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规划课程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 合理利用 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73-01

一、土地资源概述

土地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国家最大的资产。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民族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D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市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主导核心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开发是利用的基础,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河北省承德市土地资源现状

承德市国土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5927万亩(395118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551万亩(30342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8%;建设用地136.6万亩(9106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未利用地1238.76万亩(825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9%。这些未利用地分布零散,无法组织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加耕地速度远远满足不了承德市建设用地增加的需要。为了解决占补平衡的矛盾,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整治迫在眉睫。

四、承德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数量日渐减少,肥力下降,利用条件逐渐变差。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目前仍未得到控制。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普遍存在。目前,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方式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形式是:城镇用地规模外延扩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旧城普遍存在,建筑陈旧改造艰难,产业率低等问题;二是城镇体系比较单一,各级政府以行政手段使各级城镇的自我服务功能比较完善,而不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使各级城镇间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大批“大而全,小而全”的城镇,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三是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各类用地混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等现象。

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为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需要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1、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土地质量。首先,应做好土地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为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长远化,土地生态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必须建立在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基础上;其次,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控制工业发展对土地的污染。通过努力改造传统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及技术创新等解决农业环保重要技术难题,减少“三废”排放,并建立一批资源节约型高新技术产业,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工业艺术水平低、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取缔;三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防止农业利用中对土地的污染。

2、加大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鼓励把那些耕作力不从心的荒废的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的机械水平高的农户手中。有些农户因老、弱、病、残,无能力耕种承包田,也可以承包给有能力耕种或机械化水平高的农户手中,农户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家从事二三产业,多数土地流转后实现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创品牌、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比起自己剩余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要好得多。因此,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鼓励土地流转。

3.、加强植树造林,完善保护管理机制 林业资源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还是笔不小的财富,而不少地方对植树护林不够重视,对森林进行掠夺式采伐,参天大树所剩无几,所剩部分树林被许多村为了公益事业而被卖砍伐掉。近年来,许多地方实行退耕还林,却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被野火烧了一遍又一遍,出现了“年年还林不退林”。因此,提高森林覆盖面积是许多地方当务之急,而且为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必须植树与护林相结合。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时,同时也必须加大护林管理机制,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林业部门要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杜绝批少多砍、批次砍好及毁林开荒等现象的出现。

4、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城市规划主要内容是土地使用,承德市建设用地不足,城市建设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所以建设用地的管理同样离不开规划。一是要加强全市建设用地管理。在城市规划内进行建设的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经土地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审批批准后方可施工。

5、加强完善土地监察机制。土地制度是人地关系的综合表现,不同的土地法规和政策影响着人们向土地投资的力度,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利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对土地质量维持和保护的程度。因此,我们应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根据实际出现的违法占地问题,利用强有力的执法监察手段解决。针对目前存在的执法手段软、力度不足、阻力大的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弥补现行法规的不完善。同时要把自下而上的群众公开监督机制与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给合起来,使土地监督工作公开化、制度化。

结语: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缓解我市国土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改善我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不佳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缺乏,而且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协调一致,也是我市农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民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

篇2

关键词:土地家庭承包制;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矛盾;土地集约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获得了飞速的提升,服务业伴随着工业化也获得了质和量的增长。但是综观我国的农业生产,许多地区的农业还是非常传统,产量低,费人力的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地理位置不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实行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扩张和发展。这种现象已经在许多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证明,因此梳理现代农村的土地制度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

二、土地家庭承包与规模化利用矛盾

1.土地家庭承包概念及优缺点

是上世纪80年代“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在当时从公社模式解脱出来初期,这种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其主要的优缺点体现在:

(1)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除了上交国家和集体的粮食之外,所有的土地收益和使用权都归属农民所有,这一点足以让许多农民梦寐以求。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好的收成,付出与回报成了正比,因此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社会财富。

