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来源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毛柯翔的农家乐里,毛柯翔正领着游客们体验亲手拉网捕鱼。
浙江省余姚市牟山镇是当地的水产大镇,这样捕鱼的场景并不少见,但是这项寻常的农家活动,却让这些来自周边城市里的游客,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今天捞的鱼是青鱼,这种鱼吃的多,长的快。毛柯翔塘里的鱼已经养了5年多,都在20斤左右。
这样一条20多斤的大活鱼抱在怀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很多游客也想抱一抱,感受一下。游客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当地人认为,红色的鲤鱼寓意吉祥如意,鱼越大越吉利。
普通农家乐就是很简单,坐下吃饭就行了,但这种不一样,重在参与,参与感特别强。
游客们捞鱼捞的热热闹闹,但毛柯翔心里想的不简单。他要用这又大又新鲜的青鱼,做成一种能赚足人气的产品。2016年,凭借这样特色产品的吸引力,他农家乐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800万元。
欠债100万元开农家乐
2011年,毛柯翔22岁时,一家人遇到一场危机。毛柯翔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父母亲养鱼养了近40年。2009年,20岁的毛柯翔从当地一所职业高中毕业,第二年,他在家人的帮助下,在父亲的鱼塘傍边建起了一个简易农家乐。起初他只有四张桌子,母亲炒菜、他端菜。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野生的河虾、笋、咸菜……生意越做越顺。
2011年,毛柯翔投资了50多万元,扩建10多个包厢。但危机,也恰恰在此刻出现。这一年3月,毛柯翔的土地租赁合同已经到期,如果续租,就要一口气缴纳15年的租金――286万元。一家人掏空了全部积蓄,甚至卖掉了给毛柯翔准备结婚的房子。即便如此,还是差了100多万元。
如果放弃,之前所有的投资就算是白扔了。母亲连夜给所有亲戚朋友打电话借钱,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4点,终于凑够了。就为了能让自己把农家乐继续开下去,一家人背上了100多万元的债务。毛柯翔立志他一定要不能辜负父母的苦心。
淡季晒鱼干,聚拢人气特红火
毛柯翔发现,在看似红火的农家乐生意背后,其实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比如,冬天是淡季,应该怎样聚拢人气呢?
2012年,毛柯翔偶然看到的一幕,不但让他解决了冬季生意冷清的难题,还让他在当年年底,就还上了大部分的债务。
牟山镇是水产养殖大镇,青鱼是当地普遍养殖的品种,一到冬天,当地人有把青鱼做成鱼干的惯。青鱼干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家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手艺。毛柯翔的母亲擅长做鱼干,在当地小有名气。
毛柯翔当时告诉父母,最好同时晒出2000条、3000条鱼干,一定要将鱼干大面积集中晾晒,而且越多效果越好。
牟山当地只在冬季晒青鱼干,这是因为冬天不仅温度和光照适合晾晒,并且没有苍蝇蚊子的骚扰。然而当地的冬天湿冷多雨,要晒好一条鱼干,容不得半点偷懒。早晨要抬到空旷的场地,在阳光下晾晒,太阳落山了,还要转移回有遮挡的棚子底下保存,因为晚上有露水。
每天要来回搬运近2000条鱼干,是一项很费体力的工作,但毛柯翔不但每天坚持搬进搬出,还说要越多越好,这都是源自于他偶然看到的一幕:游客们拎着鱼干,频频拍照,有的人拿不动干脆就抱着拍照。
他母亲做好的鱼干,原本只是随意地晾晒在院子里。没想到竟然引起了很多来吃饭的客人的注意。其实,青鱼干在本地的商超里也有销售,但是晾晒在院子里的青鱼干,不但能引得游客争相合影,还有客人主动提出要买一些带走。
来吃饭的客人,反倒对晒在院子里的青鱼干感兴趣,毛柯翔干脆把青鱼干放在显著位置,大面积集中晾晒,吸引眼球。他甚至以此作为冬季旅游的一个重头戏,从青鱼的捕捞到青鱼干现场制作体验,从而打破了冬天生意冷清的局面。
2012年底,毛柯翔还清了大部分债务。2013年,他将农家乐重新定位,他注册了品牌,推出了青鱼干、泡菜、醉蟹等产品。他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农家乐经营当中巨大的商机。
2013年,毛柯翔先是花了一大笔资金,用来设计产品包装,并把自己妻子的照片印到了包装盒上。让妻子做代言,只是毛柯翔计划中的第一步。
紧接着,2013年七夕,毛柯翔邀请当地的婚庆公司在农家乐里打造了一场相亲活动。当天晚上人山人海,一下子把毛柯翔的冷库都给吃空了。活动结束后,父亲兴奋地问起这一晚上赚了多少钱,毛柯翔却不敢说实话,因为当天到场的观众全部免费吃喝。一晚上下来,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了5万元多。但是,这钱赔得却让毛柯翔是很得意:预计来200个人,最后来了400个人,如果这400个人有300个人在发微博,那就不得了了。
创建欧式大棚,增加延伸服务
毛柯翔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也实在看不得儿子这么个花钱法儿。然而,儿子花钱的本事,还远超他们想象,接下来毛柯翔又做了一件在父亲眼中更烧钱的事,他终于惹得父亲狠狠扇了他一巴掌。
他在农家乐里建了一个欧式的大棚。为了盖这个大棚,毛柯翔花了几十万元。他父母不理解,气得扇了他一个大嘴巴子,疼了3天。长到20多岁,这是毛柯翔第一次挨父亲的打,毛柯翔别提多委屈。
毛柯翔究竟为什么要建这个白色大棚呢?别人眼中看不懂的白色大棚,却被毛柯翔看成是块宝。有了这个大棚,他就承办更多的大型活动,无论是企业会、还是大型户外婚礼,都不在话下。
2016年,毛柯翔的白色大棚接待婚礼30余场,亲子活动10余场,各种会、企业年会40余场,为农家乐带来人气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收入。
改变了普通农庄的思维模式,又有一种新的农场模式体现出来,打破了农庄一个死板的销售模式,一下子就玩活了,周末都是爆满。
在打造自己农家乐人气的同时,毛柯翔还找到了附近几家农家乐的负责人,提出把彼此的资源共享,不但在彼此的场地张贴对方的广告,还免费共享客户,毛柯翔甚至跑去帮同行招呼生意。
篇2
数学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前,追本溯源其真正的来源是生活实践。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人们逐步从这些应用中发现了它们蕴含的数学知识,渐渐的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也要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内在规律,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数学的定理、法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中,体悟到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其实是来源于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学会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知识时,这部分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要开展好这部分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示与圆这部分知识紧密关联的动态教学内容,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熊猫的动画形象,让熊猫骑着自行车前进,熊猫所骑自行车车轮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熊猫骑的是三角形的轮子,而有的熊猫骑的是椭圆形的轮子,还有的熊猫骑的是五边形的轮子,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骑着圆形轮子的熊猫。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学生,你们看看哪一个熊猫骑得最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彼此的合作与探究中,将抽象圆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了,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机械讲授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创新,通过探究兴趣的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4]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4
关键词:创新意识 问题教学 变式教学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谈几点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同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下面两个途径:问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和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积极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对于问题,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教学新的内容之前,最好要安排学生预习,目的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疑难,并且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称和旋转是初中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开始的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先让学生预习,并且尝试制作教具和学具,结合生活实例,来初步理解。课上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配以解说,看看大家谁的理解更准确。这样使得同学们共享了探究成果,相互学习提高。
