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教学;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82-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
环境艺术又被称为环境设计,关于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以及工作范围,包括定义的界定都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按照生活层次的组织关系,环境设计逐渐分化,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建筑、园林、城市……这种现代学科研究的分类是人们的认识由混沌走向明晰的演变结果,也是环境设计不断深化过程的表现。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以来的十多年中,环境景观设计借助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母体迅速成长壮大,加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专业学术内涵的渗透与融合,“室内”与“室外”由“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走向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从单一专业成长为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名称、由众多相关而又不同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但从历史,世界上最早出现有意识进行绿地经营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经营绿地的意识非常浅显。
十六世纪以后,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发展,文学艺术思维不断进步,环境艺术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一)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二)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篇2
摘要:如何很好地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通过创造性的个性反映其艺术共性,这是装潢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篇3
【关键词】徽州村落;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5-01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徽州村落可以说是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完美典范。对徽州村落景观的分析研究并得出有效的结论,是现代城市建设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探寻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徽州村落的形成与特点
(一)社会因素。徽州人自古擅长经商,大量财力的聚集也让徽州文化达到了一个顶峰。商者好儒,儒而雅,在良好的经济、自然和文化条件下,徽派建筑则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纵观明清时代的徽州建筑,马头墙高立,门头、门罩装饰精美,不仅起到防火和装饰的作用,而且还是家族荣耀、地位的体现。一些徽州商人为了显示家族的富贵,在客厅和寝室之间修建狭长的天井,兼具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与此同时,四面屋雨汇集天井,也有着四水归堂之意,反映出了徽州商人的价值观。
(二)宗族特性。宗族是一种社会单位,是由若干核心家庭组成的群体,以血缘为发展纽带,具有非常浓厚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在村落的布局上也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纵观徽州村落的祠堂庙宇,无不显得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它们是各个村落的标志,也是宗族荣耀的体现。这些建筑也大都位于村落中心位置,视野开阔,成为整个聚落外部空间序列的开端,同时也起到了丰富村落景观的效果。
(三)风水特点。徽州人以自然山水为根基,将风水学巧妙地融入到园林建造当中,使得村舍、山水、田野等融为一体,形成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景观效果。
(四)交往习俗。村落是人们交流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徽州村落空间布局直接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在徽州村落中每一个场所,例如街巷、井台都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场所,当然还包括一些为公共交往活动设立的专门场所,在每逢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可以有效地扩大徽州人民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生活。
二、现代水景观的设计
水环境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可以调节环境温度、净化空气、给居住环境增添一定的舒适度,而且还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本文结合徽州村落水系对现代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进行如下分析。
(一)水景观设计现状。在水景观设计方面,徽州村落更有其出众的一面。自古以来我国园林建设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这一点在徽州村落水系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徽州村落大都依山傍水,这就使得山、水、树、建筑成为徽州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徽州水口布局一般遵循前有朝阳山、后有倚龙山、溪水似玉带的要求,从而达到两山对峙、山涧溪水环匝的理想境界。
(二)现代水景观的层次设计。创新是现代水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勇于创新才会使建筑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结合徽州村落水系的特点,在现代水景观设计方面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水景。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著名水城的水岸生活,可以在地面集中表现,也可将水引上高空、引上屋顶顺流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
(三)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和水系。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是徽州村落水系给现代水景观设计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目前,广泛流行的水景观设计是努力营造出一个湿地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湿地、海洋和森林,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包含沼泽、河流、滩涂以及湖泊等。利用湿地作为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就是维持原有的水系河道,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与植物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水景观塑造和规划。
三、总结
徽州村落的布局风格完美体现了风水理论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从徽州村落水系的现状和特点出发,从水景观的设计创新、层次感及现有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为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洋.传统村落的生态经验对城市设计的启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张纵.徽州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的文化景观成因探颐[J].中国园林,2007(06).
[3]方贤松.试论古村落景观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0(06).
[4]麻欣瑶,丁绍刚.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9(04).
