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研活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进一步完善教研机制
针对以前教研运作机制形式陈旧单调、内容单一、运作乏力等弊端,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施教研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为了确保教研活动的时间,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星期都要有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必须当作一项教学工作来对待,要求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必须发言,为每一次教研活动拿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来。大家坐下来共同探讨和研究,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每次活动可以安排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结束后,大家进行修正和补充,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出一套最佳的方案来,在教学中实施和应用。另外,每次教研活动要有活动记录,详细记载每次活动的时间,课题,参与人员及研究的内容等。教研活动要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切忌流于形式。
2. 推行教研活动的激励性机制。为了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学校要设置出教研活动的各种奖项。专门针对全校的教研活动,评出先进教研组,最具创意和新意的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方案和教研活动推出的优秀示范课等等。每学期搞一次突出教研活动下的教学大赛。大赛之后及时总结和表彰,向上级教育组织单位汇报学校的教研成果。对外推广学校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把研究成果与晋级晋职挂钩。
3. 建构教研活动的开放、创新机制。教研活动要打破学校、学科和年级界限,要集思广益,综合各学科教研活动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学科教研活动的创新。如,理科要学习语文、英语、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优点,语文教学要学习理科教学中语言简练、逻辑性强的优点等。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活动才有助于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比较好。每周都要进行两次长达两小时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的活动。每一学期,每个教研组,都必须通过教研活动推出能代表教研组最高水平的课1~2节,向全校教师展示这些课。授课教师要面向学校的全体教师做研究课。课型分为说课和授课两种形式,届时我们会请学院的专家和本校的学科带头人作评委,对每节课进行评议和量化打分,最后评出各个学科不同等次的奖项。然后专门召开一次教学大赛的总结和表彰大会,为各个奖项的获奖教师颁奖。并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特优课向全市同行展示,向全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来展示我们的教学风采。这些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学校教研活动的成果,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接受同仁们的指导和建议。现在全校已经形成了人人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人人为教研工作献言献策的良好风气。
二、确立教研组子课题
自从接到《新型教研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研究》这个总课题以来,学校教科研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总课题要求下的各学科的子课题的研究,并制定了实验计划,还根据总课题的要求进行了子课题的研究培训。
各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实验的方案,制定出了各学科自己的子课题。语文组和生物组作为两个大学科,在总课题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分别研究和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研究题目和研究与实施方案。还有其它一些学科的部分教师也参与到这一总课题的研究中,自立了子课题,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研究。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活动的现状和对策
1. 研教连动――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指导性和服务。语文和生物两个教研组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时,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两个学科的教研组长现场指导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帮助设计渗透课改意识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解决遇到的困难,做好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
2. 研训一体――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校本培训功能。每学期由各教研组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结束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评课、议课,总结反思,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解读课程标准,对照课程标准找差距,找存在问题,并由学校骨干教师作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进行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真正发挥教研活动的校本培训功能。
3. 研赛连动――努力发挥教研活动的提高。每学期围绕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组织青年教师上好研赛课,中老年教师上好展示课等系列竞赛活动。每次研究活动后,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写好一份活动总结,写出具体收获和经验教训,以促进全体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导师工程――努力发挥特级教师、全天候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教研中的帮、带作用。每位特级教师和全天候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要帮带几名新教师,从他们的备课、教学方案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使年轻教师迅速地成长和进步,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了这些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帮、带作用。
(二)教研活动成效性的方式研究
纵观以前的教研活动,往往存在着流于形式和缺乏成效的弊端。为此教研组紧紧围绕研究课题,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新途径,一改以往传统的教研方式,采用了跟踪教研、诊断教研、典型教研等新型方式,如学校针对某一薄弱的年级组进行专项的诊断教研,对照课程标准,从现成的案例中找出一些问题,从教师平时的教学中提炼出一些问题进行诊断,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课改的实施是很有效果的。同时结合系列竞赛活动,即课堂教学设计、课改研讨课、说课、评课、教学后记、课改论文,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篇2
一、学科教学的基本现状
1.教师队伍
目前,我县中学共有地理任课教师69名,其中高中任课教师26名,初中任课教师43名。
就教师学历构成而言,高中任课教师中原本科教师25名,占96%,原专科教师1名,占4%;初中教师中原本科教师10名,占23%,原专科教师7名,占16%;初中教师中,有非专业专职教师10名,占23%,兼职教师16名,占38%。就教师队伍整体而言,高中教师队伍实力较强,中青结构较为合理。初中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年轻教师多,非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偏大。
2.教师教学
