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篇1

第一,地方性原则。地方新闻传播中的地方性指的是生活习俗特色、语言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环境特色和地域特色等方面与其他新闻类型存在的差异,所以,地方新闻传播过程应符合地方性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保证其所制作的新闻更加符合地方观众的需要,更具有亲切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地方特色。第二,新鲜性原则。对于地方新闻的传播过程来说,因其距离新闻发生的现场更近,因而地方新闻具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性优势,然而,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是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若新闻采编过程遇到较大的困难,则采编人员会畏首畏尾,导致新闻信息的流失;第二是缺乏求新意识,缺乏提炼和挖掘新闻的能力,不愿抢新闻;第三是新闻的传播条件受到限制;第四是新闻传播版面有限,导致新鲜性流失。因此,地方新闻采编人员应主动提高其提炼和挖掘新闻的能力,抓住新闻的新鲜性,提高地方新闻的传播质量。第三,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其与新闻信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脱离了客观性的新闻就失去了真实性。地方新闻传播过程的客观性原则,需要从下述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是在客观性报道中融入指导性新闻,尤其是地市级报纸通常为机关把,因而其基本功能为新闻的指导性,而要避免盲目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对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应用方法进行准确把握,也就是应保证地方新闻传播过程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具体性。第四,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所有新闻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新闻传播权威性提高的基础,因而真实性原则对于新闻工作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地方新闻传播也应遵循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新闻的传播影响力较小,且传播范围有限,因而读者的层次较低,新闻批评能力较差,所以,地方新闻传播中的真实性观众也通常不会进行认真思考。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也是地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地方新闻的传播范围越小,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就越小,接近性也是观众对新闻价值进行客观衡量的基本标准。不论新闻传播媒体是怎样的级别,都应符合真实性原则,否则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2地方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一,批评更加困难。由理论方面来看,舆论监督、批评和正面宣传三者之间并非相互对立的,然而,在实际进行批评报道时通常会面临较大的阻力与障碍,与省级和中央新闻媒体相比,地方新闻的传播存在更大的困难,因而所需的勇气也更大。由于地方新闻的传播范围有限,并需要与新闻当事人直接联系。部分批评新闻稿件刚刚出现,便会招致相关当事人的反对,有些当事人甚至会直接动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施加压力。一般情况下,与基层越接近的媒体,其传播批评稿件的难度也会越大,这也是地方媒体较少出现批评性报道的主要原因[1]。第二,参与性更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渐深入,群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观念也在逐渐加强,且很多的观众都希望通过屏幕或是报纸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新闻。大量地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的出现,都为群众参与新闻传播过程提供了可能。乡镇企业目前也逐渐成为了地方新闻的主要关注对象。群众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广播电视所发起的各类活动,主要包括卡拉OK、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第三,服务更直接。地方新闻传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由地方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来看,其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涉及商品供应、文化教育、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县级以下的广播台站中,气象报道是一项基础性且十分重要的服务项目。天气预报也成为了大部分农民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的首要关注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旱灾害信息、病虫害防治及发展情况、技术指导等也都是农民的主要关注点。第四,宣传更有力。在舆论导向和思想宣传方面,地方新闻与观众距离更加接近,因此,只要其符合新闻事实、观点积极争取,则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树立更强的权威性。由电视广播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因而更加易于被人所接受、相信和关注,所产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在报道人均收入、交通治安、市场物价、经济形势等新闻时,相关的数据和事例越贴近当地实际,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第五,要求更严格。在地方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越高,所受到的检验也更加严格。由于地方性新闻更加接近受众,甚至是很多受众亲眼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因而也要求新闻具有更加严谨的真实性,一旦出现新闻信息失实的现象,则会立即被受众所发现甚至批评。第六,受众最关心。因为地方新闻更加贴近受众的真实生活,甚至是受众所亲身经历的,因而其新闻内容更加受到受众的关注。全省性或是全国性的普通性新闻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远低于本县或是本地区社会法制或治安、违法违纪查处案件、伪劣商品曝光、市场供应以及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新闻;人们对于本地区劳模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的劳模;当地受众对于文化和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方面新闻的关注也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相同事件。

3总结

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视频;新闻编辑;视频编辑;编辑人员;网络视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的媒体日益受到巨大的挑战,生产境遇愈发引人关注。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是传统媒体中最具吸引力与受众人气的媒体平台,其发展步伐甚至一举一动都深受电视受众的关注。电视台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就是开着电视新闻的采集、编辑、制作和播出,其中新闻视频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衡量电视台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工作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播出质量,必须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电视台推进新闻战略创新与内容平台的再造,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工作也必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需要着重加以研究。尤其是针对电视新闻视频编辑的相关课题,更具理论和现实的双重研判价值,对于电视新闻发展也有指向性的影响。

所谓的电视新闻视频,指的就是以视频形式存在的电视新闻,即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视频节目。因此,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工作就意味着电视新闻的编辑,其核心战略地位不容小视。所以,必须着重强调和分析电视新闻视频编辑的原则,为电视新闻视频的采编和制作奠定基础。

