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家审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46-01
国家审计是一种强制性审计,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处理意见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恰当,不仅可能造成对某些人员和单位的重大损害,还可能影响市场经济顺利发展。所以说,研究国家审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法律法规体制不健全,审计体系落后。目前的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化。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时期,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这倍增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经济法律法规不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即使有所涵盖,也有部分法律法规存在着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法律法规范围外的经济事项的存在、诸多合理不合法问题的存在及部分审计活动过程中对技术、操作上的理解偏差,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须依赖职业判断,这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审计管理体制较落后。独立性是审计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条件。《审计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在总理和地方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与此同时,法律又要求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监督,这从体制上就行不通,审计机关也不具备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职能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使结果与事实存在偏差。
2、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审计人员应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注意识别风险,保持必要的技术和职业关注。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即须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高度工作责任心。在我们的审计人员中,一部分人没经过足够的专业训练,一部分人学历较低,审计专业知识欠缺;此外,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识别风险能力有限、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等情况较为普遍、更有极少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这必然影响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存在一定风险。随着审计规模扩大,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不仅必要且成为可能,但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如不能驾驭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或运用带有缺陷的技术方法,就极易导致技术风险。这为审计人员提出新要求,要不断熟练审计方法和技术,否则高科技下的审计技术可能带来的是更多风险。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风险的处理,费雪哈夫(B.FISCHHOFF)等曾倡导三个前后连贯策略:一是预防会引发不利后果的事项发生。二是事项发生后防止事项发生的不利后果。三是减轻不利事项所造成的后果。三者中最重要的是避免或引发事故。由于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管理目的在于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控制对策涉及到主客观因素的控制,一些控制对策涉及风险管理程序的方方面面,严格划分不易作到,综合起来有:1、树立正确的国家审计观念。只有树立正确思想和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使审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树立起公共受托责任观念。国家审计是代表国家开展的审计,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应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另外,树立法制化、规范化观念。国家审计是依法审计,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依法行政的要求。2、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首先提高执业能力。具有相应执业能力是从事审计职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鉴于我国国家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现状,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执业能力,包括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后续教育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晋升制度等;其次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审计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审计人员具体操作完成的,从执行计划的制定到最终发出审计意见或决定的过程都存在潜在风险,只有审计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才是可控的。3、严格加强对审计程序方面的管理。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涉及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每个阶段和几乎所有内容,涉及到参加审计项目的全体人员和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与审计工作程序密切结合,将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环节置于具体审计工作之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审计中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严格遵守法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管理范围的规定,从严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在实施审计前送达审计文书,以供被审计单位有时间来配合审计,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同时审计机关要抓紧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2)实施阶段。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行承诺制度,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以明确责任,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在审计中,正确运用审计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分析与主观分析相结合,指标分析与非指标分析相结合。(3)报告阶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审计报告,并在向审计机关提出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正。审计机关派专门机构或人员复核审计报告,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审计决定和处理处罚决定,或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学院审计处
参考文献:
[1]李长水.试论国家审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理财.2007.2
[2]薛林生.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4
[3]刘波.浅议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科技资讯.2006.5
篇2
一、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概念、种类及其特征
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从事审计职业的人员发生与职业相关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从不同角度考虑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审计主体上可分为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和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从构成上可分为人身伤害风险、精神损害风险和责任追究风险;从产生原因上可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从责任范围上可分为审计人员自身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等等。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客观存在性。由于审计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审计工作性质的得罪人性,审计人员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缺乏职业谨慎等等,由此引友的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潜在危害性。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无时不在受到威胁;在特定情况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潜在危害往往表现为现实危害,职业风险就会发生。(3)因素复杂性。影响职业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审计人员自身因素,又有外部环境因素。某种职业风险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可以预防性。尽管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危害也是严重的,但只要认真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因势利导,这些风险就可以被控制、被规避、被化解,把它降到最低和可以接受的程度,使审计人员免受其害。
