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态保护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文化生态区 舟山海洋文化 海岛 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生态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提出的"文化生态学"理念。它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舟山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造就了舟山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纵观全市,海岛民间风俗大同小异,基本相通,均有一定的古民居遗存在区域内。
一、在打造海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具体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项原则
1、开放性原则。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它的建设将为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最佳保障。
2、发展性原则。作为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是昨天的实录,是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把它固化在昨天,或者锁定在今天,都是不恰当的,也是办不到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非物质文化。当然,如何把握其正确的、合乎民众意愿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方向,是一件并不容易看清和办到的事情。
3、主体性原则。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只有在民众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是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广大民众,动力来自于民众,目的也是为了民众,只有一切从民众长远和根本的文化利益出发,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才能达到,文化生态的保护才能持久。
4、民主性原则。要特别尊重寓于非文化遗产中的广大民众的价值观,这是保护文化生态的核心要务,也是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更是真正贯彻民众主体性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讲话中指出,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是构建和调适文化生态保护区各种关系的主体。因此,尊重民众对文化权益的诉求,是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的基础。
5、科学性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坚持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二、打造海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几种做法
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作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并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区域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忠实地维护生态文化,以固化区域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保护并利用好古民居
传统民居建筑群,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但要科学地保护,同时要整合和合法合理地利用好,使其得到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
古民居要存活下去,需要政府重视、地方努力、群众支持,从上到下形成保护气氛,更需要创新思路。要开发利用好大量“屋大人少”或已成“空巢”的传统民居。与其弃用闲置,在风吹、雨淋、日晒、腐朽、虫蛀等侵害中自然损毁,日渐变成残垣断壁,最终成为废墟而兴叹,不如及早规划、及早行动。根据自身实际和人文特色,作为文化生态示范区“延伸”的景点,既守护又开拓地加以利用。
2、做好生产性方式保护及利用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往往遗留着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可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如定海区白泉镇金山社区创建的“以文养文”方式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3、合理开发相关旅游资源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集自然生态环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一体的文化形态,是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科学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优良土壤,更是反映地域特色的极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名号无疑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旅游业的介入将不可避免。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结果有可能造就一个个以传统文化为卖点的新兴旅游区,进而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若保护得好、开发利用得当,无疑将会为我市的旅游业增添无尽的魅力和效益。
所以,应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和合法合理地科学利用人文历史资源,有选择地将典型集中、且具有一定代表性、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突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文化原生态区域,在保护的前提下,先行建立示范区,取得经验,以点带面,即以文化生态区保护区示范点为主,形成各有特色、遥相互应的保护网络和文化旅游网络。
4、重视和扶持非遗传承人
对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根本保护。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
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他们的地位要得到尊重,政府要给予奖励和生活津贴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干。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②充分调动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收藏等协会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因为是他们占领和坚守着大片的业余文化阵地。不应漠视这些队伍中的人才与藏品。
5、全面发动人力保障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但需要大量专业的工作人员,要开展保护实验区范围的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所以,各级文化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保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主动与有关院校合作,在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实际工作中往往还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需要当地干部群众的觉悟与配合、理解和支持,以长远的眼光看护自己的家园。所以,还要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适合本地情况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路子,使之真正成为“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示范区,从而使具有独特价值的舟山海洋文化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行吗?》作者:吴效群
篇2
【关键词】 生态补偿;海洋生态补偿;海洋环境
一、概念与内涵
要对海洋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就要理解生态补偿这一概念的含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生态补偿这一术语的提法有多种:如资源补偿、环境补偿、环境服务补偿、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环境补偿、自然生态补偿等。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的文献中,生态补偿通常是损害生态环境的主体付出赔偿的代名词;90年代后期以来,生态补偿则更多地指对生态环境保护者的财政转移补偿机制,如对退耕还林的补偿等。
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将生态补偿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包括对生态功能的补偿和对污染的补偿,是否包括对环境破环行为和对环境保护行为的补偿。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功能的补偿,只强调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行为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补偿。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污染环境的补偿又包括对生态功能的补偿,既包括对损害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又包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付费,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海洋生态补偿是为了保护或改善海洋资源环境的一种手段和机制,由以上定义本文将海洋生态补偿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海洋环境本身的补偿,即生境补偿和资源补偿,如为了恢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我国建设人工鱼礁、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2.对个人、群体或地区因保护海洋环境而放弃发展机会的行为予以补偿,如对支持海洋渔业减船转产工程、实施渔船报废制度、退出海洋捕捞的渔民给予补贴等。
3.将破环海洋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或者让海洋环境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使其经济活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如对征收海域使用费、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费、渔业资源增值保护费等。
二、国内外研究对比
与国外相比,在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方面,国内显得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
1.具体的补偿模式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或生态税的形式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上。
2.在补偿主客体确定上,基本思路都是根据“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确定补偿的主体。国外的研究则偏重于市场化的补偿模式。
3.在补偿数额和标准的确定方面,国内的研究多把这个问题等同于生态效益的价值计量或核算问题,国外的研究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补偿标准,补多补少是相关各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4.至于资金来源,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生态补偿主要通过政府补贴、财政援助、开征生态税和借助国内外基金等方式进行。欧美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生态税收、绿色环保税收等多种特定税收来筹集资金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没有专门的生态税,现行的资源税费并没有将海洋资源列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征收范围。
三、几个结论
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远远落后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需要。在我国海洋资源领域构建生态补偿政策意义重大:
1.海洋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一片海域的环境资源保护(或破坏)会增加(或损害)周边海域环境和经济利益,生态破坏的后果需要由周边海域分担,生态保护的成果也无法阻止他人分享。海洋生态补偿就是要调整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有利于有效的避免“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
2.海洋生态补偿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的补偿,想要使外部性内部化,限于目前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难做到产权明晰,以政府干预为主的海洋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带动相关技术和政策研究的发展,使通过市场手段的来解决外部性内部化成为可能。
3.我国关于海洋生态补偿政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需要,也无法开展国际乃至国家层面上的交流。需要研究确立在国际和国家水平上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研究制定在地方水平上开展海洋生态补偿的实践指南,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当前海洋生态补偿政策进行检视和完善,为我国的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政策依据。
