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篇1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003-01

海洋资源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我国海域辽阔,纵跨3个温度带,具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中国不同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差异较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较好。随着近些年来对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剧,出现了较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另一方面,海洋自然灾害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在对海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海洋的潜力,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环境保护。

1 我国海洋污染程度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多年增长速度超过20%,海洋水产业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一般以上,沿海的造船、交通、旅游、海盐、石油、水产品等产业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总体还比较落后,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发展监管,对海洋资源承载力缺少评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海洋中大部分污染物来自于陆地,近海区域排放的污染物尤为严重,每天产生的废水和废物流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1]。

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比较晚,技术不成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海洋资源开发效率比较低,容易发生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同时,也造成海洋资源质量下降,资源利用价值降低等问题。虽然我国海洋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开采,对海洋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能很好地发挥海洋资源对经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开发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转变,海洋资源价值也逐渐被认了认识并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如果不加约束地进行开采,就会破坏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一个地方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不仅会影响本区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相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关系。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满足后人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在进行海洋资源开发时,应重视开发、利用、再平衡,做到可持续科学发展[2]。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政府依法治国,法律是海洋资源管理的依据,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需要地方和国家逐级进行审批,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度保护本地经营者利益,造成法律制度制定落后。我国对海洋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执法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造成海洋环境被污染。

2.3 海洋开发利用效率低,开发方式粗放

我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存在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这对海洋多样性是违背的,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少多层次重复利用。一些具有综合利用效率的资源往往只使用了一部分。比如,海洋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药材等材料,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比较单一,只注重了食用价值的开发,不太重视其他价值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高碳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平衡,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

3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建议

3.1 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

根据每个区域海洋的特点,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对近岸海洋的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在满足沿海城镇发展需要的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近岸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进行严格监管。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3.2 树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意识

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治理需要花费昂贵成本,同时也造成周边事物,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开发模式应遵循科学发展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开发之前要先考虑开发的后果,这样才能让海洋资源造福人类。在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体性作用,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发展规划中,提高“高碳”行业开发的准入门槛,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3.3 完善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浪费严重,受到人们观念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政府的立法、执法的影响。有关部门通过立法和执法,形成低碳、高效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详细的低碳发展规划,推行低碳生产模式。通过法律对捕捞量、捕捞期,污染物排放等进行严格限定,通过执法保证违法必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并注重环境保护,可以更好地让海洋资源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贾如.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和政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海洋环境;生态保护;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26-02

我国有18 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是中华民族繁荣稳定发展的摇篮;在这富饶的海岸带上,我国国土利用程度最高,经济水平最发达,人口最密集。与此同时,由于海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合部,近海岸陆地受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较大,部分陆地物种不得不依存于海洋生态系统所存在,因此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链,还影响着与其相关的陆地资源,故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海洋资源发展的趋势

陆地资源是目前利用率较高的自然资源,但一些地区受限于地形地势等环境因素的限制,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前景不明朗,因此,在注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把目光关注海洋资源,尽可能让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都能发挥出极大的经济价值。但是,现代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渔业日益发展的矛盾,海洋石油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矛盾,近海岸围海养殖、围填海与海洋生态环境稳定性的矛盾。这些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实现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先开发后保护”到“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发展趋势。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海洋产业所衍生的工业链已经成为中国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大力发展重点海域,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经济产业。沿海地区占13%国土总面积却拥有40%的人口,沿海经济占全国GDP中的比重高达60%。因此,在大力开发陆地资源的同时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海域环境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海洋开发不明显,我国的海洋环境未受到较大破坏和污染,海洋生态系统较好。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沿海经济迅速腾飞,近海岸地区海洋开发日益频繁,海洋生物链失调,海水污染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海洋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石油泄漏事件偶尔发生,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至20世纪末,我国约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污染较重,20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受到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次数增多。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并利用实时人为监控、合理制定区域规划等方法对与海洋资源息息相关的沿海作业进行严格监测监管,把灾害指数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减少经济损失,在不影响海洋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确保海洋资源的可再生循环利用。

最近十年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势头受到了有效地制约。海洋污染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全国近海岸海域污染程度略有减轻,但是局部海域尤其是重点海域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仍不乐观。海洋石油作业区和大部分河口、海湾地区有机物污染、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局部区域污染对近海岸的鱼虾类的总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未来十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海上污染

海洋石油工业操作失误导致石油污染;化学品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泄漏;近海岸地区大量违规倾倒废弃物;围海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海洋生物链失调,局部海水含氧量下降,导致海洋环境失衡。

