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保障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保障规划

篇1

【关键词】规范化流程 药物治疗 药房 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02-01

在我国,出现医疗伤亡事件的原因除了医生的职业操守和操作问题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药物(药房)的管理问题。在我国许多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小医院和缺乏监管的小诊所,因药物存储质量问题而导致病人医疗伤亡的事件不断上演,而分析以上原因,我们发现说到底还是管理的规范化问题,缺乏科学、有效、全面的规范化流程管理,医院药房在日常管理上常常处于混乱的局面,加之监督的不到位,药物质量问题频发便见多不怪了。流程规范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组织的庞大和枝节的不断旁生,若依然还延续以往的计划管理和以人情、关系、甚至于以利益为纽带的管理模式,势必力不从心。那么,导入规范化流程管理,如“有需要部门或人员申请――部门领导签批意见――单位负责人批示――转交相关部门负责人签收――转交部门内部具体实施――工作完成情况检查反馈”这一流程,这一清晰的流程使各个环节得到明确,也顺便明确了责任,有助于反映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态度,杜绝推诿扯皮,最为根本上对工作的进展实现了有效监控,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这一类似的规范化工作流程同样适用于医院的药房及药品管理,促使医疗机构各级人员包括药房工作人员完善药物日常管理,确保药物能保质保量,杜绝问题药品出现在医院药房和使用过程中。

1 医院在药物治疗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1 药物质量问题

药物质量问题在医院医疗事故中占据着主要原因。目前,在我国许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小医院和缺乏资质和监督的医疗诊所,药品质量问题令人堪忧。药品是医院为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工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具有品种多、数量大、价格零散、经常变动、领用频繁特点,在医院库存中占有较大比例,正是因为药品管理的特殊性,常常出现药品保质期内出现异常,如霉变、混浊、异物等,而且这些已经变质的药品药物筛选和排查人员没有及时挑选出来,导致问题药品混入有效药品行列,一旦被护理人员用于病人治疗中极易出现医疗安全问题。如一些已经变质的药品被医护人员用于孕妇身上致使孕妇流产,一些过了保质期的药品被当做有效药品派发给病人,导致本没有大碍的病人服用后,初期可能不会出现不适,但长期服用后致成慢性病的副作用等等,也是不少医疗纠纷的原因,这些都是药品质量管理上乱象的后果。

1.2 操作问题

医护人员对药物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事故发生,近几年呈现递增的态势。医护人员操作药物不当的表现主要有对病人发错药品,或者配错药,对药品的剂量配比比例掌握出错,还有就是将变质药品错当合格药品来进行配备。此外,还有深层次原因就是医护人员对配伍禁忌知识掌握不够,起码的药品配比和忌讳常识不深,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医护人员个人的素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责任心问题。

2 规范化管理涉及到的一般内涵

2.1 内部和外部

这里内部与外部指的是医院药房部门与医院外部(如药品供销商、制药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中,药房管理部门或者个人将采购工作的详细情况做出情况说明和申请,转交部门负责,再由部门负责人找上级负责人签批,然后由该部门专人负责外部合作单位联系沟通,并将联系的情况及时反馈到部门负责人处备案,作为部门负责人与各个需要部门的反馈。

2.2 内部之间

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规范化流程管理”,最终目的是有效提升药房与需求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提升药品发送的工作效率。一般操作是,由药房部门负责药品管理的人员将工作的详细情况做出情况说明和申请,转交部门负责人,再由部门负责人找医院领导签批。

3 药物管理流程化提高药物治疗安全的措施

3.1 加强药物采购管理

药物采购管理是流程化管理的源头,也是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最为关键的一环。作为药品管理的药房,应根据药房药品的需求量、使用量和金额等因素罗列采购清单,规范采购方式。规范化流程应是有具有请购权的部门统一集中采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制度》《新药引进工作制度》及各医院药品使用监控规定等规章制度来执行。

3.2 加强药房内部控制

医院对药品的采购工作通常由药库或药房、临床等部门对所需购买的药品填写申请单,注明所需药品名称、数量、参考价格、时间要求等,由独立于请购单位之外的其他部门检查订购单的合理性。因此,药房人员对药品的选择、质量、用途和价格区间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加强对药房内部的控制,提高药品采购质量,是药房流程化管理的重要一环。

3.3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是提高药房管理服务质量,实现医院药房业务流程管理必经之路。根据医院药品使用和需求的实际情况,借助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起医院药品采集、分发、需求、质量甄别以及过期药品提示的信息化系统。如医院可以尝试建立医院管理系统,以实现药房资源共享,使药房的流程更加科学化,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效率。还可以实现门诊就医患者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包括患者主诉信息、过敏史、用药史、影像学分析、理化检验数据等辅助诊断结果及医师诊断结论等资料,药师据此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服务。

3.4 实现药房与其他专业部门之间信息沟通

药物操作不当或过失固然是医护人员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然而药品出仓检验人员或开药医生对药品的初步审核对杜绝问题药品出现在施药过程中也有着必要的把关作用。如药品检验部门对药品若检验出问题,应及时通知药房管理人员,以促使药品对同类药品和同期药品进行问题排查,即检验人员要与药房工作人员建立信息通报交流机制。再如,诊断医生在开药时要明确药品使用剂量、药品名称、生产厂家以及生产日期,以便给开药人员提供详细足够的信息。药房调剂及发药人员发现大夫开药与药品说明书不符,要及时与开方大夫联系。施治护士配药及治疗过程中发现异常同样需要及时与药房或开方大夫取得联系,防止出现监督盲点而导致用药损害。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流程规范化在促进药物治疗安全的应用。规范化流程管理是一个涉及内容丰富、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管理,只有首先对药品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规范管理,以促使整个流程管理的规范化,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药物治疗的最终安全,才能使患者的药物治疗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钱静霞,张永华,袁训初.临床规范化流程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J].《中华现代医学》,2006(06),16-17.