2.问题的解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纽厄尔与西蒙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过程。问题就是刺激,它对于问题解决者而言是外来信息。问题解决者通过感受器来接受信息。接受信息过程即信息输入过程。它是认知的门户,也是认知的出发点与基础。它是人们(问题解决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刺激,即感知。感知的主渠道是观察。接着是把信息通过转换,使外界的信息变成主观性的信息。主观性的信息在中心加工器中进行加工,即思维。在加工过程中,其信息不仅来自外来的信息,也来自记忆中的信息。加工后的信息还可贮存。
二、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意识;身边的化学;实验教学;科技活动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有力因素,而且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作好了强而有力的铺垫。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要尝试着改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地根据教学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化学教学进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促进化学教学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化学
众所周知,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也将回到生活中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化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而且也为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的成效。详细一点来讲,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话语的引导或者教学细节的运用等,使得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以下一些类似的问题引起他们的思考:碳酸饮料喝后为什么会打嗝?化肥为什么会被分成不同的种类?洗衣粉和洗洁精的不同成分是什么?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在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的进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思考和探索,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去,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最新学习动态和思想情况,以便采取实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的前提下获取学生的支持和信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外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进行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在传授学生以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同时,引领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还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留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让同学们分享自己身边的神奇化学现象或者通过自身体会所看到的化学细节,大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而且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的强化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最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等因素,将这些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去,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首先,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尽快地学会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试验设计之时要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比如在“CO2溶于水”的实验中,教师在课堂中先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CO2气体出来。然后运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水和CO2,通过活塞的运用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了化学世界的神奇和美妙,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探索欲望,拓展了创新意识的发展平台。其次,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根本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尝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一些操作难度系数较大的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易出错误的实验、爆炸性、毒性较大且很难控制的实验以及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实验等。在立体化的多媒体展示过程中,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补充创新意识的内容。总而言之,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提供奠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深化。
三、开展科技活动,挖掘学生潜能
科技活动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介,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促进了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可以尝试着从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入手,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引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悟、有所学。比如可以让学生针对一定的主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到当地的工厂、商店、农村等进行调查、参观以及访问,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相应的专题调查报告,教师要给予恰当的专业化指导,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针对研究的主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在进行科技活动的开展进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使得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体现学生心声的情况下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总而言之,根据最新的教学实际的需求以及新课改的最新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上发掘出学生不同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且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朝着更加合理的轨道行进,从而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更是促使教学的发展步伐与新课改并驾齐驱的良好体现。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对策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输送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次玉柱.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现代农村科技.2009(6)
