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解

篇1

摘要:本文从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历史出发,遍观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分析科技创新的本质思想。希望从科技的不同角度来看待其促进作用,并指出在我国特殊政治结构下产生的一些实践性问题,尤其是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方向,传统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再成为我们的依仗。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非正式关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科技创新,引起了国民的关注。到现在,科技创新在我国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中广泛应用,而且被引用的次数特别多,可是在学术界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并没有做出很全面的阐述,所以社会中的各界人士对于科技创新的理念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经常把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混淆,导致社会中对于科技创新也产生了很多误解。所以,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我们应该进行分析,然后给出来科技创新的概念。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近代科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来源开始,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断刷新的,我们纵观整个近代科技发展历史,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定义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我们看出,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之处在于那些创新带来的实际生产价值和社会财富,用客观的市场价值对于进行定量的衡量,也就是说那些即使真的具备很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如果不能被市场选择所认同,那对于我们来说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能称其为科学进步成果。所以我们的科技创新是一种多方面对立统一的结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价值三者相互依赖,共同形成我们的科技创新概念。一般来说首先是形成科学发现,在新的发现之下我们可以产生新的技术或者发明,但是这些技术和发明要放到市场上经受选择才能成为最终的科技创新,这种概念是在我们传统的技术和市场的关系下演变而来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到科技创新驱动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有识之士的共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爆发亚洲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对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关注,并且发现现有增长模式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所以就把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从市场和生产力的方向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同时他让我们整个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了,在这一点上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体系导致对此的认知并不够先进。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的以来传统经济结构,固定资产始终占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比重,这使得我国的经济改革尤为困难,固化的传统经济结构难以打破。这也就迫使我们更要依赖科技的变革力量将我们的传统生产体系颠覆,从根本上对我们的经济基础进行改造,以下而上的再来改变我们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利益阶级。纵然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巨型工程,我们也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我们的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打破,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其本质的反向。但是话题归来,什么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呢?我们用比较通俗的方法来解释就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应当是将蛋糕做大,而不是不断的对原有的蛋糕进行不同的划分。从标准的术语来说就是我们需要增加的并不是依靠传统产业支撑起来的经济总量,但是如果这种总量的增加并没有显现出多样性,没有对整个自我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分配,那么其增加的只是水分极大的数字,甚至会加大贫富差异,增加社会矛盾,并使得越来越臃肿的既得利益阶级阻碍我们的经济发生根本上的进步。

三、推进科技创新的三种力量

科技创新是经济概念,对于科技市场价值实现特别看重,推动科技创新的首要特殊力量就是市场机制。用市场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本来恰如其分,但是市场也会有弊端,是因为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有时候市场也会失灵。市场失灵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准入原则不完善,而且生产要素流动自由,这也成为市场失灵后的深度和广度比新兴经济体要低的原因。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结构上的差别。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原因是因为创新收益的利润不高。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会享有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会有较大的利润。这样虽然是优惠,但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和关注市场的需求,就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对于那些民营企业来说,虽然生存压力会推动其进行不断创新,但是因为在行业准入等方面存在限制,所以创新虽然有动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说明,推进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市场的推动,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介入,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正是因为市场存在弊端,所以市场需要政府的介入,用看得见的手去办一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可以使市场的很多弊端得到避免,但是也存在很多低效率的行为。

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首要关键点就是分工明确,相互之间不要对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应当是由市场自然优胜劣汰的就要回归市场,应当是要政府进行直接干涉的,政府也要果断的下决定。但是市场不能代替政府,政府也不可能代替市场,对于那些可以充分竞争的领域,政府应该让市场去自我调节,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也能够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对于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去进行干预的时候也要慎重,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有效避免市场出现的失灵现象。在市场和政府都不能很好解决的领域,要通过第三种力量去推动科技创新。也就是要让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辅助干预,然后用非正式的关系去弥补一些不足,去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齐下、有序共生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3):42-45

[2]天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快速发展[J].中国科技奖励,2012,(4):31-36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吴功德(1977-),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王晓丽(1980-),女,满族,辽宁绥中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31-02

当人类社会从史前社会开始,走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逐渐迈向知识社会时,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中一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过程。从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到现代的机器化作业,皆显示了科技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工艺、新的理念层出不穷。人类的生产生活在科技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而科技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快。故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时代的主题。