2.近海岸陆源污染

盲目开发近海岸陆地旅游资源,导致局部生态系统失调;内陆地区在主要入海河流大量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出海和海湾地区水体变质,污染严重;盲目引进某些外来物种,使本地物种安全受到侵害。

3.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

渔业资源的过分捕捞,超过了其可再生的能力,导致鱼类总量下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沿海地区进行过量围填海,建设大量工业用地或海景房,打破原有的区域生态平衡,破坏海岸带生态环境。

4.全球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水是动态的,不断流动的,某个地区的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势必对其他地区或多或少影响着。例如,周边邻国污染物泄露流入我国海域;全球温度的升高,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海洋污染和防治的采取措施

为了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因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遏止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

1.加强沿海地区的法制建设

根据不断出现的实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继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弥补在海岸带管理方面的某些空白,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处理相关问题,才能提高我国海洋保护的依据性和可协调性,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扩散

对工业废水的排废量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入海口和排污口;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脱氮、脱磷工艺水平,引进先进仪器,淘汰落后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降低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严格管理海上石油作业的安全性,严格审查携带化学品的过往船只的安全性,尽可能把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

3.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全方位海域监测和部分区域监测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人工定点监测和遥感卫星总体监测等方法及时发现污染源或不合理的海洋资源利用项目,做到及时治理,把污染源扼杀在萌芽中,减少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入海排污口、近海旅游度假区和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的监测力度。从根本上,处理一切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发生,有效的保护海洋环境。

4.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对一些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项目工程,少开发或不开发,科学的论证海域使用的合理性,从源头上严格审批海洋资源利用的方案,对正在进行的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项目加大监管力度,从而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

5.提高公民保护海洋意识

普及海洋知识,举行海洋保护专题讲座,印发海洋保护宣传册,把最切实的海洋环境问题传达给公众,提高公民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自觉性。从思想上重视就能在行动上制约。

五、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稳定与否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海洋生态环境稳定则生物多样性趋于平衡,反之,则生物多样性减少,目前的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不断受到外来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已被逐渐打破,海洋生物种类也因此逐年减少,其后果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利益,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后代人产生了积累性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当代人应肩负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证海洋生物可再生循环繁衍的历史使命,遏制住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从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这一前提出发,建立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即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相协调的同时,要特别突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和方案致力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形成严格的捕捞制度

在大力发展渔业及其附属产业的同时,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做好渔业资源的增殖和养护,对特定鱼类根据其繁殖特性进行分季节分批次的捕捞,禁止非法大规模持续性捕捞,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调整和完善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条件,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确保海洋生物资源平稳,有效的利用。

2.建立海洋管理试验区

以改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可建立海洋管理试验区,在尽可能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一套海洋管理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验区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不断完善海洋管理,同时深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评价和海域监督管理,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随着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已有文昌鱼、斑海豹等多个稀有物种濒临灭绝,因此,应大力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自然保护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极大限度确保稀有物种的正常繁殖。

4.防护林建设和赤潮防治的监测

防护林建设不仅在防护海潮效果明显,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等爆发性增殖引起水体变质的灾害,灾害形成时间长,范围广,因此应高度重视避免赤潮灾害的发生,即为建设海域赤潮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并对重点海域和赤潮多发海域实施严密的监视监测,减少赤潮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展望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既要大力开发海洋经济也要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合理、有条不紊、互不冲突的发展。针对重点海域,要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从先污染再治理转变为先规划再开发,科学的总结历史经验,保证海洋经济开发的可行性,减少海洋环境保护成本。与此同时,我们应制定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科学发展方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深化海洋生态保护的思想意识,走一条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和谐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院.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王斌.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环境保护,2006,(20).

篇3

关键词 海域承载力;指标体系;福建省海域;县域单元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90-03

0 引言

海域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以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原则,在不超出海洋生态系统弹性限度的条件下,通过自我调节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最大供给与纳污能力以及对沿海社会经济、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科学评估海域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是缓解海洋资源锐减,减轻环境压力,缓和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福建省作为海洋大省,拥有3445km的海岸线,位居全国第二。因此,我们以福建省沿海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0年沿海6地市各县域单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福建省沿海各县市近海海域承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更好地为福建省科学制定海洋战略规划,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跨越的战略举措提供决策依据,为沿海地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图1 福建省近海海域承载力评价体系及

