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基础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策略 内容处理 教育技术

由王永吉、吴春一主编的《经济法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破产法、合同法等。虽然要求为“基础”,但中职学校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点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对教材中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的处理

《经济法基础知识》(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有:重点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为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教师应先熟悉福建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必学和选学内容的重点章节。确定必学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因为本课程一共十四章必学内容就占了十二章。在对必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合同法”、“会计审计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章来学习。在对选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金融法律制度”一章进行重点学习。学生对以上这些重点章内容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见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中之重。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声、图、像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生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电子教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八章合同法第八节违约责任”时,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点制成幻灯片,还要补充更多民事活动中违约的案例,以文、声、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回答复习思考题(有的题目答案在教材中没讲完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重视对教材中“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的利用

在经济法的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一定量的“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的利用。“小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于“链接”知识,要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想一想”的知识,多数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相近概念(或问题)的理解。现就以“第八章合同法的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为例:在本节讲到“自然人”这一知识点时,编者就安排了一个“小资料”(其内容是: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三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旨在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在教师讲解后,对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深刻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委托人”时,编者设计了一个“链接”(其内容是:关于“法人和法人制度”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的相关内容;关于“委托人”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经济行为”。),旨在学生通过这一链接,对“法人和法人制度”、“经济法律关系”、“委托人”、“经济行为”这四个概念有更到位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合同订立的程序的“要约”时,编者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其内容是:想一想两对相关概念的区别:“要约”与“要约邀请”;“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旨在学生通过“想一想”的思考,找出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督控制;质量;要点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讲质量安全是核心所在,工程的质量一方面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必须要控制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保证建筑在投入使用之后的整体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为人们创造安全的生存空间。

1、建筑工程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1.1项目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开发前必须要先对质量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掌握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同时还要对管理文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当企业明确了工程项目开发章程之后,通常情况是不可以随便修改的,如果修改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影响。

1.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工程的核心所在,如果工程没有质量保证也就没有了价值,因此施工和监理企业都必须要严抓质量,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对建筑项目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整修。

1.3制定质量评审制度

质量评审制度一方面是保证经济价值的根本,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核心,因此要制定质量评审制度并严格遵守,以此保障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要把质量评审制度作为指导,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

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2.1方案设计阶段

在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深入分析设计的内容、指标,在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制定出最优的工程设计方案,随后在工程项目中加以实施。

2.2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设计施工图的阶段,首先要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增强人员的责任心,要把人才的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把员工潜在的能力都充分的激发出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其次要聘请专业人员审核工程项目的设计责任书、项目管理措施等文件,依照建筑的要求合理设计施工图纸,以此来保证设计的质量。

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3.1施工单位

建筑工程属于成本较大的工程,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筛选来确定,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管理的效率,监理单位要结合合同中的内容来对工程进行监督。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天气的关注,由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对于不同的气候要开展不同的施工对策,如果天气突然变化还要启动紧急预案,避免经济的损失。

3.2监理单位

在建筑行业发展越来越快的形式之下,工程的监理制度也更加全面与完善,很多大型的工程企业都制定了完善的监理制度,通过大量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监理制度对工程的工期和投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开发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守监理制度中的各项内容,把各项职责真正落到实处,这对保证工程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3施工预防工作

施工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只有通过检查程序才能投入施工;要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以及对质量监控的意识;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节省工程的支出。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交接手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4、建筑工程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竣工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施工企业要进行审核的重要阶段,在竣工验收前检测单位要先进行检测,对项目工程全面负责,检测工作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必须要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事后验收是最后一次可以补救的机会,因此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检查,如果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上报施工企业进行整改。对于工程中的重要位置要画出操作流程图,这样在验收时就能够快捷的找出事故位置及原因,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支出,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是必须要重视起来的,只有这样人民的生命财产才能受到保护,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丰富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安全意识,尽最大的可能增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真正把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发毅.论建筑质量工程的监督控制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176-177.

篇3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施工质量控制;缺陷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07-01

1.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的缺陷

混凝土外观质量通常有以下缺陷:一是混凝土表面出现密集水泡和蜂窝麻面;二是混凝土表面有比较明显的斑纹、层印和层隙;三是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不够,边线杂乱不齐;四是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或收缩性裂缝;五是混凝土的接缝漏浆;六是混凝土表面有空洞、露筋等。

1.2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缺陷产生的原因

原材料选取不正确和施工工艺错乱是混凝土外观质量出现缺陷的主要原因。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主要是因为施工所采用的模板表面粗糙,湿润度过低导致混凝土里面的水分被吸走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现象是因为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的震捣不合理;骨料颗粒大,模板缝隙不严,使得砂浆无法填满空隙。存在层印、层隙的原因是混凝土处理不当导致出现施工缝、收缩缝、温度缝。模板走型或连接处不够紧密牢固会使得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不够。表面裂缝出现的原因是水泥剂量大但水量小。露筋是因为混凝土浇注时保护层的垫块发生位移促使保护层处混凝土出现漏振情况。混凝土标兵出现孔洞的原因主要是钢筋布置过分紧密、混凝土施工时被卡住却没经过再次的充分振捣就继续浇注混凝土以及严重漏浆。