(2)生产形式更加灵活。很显然打破公社实行的农业管理政策,农民受到的约束更少,对于土地的利用也提高许多,农业生产的方式更加灵活。

(3)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利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开展,规模用地指标一直不断上升,然而受制于联产成本责任制下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障碍,制约了我国的规模用地,也客观影响了土地的最大化利用价值。

2.土地规模化利用概念及优缺点

土地规模化利用是指通过对分散土地的整理,将土地进行集中或者实行片区利用。这种利用有时候并不改变农业用地的性质,但是有时候会改变土地性质例如农业用地转变成工业用地进行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化利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土地规模化的优点主要是通过土地的集约能产生更为强大的社会经济效应,有助于提升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必然受到政府的监管,因此发展规模用地,减少土地浪费也是地方政府所乐意看到的。但是土地规模化利用必然会涉及到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因此要平衡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的。

3.现行土地承包模式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矛盾

现行的土地承包模式中按承包家庭的人口分配土地,这样带来的一个现状是农村或城郊土地的块状化、分散化。而且地区内的诸多承包户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又加剧了集约用地的难度,这是发展现代农业与现行土地承包模式矛盾之一。现行的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也往往呈现分散的趋势,农业作业方式的效率相对较低,这种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内在矛盾之二。此外,现代农业化生产需要依靠各项资本运作与支持,这是个体农户无法承担的,因此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能激活农业片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内在矛盾之三。

4.目前的一些解决模式

就目前的土地制约瓶颈来看,为了发展地区的现代农业,许多地方进行了土地使用模式的创新。第一种模式就是将家庭的土地使用权以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出让,家庭丧失了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补偿,同时政府在政策就业层面上给予照顾;第二种模式是实行农户+土地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农户虽然丧失了土地的使用权,但却保留了土地的收益权,成为了开发企业的股东。这种模式既能照顾农户利益,还能兼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得到了许多地区的推广和运用。

三、破解现代农业用地难题的建议

1.进行土地确权改革

为了进一步规范目前土地归集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需要对联产承包的土地进一步确权,明确土地所有权人、自由流转原则、要素参考定价规范,最终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统筹考虑,创新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土地的集约必然会导致土地使用权出让方的利益补偿,因此通过集思广益,积极探索以土地为投入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很有必要。比如集体归集的土地,将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的资本金参与相关的土地经营,在以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以股金形式返还给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人。

3.加强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

土地集约化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确实保障相关土地使用权者出让之后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土地规模化的经营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兼顾农户的在土地背后的利益诉求,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补偿机制,而不单单是以一次性的土地出让来完成相关的现代农业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性质。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广东省内有5所,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学者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实际,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优化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借鉴,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专业历史沿革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端于1994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1997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与湛江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学,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由于我校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尚不符合申报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条件,因此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划入到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本专业仍旧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至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由原来的1个班35人左右,发展到2个班70人左右。2016年9月,为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对相关学院及其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在本次调整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

2现行课程体系概况

自2005年以来,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每隔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目前正在执行的是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构成,总学分176.5。

3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总学分偏高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达176.5。根据笔者对国内15所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的调查,总学分超过我校的只有4所,分别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由于总学分偏高,学生修读压力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2学科基础较薄弱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成立初期学科基础课主要以数学类和农学类课程为主。经过三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农学类课程已被调整出培养方案,并增加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但经济管理类课程数量仍偏少,特别是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3专业选修课较少,且设置混乱

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只有9门课程,远低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42门、28门,学生的选择面十分有限。且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只是简单地将9门课程拼凑在一起,未按方向(模块)进行归纳,导致学生选课较盲目,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3.4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已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有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既没有设置实验,也没有设置实习,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等;有些课程虽然设置了实验或实习,却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导致部分实验或实习难以开出,即使勉强开出,实验、实习效果也难以保证。

4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4.1压缩总学分

将总学分压缩至160左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一是删掉部分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普通地质学、地图编绘、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学等课程;二是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学时,如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估价从64学时减少至56学时,将土地管理学从56学时减少到40学时,将土地资源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从48学时减少到40学时。