二、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内容
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涉及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职业风险仍然可以概括为三大要素:人身伤害风险、精神损害风险和责任追究风险。对这三大要素不能孤立地分析,它们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
1、人身伤害风险。它是指因从事审计职业而引发的造成审计人员人身伤害的可能性。
2、精神损害风险。它是指因从事审计职业而引发的造成审计人员精神损害的可能性。
3、责任追究风险。它是指从事审计职业行为不当而引发的审计人员职业行为责任被追究,导致审计人员权能被限制或剥夺,利益受到损害的可能性。
三、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产生原因
产生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审计人员自身原因,又有外部环境原因;同时这些原因的产生又是多层面的。这里以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为例,来分析探讨五个层面的产生根源。
1、法规层面。(1)《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尽管明文规定了对审计人员报复陷害行为和审计人员自身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所应追究的法律责任,但其条款过于空泛,执法主体含糊,对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保护和对审计人员职业行为约束缺乏可操作性规定。(2)对向审计人员实施威胁、恐吓、侮辱、诋毁的最常见精神损害行为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措施,无法进行调整和约束。
2、审计管理体制层面。(1)现行的双重领导审计管理体制,使得地方审计机关出现严重的“政府内审化倾向”,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往往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及权力机关行政领导的不正确干预、威逼和诱导,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一旦审计责任风险发生,审计人员往往缺乏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2)双重管理体制使得审计机关工作经费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受经费、时效性等因素影响,审计人员往往力不从心而出现“不作为”现象,审计人员责任难以澄清,风险难以规避。
3、审计机关内部运行机制层面。(1)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如审计日记制度的全面推行、审计复核制度的严格执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和审计公告制度的规范运作等等。相关内部管理制度的缺位和执行不力,势必造成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增大。(2)审计机关内部缺乏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导学机制。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缺乏对审计业务人员的激励导向机制,“人、法、技”建设水平,审计人员素质、业务素质和审计技术手段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使得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增大。(3)审计机关内部普遍缺乏对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反应机制。如对审计人员遭遇外来的报复陷害、意外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等情况缺少风险处置预案;对审计人员违规操作而产生的责任追究风险缺乏预警和疏导;对各类风险缺乏系统认识和应对思考。
4、审计人员自身层面。(1)审计人员自身缺乏职业风险意识和职业风险防范意识。(2)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审计准则和业务程序的理解、执行欠规范。临机处置突发风险的能力不高。(3)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甚至不惜违反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规定。
5、外部环境层面。(1)审计利害关系相对人违反法律规定,拒绝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对审计人员实施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2)意外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对审计人员的伤害。
四、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防范
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潜在危害是较大的,产生原因又是多方面多层面的,但通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预防、规避和消化的。这里仍以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为例来加以探讨。
1、要经常性预防风险。(1)审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风险要有一个清醒而系统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2)要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职业风险预警、防范和反应机制。(3)完善机关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审计人员定期轮岗,建立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导学机制,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体现对审计人员的人文关怀,关注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实行审计人员带薪休假制度,大幅度提高审计人员的外勤补贴标准,切实解决好审计人员、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
篇3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80-02
引言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也是审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含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含义是指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中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二十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
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账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的复杂性。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中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三、审计风险的应对
1.明确划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根据独立审计准则,会计责任是被审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而审计责任则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减轻或免除。为避免审计风险,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其他单位进行担保等作出说明,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在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符合要求;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
3.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在采用抽样审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慎重选择审计样本,使样本能充分代表总体的特征。同时在设计和选择样本,评价抽样结果时,应当结合专业判断关注期后事项审计,应尽可能关注至报告发出日的所有期后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作必要的披露,保证企业与报表使用者之间信息及时沟通。另外,要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迅速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作业平台。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作业的质量控制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4],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阶段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
3.防范违约风险违约。风险防范是风险防范全过程的首要环节,它的控制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各阶段的风险控制质量。因此,CPA面临的是审慎选择客户及其业务,即对客户品质的选择和客户业务的选择。
结束语
现在,中国审计界所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对审计风险观念上的改变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深入地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理论,寻求一种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只有解决好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问题,并使得以审计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得以运用,中国的审计实务才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乔春华.审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2]胡元春.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
[3]吴中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措施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2).
