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超声医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超声医学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超声医学方向

篇1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篇2

1 复习解剖及病理学知识

人体的解剖结构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只有较好地了解正常的大体解剖和断层解剖,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超声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和诊断。因此,应对解剖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迅速建立整体和空间概念,为深入理解超声图像打下基础。同一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结构是超声图像不同的依据。因此,在讲述每一种疾病时,应结合病理学,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

超声诊断学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它的基础是物理诊断学及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总论即物理诊断基础部分作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否则会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其次,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大体的病理知识及临床诊断知识。例如:讲授门脉性肝硬化时,要对其中的知识点做引导式讲解,肝脏回声粗糙,形态缩小是由于肝小叶被破坏,假小叶形成及结缔组织组织增生所致。门脉增宽、脾肿大是由于肝内血液循环障碍使门脉高压所致。当肝功能减退及门脉系统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使胆囊壁水肿呈现“双边影”。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基础理论,又做到基础和临床相关联。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增强其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超声诊断学入门较难,精通更难,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述、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才可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诊断。

我们在讲解图像内容时结合临床诊断知识,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和临床结合,使学生能够很快融会贯通,很容易理解各种疾病不同的超声图像表现。

2 归纳总结,化繁为简

超声诊断学内容繁杂,比较难于理解和记忆,有一些内容很混淆。在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化繁为简,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肾囊肿、肝囊肿及胰腺囊肿,它们的基本图像都相同:即囊肿的声像图。但因他们生长于不同的脏器,又造成不同的继发病变,因此继发的声像图又都有所不同,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使几种不同疾病的超声诊断既容易记忆,又容易区分。

3 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理解快

超声检查具有以下的特点:超声图像是随着探头方向、位置而变化,所有诊断均在图像动态显示的过程中进行,而一些疾病的诊断往往具有多种显示方式,例如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就需要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频谱多普勒、能量多普勒等多种的显示方式的图像来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学生对图像的判断相对来说更觉得抽象,理解难度更大,学生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高,以致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的出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单纯使用文字及静态图片讲解较易使内容过于枯燥和抽象,学生听讲后仅凭想象难以理解而对课程提不起兴趣, ,教师也因难以表达清楚讲解费时更多的问题,多媒体课件上机带教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它甚至可以有活动影像;超声检查中的动态声图像,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得到充分展示,使教师在讲解图像中让学生觉得更直观,从而可很快建立起形态学思维,亦可很快理解。例如在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中,是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增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多普勒频谱分析。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就能如检查医师一样直观地看到静脉有无管壁的增厚、有血栓形成,动脉管腔有无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还可以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多普勒频谱分析上来判断血流方向、速度、范围及有无血流紊乱、中断及侧支循环的开放等等,充分理解血管中血流速度和频谱曲线的变化。上机带教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对操作所得图像和临床检查结果作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这样做不仅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及临床应变能力。使他们思维灵活不拘泥于书本。为他们迈向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上是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得出的关于超声诊断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应用多媒体技术,以解剖学为基础,以病理学为诊断依据,掌握临床医学知识,重视前沿技术,科学选用教材,适合各个层面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物理学 现代医学 关系 应用

随着近代物理学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医学的各分支学科已愈来愈多地把它们的理论建立在精确的物理科学基础上,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透视对医学的巨大贡献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光导纤维做成的各种内窥镜已淘汰了各种刚性导管内镜,计算机和X射线断层扫描术(X-CT)、超声波扫描仪(B超)和核磁共振断层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等的制成和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创伤,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而且直接促进了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临床诊断技术发生质的飞跃。物理学的每一新的发现或是技术发展到每一个新的阶段,都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提供更先进、更方便和更精密的仪器和方法。现代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单位都离不开物理学方法和设备,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必将越来越密切。