首先,电视新闻视频编辑要坚持真实性、可靠性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真实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和基础,也是电视新闻视频编辑的首要原则。所谓电视新闻视频编辑的真实性,其实就是指编辑人员在对电视新闻视频进行各种处理、编排、剪接或者后期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新闻的主体价值,要把视频体现出的新闻价值和线索真实的呈现出来,要确保核心的新闻内容不流失、不虚假,能够为真实、确切饿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要让电视新闻视频是真实可靠的,这样才能确保电视新闻视频真正服务电视受众,展现出电视台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其次,电视新闻视频编辑要坚持完整性、内容和主题优先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电视台的新闻呈现形式大都是以视频为主体的,视频也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重要标志。比如,电视台的新闻视频可以实现声音、画面、文字、图像等完美的结合,而广播新闻、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则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要更加珍视电视新闻视频的这一优势和特性,要广泛开展有效的视频编辑工作,确保新闻视频的内容是完整的,即时长要适度的加以控制,但是视频编辑、裁剪甚至合成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新闻主题不偏离、视频内容不走样。简言之,电视新闻视频编辑要把新闻核心的主题和内容完整的呈现出来,这样才能确保电视受众接收到正确、完整和真实有效的新闻资讯,电视台的服务才能得到展现。所以,以内容和主题优先的原则,同时确保电视新闻视频编辑的完整性,这对编辑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视频编辑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

此外,电视新闻视频编辑还要坚持创新性与技术性结合的原则,确保新时期的电视新闻视频更加符合时代潮流与发展大势。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从根本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必然对传统媒体造成极大的冲击。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主力军和桥头堡,必然是“首当其冲”。基于此,电视新闻视频编辑工作也要充分上述内容,要更加尊重时展的趋向,要引入更多技术性手段,丰富视频编辑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不断推进电视新闻视频编辑创新。如,电视新闻视频编辑要使用新型编辑软件和形式,要融入更多现代化的技术模式,注重与微博、微信等流行技术的结合等。要千方百计的提升电视新闻视频编辑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形成完整的编辑体系,在追求内容优质的前提下提升视频编辑的趣味性,真正发挥出新闻视频编辑的技术优势,确保编辑完成的视频新闻成为电视台的重要“武器”。

通过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电视新闻视频编辑工作是电视新闻节目播出之前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播出质量和品质,必须高度重视。要确保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施更为有效的编辑策略。

其一,针对不同内容、质量的视频内容,要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编辑,确保编辑后的视频内容更加符合电视台的播出标准,同时提升新闻播出的水准。如,记者在一些民生新闻的拍摄或者暗访过程中拍摄的新闻视频,由于设备及技术原因很难确保视频的画质和清晰度,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进行有效的编辑和后期处理。因此,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员在从网络或者民间找到新闻资源进行处理加工的时候,需要理清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委进行画面和组织和视频的裁剪。由于民间人士是很多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因此在进行视频画面、相片或者音频文件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反复向亲历人员进行核实,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新闻。这样做,不仅是是为了确保电视新闻视频的真实性,而且也是电视新闻认真负责的基本表现。

其二,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要协调好视频内容与视频品质的关系,运用多种编辑方式和手段提升视频的整体观感与质量。比如,在编辑视频的过程中,常用的编辑软件包括PR、Edius、Sony vegas,还有专门做特效的AE等;此外,一些大型电视台的新闻视频编辑都力求实现软硬件的结合,包括索贝、新奥特、大洋等运用,能够实现包括特效、剪辑、编目、检索等着在内的多种功能,大大提升电视新闻视频的画面与观看效果,更加适合用于电视播放。

再者,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还要注重借助网络的力量,即把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相结合,开展更具丰富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技术的异军突起,电视新闻视频愈来愈多的采用网络新闻的视频资源,同时二者之间的互通也为电视新闻的编辑创新打下了基础。网络新闻视频包含的内容更多,涵盖的范围更广,传播的效率和面积也大幅提升了。例如,网络视频新闻的优势之一就是形象性、可感性,这就需要视频新闻的画面要具有现场感,能描绘生动真实的现场环境,传达富于感染力的现场气氛。当对网络新闻视频进行编辑并使之转化为电视新闻视频的过程中,这种现场感既可以用全景式的画面加以表现,也可以通过某些细节镜头加以刻画,对于编辑人员来说这一点格外重要。

除此之外,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还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和措施,提升视频新闻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除了影像与声音外,视频新闻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一些辅的手段,例如,字幕、图片资料、分析说明性图表等。

综上所述,新时期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工作面临着多重的考验,要求编辑人员要更加敏锐,采取多种的创新化编辑思路和策略,不断提升编辑的实际效果。电视新闻视频的编辑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立足于电视新闻的发展和服务要求,不断推进视频编辑工作的进展,发挥出电视新闻视频的核心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 谢春梅. 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新探[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2] 邹纯洁. 电视新闻编辑在和谐社会下如何创新[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3)