篇4
【关键词】审计 风险 原因 对策
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制定并实施以后,国内审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机构改革以后,民间审计面临的任务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审计活动风险也大大增加。如何理性地看待审计风险并且积极加以防范,对于民间审计质量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存在形式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但是,审计风险不能包括所有的审计失误。
(二)审计风险的形式
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审计计划阶段,如果事先不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就下达计划,就会使会计责任转化为审计责任,产生审计风险;在审计进行阶段,依法取证对审计人员日后的审计报告公允发表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收集的审计证据可靠性、及时性和代表性不强,则会导致审计职员错误的判定,造成审计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判定风险和言语表述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审计职员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题目的判定要求其自身具备较深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如果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地判定题目性质,或者在撰写审计报告时用词不够准确、表意模棱两可,造成报告使用者误解,则很可能因此把自己推上被告席。
总而言之,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形式也多种多样,民间因审计风险而造成的纠纷事件屡见报刊,因审计风险宣告停业也时有发生。因此,分析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被审单位在生产过程、产品经销、经营环境、领导层的素质等方面不尽相同,导致对被审单位了解不够清楚,从而导致审计意见错误,发生风险。
二是民间审计职员往往低估自己提供的审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表面上看,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审计委托人,实际上是与审计信息有厉害关系的一个群体,而审计职员往往会忽略了这个群体,使定制的业务目标与实际应该提供的审计信息不符,造成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较低。审计工作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因而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应较高。现实中很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技术水准不够标准,导致开展的审计工作发生失误,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是由于被审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力造成审计风险。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而审计人员并不能及时觉察,而即使察觉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并不一定能适合被审计单位,造成一种修正风险。
五是受到不健全不成熟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引起审计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法律尚不完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失去统一的标准,造成审计风险。
三、民间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通过上文对审计风险的阐释和发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一点,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中是时刻存在的,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是探讨审计风险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措施如下: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民间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利害关系复杂,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范和整治。法律法规能够规范民间审计职员的职业标准,也能保护他们的利益,从而为民间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而有秩序的环境。审计职员也应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审计工作中加强法律意识,严守职业道德,尽可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民间审计队伍整体建设。民间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的高低,审计职员除了应该在工作中强化风险意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意外,还应适当运用不同审计意见,谨慎处理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是进一步完善审计执法中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权责明晰、责任到人,强化从审计组长到审计职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四是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实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存有一定缺陷,这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被审计单位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以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并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3).
[2]邓笑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北方经贸,2010(03).
[3]刘全林,浅谈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防范措施[J].价值工程,2010(07).
[4]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05).
[5]云娜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0(02).
[6]李亚光,国家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和民间审计风险之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7]庄智华,民间审计的博弈均衡和失衡——对美国萨班斯法案经济后果的一种解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1).
[8]杨晓磊,构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免疫系统”体系——对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02).
篇5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风险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70-02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及特点
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条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从该定义中可知,高校内部审计对象是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第2条规定:“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综合上述规定,本文认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高校内部审计主体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按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按能否控制,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按审计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和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1)潜在性。审计风险是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因此,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如果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作出的审计结论虽然不恰当,但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没有转化为实际的风险,只是停留在潜在阶段。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2)客观性。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是由于被审计单位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造成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或改变它的实际水平。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3)可控性。检查风险不同于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它源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本身,其实质是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审计测试措施,使检查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程度。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1)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若不能保证审计机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就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也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容易产生审计风险。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多为下列几种:一是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二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内部审计机构;三是属于财会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后两种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都削弱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关系,如果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从事内部审计需要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经验,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就会较差。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收集到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审计证据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但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尤其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或既懂建筑又懂审计的人才。
2.内部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1)目前,高校的办学资金构成越来越复杂,经济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高校之间的大规模合并、重组,高校校办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也日益繁杂,审计难度加大,增加了审计风险。(2)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但与之对应的内部控制并不健全、有效,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作业程序和审计方法。(1)审计项目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构成,每一个阶段都包括不同的审计内容和步骤。只有规范审计作业程序,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严格依据内部审计准则要求的规范化审计程序开展业务,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2)在审计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多地是运用非统计抽样,也就是根据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确定样本规模、评价样本结果。如果专业判断能力不强或样本选择不当,有可能使审查的结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者遗漏,甚至与事实严重偏离,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活动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活动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定和评价。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方面要由内部审计机构通过积极作为去创造,另一方面要有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给高校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效益,增加对高校的贡献值,并加强宣传内部审计作用,赢得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提升在高校中的威望和地位,争取组织机构上的独立性。只有机构独立性得到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才有可能降低审计风险。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并创造和保持正直、诚信、廉洁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将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严格招聘控制,并适当增加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专门知识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审计、税收、金融、计算机、法律、管理等知识培训,并使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高校内部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审计实践,不断培养和提高业务分析和判断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交际技能,不断增加职业经验。
