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处理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污水处理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污水处理调研报告

篇1

市座落在省朝鲜族自治州东南部,辖区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178公顷。所辖4个乡镇分别为月晴镇、长安镇、石岘镇、凉水镇,共计49个村、9294户。全市总人口13.09万人,乡村人口为2.7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1%,2008年农业总产值11,297万元。

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盆谷区,全市地貌大致可划分为低山地、丘陵地和川地三种,海拔高度均小于1000m。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0℃,年降水量508.4毫米。

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情况

1、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情况。农村垃圾主要来自农村家庭、商业等,产生的垃圾都统一倒在村里的垃圾箱处,最后统一处理。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村家庭、学习、商业等,包括厕所冲洗水、洗衣服排水、厨房洗涤水、淋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生活污水含纤维素、淀粉、脂肪、油类、蛋白质等有机类物质,还含有硫、磷等无机盐类,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每人每日50~70公斤,生活污水量,可按用水量的60~70%计算。按此计算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641670吨,基本上是通过排水沟无序排放。

三、采取措施

(一)垃圾无害化处理

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为契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我市申报的省2013年第三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于今年3月成功获批。项目总投资1620.6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拨付1215.4875万元,地方配套405.1625万元,共涉及四个镇35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0%,约2万村民受益。主要建设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防护围栏2520米、警示牌21个;新增垃圾箱547个、垃圾收集车56辆、垃圾运输车35辆、铲车35辆、新建垃圾分类站35座;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堆肥场9座,建设面积达6300平方米。

建设内容及标准:1、垃圾箱(池)。农户的垃圾箱(池)根据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垃圾箱或垃圾池可选;10户配置一个垃圾箱或30户配置一个垃圾池。不设置垃圾箱(池)可每户配置一辆独轮手推车。2、垃圾收运车辆。户分类垃圾至村垃圾分类间的运输,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清运车辆,每个自然屯或每100户左右配置一台垃圾收集车或人力清运车。山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同一投资标准内选配适用的垃圾收集车。村垃圾分类间至垃圾处理场的转运,根据转运距离及垃圾产生量配置相应数量的车辆、装载设备,普通行政村每个村配置一台垃圾运输车、一台铲车。中心村配置一台垃圾转运车、一台铲车。3、每个行政村建设一处垃圾分类间(面积50平方米)。全部工程完工后,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往日垃圾成堆的现象也将得到明显改变,村民们亦将开始告别脏、乱、差的日子,走进清新明亮的环保美丽乡村,实现好日子村民梦。

(二)污水处理

由于地方财力不够,上级部门暂时没有专项治理资金,所以农村污水暂时无法处理。

四、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1、布局不合理,使农业生产与乡镇工业混杂一起,工业优先增长,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出现了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却越来越突出的局面。

2、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相关政策及扶持措施。

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1、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健全监测网络,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2、全面开展农村环境问题调查各地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3、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

4、增加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强化环境监管能力。

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把村容整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农村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则是环境污染整治的重要内容。

一、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根据对全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情况的调查,每年全市人粪尿产生总量约180万吨,人粪尿使用总量约132万吨,使用率约为73.7%,其中还田总量约121万吨,还田率约为67.8%。人粪尿经化粪池处理量约为23.03万吨,处理率仅为12.9%。目前,全市农村及集镇基本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许多粪便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水源和环境,这也是导致农村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基本上不作处理,处理率为零。据调查,我市农村的重要湿地系统--池塘的水质已很少有3类水以上水质,一些养殖业发展比较多的村甚至是劣5类,农村湿地生态系统已遭受严重破坏,丧失了原有水体自净的功能。特别是莲都的碧湖平原、松阳的松古平原及我市其它小平原地区,农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浅表层地下水已不同程度的受污染。据2003年10月市水利等部门对9县(市、区)乡镇水厂、村水厂(供水站)和未通自来水的农民家庭现状用水水质情况进行抽样检测,63个水样结果中大肠杆菌、浑浊度等四项主要指标超标的占72%。据分析,这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200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将其列入生态省建设考核任务中,并作为省级生态乡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核查的基本条件。市环保局于去年3月份在松阳召开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技术培训会,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专门邀请了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安程教授进行技术讲座。之后,市生态办及部分县(市、区)生态办又组织有关人员,到温州、瑞安、安吉、建德等地参观学习。结合丽水实际,市生态办提出了2005年各县(市、区)开展一个村以上污水处理试点的要求,并将其列入生态市建设任务书中。从实施情况看,2005年全市共投入500余万元在10余个村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试点,主要采取集中、联户或分户形式,结合氧化塘、人工湿地、生化处理等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净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探索出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模式。如景宁县结合当地农村的地理位置,采用改造现有的排水沟,将生活污水与畜禽污水接入农户的化粪池,再用素砼管道,直接汇集污水进收集池,通过好氧池、兼性池、厌氧池、过滤池来集中处理全村污水;龙泉市、云和县采用管网统一收集,并以厌氧加湿地的方法进行处理;遂昌县和浙江林学院共同研究开发,采取生物改性竹炭吸附和微生物净化能力相结合的生产工艺进行处理;莲都区在小安村、老竹村铺设污水管网,采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进行集中处理;松阳县在大东坝以沼气为依托,结合改厕、改厨、改栏,进行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地域面积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规划滞后,农村污水处理工作难度特别大,目前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属于公益性项目,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由于各地财政比较困难,加上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污项目很难开展。二是认识不到位,农村污水治理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三是总体上还缺乏适合我市实际的处理技术。就我市而言,特别需要研究开发建设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运行无费用或低费用、适合分散型处置的处理技术,目前,这方面成熟技术不多。

三、对策措施

我市绝大部分农村在山区,村庄主要以群落式分布,临水而居、依山而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村内也是地势高低不平。这些特点给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建设投入和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设施共享率却很低。此外,我市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原本几乎是个空白,再加上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居民收入低,这就决定了不能走发达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的路子,而要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丽水特点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路子。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水环境是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灵魂",也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目前,我市农村水环境质量普遍很差,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甚至造成了地下水污染,继而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其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已占到全市水污染负荷的一半左右,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关系到为我市发展工业腾出环境容量,为加快我市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各地要加强领导,根据本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要制订和完善各项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起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要借鉴本省兄弟市县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温州瑞安市每年安排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每个开展污水治理的村,85%的费用从生态市建设专项经费中支出。安吉县每年用于农村污水治理的经费不少于1000万。地级市除衢州等个别地方外,每年的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都超过1000万,其中杭州市达9000万,各地都在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经费。而我市虽然也建立了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但资金量小,主要用于监测监控设施建设,难以安排用于农村污染治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市"十一五规划"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议各级财政能够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开展。

3.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要按照生态市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部署,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2006年要全面完成全市20个乡镇、25个村的生态乡镇、村建设任务,以生态乡镇、村建设来推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二是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今年我市安排10个村,今后要坚持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办法,每年选择一批地处环境敏感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三是以"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为契机,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村建设,争取每年建成几个。四是充分利用国债项目,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结合"一池三改"方案,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今年各县(市、区)至少要新增一个村全面开展沼气建设,其中龙泉、遂昌、庆元、松阳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多增加3-4个村的沼气建设,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篇3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一直被当作公益事业,靠政府养着,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都是事业单位,准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使得竞争缺乏,运行成本高,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维护建设税,这笔税额很小,与几十亿元的建设费用相比差得很远,同时常年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水平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有效的宏观调控,难以调动起积极性,城市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上升,如果光靠政府投入,必然给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可以看出,在当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急需建设及资金严重短缺的双重压力的环境里,政府投资、建设、运行的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改变计划体制中的思考方式,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走水业市场化道路,将一些政府部门想办但办不好的事情转移到社会上去,从而推动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变,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发展现状

(一)初现成效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公用事业进行改革以后,明确了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地方政府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改革方向的认识也逐渐统一起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真正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在主体、投融资体制、价格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地方政府根据宏观政策框架,相继出台了一些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由沿海到内地逐渐成了三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而且初步建立了污水处理收费体系,至2002年底,除自治区外的30个省、市全都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以此为基础,近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单位由纯事业单位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过渡,有几个城市的相关企业还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化改革。传统污水国营企业也积极进行了产权结构改制,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社会资本开始通过众多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进入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各种资本积极进入,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以威利雅、苏伊士和泰晤士为代表的国际水务和环境集团均已不同程度地投资中国污水处理行业。

(二)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国污水处理市场化实践仅几年时间,在一些认识、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发展。

第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仍存在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上:一方面,计划经济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使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依赖政府的层面上,过分强调政府对提供设施的责任。另一方面,没有全面认识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有的甚至将BOT项目误解由投资者最后承担项目成本,忽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缺乏完善的政策框架支撑。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项制度的改革。较之供水、供电、通讯等这些有天然市场需求的公用事业,人们并不容易把排放的废水与污水处理企业之间建立起供求关系,仍需要由政府的行政命令或法律制度予以安排。同时,现有的有关市场化的政策缺乏对细节的规定,特别是当遇到诸如解决企业化改制中的人员安排和实行税收优惠等深层次问题时,既缺乏可供操作的实际办法,也没有明确赋予地方政府实施的权限,往往造成有政策无作为的局面。因此,市场化改革要想继续进行,急需把市场化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法制化。

第三,现有污水处理收费力度小,价格难以体现价值。良好的收费体系是污水处理市场化方式建设和运营的前提,政府付出的污水处理费好比房租,只要有稳定合理的租金,市场中自然会有人投资出租。专家认为,供、排水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只有达到6%以上,才能吸引投资者介入,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费的收费标准普遍偏低,因此难以吸引企业投资。如果各地政府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贯彻水价改革政策,使投资回报水平趋于合理,全面推动水处理市场化将指日可待。

第四,地方政府应用市场化模式的能力欠缺,没有明确的监管和服务机制。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许多地方政府对如何运作BOT、TOT等市场化模式缺乏了解,也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污水处理厂常常隶属多家管理造成管理混乱。同时,目前与此项工作最为相关的市政和环保部门,相互之间的职责授权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因此,规范市场化动作,有效规避市场化模式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风险,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去监督和管理。