[3] 刘荟.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篇3

关键词:付费采访 新闻伦理 传媒市场化 有偿新闻

“付费采访”是指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得到某些“独家新闻”而付给被采访单位或个人一定的“报酬”。“付费采访”是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是新闻竞争手段的一种异化,它迎合的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论。

各方对付费采访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则从新闻伦理的角度予以分析,探究付费采访的是与非。

一、付费采访引发的伦理冲突

付费采访是媒介产业化的产物,体现了媒介产品鲜明的商品性,对新闻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伦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是个体道德与制度道德的体现形式。因而要研究伦理势必要先研究新闻道德。

1.付费采访失范的表现

付费采访本来不是就要给“一棍子打死”的事情,但由其却引发了一系列失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乱付费采访”和“付费乱采访”这两个方面。

(1)乱付费采访

乱付费采访是指在付费采访中竞相哄抬价码,这样极易造成采访秩序的混乱,强势媒体以其财力物力支援而越来越强,弱势媒体则因无力竞争而渐弱下去,长此以往,话语权将会愈加集中,这对公众的知情权是一个极大的伤害。

(2)付费乱采访

付费乱采访是指我付费了,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甚至备好了一问一答的详细台本。也就是常言的“找托”,这样一来,采访不再是采访,而纯粹沦为演戏。

2.付费采访中价值观念的冲突

(1)主导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

调适社会价值冲突,首先要努力吸引各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确立一种主导价值观,并使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义与利、理与欲等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之间保持适度平衡。其次,还要承认边缘价值观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对它们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人们价值取向的自由。当然,必须对边缘价值观主动地适度地进行调控,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确保社会既稳定又充满活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无疑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以面对“付费采访”现象,我们在鼓励社会大众免费受访的同时,应该承认“付费采访”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并尊重一些人要求付费的自由,但必须认真地对之加以调控和正确引导。

(2)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具有双重性,即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作为价值的主体,他有人的需要和享受的满足,作为价值客体,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前者是指个人通过实践去创造价值,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后者指通过实践去创造价值,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利益的正当满足是社会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而社会利益又为个体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因而,只有兼顾社会和个人,才能较好地解决价值冲突,才能在冲突中寻找新的价值世界。所以,在面对“付费采访”这一价值冲突时,应该既要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要兼顾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

价值总存在于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之中,并通过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实现。没有手段性价值的现实化,目的性价值就会变成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同样,没有目的性价值的理想,手段性价值则会陷入盲动,导致实用主义和功用主义泛滥。处理价值冲突,必须体现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手段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因此,在媒体舆论导向中必须把集体主义这一价值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价值目标,即在实践中提倡讲道德、讲奉献、讲理想。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切实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反对那种仅以一己之私利出发和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

3.付费采访中德与法的冲突

在付费采访中,主要体现为对知识产权和劳动权的争论,赞成方认为付费采访是对采访对象个体劳动和知识产权的尊重,反对者则从道义的角度批判,认为应无偿地为社会作贡献,并且受访有利于采访对象扩大知名度,不应再收取费用。笔者在上文中已论述受访收费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只受劳动法保护,至多只能算是劳动报酬,不收费则另当别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合理处理好德与法的矛盾冲突,防止处理不当而致使付费采访走入极端。

二、付费采访下的新闻伦理理性回归

付费采访是媒介产业化的产物,较多地体现了新闻媒介的经济属性,但由于其对社会公益的忽视,引起了学界与业界长时期的争论。笔者认为,付费采访并非不可行,但是必须树立基本的可行性底线。

1.坚持社会责任论,维护公共利益

社会责任论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是在1946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业》中正式提出的,它认为,报刊自由传统观念的哲学基础已被现代知识界深刻的思想革命所摧毁;古典的放任主义的经济学已被几乎所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所摈弃;思想自由竞争的公开市场在现代社会中不复存在。因此,它从指导思想上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包括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与责任、强调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等。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付费采访也不例外,只有在“社会责任论”这一理论基础上,付费采访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2.坚持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坚持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首要的便是坚持无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才会忠于职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会充当党群联系的桥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后记

总之,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过程,使得新闻采访活动具有了经济性特征,付费采访也就应运而生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媒体采访是公众知情权的落实渠道,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付费采访不能无休止的蔓延和泛滥,否则必将损害新闻业的道德基石,损害媒介的市场秩序,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著,李青藜译,《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良荣等著,《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4

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概况

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2.1亿,网民人数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预计2008年将成为世界第一。70%的网民在30岁以下,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从网上获得信息。目前我国网站数量已达150万个。网络媒体发展势头之猛、速度之快,网民人数之多,有目共睹。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迅速扩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到目前为止,中国上网的报纸已经接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超过100家。与此同时,网上新闻的传播在受众中的影响也大大提高。这些传统媒体设立在互联网上传播新闻的站点,由于其母体多是我国一流的传统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形成了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上这些媒体保有了一贯的负责求实的严谨作风,它们在受众心目中的信誉度依然很高。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有其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比如,权威性不够强。由于其新闻来源渠道多样,更新频率较快,使得网络新闻在文字和事实上普遍存在草率的现象。

