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统计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与统计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与统计专业

篇1

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提出,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良好的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和开发精算软件,具有较强的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及对保险、银行、证券、社会保障等领域有关问题进行观察、计量、精算和预测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统计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新规范中给出的一般经济类基础课程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如经济学、财政、金融等)有所不同,要求普遍开设的课程只保留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三门课程,可见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但是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问题入手,为《宏观经济学》课程在统计类专业中顺利开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统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对象与传统教学对象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实施效果肯定就会大打折扣。具体来说,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济理论基础认识不足,对经济理论学习重视不够。从统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统计类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而应用的理论基础就是经济学,只有有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统计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才会正确,才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现有社会经济统计专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环节,对经济理论基础重视不足,并且不同统计专业方向对经济理论基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这些都没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环节得到体现。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统计类专业毕业生不论是从事经济管理还是理论研究,都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宏观经济学》教学,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第二,数理基础不够深厚,数理分析方法应用不足。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抽象化的学科,数理分析方法在其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数理分析方法不仅运用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而且在初级、中级课程中大量涉及。统计类专业开设的数理基础课程主要以概率论为主,并且授课教师是从纯数学角度(包括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讲授的,由于学生数学功底相对薄弱,并且所学内容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联系不大,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程设置次序上,本科阶段高等数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基本同步,而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相关课程甚至晚于宏观经济学的开设,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探索和改革。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根据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统计类专业学生应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因此,统计类专业教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然而,现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统计类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纯经济学学科背景,他们的数理基础薄弱,统计思想欠缺,不能很好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脱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清晰及制约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能力培养。

三、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适当增加课程学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统计类专业的《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学时基本都是54课时左右,甚至更少,只有36课时。这样的学时安排使宏观经济学几个重要基本理论平均每部分课时只有不到十个学时,这样的授课学时只能保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国内高校统计类专业经济类基础课程只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没有其他如政治经济学等经济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统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类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会显得更吃力。因此,如果教师要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那么这样的学时安排显然不够,谈不上课堂作业讲解,更谈不上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提高阅读经典文献能力的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因此,为了引起统计类专业学生对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视及更好的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教学课时应该适当增加,争取达到每学期72学时。

第二,增开数学课,增厚学生数理基础功底。随着数理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加强学生数理分析基础显得愈加重要。虽然初级宏观经济学没有太多数学方法的使用,但是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则会涉及非常多的数学工具,如动态优化、拓扑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数学课只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因此,增开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等部分数学专业课,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调整数学基础课程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顺序,在学生有一定数理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宏观经济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互动,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大量引用国内现实宏观经济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 统计学 经管类专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26-02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在数据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性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解决各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大大简化了统计的运算和分析,更大大拓展了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从市场调查到企业管理再到银行、保险和证券,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无不渗透着统计的思想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如何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扎实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帮助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了对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推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学期刚学完统计学的国贸、会计、公管、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及物流等6个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10个班,共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5.67%。其中,男生123人,占42.9%;女生164人,占57.1%。分别是国贸60人,会计85人,公管50人,市营29人,农林28人,物流35人。

2.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课堂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法以及校园网问卷上传两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调查项目包括:统计学考试成绩、对统计学方法掌握情况的自我认知、课堂授课方式评价、授课内容建议以及考核方式建议等。

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份录入、核查,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 果

1.教学效果

样本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图1),平均成绩为77.65±8.65分。

在有效样本数据中,认为自己能够独立进行数据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占87.1%,能够独立进行列联分析的占68.8%,能够独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占64.6%,能够独立进行方差分析的占58.2%,尚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数据处理。

2.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影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为此,我们针对课堂讲授的学时设置、选用教材、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进行了专项调查。

学时设置。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的学时数均为72学时,均为理论课。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增加实验设计的教学环节。

选用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选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写、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第四版)》,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指数等。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大部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85.2%的学生对所选教材感到满意,43.2%的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较多,36.4%的学生感觉内容适中,2.3%的学生认为还可适度增加一些有关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调查显示,90.3%的学生更喜欢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议教师的授课方案由“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应用统计方法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统计思维的训练和统计方法的掌握。9.7%的学生表示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易于被接受。95.7%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授课过程应多联系实际,从应用或今后工作需要的角度来介绍统计知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深刻了解“统计是一门方法,一种工具”这一重要思想,并拥有掌握数据处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热情和迫切希望。有关进度安排,54.3%的学生认为授课进度合理,32%学生认为应该适度缩减描述统计部分的授课时间,而适度增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授课学时。13.7%的学生认为有关统计软件的操作速度偏快,讲解速度也偏快。

课堂管理。调查显示,57.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23.8%的学生认为课堂纪律主要靠学生自律,授课教师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18.4%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该严格课堂教学秩序,课堂管理的松散化也是导致部分学生缺勤或思想开小差的一个主要诱因。

3.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考试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分析题等6类。调查结果显示,7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闭卷考试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反映其真实的学习情况,23.3%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反映。关于考试题型, 34.2%的学生认为可以去除简答题,而56.4%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减少简答题的数量或分值,但不能去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客观题容易考查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死板掌握,而无法测试和体现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7.5%的学生建议考试采用开卷方式,给出几则案例,写明分析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测试题目,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完成测试。87.9%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更能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水平。

三、讨 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社会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深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统计学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建议:

1.改革考试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指挥棒,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看,应用是根本。就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统计学的第一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用其去解决经济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我们的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应该着重测试和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水平。

