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管理体制

篇1

 

为了能够让教育管理体制在成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它自身最大的贡献。因此,对关于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做了如下探讨研究。只有摆脱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并且能适应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管理新制度,已经成为现今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首要任务。

 

成人教育教育管理体制问题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教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成人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成人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体制显得非常的重要。现今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要摆脱传统、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模式,按照社会经济人才的需求只有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才会有助于成人教育管理的发展。

 

一直以来,在成人教育发展中,教育管理体制占有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人教育要想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就离不开教育管理体制的帮助。但在目前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仍然有一些因素一直影响着成人教育管理的发展。为了找出根源,因此,本文对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做了如下探讨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也针对存在的瓶颈问题给出了几点解决的建议。

 

一、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析

 

1.师资队伍管理不完善

 

在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对教师的考核不能以教学质量的高低为考核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考核要通过多方面来体现,通过对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考核来评出优秀的教师。由于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成绩不理想,但这并代表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因此也不能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

 

2.法制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确重视成人教育,在下发的文件中不管是从中央还是到地方对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提到了很多,但是在实际中与颁布的政策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有些成人教育在教育管理体制中如同机关部门一样,后勤人员多,从教人员少,在管理上比较注重新式,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内容,这样直接导致教学管理质量差,在社会中失去了信誉保证。

 

3.政府掌管权力不合理

 

在过去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所有权力基本上都由政府掌管。可以说,政府的参政完全包揽了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权力,不论是从招收学员、办学规划甚至包括学科专业设置来讲,都由政府所决定,对于招收来的学生所发放的文凭都是政府发放。正是由于政府管理的范围太宽,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很多方面不能有效的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削弱了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4.成人教育结果考评方法单一

 

在当今的成人教育结果考评中,方法非常单一。学生只是通过一次考试就拿到了证书。这就相当于通过一次笔试测试一样。只是片面地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了测验和了解。这只能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有些实践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这样的结果考评对学生所考的知识范围很狭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是局限于对学生的传授知识,根本就忽视了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发展和需求。

 

二、针对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给出的几点解决方法

 

1.加强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

 

理顺办学体制,完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管理成人教育工作。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对招生、教学、考试、学籍、学历证书发放、收费等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成人学校必须解放思想,在保持原来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向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并大量借鉴运用国外社会办学的经验。

 

同时,加大内部的革新挖掘,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人事制度、后勤服务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弘扬优势,取长补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给自己重新定位。一定要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切实建设起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自身真实情况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这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显得特别重要。

 

2.加快职能转变,政府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各级政府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就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就是要由过去的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向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来进行管理;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等级关系和权威管理方式转向主要依靠教育投入等财政手段来进行管理;要由过去事无巨细的管理向加强成人教育的统一规划,引导整个成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转变;要由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向加强对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转变。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明确地知道,成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当今社会成人教育的一名工作者,我们要高度的认清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然后理清头绪,才会对其存在的瓶颈问题给出正确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在今后的成人教育发展中,教育管理体制能够真正的发挥它自身更好的作用。如果在本文的研究分析中,有的地方阐述得不够完善,希望同行帮助改正。同时也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人士踊跃的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和认真研究,把这项工作做好。

篇2

一、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管理脱节,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区别明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职业教育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分属于高等教育和职成教育,这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管辖上不同。在以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中,出现中、高职业教育脱节的情况。无论是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还是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我国职业教育都缺乏系统性,无法在教育课程内容上实现有效衔接。

(二)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弱化职业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职业教育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保障。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表现为行政部门与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在责权上存在模糊,职权间的交叉重叠,势必会弱化管理力度,进而出现管理效力下降等情况。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但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等方面,明显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方面,现有分散式的组织形式,弱化了国家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现行管理体制缺乏执行主体,缺乏强有力的执行作为管理保障。

(三)社会积极性不高,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面

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说的一个问题,仍是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不够,在思想观念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因此,职业教育管理缺乏企业、行业、家庭等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社会性力量过于单薄。从属性上而言,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但其也有特殊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面,实现职业教育管理的全面发展,势必存在诸多困难,强调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提高公众认可度的必要性。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一)逐步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实现统一的管理组织体系