2.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施工的控制要点

2.1原材料控制要点

一是水泥的控制要点。建议选用普通的硅酸盐水泥,能够减少施工硬块的产生;对桥梁同部位的施工时必须选择同厂家、同品牌、同生产批次的水泥,使得桥梁外观色泽一致无差异;选择中、低热水泥的品牌,为降低水泥硬化速度和水化热程度,建议选择中、低热的水泥品牌。

二是粗骨料的控制要点。选择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保证其选配级别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加强对粗骨料的控制和现场监控;石料配备前必须清洗感觉;禁止使用发黑或微绿色的石料,减少色差出现。

三是细骨料的控制要点。中粗砂为细骨料的主要材料,禁止选用细砂作为细骨料,因为细砂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容易离析,因而导致外露的石料发生麻面和色斑等缺陷。注意严格控制细骨料的含泥量。保证细骨料的级配符合施工要求。为保证混凝土外观颜色一致,已选定的施工材料禁止二次更换。

四是外加剂的控制要点。除遇特殊恶劣天气外,桥梁混凝土外部结构的浇筑无需添加外加剂。外加剂的添加必须适量,通常是配置成水溶液后才能添加到混凝土中。

2.2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

一是施工工艺中模板的控制要点。模板与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有直接且重要的关系。首先是模板的刚度必须足够,即使经过多次使用也能维持原状。其次是模板的表面必须保持光滑和洁净,如有锈迹或防腐漆应提前祛除干净。定型钢模是桥梁混凝土、下部结构施工最常用的模板,钢板的厚度、尺寸、规格、表面的平整度以及横纵向的接缝都必须精加工至符合施工要求。模板安装时应保持水平状态。

对细致检查模板及其支撑进符合施工要求后方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二是脱模剂的控制要点。禁止选用有色或有凝固物的脱模剂,以保证混凝土颜色的一致性和平整度,选择质量优良的脱模剂施工,用量不能太多,保证涂抹均匀即可,否则容易导致油厚部位的气泡难以排除,出现油斑。擦油后,应保持模板干净,避免灰尘粘破坏表面的光滑度。

三是浇注和振捣的控制要点。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的产生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密切相关。应该从以下几点加强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必须控制在3分钟以内;混凝土的搅拌必须充分,避免坍落度过小或过大;禁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水泡或水迹。水灰配比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配制,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振捣的程度可以通过目测混凝土不下沉和无气泡时,并能振出一层水泥浆为最佳。通过梅花形的振捣方式能够保证不漏振。

四是混凝土养护的控制要点。混凝土养护对混凝土外观质量同样有重要影响,一旦养护不到位就会到处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或损坏现象。养护通常在完成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开始。养护周期为7天,最初的24小时必须每2小时就养护一次,24小时以后可以每4小时养护一次,同时还要对钢模板洒水降温。在最后拆模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认真和仔细,防止模板划伤混凝土的表面以及损坏构件边角等。

3.桥梁混凝土外观缺陷的处理措施

3.1桥梁混凝土表面破损的处理措施

对桥梁混凝土表面出现的破损进行修补,注意必须保证修补颜色与混凝土表面颜色无差异。具体方法为:通过多次科学实验,按照实际所需的配比,混合白水泥和普通的灰色水泥,把较粗颗粒的细砂剔除干净,然后掺入适量的聚合物,并充分搅拌砂浆,最后利用平滑的石板抹平桥梁混凝土表面。

3.2桥梁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处理措施

桥梁混凝土出现浅层裂缝时,一般的处理措施是涂刷水泥浆或者利用低粘度聚合物封堵,避免水分侵入;而当桥梁混凝土出现较深或较宽的裂缝时,则必须采用压力灌浆技术的处理措施进行修补。

3.3桥梁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匀的处理措施

处理桥梁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的一般处理方式是:利用稀释的酸性溶液对不颜色不均匀部分进行清洗,等到颜色一致后,再用大量清水对表面彻底冲洗干净。在清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涂层处理的方法。

3.4桥梁混凝土表面露筋的处理措施

对桥梁混凝土表面露筋的处理措施应该根据其发生原因以及露筋的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修补的标准时保证保证桥梁混凝土的结构强度不受影响,同时桥梁可以恢复正常使用。具体操作如下:先用锯切槽并划定需处理的范围,然后利用冲击工具彻底清除疏松的混凝土,接着检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是否合格,最后利用压力灌浆技术或者喷射混凝土工艺进行修补。

4.总结

综上所述,桥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对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对如何提高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通过深刻了解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产生缺陷的原因,才能得出混凝土外观资料的控制要点和施工、预防措施,才能通过合理科学的补救措施真正提高桥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提高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为促进我国桥梁事业的高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炜勃,杨磐石,赵勇.城市高架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3):121-124.