4.2夯实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增加公共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海洋综合管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将经济学原理拆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适当增加学时数。

4.3增加专业选修课,并按方向设置

根据近几年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将专业选修课归纳为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开发3个方向,每个方向设置7~8门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按方向设置后,引导学生按照方向进行选课,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4.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是对已开设实验的课程,重新调整实验学时,如将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加至24学时,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验学时由24学时减少至16学时。二是增设房地产投资分析实验、CAD制图实验、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农田水利学实验、土地整理学实验、农用地分等定级实验。三是增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实习、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实习、房地产估价课程实习。四是整合土地利用图件处理技能训练与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技能训练,设立土地管理综合实习。

4.5调整部分课程性质

将景观生态学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将房地产市场营销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

参考文献

[1]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2]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20-25.

[3]刘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80.

[4]何灵.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5(1):84-86.

[5]王辉,汪应宏,陈龙乾,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编制[J].高教学刊,2016(4):143-144.

[6]鲁春阳,文枫,张宏敏.管理学科工科化视阈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7):164-165.

[7]李雪梅.就业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大学教育,2013(8):38-40.

[8]谭雪兰,朱红梅,张坤,等.地方农业院校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17-319.

[9]周飞,陈士银.国内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4(36):256-258.

篇4

“通俗点说,土地管理的工作就是先确定一块地的范围和面积,再结合这块地的地段区位、环境特点以及政府对这块地所在片区的规划等,对它进行利用和开发,决定是建造医院、学校这样的公共设施,还是拿来拍卖给房产公司开发住宅小区。”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在某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的陈永鉴这样描述他的工作内容。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这是一个“提出设想―论证方案―确定实施”的过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建在哪儿,医院建在哪儿,甚至我们居住的小区的建造都需要经过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

就拿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例子来说,旧东站离市中心很近,随着客流量不断增大,进出的人流、车辆使得车站周边的交通拥堵不堪。另外,从城市规划发展来看,对外交通一般设置在城市的,以避免众多大型车辆穿越市区,保证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有序进行。如果两者混杂在一起,整个城市的通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汽车站应该搬迁到城市相对边缘的地方。

有了搬迁车站的规划后,就要论证方案。为什么会搬迁到九堡而不是其他地方呢?九堡位于杭州郊区,有不少村庄,人口并不密集。随着城市化发展,种地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业,于是就有大量土地闲置。当然杭州有许多这样的地方,最终选址九堡,还和杭州市的城市开发方向有关。通常把大型公共设施布局在一个地方,可以迅速拉升该区域的经济,比如拉动地价、促进消费、吸引投资等。政府希望城东地块能够迅速被开发起来,于是九堡就成了城东开发政策的受益者。

方案确定后,就可以开始实施了。这时,先要通过土地勘测了解地形,并对区域内的土地分别属于谁、目前的用途进行调查,然后上报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即可进行动迁――九堡的土地有不少属于当地农村,这就要以村为单位征用土地,将村民动员搬迁至别的地方,动迁完成后才能开始建设。

这样一个从论证方案到实施的过程复杂而周密,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来具体操作,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的规划部门、审批部门、勘测小组的通力合作。

专业知识文理兼备

通过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并不是想当然的,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托。这就要通过《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学》等课程来了解土地规划、利用的原则和方法。这其中,《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管理学》十分重要,因为影响土地规划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经济和管理。

经济因素指的是土地的价值。农业用地的价值体现在肥沃程度上,城市用地则体现在它所处的位置和繁华程度,这些都对它们的开发形式有影响――肥沃的农用土地不用来耕作而用做房产开发十分可惜,而地处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发展商业就再好不过了。

管理因素则是人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比如,把汽车东站搬到九堡就含有政府希望借此推动这一地区发展的因素在内。