[2]武爱弟,谈微敏,杨萍,胡美丽.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安全管理流程及职业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0(35),12-13.

篇2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群体特征的民众,方便民众就医,体现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特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各种就医结算障碍。

2.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这就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市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通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7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篇3

[关键词]城乡 医疗保障制度 衔接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从国家对国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实现来反映,我国正在城乡逐步建立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简称全民医保),这是我国综合实力增强的一种具体表现。所谓全民医保即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在95%以上,一般均可认定为全民医保的状态,必然覆盖全民、公平享有,而且制度一旦确立,就是长期稳定的。我国从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民医保以来,老百姓得到了好处。目前,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有很多种,要做到各种医保制度不受城乡区域、时间、制度本身等方面的限制,做到各种医保制度的“无缝”衔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一、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1、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有很多种,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制定出来的,相互之间没有衔接起来。1998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制形成,其对象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职工,由行政单位转体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关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分开运行,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职工个人账户基金的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剩余部分划入统筹基金帐户。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个人帐户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和住院医疗费中的个人自付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扣除划入个人帐户以后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和门诊特殊病种及特定检查项目的医疗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足于发生概率大的的大病保险,政策方向以大病为主,主要补助大额的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但没有个人账户。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制,其对象是所有户口在农村的农村户口人。

为了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在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6年启动并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推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以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包括没有医疗保险的老人、城镇化的失地农民、自由就业者、中小学生等居民为主要参保对象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由于参保对象特殊性,其政策执行起来很复杂。

2、不同的医疗保障体系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城镇在职职工及离休人员的医保管理归口到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则归口到当地的卫生管理部门管理;工伤保险管理归口到当地的工伤管理部门管理;各种商业保险管理归口到各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等等。

3、我国各医疗保障体系的医保匹配项目在医疗单位各不相同。以作者单位(“二甲”医院)为例,医院的医保项目的匹配至少有城镇职工以及离退休职工医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铁路医保工伤医保等五个不同的计算机软件公司设计的医保匹配系统。

4、异地医保不能在就诊医院按相关的医保政策报销,而是要以现金结算方式结算后回到参保单位所在地的医疗保障机构履行报销手续。

5、全民医保还有“真空”地带。全民医保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把城镇职工和农村户口以及城镇职工和农村户口以外的下岗人员、待业人员、学生、年迈的老人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有些公务员的单位、有些效益好的单位未纳入医保范围,如湘潭的税务部门等单位就未纳入医保范围内。从以上我国目前城乡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存的的现状来看,要想将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衔接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二、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各医保政策的不一致,导致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以湘潭为例,至少分四大块,分别是湘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市财政部门管理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离休人员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管理部门管理的工伤保险;湘潭市卫生管理部门管理的湘潭县农合和湘潭县、市、区的城镇居民医保;长沙铁路管理部门管理的湘潭范围内的铁路医保,以上四种医疗保险的政策各有千秋。如:用药指征,用药范围,报销范围,自负比例,起付点等都不同。各医保管理部门管理医保数据所使用的软件也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医疗单位要接受来自各个医保管理部门的医保管理软件,配备相关的人员,并进行专业的培训。医疗单位的医生不但要为病人看病,还要根据病人的不同医保政策来考虑用药范围和与此对应的治疗方案。因此,各医疗单位在应对病人各种各样的医保方面,存在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2、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很多种,每一个医疗保险的险种属一个部门管理。作为医疗单位,每年为了应对各种医疗保障机构的检查都应接不暇。各医保管理部门又互不沟通衔接,各管各的,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3、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报销制度存在区域限制。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报销制度的原则是:病人就诊医院是在参保当地的医疗保障部门指定的医疗保险机构就诊的,可以直接按相关的医保政策报销,除此以外的病人就诊一律以现金结算方式结算后回当地参保机构按相关的医保政策办理报销手续。

4、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中没有一个主要的医疗保障制度。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有的是按城乡来划分的,如: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有的是按行业来划分的,如:铁路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有的是按是否受工伤来划分的,如:工伤医疗保障制度。还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医疗保险的险种。我国各医疗保障体系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管理部门之间又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互不相干。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购买二种以上的医疗保险,有的是在医疗保障机构购买的同时,还在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医保。病人住院一次只有一张发票,二个报销单位都要发票原件,矛盾就产生了。但是没有相关的政策明示:先用一种医保政策报销医疗费用作为一种主险,剩余的自负部分自动由另一种医保政策报销医疗费用作为辅助险。

三、对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衔接的探讨和研究

1、我国在城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解决好异地就医管理中存在的垫付报销难,执行政策难,医院监管难,核实查处难等难点。

2、我国城乡各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要求“求同”,要求全民医保。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建立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回归公益性,这不但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属性固有特点,也是绝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其他人口大国的通行普遍做法。

篇4

【关键词】 残疾人 医疗保障 保障机制

2015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帮助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为疾病的困扰尚未脱贫,生活十分困难。因此,在我国建立一种符合国情,能够提高和改善残疾人健康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该领域理论及实践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对残疾人的医疗保障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一、残疾人医疗保障的问题

1、残疾人医疗需求大

残疾人因其特殊的生理原因,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2013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排第二,占18.5%。2013年度,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排在第二位的是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17.8%。残疾人不但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需要健全劳动力的照顾,家庭收入减少导致家庭贫困,从而又造成医疗、康复、护理水平低等后果。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果。

2、残疾人康复情况面临困难

2013年度,残疾人至少接受过一项康复服务的比例为58.3%,比上年度提高了3.1个百分点。郑功成指出,目前制约残疾人康复事业的主要矛盾,是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村残疾人康复资源短缺与服务保障的缺失。加之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康复的设备有限,限制着社区康复站中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的数量及类别,其康复服务的能力亟待提高。