AHP法赋权所得的指标权重值

科学合理地海域承载力及承载状况的评价,首先需要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系统完备、符合研究海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狄乾斌等在《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一文中根据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海洋自然资源储备以及海洋环境容量三个方面,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即压力类指标、承压类指标和区际交流指标,构建出了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苗丽娟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将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反应区域社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指标,即压力指标;另一类则是反映海洋生态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指标,即承压类指标 。任光超将指标体系划分为海洋资源的供给能力、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海洋环境的保护功能3个类别层。黄苇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生态与环境纳污能力3个类别层。 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按照综合性、主导型、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以及指标的可获取性原则,结合福建省近海海域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和经验选择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对海域承载力有重大影响力的指标,并利用SPSS软件,通过线性回归法对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3个准则层,构建指标体系(如图1)。

2 海域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评价方法

本文借鉴前任经验,通过构建多维状态空间模型作为海域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从沿海县域单元的视角对福建省近海海域的承载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定量描述的步骤如下:

1)理想值的获取:结合海域的实际情况确定所选取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的取值,即时段理想状态值,可见,该理想值实质上是海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承载力值。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县域单元内现状数值的段最大(小)值或平均值作为理想状态值。

2)指标的赋权:结合所研究区域的实际特点,对所选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比较矩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结果见图 1) 。

3)标定 n 个指标的现值。

4)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量纲不尽相同,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各指标体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主要采用线性变化法对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上述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人均海域面积”、“人均海洋产业产值”以及“人均海洋资源量”等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称之为“效益型”指标;另一类诸如“万元GDP入海废水量”、 “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等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称之为“成本型”指标。对于“效益型”和“成本型”的两类指标标准化公式分别为:

效益型: 成本型:

式中,表示指标标准化处理后数值,为指标的现状数据,为各指标理想状态值。各指标标准化后结果见表2.

5)海域承载力的计算:沿海各县域单位现实状态下海域承载力得分公式为:

其中为权重,为标准化后的各因子分值。福建省沿海各县域单位海洋环境承载力得分和状态见表1。

县(市、区)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分值 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分值 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分值 海洋环境承载力总分值

福鼎市 0.44 0.07 0.11 0.62

霞浦县 0.93 0.11 0.19 1.23

福安市 0.18 0.15 0.04 0.36

蕉城区 0.20 0.22 0.03 0.45

罗源县 2.34 0.29 0.05 2.69

连江县 1.23 0.38 0.63 2.24

马尾区 1.72 0.76 0.06 2.55

长乐市 0.22 0.11 0.17 0.50

福清市 0.26 0.16 0.13 0.56

平潭县 1.74 0.20 0.11 2.05

莆田市辖区 0.32 0.16 0.08 0.56

仙游县 0.01 0.02 0.02 0.05

泉州市辖区 0.07 0.55 0.03 0.65

惠安县 0.27 0.17 0.13 0.57

晋江市 0.09 0.22 0.04 0.35

石狮市 0.15 0.15 0.03 0.33

南安市 0.03 0.00 0.03 0.07

厦门市辖区 0.03 0.92 0.03 0.98

龙海市 0.64 0.30 0.16 1.10

漳浦县 0.62 0.16 0.05 0.84

云霄县 0.26 0.06 0.14 0.46

东山县 1.47 0.38 0.05 1.90

诏安县 1.78 0.07 2.04 3.88

表1福建省沿海县域单元2010年海洋环境承载力分值

注:表中莆田市辖区、泉州市辖区、厦门市辖区均是将各市辖区相关数据整合后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理想值为1(共12个),则海域理想承载力状况M为:

现实状态下海域承载状况RC为:

根据指标理想值M 与实际指标RC 值的比较,可以对海洋环境的实际承载状况进行判断: RC > 1. 0 时,超载;RC = 1. 0 时,满载; RC < 1. 0 时,可载。为了更细分承载力水平,我们在自然断点法分级的基础上,再人为定性划分承载水平,RC < 0.51,海洋环境为强可载;0.51〈 RC〈0.97为较强可载;0.98〈 RC〈 1.24为满载;1.24〈RC〈2.00为略微超载;RC〉2.01为严重超载。

3 结果分析及提高海洋环境承载力对策建议

从表1可以看出福安市、宁德市辖区(蕉城区)、长乐市、仙游县、南安市、晋江市、石狮市、云霄县属强可载;福鼎市、福清市、莆田市辖区、泉州市辖区、惠安县、漳浦县属较强可载;霞浦县、厦门市辖区、龙海市满载;东山县略微超载;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辖区(马尾区)、诏安县严重超载。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沿海县域单元都处在可载区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还很大,为我省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一些海洋开发较强,海洋资源过度利用的海域已出现超载现象。

从表1还可以看出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在海域承载力占很重要的地位,处于超载状态的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辖区(马尾区)、平潭县、诏安县、东山县均表现中人均海洋资源较少,限制了海洋产业的发展,呈现中超载现象。通过以上的计算与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大部分海域均有较强的可载能力,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有些海域受资源限制、开发程度较早、社会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等因素影响,已出现超载现象。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海洋经济,对不同的承载状况类型区提出符合自身状态的发展思路。