三、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实行市场化,政府并非可以甩手不管,政府的职责是做好规划,做出科学的公共决策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首先,适当集中政府职能,把政府部门从污染治理的“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在此以前,市场中其实只有政府一个投资人,监管市场就是监管自己。只有政府不再作为直接投资人,才有可能建立各种资本的平等关系,非国有资本才可能进入这个市场。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只能靠经营的成功,而非政府的行政保护。一句话,政府必须管理好污水处理市场,但绝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投资和运营。

其次,因地制宜地选择市场化模式,统筹管理城市水资源和水污染治理。在中长期设施建设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化开始较早的城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而对于西部地区,应更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给予财政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方面,政府可以利用BOT模式,以特许经营形式引入私人资本。具体说来,可以对新建项目,采用BOT投融资方式,政府以将来的收益来换取资本对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投入。对国家为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投入的项目,可以采取准BOT模式。对近期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项目,采用TOT方式,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变现资金进一步加快新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对早期已建成且不适合采用TOT投融资方式的污水处理项目,采取委托运营模式。在给水缺口较大地区,可以采取供排水“一体化”模式。

(二)建立配套法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污水处理行业经营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在上文中,已经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要吸引投资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目前资金短缺的环境中,政府更要改变以往单纯投资者的心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公共决策角度看,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政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保障所有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投资机制。

最近有文章把污水处理同城市供水放在一起进行市场化的研究,从国际经验看,二者捆绑式发展有一定必然性。但应注意的是,这两个相关行业的市场化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对于刚刚起步的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仍需要一个单独的政策框架。

总体而言,这个框架的建立应该是一个从小处着手、逐渐完善的过程。最初因缺少经验而不完善是可以理解的,但法律上的权威性必须保证,起码也应是行政规章。框架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产权体制、投资体制、收费制度、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等等。细节上至少应涉及特许经营制度、过渡期的政府补贴、BOT规则等细节内容。框架还应该是可操作的、发展的。最初的框架可以在实践中修改完善,但不能已有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行业有法可依,形成开放、规范、有序的污水处理市场。

(三)建立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体系

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体制可以逐步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居民的承受能力范围内的合理水平,这有助于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在污水处理方面必须由政府掌握收费标准,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核心原则就是使用者要付费,污染者更应该付费,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我国城市污水中工业废水约占40%—50%,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而污水处理厂运营及管理成本是依据污水排放系统的水量与水质而确定的,因此计费时,这两个标准都要考虑,要综合排出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多少来计费。

当然,近期内,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尚难以满足污水处理的完全商业化运作,在一段过渡期内,政府补贴是明智的选择,是启动投资最有力的杠杆。毕竟,比起政府筹资建污水厂来说,支付价格补贴要少得多,只发生在有限的几年中并且随着收费的提高逐年减少。

总之,城市水业涉及千家万户,政府必须承担监管责任。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时,必须对改革的复杂性、广泛性和影响的长远性有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一个准则:切实保护公众的利益。这既是最重要的,也是目前经常被忽略的。但也只有做到这一条,才算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三赢”,才能使城市污水处理走上科学发展道路,改善我国的水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丘国堂.关于水市场化法律问题的研究——防治水污染的根本出路在于水市场化.武大环境法律研究所.

[2]是公益还是产业?——污水处理市场化需要新机制.中国环境报,2002.

[3]傅涛,王希希,张天柱.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进程调研报告摘要,/product.free.6520744.1/.

[4]段永红,李曦,杨名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市场化探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5).

篇4

截止今年,持续五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县所有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工作重心也将从扶贫脱贫转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上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对此,我结合在溧阳所看所学的新经验,就我所工作的xxx镇境域内,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

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整治全面铺开。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站所、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镇村组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xxx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xxx镇农村“厕所革命”行动计划》,明确了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四创”工作,镇村组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镇政府所在地、xxx以及库区沿岸、主要交通干线、重点示范村等为重点,两年来共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个,实际竣工建设项目9个,落实财政资金300余万元,累计完成3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项目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农村居民院落周边整治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一定的改观。二是抓投入,农村环境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拆迁及环境整治资金1000余万元,拆迁水源地红线以内居民47户,新建垃圾中转站4个,添置垃圾车6台,封闭式垃圾箱55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500余个,建垃圾池20余座,推行“扶贫+生态+环保”模式,调整配备40名“御源军”、89名公益岗位,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赢”目标。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拆除废旧杂房、旱厕300余栋,新建村级卫生公厕7座,改建户用厕所399户。三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4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落实河库保洁责任,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进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生态不断发展。

(三)严格考核,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xxx镇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村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实行奖罚,有力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二、溧阳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在溧阳学习的有一站是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据介绍,位于溧阳市西部的上兴镇牛马塘村,原本是交通闭塞、鲜为人知的小村落。该村2017年被列为江苏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后,紧盯富民强村发展目标,深挖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既保持了“三塘拥田舍,悠然见曹山”的原乡风貌,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今年该村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村史馆中,了解到牛马塘村在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前,邀请了专家通过前期走访、政府商议、村民讨论、学者评审等程序,立足牛马塘实际,规划时通盘考虑了村里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细致科学规划,深入分析优劣势,最终确定了“以中华薯文化特色文创农业为基础,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以乡村民宿、田园体验、文化驿站和文创活动为纽带,带动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打造以特色农业、田园生活、民宿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传统意蕴的乡村居所”的发展定位。究其乡村振兴在牛马塘村能成功的本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开展是分不开的,据介绍,牛马塘村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竹子、古柏、榉树等原有植被都尽可能保留,适当点缀之后变成了老人乘凉、孩童嬉戏之地,不仅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留住了原生态的“村味”和“乡愁”。另一方面则加大对“脏乱差”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网、修建河堤驳岸、整治黑臭水体、新建垃圾岗亭、推行垃圾分类,在全面改变环境面貌的同时提高了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以此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来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浓底色。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观摩了溧阳先进经验以及对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后,我认为现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

2、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滞后。一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少,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二是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由于垃圾终端处理规划布局滞后,因环境制约我镇无法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面临就地还是外运处理的两难局面。

3、废旧杂房、旱厕拆除难度较大。大量危旧废弃不用的杂房、旱厕、残垣断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有的村庄旱厕林立,露天敞开,臭气熏天,加上村民拆旧意识不强,等待观望,拆除难以到位,严重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算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额较大,导致环卫硬件设施不全,保洁员不敢多聘。目前,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5、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很少问责干部,导致一些村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佳。

四、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一)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吸取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和中心村,确定整治重点和时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开展整治工作。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村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站所,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各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联动机制、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职能站所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关情况,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为“我要干”。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主动搞好自家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牛马塘村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爱心超市等兑换日用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很有借鉴意义。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减量是首要。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来的代价很大。对大部分农村来说,只有从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到溧阳学习考察,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头痛,而农村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少部分来自城里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属制品、电池等可运回城里回收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垃圾总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降低转运成本。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应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我镇有些地方农村住房分布较散,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会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大大降低。三是示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尽快明确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要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篇5

关键词: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模式;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90-06

近年来,福建省养猪业不断发展,产生的粪便污染成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尤其是规模化养猪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了许多治理养猪污染的规定、办法和意见。各级农业环保能源部门及广大业主也在不断探讨有效治理工艺技术。福建省老科协农业分会能源生态研究中心从2011年起就致力于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调研,先后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于2013年5~8月又深入到规模化养猪场进行专题调研。笔者现将学术研讨达成的共识意见与调研结果汇总归纳写成题为“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的调研报告如下。

1 生猪养殖污染的现状

2013年春季受禽流感(H7N9)的影响,禽类销售几乎停止,因此对猪、牛、羊等肉类需求量猛增,从而刺激了生猪养殖的增长。据调查其增长率达8.23%,这是自2007年增长7.98个百分点之后,首次破8。生猪存栏数也创新高。福建省2008年生猪出栏数为1 840.13万头,位居全国第16位,2009-2011年,由于生猪存栏数变化不大,2011年生猪出栏为1 950.43万头,福建省在全国主要省份中提高了一位,排第15位。

十几年前,一些农村小型生猪养殖场的建设与发展,从一开始就缺乏规划与指导,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中小规模养殖开始,经过几年积累发展壮大,很快就达到存栏数2 000~5 000头的规模。养殖场规模扩大后,粪污量也增大,从而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这些养殖场由于选址、设计、布局比较随意,所以都存在许多弊病。调查时发现仍有30%的生猪养殖场就建在村边的自留地或荒坡上,所建的猪舍又比较简陋,存在雨污不分、干湿不分的问题,造成了污水乱流,粪便乱堆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养殖场址都选择在水源边,取水方便,因此污染物就顺流而下,最终都排入大江大河。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污染处置力度加大,也适当关闭一些中小生猪养殖场,并随着生猪价格的波动,也淘汰部分经营不善的猪场,致使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到2011年福建省生猪存栏数达1 297.80万头,生猪存栏数多寡直接关系着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染物产生量。而生猪养殖场的污染物主要为两大部分:一是生猪的粪尿;二是冲洗废水。按1头50kg生猪每天排粪尿加冲洗猪栏污水25kg计算,全年排污量高达11 842.425万t。这些都属于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废料。其中:氨氮(NH3-N)和悬浮物(SS)的含量都很高。目前,我省大部分规模化养猪的粪便污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猪粪便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受食品消费传统习惯的影响,生猪消费量仍持续增长。因此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猪业带来的污染已成为福建省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据调查,由于生猪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与综合利用的设施,或者有些设施不够合理、不完善,又受到处置成本的制约,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更有少数猪场完全是应对检查,污染处理设施从未正常运行,形同虚设。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水任意排放现象仍然存在。更令人气愤的是极少数养猪场设立偷排污水管道,将生猪养殖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即直接偷排进入水体,加剧了溪流、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猪养殖场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福建省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福建省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 污染水体 含有大量的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cr)、悬浮物(SS)、大肠杆菌、蛔虫卵、氮和磷等与水体污染有关的生化物质。这些规模化养猪场的高浓度的有机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水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而且粪水中高浓度的N、P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粪水直接排入鱼塘水库,会导致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物死亡、绝灭,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源,将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体中有毒成分增多,失去使用价值。