网络媒体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其公信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理论缺失,淡化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说话,理应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不但要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真实可靠,而且要求新闻事实从整体与个别的联系上包括环境与条件、结果等都必须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在部分网络编辑中渐渐地淡忘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谣言什么是事实,丧失了起码的辨别真伪的能力。近年来,一些流传甚广的假新闻,追根究底大多是从网上的,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们对网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同质化严重,加剧假新闻泛滥。如今在网上看到的新闻很少有属于网络媒体自己的原创性新闻。而大多数的新闻网站主要依靠从传统媒体上剪贴和拷贝,充当新闻报道的“二道贩子”。网络编辑有时会省不少的心,但由此而引起的以假贩假、以讹传讹成了多数网络媒体易犯的通病。假新闻一旦出笼后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会不胫而走,很快出现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上。某些虚假新闻由于在网上被反复地“复制”,还会产生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

网络媒体如何提高公信力

虽然网络媒体在提升公信力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加困难,但是公信力对于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公信力的媒体,无法在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有存活之机,那么针对网络媒体现有的一些公信力危机,如何才能提高其公信力呢?

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专业的采编队伍。任何组织、企业持久的发展最终依赖的都是优秀的人才队伍,网络媒体也不例外。网络媒体必须像传统媒体一样需要真正懂行业、懂媒体经营、熟谙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网络新闻人。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主要由两种人才构成:一种是由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转换至网络媒体;另一种主要是从社会或高校招聘的,他们中间真正学习新闻、比较懂新闻的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少的。网络媒体和新闻教育单位应该使他们正确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正确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只有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找到适合网络媒体的新闻采编方式,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积极有效的新闻传播。

加强中国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自律意识。首先从道德意识来讲,当然主要从作为网络媒体这一行业自律角度来说,我们应加强对新闻传播者的新闻伦理教育,强化其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自我约束。作为网络媒体的经营者,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制定公约或一些激励形式达到目的。2003年12月8日,由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等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正式出台;2004年11月5日,浙江网络媒体论坛在杭州举行,会上,54家网络媒体签署了主题为“崛起、发展、责任”的《浙江网络媒体杭州宣言》。这些都是网络媒体从业者对网络自律决心的一种体现,也是期盼中国网络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所达成的一种共识,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业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采编管理体制。现在网络媒体运作的一个特性是,网站编辑往往以个人的判断和选择来新闻,把关人的责任是由一个人来承担的。在涉及国际、国内时政以及重大突发事件时,这种把关机制受到了严峻挑战和质疑。假新闻的成因,是网站编辑过失性错误所致,并不是网络媒体故意制造假新闻。对重大突发新闻的核实求证,是媒体工作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往往被忽略了。在政府有关机构对网络媒体的传播行为进行专门监管的同时,网络媒体应借鉴传统媒体采编机制,对新闻来源进行严格把关。同时,网络媒体应将新闻传播与商业行为严格区分开来,使其处于各自独立的地位和运营模式。

增强经营者自身的公信力意识。网络媒体经营者要认识到公信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丧失却可能是在瞬息之间。特别是我国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经营者们,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我们的网站是党和政府在互联网上的喉舌,应该成为网络媒体中重视公信力的楷模。如果我们仍盲目求快,准确性原则往往被置于抢时效之后,势必造成网上信息的混乱、失真,缺乏权威性和影响力,导致媒体最终丧失公信力。

高度的公信力是媒体的第一生命,增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是我们每个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尽的责任。社会公信力提高了,中国网络媒体的春天也就真正到来了。

篇5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起因;问题;措施

一、电视新闻讲故事的起因

新闻故事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大众报纸时期,从字面上来讲新闻故事化就是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一则新闻。我们知道新闻一般为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内容被包含在了开头简单凝练的导语之中。正文部分则是对导语进行补充说明或者是对细节进行更加全面的介绍。但是随着国外传播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受众都觉得运用倒三角形结构的新闻较为死板、枯燥,不能吸引阅读兴趣。所以新闻故事化在探索中得到发展。这种方式最早在美国CBS新闻栏目60分钟中得到应用,这档看似枯燥无味,探索国内大事的新闻节目超乎众人意料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10大节目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呈现新闻事实时运用了各种叙事技巧,挖掘人性、抒感。让枯燥的新闻事实更加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随后,我国的新栏目对其加以运用并且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二、电视新闻讲故事存在问题

在新闻讲故事的过程中,由于媒体过度追求收视率,所以就造成了新闻真实性的失真。这些在报纸新闻中最为广泛。人们都爱听故事,甚至超过了听新闻。因此,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刻意追求新闻的故事性,而忽视了新闻的准确性,这些虚假的新闻在社会上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下面本文将对电视新闻故事化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叙述。

2.1重故事、轻事实

故事就是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利用设置悬念,埋藏伏笔的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步一步吸引读者将故事读完。而新闻则是侧重对于发生的事件进行还原。在面对一些原本故事性不强的新闻材料时,就会有人为了增强故事性而强行加入一些虽然合情合理但是其实并未发生过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了虚假报道。并且新闻故事需要对之前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情景再现,需要重新进行编排,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影像资料不足的问题,但是非常容易出错,一旦氛围或者情景设置错误,就会引导观众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