作者简介:
篇4
论文关键词:装潢艺术 理念 中国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篇5
因为城市交通环境是城市中各种信息汇集的场所,加之城市色彩设计本身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所以这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复杂多样的传播活动。从整体上,我们必须把传播过程看作是一个宏观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根据传播学原理正确的确定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设计过程中的各个传播要素,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系统的研究体系,研究也才具有可行性。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我们可把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设计过程分为四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传者。
1.1传播者传播者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发送传播内容的人或机构,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在城市交通环境设计中,色彩形式的决策者和决策机构可称为传播者,他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交通环境色彩的形式及信息内容,决定信息内容的流向和传播过程的发展,同时也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接收受传者的反馈。1.2传播内容传播内容主要是指传播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及信息所附载的精神内容。决策机构和设计师需要通过专业知识使色彩传达出被大众所认知的视觉信息。在这里是指城市交通环境色彩的设计者通过城市空间来表达自己对环境的感受、对空间设计理念的认识并且创造某种自己理解的适宜的生活方式。
1.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实现信息交流的途径,是传播内容的载体,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在城市设计中,城市交通环境色彩本身和城市环境附属设施正是传播信息的有力途径,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城市交通环境色彩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正是设计师可以操作的实体,借助这个物质实体将城市环境的各种信息传播至受众。
1.4受传者在城市交通环境色彩中,交通环境的使用者是最直接的受传者,他们与环境的关系密切,接收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色彩传播内容。受传者有机会去体会设计者的各种意图,是信息传播过程的终点。在这种传播活动中,最直接的受传者就是城市交通环境的使用者和参观者。信息只有被受传者接受和理解,建立起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认知桥梁,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整个传播过程。色彩在城市交通环境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城市交通环境设计的手段之一,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经过色彩设计的城市交通环境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向受众传达着特定的信息,对社会大众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可把城市交通环境的色彩设计作为一个特定的传播过程,依据传播的普遍规律和特定的传播要素、传播特点来研究和解决如何让信息影响受传者,使其产生共鸣,最终采取行动。
2城市色彩传达城市交通环境本身的信息内容
2.1城市交通环境色彩所传达的城市定位的信息在我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色彩被认为是识别性最高的视觉元素之一,也是最先被人们感知到的视觉幻象之一。从视觉印象角度出发,城市交通环境色彩是人们在感知城市的过程中最先感受到的视觉冲击。在整个城市交通环境中,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广义上,城市色彩可以理解为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中各种视觉物象所具有的色彩总和,这些视觉印象主要包括建筑、道路、人、车辆、路牌、户外广告等一切视觉可感知的色彩。霍尔提出的城市环境划分理论把城市中所有的环境分为三大类:有固定特征的因素、半固定特征的因素和非固定特征的因素。在城市外部环境中,固定特征的因素和半固定特征的因素是城市色彩设计的主要对象,而非固定特征因素的色彩是我们无法实现控制和设计的,因此其不在城市色彩设计的主体范围内。
2.2城市交通环境色彩所传达的地域性信息我们能从一座城市的面貌中看出城市的文脉,一座城市给人的整体色彩印象也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一定区域内的地域文化,反映其文化魅力、审美指向、艺术风格和科技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人与色彩之间的互动反映出的正是地域文化的演化。城市色彩的地域性的体现是城市交通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这是实现城市文明有序并赋予城市色彩以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作为一种空间维度,绝非简单地重现历史原貌,而是规划设计出既遵循历史,又追随时展的“新地域”城市色彩。新地域主义,是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地域城市色彩。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从“传统地域”到“新地域”的转化,将现代性与地方性融合,将传统风格融入现代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把“转化标尺”,权衡在何种状况下,何种程度下,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城市交通环境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城市色彩的文化属性只有通过人的主观意念表达出来才属于文化的范畴。
2.3城市交通环境色彩所传达的城市性质和功能信息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城市色彩提出不同的要求,大城市不可能也不需要在全城范围内体现其历史传统或地域性,而是在部分区域,或特定的地段实现地域特色。其他区域,特别是临近区域则应体现与传统风貌的协调共生关系,更多时候要求对传统地域色彩实行高度或中度的转化。中小城市,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规划中实现对传统色彩的高度、中度、低度转化。一般情况下,城市色彩能够实现某一种原则(如传统地方色的体现,或某种主色调)的可能性会随城市规模增大而减小。“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负担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的不同对城市色彩的地域性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在是否体现城市色彩的地域性上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一般来说,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的色彩应与传统历史更多关联,往往要求其城市色彩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工业城市、新兴城市则可能并不要求以传统历史地域性作为城市色彩规划的重点。现实中,城市往往具有多种职能,其性质可能并不是单一的,特别是大型城市,其城市职能高度复合,很难笼统地界定其是否需要在城市色彩上体现历史地域性,所以要在对城市不同区域进行具体的、实事求是的调查、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原则和策略。
3信息传播策略在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环境的传播内容愈加广泛,形式也更趋于多元化,利用传播过程模式作为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设计方法恰恰符合了色彩媒介的特性。将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设计过程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过程,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和解决这些关系中的矛盾,这种传播过程模式也为城市交通环境的色彩设计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法。在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设计中,可以将如下信息传播策略应用于设计过程中:
1)色彩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城市交通环境色彩设计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对色彩信息传播模式的各个构成要素和具体设计环节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考虑。
2)城市交通环境色彩普遍缺乏美感、色彩趋同现象日益明显,城市色彩的混杂无序常令人感到不适。造成这些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用色彩所表达的信息泛滥和无节制的传播,而那些色彩明度、纯度、色相的不协调等因素只是“美学型色彩污染”的表象特征。
3)在城市交通环境色彩的信息整合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环境的形式与功能信息的整合,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研究作为参与者的受众对城市交通环境色彩的感受及城市交通环境色彩对受众的影响。
4)以传播学为研究基础,分析和总结受众的需求、注意、理解、接受等心理因素,才能有效的传播信息和真实地反映城市交通环境色彩对受众的作用和影响,受众的参与力量也为城市交通环境色彩的设计增加了新内涵。
4结语
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它用艺术与科学相协调的方法,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全方位地对城市进行综合控制与设计,进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传承和发扬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1、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当今我国进入社会发展高速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也倾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建筑、体现城市的地域人文特征、民族化风格、时代的个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策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思想,以自然生态因素为优先考虑对象,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使城市系统向一个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环境设计中,设计尽可能简洁,避免大量消耗能源,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已成为共识。