大学校园是一个激发学生斗志、引导学生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园地。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条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的环境。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

一、在校本科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状

1.在校本科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高校教学越来越趋于“高中化”,把“考试”作为考核一个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主导性指标。当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根本没有学习动力,而且在大学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有课才去上、上课也不听、课余玩游戏。可以说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在虚度光阴,自己不但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感到困惑,而且对自己的人生也感到十分迷茫。久而久之,那种懒散、空虚的心理便会滋长,这样就根本没有激情和动力去探索、实践,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3]

2.在校本科生缺乏创新理念认知,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创新”这个字眼虽说对于大学生而言不算陌生,但大多数人对其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对于其内涵,很多人还是一无所知。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想出一个比较新颖的点子并完成就可以了,其实真正的创新是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创新思维,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对该创新思维进行改正、再创新。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创新点子。

3.在校本科生缺少理论知识,难以创新

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到一些理论知识,课后根本不会去阅读其他书籍,自然而然他们就不会想到主动去参与创新,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再想创新就更难了。

4.缺乏有经验的导师,科技创新效率低

目前高校实行“大满贯”教育制度,[3]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们科技创新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高校也缺少有经验、有科研项目的导师。部分教师没有科研项目,这样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就会很少,四年下来真正能参与科研项目得到锻炼的在校本科生也只是一小部分人。[1]

二、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的影响

1.科研项目对个人知识储备的影响

在课堂中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任何一项实践创新活动都不可能仅仅由单纯独立的书本知识构成,往往比纯粹的书本知识复杂繁琐很多。因此,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量远远超过在课堂中所学习的。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新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来解决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然而,完成科研项目、参与科研的过程又与课堂学习过程不一样。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打牢基础的过程,完成科研项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查询并且用实践来努力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过程。相比之下,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比课堂学习的过程少了连续性,但由于它与实践过程相结合,能不断将学习到的较为陌生乏味的新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甚至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研项目作为学习新知识与应用新知识的桥梁,要求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加以应用。随着科研探索实验的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2]所以创新活动使我们掌握快速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方法,拓展到更宽的知识层面,我们就有了科技创新的资本,就有了大胆探索的决心和勇气。

2.科研项目提高在校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下大学生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学术知识掌握得很好,动手能力却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势在必行。在科技创新中有一部分科研项目则需要在开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渐修正最初拟定的理论方案,所以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终究离不开动手实践。完成科研项目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然后再大胆的尝试,很多事情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更大更宽广的空间。实践能够拉近人与新鲜事物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它们的陌生感。因此,科研项目不仅能提高在校本科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2]科研项目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动手实践,知识才有用武之地。

篇3

【摘要】借助科技创新驱动,达到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变,不仅是一个关键的理论以及现实问题,同时还是社会发展大局的主要战略选择。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科技创新 驱动 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党的十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由一个核心的思想,变成我国发展和面向维护的主要战略。这也表明我党对于现代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特点的掌握。利用科技创新驱动,达到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因此,下面进一步阐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推进自主创新当作主要环节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获得发展先机以及主动权,最基础的是借助科技力量,最主要的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拥有较强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可以在世界竞争不断加剧中掌握主动权,实现创新型的国家。从而朝着世界科技抢过迈进。自主创新,既能够理解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和创新的途径。在十报告当中明确的说明,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这个道路,将全球视野计划加快创新。提升原始和集成创新,同时引入并消化在进行创新的能力,还要重视协调创新,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创新能力。所以,坚持走我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径。不仅要适应全球发展的浪潮,依照科技规律,同时还要发挥四个优势,也就是汇聚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结合各种经济成分的体制优势,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还有使用两种资源和市场开放这一优势,进而走出一条赋有我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径。

一、培育创新文化当作动力

国家文化,和科技创新拥有相互促进和激荡的紧密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着创新事业,而创新事业又激励着文化创新。由于经济和科技以及文化三者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明显,突出了创新文化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进入新世纪之后,一批主要工程和项目捷报频繁传播,实验快堆,超级计算机和杂交水稻这些领域创新成果纷纷涌现,这也反映了创新文化的厚积薄发,凸显了创新文化富有的内涵,均是由创新文化思想作为支撑点,重点培养创新文化,不仅要主动让创新变成一种习惯,给社会经济发展内部动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弘扬由爱国主义当作中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当作中心的时代精心,提升对于创新文化的信心以及自豪感。这样才能够让创新融入我们的血液当中,变成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快军民融合当作主要依托