3、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

2013年,93.7%的16岁及以上城镇残疾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97.1%的农村残疾人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区域上来看,城市残疾人的医疗保险参保率高于农村,发达地区的参保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依然有一部分残疾人未加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内。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有限,表现在保障项目偏少,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实际需求;报销条件苛刻。在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残疾人所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也有很大区别。

4、医疗救助力度不大

2013年,城镇52.5%、农村59.7%的残疾人家庭有医疗救助需求,城镇26.0%,农村27.5%的残疾人有康复救助的需求。在对北京市的残疾人做抽样调查发现,48%的残疾人认为自己最需要获得救助的是医疗问题。

二、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的原因

1、医疗保障整体投入不足

我国整体的国民福利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成就还未能有效转化为国民福利。在此背景下,残疾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则更难取得实质性发展。在残疾人康复方面,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尤其对民间的残疾人康复组织。另外,国家少有对于康复机构和设施的税收优惠政策。

2、没有针对残疾人的医疗保障制度

目前,普惠式、嵌入式的医疗保障体制不能有效吸引残疾人的加入。制度分割、部门分割导致残疾人医疗保障制度运行效率低下。更多的残疾人加入的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报销比例和报销数额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医疗保险规定,从总体说主要存在于制度准入、筹资标准、医疗服务以及保障待遇等方面。

3、基层组织执行力不强

在残疾人接受康复方面,基层残联组织政策宣传不到位、对政策了解不透彻、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能力偏低、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康复工作主要集中在医疗救助层面,其他工作难以展开。

4、城乡二元结构分割明显

王琬对比了23个省的《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现,由于残疾人的医疗保险政策缺乏统筹城乡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在医疗保险的资金补贴和待遇给付等方面,城镇的标准都优于农村。

5、补充医疗保险不完善

补充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医疗需求。然而,商业医疗保险追求高利润,残疾人作为高风险人群,商业保险市场很少提供针对残疾人的保险产品。即使有残疾人能参加的健康保险,保险公司也需要其缴纳高额的保险费用,或者附加诸多苛刻的承保条件。

6、医疗救助针对性不强

我国的确定救助对象主要是以低保线为标准,但医疗救助不等同于生活救助,也没有综合地考虑救助对象的残疾、健康和疾病状况。

7、残疾人自身的原因

残疾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其在接受教育、就业、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处于低水平。

三、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对策

第一,在法律上明确残疾人医疗保障权利。制定针对残疾人的法律,在法律层面将残疾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各项规定标准化、规范化。

第二,发挥政府和市场多元主体模式。明确政府在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市场及社会资源投向医疗保障领域中,将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与残疾人医疗保障等制度有机结合。政府在中央和地方建立残疾人专项资金,将其纳入政府预算中,同时建立中央调节基金,倾斜补贴特别贫困地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残疾人,通过多种形式对需要医疗救助的残疾人给予救助。通过财政拨款、福利彩票、社会捐助等形式建立医疗救助基金。残联也应当培育一些残疾人医疗救助的项目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公信力,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医疗救助资源。

第三,推动城乡残疾人医疗保障事业均衡发展。使城镇残疾人医疗保险与农村整合衔接,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农村倾斜。逐步完善新农合,扩大农村残疾人口的参合率及报销水平。

第四,突出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残疾人的特殊优惠政策,减少有缴费能力的残疾职工和残疾居民的保费,或是不建立个人账户、只建立统筹账户,吸引这部分人加入基本医疗保险。对于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完全由政府资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内。针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其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提高报销比例等。协调社会医疗保险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者之间的衔接机制,提高残疾人的融入程度。大病保险要对收入低、花费大的残疾人群倾斜。对残疾人实现普惠基础上的特惠。

第五,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网络。接受过康复服务会相对减少医疗服务的需求量,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便于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康复中心,配备专业的康复医师以及常见的康复器械、设备。在经济水平差的农村,可以联合地理位置临近的村庄,在规定地点建立社区康复站。方便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开展专项服务。

第六,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及可及性。在向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保障残疾人便捷的使用服务。

第七,加大监督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及时发现残疾人医疗保障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障良性循环。

第八,完善残疾人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残疾人进行医疗救助。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服务于残疾人的医疗救助体系。

第九,加快补充医疗保险的建设。将残疾人的部分医疗项目和康复项目纳入补充医疗保险中。

四、评价及结论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意的视角和突破口,尤其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农村残疾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但这些成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目前关于残疾人医疗保障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实证研究,对残疾人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少,在已有文献中,几乎没有看到相应的理论基础。

第二,这些研究只将残疾人看做一个整体,并没有按照不同年龄、残疾程度、经济条件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突出重点保障。

第三,国外一些国家在残疾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制度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基金项目: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校级课题(XM2014

23)。)

【参考文献】

[1] 陈功、吕庆础⒊滦旅瘢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4(2).

[2] 徐倩、周沛:残疾人医疗保障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医疗保险,2015(4).

[3] 郑功成: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武国丽:残疾人康复保障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5] 王敏:论建立我国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医学与法学,2014(6).

[6] 李迎生、厉才茂: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 齐心、厉才茂:北京市残疾人医疗保障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7(2).

[8] 李全利:残疾人社会医疗保险非标准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5(2).

[9] 王琬: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比较分析――基于全国23省《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10] 孙萍: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的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1] 周沛:解决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根本在制度改革[J].中国医疗保险,2015(5).

[12] 刘婧娇: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D].吉林大学,2014.

[13] 宣学柱:新医改方案中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7).

