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就业前景及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学就业前景及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传播学就业前景及方向

篇1

初识庐山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近年来,被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牛”的专业。

就其能够“牛”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看:一是工作性质。“无冕之王”的美誉令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指数很高,该职业所链接的专业也随之凝聚更多的人气。二是就业范围。毕业生既可去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又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工作。三是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具体来说,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媒学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客观规律为研究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传统上以哲学、文学为基础,离不开撰稿和文字编辑,所以要求具备广泛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它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

商品流通的日趋频繁,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很多院校在中文系或新闻系都设有广告学专业,也有少数院校设立了广告学院。广告学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等。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探讨传播的学科,一般设在传播系,也有少数院校设在中文系。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出版美学等。

别有洞天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报社、电视台等,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如果对时事政治很感兴趣,对新闻热点比较敏感,同时文笔又很好,且善于交际,可以考虑选报本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为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培养电视新闻、电视编辑、记者及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新闻评论等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非艺术类招生,分数线较高,报考人数也比较多,竞争很激烈。

广告学专业文理科分开招生,理科生招收的较少,大约是所招文科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招生范围并不覆盖全国,在各地区招生名额不同。广告学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其中的广告设计方向属于艺术类专业。广告学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都急需从事广告策划、制作、设计、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告专业人才。因为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难度很小。广告学专业录取分数较高,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五大类:文学文化类、写作类、编辑类、出版及文化经营类、现代传播技术类。毕业生既可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还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淘金地带

【综合性院校】国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力量较强的综合性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近几年也在迅速发展。此外像河南大学、湘潭大学、郑州大学、北华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广西大学、济南大学、渤海大学、三峡大学、西南大学等也值得报考。

【师范院校】很多师范院校像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也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篇2

【关键词】播音 主持 教育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北京广播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一所,专科也只是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有十来所。近年随着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中国播音主持院校如雨后春笋,发展到四百多所。如此迅猛的发展,使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在出现根基不稳等问题,引人思考。

一、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伴随着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学院提供了大量人才,但人才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现从招生、学生知识背景、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播音主持专业招生现状

随着最近几年播音主持专业的迅速发展,播音主持专业在不断扩招。一方面是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仅仅十几年就从几十家发展到四百多家,这种发展速度让人担忧。另一方面,学校招收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前学校采取的是精英式的教育方式,但现在部分学校只是为达到综合性大学的标准才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尤其是以往的工科类院校。再加上扩招,导致不少学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知识背景

到目前为止,考取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生。高一、高二主要学习文化课知识,高三主要学习播音主持类的知识。而这些艺术考生,一部分是出于对专业的喜爱,一部分是出于面对应试教育。一方面这些考生在进入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时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这些学生在高中学习时专注于学习专业课,而耽误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导致一些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偏低。

3、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对学生语言、表演、信息处理和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也就是要求播音主持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实践。现在一般的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大一学习基础知识,如普通话、文学知识的学习;大二学专业性基础知识,如电视节目的评析、媒介知识等等;大三主要是一些可以自主锻炼的课程;大四主要是进入相关单位实习。不同的学校偏向又有所不同,如中国传媒大学偏向于培养新闻主播和新闻类的节目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偏向于培养综艺类节目的主持人。同时,不少新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也纷纷效仿这些院校,而一些综合性实力较强的院校则结合自己学校本身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同济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等等。

4、播音主持专业就业情况

现在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除了进入传统的电视媒体和报业外,还可以进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做网络视频主持人、移动媒体的主持人等等。播音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少进入这些公司,进行广告、影视、动漫配音,或者做大型节目庆典的主持等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越来越广,同时,这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专业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

1、市场需求与培养人才质量之间的反差

目前,随着文化产业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虽然最近这些年各大院校不断的扩招播音主持专业,但是毕业生的质量却得不到保障。