在物质要求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居住环境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每个城市在历史的沉淀下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符号,只有将城市的特点融入当地文化之中,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才能将艺术与生活相统一,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2、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有两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环境景观艺术设计,这主要是从城市空间去区分,由城市建筑物组成的实体与城市建筑物之间或之外组成的虚体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进行这部分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积极外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增加休闲区、小广场、小公园等渗透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停留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
(2)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艺术品、构筑物、视觉导向系统、标识、环境小品和城市设施的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为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打好基础。在一个空间中,雕塑及艺术品往往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和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钟塔、广告牌、展示广告、指示牌、路灯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可以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活跃气氛的重要因素。
2.2、城市绿化设计
绿化作为一种软质景观要素,在美化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绿化能有效的吸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能释放氧气,减低噪音,增加空气湿度许多功效。兼具生态功能和观赏价值,对城市景观色彩具有很好的调和作用,给我们在视觉上营造一份美好的感官享受。
城市中大片修剪整齐的草坪绿地,使人容易产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都市的文化氛围和都市人的文化品味。在花园城市新加坡,新建的高层建筑只占地35%,其余土地用于绿化,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空地种树、栽花、种草,到处都是树木相间,缀满藤蔓,这样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
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3、水体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是动植物生长、繁衍和栖息的一个重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往往和当地水资源有着密切关系。水对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水的流动性,以水体为主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使人在观赏人文环境的同时,还感受到水景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有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的城市环境发展,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早已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在保持现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现存的不足进行改善,创造能够保障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不断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发展。
3、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满足人类在审美和实用上的需求,环境艺术也不例外,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环境――人――城市,这三者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的审美现应当是把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综合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思潮多元化、自由化,我们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方面,重视人的各项要求,使之知道并适应环境,才能不断创造出满足使用者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生存环境,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既要以人为本,也要以自然为本、以环境为本、以和谐为本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2充分的认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艺术实现过程,涉及到包括建筑、艺术、生态等很多学科和方面,其构成因素十分复杂,是任何单体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设计者不仅着眼于自然界的自有景观,更要对自然进行加工和再提炼,表现出融入作者感情和理念并且自然不造作的艺术品,因此环境艺术是表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这种人为的艺术作品,主要是指建筑,包括房屋、道路、桥梁、城市规划等等,如果没有周密的艺术考虑,就等于乐队失去指挥,电影没有导演一样,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城建与环艺创作中,未能对造型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材质关系及外轮廓线等问题进行整体综合的考虑与研究,在风格上就不能正确处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关系。
3.3高效的管理
在现实城市环境设计及实现时,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高效、严谨的管理,常常出现急于求成、赶时间、赶任务的现象,导致设计和施工粗制滥造.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和领导者,应该杜绝此类浪费资源的现象,组织健全各级环艺、城建指导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在立项环节就严格把关,严格审查,量力投入,尊重科学和艺术规律,只有长远的布局与规划才能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艺术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严格把关,健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资格的审批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城市建设的可靠、安全,使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能够协调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从空间设计、绿化设计以及水体设计等方面出发,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设计,进而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迫使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室内空间设计,由于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阶段的制约,还没有形成既结合国情,又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设计风格趋向,普遍出现照搬照抄西洋或中国古代建筑样式或装饰部件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上公认的以拼凑代替设计的现象。这种只重视形式上的美观无法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家是人们的避风港湾,当面对了一天那样让人紧张而冷冰冰的工作环境,回到家中人们渴望的是身心疲惫的释放和温馨的幸福感。室内居室空间设计也同样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在设计中如何进行创新,便成为共同的探索点。
一、国内外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
国内外在室内空间设计上的区别根本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同,因而导致在价值观和审美观设计理念、设计认识上的根本区别。以中美两国室内设计从根本认识上的不同可以看出,美国室内设计所崇尚的风格是个性化、自然化,对室内设计的认识是整体的,空间的,而非表面装饰的,注重设计,而非装饰表象。拿美国举例,美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有着较好的从业氛围。
1、有的业主完全信任委托和对设计工作的尊重,有明确清晰的投资意向与经营方案,业主只提出要求,设计师负责全面的设计与规划,而国内的设计则是顶、地、四面墙,除此之外要么不设计,要么就无能为力了。此中也有很多的难言之隐。
2、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设计风格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刚刚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急于昭示自己的“实力”和“富有”,于是,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我们自身,都习惯性的认为,凡是好的设计,必是复杂的造型和昂贵的材料,必是罗马柱和抛光花岗岩。
设计行业的更新,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室内设计拓展到室内空间加环境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在由“环境意识”进展到“环境与空间等众多领域的设计范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室内空间设计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二、创新探讨
1、不同类型不同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比如餐饮类的空间设计、娱乐类的空间设计、居住类的空间设计、办公类的空间设计等等,不同种类的室内空间设计要遵循不同的原理,不同的规范,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只掌握一些简单的原理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研究多种学科的知识,从中吸取养份,提高自身的修养,多实践,多积累,同时还应头脑灵活,不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全面和扎实的知识,运用创意思维,才能搞好设计。
2、人与室内居室空间环境的交互性
室内居室空间的设计,无非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环境,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交流互动”的环境,以支持人类享受到生存的意义。室内居室空间环境不同于工作环境,它是家人放松心情、随意活动的空间,那么它不应该冷冰冰的,应当给人以“活生生”的气息。当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达到和谐时,人们才会产生舒适感、安全感。
