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混龄教育;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选择性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前一阶段的教育干预,我们的研究对象马某在各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对于缄默幼儿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幼儿的成长过程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往往教育研究在得不到有效的巩固之后会出现反复或倒退的现象。通过混龄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同在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其对幼儿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全面的,既包括幼儿认知能力又包括健康情感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通过混龄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为缄默幼儿建立个案并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并对幼儿的神态、活动、语言等进行观察分析。行动研究法: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系列活动方案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并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文献法: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矫治措施。

三、研究时间

2011年9月―2012年6月。

四、研究对象评估

经过前段时间的研究,研究对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促进研究对象社会交往方面,缄默儿童的表现经历了反复和回归两个阶段,这表明该幼儿在心理上仍有一些波动,尚未形成本能的反应。其次,熟悉的集体环境缓解了缄默儿童的心理障碍,在自我意识和交往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只是与心理健康这个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五、具体干预过程

混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班里,这个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可以面对不同年纪、类型、能力、特质的孩子。在交叉互动之下,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尊重彼此的不同、互相包容及互相协助。孩子不光从教师这一方面获得知识,同时,他们在其他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同阶段的成长结果,这也会成为督促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较多的相互支持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源泉。

1.以大带小,培养幼儿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体验快乐积极的情感。“大带小”活动打破了幼儿园封闭式教学模式,让孩子广泛地去接触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这对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好处。陈鹤琴等教育家认为,儿童教育儿童有三个好处:一是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二是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鼓励儿童所能获得的效果更为强大;三是儿童教儿童能教学相长。在缄默幼儿教育研究课题活动中,我们开展“大带小”的活动,以多彩的混龄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

2.建立良好的品德意识,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交往的环境中,良好的品德及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包括:不怕困难、关心他人、责任感、合作交流等当面,这也将成为判定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据。

六、干预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混龄教育活动,经过对比发现混龄教育活动对幼儿自信心、责任感、沟通、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自信心方面,缄默幼儿要高于其他幼儿。

七、结论

我们明显感觉到研究对象的变化与进步。混龄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快乐,学习交往,养成谦让的良好品德,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把握幼儿共性的教育目标,分析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其知识结构,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更提高了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缄默幼儿在混龄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积极行为得到强化。混龄教育为选择性缄默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机构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儿童的表现为社会退缩,这些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不合作,不会分享,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中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为多动、活动过度,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学习效果差。虽然《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学的关注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探讨,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①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我们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预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开展《3-6岁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干预者的素质、干预能力、干预方式等,都会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部分家长和老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一边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干预者重新进行培训。

作为干预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尽可能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干预者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预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会在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干预者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干预者应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适当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预者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用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四、 尊重幼儿、重视个体差异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人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

篇3

1.内容选择体现当前研究动态

按照本教研组当前研究重点选择活动内容,而不是像前期根据现成的活动方案进行组织,这本身对于教学经验还不算太丰富的年轻教师来讲就有一定的难度。可是,经过教研组的共同策划和相互交流,老师们都能根据本教研组的研究任务,结合自己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活动内容。如美术组的三个美术创作活动都是根据当前幼儿正在阅读的图画书教师自主生成的活动课程;社会教研组的两位教师结合幼儿日常礼仪存在的问题自主设计了两个社会礼仪活动;而健康教研组的三位老师所选择的内容涉及到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卫生习惯的诸多方面,不再仅仅局限在促进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对于幼儿园平时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与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密切结合,教学理念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活动设计体现领域整合

美术教研组的活动设计均能结合当前幼儿园语言领域的图画书阅读,从阅读的享受到画面的想象再到美术的创作,这本身对于孩子来讲就是一种快乐,克服了为画而画的枯燥与呆板。社会教研组的两个教学活动让大家对于社会活动的组织从单纯的说教中走出来,活动方式逐步过渡到到形式多样的情景表演、观看录像和生活实践的操作,《纲要》中所倡导的“社会活动要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在这次的评优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心理健康活动被吕老师演绎得惟妙惟肖,孩子们理解的透彻到位;被大家所忽视的生活卫生习惯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杨老师所重视。这都是通过这次评优活动让人高兴和喜悦的现象。