篇5

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目前,我国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构成的主体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覆盖范围仅限城镇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各级财政的补助下,广大农村居民已逐渐被纳入医疗保障范围。而城镇职工家属及其子女在劳保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后,尚未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形式,成为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的空缺。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6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就业人口2.73亿,非就业人口2.89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1.38亿人,仅占全体城镇人口的25%。由于大部分城镇居民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他们的医疗问题只能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力量解决。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和极低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使群众“小病扛、大病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城镇医疗保障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没有保障,难有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特殊作用和战略地位。就医疗保障要保障权益、调节公平、促进和谐的特殊作用机制而言,目前的医疗保险仅覆盖1.38亿人就意味着改革还只是开始。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就是要明确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这是我国城镇医保制度改革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方位。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架构及原则

基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多年的经验,结合一些地区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探索,笔者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架构及原则作出如下设想:

首先,在组成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应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为全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是对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保障对象要从城镇从业人员拓展至所有城镇居民。保障形式主要是:统账结合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统账结合医疗保险就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在完善现行统账结合保障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转换个人账户的功能。住院医疗保险不设个人账户,为参保人员提供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大病医疗费用统筹是对前两个险种的补充,重点对参保人员自负医疗费超过一定金额后进行补偿。在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上,有雇主的采取雇主和雇工双方共同缴费的方式,无雇主的以个人缴费、财政补助等方式参保。社会医疗救助是针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有困难的弱势人群提供的医疗保障方式,主要体现政府责任,各级财政共同筹资,对困难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主要是对特殊人群的补充保险,如公务员医疗补助、突出贡献人员医疗补助,以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补充医疗保险涵盖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应遵循自愿参保原则,包括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保险等。

其次,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广覆盖原则。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在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把覆盖范围拓展至全体城镇居民,通盘考虑城镇各类人群的收入水平及医疗需求,体现出制度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和对城镇各类人群医疗保障需求的适应性。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公平”就是要打破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局限和政策条框,在保障权利与缴费义务对等的前提下,全体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均可参加医疗保险。“效率”就是保障待遇水平与缴费筹资水平相对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统筹基金的作用。保障基本医疗的原则。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当前应以为广大城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为原则,同时对城镇居民特别是困难人群、失业人员、低保家庭等在保障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对其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进行补偿,降低大病风险。多层次保障原则。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要根据城镇人群结构多样化的特点体现保障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使各类群体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缴费水平并享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形成多层次保障的体系,并实现体系内各险种的的有效衔接。

第三,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上必须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集资模式,取长补短。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主要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缺点在于它要求人口增长相对稳定,即每年进入和退出劳动大军的人员数目大致相当。对于目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值得研究。完全积累制对保障对象自我保障的激励机制强,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有足够的基金,不存在支付危机,国家、资方负担较小,而且不受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缺点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且基金投资和管理的难度大。部分积累制介于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之间,即在现收现付模式的基础上,在国家、企业和个人支付能力范围内,比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多征集一部分金额作为积累基金,使收大于支,从而积累一部分基金,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动的需要。综合比较三种模式,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应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筹集管理基金,建立部分积累式基金模式,并采取一定的风险调剂机制。

构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当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问题,二是医疗保障基金运行管理问题,三是医保机构管理服务能力问题,四是法律约束问题。这四方面问题也成为构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系统工程的切入点和核心抓手。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拟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提出几点构思: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完善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各种保障需要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一是制度设计体现多层次。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应突破当前险种单一或按人群设置险种的做法,打破城乡户口界限、打破居民身份界限、打破就业形式界限,综合考虑城镇各类人群的性质,总体设计覆盖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制度,并通过分步实施,把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城镇居民、城镇弱势群体、学生儿童等都纳入到医疗保障范围。二是合理确定保障水平。保障水平和缴费水平要挂钩,根据缴费水平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在医疗服务范围上,应当以提供基本医疗和使用基本药品为主,同时注重对参保人员大额医疗费用的补偿和救助。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还可研究建立独立的老龄人口医疗保障机制,实行单独统筹,以利于基金风险的调控。为了规避参保的逆向选择风险,应制定连续缴费待遇享受的有关管理制度, 防止“无病不参保、大病就参保、病好即中断”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稳定的筹资渠道。拓宽筹资渠道,坚持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健全以医疗保险缴费机制为基础,财政支持、社会资助、家庭责任为辅助的筹资体系,形成医疗保险缴费机制、困难人群和老人(退休人员)的财政补助机制、地区间基金平衡调节机制、基金安全补偿机制等。建立费率浮动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收入增长等因素合理确定缴费率。明确缴费满一定年限后可免费享受保障待遇的模式,刺激个人缴费动机。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还可以研究通过开征社会保险税的方式来确保筹资的稳定来源。

在管理方式上,要完善适应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手段。一是建立专业化管理机构。加快医保管理机构建设,建立从上到下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明确管理部门性质和专业化人员配备标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完善管理机构内部制衡监督机制,并建立独立于医保管理部门之外的监督体系。二是完善管理信息网络。坚持金保工程建设标准,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规划,注重接口的标准化和系统的可扩展性,为各统筹地区之间的联网和数据传输提供支持。在信息系统中完善数据交换、异地就医结算、安全认证等功能,使居民在任何一个医保经办窗口都可办理业务,享受到全程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应切实发挥出支撑经办业务的功能,同时完善指标运行分析体系,及时监控医疗服务行为,对异常变动数据进行跟踪,为分析决策提供直观有价值的数据。三是合理确定统筹层次。社会保险统筹水平越高,集合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提高覆盖率与提高统筹水平二者之间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地区最底层为县级,对于大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县级统筹地区,抵抗基金运行风险的能力极其微弱。医疗保险覆盖到城镇居民后,随着人口在城乡和地区间的大规模转移,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层次可适当提高至省辖市级,这样有利于实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利于保障资金统一调度,也有利于一个地区居民的负担公平。四是建立医疗保障风险储备调剂金制度。为了应对统筹基金的支出风险,应当从统筹基金中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达到一定额度后(一般为上年度医疗费用总支出),用于弥补重大医疗突发事件等基金支出风险。同时,可研究采取基金保值增值措施。通过保险基金的有效投资增强基金的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五是推进医疗费用结算标准化。制定完善医疗费用给付标准,形成既有效保障居民基本医疗待遇又不损失医疗服务效率的偿付机制。建立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库,包括诊疗项目、高值耗材、药品等,在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