一、光学对医学的影响

激光在医学上已广为应用,它是利用了激光在活体组织传播过程中会产生热效应、光化效应、光击穿和冲击波作用。紫外激光已用于人类染色体的微切割,这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分子基础。在诊断方面,随着各项激光光谱技术在医学领域运用研究的广泛开展,比如生物组织自体荧光、药物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在癌肿诊断及白内障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发展之中。激光光学层析(断层)造影(OT)技术正在兴起,它是替代X-CT的新兴的医疗诊断技术。在治疗方面,激光手术已成为常用的实用技术,人们可选用不同波长的激光以达到高效、小损伤的目的。激光已用于心血管斑块切除、眼角膜消融整形、结石粉碎、眼科光穿孔、子宫肌瘤、皮肤痣瘤、激光美容和光动力学治癌(PDT)等方面。

在诊断中使用的内窥镜如胃镜、直肠镜、支气管镜等,都是根据光在纤维表面多次发生全反射的原理制成的。医用无影灯、反光镜等也是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的。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可直接在空气、液体等自然条件下研究生物标本等样品,分辨率高达20nm以上,已用于研究单个分子,有望在医学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利用椭圆偏振光可以鉴定传染病毒和分析细胞表面膜。全息显微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也很广泛。

二、放射性对医学的影响

放射性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已很普及,例如X光机和医用CT。1895年伦琴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X射线。X射线发现后仅3个月就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X射线透视是根据不同组织或脏器对X射线的衰减本领不同,强度均匀的X射线透过身体不同部位后的强度不同,透过人体的X射线投射到照相底片上,显像后就可以观察到各处明暗不同的像。X射线透视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骨折的程度、肺结核病灶、体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脏器形状以及断定体内异物的位置等。

放射性在临床中主要用于癌肿治疗,针对常规外科手术来说困难的疾病和部位(如脑瘤)而设计的粒子手术刀已得到了推广,其中常用的有X光刀和γ光刀。快中子、负π介子和重离子治癌也在进行,它们对某些抗拒γ射线的肿瘤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价格高昂,世界上已有许多实验室在临床使用。其次,粒子手术刀对许多功能性疾病,如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病、麻痹、恶痛、癫痫等也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利用放射性可对医疗用品、器械进行辐射消毒,具有杀菌彻底、操作简单等优点。

三、电磁学对医学的影响

磁共振断层成像是―种多参数、多核种的成像技术。目前主要是氢核(H)密度弛豫时间T的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向处于磁场中的人体照射,人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氢核在电磁波作用下,会发生核磁共振,吸收电磁波的能量,随后又发射电磁波,MRI系统探测到这些来自人体中的氢核发射出来电磁波信号之后,经计算机处理和图像重建,得到人体的断层图像。由于氢核吸收和发射电磁波时,受周围化学环境的影响,因此由磁共振信号得到的人体断层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形态学的信息,还可以从图像中得到与病理有关的信息。经过比较和判断就可以知道成像部分人体组织是否正常。因此MRI被认为是一种研究活体组织、诊断早期病变的医学影像技术。MRI与X-CT和B超比较,X-CT及B超只能显示切面的密度分布图像,而MRI图像可以显小切面的某一原子核同位素的浓度分布或某一参量(如弛豫时间)分布。因此MRI要比X-CT和B超获得更多的人体内部信息,尤其是对于脑部病变和早期肿瘤病变的诊断,MRI更具有优越性。

由于人体内存在电磁场,可为医学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检测依据。故脑电图、心电图早已用于脑部疾病、心脏疾病的诊断,与之相对应的脑磁图、心磁图在医学诊断上更为准确有效,但由于技术和价格等原因在临床诊断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对肺磁图的认识则较晚,它对肺部疾病(如尘肺病等)的诊断比X射线更为有效。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已把它作为肺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另外,在医学中利用电磁原理可改善人体内部的微循环,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如血液循环机和各种磁疗仪等;根据人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在医学上利用电磁能的热效应进行肿瘤的高温治疗和一般热疗。粒子加速器在医学中用来产生用于诊断或治疗的射线,也可用来生产注入人体内利于显像的放射性物质,它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制成的。