另外,由于对土地的规划利用是政府行为,讲求科学严谨,不能出一丝差错,所以,了解土地的产权、产籍以及税费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会有专门的课程讲授这些知识。

这些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文”的一面,“理”则体现在实践操作上。

地形勘测是实现土地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测量学》课程就是为此而设。首先要学习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比如测量地面两点间高差的水准仪、测量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经纬仪等;然后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给定区域的地形,包括房屋的位置、树木的分布、空地所占面积、围墙沟渠的位置等,并将其画出来,形成一幅地形图,让看图的人不去现场也能了解那里的建筑、绿化的分布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规划、设计都将在这幅图纸上进行,所以并不是画一个大概就可以应付的,图纸上1厘米的差错在现实中可就是几百米了。所以,勘测也是个精细的活儿。

就业:公务员录取率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定的技术性,相较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等“万金油”类型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并不大。进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是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陈永鉴所在的班级毕业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取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他说,这比其他专业考取公务员的比率高多了。

由于掌握土地勘测技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土地勘测规划研究所、测绘机构工作,一些生产测绘仪器的公司也会需要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此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房产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等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这些公司都会有涉及土地的业务,例如参与土地“招拍挂”(俗称“拿地”)、土地评估、办理各类有关土地的相关手续等。学土地管理专业的人拥有“拿地”、评估的专业知识,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从事这类工作得心应手。

当然,继续深造也是很好的选择。陈永鉴就曾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读研,“适当改变研究方向,攻读城市规划或者城市管理方面的学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融合这两者知识,可以拓展专业面,满足社会对‘多面手’的需求。”

院校点击

有志学习土地资源管理的同学,本科阶段可以考虑以下两所重点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经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政策与法规等,专业设置偏重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

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 创新型人才 课程设置

当今和未来的全球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社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近几年,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对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7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1]。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自1985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全国已有多所大专院校相继设置了土地管理及其相近专业。教育部于1998年7月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颁布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管管理一级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1-3】,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约90所,开办博士研究的高校近20所[4-7]。

在目前开设土地资源管理的60多所院校中,农林院校开设土地规划管理类课程的比重最大,一半左右的农林院校都开设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和地籍管理课程,文史类院校开设该类课程比例最小。师范院校开设房地产课程的比例最大,全部开设了房地产经营,综合类院校不到三分之一的院校开设该类课程,比例最小。师范类、农林类、理工类均比较重视开设地学基础课程,综合院校和文史类开设比例小。而技术类课程,农林院校最重视,文史类院校最不重视,但文史类院校相对较重视经济学课程,师范类院校几乎都不开设相关经济学课程。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难以满足时展需求

目前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来源于4 大传统学术体系:(1)以农学为代表的,基于农业经济和土壤农化为基础,这类侧重从微观上研究农业土地管理和农用土地经济等科学问题。(2)以经济和管理学为代表的,包括土地经济学、政策学、法学等,其特点是从政策和法规方面研究土地管理的科学问题,侧重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解决。(3)以地理学为代表的,包括自然资源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其特点是从宏观、总体上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解决。(4)以测绘学为代表的,包括地籍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摄影测量和遥感等,其特点是侧重通过对地球表面土地利用覆盖和土地权利空间分布的精确描述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综合体相关问题。由于各院校原始学科基础属类不同,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从近几年市场对人才需求来看,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许多院校不重视技术课程开设,尤其是文史类院校。