篇3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并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在该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的作者巴贝尔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世界无末日》的作者皮尔斯和沃福德提出: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环境的综合概念,它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由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生态环境资源一方面要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另一方面作为有价格或价值的资源,须遵循资本的属性运行,即要遵循市场规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生态环境利用、保护和建设中的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外部效应内部化,既遏制了生态破坏者的破坏行为,同时又给生态保护者、建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人们从事生态投资,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局限
(一)缺乏基础性的制度支撑
在中国,有关生态补偿内容的法律法规多数属于行政规章制度,立法层次偏低,国家层面的关于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起来。尽管很多地区开展了一些具体的生态补偿实践,但是由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生态补偿难以合理有效地推进。
(二)缺乏协调性的组织管理
在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涉及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如环保、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工商、卫生等部门均有权实施与该部门相关的环境政策,管理上条块分割严重,这也导致现有的生态补偿政策带有强烈的部门色彩,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法满足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需求。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导致管理上的混乱,政策冲突现象严重,进而导致生态补偿机制的低效运行。
(三)缺乏长效稳定的财政支持
目前,中国现行财税体制中与生态补偿相关的税收主要是资源税,还有相关的燃油税、对汽车分排放量征收的消费税,以及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地税等。尽管其中的一些税种设置的初衷没有考虑环境因素,但客观上对保护生态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如此,独立的环境税的缺失,一方面限制了政府通过税收手段调控环境污染的力度,另一方面又因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而无力进行生态治理。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
(一)建立高效透明的法制体系
生态补偿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性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政府众多的公共管理部门,同时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而且需要补偿的多是弱势群体,因此,更需要依靠法律手段保障其顺利实施。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补偿的主体、客体、方式、标准;明确生态补偿资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合理界定生态开发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环境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应首先实现环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清晰界定。对于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环境问题,需尽快完善环境立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竞争性领域的环境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采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环境规制。同时,由于国家是个抽象的集合,无法直接控制和管理种类繁多的众多生态资源,因此,生态资源的产权可以采用委托的形式交给人(各级地方政府)行使,同时为规避“失效”,一方面可将生态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加强监管。
(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
中国实行的公有制产权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发挥政府补偿的方式。但是由于环境保护的责任主要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补偿主要是通过各级地方政府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易出现效率下降的困境。因此,中央政府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相关的协调管理工作。目前,结合中国的实际,可考虑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试点推广。流域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客体相对容易明确,但不能把流域生态补偿简单理解为下游对上游的补偿,而是上、下游地区同时负有生态保护的责任,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协调上、下游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引进、异地开发等形式的生态补偿行为,为流域内的利益相关方搭建沟通的平台,逐步推广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手段。
同时,可借鉴欧盟的评估经验,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的第三方监管和评估机制,吸纳多学科的专业人士加入,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评估,对所有的生态补偿项目的运作过程进行全程监管,以保证其公平合理的实施。
(三)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体系
环境问题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需政府干预解决,而政府干预主要是通过财政手段进行。
1、完善现存税费管理体制
“税收三性”决定了征税可以防止政出多门,能够为生态补偿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尽快完善现有税费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环境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完善现存的税费管理体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优化现有的资源税,向所有利用生态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普遍征收,同时扩大征收对象,将所有的生态资源都纳入征税范围,对非再生性的资源可实行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式。二是开征新的统一的环境税,以避免现存税费体制中重叠收费的现象,完善生态保护的税收政策,对环境破坏行为通过征税手段予以限制,对环境保护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的鼓励。
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财政政策
篇4
关键词:皮影戏;生态保护;腾冲
21世纪的今天,出现了两大生态保护潮流。一是全球自然生态保护潮流,二是世界文化生态保护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就会失去物质的家园;同样, 如果我们再不努力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就会失去精神家园。如果说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使地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那么生态式艺术文化就成为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使人本身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虽然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人们更多的是注重自然的生态保护与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是有很大缺失的。如果一个社会确实了可持续发展的人,那么也就失去了人们存在的精神家园。因此,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心态,而而艺术是造就这种心态的重要途径。皮影戏艺术是民间传统的艺术形态。其发展和保护也应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和途径。
一?来自生态学的启示
1. 生态与人
(1)人与自然生态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单单是生活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城市或者族群的生物。而是生活在整个地球生物圈中的。大气的污染和海洋的污染会影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而人任何的活动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对地球生物圈产生影响的。人口的繁衍、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人们的居住环境的改善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的扩大等等一系列的人类活动都是彼此作用的。人是自然界万千物种的一种,如果整个自然是一个整体,那么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因此,要协调和发展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与文化生态
人具有社会人和文化人等多重角色。每一个人不仅吸收自然的空气, 而且吸收文化的空气。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 还生活在与自己的文化相异的其他人和其他文化中。文化之间是相互融合、共生存在的,中国的历史文化之间具有传承的关系,中国与国外文化之间存在交流,相互吸取,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对外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文化的传播性具有重要价值。在当今世界, 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多种民族或文化交流形成的,美国文化也是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交流和共生的结果。但遗憾的是, 这种文化的共生和互生关系,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破坏。由于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强大, 世界文化变得越来越欧洲化和西方化, 欧洲中心主义成为强大的世界潮流,少数民族和弱小民族的文化正在消失。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甚至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为耻辱, 从而加快了文化西化的步伐。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物种正日益减少, 各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被打破, 文化的沙漠日益扩大, 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文化生态的破坏又进一步导致了人类智慧生态的破坏。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人与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皮影戏艺术与生态发展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它是由影戏艺人操纵纸制或者皮制的平面的侧影形象的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傀儡戏。它和木偶的差别是:影偶为平面造型,木偶为立体造型。
(1)皮影戏起源于中国的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舞,皮影戏同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一样,体现着民习、民俗、民生、民情等。皮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是与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而共同发展的,并且在不断的演进和交流中,不断吸收当地的区域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艺术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皮影戏的存在以农村为主要表演形式,朴实的乡土文化使皮影戏无疑具有原始性质,因为它所呈现的往往是粗陋而质朴的艺术形态。常常有这样的形,愈粗陋简单、越平淡质朴便越具有生命力。