3. 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达到预期活动目标

经过近半个学期各班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新的班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好的活动常规。其中,中班幼儿的倾听操作与表达常规明显比其他班更为突出,小班幼儿逐步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大班幼儿均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做出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正因为教师选择活动内容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活动设计时能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面向全体幼儿,所以,每个班的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进步和发展。

二、本次教学评优的不足之处

1.语言组织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交待活动任务、总结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三个方面。

篇4

从现在到孩子入小学前,或孩子入小学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家长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要说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看现在幼儿、小学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状。要说家庭教育,我们家长都有自己一套成熟或不成熟的教育经验,家庭教育是很复杂性的。它不同于学校教育,有明确的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一系列的教育规程,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cn 搞笑短信网整理)

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首先是“望子成龙”型的,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哪位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第二类是“随波逐流”型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龙就会上天,是虫就要入地,有这样心态的家长也为数不少;第三类兼于两者之间,对孩子的学习抓一阵,放一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现象在孩子的后期教育中尤为明显。各种心态都有它自身的利和弊。比如家长的“望子成龙”本身是一件好事,他能大大促进学校教育地发展。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一旦过火了,就会阻碍教育的进程。我们先不妨看看现在幼儿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幼儿园,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家长选择的余地很大。那么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是为了图个方便,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环境等等,但更多的家长还是在选择哪所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识字多,会做算术。他们总是认为多教字,多做算术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到了大班,很多家长放学接孩子时,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写字了吗?”“今天学了哪个拼音?”,家长像模像样地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小学生。

这样一来,很多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意愿,在平时开展大量的认字,写字,算术的教学,致使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现象,我们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

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给小学教育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由于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来自于十个、二十个不同的幼儿园,参差不齐的教学进度,各式各样的执笔方法、不规范的拼音发音方法等都给小学入学教育带来了不便。何况,根据小学课程计划,入学后,还要进行为期4-7个星期的拼音教学,好多学生由于不愿听老师炒冷饭的拼音教学课,致使入学后就形成不专心听课的不良习惯。再看看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每周语文课七节,数学课三节半,音、体、美各两节,英语三个半节(从下半年开始小学一年级将不开设英语课),其他的还有就是劳动、活动、兴趣课了。从这儿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时明显减少,何况也有教育专家提出,小学一年级将取消数学课,这也是有道理的,一年级数学课中的十以内,二十以内加减法到学生进入二、三年级时,不教也会了。这样看来,在幼儿园还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数字、运算教学吗?

篇5

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事关少年儿童的成长,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带着责任思考这一问题,立足实际为孩子们多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一、我市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等政策文件,举办了“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论坛”和“中小学心理行为健康教育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全市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大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比以往明显提高。

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少年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市640余名6-12岁学生的调研结果看,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唯我独尊,脆弱娇气,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规矩意识欠缺,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缺少感恩,对他人不够尊重;三是对家长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知如何处理;四是责任意识和团结精神淡薄,不愿多做事情,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还有极个别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有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叛逆等倾向。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调查中有82%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加大了孩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有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学习过分干涉或迁就,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包办代替,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化。也有一些家长不清楚文明行为要求,不遵守社会公德,和孩子相处不注重个人言行,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教育还有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了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有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显示,不少教师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也使部分教师不能坚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对学生心理认知和行为养成带来负影响;还有的学校对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专业教师缺乏,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有待提高。

三是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调研中把学习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占比50.6%,而品德、心理仅占31.1%、18.3%,充分说明分数至上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已造成较大冲击。再加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漠视公德等不良现象,以及网吧、游戏厅泛滥、网络和媒体信息庞杂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家长的引导有机结合,努力改变家庭文明习惯教育薄弱的现状。市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应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高水平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深度了解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意义与途径,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衔接,完善信息沟通平台,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影响巨大,不可替代。建议宣传部门制作一些倡导家长讲文明、重礼仪的公益广告,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示范。家长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和沟通,既关心学习,更重视品德和心理,创造包容、信任、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是全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着眼未来,带着感情做好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徐州中小学生实际,组织编写、推广使用行为习惯养成通用读本,努力解决现有教材说教色彩重,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扩大传统文化名篇诵读活动范围,从部分学校向更多学校拓展;推动各中小学开展 “文明礼仪之星”、“孝敬父母之星”、“乐于助人之星”等评选活动,激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习惯;改革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违反师德标准的严肃处理,对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老师予以重奖。各中小学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发挥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训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主动接受在徐高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议每所中小学校尽快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或学校社会工作者。