改革构想如下: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第一,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与老师互动、思考回答问题的得10分。课堂表现分成五档,每档之间的差距为2分。分值档级按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发言次数评定。第二,期中考试占40%。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一般以客观题为主。第三,期末考试占50%,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设定为2~3个小时。由任课教师出4~5个分析案例,要求学生自由抽题并对选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2.改革教学内容

本次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整个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我们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没有开设实验课程,72个学时均为理论讲授,虽有多媒体的协助,但学生缺少亲身实践的机会,加上大学教育的松散化,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不足。第二,目前统计学的整体教学内容较基础,应用的空间有限。在我们讲授的内容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的应用面最广,然而我们的讲授也仅限于一个总体参数(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列联分析。这些内容基础,但在实际场合,往往变量较多,问题较复杂,所以很难直接应用。第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统计分析的结果往往要用统计分析报告的方式来呈现,而在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缺少这部分内容。

为此我们建议:减少理论讲授的时长,增加实验上机的学时;减少描述统计等简单内容的讲授时间,增加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的教学内容;适度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和简单的教学方法是遵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介绍每一种方法。该种模式内容完整、逻辑性强,但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与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由实际需要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理应遵循这样的程序,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整理形成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应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让学生在探求与摸索中体会统计方法的“威力”,自觉地对统计方法进行理解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类似的社会实践中。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实际处理数据的能力,达到经管类专业学生学统计用统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施红英、闫洪涛、杨新军.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09(6):1164~1166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考研与就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9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日益重视,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难题。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广泛重视,也成为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得出其真实情况,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四个年级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447人,女生797人,平均年龄20.3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五个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问卷选择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个年级1431人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431份,收回问卷1244份,回收率为86.93%。

2.文献检索法。广泛查阅有关普通高校学生考研与就业的情况,并对其筛选、分析整理以备参考。

3.数理统计法。采用自然平均法,没有进行加权平均。统计分析使用EXCEL,主要通过性别分类汇总、年级分类汇总、专业分类汇总、综合汇总得到分析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年级分类汇总

此次调查对象中,13级共计351人,12级共计295人,11级共计338人,10级共计262人。其中,13级选择考研84人,选择就业105人,选择出国的38人,选择自主创业32人,91人在思考中,16人无打算;12级选择考研65人,选择就业116人,选择出国的16人,选择自主创业33人,65人在思考中,11人无打算;11级选择考研76人,选择就业129人,选择出国的75人,选择自主创业8人,61人在思考中,15人无打算;10级选择考研38人,选择就业194人,选择出国的7人,选择自主创业6人,24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

(二)专业分类汇总

此次调查对象中,会计学共计483人,财务管理共计169人,工商管理共计194人,市场营销共计192人,国际经济与贸易共计205人。其中,会计学选择考研89人,选择就业181人,选择出国的103人,选择自主创业18人,95人在思考中,6人无打算;财务管理选择考研35人,选择就业56人,选择出国的12人,选择自主创业26人,23人在思考中,18人无打算;工商管理选择考研43人,选择就业104人,选择出国的10人,选择自主创业8人,39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市场营销选择考研47人,选择就业97人,选择出国的1人,选择自主创业13人,48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国际经济与贸易选择考研49人,选择就业106人,选择出国的10人,选择自主创业11人,36人在思考中,4人无打算。

(三)综合汇总

1.生源地相关。此次调查对象中,生源地在甘肃省学生的共计669,占全部人数的53.78%,其他省份学生共计575人,占全部人数的46.22%。其中,甘肃省生源地的学生中有87人选择去“京广沪”工作,103人选择去长三角地区工作,113人选择去珠三地区工作,167人选择去中部城市工作,127选择去西部城市工作,184人选在去生源地工作。非甘肃省生源地的学生中有90人选择去“京广沪”工作,108人选择去长三角地区工作,99人选择去珠三地区工作,92人选择去中部城市工作,53人选择去西部城市工作,169人选在去生源地工作。

2.学生预计的就职单位。此次调查对象中,共有178人选择考公务员,占比13.14%;共有310人选择国有企业,占比22.88%;共有363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占比26.79%;共有256人选择私营企业,占比18.89%;共有71人选择自主创业,占比5.24%;共有106人尚未考虑好,占比7.82%;共有71人选择其他就职单位,占比5.24%。

3.学生生活状态。在全部学生中,有243人参加社会活动,94名同学做过家教,164名同学在公司兼职,95人自主创业,305人做零时兼职,还有在业余期间炒股、当志愿者、参加辩论赛的同学。其中,生活充实的人占39.7%,迷茫的人占44.0%,焦躁不安的人占15.14%,觉得无所谓的人占1.1%。认为现在就业形式乐观的人占11.64%,一般的占33.54%,不太乐观的占43.18%,很不乐观的占11.64%。

4.考研难题与障碍。此次调查中,想考研的同学最担心数学的占46.33%,最担心英语的占39.19%,最担心专业课的占14.48%。有33.22%的同学担心时间紧迫,34.13%的同学担心毅力不够,14.11%的同学担心实力不够,4.89%的同学对考研没兴趣,3.35%的同学担心身体状况,10.30%的同学担心家庭经济情况。

三、研究讨论

(一)就业方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从年级分类汇总看,大一有意向考研的学生较多,而高年级有考研意向的人数越来越少,其中,大四有72%的学生都选择直接工作。大部分学生意愿去中小城市和生源地发展,他们对就业指导不够满意,尤其国贸专业,就业压力较大。对于将来的就业,学生们考虑较多的是经济问题,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司兼职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都是增加就业砝码的实践方法。