[2]谭杰,伍致力,粟奕.浅谈如何提高桥梁墩柱外观质量[J].湖南交通科技,2012,(01):104-106.

篇4

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的临床分析

胡志雄杨帝宽吴保忠刘明建车晓娟肖剑

CLINICAL STUDY OF HOLMIUM LITHOTRIPSY UNDER RESECTOSCOPE COMBINED WITH PROSTATE ENUCLE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COMBINED WITH BLADDER CALCULI

HU Zhixiong, YANG Dikuang, WU Baozhong, et al

【摘要】目的

评价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我科于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患者67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A组行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即通过电切镜电切攀通道置人钬激光光纤行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再行前列腺剜除术),B组经电切镜外鞘置入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后行前列腺剜除术。统计两组病例之间碎石时间、前列腺剜除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粘膜损伤程度及膀胱穿孔、拔除尿管后尿失禁和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A组碎石时间少于B组(p<0.05),而两组间前列腺剜除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粘膜损伤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膀胱穿孔;拔除尿管后均排尿通畅;A组10例和B组11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失禁(p>0.05)。结论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安全有效,不仅缩短手术时间,还可避免输尿管镜的使用。

【关键词】电切镜钬激光碎石膀胱结石前列腺剜除术安全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nd security of holmium lithotripsy under resectoscope combined with prostate enucle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ostate hyperplasia combined with bladder calculi. Methods

67 patients with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bladder calculi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1 to Sept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n=32) and group B (n=35) randomly.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holmium lithotripsy under resectoscope combined with prostate enucleation, and group B was with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 under resectoscope combined with prostate enucleation. The lithotriptic time, enucleating time, decrease of hemoglobin, and injury of bladder mucosa were recorded. The perforation of bladder, incontinence and retention of urine after removing catheter was also counted. Results

The lithotriptic time was shorter in Group A (p<0.05). The differences in enucleating time, decrease of hemoglobin, and injury of bladder mucosa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 Perforation of bladder did not occur in both groups. Acute urinary retention did not happen after removing catheter. 10 cases in group A and 11 cases in group B developed temporary incontinence (p>0.05). ConclusionHolmium lithotripsy under resectoscope combined with prostate enucle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bladder calculi is safe and effective. The operation time can be shortened and even the operation is ureteroscope free.

【Key words】 Resectoscope, Holmium Lithotripsy, Bladder Calculi, Transurethral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 Security

【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Renmin Hospital of Zhaoqing,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26

老年男性患者发生膀胱结石多因下尿路梗阻所致,其中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约10%合并有膀胱结石[1]。泌尿外科医生在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过程中,经常需同时处理膀胱结石。经电切镜外鞘置入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经常被采用,被认为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通过减少更换尿道操作器械次数而降低尿道损伤的风险[2]。我院于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病例67例,由同一术者分别行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或经电切镜外鞘置入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经排除膀胱结石直径>40 mm病例,并经PSA、TRUS、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等相关检查,排除怀疑前列腺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后,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共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病例67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两组间年龄、结石最大径、前列腺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方法2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碎石设备采用美国科医人 80W钬激光,碎石功率40W。直视下置入ICC 300型单极电切镜F26电切镜。

1.2.1钬激光碎石 A组:电切镜操作手柄不安装电切环,留出电切环通道。剪取F5输尿管导管约10cm插入电切环通道,再以输尿管导管为通道,置入钬激光光纤。在电切镜直视下将结石击碎成适当大小碎石,以Ellik联合冲洗法清除结石碎片。B组:拔除电切镜内鞘,外鞘尾端使用自制水封帽封闭。置入输尿管镜,在输尿管镜直视下利用钬激光将结石击碎后经Ellik吸出。

1.2.2前列腺剜除术连接电切装置后,于精阜近端向深部切开达前列腺包膜,在包膜表面钝性剥离,一边剥离一边止血,直至接近膀胱颈,保留5~7点内腺与包膜间纤维索带。再将前列腺内腺顺行电切成小碎片后经Ellik冲洗器吸出。

1.2.3统计指标统计两组病例碎石时间、前列腺剜除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粘膜损伤程度等数据及膀胱穿孔、拔除尿管后尿失禁和尿潴留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符合参数检验的采用t检验,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中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2检验,理论数T<1则采用精确概率检验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组碎石时间少于经电切镜外鞘置入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组(p<0.05),而两组间前列腺剜除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粘膜损伤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膀胱穿孔;拔除尿管后均排尿通畅; A组10例和B组11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失禁,均在2周内恢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目前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开展越来越多,同时开展数台手术时经常会遇到器械不够用、消毒不及时等情况。针对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患者,我科尝试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同时处理膀胱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电切镜操作手柄不安装电切环时,可通过钬激光光纤碎石,而且电切镜相对于输尿管镜视野宽大,术中视野更为清晰[3],能更准确判断结石位置,有利于提高碎石速度。而且使用Ellik冲洗器将碎石吸出后,当存在残留结石时,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病例只需充分充盈膀胱后将外鞘远端靠近结石,在缓慢拔出内鞘时结石即可顺利冲出,即使残留较大结石仍可继续碎石后冲洗。但置入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病例使用同样方式冲洗残留结石时必须反复将自制水封帽取下,延缓了冲洗速度。