2.2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所谓的节目同质化指的是,越来越多的媒体注意到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提高收视率,所以越来越多的电视台纷纷推出了相似的节目。例如:《走近科学》、《百科探秘》、《人与社会》、《讲述》这些节目都是采用的讲故事的方式,换汤不换药,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节目内容大同小异,毫无创意。

2.3淡化媒体责任意识

很多媒体为了夺人眼球,不在新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上加以评述,反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加以渲染,企图激起受众的某种情感。这就导致了一些花边新闻及市井新闻泛滥,原本新闻的格调被降低,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三、解决策略

3.1坚持真实性的基本原则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也是新闻的基本原则。因此,媒体不管以任何方式提高新闻的关注度或增加受众人数,都不能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新闻一旦脱离了真实性就不再是真正的新闻,故事化只能是拍摄手法,并不能真正影响新闻的内容,对于在新闻故事化中,为了营造气氛而对新闻进行模拟的场景应该尽量减少。

3.2注重新闻的影响力,选材避免同质化

当前电视节目策划,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跟风。面对其他电视台中出现的高收视节目,许多电视台也会为了收视率而模仿,新闻节目也不例外。虽然新闻节目的形式大体相同,但是内容的选材上会因为各家电视台所主导的因素不同而产生变化。但是,由于收视的需要,不少电视台会直接照搬其他高收视故事化新闻,从而导致新闻的重复,影响故事化新闻的整体质量,降低观众的观看积极性。所以在选材上,各电视台应当以自己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呈现一类多元化故事化新闻节目。

3.3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各大新闻媒体都应该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注意到社会效益,并且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为新闻媒体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将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不能忘记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将选材贴近生活,寻找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时代精神。

3.4加强创新

新闻讲故事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已经不再新鲜。所以新闻工作者可以从影视剧中汲取经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FLASH制作等等,不断创新,增强新闻的活力。

四、结束语

媒体用讲故事的新闻来增加受众,无可厚非。但是,在新闻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避免出现文中所提到的问题,不断地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雷.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444.

[2]张媛媛.浅析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J].科技风,2015(16):240.

篇6

媒体报道的“冷漠”,主要指记者或编辑在进行采访和新闻报道活动中,违背社会良知和人性的基本原则、或将人类灾难和当事人的痛苦用于商业目的、或为了商业目的恶炒名人隐私、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等新闻报道行为。上述冷漠行为极其冷漠化报道方式,不仅是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及其家人的二次伤害,同样是对人性恶的张扬、是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扭曲,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集中体现。

新闻报道对个体缺乏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然而在很多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性报道之中,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物质和精神上其实早已遭受巨大的伤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刻一味唤起其痛苦回忆的采访报道,很可能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打击,干扰他们生理和心理恢复健康。这不仅是缺乏对个体的最基本尊重,更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毫无疑问,媒体在上演所谓客观报道的同时,其冷漠化的价值取向也显露无遗。

媒体作为社会文化工具,理应担负起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会职责。其中除应有的前瞻性正确引导外,对不良现象的理性批判更是其责无旁贷。但在当前诸多冷漠化的社会新闻报道中,常常只见一个个激情冲动的看客,或是推波助澜的好事者,真正具有应有的批判精神者却不多见。

就媒体报道而言,其本质追求无非是服务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人文精神理应是新闻报道的内在追求。遗憾的是,很多媒体只是一味关注所谓的热点事件本身,而无视传播对象应被尊重和帮扶的真正需求,媒体的哗众取宠和献媚低俗,产生的根本原因无非是有些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媒体一旦缺失“人文精神”,就会产生对生命、对人性的漠视,甚至会失去新闻自律,出现反人性、不道德的新闻。

媒体在新的形势下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作为“社会公器”他们同样不能放弃对社会效益的追求。遗憾的是,正是由于片面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有些媒体一味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致使在节目或新闻报道的制作中重“叫座”而轻“叫好”。最后结果是,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媒体将传播的出发点基于点击率、发行量的提升,而不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传媒功能。

就新闻媒体报道而言,记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按照一定的职业准则控制或约束自己的行为,真实、公正、不带偏见和私利地从多方面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以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这是记者高度自律的表现。

一些媒体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加之目前我国新闻法规(即他律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冷漠新闻”拥有了生存的空间。责任追究机制的缺位,致使很多媒体及其记者可能明知不妥,也依然会为了吸引眼球而对冷漠新闻大力追捧。

对媒体人文精神的重塑,首先要求媒体要真正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人、尊重人;要多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疾苦,体恤、关怀他们;要倡导以人为本,在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精神,发现真善美、传播真善美、倡导真善美,要通过正面挖掘和深度报道来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美术的设计也有了创新的基础,本文对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新闻美术设计的水平。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设计;创新策略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传统的报纸转向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内容可以更加新颖、形式更加丰富,对新闻内容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应该要对不同的媒体的优势进行发挥,将其应用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得到体现。