篇6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多,自己启动问题多、机械重复练习多,让学生动手少、启动问题少、智力活动少、多层次变式练习少,个人、小组学习交流少,得到鼓励创新少。因此学生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接受数学知识,大脑成了数学知识容器,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应优化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成功的新课导入,能承上启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进入某种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所谓新颖,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新在语言上,有趣言。趣生爱,爱增智。兴趣能促使小学生去努力获取知识。以趣导课,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小兔乐乐》的故事。“在离我们遥远的动物王国里,住这一只可爱的兔子。因为他常帮助别人,常把快乐带给别人,所以大家都叫它‘小兔乐乐,就在去年春天,它帮山羊伯伯种了20棵树,今年种了10棵,两年一共种了多少棵?怎么列式?”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思考,引出例题“20+10”。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另二方面,新在思维上,有奇思。数学的魅力在于化繁为简,难中求异,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每人写出任意几个数,并分别除以3,看看能否被3整除。余数是几。然后让学生把任意一个数报给老师,老师都能很快地说出能否整除,余数是几,而且对答如流、完全正确。学生非常惊奇,探求其中奥秘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通过新颖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加强动手实践,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实现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因此动手实践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厘米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在认识“1厘米”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大约是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在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时,先让学生尝试着以参照物为比较估计几件指定物品的长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估计出物品的大概长度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再用尺子量一量长度,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这不但对所学知识起到较好的巩固作用,还增强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开放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设计练习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教学的交流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习题的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出示一张图片,内容为兔子4只,小鹿8只,松鼠2只,小狗3只,小猴6只,山羊只组成交响乐团,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两种动物,说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易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从而发展其创新意识。
2、解答的开放性
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计划修一条30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100米。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要多少天?”就有四种解答方法:
(1)300÷(100÷5)-5
(2)(300-100)÷(100÷5)
(3)5÷100×(300-100)
(4)5×(300÷100)-5
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非变通性,有利于学生异于思维的发展,从而发展其其创新意识。
四、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77-02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将创新教学的探索作为主线,要求我们在每门课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之路。要在课程中体现创新意识,需要在课程中实现以下基本要求: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案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必须得到充分体现;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的主线,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模具设计类课程是模具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环节强的综合性实用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突出能力目标,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共同培养。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岗位实用技术分析和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一、教学设计
课程的设计与企业紧密结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以实际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拓展潜力,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教学案例的选取。在课程案例的选取上,做到以下几点:案例能涵盖教学任务中的相关知识点;案例必须来源于实践,又能适合教学的要求;案例能体现创新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我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滞后,其主要厡因是教学方法的落后,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学者从近年来大规模教学评估和教学工作实际中,感受到我国教学方法落后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成为创新教学的关键。课程体系开发基于项目式,实施“双证制”教学,开展工学结合实践,使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塑料成型和模具设计创新的能力,缩短了教育培训和就业的距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1)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明确的工作流程指导,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使得学生很快进入主题,提供学习的应用性和效率,根据任务,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2)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完全实施项目学习,本课程的项目来源于完整工作流程网络中的重要环节,如安全、模具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获取知识,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法。通过分组的工学交替学习,学生在企业中可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承受工作压力,促进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4)动态教学现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有些在工作现场,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对于普遍性的问题,会采用现场临时集中讨论等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做到教学的高速响应,但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5)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三维立体化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现场教学、AVI视颇录像、助学课件、教学实物、产品和三维模具动画等有效手段进行教学;但考虑视频教学效果,一般总课时的1/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穿插演示模具的加工过程、模具的拆装和安装演示等视频教学。
3.教学评价。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过程评价、项目评价和创新性评价。过程评价注重平时采分,主要考核学生在情境实施过程中的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实践能力、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等。项目评价由教师参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报告单和实物进行评价。考核标准参照模具制造中级工和数控中级工的相应条款,由教师在课程之前给出,考虑方案的创新性、合理性。创新性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专门的一项创新性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实施案例
教学案例是实施创新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实施案例以课程的其中一个任务——缸盖两板式注射模具设计为例,进行介绍。