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完善,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首先,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完善,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完善我国行政管理机构在职业教育中的设置。通过统一的管理组织体系,集中行政管理职责,确保行政管理的应有的权威性;其次,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应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现各级政府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与组织协调;再次,积极推进现有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强化行政管理机构在职业教育发展指导、职业教育规划等领域的管理能力,确保职业教育管理更贴切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明确行政管理机构的责权范围。

(二)逐步强化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主动性,推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管理的推进,关键在于增强职业教育管理中社会参与程度,在教育管理中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面。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相对较低,无论是民众、行业,还是企业、家庭,对职业教育管理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导致职业教育管理的立足面缺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社会的积极参与,提高社会参与度,就是强化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现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逐步推进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实现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衔接

篇3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考相关国际经验,我们建议: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逐步实施“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鼓励各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特色办学。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大国办教育、地区差异大,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对的实际国情。教育管理的权力和责任过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显然是不适应我国国情的。目前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县与县之间财力相差悬殊,许多困难县难以承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在课程开发、教育规划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能力。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具体教育事务,既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不利于地方特色的形成以及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所以,以省级政府为主来承担和行使具体举办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权力,是比较恰当的。

其二,以省为主统筹教育管理,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开发和学生升学就业。在这样的体制下,教师直属省政府教育部门管理,全省教师工资待遇相对一致,有助于教师的流动,为农村边远地区配置优秀教师,从而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以省为主统筹管理本地区学校课程设置和开发,可以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事业满足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包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要,也有利于配套进行相关考试改革。另外,以省为主统筹举办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类毕业会考和招生考试,鼓励相关高校与各省有关部门协调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有利于根据当地发展状况和建设实际需要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逐步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考试体系,有利于突破高考这一教育改革的瓶颈。

其三,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政府教育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从而进一步集中精力办好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大事。同时,这样的体制也有利于各地推行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改革,避免出现目前中央教育改革政策难以兼顾地区差异的状况,因而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因此,建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管理国情的新的教育体制,创建“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以省为主,把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力主要放在省一级政府。在把相关权力和责任从县级政府上移至省政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教育部目前承担的涉及教育管理具体问题的权力和责任下放至省政府。

第二,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育部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实施全国性的重大教育改革计划,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国家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管理和监督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农村地区等教育事业资助计划的实施,领导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中小学教材等教育领域重大事项。

第三,省级政府直接承担实施和执行国家教育法律和政策、举办本省教育事业的各项主要职责,包括统筹规划本省教育事业发展、开办学校、领导学校课程设置和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组织进行中小学毕业会考和高校招生考试(包括与相关高校协调举办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等。

第四,在省级政府之下,各市县(也可以是按照人口分布和社会发展状况所设立的学区)在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市县(学区)的学校教育日常运作,执行省政府和国家相关法令,通过由社会相关领域人士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进行校长聘任等。

第五,教师队伍由省政府统筹管理,在全省范围进行统一调配,教师工作量考核和工资待遇等由省统筹进行,对在农村、贫困、偏远、民族等特殊地区工作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

第六,在实施“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新体制基础上,推行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教育事业适应地方社会发展。

总之,“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应当成为我国未来15~20年教育改革的一个中长期目标。国家可以制订一个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革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改革任务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应责任,配套进行相应的教育立法,从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稳步向前推进。

(本文承蒙中国人民大学项贤明教授提供有关资料,特此致谢)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子 君)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我国教育领域很多现实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管理体制的制约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制定一个明确的中长期改革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改革逐步创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考相关国际经验,我们建议: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逐步实施“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鼓励各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特色办学。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大国办教育、地区差异大,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对的实际国情。教育管理的权力和责任过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显然是不适应我国国情的。目前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县与县之间财力相差悬殊,许多困难县难以承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在课程开发、教育规划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能力。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具体教育事务,既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不利于地方特色的形成以及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所以,以省级政府为主来承担和行使具体举办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权力,是比较恰当的。

