成学习元素中的一分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资源的内容。“共享”就是指资源为学习对象所共同分享。“十一五”精品课程虽然也提倡共享,但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主体、知识产权对象以及资源结构分布等因素的不明晰,使得共享进展不利。此次转型升级后的资源共享将在法律基础上得以保证。
资源主要分两类――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教学基本元素的素材,包含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章节作业、教材内容、课程设计、全程课堂录像和习题与解答等。拓展资源是指丰富教学基本要求的辅助元素,包含数字(网络)课程、在线作业与检测系统、演示实验、物理拓展案例和专家讲课等。以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来整合资源、以课堂录像为核心来呈现知识点,是此次转型升级的特征,并且知识点是以关联度和点击率动态来排序的。举个例子,角动量这个知识点在质点力学、刚体力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等章节中都有关联,那么角动量这个知识点排序就靠前;同时若学习者点击某个知识点的频度高,那么这个知识点的排序也会向前移。这种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和管理者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它使获取资源的途径变得更直接、方便,也使整个资源共享课程更具实用性、简洁性,从而实现了资源全方位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建设目标。资源共享课的结构特征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 精品资源所搭建的教学资源体系
东南大学大学物理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面对理工科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组合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资源――面上的、特殊的和选拔的。“面上的”是指面对绝大多数的工科学生群体;“特殊的”是指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选拔的”是指对那些比较而言更优秀、英语水平高的学生。除了上述教材资源,还有大量的数字或网络资源在支撑着我们的教学,比如我们的“大学物理素材库”、“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和“模拟板书电子教案”等,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辅助。上述资源成为我们此次转型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物基础。
3. 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从先期我们提交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的过程来看,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以“全程教学录像”为核心关联知识点的思路是对的,以“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资源库”、“参考资料目录”等的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上是完整的,结构上也是合理的,形式上也是简单的。但是组织形式上显得过于简单化,原因在于学习者不仅仅需要资源的丰富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更需要学习的组织性、评估性和反馈性。课堂教学中的这一切,无疑是由教师来承担的,可是资源共享课中恰恰缺少了这个“先行组织者”(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在功能上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要组织好教学内容、控制好进度、掌握好深度,还要能对学习做出评判。下面,以刚体学习中引进某章前的组织材料,来看一下先行组织者在引导课程进展中的作用。
一密度均匀的圆盘上面固定着两个可看做质点的物体A、B,圆盘以角速度ω绕固定轴转动,其中rA < r B,试比较:
线速度大小vA ――vB ,角速度大小ωA―――― ωB 。
物体A 的线速度v A与角速度ωA之间的关系为――――――
物体A 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分别为:at= ―― an = ――
答案:
vA
若上面问题回答得还不熟练,请再查阅前三章中的相关内容;
若回答过程十分顺利,恭喜你,你的知识储备已经达标!
篇9
一、根据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象是乡村学校教师,只有满足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意义的。根据乡村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培训者深入乡村学校中,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摸清乡村学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乡村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第二步,在全面梳理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培训课程;依据培训课程定向征集课程资源或区域内公开征集课程资源。
第三步,对征集来的课程资源进行初审,试用,再确定。对审定的课程资源给予奖励,激发广大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
二、在培训过程中生成课程资源
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不仅仅是培训的对象,也应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乡村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做培训的主人,成为培训中的重要资源。
在培训中,通过诊断课堂、摆出问题,培训者、学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平时教学中的疑惑就可能得到解决,这种在培训中生成的问题可操作性强,学员觉得培训收获大。这样,还能够克服过去那种专家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员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
培训者要对每次的培训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梳理培训中提到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成书面文本后发给参训教师和培训管理人员,组织大家学习借鉴;对培训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将好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
三、集中专家力量开发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疑难困惑、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的重点应放在乡村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上,专家由高校教师、研训机构教师、一线教师组成。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师德教育作为课程资源的重点,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四、协同培训机构共享课程资源
建立学校之间、片区之间的培训者联盟,共同开发、分享课程资源。培训者联盟要根据培训者自身优势,精选对乡村教师有价值的课题,吸收培训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要保证培训者联盟成员各自开发的课程资源不重复,并能体现自身特色。
为保证共享课程资源的质量,要建立健全动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乡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将使用后反响好的课程资源打造成精品课程。
五、体现乡村特色定制课程资源
乡村学校虽然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但乡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资源,这些都是天然的课程资源,乡村学校还有淳朴的留守儿童,他们是最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
把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相融合,为乡村教师“量身定制”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的师德教育课程资源,激发乡村教师爱上乡村,融入乡村,与乡村共发展的热情。
篇10
>> 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 基于校园网的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建设基于校园网的英语学习资源库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 基于校园网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体系构建研究 校园网环境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高中校园网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校园网基础上的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 校园网环境下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简论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农村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初探 基于校园网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的有效利用 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 浅议校园网资源库的设计与应用 山区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三类资源的利用 《单片机技术项目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浅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后的若干思考 例谈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的整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晓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资源在课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笔者尝试对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目的、建设原则及基本流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园网;中学生物课程;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32-01
一、选题缘由
随着网络教育的出现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作为生物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会经常到网上搜索有关中学生物教学方面的资料,有时为了查找一两条资料,要辗转于百度、雅虎、搜狐、网易、google等各大门户网站,而且到头来未必如愿以偿。于是就萌发了建立一个“小”而“精”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类网站――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从总结前人的文献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身边已有的资料难于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价值的生物课程资源匮乏已影响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因此,在此种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让教师共同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以满足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生物课程资源库的相关概念界定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相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以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用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远程教学等方面工作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课程资源是从课程材料观念孕育发展而来的。“课程资源库”将被狭义的理解为集教学策略于一体的课程学习材料与工具的综合体。因此,我们给出课程资源库概念的定义如下:为实现某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以相互关联来体现学习策略的学习材料和工具的集合。
三、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目的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指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以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的平台,它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学习特征,所采集和建设的素材,来源丰富,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表现形象、生动活泼,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的教学所无法代替的。
2、促进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条件。实施新课程需要灵活多样的生物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图表教学模式、互动探究性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标准和教材设计实施,可以使学生主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物课程资源库中获得丰富的素材资源,创设情境,缩短学习者的距离,从而优化和整合课堂。例如动画和视频最能够表现生物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发展。
3、促进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以图像、图片代替语言描述,节约教学时间,拉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遥远的、陌生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若利用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库的素材,则可以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4、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要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可以加入丰富的图片、视频,为学生了解学习生物知识提供更直观更主动的素材。因此每个地区在建设生物课程资源库中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生物资源,为国家生物课程、地方生物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学生能够体验到的素材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活动。
(2)共建性原则
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教师在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资源共享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合作的精神。每个学校的条件所处的位置和学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每个教师的经验、水平不同,也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合作完成课程资源开发,发挥课程资源的在不同学科的作用。
(3)开放性原则
生物课程资源来自生活,服务与教育。生物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生物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条件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开放的。
(4)信息化原则
生物的学科内容已经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教材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图片、文本、音视频、动画为一体,构建时代所需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改善。
5、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流程
我将生物课程资源库定位为教学资源及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体。教师既可以从资源库中调用,查找各类素材来创设情境,设计教学,也可以制作相应的课件,参阅资源库中的设计,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及自身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对资源进行重组,将教学资源融入到积极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的知识水平选择和组合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