(二)考研方面

大部分学生起初有考研的打算,到大学四年级,最终参加考研的学生人数比较少(2010级有考研意向的仅有14%)。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毅力不够、时间紧迫,而经济情况并不是影响考研的最主要因素。在考研的课程中,同学们最担心数学,其次是英语。学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从汇总表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和国贸的学生意向考研的人数较多,而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有意向考研的人数较少。

(三)心态与障碍方面

调查中学生对就业的形式并不乐观,不乐观的人数占据了55.82%。学生们大多自尊心强,压力过大,尤其是女生的压力更大。生活迷茫和焦躁不安的同学占据了59.14%,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工作极为重要。学生应更多地参加校内外活动和兼职工作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讨论小结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学生相对学校其他工科专业学生基础差、就业机会少,承受的就业压力更大。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严峻的就业形式。除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其他几个专业学生就业较困难,尤其是女生就业更困难,这也是目前人才市场就业的基本形势;二是残酷的考研竞争。经管类专业属于考研的热门专业,考试的竞争愈加激烈,分数线逐年提升,进一步加剧了考研的压力。学生选择就业和考研要理性判断,切忌不可盲目跟风,根据自己的偏好、家庭经济情况、自身发展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就业与考研选择引导,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就业观。对高校就业而言,尽管考取硕士研究生已被纳入有效就业,但毕业生应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关注个人未来工作的收入、发展空间、社会保障等问题来选择考研与就业。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社会价值,也要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因此,要合理引导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兼顾个人情况与社会发展,在考研与就业中做出合理选择并制定学习方案。

2.指定专业导师指导,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指导方案。专业导师对学科的了解与就业渠道比学生更详尽,因此,制定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就业与考研指导工作,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大有裨益。专业导师凭借自己的理论优势与实践经验,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就业与考研全过程进行疏导,将会对学生选择考研与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大部分学生生源地在农村,贫困生较多,个体特殊性较多,因此,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情况建立帮扶方案。

3.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课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其起点规划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将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成败。因此,对学生应进一步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开设与指导力度。如在大一时期注重未来相关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大二时期侧重专业课程学习、创业教育认知;大三时期加强考研辅导,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大四时期开展面试技巧培训等课程。另外,完善考研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实体与网络信息平台,包括及时更新就业与考研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4.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扩大就业质量和深度。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经济管理学科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为重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被推向社会经济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传统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大学生就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彩,谢萍丽.浅谈如何做好理科学生考研就业指导工作[J]河南教育,2011,(06).

篇4

[关键词]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奥本大学;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8-02

应用统计学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主要是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在金融、经济、信息等领域的应用,用统计方法解决相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涉及数理统计、金融统计、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在此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中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设置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1-3]。

经过先后对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以及与我校有合作教育关系的美国奥本大学的交流和网上查阅资料,获得了上述国内外知名大学对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高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情况表

一 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此背景下,我校在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据获取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能够将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运用于经济、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并能解决社会经济、信息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经济、金融、信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和预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2 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并进行统计计算: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语言(如R语言)及一些数学软件特别是统计软件的使用(如SPSS或SAS),具有一定的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课程设置之比较分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两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特点。

1 两校课程设置范围及内容基本相当,但我校本科统计学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大大超过美国奥本大学要求的学分数,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多。

2 在数学等基础课设置方面,我校及国内几所高校的统计学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等课程,奥本大学开设的是微积分课程,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应用线性代数课程,说明奥本大学在数学类基础课程的难度上较我校低。另外奥本大学没有开设物理课程,我校开设了4 学分的大学物理,说明我校比较注重理科基础素质的培养。

3 奥本大学更为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设了12学分的人文社会等课程。美国奥本大学开设了20学分,而且奥本大学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北京信息科技大W。此外,奥本大学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而这12学分的人文学科在我校属于必修课,受学校整体影响可选范围较小。

4 我校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远远超过奥本大学。我校的专业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数量上还是总学分数上都要超过美国的这所知名高校,究其原因是美国大学最后一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选择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者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两三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课设置较多。近来我校也在独立实践环节增加了课时,如统计计算、实验设计、抽样调查、金融数学等课程,均配备了1~2学分的独立实践环节,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表2 两校课程设置之比较

上表中带有“#”的课程均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统计系专业选修课程,综上分析,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校总课时数量、必修课学分总数等都相对较多,其中多门课程,如回归分析、统计计算、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也具有独立实践环节,但是在选修课这一层面,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要大大低于美国奥本大学。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同时提高实践课学分的比重”。这一文件以及对奥本大学培养方案的调查,对于我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之努力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我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不逊于国外这所知名高校,但在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我们还需更加努力。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乃至我国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中,有16学分为大学英语,且需要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则大大缩短了学生可自主分配的学习时间,而奥本大学可将学时分配至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历史、文学、艺术等,引导学生从社会科学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

2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例,应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例如我校开设文本数据分析与推荐系统、R语言等课程,是符合当前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青年教师亦应与时俱进,不断接触科技与社会前沿,加强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从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更加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出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和规范毕业设计和各种实习工作,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S, 赵喜玲.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J]. 河南科技, 2013(6): 252-253.

