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文创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文化文创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城市的发展与品质的提升关系非常密切,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又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与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浓烈的民族气息与生活氛围是展品的灵魂所在。如何让观赏者身临其境,感受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被展品传达的人文风俗所感动是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以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方案为例,从立意构思、表达技巧、展示创新等几个方面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
1、项目概况
铁岭凡河新城,位于铁岭老城区和沈北新区之间,北距老城11公里,南距沈北新区14公里,规划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建设目标:到2020年新城建成,总人口将达30万人,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基地位于凡河新城中心位置,地势平坦,西临凡河,东临主要道路祁连山路,周边规划严整,无高层建筑,建筑风格统一。
2、立意
(1)考虑博物馆建筑的文化属性及其与城市的关系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城市的发展与品质的提升关系非常密切,在建筑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基地周边的状况,更要分析城市的地理、气候、人文历史。“建筑本体的创作更需要从城市场所营造的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博物馆建筑的文化属性,寻找城市的肌理,把博物馆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2)立意的生成
“建筑形态对城市肌理或景观构成、周围环境而言并非偶然存在,而具有深思熟虑的的逻辑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历史,承袭传统村落肌理,营造传统院落空间。
3、构思
“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立方体都是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明确地反映了这些形状的优越性,这些形状对我们是鲜明的、实在的、毫不含糊的,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形式是美的,而且是最完美的形式。”――勒・柯布西耶。在设计过程中以立方体为基本形体,通过大小不同的立方体之间有序的组合与穿插实现立意,形成具有城市肌理的建筑形体。网格法不仅利于设计施工,还会使复杂的建筑形体富有韵律,使形体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1)中式院落的组合与变异
本项目面积为5万平方米,体量巨大。在构思过程中,吸取东北传统村落的肌理,将连续的大体量打碎,以8米为模数,分隔成尺度适中的多个体块,以几种尺寸的长方体为基本单元,围合成院落,这些院落具有中国传统院落的尺度与氛围,同时应用现代手法对每个院落进行虚与实的二次分割,使院落之间略有不同,并加强院落之间的联系。
(2)建筑体块的穿插与叠加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使建筑体量灵活多变,对一层平面与二层平面的局部进行错位,整合部分网格单元,是建筑体块穿插与叠加,形成部分出挑与退台,避免建筑形体过于严整。
(3)室内外空间的分隔与流通
室内外空间不应区分的过于严格,而应该相互联系流通,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使其相融。针对博物馆类建筑,其部分展厅的封闭性会使参观者产生较压抑的情绪。在设计过程中,展厅与展厅之间应用通透的玻璃连廊过度室内外空间,并运用景观方面的处理手法,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流通。使室内与大小院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4、表达技巧
(1)庭院空间序列的形成
庭院空间的处理应有主有次,各个庭院大小有别,功能不同,并通过合理组织形成序列,方便可达。在平面设计中形成沿中轴线对称的一主两次三个空间序列,九个院落空间。由主入口中庭――水景内庭院――次入口庭院组成的主要空间序列,两侧是以绿色景观为主的次要空间序列,由两条长廊联系各个庭院与功能空间,不同的空间艺术处理手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动静结合、开合多变并具有流动性,通过构筑物、绿化等对空间进行二次分割。为各种活动提供支持,参观者可以在此休息聊天、欣赏庭院内的景色,还可以进行临时展览或搭建临时舞台。
(2)立面风格与材料选择
建筑立面力求通过现代的构图手法体现传统韵味,延续平面设计中采用的网格法,通过网格的错位与叠加丰富立面形象,产生光影变化。用相近的手法进行平、立面设计使建筑形态更为统一,更有利于立意的表达。立面的设计应考虑地方特色与气候条件,从传统民居中提取色彩,选用青砖的黑色与灰色,原木的黄色。建筑立面选材实体部分以清水混凝土为主,红色墙面为辅,虚体量采用黑色工字钢与透明度较高的玻璃。强调材质的性格、色彩的对比。
(3)室内设计体现展示主题
文化建筑的氛围营造在主入口门厅的室内设计中尤为重要,根据博物馆的规模,设计中应体现文化氛围与气势,通过四根高大的石柱支撑中庭的天窗,规整的方形构图体现中式庭院的韵味,中庭上空以抽象的红灯笼作为装饰,临时展场沿轴线布置鼓阵,用强烈的红色调来传达非物质遗产的民族性。
5、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式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常规的展示方式方便管理,有利于展品的保护与维修,但显得过于沉闷,容易引起观赏者的疲劳。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浓烈的民族气息与生活氛围是展品的灵魂所在。如何让观赏者身临其境,感受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被展品传达的人文风俗所感动是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不同类展品侧重不同的展示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表述类、表演艺术类、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类、传统手工艺类等,不同的展品具有不同的个性,必须抓住特点,侧重最适合的展示方式。(2)同类展品采用多种展示方式。为了使参观者了解展品的各个方面,应该采用多种途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3)场景再现。模拟生活场景,让展品处于最自然、最适合的环境内,再现历史。
下面以三种展品为例来说明上述展示设计手法:民间剪纸最初并不是作为单一的艺术品而存在,它不仅在题材上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具有一定的用途。挂钱通常贴在对联的横批之下;窗花在旧时糊窗纸的映衬下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自制的生活容器上通常都饰有剪纸作品。在展示设计中,应该模拟这些场景与用具,使剪纸展示更为生动,同时还可设置影音室循环播放剪纸发展过程及基本知识的宣传短片,以及民间艺人的剪纸录像。定期在展厅内举办专家讲座,进行现场表演。音乐舞蹈类应以动态展示为主,展厅内设小型舞台,并设观众教学体验区,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感受方式。借鉴音像店的试听方式,参观者可以使用耳机在每台电脑前点播浏览表演录像。同时辅助以表演道具展示和图片资料展示。民间传说与口头表述类以录音展示为主,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并通过绘画、雕塑等手段使其更形象化。还可以设立讲书区,讲述者居中,听众围绕而坐,更具气氛。
6、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常规的建筑平面布局、空间结构、交通流线、立面形象与景观营造,还应考虑文化类建筑的属性、对城市的影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特殊性。对于如何通过建筑手段来展现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T・怀特著. 林敏哲. 林明毅译. 建筑语汇.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 Francis D.K. Ching著. 刘从红译.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天津大学出版社