1)可承载区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对于大部分可承载区来说,海洋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海洋经济还相对落后,海洋环境还具有很大的消纳空间,这些区域可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按照海岸线保护规划尽快开发港口岸线、旅游岸线、渔业岸线,特别是港口岸线资源,加快港区和临港工业发展。

2)满载区要注重提升海洋产业水平,保护海洋环境

我省的满载区主要是福宁湾的霞浦县和厦门湾的厦门市辖区、龙海市,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海洋产业发展水平,霞浦县是海洋第一产业为主,表现为海洋渔业与人口相协调,但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因此,今后霞浦县在加快开发福宁湾的步伐,发展港口经济和临港工业,海水养殖逐渐向外海推进。

厦门市辖区、龙海市以海洋二、三产业为主,厦门市甚至将近岸海域的海水养殖全部退出,保证国际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海洋休闲环境。因此这2个地区今后主要是提升海洋产业水平,厦门市主要发展海洋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龙海市海洋二、三产业主要布局在九龙江口、海水养殖保留在外海的浯屿一带。同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保护厦门湾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和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减少入海污染物。

3)超载区要限制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减少海洋污染

我省的主要超载区包括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辖区(马尾区)、平潭县、诏安县5个县域单元,但他们超载原因不禁相同。诏安县主要是人均海域面积小,海洋资源有限,发展海洋经济能力有限,此外陆上环保设施缺乏,造成入海污染物较多,海洋环境恶化,减轻了海洋环境的支撑能力;因此诏安县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海域资源,除海水养殖外,还要加快开发诏安湾的步伐,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大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减少入海污水排放量。

罗源县、连江县是我省的水产养殖大县,海域资源开发程度很高,在某些海域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引起的自身污染,已引起海洋环境恶化,甚至引起赤潮多起。因此这2个县今后要实现海洋产业的转型,重点开发罗源湾,发展海洋二、三产业,建设可门港和碧里、牛坑湾港口工业区,同时,由于罗源湾口小腹大,要特别注意污染物的排放。

马尾区处于江海交汇处,海域面积极其有限,且开发历史悠久,岸线资源已基本开发贻尽,海洋交通运输业已接近饱和,很多货物已分流给可门港区和江阴港区。今后马尾区海洋产业的重点就是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层次,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力营造船政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滨海旅游业。

平潭县开发历史也比较悠久,近岸海域海水养殖也比较密集,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港口岸线资源的大开发,海洋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显示出来。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一是不能破坏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二是完善中华鲎自然保护区,三是关注滨海海蚀风蚀地貌景观的保护。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业来提升海域承载力。

参考文献

[1]苗丽娟,王玉广,张永华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3):75-77.

[2]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45-47.

[3]狄乾斌,韩增林.海域承载力的定量化探讨[J].海洋通报,2005,24(1):47-54.

篇4

一、福建“海洋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及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地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产业龙头企业可以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协作和交流。目前,福建已制定了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必将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是它的区位优势。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海洋经济体系,是它的体制优势。

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近海有海洋生物2000多种,其中鱼类752种,发展海洋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60余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矿产地300余处。海峡油气资源丰富,据调查油气资源总量2.9亿吨。全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沿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天然的度假和旅游胜地。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前景十分广阔。此外。福建内陆的非金属和金属的矿种多,林产、水产、农产、水力资源丰富,也为建设海洋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是它的资源优势。

福建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松下港、江阴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都是福建的大型深水良港,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以及铁路网,使福建形成以港口为起点,航道、公路网及铁路网为连线,辐射内陆、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的重化工企业前来投资,促进临港重化产业的相对积聚,形成重化产业集群,实现福建工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化工业转变,是它的交通优势。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一千多万人,80%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其中不乏商业巨子和实业家,随着福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为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2003―2005年,福建民间投资完成269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总投资的46.8%,年均增长35.2%,比同期国有投资平均增长速度高19.3个百分点。是它的侨台优势。

(二)“海洋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运输通道,实现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的连接,提高创汇能力,扩大对外开放。

众所周知,近海城市往往都是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的聚集地,区位的优势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经济信息,一方面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把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集中到港口海运出口;另一方面把国内需要的各种进口物资通过海运集中到港口,再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发送到内陆各地,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能力,从而实现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2,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带动福建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