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完全脱离以往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让社会能够迈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这个路径,这就一定要解决军民分割和自称系统的这样的模式。经过国防创新系统和知识创新系统以及技术创新系统,还有区域创新系统,中野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协调合作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用军民结合式发展,能够培养出一批军民兼容的战略新兴产业,占据科技至高处,将促进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军民结合式发展,能够让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经济体系当中,让其直接应对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能够帮助改进构造,增加收益。在融入社会经济系统当中之后,和国防以及军队构建有关的主要产业以及广大中小规模企业将会直接进入到武器装备市场,得到生产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主要产业调整振兴,同时还能够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针对抓变经济发展模式十分关键。采取军民融合式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多种民用资源当作国防以及军队建设服务,不仅能够拓展国内消费的需要,同时还能够带动一二三产业合作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探索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转变成科技创新驱动,要求产业政策要更加偏向于宏观导向性和指导性,主要在于要支持产业系统科技创新,找到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模式,这样才能够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给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技竞赛

0 引言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领域进行开拓性劳动,并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而这种只注重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很多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更不理解其内涵。特别是,众多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搞技术发明,是理工科类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导致对于创新性的工作不关注,更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是创新行动的前提,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大学生是不可能开展创新活动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商管类大学生不像理工科类大学生有比较多的实验课时,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所以认为自己无法进行管理理念或运营模式等问题的创新研究,难度比较大,这样从一开始就对创新不抱太大希望,导致主动性与参与性不足,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也多表现出上级管理部门的任务下达,完成任务代替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很多同学缺乏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创新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是与创新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来解决,而是首先认为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难解决的,如果解决将会浪费自己的很多时间,以致考虑尽快离开创新团队。所以如何增加商管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培养方案修订正在探讨的问题。

2 借助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集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于一体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成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载体,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活动中。通常学生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新的创意、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科技竞赛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用于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去查阅并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技竞赛活动中,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以科技竞赛活动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邀请成功创业家做学术报告、就业指导等系列讲座,不仅能够从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大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难以进行。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专业,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良好平台。

3 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再加上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也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一课。因此,从学校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进行管理,如可考虑给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相应学分奖励及物质奖励。另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2):141-144.

[2] 赵希文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67-70.

[3] 邹广平.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28-129.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效措施;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陈立福(1979-),男,河北沧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何纯芳(1965-),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151)、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N12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2-03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水平结合。周济同志曾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这是围绕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重视分数而轻视能力、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2]大大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走出校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科研问题时往往感到一筹莫展。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使他们因不能学以致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企业又因找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而焦急万分。[3]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得以锻炼、[4]培养和积蓄能量,使得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出色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1.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积极性不高,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生本身原因。许多学生目前还停留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上,尚没有主观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习的知识只注重巩固理解,而没有和实践相结合来消化吸收。据统计,有近87%的学生把课余学习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的科技活动影响力不够大,没有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据调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且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学生加大动员力度,往往挑选比较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不注重大学生总体科技创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良性发展机制。

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三、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

(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

(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

(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就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较为可行的有效措施。最后根据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下一步还需深入思考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建设,2007,(4):74-75.

[2]夏婷.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47-49.

[3]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

篇6

此次活动也引发了对当前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困惑和未来科技创新教育的走向等诸多思考。

问题与困惑

现代人相信,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会拥有竞争的制胜法宝。由此引发了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和学校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成为许多学校创建特色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可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规范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加上科技创新教育本身就充满了创新性,一些学校的科技教育也变得五花八门,造成了科技创新教育乱象丛生,从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困惑。

1.急功近利

如今,社会的浮躁已渗入教育,很少有人做十年磨一剑的“傻事”,许多大学把课题的级别、的数量、科研成果创造的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学术研究的浮夸之风同样吹到了中小学的课堂中,影响了科技创新教育。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把孩子送进各类特长班学习,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特长班也应运而生。

有个别学校和家长请大学的教授或相关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辅导,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且获奖的级别越高越好。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获奖级别足够高,学生能力就提升了,科技创新教育就获得成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潮,一种对各类奖励需求强烈支撑下的科技创新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相关的各级别的竞赛也为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困惑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重在参与还是重在获奖?建立在以获奖为目的基础上的科技教育到底能支撑多久?是不是学生获奖,就说明他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科技创新教育与自然科学等学科教育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拔苗助长

