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篇1

在上世纪的70年代,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其实际原理是通过对所需要测量的环境数据的优劣来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也是目前环境质量指数(EQI)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比如:在进行环境测量工作中,如若环境污染与某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当把P指代为某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分指数,就是该污染物在实际测量当中的数据,当P值越大,则表明该环境区域的污染越严重,反之亦然;如若环境污染与多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则需要基于单因子质量指数的理论上来计算出实际的综合指数,用来表示多种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当前,我国可以直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要持有相关的甲级评价证书的高等院校、研究院以及设计院等,基本要求配备可以必要测试和实验的实验室。由于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在科研方面、实验室质量方面都有着雄厚的实力,因此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以及相关技术均是处于我国这方面的发展前沿。比如:设计院掌握了大量、先进的少污染技术,并且在对工程开展可行性的分析、研究上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我国冶金部旗下的安全环保研究院就有全国规模最大、科学技术最为先进的电除尘模拟试验室。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的设计研究院对环境方面的过程设计与评价工作存在轻视现象,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建设项目环保设计规定》来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当中,并没有面向大众来征求建议或其他有效措施,因此,这些单位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不能够成为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开展的依据。由于这类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在对工厂进行改旧建新的环境工程设计上,始终不能够使用主体工艺,也避免不了把环境工程设计放在辅助地位。因此,切实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基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探索出更为有效、涉及面更为广泛的环境对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污染物的治理。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基本设施建设的需求,对我国相关企业、工厂等都实行了改旧建新或者是拓建工程,由于当时施工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环境保护的遗留问题多多。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以及可行性分析这三者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环境工程设计

环境工程设计,不仅具备工程设计的一般属性,而且还是具备属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内容为:

2.1环境科研结果的实际表现形式、实际应用以及转化为生产力是要通过环境工程设计得到反映。只有通过环境工程设计这一载体,环境科研成果才能够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

2.2由于环境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环境”,表明其主要的效益是倾向于社会效益这一方面,而不能够对其单纯地用经济效益的相关衡量方式来对环境工程设计进行衡量。

2.3不管是进行新近进行的工程,还是改旧拓建工程,所需要的环境工程的投资费用都是比较高的。比如攀枝花的提钒炼例厂,由于其需要对原料主厂房布袋进行一个除尘工作,因此初步预算大概1500万元人民币。在对老厂进行改旧拓建工程时,环境工程设计的前提是要在不影响当前的正常生产工作,以及不能够对工厂的主体建筑造成损害。所以,环境工程设计的实际实施还是存在着较高风险。

2.4我国环境科学这一学科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使得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工程设计没有得到完善的建设。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前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都要做到周密地考量,尽可能地提高该工程设计的安全系数。确保该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行。

2.5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的工作中,每一环节都应该要严格遵从设计规范。

2.6要将环境工程设计的辅助工程的地位向主体工程的地位转化,在现代工程的开展过程中,环境工程设计需要专业性和专业配套的设施,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中,需要各相关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与配合。

2.7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都存在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因此企业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也不太乐观,而在建的环保工程常常会因为资金链短缺被搁置或者是压缩。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要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的治理方案。

3结语

篇2

原则。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建筑外部环境涉及内容宽泛,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地球环境、地域环境、地方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等方面,其内涵涉及文化、社会、心理、行为、生态、美学等领域。因此,深入地研究建筑外部环境的构成及其规律,有助于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环境认知更具清晰性和条理性。建筑是始终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与之不可分割的。

人是环境和建筑相联系的媒介,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与环境的联系也 就是人的需求与环境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作用,因此人对环境的需求也决定了建筑的特征。建筑离不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同时或轻或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是通过人的因素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反过来建筑又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在

一起。

建筑的功能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其次是人的生理要求,最后是人的活动对空间的要求。环境对建筑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理要求的影响。

在对待建筑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建筑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筑是人创造的产品,不应该模仿自然,而要和自然形成一种有机对比。

其两种观点我认为是可以并存的,莱特说过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最终目的是是建筑和环境统一。其不同的是一个通过调和达到统一,一个通过对比达到统一。尽管他们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都肯定和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都不否定建筑应该与环境共存。

每一个城市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体现其独有的特点;而依托自然环境而建的人工建筑与原有景观相融合,构成了城市新的环境风貌。建筑是城市的基本元素,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到城市风貌、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原则性问题。