海洋中不仅拥有陆地上的各种矿产资源,而且还富生陆地上许多稀缺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热液矿藏;可燃冰等六大类矿产资源。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空间,沿海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目光投向大海。发达国家更是把目光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他们以陆地为依托,以海洋为重点。把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从单一的传统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个海洋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利用其自身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科技、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保健品系列、船舶机械、水产加工机械、旅游休闲用品、沙滩运动产品、国际游艇、海景楼盘、经贸旅游投资等生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可以加强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实现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利用,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随着福建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打破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空间限制,使山海的紧密协作成为可能。也就是说,现代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实现由近海经济的发展,向近海、涉海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想象,一批同一产业的内陆企业,以沿海生产该产业一种主导产品的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启用剩余资本和闲置资产为产品的深度加工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产业链迅速向内地延伸,并在产业集群中实现信息共享、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资源互补和创新互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品牌效应,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随着产业链向内地延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材料得到综合利用,产品得到进一步深度加工,使海洋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二、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从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岸线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本着发挥港口优势、内陆和沿海互动发展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石化、能源、冶金、机械、造船等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福建海洋产业的相对集聚、有序发展,从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

2003年10月,东盟和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创设有效的渔业管理体制,对确保渔业可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海洋表面、水体、海底都广泛分布着各种海洋资源,甚至在同一海域存在着多种资源。为了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保证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出现蓝色圈海运动(或者称“圈海运动”)以及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现象,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海

洋的综合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海洋惯例法规,实行依法管理等。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海洋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精心制定培育政策,完善海洋法制体系

实践证明,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以保护措施为核心的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政策,在许多省份都产生过明显的正效应。若只听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没有保护措施,新兴产业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福建的海洋产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海洋资源的初加工产业中具有优势。要积极研究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组织政策。探索政策的实施手段,要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迅速在规划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可观的海洋产业规模,采用替代进口的战略,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与此同时,通过税收、价格、融资、奖励等方面的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者向规划范围内的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融合在一起,使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目标得以实现。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强化海洋管理

沿海地区要吸引产业集聚,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港口的疏港公路、铁路进港问题,加快沿海地区的集装箱码头、供排水网、燃气管网、电网、信息网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千方百计地改变船舶待港及货物压港、滞港等影响沿海产业经济发展的现象。

(五)实施科技兴海策略,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纵观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海洋传统产业的革新,还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处处都显示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要提升产业层次,一定要加强海洋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相关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灾害的防治。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素质

篇5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加大了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很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突出的问题,对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构成其地区经济的一大不可忽视的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同时我国已经有经济学家说过“蓝色经济”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那么对于坐落在江苏最北部的赣榆县,也早已从大农业往海洋开发方向发展了。

海洋生态经济就是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本人调查分析后的研究结果,希望对赣榆海洋经济发展有点作用。

一、赣榆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自然地理条件

赣榆县自然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区位优越,这种区位优势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它地处江苏省东北端,是江苏省的北大门,东濒黄海,西依安徽,北接山东省日照市,隶属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环抱海州湾渔场,拥有海岸线长62.5公里,滩涂面积1.5万公顷,近海渔场7000平方公里,还有省内最长的沿海沙滩,南北长30公里,平均宽度1.2公里, 海州湾渔场是中国渔场之一。

2.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主要海洋产业建设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港建设与海洋运输业、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盐生产和海水利用等。赣榆县的海洋业正由传统捕捞业向养殖业转移,由粗放养殖向精养和工厂化养殖转移,由海水养殖向海产品深加工、临海工业转移,由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的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转移。进入新世纪,沿海经济跨上了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的快车道,农、林、牧、副、渔、盐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发挥了综合效益。

二、赣榆县海洋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赣榆县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以粗放经营为主,科技含量偏低,而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多大改观。新兴产业规模较小。

2.海洋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程度较低,全县现有的海洋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科技含量低,大多是对海产品的二次加工,对海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不够,加工增值能力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较弱

由于赣榆县几个大的渔港都是近几年动工扩建的,有的还在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服务功能弱。就目前来看,港口规模仍然偏小,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严重滞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4.政府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经济方面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涉及海洋开发的部门和行业众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又无独立的强有力管理机关进行综合组织协调,致使各部门和行业争海现象非常普遍,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5.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不协调、不统一

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意识薄弱,污染日趋严重,赣榆县海洋科研的先导作用不突出,开发难以深入,还有就是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

三、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

(1)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经济科技含量。

(2)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3)应该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统一,提高支柱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4)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划和管理体系,重点开发海洋生物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源。

2.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建议

(1)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融入连云港市临港大产业区。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积极发展以青口港为中心、以柘汪港等为延伸的赣榆县临港产业区,同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开发;充分发挥242省道纵贯赣榆县沿海的有利条件,全力打造百里沿海经济带。加快沿海交通网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借助外力不断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实力。

