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检测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检测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检测; 评价
当前我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约为10%左右,临床上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检测的方法很多,国内传统检测手段主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近年来诸如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以及电化学发光法(ECLIA)等新式检测手段也逐渐应用于实验室检测中。本次试验选用ELISA、TRFIA和ECLIA三种方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旨在对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经罗氏ECLIA检测证实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6~50岁;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
1.2 方法
1.2.1 仪器试剂 ELISA检测选用ALISEI全自动酶标仪(意大利)以及科华生物试剂盒(上海);TRFIA检测选用WALLAC DELFIA-1235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仪(芬兰)和新波生物试剂盒(上海);ECLIA检测选用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德国)及其标准配置试剂。
1.2.2 检测方法 检测操作均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本组待检血清样本均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每次检测时均带阴、阳性质控(质控来源为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以及罗氏公司)。检测结果的判定以试剂说明书中规定的Cut-off值作为标准,应用夹心法检测时,结果大于Cut-off值为阳性;应用竞争法检测时,结果小于Cut-off值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不同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一致性的强弱程度按照Landis以及Koch参照Kappa系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共分为6个区段,Kappa系数小于0时为极差;0~0.2为微弱;0.21~0.4为弱,0.41~0.6为中度;0.61~0.8为高度;0.81~1.0为极强[2];抽样误差的排除应用μ检验。
2 结果
2.1 使用ELISA法与ECLIA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比较 见表1。
2.2 使用TRFIA法与ECLIA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当前实验室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中,ELISA法适用于定性检测,TRFIA、ECLIA等适用于定量检测,由于不同实验室在应用这些方法时的溯源性以及采用的单位各不相同,因此结果相差较大,给患者的就诊以及临床医生对报告结果的正确解读造成了不便,基于此,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次研究所选用的3种检测方法中,ECLIA法是当前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好的检测方法,故将其检测结果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ELISA法和ECLIA法在HBeAg项目上显示极强一致性,剩余4项均为高度一致性,显示ELISA法在临床应用中检测率良好[3],但HBsAg项目上有8例漏诊,提示该法在敏感性方面尚有不足,在血站以及手术等对结果极为敏感的情况下不适合应用此法,但是ELISA法试剂成本较低,因此适用于普通人群筛查或者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TRFIA法与ECLIA法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抗HBe以及抗HBc这4个项目上具有极强的一致性,在抗HBs项目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一结果亦与国内文献[4]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以及电化学发光法(ECLIA)三种方法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一致性较高,有利于实验室之间进行结果互认。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8):324-329.
[2] 夏邦世.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评价.临床医学,2006,33(3):6-7.
[3] 周迎春,陈辉,关平,等.3种方法测定低浓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效果评价.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1):1070-1071.
[4] 陈佑明,黄敬,熊符,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HBsAg的对比分析.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13(1):50-51.
(收稿日期:2011-05-23)
……………………………………………………………
表1 ELISA法与ECLIA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比较
注:所有项目P
篇2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法;放射免疫法;AFP;分析性能;实验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56-0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一种新型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分析等分析方法之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将免疫测定与化学发光相结合的新型技术。整个过程均在全封闭的反应体系中进行,且能够全自动操作,仪器具有反应迅速,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优点,总的来说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与化学发光两部分过程[1]。甲胎蛋白(AFP)是原是胚胎的肝细胞,婴儿两个月便逐渐消失,但近些年发现AFP在部分成人体内出现,并发现它是原发性肝癌最灵敏,也是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为了进一步考察该仪器对AFP生物检测限和AFP功能灵敏度的测量,我院参照IUPAC(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规定评价方案,现将60例临床送检血清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报道如下:
1材料与实验方法
1.1应用材料与仪器检测样选用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的60例临床送检血清标本。
仪器采用美国Bayer Centaur 24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并配套相关检测试液(包括标记的抗原抗体、含磁性的固相颗粒、稀释液、AFP清洗液、发光试剂等),均采用拜耳公司提供的试剂。放射免疫法采用上海产的γ计数仪(SN-682 型),并配套运用 AFP 试剂盒(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研制)。
1.2方法检测时运用AFP稀释液作为空白样品,取一新鲜的血清作为试样,做重复性实验,记录每次检测的浓度值和光强度值。核实两者的精密度、灵敏度与检出限等,数据处理采用线性回归处理。
1.3统计学方法根据SPSS13.0软件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为t检验,对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运用软件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作为统计学的评定标准具有统计学的差异。
2结果
2.1线性试验以AFP稀释液作为空白试剂,再根据要求将标准溶液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放射免疫法取5ppb、10ppb、50ppb、200ppb、400ppb为标准浓度测定标准曲线,化学发光免疫法取5ppb、10ppb、50ppb、200ppb、400ppb、800ppb为标准浓度测定标准曲线,结果两组数据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2.2重复性试验取一新鲜的血清作为试样,两种方法均进样10次,查看两者的重复性差别,两组仪器均能满足RSD
2.3相关性试验采用2.2中的方法用上述两种检测法对受检血清标本进行适当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且相关系数r=0.995,回归方程为y=-1.059+0.921x,两组方法所得数据的相关性良好。
2.4回收率试验取混合血清后,再加不同浓度的标准定值血清,用两组方法分别对其进行平均回归率实验,实验得出,放射免疫法的回收率为91.2-108.1%,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回收率为92.0-107.8%。化学发光免疫法略优于放射免疫法。
2.5检出限以每次做的空白RLUs为基值,以该空白的RLUs值的3倍作为样品中具有的AFP量,或称本法的检测低限。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检出限测量,得出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出限为0.95ppb,放射免疫法的检出限为5ppb。化学免疫法在检出限上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2]。
2.6精密度试验取三个梯度浓度(分为低、中、高三个梯度)的试剂分别进行精密度实验,并运用两种方法进行整理对比,见表1。
3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既具有运用发光检测时的高度敏感性,也同时具有免疫分析时的高度特异性。其原理为将激发态分子回到基态时所释放而产生的发光现象,再运用化学发光系统来为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做指示系统,从而进行定量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方法,是一种直接的运用发光剂标记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由于运用丫啶酯发光剂的优点可以很好的减少非特异性干扰,反应较为简单且迅速,反应灵敏度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发光剂也很稳定(有效期可长达1年以上)。
放射免疫法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全部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可逆的结合反应,反应的灵敏度较低,标记物的有效期也较短(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从工作人员角度来说,也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相关性较好。但从检出限、灵敏度、精密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化学发光免疫法就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而且其试剂稳定性高、毒性小,对环境无过大污染,方便、易操作且安全。
本实验采用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可以很好地对血清标本进行很好地采样,处理和检测,基本上能够达到样品随到随测,检测迅速,很快可以得到检测结果,大大缩短了检测所用的时间,能满足临床上的检验需求[3]。从上述数据可以确认,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均可以达到临床运用水平,又基于其高度特异性、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红祥.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学应用,2010,4(7):41-42.