1.2 污染空气 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水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氨、硫化氢、吲哚、硫醇、硫醚、硫酚和挥发性脂肪酸等具有恶臭气味或有毒有害的物质,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1.3 危害农作物 高浓度的污水随溪水等进入农田、灌溉渠道,会使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据调查,一些规模化养猪场的“肥水”对周边下游农作物造成危害,农民要求赔偿的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1.4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残留污染 规模化养猪场为了生猪的健康快速成长,会使用各种兽药、微量元素和添加剂,如硒、铜、锰、砷等,某些微量元素被生猪吸收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通过生猪粪便排出,铜锌在猪粪便中排泄量占总排量的95%以上。高铜、锌不仅抑制农作物生长,并通过作物的积累危及人类健康。

1.5 危及人类健康 规模养猪场的恶臭气体污染周围空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养猪场的污水渗入地下水或排到河流湖泊,会影响周围或下游地区民众的生活用水,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2012年上海黄浦江的“死猪漂流”事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死猪对水体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据统计,2011年全国猪、牛、羊粪尿排放量达25 379.9万t,污水排放量约242 468.5万t,BOD排放量达1 253.2万t。福建省2011年畜禽粪尿排放量达到1 936.0万t,污水排放达17 150.7万t。BOD排放量达118.8万t。仅生猪排放的粪尿中,含有的有机物质及N、P含量分别达131.2万t和18.8万t。

2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肉类产品(蛋白质)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肉类需求中猪肉的需求量最大,这也进一步促使养猪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而伴随着养猪业规模化发展,养猪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更加严重,已经对我省生态环境,水体流域环境等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中央到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我省更是加大治理力度,出台多项具体政策法规,划拨巨额资金投入专项治理。“十二五”期间,国家首次将农业减排列入地方考核内容,将农业COD氨氮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并且具体分切到生猪养殖业。我省生猪养殖业在2010年COD去除率81.4%、氨氮去除率23.7%的基础上,需要再进一步提高,实现减排目标任务。至2013年底前全省所有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都有具体削减指标,并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按不同地区、不同地理区位、不同污染基数,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力争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笔者认为要达到以上治理目标,首先应该坚持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4条原则:

2.1 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原则 与工业废弃物不同,生猪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将生猪养殖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回归于农田,不仅可以实现氮磷循环利用,同时也减轻因随意排放而造成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2.2 转变方式,清洁生产原则 应改变目前生猪养殖过程中主要采用水冲洗清除粪便方式。水清粪存在用水量大,污染物含量高,污染量增大等问题。应鼓励养殖场转变养殖方式,倡导污染物“减量化”的科学清粪方式,积极推进猪栏改造,使用干清粪和低排放等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养猪粪尿污水的排放数量,为后续处理减轻压力,减少污染风险,降低治污成本。

2.3 强化监管,达标排放原则 鉴于我省生态功能要求高,养殖场粪污排放量大,要重点排查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活取水区等禁养区和环境敏感区内密集散养和养殖小区情况,严格执行限期关闭和搬迁的规定,加强规模养猪场污染物排放监管,新建生猪养殖场从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三同时”和环保验收。整改扩建生猪养殖场需配建合理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并保证常年运转。注意气候变化及冬季运行实际效果的同时应强化重点监测。环保部门应建立各猪场排污治理档案,定期检查与临时抽查相结合,促使猪场治污设施正常运转。

2.4 全程监控,持续发展原则 规模养猪场污染物排放需达到GB18596―2001指标要求,对中小生猪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也要进行监测控制,不留死角,不分大小,只要有养猪就要对其粪污产生、排放、治理或利用的全程全方位进行监控。并且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最合理最科学的治污方案与技术,不断降低环保投入与运行成本,努力提高治污综合经济效益,让养猪户尝到甜头,主动自觉参与治污,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

3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主要模式

3.1 能源生态型[模式Ⅰ或模式Ⅱ] 该模式是指生猪养殖场污水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不直接排入自然环境,而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液体肥料的工程。这类污水净化工程适用于猪场周边有足够面积的农田、鱼塘、植物塘、湿地等,能够完全消纳经厌氧(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目前“能源生态型”污水净化工程已经比较成熟适用,采用以综合利用为主的猪场污水净化工艺。对沼液、沼渣的利用,我省推广南方“猪―沼―果(茶、菜、粮、林)”模式,先后于1999年、2001年获得农业部丰收三等奖、二等奖。

其适用范围及条件:养殖规模在存栏(以猪计)2 000头及以下的应尽可能采用模式I或模式Ⅱ处理工艺;采用模式I或模式II处理工艺的,养殖场应位于非环境敏感区,周围的环境容量大,远离城市,有能源需求,周边有足够土地能够消纳全部的沼液、沼渣。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养殖场,不宜采用模式I处理工艺,固体粪便宜采用好氧堆肥等技术单独进行无害化处理。当采用干清粪工艺时,清粪比例宜控制在70%。

模式I的基本工艺流程见图1。

模式I工艺以能源利用与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适用于当地有较大的能源需求,所产沼气能完全利用,同时周边有足够土地消纳沼液、沼渣,并有1倍以上的轮作土地面积,使整个养殖场(区)的畜禽排泄物在小区域范围内全部得到循环利用。粪尿连同废水一同进入厌氧反应器;未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应严格控制冲洗用水,提高废水浓度,减少废水总量。模式II基本工艺流程见图2。

模式II工艺适用于能源需求不大,主要以污染物无害化处理、降低有机物浓度、减少沼液和沼渣消纳所需配套的土地面积为目的,但养殖场周围具有足够面积土地全部消纳低浓度沼液,并且有一定的轮作土地面积。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应先进行固液(干湿)分离,然后再对固体粪渣和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生产沼气,并实现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猪粪便废水经厌氧消化后,剩余的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使粪便得到能源、肥料等多层次资源化利用,最终达到区域内猪场粪污的“零排放”,这种工艺遵循了循环农业原则,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其工艺主要特点:一是猪场的干粪清除后,污水可全部进入厌氧池;二是沼气产量大,可以直接利用;沼液、沼渣量相对较少;三是建池费用大,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

3.2 能源环保型[模式Ⅲ] 生猪养殖场“能源环保型”污水治理工程,是指猪场的污水治理首先获取沼气能源,然后将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为最终目的的工程。该工程要求最终出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此类型净化工程一般用于养殖场周边环境无法消纳厌氧消化液,必须将其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该模式适用于猪存栏大于3 000头的万头及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量每天大于50m3。项目周边排水水质要求高,沼渣沼液无充足农田利用,出水必须达标排放。本模式建设需按养猪数量配备一定面积的人工湿地和植物氧化塘。

该模式建设目标: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固体粪便制作有机肥,并利用沼气如用沼气发电降低污水处理能源消耗。此类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社会效益。目前该类工程一般采用先进高效的厌氧消化工艺与反应器(CSTR、UASB、UAF、USR、DFR),与先进的好氧反应工艺(SBR、IC塔生物接触氧化法)相结合的典型工艺路线。模式Ⅲ基本工艺流程见图3。

能源需求不高且沼液和沼渣无法进行土地消纳,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的,应采用模式Ⅲ处理工艺。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先进行固液(干湿)分离,然后再对固体粪渣和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能源环保型”工艺主要特点:一是前处理尽可能通过物理方式(如“固液分离机”)去除污水中固型物,降低厌氧池工作负荷。二是猪栏内清出的干粪及固液分离的粪渣可通过干发酵制作有机(复合)肥,供种植业利用。三是沼气产量小,污水达标排放,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四是主体工程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操作与管理技术要求高。

3.3 能源生态环保型(一体化深度处理机为关键技术) 该模式适用于存栏1 000头或大于1 000头至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每天污水处理量20~1 000m3;该模式集合了能源环保型与能源生态型之优点,应用“一体化深度处理机”处理后,95%的污水变成可回用水(COD

工艺流程见图4。

3.4 生物发酵和垫料型 该模式是指猪栏采用垫料和生物发酵床为主的养猪粪便污染处理模式。该模式可以使猪粪便直接经过垫料或发酵床的生物菌进行发酵,使之成为有机肥,然后进行清除利用。也算一种“零排放”的处理方式,但是存在以下缺点:垫料原料来源困难,需要量大;夏季猪舍内温度高,降温费用大;猪接触含有病原物的垫料易发病。

3.5 生态环保型

3.5.1 模式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修金生教授创建的“生态环保型”模式主要是以环保、减排为基础的新型养殖模式,就是在新建和改建猪栏时专门铺设一层铸铁或水泥漏缝地面,配套专门沟渠和自动刮粪设备,猪只排出粪便后,采用自动刮粪或尽量多地人工干清粪,将清出的粪便进行集中堆肥处理后生产有机肥,用水冲洗猪栏;猪尿通过专门管道流入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沼气发酵系统,发酵后沼渣用作果、菜、稻、渔和林木等生产肥料,实现消纳养殖污水、促进农、林、果、渔生产发展双赢目标的生态种养环保型养猪模式。

“生态环保型”畜禽粪污处理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在粪尿自动分离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畜禽粪便和尿液中的营养成分,节约用水70%以上。本模式中采用粪便堆肥技术生产有机肥,成本低,污染小;利用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大型沼气池直接发酵处理畜禽尿液和极少量粪便,克服了传统沼气池容量小、造价高、环保效果差等缺陷,有机肥、沼渣、沼液作为肥源回用于农田,替代部分化肥和灌溉用水,实现畜禽粪便尿液养分循环利用,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保的养殖环境。

3.5.2 模式适用范围及条件 本模式适用于存栏大于3 000头猪单位的畜禽养殖户和养殖场,且有足够农田和土地面积消纳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大型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渣、沼液。

