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与环境的知识

篇1

一、环境污染问题类型及成因

1.废弃钻井液

随着科技的发展,钻井液类型与其添加化学剂的种类、数量也日益增加,其产生的废弃钻井液性质、成分多样且复杂,其中危害物质如果进入环境,将造成环境的污染。

形成原因:钻井液储池如其布局不合理,不仅占据的土地面积大,而且周期长,对环境影响显而易见,而对废弃钻井液的搬迁转移作业,也会在搬迁、转移的过程之中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环境污染: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中的有毒物质渗进地层,对地下水形成污染,有毒化学剂的不当使用对人类健康与安全同样带来极大威胁。钻井液主要可分为合成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水基钻井液三类,用于这三类钻井液的化学添加剂,如增粘剂、控碱及PH的处理剂、表面活性剂、除钙剂、降滤失剂等与合成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而且对当地农业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的废弃钻井液被当作废料,以液态的形式在地面被搁置或是直接排放入海洋,将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钻井废水污染

形成原因:钻井废水是由钻井液、采出液、地下水或者石油等与生产污水所混合以后的形成物,它的组成、性质与危害和其钻井液的类型、处理添加剂的成分有关。主要源头包括机械生产中的污水、清洗的污水、钻井液的污水、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如固井、修井等在井下作业时产生的污水等。

环境污染:钻井废水的PH值普遍偏高,大部分钻井液的PH值在7.5至10间,钙处理剂的钻井液的PH甚至达到11以上,因钻井废水中钻井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直接导致钻井废水的PH也一般都在8.5至9间,对土壤、地下水都形成了极大的污染。钻井废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油类、悬浮物、酚类等,有些钻井的废水中氯离子的含量非常高,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将对环境与钻井现场周边的农田形成严重的危害。

3.噪声污染

石油钻井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因为其在野外处于露天环境下、作业的流动性大等特点,其污染的范围相对比较局限,且是暂时性的。

形成原因:在钻井生产的过程中,柴油机组、钻井泵组与钻机的振动筛等机械设备与机械设备、其底座和基础转盘或者方补心等的各类振动、冲击、碰撞、快速排气阀作业时所产生的刺耳尖叫声等,这些噪声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主以机房为中心,向着四周呈辐射传播。

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对人体有着影响与危害,不但会使人的主观上感觉到痛苦,如影响了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损伤听力,使人心情产生波动,易烦躁并引发失眠、头痛等情况的发生。而且对人的生理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影响免疫系统,诱发职业病或者其他疾病,如造成耳聋、血压的升高等等。

4.其他污染

其他污染大致上可分为油污、固体废弃物、废气等。油污污染主要是钻井现场的储油系统、动力设备的运转系统与系统油品更换与设备的滴漏油造成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指变质过期的化学药品、各类包装袋、生活垃圾、废弃手套与钻井后的岩屑等等;废气主要源头是钻井现场的动力设备在运转的过程中油料燃烧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以及对钻井现场的废弃物进行燃烧所产生的其他废气。

二、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方式

1.废弃钻井液治理

1.1钻井液储池优化设计。大口径垂钻孔与大直径水平非开挖孔随施工深度的增加,其钻井液的用量也相应大幅度增加,所废弃的钻井液排放量成比例增加,必须对钻井液池的容量进行合理设计,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其排放系统。

1.2毒性物质处理。在油基、水基、合成基钻井液中,水基钻井液是目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流钻井液,要对其环保功能加以提高,对天然高分子的材料与各类处理剂的环保改性予以重视,解决环保钻井液的抑制性与抗温性的问题,研发成本低性能高的无毒环保的钻井液。使用可再生天然资源为原材料的钻井液添加剂。

2.钻井废水治理

2.1钻井废水处理。其排放表现为间歇性,且含多种难以自然降解的水溶高分子的聚合物,其中的固体大部分是悬浮油的颗粒。目前废水处理主要是以无机、有机处理剂相结合,同时配以石灰、纯碱等各类助凝剂一起使用。

2.2酸化、压裂废水处理研究。酸化液主要为盐酸液与土酸液,对于酸化液的排放后废水处理,难度大,费用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力度,以对能够实现污染治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噪声

3.1依据石油钻井的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调研,在相应范围内对井位、钻井所用机械设备、员工宿舍等进行合理规划,相对减少或者避免钻井作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2对柴油机房采用装置吸隔音屏的方法,将其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使用的吸隔音屏必须具备防雨水、耐油污腐蚀、拆卸方便等特点以适应钻井现场工作特点。

3.3对排气管所产生高强度的气流噪声,可安装高效能消声器,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排气管消声器为多级阻抗的复合型消声器结构,不但可有效对噪声进行降低,也可对高频噪声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3.4快速排气阀的异常刺耳气流噪声,安装扩容降压小孔喷注迷宫消声器,合理降低排气阀的出口气流压力与流速,减少当其在排气时产生的高压气流噪声。

3.5对于在岗位上受噪声影响大的工作人员可采取佩戴耳罩、耳塞等方法进行保护。同时应多使用低噪声的钻井设备,减少钻井过程产生的噪声对环境污染。

三、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钻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应当受到人们的更多的重视,并及时研发更环保的机械设备、钻井液剂等,以使我国石油行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也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生存环境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84-03

一 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定义及其组织结构特点

1.草根组织

草根组织特指非盈利组织中那些扎根于城乡社会的基层民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发展类型,一般代表基层民众利益,通常和精英组织相类比而言。它由一些民间人士自发成立,并自主开展活动,有着平民化、大众化、自下而上的特点,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广泛分布于各个角落。

2.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

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扎根于社区居民活动的街头巷尾,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的体育实践,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要发挥着最实际的作用。由于体育草根组织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体育实践,其状况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体育的真实发展水平,其存在的问题直接来源于体育实践。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是城市社区居民为达到某种共同体育需求而自发成立、自主开展活动的体育活动组织。目前中国城市社区体育草根层次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晨/晚练点、健身组织俱乐部、辅导站等。

