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小英(1976- ),女,广西宁明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30-02

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是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密切结合的、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一级考试内容是高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专业后续课程、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问题。考试大纲是由广西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指导委员会拟定,考试对象为广西普通高校(包括本科、专科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目的在于检查考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的把握能力,为评价考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后续课程提供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本文就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广西普通高校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及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作探讨。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

1.领导重视,规范化教学。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标指标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必须达70%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广西考区)才能毕业,这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大学教育重要地位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各高校领导充分重视教学。各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纳入其中,不但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同时也不断扩大师资队伍,改善计算机机房软硬件环境,确保满足正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考试要求,规范了教学。

2.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标准之一,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更加注重教学效果,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将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研讨及改革加入创新工作中。

3.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广西所有高校都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大学生准毕业的条件。而计算机等级考试既考笔试(理论考试),又考机试(上机操作),共有7个模块,内容和分值比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笔试21%),操作系统及应用(笔试21%,机试15%),字表处理软件(笔试21%,机试45%),计算机网络基础(笔试21%,机试20%),数据库技术基础(笔试16%,机试20%),多媒体技术基础(笔试16%,机试20%),信息获取与(笔试16%,机试20%)。其中,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4是必考;模块5、模块6、模块7是选考,考生只选一个模块来作答即可,考生只有笔试、机试都及格才能拿到毕业证。因此要求学生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消极影响

1.应试教育的产生。有些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标准之一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甚至把它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导致有些教师只为了追求通过率,而没有顾及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把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面较窄,仅掌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些相关内容,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演变成了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应试教育,改变了学校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初衷。

2.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较死板。非计算机专业一级考试是评价考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依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后续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紧密结合,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好坏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的题库是不能根据各个学校的水平层次及专业特点来建设的,题库的深度、难度及考试内容不能区别设置,因而计算机等级考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掌握能力。从历年考试真题来看,理论考试的每个模块题型变化不大,学生基本不用太多的思考,考试一周前针对最近3年的考试真题进行强化练习就基本可以考过60分;上机操作也不用做太多的练习,只要把最近一年的考试真题做完,再做4~5套练习就可以考过60分。这导致教师追求过级率、学生不想做太多的练习、不愿深入学习的局面。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所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 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也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一、教学现状

如今各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地如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城市从小学开始就已开设计算机课程,这部分学生本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基础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目标将无法实现。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心态相差很大。在理论课课堂上往往能坚持整堂课都全神贯注听讲的学生不多,学生上课时戴耳机、打瞌睡、玩手机、偷偷聊天等情况时有发生。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三)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在教师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有的机房由于没有配备扩音设备,后排的学生仍然是听不清楚,教学效果往往不好。有的机房的电脑本身配置陈旧,维护不到位,故障重重,严重影响教学。

二、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常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我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学生刚人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水平分层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A班、B班),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时,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不断更新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对所有的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必须尽可能组织和鼓励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为教学实践带来丰富具体的案例。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变化很快,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负担较重,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关注教师的业务提高,保证一定的进修时间,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才能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 才有可能将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三)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上机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是难于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室或微房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每个学生。

当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网络的普及应用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是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将邮件地址及部分课件、上机实验内容和素材以及工具软件等信息上传到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校园网下载。学生的作业可直接上传到网上,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教师通过网络收取作业,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在课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资源继续学习,并可进行网上答疑、作业下载、问题讨论等。总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向新的。

【参考文献】

[1]李曼青,朱东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福建电脑,2008.(5).

[2]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

[3]张铁军.计算机教学中情景的设计及运用[J].信息与电脑,2010,(5).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仿真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10-02

Practic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LI Hong-li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X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idea of guided by market demand faced the practical fields. Applying the typical of simulation cases in real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imulation cases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究竟应该如何开设?让高职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一直是高职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和Excel等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不再是零起点。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大部分内容还在重复这些内容,没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造成学习上的重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屑于学。

1.2 学生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信息技术课程不规范,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在同一课堂中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很大的困难。

1.3 与专业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多以软件菜单操作为主线,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实用性差,不适合“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缺少高职教育特色,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1.4 考评方法不理想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通过统考方式进行考评,题型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容易死记硬背,考试结果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因此,如何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建设类高职专业为例,谈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2.1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路,在对建设类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调研分析基础上,我们把建设类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本专业工作领域服务。