其二,以省为主统筹教育管理,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开发和学生升学就业。在这样的体制下,教师直属省政府教育部门管理,全省教师工资待遇相对一致,有助于教师的流动,为农村边远地区配置优秀教师,从而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以省为主统筹管理本地区学校课程设置和开发,可以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事业满足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包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要,也有利于配套进行相关考试改革。另外,以省为主统筹举办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类毕业会考和招生考试,鼓励相关高校与各省有关部门协调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有利于根据当地发展状况和建设实际需要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逐步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考试体系,有利于突破高考这一教育改革的瓶颈。

其三,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政府教育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从而进一步集中精力办好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大事。同时,这样的体制也有利于各地推行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改革,避免出现目前中央教育改革政策难以兼顾地区差异的状况,因而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因此,建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管理国情的新的教育体制,创建“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以省为主,把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力主要放在省一级政府。在把相关权力和责任从县级政府上移至省政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教育部目前承担的涉及教育管理具体问题的权力和责任下放至省政府。

第二,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育部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实施全国性的重大教育改革计划,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国家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管理和监督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农村地区等教育事业资助计划的实施,领导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中小学教材等教育领域重大事项。

第三,省级政府直接承担实施和执行国家教育法律和政策、举办本省教育事业的各项主要职责,包括统筹规划本省教育事业发展、开办学校、领导学校课程设置和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组织进行中小学毕业会考和高校招生考试(包括与相关高校协调举办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等。

第四,在省级政府之下,各市县(也可以是按照人口分布和社会发展状况所设立的学区)在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市县(学区)的学校教育日常运作,执行省政府和国家相关法令,通过由社会相关领域人士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进行校长聘任等。

第五,教师队伍由省政府统筹管理,在全省范围进行统一调配,教师工作量考核和工资待遇等由省统筹进行,对在农村、贫困、偏远、民族等特殊地区工作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

第六,在实施“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新体制基础上,推行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教育事业适应地方社会发展。

总之,“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应当成为我国未来15~20年教育改革的一个中长期目标。国家可以制订一个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革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改革任务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应责任,配套进行相应的教育立法,从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稳步向前推进。

(本文承蒙中国人民大学项贤明教授提供有关资料,特此致谢)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篇4

[关键词]体制创新;指导原则;创新方略;实事求是;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全局意识。制度,作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力量,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制度作用的产物,即制度创造人、制度塑造人。所以,就教育创新而言,管理制度(或体制)的创新是其成功的关键。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是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与教育机构、教育行为实施主体自身及与社会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各种纵横交错的关系的总和。制度创新既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又是教育管理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指导性原则

管理体制的创新,并非式的一味求新、立异,没有原则和方向,而必须有全局意识,整体观念,追求体制创新的最优化,使体制能在良性有序的步骤下进行,真正服务于教与学,能真正对我国的创新教育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秉承这一思想,我们至少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超越、完善、纠正和发展。实施体制创新必须坚持进步性原则,不违反法令和伦理道德。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进步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成才者往往不是在顺利、舒适的环境中产生,而往往经历更多磨难,其创造能力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支撑下会更加发扬光大。

(2)整体性原则。根据系统科学原理,体制创新就要以体制的形式对教学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条件、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建立良好的运行保证机制。实施体制创新就要坚持全学校、全家庭、全社区、全方位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实施体制创新环境,并且要坚持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对德智体美劳等一起抓,使受教育者在制度形式的塑造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3)现实性原则。这就是要使制度的形式转化为活生生的具体内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变课堂为学堂与讲堂相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充足的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既注意对共性的培养,又要注意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并且,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调研等优化教学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和谐的气氛。

(4)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造,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既学到真实创新的本领,又服务了社会。

2、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方略

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内容十分复杂,鉴于篇幅,本文暂就教育行政主体自身,即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以及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

(1)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创新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主体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一个中心问题,只有把握好了这一中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我们必须界定好政府与学校的角色关系。传统的教育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角色关系上有不同程度的混淆,即政府在职能上包揽了学校应该具有的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职能,给学校以充分的办学自。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主要应放在对教育政策的宏观导向方面,而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和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应放手由各学校自主负责,从而实现“以校为本”的教育管理改革目标,体现学校独立的社会实体地位。

