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够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够原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关键,创新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以来,我国课堂教学都是以粉笔和黑板、标准化测验和大量知识的灌注为主要的实现方式,而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普及,为实现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实现方式。创新需要重组资源,创新需要发现未知,利用信息技术的中学课堂,可以培养开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利于中学生思维的开放,而开放的思维正是创造的动力源泉。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的过程是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创设知识应用的情景和问题情景,让学生直观化地感受到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探索所学知识在真实世界中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真实世界中还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改变以前被动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探索和研究,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2.强化形象化思维,提高创新兴趣
形象化思维是创新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爱因斯坦就十分善于发挥形象思维的自由创造力,他所构思的种种理想化实验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将抽象、呆板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获得具体客观的影像,形成稳固的形象化知识,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提高不断创新的兴趣。
3.培养直觉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直觉性思维能力。直觉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迅速做出判断和设想的能力,是“灵感”的源泉。直觉不是瞎猜,而是建立在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实践经验越丰富,直觉性思维越准确,成功地进行判断和设想的经历越多,进行创新的意志越坚定。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直接的经验形式,突破有些教材知识抽象、不易理解的难点,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之一。
4.实现混合学习模式,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实现协作型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这些学习模式提倡交流、讨论、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由探索、自由想象,有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的能力,这些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
通过对创新意识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编制《中学生创新意识调查量表》,从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个维度调查当前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编制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查量表》,从当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以及对学习资源和过程的选择、整合和开发的能力方面,调查分析了当前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现状,同时设计教师对当前创新意识教育现状的调查,从教师和学生两端了解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为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研究对象
中学生创新意识的调查,选取了河南省15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收集数据的客观性和代表性。共发放量表15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者不认真作答的量表,共收回有效量表1421份。同时在以上15所学校选取了200名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对收集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四、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调研
(1)调查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对于创新要具有一定的动机、情感、兴趣和意志的认知,比较熟悉创新、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名词,但是对创新意识比较陌生,更不知道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志。究其根源,是因为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要进行创新,首先要系统地学习有关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创新不是教育的结果,但没有教育是不能有创新的。
从表1中不难发现,中学生创新意识的总体情况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且不同的调查纬度差异较大。总体来说,中学生对于创新兴趣和创新情感水平比较高,创新动机的差异性比较大,创新意志比较薄弱。
(2)中学生创新意识四纬度现状调查结果
①创新动机的调查结果分析
创新动机的调查涵盖了动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稳定性四个特征。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学生都认识到在中学阶段进行创新方面的培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但中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原因存在一定差异,20%为了展示自我才能,23%是从众心理,27%为了获取学分或者奖励;结果还表明仅有8%的中学生认为中学期间参与的创新活动与以后的工作有关,说明中学生认为现在举办的创新活动大多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中学生创新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高,当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投入情况超出自己的预想时,往往会放弃。
②创新兴趣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创新兴趣比较高涨,兴趣的广度比较大,这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创新活动类型繁多,学生也认识到参与创新活动能带来一些物质或精神奖励有一定的关联。也正因为类型繁多的创新活动,使中学生的创新兴趣的倾向性不固定,导致中学生不能在某一方面的创新进行深入的发展,对专业学习或者未来的工作没有帮助,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固定自己的兴趣方向;另一方面学校要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活动“不求多,应求精”,应就某一方向深入发展,这样有利于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③创新情感的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表明当前中学生的创新情感是积极的和正向的。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和经历。
④创新意志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创新过程中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时,或者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投入超过预期的时候,创新活动往往被终止。原因之一是中学生无法从未来的创新结果中获得与个人发展的实质性联系,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学期间的创新活动只是一种经验,不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其次因为中学生缺少足够的创新教育,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如何解决,或者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这就导致中学生的创新意志比较薄弱,创新意识水平不高。
2.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调查
(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的现状
量表设计了关于中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的题目,结果显示,15.32%的教师表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非常高,60.53%的教师积极性高;从表2和表3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应用积极性和态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通过分析得出不管是在积极性还是学习态度上,女性低于男性,文科低于理科。
表2 积极性比较(单位:%)
表3 态度差异比较(单位:%)
(2)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的现状
数据表明中学教师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差。如表4所示,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多媒体制作、选择和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很缺乏。
表4 教师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现状(单位:%)
(3)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现状
在对表5和表6的分析中发现中学教师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对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最感兴趣,关于MSOffice软件的掌握情况比较好,也是该软件在教师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广泛应用的原因。对于其他的课件制作软件和音视频软件的掌握多数教师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但在当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这些软件的使用范围正逐步扩大,这也反映了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
表5对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
(4)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发现当前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高,需要进一步培养。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资源的开发、策略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的掌握程度最低,分别为38.68%、33.40%和40.23%,这也证明了中学教师进行整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较弱。