从近年全国、省、市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不断能得到一些惊人的好消息,这些消息称,许多中小学生的创新发明科技含量高,创意好,有较大的开发价值等。

然而,在这众多好消息的背后,总会有教授或专业教师的身影,甚至一些知名的专家也在为这些中小学生服务。如果专家们只是为学生提供思想和理念以及科技创新常识,无可厚非,但个别专家甚至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设计和操作方案。

由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比赛的主办方为简化评奖流程,只收参赛作品,对于作品是谁设计、谁做的他们也无法判定,致使许多学生抓住这一漏洞,也导致个别不良的专业辅导老师直接把自己在各级别科研成果中的残次品拿出来参赛,这些作品很可能就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的获奖作品。

困惑二:当学生把事先做好的科技创新作品制作出来后参赛,由于对其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难以考证,其比赛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若是学生在作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的行为,这种行为因为获奖受到鼓励,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有什么样的影响?

3.东拼西凑

一些厂家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设计出许多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让学生自己去拼装,也有一些所谓的创新就是直接从市场上买来产品参加比赛,这些作品的制作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看起来时尚,玩起来有趣,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多大益处呢?

困惑三:学生按图索骥拼出来的作品能否算是科技创新?这种靠简单复制组装出来的产品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有多大?这种缺少原创精神的所谓“创新”是否需要培养?

思考

科技创新教育应体现科技创新与社会、科技创新与生活、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养成科技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了解科技创新的一般原理,体验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学习一些科技创新的技巧与方法。

科技创新教育既要让学生有凌云之志,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许多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锁定在学生获奖上,希望通过学生获奖的数量和级别展示学校的特色,对于获奖和展示科技创新特别渴望,个别学校已经到了着迷的状态。如在省绿色学校验收时,某市一所小学汇报材料中的主体竟是科技创新,成就了一个为展示自我而离题万里的现实版幽默。

科技创新教育并没有错,但把获奖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有背于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理念,由此可能引发学生对名利的过分追求,使学生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害无益的。

当学生把获奖作为终极目标时,他们会把达到目标当作最大的成功,成功后又感到无事可做,这种迷茫会让学生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

思考一:科技创新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教育学生既有凌云之壮志,又要学会脚踏实地做事;既要有创新理念和设想,又要学好基础科学知识,为今后从事科技创新相关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且能够为自己的设想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又要有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2.选什么样的人进行培养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绝大多数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的第一生命线,考试成绩也成为决定一所学校名誉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应试教育因此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主流,由此衍生的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变成现代教育的代名词,为了考试成绩,教师教得太难、学生学得太累、家长管得太烦。

学习本应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件快乐的事,如今却成为困扰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烦心事,甚至有高三学生毕业晚会用烧书籍来发泄对学习的憎恶,这种教育如何能培养出学生的兴趣?一个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学习的民族是危险的、没有希望的民族,如何让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是现代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应试教育转到科技创新教育中又被模仿为应赛教育,有关部门组织什么样的竞赛,学校就举办什么样的培训班,甚到个别学校把这种培训转化为几个人的专门训练,这种本应由广大学生参与的普及性活动,变为一种只为获奖的功利行为,有违科技创新普及教育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思考二: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选什么样的人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要培养?这些问题是科技创新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希望也不可能把每个人培养成瓦特一样的发明家,中国式的乔布斯。

建议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全员教育,通过一系列简单、易行、有效的活动培养全体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让他们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此类活动重在参与,促进重要思维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意识到获奖只是活动的副产品;二是特殊人才可以重点培养,如美国某中学校长的狗被学生杀死以后,校长惩罚他们的方法就是让两个犯了错误的孩子画出这条狗的解剖图,这一画就画出了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不拘一格发现人才的理念,改变由成绩定论学生的评价机制,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3.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培养

谈到科技创新教育,很多人就会想到“高、精、尖”三个字,许多学校也把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提前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甚至把许多高等学校的知识和内容灌给中小学生。

以奥数为代表的有些竞赛活动,对应试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高中教育大学化,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属于典型的拔苗助长的做法。