篇2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品格的养成是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育人的关键,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品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大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自信品格养成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自信品格
学校教育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养成自信品格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受建校时间短,校园文化积淀少的限制,校园文化建设还刚刚起步。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塑造积极、健康、有内涵的校园文化,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发展环境,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自信品格养成的重要保障。
一、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品格
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特色及办学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校园环境建立公众意识,提高文化修养,展现高职院校的独特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品格。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同时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环境文化价值的提升,审美功能的丰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现代文化素养的养成,必然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信品格。笔者所在的学校坐落于儒家文化发源地,该校依托区域优势,传承儒家文化“仁和”精髓,在校园环境规划中,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体现“仁和礼仪敬信”的办学理念。确立10处“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全国文明单位成果展馆、校史馆、工匠馆;完善了“四书六艺园”建设;建设上善亭、燕居亭、乐山亭、乐水亭四个修读点;建成了小树林论坛、榴花园两个休读点,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人文、和谐、智慧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已经由课堂扩展到整个校园,置身于优美和谐校园环境,大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休憩都是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此时的校园环境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更是心理环境。它在熏陶滋养着大学生们的心灵,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同时也促进着其自信品格的提升。
二、灵活多样的校园活动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品格的养成
校园活动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形成的源泉和基础,同时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品格养成、发展的有效载体。校园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社团,依托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文化育人、德育载体的功能,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打造展现自我、提升自我自信品格的平台。学生社团活动立足校内,兼顾校外,坚持课余,融合各方面知识于一体,知、能、智、德交融,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想、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重点方向,自主支配活动时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灵活的活动方式的学生社团,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大舞台。笔者所在学校,以传统“六艺”为依托,按照“社团全覆盖,人人有才艺”的思路,融合经典儒家文化、融通现代产业文化、融入地域非遗文化,打造济职“社团通”第二课堂网络平台;建设儒家文化融合的“新六艺”社团:礼行天下礼仪队,天籁之音合唱队、叩响青春排球队、心灵之约社、水墨丹青书画社、舞动天下协会;非遗文化融入的“特六艺”社团:龙腾狮舞社,非遗传习社,茶韵品味社,乾坤太极社,《论语》研习社,经典诵读社,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文化融通的“特六艺”社团:清风车影社,霓裳羽衣社,机电创新协会,精打细算理财社,爱眼协会,网罗时代社,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打下基础,促进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品格的养成,同时也为构建和谐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做出了一份贡献。
三、自尊自信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信品格
学生自信品格养成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各类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都渗透着自信品格的教育要求,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教师的爱生敬业的献身精神和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以及各学科知识发现的旅程,都能很好地渗透有自信品格的精神。从教育实践来看,养成自信品格不是任何一门科目的教学目标,不可能设置独立的课程,只有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认知自信的重要性,才能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目标中,才能在既有的教育内容中挖掘出有利于个性品质养成的要素。自觉、自信的教师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养成环境的缔造者,自信的教师也是学生自信的榜样。因此,要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信品格,首先要培养教育大学生的教师,加强师资自身的综合素养,将教师塑造成一个拥有良好自信品格的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导者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教师,作为被教育者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受体和主体。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反观我们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组成比较复杂,相当一部分新任教师未经过企业锻炼和实践训练,不具备师范素养和教学技艺就承担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高职教育教学。高职教育教学的现实压力,以及高职教师整体素质的短板很容易使高职教师产生职业挫败感,无心安于教育教学。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经济压力,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专注力、投入量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对高职教师的后续培养措施,缓解年轻教师的职业焦虑感和职业倦怠感,保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当前,山东省已全面启动高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素质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国家、省、学校三级培训。由此看来,借助于省级师资培训平台,高职院校自身也要根据办学实际和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发展规划,为高职教师群体搭建教学科研的平台,创造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
四、小结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品格的养成,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