表6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5)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选择、整合和应用能力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中学教师对资源的收集能力、选择能力和整合应用能力都不够理想,28.63%的教师认为自己熟练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仅有8.63%的教师熟练掌握了整合资源进行教学应用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硬件设备进行教学整合应用的能力的教师比例更低,只有7.23%。这意味着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基本的资源获取技能基本满足需求,但关于整合使用各种资源的培养还比较欠缺。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信息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中学生的创新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与问题情境的交互,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问题情境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能创设出复杂的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的兴趣。
2.利用互联网资源,开扩学生的眼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情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学习的时代,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创新的要求,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不利于进行有效的创新。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资源,能突破传统教学中教材的局限性,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资源和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的乐趣,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交互媒体,增强中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意志
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学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交互式多媒体(interactive multimedia)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交互功能,通过交互行为并以多种感官来呈现信息,受众不仅可以看得到、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到、感觉到、闻到而且还可以与之相互作用,它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是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利用交互媒体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信息是双向交互式流动的,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掌控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动机;同时,通过自己控制的学习过程,在克服学习障碍中锻炼学习意志,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六、结束语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需求,信息技术为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有充足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还需要教育同仁继续探索,以期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模式,实现国家创新教育的目标,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参考文献
[1] 姜韬.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 赵红梅,薛荔.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07(4).
[3] 王玉芝.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创新能力 措施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4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也明确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高中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黄金时代。高中化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育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于教学发展还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老师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供一定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贯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相互作用,使得教学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认识不够准确,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式不够完善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障碍。因此,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既完成教学内容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在结合当前现状,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过于注重填鸭式的教学,很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创新意识,但是不是每个人的创新意识都是一触即发的,而是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帮助才能够被激发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采取措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在平常课堂上就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风气,对于学生不同的问题都要耐心解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提问。学生在质疑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一些新的认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问答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唤醒创新意识,从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比如,在讲到金刚石和石墨等物质属性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喀什为什么前者那么硬而后者那么软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进行获取知识。此外,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比如,在原子核的相关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会掉到原子核内么?”和“电子为什么会在原子核周围做高速运动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打开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2. 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而且也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创新,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成就感,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变得更为广阔,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老师在讲解氯化氢和氨气溶解产生喷泉的实验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喷泉,通过讨论得出喷泉产生的原因。当学生对于教材中这一个实验有了清晰了解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除了这个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制造出温泉,而且可以让学生大胆与别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对其方案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发觉化学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生成各种奇思妙想,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注重学生的探索实践
篇3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习意识不强,本人对于工作学习不够深入,思考不够全面,调研不够细致,常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借口而放松学习和自我深造。缺乏系统、主动地学习,理想上逐渐缺乏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的激情,事业心、责任感、紧迫感也不够强
2.工作要求不高。对自己缺乏高标准、高要求,在工作上存在过得去就行的思想,缺乏精益求精精神。对待工作有时不够主动、积极,满足于完成机关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未把工作做细、做实、做深。