篇3
丁家华 ,孙耘玉 王骏 程坚 赵刚
【摘要】
本研究探讨一种新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方法,并用其检测恶性血液病遗传易感性。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种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SNP位点检测,测序法对该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以此对来自中国江苏地区的157例健康对照和12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30例多发性骨髓瘤,2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为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测序结果与芯片结果吻合。677C和677T在病例和对照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8.7%、66.9%、41.3%和33.1%,差异有显著性(χ2=4.077, P=0.043)。677TT基因型发生MM相对风险明显增加(OR=4.21;95%CI=1.50-11.83;P=0.006)。结论:本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调查;C677T多态改变影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风险。677TT基因型是MM的易感因素。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芯片; 双色荧光杂交;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恶性血液病
A New Method for 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Genotyping Used to Study Susceptibility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et up a new method for 5,10-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 genotyping, and to investigate the hereditary susceptibility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Prepared an aimed gene microarray based on cDNA microarray theory, dual- color fluorescenece hybri- dization was used to detect SNP loci, and DNA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results. The MTHFR C677T SNP loci of 157 controls and 127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30 multiple myeloma, 28 non- Hodgkin′s lymphoma, 22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40 acute myeloid leukemia, 7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from Jiangsu province were det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overlapping, homozygous wild type, heterozygote type and homozygous mutant type yielded green, yellow and red fluorescence, respectively. DNA sequencing validated these results.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677C and 677T in patients and controls were 58.7% and 66.9%, 41.3% and 33.1% respectively, show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4.077, P=0.043). 677TT genotype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MM (OR=4.21; 95%CI=1.50-11.83; P=0.006).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microarray- based method is accurate, high- throughput and inexpensive, suitable for SNP genotyping in a large numbeer of inpiduals. C677T polymorphisms influence the risk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677TT genotype is susceptive to MM.
Key word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e microarray; dual- color fluorescenece hybridization; 5,10-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染色体DNA序列的某个位点上存在的单个碱基变化如果在人群中的发生频率超过1%,即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表达基因平均每1 000 bp即出现一个SNP位点,是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的主要形式。在不同的人群中,SNP的频率分布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代表某一种族或人群间的遗传差异。研究SNP有助于解释个体的表型差异、不同群体和个体对疾病,特别是对复杂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对各种药物的耐受性和对环境因子的反应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准确、费用低、适合大样本的SNP检测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叶酸缺乏和(或)叶酸代谢异常可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其基因C677T位点多态改变引起酶活性下降,已被证实它与多种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为此我们建立一种芯片检测方法,并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C677T位点进行初步分析。
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
127例病例样本取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在127例病例中多发性骨髓瘤(MM)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7例。所有MM经骨髓细胞形态学、血或尿M蛋白、本- 周氏蛋白检测及扁骨X光片确诊,NHL经组织病理确诊,白血病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确诊,所有患者排除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57例健康对照样本取自同期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健康查体人群,对照人群排除恶性肿瘤、冠心病。所有标本均为EDTA抗凝的外周血。病例组男76人,女51人,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7.39岁;对照组男98人,女59人,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8.55岁。两组性别、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657和0.533)。常规酚- 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
采用已报道的引物序列[1],C677T位点的PCR反应体系为30 μl,其中含10×的缓冲液3 μl,25 mmol/L的Mg2+溶液2 μl,10 mmol/L的dNTP 0.6 μl,10 μmol/L的双侧引物各1 μl ,1.25 U的Taq DNA聚合酶(5 U/L),提取的基因组DNA 1 μl。扩增条件:94℃预变性5分钟,94℃变性30秒,62℃退火30秒,72℃延伸30秒,共35个循环,72℃延伸7分钟。扩增在Gene Amp 2400 PCR System上进行。QIAquick 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PCR产物。分光光度计对PCR产物进行定量并将产物溶于3×SSC缓冲液中,浓度为300 ng/μl。
目的片段芯片的制备及杂交
将PCR产物通过PixSys 5500点样仪(Cartesian Technology Inc产品)点于氨基玻片上。点样后玻片水化30分钟,100℃快干2秒,400 mJ紫外交联,80℃干烤2小时。野生型探针677CC:5′- Cy3-CGGGAGCCGATTT- 3′,突变型探针677TT:5′- Cy3-CGGGAGTCGATTT- 3′。将荧光标记探针1 μmol/L(野生型和突变型探针各半)与杂交液(Telechem)按体积1∶3混合。在潮湿的杂交盒中37℃杂交2小时。室温下分别用2×SSC- 0.1% SDS 和 0.1×SSC -0.1% SDS清洗5分钟,灭菌双蒸水清洗2分钟后吹干玻片。用ScanArray Lite 微阵列分析系统 (BioScience Company产品)进行芯片扫描。
统计学处理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MTHFR基因型的频率差异以χ2检验确定,P