首先,教学资源没有保障。最突出的表现为: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不少学校增加播音主持专业,前期准备不充分,不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资源也不足。播音主持与一般的文学专业教育相比更偏重于实践,因而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这样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新媒体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播音主持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采访和主持时运用何种策略,都是需要学习的。而这些仅依靠书面知识是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了。

其次,对播音主持专业性的误解。对于播音主持来说,只要普通话标准、容貌端正就可以了,这是个误区。播音主持不仅仅是对普通话的学习,普通话学习只是播音主持专业最基础的学习。对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电脑软件的应用以及采访、各种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播音主持需要学习和具备的条件。最后,市场需求大,但播音主持专业却出现人才既过剩又紧缺的现象,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缺失。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位紧张,但一些新闻评论主持类、知识性节目类等一些专业文化性的主持人偏少。同时面对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的结合不断深入,对新媒体有了解并能够做好传统媒体的人才更是紧缺。

2、专业目标与方向

不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方向也不明确。像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一些院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同,导致学校抓不住自己教学的重点和特色。另外,本科、大专、双学位、甚至是研究生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3、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设备

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应对能力较差。另外,一些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条件不足。播音主持专业设备要求较高且价格高昂,因此在各个学校数量有限,而这些设施的熟悉和学习是播音主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学校设备要求达不到,这对学生模拟学习及锻炼、熟悉相关设备有一定的影响。

三、播音主持专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播音主持专业不仅仅是讲好普通话,容貌端庄。成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首先,是即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即兴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是语言表达能力。即兴语言组织能力,需要主持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进行语言组织,然后进行评论或是控制节目进程、调节气氛等等,同时语言的表达正确清晰,有感染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进行节目主持时能够遵循语言创作规律,表达准确流畅、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等,用语言在听觉上够抓住受众。随着广播电视的竞争,不少节目主持人要根据节目风格来调整自己的风格,为保证节目与人的统一协调,需要节目主持人根据节目风格塑造新形象,这些都是属于播音主持中的表演范畴。甚至在一些节目中需要主持人直接来表演一些节目。这种形象的塑造和创作就是主持人的表演能力。

其次,是信息处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记者都需要具备对事件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对新闻的采编和报道,突发事件等等,需要主持人和采访者能够准确及时的从被采访者和嘉宾身上捕获到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加工和组织,发现其中的价值,并进行引导,从而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最后,具备较广的知识面。播音主持的节目是面对社会,背景也是整个社会,因而,播音主持人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主持人要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死记硬背,是无法表达节目的深层次内涵的,节目的吸引力和收视率也会下降。例如《档案》的主持人,戏曲节目的主持人,娱乐节目的主持人等等,对历史不熟悉,对戏曲不熟悉,对嘉宾不熟悉等等,都会被观众看出,并会让观众对节目和主持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影响到整个电视台和频道在受众中的印象。播音主持学习了解多方面知识,不是让其成为专家,而是要对节目内容熟悉,不陌生。

四、对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发展的建议

要改变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和改善硬件设备,其次要做好课程的设置,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引进优秀资源,形成课程特色,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竞争力。另外要根据时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即兴口语创作能力,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和锻炼,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特色,形成专业化的培养,进行“独播”、“群播”的小课堂练习,多举行一些小组练习比赛,让学生自己来选题和选择自己的主持专业方向。最后,面对如此多的播音主持院校,可以根据地区和城市,进行学校合并,从而增强硬件和软件设备能力及师资力量。另外,相对于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来说,西方国家的播音主持专业较为成熟。学习借鉴西方专业上的优点,并对一些西方研究的书籍资料进行翻译和学习,对我国播音主持教育也有很大的益处。多让学生看看这些优秀主持人的节目,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和分析,以形成学生自己的一套播音主持理念和经验。

结语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对播音主持专业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硬件设备,提升师资力量,专业化的课程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会让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更加的完善和成熟。除此以外,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中外优秀的节目主持,让自己视野更开阔。

参考文献

①栾洪金,《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思考》[J].《当代传播》,2008(4)

②朱洁,《浅析综合性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10(7)

③马欣,《对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3)