3.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构成

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五个系统要素构成。五个系统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体育活动将无法开展,见下图。

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关系图

4.中国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特点

第一,自发性。体育草根组织以群众为基础,核心是人,这些有着共同的体育爱好、对体育有着极大热情的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如社区、居委会,甚至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活动,活动具有随意性,成员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组织。

第二,分散性。草根属于社会的底层,而草根体育不同于单位体育和传统的社区体育,而是只要有兴趣,就能组成体育群体,组织成员具有较大的自由性。

第三,流动性。一些小范围的体育草根组织更多的偏重于传统的社区体育,大多数人会在自己的社区或者临近的社区参加体育活动。但一旦某一体育草根组织增强其凝聚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时,组织成员就会来自全国各地,其成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第四,广泛性。社区体育草根组织在中国社区中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参与人数和影响力也较大,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有此类组织,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变具有灵活、便利的特征。

二 武汉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草根组织活动的动机及其现状

1.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

随着武汉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次的生活需要,更注重精神层次的生活享受,健康的体魄和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更是社区居民成立与参与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最直接的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武汉社区居民赞同参与到社区体育能“强身健体”的占50.3%,见下表;占据了整个调查人群的大部分,说明体育锻炼的本质功能已深入人心,并认为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最主要的方式。另外,“休闲娱乐”、“减肥健美”、“人际交往”,这些体育的附加功能也广为社区居民所认同。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和动机来自发成立和参与社区体育草根组织,不仅整体提高了武汉市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水平,而且还促进了武汉社区体育的繁荣发展。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现状

第一,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群体情况。通过对武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生活社区常青花园和南湖花园的调查发现:在参与社区草根体育组织活动的人群中,离退休老人占总人数的72.8%,而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为83%,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占8.7%,从中可以看出中青年参与到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人数很少;在参与人群性别比例上,女性居民明显多于男性居民。

第二,武汉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地情况。调查显示:武汉社区居民在体育活动的时间上大多选择在早上,其次是傍晚。体育活动地点大多选择在小区空地、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所、街道旁空地较大的地方。由此看出,居民主要以免费、自由的场地作为活动场所,而且就近选择体育活动场地。

3.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体育活动项目类型

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选择何种体育活动项目受地方习俗、个人兴趣、经济发展状况、个人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呈多样化趋势发展,基本以传统休闲,韵律表现和一些隔网对抗的竞技体育项目(如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为主。选择韵律表现类为体育活动项目的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数量在逐年递增。公园、大型休闲广场、街边随处可见参与民族舞蹈、交谊舞锻炼的人群;武昌的南湖宝安花园成立了小区网球协会,自主经营、自行管理,在武汉市尚属首例。在取得成功之后,小区又成立了乒乓球协会,极大地调动了小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武汉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三 制约武汉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生存的环境因素分析

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是由于社区居民自身的体育需求而自发成立起来的,是社区居民自身的健身、休闲、社交等需要将有共同目的社区居民联合起来而成立的。它完全由组织内成员自行管理,自主决策组织内的一切事物,这就决定了组织内成员必须靠自力更生,互相帮助,才能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但也不意味着可以不通过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而独立生存,它的组织内部各要素的更新与持续发展都要靠外界的支持。

1.对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管理的困惑

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也处于一个强大的政府行政体系的管理范围之内,尽管这个体系在理论上可以为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给予支持,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实现。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两者在运行方式上截然不同,行政体系借着国家赋予的权力,使用行政命令或手段来实现其目的,管理方式带有强制色彩。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内部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组织内决策的制定通过各个成员共同商量,民主决定,组织内权威的树立基于组织内成员的共识。

2.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的不足制约了社会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壮大

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要依靠一定的经费来源才能生存和保持正常运转,而经费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影响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生存的一大难题。

武汉市用于社区体育的场地和设施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是比较充裕的,但是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能在这些场地和设施开展组织活动的机会和效率并不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由于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等地方的一些正规体育场所和设施并没有对社区体育草根组织开放,或者因使用他们的场地和设施要交纳一定的费用而导致一些草根组织减少或无法开展活动。

城市社区对体育活动场所的规划缺乏合理性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近50万人口的武昌南湖新城,没有一个大型体育场,就连一些收费性的体育场馆数量也少之又少。

3.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科学的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管理者多为学校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或某专项运动特别爱好者等,管理者大多为组织发起人。他们一方面拥有专业的体育技能与热情,但另一方面,缺乏管理经验、精力不够等因素往往使得组织处于一种散漫无序的状态。

在体育指导员方面,目前武汉市有体育社区指导员约两万人。这个数目与目前武汉社区体育指导员需求相差甚远。有学者调查,就全国平均来说,每个社区平均每300人有一个体育指导人指导,而武汉市各社区每个体育指导员大约需要指导1000人,显然武汉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巨大。武汉在体育人才方面的优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更加强烈,参与体育健身的队伍不断强大,但如何将这些有体育锻炼需求的人群组织起来,规范管理,科学锻炼,社会体育草根组织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武汉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生存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可看出: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其所处的生存环境中还有很多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存在。因此,如何健全体制、优化管理、合理规划体育健身场地、增加社会投资等成为目前武汉社区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议

第一,加快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创建规范有序的行政管理环境。

第二,推进体育资源的整合服务。实现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单位体育之间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是解决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体育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第三,积极创建多元化的经费筹集方式,形成政府适当补贴、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对社区体育的投入、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自身努力,主动寻找经费来源方式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费自给。

第四,加快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让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得到科学的指导,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崔丽丽、王炜、苏连勇等.中国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D].北京体育大学,2004

[3]崔丽丽、叶加宝、苏连勇.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叶国雄、刘远祥.我国体育社团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

[5]赵巍、闫洪刚、王立源.群众性体育社团组织的现状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9)

篇3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污染天堂假说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也密切关注环境质量变化。Grossman和Krueger(1991)提出Envieonment Kuznets Curve(EKC)假说,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关系,即呈倒U型曲线关系,[1]。