鉴于我县学科教师构成的参差不齐,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相差悬殊,学校间教学质量差异较大。高中教师整体较好,A类课教师10人,B类课教师15人,C类课教师1人;A、B类教师间教学的主要差距在教学经验,个别教师在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比较接近。初中教师整体问题突出,A类课教师10人,占24%;B类课教师23人,占52%;C类课教师10人,占24%,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差距较大。
3.学生学业
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高中又与生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高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来讲,在全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县内比较来说,城区较好,乡镇较差。城乡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差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关性较大。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各校参差不齐,与学校教学管理、教研氛围、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相关。总的来讲,专业教师所教学生成绩好于兼职教师,城区校高于山区校。
二、学科教学的基本分析
1.学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主要的表现是:
(1)学生活动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
新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活动是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都非常重视,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此都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总体上说来成效明显。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积极,兴致较高。尤其是初中课,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追求更加强烈,活动的形式也较为多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较大的推进: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广大教师竟相通过教学手段的提升,展示自己课改的效果,特别是希望通过音频、视频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大量负载地理信息的景观图像、图表和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弥补学校地理教学资料的不足,达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资料分析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功用和优势教师们认识较深,整合的意识较强,探索的积极性较高。
(3)教师对典型课例和新的教学方式学习、移植的意识较强,探索尝试的积极性较高:
在新教材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介绍了不少典型课例,推荐一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观摩了许多反映当前新理念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当前,教师们学习移植、实验实践、模仿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为高涨,这是课改初期必要的作法。也是符合我县教师队伍实际的有效作法。教师们通过实验性的探索和体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理解,并在运用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得与失,在学中改,在改中悟,在参与中提高和进步。
(4)学科的教学特色有了较好的突出和体现:
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地图教学,即读图、用图、图像分析,以及通过地理资料分析、
案例分析和联系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目前教师们在地理图像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较强的重视,对教材图像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讲解、分析、挖掘、应用的较为深入,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明显的体现和实施的具体过程,图像教学的质量在逐渐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非专业教师,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讲好图、用好图、分析好图。
(5)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新的地理教材在抑制照本宣科方面起到了很好效果。因此,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必然成为
备课的重要环节和上好课的前提。近年来,教师们在该教学环节的投入明显加大,相互间的学习研讨交流也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此所下的功夫,花费的精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2.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课堂教学面貌尽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就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水平来说,还处于较低层次,城区、乡校、山区学校间差距悬殊,发展很不平衡,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的方面是:
(1)高中课堂教学在有效组织学生活动方面未有大的突破,教师讲的比例依旧偏大。讲授课的启发、思维训练不突出,教学活动的效益性、体验性较差。初中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效果,活动的目的性、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时间的安排和教学的调控上把握不准,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普遍。
(2)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还欠深度,多数教师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较弱,目前学科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讲教材教教材,至于该教材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理解稍差,钻研不多,缺乏整体教学意识,为考而教的现象较仍较普遍,教学的基本定位较为局限。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尚未融洽整合,在多数课中还只是教具的的代用品,教学课件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教学资料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初中的主要使用形式是景观图象的的展示,高中大多用来呈现资料和案例。比较来说,城近高中应用频繁,整合的效果明显,乡村学校使用率较低。
(4)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调动不够,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状态相对较好,初二年级课堂教学秩序相对较差,乡校高中学生学习动力和精神状态不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
(5)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初中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是制约学科教学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老问题,在当前课改中矛盾更加突显。不少非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底蕴不够,教材中有许多自己搞不懂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基本技能没有很好的体验和积累,教起学生来效果自然较差。这些教师尽管在组织活动方面还较擅长,但活动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往往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因此,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真正落实,提高教师是重要的环节。
