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创新精神 措施
近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要对创新精神的意义和内涵有一个充分、客观的认识,从而找出培养教育的最佳途径。接下来我们就从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出发,试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结合创新精神培养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有所借鉴意义。
一、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是指一切与创新有关的思维、意识以及心理状态。它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但与科学精神的其他方面也互相不矛盾。创新精神是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摒弃旧的事物,努力创造新思想、新事物。因为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需要时,创新意识才能通过努力转化成创新成果,从而改变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呈现出阶梯形的递进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由上述创新精神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的发挥,能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创新素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的义务。要培养出有文化、有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就要一方面重视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强化专业技能的巩固;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还能不断接受新技术的挑战,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可见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另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使中国面临着更多的国际竞争压力,而新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所以加强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近几年来,尽管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工作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赞同,但就目前具体开展情况而言,创新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等等。实际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去执行它。下面我们就列举出几条改进措施以供教育工作者们参考。
(一)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一般来说,人是不可能独立生存的,周围环境的改变对其的影响很大。同样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此,首先政府部门要极力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自由讨论的风气,这样在争辩中就能获得创新的灵感。再者就是要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环境,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鼓励发表新观点、新看法,提倡师生共同搞研究并相应提供学研一体化实践环境。当然,有关部门应当营造浓厚的创新荣誉气氛,让大家积极参与进来。
(二)倡扬批判精神,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有很多说,中国和东亚都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是为什么在创造力的发挥上中国人总是不如犹太人和西方人呢?这是由传统观念决定的。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注重宗法人伦和服从性,而西方人注重自身自由和竞争性,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力。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慢慢成为老师的复本,努力做一个听老师话的乖孩子,对知识很少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这对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是不好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对事物的批判精神,有疑问才有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批判力和竞争力。
(三)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注重实践环节
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在开发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创新教育的实证性和操作性特点,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老师,应该尽量安排由实验、实训、模拟练习、社会调查,以及课外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以上讲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工作也是一个问题。老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互动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活动,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搞些小发明小创造,适当地给予指导,并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其在实践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评价学生的成绩不单单只看学生完成课业任务的情况,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积极思考的态度以及独特的方法和见解,并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同时也要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数学气质 数学活动 教学模式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 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2. 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 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 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篇3
1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
现代教育科学认为,质疑是创新精神最基本的态度,在质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创新。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敢于提出见解取决于老师是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拔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比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关系?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成像越小,也会有学生有其他的答案,这时可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像和物大小相等。这样学生就会对平面镜成像规律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丰富学生的想象,开启创新精神的源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类的创造活动离不开想象,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人们透过已知的经验材料,去设想、构思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图景。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每一规律的发现都蕴藏着科学家们非凡的想象力。如在“从粒子到宇宙”这一章中,为阐明分子的大小,教师可把分子放到乒乓球上比作把乒乓球放到地球上,启发学生去想象。茫茫的宇宙,我们无法通过实验、实物向学生展示它的图景,只有通过比喻、模型,让学生去想象。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地运用想象,丰富学生想象力,对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十分有益。
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奠定创新精神的基础
创新精神需要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其中发散思维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更大也更直接,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学生博闻强记,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差,尤其缺乏思维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予以充分重视。方法多样地提出发散问题,不失为培养发散思维的好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独地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好途径。例如初中电学中有这样一题“ 如图电源电压U=6V,R2=10Ω,电压表V1示数是2V,求R1
此题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思路:U2=U-U1I=U2/R2R1=U1/I1
解法二思路: U2=U-U1I=U2/R2R总=U/IR1=R总-R2
在教师的点拔下,由学生提出上述不同解法,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提升。
篇4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和基石,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加快认识该事物;而毫无兴趣时,认识的速度就会减慢,或者不会接纳和理睬。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目标激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才会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教师可以采取远景目标教学和近景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远景,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将成为全社会应用交流的工具。在21世纪,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人,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取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竞赛激趣。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们对于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例如,针对练习汉字输入,学生独自学起来总是枯燥无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汉字输入比赛,学生人人上机,比赛输入速度的快慢。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汉字输入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挑战冒险的精神。
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创新就是不要雷同,要推陈出新,是不断地“求新”“求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地发现关于学生创新的亮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制作幻灯片时,同学对“PowerPoint”软件可能不太了解,制作出的演示文稿,毫无新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为了使学生有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积极发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并演示给大家,鼓励学生说出创作思路,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并将各自的想法汇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点