2.2 高职与中学计算机教学要相互衔接

目前,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转变仍处于过渡时期,内容上既不能搞一刀切,又要体现出高职与中学的侧重点不同,既不能重复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又要保证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的普高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2.3 提升教学内容

由于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办公软件(offic)高级应用为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意识。

2.4 面向实际应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仿真综合案例制作来实现.仿真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应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办公环境.为学生能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基础,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近。

3 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国家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3.1 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仍安排独立章节,以兼顾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3.2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走访和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最普遍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编辑管理(文字处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各种展示场合下的演讲报告和信息搜索处理及常用软件工具等。为此,从实际应用出发,教学中以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深度应用为主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3 以仿真案例为载体,确定具体教学内容

建设类工作岗位中,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工作实际问题接触最多的是:工程招投标书的编制、工程预决算、工程招投标PPT展示、工程招商和效果图宣传以及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其中一些专业软件如CAD、PhotoShop和预算编程软件单独开设课程学习)。针对行业应用特点,我们改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为“以项目任务驱动”的仿真案例式教学设计,将建筑企事业单位实际案例作为教学任务,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4 课程的实施措施

4.1 针对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为使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如在Excel高级应用模块中,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编制工程量计算表格”;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经常要对构件的受力进行计算,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计算构件的应力”;对于建筑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重点学习宣传单制作和演讲稿制作,而Excel则以基础应用为主。

4.2 合理组织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主体内容、综合作业、创新设计4个部分。其中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课堂教学内容,而基础知识和创新设计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同时“创新设计”由学生自选择专题,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3 改变考评方法

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是关键,我们以认证成绩与大型作业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其中认证成绩是要求学生参加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考试,而大型作业则是学习每个教学案例后学生的作品成果评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可以提升其发展效率。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难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降低。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较低

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较高,但是,一些学生却没有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导致出现整体学生基础能力降低。在职业院校学生新生入学期间,计算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量,难以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无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1]。

2.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观念滞后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观念较为滞后,不能明确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目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掌握不足,一味的重视应试教育,难以与新形势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过于强调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忽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降低。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重要,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无法根据学生的根本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质量降低[2]。

4.教学考核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无法在实际考核的过程中,采取统一命题与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进行考核,不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其发展效率[3]。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改革思路的实际情况,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质量。其次,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完善的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最后,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模块与方案,引进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4]。

2.教学改革措施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学方法改革措施较为重要,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

首先,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采取职业岗位培训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设计实训教学任务、实训教学项目与实训教学实践活动等,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改造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提升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应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与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效率,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简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案例等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再次,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讨论相关知识[5]。最后,考核体系的改革。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讲解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革考核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全过程的考核体系,突出计算机实践技能教学,逐渐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需要教师全面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

首先,要设计具体模块范例。例如:Windows操作教学中,要设计个性化的桌面设置与个人资料管理模块等。对于Word文档排版教学而言,教师需要设计制作电子小报与考试试卷制作模式。其次,课程案例示范。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案例为其演示,例如:课程表教学案例演示、个人简历教学案例演示等,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岗位实践能力,提升其发展效率。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需要对其进行作业考核,全面分析学生的表格制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制作规则与不规则的制作方式,完成各类表格的制作。

4.岗位模拟实践教学

要为学生开展岗位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效率,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体系,提升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质量。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并同课程的操作技能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高效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职学生高素质技能的培养。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模式的现状

1.1 考核模式未突出操作技能考核,不能达到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别于其他传统学科,该课程考核应以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即符合学科的特点,又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说,操作技能是工作的基本能力,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并同具体理论知识相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才可以如鱼得水的实施。

1.2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中一般都采取笔试闭卷,学生的学科结业、升留级、评优、毕业都以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这种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法不适应于发展快、应用性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能力、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际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主动学习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造成很多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差。

1.3 考核内容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像初中、高中教育,考试较少,即使考试,考试也较容易过关,这样有的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老师也没有很好的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达到什么要求,在同一个学校,常出现不同老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有很多学校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最不高,最终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不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模式改革建议

2.1 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相结合,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操作性很强,结合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理论的考核,也要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操的考核。如果简单的进行笔试或简单的进行上机考试,不能达到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必须将二者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看书、记忆就能掌握,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应该实现无纸化考试,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试题库,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由计算机软件评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和适用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软件可以自己编写,也可采用现成的考试软件。考核也能体现学生合作的思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考核也可以是教师提出任务需求,在老师的指导学习下,班级几个学生合作,经过一段时间完成。