进行室内空间居室创新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室内的空间形态,对其进行巧妙的设计使其具有情感意识。例如卫生间,以前人们认为它只是个方便之地从不认真考虑它的设计。现在的人不同了,宁愿自己的卧室设计简单也不容忽视卫生间的设计以及其空间大小的考虑,它已经成为家庭温馨的一个角落。玄关和顶梁柱在室内空间会给人产生气闷和压抑的感觉,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现象。比如玄关处以半透明材质为主要材料结合一些柔和的灯光会让空间显得空旷一点;顶梁柱可以结合周围的空间结构设计成摆放物品的形态。如此一来,无论是邀请的客人还是只身一人在家中都能和身边的环境相“交流”。达到一种创新意境的体现形式。
3、注重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是由观者对室内环境的亲身体验及对设计内涵的感悟而得来的,研究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离不开对人们心里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室内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环境,它是建筑整体和室内空间形态的有机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存在于观者审美的体验中,它是一种能激发起感觉、知觉、联想、情感等等的群集,抽掉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会破坏整体的印象。此外,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感,受到观者审美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审美认识已经与传统的古典审美标准大不相同。但是空间设计的审美观在相对同一的时间和地域中却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同类人群的审美标准具有趋同的现象,并且某些审美的形式在历史的发展上会出现戏剧性的回归与反复,所以研究形式美的规律和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非凡。
4、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首先,室内空间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或者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做好设计,我们必须细心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发掘人们的需要或者改善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所以在做室内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营造艺术气氛以体现业主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再次,室内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及使用,给我们做室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更好地把新型材料和新技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如何使用新型材料达到我们的设计效果,如何使艺术和技术相结合,让室内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最后,室内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俗习惯。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且有明显的气候差异,各个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不一样,我们在做室内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室内设计必须适合当地的地区特点和习惯,实际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5、加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色彩是一种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不同的社会、民族、信仰、文化教育、性别以及年龄等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也会有所区别。不同色彩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才构成了色彩本身特有的艺术情感和魅力。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色彩的设计也要随着功能的差异而做相应变化。室内空间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来创造气氛。就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而言,高明度和高纯度色彩通常所具有的清新、明朗、纯正、愉快的表情,使用高明度色彩可获光彩夺目的室内空间气氛。总之,色彩是室内空间设计的灵魂,室内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结束语
随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应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空间设计作品,以满足人类对室内空间艺术高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丹.室内空间设计与现代家居艺术[J].艺术评论,2010,(10).
篇8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文化”是管理系统的新的序参量,其第一要素——科学文化的动力功能;核心要素——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高层要素——艺术文化的尽美功能,是管理实践的价值所在。
“2002年中国年度报告”以铁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GDP以8%的增幅居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但变革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而引发新的功能。同时还促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并进,其中最显着的成果是催生了“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结构——即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科学技术,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和企业艺术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以系统方式作用于经济运作过程,并显现能动特性的新的序参量。
本文将对“文化参量”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属性,按其三大参量要素,即科学、道德、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定性分析。并就“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成功吻合,论证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伦理人”的崭新形象的文化成因。
一、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第一要素——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第一要素,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其功能属性在企业中的显现,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即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优先地运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流程的更新或新模式、新标准、新规程溶入营销、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运作过程之中,这通常被称之为现代企业的“科技文化”。且其文化素质之高低,是衡量和代表现代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尺度。用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生产力系统,无疑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构成现代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关键要素。因此,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必然集中指向,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培养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培养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课题。而作为企业,它必定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对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则侧重于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
有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势必提高员工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就能较好而主动地把握机遇,使之在科学上能有所“发现”;在技术上能有所“发明”,使企业处处洋溢着创新精神,而牢牢地抓住科学技术的“首创”性,在产品的研制开发或生产、经营、服务上占尽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旧我新”而立于擂主之位,以确保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企业有了崇尚科学的理念与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撑,员工劳动技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具备了先进的精神武器与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的物化过程,推动着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转化,企业员工将自已的智力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溶入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我们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2.开拓与变革生产资料的结构
生产力这一动态系统的先进性与发展状态,在物的因素上则为生产资料的结构状态及其所吸纳的科技成果。企业的“科技文化”建设,对此就将目标锁定于——一是对劳动资料的变革——以智能化、自动化的工具与设备;快捷而优选的信息;新型的能源;国际国内多渠道的资金——即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资金运动形式去变革劳动资料的结构,以取代落后的设备和陈旧的资源;以弥补资金的短缺与呆滞;二是,与此同时,必然相应造成劳动对象的结构变革,即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以消耗实体物质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步让尽量节省物质资源,转而以取之不尽的非实体性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以代之。或向地球的处女地,向海洋乃至向其他星体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或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高新科技于劳动对象,也不仅仅停留在改变其形状、结构、性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而是更深层次地“创造世界”。由于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日渐涌现和对物质资源的节约与爱惜,它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最终化解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消耗>生成”不等式的威胁。