(二)实践课程的教学和管理薄弱,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不相匹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也不尽合理,首先,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和生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接触较少,难以打开创新的思路。其次,受到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经过统筹安排,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使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实践学时更加捉襟见肘。最后,实践教学内容偏重自然科学,忽视社会科学。各个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的背景和基础不同,但即使是以经济管理为专业特色的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以测量、遥感、土地等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为主,几乎完全没有土地制度、土地政策等社会调查的内容。而社会调查实践其实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较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加工和应用的空间和动机,不仅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特别是“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大量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从技术方面拓展了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术空间[8]。但由于专业教师受到本身学科知识的束缚,而且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土地学科的行业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较少,无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农林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很大部分来自自身培养,也有相当部分的师资在国内外接受了教育或强化培训。但学缘结构仍比较单一,由于学科发展的扩大化,学科内、学科间的激烈竞争,优秀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再加上专业教师研究方向的分散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能力和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土地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所以,把土地作为自然经济复合体来进行研究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性质[9],因而可以在强调学术自由和尊重个体之间差异的原则下,吸取西方高等院校实行的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的经验。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适当降低或维持必修课( 通识类课和学科基础课) 模块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课程的广泛性和数量规模的原则,极大增加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数量,并使得这些课程结构极富弹性,课程安排留有相当充分的余地,使课程组合灵活顺畅,同时在打破学科壁垒和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化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判断选修不同的课程组合,从而形成与土地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方向,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的迅速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同时,根据教育部部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指导意见, 紧紧围绕“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为主线, 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调查,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全国许多高校开办了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需求增多。而目前全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除去一部分人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真正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高层次、高素质教师奇缺,很多高校都难以找到理想的学科带头人。加之目前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对培养服务型人才比较熟悉,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甚了解。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部分中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对教学只是应付式教,完成教学工作量就行了,不愿投入更多精力认真地教,更不用谈开展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了。因此要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提高。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要靠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去培养的,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应处于核心地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高素质的学科梯队,拥有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整个学术梯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增强教师队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素养,革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完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应具有所需要的具备相关专业劳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应当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原则。为此,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通过对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和必选课)、实践课等增删和学时、学分及开课时序的优化调整为方法,保证专业重要课程和技术课程的开设,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分段组合平台,构建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土地资源类课程、土地经济类课程、土地管理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土地规划类课程、综合应用类课程”的七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另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 增设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土地整理工程专题、房地产策划专题等课程。

(四)强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验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实践观”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验实践教学理念, 确立以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模块,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开展实验实践教学考核内容、考核方法的改革, 优化实验实践教学环境, 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切实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从时间、师资、基地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建立实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 增强实践教学时间(含集中实践教学时间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比重,延长生产实习时间。二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土地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并落实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以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 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新跃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2]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

[3]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4]黄贤金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

[5]彭文英等.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6]曲晨晓,孟庆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2)

[7]胡伟艳,蔡银莺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5).

篇6

关键词 石河子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1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XU Liping, WANG Ling, GUO Peng, GE Benwei

(Shihezi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concern, comparing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corps and local think about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bout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From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goal,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etc.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hihezi University;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部在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将“土地规划”专业和“土地管理”专业合并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①据第十二届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7月,在全国已经有97所高校设立有此专业。虽然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但学科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专业定位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相同的专业名称授予学位确不相同,有授予管理学学位,也有授予工学学位,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该专业并不是很纯的“管理学”学科,但因归并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故部分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出现文科化倾向。②面对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现的问题,我院新办的该专业究竟该怎样定位,才能符合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扬长避短,能办出特色和水平,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结合“985”高校、“211”高校或同类水平高校及疆内兄弟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借助于民间对口支援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持,依托本校地理学科的优势,该专业定位为偏重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专业人才,与新疆农业大学该专业的管理类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但目前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该专业师资队伍中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但年龄结构存在年轻化倾向,也存在学术研究时间较短的基本事实,短时间内无法成为新办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和方向难以集中等问题。作为我校年轻的新办专业,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缺少相应的累积,缺少快速发展的平台和条件,专业领域拓广、拓宽、拓深较为困难,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水平与其他院校无法比拟。

2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建立在充分判断和利用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因此,客观地认识该专业发展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成为我校该专业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前提。

2.1 内部环境优势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地学基础上兴办的,具有地理学背景和3S技术支撑,在整体大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3S”技术方面已经有专业教师和科研课题支撑,从技术上可满足土地学科所需的手段和方法。借助于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鉴于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可以利用大学整体资源与相关或相近专业整合互补、交叉渗透,从而弥补先天的不足。