篇5

各区、县劳动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

现将劳动部《转发财政部〈关于提高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调整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通知〉的通知》(劳险字〔1992〕17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了搞好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改革,推动我市大病医疗统筹试点工作,各区、县、局、总公司要积极开展大病医疗费统筹试点,并不断扩大试点面,可将按(92)财工字第120号文件规定提高的3%福利基金作为职工大病医疗费统筹基金的部分来源。

附件:劳动部《转发财政部〈关于提高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调整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通知〉的通知》(略)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006-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WTO进程不断加快的前提下,培养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至关重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大学生具备的良好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筹码,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的招聘需求和毕业生实际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人才和社会需求脱节。因此,高校改革的目标应打破传统的人才选拔,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21世纪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下肩负起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回顾高校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快速增长,招生规模居高不下,但从质量,效益,国际化来看依然是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为形成高校,企业,个人三者之间良好的生态链,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培养外贸领域需要的国际性实用性的人才纷纷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全面回顾国贸专业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核心文献整理归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进行综述。

一、实践教学改革

改革培养模式,抓住国贸专业实践改革建设“牛鼻子”。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在环境变化下,动态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生态教学系统。作为培养方式在学校教学系统与社会大环境之间得到一定的重视,某些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践、理论)教学的结合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者交叉进行,互相兼顾,形成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良性循环发展。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实践教学目标的研究

1.强调实践教学以素质拓展为目标

有研究观点表明,实践教学是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自我教育,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曹亮,2007)[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环境,开放的,动态平台。一方面利于学生吃透理论概念能综合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在实验平台掌握操作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找出问题所在点针对主要矛盾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也利于在学生思维,观念上的自主创新。强调实践教学以素质拓展为目标是在动态变化发展的社会下不可忽视的一项时代主题。

2.注重实践教学以专业素养拓展为目标

实践教学更能体现培养专业素养能力,更能为进出口外贸企业培养胜任工作要求的专职人才。实践教学的操作性和素质教育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上更接近于培养社会所需求的能力这一目标,因此从满足社会角度剖析理应多加重视。有研究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为满足企业,社会所需为目的,技术应用型复合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改革目标,而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形成混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王萍,2004[2]。国际贸易活动中一批优秀的外贸人才理应是能适应现代贸易活动的各种挑战,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必须以国际贸易所需的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国贸专业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训练效果不佳,实践项目流于表面,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操作性的掌握”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到实处很关键。

(二)关于实践教学改革方式的研究

1.结构优化论

结构优化论研究体现对“实践体系”层面的梳理和归纳,具有逻辑性格系统性,宏观知识点的教学结构构建。该模式下网状系统结构模型和线性结构模型是最典型的。

一种是网状系统结构模型,它具有纵横二维性。纵向的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为一维度,横向的教学内容在教育形式(教学实践活动)方面为一维度。二者对实践教学的如何开展提出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方案,包括对内容,方法,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利于实现现代对外贸易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有研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思想道德、心理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四项素质提出要求、在创新潜能方面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为纵坐标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创新训练体系及评价方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显然学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对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有提升,达于此教学管理的名度化,科学性可得以显现出来。若理念不付諸行动流于表面,形式主义任然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另一种是线性结构模式只针对一维。有学者从线性结构上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遵循线性结构的逻辑便于实践和操作,因此,线性结构模式相比网状结构模式时间序列特性明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延续而设定(王萍,2004)[3]。通过研究亦有学者提出了“层进式”六个环节。六个环节依次是理论消化、课堂操作、毕业论文、学校模拟实践综合素质、实习安排和毕业论文设计(曹伟等,2007)[4]。经过比较分析线性结构体现了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衔接性强,连贯性好,更易实施。而网状结构模式变通性强,内容富有弹性,选择性强的特点。

2.内容优化理论

这种理论更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细分,提高教学效果,激起和唤醒学生的聪明才智。从整合的角度看,内容优化理论可分为两大类:链接优化模式和创新优化模式,一种是链接优化模式,为了制定和规范科学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不打破原有教学的模式的前提下,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是十分必要的。链接优化模式重视对原有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各环节在教学目标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仿真的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实用的培训课程,通过出口商,进口商,客户,银行等的互动关系展现了外贸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国际贸易操作规则,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同时其较强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科,市场营销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覆盖(佟敏等,2010)[5]。这一方式的优化,在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活动和秩序的前提下,优化教学方式,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科学的教学方式,实施的效果明显。一种是创新优化模式,创新优化模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造,调整。其效果明显的原因在于升级优化了传统组合方式,对其内容进行了删减和修改。从改革体系发生的变化进程来看突出体现在知识点的串联,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发展趋势。如引进国际合作、交流形式,“2年国内+2年国外”模式等,最新潮流的国贸新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国际商务外贸管理能力。

(三)关于实践教学发展趋势的研究

1.教学体系设计趋向于多元性、时代性和国际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市场必定是多元化,多样化,灵活的体系,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结合国贸实时发展情况,动态发展趋势,综合调整教学策略。外贸领域新发展,,而教学体系设计对结构的构造方面突出“国际化”“时代性”的专业特征(王亚新,2010)[6]。现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形成人才全球性竞争,在教育方面综合性,开放性,国际化是现展的趋势,教育也应与此形式相适应。

2.实践教学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

国际贸易活动复杂性、流动性、对于从事国际外贸活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为丰富课程体系增添新要素,个创成分可满足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通过分析有学者提出在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评价中除了基本的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才是重中之重,综合素质即包含思想道德,文化科技,业务知识,身心,心理各方面,都应全面整体把握。通过开发综合素质训练内容,将形成更加科学、全面的实践课程结构,通过开发综合训练内容,将形成更加科学,良性健康的课程系统,将对培养一批外贸经济管理人才起着过渡性的作用(翁伟,2013)[7]。