环境竟次理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共地悲剧”的发生过程,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因而,国家之间会竟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项目管理论文,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

“污染天堂假说”认为在一国单方提高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和环境标准低的外国企业相比失去其竞争优势,从而使高环境标准国家的企业将生产转向低环境标准国家。若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国家间存在自由贸易,实行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因外部性内部化的差异而使该国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相对要低。在该国进行生产时,其产品价格就会比在母国生产出同样产品的价格相应要低。因此,该国在投资和生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由成本差异所产生的“拉力”会吸引国外的企业到该国安家落户。

Eskeland 和 Harrison (2003)认为污染密集型的外资企业运用的生产和污染消除技术通常比东道国本地的企业更先进和更有利于改善环境。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替代部分东道国同行业低效生产的企业, 则东道国的整个污染状况将有可能好转[2]。郭红燕和韩立岩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FDI存量与环境管制变量呈正相关,表明中国宽松的环境管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现出 “污染避难所”效应 [3]。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东部和中部的FDI区域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增长迅速。1979-1984年总计41.04亿美元,而后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923.95亿美元,1979-2008年累计达8526.13亿美元。2007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利用FDI所占比重分别为78.27%、15.30%。[4] 2008年中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为923.95亿美元, FDI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项目管理论文,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和辽宁,2008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的FDI的总额为543.7104亿美元。东部地区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江苏为251.2亿美元、广东为191.27亿美元、辽宁为120.2亿美元,上海、浙江、福建分别为100.84亿美元、100.729亿美元、100.256亿美元(见图1-图3),江苏和广东占2008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47.93%。中部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和湖北。但2007年以来,安徽和河南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8年中部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河南为40.327亿美元、湖南为40.052亿美元、江西为36.037亿美元、安徽为34.9亿美元、湖北为32.45亿美元,中部五省占中国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的19.89%。

图1中国东部和中部2003~2008年FDI区域分布(亿美元)

图2中国东部十一省(市)2003~2008年FDI区域分布(亿美元)

图3中国中部八省2003~2008年FDI区域分布(亿美元)

(二)变量选取

考虑统计口径一致和数据的连续性,选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为环境污染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作为经济增长指标,此外,考虑国际贸易因素中污染的可输出性,用FDI作为污染的输出指标(万美元)。SO2、FS、FQ、GYYC、GYFC、GTCS、GTPF分别表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Y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环境污染指标数据根据1986至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项目管理论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根据1986至2009年省(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LNSO2、LNFS、LNFQ、LNGYYC、LNGYFC、LNGTCS、LNGTPF分别表示污染指标的自然对数,LNY、LNFDI分别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自然对数。本文中东部十一个省(市)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辽宁、海南、山东、福建、河北、天津;中部八省为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黑龙江、吉林、河南。通过东部和中部的数据研究中国东部和中部省(市)FDI的对环境影响的差异。

(三)模型设定形式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同时具有截面、时序的两维特性,模型中参数在不同截面、时序样本点上是否相同,直接决定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根据截距向量和系数向量中各分量限制要求的不同,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形式。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之前,需要检验样本数据适合上述哪种形式,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设有因变量与1×k维解释变量向量,满足线性关系:

,=1,2,…,N,=1项目管理论文,2,…,T

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察时期总数,参数表示模型的常数项,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同方差假设。采用F-test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H1:个体变量系数相等;H2:截距项和个体变量系数都相等。

如果H2被接受,则属于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混合估计;如果H2被拒绝,则检验假设H1,如果H1被接受,则属于变截距,否则属于变系数。变系数、变截距和混合估计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S1、S2、S3,面板个体数量为N,面板时间跨度为T,根据Wald定理在H2假设条件下构建统计量F2项目管理论文,在H1假设条件下构建统计量F1,其中:

~F[(N-1)(K+1),N(T-K-1)]

~ F[(N-1)K,N(T-K-1)]

若计算得到的统计量F2的值不小于给定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2,继续检验假设H1。反之,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若计算得到的统计量F1的值不小于给定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1,用变系数模型拟合,反之,则用变截距模型拟合。

三、东部和中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利用东部十一省(市)和中部八省的相关数据,借助Eviews6.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七个环境污染指标分别进行回归。采用Pooled EGLS(Cross-section weights) 消除异方差,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回归后的残差是平稳序列。回归结果见表1-表8

(一)东部和中部地区FDI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影响差异分析

表1 东部地区 LNFS、LNFQ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FS

LnFQ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参数

固定效应

α

24.7998(1.8722***)

49.3840(4.0923*)

-3.6806(-1.4613***)

-13.1905(-3.2263*)

0.4188(1.4567***)

1.3574 (2.9634*)

-0.0158(-1.4541***)

-0.0440 (-2.5825*)

AR(1)

0.9958(42.3684*)

0.8089 (24.7612*)

海南--LNFDI

0.1027(1.2365)

-8.0449

0.1302 (0.9513)

-3.7321

河北--LNFDI

-0.0088(-0.1280)

3.8736

0.0835 (1.1098)

0.0014

上海--LNFDI

0.0259(1.0531)

-15.5458

-0.1318(-0.9580)

1.1533

浙江--LNFDI

-0.0384(-0.5847)

10.5687

0.0745 (1.3692)

-0.4913

辽宁--LNFDI

-0.0835(-1.6476***)

-5.4319

0.0426(0.3272)

0.1718

广东--LNFDI

-0.0392(-0.3555)

6.3472

-0.0459 (-0.3756)

0.9825

北京--LNFDI

0.0135(0.3381)

-21.1233

-0.0295(-0.4951)

-0.8745

天津--LNFDI

-0.0078(-0.1072)

-5.6961

-0.0204(-0.1636)

-1.0105

江苏--LNFDI

-0.0415(-0.7790)

7.6127

-0.1504(-2.2292**)

2.7120

福建--LNFDI

-0.0955(-0.7093)

12.4942

-0.0186 (-0.2712)

-0.2444

山东--LNFDI

-0.0727(-2.1787*)

11.0165

0.0366 (0.7316)