在服务方式上,要构建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城镇居民参保后,医保管理服务将面临更多个性需要,为了提供人性化的便捷的保障服务,亟需建立起以医保经办机构为龙头,以定点机构为基础,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的一体化管理服务网络。要把医保服务向社区前移,明确界定社区医保管理服务职能,把宣传医保规定、提供政策咨询、汇集医保信息、经办医保业务、利用卫生资源、监控费用支出等经办服务延伸到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的经办服务。二是完善定点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定点机构网络包括定点医院、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定点专科医院,应按照参保人员就近就医的原则,发挥各层次医疗服务资源的互补作用。按照WHO的研究结果,80%的疾病问题都可以在社区层面解决。为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用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应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把体现社区医疗服务特点和优势的特色项目,如老年医疗保健、残疾人医疗辅助、家庭病床护理、慢性病监护等纳入支付范围,通过建立就医导向机制,如降低自付比例或起付标准、明确社区首诊制和转诊制等,引导参保人员“小病康复在社区,大病诊治进医院”。

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保障制度

重大疾病医疗支出是造成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发达国家为缓解重大疾病带来的沉重负担,都建立了多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我国为缓解这种情况,也逐步完善了自己医疗建设,在实践中,大病保险已经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我国政府对大病医疗保障工作十分重视。

1我国城镇居民的大病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是一种专为农民建立以医疗共同救济制度,在这个框架内建立的大病医保,具体补偿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它是在原有补偿比例基础上提高对重大疾病的补偿比例和支付限额。这个医疗保障系统是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它专门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农民有救济困难时用于重大疾病的医疗补助,也包括一些重大疾病等在内,这对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大病保险制度的补偿模式,对于每一个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切身负担,及保险公司经营的盈亏风险和大病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的关系比较大。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中大病保障工作包含疾病和诊疗项目两个层面,范围涉及近40个病种和诊疗项目[1]。它主要是对居民进行再筹资或从城镇基本医保基金中划拨两种形式进行。

2我国大病保障现状与主要问题

2.1现行医保制度注重基本医疗保障,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对于某些在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内的项目和药品才可进行报销,而大多数贵重药或特效药,却不在范围内,导致在基本医保范围内,实际报销比例也不会高;并且医疗费用均设有明确规定起付线和封顶线,新农合一般在5万元左右,而基本医保的封顶线一般是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的4倍左右,一旦居民罹患大病,其医疗费用会超过封顶线,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于医疗费用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太仓地区大病保险制度,它就没有封顶线,这是它的一个明显特点,而湛江地区大病保险制度的封顶线是由超出封顶线的个人或家庭来负担,最高达到30万元,这也可以看出现行基本医保体系的特征。

2.2基本医保基金支撑压力较大

近年来,基本医保基金支撑压力较大,报销比例提高、补偿医疗费用的范围逐步扩大、医药成本的花费也在上涨,基本医保基金呈现紧张态势。同时,基金互济能力较弱,有很大的潜在风险。

2.3顶层设计欠缺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双轨运行,这一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没有在同一个层次,患者大病报销待遇各有差异[2]。这种二元结构导致的报销待遇不一,反映了顶层设计还有欠缺,使得大病保险制度无法顺利实施。

2.4当前的商业保险机构制定承接能力

现有的市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大病求助方面仍有不少问题,像范围比较窄而且费用相对缺乏、程序相对复杂,在人才培养、现代化手段等方面也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不相适应,容易造成各种工作的不同步,服务意识观念不够强,沟通困难等问题。同时,医疗救助制度也无法使居民重大疾病负担得到有效的缓解。目前大病保障工作的开展和一些经济管理部门的保障政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保障制度的结合有些障碍,对工作的发展与推进都会形成制约。

3思考与建议

3.1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思考

要遵循统一建立原则,使总体规划及各部分规划前后相接,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应站在大医保的高度,建立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系,从组织层面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提供支持,并且要统一待遇标准[3]。

3.2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建议

3.2.1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报销比例等设计要不断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对报销比例及封顶线进行设计,最高支付的资金不应高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的水平。搞好医疗费报销比例精算工作,这一点可建立城乡统一的医保体系,妥善解决重复参保。从中央层面或明确授权省级层面,对于大病保险的起付线应进一步细化,这是对收入不同的各个人群经过统一核算之后制定的大病保险起付标准线。我国各地区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应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明确的分工细化,保障最低收入人群,关注他们的收入、支出等情况,制定不同的起付线,严控支出风险[4]。制定起付线等必须通过精算确定。

3.2.2对医疗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需要探索不同形式的大病保障模式。大病保障的模式,要尽量形式多样化发展,促进各地区因地制宜地为居民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负担,确保医疗保障的整个体系保持理想状态来实现大病保障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需要各个地区以当地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大病保障已有的相关政策为基础,合理地进行大病保障资金的测算,合理并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致力于缓解广大患者医药方面的负担,实现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创新大病保险经办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率。

3.2.3建立大病保障基金为提高国民医疗的效率,可以从医保基金中划拨一部分经费进行初步的实施,来探索它的可行性。同时应重视疾病防控治疗保护机制,根据居民的需求来调整不同制度的筹资方式,减轻这些医保带来的负担,实现服务的有效提高,让这种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大病保障基金[5]。

3.2.4提高保险机构承接能力,对人员进行培训与专业指导要抓紧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及时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有高素质人才上岗。对于一些医疗诊断项目和药物药品要确保其安全合理,对网络的运营进行监管与维护。加强信息系统使用培训,掌握使用方法,组织人员提前熟悉系统操作,确保新旧系统转换后的正常使用。综上分析,政府应逐步改革医疗保障体制,创新机制。各个部门要加大对商业保险大病保险的指导和监管,应当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评价系统对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协调管理和统筹设计,充分调动各个病种专业优势,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和职能,降低服务成本。始终把公平性原则作为大病保障制度的的根本准则,应用综合的方法对重大疾病病种进行管理,积极探索各种手段,关注一些特殊人群,来增强疾病治疗向预防模式转变,强化医疗质量控制。同时,对于一些管理费用等要求给予政策优惠,对于管理费用部分可以取消或不收取,此外,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需要我们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加强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各种服务渠道的能力,对于推动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晶 单位: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医保办

参考文献:

[1]刘显伟,王伟.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0):1177-1180.