电子显微镜在医学中应用广泛,可用来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分辨的精细结构。如生物中的病毒、蛋白质分子结构等。电子显微镜根据电子束照射物体井成像的原理,利用电子束通过磁透镜(基于磁聚焦原理)进行聚焦,然后通过加速电压能产生波长很短的电子波,其放大倍数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几十倍甚至几十万倍。

四、声学对医学的影响

超声在医学中用于诊断和治疗,由此形成了超声医学。超声波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主要是利用超声良好指向性和与光学相似的反射、散射、衰减和多普勒效应等物理规律,利用超声发生器把超声波发射到体内,并在组织内传播。病变组织的声阻抗与正常组织有差异,用接收器把反射和散射波接受下来,经过处理显像后就可对病变进行诊断,比如A超、B超和多普勒血流仪等。B超与X射线透视相比其结果的主要差别是:X射线透视所得出的是体内纵向投射的阴影像,而B超得出的是纵切面的结构像,在切面方向没有重叠,可以准确判断切面的情况。

超声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是基于超声在人体内的机械效应、温热效应和一些理化效应。有超声碎石,超声升温治癌,超声外科手术刀,以及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可用于治疗硬皮症、血管疾患、腰腿疼、精神病等许多种疾病。临床上使用的有多种超声治疗机。另外,超声在美容中用于超声洁牙、超声减肥等。

物理学在医学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正在进一步拓展,往往需要综合利用多种知识,比如能迅速缓解疼痛病状的声电疗法,就是综合利用了超声和交流电。在其他方面,液晶在医学上已用于医疗热谱图(诊断乳癌、血液疾病等)和其他显像技术中。超导等技术在医学中也有应用。目前,在医学上用来进行活体观察的声学显微镜,是利用声波来获得微观物质结构的可见图像技术,它是集声学、压电、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等成果于一体的高科技仪器。

总之,物理学不仅为医学中病因、病理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而且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先进的器械设备。由此可见,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医学向前发展;物理学研究成果在疾病预防、诊断、检验、治疗的运用中与越来越广泛;物理学研究成果在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临床医学工作中要用到许多物理知识,现代医学对物理学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相信物理学在医学中将会获得更多的应用,并为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可以说,没有物理学的支持,就没有现代医学的今天。

参考文献:

[1]楼渝英.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06.

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5

[中图分类号] R1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89-01

医学影像学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仅100余年的历史,影像学发展却相当迅速,尤其是近30年来,CT、MR、超声、PE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及有关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参考文献

篇6

断提供更有利的依据,更好的指导临床补钾及病情的观察,预防患者出现心衰呼吸衰竭猝死等并发症至关重要,我科自2011年8月~2013年6月对低钾血症患者进行心室同步性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1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本科室内治疗的低钾血症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血钾≤2.0mmol/L的24例,>2.0mmol/L且<3.5mmol/L的36例,肌力I级12例,Ⅱ级24例,Ⅲ级15例;肌力正常9例,年龄20~43岁,平均(30.1±6.9)岁;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乏力、无力、胸闷等。所以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成人低钾血症诊断参考标准[4-5]。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轻重、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取症状、临床检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声心动图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检查前处理 所有患者均卧床休息,并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补钾治疗,在补钾之前给予血清学检查,并在补钾同时给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检查的同时观察患者的肌力、呼吸等,确保患者安全。