0.3737

R2

0.9996

0.9985

F

21721.19

5607.094

D-W

2.2587

1.8888

注:括号内为t值,*表示1%的显著水平项目管理论文,**表示5%的显著水平,***表示10%显著水平,表7-表8同。

东部工业废水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海南、上海、北京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产生正影响,但t统计量不显著。河北、浙江、辽宁、广东、天津、江苏、福建、山东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产生负影响,辽宁在10%的水平下显著,其他省(市)的t统计量不显著。辽宁的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0.0835个百分点。

东部工业废气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海南、河北、浙江、辽宁、山东的FDI对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正影响,但t统计量不显著。上海、广东、北京、天津、江苏、福建、山东的FDI对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负影响,江苏在5%的水平下显著。其他省(市)的t统计量不显著。江苏的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将减少0.1504个百分点。

表2 中部地区LNFS、LNFQ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FS

LNFQ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参数

固定效应

α

16.6018(7.9671*)

11.6524(3.9031*)

-1.1320(-2.3466*)

-1.2244(-1.8624**)

0.0587(2.1385**)

0.0967(2.6877*)

AR(1)

0.7772(15.2270*)

0.8699(24.1079*)

湖南--LNFDI

-0.0333(-1.0065)

0.8689

0.0030(0.0929)

0.0309

山西--LNFDI

5.29E-05(0.0022)

-0.5998

-0.0116(-0.5248)

0.9869

吉林--LNFDI

0.0224(1.3361)

-0.8116

-0.0138(-0.8731)

-0.1019

安徽--LNFDI

0.0068(0.3212)

-0.1071

0.0848(2.0050**)

-0.5360

黑龙江--LNFDI

-0.0691(-1.3522)

0.4276

0.0047(0.1391)

-0.1447

河南--LNFDI

0.0396(1.6098***)

-0.0902

0.0587(1.1488)

-0.1023

江西--LNFDI

0.0148(0.4637)

-0.3718

0.0410(0.9293)

-0.7326

湖北--LNFDI

-0.0348(-0.7651)

0.8336

-0.0194(-0.4111)

0.6340

R2

0.9992

0.9985

F

11085.59

6243.136

D-W

1.6877

1.6591

中部地区工业废水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正U型关系。山西、吉林、安徽、河南、江西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产生正影响,山西、安徽在5%的水平下显著,河南和江西在1%的水平下显著,吉林的t统计量不显著,影响最大的河南为0.1444项目管理论文,其次是江西。湖南、黑龙江、湖北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产生负影响,黑龙江在1%的水平下显著,湖南和湖北的t统计量不显著。黑龙江的FDI每增加1%,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0.1025%。

中部地区工业废气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正U型关系。湖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的FDI对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正影响,湖南的t统计量不显著,湖北在5%的水平下显著,其他省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河南为0.0819,其次是安徽。吉林、黑龙江的FDI对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负影响,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黑龙江为-0.1521,即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将减少0.1521个百分点,其次是吉林。

(二)东部和中部地区FDI对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影响差异分析

表3 东部地区LNGYYC、LNGYFC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GYYC

LNGYFC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参数

固定效应

α

32.7262(2.8164*)

52.9893(3.8847*)

-10.5024(-2.6944*)

-18.5026(-4.0342*)

1.2657(2.9653*)

2.2848(4.5435*)

-0.0505(-3.2386*)

-0.0927(-5.0305*)

AR(1)

0.4000(6.1657*)

0.3097(4.5813*)

海南--LNFDI

0.0477(0.3532)

-4.19200

-0.2814(-1.2742)

-0.4495

河北--LNFDI

-0.0335(-0.3842)

0.5242

0.0267(0.2515)

-0.0456

上海--LNFDI

-0.1521(-2.7826*)

0.5767

-0.2069(-2.4847*)

0.3125

浙江--LNFDI

-0.0627(-0.8102)

-0.0833

-0.0941(-0.9720)

0.6786

辽宁--LNFDI

-0.0934(-1.0676)

1.3496

-0.0855(-0.9936)

0.9432

广东--LNFDI

0.0402(0.4283)

-1.1402

-0.0525(-0.4761)

0.6557

北京--LNFDI

-0.2631(-2.2266**)

1.3044

0.1188(0.2863)

-2.7899

天津--LNFDI

0.0139(0.1345)

-1.7711

-0.2062(-3.3778*)

-0.2964

江苏--LNFDI

-0.1082(-2.3398**)

1.4371

-0.0810(-1.0884)

0.7549

福建--LNFDI

-0.0546(-0.6975)

-0.9522

-0.0017(-0.0179)

-0.8758

山东--LNFDI

-0.1649(-2.4789*)

2.2796

-0.0876(-1.2915)

1.1267

R2

0.9829

0.9773

F

487.359

326.259

D-W

2.0287

2.1269

东部地区工业烟尘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海南、广东、天津的FDI对工业烟尘排放量产生正影响,但t统计量不显著。河北、上海、浙江、辽宁、北京、江苏、福建、山东的FDI对工业烟尘排放量产生负影响,上海、山东在1%的水平下显著项目管理论文,北京和江苏在5%的水平下显著,其他省(市)的t统计量不显著。影响最大的北京为-0.2631,即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量将减少0.263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工业粉尘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河北、北京的FDI对工业粉尘排放量产生正影响,但不显著。海南、上海、浙江、辽宁、广东、天津、江苏、福建、山东的FDI对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负影响,上海、天津在1%的水平下显著,其他省(市)t统计量不显著。影响最大的上海为-0.2069,即FDI每增加1%,工业粉尘排放量将减少0.2069%。

表4 中部地区LNGYYC、LNGYFC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GYYC

LNGYFC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参数

固定效应

α

42.0185(1.8447**)

89.1652(3.1244*)

-13.5462(-1.6467***)

-32.1750(-3.1544*)

1.6143(1.6440***)

3.9980(3.3162*)

-0.0636(-1.6339***)

-0.1632(-3.4480*)

AR(1)

0.3172(4.1467*)