可见,有科技文化素养的劳动者,与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造成的生产力的飞跃,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中的第一要素——科技文化动力工能的凸现。它不仅仅是企业,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核心要素——道德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系统的相应变革。道德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它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较之法律“惩之于已然”的后滞性,而独具“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深刻、广泛的属性。因此,它对社会的能动促进,其尽善功能不可低估。
由此可知,现代企业文化系统的复杂结构中,道德文化具有“系统核”的性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构建企业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而取其“尽善”之功。
1.社会道德“序变”之果——公民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序变”就是要打破原来的结构,经“无序化”过程达“有序化”,从而构建新的“有序状态”。笔者曾著文预言——随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有序之后,将构建一种“有序的、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系统而代之”。2001年10月,中央所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是我国道德序变之果。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在实施《纲要》,实践“规范”的同时,构建自身的职业道德系统。
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海航,早在1997年就率先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守则》,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海航企业文化格言,以期全方位地建立“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道德文化系统。
2.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主题——职业道德
道德的功能在于,通过人们自觉的行动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惩恶扬善,使人们树立从善如流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财富共同创造;成果合理分享。作为现代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当以《纲要》为本,在企业员工中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在企业文化结构的功能中,它通过“工具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换,以达最终实现企业所追求的“整体价值”。故它集中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渴求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善为荣的“共享价值系统”这一崇高的社会目标。即通过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作用),使企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式运作中,获得“内在价值”——正当需求的满足。并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为社会提供丰硕的成果,以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优化——“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企业,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
3.道德文化尽善功能的实现机制
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在于确保企业内在价值的实现。其机制源于企业“共享价值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所谓“共享价值系统”,笔者在《21世纪新价值系统探究》一文中描述了它的特征——“主体多元易位、组织规范自由、运作协同共生、功能正向共享”。网络化的新型价值系统。而这一新价值系统的建立,首要条件在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道德文化素养。即满足共享价值系统对主体显示“工具价值”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的崇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在共享价值系统中,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即“人控系统”而存在。笔者在《系统功能求解》第十章第三节,“人控系统正向功能之‘根’——共享价值系统”一文中,对共享价值系统的结构作图描述如下——(今将其成果运用于企业,见图1)。
企业道德文化的直接功能,就集中体现在“自律——ZL”(员工道德品质)与“他律——TL”(企业职业道德)的双重屏壁的约束机制,为企业员工的施控行为导向。即企业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创造出企业的价值(系统功能的物化),这种价值除为整个企业员工共享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回报于社会。因为,主体系统协同一致,遵守道德规范。“都那样做”源于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使主体系统的整体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仅对主体系统的一部分有意义,那其他部分就会因“不公”、“不平”而失望,使自已的行为选择失去价值意义。那就必然引发“不一定那样做”的逆向行为,导致企业正向功能的“主体成因”——企业一部分员工的行为失控,至使企业运作协同性的削弱,从而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优化。据此结论: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的实现,非依赖“共享价值系统”的建立不可。因为它是道德文化价值内涵的物质载体。
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高层要素——艺术文化
鲁迅先生曾精辟立论“艺术乃美的凝聚”。这启迪我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科技文化之求“真”与道德文化之求“善”的统一,表现为最高、最优状态的“美”。那就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之最高层次——企业的艺术文化。
1.艺术文化的巅峰状态——“真、善、美”的统一
所谓“巅峰”,并非极限之意,而是指企业艺术文化,与作为基本动力的科技文化和作为核心要素的道德文化组成“金字塔”结构,它位居其上(见图2)。即是说没有“真”和“善”,“美”则失去内容而空有形式。只有“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即科技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各司所能,企业的发展才可取得“尽善尽美”之功。
同时,科技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展现,又标志着人的解放过程不断向前推进。即从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它为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的自由的时间。这种“自由时间”的获得,才使企业进行艺术文化实践有了可能。
2.企业艺术文化的内容——艺术的教育、欣赏、创造
从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大要素,去研究企业文化的动力功能,尽善功能和尽美功能,就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企业艺术文化的实践内容,而不至停留在仅仅追求展示企业形象和特征的标记、歌曲、口号、环境、服装、广告等外在形式。
(1)企业的艺术文化教育
对企业员工的艺术教育,同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如“金字塔”结构所示前因后果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艺术教育又必须紧紧围绕前两者进行。企业的艺术教育,重点不在艺术理论的修养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员工懂得求“真”,从“善”的完美统一,即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科技与道德教育的成果。深刻理解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当遵循“两个尺度”——一是科技文化所代表的“真理尺度”;二是道德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尺度”。
(2)企业的艺术文化欣赏
现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与之俱来的高生产率。这就使得在时间分配上,绝非将员工死死束缚在生产岗位,成天为完成生产任务而拼搏。而具有还以员工相对“自由时间”的可能,让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同海航“力图创造一个能够使人才成长,工作和生活质量高,宽松有序的企业环境”。这就为组织员工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条件。
由于艺术的门类广阔、形式多样,个人的爱好也有所不同,既然是“自由的时间”与“自由的发展”,则不必强求一律,企业可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起组织作用,让员工充分享受艺术之美,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员工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给企业增添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量。
(3)企业艺术文化的创造
企业艺术文化创造,是既有一般形式,更有特色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型的企业里,它首先着重在产品的内在功能、质量与优美的外观设计和谐统一。其次是艺术而新颖的包装设计,这两者都在“以人为本”,“主次相宜”的原则下进行创造,成为企业艺术文化水平的制高点——使产品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使服务成为如海航人所渴求的“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典范。
就一般企业而论,在艺术文化的创造上,都共同面临企业的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和参与社会交际、公益、新闻等活动中的企业形象问题。这既有不同行业特征的要求,又有以“真、善”为本的共同原则。非如此,难以求得企业艺术文化的功效。比如,以广告设计为例,如果失去了“真、善”原则,“艺术性”越强,反而成为恶性十足的骗局而危害社会,谈何“尽美”之功?又怎能称之为“艺术创造”?