3.推行审计责任制度和审计承诺制度。要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需要落实各级审计人员的责任。推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员岗位责任制、审计质量分级复核制等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是落实各级审计人员责任的重要手段。通过推行内部审计责任制度,可以加强各级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并促进各级人员认真对待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排除问题隐患;通过层层把关,多点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还应建立审计承诺制度,通过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审计承诺制度就是在审计组开始实施审计前,要求被审计单位及责任人对所提供会计及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书面承诺。采用审计承诺制度可以在一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如实、完整地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予以保证,有助于划清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4.规范审计作业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项目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构成。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准备阶段,要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全面具体、便于操作的审计计划。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计划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计划的必备环节,也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审前调查时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外环境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并关注各项主要业务活动,积极掌握会计信息资料和其他经济活动信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时间分配、审计组成员及人员分工等。内部控制设计不健全或者运行无效的地方,是潜在风险比较大的地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特别关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根据本单位的规模、审计业务的繁杂程度等因素决定审计计划层次的繁简。需要注意的是审计计划必须经机构负责人审批,计划一经机构负责人批准就应严格执行,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可以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实施阶段,要按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得符合“三性”的审计证据,并且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分级复核。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在必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对其提供的审计证据签名或盖章。加强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可有效降低检查风险。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由于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且不同审计人员在经验、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别,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可能存在错误。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人为的差错,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监控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实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时,需要明确各级复核人员的具体复核内容和应承担的责任,确保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既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明确的观点,又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
终结阶段,要加强对审计报告的管理。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审计成果和审计风险的载体。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组长应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进行核对,做到审计证据充分适当,定性准确,适用的法律法规有效。对审计组长草拟的审计报告要实行复核制度,检查审计报告是否完整,审计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审计评价是否准确适度,审计建议是否适当、可行。审计报告复核通过后,要及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听取他们对审计事项和审计结论的反馈意见,并作出书面记录,对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核实后决定是否修改审计报告。
5.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在审计实践中推广应用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先进技术方法,以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审计软件的查询搜索、统计抽样、异常项目筛选、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与计算、财务指标分析等功能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6.适当运用外部专家服务和社会审计服务。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与审计内容相适应,若从事不能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任务就会加大审计风险。在审计实践中,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专门知识的特殊领域问题,如特定资产的评估、信息技术问题、法律问题等,可通过获得外部专家服务的方式降低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对小型修缮工程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施,而对大型基建工程可通过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方式转移审计风险。
总之,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审计风险理论、积累审计实践经验,正确认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综合运用,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取得理想的审计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省略/pyciia/Dnews/manage/news/news_show.aspid=32380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省略/pyciia/Dnews/manage/
news/news show.aspid=14506
3.管劲松,张庆,肖典鳌.审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红英,陈东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第2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5.柴红玲.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7)
6.赵剑.内部审计的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0)
7.朱家福.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审计风险 风险成因 风险控制
一、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独立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灭它。因此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
将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按照来源可以分成三大类,即外部环境审计风险、内部环境审计风险和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外部环境审计风险。
(1)社会环境审计风险。社会大众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和理论界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存在差异,社会公众一直以来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该承担审计风险带来的一切责任。
(2)经济环境审计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高科技的广泛运用,金融工具的使用,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3)法律环境审计风险。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审计人员必须按照既定的法律行事。如果法律体系不健全或不衔接,就造成监管环节薄弱,增加风险的机会。
2.内部环境审计风险。
(1)来自所有者的压力及自身利益的驱使。上市公司的欺诈、舞弊行为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欺诈、舞弊等违法手段粉饰会计利润,还有一些企业借壳上市。他们为了控制市场、牟取暴利而进行违规操作和掩盖会计利润。
(2)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中的审计风险。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确定后,一般不允许更改,但符合条件的除外。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是为了更好的反映交易状况和交易的公允性。
3.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注册会计师方面的。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相压价,不顾审计质量;由于某种经济利益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等。
(2)事务所方面的。质量控制是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而制定和运用的政策和程序。健全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基础,质量控制上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和增加审计风险。
四、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控制
由于审计失败的事件频繁发生,审计风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应当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工作。因此,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当局既是经营者又是委托人,这大大增大了企业与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因此,要减少审计失败的情形,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2.深入了解委托单位,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
3.构建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会计师事务所聘任机制。加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管理力度,完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此外,还应当制定完善的上市公司奖惩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惩罚力度,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严格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就直接降低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并不能彻底杜绝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潜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能够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我们认为应当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入手,同时努力提高审计师的执业水平,力求能够减少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造假事件,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家福: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5)
篇7
我国2010年11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准则同时指出了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又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外部环境的影响
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会计信息是其应有的责任,但是目前有不少的企业经营活动不够规范,有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现象存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因为不良意图而弄虚作假,这样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会出现失实,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就增大了固有风险水平,提高了检查风险,给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造成很大的困难与风险。甚至还有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违法乱纪,贿赂审计人员,令审计人员失去独立性,而达到其欺骗债权人、者以及其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目的,这最终使得注册会计师和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人员的素质所致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等,这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其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执业经验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如果再加上不重视后继教育,整个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毫无内在的保障可言;还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甚至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随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为了对付会计师事务所的复核制度而胡乱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为一些客户的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出谋划策,这就在客观上人为地放大了审计风险。