由于学生毕竟还要经历上一级学校的教育,在较低层次学校进行高层次的不完整的教育后,到较高层次的学校学生还要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教育的内容学生似乎学过,又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这种在似懂非懂状态下的又一次学习,就如同一锅夹生饭,反复翻炒会使饭的质量越来越差,这是对教育的一种伤害。

佛山南海九江镇中学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校生源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学校经济状态也不尽人意。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他们的中考成绩年年名列市区前列,科技创新教育在全校普及,经常有学生拿国际大奖。他们的科技教育注重的就是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与活动参与的普及。

在体验了科技创新活动的玩中学、学中思考、教师引导后,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参加的活动多了,各类考试的成绩也提高了,这就是被称之为“九江镇中学现象”的科技创新教育的育人模式。

思考三:科技创新教育应当如何开展?应当如何选题?这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之一。由于受媒体的鼓动作用,个别教育工作者在求高、求难、求新的思潮影响下,对学生的教育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教育起点过高,教育内容过难。在当今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过分强调保护意识,积极申请专利保护,或过分强调如何通过创新发明获取财富,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和学生的成长都是百害无一利的。

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产生疑问,找到了万有引力规律,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的不理解发现了相对论原理,达尔文在大自然的寻寻觅觅中知道了物种的起源和进化论,而计算机的原始语言只有0和1两个简单的数值。科技创新教育也应从原始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突破口。正如佛山科技创新展示活动,从最简单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始,从最常见的问题入手一样,伟大的哲理常常蕴含于平常之中。这也与佛家经典的一堂课释迦“捻花一笑”、道家的万物由一而生、儒家的吾道一以贯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学校教育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若开始时就让学生竭尽全力冲刺,那么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易造成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从而导致没有跑到终点就停止了运动。

篇7

编者按:对于中国创新能力的描述与评价,和中国改革的其他领域一样,都是极其矛盾的。它与“李约瑟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科技体制问题丛生,但如何解释诸多领域科技的巨大进步?在建国初期,中国模仿苏联体制,建立起由国家全面主导的科研机制,配合于计划经济和国防战略需求,带动衍生出相应的科技创新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资本与国际流通因素完全打破了科研体制的传统格局。金融、贸易、法律、培训与教育体系的全面调整,加上不同类型企业的大量出现,这使得中国的创新主体与创新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围绕于大量自主型企业的逐利机制和竞争动力,大量创新正被不断开启出来。如果说,在时代我们无法想象离开国家的科技创新,那么现在,离开了市场,我们也难以解释科技实力的现实提升。

五位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希望重新界定“创新”的标准,它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发明创造”,而要在商业模式、运营管理、消费生产方式、工业组织方式这一系列围绕于“资本主义发动机”的机制下理解。“创新”本身正在创新,它不再主要指向某个最终产品或工艺环节的改进,而是关涉于创新“标准”的创新。如果说,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主要借助于单个工匠的技术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标志着流水线与标准化管理时代的降临,而到今天,创新的关键则在于对创新标准的创新(如宋磊所说的“创新方式的创新”)。正像贾晋京概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温特制加强版+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的结合,其中,对于创新标准的掌握,包括知识产权规范、金融风险投资等基础设施的培育,将是国家创新体系再构建的关键。

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不是国家财政投入、科研院校体制、企业R&D机制单一变量的产物,它也是整个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产业格局转移的后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和全球生产贸易格局的转变,这为中国科技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来的契机。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才出现了李宁所说的“创新”词汇的流行和泛滥。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巨大的劳动力规模、不容小觑的动员能力以及难以遏制的逐利本能,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有其强大物质基础的。在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所形成的大量联盟,构成了晚近20年来中国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当然,这一切自主性创新冲动,也时刻面临与传统体制的束缚、日益增长的官僚科层化、形式化逻辑的对抗问题,黄莉对此也已做出说明。

中国当前处于三种工业革命的历史丛集之中。既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工艺创新问题,也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与标准化管理的问题,也正面临后工业的时代挑战,这同时对应于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多样态的企业格局。在这一切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奇特而富有活力的科技进化系统。甄志宏团队对中国大飞机、高铁、电信领域创新的调查,就为我们展示出在这样一个“大科学时代”,“举国体制”的巨大潜力及其弊端所在。可以看到,单从任何一个视角,都无法为我们展示出中国创新的全貌。我们相信,对于这一复杂机制的观察,将是理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个意义上,它比李约瑟难题更富有挑战性。