篇6

一、青岛农村集体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就办园形式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幼儿园中,58%为乡镇中心园,42%为村办园。每园平均 4.43个班,混龄班占 0.06%,平均班额 27.21 人,平均每班教师数量 1.48 人,每班保育员数量 0.53 人。每园平均儿童总数141 人,3~6 岁儿童占儿童总数的 78.1%,平均月交保育费 104 元,在园幼儿家庭情况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占 20%,家庭所在地距离园所路程 2 至 5 公里的占 28%,十公里以上的占2%。

就办园条件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幼儿园 100%已登记注册,区级示范园 69%,一级一类园 27%。其中 58%为政府一次性投入建园,43%为乡镇投入,平均每园投入 47.13 万元;16%为村经费投入,平均每园投入 23.34 万元。园舍 74%属正规幼儿园建筑,21%属学校教室改造,6%安全舒适,48%比较安全。农村集体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 13.68 平方米,生均户外面积 3.28 平方米,分别比国家规定的最低生均面积大 0.68 平方米和 1.28 平方米,只在生均建筑面积上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少 1.28 平方米,仅为 7.52 平方米。

目前每年对这些幼儿园有持续投入经费的乡镇和村均占21%,其中乡镇平均年投入14.75万元,村平均年投入9625元,主要用于托儿补助费平均每生134元,伙食费平均每生补助101.25元。11%的集体办幼儿园收取捐资助学费。园所平均年支出16.39万元,其中水电气供暖占总支出的18%,日常费用占总支出的 31%,员工工资福利占总支出的 39%,维修分摊占总支出的 11%,纳税占总支出的1%。租赁房屋办园的,每年还有 3000 元左右的房屋租金。班级图书玩具数量充足的占37%,能够满足孩子需要的占 11%,数量不足的占 11%,数量短缺的占 41%。

就参与调查的园长来看, 85%有园长资格,89%为大专及以上学历,58%为小学高级教师,64%教龄在 25 年以上。就参与调查的教师来看,73%为在编教师,其中 45 岁以上的占 25%,26~45 岁的占5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 45%,中专、幼师学历的占 49%,普通高中学历的占 4%,普通初中学历的占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占 92%,有中高级职称的占 64%,教龄在 5 年以上的占 88%,其中教龄在 15~25 年的占 41%。园长、教师工资待遇在 1500 元以上的占 37%,1000~1500 元的占 35%,500~1000 元的占 28%。85%的园长可以享受到园长福利待遇,74%有三险,64%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师能享受到福利待遇的仅占 49%,30%有三险,有外出学习机会的占 72%。外聘教师 6%与村委会签约,23%与教育部门签合同,33%与幼儿园签约,与乡镇签约的占 7%,另有 31%没有签约。外聘教师中,26—45 岁的占 58%,46 岁以上的占 30%。在职业满意度方面,被调查教师中有接近 70%的教师对现在的职业满意,详见图 1。就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的情况来看,按学科教学的幼儿园占 11%,按领域教学的占 48%,按主题教学的占32%,按特色教学的占 9%。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和《青岛市幼儿园课程教师用书》。只有不到 50%的教师总是能清楚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35%左右的教师表示有时清楚教育教学规律,不清楚或偶尔知道的占 15%左右。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园所设备、园所建设、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家庭和社区教育等方面,能根据《幼儿评估发展手册》对幼儿进行评价的占 64%。业务部门每学期到幼儿园指导教育教学、家长社区工作、卫生安全工作的次数平均为3.15次。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青岛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政策相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部分乡镇、村对学前教育已有持续性经费投入,农村幼儿园布局正在进一步调整,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正在构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渐入决策层视野。青岛农村集体幼儿园整体办园行为规范,班额标准,大部分幼儿园收费合理,收支平衡,财务账目清楚,园舍面积符合国家标准,使用的教材统一规范,其教学人员学历基本达标,绝大多数教师思想稳定、端正,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责任心,能理解并尊重儿童,职业满意度较高,有继续从教意愿的占58.78%。教师普遍有很强的上进心,对专业发展现状满意的占 75%以上,并有半数以上希望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清楚幼儿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能够依据《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从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情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幼儿教师待遇差。教师能享受福利待遇的比例不高,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三险”,“重教育、轻保育”的现象严重,持证上岗的保育员和保健医生数量极少,外聘教师不签约上岗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幼儿园的用工机制与保障机制都不健全。教师自我认定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薪和提高职称的占 68.5%。