工艺流程见图5。

3.5.3 模式特点 一是可节约用水70%以上,大大减少污水排量,缓解环保压力;二是免冲洗猪栏,自动刮粪,少捡猪粪、大大节省劳动力成本;三是猪群没有直接接触猪粪尿,舍内环境干燥、卫生,利于清洁生产。目前处置干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过自然晒干后,再经过气化炉裂解气化为氢气作为内燃机燃料进行发电。科真环保公司已经造出样机,经过试运转,目前莆田市老科协在荔城区一规模化养猪场进行应用示范。也有用气化方式供热来烘干猪粪,然后气化发电。另一种方式是仍将干粪经过干发酵后制成有机肥。

该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猪粪便厌氧发酵的污染治理方法,但是其猪舍投资、气化炉等配套设施投入、运行成本、投入产出比都有待测算。

总之,近年来有的企业在研制新型发酵设备(如化工生产上使用发酵IC塔高温快速发酵技术),如福建新科真绿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物污水处理新工艺的研究及应用”(即高效厌氧反应塔+A/o法处理畜禽养殖场污水)项目获及农业部新农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公司也生产气化炉与沼气发电配套设备,有的企业开辟了生猪污染物治理的新路,是值得继续探索的新课题。如莆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推广优化集成的5种模式及自渗式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柜,福清科明新能源环保开发部优化集成的层叠集气上流式厌氧污染污泥床―过滤器(CGUBF)模式。

在调研中发现,规范化养猪场污染治理要达标排放或猪场生产生活都需要电,如购买商品电运行成本高,企业压力大。福清东汗一个规模化养猪场,猪舍中冬天保温,夏天降温,饲料加工,全年需购买电花费10多万元,如用自产沼气发电,购置沼气发电机1.5a就可收回成本。莆田市荔城区农业环保能站在工作实践中,提出采用沼气发电实现自给供电,可打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达标治理的电力供应瓶颈:沼气发电带动好氧曝气处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沼气发电效益盘活沼气治污工程;沼气发电解决了许多养猪场剩余沼气排入大气,增加温室效应之弊端。对于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发电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很明确,并已成农村环保能源行业的共识。莆田市从2012年起,将沼气发电列入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4 治理对策建议

4.1 统一认识,加强对畜禽(生猪)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猪肉的需求稳步提升。福建的猪肉供应以自给为主,不能依赖外省调进。大家都知道养猪业产生的粪便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外省不可能承担污染治理重任而生产猪肉供应福建。福建省内养猪又以规模化为主,因此,要把养猪污染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围绕建设美丽福建,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环保、农业、发改委(局)、财政部门等齐抓共管,形成部门合力。

4.2 强化对畜禽养殖(生猪)业的环境监管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按照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加强对畜禽养殖(生猪)业的环境监管,做好肉食品市场准入和无公害养殖产品认证工作,确保我省畜禽(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落列实处。

4.3 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各地各生态功能区规模化养猪场,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能源生态环保型、生态环保型等模式处理养殖污染物,实现污水处理“零”排放或达标排放。

4.4 调整资金补助对象及补助方式 调整国家与省级资金补助对象的补助方式,实行先建后补,或补给沼气与治污工程的施工方,施工方负责落实建设工程各项内容,避免经国家或省里审批建设的企业自筹或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虚空,导致工程没能按项目审批内容进行建设,或为节约运行成本,将好氧曝气及氧化塘等设施形同虚设而不运行。

4.5 实行沼气工程资质管理,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实行沼气工程资质管理,沼气工程的设计施工须由取得一定资质的单位承担;加强从事沼气工程运行管理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养,以确保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质量。

4.6 设立规模化养猪场治污工程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支持 目前应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中推广沼气发电技术,强化沼气治污工程的功能,实现达标排放;对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给予鼓励支持。比如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养猪生态环保型工艺、以“一体化深度处理机”为关键技术的能源生态环保型工艺、利用落差自渗式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机柜、层叠集气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CGUBF)及沼液浓缩生产沼液生物有机肥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篇6

一、依法履行职责方面

水务局是年机构改革的新建局,人员来自各个方面,作为第一任水务局长,我重点强化三大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地以水务工作支持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己任。我在系统内反复强调,不谋全局就不足谋一隅,水务工作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的经济发展,要在积极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局的共识,从而自觉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确定自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向。是海堤围护起来的城市,海堤是捍卫城市安全的重要生命线,我刚到任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堤围“防洪标准低、运行效率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突出,这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隐患,更严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为了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目标的实现,我确定了在5至8年内完成建设西部主要堤防的任务,并在全局内提出“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的口号。在筹资难、拆迁难、建设难等多种不利因素下,我们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海堤建设工程,并纳入了全省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提出用堤围防护费抵押货款,跑北京,到省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目前,总投资24亿元,建设200公里高标准堤防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由准备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总投资1.84亿元的白蕉联围项目已完成了一二期施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防洪抗灾的保障。

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水务工作,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水务体制正处在传统水利工作向现代化水务事业转化的变革时期,我试图在这一变革中把握好三大转变,即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向水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转变;从以工程建设为主的水利向以资源优化配置的资源水利转变;从城乡水资源分割的管理体制向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转变。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力图克服水利工程长期以来“重建轻管”、机构臃肿、经营粗放的状态,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制度,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工程维修养护的社会化。既提高了全市堤围、水闸的管理养护水平,又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第二,用市场化的模式理顺排水机制,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在污水处理实现了特许经营后,我又积极探索和世界接轨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即维护了社会利益,又按照合同兼顾公平。同时组织力量对全市污水管网进行了大摸底、大梳理,制订了相应的建设方案,经政府批准后,总投资近4个亿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排污渠截污改造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第三,整合资源,让水利设施为供水服务,让城市供水为农村服务。水利设施和供水设施原来分属水利和城建部门,相互分割。水务局成立后,我就大胆地尝试“让水利进城,让供水下乡”,我通过水利的优势,预测水情,控制资源,置换前山河的水质,为咸期抽抢淡水创造条件,确保城市供水。同时利用城市供水的优良资产整合农村供水资源,有效地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市西部农村改水难的问题,让农民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心水”。

第四,大胆借用外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实践中,我感到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水利设施的落后状况,单靠我市的自身力量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利用体制的优势努力创造上级机关支持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多次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汇报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近年来,我们得到了上级近3000万元的水利资金支持,今年,在市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下,我们努力运作,又将乾务、小林两个联围共18亿的投资纳入省上报中央的打捆项目,待中央立项后,我们将获得大数量的资金支持。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至高责任。水务行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因此,我始终坚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每当咸潮来临,我总是提前进入情况,组织做好资源统筹和供水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保障城市供水,同时,又大力展开宣传,在全市形成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去年,我们平稳地度过了1961年以来的第四个枯水年。今年,我们又面临着广东省连续三年的干旱,特别是上游水利建设给我市咸期抽取淡水造成了极端困难的情况,为此,我五月份就敏锐地意识到今年咸期供水的严竣形势,并于5月和9月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和省水文专家研究咸潮问题,提前启动了咸潮预警机制,准确地评估今年的咸潮,并带领有关单位和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协商解决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各项措施已经在紧张有序的实施中。作为水务局长,为保障城市安全、可靠的供水,我将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同时,我还兼任市三防副总指挥,具体协助市领导组织全市的三防工作。一方面,我组织修订了三防预案,落实强化了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另一方面,每当台风暴雨来临,我都当好市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精心组织,科学决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哪里有灾情,自己就出现在哪里,当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决定的情况,以及落实办理市人大代表的有关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我担任水务局长后能认真地贯彻执行宪法、水法和防洪法,特别是认真履行水法、防洪法赋予我们的职责。对于人大提出的议案和人民代表对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批评,我从思想上一直认为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今年我局共收到人大议案和建议20份,为了给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在全局多次主持召开人大议案办理工作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并列出解决时间表,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跟踪,件件有回音。我还主动约请了部分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意见交换,以便更好地了解代表意图。与此同时,我时刻注意自觉地接受人大的监督,特别邀请人大领导多次对重点工程、民心工程、三防工程进行检查,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防汛中的问题进行整改、督促落实。我们落实了珠人常号函件,将斗门西安大泵站工程列入政府投资计划,安排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形成了中水回用和排洪渠管理的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西水东调的可行性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总之,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不但要使党委、政府满意,取得上级的支持,更要使人民群众满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三、勤政廉洁及改进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情况

水务局肩负着全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利防灾减灾、三防等工作的重任,为了能够保护城市水安全、保障城市可靠供水、维护的美丽环境,我从未敢懈怠!我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志们不能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首先,我着力打造一种精神,在总结水务工作特性的基础上,我提炼出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水务精神,以激励全体干部开拓创业的激情,并在全局上下形成共识,同志们的思想境界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面对人手少、困难多、压力大的现状而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第二,水务工作的特点是投入大,项目多,今后几年内我们还将在水务工程上投入巨资,因此,防微杜渐、反腐倡廉,避免出现“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现象的发生,是我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我经常在全局开展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和讨论,另一方面,力图建立一种防止腐败发生的机制,我主动邀请纪委、监察局、检察院共同商讨在水务系统内建设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工作机构,制订运行机制,特别对工程招投标、项目变更、验收等环节实行全过程跟踪,确保阳光工程。第三,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潜在能力,我在调动干部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使每个同志、各级干部有职、有权、有责,要求同志们敢闯、敢试、敢创新,要善于把上级领导的意图和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主动为他们在工作中的失误承担责任,做到兼容并蓄,从而使全局干部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种“批评空谈者、鞭打是非者、支持实干者”踏实干事的氛围;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环境;搭建了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技术优先的工作平台。

篇7

一、依法履行职责方面

水务局是年机构改革的新建局,人员来自各个方面,作为第一任水务局长,我重点强化三大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地以水务工作支持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己任。我在系统内反复强调,不谋全局就不足谋一隅,水务工作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的经济发展,要在积极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局的共识,从而自觉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确定自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向。是海堤围护起来的城市,海堤是扞卫城市安全的重要生命线,我刚到任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堤围“防洪标准低、运行效率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突出,这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隐患,更严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为了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目标的实现,我确定了在5至8年内完成建设西部主要堤防的任务,并在全局内提出“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的口号。在筹资难、拆迁难、建设难等多种不利因素下,我们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海堤建设工程,并纳入了全省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提出用堤围防护费抵押货款,跑北京,到省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目前,总投资24亿元,建设200公里高标准堤防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由准备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总投资1.84亿元的白蕉联围项目已完成了一二期施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防洪抗灾的保障。