0.4488(6.0984*)

湖南--LNFDI

-0.0019(-0.0419)

-0.8825

0.0495(0.6818)

-0.8836

山西--LNFDI

-0.0189(-0.3482)

-0.0711

0.0357(0.7816)

-0.8062

吉林--LNFDI

-0.1284(-3.0416*)

0.3904

-0.1267(-3.4817*)

-0.4546

安徽--LNFDI

-0.0772(-1.4121)

-0.3836

-0.0923(-1.5097)

0.1776

黑龙江--LNFDI

-0.2387(-3.8292*)

2.0898

-0.2454(-3.2349*)

1.0407

河南--LNFDI

0.0198(0.3755)

-0.5630

-0.0493(-0.7333)

0.2108

江西--LNFDI

-0.0365(-0.7702)

-1.0183

-0.0689(-1.2353)

-0.1311

湖北--LNFDI

-0.1321(-2.4864*)

0.3379

-0.1383(-2.3095*)

0.7561

R2

0.9486

0.8592

F

155.442

46.2631

D-W

1.9311

2.1184

中部地区工业烟尘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中部8省FDI对工业烟尘排放量产生负影响,湖南、山西和河南的t统计量不显著,吉林、安徽、黑龙江、江西、湖北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黑龙江为-0.2609,即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量将减少0.2609个百分点,其次是吉林项目管理论文,再其次是湖北。

中部工业粉尘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中部8省的FDI对工业粉尘排放量都产生负影响,湖南、山西、河南、江西的t统计量不显著,吉林、安徽、黑龙江、湖北的t统计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黑龙江为-0.3797,即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量将减少0.3797个百分点,其次是吉林,再其次是湖北。

(三)东部和中部地区FDI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影响差异分析

表5 东部地区LNGTCS、LNGTPF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GTCS

LNGTPF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参数

固定效应

α

63.4898(5.0320*)

8.7117(5.0309*)

-17.5778(-4.2654*)

-0.8248(-3.5953*)

1.7727(3.9784*)

-0.0581(-3.6181*)

AR(1)

0.8177(27.0287*)

0.5104(8.6360)

海南--LNFDI

0.2352(1.4884)

-4.4831

4.9656(3.7795*)

-49.2073

河北--LNFDI

0.2510(2.1371**)

-0.2996

0.2615(1.1668)

-0.3946

上海--LNFDI

-0.0111(-0.2948)

0.5235

2.3659(2.0572**)

-26.9802

浙江--LNFDI

0.1614(2.5550**)

-1.0426

-0.0413(-0.2534)

0.9621

辽宁--LNFDI

0.0401(0.6324)

1.9015

-0.6868(-1.5997***)

11.0885

广东--LNFDI

-0.0459(-0.3341)

1.7425

0.2184(0.6742)

-0.9511

北京--LNFDI

0.05877(1.4172***)

-0.7293

-0.7027(-2.0111**)

10.3680

天津--LNFDI

0.1134(1.4843***)

-1.7596

0.2503(0.4228)

-2.4523

江苏--LNFDI

0.0285(0.5063)

1.2896

0.3357(0.4981)

-2.2678

福建--LNFDI

0.0139(0.1094)

0.9179

-0.1359(-0.5610)

2.9014

山东--LNFDI

0.0754(0.5823)

1.2289

-0.7350(-3.1354*)

8.6788

R2

0.9988

0.8743

F

7269.704

53.5716

D-W

2.0843

1.8612

东部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海南、河北、浙江、辽宁、北京、天津、江苏、福建、山东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产生正影响,河北和浙江在5%的水平下显著,北京和天津在10%的水平下显著,其他省(市)的t统计量不显著。影响最大的河北为0.2510,其次是浙江,再其次天津。上海、广东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产生负影响,但都不显著。

东部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递减型关系。海南、上海、广东、天津、江苏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产生正影响,海南在1%的水平下显著项目管理论文,上海在5%的水平下显著,与其他省(市)相比回归结果反差很大,其他省(市)t统计量不显著。浙江、辽宁、北京、福建、山东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产生负影响。辽宁在10%的水平下显著,北京在5%的水平下显著,山东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其他省(市)t统计量不显著。影响最大的山东为-0.7350,即FDI每增加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将减少-0.7650%。

表6 中部地区LNGTCS、LNGTPF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GTCS

LNGTPF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参数

固定效应

α

41.3077(3.8757*)

1991.625(1.8463*)

-11.3227(-2.9668*)

-941.7224(-1.8373**)

1.2302(2.7211*)

166.8861(1.8333**)

-0.0421(-2.3692*)

-13.0867(-1.8269**)

0.3829(1.8173**)

AR(1)

0.4372(6.4688*)

0.5462(7.7679*)

湖南--LNFDI

-0.0192(-0.6301)

-0.1254

0.1453(0.7240)

-3.5711

山西--LNFDI

0.0619(3.2135*)

-0.0267

0.1310(0.7933)

-1.5068

吉林--LNFDI

-0.0386(-2.2811**)

-0.3432

-0.1869(-1.3899)

-2.2181

安徽--LNFDI

0.0208(1.1657)

-0.2012

-1.0940(-3.7083*)

5.2815

黑龙江--LNFDI

-0.1889(-6.3619*)

1.8097

-0.9583(-1.7057***)

4.9852

河南--LNFDI

0.0880(4.0322*)

-0.9111

-0.3186(-1.6994***)

-0.2906

江西--LNFDI

0.0263(1.0920)

0.0630

-0.1247(-0.6319)

-1.8346

湖北--LNFDI

-0.0037(-0.2067)

-0.2943

-0.2196(-0.9938)

-0.5911

R2

0.9988

0.9100

F

7004.577

75.3401

D-W

1.8913

2.1274

中部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山西、安徽、河南、江西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产生正影响,安徽和江西的t统计量不显著,山西和河南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山西为0.0698,其次是河南。 湖南、吉林、黑龙江、湖北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产生负影响,湖北的t统计量不显著,湖南、吉林、黑龙江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黑龙江为-0.2256项目管理论文,即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减少0.2256个百分点,其次是吉林。