二是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师感觉工作压力大、负荷高的占 61%,成功感频率一般、偶尔获得的占68%,社会地位自我认定一般、很低的占 78%。行政部门无相关政策支持、社会氛围不好、工作压力太大、来自家庭的阻力已成为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还不充分。教师没有将利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教学和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念作为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习惯于通过与同伴交流来解决问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认为总结教学经验写成即是教育科研的占 59%,参加过市级课题研究的仅占 13%。

四是教育培训难以满足需要。教师最希望通过培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但目前的培训内容与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81%的教师普遍认为观摩学习、照搬经验即是较好的专业发展策略。

五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农村集体幼儿园普遍缺少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条件,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班级图书、玩具严重匮乏,特别是图书、桌面玩具重复使用率高、更新缓慢。除此以外,农村集体幼儿园特色教学活动也普遍不多,地方课程、健康课程开设比例偏低,教育行政部门普遍缺乏到农村集体幼儿园做全面指导的人力与物力,督导频率不高;混龄班教学质量低下,0—3岁早期教育活动滞后,家园联系流于形式。

三、促进青岛农村集体幼儿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财政投入,率先实现免费农村集体幼儿园教育,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首先,应在山东全省率先免除农村集体幼儿园基本教育费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市农村集体幼儿园在园幼儿约 5.5956 万名,按照一般园所的保育教育费标准每生每月 220 元,市政府一年投入 1.4 亿,即可解决全市农村集体幼儿园包括非户籍适龄幼儿的学前教育基本费用。根据青岛 2010年的 GDP 计算,此项投入只占其 5666.19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万分之三,在市政府财政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

其次,政府应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解决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1]依据幼儿教师从教年限和从业地区,以缴纳“三险”的形式发放“任教特殊津贴”,可以有效地鼓励教师在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对拖欠的教师工资和保险,凡是符合享受专项资金补助条件的,应从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给予一次性专项补贴。

第三,应在幼儿园内部逐步推行对话工资。所谓“对话工资”指根据幼儿园各岗位确定不同级别的岗位工资,各岗位又分不同的级别,如教师和班主任岗位工资分别有 ABCDE 五个等级。如果教师申报的和领导评议的等级相同,则实行申报工资;如果教师申报的与领导评议的等级不同,就采取协商对话和全体评议的方式给教师最终定级。[2]此举不仅能使工资评定公开、公平,而且能体现教师的价值。

第四,应探索建立幼儿园“保育员、营养员、保健员”的多元用工机制,合理定位,加强管理。对保育员实行“员工制管理”,严格实行聘用制,保育员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加入养老、医疗等条款,幼儿园为保育员缴纳“三险”,其中50%由政府承担;保育员必须接受培训,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方能上岗,其工资待遇与培训等级直接挂钩。保育员培训机构由教育主管单位鉴定确认,每培训一人,政府应给予一定金额的培训补贴。

(二)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从业标准,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体验,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首先,应严格选拔业务园长。凡有 3 个班级以上的幼儿园都要选聘业务园长,通过多方面综合考核,应把爱岗敬业、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选拔到业务管理岗位上来,以此确保幼儿园教育科研及培训工作有专人负责。

其次,应增强教师的教育核心能力,[3]鼓励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师或幼教机构的课题研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提升教育管理及教学实践经验,亦可通过项目合作形式,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还可由教育科研部门牵头,为教师“自主研修、自我培训”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定期向教师推荐理论价值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书目,[4]同时提出明确的选读、自修要求,完成读书心得、教案或活动策划、培训小结等书面材料,并将这些内容纳入教师培训的考核之中。

第三,应提高教师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成本核算管理,避免内容陈旧、活动重复的培训项目,优先考虑教师感兴趣的教育新理念、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技能、教师心理调节、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等培训内容。