2.2 考试形式多样化,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的改革,应当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我们既可以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也可以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考核。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既可以闭卷考核也可以开卷考核,既可以笔试考核也可以口试考核。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考试,还可以操作和口试相结合。计算机基础考试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加大计算机基础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平时在提问、作业、实验课以及科技小组活动,应当适当加分,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出来。

2.3 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考核,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合格,但不会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的实际问题,出现会考试与会做事不相吻合的矛盾。我们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真正起到学习与考核有机结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计算机基础任课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让每个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学生在掌握这部分教学内容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这个项目。

2.4 施行“教考分离”,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操作能力培养,我们并不是可以忽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并同课程的操作技能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因为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能力与知识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和广度。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时,要把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老师既不能忽视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的讲解,又不能放计算机应用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全方位、多层面地传授给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机,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质量。

2.5 步开展以证代考、获证免考、获证加分的考试改革

为了进一步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产教结合,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应逐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证代考、获证免考、获证加分的考试改革,对已经取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可申请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免考,对参加了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对应的技能竞赛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可有一定的加分权,让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证书,对以后的就业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8学时,全部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4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三、小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改革方案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即使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水平亦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标尺,因此,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内容,尤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

本文试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改革方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的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中的问题打下基础。但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新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总课时少、实验课安排不足以及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Www.133229.CoM

(一)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学生生源地和家庭环境不同,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开设过计算机这门课程,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而有些学生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甚至有的新生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对于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起点高低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很难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觉到“吃得饱,消化好”的理想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但课时较少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软件的应用和技巧以及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且广泛,更新速度快,但课时相对太少。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在我们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方式,虽然比“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和学脱节,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以实践学习为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边学边练的要求[2]。

(四)实验上机课时偏少,指导教师不足,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练习,老师负责指导答疑,才能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相反,即使教师讲授得再清楚,学生不多加练习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学校的实验机房明显不足,上机课时偏少,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人员亦 偏少,教师要同时指导几个班的上机实验,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它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始终坚持这一方向,努力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3]。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

针对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若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胃口”,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则应当打破原来以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次教学。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计算机知识的摸底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高层次的学生,略讲基础知识和office的操作,给他们留一些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实践操作题,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上机练习的机会,同时安排老师给予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计算机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网络知识和office操作等知识;而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则要增加一些课时,详细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网络相关知识及office操作,同时也要增加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时,让学生们都能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为学习后继课程及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取和大纲的制定方面不断更新。在授课内容上要求把已经淘汰的内容删去,把新的内容加进来,保证每堂课讲授的内容都充实、有意义。所以,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教材,要体现出层次差别和针对性。我们已经尝试自编教材和实验辅导书、相应的电子辅助教材、电子教案,自制多媒体教学包,建立教学网站等,形成立体化教材,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当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广泛阅读学科材料,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充实、更新教材内容,增加知识信息量,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机房上课,利用网络和“同屏”软件,教师 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做其他事情。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电脑,这样起到了一些强制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该软件让学生参与演示,通过该软件的控制,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随时切换到学生练习的状态,这样可以保证随讲随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双向交互功能,也取得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4]。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要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一定要解决实验上机课时不足、教师指导上机班级多及指导实验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实验上机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主动地去练习和和钻研,发现问题后,教师只要做好指导工作,把方法和经验教给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给学生一些开放机房的时间,通过一些word排版比赛、powerpoint制作比赛和网页制作比赛等,让参加比赛并且成绩好的的同学可以在期末成绩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这样,既加强了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和应用能力。

(五)改革考试制度,全面看待及格率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获得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仅凭学期考试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不科学。为此,可将考核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平时作业、上机考试、参加竞赛、期末考试,其比例设为20%、20%、20%、40%,并提倡课程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可采用通过网络上交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方法,设置开放性问题,包括学习心得体会,实验中发现、使用的一些技巧,学习中的疑点、难点等。教师通过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检测学生的作业水平和作业的真实性。

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重要,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及格率重要。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可以挖掘巨大潜力。

三、改革前后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为了验证改革前后教学模式的不同效果,笔者在所教的两个平行班就同一个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观察法、课后调查法等手段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进行了记录,并采用对比研究法,分析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有效利用率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协同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按照新的教学法施教真正突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在“教”与“学”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往往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2.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新,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实际经验,促进教师参与实践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提高了教学素养和与学生协调沟通的能力。