虽然电切镜下直接插入钬激光碎石具有更清晰的视野,但并未减少膀胱粘膜的损伤,考虑电切环通道较输尿管镜操作通道宽大,而钬激光光纤较软,在碎石过程中光纤末端的跳动更剧烈,伤及膀胱粘膜的可能性增加。所以有学者建议使用长段F5输尿管导管,将导管连同光纤一起经电切镜的通道插入膀胱,有利于减少光纤的跳动[4]。但钬激光的热损伤深度仅0.5mm左右[5],即使误伤膀胱粘膜也仅表现为伤及粘膜或肌层的小孔,行膀胱造瘘后低压环境下剜除前列腺也很少导致严重后果。由于两组之间膀胱粘膜损伤程度相当,并未导致视野清晰度的改变而影响前列腺剜除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也无明显差异。

刘俊峰等[6]对未合并膀胱结石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前列腺剜除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与我科统计的发生率相当,考虑行前列腺剜除时几乎完全切除内腺,尤其是前列腺尖部切除完全导致尿道外括约肌暂时性关闭不全对尿失禁的发生有更大的影响[7]。所以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并未增加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尽管任何大小的结石及前列腺均可使用钬激光治疗[8],而且膀胱结石中尿酸成分比例远高于上尿路[9],相对容易被击碎,但两种手术方式均在清除膀胱结石后还需处理前列腺增生,总手术时间较长,有双下肢受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笔者不建议将上述手术方式运用于膀胱结石直径>40 mm病例。

通过我科67例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手术的资料分析,我们认为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安全有效,不仅缩短手术时间,而且可避免输尿管镜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乐浩, 许哲, 陈锡彬, 等. 经尿道膀胱结石气压弹道碎石的技术改良: 附视频[J].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4, 8(4): 270-273.

[2]柴克强, 刘伟, 谢永强, 等. 等离子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与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33例[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11): 1026-1027.

[3]吴建辉, 刘谦, 徐子强, 等. 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在膀胱结石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7): 548.

[4]鲍国, 段宗好, 张红双. 钬激光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膀胱结石[J]. 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5): 687-688.

[5]孙颖浩, 高小峰. 钬激光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 (3): 2-5.

[6]刘俊峰, 刘春晓, 谭朝晖, 等.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后尿失禁发生率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4, 2: 165-168.

[7]袁磊, 王志强, 卢洪凯.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颈部前列腺顺切联合剜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J].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3, 7(1): 22-24.

篇5

关键词:普通中学 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对于历史课复习,有很多方法:专题复习法、章节复习法、事件联系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我在普通中学任教多年,很多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气氛不佳,所以,上述的很多复习方法都不太适用。像专题复习法、事件联系法,由于学生在第一遍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不够,因此这两种方法收效甚微;至于章节复习法,由于高中历史课教学任务一直较重,所以实施起来也不太现实,且会给学生“遍地撒花”之感,找不到重点。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试题,依托教材,采用插入式复习法较适宜普通中学的学生。如高中的前四学期,在每学期讲完新课后,通常距期末仅剩2―3周,每周两节课。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是我们当前急需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扎实准备。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考试成败的关健。平时学得努力、扎实,复习也切实有效的学生,取得好成绩一般是不成问题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常给这些学生打“预防针”,如果不认真投入复习,沾沾自喜,企图“吃老本”,难免会“大意失荆州”,悔之莫及。而针对基础不太牢固、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我们则要防止其在复习时丧失信心、“不战自败”。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多在精神上、心理上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对待,奋力拼搏,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一定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其次,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有限的几节课,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这时,试题的选择在精而不在多。每学期授完新课后,学校都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摸底考试。对这次考试,任课教师,首先要选好题,做到难易适中、重点突出、知识点覆盖全面。其次,在阅卷时,要多留意多数学生的失分之处,以便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试卷,复习教材。对于每个题目,在确定正确答案后,都要回归到教材中,带领学生着重复习这一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打乱试题顺序,目的是加强对某一事件的理解认识,扩大复习范围。例如有一道对“”的考查如下:

客观题:近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掀起,是为了( )

A.在思想文化上打破封建主义束缚

B.启发知识界探索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C.宣传

D.进行文学革命

主观题:中国产生后,在甲午战后和后获得了两次发展机会。在此基础上,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中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反对封建的主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据此回答:

(1)中国两次民展状况怎样原因分别是什么?