[2]陆丽君.可持续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政策建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1):3-7.

[3]王艳艳,王宗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效果及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10):19-20.

篇7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复杂,各地、各人群的政策都稍有区别,这里以北京的在职职工为例,进行我国目前医疗保障体系及风险敞口的分析。

北京的医疗保障体系分为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和大额互助金。其中,个人账户是以定期发现王见金形式体现的一种医疗补贴,是参保人日常收入的一部分;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一般的住院费用,另外还可支付急诊抢救留观并收入住院治疗的费用(即住院前留观7日内的医疗费用)、血液透析、恶性肿瘤放化疗和肾移植后服抗排异药的门诊医疗费用。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形式,主要用于支付门、急诊大额医疗费用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的住院医疗费用。

这样的医疗体系下,每个账户分类都有不同的报销比例。个人账户部分已经发给参保人了,暂且不论。统筹基金部分,首先存在起付线,目前北京在职职工的起付线是1300元;在起付线以上,报销比例会随医院级别和患者的花费变化,报销比例在85%-97%之间。大额互助金同样存在起付线,北京在职职工的起付线是1800元;在起付线以上,在职职工的门、急诊报销比例为50%,统筹基金支付限额以上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0%。

另外,所有的支付账户者情在一个封顶线――按政策规定,统筹基金部分的封顶线为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北京目前的封顶线为7万元:门、急诊大额互助金每年的支付上线为2万元,统筹基金支付限额以上住院费用的支付上限为10万元。

更应注意的是,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有一个严格的目录限制,目录外的项目都不予承担。

这些费用的解决,主要途径有自我财富积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中,针对医疗风险缺口的补充有很多种,即重大疾病保险、费用补偿保险和住院津贴保险等。

费用补偿型保险的主要责任是补偿全年医保未报销部分。重大疾病保险、住院津贴保险都是当前个人补充医疗风险缺口的最有效方法。而与重大疾病保险相比,住院津贴保险的特点是:给付金额随患者的住院时间而变化,对疾病带来的损失补偿更有针对性。也正因如此,住院津贴保险的费率一般也比较低廉,是类“性价比”很高、寻常百姓买得起的险种。

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住院津贴保险呢?我们应该从住院津贴保险产品的几个要素入手。

住院津贴保险包含的要素主要为:保障范围、保障期间、给付天数、免赔天数、保费返还形式等。

首先是保障范围。在很多保险产品中,保险责任都会因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有所不同。引发住院的原因主要包括意外导致和疾病导致,这两种住院原因在住院津贴保险的保险责任中都要包括,否则这款住院津贴对风险的覆盖就不够全面。

接下来是保障期间。很多住院津贴保险的保障期限较短,一般是一年左右,满期后提供续保。而往往在某一次出险理赔之后,保险公司便不再提供续保服务,这也让被保险人的持续长期保障难以实现。在这方面,建议大家选择保障期限较长或者可以保证续保的产品,毕竟我们的医疗风险缺口是需要保障到老的!

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居民对于医疗服务及保障制度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因而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居民医疗保障问题就成为了公共卫生政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在现行的保障制度之下,逐步完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衔接与融合,也成为了未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探索的方向。

    二、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各自的特点

    (一)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

    (1)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即处于“低水平”下。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比例已经大幅降低,因此只能提供最为基本的医疗保障。

    (2)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很广,也就是要尽可能的使所有的单位及企业加入。而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就包括中央、省属单位、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等。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筹集,是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

    (4)社会医疗保险具有“统账结合”的特点,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二)商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

    (1)通过资源整合、风险集中的方法,来达到共同分担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目的。

    (2)通过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合同、缔结契约关系的方式,来达到双方履行权利及义务的目的。

    (3)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医疗保险,可以根据社会不同需求产生的不同险种来开展业务,市场可以调节其供求关系,其特点是灵活自由,可以适应社会的多层次需求。

    (4)医疗服务供求双方处于并不对等的地方,供求双方的联系完全是被市场所调节的,经常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

    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在实践中的几种混合模式

    尽管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各具特点,两者目的不用、各有区别,但在实际中世界各国大多会将两者结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混合模式。

    (一)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模式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的通用做法,是将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及附加形式。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般是通过社保税进行筹资,覆盖劳动者及其家属;而作为公共卫生的补充形式,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的主要是未加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居民,同时还会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并未包含的服务项目进行负担,这一模式大多被欧美国家所采用。

    (二)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社会保险为辅的模式

    商业医疗保险在这种医疗体制架构之下处于主导的地位,并且被允许占据整个医疗保险市场。而社会医疗保险则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为不愿或无力保障的人群所建立,如低收入者和老年人等。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无法参加社会保险同时又无能力参加商业保险的人口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

    (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并存的模式

    商业医疗保险在此种框架下,是以替代公共医疗保险的形式存在的。居民自主选择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者投保商业医疗保险,因而形成的模式是两种制度各自独立运行。人们的付费能力决定了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险服务,付出的代价与服务是对应的。而社会保险的覆盖对象则是参加商业保险之外的人群,因而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待遇是取决于公共卫生资源的水平的,这一两种体制并行的模式主要被一些中低收入国家所采用。

    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融合的对策及建议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两者相互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的基础保障作用,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因而要采取一定的对策,确保二者平衡发展,具体如下:

    (1)政府必须明确社会保障政策,给予商业医疗保险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大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来帮助支持他们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事业。

    (2)要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可以针对当前社保体系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依据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对社保制度的整体组织结构、运营方式和业务品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统筹。

    (3)合理的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明确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要从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社会医疗保险覆盖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对其制订合理的封顶线及报销比例,也就是承担有限的保障责任。而针对基本医疗以外的属于市场范畴的医疗保障需求,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商业医疗保险自行解决。

篇9

Abstract: Labor dispatching in China was from the foreign representative office workers in 1980.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ployment form of labor dispatching speeding up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trend has rapidly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dispatching promot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workers. Many migrant workers rapidly and constantly pack into the city to seek better opportunities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e emergence of this situation brings some problems fo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China. For example, the medical security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s a hidden dangerous, if not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olve it, there will be a series of derivative problems. From the groups with labor dispatching, this paper discus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solutions.

