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双校园”培养模式 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留学生教育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它不但给留学生培养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传播本国文明和价值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适合本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是良性发展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华文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都依托学校的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语言优势以及地缘优势,面向国际办学,以培养国际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学院都采用“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每级学生都采用“3+1”的培养形式,即学生一二年级和四年级在国内学习,三年级赴东南亚国家学习,学生毕业时取得国内高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目前,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对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手段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云南省高校学生这几年赴东南亚留学存在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双校园”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
1.学生在对象国的日常教育管理无法监控。国内大学和合作院校在人员配备上有所不同,国内大学有班主任,同时也有年级辅导员,而合作院校只有名义上的班主任。国内学生几乎每周都可以见到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但是据留学回来的学生讲,留学一年只见过班主任三面,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管理少之又少,致使国内高校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管理无法监控。
双校园”培养模式下,留学生人数只占对象国大学的一小部分,容易引起小团体,每天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由于对象国在校生在生活设施、学习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留学生有很大差异,致使他们与当地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较少。他们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和其他学生交流较少,这就无法使合作院校教师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使中国高校监控不到位。
2.对象国的教学质量无法监控。目前中外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差别较大,中外合作双方在教学计划衔接上需要投入精力。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虽然是由合作双方共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作双方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国内高校学院和合作院校共同制定的,但是中方对合作院校平时的教学内容、学时、教学进度等无法监控到位。
3.人才培养目标不科学、教学计划重复。国际化培养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是合作办学的目标。目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双校园”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本校的教育资源上,把合作办学项目当成是学生出国练习口语的桥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等地具体可行的方案或实施措施,导致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难以达到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要求。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虽然教学计划是由国内高校和合作院校共同制定的,但是教学计划是合作院校的教师在合作院校使用的,由于教师都不是同一个,无法把握好学生已学习的相关知识,难免会出现重复的现象。
4.学生纪律观念不强。学生赴东南亚国家留学,逐渐接受国外学生突出的个性,在无意识中自身的个性也慢慢突突显,非常在意个人的自由和利益。由于目前的学生都是90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中,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不强,在对象国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时常以个人权利为由,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纪,违反相关规定。也有相当部分学生自认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轻视学校的各种奖励机制,致使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导向性作用逐渐减弱,学生的纪律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按时回国返校方面,学生表现出的纪律观念也需亟待提高。学生在对象国学习期满回国时,部分学生不能在国内大学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国返校,学生时不时以各种原因或者理由,迟迟不回国不返校,给学院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5.心理问题突出。由于双校园的特殊模式下,致使留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留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的强烈冲击,加剧了留学生的各方面压力。环境转化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身处国外情感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许多留学生无法适应各种变化带来的冲击,心理调试能力差,致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学习。
二、“双校园”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留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带来了特殊的教育和管理问题,这些都是“双校园”培养模式下学生教育和管理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困难,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要从几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和加强“双校园”培养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出国前培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出国前,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社会公德和环保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加强诚信教育和自信教育,努力使学生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提高执行纪律的自觉性,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自觉遵守对象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合作院校的校规校纪。
学习辅导。督促学生出国前认真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基本技能。通过讲座、影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对象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经济制度等基本国情;使学生熟悉合作院校的历史和前沿、校园管理制度、学科特点、校园文化等校情,以及合作院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基本情况。同时加强中外礼仪教育,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社交能力。通过邀请回国的师兄师姐介绍合作院校的育人理念、教育方式、课余生活、学习情况、学习经验等,为全面适应合作院校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心理辅导。出国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针对有家庭变故、男女恋爱、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环境适应等问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提高自我调解疏导能力,并确立心理委员,使其多关注心理异常的学生。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高素质人才。”[1]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仅仅围绕这个宗旨,在课程设置、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在双校园的特殊背景下,教学计划的衔接基础是课程,而课程衔接实质是知识点的衔接。[2]合作双方不仅要注意对方开设课程的名称,更要注意组成课程教学大纲中各知识点。在完善教学计划时,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留学生的跟踪服务
联合中方和外方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合作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确保其达到当初制定的标准和学术要求;要求合作院校提供保证教育质量的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相关材料。要求合作院校定期提供学生成绩单,以及学生学习分析报告。同时,中方对留学回国的学生进行评估。国内高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要求学生代表或党员学生定期以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手段反馈学生座谈会、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合作院校教师上课情况等。
4.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虽然双校园模式下的教学计划是由双方共同制定的,但是学生就读在东南亚对象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对象国合作院校。所以在教育管理机制上,合作院校应当引入国内高校的相关规定,根据“双校园”的特殊环境进行适当的修订。将考勤、日常生表现、寝室卫生等内容制度化,严格要求留学生遵守规章制度,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依法加强监管,建立与国外教育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教育推进“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建设。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站上开通网上投诉举报窗口,以推进中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合作院校的监管。国内高校也应该加强与东南亚各国教育监管部门和评估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并建立相应的互动平台,相互监督合作院校的教学行为。
三、结束语
“双校园”培养模式的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双校园”培养模式的合作办学的水平,就要加强对其的实践研究,积极探索符合“双校园”培养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规律,构建符合云南省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合作办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项目来源] 201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助“东南亚南亚亟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教学科研二级项目《云南省高校赴东南亚南亚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cky14
[参考文献]
[1]王革,申纪云.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200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