(2)皮影戏艺术是动态的艺术形式,不是单一的静止的美术造型形态,如何更好的传播与展现,就需要有一种合适的转换方法,用来传播与传承,我想应该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作用,无论是音乐、戏剧、美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对于传播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责任。成立专门的研究和发掘保护机构、建立专门的皮影博物馆,不是静态的使皮影陈列,而是动态的呈现。另外,我想一种好的途径应该是成立专门的由皮影传承人组成的皮影机构,到各个乡村去传播和演出,也就是成立专门的演出团体,定期到各地演出,这样既保存了传承人的演出积极性,也对皮影艺术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3)演出空间的原生态性,由于皮影戏班成员少,道具简练,所有的道具几乎可以全部装进两只木箱,地方去巡回演出,用一头毛驴驮着,翻山越岭、走乡串户到达每一块有人生存的地方,简便易行,出入方便,因此,皮影戏班素有“一驴驮”的绰号。皮影戏的演出地点无需排场,一般在聚光、收音、宽敞、豁亮的农家窑洞里演出效果最佳,皮影戏的演出形式,是任何一个空间均可成为演出空间,它的非剧场性与它的原始性、客观性、节律性一脉相通。正是如此,为常规戏剧所奉为法则的“时空限制”在它那里显得并不重要,基本介于可有可无之间。
篇5
[关键词]湿地保护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60-01
1.前言
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很多地方仍在大量开垦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困境。虽然近几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诸多威胁。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湿地萎缩、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很突出。此外,湿地保护最大的瓶颈是法律不健全,湿地在国土资源里多数被界定为未利用地,因此围垦湿地现象还存在。
2.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困境
2.1 物种明显衰退
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2 面积逐步萎缩
湿地面积进一步萎缩,部分内陆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2.3 气候显著变化
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的泥炭湿地的生态状况令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若尔盖、三江平原等泥炭沼泽湿地破坏相当严重,60年来83%的三江平原湿地已不复存在,正在成为加剧气候变暖的“碳源”。
2.4 生态系统破坏
湿地开垦围垦、水体污染、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依然严重,长江中下游湿地、滨海湿地等仍然面临着被围垦的巨大威胁,西部许多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他用,导致河流断流和湖泊干涸。部分河道的不科学治理严重破坏了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
2.5 公园建设不足
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人工化倾向严重,过分重视景观设计和旅游设施建设,对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6 保护体制落后
湿地保护体制机制依然严重,缺乏限制无序开发和倡导科学合理利用的法规政策,尚未建立完善的涉及湿地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多部门工作机制,湿地保护投入依旧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等等。
3.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提升科研监测水平
县级以上林业部门要抓紧抓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动态管理平台,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及时开展湿地资源、湿地利用状况、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查和评估,实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省里建立省湿地保护研究中心和专家库,整合科研力量,大力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水平。
3.2 逐步完善依法管理
强化对湿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对涉及向湿地区域排污或改变湿地自然状态,以及建设项目占用湿地的行为,行政审批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审批。要加强监管,依法制止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湿地行为,依法追究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凡列入湿地保护名录的湿地,未经批准不得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应立即责令停止,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努力恢复湿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因保护湿地给湿地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3.3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按照《湿地保护条例》,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湿地保护管理经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湿地保护区(小区)、湿地公园、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等重要湿地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和监测工作等的项目资金投入,保障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经费。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对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湿地公园等重点保护建设项目给予适当补助。省林业厅、省财政厅要积极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尽快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分级、分类补偿相结合以及政府补偿、市场补给有机统一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3.4 协调各个部门配合
林业部门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等工作;编制部门要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管理、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湿地保护规划衔接、审核审批和国家及省级湿地建设项目的审批;财政部门要加大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湿地征占用审批;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湿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湿地管理的力度,确保不占或少占原生湿地资源;水利部门要加强河道、溪滩、湖泊等湿地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用湿地的保护;海洋与渔业部门要加强水生生物、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的保护;旅游部门要加强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3.5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湿地保护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共同管理的社会工作。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认识严重不足,湿地保护往往是少数部门的单项行动。为此,要广泛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和多重效益,宣传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宣传湿地保护的美好成果,不断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3.6 大力发展湿地经济
湿地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湿地保护的正确方向。为此,要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湿地经济。一是要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湿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条件,依托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把湿地休闲度假、湿地观光、湿地观鸟、湿地美食做成品牌,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二是要大力发展湿地种植业。积极探索湿地中草药的种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要大力发展湿地养殖业。积极推广“苇、稻、鱼、蟹”湿地经济循环模式,同时要引导和培植大雁、野鸭等珍禽的训养繁殖,注重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逐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 付文杰.加强我国湿地保护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4):220-221.
篇6
学习环保的知识,树立环保的意识,了解并自觉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大力支持环保工作。"珍视海洋环境,呵护蓝色家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一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承受了过度的重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
今天,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发起的"海南省20__年海洋保护行动计划"在这里正式启动了。在这重要的时刻,我们向社会各界郑重倡议:
一、积极参与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各项活动。"珍视海洋环境,呵护蓝色家园",我们责无旁贷!海南作为全国的海洋省,在海洋保护中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也肩负着自己的特殊责任。承担这一责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正式启用"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在本次启动仪式上正式推出的"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它蕴涵了"海洋、环境、海南、和-谐、未来"的深刻含义。今后,我们将在各种场合广泛应用这一标志,并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海洋环境保护行动的醒目标记。
三、保护海洋环境,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呼吁各界人士不向海洋丢弃垃圾、排放污水,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捕捞受保护的海洋生物,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法律规章禁止的海洋生物制品。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四、呼吁各界人士加入我们的志愿者行列。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更是我们全体公民的崇高责任。不分老幼,不分职业,我们张开双臂,热切地欢迎所有热爱这片蓝色家园的朋友成为我们的志愿者,与我们一起宣传蓝色生态保护理念,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事情,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海洋永久美丽、家园永久安宁。
为了我们的海洋、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
倡议人:
20_年_月_日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二
我们少年儿童要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棵小草,爱护每一朵鲜花。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绿化校园,让绿色生命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珍惜青春。因此,让我们作为绿色的守护者,郑重向全体少先队员们发起倡议:
一、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爱我太湖,爱我“母亲河”,爱我30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海洋,爱护祖国的所有“蓝色国土”。
二、学习环保的知识,树立环保的意识,了解并自觉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大力支持环保工作。
三、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出门要带“清洁袋”。
四、爱护环保设施和设备,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讲卫生,爱劳动,积极帮助地区做好环境卫生和绿化工作;遇到破坏环境保护的不文明行为要勇于劝阻,发现破坏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
五、保护资源,节约水电;提倡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废物利用,保护再生资源。购买商品要选购“绿色包装”物品,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包装过度商品和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纸木制品。
六、降低噪音,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使用收录机、电视机时,音量要适中,不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与休息。提倡以步代车和骑自行车,杜绝机动车尾气污染。
让我们共同携手,让一粒粒种子花开似锦,让一颗颗小苗绿树成荫,用实际行动投入到三月的“植树,爱绿”活动中,从自己身边做起,向全社会证明,我们是高素质的一代,我们真正懂得珍惜绿色!