(三)不断提升农村集体幼儿园的办园层次,努力创建农村特色幼儿园

首先,应提高农村集体幼儿园的装备标准,如规定每园有 1 件以上的大型玩具或 2 件以上的中型户外活动玩具,桌面玩具人均 3 套以上,有适合幼儿使用的自制玩教具和操作材料,幼儿图书人均3 册以上;教师有必要的办公用品,有供教育科研使用的各类参考资料,教师用幼教刊物 3 种以上;每班有钢琴(或风琴)、录音机、电视机、VCD,有幼儿饮水设施、紫外线消毒器等保健设备,有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设施;厨房配有橱具和幼儿餐具,按消防要求规范配备灭火器,设置消防通道,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炊事员须持健康证和上岗证上岗,并按要求按时体检。

其次,应规范幼儿园章程建设,推动依法办园,包括要求各类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园章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把幼儿园章程建设与办园综合督导评估结合起来、与幼儿园管理结合起来,形成自我调控机制,强化自我完善、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为。

第三,应突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并逐步实现的幼儿园工作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并特别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而稳定的品质。幼儿园特色是独特性与优质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幼儿园特色本身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办学育人整体水平有一定的质量保障。[5]幼儿园应实事求是地就该特色对幼儿素质形成、未来发展以及幼儿园整体工作推进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幼儿园所具备的社区优势和办园传统设计有利于幼儿园特色形成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鼓励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共同为方案的完成努力。

第四,应构建科学的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6]

可见,农村幼儿园应以实现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农村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农村幼儿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并逐渐习得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立足本地区 0—3 岁婴幼儿实际,科学实施混龄教育,保证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第一,应建立健全0—3岁婴幼儿信息采集系统。幼儿园对辖区内0—3岁婴幼儿信息进行采集,建立档案资料,按年龄阶段分别归档,采取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形式,入户或组织早教活动与家长交流座谈,关注家长的困惑和问题,了解近期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家长遇到的困难,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建立成长档案,及时挖掘活动内容,并纳入教学计划,形成适合本社区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7]由于信息齐全,亦可保证适龄幼儿的就近入园率。

篇7

[关键词]健康与幸福;本土化;评估

一、问题提出

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健康与幸福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呼吁人们注意:“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提供基本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地方。” 我国著名教育先驱者黄炎培早在100多年前就为当时的上海闵行区浦江一小提出了“学做人”的三字中小学教育方针。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获得极大改善,但同时,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环境健康方面又出现了新的挑战。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体道德和性格教育已经成为政府教育政策、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首要重点。

特别是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另外,教育部于2012年12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 2013年6月18日颁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学校已经开始在德育课以及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国内和国际越来越关注健康与幸福的背景下,上海市闵行区教育管理者把健康与幸福放在了闵行教育愿景的中心位置(见图1)。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因为此项目包括课程、指导和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教育项目。

为了实现让闵行的孩子健康与幸福的目标,闵行教育局在2012-2013学年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用《健康与幸福》教材(中译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和麦格劳-希尔教育联合出版)。健康与幸福课程为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的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健康与幸福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健康与幸福课程教给学生关于生理、心理、情绪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十项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活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知识深度。闵行区试用健康与幸福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把美国教材本土化,以及如何把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内容与学校已有的体育、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的实践过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是一个多方协调性项目,包括健康与幸福课程、体育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学校幸福教育活动、家长及社区的参与,见图2。在这一学年中,闵行区健康与幸福项目组重点把握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教育转型的教育价值取向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引进《健康与幸福》,从而确定区、校两级课程实施方案,理清目标、内容、实施主体、实施途径方法、管理及效能评估。

二是从理解国际教育趋势和把握现实可能的角度,思考如何“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始终保持事业的“开放性”,与国内外有关出版社、有关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了互动,加强了国外资料的翻译,中美教学的比较和引入国际教育机构进行效能评估等。

三是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目标出发,思考如何“引方向于区域,生智慧在学校”,始终保持实践的“校本化”,进行了如下工作:一是围绕校本问题的研讨培训;二是基于校情的课程整合;三是立足于经验分享的校际伙伴合作;四是基于学校案例的成效表达。