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与环境它们在层次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原始人类的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农耕经济时代,建筑与环境仍然保持着蒙昧的平衡状态;近几百年来,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时期,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在建筑中大量应用,破坏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研究不同国家和建筑设计中,可以发现建筑空间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尺寸感和生理学之间的关系,而是受到其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差异。

环境造就了建筑,建筑物是否与环境和谐共存,主要视其能否充份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本身是实体存在的东西,因此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是很直接的。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0前言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对人们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城市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开始逐渐树立绿色观念。人们一直希望能够亲近自然环境,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过笔者的多年分析研究后发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基础战略,“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是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1简析生态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

对生态环境艺术的特征,可以从广义及狭义层面对生态环境艺术定义进行分析研究。从广义层面来说,生态环境艺术实际上就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环境艺术工作;从狭义层面来说,生态环境艺术主要表示对生态环境进行艺术化设计。环境艺术实际上是设计领域内的边缘性学科,它包含多门学科内容,如人文、地理、建筑等学科。环境艺术实际上就是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结合而形成的多样化的空间效果。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建设花园城市,并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城市自身建设的特征,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自然规则,按照社会发展惯性,保证环境艺术合理性,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强调环境艺术内具有的人文理念,尊重自然变化,尊重社会发展规律。[1]

2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

2.1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

第一,拓展学科领域。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一直是主要研究课题,尤其是我国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之后,对生态城市建设就越发关注。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全新学科,包含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需要环境设计人员参与其中,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构建生态城市,需要借助统一生态环境作为辅助。我国对环境艺术的研究时间较短,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尚未深入结合,所以需要增加学科间的结合,进而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第二,为构建“和谐城市”提供技术支撑。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城市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并没有系统的结论作为支撑,行政决策在制定上面也没有理论作为保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以生态美学为引导,建设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2有序规划城市的生态空间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以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核心,并与城市建设趋势相一致。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这三个层次具有的功能及性质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人文风貌也存在一定差别。在对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从空间层面来说,需要从用地、空间、组织层面上进行规划,对环境效益与空间实现综合分析研究,构建系统化的空间系统。城市生态空间包含城市内居住小区、广场、地带等区域。在对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过程中,主要可以从空间环境功能的四方面进行规划,分别为生态效能、活动利用类型、人流、文化艺术表达,进而对城市内不同层次空间进行合理划分。绿化规划,城市空间绿色规划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城市不同空间功能及生态标准,对不同空间绿化指标进行确定。绿化指标主要包含四方面的数值,分别为郁闭度、叶面系数、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在绿化规划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空间特点进行规定。城市生态环境空间有序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关系的关注程度,需要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进而保证郊区与城区的和谐发展,并从空间层次上调整区域关系,保证人口的合理流动,从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进行合理规划。[2]

3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研究人员对城市环境艺术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虽然城市环境艺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来说,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尚未构建规范化的行为规范。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专业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对象为城市空间与建筑,这样也就表示城市空间及建筑在合理设计之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3.1创新意识淡薄,缺少设计特色

不管是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还是位于内陆地区的城市,城市环境属于何种类别,人们都需要在城市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出城市所具有的历史底蕴,充分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满足城市环境艺术空间的情况下,有效调节城市现代化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构建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城市环境艺术。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特征,怎样对城市内的文化深入挖掘及创新,这就需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为之努力。为了能够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就需要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与本地文化特征相结合,提高对城市人文历史的了解情况,对城市传统民族精神进行宣传,弘扬城市的人文历史,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按照我国现阶段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情况,城市环境艺术整体设计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城市环境艺术内作品艺术性十分低下,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都属于模仿或是克隆,视觉效果十分低下,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可以说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内的败笔,严重浪费了城市环境艺术在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加剧了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3]

3.2商业宣传过度,缺乏“生态设计”理念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过于商业化的宣传情况,进而出现了视觉污染问题。视觉污染主要表示城市环境内视觉信息数量超过人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同时信息杂乱无章,人们在长期观看之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或者是眩目情况,导致心情十分沉重及压抑。视觉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人们视野内视觉元素十分杂乱烦琐,非常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比如,人们喜欢红色,虽然红色代表喜庆及热烈,具有良好的视觉冲效果,但如果城市大街小巷内全部都是红色,应用数量超出人们视野所能承受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错乱,心情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和视觉污染相比较,城市视觉环境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城市视觉环境艺术形式过于单一。城市视觉环境艺术过于简单、无创意,同样会造成人们出现心情不畅的情况。在人们的传统概念内,电话亭都应该是不锈钢及有机玻璃的造型,但是在西湖的公共电话亭,其确实是经典的设计方式,并通过与西湖文化相联系,成功的将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西湖特色的电话亭。[4]