1.2.2 检查方法及观测内容

1.2.2.1 两组均采集血清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

1.2.2.2 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低钾血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心室内同步化指标 (1)观察组对象超声图像采集:使用Philips IE33型超声诊断仪,S5-1探头,探头频率1~5MHz,多普勒组织成像条件下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和肌水平切面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采集时尽量使心肌运动方向与声束角度保持平行。(2)数据分析:图像分析采用Qlab6.0软件TMQA插件分析图像,手动勾画心内膜边界,软件自动勾画出心外膜边界,手动调节使其与实际心内膜和心外膜边界贴合,并使感兴趣区宽度和实际心肌厚度一致。软件自动将心肌分为6个节段,并给出心肌的应变-时间曲线,选择左室短轴肌水平各壁心肌作为感兴趣节段。(3)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采用心肌二维纵向应变的方法分析左心室短轴水平图像。软件自动给出各节段心肌的二维径向应变-时间曲线,测量并计算以下参数:①收缩期达峰时间(TRS):自心电图[6]QRS起点至峰值正向径向应变(RSpeak)的时间。②同步化指数(TAS-POST):根据Suffoletto等的研究,以左心室每一短轴水平前间壁和后壁的最大收缩期达峰时间之差作为TAS-POST,TAS-POST≥130ms作为判断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标准。TAS-POST越大,收缩不同步的程度越大作为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处理,比较心电图指标和超声同步性指标的相关性、心电图指标与超声指标的敏感性、低钾程度超声同步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0例低钾血症患者血钾值(2.02±0.65)mmol/L;心电图异常13例,分别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双分支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QRS间期(118.75±2.08)ms;同步化指数(TAS-POST)观察组平均(138.06±15.32)ms。

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5.4±12.1)岁;患者血钾值(2.11±0.68)mmol/L。QRS间期(96.08±1.97)ms;正常对照组同步化指数(78.43±11.05)ms。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敏感性以及与血钾程度的比较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电图与超声都与血清学检查的结果相吻合,心电图指标与超声指标正相关,与心电图相比,对于心肌损害的敏感性和与血钾高低程度的吻合性超声检查更敏感,而且血钾越接近于正常值,超声的敏感性越高。

3 讨论

钾离子是人体内最丰富的阳离子[3],血钾不仅参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而且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当血清钾<3.5mmol/L时,可引起肌无力,呼吸肌麻痹,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和节律异常。血浆钾浓度明显降低,则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降低,从而使钾外流受抑制,细胞内外钾浓度梯度变少,使细胞静息电位负值降低,静息电位与阀电位差减少,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降低,从而使心脏传导性降低[4]。可表现为轻度P-R间期延长和QRS波群增宽等。如果体内钾缺乏,严重缺钾的患者,心脏可呈“缺钾性心肌炎”,其心脏有局限性坏死,肌纤维断裂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5],也引起心脏传导阻滞。以上因素可能导致低钾血症患者的心室运动非同步性,影响的心室收缩、舒张功能,从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要寻求敏感的准确的判断指标。

以往多将QRS时限作为运动不同步的评价标准,虽然心电图作为电学指标是机械活动的表现,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仅以一项电学指标,即QRS时限,似乎不能敏感和特异地反映心脏机械运动的不同步。目前评价心室同步性其他指标有追踪技术获得低钾血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心室内同步化指标:TAS-POST≥130ms作为判断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标准。TAS-POST越大,收缩不同步的程度越大作为评价指标,二维斑 点追踪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的评价心功能的方法[7],能追踪心肌内回声斑点的空间运动,通过运算与重建心肌组织实时运动和形变,可从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位移以及心脏的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等参数方面,对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力学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不受扫查角度影响,可精确跟踪追踪的组织、自动检测运动的中心,不受观察对象摆动的影响,重复性及准确性高,可以定量分析心室的局部和整体的功能。对比其他方法能更敏感,更全面地评价心功能。有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检查的准确性。此项检查无创、简便、廉价,能够敏感地评价低钾

血症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为临床提供更敏感的指标,预测心衰的发生,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安全可靠,是早期判断患者心室功能的理想方案,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工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但低钾血症是否会引起心室活动的不同步,有待进一步研究,电活动及机械活动指标是否都表现异常?哪种指标能够更敏感地评价心肌的同步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84例低钾血症的内科急诊疗效及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99-200.

[2] 曲文秀,陈列,谭昊,等.门冬氨酸钾注射液联合氯化钾缓释片治疗重度低钾血症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4):202-203.

[3] 安振梅.低钾血症[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1):33-34.

[4]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29.

[5] 临床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37.