结果
样品微阵列的分析
双色荧光杂交进行SNP分型原理为经过杂交扫描后,野生型样本能获得一个较强的Cy3荧光(绿色荧光),突变型样本获得一个较强的Cy5荧光(红色荧光),杂合型样本既可获得Cy3荧光又可获得Cy5荧光,经过叠加后能显示一个较强的“黄色”荧光。我们分析了恶性血液病的6个样本的C677T位点。附图A、B和C中显示了6个样品的荧光信号和附图D中显示了这些样品的荧光信号的强度值。从图中可以看到4个样品(1-4)显示了较强的Cy3荧光信号,并且显示了和背景接近的Cy5荧光值,Cy5/Cy3的比值在0.09和之间,表明这4个样品的DNA仅仅与检测子677CC相匹配,因此判断它们在C677T位点为纯合野生型。样品5显示了“红色”的荧光,Cy5/Cy3的比值是11.59,因此可以判断这个样品在C677T位点为纯合变异型。样品6分别得到了较强的Cy3和Cy5荧光信号,Cy5/Cy3的比值是1.05,因此可以判断这个样品在C677T位点为杂合型。我们对上述6个样品进行了测序验证(附图E),测序结果和芯片结果相一致。
双色荧光杂交微阵列的高通量应用
我们利用双色杂交微阵列芯片技术对12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157例健康对照的MTHFR基因的C677T位点进行了分析。两组样本分别点制了4个微阵列,每个微阵列中同一样本重复3个点,病例组点制的微阵列大小为18×22,其中第22行仅有1个样本,对照组点制的微阵列大小为21×23,第23行有3个样本。所有样本PCR产物的点样浓度控制在200-300 ng/μl之间。根据Cy3和Cy5双色荧光扫描结果叠加图所呈现的绿、红、黄3种颜色进行分型。同一样本在同一微阵列中有很好的重复性,在不同微阵列中荧光强度略有差别,但叠加图颜色一致,分型结果一致。两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 Wenberg平衡,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病例组的C和T基因频率为58.7%和41.3%,对照组的C和T基因频率为66.9%和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 P=0.043)。我们对两组的MTHFR C677T基因型及恶性血液病的易感性进行了单因素分析,677CC、677CT和677TT在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例(37.8%)、53例(41.7%)、26例(20.5%)和72例(45.9%)、66例(42.0%)、19例(12.1%)。发现677CT和677TT基因型相对677CC基因型发生恶性血液病的风险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OR=1.23,95%CI=0.74-2.05,P=0.434和OR=1.97,95%CI=0.98-3.97,P=0.057)。进而我们将患者组4种疾病(CML因例数过少除外)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发现677TT基因型发生MM的风险明显增加(OR=4.21,95%CI=1.50-11.83,P=0.006)。677CT和677TT基因型的NHL易感程度有增加的趋势,且677TT较677CT增加明显,呈等位基因计量- 效应关系(表1,表2)。相反,677TT基因型的ALL易感程度有下降趋势。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MTHFR C667T and risk of MM and NHL
(略)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MTHFR C667T and risk of ALL and AML(略)
讨论
近年来SNP芯片检测备受关注。目前芯片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探针固定于芯片,将PCR扩增并标记的待检测目的DNA混合物与探针杂交,这种方法可以检测有限样本的多个SNP位点;另一种方法是将PCR扩增后的待检测目的DNA固定于芯片,以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多个样本的有限SNP位点。Flavell等[2]研制了基于后一种方法的SNP检测芯片,但该方法昂贵的链霉抗生物素蛋白(streptavidin)修饰的玻片只能在PBS中保存3天。我们介绍的双色荧光杂交微阵列方法在等位基因的区分上过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大样本检测时成本相对低,能在一个实验中分析上千个样品,因此节省了时间和增强了效率。测序法证明,含有13个碱基的荧光标记检测子在37℃的杂交温度下能够精确地进行基因分型。而且该芯片能够较长时间地储存,实验中能够使用较多的微阵列,因此它能对结果的分析提供一个较好的统计基础。叶酸缺乏和(或)叶酸代谢异常可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这与叶酸的两种主要作用有关:①提供甲基使dUMP转变为dTMP,参与DNA的合成;②作为甲基供体维持基因组甲基化的独特模式。MTHFR通过影响叶酸代谢而与肿瘤易感相关。无论何种基因型导致何种疾病易感,增加叶酸摄入似乎都可以降低发病的危险性。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叶酸缺乏有关,提高个体叶酸水平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似乎也需要长期的过程;且由于基因型的不同,个体对叶酸的需求量有差异。因此鉴别遗传易感个体进行目标明确的预防十分重要。患者组和对照组677C和677T基因频率的显著性差异提示C677T多态改变影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风险。具体疾病分析提示,该位点变异在各种恶性血液病的易感性及易感程度上不完全相同。Gonzalez-Ordonez等[3]发现,MM患者组的677CC基因型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9%和46%;P=0.001),其中15例IgG型MM中仅有1例为677CC,677CC可以使MM发病风险下降75%,Gonzalez-Fraile等[4]的研究数据也显示MTHFR 677CC在MM患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不同(分别为34.4%和48.1%),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虽然我们的样本数较少,但677TT基因型比例在两组中差异显著,难以完全用抽样误差解释。多数研究认为677CT/TT对ALL有保护作用,但最近一项在意大利人群中的研究显示C677T与ALL发病风险无关,认为这可能是该地区人群的677T基因频率过高以及高叶酸摄入水平造成的[5]。我们的研究也得出C677T与ALL发病风险无关(P>0.05),在我们的对照组中677T基因频率为33.1%,与上海地区人群的基因频率相似[6],明显低于中国北方人群[7]以及上述意大利人群,这不足以解释该结果。同时我们的数据显示677TT的ALL发病风险有下降趋势(OR=0.38; 95%CI=0.39-4.8),与大多数的研究结论一致,但获得能反映真实情况的结果可能还需要扩大样本含量。C677T与AML发病风险无关,这与目前所有AML的研究结果一致。NHL发病风险与C677T没有明显相关,这符合高加索人种间的研究结果[8];但降低的酶活性似乎使患病趋势增加,这与Skibola等[9]报道的677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滤泡淋巴瘤的相对风险度升高存在一致性。相反,对日本人群的研究结果却发现677T发生NHL的风险下降[10]。不尽相同的研究结果说明MTHFR C677T与疾病易感性关系可能因地区人群的基因频率而异,因生活习惯而异,或者还受某些相关基因多态的影响(如MTHFR A1298C;蛋氨酸合酶 A2756G;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 G1958A)。因此要取得反应真实情况的研究结果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含量,精确的疾病分型,合理的对照,多因素的分析。我们将在MTHFR SNP与恶性血液病遗传易感性的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而双色荧光杂交微阵列方法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高通量平台。
参考文献
1 Frosst P, Blom HJ, Milos R, et al. A candidate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 a common mutation in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Nat Genet, 1995; 10:111-113
2 Flavell AJ, Bolshakov VN, Booth A, et al. A microarray-based highthroughput molecular marker genotyping methods: the tagged microarray marker (TAM) approach. Nucl Acids Res, 2003; 31:e115
3 Gonzalez-Ordonez AJ, Fernandez-Carreira JM, Fernandez-Alvarez CR, et al. Normal frequencies of the C677T genotypes on the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gene among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but not in multiple myeloma. Leuk Lymphoma, 2000; 39: 607-612
4 Gonzalez- Fraile MI, Garcia- Sanz R, Mateos MV, et al.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otype does not play a role in multiple myeloma pathogenesis. Br J Haematol, 2002; 117:890-892
5 Chiusolo P, Reddiconto G, Cimino G, et al.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otypes do not play a role in acute lymhoblastic leukemia pathogenesis in the Italian population. Haematologica, 2004; 89:139-144