可见,企业的艺术文化实践,较之专业艺术部门的实践,企业当偏重艺术内容的客观、真实。对艺术的虚构、想象、夸张、错位等主观技巧的运用当慎之又慎。也可以说对艺术主观属性有筛选而非全然吸收,是企业艺术文化创造的独有特征。
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主动积极地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企业本身所蕴含的科技、道德、艺术文化于生产力中的“自组织机理”,提升到人们主动地促进、建设与参与。这就是:企业科技文化,在生产力的自然上升过程中,既“自组织过程”中,加入了人的自觉促进这一新的序参量,促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源动力;企业道德文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依附后滞补充的“游戏规则”,变为道德文化的超前引导;企业艺术文化,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美”的被动满足,飞跃到主动追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参量所凸现的自觉促进之“动力功能”,超前引导之“尽善功能”,主动追求之“尽美功能”的轰然击世,促使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了“伦理人”的高度。这种提升与吻合完全符合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正是本文关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所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商业;空间设计;合理布局;空间规划;元素
1 商业空间的类型及其特点
1.1 专业商店
也可称为专营店,它是各个行业中经营与本行业有关的商店形式,并不是品牌店就是专卖店,它存在于商业步行街内、商场百货、购物广场内,随着时代的进步专卖店也越来越细化了。
1.2 百货商店
它经营的范围非常广,如鞋帽、服饰、珠宝、化妆品等,它是由大建筑物构成,根据自己经营的门店类型进行布置,分隔自己的销售区。
1.3 购物中心
是指将多个建筑物组合、联系到一起的商业设施,大型的开发场地设有停车场、绿化广场、百货商店等。
2 商业环境的空间设计
2.1 商业空间的规划
商业空间规划可分为室内空间的平面规划、室内空间的流线关系、空间立面规划、装饰物的点缀。
(1)平面规划。是指在充分了解建筑结构、使用性质、规模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的规划和安排。关于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功能分区而言,平面规划是在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展开的设计,性质不同其功能分区也有所差异。[1]在设计师进行初步设计规划的时候需要将原始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分清空间主次,主要的位置布置主要的空间,次要的位置布置次要空间,在功能分区划分上要避免相互打扰,同时又要相互联系紧密,使主次空间各尽其职。
除了我们对平面图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外,还要对流线组织进行合理的分析,流线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空间的使用质量,商业空间的流线设置是复杂多变的,使用性质功能的不同其流线规划也各不相同。
(2)立面规划。它是指围合平面区域的垂直于立面空间的界面。例如,商场里的墙面、梁柱、立体的家具装饰等,立面空间是在建筑空间前提下所创作的空间规划,设计师在充分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平面布置规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垂直空间。此外,立面空间也是风格要素的体现所在。
2.2 商业空间的内部分隔
商业空间内部分隔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在空间的平面与垂直方面进行联系并且分隔,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空间需要。分隔除了以功能划分为依据意外,同样如形式、组织、比例等方面也可以进行分隔。[2]
2.3 商业空间的过渡和引导
是对消费者进入主要商业空间而设置的过渡、渐进的空间。例如,娱乐场所、酒吧、休闲场所等为不让强烈的光线对比而对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急剧变化的感受而在入口、休息等候区都设立了减弱光线的过渡空间。
2.4 商业空间的序列
消费群体会在商业空间活动每个环节进行参与过程,活动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例如,在商场购物时,首先要了解该商品,然后试穿,接着比较选择,最后完成购买。这样的一系列行为都是有序设计的安排。设计师可在有限的空间对商品层次、过程进行设计增减,为经销商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3 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元素
3.1 界面
(1)界面的概念。它是指室内的围合体,是设计师设计的重点,界面不止具有功能性也具有结构性。它是设计师创达设计思维的载体,关系到设计方案能否采纳和能否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2)顶面。顶面作为围合空间的上方,其作用和影响大于地面铺装的效果,其中天花处理在商业空间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墙面。是垂直于平面区域的立面造型,是视线的焦点,其中墙面设计包括墙面的形态、墙面的材料等
(4)地面。地面是人们进入商业空间最先感知到的界面,需要注意的是地面的设计材料的使用要与整体空间有一定的功能联系。地面设计可划分领域,形成独立的界面空间,同时是空间流线的承载体,起到导向作用。
3.2 色彩
色彩是构成形态的三大要素之一,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效果是直观的,例如,故宫的颜色多用黄色给人以庄严、厚重的感觉,而现代的设计则多用玻璃幕墙给人以轻盈现代的感觉。[3]色彩是最容易被感知的要素,没有不好的色彩,只有不好的搭配,因而我们在进行商业空间室内设计时更加注重色彩对比和调和,相辅相成的作用。
3.3 材质
材料就像是商业空间的外衣,通过材料的装扮展现出不同的表情。要求我们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前要对所做的材质的特性和使用效果熟知掌握。
(1)木材。木材在商业空间中常被使用、应用广泛,其优点是强度高、延展性好、易加工,可应用于墙板的内侧隐藏施工,也可以到外部给人以亲和的心理感受,但也具有易变形、易燃等缺点。
(2)石材。它的种类有很多,装饰造型也各有各的特点,石材可分为大理石、花岗岩等,多根据应用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石材,其中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抛光和毛面两种类型,前者表面光滑多应用于地面或墙面,而后者质地粗糙多应用外立面。[4]
(3)陶瓷。陶瓷在商业空间中常常被应用,其中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釉面砖、抛光砖、仿古砖等,它的耐磨性能和清洁度要比石材要高,其纹理可以仿壁纸、木材等装饰材料。[5]
(4)壁纸与织物。人类天生就对弱软温暖的事物产生好感,而壁纸和织物具有柔软、舒适独特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商业空间设计中可柔化空间氛围,可大面积的粘贴于墙面或顶面中,以营造温馨的气氛。可根据空间设计的风格定义壁纸或织物的样式。
3.4 绿化
热爱自然是人的天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以调节改善商业空间的气候,降低室内的噪音以成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的普遍选择。
(1)绿化的作用。绿色清新的环境给人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化了建筑装饰的空间形态。同时绿色植物可作为软装饰进行空间分隔,较容易吸引眼球并起到装饰的效果。
(2)绿化的布置方式。其中装饰方式有许多中例如在重要区域展示绿色植物以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注意,增添其活力。还有在一些阳角阴角出布置绿色植物以起到柔化空间点缀空间的作用。还可将绿植悬挂于高出,营造空间层次错落的感觉,以减弱生硬感。
4 结语
商业空间是一座城市中最能直接反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应用于商业建筑空间的内部设计,例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等这种内部建筑空间。同时商业空间也更加注意人的参与体验,更加注重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轻松的消费环境,在我们今后的设计中更应具有创新点。作为当今时代的设计人员我们更应考虑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和时代的变化,为消费者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商业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袁元.商业展示空间中的“围与透”[J].现代装饰(理论),2014(05).