倡议人:
20_年_月_日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三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提供庇护的蓝色伊甸园。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住在了海边,在大海上张网捕鱼;600多年前,中国人驾着大船驶向海洋,追波逐浪;可是今天,由于过度捕捞,向大海排放污水,以及沙滩污染物,造成海洋污染急速增加,使我们的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近五十年来,世界海洋的污染使成千种海洋生物消亡于无形。而随着对海洋无节制开发使用,这个过程越来越剧烈,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了威胁。这种势头如果得不到遏制,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有人指出污染严重的渤海,可能在十年后变成死海,而如果海洋死亡,人类和一切生命也就不复存在……
要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除依靠政府的努力之外,公众的自觉行动至关重要。牢固树立公众的环境保护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是保护我们美好家园的希望所在。今天作为一个公民,爱护环境,崇尚文明,无疑更是一份必须的责任。
21世纪我们有必要选择一种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呼吁大家参与“保护海洋,从我做起”行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改变传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海洋环保的几条倡议:
1、大力宣传和普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国民海洋意识,要向朋友、同学、儿童和周围的人广泛宣传节约环保知识,形成大家共同参“关心大海、爱护大海”的良好风气。
2、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不向海洋及沙滩丢弃垃圾,防止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
3、减少海滩餐饮业和水产养殖的污染,使用无磷洗衣粉,不要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湖泊、海洋中。
4、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捕捞受保护的海洋生物,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法律规章禁止的海洋生物制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5、以“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为主题,树立关心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的意识,争取未来投身海洋事业。
作为热爱大海的青少年,我们更有义务担当起保护海洋的重任,成为大海的“保护者”,只有这样,大海才会更美,为了这份美丽,让我们永远地承担起保护她的责任。
海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护海洋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只有一片蔚蓝色的海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携手努力把保护大海付诸行动,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关心、支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事情,共同保护好、建设好美化我们的家园。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海洋永久美丽、家园永久安宁。
倡议人:
篇7
关键词:生态损害;海上溢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2—0064—05
随着海上石油产业、石油运输业和航运业的高速发展,海上溢油事故此起彼伏,由此引起的生态损害时有发生,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威胁。据国际油轮船东防污染联合会(ITOPF)统计,在过去的40年中,全球每年发生溢油事故多达240余起。同期,世界112个国家的水域发生过50吨以上的溢油事故。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污染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害。举例而言,2002年末发生的“塔斯曼海”轮溢油案件造成多达450吨原油泄漏,据评估溢油引起的海洋生态损害超过1.8亿元人民币。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至中石油大连保税油库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引发管线内原油起火,致上万吨油人海。此次事故的溢油量是“塔斯曼海”轮溢油量的20余倍,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但至今社会各界无法获知中石油对直接利益群体的赔偿和对当地生态损害的补偿。2011年6月4日和6月17日,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蓬莱19—3海上油气田B平台和C平台先后发生溢油事故,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起海上溢油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维护海洋权益,一直准备向造成海洋生态损害的责任方提出生态损害索赔的要求。
在国内外司法实践中,针对溢油事故引起的海洋生态损害提出的索赔请求已有多例。然而,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索赔的司法实践并不理想,即使个案索赔得到法庭支持,究其索赔项目,多是对清污费和渔业资源损失进行赔偿,很少考虑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赔偿。中国首例海洋主管部门提起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塔斯曼海”轮案历经一审、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前后用去7年时间,天津市海洋局最终仅获得300万元的和解补偿,具体补偿项目不清,连已投入的成本都未收回。其他原告得到的赔偿也大幅度缩水,被告最后支付赔偿金约330万美元。“塔斯曼海”轮案的一审判决曾被媒体津津乐道,不过,该案一审法院认定的溢油所致生态损害的赔偿范围仅为环境容量损失、自然资源损失以及相关的调查、监测评估与恢复研究费用,而对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海洋沉积物恢复费用、潮滩生物环境恢复费用、浮游植物恢复费用、浮游动物恢复费用等未予认定。“塔斯曼海”轮案一审判决留给我们的启示,不是海上溢油生态损害可得充分、有效赔偿,而是海上溢油生态损害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救济,司法裁判的生态损害赔偿金亦无法及时恢复遭受损害的海洋生态系统。
法律应当如何应对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
一、“新型损害”向法学提出新问题
“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解说“生态损害”,需要明确“生态”和“损害”的意指。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我们从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地球环境时,就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再说“损害”,其作为法律上“伤害”的基础,起源于传统的财产利益。在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才伴随这样一个概念:应当保护一个人的财产免受其他人的损害或侵害。生态系统是公共物品,没有人能对生态系统主张所有权。对于无主的生态系统,本无法成立传统法上的“损害”,因为我们很难说物种的灭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耗等是哪个所有权人的财产利益或人身利益抑或精神利益遭受损害。我们所称的生态损害是一种传统法学未予关注的新型损害,其特点在于,特定范围内的一切人共享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受损害,人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终将影响到该生态系统内每一个人,然而,单个人的人、群体的人都无法当然地主张对生态系统的权利救济,且生态损害的事后救济不足以填补生态损害。
我们认为,生态损害,是以生态保护的视角看待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损害进而择定的概念。所谓生态损害,是指人们未遵循生态规律,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超出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或功能发生严重不利变化的法律事实。
法律起源于利益的分化,从根本上说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利益调节或再分配是法律的一大职能。生态损害的实质是生态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所谓生态利益,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的有用性或满足人的环境需要的属性,它是生态系统提供给所有人的利益,内容主要包括确保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安全、生命系统的安全、生态系统的安全等。海洋生态系统遭受损害,虽然直接表现为事发海域遭受污染,但所受损害的是这一生态系统中所有人的生态利益,而不仅仅是特定受害人的生态利益。局部的海洋生态损害还可能随着海水的流动、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扩展到全球范围,使得更广域的人们遭受生态利益的侵害。
生态损害不时发生的“症结”在于生态利益的法律保护不利。生态损害不仅是生态系统的损害,也使特定生态系统中所有人的生态利益遭受侵害。生态损害向法学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如何应对已发生的生态损害,更要基于这一“新型损害”的特殊性,加强对生态利益的法律保护,全程预防生态损害发生或消减生态损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传统民法所确立的财产权、人身权等私权是针对能为个人掌握、控制的物或私益而设立的,业已存在的权利保障体系无法对所有人共享的生态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与救济。生态损害问题日益突出,暴露了传统民法在生态利益保护方面的严重不足。
无论是美国的《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还是《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这些以“损害赔偿”为法理的法律、条约既不追求对受损害的生态系统的完全保护,也不追求让破坏者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究其原因,“生态损害已非以环境为媒介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所能涵盖,这种损害的赔偿已超出了作为传统民事侵权法特别法的环境侵权法目前所能解决的范围”。人类尚未全面掌握生态规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认识不尽全面,生态损害评估方法尚在研讨中,以至于一些蓄积型生态损害的后果历经数十年显现时,有关索赔主体因诉讼时效期间经过,无法主张赔偿请求。即使可以责成有关责任人履行某一生态损害的赔偿责任,也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为生态损害赔偿而支付的象征性费用无法全面恢复受损害的生态系统。再者,并非所有的生态损害都能纳入赔偿的法律框架。这是因为,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资源、发展生产等活动必然作用于环境,难免造成特定生态系统的损害,这些活动大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无法一律禁止,而且,些微的生态损害无需纳入赔偿程序。能够得到赔偿的生态损害应具有可操作性(达到一定的评估标准)、严重性(损害程度较大)与可能性(能够寻求赔偿救济)。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生态损害显然是不多的,且非已发生的生态损害的全部。
恪守“损害赔偿”的法理难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损害法律问题。生态损害事后赔偿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生态损害,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生态保护,但生态损害赔偿的局限性难以克服。如果生态损害预防性立法保障不够充分,期望通过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救济生态利益,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其要求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通过法律促使人类重视预防性法律制度的建设,以求自身行为和决策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相协调。
应对生态损害问题的治本之策是预防。鉴于生态利益难以事后救济的特点,对生态损害的“源头”与“过程”实行全面控制显然要比寻求生态损害事后救济之途更应受到重视。立法应对生态损害的重点也应当是预防生态损害发生,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防范生态风险,维护生态安全。环境法应确认生态利益,并将其确立为法益。根据生态利益的特点和要求,通过明确的法律规范给予其积极、充分的事前保护,以求使生态利益免受侵害。此外,由于生态利益在多元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环境法应当加强对生态利益的法律保护,调整、平衡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等诸多利益关系束,为解决生态损害问题提供制度依赖。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防治海上溢油生态损害,应当以生态利益的法律保护为基点,将海上运油、用油等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纳入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考虑,综合考虑法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予以综合管理、全面保护。
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立法:应对生态损害的法律之途
海洋生态损害索赔存在的法律与技术问题及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机制得到学者们的专门研究。在对海上溢油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与技术问题予以研究的基础上,学者断言,生态损害赔偿法不是保护生态的当出之途,而是应对不幸发生的生态损害而为的不得已选择;我们可以用它来平息致害者与救害者之间的矛盾,平衡它们之间的利益,但却不可以指望这种法律来实现人类的生态利益。