4实现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途径

城市环境艺术可持续发展建设,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概念。生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城市环境和谐,构建良好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具有美学功能,进而才能保证生态城市环境艺术的质量。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保障人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人与资源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理念能够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态系统内资源秉持的态度。在我国古代时期,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需要征服自然,也并不是屈服与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就是说,人虽然在利用生态系统内的资源,但是资源应用数量需要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为自然提供了充分的缓解之后,进而让人与资源成为一个整体,和谐共处,相互依存。人在日常生活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看作生态系统内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系统积极沟通交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掌控,缓解人与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人们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不可再生资源,但是自然系统内所拥有的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人们要想可持续发展建设,就需要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严禁出现过度开采资源的情况,以此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5]我国古代城市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经常利用自然景观进行设计,所利用的资源数量也十分有限,城市景观基本上都是传统景观,在这种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之后,城市景观设计对象也就不再是普通社会大众,也不是抽象层面的人民,更多的是按照少数人群的需求,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因此,按照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历程来讲,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虽然从传统的设计概念内脱离出来,但是又被进入到了另一个观念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居住需求,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城市生态环境设计。现代城市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为少数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也不是按照设计人员自身的意愿进行设计,而是应该按照城市内所生活的全部人群进行设计,如男人、女人、大人、儿童、老人等,满足不同类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实际需求。[6]生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核心,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降低生态城市能源利用数量,减少能源消耗,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资源之间实际上一直都是十分矛盾的存在,保证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缓解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延长能源的应用时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建设,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4.2坚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地速发展建设。虽然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之后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导致能源越发紧张。为了能够推动经济建设的长久发展,我国正式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求发展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构建生态城市,实际上就是“为人”,有效调节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提供完善的生态体系,在满足当代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延长能源应用的时间。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结合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认识到人在生态城市内的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同时保证子孙后代具有充足的能源。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的逐渐普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艺术的需求也越加严苛,这就需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思想文化内涵与品味,保证思想文化内涵与品味和人们的艺术品味相同,进而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结合,在提高生态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的情况下,对后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证后人在生活过程中也具有充足的资源。所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理念,有效的将生态、美学、整体、本土相结合,在保证城市环境艺术与美学观念相一致的情况下,与本土地区的城市发展趋势相结合,充分彰显出城市潜在的文化底蕴,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环境艺术符合社会大众审美,从而推动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质量。

4.3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结合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现阶段,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能够有效的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让城市依赖于自然,有效调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早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保证子孙后代也能够具有充足的能源应用。城市虽然在快速的发展建设,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自然景观并没有遭受到破坏,城市已经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自然景观存在于城市的各个位置。这种景观设置方式,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具有休闲场所,从喧闹繁华的城市生活内脱离出来,净化人们的心灵,缓解人们压抑及喧闹的情绪,使人们心情变得舒爽。现阶段,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绿地面积数量基本上都已经超过30%,但部分国家绿地面积却呈现不断减少的态势。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绿地面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越发严峻。为了能够缓解城市经济建设与绿地面积之间的矛盾,美国政府部门在1988年正式提出了“地球解放”计划。在“地球解放”计划内,主要要求就是提高城市内绿地面积覆盖率,城市绿地面积覆盖率必须超过60%。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建设,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一同参与到“地球解放”计划内。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陆地面积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景观设计上结合了生态设计理念。现阶段,城市绿地面积覆盖率已经显著提高,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的结合已经较为完善。虽然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结合已经十分完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今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会越发注重人性化与生态化建设。城市环境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守自然规则,建筑行业也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现阶段,大部分建筑工程地点接近山水,通过山水对建筑依托。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依托,相互陪衬,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保证了人与环境相一致。城市与建筑物在任何环境之下,都可以借助周围的自然条件,为人们营造宜人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环境效果。但是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之下,建筑工程经常破坏自然环境,因为过于追求眼前效益,而导致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应该紧密结合,以此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结语

城市作为人们居住的地点,与城市自然化程度对人们居住环境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城市环境艺术作为系统性工程,能够有效调解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矛盾,能够对人类行为进行引导,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人类生存形式。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生态设计”相结合,进而对现代城市建设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黄馨玉.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科学之友,2013(04):119-120.