要想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老师应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和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愉快地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制作可爱的信封》一课时,首先教师出示信封的模板,再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制作信封。然后,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再一一解答,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终教师检验学生的成果。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无形中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作的乐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助于学生高效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化繁为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捷径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将抽象、机械、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浅显易懂、通俗明了,使学生一听即懂,很快就能掌握知识点。
如在讲解《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展示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重点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功能。接着开始讲授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教师提问:“人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并且在黑板上写出“3+3=?”紧接着进行提问:“3加3等于几?”然后给学生讲解:“首先大脑处理信息时先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将信息输入,然后大脑通过加工已有知识,经过运算,再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理计算机也是这样加工处理信息的。”接着给学生讲解:“计算机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用键盘、鼠标将信息录入计算机内,这两个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耳朵和眼睛。计算机的主机就是大脑。电脑的手和口也就是最终显示运算结果的显示器和打印机。”
教师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知识点和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技术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
篇5
关键词:雷锋精神 南丁格尔精神 实质内涵 护生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36-01
雷锋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是先进文化的表征,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也已经成为崇高与奉献的象征。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1],它所蕴含的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和创业等精神一直在指引着大学生不断地完善政治思想,塑造崇高人格。在实践中将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融入护生教育与学生工作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创新与奉献并重,从而培养护生更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
1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内涵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雷锋精神的产生有着社会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2],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南丁格尔精神则是以南丁格尔命名、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对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道德观念和先进思想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在不断发展为一个有丰富内容和多层次境界的思想体系[3],主要体现为: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服务人民、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南丁格尔精神而言,胸怀道义是它的基础,厚学博爱是它的本质,勇敢奉献是它的崇高境界,崇尚科学是它的主线[4]。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保护个人的权利,宣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博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它要求护理工作者能用同样的热忱与无私对待每一个人。奉献精神是指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是南丁格尔精神的最高境界。
2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对护生的教育意义
(1)用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激励护生开拓创新、提升道德品质。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个竞争加剧与不断进步的社会,护理事业也在快速地发展。然而在护理学发展的初期,南丁格尔精神的弘扬受到了限制[5]。在我国,护理学科要想与其它学科或者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科并驾齐驱,只有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将创新融入其中,才能推动护理学科更快地向前发展。在护生的教育与学生工作中,利用现代新型科技产品与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和教育方法来渗透创新精神与奉献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激励护生开拓创新与提高道德品质。
(2)用雷锋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博爱精神指引护生爱岗敬业、塑造优良品德。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应该立足本职,以南丁格尔、雷锋等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感。护理模式发生转变后,强调以人为中心,这就要求护生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坚定的事业心,时刻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6]。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有宽大、博爱的心,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在加强护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敬业精神和博爱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此外,护生在实习操作中体验职业情感与行为规范,也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雷锋精神,传承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重视护生人文精神培养。医疗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人道主义精神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基础,一切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病人,充分体现人的重要性,它要求护理工作者爱护患者,对患者仁慈、同情、关心。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首先必须要懂得人、理解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否则便无法胜任现代护理学的工作需要[7]。现代护理教育应该注重完善护生知识结构,培养护生人文素质,坚定护生政治信念,使护生拥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结语
在新世纪的护理本科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等品质的培养,使护生拥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于护生来说,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都很重要,传承雷锋精神的同时,要用南丁格尔精神指导职业发展,树立起南丁格尔精神的标杆。从护生的教育角度来讲,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两种精神的实质内涵,同时引导护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促进护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护生教育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善玲.论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报,2012,31(7):1-3.
[2]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4):1-5.
[3]张理海.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25(2):14-16.
[4]寇晋,朱京慈.让南丁格尔精神焕发时代光芒[J].护理杂志,2009,26(12):77-78.
[5]王倩,陈慧.创新与奉献同等重要的南丁格尔精神[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单向灌输基础知识为主,学生的角色是课堂活动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完全忽视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难以了解现实,发现自我。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事例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通过课内外读物引导激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事迹,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著名教育家尼尔 波斯特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都像个‘句号’,那样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天空永远都挂着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其间,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这如星辰般的问句,并激发他们渴望的眼神与探索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依靠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的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主动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金钥匙。 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耕、水利、医学和冶炼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创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极好材料。同样,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和中华民族一样,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历史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处处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主要就是以发散、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解决。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习汉武帝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你从刘邦的败和汉武帝的胜中领悟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它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逆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相反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很多的冲突就能避免,很多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多转换角度看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学习,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论》燕国材 著.