尽管生态损害索赔及其赔偿认定是海商法学者、环境法学者、从事海洋工作的学者研究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之重点与难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以前瞻的眼光、从全局的高度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及其立法。如果将生态损害索赔和生态系统管理视为两个问题,各举一端,各说各话,则难以体现当代法学应对海上溢油事故应有的整体化思维,且在研究风格上难免流于精细或流于空泛。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向法学提出的新问题,应得到系统化分析。
鉴于我国现行法无法有效规制造成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行为,考虑到最彻底的赔偿也不足以挽救生态损失,我们应当探寻更全面、更彻底的路径,以期为应对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保护海洋生态找到法律之途。
我们认为,我国立法应重视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指导,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及其法律化作为应对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的理论与方法指南。
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组成的,可以自我维持、不可分割的整体。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应当是通过综合地对待生态系统各要素,协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等人为活动之间的关系,以求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与完整性——这种理念被称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
与传统环境立法理念针对生态系统的个别部分进行保护立法不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着重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生态环境区域的特殊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学者以法学视角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进行了界定: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指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管理战略和方法,它要求综合对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包括环境、资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价值,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来解决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达到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一理念的意义在于,其用普遍联系的视角看待生态系统各要素;同时,在对环境要素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引导人们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等多因素的影响,并运用多种手段和调整机制应对环境问题。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作为一种生态保护理念,欲对具体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发生作用,就必须通过法律这一媒介。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法律化是预防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应急处理海上溢油事故、救济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等法律制度创新的当出之途。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有利于预防海上溢油事故的发生。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立法通过法律规范海上石油产业与相关行业的涉海石油开发、运输等活动,并对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部门提出要求。完善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涉海石油活动的规范化、法制化,进而减少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几率,预防溢油引起的海洋生态损害。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有利于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对原有海洋管理体制进行整合、规范,形成综合管理体制与各级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的全新管理体制。一旦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将对应急处理工作作出迅速、准确的决策方案,配合高效应急处理团队,及时处理海上溢油污染,降低海洋生态损害的程度。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有利于保障海上溢油生态损害法律救济。综合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等各因素,完善当前海上生态损害索赔立法的不足,形成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综合立法与各部门立法相结合的法律制度体系。在海上生态损害索赔制度上,对索赔主体、索赔程序、索赔标准等制度规定予以明确,并运用生态学、系统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完善生态损害评估、生态损害恢复指标等技术体系,确保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三、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的构想
为全面预防和补救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应当分析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对海上石油产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环境保护部门和海洋资源管理部门、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及决策部门、立法部门等提出的具体但不同的要求,并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各部门在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上的协调统一。
(一)生态风险预防——对海上石油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要求
鉴于海上溢油的主要来源是海上油轮运输事故,或是海上移动钻井平台的井喷等溢油事故,有必要设立海上溢油生态风险评价制度,要求从事海上运输及海上勘探作业者在进行经营活动或海上作业之前,必须在监管海洋环境及相关作业的有关部门的监督之下,对其活动可能造成溢油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对策。
对可能造成溢油污染的海上作业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之后,必须要对这一评价得出的结论,即对可能产生溢油并造成海洋生态损害的风险进行管理。海上溢油生态风险管理制度,实际上就是风险管理在海上溢油生态损害防治中的应用,即对于溢油生态风险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可能发生的海上溢油及其对海洋生态风险,采取各种手段,减低或消除生态风险发生的机率。
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中纳入替代方案制度,将有利于寻求用危害最小、最有效的方法来推进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并通过对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有效地降低海上作业可能造成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风险。与此同时,替代方案制度的应用还将帮助决策者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利益,选择对海洋生态损害最小而对经济和社会最有益的行动来实现决策优化。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保证金制度要求进行海上作业的人在进行任何具有潜在的海洋生态风险的活动之前必须缴纳保证金。其缴纳的保证金应当与海上溢油生态风险评估得出的金额大体相当,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受损的海洋生态获得恢复、重建的资金。这一制度与污染者负担原则相一致,它是对污染者赔偿能力的一种确认和保证。
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技术支撑和管理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具体的制度规定有关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定期做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报告的义务,通过对各个生态健康指标的分析、判断,对污染源(主要指溢油的来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预防和减少海上溢油生态损害,切实地维护海洋生态利益。
(二)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体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涉海管理部门主要包括渔业、矿产、交通、海事、环保、外交、科研等部门。这种分散型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显现出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目标不一致、缺乏协调机制等诸多问题,不符合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要求。
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体制,有必要实行“双轨制”,即一方面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海上石油产业及相关行业、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部门、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决策部门的管理活动,有效规范人们的各项涉海社会、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保留、完善上述各部门既有的海洋管理职责,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既有管理体制与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制的衔接、协调与监督,减少改革成本,以求改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委员会,是解决海洋管理体制分散、职能不明确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该委员会职能等级应高于涉海各部门,以便切实有效地统领各涉海部门执行综合管理委员会做出的各项决议、规划;同时,综合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应熟悉涉海各部门的运行机制,以便与其合作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类管理与保护工作;此外,对既有各涉海部门的管理职责予以完善,以便明确各涉海部门的管理分工,高效执行综合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任务。
(三)协调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制与各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关系——对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决策部门及综合协调部门的要求
由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所决定,一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并不是靠一个或几个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就可以完成的。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无论其管理权限有多大,它们只能是对环境保护当中的部分事物进行相对集中的管理,而整个环境保护事务则由各有关部门进行多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管理,才能达到环境管理的最佳效果。
有鉴于此,应当考虑专门环境管理机构所构建的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制与我国现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规划部门、决策部门及综合协调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问题,以求实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综合管理。
1.明确两种管理体制间的关系
在管理层次上,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部门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所行使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是一种通观全局的、层次较高的管理行为,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而各级行政管理中规划部门、决策部门与综合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监督管理属于部门管理,是协同综合管理部门在某些方面的单项管理行为,在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中是一种补充性、配合性的管理。
在管理范围上,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应是一种全方位的、跨系统、跨部门的综合监督管理,而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应该是部门内或系统内的监督管理,不应跨行业和部门,其覆盖面为本系统本部门。此外,各级行政部门的分工监督管理不应画地为牢,排斥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妨碍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
2.明确界定两种管理体制的职责