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水务工作,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水务体制正处在传统水利工作向现代化水务事业转化的变革时期,我试图在这一变革中把握好三大转变,即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向水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转变;从以工程建设为主的水利向以资源优化配置的资源水利转变;从城乡水资源分割的管理体制向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转变。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力图克服水利工程长期以来“重建轻管”、机构臃肿、经营粗放的状态,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制度,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工程维修养护的社会化。既提高了全市堤围、水闸的管理养护水平,又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

第二,用市场化的模式理顺排水机制,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在污水处理实现了特许经营后,我又积极探索和世界接轨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即维护了社会利益,又按照合同兼顾公平。同时组织力量对全市污水管网进行了大摸底、大梳理,制订了相应的建设方案,经政府批准后,总投资近4个亿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排污渠截污改造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第三,整合资源,让水利设施为供水服务,让城市供水为农村服务。水利设施和供水设施原来分属水利和城建部门,相互分割。水务局成立后,我就大胆地尝试“让水利进城,让供水下乡”,我通过水利的优势,预测水情,控制资源,置换前山河的水质,为咸期抽抢淡水创造条件,确保城市供水。同时利用城市供水的优良资产整合农村供水资源,有效地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市西部农村改水难的问题,让农民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心水”。

第四,大胆借用外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实践中,我感到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水利设施的落后状况,单靠我市的自身力量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利用体制的优势努力创造上级机关支持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多次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汇报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近年来,我们得到了上级近3000万元的水利资金支持,今年,在市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下,我们努力运作,又将乾务、小林两个联围共18亿的投资纳入省上报中央的打捆项目,待中央立项后,我们将获得大数量的资金支持。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至高责任。水务行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因此,我始终坚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每当咸潮来临,我总是提前进入情况,组织做好资源统筹和供水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保障城市供水,同时,又大力展开宣传,在全市形成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去年,我们平稳地度过了年以来的第四个枯水年。

今年,我们又面临着省连续三年的干旱,特别是上游水利建设给我市咸期抽取淡水造成了极端困难的情况,为此,我五月份就敏锐地意识到今年咸期供水的严竣形势,并于5月和9月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和省水文专家研究咸潮问题,提前启动了咸潮预警机制,准确地评估今年的咸潮,并带领有关单位和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协商解决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各项措施已经在紧张有序的实施中。作为水务局长,为保障城市安全、可靠的供水,我将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同时,我还兼任市三防副总指挥,具体协助市领导组织全市的三防工作。一方面,我组织修订了三防预案,落实强化了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另一方面,每当台风暴雨来临,我都当好市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精心组织,科学决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哪里有灾情,自己就出现在哪里,当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决定的情况,以及落实办理市人大代表的有关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我担任水务局长后能认真地贯彻执行宪法、水法和防洪法,特别是认真履行水法、防洪法赋予我们的职责。对于人大提出的议案和人民代表对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批评,我从思想上一直认为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今年我局共收到人大议案和建议20份,为了给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在全局多次主持召开人大议案办理工作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并列出解决时间表,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跟踪,件件有回音。我还主动约请了部分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意见交换,以便更好地了解代表意图。与此同时,我时刻注意自觉地接受人大的监督,特别邀请人大领导多次对重点工程、民心工程、三防工程进行检查,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防汛中的问题进行整改、督促落实。我们落实了珠人常20031号函件,将斗门西安大泵站工程列入政府投资计划,安排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形成了中水回用和排洪渠管理的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西水东调的可行性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总之,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不但要使党委、政府满意,取得上级的支持,更要使人民群众满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三、勤政廉洁及改进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情况

水务局肩负着全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利防灾减灾、三防等工作的重任,为了能够保护城市水安全、保障城市可靠供水、维护的美丽环境,我从未敢懈怠!我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同志们不能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首先,我着力打造一种精神,在总结水务工作特性的基础上,我提炼出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水务精神,以激励全体干部开拓创业的情,并在全局上下形成共识,同志们的思想境界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面对人手少、困难多、压力大的现状而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第二,水务工作的特点是投入大,项目多,今后几年内我们还将在水务工程上投入巨资,因此,防微杜渐、反腐倡廉,避免出现“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现象的发生,是我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我经常在全局开展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和讨论,另一方面,力图建立一种防止发生的机制,我主动邀请纪委、监察局、检察院共同商讨在水务系统内建设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工作机构,制订运行机制,特别对工程招投标、项目变更、验收等环节实行全过程跟踪,确保阳光工程。第三,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潜在能力,我在调动干部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使每个同志、各级干部有职、有权、有责,要求同志们敢闯、敢试、敢创新,要善于把上级领导的意图和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主动为他们在工作中的失误承担责任,做到兼容并蓄,从而使全局干部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种“批评空谈者、鞭打是非者、支持实干者”踏实干事的氛围;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环境;搭建了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技术优先的工作平台。

篇8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年初工作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对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人大常委会印发了调研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分管副主任带队,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于5月中下旬深入到全县5个乡镇进行调研。调研组在各乡镇分别召开了由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部分环节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6月14日,组织召开了由水利、环保、水文、农牧、林业、草监、气象、国土、给排水公司等相关部门和退休干部、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7月12日,调研组专门听取了县政府分管领导关于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水资源总体情况

我县水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目前有常年性河流47条,大小湖泊62个,中型水库2座(西山湾水库、大河口水库),小(1)型水库2座(双山水库、牛心山水库),小(2)型水库9座。水域总面积4.05万亩。主要河流除滦河干流外,小河子河、吐力更河、黑风河、闪电河等一级支流20条,二、三级支流26条,均汇入滦河,形成较为密集的河网水系。

根据20__年自治区水利水电设计院、水文总局、水事监理中心编制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我县水资源总量为1.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8亿立方米(不含客水1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7575.5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545.3万立方米,其中:蔡木山乡1470.9万立方米,大北沟镇(包括现西干沟乡)1180.6万立方米,大河口乡1273.4万立方米,多伦诺尔镇620.4万立方米。

经20__年天津水利勘测设计院对西山湾水库的供水调节计算和海委批复,西山湾水库每年可为工业提供水量0.554亿立方米。目前,蓝旗上都电厂已批复1541万立方米,多伦煤化工一期和二期已批复3700万立方米,多伦大唐电厂一期(2×66万千瓦,为特高压供电)用水量285.6万立方米,其中:西山湾水库提供198.1万立方米,用中水87.5万立方米。上述三家用水企业已批复用水量5439.1万立方米,西山湾水库还有101万立方米的供水量。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三个方面。据水利部门统计,20__年全县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总量为4693.2万立方米(包括上都电厂598.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55.4万立方米,地下水3237.8万立方米。

(一)生活用水开发。一是城镇生活用水。据水利局测算,20__年全县城镇生活用水为195.9万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5367立方米)。20__年,城镇共有15眼机电井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其中:自来水公司12眼,年供水量180万立方米,风华热力3眼,年供水量15.9万立方米。这些生活用水井均由县环保局划定了保护区(以井为圆心,100米为半径)。二是农村饮水。20__年农村人畜生活用水量为354.7万立方米。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7处,为29127口人提供了安全生活用水。

(二)农业用水开发。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是灌溉用水。到20__年底,全县农田灌溉面积15.9万亩(其中:地表水0.65万亩、地下水15.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4.3万亩,主要为喷灌、微灌和滴灌,喷灌约占节水灌溉面积的95%以上。全年灌溉用水量为2400万立方米。

(三)工业用水开发。全县工业生产用水量为1742.6万立方米,其中:大唐煤化工20__年实际用水929.6万立方米(用地表水856.6万立方米,用地下水73万立方米)。蓝旗上都电厂20__年用水量598.8万立方米。全县其他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和生活全部使用地下水,年用水量214.2万立方米。

三、水资源利用规划情况

为切实开发利用好我县的水资源,水利部

门对全县用水进行了总体规划:地下水主要用于全县人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地表水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一)编制了《多伦县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__〕3号)中“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要求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内政发〔20__〕140号)精神,结合我县水资源实际情况,县水利局编制了《多伦县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规划以20__年水浇地面积15.9万亩为基数,规划到2015年全县水浇地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5万亩)。到2020年全部达到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其中: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面积23.2万亩,地表水为灌溉水源的面积1.8万亩。

下一步,将出台《多伦县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办法》,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总体要求,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水利、发改、财政、农牧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部门和五个乡镇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布局、规模、程序、部门分工协作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实行规划审核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和项目验收制度。

(二)编制了《多伦县工业园区水资源论证报告》。根据《内蒙古多伦县煤化工优势特色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内蒙古多伦县大河口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__-2020)》,对于已经明确的入园企业和拟入园的各类企业发展规模,参考《行业用水定额标准》(db15/t385-20__)确定园区需水量,到2015年工业园区总取水量为3003.40万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取水量为552.29万立方米,地表水取水量为2381.05万立方米,地下水取水量为70.06万立方米。2020年工业园区总取水量为5450.80万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取水量为854.14万立方米,地表水取水量为4459.47万立方米,地下水取水量为137.19万立方米。

四、我县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水资源保护是个综合管理问题。近年来,我县水资源保护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治理沙化严重的水泉、砧子山等17条流域,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18.76万亩,减轻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河流、水库等水体中的泥沙含量。二是完成水源工程1088处,打机电井3852眼,完成节水灌溉工程1077处。三是加强对重点企业水资源保护的监督。通过水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等形式,督促企业建设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目前大唐煤化工、永白淀粉厂、伊利乳业、协鑫煤矿、滦源酒厂等五家企业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四是加强城镇排污设施建设。于20__年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处理城镇生活污水0.3万吨。中水利用项目也正在申报待建中。五是不断提高城镇垃圾处理能力。在多伦诺尔镇二道洼村建设容积为70万立方米的垃圾处理厂一处,将城市生产建设或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及时处理,垃圾处理厂经过有效的防渗处理后,不会对我县地下水造成污染。