一、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美术设计的原则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闻信息的传递应该要实现快速传播,美术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确保时效性和简洁性。时效性是针对新闻这种特殊的文本产生的一个原则,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简洁性也是新闻美术设计应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得新闻的画面更加简洁,不仅需要对新闻画面中的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简化处理,对那些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进行保留,还可以通过对各种处理方式,比如淡化、虚化等手段,使得新闻的简洁性原则可以得到体现。美术编辑应该要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使得受众可以迅速地接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在美术设计的时候,将数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分类组合,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对新闻的内容有更清晰地了解。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美术设计理念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美术设计是一种宣传的手段,新闻美术设计要求简洁、生动、便于记忆,在各种新闻美术设计中,那种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用语可以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美术设计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得他们对新闻内容有更大的兴趣,就是新闻美术设计的魅力。传统媒体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媒体、自媒体、电子媒体等,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传统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行业中美术设计领域理念也应该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新闻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只是传统的平面设计,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只会让新闻黯然失色。当新闻美术设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美术设计语言的趣味性对于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加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设计,使得人们可以记住加深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和印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美术编辑人员应该要加强对新闻美术设计理念的改变,利用一些全新的元素使得新闻美术设计有更强的趣味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接触的外来文化越来越丰富,这些外来文化对于思维的拓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借助新媒体引导新闻美术编辑开拓思维。使得新闻美术编辑可以利用外来文化对新闻美术设计创意进行丰富。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美术设计的方法

(一)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个性设计

新闻中的图片是新闻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人注目得的作用。一般说来,视频类的新闻具有更强的观看性,但在很多时候,新闻美术设计依旧是以平面设计为主。在新闻美术设计中,图片和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图片的效果明显强于文字,因此,在一个新闻版面的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中的图片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个性化处理,可以选择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直接展示,也可以选择进行间接展示,新闻中的图片的设计应该要符合新闻的主旨,比如如果是对一则娱乐新闻进行报道,则其图片可以设计得比较大,而且各种图片要尽量与人物相关,文字可以相对较少;再比如如果是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如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进行报道,则应该要加强对图片的合理选择,新闻图片应该符合新闻报道的主旨,加强对环卫工人工作图片的选择和应用,以唤起民众对环卫工人辛勤工作的认知,从而引导民众体谅环卫工人,以自身的行为约束做起,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资源的应用,比如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新闻报道,则可以加强对一些抽象的图像的使用,抽象的图片传递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比较新颖的思想,可以和理论性较强的新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现代的新闻美术设计中,抽象图片变得越来越多,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也越来越强烈。抽象的新闻中的图片元素有两种,一是运用点、线、面构成各种几何形态;二是利用偶然纹样,如纸皱纹样、水化油彩纹样、冰裂纹样、水彩渲染效果等。使用抽象图片设计的新闻美术设计,常会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或理性的、紧密的秩序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失去时效性的新闻就不足以被称作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新闻美术的设计也应该要满足时效性需求,新闻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内容编辑整理成有条理的新闻内容,同时,美术编辑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设计成完整的版面,形成最佳的形象化表达,将新闻内容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一条新闻报道留给美术编辑的时间很短,因此需要美术编辑应该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新闻的美术包装。在新闻美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软件,很多美术设计在电脑客户端上完成之后,还需要一个渲染生成的过程,如果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应用了3DMAX、MAYA之类的软件,构建一种比较复杂的三维途径,则渲染生成的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软件本身存在时间缺陷,所以这也是未来美术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电视领域中使用最多的是VIZ技术,VIZ技术的操作原理与AE非线性软件比较相似,能够提供一种实时的渲染生成服务,这种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新闻美术编辑技术,但是也存在缺陷,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新的美术编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三)加强新闻细节的设计

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是提升新闻吸引力的重要过程,其中包括文字处理、色彩处理等。首先,对于色彩的处理,应该要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比较醒目。美术色彩是一则新闻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运用能够对新闻的主题内容进行展示,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是什么,能够抓住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实现快速地阅读。因此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美术编辑可以根据对多种色彩进行研究和应用。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新闻的性质以及主旨来确定,比如是一则悼念性质的新闻,则应该要使用灰色或者黑色,不能使用鲜艳的色彩,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可以采用加黑、加底纹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可以凸显出来。再比如对于一则以风景为主题的新闻进行报道,则可以选择比较丰富的色彩进行搭配,配合风景图片中的色彩的风格,对文字的颜色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新闻更加醒目、显眼。其次,对于新闻的文字的处理,也应该要加强注意。新闻的字体选择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即使是在同一则新闻中,不同的内容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比如对正文采用宋体进行编排,而对相关评论、延伸阅读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楷体、仿宋等其他字体进行变化,使得延伸的内容可以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的区分阅读。

(四)加强多种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新闻美术设计一般都是平面设计,虽然当前平面设计依旧是一种主流,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各种新闻的美术设计形式也开始出现。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组合在一起,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对内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新闻中文本、图片单一组合的新闻模式,使得各种新闻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感,让人们在观看各种视频新闻时可以接受到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对新闻内容进行传递,需要对新闻的大小、比例等进行设计,比如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播放时,则需要采用4:3的标清规则,保持传统新闻的标题、节目预告等内容;在利用网络进行传递时,则要基于大屏显示器,对新闻的分辨率要进行设计,一般保持分辨率在1280*720以上。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媒体平台的应用,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改变美术编辑人员的设计思想,加强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新元素、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新闻美术设计水平。

作者:刘凯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霖枫,董茜.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广告的突围———以湖南卫视的广告经营为例[J].媒体时代,2011(9).