明确了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制与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后,需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将两种管理体制中主要部门的职责予以界定,以方便各部门在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活动中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部门应有对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决策部门的有关决定监督审核的职权,确保各级政府的规划与决策符合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要求。各级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应当协助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部门的工作,在各级政府之间贯彻落实综合管理部门的各项决议。
(四)创设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法——对立法部门的要求
在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时,应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间的联系,从整体上遵循海洋生态规律来创设相关法律制度。然而,目前我国立法仅是单方面强调对海洋中某些特定资源的保护和某些污染的防治,并未将立法与海洋生态系统自然规律有机地协调起来。
海洋生态系统的系统性要求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应当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纳入生态保护的范围,重视生态保护,并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综合立法中,应当明确规定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利益分配,以之统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的立法体系,减少各部门立法间的冲突。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将通过各项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发挥环境法的利益调整功能、指引功能和保障功能,为保护生态利益,实现从“被动善后”到“综合治理与建设”的转变。
篇8
对中国旅游界来说,2012年是颇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充斥着景区“爆棚”、堵车、滞留和安全事故的“史上最长黄金周”,暴露出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瓶颈;也催生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入。自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生态旅游杂志诚邀10余位专家学者、景区管理者、媒体人组成专业评审团,评出了2012年中国生态旅游十大新闻。作为媒体,我们很荣幸能够在岁末年初有这样一次梳理过去、展望未来的机会,参与并见证中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并把它向我们的读者一一呈现。
“生态文明建设”首入生态旅游再迎发展新动力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召开。在十报告中,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再到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增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中,将“美丽中国”形象和概念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生态文明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和提升的灵魂,而生态旅游更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旅游理念的高度契合,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更将直接为各地的生态旅游事业提供全方位的发展保障。
生态旅游热兴起地方发展生态旅游热情高涨
从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之后,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旅游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此背景下,2012年,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地发展生态旅游的热情普遍高涨。国家林业局设立森林旅游管理处,加强了全国森林旅游行业的统筹管理;国家水利部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并选择济南市作为全国首个建设试点城市;山东省成立旅游协会森林旅游分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担当生态旅游发展与决策的民间推手;贵州省完成《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文本编制,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旅游开发中生态和文化的保护利用;四川省雅安市在《雅安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2015年将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度假旅游城市:浙江省海盐县获评“亚洲十大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名县”,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从化、韶关新丰、河源连平三地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105国道生态旅游的“黄金走廊”……生态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正在逐渐显现。
挖掘生态旅游效益南水北调办公布生态旅游规划纲要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布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根据这份纲要,南水北调工程景观与当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有机整合,并重点打造渠首工程、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焦作城区段工程和穿漳工程等主要工程景观节点,把沿线山水、古迹和这些南水北调重点景观工程串联成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复合廊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我国历史文化富集地和自然生态旅游景点集中区,丹江口库区和沿线有12处世界遗产,占全国世界遗产(43处)的28%;国家5A级旅游景区16处,占全国(147处)的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径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9座大、中城市以及130余座城镇,涉及的受益人口约为1.45亿。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将促进工程沿线区域环境改善、文化传播、移民安置,加快沿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黄金周”游客爆棚景区亟需解决市场超载
2012年的十一黄金周,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拥堵黄金周。一纸高速公路节日免费的政策和174家景区降价措施,激发了国人集体出游的意愿:华山万人滞留,月牙泉骆驼过劳死,乌镇古桥万人踩踏岌岌可危,丽江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西湖见人不见桥……黄金周旅游险情不断,将景区爆棚现象提升到了“红色预警”的高度。
长假如何走出人满为患的窘途?国内有专家认为,集中“狂欢式”的休假,带来的景区超载、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间接反映了中国休假制度的现实困境。尽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早已实行,但实际上很多上班族仍难以享受带薪休假福利,很多人只能选择“黄金周”期间扎堆出游。
黄金周折射带薪休假尴尬,而景区“爆棚”现象,同样暴露出国内景区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公共应急管理缺位、精品景区不足、游线安排不科学、接待设施短缺、盈利模式单一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区如何应对游客倍增成关注热点。
旅游地产投资狂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凸显
2012年,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正在旅游地产上“跑马圈地”。据统计,目前排行前100名的大型房企中,至少有1/3介入了旅游地产,包括万达、雅居乐、富力、龙湖、恒大、中坤、世茂、佳兆业等地产商。仅2012年一季度,全国旅游地产投资上亿元的签约项目就有近70个,总规模逾2600亿元,全年计划投资总额将超万亿;2012年1~4月,全国房地产总投资为15835亿元,而旅游地产占将近1/5,可见旅游地产目前在我国的投资热度。
不同于一般的住宅市场,旅游地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正是看重其极高的投资价值,开发商急切进入。而旅游度假生态项目的泛滥,或者以旅游的名义过度开发地产已经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在生态文明写入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旅游开发将成为业内下一步的工作重心。
捍卫“美丽中国”生态红线30余组织发出生态保护倡议书
2012年12月6日,30多家环保组织就当前生态保护面临的危急形势发出倡议书,号召公众参与到关注、监督、守护以及支持自然保护的行动中来,捍卫“美丽中国”的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
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是国家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将对维护国家和地区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少林景区度过摘牌危机5A景区实行动态复核机制
2012年5月份,备受社会关注的嵩山少林景区“摘牌”风波尘埃落定,由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组对少林景区的暗访复验中,少林景区以971分通过复核验收。
2011年12月,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管理混乱,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要求“限期整改”。而这并不是唯一一家被“限期整改”的5A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暗访的全国24个5A级景区中,13个景区被要求“限期整改”。
“限期整改”标志着我国将对现有5A级景区开始进行动态管理。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已加入的5A级景区实施常态化的明察暗访,不符合条件的面临“摘牌”风险。同时,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也将吸收符合条件的景区加入。以此为契机,5A景区的动态化管理水平将得到提升,进一步实现管理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
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出炉探索科学有效的旅游发展模式
2012年5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自愿申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包括北京市在内的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国家旅游局要求各试点城市将智慧旅游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政府要在整合资源、组建机构和配套服务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智慧旅游,建立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各试点城市要抓紧编制本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方案》。
国家旅游局在2011年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旅游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延伸,必然因信息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随着在线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房车旅游、自驾车旅游等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从技术层面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基于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内容的智慧旅游。
三沙市成立海洋生态旅游迎来新机遇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决定在南海设立地级三沙市,三沙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地级市。
海南第一次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建省办经济特区,经济社会从此获得长足发展;第二次重大发展机遇是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加快发展的上升期;三沙市的设立,则是改革开放后海南岛迎来的第三次重大战略机遇。
三沙市地域覆盖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这里海洋环境优美,海洋生物景观资源丰富,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极具前景的海域。然而南海诸岛的许多岛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目前,海南省已组织编制了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岛保护规划等系列海洋规划,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将为三沙市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和海洋生态旅游新领域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九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召开生态旅游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2012年4月30日,第九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暨中国州长论坛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开幕。
篇9