五、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总体情况

据20__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3256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__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因此,我国也成为了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

据20__年自治区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19亿立方米,按2400万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00余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盟水资源总量约为21.68亿立方米,按20__年六普102.8万人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106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局提供数据,我县水资源总量为1.24亿立方,按10万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240立方米,不仅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盟平均水平。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们所说的多伦水资源丰富,事实上指的是地表水资源在全盟的占有量是相对较丰富的,我们的水资源利用率也位居全盟前列。但如果以20__年《水资源公报》显示的数据计算,全盟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14亿立方米,我们多伦就占了1.1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约占全盟地表水资源量的55%。但如果从总量上来看,全盟是21.68亿立方米,我县是1.24亿立方米,仅为全盟水资源总量的5.7%。

六、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现在世界上有能源、水源、食物、人口等多种危机,其中危机程度最严重、影响最广的是水资源的相对短缺。水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水资源的逐渐匮乏,水的经济、社会功能日趋显著,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趋提高。随着世界水危机的加剧,水资源的地位,已不仅反映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而且日益强烈地涉及到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缺水国,都把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投入巨资,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库、水堤,以及储水、蓄水、引水工程,来确保水的供求。据专家预测:在未来50年中,人们会看到导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剧烈冲突的诱因,将不再是石油,而是水。

就我县而言,水资源储量并不高,尤其是地下水储量较为匮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全面铺开,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将不断增加,水资源将成为制约我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因此,我们要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严格取用水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对水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尽最大努力做好我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七、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县不断加大对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建设力度,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目前仍有4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二是关于喷灌圈问题。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喷灌圈属于国家推广的节水型农业科技项目。但在喷灌圈开发建设方面,国家也有对建设喷灌设施要进行水资源平衡、土地规划及环境评估的明确要求。就我县目前情况看,喷灌圈存在无序开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喷灌圈超采地下水,是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之一。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县农田灌溉面积15.9万亩,用地表水灌溉的仅为0.65万亩,用地下水灌溉的达15.25万亩。每年农业灌溉用水量为2400万立方米,大部分用地下水。而据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我县地下水可开采量仅为4545.3万立方米。在地下水补给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抽取地 下水将是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喷灌圈每年大量取用地下水,但一直未收取水费,这不仅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也造成了财源流失。如果按每年20__万方水收取水费,也将为县财政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第三,喷灌圈造成耕地土壤流失沙化现象严重。据有的乡镇水保站监测,在喷灌圈连接成片或喷灌圈在风口位置的耕地中,由于秋季土壤全部,秋冬季风力较大的双重作用,喷灌圈每年土壤流失达3-5厘米。而且由于细土被风吹走,造成耕地沙化现象严重。第四,喷灌圈中化肥农药无序使用,对耕地和水源造成一定污染。据调研,开发商为追求产量,在喷灌圈中每亩施肥最低的300斤,最高的达700斤,农药的使用也没有任何监管。化肥农药的大量残留不仅污染了耕地,也通过渗透和地表径流污染了水源。第五,喷灌圈中存在无序取水现象。打井没有任何的审批程序,打井队也缺乏专业知识,有的喷灌圈老板甚至雇用民间风水先生靠目测随意打井。由于缺少科学的测量手段,耕地往往被打的千疮百孔,打井的深度也非常随意,深浅不一,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和平衡。第六,喷灌圈由于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好多原有的防风林带被随意破坏,造成农防林面积不断减少。第七,调研中发现,种植喷灌圈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真正获利的是喷灌圈所有者,本县农民从喷灌圈中获得的收入仅是300-500元/亩的耕地租赁费和每个劳动力20__-3000元的务工费,但付出的却是耕地被常年掠夺开发的代价。从眼前看喷灌圈给农民带来了收益,但从长远看,这种不以农民自主经营的喷灌开发方式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随意开荒问题。调研中发现,农村随意开荒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农民甚至破坏湿地进行开荒。

四是农村防洪问题。调研中发现,我县农村防洪问题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洪治理措施,洪水淹没农田、冲毁道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防洪形势不容乐观。

(二)工业用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据水利部门测算和国家海委批复,西山湾水库还有101万立方米的供水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用水矛盾将逐步凸显。

二是部分矿山企业存在滥采滥挖现象,不仅破坏了生态植被,也不利于涵养水源,有的矿山企业把抽取出来的地下水随意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三是部分矿山企业取用水缺乏相应审批程序,未按要求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

四是有的企业存在排放工业污水污染河流现象。

(三)生活用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供水不足。用水高峰期断水停水现象频繁发生,而且由于水压不够,高楼层居民用水更是十分困难,群众反映强烈。

二是排水能力不足,遇有降水量较大的天气,城区内多处雨水排不出去,有的城区公路上最深处水深超过一米,雨水倒灌、影响出行现象频繁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环境,也不利于雨水的及时排出和利用。

三是城区污水治理能力不强。目前虽然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已投入使用。但由于排污管网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大部分生活污水排入了东河套,尤其是县医院、中医院的污水,直接排放到了河道中,造成水体污染。据水利、环保等部门监测,县城下游河水存在氨、氮、磷及菌群超标现象。

八、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构成的水源危机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县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高,按国际公认标准,已属于中度缺水。因此,要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倍加珍惜有限的水资源,按照国家海委批复的水资源利用量,平衡好工农业用水关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做好水源涵养工作。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据气象部门监测,我县30年平均蒸发量为1716.1mm,而30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86.4mm。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因此,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严格执行禁牧政策,通过大面积的植树种草,不断增加植被综合盖度,减少蒸发量;要加强流域周边生态建设,继续加强小流域治理,做好农村防洪工作,严防水土流失;要严厉打击非法开荒行为,严禁在河流两岸、湖泊周围开荒、取土、私搭乱建,加强水源地保护。

(二)做好地下水开发利用监管工作。据资料显示:按照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的补给源是降雨和地表水体,潜水(浅层地下水)直接受地面的降雨入渗、河渠渗漏补给、各种回归补给,自然循环期约为1-10年。而承压水(深层地下水)则是接受远在上游的山区入渗补给,其循环期在千年甚至万年以上。不管是潜水还是承压水,每年的补给量都是有限的。只要机井抽出的水量大于地下水的补给量,就叫超采地下水,井的水位就会不断下降,尤其是承压水,一旦下降再恢复则是十分困难的。按照可持续开发模式,大型喷灌机的工程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按照可持续发展、高效利用、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合理进行水资源平衡、土地规划及环境评估;必须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有计划的用水管理,以供定需,总量控制。在大型喷灌机的使用过程中,严禁过多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而目前我县的366个喷灌圈,既没有进行简单的水资源需求平衡分析,更没有对环境的评估分析。这种不科学的开发建设模式极可能破坏水资源平衡,甚至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强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管,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尽快制定出台《多伦县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办法》。

(三)做好耕地开发使用的监管工作。要严格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喷灌圈实施有计划的轮作倒茬,坚决杜绝掠夺式开发耕地行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做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作。继续加大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作力度,逐步实现全县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的全覆盖。

(五)做好城镇居民供水工作。保证生活用水是一个城市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随着中心城市建设的逐步铺开,我县人口将会有新的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量都将逐步增加。但从目前来看,现有城镇人口的生活用水都无法保证,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城区居民供水工作。

(六)做好城镇排水、排污设施建设工作。加大力度完善城镇排水、排污管网建设,使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及时得到处理,进一步提高排水、排污能力,减少污水对河流的污染,提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七)做好工农业用水规划工作。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的不断加快,工农业用水量还将大幅增加,因此,一定要按照海委批复的要求,合理安排好工农业用水指标,确保工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对重点企业取用水的监督和管理。要按要求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确保按要求取水用水。要做好企业水污染状况的监测,在大力节约用水的基础上,确保达标排放,严禁工业污水污染河流、污染地下水现象。

(九)做好矿山开采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严格执行矿山开采审批程序,监督矿山企业按要求做好生态恢复等工作。

九、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重新勘测全县水资源分布状况及水资源总量。积极争取资金,对全县水资源分布状况及水资源总量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勘测,掌握详细、准确的数据,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严格实施用水许可审批制度。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农业生产 用水,都要制定严格的许可审批制度,没有相关审批手续,一律不得随意取水。

(三)制定出台水资源有偿使用政策。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水资源有偿使用政策或办法。对工农业及其他社会生产用水一律实施有偿使用制度。

(四)制定出台水源地保护政策。对县内流域、湿地进行重新勘查和统计,在掌握详细数据的基础上,对沿河流域和湿地周边划定保护范围,严禁以任何形式征用、占用湿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处罚标准。

(五)要研究制定耕地保护政策。要限制喷灌圈发展,原则上不再新上喷灌圈,尤其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要严格限制新上喷灌设施。要重点对全县喷灌圈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严禁超量、超标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造成耕地和水源污染;要加大对农民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逐步让农民自己成为现有喷灌圈开发建设的主体;要认真研究和落实喷灌圈内12%耕地用于防护林建设问题,确保防护林起到应有的防风、涵养水源作用,同时,要加强耕地保护监督工作,严格按要求进行倒茬轮作,防止造成耕地沙化和土壤流失。

(六)严格执行城镇水源保护制度。对城区居民水源井进行一次细致的安全大检查,对于影响水源安全的建筑或设施,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迁移或拆除,在保护范围内,严禁规划建设任何新的建筑,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七)实施水污染定期监测制度。统筹全县水资源监测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监测点,重点对存在污染隐患的河流、水源地等进行定期监测,对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并及时向社会监测结果,确保水质安全。

(八)要及早解决城镇居民供水问题。加快实施饮水工程,节约利用地下水资源。要想尽一切办法,全力推进施工进度,及时解决好城区居民供水不足问题,切实保证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足量供应。

(九)严禁破坏生态植被行为。严禁开荒、滥采滥挖等破坏生态植被和影响涵养水源行为,对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要严格按要求进行治理。要循环利用矿山企业抽取的地下水,避免水资源浪费。对随意滥采滥挖造成植被破坏的矿山企业,在责令恢复植被的同时,要进行严厉的处罚。