6 张国栋, 项坤三, 翁青等.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多态性与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2; 18:362-365
7 Song C, Xing D, Tan W, et al.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polymorphisms increase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ancer Res, 2001; 61:3272-3275
8 Lincz LF, Scorgie FE, Kerridge I, et al. Methionine synthase genetic polymorphism MS A2756G alters susceptibility to follicular but not diffuse large 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or multiple myeloma. Br J Haematol, 2003; 120:1051-1054
篇4
[关键词] 临床;尿常规;传统手工方法;干化学分析仪
[中图分类号] R44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06-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and dry chemistry analyzer in routine urine test
YANG Wen-na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linical Laboratory,Medical College of Shaoguan College,Shaoguan 51202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and dry chemistry analyzer in routine urine test. Methods 200 specimens of early morning urine,collected from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patients in affiliated hospital,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by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and dry chemistry analyzer for routine urine test.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mothe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the differences of the positive rate of white blood cells,red blood cells and urine protein detected with dry chemistry analyzer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coincidence rate of urine protein,red blood cells and white blood cells was respectively 98.5%,97.5% and 96.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 clinical routine urine test,both dry chemistry analyzer and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it should be combined in the appli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ositive diagnosis rate.
[Key words] Clinic;Routine urine test;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Dry chemistry analyzer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取得了迅猛发展,临床检验技术研究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入和完善,加之公众维权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临床检测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尿液检测中,尿常规为重要且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如何及时、准确、快速、灵敏地获取检验结果,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关键,因此,选取一种合适的检测方法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本次研究共选取行尿常规检验的晨尿200份,均为本院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集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标本,同时采用传统手工方法与干化学分析仪法检测,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用晨尿来源于本院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46例,女54例;年龄9~82岁。所用材料包括10 ml尖底离心管、尿液干化试纸条、冰醋酸、显微镜、酒精灯、离心机。
1.2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说明书,对收集的尿液先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对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结果准确记录,然后采用传统手工镜检方法,如应用热醋酸碱法检测尿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检测方法为,取混匀后的尿液标本10 ml放置于10 ml尖底离心管中,离心5 min,倾去上清液,保留0.2 ml沉渣,于镜检片上涂抹,对白细胞与红细胞结果加以记录。注意检查中尿液沉渣留置时间在1 h内,以防影响检测结果。
1.3 检测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尿样进行不同方法的临床尿常规检验后,记录检验结果中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检出阳性及阴性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阳性率=阳性例数/总例数×100.00%;符合率=(阳性符合例数+阴性符合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的白细胞、红细胞及尿蛋白阳性率与传统手工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种检测方法的尿蛋白符合率为98.5%,红细胞符合率为97.5%,白细胞符合率为96.5%(表2)。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强,现代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质量管理逐渐强化,如何使实验室检验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相关部门重视的主要问题。尿常规检验中,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作为新的检测方案,是在传统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临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但在尿液红细胞的检验中,显微镜检查仍为参考标准,因其可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并对数目行定量分析,而干化学分析仪尚无法完成上述操作,因此,干化学分析仪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的检验方法,需进一步研究探讨[3-4]。
就检测原理而言,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与传统镜检存在差异,前者应用化学法检测原理,后者为物理检测法,故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测数据在反映患者的病情时,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和片面性。实践表明,传统方法与干化学分析仪检测联用,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可显著提高泌尿系统患者早期疾病的诊断率[5-6]。依据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制订的相关规定,需行镜检的情况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临床医生提出镜检要求;②依据患者病情、疾病类型或其他检查结果,需实施镜检辅助诊断;③尿液任一项化学检查、物理检查结果异常者。
尿沉渣镜检法的优势:此检查方法完全在显微镜下进行,使结果更为真实且直观地表达,细胞等有形成分可直接呈现,为将细胞等有形成分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直接在镜下真实呈现的方法,可真实反映红细胞形态和数目,而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完成对这些病理情况的确定和鉴别,故不管尿干化学分析仪有多先进,均无法取代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方案。但尿沉渣镜检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效率较低,有较多的影响及干扰因素,在大量健康人群中不适合应用等[7-8]。