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成《XX市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__-20__)》工作目标,根据青政字[20__]6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工作职责,制定20__-20__年生态省建设市长责任书工作方案如下: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__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__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__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篇10
我国海岛开发保护虽取得显著成效,但问题亦十分突出。海岛开发保护对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借鉴国际经验,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海岛开发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研究和思考,尝试提出可行的海岛开发保护战略目标、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海岛保护;海岛开发;海岛管理;海洋强国
我国海岛众多,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依托海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独特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步入快车道。一批规模较大的群岛行政区(如舟山、长岛、长海等),通过开发利用海岛的区位、渔业、景观、民俗文化等优势,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1.1海岛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
渔业是我国海岛传统支柱产业,在整个海岛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目前海岛渔业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以捕捞为主转为以养殖为主;海岛旅游蓬勃发展,在普陀、南澳、洞头和长岛等地,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和长岛等地海洋化工、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得到较好发展;海岛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在一些较大的海岛已建立较完善的包括港口、水利、道路、供电、市政、环保等的基础设施体系。
1.2新一轮海岛开发大潮蓬勃兴起
海岛作为第二海洋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随着我国新一轮沿海区域综合开放开发战略布局的完成,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海岛列为开发保护的重点区域,通过制定中长期开发保护规划推进海岛开发与保护加快发展。无居民海岛或具有潜在资源、环境价值,或是天然军事屏障,或是国家领海前沿,成为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海岛管理政策的逐步完善,为无居民海岛开发保护提供了巨大空间,无居民海岛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正在积极推进。
1.3海岛生态修复与保护逐步展开
我国海岛保护工作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建立涉及海岛的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60余个,涵盖800余个海岛。随着海岛开发力度的加大,海岛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国家已启动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在一些海岛开展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促进海岛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2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海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约束明显
2.1.1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海岛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近年来,海洋渔业在海岛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呈下降态势,海岛渔业发展可持续性面临威胁。主要体现在:渔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渔民增收困难;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外源性污染带来渔业水域污染和资源衰退[1]。海岛旅游层次偏低。海岛旅游已成为我国海岛地区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及管理不善,目前海岛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海岛旅游粗放开发,产品雷同;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缺少统筹安排和相互协作;宣传力度不足,品牌意识较差[2]。其他产业发展乏力。对多数海岛而言,由于空间和资源约束,第二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主要是依托海洋渔业的水产品加工业、渔具制造业、渔船修造业以及相关服务业。近年来由于渔业发展缓慢,对海岛仅有的这些较低层次的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整体发展乏力。
2.1.2基础设施较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大部分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淡水供水设施难以保障、交通集疏运条件有待改善、电力设施比较薄弱、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层次低是制约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1.3社会发展水平低
与陆地发达地区相比,海岛地区总体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多个方面。造成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积累薄弱、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单一且总量偏小、交通通信不便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差等。
2.2海岛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2.1基础设施工程引发不良影响
为解决海岛对外交通,我国修建一批海堤式岛陆通道工程,有效缓解岛陆交通束缚。但由于海堤隔断海峡,导致原有海流体系和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当地生态环境的不良变化。厦门集美海堤建成后,造成文昌鱼资源衰退、污染物不能扩散、两侧淤积加剧。有些海岛修建的围海工程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如浙江玉环县漩门港的筑坝工程和围海蓄淡工程,引起乐清海域沉积环境的变化,导致乐清湾纳潮量减少,加剧该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3]。
2.2.2海岛生物多样性降低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近年来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海岛生物资源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威胁,海岛生物多样性呈下降态势。在海岛上采挖珊瑚礁、砍伐红树林、滥捕海岛珍稀生物等活动,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海岛围填海、建港等工程建设活动,使海洋生物最为丰富的潮间带不断萎缩、大量物种丧失。
2.2.3海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海岛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首先来自开发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强度的提高,海岛旅游、海岛风能及其他产业活动的发展增加污染源、扩大污染度,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次,海岛周边海域养殖业、油气开采业、海上运输业等产业活动增多,也对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最后,海岛污染处理设施不完善也使得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2.4海岛数量趋减
长期以来,炸岛炸礁、填海连岛、采石挖砂、乱围乱垦等严重改变海岛地形地貌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部分海岛灭失、海岛数量减少。海岛消失问题在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海域均不同程度存在。
2.3海岛管理薄弱
2.3.1海岛管理不到位
海岛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给海岛管理带来不便,并且导致管理成本较高;海岛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自然灾害的频发性更增加海岛管理的难度。由于管理仍存在不足,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缺乏统筹规划,开发随意性大,保护意识不强,海岛生态环境污染和损害严重。
2.3.2特殊用途
海岛保护不力特殊用途海岛是指具有特殊用途或重要保护价值的海岛,主要包括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和有居民海岛的特殊用途区域等。对特殊用途海岛的保护和管理事关国家长远利益,但目前缺乏有力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使一些特殊用途海岛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已遭破坏。
3国际海岛开发与保护发展趋势
3.1可持续发展成为海岛开发与保护的基本主题
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国土空间,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港口、旅游、海洋能等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生态及科研价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鉴于海岛在海洋可持续发展中日益提升的战略地位,在充分尊重海岛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实施海岛开发与保护活动的基本主题,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成为海岛开发与保护决策的核心原则。
3.2海岛自身特定价值是海岛开发保护的根本依据
不同的海岛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这种价值差异为海岛开发与保护活动的实施提供根本依据。在可持续理念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海岛得到开发利用,从而在维护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供给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丰富大众娱乐生活等不同方面做出独有的贡献。
3.3特色服务业的兴起是海岛开发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主义的深入发展,海岛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渐强烈及海岛生态环境与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促使海岛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农牧渔业等传统海岛产业快速弱化,以旅游、仓储、金融为代表的特色海岛服务业的兴起成为世界海岛开发的新态势,同时也带来对海岛生态环境的更多关注,使得海岛保护投入的力度不断提升,保护性开发成为世界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显著特征。
3.4建设海岛保护区网络
以保护区形式对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特种景观、遗迹进行保护,防止海岛资源和环境遭受不当影响、有效维护海岛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平衡,是目前世界上推行海岛保护的普遍做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海岛保护需求的增长,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海岛保护区建设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在全球范围内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特色鲜明的海岛保护区网络,进而形成对世界上海岛生态系统及其传统社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局面。
3.5海岛基础设施高度完善
为促进海岛开发利用,系统完善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包括:完善岛屿交通基础设施,构架岛屿与大陆及岛际间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改善岛屿陆上交通条件,建设配套的接线公路,构建岛内路网结构;加强电网、水网建设,从而形成现代海岛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网络。
4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定位、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4.1战略定位