(2)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中具有民主思想知识分子针对封建法制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对于上述客观题,高一学生很容易混淆;上述主观题中的(2)看似考察的是的内容,实质上应结合背景分析内容。所以把两题目放到一起讲评,可让学生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场运动源于“进一步发展”。失败后,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急于寻找新的救国之路,而为了适应政治上的帝制复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据此,知识分子掀起的动机很明显,是为了A……打破封建主义束缚。他们对封建专制的批判猛烈而深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样,通过这两个题目,对的复习就会全面而系统。

又如,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时可联想到“中国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把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便会引发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了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他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在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如复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应该指出,“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并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的上层建筑。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再如,复习到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时,应指出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矛盾,其实质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篇6

关键词 中职 《德育》 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

以矛盾特殊性原理为依据,可知,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德育》课程内容及评价方式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应该是“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也均应围绕这一目标实施。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中职这一人生的发展阶段与普通初中、高中、大学相比都有自身鲜明的特殊性,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或以高中政治课为模版简而化之。中职生和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毕业后大多数学生会立即面对社会,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但中职生又相对缺乏大学生那般的对事物的深入理解能力,中职生对于高深的哲学理论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与生活接轨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应设定为“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

“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三者是紧密联系,逐层递进的。其中“能生活”是最低层次,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从而获得脱离父母仍能够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最基础的内容;“会生活”是在“能生活”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懂生活”则是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是对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要求,这方面的内容虽是最高目标,但同时对于中职生而言,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

二、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依据原则

以“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这一教学目标为依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考评设置均应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内容方面应最大程度上贴近与中职生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领域,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教会学生在社会上求生存必备的能力。

(二)以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为重要考量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教会学生求生存这是人的第一本性,但同时要教会学生求生的正确观念,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包括工作能力、思想觉悟、社会公德等方方面面,因此,学校也要以社会期望为重要考量,教会学生“生存、正确生存、堂堂正正生存”。

(三)以学校实际教学能力为基础

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突出重点和本校的特色。这需要学校对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课时分配有清晰的认识,以自身的长处入手,分配更多的课时在关键领域,对于暂时条件不足的教学方面,应不断地、稳健地推进工作,防止工作简单化或只求全面不求精致的情况发生。

三、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生存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德育》教育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也涉及很多方面,但其具体内容应包含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等三个主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也是首要的方面,是改革授课的实际内容,重新调整内容模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生活为根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多种层次的基本需求,其中首要的是生存的需要和满足,由此可见,《德育》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首要注意加强经济生活相关模块的内容。该模块应包含以下内容:商品、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货币、货币职能、资本、金融、信用机构、信用工具、理财工具、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等。当然,这些内容在比例设置上也要充分考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程度。其次,要注重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大体包括法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治安管理处罚、劳动、合同、劳动者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赠与等内容相关的知识。这些内容是法制社会下劳动者保护自身权益及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再次,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领域。复再次,浅显哲理内容的涉及。这四大模块的内容,特别是事例、案例的选择应紧跟时展需要,不断更新。

另一方面,应注意各模块内容的不同比例分配问题和模块教授先后顺序安排问题。从比重上讲经济生活、法律相关知识的比重应大一些,经济生活、法律知识各模块内部的内容也应该各有侧重,政治生活、生活生活内容相对简要些,至于哲学方面,涉及到“懂生活”这一最高层次,应降低比重,若课时紧张,这部分内容也可选择性忽略。从先后顺序的安排上,也应该以比重大小为依据降序排列,重要知识排首位。

(一)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上,可以传统教授法为基础,结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习,还可以引入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或以作业等形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篇7

一、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

教育活动有着多种目的,或为传授知识,或为培养技能,或为确立态度——人的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价值态度的确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却中学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政治教学中,真正地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两个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是从知识本身严谨的逻辑体系中真正领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树立起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从心里真正地信它、实践它,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探讨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却被人为的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编者是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而教者却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每一知识点的讲授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则成为政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行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要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必须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上把握知识架构,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线,共同富裕是目标,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下面从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经济常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运用科技、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常识》的理论中,可以说许多地方都渗透着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象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外开放中的技术交流等章节,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从生产关系的变革着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教材阐述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教材中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都是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也只能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从上层建筑着眼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这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在教材中,第四课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课财政税收、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七课消费结构的变化,都渗透着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的变化,国体、政体、党的性质、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哲学常识》中理论的变化发展等等都是有关上层建筑的内容,它们的调整与变化莫不由经济发展所决定,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常识》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理解重新编排教材体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把握教材,比如经济的概念等。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只有一套课本,但我们教给学生的又不止一套课本的理论思维方法。不仅经济学如此,哲学、政治常识,乃至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莫不如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动脑筋,钻研教材,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其实质就是学以至用,突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将对传统政治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目标形成冲击,这也给我们加强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为我们服务,而政治教学很显然的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编写总是会滞后于时代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内容、发展趋势、结果及影响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在这当中,尤其应重视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学习。

其次,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进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使之在对任何问题的分析时,都能不被现象所迷惑,都能够准确地把握其实质。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在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只有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政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组织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具有新意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这种训练,使这一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转变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一部分,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另外,在指导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家普遍关心的、现实性很强的“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