2.2 外部环境支持

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也给予土地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新疆土地资源相对来说面积大,有较好的土地规模经营条件,同时也存在盐渍化等退化问题,为开展土地整理、整治,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提供了环境。再加上内地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杭州师范大学等的官方与民间的对口支援,都为该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专业发展的挑战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要求高等院校向市场提供高规格的人才“产出”,高等院校只有努力打造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国土资源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结合各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要求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数理基础和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培养规格中就体现了毕业生要有较高的使用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了解国土资源特性、环境功能、经济和管理与政策法规,专业技术上要求掌握“3S”技术和工程技术,业务上要求能进行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规划管理,具有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3 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在发展任务上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④《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土地调查、评价、规划、整治、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⑤先行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⑥我校新专业必须根据纲要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求,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体现专业特色。为此,需要分析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潜力,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规划。

3.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通过对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985”高校、“211”高校或同类水平高校继续调研,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继续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与课程之间的重组、整合,依托地学优势,继续强化“3S技术”支撑的“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技术型”专业特色逐步凸显,“懂管理”且“懂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3.2 课程体系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3.2.1 课程体系优化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在的课程体系框架为“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专业综合、网络学习和综合教育课程。在这种模块课程基础上再通过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把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核心课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调查与评价、遥感原理与应用、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分阶段打造成校级二类、一类课程、精品课程。同时,密切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要加强实践、实习课的教学,加强综合实习,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和锻炼。

3.2.2 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专业实验如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土地信息系统实验、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设计等,需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软硬件配备,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测量学基础实习、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土地软件综合应用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进一步完善校内校外两个实习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对口支援高校的企业开拓实习实训和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项目实践和技能培训,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们适应当前土地资源管理新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实施导师制并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或平台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SRP)、大学生GIS设计竞赛等进行创新能力环节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该应用型专业的投资力度,建设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实验实习基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硬件条件。

3.3 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决定着专业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地缘条件,对新增专业在进十年还是应该给予优惠政策的,循序渐进地引进一批科班教师,带动该专业多出相关成果,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才有潜力。同时还需通过本校教师短期培训等措施实现自我培养,通过到对口支援学校进修和带队专业实习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实际业务的能力,加强青年教师学术骨干队伍建设,通过教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等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推动该专业教师队伍向前发展。按照课程模块和质量工程建设,外聘国土资源局高级研究院为兼职教授、副教授,依托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吸纳土地科学人才跨院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使团队的整体结构更趋完善。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第八期“263”项目(SF08007)

注释

① 卞正富,金丹.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J].中国土地科学,2008(5): 57-61.

② 刘玉莲.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性的丧失及其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2.

③ 王汉兵.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4.

④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⑤ 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篇7

[关键词]:房地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rends globalization,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s for the highly educated personnel in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provides you with a general picture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within the fram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periences in offering real estate couse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at tsinghua university,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the two specialization with very different foundations,and the national codes of subject installment control policy are the key issues restricting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pay a great attention for the differents of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credited programs with overseas professional bodies in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ould be relatively easy to sign the agreement, but how to educate chinese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would be the key of this mutual recognition.

Key words:Real estate High Educ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篇8

关键词: CBE 立体化 培养模式

1 引言

CBE是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通常译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1]。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最早始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培养战时需要的技术工人,英国采用能力模块式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学校高效率地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这样能力模块式教学更加受到重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该方法在北美和澳大利亚被广泛采用。通过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持的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该方法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目前我国已有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在试用该方法,但运用于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基本为空白。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是地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人才。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在江西省高校设立的时间并不长,省内部分高校(如江西财经大学在03年、九江学院在04年等)开设了该专业,而全国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有76所。由于该专业所依托的平台不同,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太规范、教育模式滞后、人才培养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对路。这些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宋戈、袁兆华结合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认为资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理科学生具备的通用能力以及本专业应该具备的特殊专业技能[2]。郑拴宁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研究认为,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需要的课程[3]。而江西省内对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不够,研究的成果基本没有。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泛化。