④罗幸,《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1(9)

篇3

    1.学科定位不准确。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篇4

摘 要 本研究就体育院校体育英语专业学习、职业倾向、就业准备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探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客观反映当前体育院校体育英语专业学生择业和就业的价值取向,为体育类院校的体育英语专业进行定位、课程设置及就业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体育英语专业 体育院校 择业 就业

一、前言

近年来,全国多所体育学院相继开办体育英语专业。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英语专业于2003年开办,同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截至今日,此专业开设近十个年头,共招收九届学生,近六百多人。英语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已有很长历史,但在体育学院开办体育英语专业却是一种新的尝试。体育学院的学科以体育教育训练和人体科学为主,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体育学院办体育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涉外体育专业人才[1]。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英语专业学科的进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泛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在外事、新闻出版、体育媒体、国内外体育机构和竞技体育项目赛事组织从事口译与笔译、组织与管理、体育情报信息研究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1]。本研究旨在揭示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职业知识及今后就业方向与自身的职业定位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从问卷分析的结果结合体育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的初衷是否吻合,掌握该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而能行之有效的开展教学及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传播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四个年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2008级-2011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英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电子数据库、Internet上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章80篇,在此基础上添加“专业”在结果中搜索,筛选并择取相关性较高的文章18篇作为本文的参考资料,如《体育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等作为支撑本文的理论论据。

2.问卷调查法

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外语系体育英语专业的四个年级在校学生。问卷于2012年4月8日开始发放,4月17号完成收回。共发放纸质问卷(大一、大二和大三)60份,回收60份,网络问卷(http:///jq/1410740.aspx,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应提交问卷份数为20份,实际收回问卷18份,两种方式有效问卷共计78份,有效回收率为97.5%(大一至大三每个年级选取十男十女;大四网络调查问卷,将链接发至辅导员邮箱,为具有可操纵性,只要求帮忙联系20名大四学生)。

3.数理统计法

总结归纳各类数据并使用SPSS17.0软件制表,对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行为原因

问卷中第五项对选择体育英语专业的行为动因进行调查,设置了个人兴趣、待遇、职业前景、父母的意愿和随便填报五个不同项目供选择。本项目调查主要目的选择体育英语专业的初始原因,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宣传、招生、专业教育提供相关数据。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高达34.2%的学生选择体育英语专业的出发点是随便填报。从这一点上可以分析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上海体育学院所开设的体育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一定的认识,入学的目的可能是因为补填志愿时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随便填报了本专业。28.9%的学生选择了因为个人兴趣选择了体育英语专业,相比较13.2%的学生选择的职业前景来看,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学生并非是因为之前对体育英语专业有所了解、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了解。调查数据表明,仍然有21.1%的学生是顺从父母的意愿而选择了本专业,并非是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所以学生填报体育英语专业时对本专业了解甚微。

(二)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

从最初选择体育英语专业的初衷来看,按照个人兴趣而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占28.9%,虽然并非对体育英语专业了解,但是大多数的人对其理解会将“体育英语”这一词语拆分为“体育”和“英语”来理解,事实上,体育英语专业的确是将体育与英语综合在一起的专业,基于此,便对学生对“体育”和“英语”的喜爱程度进行了调查,以此从侧面了解对体育英语专业的喜爱程度,是因为对体育和英语的都喜欢选择了体育英语专业,还是只是偏爱其中的一个才选择了体育英语专业。

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喜欢英语与喜欢体育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喜欢英语并不代表喜欢体育。这一情况,对体育英语专业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体育英语专业是将体育与英语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理想状态下,学生对体育与英语都喜欢才能将体育英语专业学好,但是解决的方法也有,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学科进程中开展相关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喜欢体育的学生,通过观看国外最新体育视频,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体育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认识现状