篇8

近年来,在“强化海洋特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院积极探索形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4”模式,即围绕一个目标:创新性研究型海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用好四个平台:“开展‘走近科学’科技创新学习月系列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竞赛活动”、“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学院优良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学院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像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多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学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率也达到了70%。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于,科技知识不等于科学素质,知识与创新能力是不同概念,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精神、创新能力)要后天的培养,而第二课堂是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科技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t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1.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学生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从整体上讲,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缺乏应用性,不能形成研究成果向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转化,没有市场的导向性调节作用,不利于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力度还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2.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较慢,有的甚至没有起步,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或教师指导不足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指能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教师。在很多高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愿望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往往靠自我拼搏,成功率较低,易于使学生失去信心,最终事倍功半。

3.具有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动力不足。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基础之上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受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的影响,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变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对于长期发展的影响,导致学生满足于已有专业学习和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4.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不力。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数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只强调教学工作是“主旋律”,不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使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和现有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

三、整合资源,构建多方位的大学生科技创能力培养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营造更加浓厚的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多方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多环节的资源,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构筑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学校主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高校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学校要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当前,课堂仍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面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短的知识更新期,高校要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课堂灌输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着重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根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开设创新指导课程,设立创新学分,开放实验室,使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在学生发展和能力的评估标准上,树立多层次、多种类的目标建设,加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鼓励机制。

3.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针对不同年级,我院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较少,所以重点是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学习月系列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科技创新讲坛、科普宣传等)来培养、激发广大学术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和能力,同时结合本科德育导师负责制,直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中去或选择一些要求较高的应用课题,充当科研助手协助教师做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应用课题或者本科生科研项目直接作为毕业论文课题,继续深入进行,由于所做课题由浅入深、时间相对较长,对学生能力提高来说很有意义,也容易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成果。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参与全国“挑战杯”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其中,校内竞赛要关注群众性与参与度,照顾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分专业、分层次举办,形成系列化、届次化,扩大影响力,着力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校外竞赛要关注针对性和成果化。要选择好参赛项目,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组织好参赛队伍,培育一批创新性强的学生科技成果,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引导大学生强化创新意识,敢于迎接挑战和展示才华,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建好一批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建立基地活动长效机制。

基地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的平台,是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单位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我院已经建立了“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7个国家海洋局系统稳定的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并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实习活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抓好基地建设。第一,唱响主旋律。为了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我院与国家海洋局系统分局及中心站双方在海洋监测、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第二,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科研实践活动,为对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依托和服务。第三,要善于总结提高努力从各项科研实习活动中进行总结,不断提高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其次,建立基地活动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我院为基地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依托和服务,在相关研究课题中承担一定的技术咨询和技术依托。二,基地在科技生产和台站观测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实习场所和指导,承担相关项目的海洋观测和试验报告等。三,加强基地海洋科技或学术等方面的经常流,举办不同形式的科学研讨会,同时不定期共同举办大型海洋学术论坛。

5.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篇9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1 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当前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人文素质教育在现如今的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人性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使用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手段,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进行有效的传授,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史、哲、艺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气质和修养,对人文修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得人类文明发展成果逐渐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世,以及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正确对待[1]。

3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进行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因而在进行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思想、语言以及道德等方面。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受教育主体的人文知识素养,这是受教育者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到对不同层面的教育,比如说人类意识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精神修养方面的教育。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使得学生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和磨难的时候,采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应对[2]。

4 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能力创新的影响

4.1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

科技创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当然,仅仅依靠掌握到充分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不足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还需要不断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而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包含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知识结构,需要对多种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同时还需要对人文知识进行有效掌握。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能够给大学生充分学习人文知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让大学生们在文、史、哲、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并且为学生们获取良好的科技创新知识创造条件[3]。

4.2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和困难的阶段,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想要在困难的情境下坚持自身的方向,就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精神作为支撑。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逐渐培养起大学生良好健全的科技创新人格。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思想上的渗透,让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使得大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这对于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

4.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科技创新思维,只有将自身掌握的丰富知识逐渐转化为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有科技创新思维的重要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众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传授,通过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升华人文思想,并积极运用这类思想对人文知识进行内化,这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由此能够得到有效的互补,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5]。