其次,实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教育的所有权(指公办学校)只能是国家,国家指定机关对办学者行使管理权、监督权以及提供咨询和服务。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业务方面的管理和财产方面的管理,而经营管理的权力应该归学校独立拥有。但是,现在的学校,所有权与办学权是同一的,学校由国家支配一切,使学校没有自主性、主动权,继而没有创新和活力。因此,对于学校办学者,应该给以相应的独立经营权,使其有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自觉性。

最后,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在我国,教育中介组织的功能作用没有发挥到位,多是民间性的,且多以营利为目的。中介组织的成员一般应是学者、社会知名人土,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学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缓冲行政对学校的直接指挥和过多干预,使政府有可能更多地考虑下层的意见,减少盲目决策,使决策更能照顾个别的需要,实现更科学、民主的决策和管理。中介组织还可以通过认可报告以及公布大学排名榜等质量水平评价功能,对学校的办学行为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创新,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实现教师教育活动的创新的前提就是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并促使教师大胆地实施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必须首先营造创新性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该创造机会让教师独立地解决教学问题或主持某个课题研究,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并且,学校还应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营造百花齐放的宽松的学术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才能不断地发挥创造性,从而将创新思维带入教学中,培养出创新人才。其次,需实施创新性的学校管理。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管得太死,许多学校要求教师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大纲等,甚至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力求一致。诸多的“统一”使教师的创新性无法得以发挥,因此,创新教育也要求在教育管理体制中,应该给教师一定的自和自由发挥度,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重复的行为,使教师的个性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尊重教师的权利,并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发展教师的创新个性,以教师的创新个性来影响、带动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性活动。

(3)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创新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活动的客体,同时更应该是创造型的主体。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建立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

其一,建立弹性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弹性设计,就是要让具有各种特别才能的人有充分的发展机会。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许多创新的管理体制,如学分制、主选修制度、插班生制度以及学生分流和转学制度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良好的改革尝试模式。如学分制的施行,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方式,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开辟了自由选择的渠道,给了学生独立支配时间和独立钻研的机会,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不仅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了拔尖的机会,并为成绩落后的学生也找到了他们具有潜在优势的方面和位置,克服了所有学生“齐步走”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的发生。

篇5

1.近年来潍坊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从转变教育部门职能入手,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初步较好地解决了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大时代课题,逐渐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1.1明确教育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为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潍坊市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统筹市辖区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盘活存量资源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潍坊市教育局组建高等教育办公室,将市内所有高校统一管理,并将市、区两级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整合,实现了社会培训机构管理与服务一体化;通过购买服务,将市内的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专家资源进行整合,分别建立了 “潍坊市大中专学生专业信息资源库”、“社会培训机构信息资源库”以及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与疏导专家资源库。

提供义务教育这个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法律应授权政俯主导和监督,而公共产品则由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方共同提供,但超过基本提供标准以外的特殊教育费用则应该由消费自费购买。所以,我国应努力尝试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以“投―管―办―评”分离为突破口,放更多的自主权给学校;培育教育中介组织,推动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协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扶持各类民办培训机构。

1.2实现教育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

通过吸取经济领域管理成功经验,对教育领域的重点服务事项实行项目管理,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的部门工作机制,实现了跨科室、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聘请专家来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实行购买式服务,解决了教育部门自身不好干也干不好的问题。另外,教育局通过组建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统筹机关服务职能,将群众关注的服务事项从局机关科室和直属单位中剥离出来。

1.3完善教育公共服务的监管和评价体制

潍坊市教育局通过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对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实现全覆盖监管,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组建教育督导巡视团,做到有报必查、违规必究。

构建教育服务监管体制。一是成立与教育行政部门分离的教育监管机构。二是完善教育监管法规。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培育发展社会性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对政府制定的政策进行评价。四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引入听证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给潍坊市教育面貌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对当前我国解决基础教育管理问题与不足,探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去行政化改革以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才能保障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只有依靠社会,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建立市场化的教育绩效考评体系,才能实现教育管理部门职能的真正转变。