[2]…梁麟.浅析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3(05):62.

[3]…符浩彬.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才智,2013(13):228-229.

[4]…马晓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艺术科技,2013(04):226.

[5]…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51-54.

篇4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以人为本;尺寸;适宜

一、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人体尺度:8W+gl = C~ 。人体尺度,即人体在室内完成各种动作时的活动范围。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体尺度来确定门的高宽度、踏步的高宽度、窗台阳台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间距、楼梯平台、家内净高等室内心尺寸。

1.常用的室内尺寸如下:室内隔墙断墙体:厚度0.12m;大门:门高2.0m~2.4m,门宽0.90m~0.95m;厕所、厨房门:宽0.8m~0.9m、高1.9m~2.0m;室内窗:高1.0m,左右窗台距地面高度0.9m~1.0m;玄关:宽1.0m、墙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长0.99m~1.15m、宽0.25m;扶手宽0.01m、扶手间距0.02m、中间的休息平台宽1.0m。

2.常用家具尺寸:(1)单人床:宽0.9m、1.05m、1.2m;长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双人床:宽1.35m、1.5m、1.8m,长、高同上。(3)圆床:直径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门宽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几:宽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边角茶几有时稍高一些,为0.43~0.5m。(6)书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书架:厚度0.25~0.4m、长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内宽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宽1.20/0.9/0.75m。(11)抽油烟机与灶的距离:0.6m~0.8m。

四、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能忽视人体工程学,只有根据人体学设计的环境才能使环境更为舒适,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辽宁美术.2007(8)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月.《人体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设计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自然环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

2、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其中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又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境,其地域范围相当于一个居住区;城市环境相当于整个城市系统环境。在地域层次划分的基础上,以城市人居环境的住宅、邻里、社区绿化、社区空间、社区服务、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应急能力8个方面为评价对象,充分考虑到评价指标选择的代表性、不可替代性和多层次性,选择29项指标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三.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

根据《芝加哥宣言》提出的“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主潮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生态建筑(EcologicalArchitecture)”或称“绿色建筑(GreenArchitecture)”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义,让生活同生命和谐。尊重生活,维持生命。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的就是返朴归真的生活,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

“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它的构思应把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两者相结合而和谐地协调发展,创造出健与美的人居环境。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是无法阻挡的,随之而来的必然带动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的提升。作为当代的建筑设计人员只有不断开拓、不断进取,以人为本,在设计中更多融入人文、人居环境理念,才能够设计、建造出更加适合大众的建筑,从而造福全民。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环境规划;景观细部设计;整体与局部;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处景观,人是其主要的使用者,人们在城市中或者在大自然中进行娱乐活动、交往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景观为其创造了宜人的条件,因此,创造出仅仅让人进出的空间性的视觉艺术形象的景观是不合格的,景观中的每一个细小的部分都应尽量美化、设计,每一个细部都决定着整个环境规划的优良恶劣。作为设计者,在环境规划好的大前提下,要注重大尺度的空间形式设计,同时更应当关注与人最直接接触的细节――细部的形式纹理,包括质感、节奏、光线、家具及色彩。

1 、环境规划及景观细部设计的基本内涵

1.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涵

环境规划是指人类为了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宅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它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性、信息密集及政策性强的特征,旨在指导人们按照既定的目标、标准和措施隔离排污,有效削减排污量,最大程度上约束排污行为的发生,开展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改善环境,有效防止资源的破坏,进而将保护环境纳入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活动计划中,总之,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佳最优的环境效益,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功能区划分,制定环境规划目标,设计环境规划方案,选择和实施方案等内容。

1.2景观细部设计的内涵

景观环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的都市的三度空间、时间和人的视觉等具有形态独立性下,自然、环境、建筑和设施予以组织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景观细部分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部分,广义上来讲,细部设计就是相对整体环境规划而言的具有独立结构、功能的视觉单元,但这不意味着景观细部设计是简单而细小的;狭义上来讲,景观细部设计是以建筑和空间的结构和功能为基本单位,在环境空间中按照秩序排列的部分,即节点细部。