4.4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科技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能力和试验技巧、新型技术工艺的操作能力、创新技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展示表现能力等。大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技能,这也是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技能较为重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们的这些技能进行培养,但不容忽视的是,专业技能较为单一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就对与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拓展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体系,但是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和意义。如果大学生针对较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水平掌握程度不高,将会影响到其对更加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很大部分上都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推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采用积极手段进行改进[6]。

5 结束语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走上正确的科技创新道路。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还体现在了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以及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汪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0

[3]林万成.基于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51-52

[4]汪楠,郝一伟,焦宗元.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4):49-50

篇10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瓶颈 对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

作为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高级专业人才群体,大学生必将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大学生是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更多的需要依靠他们去实践和推动。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水平,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大多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团委下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技创新部门,负责组织参与科技类大赛、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东北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中心,统筹协调推进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高校内二级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依托学院团委组织开展。

目前,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技大赛举办趋于常态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稳定的舞台和无限的上升空间。在各类科技大赛的带动下,众多高校都组建了科技类学生组织,开展校内科技竞赛和形式多样的科技类活动。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也从内容到形式得到全方位拓展,进一步充实了“第二课堂”的科创育人功能。[2]

随着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创新精神,高校也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工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有较为正确的认识。研究表明 ,我国工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整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也能够充分认识到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蓬勃开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严重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亟待突破,尤其在工科大学生中,很多问题尤为凸显。

科技创新活动游离于专业学习之外。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各级科技大赛和校院举办的各类科普讲座、科技趣味活动。而本应是创新能力培养主阵地的“第一课堂”,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覆盖面狭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实验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综合性、设计探索性试验内容偏少等。

经费保障不足,教师介入不足。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在大量的实验、模拟过程中加以锻炼和提升。同时,校院相关单位还需要组织参与各种科技竞赛和科普活动。这些都需要充足的经费给予保障。但从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运行情况来看,经费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相关调查数据得知 ,资金缺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专任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和科技类活动的指导工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水平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无疑将大大推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但是现实情况来看,专任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了解和支持非常有限,能致力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专任教师更如凤毛麟角。大多数专任教师仍停留在课上讲授书本内容,课下抓项目、做课题,缺乏完善课程内容、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的责任意识。

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有限。专任教师的课题研究项目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是工科大学生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平台。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持续推动,但是大学生加入指导老师课题研究项目的时间仍普遍较晚。与此同时,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基础能力大赛在高校中开展情况已较为成熟,但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大赛却相对薄弱。以冶金学科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冶金方面的国家级科技竞赛。[3]

三、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结合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针对工科大学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问题,我们进一步探索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1.树立sts教育理念,突出“第一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突出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全方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即科学技术和社会,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Sts教育倡导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技术观、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面和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树立sts教育理念,设置一些既不属于专业知识,又与专业相关的课程,适当增设人文教育类课程,以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带入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授课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更多地依靠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设计方案、自行讨论修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验证性试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试验内容。哈佛大学就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教学,每周两次实验课,每次3-4小时,大型的综合实验常需要2-3周(4-5次)完成。 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科技试验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创新设计、验证等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资金和人员保障。

通过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经费充足。学校可以统筹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相关工作经费单独列支,包括实验设备费、器材费、讲座费、培训费、表奖费、科普活动费、组织参加科技竞赛的差旅会务费等。学院按照实际活动开展情况实报实销,同时也应该给予配套的经费支持。通过校院两级部门的共同努力,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将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纳入专任教师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据专任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竞赛指导和参与学生科普活动等多个方面的表现,从多个方面设立指标,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建立与大学生创新工作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做出大量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精神奖励,促使专任教师充分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创新学分、推荐免试读研究生等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吸引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参与科技创新的大学生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投放市场,产生效益,进一步增强成就感和荣誉感,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良性循环。

3.搭建不同层次的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突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性。

通过鼓励低年级学生走进实验室,支持成立科技创新类社团,广泛开展专业领域科普活动和校院两级专业科技竞赛,尽早让大学生们应用专业知识,掌握研究方法,丰富比赛经验,做好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心理准备,使大学生初步具备参加科技竞赛的信心和能力。

在实验室学习和各类校园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会、行业学会、行业企业等机构,策划举办具有较广影响范围和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领域科技大赛,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科技竞赛的类型和内容,提高对大学生们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

四、结语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高校应基于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搭建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使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毕研俊,赵敏.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37-41.DOI:10.3969/j.issn.1671-4385.2011.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