2.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潍坊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是城乡之间、县市区之间、不同教育类别之间都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调动问题;三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严重的“天花板”问题,职业学校招生难、办学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四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以满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对多样化、高端化教育的需求等等。

下一步,潍坊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将步入改革的“深水区”以后,更多的是牵扯到教育部门自身利益的调整。要进一步释放和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必须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按照“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2.1坚持部门监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健全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切实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把各项改革措施分解到有关部门,每季度向市政府报告一次进展;将所列改革内容纳入市对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

二是完善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功能作用;强化对相关部门履行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监督,保障各级各部门发展教育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三是积极支持培育独立的教育专业中介机构。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校长业绩评价、学生学业监测等逐步交由第三方社会专业机构实施。

2.2坚持政策引领与专家办学相结合,健全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教育专家办学。继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实教育部门对中小校长的选拔、管理权,实现管人、管事的统一。全面推行学校分层聘任制度。

二是改革完善各项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招聘录用制度改革。首先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编制、人社、监察、教育部门核定招聘计划、参与监督,学校自主招聘的教师录用新机制。其次实施名师强教工程。凡引进市级及以上特级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拔尖人才等,不受编制所限,由人社部门直接办理调动手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人社部门核定岗位比例总量、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分配、学校自主竞聘的机制。加大学校分配制度改革。

2.3坚持争取领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健全教育优先发展长效机制

篇6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1、建立组织,加强指导和监督。区政府成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副组长。具体工作由区教育局牵头,区财政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编办等部门配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有关事项,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区政府成立区教育督导室,由区教育局长兼主任,采取分片蹲点的方式对乡镇教育工作加以指导和监督。

2、建立“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区政府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统一领导,负责制定农村小学的发展规划和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市编办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编制;保证教育事业费法定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重视对创建教育示范乡镇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验收工作,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乡(镇)政府和学校进行必要的奖惩。

二、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中心小学的职能

3、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作用。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可在行政编制内确定专人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在区教育局指导下,监督和指导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协助教育部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适当安排教育的公用经费;切实治理好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配合有关部门治理学校乱收费。乡(镇)中心小学由区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中心小学的主要管理职责是负责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协助区教育局管理本乡(镇)的师资队伍,实施教师的职评、晋级、考核、培训等工作,负责所辖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搞好本乡(镇)的教育统计、管理教育教学资料等工作。

三、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4、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职工工资由区级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确保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和津贴按时足额发放。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确保农村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后的扩建工程所需资金,合理安排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有计划地改善办学条件。

5、改革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学校作为法人单位,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依法享有学校资产管理权。中心小学必须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合理使用教育经费。区级执行教育经费集中结算,按照“收支规范、事财统一、监督到位,快捷高效、方便学校”的原则。杂费实行“校收、区管、校用”办法,加强经费管理。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区教育局在省、市政府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农村中心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报区编办备案。区教育局依法按规定履行对辖区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使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交流考核等管理职能;归口管理中心小学校长的培训、考核、交流等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区级教育人才管理中心,组织、指导、协调全区教育系统人才流动服务工作,全面推行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用制度。

四、提高认识,巩固“两基”成果

篇7

1.1从宏观角度来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常是指,在依据相关的规定与原则的基础上,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机构以及管理权限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划分与调整。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促使各高职院校形成一个全新的且能够更加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管理机制,并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同时还能促使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明确,且包其能够并向着协调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全面的发挥三者之间的性能与作用,来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一定的推动力。

1.2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其所遵循的主要创新目标是,全面建立起能够更加适应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建立起高职院校科学且灵活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就要求其必须全面提高学校内部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管理机构,并进一步明确学校内部的人事分配制度,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能够得到全面而又充分的提高,并努力完善后勤服务水平等。例如我市某高职院校,专业的管理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导致出现了专业重复的现象,专业名称各不相同,但是教学内容没有过大的差异,该校虽然有大量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却大致相同,即使有区别也是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就是学校领导对内部管理不协调造成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学校自然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策略分析