干化学分析仪的优势:检测所需要收集的尿量较少,可迅速呈现结果;报告方式为半定量模式,在临床较多疾病的治疗前后对比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测试有一定的程序化及标准,故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并避免了目测误差事件的发生。但干化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其为化学定性的过筛方法,对尿中的球蛋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有临床意义的成分指标无法检出;另外,多种因素均可对干化学分析法造成干扰,如菌尿、肌红蛋白可有假阳性出现,维生素C可有假阴性出现,从尿化学试验阳性镜检中也存在一定异常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采用传统手工检测方法和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均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但联合两种方法共同应用,可产生协同效果,起到互补的作用,故需重视手工镜检的临床价值。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要理解传统手工检测方法与干化学分析仪的局限性及优势,使两者相互补充,以获取准确的结果,提高阳性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9-10]。
[参考文献]
[1] 张洪波,桂清荣,彭政,等.Excel规划求解在检验科尿常规工作流程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9):2283-2285.
[2] 王晓凤.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5):510.
[3] 李建梅.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2):4297-4298.
[4] 郦永泽.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相关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4):40-41.
[5] 刘海燕,崔健.两种尿常规检验方法结果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02-103.
[6] 吴凤良.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8):60-61.
[7] 李久华.临床尿常规临床检验方法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3):205-206.
[8] 许文娟,王士平.尿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3):186.
[9] 赵敏,李新玲.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79-80.
篇5
【关键词】 显微镜检查; 干化学分析法; 红细胞; 尿检; 比较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71
在临床检验项目中,血尿检验非常普遍,它是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方式,正确的检验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患者泌尿系统的疾病的状况[1]。但在实验过程中,不合格标本对整个检测的结果影响比较大,这就必须对标本的采集进行严格的控制,促使其质量的良好和有效性[2],而对检测方法的选择,似乎显得尤为重要,到底哪种方法是检测尿液红细胞的最佳选择,为了对这4种检测法更了解,本院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将门诊及住院部收治过的进行过尿液检查的400例患者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分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门诊及住院部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过的进行过尿检的患者400例,男218例,女182例,年龄21~73岁,平均(47±2.1)岁。选取400例患者的中段尿液,每一份标本为30 ml,分为3份,每份10 ml,其中一份采用尿沉渣镜检,一份采用uf-500I的尿沉渣分析仪方法,另一份则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测,对3份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并对比。
1.2 试剂与仪器 尿沉渣分析仪器、配套试剂和试纸、干化学分析仪器以及显微镜。
1.3 检测方法 根据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并根据临床检验的操作规范来进行尿沉渣镜检。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的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采用尿沉渣法进行检测的尿液,其阳性率为9.25%,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测的尿液,其阳性率为11.50%,采用UF-500i尿沉渣分析仪进行检测的尿液,其阳性率为10.75%,三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尿沉渣镜检为阴性,而干化学法检测为阳性的11例尿液样本,采用胶体金单克隆的抗体隐血法进行检测,结果为7例阳性,4例阴性,假阳性率为36.36%。见表1。
3 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对于尿红细胞的检测结果会因为检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异,而四种检测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检测结果来看,4种检测方法中并没有哪种方法可被例入最佳选择范围。采用尿沉渣法是对尿红细胞进行检测后的主要参考标准,但是该方法不无法将溶解的红细胞检测出来;干化学法能够将尿液的Hb检测出来,并以能够将红细胞进行计数,对溶血性病症的诊断非常有利,但该方法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可以将该方法作为对尿红细胞进行筛选的方法使用;胶体金单克隆的抗体隐血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于鉴别与诊断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该方法比较敏感,对于常规检查并不适用;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则主要用于测试尿液中的RBC[3]。在本研究中,采用尿沉渣镜检方法以及干化学法进行检测,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采用干化学法对尿红细胞进行检测,主要是因为尿液中存在的血红蛋白或者游离血红蛋白中含有亚铁血红素,这种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其可以对过氧化物进行催化,并将一些新生态氧释放出来,从而将本来没有颜色的邻甲苯胺转化为蓝色,从蓝色深浅可以判断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含量,颜色越深,其量越多[4]。采用干化学法,不仅能对完整红细胞进行检测,已经被破坏的红细胞也能被检测出来[5]。
尿液检测至今仍是医学界最为主要的临床检测方法,也是尿液分析工作的主体。而临床检测工作所得的数据则是病症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尿液分析的精度,为诊断工作取得更高精度的数据依托,已经成为了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点。诊断工作是确定医疗方向的一个指向标,只有在诊断确切的前提下,医疗工作才能够起到相应的实效。尤其是在近年来,大型医疗的事故频发,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诊断的失准而造成的。为此,在进行尿标本的留取时,可以对2次晨尿进行留取[6],通过二次晨尿标本的留取,对红细胞进行检测,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性质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反映,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检测出部分项目的阳性率。成功采集标本后,要将标识贴在容器外壁上,在检验申请单上,将采集日期和时间详细的标注在申请表上。
因此,总的来说,现在还没有一种检测尿红细胞的完美方法,由于检测原理不一样,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使检测结果呈现出一定差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用多种方式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准确性。建议尿仪器分析法出现尿红细胞全部是阴性时, 可以不做镜检; 尿仪器分析法一项是阳性时, 必须镜检, 以防出现假阳性,可提高尿红细胞有效检出率。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种对尿液红细胞进行检测的方法之间无可比性,它们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情况允许,可以将它们联合起来使用,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而对于尿沉渣镜检为阴性而干化学法检测为阳性的样本,应再次采用胶体金单克隆的方法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鸣放.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重庆医学,2005,34(11):1754-1755.