从我国各高校资环专业的培养方案看,基本上都是典型的通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涵盖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就业部门多而广。但学生就业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在当前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在环境科学领域与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竞争,在规划领域与城市规划专业竞争,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竞争,在房地产领域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竞争,在中学地理教育与地理科学专业竞争等,且都处于竞争的劣势。该专业以宽而大的口径招生,在低年级以宽而大的口径进行基础教育,这对拓展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培养模式,但仍以宽而大的口径在高年级培养,在该专业所涉及的领域都有相应专业培养专门学生的背景下,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种种制度性的、非制度性的要求下,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怎样处理好通才教育与社会对专才的需要的关系,是办好资环专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4]。

2.2 资环专业办学特色不突出。

在当前的学校中,从设置该专业的学校类别看,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以及些刚刚升本的地方学院。总体看,以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理工类院校为主。各高校无论在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定位,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出各类特色不同的院校开办该专业应具有的特色。资环专业本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但与其他的工科专业相比,特色不突出,主要方向不明确,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

2.3 资环专业课程偏理论,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资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对本科生来讲,需要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从事基层和实践工作,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理论分析,使得毕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因此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动手和实践课程的锻炼,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测量实习、地理综合实习和城市规划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泛而不精,影响了学生的工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4师资力量难以满足资环专业发展需要。

1999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而当前的办学模式中,资环专业多数设在地理学院、资环学院、旅游学院、国土学院等院系中与其他专业合办,而且作为一个新的专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多来源于地理学、管理学、规划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本专业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3 基于CBE的创新立体化培养模式建设

3.1 建设立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调整资环专业培养目标,原先主要集中在为政府、事业部门提供高级人才,资环专业的学生较适合从事建设局、规划局、发改委、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的城市发展管理工作,而政府部门则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名额有限。因此,该专业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主导下,本科生的就业对象如果是企业,则更多地体现了市场选择。因此,资环专业应根据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评价与土地规划管理、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分流培养适应不同方向需求的学生,细化方向的精英教育,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建设“基础理论―专业素养―实践应用”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模式,使学生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细化的专业素养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环节训练,特别要加强情景课程实践和室外实习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用1―2年时间加强数理、人文、计算机基础与外语基础的训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本专业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再利用两年时间学习本专业实际应用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新的发展和应用。在低年级基础课教学期间,开设部分选修课,在高年级则迅速加大选修课比重,课程设置以学时少、信息量大、边缘性强、学生可选余地大为其特点。为达到分流培养目标,在高年级可实行导师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深层次的双向交流,因材施教。

3.2 以能力模块为核心,凸显品牌特色。

资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很多相关院校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本文认为该专业要充分体现地理科学的独有特征、办学历史经验与办学条件,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鉴于各校资环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下,可利用其融合多个专业的优势,加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在高年级课程上可以考虑设置多种能力模块如城市(区域、旅游)规划模块、地理信息模块、国土规划与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模块、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等,让学生进行选择,使学生就业时能至少掌握一门具有可行性的操作动手能力,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针对不同的联合办学模式,该专业应设置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品牌特色。

3.3 构建三维结构的立体课程体系,体现特色的实践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建设三维结构的立体课程体系。三维立体结构体系是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和实践课程所组成。而实践课程体系由实验教学、课外网络学习、实习教学、课程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五大模块组成,这五大模块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联系,是构成资环专业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科学地处理好这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及相互衔接的关系,使其优化配置、功能互补,多途径、多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资环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杨阳.加拿大CBE职教模式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11.

[2]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82.

[3]郑拴宁.数字城市建设――21世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业与发展的最佳方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0-52.

[4]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8-82.