关键词: 劳务派遣;流动性;医疗保障

Key words: labor dispatching;mobility;medical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070-03

0 引言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之间。劳动派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动派遣机构已经不同于职业介绍机构,它成为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对于劳务派遣的特征,可以做以下介绍,劳务派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存在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方主体,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两种不同性质的合同。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劳务派遣有一些其他劳动用工方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其一,派遣单位专门从事劳动力派遣的事业,它主要针对各种经济组织或个人的需要,安排其所雇用的劳动者为上述主体提供劳动力资源。其二,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具有劳动关系,从而使被派遣劳动者在派遣单位的指挥下向特定主体提供劳务。 同时为了防止用工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对于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我国劳动法也有明确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66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或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所谓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长的工作岗位,及非常设的岗位。所谓辅工作岗位,是指非主营业务的工作岗位。所谓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无法从事工作,需要其他人员暂时替代工作的岗位。

近年来,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用工形式,在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异常迅速,由于该用工形式具有节约人力成本、改善组织灵活性等多方面优势,因此,它已经发展成为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大多数被派遣劳动者都是知识水平不高,或者是年龄较大的人群。并且对劳动法不了解,同时他们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就会为劳务派遣单位或是用工单位提供锲机,不为他们缴纳保险金等,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等。

1 完善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的必要性

1.1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完善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的权益,能够增加人民的幸福感,整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2 满足被派遣劳动者的需要 被派遣劳动者自身,也希望能够被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数都是体力活甚至存在严重职业病潜在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劳务派遣员工是外来人员,可能会因为户籍制度而无法享受同等的住房补助,医疗救助等,所以他们也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维护自己的权益。

1.3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通过完善派遣劳务员工的医疗保障权益,能够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生活和消费水平,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一些单位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劳务派遣可以满足这些要求,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1.4 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 完善了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的实现,就可以使更多劳动者愿意接受劳务派遣,更多人找到工作,比如一些下岗人员可以接受劳动局的技能培训,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由劳务派遣部门推荐工作,这样就是从不同方面来促进就业,同时也就能够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规范持续发展。

1.5 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成熟的需要

社会保险制度也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成熟和健全可以促进社会保险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行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会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玩善。

2 劳动派遣员工医疗保障现状

2.1 被派遣员工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由于被派遣员工工资水平不高,积蓄有限,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些大病大灾,积蓄不够支付医疗费用的时候,他们就会迫切地想要享受医疗保险。这就使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2.2 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合理,导致制度不能充分实施

2.2.1 制度本身的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中,缴纳保险费有一部分是所在单位缴纳,另外一部分由劳动者本人自己缴纳。但如果劳动者本人无法负担起那部分缴纳费,比如,保洁人员的工资较低,那么就是说保洁人员交不起保险费,他们就被拒绝在该保险范围之外了。

2.2.2 劳动者自身原因 被派遣员工,他们的工作流动性比较大,可能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工作,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社会保险制度不相同,实施方式也不同。所以假如他们在甲城市缴纳了保险费,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去了乙城市,那么他们在甲城市所缴纳的保险费就不能再用,也就没有保险待遇之说。

2.2.3 制度监管不严 每个地方在实施保险制度时,由于监管力度不同,执行力度差别较大,可能导致一些劳动者即使缴纳了保险费也未能享受保险待遇。所以就导致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保障。

3 导致劳动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受损的原因

3.1 被派遣劳动者观念上的一些偏见 有些被派遣劳动者可能认为他们多注意安全,意外就不会发生,自己也就没必要白花钱缴纳保险费。比如单纯体力劳动者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性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所以他们也就理所当然的忽略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从而为了省钱,而拒绝缴纳保险费。

3.2 有些群体对制度的认识不足 有些群体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可以覆盖到他们,所以没有必要去建立专门的制度。但是,在这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如果他们在外生病,考虑到成本等各方面因素,他们一般不会回指定的属地医院就医。因此,这种保障制度对他们来讲可能起不到任何保障功能。

3.3 保险待遇不够合理 我国现行的政策是在缴费周期内,执行统一的医疗保险待遇,但是被派遣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却不同,比如,有些派遣单位可能会将员工派遣到工作环境比较差或者对身体危害程度比较大的岗位上,但是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却无法及时进行调整,对他们而言,使用统一的医疗保险待遇可能会有失公平。

4 完善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权益的措施

4.1 宣传劳务派遣员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意义 通过宣传劳务派遣员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意义,可以改变他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加医疗保险。同时也能够增强劳务派遣者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任,也能够使他们带动身边的人去积极主动参保,促进该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4.2 加大宣传医疗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加大宣传医疗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更加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3 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监察力度 通过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监察的力度,可以更加有效的推行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政府应当审核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资质,特别是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行业和适用岗位进行审核。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派遣单位雇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使用劳动者的过程进行监督,包括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办理社会保险等,监督检查劳动者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的情况,并对违规者进行严厉的处罚。