三、加强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近几年的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从而使政治教学流于空谈、流于说教,因而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加强政治教学的可操作性,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使政治教学走出课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政治教学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必然会陷入空泛,陷入说教。所以,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可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发展,从而提高其理论修养与政治素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关党的重大决议、决策、决定等,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其总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一直是人们议论与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的热门话题。针对这类的“热点”问题,运用社会调查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前瞻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忱。

如在安徽省试点的费改税政策,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关于费改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实地调查费改税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农民对费改税的态度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把握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国家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1.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论带入实践,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更好的服务于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其理论课以教师讲解为主,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如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几安全等方面内容。本文探讨的就是如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2.1 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一起上课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相似的,但是计算机不是高考必修课程,由于学校条件等客观原因和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主观原因,学生们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大多数小城乡镇的学校在初中和高中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相反,即使城市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课程内容却过于基础,不够系统,学生不能有效掌握没有实践的理论知识;另外,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比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学习计算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2.2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脱节现象

理论联系实践是计算机基础这类以操作性为主的课程最重要的步骤。首先,老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多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开讲,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时间间隔过长。学生们在理论课上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上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课上又无法有效回想出理论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效果不好。

2.3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些学生还没从中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对非高考或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都不够重视,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学习较被动,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式的教育方法,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放松自己的学习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认为大学考试及格就好,翘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的情况经常发生。

2.4 题库内容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大多数学校都有一套在线考试、练习题库系统,同学们通过在题库里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掌握,老师可以通过题库随机生成试卷实现在线考试并通过系统实现试卷批改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判卷效率,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这种题库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学生们学习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检测学生们学习程度的考试途径。然而,由于教材不断更新,题库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使学生不能更全面的练习;另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多,学生通过系统无法确保可以练习到所有的题型,延长了学生上网学习时间,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一些贫困同学的上网经济压力。

2.5 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许多教师都是凭借自己的讲课经验一批一批的学生教下来。或很少备课,照念PPT。枯燥的讲解是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上不去。然而计算机科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的一门科学领域,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更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展现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学习态度,以身作则,使学生更有学习的意愿。

3.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改革与实践

3.1 因材施教

高等院校所面对的生源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学生的家庭和地域不同,相对基础也不同,如果统一在课堂上授课,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简单,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觉得跟不上,教师也觉得授课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MOOC模式是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酌情进行学习,对于已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对于新的内容则认真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非常适合,可以尝试进行试点实践。

3.2 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整改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也是各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时较少,教师根据课时安排授课,这样就导致课程内容紧,学生实践操作较少。所以,对于计算机设备各所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尽管校内设有机房,毕竟资源有限,而有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家庭又承担不起电脑,因此学校要积极开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产生动力,可以在课余的任何时间都来实践学习,平衡吸收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

3.3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考勤、写实验报告、提交作业和总结。在这些硬性要求基础上,同时还要活跃课堂气氛,不要让学生觉得是在为了交作业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分而学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考些计算机证书,让学生主动学习,如考取国家计算机二级证,对毕业就业也是有帮助的。对于学生要鼓励表扬,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

3.4 完善考题、优化教学大纲

题库的内容海量更要经典,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知识点的增加,要求题库不断的更新,淘汰已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信息。及时完善题库,进行统一修订,保证题库的质量。必要时计算机基础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出题编写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这样教师对教学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楚,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克服了计算机知识点独立庞杂这一问题。

3.5提高师资力量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学进度。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要进行分享,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来提高自身水平,给对方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同时好的教学方案自己也要吸取采纳。召开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例会,例会上要有实质性的话题,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病症,积极主动探讨摸索教学方法。教师要定期参加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结束语

在大学教学系统改革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的改革是必然,并以它独有的社会性高速发展,成为大学教学系统改革下一门独居代表性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基础技能并熟练应用,必须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的应用中。目前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并在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努力尝试、探索新方法,更加深入的推进计算机改革的进程,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 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9

北师大良乡附中 苏万青

【摘 要】

本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说明。目标一,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目标二,以问题探讨为策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三,让学生感悟历史,以自我为主体,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智慧,使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学生发展 历史教学 探讨式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使之适应时代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方法,在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为未来打下良好基础呢?本文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的教学实践,做一浅显说明。

目标一:构建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直观形象引起的感性认知兴趣,一种是由事物之间联系引起的理性认知兴趣。作为高中生的认知状态,应多属后一种。以此为据,为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在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自主分析和认识,从而形成历史知识结构。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因素,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①

具体实施过程为:1、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列出知识点,并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写出结构图示。这一过程由学生亲自完成,学生在梳理知识的同时会有新的发现。2、教师让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讲明知识结构中不同线段符号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3、全班同学分析、比较,教师说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陈述原因及其内在联系,师生共同讨论,去粗取精形成相对合理的知识框架。有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的线索清晰,重点一目了然。把分散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节,学生归纳的知识结构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以北方民族大融合为主线,形成“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这一基本线索。通过制图,学生更加明确了改革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原因),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结果),前后互为因果关系。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从人类社会演进角度上讲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在改革中实施均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因而均田制对北魏的封建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目标二:进行探讨式学习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②

我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在初期阶段由教师设计问题,实施一段后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归纳。首先要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把上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学生设计的问题归纳整理为:

1. 五世纪前期,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若你是当时的孝文帝,你设想北魏政权会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2.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

3.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及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其实质和影响。

4.孝文帝曾说“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③你是怎样评价这段话的?从历史和地理角度分析迁都原因,并结合教材说明“移风易俗”的内容和意义。

5.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你怎样评价孝文帝?