三、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意见
认真研究教材,要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上多下工夫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兼顾、三位一体、统一表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教师距此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正确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深入的钻研教材,熟知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的放矢。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熟悉和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会引发共鸣。准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一是要用词准确,二是要把三维目标精练概括,即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体现什么教育观念等,特别要注意目标的可体现性和可检测性。因此,加深教材研究的力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深思熟虑认真推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认真研究教法,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和多样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与学方式的灵活和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一批教学方式方法
的改革创新成果,需要我们尝试和借鉴。目前较为常用的案例有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讲授法教学等。我们建议学科教师,在理解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实验。特别要提倡同一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切身体验和效果比较,积累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3.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讲求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必须是为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即安排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活动需要应用那些知识,可以锻炼和训练那些能力,活动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只有这样寓意明确的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操作性、实际性、可行性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少组织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大型学生活动,重点在课堂中的短小活动上多做文章。
4.突出学科特色,细化图象教学,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图表的学科技能
地理图象、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理图象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地图技能的培养讲求方法和程序,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副图象、图表制定相应的读图程序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确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学会和掌握图象中的颜色、线条、符号、数值、示例表示什么意思,反映什么现象或规律,说明什么问题,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要着重教会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归纳总结读图用图的技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明确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主线切入和安排,媒体呈现的内容要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方案中要具体说明呈现的时机、内容、目的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要正确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
6.课堂教学要注意密切联系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分析实际问题,要重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注意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资料,加强专业的知识积淀,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变讲知识为用知识,变分析概念化程式化问题为耳闻目睹的实际性问题。
7.把好阶段质量关,强化单元检测、单元教学信息反馈、阶段查漏补缺,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学习问题的堆积,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找准学习中的薄弱点,并协助学生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快解决。
中学地理组
中学地理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中学地理是传授地理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适宜现代社会发展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合格人才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意义。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初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高中毕业会考说明是高中毕业会考命题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同时高考大纲也是重要的参考。
二、评价与监控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
2.自主性原则:
评价过程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体验评价意图,约束个人行为。
3.学科性原则
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主干知识内容制订评价项目。
4.发展性原则
评价力求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不以考试成绩的数学计量论高低,而以学习的发展进步为追求。
三、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
初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②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③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④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判断。
③常识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③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④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建议:
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由三部分构成:一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包括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定量的评价;二为地理学习的态度、方法,为定性评价;第三部分为学生地理实践活动。
注:
学生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60%+平时课上提问、作业、作品等成绩40%
学生学期成绩100分=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10%+实践活动10%
学生学年成绩100分=上学期50%+下学期50%
附:期末考试说明:
一、考试题型:
①单项选择②填表题③读图解答题④资料分析题.