(2)重点抓好海洋工业,用海洋工业促进海洋经济大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速发展养殖、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营新模式,即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强调综合开发与综合管理。实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就是把海洋资源这种特殊资产,从其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时必须兼顾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海洋灾害多种目的。

四、发展潜力与前景

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沿海经济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要昂起海洋经济这个龙头,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带动全县人民走富裕之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海洋由于其连通性、流动性,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有相当一大批海洋、生态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建设是非常热心和愿意支持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国际社会的积极性,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把海洋资源优势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海洋生态经济优势,实现赣榆经济的飞跃。海洋生态经济的开发要多关注国际信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日建设成“海上生态赣榆”。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盖美.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经济地理,2000(5).

[2] 王,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2003(5).

[3] 于英卓,戴桂林.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海洋经营新模式――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海洋科学,2002(10).

篇6

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与协调,并监督实施。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的海洋开发,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部分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如海洋渔业,捕捞强度过大,已使我国的渔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的濒临灭绝。长期以来,人们把海洋当成天然垃圾场,使近岸和河口地区海域水质严重污染。在渤海湾和珠江口海域,这种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群生活和生产的安全。在这些地区普遍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势必会加剧海洋环境的恶化。这就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到的“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国的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及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早,聚集的劳动人口多,有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油气业、旅游业和医药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政策命题。同时,也要积极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业,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以科技开路,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的资源配置。海洋产业是高投人、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在我国目前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必须由国家继续支持海洋科技的发展。由于海洋的环境特殊,无论是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开发、勘探,海产品的深加工,还是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对科技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而且这些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单靠市场、靠产业自然积累来投资,都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篇7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 ]。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 “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 遵循 “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 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5]。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6]。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3]刘容子.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n].中国海洋报,2005-1-7; 

[4]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海洋意识;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开发海洋日益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形势下各国之间的海洋领土争夺越来越激烈。因此,在维护我国海洋的严峻背景下,各类关于维护海洋的新闻报道争相出版,引起了我国公民对海洋的关注,使国民意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作用。

1使学生了解海洋中的生态环境

在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认为环境的保护与自己无关,先污染后治理也是后代人的事,因此对环境依旧肆意增加污染。这些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使部分学生缺乏环保的意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高中地理教师应从海洋意识的角度进一步剖析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学习了解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以后,地壳的表面处于逐渐升温状态,在北冰洋的积雪逐渐融化,海洋的面积进一步扩大,这使得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海域的赤潮现象,不得不给我们敲醒了一个警钟。在2011年,我国的渤海湾发生颇为严重的溢油事件,将近五百吨的重油倾入海中,导致海洋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从这些例子中,可使学生更贴切的认识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保护海洋的相关知识。

2以“海洋权益”为切入点强化国家海洋意识

在《联合国海洋公约法》颁布并于1994年实施以后,沿岸多国得到了原属于公海海域的管辖权,公海海域面积仅次于全球陆地的总面积。管辖权的实施,使沿海国家的权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专门开设了“海洋地理”模块。

争夺海洋权益实际上就是争夺海洋的资源,目前各国之间海洋权益的争夺战日趋白热化。与我国相邻的很多国家,尤其是韩国与朝鲜,多年来存在着渔业利益的争端,而中日韩三国对于东海的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也日趋激烈。在与日本关于归属权的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倘若将归日本,那么我国损失的不单单是七万平米左右的海域面积,更是将近十八万吨的油气资源。无论是渔业还是油气资源,东海、南海的争端都无法平息,南海的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也更加尖锐,在南海的南部我国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将近三十万平方千米,涉及到的资源总量将近八十亿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的海域周边国家每年开采月五千吨的石油。

3使学生对海洋中的自然资源有所了解

海洋中的自然资源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大多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例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海虾、海鱼、海盐和海带等各类海产品。学生对于海洋资源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一小部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到海洋丰富的资源。

在讲授高中地理知识时,可通过介绍我国海底中天然气及石油的分布入手,让学生深入学习“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这一课。陆地上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已经供我们人类使用了数千年,目前逐渐走向频临枯竭的状态,而这些自然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再生。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由于科W技术的局限,海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国临近海洋地区的天然气盆地经初步探测已经发现了七个,而未发现的宝藏估计还有更多。通过学习海洋中丰富资源的知识,可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另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所蕴藏的丰富资源。