6.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示?

7.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秧变法的异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问题使学生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现象,强调用历史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问题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设计恰

当的学习活动”④,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目标三:自我感悟——启迪人生

历史课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生为本的历史教学目标最终要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在这一方面教师“不但要把自己列入受教育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⑤以本节课为例,学生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到以下三点:

(一)学生明确了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认识问题

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只有运用这一“历史学科的认识指南,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思维能力,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有了科学的历史观,才能使思维有正确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全面、客观、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历史、认识历史。比如《孝文帝改革》一节中,对均田制内容与影响的分析渗透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孝文帝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才取得了成功,因而他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恩格斯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⑥鲜卑族的社会变化,正是沿着人类社会的这一规律发展的。

(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

通过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了解,学生明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先进生产方式战胜落后生产方式的过程。我们对少数民族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价应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去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起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懂得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内部的关系,友好、融合是主流。学生树立起了民族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的观念。

(三)增强了改革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论老师讲上述的事件如何远离当代现实,其思想却永远是针对现实生活的,针对人们深刻关切的问题的。”⑦通过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学生以自我为主体,联系现实,认识到当今中国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改革会遇到阻力,比如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等,会危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但改革还必须推行下去。改革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胆识和勇气。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学生会感悟到一个人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认识人生的价值。

注 释

①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② 同上。

③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任城王》,中华书局,1983年6月。

④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⑤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篇10

【关键词】财税法 权利义务 实证分析

【正文】

一、财税法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政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计划经济体制下诸如行政命令等等直接干预经济的行政性手段逐渐为政府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运用财税、金融等间接性手段对国家宏观经济加以调控。因此,不仅仅得到政府官方的重视,我国的国民也对其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而这一热情一方面是来源于财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源于财税与国民生活紧密程度的增强,加之人们逐渐对于税收本质认识的加深,更是给了财税法的发展以强大的动力。

在国外,税法对于国民的影响是我们所不可想象的,正如西方的那句谚语所讲: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税收。因此,各个国家对于税法的教学和研究也是颇为重视,不论从开设该课程的学校数量还是开设的学时,以及所讲的内容方面等等,都是我们所不及的。诸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大学法学院的税法的设置位居国家众多项目之首;俄亥俄州大学要求申请法律硕士课程(master of laws programs)的申请者,必须是已经修读了联邦个人所得税等课程。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将税法作为一门强制性的课程来设置,只是在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侧重会有所不同。与之相比,我们财税法课程的开设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税务类院校)都是极为有限的,税法课的学时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是54学时,且讲授的内容很多的涉及到财经类等经济方面的内容,对于财税法学的研究和法学所特有的权利义务并为被其所重视。

自由、民主和法治已经理直气壮地成为当今政治生活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旋律。它不仅成为社会民众的最强音,而且也成为当权者致力实现的根本愿望;它不仅以显赫的文字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且以崇高的精神追求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它将不再是中国人的梦,也不再是西方人的专利品和中国人的奢侈品,而是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理想,以及正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的行动。[1] 随着“依法治国”思想的树立以及该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渐在各个领域中不同程度的贯彻,相应的财税法治也被提上日程。因此,财税法治建设成为我国财税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但是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法律法规是法治建设的最基本要件,是硬性的指标,无法可依只会导致法治建设成为空中楼阁,无法从何而谈法治!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人们尊中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立法者的素质势必影响到整个法治的进程。这种影响是最基础的,没有权威的、有预见性、前瞻性的法律文本,法治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现实的。

伴随着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部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财税法在整个经济法中的地位逐渐凸现,并成为一门显学为法学家和法学研究所关注。财税法人才的培养是财税法治进程中的必备环节。而作为我们这些法学的学生而言,在本科阶段仅仅对财税法有一个比较粗浅的、单一的学习,对于今后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薄弱的基础,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极有必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加以拓展,才能保证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并可能有所建树,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二、财税法学教学应以法学特有的“权利义务”角度为根本研究路径