中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四次曲线关系。湖南、山西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产生正影响,湖南的t统计量不显著,山西在10%的水平下显著。吉林、安徽、黑龙江、河南、江西、湖北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产生负影响,河南、江西在5%的水平下显著,湖北在10%的水平下显著,吉林、安徽、黑龙江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黑龙江为-1.4849,即FDI每增加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将减少1.4849%,其次是安徽,就FDI对工业固体排放量的影响来说,两省与其他省形成很大反差。

(四)东部和中部地区FDI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影响差异分析

表7 东部地区LNSO2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SO2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α

1.7784(10.4264*)

0.2475(7.8184*)

AR(1)

0.3621(5.9372*)

海南--LNFDI

0.3036(4.0824*)

-6.565940

河北--LNFDI

-0.0529(-2.2161**)

1.448053

上海--LNFDI

-0.1001(-3.0210*)

0.746609

浙江--LNFDI

-0.0234(-0.8374)

0.436150

辽宁--LNFDI

-0.0544(-0.9538)

1.100451

广东--LNFDI

0.1235(2.4580*)

-1.469815

北京--LNFDI

-0.2192(-3.0616*)

1.380896

天津--LNFDI

-0.0549(-0.8785)

-0.400097

江苏--LNFDI

-0.0603(-2.5470*)

1.401587

福建--LNFDI

0.0628(1.1849)

-1.772079

山东--LNFDI

-0.1212(-3.8939*)

2.635766

R2

0.9960

F

2306.281

D-W

2.1367

东部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递增型关系。海南、广东、福建的FDI对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产生正影响,海南和广东在1%的水平下显著项目管理论文,福建的t统计量不显著。影响最大的海南为0.3036,其次是广东。河北、上海、浙江、辽宁、北京、天津、江苏、山东的FDI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负影响,河北在5%的水平下显著,上海、北京、江苏和山东在1%的水平下显著,浙江、辽宁、天津和福建的t统计量不显著。影响最大的北京为-0.2192,即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减少0.2192个百分点,其次是山东,再其次是上海。

表8 中部地区LNSO2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SO2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α

49.7283(2.7411*)

-16.4410(-2.5267*)

1.9236(2.4931*)

-0.0729(-2.3995*)

AR(1)

0.4471(6.3202*)

湖南--LNFDI

-0.0502(-1.6367***)

0.5336

山西--LNFDI

-0.0027(-0.0862)

0.3643

吉林--LNFDI

-0.0347(-1.1924)

-0.6959

安徽--LNFDI

-0.0331(-1.0058)

-0.1321

黑龙江--LNFDI

-0.0817(-1.8392**)

-0.0178

河南--LNFDI

0.0577(1.3970)

-0.4663

江西--LNFDI

-0.0021(-0.0525)

-0.5978

湖北--LNFDI

-0.1256(-3.4697*)

1.1308

R2

0.9859

F

591.498

D-W

2.0540

中部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倒N型关系。山西、河南的FDI对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产生正影响,但t统计量不显著。湖南、吉林、安徽、黑龙江、江西、湖北的FDI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负影响,湖南、安徽、江西在5%的水平下显著,吉林、黑龙江、湖北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最大的湖北为-0.1255,即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减少0.1255个百分点项目管理论文,其次是黑龙江,再其次是吉林。

从以上回归结果分析显示,东部十一省(市)的污染指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多呈现倒N型关系。相对来说,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天津和辽宁的FDI是“清洁”的。东部多数省(市)的FDI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粉尘、工业烟尘、工业二氧化硫产生负向影响,而多数省(市)的FDI对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产生正向影响。中部八省的污染指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现正U型和倒N型关系,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出现四次曲线关系。中部地区FDI相对较“清洁”的是黑龙江、吉林和湖北。中部八省只有部分省的FDI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产生负向影响,即有利于环境改善,大部分省的FDI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产生正影响。

四、结论

东部地区的辽宁、山东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只有河南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东部地区江苏的FDI对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安徽的FDI对工业废气排放量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东部地区的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的FDI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的吉林、黑龙江、湖北的FDI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上海、天津的FDI对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的吉林、黑龙江、湖北的FDI对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东部地区的河北、浙江、北京天津的FDI对工业固体产生量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中部的地区的吉林、黑龙江的FDI对工业固体产生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山西的FDI对工业固体产生量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东部地区的辽宁、北京、山东的FDI对工业固体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海南和上海的FDI对工业固体排放量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中部地区的安徽、黑龙江、河南的FDI对工业固体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东部地区的河北、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的FDI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海南、广东的FDI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中部地区的湖南、黑龙江、湖北的FDI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东部地区FDI最“清洁”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中部地区FDI最“清洁”是黑龙江,其次是吉林。需进一步研究北京的FDI产业分布,借鉴经验调整中国FDI的区位和产业分布。东部和中部省(市)的FDI对污染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的FDI比中部地区的更清洁,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FDI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因而存在有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宽松的环境管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一定的“污染避难所”效应特征,但中国并未成为一个世界的“污染避难所”。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Krueger A.Environment Impacts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R] Working Paper,No3914,1991

[2]Eskeland,G.S.and Harrison,A.E.“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 Multinationals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ournal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70 (1):1- 23.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育;环境教育;融入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因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浪费大量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各国逐步形成共识,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以环境教育作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关键性举措。高中生物教育也亟待有效纳入环境教育,因而必须在将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融入到高中课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环境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要求

高中生肩负着保护和维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但是,如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保护环境的兴趣不高。所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下,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精神态度,积极强化创新思想,提高自身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掌握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准确的把握,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