3.教学资源使用更加有效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资源,在专业机房局域网内搭建各种信息共享的平台,例如,用于各种作业上传下载的ftp服务器、学习过程讨论的bbs服务器和过程性评价动态网站等。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主页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时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方向,更新教学理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

[2] 汪晓璐.浅谈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

篇8

关键词 MOOC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12

Inspiration of MOOC to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Appli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YANG Yongyan

(Sichuan Huaxi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10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OC,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mising to explore computer applications MOOC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vocational,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lended learning both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teacher incentive mechanism of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MOO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re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同时,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各行业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普及,计算机与日常生活、工作的关系日益密切。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已作为大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重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也被纳入高等教育基础必修课之一,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程并通过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高职院校尤为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拘泥于把它仅仅看成是一门学生应该完成的课程。近年来,MOOC的兴起及快速发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给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实践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很多学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大量的实际操作技能。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院校中不仅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尤为强调该门课程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各个高职院校中名称略有不同,所选教材版本也稍有差异,甚至不少学校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自主编制教材,但教学内容主要都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其应用、office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等为主。教学内容囊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一门实践重于理论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周数内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让学生能较好地习得操作技能是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硬件日新月异、软件升级频繁,新软件不断涌现,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亟需讲解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然而,该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的课时被不断压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掌握计算机基本能力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响应企业用人需求,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要求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2 学生学习的特点

高职院校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本科院校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样,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着不一样的学习特点。就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学习基础薄弱。学生进校分数较低,对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对课程中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引导无法很好地得到学生的配合,容易发生知识断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重复原有的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教学进度。(2)学习习惯较差。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一旦脱离了教师的约束,极少有学生能进行主动学习,特别是在40人以上的上机实践课中,教师根本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同学,上网、打游戏者屡禁不止。另外,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而是一味求助教师,极少同学会课下对知识进行巩固和预习。(3)信息素养差异大。由于我国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原因,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甚至同一个省市出来的学生都存在信息素养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例如有些同学高中就接触过VB或者C语言,甚至还参加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还有一些同学仅仅是简单接触过,对计算机了解甚少或者只能玩玩游戏、上上网。面对这样一个水平不均的班级,如何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都是任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2 MOOC的特点、现状及前景

2.1 什么是MOOC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译为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就是世界各大知名院校自愿将自己的优秀视频课程,上传到专门的MOOC平台上供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免费学习。这是一种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且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金钱等限制的新型学习方式。

MOOC作为一种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的E-learning有什么差异呢?MOOC正如其名,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强调参与人数多、受众面广、突破人数的限制,免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在家学习。而E-learning简单的说则为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另外,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MOOC所采用的都是10分钟以内的小视频,学习完视频会要求学习者完成测试题,就像一个随堂测验一样,以此来检查学习者对该视频所讲授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通过才能继续观看下一个视频,多个视频是连续的课程内容。也不同于微课程是专门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重难点。E-learning大多以30分钟以上的视频为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此外,关于教学评价,MOOC平台的开发也具有优越性,它除了系统能做出的量化评分外,还提供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同时,平台还具有记录学生学习曲线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曲线调整教学内容,设计出更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完课程之后,可以参加本门课程的考试,最终可以拿到该课程的学习证书,这是传统的E-learning学习没有实现的。传统网络学习发展到今天,仍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归根结底还是没能有效地解决师生交互问题。MOOC得以推崇也正在于它能有效地进行师生交流,教师会在专门的时间段接受学生提问并解答,学生也可以通过发表话题的方式相互讨论和交流,实现互通有无,教师同样可以参与其中。综上所述,可以说MOOC的兴起是E-learning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升级。

2.2 MOOC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罗大学了一门课程CCK08 (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连接主义和连接的知识),该课程由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George Siemens 和加拿大研究理事会的Stephen Downes设计并引领。这门课程有25名学历生和2000多名来自公众的免费学员,课程内容通过 RSS feeds传递,学习者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参与:Moodle论坛、博客文章、Second Life和实时的在线会议等。同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和加拿大国立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为了响应这门课,他们创造了MOOC这个术语。②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③未来还会有更多名校加入到MOOC的开发中来。2013年,MOOC的浪潮席卷中国,清华大学首先加入edX(201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用于提供免费开放课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于2013年7月签约“MOOC”平台Coursera。