4.4 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员工医疗保障制度 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加强被派遣员工对该制度的信任 度,促进被派遣劳动者的参与积极性。这一点可以做的就是简化劳动者在进行保险报销时的手续进程。许多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都是很繁琐耗时的,他们的工作内容非常多且复杂,同时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而言也是比较长的,这就导致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进行繁琐的报销流程,所以,笔者认为在报销流程上可以更简化便捷。这样能够加强劳动者的满意度,也完善了劳务派遣员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4.5 国家现行法律制度下劳务派遣工的数据分析 国家非常重视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障,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使劳务派遣工有了一个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身份;2012对其进行的修订就是更进一步地保障了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而在2013年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更是将劳务派遣工的保险问题和同工同酬问题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这些法律制度、规定的保障下,本文通过资料搜索和大量信息的汇总,发现了某机构在对国内的一些企业劳务派遣工的人数进行的一次调研。该调研通过对266家企业的管理层发放了266份调查问卷,其中100人以内的企业44家,100人到500人的42家,500人到1000人的企业22家,1000人以上的58家。调查结果如表1。

该调研中,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其中人数增加的占有比例45%,人数减少的只有14%,由此看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保护,提高了人们对劳务派遣工的认可度,在基本的医疗和权益保障的条件下,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劳务派遣工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保障,也解决了用工单位的人员紧缺问题,是促进劳务派遣工制度健康长期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5 结束语

伴随着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被派遣劳务员工的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可忽视,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的人群是非常庞大的。通过对该群体权益进行合法的保护和加强,能够提高该群体工作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促进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12.

[2]阳程文,彭炜锋.对我国劳务派遣中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N].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王庆川,黄存瑞.各利益相关集团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偏差[M].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4]李念念,周涛.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初探[EB/OL].数字中国网http:///show_hdr.php?xname=PPDDMV0

篇10

卫生服务和健康公平性要求努力降低社会人群中在健康和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应有的社会差距,力求使每个社会成员均能达到基本生存标准。这就是说,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卫生服务,而不因为其所拥有的社会特权不同而出现差别。一般认为,卫生服务公平性包括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1 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现状

1.1 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主要指按照需要和需求分配卫生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城乡居民在保健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87%的农民是完全靠自费医疗的。全国47%以上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和49%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到1996年,无医疗点的行政村仍占总数的10%左右,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这种情况比往年都有所增加。第二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这85%没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人。从卫生资源的分配来看,存在着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在城市,卫生资源过度配置的情况十分普遍,由于资源的过度配置,又引发了供给者诱导需求和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行为,由此就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卫生资源的配置又相对贫乏,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很严重,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宏观效率低下。

1.2 我国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益不能令人满意,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投资不配套,表现在卫生人力、设备与房屋的配置比例不合理,其次,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卫生管理体制的限制,缺乏有效的区域规划,使卫生系统难以安排卫生发展规划,出现医院布局不合理,床位不能充分利用,设备闲置等现象,一些地区争相购买进口先进仪器设备,我国一些大城市已远远超出英法标准,高新设备趋于饱和状态,助长了医疗的高消费,导致利用率低,效益差。过度引进高科技医疗设备,占用大量资金,导致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促使卫生保健费用不断上涨,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过度引进高科技医疗设备,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还导致医德水平的降低。另外由于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加之管理上缺乏有效措施,致使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下降。

1.3 卫生服务筹资的不公平性: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指根据收入或支付能力来筹集资金,它可分为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水平公平是指具有相同支付能力的人应支付相同的费用,垂直公平是指具有不同支付能力的人应支付不同的费用,具体地讲,经济条件好的人或家庭要多支付, 反之, 支付能力弱者则少支付。但在我们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收入分配悬殊已经成为公开的事实,而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分收入高低,或享受同样的国家卫生补贴,或交纳同样的费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许多社会成员如儿童和老人是卫生保健需求最高的人群,但是他们又是最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另外,有许多特困企业职工因个人负担过重而不具备支付能力,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资本逐利本性驱动之下致使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片怨声载道,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进行了医疗体制改革,但其取得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

2 主要对策与建议

2.1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区域卫生规划是根据国情、地情以及公平、效率、效果三大准则,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卫生机构,尽可能满足区域内所有人群的健康需求。区域卫生规划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必要措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公平性目标的保障,三者紧密相联。因而,要改变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低下的现状,必须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经济、有效、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

2.2 卫生资源的投入和政策应向农村、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而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政府只有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卫生资源投入,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上层,轻基层的局面,才有助于加快缩小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

2.3 政府应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计划:社会上弱势群体主要指儿童、老人以及下岗工人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在医疗保障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医疗保健”、“儿童保健”、“医疗救助”以及各种健康计划,“医疗保健”计划主要针对65岁以上的人群和长期患病的65岁以下的部分人群。“儿童保健”计划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医疗救助”计划主要针对特定需要医疗救治的人群。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安全网,为弱势群体更好的提供医疗保障,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2.4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为群众提供有效、方便、经济、综合、连续并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与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它诊疗费用低,并可通过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进行早期干预,在降低发病率、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而,这种健康服务模式能以低成本的服务使弱势群体从中受益,从而大大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5 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中强化政府的责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富裕, 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那么,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不同的医疗卫生需求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时我国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这都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卫生事业进行一些干预,主要表现在政府通过规划、指导、监管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提供保障,表现在政府通过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来优化投入结构,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6 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而大批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下岗职工等未被纳入医保范围,要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遵循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在城市,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基本医疗保险从面向部分城市人群,向汇及整个城镇劳动者转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健康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卫生公平的有效方式,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需要情况,坚持自愿原则,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只有依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才能保证绝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2.7 拓宽卫生投资渠道,努力增加卫生投入:据中国卫生年鉴等有关资料,1997年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2.45%,远低于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低8%的标准,即使按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计算,1997年我国也仅为4.52%,距WHO至少有5%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卫生事业的最低要求还有缺口,政府应努力拓宽卫生投资渠道,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