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载体。依托一批面积较大、淡水和耕地资源较丰富、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较强以及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海岛,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框架下,完善海岛总体建设布局,依靠科技创新实施一批开发工程建设,提高海岛基础设施水平,合理发展岛陆、岛岛通道工程,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动海岛经济社会发展,使一批海岛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载体,促进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这些海岛为基地不断拓展海洋开发空间,加强对深远海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壮大海洋经济,推动海岛社区发展。海防安全和海洋权益保障基地。突出海岛在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维护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对相关海岛的开发保护规划,建设一批国防军事设施工程,促进领海基点岛的保护和开发,使一批海岛在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充分利用一些海岛良好的自然条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包括海岛试验场、海岛观测站、海岛测试基地等,使之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从而加强对制约海洋和海岛开发保护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创新。特殊生态和环境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环境价值的海岛,如拥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态关键区的海岛、拥有极大物种多样性的海岛、拥有珍稀或濒危物种的海岛、拥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或对地方性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的海岛,以及具有自然历史遗迹、人类活动历史遗迹、美丽自然风光等社会文化价值的海岛,要加强建设与管理,有选择地制定和划定一批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保护区进行规划保护,以保留、保存天然海岛自然景观风貌,改善海岛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4.2基本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海岛具有不可估量的国防、军事、经济价值,因此海岛的开发与保护首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任何合作、外交、经济、科研、社会和保护活动都不能牺牲国家利益,都要担负相应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在内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固有生态系统是维系海岛生存的基础,在进行海岛开发保护时要充分认识海岛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尊重其特殊性和脆弱性,对维持海岛存在的岛体、海岸线、沙滩、植被、淡水和周边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实行科学规划和严格保护。因岛制宜原则。不同海岛在资源、环境、生态、开发保护现状与潜力以及今后承载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进行海岛开发保护要综合考虑不同海岛的自身特点,科学定位每个海岛的具体功能,明确每个海岛开发保护的基本方向,从而以每个海岛的合理开发或保护为基础,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海岛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原则。应从国家层面对海岛的开发保护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全国海岛开发保护的空间和时序安排,保证海岛开发保护的规范有序推进。在国家宏观管控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3个层次的海岛开发保护详细规划,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管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海岛开发保护的顺利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原则。科学技术是海岛开发保护实现最终目标的根本支撑,应积极开展海岛开发保护科技研究,发展海岛开发保护关键技术,引导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在海岛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理念,探索海岛生态型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和推广,以科技创新促进海岛开发保护的健康发展。
4.3战略目标
到2020年,海洋和海岛综合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体系有效实施,建立一支高效率海洋与海岛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建成一批涉及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安全和权益维护、海洋科学研究、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重大海岛开发保护工程项目,海岛保护区网络建设与管理卓有成效,海岛开发保护领域的人才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岛开发保护进入科学有序轨道,将一批重点海岛建设成为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带动我国海岛开发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推动我国进入海洋强国初级阶段做出重大贡献。到2030年,建立适应海岛开发保护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强有力的海洋与海岛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形成完善、可持续的海岛开发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海岛管理体制与制度完善高效,海岛开发保护有序进行,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海岛生态环境良好,形成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海岛产业体系,海岛在保障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中的作用明显提升,以海岛发展为重要支点,促使我国进入中等海洋强国行列。到2050年,建成国际先进的海岛开发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全国海岛开发保护布局完善、协调、高效,海岛开发、经济发展与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均衡发展,海岛生态环境优良,特殊用途海岛得到合理建设与保护,海岛成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海洋权益、开展科学研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推动区域社会进步的战略空间载体,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5对策建议
5.1完善海岛开发保护相关法规与规划
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实施细则的制定,提升相关配套制度的法律地位。完善地方海岛开发与保护管理制度的制定,构建完善的海岛开发与保护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为依据,推进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制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海岛保护和开发战略规划体系。制定覆盖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4级海岛功能区划,按照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确定海岛开发保护主导功能,保护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权益。
5.2实施海岛综合管理,提高海岛管理水平
本着预防性和适应性管理原则,建立符合海岛生态系统功能的海岛综合管理体制,适应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维护需要,将海岛、海岸带和海域管理整合在一起,以海岛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导向,以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海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一体化的动态管理体制。推动执行机制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提升全社会的政策法规意识,推动海岛管理、开发利用、保护进入依法管控的轨道,确保我国海岛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下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开发利用,带动我国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拓展资金来源,加大海岛开发保护投入
加强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投入海岛保护与建设资金的增速和规模,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海岛人才队伍培养、海岛产业升级等关系海岛开发保护长远发展的工程项目。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多种力量,增加我国海岛的基础设施工程和关联工程的投资建设,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关联工程建设。逐步扩大海岛对外开放步伐,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促进对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拓利用,推动国内外市场资金和社会资金向海岛流动,借助外部投入满足海岛开发保护对资金的需求。
5.4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制定优惠配套政策,优化机制,积极吸纳岛外人才资源参与海岛开发与建设,促进岛外岛内人才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用。加大投入,强化人才环境建设,大幅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拓展人才进步空间,努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吸引、留住和更好地利用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建立一批特色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海岛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海岛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的研发,建立海岛开发保护科技支撑体系。依托海岛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孵化器、海洋科技中试基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海岛企业与涉海科研机构对接,鼓励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海岛产业高端化发展。
5.5加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岛资源
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严禁炸岛、采挖砂石、建设大型实体连岛坝等严重损害海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活动;建设海岛生态自然保护区,推动以太平岛为中心的南沙群岛国际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西沙群岛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完善海岛保护区网络,加强海岛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海岛生态环境监测,建立海岛定期巡航制度,对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实行全覆盖、高精度的监视监测;完善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岛基本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监视、监测和统计,基础信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岛宣传教育基地,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内海岛的科学研究;继续实施海岛生态综合治理,建立一批生态示范区,带动海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全面发展,将我国海岛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海上明珠。
5.6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海岛产业体系
发展高效生态休闲渔业,利用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增殖渔业,发展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适合规模化经营等特点的深水网箱、工厂化等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包含运动、娱乐、餐饮、观光等形式的休闲渔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水产加工业,提高加工水平与产品档次,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对不同海岛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旅游发展规划,创新投入机制,促进海岛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海岛旅游品质,扩展旅游业在海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适宜的海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港口物流及仓储业等,建立起与海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推动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7提高特殊海岛开发保护水平
加强对领海基点海岛的保护与管理,除已确定的领海基点海岛,一些海岛也具有成为领海基点海岛的潜在价值,对这些海岛也应加强保护和管理,开展科学研究和勘测方面的准备工作;散落于辽阔海域中的一些海岛在国防和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国防安全的现实需要加强对这些海岛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合理的科学规划、布局及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国防岛链。重视开发利用保护特殊用途海岛,通过适度发展旅游业、科普教育及其他产业增强对领海基点海岛、国防用途海岛的管理和保护。推进南海岛礁人工岛建设,加强对岛礁的控制,建设一批大型海上平台、浮岛,配置太阳能、风力发电、海水淡化设备、生活娱乐设施以及建设码头、机场等,逐步形成物资补给基地、油气开采后勤保障服务基地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环境观测预报和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孙琛,黄仁聪.海岛渔业发展与新渔村建设[J].渔业经济研究,2008(1):20-21.
[2]杨洁,李悦铮.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38-4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