3.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控进行评审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在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还是对其财务账户余额的真实性进行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的存在,抽样审计所采取的方法和抽样比例是否适当,都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这种依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结果,就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导致审计结论出现偏差。
4.审计内容的广泛及复杂性
5.不正当的压价竞争
三、防范审计风险应采取的对策
1.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
要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就应当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这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承接审计业务之前,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了解委托审计单位的主要经营管理层的相关情况,对其内部的人事任免、流动情况等有所了解,特别要重点了解委托审计单位主要经营管理层的道德品质,因为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客户,其提供虚假财务资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2.掌控好审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审计的质量控制,在专业审计人员时,首先应严格把好质量关,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不能聘用,同时还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特别是对新财经制度、新制度、新修订的审计准则的学习,让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完成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另外,事务所还应当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审计人员应遵循的执业道德准绳,以及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办法,以规范和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只有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
3.增加审计程序,降低内在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层层控制,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以避免让事务所的审计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当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阶段了解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经营风险时,就应该在制订审计计划时降低预计可接受风险水平。在审计风险模型中,由于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有关,因此应选择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实施有效的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对审计过程和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严格的三级复核制度,降低检查风险,以保证将审计失败的总风险降低到一个合理的低水平。
4.树立风险意识,严格遵守执业规范
虽然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审计风险什么时候发生,但是审计风险也不是无法掌控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识别、评估,并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审计风险观念,提高审计风险意识,这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关键点。近年来各地的财政局及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发现一些事务所审计人员因为麻痹大意而造成审计失败的案例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时刻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树立审计风险意识,严格遵守执业规范进行审计,保证审计程序的每一环节和每一项过程都遵循审计准则的规定,降低审计风险。
5.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篇8
一、审计风险及其成因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又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
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3)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衍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标准,增加风险机会。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嗔”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
(4)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记录都已变成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然而储存在电脑中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修改、删除或转移,而且并无明显的痕迹,从而也就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审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对人的要求就相应较高。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职业道德水平较差,那么审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则就会造成很大的工作失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人员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他们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而抽取的样本及其代表的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可能存在一定偏离,从而形成一定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有许多的被审计单位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影响对其经济活动记录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4)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谋求发展,所进行的交易也就日趋复杂化,这就使得会计核算中记录不恰当业务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了,从而审计风险,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二)审计抽样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要达到公允的程度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
(三)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四)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二)优化审计方法。
在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方法。如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的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适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它是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之一,但审阅法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方法,运用审阅法常常只是提供审计线索,为了更好地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交叉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这样所获得审计证据不论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都显得更为充分,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三)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被审计单位应从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性合理性。
篇9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是多层次的
《国际会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则这样定义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而我国注册师协会这样定义: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一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
大部分学者将审计风险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审计风险和广义的审计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狭义的审计风险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两种。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中普遍使用抽样审计法,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注册会计师过失而受损失的客户,希望得到补偿。
二、审计风险的特点是多维度的
(一)基于审计方法的局限而导致审计风险客观存在。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严重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环节之中具有普遍性。因为审计活动是由不同审计环节构成的,而许多审计环节都可能引起风险,所以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以下几大类:一是由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引起的;二是由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引起的;三是由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引起的;四是由抽样技术局限性引起的。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三)审计责任的存在决定了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现实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注册会计师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界限,这一界限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注册会计师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注册会计师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
肯定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尽管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和偶然性,但是审计风险是可控的。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使用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现代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账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注册会计师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审计环境是审计风险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1、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在国外,注册会计师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3、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使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三)审计内容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强化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做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注册会计师本身执业不规范引发审计风险。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注册会计师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注册会计师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四、注册会计师防范审计风险的努力方向
(一)应强化对审计的质量控制
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因素。社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造就一批同审计工作相适应,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注册会计师,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1)提高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事务所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特别是新税制、新财会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制定事务所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以规范和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2)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岗位培训。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注册会计师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分组要专业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分组专业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如资产评估等综合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于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3、抓好审计作业质量控制。(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二)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情况;(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20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