目前,全球最主要的MOOC平台有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的Andrew和Daphne创立)、edX、Futurelearn(英国开放大学联合英国各大知名院校创立)、Udacity(由Sebastian Thrun, David Stavens和Mike Sokolsky联合创建)、iversity(欧洲最具代表性的MOOC平台)、open2study(澳洲最具代表性的MOOC平台)、NovoED(由斯坦福的教授Amin Saberi创建的一个在线提供各大学公开课的平台)、Udemy(土耳其的MOOC平台)、moocs@pku(北京大学的公开课平台)、学堂在线(清华大学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研发的中文在线MOOC平台)、EWANT(中文育网,由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及大所交通大学:包括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及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中文在线MOOC平台)、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和网易公开课联手打造的中国版coursera)。④

以北京大学公开课平台为例,自2013年上线以来,就吸引了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万人选学,让“人人都可以上北大,轻松享受名校课程”不再是梦想。由此可见,MOOC以其优秀的学习模式和优越的学习资源,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

3 MOOC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启示

MOOC在网络上的全面铺开,因其灵活的学习时间,对学习者参与课程不设门槛的学习方式,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推崇。人们可以进入公开的MOOC平台,选择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对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MOOC与传统课程对比如表1所示。

此外,学校教育中学习者还需要承担一定的学费,而MOOC,只要愿意参与学习,通过注册后就可以免费进入学习,真正为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MOOC带给我们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MOOC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开展方式应更加多元。高职院校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另外班级人数多、教学任务重等原因仍旧是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将MOOC引入课堂教学,正好解决了以上的现实瓶颈,又能有效地改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兼顾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律采用平均式教学的状况。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MOOC提供的学生学习轨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使得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成为可能。

2013年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学习”引入中国,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⑤这里所指的网络化学习,就是指借助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再回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开展学习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建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资源主动的、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习得。例如“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之为借鉴。首先,学生在MOOC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它所采用的小步子教学可以允许学生间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学生通过小视频和小测试逐步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学生再回到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围绕一些典型问题展开讨论,创设情境,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探究发现的能力。⑥这样课堂教学时间就相对宽裕,教师可以依据计算机的发展前沿、各专业发展前景有针对性的拓展教学内容,这对内容繁多、技术更新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MOOC的引入,应建立适合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MOOC引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确实是一次鲜活的教学体验,但是这背后需要进行最有效的教学改革作为支撑。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摒弃原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转变观念,自愿去了解MOOC平台给教学带来的有利因素,自主地提高教学水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还会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有效地组织与开展。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MOOC平台上的学习成果需要得到学院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MOOC平台的学习,取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证书,可以相应获得一定学分。另外,本门课程的成绩除传统的期末考试外,还需要结合MOOC平台中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以此来对学生成绩做出最终评定。最后,要更好地开展混合式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MOOC平台上顺利完成学习保驾护航。

MOOC引入高职教育中,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处理好MOOC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才能取长补短,使优势最大化。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能一味跟风,将它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反而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它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借鉴MOOC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更好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将MOOC与传统教育进行融合。总之,MOOC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更好的实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对提出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① 周艳.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

②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http:///wiki/MOOC.2015.3.

③ 什么是MOOC.http:///wenda/detail/4218.2015.3.

④ 当下主要MOOC平台一览.http:///post/608422/.2015.3.

篇9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05-02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1]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2]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3]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4]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六、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实施,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引导,因材施教,不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长斌.学分制下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1,(17):88-91.

\[2\]孙怡,杨露.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9(6):126-129.

篇10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公共性”太强,课程内容往往注重系统性、工具性和全面性,易忽视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和素质化培养,使得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困惑: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还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现在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条件好的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学习有关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但学生运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还有待提高。

第二,如果开设,那么如何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课时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又觉得这门课很简单,难有教学成就感,不愿意做过多的投入。

第三,该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投入很多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和计算机机房,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校很不满意目前的这种状况。因此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教与学方法的探究,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对课程考试考证的改革也有所涉及。本文在全面分析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教学内容的四个阶段,重点结合关键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践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图1总结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工具使用是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的内容,侧重于讲述office的三种工具Word、Excel和 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与步骤,例如如何创建一个文档,简单的文档编辑和保存文档。第二阶段案例操作是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后,目前大学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默认一个基本的事实,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础知识,大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为此,不少高职教师和专门的培训公司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这种学习案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这种案例一般是1到2个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是目前计算机类考证中实操的主要考试内容。