篇7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篇8

[关键词] 超声评分;乳腺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7.9;R4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054-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城市中的发病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农村为第五位[1]。乳腺癌已经成为妇女健康的最大威胁,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声检查是乳腺检查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乳腺癌的诊断中运用较为广泛。笔者就本科采用超声综合评分法诊断乳腺癌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入组病例均来源于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21~73岁,平均(44.37±2.78)岁。其中,恶性肿块乳腺癌患者36例,良性肿块48例(乳腺纤维瘤25例,增生肿块17例,导管内状瘤4例,炎性肿块2例)。见表1。

1.2 仪器设备

仪器使用HP Image point及百胜AU4 超声仪,探头频率7.5~10 MHz,随机配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全自动电脑频谱分析软件。

1.3 检查方法

做好检查前准备后开始检查,将探头长轴垂直乳腺导管方向,从乳腺与周围脂肪分界的边缘开始,延续至,呈放射状从1点~12点顺或逆时针方向连续转动检查整个,注意乳腺边缘和乳腺中央区,再转动探头辅以平行于乳腺导管的扫查。发现结节时详细记录结节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边界、后方回声、内部回声、侧方声影、内部钙化、结节内部血流,并给予评分。

1.4 评价指标

1.4.1 评分标准形态:规则为1分,不规则为2分;边界:清晰为1分,不清晰为2分;后方回声:增强为1分,无变化为2分,衰减为3分;内部回声:高回声为1分,低回声为2分;侧方声影:有为1分,无为2分;内部钙化:无为1分,粗钙化为2分,微钙化为3分[2]。

1.4.2 血流分级及评分将结节内部血流丰富程度按Alder[3]半定量法分为0~Ⅲ级,并计算总的超声得分。分级标准:0级:无血流;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3~4个点状血流或1~2个长血管;Ⅲ级:大于4个点状血流或大于2 个长血管且血管互相连通交织成网状。0 级和Ⅰ级为1分,Ⅱ级为2分, Ⅲ级为3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评分结果显示:良恶肿块的形态、边界、侧方声影、内部血流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是从乳腺导管上皮及末端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危险性高,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在发达国家,其死亡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在发展中国家,也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子宫癌。由于乳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易在前期发生转移,所以能否尽早发现其并确诊,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决定因素。近年来,随着高频浅表探头的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乳腺癌的临床检查中,其大大提高了乳腺肿块的检出率,尤其是小于1 cm的小肿块,对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

乳腺B超检查目前正逐渐成为乳腺肿瘤早期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它不仅具有无创伤、定位准、可重复性强、花费少等优点,还具有能探测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情况及清楚鉴别实质性肿块和囊性肿块的优势。因此,超声已被列入乳腺检查项目,随着高频超声的发展,超声图像分辨力的提高,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意义更加肯定[4]。一般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向外突出,分叶越多提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的可能性越大,恶性概率越高,而高回声一般认为是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引起的结缔组织反应[5]。病理上认为肿瘤细胞坏死后易导致钙盐沉着,而且坏死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大,故钙化发生率也可以提示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6]。虽然乳腺癌的内部血流情况与良性肿块有交叉重叠,但是如果检查到肿块内出现高速高阻血流会增加诊断的概率。可见,超声综合评分是评价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客观指标,能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提高了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67-468.

[2]陈立斌,许幼峰,曹涌,等. 超声综合评分法诊断乳腺癌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11(6):818-821.

[3]张义侠,耿晶,王学梅,等. 超声评分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6):567-570.

[4]陈小梅.乳腺肿瘤现代诊断技术新进展[J].华夏医学,2007,20(7):1421-1422.

[5]梁治平,曾旭文.乳腺癌影像学检查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3(5):534-536.

[6]苏王宣. B超检查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8):448-449.