2、环境规划和景观细部设计的关系

2.1细部设计理论是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

在任何一种事物中,细部往往具备有一定的物质功能,而且这种功能性细部又总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一个细部的完善,往往需要二者相互交融,统一协调,作为一种组织丰富事物的环境也是这样,一方面,多种构造出完善的功能,由处理多种材料而共同组成,另一方面,功能和形式有机统一,使得多个相对独立的形式构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形象。因此,细部设计的基础性就不言自明了,它也是研究真个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之所在。

2.2景观细部设计是整体环境规划中的一部分

景观细部设计作为整体环境规划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功能,景观细部设计是整体的一个局部,是一种在“特写”和“直接”尺度上的景观物质纹理。从整体、或从远处上来看这个局部,它们的个性往往并没有很强,但当人们逐渐去接近它们时,就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景观,这种的局部就是景观细部设计的魅力之所在。它们既片断又独立,它们承担着功能、结构和构造的责任,但同时又时刻体现出自身的细致与精美,本身也极具欣赏价值,个性张扬,无处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用心,向使用者、观看者传递最直观、最直接的信息。

2.3景观细部设计体现文化。

在一个特定文化中,景观细部设计可以彰显文化寓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景观均表达出那一文化层次的象征意义,由于整体环境所处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不同,景观就有着不同的细部特征,因此,通过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细部设计的运用,创作出的景观也就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反之,有意识的观察景观的细部设计,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地一时的文化。

3、景观细部设计的感受

3.1图案

图案是一种材质表面组织,就如同人们对于图案有一种天然反映一样,有着与生俱来创造图案的愿望,图案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以及认同生活中的社会秩序。比如说人行横道、停车标志、红绿灯等,这些图案的重复性在整个区域乃至一国甚至于全球延伸,当然,他们同时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视觉特征。在一个整体的环境景观中,图案的产生会受到自然、几何及形成的过程和使用的方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2质感

质感会给人带来以触觉和视觉的印象。一个景观的质感,有助于将人们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特有的视觉特征,从而增进景观的活力,增添景观的魅力。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材料质感的不同组合和变化,也会暗示着场合功能和性质的改变,具有引导提示作用。既能通过触觉传递,又可以通过视觉传递。比如长满苔藓的整石铺砌或密植的草皮强调着下部场地的形与体,增强其

可见的尺度,对于拔地而起的物体起着背景的作用。无论是硬的物质铺面还是如草地、苔藓等软的物质铺面,无不透露着景观设计者的精心设计,不同的组合法师,或是看似随意却又用心的铺砌,添加者鹅暖石或是嵌入古韵的铺装,千变万化、造型百变的小路,都带人以趣味,令人留连忘返。

质感和光线及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距离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质感,即重复质感,这种方式在城市规划中时常用到,如质感被当做地面或植物的整体北京市,可能就会呈现出较大尺寸的长方形交错分格的质感;而当人们游走在上面时,质感就有可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如这种“一次质感”和“二次质感”可以被我们反复推敲、仔细运用、巧妙设计,营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细部景观。

3.3色彩

色彩往往可以使物体引起人们的注意,景观细部设计也是一样的。色彩作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工具,尤其特定的心里暗示功能,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比如蓝色引发忧郁、红色引发热情、绿色引发随意等,是的观看者与设计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计者设计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光线这一因素,因为色彩与质感相似,它们都有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设计时还要考虑其他的因素,如色彩的季节性变化、有声无声的区别、是单调还是鲜艳,结合整个环境规划和各种因素设计色彩,也通过色彩的设计表达景观的含义。

3.4光线

由于不同的时间、气候下光线对景观的感受不同,所以景观的设计师有大部分时间是在于光线打交道,随着光线的变化,每一个景观细部所展现的风姿更是千变万化。因此,要想设计好细部景观,就需要掌握不同时段、不同气候、不同光源的光线,尤其要注意自然光与人工光对景观所造成的影响。

谈到光线就离不开阴影,阴影的设计也成为景观构图的一部分,随着光线的变化阴影也随之而变,不同大小、方向的阴影也丰富着图案效果,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视觉享受。

综上所述,景观细部设计是整体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要宏观规划好环境规划,更要多加注意景观细部设计,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陈镌,莫天伟著.《建筑细部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超高层;室外环境;控制

目前,城市建设已从平面上的扩展模式为主转变为立体上的发展模式为主。为了提高城市住宅的容积率,同时保证居民小区的日照、绿化及通风条件,高层及超高层住宅将成为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向。超高层的建造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等面积下的土地利用率,但是也对施工、设计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超高层的室外环境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1 光污染的控制