3.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中,存在着因循守旧的观念,习惯于按旧框框办事,缺少创新意识。比较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凭自己的经验办事,导致创新能力不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本人进行了深刻剖析,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主要还是思想上对政治学习认识不够,平时虽按时参加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整改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创新人才;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06-02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活力、有开拓精神、有先进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21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部分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部分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因为好就业、收入高。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文化上的进步、学术上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要着力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高校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高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第一步,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很少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形成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培养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书本知识,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积极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使得思维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5]孙俊三,周赞梅.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多学习先进教学理念,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达成素质教育这一最终教学目标。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弱的原因
1.创新意识不强
虽然新课改实施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因为能力弱、缺乏硬件设备等主客观条件限制,并没有创新的意识,很多对知识点的教授只是就事论事、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与政治教学的思维是不相容的。
2.创新动力不足
当前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虽然有创新教学的欲望和意识,但是被家长、学校、学生等各方面升学率要求之下,不能有效实践,无法真正实施创新教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很容易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从而被动执行教学标准,压抑了创新精神的发挥。
3.创新技能欠缺
目前政治教学需要与实践尤其是科技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践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好政治这门课。但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老教师,教授政治理念时候还容易采取“灌输式”,毫无新意。再如,很多教师不会使用PPT等软件、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的技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新课改下如何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校方、家长要去除升学率第一的固有理念,树立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才是第一要务的新理念,从而为教师能够并敢于创新教学奠定基础。如果条件允许,还要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精神条件,从而鼓励教师创新。
2.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让高中政治教师多学习社科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树立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创新意识,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将这些意识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3.采取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
外界尤其是校方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让他们把创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当成职业所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够长期使教师保持激昂的斗志和创新的意识。
4.培养创新技能
在教学设备、研究条件上,校方要加大硬件设备投资、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让教师有能力、有条件进行创新,从而保障教师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篇6
(1)创新性.有无创新性是评价创新思维的唯一标准.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才能称之为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就不是创新思维.创新性包含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在没有现成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基础上进行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能够突破已有的理论权威、规律、方法及各种思维定势等限制思维因素的束缚;二是不论创新的方法还是结果,不与前人已有的理论或实践雷同,具有对各种事物进行新的认知、改造或制作过程.创新思维的成果应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
(2)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是指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唯一的方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灵活性.灵活性是对思维主体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要求.思维主体可以对各种事物不加限制地各种各样,甚至是毫无客观根据的创意组合.灵活性使创新思维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潜在性.
2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2.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重“教”而轻“育”,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相差较远.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已习惯性地让学生被动学习,机械性地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存储的容器,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授课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古板,不能适时提出问题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师生间互动少,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2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自然、人文、社会、历史、哲学、农学、工程等各种学科知识.学生不但要学好各种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各种园林设计理念、风俗人情、自然地理知识,还要求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后盾,然而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对其他各种相关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状况就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3学生的创新意识
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积累.多数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获取相关的证书和更高的文凭上,不加怀疑和选择地接受各种知识,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这种状况造成了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导致了他们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激情的缺乏,创新思维受到压抑,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
2.4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作平台的搭建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在园林专业相关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逐渐由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求知探索状态,促使其敢于去实践与挑战,从而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时,必然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往往能够得到逐渐提高.然而,很多高校对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不够,在资金、场地、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的投入较少,使原本已有的创新平台也形同虚设.这种状况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3.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重讲授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极其不利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们的思维规律、思维模式及思维结果,以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重心.“以学生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园林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这个教育理念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还包括了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在教学的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因问题而思考,因思考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讲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促进他们对专业问题的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2不断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了生物、规划、建筑、工程、美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园林人才.首先,在课时的分配上,要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并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现在很多园林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过于单薄,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强学生文化底蕴和开阔学生视野的专业限选课程,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3.3强化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根据客观需要而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必须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让他们勇于面对学习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3.4加强园林专业课外科技活动的建设和管理