4培养学生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我国海洋资源具有拥有很强的优势资源、海洋的多产业化经济体系逐渐形成、海域面积较广、海洋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四大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让学生学习“海洋开发”课程,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的矿产、化学、生物等资源开发及利用,以及开发利用的空间和应用前景。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以及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的理念中形成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综上所述,高中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一部分,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知识,以全方位、多方向地培养学生海洋意识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1 海洋经济的界定及内涵 

1.1 界定 

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经济的定义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 

从理论与实践研究角度而言,科学界定海洋经济的概念及范畴至关重要。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洋产业为载体,以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结果。海洋资源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海洋及滨海的物质资源(如生物与矿物)、空间资源(如水体、天空及陆域)和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1.2 内涵 

从经济统计意义上来说,海洋产业就是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产业系统,通常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海水及海岸种植与养殖业、海岸林业、围海造田等;第二产业主要是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石油与天然气业、海洋及滨海矿业、海洋食品及制药工业、海洋能源工业、临港工业等;第三产业主要是海洋交通运输、港口服务、海洋与滨海旅游,以及为海洋开发服务的海洋科教、信息、环保、监测、防灾业等。海洋产业也可以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服务业。 

2 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随着陆地可开发资源的不断减少,开发海洋资源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经济竞争的关键。海洋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必争之地,发展海洋经济已成全球大趋势。18世纪,英国借助海洋历经百年发展,最终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沿海工业化城市带,一条是沿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另一条是沿西海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依托海洋,发展以海外贸易为主体的海洋经济,成功地带动区域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跑者。20世纪50年代,日本以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为纽带发展临港工业,形成东京、神户、名古屋等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兴起,均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海洋经济。 

《2013—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显示:2003—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 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 

3 盘锦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发展现状 

盘锦海洋资源丰富,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开发较早。海洋水产是盘锦的传统产业,近海捕捞已有100多a的历史。滩涂养殖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水产业的主要支柱。1998年新建的盘锦港运营后,海洋运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盘锦红海滩被选为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发行的《美丽中国》普通邮票中的美景。目前,盘锦红海滩旅游胜地已全国闻名。 

海洋经济发展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向海洋要资源、要速度、要效益已成为共识,港口经济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港口城市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看,推动工业产品结构、市场流通结构、海洋捕捞作业结构、海洋养殖结构、初级产品与精细加工产品结构的策略正在优化升级。 

3.2 发展方向及趋势 

3.2.1 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增长 目前,盘锦的海洋经济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科学技术成为海洋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现代海洋经济依托现代科技成果,构建知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海洋经济。在海洋经济范畴中,盘锦尚有多项产业没有开发,属于空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水产品深加工及浅海渔业养殖等当为海洋经济的主攻方向。 

3.2.2 借助海滨旅游发挥资源优势 盘锦拥有世界第二大的芦苇湿地,有具有天下奇观之称的红海滩及蕴藏无数水中珍品的蛤蜊岗等,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天然资源。 

根据资源特点,可以突出两个主题:一是苇海休闲度假游。在芦苇湿地中建设休闲度假村,游客通过苇海迷宫、赏鸟游滩等系列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感觉,同时呼吸新鲜空气。二是涉渔休闲运动游。通过提供钓鱼、采蛤、捉蟹等休闲运动,为游客创造缓解生活压力和工作疲劳的机会。 

3.2.3 利用对外开放加快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个完全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系统,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的发展实践证明,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内外市场及资源,这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突破口。盘锦也应借鉴以上沿海城市的经验,大胆尝试招商引资新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港湾资源、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境外更多的技术、资金、项目。 

3.2.4 通过适度开发确保持续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紧迫任务。海洋经济资源成分众多、因素复杂,多属自然资源,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盘锦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度、适量,不能超过生态阈值,这样才能保持旅游资源的高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宏祥.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工程技术,2016,1(6): 00258 

篇10

摘要: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海陆统筹规划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首要环节。本文以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例,分析海陆统筹的内涵,对海陆统筹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陆统筹海洋经济中的财政政策路径。

关键词 :海洋经济;海陆统筹;财政政策一、海陆统筹的内涵

海陆统筹是指在沿海区域内,通过统筹兼顾协调海陆复合系统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海陆统筹是我国制定和执行海洋政策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海陆复合大系统是涉及社会、经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海陆统筹包括:

1.统筹战略定位

山东省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统筹空间布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按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原则,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桑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3.统筹产业结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大力实施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工程,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海洋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型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造,提升海洋第三产业引领和服务作用。