篇9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天津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环境问题也随之集中表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天津在文明生态村基础设施“六化”、公共服务设施“六个一”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但与中央对天津的定位要求、与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改善。为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天津建设新型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是农业资源、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达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改善自身发展与周边的环境保护,积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好,塑造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和农村生态良好”。

“生态是生存之基,文明是发展之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载体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村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逐步走上文明发展道路[1]。实践证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影响着其所在的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因此,必须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2]。

2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2.1 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早在1995年,天津市农委、天津市环保局和天津市农林局就开展了四郊五县的生态村建设工程,建成市级生态村7个,局级生态村11个,呈现文明生态村雏形[3]。自2005年,天津市政府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从2007年起,平均每年对全市100个行政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10年底,天津7个区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5个乡镇(11个国家级,4个市级)建成环境优美乡镇[4],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文明生态村已建成1 023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三分之一[5]。津郊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有力地改善和提升了所在地农民居住环境水平。

2.2 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农村“三区联动”带动下,天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协调健康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农村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文明产业体系逐渐兴起。农业逐步从以传统种养业向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转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农业从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向生态服务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6-7]。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例,天津已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旅游特色村(点)160个,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家[8],让人们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崇尚节约、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走上了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环境改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2.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天津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2008―2010年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共建成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5座,完成农业节水灌溉工程2万hm2[9],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87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75%。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乡镇比例约为40%,行政村比例约为21.1%;实施了蓟县沼气与秸秆气混合集中供热示范工程、静海1 200 m3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1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示范镇和中心镇比例为41.5%,乡镇比例约为24.3%,行政村比例约为21.1%。环外31条(段)农业骨干河道进行治理,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与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问题[3],一批惠民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2.4 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天津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通过新闻报道、专题宣传片制作、环保电子屏展示、大型宣传组织等措施,对“乡村生态文明”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如,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天津电视台2012年6月份主办了天津“美丽乡村”大型电视评选活动,目前选出的十大“天津美丽乡村”和23个“天津特色乡村”,全景展现了新农村在产业、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色。此外,天津市政府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组织大型环保宣传、公益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经济发展好,农民收入高,村庄环境美,生态条件优,文化引领强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渐融入农村生活。

3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3.1 农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资源与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津资源环境压力不容乐观。天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年末实有常用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42.61万hm2减少到2011年的39.65万hm2,减少了7%;2011年天津市水资源总量为15.4亿m3,人均水资源116 m3,仅为中国人均水资源平均水平的1/15[11-12],水资源严重短缺。基本生态用水严重短不足,全市生态用水量为1.22亿m3,缺口量达6亿m3左右[13],受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由14.87%下降到11.05%,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10]。受资金、技术和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农村地区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仍然较低[14]。

3.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环境综合整治尚未全面展开

天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天津78个示范型和26个标准型文明生态村的调研”表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未来村民最希望改善和投入的公共产品[15]。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天津市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距国家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全市开展污水处理的畜禽养殖场(小区)仅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43%,处理率仅为18%,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设施农业大部分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04.9,0.585 kg・hm-2,平均利用率仅30%~40%[9],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农村村舍建设不合理,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

3.3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生态责任意识不强

近年来,天津虽然广泛开展了生态环保宣传和实践教育活动,但覆盖范围明显不足,尚不能满足生态市建设要求。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在发展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传播载体相对较少,环保教育未能跟上,导致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文明知识。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有限,致使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造成了一些先进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一些先进管理理念无法贯彻执行[16]。

3.4 生态法治体制不健全,村镇生态环保政策不完善

截至目前,天津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天津市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导则》、《天津市重点生态林管护暂行管理办法》、《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制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但一些对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还缺乏法律依据。针对生态安全预防性的法律仍然较缺乏,部分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关的鼓励、引导和惩罚措施。另外,人员、环保检测设备和经费不足及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推动机制与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区县生态建设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4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选择

4.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政府要加大开设固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合理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定期组织机关干部、社会团体和城乡居民代表到环保先进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推广作用。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重视环保、热心环保、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成立环保组织民间社团和建立环保公众参与网站,开办环保活动,让城乡居民主动参与,宣传日常生态理念和行为。改善环境宣传教育条件,建立生态环境教育馆,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树立生态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多层面、广范围的宣传教育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全民共同参与的环保宣传大格局,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4.2 生态文明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天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对村庄进行规划指导与建设,加强对百姓集中式的管理,不断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以改善整体的农村生活条件及环境面貌。尽快研究制定现代农业和示范小城镇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和技术规范,促进农业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规划重点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目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目标,科学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4.3 生态文明产业发展

以“现代、都市、生态、文明”为主体内容,以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在农业重点发展区,以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业旅游与游憩服务”为特色,完成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型[17]。大力发展绿色畜禽养殖,按照基地化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18]。在农业生态修复区,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治理,推行农业安全生产方式,严格监督控制农业污染。在农业多功能综合发展区,加快推动以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使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基础。

4.4 生态文明投入保障

采取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方式,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9-20]。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及环保应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好、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及福利事业场所设施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资,特别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身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努力打造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4.5 生态文明示范带动

坚持和把握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加快建设文明生态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利用广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美丽乡村宣传教育引导、主题活动培育、节日活动展示等,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与培育文明风尚密切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树典型,充分发掘各村镇的特色和内涵,发展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亮点[21-24]。

4.6 生态文明政策法规

首先,加强落实国家及地方各项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标准和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基础政策建设;出台相关条例,如《天津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结合天津农村环境污染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补充和完善相关法规,如《天津市生态补偿条例》、《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其次,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税,开征以化肥税、农药税为主的环境税;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绿色信贷政策向农村和农业领域倾斜,运用利率优惠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农村污水及垃圾设施建设的技术项目和具有高附加值、污染程度小的工业企业[25];再次,建立有效的绿色征集考核评估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良好的薪酬及晋升制度相结合,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制和制度,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林顺坤,欧阳志云,等.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态文明评价课题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天津农业环保信息.天津市生态村建设[EB/OL].(1999-01-01)..

[6]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2-11-02)..

[10]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2-10-15)..

[14] 马永芬.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J].山西农业科学,2010(12): 47-49.

[15] 毕宏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愿望和诉求调查报告-以天津市文明生态村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8(6):55-59.

[16] 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09-212.

[17] 杜瑞芬,苗红英,福忠,等.依靠区域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产业化模式,走可持续绿色食品发展道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 (3): 7-8.

[18] 张丽娟.推进健康养殖 发展生态畜牧[J].山西农业科学,2011(7): 772-774.

[19] 张慕,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 孟志兴,孟会生, 王广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经济效应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 2012(6):682-685.

[21] 天津日报.天津投资20多亿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915个[EB/OL].(2011-04-21). http:///web/yqjjw/2011-04/21/content_22578494.htm.

[22] 杜艳,刘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 1-2.

[23] 陈明.转型视角下一个生态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面貌――上海市第一生态村前卫村调研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91-94,98.

篇10

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镇、**镇、**镇、**镇、**乡、**乡、**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一)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根据省、龙岩市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的规划部署和要求,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市创建省级生态市实施方案》,由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同时结合五项竞赛内容制定下达《20**年**市生态建设考评办法》。2010年来,我市**、**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岭兜村、****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年,我市完成了**、**镇等10个乡镇、**村等38个行政村省级生态镇、生态村的申报创建工作,20**年1月通过省环保厅现场考核验收,同时,我市**镇、**村申报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也通过现场验收。另外,我市80%的乡镇均已在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对照省级生态市建设指标的6项基本条件,我市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市创建要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矿山环境破坏的现象有所改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初见成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一定进展。**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9:31:46.1调整为2010年的14.7:41:44.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制造业、非资源型工业比重有一定提高。

(三)继续推进**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整治项目建设,**江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经过各整治项目责任部门及有关乡镇、企业的齐心协力,我市20**年度**江10个整治项目基本得到有效落实,开展了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金鑫硫酸化工废渣及废水综合治理、海漂垃圾整治等一批整治项目建设。抓好城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对新安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及植被恢复进行每周巡查,未再发现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设立排污口,同时,加大城区2个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投入400余万元完成了**镇上界村、**镇生活污水湿地生物治理工程建设,并着手编制第二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和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

(四)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五期间造林28万亩,完成非规划林地造林2万余亩;建设速生产林16万亩、丰产竹林10万亩;去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85万亩,造林绿化面积创历年之最,目标完成率达109.3%;实施竹业重点村工程,累计完成集约经营面积5万余亩,新建灌溉水池完成232个,蓄水容量近万立方米,全市竹林面积增至38万亩。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04.1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7%,完成**江流域绿化规划,建设流域绿化示范片783亩。建立了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5.9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56%。

(五)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项目13项,完成了福祉阁公园、东山公园、江滨公园、工业路、东环路、城区主干道绿化,完成投资8600万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从17.8万m2增加到45万m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从35.3%提高到40.1%,绿化率从31.2%提高到3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0.3m2提高到13.6m2,促进了城市园林生态化,使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增强了园林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今年以来,开展了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从推进城市环境卫生入手,重点解决城市脏、乱、差现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适度改造老城区,重点抓好了华龙广场二期、汽贸城、体育中心、星级酒店及配套商住小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新城区建设,构建一江、两岸、三区、四站的城市格局,重点实施城北新区、西园新区、南学堂小区,推进大型商贸、城市综合体等板块建设。

(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和**、***、**北寮、**香寮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和**――**片区列入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创建了**镇全国环境生态镇、**镇省级环境生态镇以及**村、岭兜村省级生态村。截至目前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通过省级验收乡镇14个,占**市乡镇100%,村庄160个,占全市村庄86%,建成**、新桥、**、**、**、**等6个乡镇垃圾填埋,建成西园、**、**、官田、**、**、**、灵地、吾祠等9个乡镇垃圾焚烧炉,各乡镇购置了垃圾车,全市大部分都配备了保洁员,初步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七)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一定成效。2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8万亩,总投资约6000万元,至2010年末,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7%,通过修建拦沙坝、护岸护坡、截排水沟等蓄水保土设施,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对强度水土流失区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或者开辟成梯田,进行开发性治理等方法,草牧沼果或草牧沼菜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等高草灌带陡坡一锄法等草灌乔结合模式,探索出一套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土壤透水性和保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水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江(**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江,**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三)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四)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2010年**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五)流域水力资源过度开发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