篇7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探究求索 援疑质理 现实应用
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改一个指导理念。而在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中数学大纲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这些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要求每一个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研思路,在实际的社会过程中,重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而无用,这是传统教育呈现出来的一大弊病,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更新观念,端正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过一句话,准确地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简单的方法发现密切联系着”。长期以来,不少学生一直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堆面目可憎的数字和令人枯燥的符号,甚至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同时,教者也难辞其咎,至少是引导解释不够,教学思路单一。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高中数学相比较于初中数学,更具抽象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联系得当,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可感性。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可以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而生活中对于数学的应用实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教者尽可信手拈来。建筑、雕塑、日常生活用品,都可拿来做例。例如可用火箭发射、卫星升天、行星运动等引起学生对线性知识的兴趣;用著名建筑、著名绘画、服装、人体勾起学生对“黄金分割”的兴趣;用历史上数学家哈密顿的“四元数”理论,启发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利确立“电磁理论”,从而导致产业的飞速进步,激发其探索研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学习之母”。而引起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教者引导他们把好奇的目光投射到生活中来,让他们意识到身边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的事物竟包含着奇妙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其探究求索,而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起点。
二、学贵有疑,疑则有进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固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东西,但毋庸讳言,其中也有一些陈旧腐朽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晚明、晚清时中国的科技落后于西方文明,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念落后,而观念制约着人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导人们“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儒家的中庸之道更导致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改革,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者应指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凡事都要为什么,要养成锲而不舍,执着钻研的精神。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而如何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问得有价值,能够有的放矢,则要靠教者的点拨之功了。首先,教者要创造良好的情境,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的怀疑,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重要性。其次,在问题提出后,教者应有妥善的处理措施,既然引导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接下来就应该扶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都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学贵有疑,疑则有进,让学生保持对“疑”的新鲜感,对“问”的执着,必然会促其进步,所以教者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从日常生活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探索的羽翼,学生往往会在数学想象中获得数学发现的新机会。由生疑而质疑,由质疑而解疑,在这个过程中,定会大大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物格致知,重视实践
手脑并用,重视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知识的兴趣。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发展创新精神,培养探索研究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都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通过日常的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学习资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者应适时地结合所学的章节,给学生安排恰当的实践课,使之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启迪其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完数列问题之后,教者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中的购房热点,可以指导学生钻研按揭问题和一些信贷知识;学完立体几何,可以让学生试着去设计建筑蓝图。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接触和研究,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形式和时代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培养其创新意识。如柯朗所言:“学生和教师若不试图从数学的形式和单纯的演算中跳出来,以掌握教学的本质,那么,挫折和迷惑将变得更为严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参与意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篇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够强。今年来,我行银行保险及团体保险业务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银保颁布新规,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学习不够,没有及时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和银保新规,创新意识不够强,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二是信心不足,业务发展滞后。自己工作信心不够,工作措施不力,造成业务发展滞后,给银行发展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三是管理不严,队伍不够稳定。自己对员工管理不严,缺少思想教育工作,员工队伍不够稳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上创业意识不够强。我在思想上创业意识不够强,自强不息精神缺乏,奋力拼搏勇气不够,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抓得不紧、管得不严。二是工作措施不够得力。我工作中有惰性,有时存在办事拖拉;在业务发展上,缺少招数,措施不具体,落实不到位。三是安于现状、畏难情绪严重,不积极拓展业务,造成业务萎缩。
三、整改措施与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树立工作信心
我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国家经济政策和银保新规,提高自己的工作业务技能。要扩大团队,吸引有志之士加入我们队伍。同时,加强对团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使每个员工振奋工作精神,树立工作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去开拓业务,争取业务有较大发展。
2、采取措施,促进业务发展
业务能不能够发展,关键在于工作措施,我要针对当前的银行保险及团体保险情况,结合本部门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竞争形势激烈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去拓展市场。要制定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把任务指标分解到人,使人人肩上有担子、有责任,刻苦勤奋、顽强拼搏去完成任务指标。要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要实行上下联动全员营销,争取完成银行下达的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向银行汇报。
3、全面营销,扩大营销业绩
我要积极筛选存量优质客户,进行主动营销,扩大银行保险及团体保险业务。要优化流程,强化服务质量,针对存量优质客户,推出有吸引力的服务措施,拓展营销深度,扩大业务范围和优质客户群体。要多分析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开拓点,发现新的业务,要全力以赴,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坚决把业务拿到手,决不半途而废。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现状;原因;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因素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又可以归结为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因素。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发展迅速,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高校学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外语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视,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大批外语专业和普及性人才。但外语教育的现状与效果还远远不适应改革开放尤其是面对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一直偏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直到1998年,一些外语教学权威人士首次强调了创新思维。他们对21世纪外语人才的定义为:“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复旦大学英语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曾说过:“过分刻板机械,只求与未来职业接口而往往偏离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题海战术和技能训练,已使一些学生思维萎缩,修养更遭到忽视。”这也就是为何现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抱怨无话可写,无话可说,老师抱怨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都是内容单调,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状况与高校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言应试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外语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已经日益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刻不容缓了。而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创新能力差的原因