[3] 马清运.商都――商业刷新都市[J].装饰,2005(02).
[4] 梅舍(瑞士).商业空间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协作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1年开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在学校得到开设,并被国家列为学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近几年来,在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的发展和研究还不够成熟,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上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笔者在湖北省武汉市随机抽取了部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统计,作为―线的教育工作者,有96.3%的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表示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协作学习要求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等。虽然协作学习有不同形式,每种形式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对于任何一种协作学习来说,都必须具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加工。[1]
协作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本研究以协作学习思想为指导,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实验平台,采取行动研究法研究并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协作学习的教与学的模式的构建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和提出了在应用该模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二 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的初步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协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交流;二是,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三是,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分别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第一要素,情境:在信息技术协作学习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内容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二要素,协作: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着学习主题和本组的学习目标,开展组内协作,共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第三要素,会话:通过搭建一个协作学习平台,让学生之间方便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第四要素,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的知识。
笔者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针对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与学的不足试着构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协作学习模式。这种协作学习模式包含三大阶段和七个主要部分(见图1):
1 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及目标的确定”和“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内容及目标的确定”部分,首先是根据教材选择适合协作学习的内容,然后确定学目标和小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确定学习主题。“协作学习环境设计”部分包括学习资源的设计、课堂讨论环境的设计和学习博客的设计。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主要基于博客学习平台,在学习博客中设置“学习任务安排”、“学习分组名单”和“各小组学习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另外,“学习资源的设计”和“课堂讨论环境的设计”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
2 实施阶段:该阶段包括“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协作学习活动成果汇报”。利用学习博客进行协作学习,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有“竞争”、“协同”和“伙伴”,学习者可以加以利用。另外,在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且在设计中要考虑学习中的突发事件。最后,对于学生在博客中完成学习的任务情况,通过发送邮件开展自评和教师与其他学习小组人员通过博客留言进行评价。
3 评价与总结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同时,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另外,教师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观察日记、及课后访谈,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对协作学习活动策略经行修改。
图1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协作学习过程的模式
三 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行动研究[2]
1 行动研究的概念及研究目的
行动研究指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一般经过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本次行动研究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武汉版)第十课、第十一课;初中信息技术第六册(武汉版)第二课。教学对象:武汉市四十九中初二(3)班,共40人。研究目的:探讨图1所设计的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的可行性和对利用该模式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对策分析。
2 协作学习模式开展的前期准备
(1)首先根据研究的需要申请一个班级学习的博客(blog.省略/ssjz23),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博客中的学习资料。
(2)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合理分组并确定协作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活动。
3 协作学习模式应用的开展
(1)第一轮协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研究目标:让学生初步体验网上协作学习模式,并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模式; 研究的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武汉版)第十课网上购物
计划:
第一步: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协作学习教学活动方案。
第二步:创建班级学习博客,利用博客布置学习任务和提供学习资源。
协作学习过程:
第一步:告诉学生班级学习博客网址,简要介绍博客及演示博客的使用方法。
第二步:学生利用博客查看分组名单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以博文的方式呈现)
第三步:任务完成要求:通过小组协作,在word中对搜索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把编辑好的文字资料发表到博客中的评论中;留言要用实名。
第四步:通过小组间竞争方式开展协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同学,组内同学给予帮助,如果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老师给以指导。另外,课上对完成任务快的组给予及时评价(课后对学生提交的作业逐个进行评价)。
观察:
一是,学生对博客网址的输入、留言功能的使用熟练度存在个体差异,并且学生对学习主题任务的理解存在差异。
二是,组内、外同学间协作学习能力还很欠缺。同学间不善协作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不是组内同学一起思考试着解决问题。
三是,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中,作业有如下问题:1、递交的作业放错位置。2、盲目摘抄网上的文章,自己没有对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加工。3、作业内容与主题无关。
反思与改进措施:
本次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开展,根据课前与课后的观察结果,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学生初次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学习还不适应,缺乏协作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其二,学生对博客使用不熟练,导致有些学生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其三,网速影响协作进度。
在下一轮的计划中,需采取以下措施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是,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明确自己任务和作业递交方式及递交方法,并逐步让学生熟悉这种教学模式;
二是,学习活动中对重点问题教师要强化;
三是,鼓励学生通过集体协作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组内协作;
四是,教师通过监控和及时反馈方式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控制。
(2)第二轮协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研究目标:让学生熟练应用网上协作学习模式;研究的教学内容:初中信自己息技术第三册(武汉版)第十一课“音乐之旅”。
计划:
第一步:对协作学习任务明确要求:a.协作学习结果反馈禁止盲目摘抄网上的文章,须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加工分析、留言字数不少于50字、实名留言。b.通过给老师发E-mail的方式,对自己完成本次学习任务进行自评(评价内容包括:自我任务完成情况,与其他同学协作学习情况)和互评(评价本组其他组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评价老师(你认为老师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设置的学习任务是否合理、学习时间安排是否恰当和你希望怎样开展网上协作学习的活动等)。
第二步:研究协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的使用策略。
协作学习过程:
第一步:利用博客提供的资源网址,小组协作完成主题任务,并通过博客留言的形式进行学习结果反馈。