篇7
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意识和心理条件,创新能力又是创新精神最终的目标,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方面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切实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改变过去课堂作为单一的知识传授场所的局面,把课堂视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这样,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工作中才能时刻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考虑要点,多途径、多领域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某些传统意识和传统行为的否定,而这种否定的意识和行为在压抑紧张的氛围下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更自由地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最终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一个有利的心理氛围。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过程,在思维领域有了创新,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途径入手。
1.重视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是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很难有创新火花的出现,创新行为的出现必须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2.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讲求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一题多解类的练习题,通过解题过程的训练逐渐拓展思维范围,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思维条件。
3.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求异思维,但它与发散性思维存在一些思维途径上的区别,逆向思维主要是从相反方向解决问题,以结论推出条件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逆向思维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例如,关于遗传学,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习题:父亲正常,母亲患多指头症,但他们生下的孩子却是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患者,如果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孩子,同时患这两种疾病的概率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方式往往是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分别计算两种疾病的子病概率,然后将结果相乘。而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子代患一种疾病的概率、子代正常的概率入手进行计算,然后再逆推出患两种疾病的概率。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遗传定律,使得整个解题的过程得到简化和优化。
三、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且产生了一定的创新思维基础上,教师还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创新学习方法。传统学习方式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欠缺,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入手,创新学习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外界既定认识的影响较少,从而更加容易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因此,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2.分组讨论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利用他人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小组的整体思维水平,从而为创新的形成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开展一些分组讨论学习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分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8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篇9
摘 要 彼得•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是构成他创新理论的核心概念。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没有创新,企业就不能成之为企业。仅有技术创新不能构成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全面创新。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企业创新 创新
彼得•德鲁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被管理学界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管理学理论中,近年影响较大的是他的企业精神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30年的研究,他于1985年写出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他首次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可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的、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同时,创新与发扬企业家精神也是管理者的工作与责任。德鲁克认为,“创新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展示给大众,可以供人学习,也可以实地运作”,但是,“企业家精神既不是一门科学也非一门艺术,它是一门实践”。得益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影响,他把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根据德鲁克的定义,企业家是“将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中,重点讨论的对象是机构――创新的载体。对老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新企业,创新的基本原则虽然是一样的,但规则却不尽相同。公共服务机构最需要创新,但难度也最大。新企业,通常都不做管理。而老企业,则通常不搞创新。因此,创新和管理常常被割裂开来。德鲁克认为二者是可以结合的。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意义至关重要,否则企业就不能够成为企业。企业家精神也说明了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应是全面的。
一、企业家的精神就在于企业创新
最早提出“企业家”这个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说企业家就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领域的人”。这种转移就需要用异于常人的方法,就必须创新。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案例:他讲了一对夫妻仅仅想发财致富而冒风险在城郊开了一夫妻店的故事,由此引出了麦克唐纳生产汉堡包体现的企业家精神亦即企业精神。他告诉人们这个夫妻店的最后产品是任何一家像样的餐馆多年前就制作的东西。但是他们通过运用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产品、设计程序和各种工具标准化,以及根据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分析,进行对员工的培训,然后,确定工作所要求的标准。这样,既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造就了一类新的顾客。这其中便体现着一种企业家精神。这就是说,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实质上乃企业家为顾客寻找、设计、生产、制造,给出一份价值、一份享受、一份幸福的精神。德鲁克的理论可以这样表述和总结,企业家通过创造了新颖的事物,改变了价值观。企业家的个性可以完全不同,但是都在追求变化、追求不确定性,被模式固化了的企业管理者不能再被叫做企业家。彼得•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说明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就在于创新,企业家精神就在于创新精神,他是有创造力的经营者,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也才能在变化中求新,不断地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
彼得•德鲁克把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精神等同。他认为人们不仅对于企业家精神有错误理解,同时对于企业创新也有不同程度误解。如人们总认为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其实创新并不一定是技术创新,甚至主要不在于技术创新,更不意味着就是办高新企业。高科技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有所偏重,但决不能在同时忽视传统企业,特别是在企业创新中忽视传统企业的创新。彼得•德鲁克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说明企业创新只是技术创新,它所包含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进行企业创新,并且都必须进行企业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
1981-1983年麦肯锡顾问公司调查了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100家中型成长公司(收入在2500万- 10亿美元间),发现这些成长公司的销售额、利润增长率和就业机会都是财富世界500强的3倍,业绩最好的是生产和销售家具、生产优质瓷瓶和书写用具的公司。这些高速增长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他们进行企业创新。德鲁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拓展了创新的概念,纠正了人们的观念误区,这一点值得肯定。他发现了高科技企业中的陷阱,这也是发展高科技企业必须注意的一点。
三、结论
彼得•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理论使我们从更高视点透视企业。企业不仅是赚钱的工具,还应有企业创新,企业家也必须有创新精神。只有企业家能把握住企业的灵魂,才能无往不胜。企业家精神理论的意义还在于每一个创新都具有整体意义。它使我们纠正过去对于创新的理解,过去常常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技术创新,或者只是某一局部的创新,如果不从整体视角理解,技术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市场认同。正是由于这一点,企业在创新时也要有组织地进行。企业家精神这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点,还可以延伸到产业发展上理解,这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史和产业发展史的研究。一个企业是开创一个产业还是跟进一个产业,是在这个产业的繁荣期,还是在产业的淘汰期,通过企业史和产业都有一个借鉴。而且,通过这一思路可以对整个经济周期发展研究有所启示。一个创新带动一个产业,而一个产业的繁荣会对一个时期的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精神.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10
二、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