培养素质教育,能促使人们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身心素质等都得到提升,素质教育是一门基础性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在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始终。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具有至关重的作用,而高中阶段属于一个过渡阶段。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环境知识,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知识与技能,基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而环境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在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纳入环境教育也十分关键,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融入环境教育有利于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二、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一阵地中能将概念、原理、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适当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课堂中,能促使学生对环境教育理论部分的概念有个整体的了解。例如,简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列举各个生态系统;阐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解释生态系统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一条河流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万万千千的生命存在在这个系统内部。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物链,如果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进而导致其余两类物种的彻底消失。河流自身有净化的功能,污染程度较轻,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其自身能完成清洁净化,然而这个污染必须掌握一定的度,若污染过度,则会严重削弱其自净系统的功能,河流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会严重污染河流中的生物和植物,人们食用的水产食品也会出现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二)生物实验法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积极地进行举一反三,基于学习继续良好地运用,因此,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和了解生物知识和环境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了解生物知识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并积极思考,运用已学知识使自己想法成为现实。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动手实践,指导学生到生物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想法,经过试验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对“光合作用”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经过亲身实践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先将绿叶撕成碎片,接着添加石英砂、无水乙醇、碳酸钙等物质,再对其进行研磨,获得最后的提取物,接着继续做光谱实验,经过实验现象验证绿叶组成成分与比例和课本所述相同。在此期间,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光能经过绿叶中的哪些转换,绿叶吸收何物最终形成何物。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人们的生活受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思考,并思考当前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生活实践法

教育效果的成功不但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且必须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周边的环境,接着结合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生物学科的内涵,帮助其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比如,高中生物中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热菔保教师先使学生了解该工程时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兴趣,积极搜集与了解有关信息,进一步对这一工程的利弊进行探究,最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个别同学有心,则可以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了解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水稻的异同点,转基因水稻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防御害虫,还未能达到良好的长效结果,导致后期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更甚。因而使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不足有更深的了解,充分意识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性,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保证对自然不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需求。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习环境知识与理论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视角,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环保观念,还能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针。所以,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积极融入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并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并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丹.高中生物实施环境教育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生物;环境教育;渗透

2014年给人的感觉是多灾的一年:地震频繁、雾霾飞扬……这一年,无数的新闻背后揭示着灾难频发的原因――环境破坏。近年来,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们关于类似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敏感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地人类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生物学科的许多内容是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与发展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是生物教育的重要任务。生物老师可结合生物学知识,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将其渗透到相关的各部分知识中,让其领悟贯通。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回顾国内外的环境灾难可以看出人类利用对自然和科学的掌握,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灾难。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流失,威胁到了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对当前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保护环境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自觉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爱国热情。在生物教学的同时渗透环境教育可以达到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相互渗透,能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意识并履行自己应该有的保护环境的责任,从而在根本上保护好环境,实现两者的共同提高。

1.环境教育的实施

1.1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充分挖掘教材中和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的教学中引用身边发生的例子,加强其直观认识,形成震撼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比如讲到高中阶段的海洋污染的问题时可以结合2010年英国石油泄漏和我国石油泄漏会对海洋造成什么危害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在讲水资源短缺时可以结合去年我国西南大面积干旱进行其讲解;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时,可以让他们去推论使用DDT的后果,让他们认识到农药污染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积累效应,进而去推出其它的重金属、有害物质的积累效应;在讲解N、P等元素富营养化的同时讲解海洋的赤潮现象和淡水的水华现象,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对关的环境教育;在讲解能量流动特点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去推导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在讲酸雨的同时给出中国有关现状: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一多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山西几乎全不达标。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逢水必污、逢河必干、逢雨必酸”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许多的教材内容都是与环境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予以引导、加以利用,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环境方面的教育,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课堂教学形式必须多种多样,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其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多媒体可以直观的给出声音和画面,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的形式相对于单一的讲解形式给学生的感受和印象更深刻,留下的记忆时间也越长久。例如在讲癌症产生的原因时我把乌克兰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核反应堆爆炸事件、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位于印度博帕尔的杀虫剂制造厂发生事故造成的人畜畸形和癌变的照片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在掌权癌变的原因的同时形成深刻的感受:人与资源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我给出了设问: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进入了食物链其后果将如何?引导学生给出答案: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无一能幸免。然后通过幻灯片把成批海鸟被困在油污中挣扎的画面、已被油污污染的海豹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试图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后终于精疲力竭,挣扎着沉入海底等画面呈现给同学,使他们形成震撼感,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意识,只有环境资源保护良好,人类才能在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人类才能长久的在地球这个星球上持续地生活下去。

1.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形式

根据生物学实际教学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提高环境教育意识,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利用合适的时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建议学生周末参观附近的化工厂,观察自己身边的垃圾站,当他们看到排出的浑浊的污水、闻到工厂排出的刺鼻的废气和成堆的垃圾散发的恶臭时自然会明白维持良好环境的重要性。

另外可以结合环境节日开展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科普活动等宣传环境教育。去年在地球环境日,学校组织各个班级绘制宣传海报,然后在学校集体展示。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就会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自己亲自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同时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意识感。

2.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展望

2.1.目前没有设置环境教育这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更好的将环境教育渗透进去,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环境教育不仅仅和生物相关,和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也是密切联系的,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将环境教育与多门学科互相渗透,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

2.2环境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问题,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身边的环境,如何将学到的内容最大程度地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通过课堂和课外双重阵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邱岚.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篇6

1.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环境工程微生物

学优于普通微生物学除介绍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藻类及突出脱氮除磷与厌氧微生物等内容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材内容更针对环境工程治理,甚至与后续课程有互补作用,优化了教学内容。如周德庆教授主编《微生物学教程》、同济大学周群英教授等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同济大学高庭耀教授等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均为国内使用量较大的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较《微生物学教程》增加了丝状细菌形态,为后续讲解丝状菌污泥膨胀埋了伏笔。且前者的实验内容安排观察藻类、原生动物等内容也与环境工程实践更接近。《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对活性污泥膨胀与控制方法、生物脱氮除磷、厌氧发酵微生物等描述比《水污染控制工程》详细,后者可能考虑到前述课程有讲解,对应内容比较简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更有针对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与就业后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打下了对应的基础,提高了人才的市场竞争力。相反,开设普通微生物学,在后续课程中要补充部分内容,如要从后生动物概念开始讲到轮虫在水处理中作用。