(六)阔叶林锐减,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八)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围绕打造闽西对接闽南的桥头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工贸城市目标,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全市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镇指标要求,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县(市)目标,把**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宜居宜业生态工贸城市。

(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把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事项以人大决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全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保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市域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实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依法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评预审。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一严格产业准入。要制定产业发展导向,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目录,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较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凡列入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得办理新建、扩建的相关手续,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停产的发展产业和项目,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检查、督促其按相应规定执行。二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利用**市区位优势,促进轻纺、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农林产品加工和建材化工等主导工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目前,要着力推进水泥产业的深加工发展,水泥企业不能只生产熟料等初级产品,而是要在生产水泥成品的基础上,向下游的制造水泥枕木、预制板等方向拓展。同时,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产生态链的形成。三调整产业布局。要强化各类工业区块的功能整合,明确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应抓紧推进东坑口化工小区优二进三,做好规划搬迁工作,并在搬迁中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产业集聚模式,明确各片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应重点督促金大鑫钢铁企业下游高附加值产业的落地,打造百亿产业园;对物流、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站在未来和整体的高度加以考虑,宁缺勿滥,以构建大物流为目标,通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做强闽西南现代物流业。

(三)抓好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

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针对我市规划区砖瓦行业较多,尽快制订我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配套相关优惠政策。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尽快启动红狮水泥两条生产线烟气脱硝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加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确保增产不增污,通过清洁生产,发展节能、降耗、节水、节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循环型经济。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保证可持续利用

一要加强水源地水污染源治理,实行严格分级管理,保护水源。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展影响水源保护的一切活动,禁止新建工业企业项目,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二要完善**江流域监管机制,坚持流域统筹、疏堵结合,建立分区控制、联动治理、上下游联合交叉执法、全面控源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强执法监管和监测监控,探索完善分段管理、分段负责制,将各项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落到实处,构建流域上下游水质水量综合监管系统,加快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加强跨区、跨部门水质信息沟通,构建上下游的水环境综合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水量水质综合调度,提高水污染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当前,特别是加强对湖库甲藻监测工作,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措施,防止藻类异常大量繁殖现象的发生。三要强化水生态保护,提升重点区位的森林、湿地生态功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污染严重河流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水电站库区垃圾清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制度,关闭并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流域生态修复功能的小型水电站,提升流域自然净化功能。

(五)强化监管措施,治理养殖污染

几年来的养殖污染治理实践证明,以离河流远近来划分禁养区、限养区,简单地把养猪场往山上搬,并不能解决养猪污染问题,反而会使污染往支流、山涧甚至水源地蔓延。要根据区域环境容量、流域水质现状、山林植被吸纳能力来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场。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采取封闭型生态养殖产业链,目前要重点推广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干清粪减排措施,扶持发展以猪粪为原料的有机肥厂,要鼓励试行养治分离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组织养猪户成立养猪合作社或养猪协会,由养猪协会征收养猪污染集中治理费,委托有机肥厂或专业化的公司集中收集和处理猪粪尿。要禁养与治理并举,奖励与处罚并用,对在禁养区、禁建区违规新建的养猪场要坚决予以强制拆除;对没有环保设施的违规养殖户和超标排放的养猪场要依法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对治污措施落实好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的规模化养猪场,政府要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以政策引导农户走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六)抓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一要严格矿山开发建设准入条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依法审批备案,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检查巡查,共同指导矿山企业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督促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二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范围和复垦指标,由采矿权人负责保护和治理;对无法落实业主的废弃矿山,根据属地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坚决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依法查处非法采矿,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当前要重点打击稀土的非法开采活动。

(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

一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停止炼山造林、停止毁林造茶园、停止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及大面积单一竹林。三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落实防治措施,加快林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林,严格控制以消耗阔叶林木材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从源头上抓好严控落实,加大对锯台、滥砍乱伐和非法运输木材锯屑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做好食用菌种植户的转产工作,鼓励其开展竹业、烟叶、金银花、熏衣草、蔬菜等种植,建议提高烟农生产补助,烟叶税返回烟农鼓励发展,增加收入。四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可采取逆向倒查机制,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蚂蚁搬家式偷盗林木、滥挖树头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大力提高林木蓄积量,恢复和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和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提高并多方筹集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

(八)建设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坚持适居性、特色性的原则,遵循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建设生态型江滨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管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坡道路交通、停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改造完善城市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提高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与餐饮废气的治理,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对娱乐场所、建筑施工、车辆等的噪声污染管理;加快完善垃圾池(场),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垃圾运输车、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打造专治优美人居环境。

(九)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扎实推进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沟道两侧、村道里弄的垃圾,加快完善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五改(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要通过建立一批沼气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净化美化村庄环境,同时,建议有偿回收农药使用完后的残留袋、瓶,以防止二次污染。二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对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山区、深山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以及配合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移民的群众,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引导农民下山,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集聚。三要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推广以电代薪,增加电力、液化气、优质煤的供应以减少对薪柴的信赖,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

一要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是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和优先群体包括决策者群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等。二要借助现有的教育途径,广泛深入地普及生态知识,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政府互联网、宣传标语和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征集一些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与广告语。三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树立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

(十一)完善环境安全预测、预报及预警系统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包括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敏感地区建立固定观测点,长期跟踪生态质量变动状况。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和重大环境安全的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对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提高重大环境安全的快速反应能力,减轻各种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加快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一个能为环境、消防、公安等各级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以及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提高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的能力。

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二)

1 基本概况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km2,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3个地带。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90亿亩,森林覆盖率49%。呼伦贝尔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该市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 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

2 主要环境问题及分析

2.1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呼伦贝尔市自开发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明显表现在土地沙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全市土壤侵蚀面积达632万hm2,其中强度侵蚀面积近615万hm2。坡耕地中有水土流失现象的1 417万hm2,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近617万hm2。侵蚀强度在三级以上,急需治理的耕地面积达3 418万hm2。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层活化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林地面积减少,生态屏障作用大大减弱,蓄水防洪能力降低,,许多河流水量已明显减少。

2.1.1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大草原正在遭受到严重的沙化侵袭,生态状况正呈严重恶化之势。据最新监测显示,呼伦贝尔市沙化土地面积131万hm2,同时,还有近111万hm2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而且每年扩展的沙化土地呈增长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3条不规则分布的大沙带,面积达88万hm2,其中流动沙地4万hm2、半固定沙地6万hm2,另外还有近300万hm2的潜在沙化区域。

沙化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吞噬草场;二是严重危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三是给铁路、公路的安全运营带来重大隐患;四是沙尘天气逐渐增多,沙尘暴频发;五是降低草原蓄水保土功能,湿地萎缩。

2.1.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草原有4处较大湿地,即呼伦湖湿地、辉河湿地、莫尔格勒河湿地和二卡湿地,以上湿地被称为呼伦贝尔草原之肾,滋润草原,调节着草原气候,增加降水量,遏止草原荒漠化,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湿地的消失有自然变迁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过度放牧,很多湿地实际载畜量为理论载畜量的数倍,草地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湿地面积急剧缩小、湿地的缩减和破坏,使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丧失。位于大草原腹部的4大湿地由于近些年干旱,海拉尔河水量小,而且干旱周期正在加长,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丰水周期远不能恢复枯水周期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这也是致使湿地萎缩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水环境污染问题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m3,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总量14.6亿m3。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储量很丰富,但废水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活污水入河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地表水主要城镇下游河段污染形势严峻。在枯水期地表水环境容量很小,大量城镇污水的排入将造成枯水期水质超标。针对呼伦贝尔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仍将是造纸行业,占全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70%和90%。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形势十分严峻,废水排放量、COD、氨氮排放量都急剧增加。而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预计都有所。

2.3 工业大气污染趋于严重

呼伦贝尔市的煤炭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总和的1.8倍。呼伦贝尔市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将促进电力行业高速发展,但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大气污染为主,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未来城市生活大气污染物排量增加并不明显,而工业耗煤量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工业污染源仍然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排放源。

2.4 固体废物逐年增加

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将迅速增加。预计,粉煤灰、煤矸石的产生量将分别达到1 153万t和203万t,分别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的79%和14%,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不断增加,垃圾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集中供热、燃气的普及和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使人均产生垃圾量逐步下降。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呈数倍增加,因此重点应放在工业固废处理工作上。

3 解决对策

3.1 重点开展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根据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沙化情况及趋势,对于退化、沙化草原,要近早实施围封禁牧、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和退牧还草等,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不能错过演替初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草原保护和恢复;对于沙化土地,要采取封禁保护、林草植被建设等措施,加紧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遏制沙化扩展;对于沙化十分严重,生态状况极端恶劣地区,要适度实施生态移民,促进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 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逐渐减少与草地的沙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河流和湖泊周边的湿地恢复比较简单,主要是引水入湿地,保持湿地的水生环境;对于草地中部的湿地,可以通过建设引、调水工程措施恢复治理湿地,有效恢复湿地周边生态环境。此外,草地沙化和湿地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草地生理性缺水,因此应提倡发展节水产业,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用于保障草原生态用水的需要。

3.2 有重点地治理水环境问题

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废水回用率。对于扩、改建项目的污染物增量应在原有的项目中消化。对重点水污染源实行自动在线监控。有重点有计划的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考虑中水回用工程及污水东储夏排工程,保证全年河流水质达标。 还要积极实施污水资源化,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有限的水资源与用水量日增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充分认识污水的价值,净化后的污水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并积极加大科技投入,以保障净化后的污水的水质。

3.3 严格控制工业大气污染

煤炭行业造成的大气污染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电力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淘汰目录,逐步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机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先考虑清洁生产工艺,使烟尘和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3.4 推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