现今全国开设税法或者财税法的课程的高等院校虽然在数量上有一比较大的提高,但是设置的课时却是极为有限的,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学校是54学时,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长春税务学院等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今对于财税法或者是税法的讲授很多的时候是以财政、税务、税收以及会计知识为主的,对于法学知识的讲授却是非常有限,从财税法或者税法基础理论的探讨更是如数家珍,对于权利义务线索的把握和灌输确实不足的。财税法和财政税收等经济学等之后虽然会有交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两门学科还是有本质的不同,这正是法学学生和财政、税收学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权利义务是我们学习应该遵循的最基本路径。而从笔者自身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在本科阶段对于财税法知识的了解和接受不仅有限,而且偏离了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的把握,所以在理论根基上并不是扎实的;同时,对于一些财政、税收、会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又使得我们在实务中不能运用自如,出现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局面。因此,笔者以为,我们财税法课程应该遵循“权利义务”基本路径进行研究,运用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深入探究;其次,财税法学相对于法学的其他部门法应用方面更为频繁、综合性更强,因此,研究财税法的学生势必要辅之以一定的财务会计和税收学知识,这也是专业型人才培养。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它相抵触,财税法治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公共财政、税收法定主义是我们所极力倡导的,随着对财政和税收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于财政、税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公共财政这一服务于市场的财政,是将财政活动限定于服务市场的范围内,避免财政供给的不足或是过量,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财政活动的适度适时是我们财政活动的目标的;而税收作为一种侵犯国民财产的手段,更是将其定位于“债”的属性,是国民为享有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而支付的对价。纳税不是义务性的进贡,而是获得相应服务的方式,纳税人权利的意识不断浮出水面。一方面是人权在各个领域中的落实和实现,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财产权的理论支持。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种种情况无不表明,对于财税的研究从法学角度进行探究,对于权力的监督,权利意识的树立意义颇为重大。因此,作为一名法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更是要把握这一根本的线索,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税收学等方面研究的显著方面。因此,从法理学和宪法学、行政法学的角度切入,从更为广泛的背景下研究财税内容,势必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也是研究范式的一种转化。正如,日本学者北野弘久教授所阐述的税法并非是“征税之法”,更是纳税人据以对抗、制衡国家课税权的“权利之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则是另一全新的视角,权力和权利的研究也是我们在以后学习中所应重点关注的线索。

此外,要密切加强对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等基础性知识在财税法中的具体的研究,尤其是该学科所特有的内容的研究。

同时,在自己的一些实习或者是实务操作中,笔者发现,我们现有的法学知识对于研究财税法是远远不够的,财税法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表明:必要的经济学、税收学以及会计学知识的积累,是深入研究财税法的理论问题以及实务操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认识的研究最终势必要运用于实践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积极促进的,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认识从成本收益角度看是无效的,结论正确与否要得到检验唯一的途径就是回到实践中去,特别是像财税法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如此。

我们不少研究财税法理论的学者或者以税收学位基础简单的附加法学方法对此进行研究,或者是从法学理论对此进行探究却忽视了财税法本身固有的财税经济方面的知识,总是给人以各行的感觉,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想从专业的角度对此深入研究,势必要辅之财政、税收以及会计方面的知识,真正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释该学科。

财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素质的积累过程,是多领域知识兼备的人才。当然,财税法的讲授必须坚持“权利义务”、“权力权利”等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这一根本要求,相关知识的具备是该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所必备的素质,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应该有所侧重。

三、财税法将案例教学与实务实践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财税法课堂的教学重视基本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总论部分许多理论的介绍这是必要的,然而,在具体到之后许多具体内容的讲授,仍然不能脱离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只有一种抽象、宏观的概念,对于数字、公式的机械的接受,对于以后的实践并无多大的意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财税法课程之后,仍然对一些基本税种的征收是不知所云的,从教学方面是失误的,而就学生个人而言也是没有丝毫获益的,只是机械的或者迫于考试等压力记忆,过后就没有丝毫的印象,这是许多学生学习过后的真实体会。因此,有不少教师讲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入,通过一个个切实具体的案例对具体税种进行讲授,不仅形象具体,同时真正使学生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促使学生萌发了学习的兴趣,主动接受且保持持久的记忆效果。

财税法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以案例作为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从中形成各自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法学这一应用性学科体现的真真切切。财税法学当然具备这一特点,并且具有更为频繁的实践性。但是,在我们现在财税法学教学中还没有充足的案例,虽然不少的学者为搜集财税法的案例作了很大的努力,并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使得我们案例教学成为可能。然而,笔者以为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丰富各异的,我们面对的现实并不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是出现多种冲突,和法律规定情形相差很大,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先讲述一个结论,再为此寻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然这一案例可以很好的印证该结论,但是这并不利于法学的研究,也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现实中非典型案例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笔者以为,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识具体化,对实务性的操作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于案例所要证明的理论加以检验,这也是对知识再认识的过程,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深入地掌握,另一方面也是丰富案例、拓展视眼的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鉴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都栽在法学专业的课程中开设律师实务、毕业实习等,很多学校的法学院系还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部门的人作为兼职教授,讲授他们在司法实践中的经验,这无疑是一种值得采纳的教学方式。财税法教学也同样,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人员。 笔者以为,我们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真正给学生以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保证在毕业之时能更快的融入社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