[2]周伟,张颖.浅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经营创新[J].中国广播,2011(5).

[3]段淳林,于小川.传播模型的介入对品牌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1).

篇8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社会发展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信息增长与传播速度加快。近几年,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数量暴增,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会利用新闻传播工具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与世界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向外界传递信息?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机构都要配备专业的信息传播人才,利用媒体平台将企业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因此,公共关系离不开新闻传播。其次,社会在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高度分工,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信息更加专业、复杂。新闻传播也因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新闻传播机构由于受到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影响,加上记者的精力大多集中于自己对口的专业领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信息都进行深入研究,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诸多涉及新兴行业的单位,应培养具备传播专业知识的人才,将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因此,新闻传播在某种意义上也离不开公共关系。

2新闻传播运用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质上来说,公共关系属于一种传播活动,它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体表达形式,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是开展各项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公共关系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运用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效应,媒体经营亦然。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品质和形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除了注重新闻质量外,还要有自我宣传的意识,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在新闻传播中,加强公共关系的运用,打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升社会影响力,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3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最为主要的应用便是引导其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已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新闻传播本身便是舆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媒介与媒介之间缺乏竞争,传播者往往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即可。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公众逐渐形成自己的媒介价值观,新闻传播需要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选择。公共关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受公共关系的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在选取时一般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在每日的播出中,该节目都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不仅保证了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影响媒体机构的发展方向。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不同,则传播的内容也会不同。一个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娱乐大众、忽视公共关系的媒介,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受众所淘汰。因此,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新闻人角度,都要注重公共关系的运用。

4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发展

新闻工作应积极引入公关意识,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新闻工作的长效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其中,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积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因为团队以及局部小利益,使整个新闻工作失去客观性,使其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双向交流,在多方参与下,让新闻报道更加可信、可亲。由于播发载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过去基本是单向传播,很难与读者、观众、听众进行互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新闻报道在运用公共关系时,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也能使新闻传播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使整个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可信。丰富新闻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新闻追踪以及策划。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新闻作为一个已然结束的事件进行报道,常常采用

5总结

篇9

信息战历来被称为“第二战场”,观察北京奥运会谣言传播状况,暴露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健全、新闻信息要素不全等弱点,因此导致恐怖谣言传播。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面对“谣言――辟谣”事件的频发,我们需要反思其发生的根源。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还不完善,对不及时信息或不完全真实的信息没有相应的问责制度。针对民众可能关心、又在政府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宜,应提前做好相应的解释、规划,避免“谣传”。IRI网络口碑研究机构研究员李艳认为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国存在着责任不对称的情况,在信息披露问题上应建立对称的责任制。在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对没有尽责的新闻发言人及其领导机关应该追究责任。

(据李舒于《t望》2008年第38期)

新闻媒体参与联合监督的基本原则

联合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必要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新闻媒体参与联合监督会使监督更加有力。合法的联合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要真正实施有效的联合监督,要遵循必要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公共利益原则。联合监督的指向是关乎公共利益的重要事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不允许联合监督中的有关成员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谋取私利。联合监督的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有限,决定了联合监督的重点和主要任务要放到监督重要的社会事项上来。因此,无论从监督的目的还是监督的可行性、实效性等方面,联合监督要有规律可循,要恪守公共利益至上这一铁的原则。二是价值平衡原则。联合监督中可能涉及到多种公共利益,需要适当地平衡。新闻媒体若经常听从或屈从于行政而制造假新闻,就会损害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在具体操作中要有相关的约束机制,应探讨出协调利益冲突的解决办法,另外还需要注意监督各主体的利益的平衡。三是信息透明原则。任何联合监督最终都要接受社会的监督。有些联合监督的内容可能有保密的需要,但并没有永远保密的公共秘密。联合监督的结果要真实,最终都应公开、透明。只有公开、透明,才能保证联合监督的质量。