2.1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

由于国家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预力度过大,使得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再加上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受到限制。所以说,要想更加全面而又具体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工作,就要求其必须及时的转换管理模式,降低国家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度,来促使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5]。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来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能够更加全面的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全面配合并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2.2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

现阶段,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作用,使得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全面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其形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就要求其在全面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努力提高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其能够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3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是改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将其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依据其实际的职能作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对其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进行深入的明确与掌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时,必须要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全面的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

3结语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存在问题;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痕迹明显,高校管理自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缺乏办学生机和活力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自。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虽然高校的办学自逐步扩大,但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仍然有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如政府职能机构对高校从招生就业到专业设置、文凭发放、职称评定等进行干预,高校的许多具体工作仍按指令进行,这种现状远没有达到“扩大高校办学自”的目标。政府对千差万别的高校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束缚了高校办学自的充分发挥,严重挫伤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办学主体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办学体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制度惯性的影响,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他们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办学主体单一,缺乏个人、社会的共同参与。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单一的办学体制为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是一种低效率的体制,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缺陷:它抑制了地方、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使高校缺乏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在动力;使得大学培养模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①总之,这种单一的办学体制与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不相适应,与实现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相适应。它违反客观规律,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各校办学统一模式,缺乏特色,难以适应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激增,要求高等教育扩大原有的外延和内涵。从纵向结构来看,在层次上既向高、精、尖延伸,需要一大批高瞻远瞩的开创性人才,又向低重心发展而更为大众化。唯此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职业岗位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普遍化趋势。而目前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受条件和体制的限制,既难以造就具备国际水平的尖端人才,又不能降低重心以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两头脱空”的现象。从横向结构来看,高校习惯于培养单一学科型或学历型人才,与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职业型、技艺型人才之间供求严重脱节,亟需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科技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从培养目标及教学配置来看,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一般高职高专学校之间缺乏明显的差异,缺乏个性特色,教育目标流于空泛。②

(四)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整体学历偏低、专业知识比较匮乏、缺少主动学习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工作效率低等。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的管理队伍人员很多并非是管理专业或教育专业的人员,他们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在处理教育问题时很难以科学的知识理论作为指导,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多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改变自己熟悉的陈旧的工作状态,更不愿学习新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管理队伍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影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加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接轨。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定的经济体制要求有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作为培育人才的机构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虽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但其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趋突出,大部分高校仍习惯于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步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还不相适应、不相配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自身得以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现代科技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知识与人才。在党的十六大强调:“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不但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协作品质。只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优秀的高端型人才。所以,应改革高度集权为特征的高教管理制度,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扩大高校的管理自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的职权都有明确的相关规定,但不够具体。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往往管得过细、过具体,削弱了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因此,政府必须简政,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也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中国教育也才能真正解放,驶入教育创新的快车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要使高校的自主和自律相伴而行。高校自主办学并不等于自由放任地办学,它必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这也是高校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高校管理队伍要不断学习管理理论知识,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管理队伍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必备的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相应的信息技术,使自己的业务更具有专业化程度;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定期组织管理队伍学习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突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加强实用性,体现先进性,注重质量和实效,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④

(三)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办学方向,规范办学形式,创建特色学校

目前来说,高校缺乏办学特色。在前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高校通过合并、升格等方式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强调形式、强调名分,没有发展特色的观念,结果出现高校同质化的现象,进而造成中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根据我国各地的经济特征和高校的分布情况,集中扶持,调整结构,突出重点,明确各自的办学方向,创建特色名校。为了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定要规范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也就是说要明确各类高等教育的名称、对象、标准、任务、学制和办学条件,建立有效的办学监督、评估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我们还要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教育,增长对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争取更多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访问学习,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和鼓励高校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让更多地教师有更多地机会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在教师中建立和完善学术休假制度,鼓励教授到国外大学或企业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国外著名高校、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经常的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蔡克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43.

[2]施晓光.我国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之检讨与改造.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

[3]王少梅.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4]张庆明.论我国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式的转变[J].民营科技.2009.3.