本文认为,大学阶段仅局限于案例教学,还是难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任务驱动阶段的教学内容。这里任务驱动区别于以往相同的提法,本文对任务规定有以下特征:

* 开放性。任务是来源于生活与工作中一个具体实际问题,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只有好与更好,没有以往绝对的对与错。

* 综合性。解决这个任务需要用到第二阶段的多个学习案例中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 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工具本身的使用,而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问题分解与设计、文档编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如图2所示,本文把任务驱动分为四个层次,图中的第1层的设计内容包括报告提纲、作品的形式设计等。例如如何布局,使用何种图案。各种参数设计,例如表格的栏目、颜色值等。重点是任务实施的操作步骤。这个设计的过程既可以手写,也可以是word文档,甚至是用visio所绘的草图。第4层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会操作,还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有了这种锻炼机会,学生就业应聘,上班后与同事沟通交流或者向领导汇报工作的能力就会明显突出。

笔者给出一个典型的任务示例。浙江省某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为市民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该中心提供了20天借车和还车的原始数据。每天平均3万5千条数据,总数据达到70万条。每条数据包括自行车号、借出车站、借车锁桩号、借车时刻、归还车站、还车锁桩号、还车时刻、用车方式、卡类型和借车卡SN。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分析这些原始数据,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供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

这项任务满足上述所说三个特征,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容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完成该项任何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实例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可举一反三,例如可推广到校园食堂服务系统,尽量缩短学生排队用餐时间,提高饭菜服务质量等。

任务完成过程包括设计工作方案,剔除奇异数据。用公式形成基础数据,例如计算每次用车时间。用数据透视功能和专门的数学函数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例如每个车站借还车频次,用车时长分布,每天使用不同借出卡数量,平均每天用一次车的人数,借车和还车高峰等。可用各种特殊的图表展示结果;任务的核心是根据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服务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评价用车时长确定收费时段,如何合理配置各站点,以及该站点的自行车数量。最后用WORD文档形成报告,还要用PPT分享交流结果。

在完成驮拥墓ぷ魅挝袷保有可能需要编程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和繁杂的子任务,那么office中VBA编程就有用武之地。笔者曾经用VBA为深圳福田保税区的一个企业编制仓库租赁费的计算程序,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这个阶段可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可开设选修课来实施教学。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有少部分学校探索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自主在课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同时,学校建设了有丰富教学案例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如图3所示,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了实用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资源库由教师主导建设,学生参与建设。学生通过专门的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例如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从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种学习案例和学习素材,同类任务的优秀作品等,并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课堂导学的主要任务是咨询引导学生掌握使用资源库开展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方式方法和学习任务;还要引导并咨询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持并点评学生作品和成果的汇报会等。教师还承担了资源库动态更新的管理任务。学生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要通过计算机类的技能考证(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或CEAC等)。最后通过作品与汇报相结合的方式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信息素养大赛及微软世界MOS大赛。

本文的网上自主W习与以往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有区别。网络课程是单纯的学习各种案例,以通过技能认证为教学目标,本文的网上自主学习是面向任务,既要学习各种案例,更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模式从内容上比网络课程更具开放性,在难度上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学是两星期一次,每次2学时,这样一个老师平均可带14个班。笔者所在学校每年6千招生规模,半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只需要8名教师。如果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需要5名教师。教师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学习任务的开发上,既要设计完成学习任务要涵盖的技能考证的所有技能点,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近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实训报告、课后作业、调查报告等撰写质量有明显提高。2013年,笔者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微软Office世界大赛海峡两岸对抗赛,获得MOS PPT2007项目的冠军。

在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新技术支持下,教学结构性变革更容易实现,促使人们关注在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那么,把以往大量的教学案例升级为“微课程”,每堂微课程设计成三部分:问题引入、情境说明、案例操作,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更为方便快捷,将会更加巩固和提高计算机课程改革成果。

[基金项目: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道蓄,奚春雁,彭远红.面向问题求解,推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 (1):9.

[2]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1(5):75-78.

[3]傅翠娇,曹庆华.科学素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4(4):26-28.

[4]嵩 天,李凤霞,蔡 强,李仲君,史树敏.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