超高层综合建筑外的围护往往大面积采用建筑材料中最为轻质的玻璃幕墙,而玻璃材质对可见光往往有极高的反射率,因此光污染是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对其周边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通过某些设计和措施,以减小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小超高层综合对周边区域体光污染,主要有建筑主体体形的设计、维护结构构造、围护结构材料的选择等措施。在超高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之初就应将玻璃幕墙的反射光线对周边的影响考虑在内。对幕墙反射光线分析,可以尽量避免在某一时段内反射光对周边某区域过度集中,特别是避开如居住区等对环境影响敏感的周边区域。建筑几何形体以及朝向的选择会影响到玻璃幕墙的反射光的投射角度,因此在方案选择时,应考虑尽量将反射光方向偏离城市主要街道和行人的视线,而使反射光投向空中或空矿的区域。幕墙的细部构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射光的强度和形态,例如上海中心大厦的幕墙设计就分析了平滑式与交错式两种不同的幕墙构造对周边的光污染情况,结果显示交错式构造相比平滑式构造,光污染的强度有明显的减少,因此最终选择了交错式的幕墙构造。相对于传统的平滑玻璃幕墙,交错式或鳞片式的玻璃幕墙构造在超高层综合体的设计中正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这是这种构造由于在光污染控制、减少热福射及通风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光污染的角度应该注意到,虽然麟片式的构造可以在避免反射光集中影响某一区域,使得反射的范围更为分散,也同时使得反射的方向更不规则和难以控制。外遮阳构造的使用也能有效地减少光污染,虽然这一构造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及光环境。

2 室外风环境的控制

由于体量的关系,超高层综合体建筑对周边风环境的影响比一般建筑物更大。风在建筑体量周围产生的尾流效应、狭管效应等会使室外风速增大,风速超过一定值会使室外行人产生不舒适感(《超高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中规定的是1.5m高处不超过5m/s),因此有必要考虑超高层综合体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如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的设计是一个考虑建筑形体对室外风环境影响的例子。建筑外形经过空气动力学的考虑,曲线形对周围气流产生引导,使得气流缓和地通过并具有向上的趋势,避免在周围产生强烈的下旋气流或祸流。相比传统以方体为基础的建筑形式,很多超高层综合体往往倾向采用流线型的体形,除了创造新颖形式的目的以外,这些形式主要考虑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一方面减小风荷载,一方面可以将建筑体对周边风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最后设计的结果往往结合了这两方面的考虑。

3 立体绿化

《超高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中有“合理采用立体绿化方式”的评价项,立体绿化具有固定二氧化碳、改善屋顶与墙面的保温隔热性能的效果,同时也具有改善室内外环境的价值。超高层综合体的立体绿化需要温热、湿润气候条件,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如我国南部、东南亚地区)最为理想,在干旱或寒冷地区较难实现。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工商银行总部大楼(Commerzbank Headquarters),世界第一座生态办公大楼,其特色之一就是利用了立体绿化技术。这个设计利用螺旋上升的通高中庭空间作为立体绿化的场所。根据中庭朝向的不同,分别选用了来自北美、亚洲和地中海的植物类型作为绿化。但从目前来看多数超高层综合体采用的立体绿化形式是结合空中庭院来实现如越南工商银行总部(Vietin Bank),或者在屋顶进行绿化,如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办公楼(Intesa Sanpaolo Office Building);对于高度越来越高以致外部环境不适于植物生长的超高层综合体,结合裙房或底层部分进行绿化是最有可行性的立体绿化方式。

4 空中室外平台

空中室外平台属于城市中人造程度非常高的空间,依赖于超高层综合体而存在,而且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建筑乃至城市的特色。在关于空中城市的很多构想中,都出现了将城市室外可供人们活动地面环境提升至空中的意象,这是为了弥补城市竖向发展带来的不足,也为了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当然这样的构想还需要考虑诸如高空寒冷、风速高等等不利的环境条件,以及其造价与收益是否成比的现实问题。与空中室外平台相对的是超高层综合体的空中庭院,这一要素在超高层综合体设计中被更广泛地使用。