[5]2002年11月14日所做党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注 释:

①蔡克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43.

②施晓光.我国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之检讨与改造.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任何创新的建议都应以事实为基础,本文通过简要分析职业教育院校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了指导创新的思路与改革措施的具体建议。

一、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学校内、外两个部分来探究与分析。其中内部问题主要为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设置问题,以及政策与社会观念上的影响;内部问题涵盖学校自身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问题

就外部问题而言,由于我国政府与教育机构对职业教育性质的认定存在偏差,使得出现了教育部门办学、行业办学、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办学等“多头办学、多头管理”的严重现象。各办学主体彼此独立,各自承担管理责任与办学风险,其配套的管理机制也大不相同,办学规模与办学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协调一致。另外,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的分别独立也不利于整体教育体制管理的发展与改革,而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也缺乏系统的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宏观调控与激励机制。

(二)外部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的内部问题主要体现在院校内部教师与管理人员比例失衡、人才配置不当导致人才浪费或闲职过多导致资源浪费;院校因缺少资金或优秀的教师而不能发挥办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与办事的效率;学校未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各方面社会力量而辅助与指导学生就业,致使部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脱离实践、就业困难等不良局面。

二、指导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思想

在如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中,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做到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指导思想:

(1)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办学机构与各行各业的办学积极性,重视教学质量;

(2)有利于促进学校以社会实际需要为依据自主招生、自主办学,系统地进行内部教学改革与管理模式改革。使学校开展的自主教学活动紧跟国家教育与政策的方针,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3)有利于实行政府部门宏观上的监督、统筹与调控。自主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与调控,从而防止教学方向的偏移与教学混乱的现象。

三、对具体创新措施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并重新明确政府职能

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改革的大形势下,对教育管理体制也积极进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但纵观现有形势,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以,政府有责任施行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与放权于职业院校管理的并行政策。从以往的直接进行行政管理逐渐转化为进行间接地宏观调控,例如实行统一预算与拨款、组织教师统一进修研讨、制定明确办学规章并考核教学质量、建立教学成果奖惩机制等。如此一来既提高了政府监管的高度从而树立权威,又调动了职业院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为确保该创新对策的实施,就要求政府部门要首先转变固有观念。要重新明确自身作为各职业教育院校管理者角色的位置与高度,修改与调整对各院校行政管理的权限及管理方式、建立与时俱进的学校制度,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与办学主体, 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二)招生制度与就业指导改革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招生制度与就业指导政策进行完善与改革,有助于更好地调节高校与市场的人才供求关系,促进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在招生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结构的发展形势、从业前景、人员素质要求等,确定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对几年之内的人才需求做出合理预测,从而对应地制定各阶段的招生政策,对不同专业的招生作出更科学的计划。还可以引入激励的原理,尝试由各个专业自主调研并汇报的机制,通过校方对比并评价,适当对不同专业下放不同程度的招生自限。

在就业指导方面,要做到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等形式上的指导。而应当拓宽渠道,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指导与帮助学生就业。例如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的课程,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逐渐认识自我、明确就业方向,从而在学校的辅助下进行定向培养;还可以与地方企业联合,定期推荐专业相符或能力突出的在校生进行实习实践,从而为学生提前积累工作经验并提供就业机会,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政府与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职校毕业生再教育的政策,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从政策上更广泛地支持职高毕业生考取高等普通院校,从而为其创造更高层次学业深造的机会。

(三)办学管理创新

1.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对职业教育的有效管理,要努力树立该类院校的良好形象,增强其吸引力。在办学与管理中改变传统守旧的思想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安全氛围,有助于全方面地提升职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从业技能。

其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倡导校园内学生、家长与教职工自由、平等的对话、相互尊重与理解。做到教务信息的畅通、公开和透明,从而帮助学生与家长解决在校与未来发展中的困惑,促进学校优化办学与教学。另外要着重关心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心里素质的发展,避免他们因叛逆和困惑误入歧途。

2.丰富教学形式

除了在校授课的教育形式,应该更注重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企业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通过安排学生实践使其积累从业能力;而从企业的角度,可以在职业院校建立科研培养基地,便于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输出到其公司就业。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可以定期开展例如法律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

3.教师责任制

对办学中教职工的管理可引入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教学目标、明确不同教师的岗位责任,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其结果直接与教师是否升值加薪挂钩。还应结合优秀教师聘任制度,壮大师资力量,提高办学质量。

四、结束语

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有效地协调各方面力量,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同地区在不同阶段都应紧跟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情况,积极开展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俞仲文.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J].西北职教,2009,(001).