4.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指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5.统筹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资源具有外部性。海洋是连通的,海水水体是流动的,海洋生物具有向水平方向迁移的特点。许多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也是流动变化的,海洋鱼类的洄游不受地域和国界限制,给这些或那些地域和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而海洋污染具有外部性。海洋水体一旦发生污染等灾害,蔓延速度和面积也是不受人控制的,海洋各种污染会随海水的流动迅速扩散,一个国家某一海域的污染有时会使其他国家海域同样遭受污染,地区之间也是如此。海洋资源和海洋污染的外部性,决定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必须统筹进行。海洋经济区之间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统筹规划,制定出能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开发的行为规则,并且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否则,统筹资源开发就难以得到保证;海洋污染的发生不仅是沿海地区问题,非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会随着不同的渠道流入海洋,是海洋污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海洋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也必须统筹进行。

二、海陆统筹的必要性

1.海陆统筹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海洋经济通常指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海洋经济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拓展生产活动空间,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获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历来都是在陆地进行的,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陆地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断发展起来的,海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更好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是不可分割的。

海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第一,海洋经济活动离不开陆地的支持,海洋捕捞活动在海洋进行,但捕捞物的加工、储藏等都要在陆地进行;海洋运输活动需要由陆地的运输工具进行继续的传输才能将海运物资运送到目的地;海洋活动所需要的工程机械需要在陆地进行加工,才能保证工程活动的进行;第二,海洋为陆地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海洋化工、海洋生物产业的资源都来源于海洋;海洋丰富的水产品也为陆地经济增加了丰富的资源;海洋的自净能力和降解能力为稀释扩散陆地废弃物提供了宝贵的废弃物处置资源,海洋能,主要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为陆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清洁能源资源,海洋旅游观光业给陆地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多发展机遇;第三,陆地生产生活活动对海洋经济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它具有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必须以海洋产业为载体,而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陆地资源进行;陆地经济对海洋的影响,更应重视其负面影响。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涉海活动的频繁和深入,加之对海洋保护意识不够,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已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污染。由于人类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入海洋,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已造成许多海洋动植物的濒临绝迹,许多海洋动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些反过来也对陆路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作用;海洋污染的另一方面表现就是海洋灾害的增加。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灾害公报显示,在上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沿海平均每年出现赤潮次数为23.5次,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平均每年出现赤潮的次数为74次。此外,海上溢油、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海陆统筹发展是涉海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统计,2010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 万亿元,是1978 年的600 多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 年的8.7%提高到9.7%,创造就业岗位3350 多万个。海洋运输和海洋交通服务业表现较为突出,我国对外贸易的90%经由海上运输,我国商船队的航迹也已遍布世界1200多个港口。此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日臻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海洋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0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据初步核算,2010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 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 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8 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 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 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 万人。

在日趋完善的海洋产业经济背景下,海洋产业链不断拉长,海洋经济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海洋产业分布也从沿海、临海逐步向大陆腹地渗透。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临海地区的经济形态,更是涉海产业所在地与临海地区共同的经济形态。由此,海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蓝色经济体系。

三、海陆统筹的财政政策

海陆一体化发展是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要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思想,主要是指通过海陆产业协调发展,利用二者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以海洋产业、技术为依托,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实现资源的顺畅流动、优势互补,强化海洋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科学合理的海陆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能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内形成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在增长极基础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为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奠定基础;能促进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从资金供给看,海洋区域经济需要的投资大,资金的周转期长,发展海洋经济的资金支持是发展海洋经济最为重要的基础。为更好地推进海陆统筹发展,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选择

一是应大力支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应积极鼓励海洋相关产业向内陆延伸,例如,对一些上下游产业链较长的企业,通过设立产业转移奖励基金,或提供部分初始建设补贴资金形式,为其在内陆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对与海洋产业配套的内陆地区机械、仪表、电子等企业,通过财政补贴和贴息方式,加快与海洋产业的融合。三是支持海洋类生产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促进沿海与内陆的资源要素与产品流动。四是支持沿海与内陆的共建工程,通过奖励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效应,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互补型行业和企业发展。

2.财政工具的运用

针对不同的财政政策作用领域,应根据该领域的经济活动性质,选择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间的协调,投资额度大,应更多考虑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适合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财政政策工具更多的采用财政直接投资方式。但是,海洋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巨大,光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可能完成,需要规范资本市场,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在适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国有大企业和有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海洋相关产业发展领域多涉及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微观经济主体资金的运动机制是利益驱动。因此更多的适合采用税收、税式支出、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财政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操作性强,见效快,政策运用的弹性较强,在时间的选择上、在作用的力度上、在作用的方式上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这些工具对利益的导向作用,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流向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黄茂兴.陆海统筹布局: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7(B06 ).

[2]孙吉亭.蓝色经济学[M].海洋出版社,2011.

[3]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