5 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体量巨大并且立体布置,容易大量吸收日照辖射,在夜间所吸收的热量又会散发到城市中;而且超高层城市综合体中设备和人员密集,本身包含了大量的热源;另外超高层综合容易阻碍气流通行,不利城市环境的散热。因此超高层综合体容易增加城市热岛效应,特别是在夏季不利于室外热环境。超高层综合体对于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目前尚未发现单独的显著措施,然而很多以其它目的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同时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如减小能耗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自然通风,能够减少超高层综合体空调系统的运行,从而减小超高层综合体对城市环境排放的空调散热。降低空调系统负荷的自遮阳或通过形体变化减少日照福射的手段,也减小了在夜间超高层综合体向城市散发日间储存的日照福射热量。利用可再生能源而在超高层综合体表面设置光伏太阳能板,使其所接受的部分日照辐射能转化为诸如电能等的其它能量形式,从而减小了对周围环境的热辐射。改善室内外环境的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空中绿化等,让植物吸收了部分的日照辐射,而且增大建筑的热容以减小升温的幅度,也能超高层综合体减小热岛效应的程度。

6 结语

总之,超高层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需要具有前瞻性,因为超高层建筑项目规模巨大,设计、施工到投入使用再到完全运转使用的周期往往较一般项目更长,因此要求在设计进行绿色技术方面的考虑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技术、设计等方面不仅要立足与现在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顺应各领域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曹玉龙.超高层住宅设计的技术对应措施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社会法;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本位;公共利益

一、社会法中的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

社会法是国家为了平衡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权利,通过国家机关及有关主体干预、调节社会特定关系的立法。社会法自产生以来,关于它的调整对象以及性质就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发展到今天,对于社会法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社会法是区别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第二种认为社会法是调整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其调整对象而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大,主要有狭义说、中义说和广义说三种不同的学说。依据狭义说的观点,社会法仅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说认为,社会法调整的范围除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外,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例如残疾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广义说则认为,除狭义和中义之外,还包括了环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法律关系已经成为了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之一。

(二)作为社会权的环境权

社会权又称生存权或受益权,它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社会所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权,受教育权和环境权三类。对社会权的概念进行剖析,可以看出社会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社会权是公民“对社会享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权只能在社会中实现,也就是说公民有依法从社会中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二是社会权以国家积极作为为价值诉求,社会权对应他人、社会和政府的负担。在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公民有权要求国家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社会权不同于民法中的人身权等绝对权,排除他人干涉。相反,它要求国家能够积极作为,为公民实现社会权提供条件,充分保障公民享有的社会权。环境权是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指人类或其他有关主体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由此所承担的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义务。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生存权的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权,它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环境权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公民,还包括国家与法人。我国目前的立法对于环境权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宣布,但已有对于环境权的法律规定。那么,为了保障公民、法人以及国家的环境权,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就必须注重整合国家、法人企业和公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各个主体享有的环境权,创造良好、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民对于生存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逐渐演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好地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关乎社会的发展,也已经成为社会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生存的美好环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的更大进步贡献力量。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的文明进步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随着社会文明成都的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也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如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必将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技术不断地更新,才能促进环境保护,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为实现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必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法的宗旨,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维系民生。随着社会法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法律部门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它本身立足于社会,是关注社会问题的法律,所以,社会法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社会法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类社会向前飞跃了一大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从立法层面来看,近年来,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不断出台。由于环境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之一,所以,这些法律都属于社会法的范畴。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为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立法依据,使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群众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能够及时地预防环境污染,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另外,社会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民主社会。这就要求正确地处理好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关系,而社会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本位,尊重公民个人权利,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解决社会问题主要依靠,社会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和谐社会相契合。总之,社会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立法保障,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必然发挥关键的作用。

四、社会法视阈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涌现出来。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社会法的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在社会法的视角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不仅要坚持权利本位;又要坚持社会优位,处理好社会整体和公民利益的关系,确保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坚持社会本位,着力解决环境问题

社会本位原则是社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另外,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使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真正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

(二)保护公民环境权,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权作为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必须受到足够的保护。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必须重视公民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人民在环境良好的社会中生活创造条件。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对于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要及时处理、化解。对于侵害公民环境权的行为,要运用民事和司法途径加以救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三)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环保新机制

社会法是国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力救济的法。政府干预是社会法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要进行政策上的引导,鼓励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外,保护环境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立法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公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大潮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新型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环境保护的最大合力。

五、结语

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既对立统一又可以协调发展。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原则,树立社会整体观念和社会全局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另外,在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要充分地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总之,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监督指导,更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力量,使人民群众和各个企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地行动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这一社会问题。我相信,在当前建设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只要社会各个阶层都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必定会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2]董保华.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吴晓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代营销.2012(10).