篇9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篇10

关键词: 土地法学 情景模拟教学 教学模式

当前,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管理理论,还需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土地法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讲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土地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提高土地法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1]。多年来土地法学这门课程一直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应用,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因此,笔者认为在土地法学课程中应强调构建和实施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方法论近期的研究热点问题,其指导思想是在理论授课之后,通过系统的“理论―模拟―实践反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应用较为简单的理论在复杂或不确定环境下完成正确操作或提高成功操作概率的能力[2]。情景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一种仿真环境中体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令学生自觉在当中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十分符合现代高校教育中要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在土地法学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土地法学课程开展模拟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的需要

土地法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度、建设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执法和从事土地监察的能力,为独立处理土地违法案件,调处土地纠纷,参与土地行政诉讼等活动打基础。目前土地法学这门课程仍以传统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模式不仅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反而由于缺乏实践,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将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模拟教学法,令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最终实现灵活运用的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管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土地法学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批专业课,是学好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兴趣,将会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此课程理论部分占的比重很大,对于非法学专业并且从未接触过实际事务的学生来说,要想掌握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非常不易。引入模拟教学法,在模拟情景当中,让学生体验到仿真的土地纠纷处理、土地行政复议等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模拟教学法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内容分析

已有学者将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划分为六个步骤[3]。笔者根据土地法学课程的理论性及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将其优化为4个阶段:理论教学、情景模拟设计、实施情景模拟、总结评价。

1.理论教学阶段。本阶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似,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与教案,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在需要实施模拟教学的章节重点强调。

2.情景模拟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确定主题、设计情景和人员组织。主题是根据理论知识的重要程度和学生的兴趣而确定的,例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当中的土地征收制度。根据主题进行情景的设计,情景的设计不宜过于简单,否则将失去演练的意义,最好有一定的复杂程度,让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在情景中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设计好情景之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设置角色数量、说明角色背景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3.实施情景模拟阶段。学生根据事先设置好的角色实施情景模拟表演,未参加表演的学生需认真观看,找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认真观看,随时控制整个表演主题、控制表演秩序,避免出偏离主题的现象。

4.总结评价阶段。在情景模拟接受后,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总结和评价。首先由学生对自己的表演情况进行小结,包括对角色的理解,在表演中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回答和决定,以此重新整理知识点、理清思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情景模拟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针对表演情况,对每个角色进行评价,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修正学生在表演中间的错误,再次强调重要知识点。教师评价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模拟活动中吸取教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4]。

笔者按照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兴趣较浓的土地征收为例,设计情景模拟设计方案(如图1)。

三、模拟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模拟教学法,有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法律制度,就不适合采用此方法,应针对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实施。例如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经营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等。另外,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例如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法学课程只设置32学时),若每次理论教学之后都实施一次情景模拟教学,则耗时较长,总学时将会超出32学时的限制。

2.教师角色定位。在实施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教师要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由过去的“主演”向现在的“导演”角色转变[5]。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表演过程,而应转变为在观看时发现学生由于掌握知识不够扎实而导致决策错误,在总结与评价阶段,对于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问题,加以纠正和点评。对于过程中出现的偏离主题等突况,应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把控情景模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师可为自己分配角色,适当适时地参与到情景模拟当中。

3.实施结构。模拟情景的实施不一定在某个章节之后立刻实施,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在一个知识点后实施,也可以将几个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设计出相对复杂的情景进行模拟实施。情景的模拟应突破固定的情景剧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体现。

4.准备时间。情景模拟的目的是通过仿真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因此,在实施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收集资料、复习知识点、熟悉角色。但注意准备时间不应过长,过长可能导致学生在课下按照既定的剧本编排,为了表演而表演,甚至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平时成绩而将情景模拟变为一种形式化的表演,从而偏离了在情景模拟中思考、灵活应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利根,梁亚荣.精心设计案例教学培养应用型土地法学人才[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7-18.

[2]韦燕飞,周兴,严志强,等.模拟教学法在“土地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39-142.

[3]杨延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