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学过程,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严重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师生角色的转换不到位,教师“一言堂”状况依然存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确立;课堂教学情景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没有得到新的发展和突破;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未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结构不紧凑,教学过程呆板,双边活动极少,情感交流也不够。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一直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一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谈不上有创新能力,也就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型教育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根植于每个人的思维深处并表现在每一个人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之中,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有更多的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应树立创新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求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法设法培养其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科学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景,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教师还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自由的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真正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思维能力应同步提高。知识是能力、素质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思维科学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及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勇于创新,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为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勇于创新,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可通过问答式、讨论式、演讲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VCD及直播课堂去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一张一弛之间轻松学到知识。
(四)巧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灵活地运用和发挥教学技艺与方法,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形声结合,图文并茂,这样可创造意境,使学生从直感形象的演示中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多媒体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提供知识,能把课本上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内容声像并茂地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但只有经过科学设计,大胆创新,详略得当,大学英语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锐意创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外语人才是当今外语教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10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在中药学专业教育上位于核心地位,其内容不但与该专业的课程及其他专业学科有联系,而且与工业化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体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实现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目前中药药剂学的实验教学,侧重于验证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考启迪较少,学生都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手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只知道按照实验手册进行操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就会忽略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机会,更谈不上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 开展中药药剂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缺乏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能对实验操作进行创新性思考,使整个实验过程僵化在固有模式下,因此,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念[1]。创新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方法[2]。创新性要求新颖的实验内容,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案
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包括以下内容:学生自主选定实验题目,独立完成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我们以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为核心设置多个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实验选题
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创新性实验的思路,讲述查阅文献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科研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课题方案,学生自始至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2 引入PPT汇报教学法
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开展交流讨论,学生首先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阅读归纳总结,以PPT的形式汇报给大家。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记录汇报中遇到的疑问,在汇报结束后对这些疑问向汇报者进行提问,在提问讨论中互相交流学习。通过对有疑问问题的讨论,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扩充学生的知识范围非常有利,并了解学科前沿及其动态,还可以通过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2.3 实验研究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在该环节中,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有关的仪器,注意观察实验每一步过程,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直至实验完成,最后及时进行实验总结。整个实验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协助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4 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
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该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讨论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办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巩固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论文撰写。
3 创新性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也是开设创新性实验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应该系统、动态和多样化的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3]。实验教学考核项目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态度等。重点考核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评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的极性和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4]。通过开展讨论会,考查学生对自己设计实验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创新性实验教学效果
4.1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以往实验大都由教师准备好一切,学生机械地按照实验手册进行操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型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4.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实践后,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中药药剂学学科前沿和动态,拓宽了眼界和知识面。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巩固和加深了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