[2] 顾可梁.尿液检验问题解答[J].临床检验杂志,1999,17(2):126.
[3] 蔡玉英.尿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在血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10):936.
[4] 刘艺军.尿液标本中红细胞定量检测方法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20.
[5] 罗海霞.干化学法联合沉渣镜检检测尿液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比对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8):30.
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质量控制;策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399-01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检验环节中,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方法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并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近几年来临床医学检验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检验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环节的最主要因素,医学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成为限制临床医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2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策略
2.1科学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的选择是做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前提。检验项目的选择应该兼顾安全性、科学合理性、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多项要求,以为后续的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医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加之各种先进的仪器的应用和普及,不同疾病的检测方法不同,且同一种疾病的检测方法也有很多种,这就要求临床检测的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查项目和检验方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保证诊断正确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步骤简单、经济实惠的检测项目,真正使患者受利,这也是提高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性步骤。所以,作为检验科的工作医生以及护士,要保持与临床科室医生的沟通,以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师核对检验项目清单签名后再对患者进行检查。出现临床需求但是技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时要及时通知临床的主治医生,进行检查项目的协调。与临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时要多向其推荐最新的检查项目以及临床意义,合理地开展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发挥临床医护人员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被列入医院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变得极为重要起来。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环节不仅包括实验室本身的质量控制,临床所提供的标本是做好后续检测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临床的相关护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临床医生是患者病情的直接诊断和治疗负责人,从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查结果的评定都是由临床医生负责,可见,临床的医护工作人员在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作为临床医生或医护人员要在掌握患者病情和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检测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2.3与患者加强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指在检测方案和检测项目确定之前,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标本的采集。首先,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通过这些生活习惯观察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况,哪些是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有利的,哪些是无利的,从而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影响检测方案和检测结果的一切可能因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在项目检测之前和患者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争取他们的合作,并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对于影响检测结果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和民族等,以及一些不固定的因素如饮食的变化和饮食的多少等。对于固定的因素无法改变,医护人员要根据专业知识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监测方案和检测项目。对于不固定的一些因素,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的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根据所要检测的项目来制定患者的饮食表,保证检测结果的高效性。
2.4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标本的采集是整个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前边的所有工作都会前功尽弃。因此,必须要重视标本采集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要想做好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4.1把握最佳的采样时间。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采样的最佳时间即代表性最强的时间和阳性率检出的最高时间段,总体来说就是保证检查结果有效的时间。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将一般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确定采样的最佳时间。
2.4.2采血过程中的技术操作。采集标本大多数是血样的采集。在采血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采血的选取,通过静脉采血时要让患者坐在高度适中的座位上,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穿刺成功之后应该立即松开止血带。在采血完毕后对收集的要求抗凝的血液样品要进行抗凝颠倒,以防出现血凝块。
2.5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处理
标本采集之后就是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此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标本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来保存,例如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等,因此,在标本进行传送的过程中一定要为标本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防止出现变性,影响检查结果。另外,除了在保证标本的适宜条件,在传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证标本的安全,防止污染。对于怀疑的高危险性标本要严密包装,严防感染他人。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收到的标本及时核对及时进行检查分析,对不能立即检查的样本要置于适宜条件下保存。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要首先进行记录,然后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共同找出原因。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医护人员要重视质量控制环节,加强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学检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作者:黄梅
参考文献:
篇7
仅关注某一个检测项目,而忽略了疾病变化过程中所有检测项目的变化。目前的教学中均以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为重点,但许多疾病的某一检测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某一检测项目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应加强检验项目与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检测一章,课本上往往对肝功能检测3大方面(蛋白质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血清酶类检测)进行重点讲解。在蛋白质功能检测一节,又分为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按照内科学中肝脏常见疾病依次讲解,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选择哪些监测指标;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根据疾病的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使临床医学生更能明白针对这些患者应该开什么样的化验单,如何使用这些检测项排除某些疾病等,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