3.实践教学打造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桥梁,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之丰富理论,因此,两者综合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双师型”教师则要求具备有着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对商务环境和外贸流程非常熟悉结合中国教学实践的情况,派教师到外贸企业学习,熟悉外贸操作流程,参加企业培训,对以后积极指导学生实践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唐卫红,2015)[8]。另一方面院校作为教师教学的支持,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研讨会,培训会,积累教学经验,也要加强教师实物操作能力。总之,实践课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改革上,坚持教学过程中的产学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总的来看,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方式,场地,设备,实施的可能性方面更为复杂是一项系统和艰巨的工程。无论是单方面强调目标、方式的改革都不可能全面的达到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理论学习是手段,实践操作是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科学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

二、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院系、专业、课程的增加,国贸专业教学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而在实践教学框架下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衡量其科学性的重要标准。在现今实践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门数多泛而不精,实践课和理论课结合欠科学,课程中存在较多的累加现象,创新度不够等问题成为了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教学效果,方式的管理成为国贸专业在当今时代下不可回避的焦点。学者们关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未来教育要朝着面向社会,服务学生,走以特色需求的道路,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更应突出它的知识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实务类课程对学生综合培养素质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于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都强调了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要与实际相结合,并从多个层面进行。有学者通过研究从科学调整实务类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打造师资队伍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处在当前的教学阶段,国贸专业的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实施,课程设置紧跟市场和企业变化,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将结合学生发展特征,市场需求,教材跟新三者有机的结合创新,这样才能够为理論和实践的结合打下坚实基础(朱桥艳,2016)[9]。

(二)金融理财类课程教学改革

金融理财类课程作为国贸专业,金融学专业,市场营销,等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时代性和专业性并重的课程特点,其主要特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如何熟练运用于市场的操作。在金融理财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学者们将侧重点放到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理论高效运用于实践意义颇大。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理论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建议(孙阁斐,2009)[10]。另一位学者亦给出了相似的理解和建议,她认为金融理财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于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经典案例的课堂教学,金融类专家进行讲座关于金融知识的讲解,让课堂上学生直接与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交流金融问题,从而达到学生与新思维触碰的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的目的以及强化知识吸收,金融理财类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在于先进的理论成果应用于金融实践中需要新知识,新方法,新知识的融合(陈汇才,2009)[11]。

(三)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回顾高校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数量的增加,如何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面向社会,服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需求,对全新课程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实践性专业,加强毕业生实践的任务十分紧迫,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不容回避。

1.强调课程设置上要“精益求精”

有学者分析了当前国贸专业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实训教学三个方面的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从纵向结构上将持续三大板块论:公共教育课程板块,学科基础课程板块,专业课程板块组合模式,这三种板块的组合模式更改不易,而不断调整,优化,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基于第一板块的公共教育课程,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细化和整合,可达到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基于第二板块的学科基础课程,重点突出学校及学科的优势,基于第三板块的专业课程,在全新课程体系下面向学生扩大课程选择范围,利于课程的组合弹性的安排(俞毅,2009)[12]。

2.强调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课程教学模式可定义为一套框架下的课程安排体系,具有稳定性和程序性,灵活性,变通性稍差。改革的基本理念,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改革的目的之一突出教学模式的结构性和可塑性。以服务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应摆脱“填鸭式”教学,课堂活跃性和学生积极配合度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尺码,而提高参与度与满意度,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主动探究新领域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就是“推陈出新”,可以通过课程案例教学、校内实验室模拟仿真教学、校外实训体验教学等方式实现(秦声,2012)[13]。

三、实训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国贸专业的开展已经有20多年的进程,对外贸易从数量到规模,从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在实训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院校从本专业的情况出发建立实训基地,使得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能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国际贸易实物,外贸单证业务,外贸函电知识提升谈判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实战能力。不可否认实训教学改革的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必须要以输送合格的适应外贸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高校输送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实践,达到培养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使其能够切实符合当前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针对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我国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有学者研究了应用型本科技术院校国贸专业在教育管理模式,教师队伍素质,教学实训设备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科学的知识,先进的观念来武装学生,实现策略与应用服务立体化的改革等方面的建议。“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是应用型本科技术型大学所强调的重点。以小组为单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实习平台,实现课堂、网络教学一体化(黄林,2012)[14]。基于以上方面分析协调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而教育“合力”形成的教育连续性和一致性对学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教学中的课堂案例教学对教师外贸业务,外贸实践经验有着十分高的要求,教师掌握案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能力尤其重要,可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行国际(商务案例、电子模拟)教学、情景沙龙实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训项目活动的讨论,活跃,严谨,敏捷,新颖的思维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通过向行业资生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可到达新思维触碰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中扮演者探发者,组织者和督促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实训上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积极做出解答,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倡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在学习、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灵活的教学手段,能切实保障教学效果,而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抓的好与坏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不容小觑。

(二)教学体系改革方面

结合我国高校国贸专业发展的历程,及市场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一条新型国贸专业改革方案势在必行。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方面,需要明确定位实训教学的所要达到的高度,要优化实践训练课程体系、要加强创业孵化实验、课程单元、综合模拟实训、要开展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可提高实训教学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刘艳,2012)[15]。另一位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国贸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不仅要学生的对理论概念的消化和基本技能的实操,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学环强节的建设,针对在教学环节出现的软硬件跟进不足,学生吸收度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分层次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改进实训内容,立足实训课程内涵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议。其中,实训课程体系分成(基础、综合、职业、和现场)四个方面的实训。基础实训,着重强调理论专业基本知识的规律、流程操作和技能的培养训练,为此应开设相应的基础实训课程。综合性实训即综合运用外贸理论知识,让学生置身于仿真商务环境中,熟悉各种外贸进出口环节和程序。职业实训环节的目的在于市场激烈就业需求下处于有利地位,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系统是学生毕业就职的“现场券”。现场实训可理解为实习三环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操作可熟悉一些外贸业务活动,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可彌补劳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单胜江等,2008)[16]。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通过对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模式进行研究,有学者先分析了专业实训教学的难点,然后针对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指出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刘秀玲等,2008)[17]。