2.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思考

2.1教学思想应区别于普通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仅要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内容,而且要学习环境工程应用微生物,教学核心思想是理解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及其环境工程利用,为后续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要考虑后续课程的要求,满足后续课程的要求,不能基本只讲微生物基础知识部分。

2.2突出环境工程应用微生物重点内容

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把整个教材讲得都很清楚。周群英教授等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材微生物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应用微生物学内容基本对半。由于后续课程还会提到环境工程应用微生物部分的内容,因此学时安排可以以微生物基础知识部分为主,后半部内容可以不全讲,如无实质性内容超过后续教材的垃圾发酵微生物和前沿性了解内容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内容可以不讲解,但要突出脱氮、除磷、厌氧发酵等重点内容。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讲解环境工程应用微生物学内容做准备,后半部分内容和后续课程相连接。前半部分也不能把内容过多的展开,象普通微生物学那样,形态、结构、繁殖讲解很详细,由于时间限制,前半部分也只能以后半部分课程够用为目标。

2.3与后续课程教学内容衔接

与后续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要衔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材经常受普通微生物学教材影响,病毒章节内容偏多,由于后续课程基本不涉及病毒内容,因此该章节内容可以简化。虽然后续课程可能会提到环境微生物应用的问题,但是课程之间内容有偏重,教材内容详略有差异,污染控制工程偏重于工艺及设计,因此微生物应用的内容往往比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对应内容简略,如厌氧发酵原理、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活性污泥膨胀与控制、原生后生动物对污水处理深度指示作用等内容,因此合理推断以上内容应该以此课程讲授为主,在此课程讲透,可以强化教材内容,污染控制工程中带过只是内容逻辑需要,或起重点内容的简要复习作用,尤其使用同济大学两门教材之间,更体现了这种安排。然而对于处理工艺,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中可以不当重点内容,在后续污染控制工程中掌握,如脱氮除磷工艺,可以作为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掌握内容,这样课程之间内容有主次,有衔接,有逻辑。更加突出水污染控制工程进行工艺和设计教育的功能。

3.结语

篇7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教科书中的《生物与生物圈》这章,既能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一株50年龄的树木,一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三、运用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这课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个起点来挖掘教材中环境方面的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稳态与环境》中都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描述。这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利用探究性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除了通过教材和实践来向生物教学渗透以外,还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得情感体验。利用探究实验,让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意识,从而推动社会、教育、环境、生态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材中“探究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的实验,该实验就能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也是爱护环境的需要。例如,我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让学生按步骤严格操作,课后学生要自觉打扫实验室卫生,学生每次到实验室都感觉舒适和高兴,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生活品质。

五、利用社会实践渗透环境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或是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先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将环境教育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利用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电影这些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或是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在选择影像材料时,不仅要强调环保的主题,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使影像资料更具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38-02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渗透环境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而高中生物课中又有很多的内容和知识是和环境有关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的要求还是内容的标准,无一例外的体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或是涵盖了环境教育的相关信息和要点。这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课和环境教育的联系最为密切。在《高中生物课标》中有对环境教育的要求,提到要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指南》中讲到我国环境形势十分的恶劣。还阐述了环境恶劣的表现形式。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生物课研究的除了生物本身的活动规律外,实际上还研究了生物和其外部环境的关系。它是研究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生物和环境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要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所以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二是生物的各种活动和变化都会对所处的环境造成影响。来促进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环保的理念灌溉给学生,注重讲解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提到了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结构层次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自主研发环保产品。

在必修课中专门用了两个章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来写环境的保护,这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环境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要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环境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生物课程中多处涉及到环境来看,生物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充分的运用教材中的内容,采用有效的途径,那么就可以让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学的途径

1.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这课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个起点来挖掘教材中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说”细胞的癌变”或是“细胞中的水”,通过讲解生物和环境的联系来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稳态与环境》中都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这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充分的利用社会实践来渗透环境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或是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先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利用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电影这些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或是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在选择影像材料时,不仅要强调环保的主题,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使影像资料更具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到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除了通过教材和实践来向生物教学渗透以外,还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得情感体验。而生物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在生物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而是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一是结合知识的系统性和经验性,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二是结合灌输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三是结合历史的叙述和逻辑的论证,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结合知识的传授和应用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把环境教育带进了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发现出不利于环境的行为因素,并针对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分析城市中河道的水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好的利用资源等。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专项课题组,积极地帮学生争取外界的帮助。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的通过调查走访、参观等形式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是学生和学校沟通的一个媒介,相当于学生的代言人,教师应该向学校争取,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并能在学生的操作和实践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三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结合具体的课题,做好相关的记录,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这个环境日益破坏严重的时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的掌握高中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关联性,积极的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来渗透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篇9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科技活动就是很好地途径。可以选择取材简单、方便展开的课外活动,研究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实感受身边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主动探究环境保护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人类对环境的强大破坏力,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课外活动的方式,让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比如,在讲人类活动带来生物基因突变时,可以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哥斯拉》,然后再展示给学生切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多年后当地生物的图片,以动态的、震撼的直观形式冲击学生视觉,学生看到核泄漏造成的生物基因突变有多可怕,自然会联想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可耻的,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增加生物课堂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留在脑中。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十分可取,用一个个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的参与讨论,热烈的讨论打开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讲授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物链、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

案例教学选材的方向很多,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借助图片、视频,还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危机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物遗传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在遗传知识学习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如下:教师向学生讲授猎豹数量减少案例,是由于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的猎杀,猎豹数量减少,导致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后代存活率完全没有了保证,整个种群濒临灭绝。教师要问学生:“为什么近亲繁殖会导致后代质量变差?”,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利用遗传学的知识解释了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教学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但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还要教师的引导。高中生物课堂的知识丰富,学生树立的环保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所能及地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环保观念落实到实际生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做环保宣传,让身边的人也建立起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投身社会中的环保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的破坏,呼吁人们停止污染环境的行为。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咨询老师相关知识,老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环保行为,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h动画,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