2.2应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介绍。实验诊断学教学严重滞后于检验医学的发展。虽然新版教材已更新了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临床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但是目前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仍偏重“四大常规”和血液骨髓学检验等手工操作项目,远不能概括如流式细胞技术、基因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药物浓度监测等许多已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教学中甚至还包括已经淘汰的检测项目,如出血时间的测定、血块收缩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而一些临床上常用的新检测方法却未提及。另外,实验诊断学的设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而临床上检验项目基本上由自动化的仪器完成,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应加强新项目、新技术的介绍,这不仅为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打好思想基础,也有助于临床医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比如卵巢癌诊断过程中新的检测项目人附睾蛋白4检测,是最新发现的卵巢癌诊断标志物,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与现有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结合更具有临床价值。
篇8
【摘要】梅毒作为性传播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梅毒的早期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对于控制梅毒的蔓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临床实验室常见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有利于实验室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对性价比高的检测方法,同时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报告,从而实现对梅毒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测 ;梅毒螺旋体抗原;反应素
目前临床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结果来实现梅毒诊断的早、快、准。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多种多样,这方面以前曾有多篇文章报道过,但基本上是侧重于就其中几种检测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本文拟就当前梅毒常见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做一个较为通俗详尽的阐述。
依据所用抗原的不同,梅毒的血清学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
1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为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试验。梅毒螺旋体一旦感染人体,宿主迅速对螺旋体表面的脂质做出免疫应答,在3~4周左右产生抗类脂抗原的抗体(反应素)。这些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型混合抗体。反应素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未经治疗的病人,其血清内的反应素可长期存在,经适当治疗后可以逐渐减少至转为阴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主要就是测定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故可用于疗效观察、判断复发及再感染。但是感染梅毒后,心磷脂抗体出现晚于特异性螺旋体抗体,晚期梅毒时此类抗体又部分转阴。因此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不适于诊断一、三期梅毒,潜伏期梅毒也不敏感。另外此类试验的特异性稍差,有生物学的假阳性反应,如疟疾、麻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回归热、鼠咬热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假阳性。目前多数医院仅将其列为梅毒的常规筛查试验。
1.1 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是从牛心肌中提取的心拟脂,适量加入胆固醇及卵磷脂以提高敏感性,通常称这种抗原为心拟脂抗原。VDRL试验属于微量玻片法,可作定量及定性试验,需用显微镜读取结果,是唯一推荐用于检测脑脊液反应素的试验,对诊断神经梅毒具有重要价值。1.2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所用抗原为标准的牛心肌脂抗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优点是肉眼即可读出结果。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适用于大量标本检测,进行梅毒的筛查。缺点是当抗体含量过高时,易出现假阴性反应,即前带现象(prezone phenomenon),导致漏检,对潜伏期梅毒、神经梅毒不敏感。1.3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所用抗原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血清不需加热灭活,节省操作时间,但主观性强,易出现漏检。
1.4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所用抗原是从牛心提取的心磷脂和从鸡蛋黄提取的卵磷脂及胆固醇,试验结果清晰易读,简便快速,稳定性好,TRUST法比RPR、USR效价测定高一个滴度[1],缺点是许多因素影响结果,如高脂血症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血清均可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2]。
2 梅毒螺旋体(TP)抗原血清试验
采用梅毒螺旋体作抗原,是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种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一般用作确认试验,用以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G或IgM抗体,该抗体即使患者经过足够治疗,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血清学反应持续阳性,因此不能用于疗效观察。2.1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利用间接血凝法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只要有微量的抗体(血清通常用作1∶80以上稀释)就可使致敏的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试剂制备过程排除了各种非特异性反应,因此TPH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常用的梅毒血清确认试验。缺点是试剂成本较高,操作较繁琐,且易发生自凝现象和生物学假阳性。
2.2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原理与TPHA基本相同。TPPA试验用梅毒螺旋体致敏的明胶颗粒替代TPHA试验中致敏的红细胞,此致敏颗粒与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文献报道[3],TPPA的特异性为96.9%~99.8%,敏感性达90%以上。
2.3 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是根据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原理,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TP重组抗原,在玻璃纤维上吸附胶体金标记TP重组抗原,样品中的TP抗体首选与金标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顺膜渗透至包被反应区,与包被TP抗原结合,形成由胶体金抗原-TP抗体-抗原组成的紫红色反应带。本法简单,快速,特异性好。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近年来随着梅毒螺旋体基因工程抗原的研制成功而建立的方法,同时利用酶的放大系统,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其测定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在99%左右[4]。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将梅毒特异性抗原包被在微孔板上,同时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TP-ELISA方法操作简便,不受样本中纤维蛋白和溶血等影响,一次可进行批量样本的检测,用酶标仪分析,客观准确,结果便于保留及标准化管理,可用作筛查和确认试验。因此TP-ELISA方法被公认为梅毒血清学诊断实验的首选方法。 其它诸如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记试验,梅毒基因诊断技术等血清学检测方法由于对实验室的要求比较高,检测时间较长等因素,限制了他们在医院的推广应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3 讨 论
梅毒作为性传播疾病(STD)的一种,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选择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检测方法来及早、准确地诊断梅毒尤为重要。而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检测方法其临床意义又不尽相同。调查显示多数临床医务人员甚至于部分检验工作者对这方面都感到困惑。鉴于此,文章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当前梅毒常见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旨在帮助相关人员在熟悉各种检测方法后,能够根据自己的检测需要和实验室的客观条件选择相对敏感、准确、全面的检测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董雅荣,李桂娥,马季,等.TRUST与USR、RPR在梅毒筛选试验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8(2):114-115.
[2] 李钰.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的检测结果比较[J].广西预防医学,2001,7(2):122.
[3] 孙立平,陈胜明.两种梅毒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47-248.