不论何种原因选择体育院校的体育英语专业,通过时间的累积,学生都会逐步对体育英语专业及培养方向和目标有所了解,大学生毕业后,仍然是要踏入社会,现阶段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问卷中通过对学生对自身优劣势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认识现状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统计。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学生对体育英语专业就业的优劣势呈现了两个极端,对体育英语专业就业的优势很不了解有2.6%,而对体育英语专业就业劣势很了解的却有13.2%,大部分的同学对此专业就业的优劣势的了解程度均为一般。从这一点中可以了解到,现阶段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今后的就业优劣势没有概念,不能从这一门比较新的学科中发现今后就业的竞争优势。

(四)体育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

为了解体育英语专业在就业方面的认识,在问卷调查中,就学生是否制定就业计划、是否选择与专业对口工作、明晰本专业培养目标对就业重要性与对本专业前景展望的相关性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从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学生在现阶段就本专业对今后就业制定计划的情况,47.37%的学生选择了有,52.63%的学生选择了没有。从数据分析的情况来看,虽不能完全说明学生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职业定位不明晰,但也整体上反映了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定位没有做出计划安排。

从统计数据分析得到,39.5%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是否会选择与现在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会优先考虑对口的职业”,18.4%的学生选择了“不会,我对我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以及7.9%的学生选择了“不会,我认为我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前途”,只有23.7%的学生选择了“会,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很感兴趣”。可以说有26.3%(18.4%+7.9%)的学生对体育英语专业今后可以从事的职业抱着消极的态度,与7.9%的学生选择“会,我所学的专业正是社会热门的专业”而言,学生对体育英语专业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性的认知偏向于消极,实际上,市场对体育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供不应求,非常紧缺,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被学生、家长认识到,在这一方面,体育院校应该突显出体育英语专业的特色,对于本应是热门的专业遭受冷遇。

通过线性相关性分析,从统计数据看,“高校体育英语专业的前景”与“明晰英语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60,在总体中这个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基于此可以得出,学生不论之前是否对体育英语专业了解是否,进入大学之后选择了这门专业,能够从学校方面、老师方面进一步了解到体育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方向性明确,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心,不论是在学校学期专业知识时,还是对体育英语专业就业前景都抱有乐观的心态。

四、结论

(一)在被调查的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很多对最初选择此专业多出于随便填报的现象,在体育英语专业的理解上也存在偏颇。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家长对此专业的不了解,更是说明体育院校开办的体育英语专业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混淆了英语与体育之间的关系,所以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制定都出现了问题。

(二)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多半是只喜欢其中一门专业,只喜欢体育,对英语喜欢的一般,或是反过来,但是这门专业是希望学生对体育和英语都喜欢,这样才能培养出体育英语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一开始对本专业的认知存在疑惑,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对本专业的职业定位存在问题,对体育英语专业的优劣势、其相关职业类型的不清楚,都说明了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问题。

(四)对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得出很多学生对体育英语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抱着消极态度,从对明晰本专业培养目标对就业的重要性对体育英语专业前景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学生明晰体育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会对此专业的就业前景持看好的态度。

五、建议

现阶段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其专业的了解、职业定位、就业意向,与学校培养目标、学科开设此专业宗旨有所偏颇。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准确定位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体育和英语的合理定位。将体育作为目的,英语作为手段,学好英语从而能够从事体育工作。

(二)体育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要。需要熟练运用外语从事体育工作的领域主要是涉外体育工作。比方说:涉外体育营销,在跨国的体育中介公司或机构从事国际体育赛事的营销,与国外体育赞助厂提供咨询,组织国际体育赛事等工作,这类工作不但对英语口语水平的要求相当高,与此同时,还要具备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经济、体育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进行体育专业就业工作的指导工作。请往届从事体育英语专业工作的学长学姐为学弟学妹们进行专业学习、就业工作的指导,从学长学姐的亲身经历中更能让学弟学妹对本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及职业定位、就业意向有明晰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贻刚.体育英语院校英语办学定位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2005.

[2] 孙启成,牟朝霞,蔡阳,高山桂.体育英语专业在体育院校开设的初步操作[J].四川体育科学.2011.

[3] 陈珊,杨梅.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教学计划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