所谓的任务驱动主要指在自主探讨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则以任务为课堂的中心,展开学习和探讨,通过真实的场景模拟以及企业项目,在实训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平时学习的专业知识不断融入到实践当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作为任务驱动的引子,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作为引导作用的学习平台,应该大力提倡。有研究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外贸实习难度大,企业接受实习生数量有限,外贸公司对应聘者条件严苛,而提出转变教学模式“由学生走出去”到“企业走进来”(韩常青,2011)[18]。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将学生“走出去”分散实习的传统模式改为企业“走进来”集中实习的新型模式,具有时代特点和实效性。而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的需要政府的鼓励,企业的配合,学校积极推动。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田径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在全面实施健康教育中,田径教学内容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体育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过程中,田径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在二年级体育课程实施选课时,很少有人选,甚至无人问津。于是,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逐渐被压缩,由198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田径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48学时,逐渐被压缩到目前的154学时,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只开三个学期,只有少数高校开四个学期,更有甚者,还有不少高校只开两个学期。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田径课程教学是一个更大的冲击,因此,在当前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田径课程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为田径教学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

1.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目标单一。长期以来,田径教学受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能力培养。教师从备课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体现的几乎都是以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将传授知识和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用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指导思想的不明确导致课程目标的单一、不明确。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忽视了如何通过田径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而这一部分的教学正是田径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以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将影响学生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的形成,同时,与此相适应的田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不利。

1.2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田径教材内容的改革,尽管进行了一定尝试,但仍未能摆脱传统束缚,教学过于强调项目的技术性、竞争性,未能明确运动技术、技能与健康的关系,忽视了关于技术、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必要的,但在教学大纲规定的154学时的教学中,既要讲理论,又要提高各项目的技术水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没有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因为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课程内容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据调查,目前的田径教材内容仍然是竞技技术的基本框架,只是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有所减少和降低而已。因而,目前的田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满足现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而且脱离了社会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1.3教师教学水平欠缺,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能否把一次课上的生动、灵活,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田径教学方法手段仍是老一套,“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上课模式程序化。又加上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教学方法手段缺乏创新性,以及教学硬件条件所限,难以全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限制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技术教学中,基本上还是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模式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去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1.4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缺乏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以传授知识、技术为主,以固定的教学方式为主,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大部分的时间去掌握系统的技术动作和提高竞技水平,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实践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田径教学的真正目的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些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现实中的教学大多忽视了健身教学。田径教学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项目技术动作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教学能力,训练指导能力、运动会组织、裁判能力,以及创新性能力和社会活动等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所需要的。

1.5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全面性。尽管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影响着各个层次的教育。因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考试、考核,造成大多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非常严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技评与达标,只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技术动作的基础性评价。对学生自学能力、作业、出勤等考核流于形式,与培养目标脱节,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

篇8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SCP;课程定位;考核体系

作者简介:韩长军(1979-),男,山东平度人,丽水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丽水 32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32-02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正在迅速而且深入地融合到各行各业中去,信息化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经管类专业能够培养出既懂管理又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以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作为一门综合了管理学、信息技术、系统论等知识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正是培养符合这一目标人才的重要课程。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快,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等学科知识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如何适应“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规律,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个担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的课题。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SCP分析

在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进行研究时,可以借鉴产业经济学中的SCP理论,构架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Structure)-教学方式方法(Conduct)-教学绩效评价(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学的内容结构方面(Structure)

(1)课程定位不明确。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大量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不明确,管理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全部讲授,结果导致在教学内容上重点不突出。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前导课程的学习普遍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对课程定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教学内容组织不合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仅涉及到非常广泛的其他学科知识,也有其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但其交叉学科的特点还是给教学内容的组织产生了困扰。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比较权威的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为例,在内容组织上既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课程本身的理论体系,又有数据库、网络等前导课程的知识和电子商务等应用性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对面向经管类专业的本课程教学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遇到很大的困扰。

(3)实践教学难以安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的教学环节有课程设计、操作应用、系统开放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安排能不能起到应有的实践效果,实践方式是否符合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效果不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本课程的软件等实践应用,另一方面由于经管类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开发设计系统又往往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能力。

2.教学方式方法(Conduct)

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一些改进,在一般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一些教学方法,但总体来说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无太大差别,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量大且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绩效评价(Performance)

(1)学生知识接受程度不理想。首先,经管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在该课程学习上存在先天劣势。文科学生缺少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习惯于知识记忆的学习方法,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强。其次,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普遍存在对课程认识不足的错误,认为本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学得好坏没关系,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相对抽象的理论体系与经管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即使学过计算机等前导课程,学习效果也大多较差。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上的先天劣势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再加上相对抽象的课程理论体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知识接受效果较差。

(2)缺乏系统的考核方式。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仍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首先,“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体系复杂,涉及面广,如果全部纳入考试范围,考试难度大,学生压力大。但是如果考试内容只针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则学生学习时又会出现功利性的现象,对于考试的核心内容重点学习,其他知识则不重视,而本课程的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再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考试显然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探索

1.明确课程定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的定位是否明确,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组织重点突出、内容合理的教学内容。为此,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定位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而不是计算机课程。由此可以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讲授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数据、信息、系统等概念;技术基础,主要介绍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知识,这些内容属于本课程前导课程应学习的内容,鉴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讲述,但不应作为重点;系统开发,这是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应重点讲授,主要讲授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扩展应用,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属于课程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或后续学习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