篇9

【关键词】超声微泡;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83-01

1.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声技术应用在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医学超声技术中超声微泡属于较为成功的研究进行,现今,超声微泡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用在通过超声显像诊断病情方面,该超声技术的工作原理具体是通过声波反射于气体有着较大的比液体,将组织内的折射、反射以及吸收等于声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改变,增强超声的回声,促进超声对比分辨率得到有效提高[1]。自从提出超声微泡能够传输药物以及辅助基因等观念后,在研究超声微泡变成生物活性物质的运送载体方面,较多医学者对于在治疗方面研究超声微泡的应用有着相对重视的态度,本文重点综述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超声微泡的研究进展。

2.研究心血管治疗领域中超声微泡的应用进展

2.1 转染体内基因的载体

超声微泡本身具体的相关基本特征能够与基因治疗载体要求的因素互相符合,例如靶向性、可重复性、低创伤、低免疫原性以及低毒性等基本特性。较多的医学学者通过研究得知,超声微泡造影剂属于转染体内基因相对新型的载体。第一次对心脏基因采用超声微泡进行治疗主要是把白蛋白微泡与腺病毒重组体互相连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采取超声波干预心脏,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知心脏表达β-糖苷酶的基因有着提高的趋势。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胰病毒载体有着较大的免疫原性以及较低的器官特异性等不足之处,对多次应用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接着在草绳微泡应用方面有着在心脏部分传递DNA质粒将腺病毒载体存在的不足之处彻底克服。与腺病毒载体对比得知,将裸DNA采用超声微泡进行传递能够使人体器官的特异性达到100%,由于体内的DNA酶在血浆中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降解DNA,因此,对体内其余的组织不会具备传染性。DNA呈现曲线的形式,在受到超声微泡的影响后则出现最高的表示,随后出现下降的情况[2]。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次进行治疗能够促进表达高水平荧光酶的情况得到有效延长,另外,多次进行治疗能够促进基因往持续表达方面发展。同时,还对一些大型动物以及兔子的心脏进行转染心脏基因的研究,由于目前我国的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治疗领域中应用还在研究过程,虽然基因转染应用超声微泡技术能够促进基因转染率得到有效提升,但有着较低的转染率是该技术的不足之处。在部分的实验中,采用单独裸DNA注射进行治疗获得转染率相对于超声微泡的转染率来说,有着较低的趋势,对于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要求能够互相符合。

2.2 对心肌内干细胞移植靶向归巢有着促进作用

最近几年,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上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通过干细胞移植手术进行治疗是关注的热点,但由于干细胞移植手术患者在干细胞靶向归巢上有着较低的概率,因此,患者在治疗时有着较大的难点。通过分析王星等[3]相关研究资料得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超声微泡对于干细胞靶向归巢的概率有着明显促进的作用,患者在采用超声辐照以及微泡输入后对于增值内皮的细胞有着帮助的作用,从根本上使患者心脏功能得到基本恢复。通过分析王岩[4]等研究资料得知,采用微泡与超声互相联合能够促进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间的充质得到明显增效,促进心肌梗死疾病治疗后的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对血管新生有着促进作用。目前,临床医学上均没有明确的指出造成干细胞移植效率明显增效的分析,但有相关资料表明,出现干细胞移植效率明显增效与部分因子粘附于血管内皮、提高血管壁的通透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对小血管新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超声微泡对于血管新生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从根本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能够起到改善的作用。血管生长因子具体包含肝细胞生长、成纤维细胞生长以及内皮细胞生长等因子,其中内皮细胞因子的重要作用是促进上调血管的形成,同时还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诱导作用,该因子可以在内皮细胞的血管中直接作用,对迁徙以及增值起到诱导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形成血管腔形成诱导的作用。超声微泡对于内皮细胞因子增加靶器官的表达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由于微泡受到超声的破坏出现的空化效应造成微血管出现破裂等情况,其会对无菌性炎症能够起到刺激的作用,同时对于部分出现炎症的情况起到诱导的作用,体内部分炎症细胞在受到释放获得侵润后出现内皮细胞因此,从根本上对血管新生起到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超声波本身的作用将外源性VEGF基因粘附与微泡表面的情况下进行传递处理,对血管新生起到促进的作用。通过分析吴心云等[5]研究资料得知,微泡在受到超声的破坏之后造成的空化效果能够导致推动体内内源性VEGF分泌率明显提高的情况,对运动功能能够起到改善的作用。