二、试题难易比例:
试题满分为100分。其中,较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2:1。
三、考试内容:
初一年级:
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运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地图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①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③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①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①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③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①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②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征。
③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⑤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①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③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④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⑤根据有关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⑥举例说出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⑦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⑧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①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②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④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⑤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世界地理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②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系。
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①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②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③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居民
1.人口与人种
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
3.聚落
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区域发展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①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①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②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①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系。
③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④通过实例说出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⑤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⑥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⑦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⑧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⑨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①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③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④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⑤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⑥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⑦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⑧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⑨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附:学生实践活动:
一、为了推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被确定为地理初中考试的重要部分。
满分100分,按活动评价表项目操作评价。
延庆县地理科学生实践活动成绩评定表
评定项目分值评定标准
1064
参
与
表
现参加态度10积极主动一般被动参加
遵守纪律10自觉遵守一般不太严格
协作精神10团结协作一般融合性差
活动意识10尽心尽责有毅力一般责任心、毅力较差
活
动
能
力工作能力10较好地承担和完成任务一般完成任务费劲
交往能力10善于言谈交往、做事大胆一般做事胆怯、不善表达
思考能力10勤于思考、肯钻研一般不爱动脑
实
践
效
果知识运用10联系并应用知识原理一般联系应用差
方法使用10正确、灵活、熟练一般使用有一定困难
任务完成10圆满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
二、实践活动要求:
⑴学生实践活动考察,由学校负责组织,由学科教研人员审核活动方案。
⑵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应留有相关的活动资料或档案,(如: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学生完成资料或录像等)以备抽查。
高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轨道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第一单元)
了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的关系;了解锋面、气压、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主要气候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第二单元)
了解三大岩石和主要造岩矿物;了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第三单元)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其主要保护措施;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意义;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知识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在环境中的作用;(第四单元)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了解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第四单元)
了解常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和防御灾害的措施;(第四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读太阳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及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解释和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单元)
绘出二至日示意图,据图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一单元)
根据日地关系和地球运动现象,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简单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第二单元)
运用类比方法,比较气压带、风带特征;(第二单元)
联系实际问题或现象,说明气候因素对地区气候的影响;(第二单元)
能够在野外观察地貌、简单地质构造、河流水文、植被、土壤;(第三单元)
绘制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第三单元)
运用图表说明海洋表层盐度、温度变化规律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第三单元)
从气候、交通、通信等主要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四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考查为主)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养成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第一单元)
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第二单元)
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点;(第四单元)
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第四单元)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因素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农业主要的地域类型及其特点;(第五单元)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了解不同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特点;(第五单元)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第六单元)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第七单元)
了解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第七单元)
理解电子通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七单元)
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七单元)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和特点;(第七单元)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了解环境的破坏程度急对人类的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八单元)
理解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八单元)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第八单元)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途径和措施;(第八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1.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第五单元)
2.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分别给予评价;(第五单元)
3.根据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和商业网点的趣味因素;(第七单元)
4.调查本地商业网点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第七单元)
5.调查本地乡镇、农村的发展状况;(第六单元)
6.运用区位知识,分析当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
7.根据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于后果;(第八单元)
8.结合当地环境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第八单元)
9.结合实际问题,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1.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的意义;(第五单元)
2.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第八单元)
3.努力规范自己行为培养对环境的负责行为;(第八单元)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1.了解人口发展、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了解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途径;
4.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
5.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背景;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意义;了解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阅读并分析人口发展模式图;(第一单元)
根据资料绘制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关系图;(第一单元)
从交通、经济、文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乡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单元)
调查本地城市功能分区状况;绘制本地城市规划图;(第二单元)
阅读文化传播、文化扩散图,分析传播扩散的途径、特点;(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单元)
收集资料,说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第五单元)
分析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的案例,探讨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前景;(第六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树立正确的人口数量和素质观念;(第一单元)
正确的认识城市分布间的内在规律性;(第二单元)
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同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旅游审美观,养成良好的旅游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激发真挚的爱国热情;(第四单元)
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合作竞争观念、和平发展观念;(第五单元)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和特征;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我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特征;
理解国土整治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了解现代国土整治现代技术的应用;
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山区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城市新区的开发的原因、条件和措施;了解河流综合治理、农业低产田的改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海域的开发、条件、意义;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用实例说明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调查本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提高对国土整治必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树立积极改造自然的意识,提高对改造自然应以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评价与监控方式
试卷考查方式
1.单元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80%,中20%;
2.学期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70%,中20%,较难10%;
3.阶段检测:(会考模拟)试题难度分配:易60%,中20%,较难:20%;
活动考查方式
1.作业考查:作业评判、知识系统整理、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