1.案例来源。在企业案例基础上改进成为教学适合的案例。此案例能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2.具体任务。(1)根据图所示的南瓜型艺术缸,设计一个盖子与之相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要求形状协调、美观、实用,利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基础、3D软件的应用技能,进行南瓜艺术缸盖的产品结构创新设计。(2)设计模具。设计一副缸盖两板式注射模具,利于塑料注射成型,浇注系统设计合理、便于型芯型腔加工,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等方面,创新设计注射模具结构。任务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任务本身的创新性,根据缸体设计缸盖,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其次,模具设计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同一个产品,每一个设计者设计的模具都不会相同,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案例教学设计。整体实施方案:
单次课实施方案:(1)任务引入。学生分组,发放工作任务单、分组任务安排表(组内每个学生根据特长不同都必须有自己的任务),讲解任务,10分钟。(2)学生设计。每位学生必须根据任务要求设计一个缸盖(根据难度一般45分钟能完成,完不成的可以完成部分,其余部分定好思路),45分钟。期间教师到各组巡视,回答学生设计时的问题。(3)组内讨论互评。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分工艺合理性、模具工艺性、美观创新性3个方面对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评价,填写缸盖结构设计评价表,根据评价结果重新确定设计方案,25分钟。(4)教师评价。教师对各组方案一般只对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其他方面主要尊重学生意见,并对方案做出评价,主要考虑方案的创新性、合理性。10分钟。(5)课后学生完成重新设计的方案,供下次课使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在教学中不采用填鸭式的讲解,而是给定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处处采用启发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教学中学生对比不同的设计方案,对各种设计方案提出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力与洞察力;最后考核内容注重创新能力考核,考核时将创新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不设立标准答案。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良好成效。课程的实施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增,自学学习能力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行听课及教学督导听课后的反馈评价良好。课程的可实施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一、坚持底线,教学目标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重要前提。有好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固守“坚持底线,激发潜能”,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坚持底线”,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的要求。“激发潜能”是指在完成上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灵活处理,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能力。当孩子们学习理解较困难时,就坚守教学目标的“底线”;当孩子们学起来较轻松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发挥想象,甚至引起争论,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积极引导,教学过程灵活多样
“填鸭式”教学,不仅枯燥无味,更会严重扼杀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如果说,“填鸭式”教学是教学生“学会”,那创新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会学”。“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坚持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跳起摸高,教学练习彰显个性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意识;学生培养
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达到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主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
1.允许“插嘴”
亚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师生一起证明定理后,一学生突然插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证法,就是截取第三边中点,即折半法。”我要求同学们都证证看。大家都证不出,同学们都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加倍法)来证明,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心领神会,愉悦地笑了。问题也就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解决,而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十分重要。某种意义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想”出来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冲破旧藩篱,立异标新,发挥其创造性的威力。在培养想象力方面,数学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大家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突破常规,敢于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10
艾红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功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本文讨论了通过几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即: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最后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而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优化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环境;思维过程
一直以来“为什么产量上‘中国制造’的生产大国却在‘中国创造’知识创新方面难以在全球竞争中有所作为”的话题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注、死记硬背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崇尚书本、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憾仍然存在,致使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无法适应我国知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所以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数学本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理论和思想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
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指出:“教育兴,国家兴。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世界科学报告》中曾深刻指出:知识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而知识的差距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及造就人才的教育的差距.这说明:教育、人才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激烈竞争,要么创新,要么衰退.所以,既然青年学生是最具有思维活力、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特殊群体.中国未来的全新发展势必要依靠着善于产生新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只有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加快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完成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面认识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及其作用体现
首先来讲,创新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根据需要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动机、愿望和设想.它的本质表现在:代表着人类奋斗的明确目标、价值追求,是持久创新、理性态度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潜在本质的重要精神力量.