篇9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数据管理 开发

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的法定职责,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执法的基本依据,是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履行环境管理职责最基础、最基本的技术支撑。环境监测必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福建省环境监测事业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每年通过监测获得了大量数据,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数据高效及时传输、数据挖掘处理、数据综合分析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目前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仍采用excel或dbf填写监测数据,再通过email上报数据的手工传输模式,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借助excel数据处理功能对全省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审核及评价,缺少相应的专用数据库。如果单凭手工方法对如此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工作量非常大、时间相当长,而且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果。因此,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实用性强、运行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处理工作效率,还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提升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整体运转效率,提供更准确快速的数据保障,从而圆满完成各项监测任务,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系统结构

1.1 传输网络

各环境监测机构属于相对松散的组织机构,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实现专用广域网络的连接,各单位之间的数据传输只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本系统采用建立虚拟专网技术(VPN)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

1.2 结构体系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和软件使用、维护的特殊要求,本系统采用B/S结构软件体系。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tier结构。B/S结构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面,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且共享性强。

1.3 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选用Windows 2003 Server服务器加Oracle 10g数据库。

1.4 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选用Microsoft Visual 。

2 系统组成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3个信息管理子系统,以及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3个数据管理子系统。其中,水环境子系统包括河流、饮用水、湖泊水库、内河、地下水5个系统;大气环境子系统包括城市空气、降水、降尘、硫酸盐化速率4个系统;声环境子系统包括功能区噪声、区域噪声、道路交通噪声3个系统。系统组成情况见图1。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数据管理需求设计的,不仅要满足地市环境监测机构数据高效及时传输,还要提高省级监测机构数据处理效率,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还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监测数据录入、监测数据查询、评价结果表、数据上报情况查询、数据上报截止、配置管理,其中配置管理包括测点管理、监测项目管理、评价方法管理和综合配置管理等模块。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见图2。

3.1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包括公告管理和短信息管理2个功能。公告管理是省级用户各类通知、文件和技术规范等信息的平台,各级用户进入系统后均可对公告管理中的信息进行查询和下载。短消息管理是各用户之间互发消息,接受消息的平台。

3.2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测站管理、系统日志和系统安全3个功能。测站管理是对各测站进行分级,分成省级、设区市级、县级市级和县级4级测站。系统日志主要功能是记录各用户登录系统的IP地址、时间等信息。系统安全是对系统进行安全设置。

3.3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是设置用户名称、用户代码、用户密码、所属测站级别等,并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设置。

3.4 监测数据录入

监测数据可以用直接录入和通过excel数据模板导入两种方式输入。这两种不同方式的组合使数据输入便捷、准确。数据输入的同时将该数据和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如果超标,则给出颜色提示。

3.5 监测数据查询

监测数据查询功能帮助用户找到所需要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为环境管理、环境预测和决策等服务。数据查询方便灵活,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和组合任意查询条件,如选择查询的测站、测点、监测时间、点位类型、点位级别等,对查询的结果以列表方式显示并以excel格式导出。

3.6 评价结果表

评价结果表功能是根据管理的需要,对输入到系统中的监测数据按照相关评价技术方法进行统计评价,形成各种统计报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和组合任意统计条件,如选择统计的测站、测点、监测时间、点位类型、点位级别、报表类型、评价类型等,对评价结果以列表方式显示并以excel格式导出。

3.7 数据上报情况查询

数据上报情况查询可通过设置查询条件,如选择查询的测站、点位级别、上报情况、监测时间等,快速查询各测站监测数据上报情况。

3.8 数据上报截止

根据数据报送时限要求,系统管理员统一设置截止时间,超过截止时间各用户将不能填报监测数据或修改已填报的监测数据。

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意义 措施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1-3]。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2、经济意义: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

二、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三、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

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

四、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1、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省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作为全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4条底线之一。今后几年,将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2、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这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议规划主管部门从生态城市建设实际出发,科学地对部分山体、植被和水系进行保护,以最低的代价维护工业园区的良好景观和环境。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议规范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流通行为,有利于促进木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锁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6(3):69-72

[2]叶蔓.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