篇9
检测及评价方法
采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Keypoint多功能神经诱发电位仪,使用针极电极、表面电极、环状电极、马鞍桥电极等进行检测。在室温环境下,刺激强度由小到大,达到超强刺激以保证待检测神经纤维完全兴奋。在损伤组中,对双侧肢体的同名神经分别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测及神经传导检测,检测均在伤后6个月进行,记录伤侧出现失神经电位的例数以及伤侧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低10%以上的例数,计算假阴性率。在对照组中,取右侧肢体作为检测对象,记录右侧出现失神经电位的例数以及右侧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左侧低10%以上的例数,计算假阳性率。两组分别对上、下肢进行检测。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采用配对设计的χ2检验对损伤组中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对正常组中两种方法的阴性率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损伤组检测结果
在94例上肢损伤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89例出现失神经电位,5例未出现,假阴性率为5.3%:通过神经传导检测,84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低10%以上,10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阴性率为10.6%。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阴性率为0%(表1)。在70例下肢损伤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64例出现失神经电位,6例未出现,假阴性率为8.6%;通过神经传导检测,61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低10%以上,9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阴性率为12.9%。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阴性率为0%(表2)。
2正常组检测结果
在85例上肢正常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6例出现失神经电位,79例未出现,假阳性率为7.1%;通过神经传导检测,4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左侧低10%以上,81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阳性率为4.7%。两种方法的阴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为0%(表3)。在53例下肢正常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5例出现失神经电位,48例未出现,假阳性率为9.4%;通过神经传导检测,7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左侧低10%以上,46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阳性率为13.2%。两种方法的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为0%(表4)。
讨论
肌电图是检测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测,涉及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等。随着近年来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肌电图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尚未在法医学鉴定中引起足够重视。
临床上,肌电图检测在大多数情况下仅起到辅助参考作用,如神经损伤的定性、定位等,在行肌电图检测时往往被许多诊断信息影响,如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故需选择性地进行检测,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时则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大多是根据临床经验去判断损伤与否。在法医学鉴定中,我们面对的被鉴定人往往为了达到追究他人更重的刑事责任或获取更多的赔偿利益等目的,可能存在伪装、夸大,甚至不配合等情况,一般的体格检查较难真实、有效地反映其神经损害后果,这就更需要鉴定人在现有的肌电图检测条件下,寻求并运用更为合理、客观的检测方法、指标,去伪存真,准确评价周围神经的损伤情况。
本研究中,对于已证实周围神经损伤的受试者均予针极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显示,无论上肢还是下肢神经损伤,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上肢损伤者的假阴性率分别为5.3%、10.6%,下肢损伤者的假阴性率分别为8.6%、12.9%),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阴性率则为0%。对于确证存在神经损伤者,仅行针极肌电图检测或神经传导检测,可能由于神经损伤类型不同、针刺部位不够准确、神经损伤后恢复较为理想以及个体差异性较大等因素,未能检测出明显的失神经电位或异常的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仅行单一的针极肌电图检测或神经传导检测,均存在漏诊的可能性,会将神经损伤者误认为正常人,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可有效避免假阴性的发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篇10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被动颗粒凝集检测;临床比较
目前,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多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其中以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最为常见,两者可分别检测血清各亚型(如特异性IgM、IgG、IgA抗体)的水平及各类型抗体水平的总和,从而反映是否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其严重程度[1,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276例行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及相关性,以期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呼吸科、儿科等因咳嗽、发热且经门诊治疗无效者入院治疗的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2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持续1w以上,且经自行服药或者门诊治疗无效者;②各患者均参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确诊;③患者入院后服用抗生素,病情有所缓解者;④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研究的276例患者中男142例,女134例,年龄2~76岁,平均(30.2±14.7)岁。
1.2研究方法 276例患者自初诊时收集血液样本,-20℃保存备用,分别进行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
1.2.1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 对于抗体分型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包括IgM、IgG、IgA抗体的检测,所用亚型抗体的检测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盒均由以色列Savyon Diagnostics公司生产,实验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其中IgM、IgG、或IgA种亚型出现1项阳性者,即定义为ELISA结果阳性。
1.2.2被动颗粒凝集检测 凝集试验采用日本FUJIREBIO株式会社生产的SERODIA-MYCOⅡ检测试剂盒进行,设立阳性、阴性对照,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实施。试验结果以滴度表示,以1:160作为阈值判断结果是否呈阳性。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一致性分析行Kappa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此外,对于不同滴度、不同年龄的抗体亚型阳性率对比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均以P
2结果
2.1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抗体分型检测及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结果见表1,以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为准,抗体分型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87.7%,阴性符合率为75.3%,总符合率为83.7%。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检验发现,Kappa系数为0.705,P
2.2不同滴度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 按照被动颗粒凝集试验的结果,将患者按照滴度的差异分为低滴度组(1:160~1:320)、中滴度组(1:1640~1:1280)、高滴度组(1:2560),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情况见表2。随着滴度的增加,IgM、IgA及亚型组合IgM/G/A阳性比例也逐渐增加(P0.05)。
2.3不同滴度组与病程的相关性 一般地,抗体分型能够反映感染发生的进程,血清检测存在IgM阳性者表示为早期感染;而仅存在IgG抗体阳性则为既往感染;若存在IgM/G/A 3者均为阳性,或者IgM、IgG阳性或IgA、IgG阳性,则表示初次感染或现症感染。以此为依据,低、中、高滴度组患者中现症感染者的比例分别为76.9%、60.6%、97.6%。此外,在高滴度组41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3讨论
目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原菌培养、PCR诊断技术及血清学检测,其中,病原菌培养最为可靠,但其有耗时长、影响因素较多、阳性率低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要;而PCR方法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假阳性、假阴性结果偏高,也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目前仍多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对不同滴度组的抗体分型检测结果显示,被动颗粒凝集检测阳性者中以IgG亚型最为常见。对于IgM而言,其阳性例数随着滴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滴度组患者的IgM阳性率仅为10.6%,因此,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增加,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阶段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较实际感染率偏高。此外,在对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仅高滴度组患者的病程情况与抗体分型检测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个体差异、是否具有感染病史、年龄等因素有关,在临床诊断现症感染时须同时进行抗体IgM、IgG和IgA亚型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张健,李莉,王文龙,等.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7):12-14.
- 上一篇:教育管理体制
- 下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