2.4 起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分析大量的研究资料得知,超声与微泡在完好的状态下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中能够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同时不会造成出现出血或者其他并发症的可能。首先超声波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能够对血栓起到直接的作用,分别从横向以及纵向等两个不同的方向振动人体内的血栓,促进血栓出现表面损害以及松解等情况。另外,超声波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空化情况能够导致体内血栓很快的被分解成微小且不同形状的颗粒,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超声波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体内的D-二聚体,从根本上促进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得到增强。其次,微泡在注入超声后能够促进超声波本身的空化作用得到增加,超声波影响下的微泡会出现暂时性萎陷或者膨胀的情况,一旦膨胀的情况在到达顶端时则会出现崩溃的情况,出现的剪切应用较为强大以及液体以及微泡震动出现碎片产生的射流,血栓受到两种物质的影响,则会出现表现撕裂以及裂隙变多等情况[6]。血栓存在裂隙以及撕裂等情况给血栓内部进行微泡供应着较为通畅的途径,促进微泡在受到超声的影响下出现空化的效果,从根本上将溶解血栓的作用全面发挥。超声波在血栓内起到的空化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纤维斑块,从根本上防止血管管壁受到空化作用的损伤,同时还能够将血栓斑块进行陈旧性的效果,超声波选择性的空化效果能够给心脑血管疾病安全的进行治疗提供一定的保障。

3.结束语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超声微泡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超声微泡的应用中仍然存在着染色物外溢、出血以及毛细血管破裂等副作用,代表着超声微泡作用于声压、超声作用时间以及局部微泡浓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于医学领域中积极的研制超声微泡造影剂,确保能够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超声微泡进行移植肝细胞或者转染基因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单敏,冯文勇,高春萍.超声微泡造影剂治疗血栓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1,12(03):145-146.

[2] 白文坤,申锷,胡兵.低频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7(03):244-245.

[3] 王星,冉海涛.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6(02):172-173.

[4] 王岩,张汉阳,杨宇丹,王辉.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6(09):210-211.

[5] 吴心云,王占科.超声微泡及其在分子影像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7(06):100-101.

[6] 杨淼,杨丽春.靶向微泡造影技术在超声诊疗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0,8(14):241-242.

篇10

医学博士后,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辽宁医学院研究生导师,擅长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克罗恩病、胃病和肝病诊治。兼任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全国卫生学会委员,加拿大威尔森干细胞研究中心山东基地负责人,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溃疡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现代诊疗手册》、《溃疡性结肠炎合理用药》主编,《新肝脏病学》和《肝性脑病》《门脉高压症》副主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主编。 60余篇,6 篇被美国 SCI 收录。

主要研究方向为溃疡性结肠炎和消化内镜诊治,获军队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 项。承担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应邀到英国西班牙瑞典等进行学术交流,在欧洲消化学大会、世界华人消化大会等作《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大会报告。

推荐就诊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

科室介绍

总医院消化科为中国人民肝硬化诊治中心和消化专科中心,是医院重点学科和全国知名专科。科室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和鲜明的技术优势。

科内人才济济,形成了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人才格局。现为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生、外院进修生众多,质量较高,曾多次举办全国、全省以及军内多次专科会议及学习班,在行业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总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是国内大型现代化内镜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胃肠镜诊断治疗的单位之一,也是消化内镜培训基地,有一支素质高、技术娴熟的内镜医师队伍。拥有先进的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各型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放大内镜等全套设备。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能够同时开展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无痛内镜等工作。中心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共有14间诊疗室,严格按内镜操作规范诊疗,采用标准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查体、诊断和治疗服务。

陈胜良

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2003年获医学和理学博士学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6年完成博士后训练(美国密西根大学)。擅长领域:功能性胃肠病以及胃肠道癌前状态的基础和临床。

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胃肠激素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胃肠病学》和《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杂志编委等。

主要临床特色(结合亚专业):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道粘膜癌前状态的诊断和治疗。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等多项临床和基础科研项目。

推荐就诊疾病:胃炎、反流性疾病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是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84年由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共同创建的国内第一个消化疾病研究所)的临床和基础部分为主体组成。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2010年又以卫生部评审全国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2011年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成为上海市消化内科专业协作网牵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