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财会类专业学生可以与会计电算化等实践课程相结合,国际贸易专业可以与EDI等实践课程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没有专门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系统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把本课程同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丰富、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除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由于本课程理论的相对抽象,使得学生感觉枯燥,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学生汇报甚至是开设网络论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次,在案例教学时应选取与学生专业相符的教学案例,比如面向财会专业的学生时,可以选取某财务系统开发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这样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另外,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单纯依靠课堂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在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者邀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士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课堂,让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有更广泛的交流时间和空间。

3.建立系统的考核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果和发现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合理设置考核目标,建立系统的考核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考核标准的设置要既能够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能拘泥于考试一种方式,应建立课堂考核、实践应用和理论考核三位一体的系统的考核体系,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发现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为学生将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也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既懂信息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德民.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2]康杰.关于经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8,(8).

[3]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

[4]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武胜良.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心得及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

[6]王初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3).

篇9

【关键字】互联网产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机制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思维已经逐渐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民日常中不能缺少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在已经让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经营模式和面向的人群已经走向全球化。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模式下继续生存以及如何进行经营方式的改变是我国传统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本质

我国的传统企业指的是那些还没有运用互联网的企业,他们还是依靠着传统的生产实体店销售,这样面向的人群有限,经营成本高昂。现代企业是指已经在生产及日常的生活中运用到了互联网科技的公司。现在到处都是现代运用互联网的高新企业,传统的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收到传统企业的影响。现在很多的传统企业也在开始改革创新,慢慢的融入到新的互联网企业中来,享受互联网信息带来的好处。实现企业在经营中的转型和升级。现在很多传统的企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也慢慢的有意识的像互联网企业靠拢。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也可以实现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很多不改革,仍然按着原来生产模式走的企业开始逐渐的被时代所抛弃,造成很多产业被收购或者重组。互联网企业在现实生活中更能满足人民对效率和时间的需求,能搞好的适应现展的需要。传统企业必须要与互联网接轨才能进行转型升级。但是传统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的问题,也有好多转型失败破产的例子。所以传统企业在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是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多种因素,从根本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传统企业要想成功的转型为互联网去也必须摈弃固有的思想。要时时刻刻都铭记这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发展目标的准则。在依靠着互联网的强大功来进行生产经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实现生产企业,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直接远程联系,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越发展人民对信息的接受速度越快,产品的性价比是否突出也就便的越明显。所以传统企业必须让自己的产品便的更加用市场竞争力,能用自己的产品和那些新兴的互联公司的产品进行对比。并且让人民喜欢购买自己的产品。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的现状

(1)传统企业的优势

传统企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为主,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能过进行有小的控制,这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最大差别,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现在的大型传统企业很多已经在产品的品牌和服务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大家都比较认可和相信这种产品,因此在产品的销售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由于互联网是新兴企业他们的口碑建立需要时间,所有有些东西在人们心中的认可程度没有传统企业高。无论是传统的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生产的核心都是依靠产品或者劳务的出售。一般大型的传统企业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生产车间以及销售部门。有专门的人去开拓销售渠道,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灵活的控制产品的质量。然而互联网企业他们有着完整的生产系统,不可能因为个别客户的需求而改变生产方式,所以这方面互联网企业是不如传统企业的。现在的传统企业经营的时间都比互联网企业要长的多,他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在企业的营运以及成本的控制方面都很成熟,传统企业之所以能过长久的盈利存活与这些经验密不可分。而互联网企业却没有经验可以遵循,需要自己不断的摸索前进。

(2)传统企业的劣势

由于互联网企业是顺应时展的新兴企业,有很多的科技元素在企业里面。互联网企业中一般都拥有大量的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高,能准确的分析市场行情,抓住市场机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从基层提拔的优秀工人,他们缺少现代的专业知识对市场没有把控力度,对互联网也不是很了解。信息接收速度慢,很多的传统企业都没有电商部。即使有些企业设计了电商部但是有由于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到位,还有人事系统划分不合理不能让互联网真正的服务企业,没有给企业起到应该有的效果。还有一部分传统企业由于管理人员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互联网存在排除行为,他们长期的店铺经常觉得利润可观,从来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对新兴的企业模式排次不接受,这也是制约传统企业发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传统企业的发展机遇

现在我们国家的互联网科技和人民用网的程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国家互联网的飞快发展给传统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公司没有地域的限制,他可以跨区域,甚至跨国家来销售产品,有着更加广阔的资源和客户群。而传统企业只有在线下销售,销售的人群有限,只有少数传统企业可以依靠产品出口国外,但是费用高昂。如果我国的传统企业能过抓住这次互联网机会让自己的线下产品能同步到线上销售,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则让企业的产品有了一个面向全世界销售的机会。也给自己的产品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产品,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2)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让互联网改变了,他的改变不仅仅是让人民接触到更多更有意思的产品,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人民从逛街逛超市买东西,变成了去互联网全球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享受这互联网给人民带来的方便,现在有一大部分人网购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购物首选,因为网络购物不用出门,不用浪费时间,还比店里的东西实惠。现在快递也越来越发达,几乎就是晚上下单隔天就到。消费模式已经从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消费.人民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传统零售业冲击非常大,销售人群的大量减少让他们不得不作出转变。通讯企业也受到互联网的严重冲击,现在网上聊天已经取代了电话短信。电信行业的垄断地位已经失去。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把以前企业的模式和固有的经营方式全部打乱。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以前人民觉得非常昂贵的垄断东西变得便宜,让对东西的购买权变得人人平等。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物业的运营成本低,而且更加的方便快捷。人民对互联网企业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传统企业产生巨大的威胁。另外互联网企业由于大多数的产品都是线上销售,他们没有实体店的租金,也没有很多的人员开支,这部分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来调整他们产品的价格,让自己的产品价格更加具有竞争力,传统企业有着非常多的营运资金,人员的占用程度高,很容易形成资源的浪费,造成必要的资金支出,这部分资金支出大多数都平摊到了产品身上,让产品售价变高,性价比降低。失去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互联网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和机制