对于创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可见,我们强调的创新意识不同于创造,也有异于创新能力,是产生创造前的精神表现,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须态势.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走前人不曾探索的路,敢做前人从未进行的创造.
(二)了解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渴求知识的激情.它可以是:在数学学习中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产生兴趣,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进行验证、改组或延伸;又可以是乐于独立思考分析,善于提出问题和假设推理性地做出判断,并积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证和检验;也可以是对于产生的问题或结果大胆评判是否正确和优良,求新立异,提出新见解,运用新颖的方法来解题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特点和体现,才能明确目标,适宜地转变教法来优化课堂,用新颖的教学思维改善教学,懂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保障
教师是改革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能力,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师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战略出发,别具匠心地“破解”教材、“重组”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的新颖性和高效率;其次要善于各种教学活动,成为教育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问题;最后要具有反思和总结能力,及时更改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真正转变“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教育状况,切实落实对所需人才的培养.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展开,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和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内在的思维活动方面来进行会更为有效.优化氛围,挖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动机,奠定兴趣基础;优化情境,激活培养开端;“授生以思”来开辟思维道路,实践创新培养.
(一)优化数学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课堂氛围是由师生的感觉、思维、情绪以及心理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巴班斯基曾说:“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为进行有效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就应当是适宜创新发芽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教师应着重以下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能敢问、敢说、勤于动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落实“人人学有价值、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使“师生关系”优化为“朋友关系”.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方式去探究知识,会像与朋友一样同教师一起探究.课堂氛围的优化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理压力的驱除,思维、心态的开放,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起点
赞科夫曾提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情境设计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就将落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所以,利用数学在实际的应用和教材内容的结合,再加上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精心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是培养创新意识最简单、有效的起始方式.这需要教师注重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践的数学知识,加强打通生活世界、书本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不仅生活化、趣味化且现代化.在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活中的彩票、商场抽奖的中奖概率是多少;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的线性规划初步;圆锥曲线中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林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银行贷款时,知道钱数和时间的情况下,应支出的利息数是多少;一件好的产品怎样营销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将数学学习变成为用数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项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中的优化可以是创设议论情境,启发学生深刻思维;创设应用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等.发挥其本质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
(三)优化数学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途径
不可否认地,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形成创新意识、拥有创造力,没有培养途径的实践,一切都是徒然.正所谓,教无定法,妙存一心.优化的教法无非就要学生学会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数学的创新离不开思维的转变,因此,“思维教学法”即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继而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用刻意去追求教授学生运算的技巧和方法,而应将重点放在思想的传授上,用在长期教学和科研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如讲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应有引入的过程;讲定理应有产生的过程;讲证明应有分析的过程;讲对答题时应有尝试和探索思路的过程;讲优化问题应有对比的过程.让学生重走数学知识发现之路,体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领略前人创新的真谛,从而增强创新的欲望,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引导学生注意数学问题的引申和推广.拓展知识空间,从深去探索、从宽去发现,启发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加强相似性思维.第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进行猜想是思维的直觉表现,一些好的直觉推断常常是某些理论、定理或定律的萌芽.可见,培养敏锐的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第四,倡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各个方向进行思考,发现线索.敢于大胆联想、突破繁文缛节,沿自由的方向延展意识空间.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引导就能激发的.即使教师讲得再明白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只有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才能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把“应试学习”的出发点转移到“创新学习”上来,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据地.正如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着学生,学生也推动着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所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精心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数学思维火花的引燃下,创新之火定会熊熊燃烧!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中国梦教育梦—访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J].中国教育报,2013,(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彭庆英.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06,10(5).
[5]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1]赞科夫,杜殿坤.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 上一篇: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
- 下一篇: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