(据李衍玲于《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我国电视媒介品牌的整合原则

根据我国电视媒介现状,电视媒介品牌整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媒介融合原则。媒介融合是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介发展的总趋势。媒介产业是一种信息产业,其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根据我国的实际,这种联合发展的道路应该从产业化运营开始,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组建传媒产业集团,这是媒介融合的第一步。第二,品牌价值原则。根据电视媒介的特点,任何一类电视媒介品牌价值都是品牌整合价值,是电视媒介人共同创造的,个人是无法创造出完整的电视媒介品牌价值的。但当一种电视媒介品牌形成以后,常常用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即使用个人的品牌形象表现出来的品牌价值也是一种品牌整合价值。第三,品牌作用原则。从电视媒介人的角度来看,品牌作用可以使电视媒介人有成就感,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把电视媒介经营得更好。从电视受众的角度来看,品牌作用可以增强受众对电视媒介的信任度,扩大电视产品市场,提高电视媒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第四,品牌目的原则。电视媒介品牌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收视率、提高受众忠诚度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开发利用电视媒介资源。电视媒介品牌整合有利于宣传而不会有碍于新闻宣传。第五,媒介功能原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电视媒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为实现其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服务,品牌整合也必须紧紧结合这两种功能进行调整组合。

(据周鸿铎于《电视研究》2008年第9期)

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

“两个误区”

公共服务的最终衡量标准是是否得到了满意的服务。当前广播电视生产内容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混淆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之间的区别。多数广播电视生产、传播机构都存在一个误区:广播电视本身就是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广播电视的所有传播行为都是在进行公共服务。这一认识仅仅通过概念转换就实现了“口头上的服务”,其结论必然是维持现状,维护既得利益。内容生产也因此处于自流状态。第二,把完成宣传当作公共服务的全部内容。众多的传播机构都把完成政府下达的宣传任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干业务,最后,“为政府服务”就成了“公共服务”的代名词,“为公众”变成了“面向公众”。这一方面曲解了舆论宣传的目的从根本上是为民众服务这一事实,有可能造成宣传过程中的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不能创作出受众喜欢的和需要的“三贴近”产品。另一方面缩小了服务范围,把“面”换成了“点”,推卸了进行公共服务的责任。

(据张政法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6期)

我国文化市场

需要重塑什么样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以赢利为目标。在市场经济中,文化市场主体和一般主体没有区别,它必须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文化商品,并将这些文化商品成功地销售出去以获取利润。如果文化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围绕市场、不以赢利为目标,而以上级意志为目标,它在市场中就难以生存。第二,独立的产权主体。文化市场主体的一切行为动机与行为特点,均离不开其必须拥有独立的自行支配的经营财产作为基础。文化市场主体拥有财产支配权或占有权,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是文化生产者能形成市场行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中文化企业本身必须是独立的产权主体。第三,能够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地实施市场行为,体现市场主体的意志;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良好的经营效果自行积累、自我约束。我国文化市场要重塑的市场主体只有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据方林徐祯于《东南传播》2008年第8期)

手机电视将大规模商用

国家广电总局正计划成立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运营总公司,对CMMB进行运营和管理。目前广电总局在全国37个城市开通免费CMMB信号,可以收到5套央视节目及2套本地节目。成立运营总公司后将考虑CMMB市场化,可能每月向用户收取费用5―10元。CMMB全国运营主体成立以后,地方广电可通过参股方式参与设立地方运营子公司,独立进行该地方的CMMB建网工作,并在全国统一模式下独立运营。在运营主体成立之前的过渡期内,地方广电可先期进行该地区的CMMB建网工作,并在运营主体成立以后纳入全国运营体系。业内专家指出,CMMB投入商用后的赢利情况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用户体验基础上,更丰富的内容以及尽快确立合理的赢利模式是成功运营的关键。

(消息来源:《传媒经济参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将向付费电视和手机广播多向发展

9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明确了今后新媒体的发展思路,即“以中国广播网为新媒体业务发展龙头,台网一体、付费电视、手机广播多向发展”的工作目标,并确定了下一步三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自身特点,另辟蹊径,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二是要抓牢台网互动,并充分整合中央台的人才资源、节目资源和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加以利用;三是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集中力量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个亮点,尝试通过“一点搞活”来带动新媒体广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消息来源:《传媒经济参考》)

星空传媒携手福克斯

图谋亚洲电影市场

继索尼、华纳兄弟之后,新闻集团旗下两大成员二十世纪福克斯影业与星空传媒集团近日宣布合资组建 Fox STAR Studios,积极参与亚洲电影制作、发行及推广项目。据星空传媒集团宣布,新公司首个分支机构将落户宝莱坞电影工业中心孟买,之后将陆续设立大中华、东南亚分公司。除了投资传统宝莱坞影片外,还将拍摄新浪潮和其他印度语言电影。二十世纪福克斯主席Jim Gianopoulos表示,成立此联营公司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在亚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

(消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传媒经济领域首颁学院奖

9月20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首次《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学术峰会暨传媒经济杯・学院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传媒经济杯是中国传媒经济领域三十年来首次颁发的学院奖,分别有24家单位及个人获得“传媒经济杯・学院奖”。在评选结果中,有两档经济类节目获得殊荣,分别是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和内蒙古卫视《财富非常道》栏目。(消息来源:搜狐网)

报纸、电视、互联网成为

中国商务人士接触最多媒体

篇10

·中国将在未来5年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

·中国公民依法享有互联网上充分的言论自由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互联网的监督作用

·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促进信息公开

·中国主张合理运用技术手段遏制互联网违法信息传播

·中国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

·中国依法管理互联网维护公民权益和国家安全

·中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