(1)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

互联网越来越收到人民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价格更加的便宜,更加的容易对比多个产品的性价比,这就让很多人民在传统企业的线下销售点看好产品后,然后在去互联网的线上购买,这样让传统企业在和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为了让自己的产出更加的出色,互联网企业必须把服务做得更加出色,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让产品的性价比更高。传统企业还要借助自己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进行更加优良的技术更新,让自己的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永远是人民最关系的问题,这就要求传统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要控制好质量关,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要合理的定价,了解客户的需求,让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我国的传统企业一般都实行库存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产品在仓库中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数量。防止积压产品或不合格品流入市场对产形象产生形象。企业的管理者要时刻把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断你的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从最产品的初始加工开始对产品进行层层把关。公司的内部要定期的进行员工培训,让员工养成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人的意识。在生产工艺上要不断的应用高科技的设备,大力搞活动让人民享受购买体验,在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和售后服务中赢得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还可以构建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效的产品出售和售后服务。

(2)深化销售渠道

产品最主要的就是要搞营销,营销搞得好,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买。传统企业就要找准自己的主要客户群,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科技,进行大数据分析,对这类消费人群进行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深度调查,并对每个客户群进行不同的刺激,最大程度的发掘那些潜在客户,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标准化服务。

传统企业要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综合销售,线上销售可以吸收现在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销售经验,利用人民经常用的通讯工具和社交工具来发放广告的等方式,还可以开属于自己网络店铺进行销售。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不同的营销方式,抓住他们的心里,准确的进行分析让客户对产品感兴趣,让他们有理由去购买自己的产品。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田径类课程 学习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63-03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对所培养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和怎样教。“学会学习”是教育对人的培养的基本要求,对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不只是要求他们通过勤学苦练掌握有关的技术动作,而更主要的是要求他们对知识、技术等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因此,在田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加强学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本文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现状为研究对象,调研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通过对10所高校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现状的研究,力求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2003年以来在全国中文体育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论文,阅读了相关的著作和国家颁布的有关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的文件。

1.2专家访谈法

先后走访了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学科专家,就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的一些实际状况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向其征求意见。

1.3问卷调查法

向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已完成田径类课程学习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回收率为95.50%;对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5.81%(见表1)。

1.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核对、归类、取舍,并逐一登记,建立有效的数据库,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学习田径类课程的兴趣

2.1.1学生学习兴趣现状

调查结果(见表2)表明,对田径类课程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9.84%,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占40.16%。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田径项目多,各项目技术、技能掌握均有一定的难度,且较为枯燥;教学场所几乎全部都在室外,风吹日晒,教学条件较为艰苦;教学时间安排跨度长,一般为2-3个学期,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的兴趣必然受到影响。

2.1.2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3)表明,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考核难度大不易过关、身体素质差学习吃力、太脏太累害怕吃苦这3项,选择率分别占89.12%、72.11%、53.74%。《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田径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都进行了革新,但动作技术、技能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求学生平时刻苦地练习。

随着近几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且呈现出不均衡的走势,加之独生子女的娇惯,大多不能吃苦耐劳,使得对田径类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走访部分普通高校田径类课程专任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各项目技术动作较为吃力,达标率不断降低。

2.2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学习现状满意程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三个因素对学习现状的影响较为明显。

调查结果(见表4)表明,有70.49%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田径类课程的现状感到满意,但仍有29.51%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态,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急需正确的引导与转变。

2.3学生获得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见表5)表明,课堂教学、完成作业、参加理论考核、阅读教材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占100%、100%、100%、94.26%;其次是阅读有关的田径文献资料、多媒体途径、师生交流、参加学术讲座,分别占37.16%、27.87%、16.67%、11.75%。师生交流和参加学术讲座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但这两项学生选择率较低,说明江苏省普通高校田径类课程传授理论知识的途径还不丰富,教师课后对学生学习的帮助还不够。

2.4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运动技术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见表6)表明,课堂教学和参加运动技术考核无疑是学生学习田径运动技术的必经之路,选择率均为100%;而课外自练、同学帮助、教师课外辅导、参加俱乐部或兴趣组是巩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选择率分别为91.26%、29.26%、26.78%、21.31%;多媒体途径选择率最低,只占9.56%。

除课堂教学、运动技术考核和课外自练三种途径外,其它途径在被调查学生中的选择率均未超过30%,说明学生掌握和巩固田径运动技术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课堂和课外自练,而课后缺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缺乏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5学生常采用的学习方法

从调查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自学法、自练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均占100%,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自评法、互评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分别占84.97%和51.64%,偶尔运用的学生分别占13.39%和38.25%,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经常运用的学生分别占16.94%和33.88%,偶尔运用的学生分别占57.10%和62.02%,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是现代提倡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所调查的10所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田径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有近40%的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不太感兴趣或很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有考核难度大不易过关、身体素质差学习吃力、太脏太累怕吃苦等。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田径类课程的现状表示满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理论或技术考核等,整体上看,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等,而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现代倡导的学习方法则不经常使用。

3.2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