第二步:组织组内外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观察:
一是,本次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从博客中顺利找到本组的“学习任务安排”,75.2%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是,学生通过前一轮的学习,其资料搜索、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是,本次研究中通过采取措施,错开上网的高峰期,缓解了网速过慢现象。
反思与改进措施
通过课上和课后的观察与访谈得知,98.3%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协作学习方法。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本次学习任务,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小部分学生对本课程还是没有足够重视,教师要通过加强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增强师生互动,吸引这小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及参与兴趣;
二是,组内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互相监督能力还需加强。把学生从以往的学习模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和小组间、组内的协作,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教师应在每次开展学习之中强调与引导学生的协作方式并制定相应协作能力评价标准鼓励学生间的协作与监督。
(3)第三轮协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研究目标:通过对前两轮研究中出现问题进行探讨,制定相关解决策略,并通过该轮的实施研究协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步骤和方法;研究的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第六册(武汉版)第二课“ 舞动精彩瞬间”。
计划:
第一步:根据前两轮学习情况,总结信息技术课上协作学习模式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第二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协作学习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模式。
协作学习过程:
第一步:讲解并演示学习网站、“数码软件”的使用方法、常用功能,并在学习网站上下载“数码故事”软件。
第二步:主要学习任务:为电子相册制作相册封面;添加照片,并且对照片进行简单的编辑;在电子相册中灵活使用“转场效果”和“镜头效果”;为电子相册添加合适的音乐和字幕。
第三步:学习要求:各小组成员打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先进行自主学习,至少添加3张照片。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在小组内进行探讨。(结合网站进行讲解);每个小组成员按要求完成一份电子相册,尝试应用刚才提到的效果。照片不少于5张。
观察:
一是,组内协作学习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部分同学愿意和其他同学分享操作方法和学习心得。
二是,学生比较关注操作技能的获得,然而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独立思考。
反思与总结:
通过课后访谈和调查,90%的学生认为协作学习模式给予他们自主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不过,在学习中,还需要加强对协作学习模式进行有效监控和引导,以便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这次学生通过本地学习网站学习活动中,克服了全班同时上网时网速过慢的现象。同时,学生利用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更明确。另外,在网站首页增加“师生互动”栏目,并设置超链接指向班级博客,便于学生和老师及时交流,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其他同学分享。
四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协作学习模式的修改与完善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我们得到经修改完善后的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的具体设计方法,本文作者发现,在设计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协作学习活动时,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协作学习主题的选择与布置、协作学习活动过程的监督管理、协作学习结果评价标准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经修改后的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协作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模式结构图
从图2可见,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协作学习主题设计、协作学习活动过程的监控与指导、协作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图1所设计的模式中存在不足及所缺乏的部分。因此,经过三轮行动研究后在这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1 协作学习主题的设计
协作学习主题的设计教师要选择合适开展协作学习的学习主题。首先,不是任何学习主题都适合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主题任务应选择一些能培养学生资源整合应用能力和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学习主题。其次,在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协作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以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主题发生偏离。再者,应探索设置学生竞争性、自主性选择分组学习任务的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与图1不同的是多了一个“课堂讨论环境的设计”部分。在三轮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往往成绩好的同学更喜欢发言,并且其发言内容也容易受到小组内的认可,而成绩差的同学很少发言或不发言,即使发言也不能被小组成员认同,导致小组协作结果也就是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结果。这致使本意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参与演变为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在主动参与和积极参与,而成绩差的同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因此,“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时要认真考虑的环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采取人人发言并做发言记录,在“学习活动总结反馈”环节多请成绩差的或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参与,教师也要多多鼓励这类学生,以便人人真正参与协作学习活动。
3 学习过程监控与指导
在图1中没考虑学习过程的监控与指导环节,在三轮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习者在无监督情况下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和参与协作学习活动,甚至协作学习活动中做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应进行有效监控,以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防止学习内容与目标的偏移。
4 学习结果的评价
在协作学习模式的实施阶段要强化 “学习活动评价”,这样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监督意识、自我评价意识的形成。同时,教师要针对每个学习主题制定相应评价方案,并让学习者了解这个评价标准以便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部组员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还应制定激励办法,诱导学生个个争当“学”、“学习标兵”。
五 总结
协作学习模式在不断的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三轮行动研究中,我们得到了相对稳定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和进行的问卷调查及学生、教师访谈,我们认为协作学习模式能促进学习效果,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加工能力、知识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交流信息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协作学习的理论研究, 而且为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协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方法指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参考文献
[1]Damien Hutchinson. Teaching Practices for Effect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OL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Vol. 18(3), 2007.
[2]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3-224.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Secondary Schools
ZHANG Hong-bo ZHAO Wen-qiang
(School of Educ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Propo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s the guide,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and build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 of the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classroom in secondary school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ability of collaboration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coruse, Ability to obtai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management capacity,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can also expect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 上一篇:有机合成前景
- 下一篇:高中化学的方法与技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