[2]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05).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步增强,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议题。同样,高等教育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定义,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更是难以适应,因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对策在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定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体系化的高教管理组织制度,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职责划分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及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不仅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和高校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组织运行方式,也包含了微观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内部管理体制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主要对教育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权限重新划分,确定各级教育机构和权限间的相互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各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更富有效率,具体目标是要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需要 

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通过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人才。现代科技发展的鲜明特点在于发展速度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快发展与急剧变革的强烈趋势,同时又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体的大趋势。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极强的组织能力与过硬的协作能力。唯有适应如今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高教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竞争生存的空间,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才。高级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所系,客观上就迫切需要培育出大批拥有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及质量、效益上有新的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教育供、需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出路就在于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彻底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定的经济体制会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自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教管理制度与之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发挥市场对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高等教育是培育高等人才的专业机构,也应当走进市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那种等、靠、要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因而一定要面向市场进行自主办学。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难以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还不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唯有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3.高等教育自身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如今,国际竞争的核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资金与人才的竞争,也不是技术上的竞争,而是制度性的竞争。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就将教育资源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列入生产性投资之中。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与主导性的基础产业,这一观点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共识。这就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管理体制变迁,从而使高等教育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以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并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教育是一项提高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性活动。可以说,缺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就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及高度文明的社会。从高等教育管理上进行考察,应当全面实施科学化与人文化管理,不仅要做到尊重人,而且同时又要提高人的素质与水平,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以求达到在培养人的技术及技能的基础上塑造人的高尚品格。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弘扬与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积极培养人类对科学求真精神的同时,积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实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关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理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正是政府同大学这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以求实现二者的平衡和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和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变革,已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这仅仅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而已,在现实工作中,要真正实现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关系的平衡发展,还迫切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与管理形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一定要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走上一条法制化道路,让政府管理的权力与责任、政府和学校的相互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实现依法行政与依法办学,并让政府逐步从直接行政管理转向间接宏观管理。其具体内容有:凡是属于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所起到的只能是规范市场运作和发展市场的调节性作用,比如,高等学校的招生及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凡是不属于市场起作用的领域,政府则应加强行政管理,比如,各类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制定等。同时,要不断调整与革新管理手段及方式,尽量减少各类行政审批手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战略规划、依法行政、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上,集中到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等学校的过程中能全面尊重教育规律及学术规律,实行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 

3.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 

政府应积极促进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高等教育这部庞大的机器在社会大系统的运转中变得效率更高和作用更大。对此,一定要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主动适应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机制:一是实现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在现代社会中,高校的发展往往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管是学校的发展,还是学校特色定位和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检验和确认,都难以离开社会参与。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高等学校要实现自主办学,就一定要与社会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二是全面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让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其学术机构的自身特点。当前,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术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相互并行的新型管理体制,学术机构负责科研规划、课题招标、职称评定等学术性、业务性的决策和管理;而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及后勤服务等行政管理工作。如此组织分工基本符合高等学校运行之需要,但是要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应当继续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高校的运行更加流畅,效率更为提高。三是实行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相互结合的新机制,在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分类增多、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的新形式下,应当努力提高高校内部权责分配的科学化程度。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已成为十分复杂的组织系统,所以高校学校内部权责分配应当依照学校规模的大小、学科门类的多少、校园布局情况来进行划分,从而充分发挥校内各部分的活力,使高等学校内部的自主办学和社会外部发展更加协调有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发展目标,重点是通过改革创新以排除制约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各类障碍。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应当通过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等形式,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论联合办学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