健康与幸福课程从十个有关健康的方面进行组织,即心理和情绪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生长和发育,营养,个人健康和运动健身,个人安全,酒精、烟草和其他药品,慢性病和传染病,消费者和社区健康,环境健康。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中文版),每册书内容均涉及这十个主题。在每个模块中,都要教授活动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并实践健康学习的十项基本生活技能,即实践健康行为,设定健康目标,管理压力,运用沟通技能,做负责任的决定,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解决冲突,运用拒绝技能,获取健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做一名健康倡导者。

在为学年2012-2013的《健康与幸福》课程进行本土化试点过程中,闵行区采取了7项校本化、本土化措施。即:(1)课程实施标准的研制及课程核心内容的梳理;(2)本土化内容适切点的遴选及相关人员的培训;(3)闵行区教研联合体的校际互动研讨31次;(4)原版教材三年级、六年级两册《教学指导用书》的翻译工作;(5)80多节教学案例的征集评比和25个课堂实录的网上交流;(6)学科渗透、课题研究及家庭社区结合等多形态实施途径的探索;(7)12份课程实施前测调研报告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效能评估。

三、 健康与幸福课程项目评估方案设计与过程

为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创新,上海闵行教育学院与美国麦格希教育测评中心合作对试点学校的国际课程教育进行了健康与幸福知识的测评, 并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学校教师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测评健康与幸福能够帮助教育决策人更好地理解在哪些方面能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鸣,并为教育者、父母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优先顺序,以便在孩子最宝贵时光中支持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

测评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的调查。

1.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评估设计

此次测评是为了提供以下健康教育实验证据:即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其健康的行为;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根据健康教育标准不断进步。

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测评与传统考试有三点不同。第一,评估题目是根据国际健康教育标准而制定的,这样,测试结果就能很容易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解释。评估报告可以证明,学生有能力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健康和幸福。第二,评估结果表明了学生学习国际健康教育标准以及课本中十项生活技能的情况。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第三,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并将学生分类,而是了解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策略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评估方案时我们参照了三个相关文件,一是美国州际学校督学会(CCSSO)学生健康教育评估计划概念文件,二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工具, 三是美国国家健康教育项目评估标准。

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共有8条,每一条标准都对应一系列性能指标(包括幼儿园到12年级,每一个年级都对应若干指标)。在为闵行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设计知识测评题目时,我们把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与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联合国教科文健康与幸福教育框架、中国三个课程标准进行了匹配研究。根据匹配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包括健康与幸福教育的3个综合性标准(标准A,B,C),即身体和情绪健康知识、实践健康行为和减少患病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社交及沟通技能以及提高健康与幸福的能力。这三个标准在评估报告中的简化名称为“健康知识” 、“个人健康技能”和“生活/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每一条标准,我们都从健康与幸福课本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

2.行为、态度、价值观调查以及健康与幸福测评模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的总目标是为本区学生提供全面的健康与幸福教育,让他们对生活拥有正确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做一个有健康幸福能力的公民。因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评估另一个目的是,测评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态度、行为的影响。为了保证测评的有效性,我们参考了2013国际经合组织幸福感测量指南,以及来自健康测量文献中的跨理论模型。这两个文献为如何测量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测评工具的开发以及如何解读数据提出了理论依据。

我们为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制作了针对学生的4个方面的测评:知识、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以及两种评价工具:考试卷和调查问卷。学生知识和技能测评主要是运用国际健康教育标准和指标,开发试题。为了测评学生在2012-2013学年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期间的行为变化,我们为每个年级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以及家长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题反映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及十项生活技能相关的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问卷题目必须注重紧密结合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内容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此次测评除学生试卷及调查问卷外,我们设置了相应的教师和家长问卷,从多方面采集数据来了解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掌握的健康知识和行为、态度、价值观上的变化。

普罗查斯卡(Prochaska)的跨理论模型(Trans Theoretical Model ,TTM)已经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研究中。近几年来,这个模型还应用于身体锻炼行为变化的研究以及行为态度变化过程的研究。普罗查斯卡提出了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适用于多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行为态度变化的研究,见图3。他认为,通常一种行为的改变开始于无意图阶段(没有准备)、意图阶段(正在做准备)、准备阶段(做好了准备)、行动阶段(行为改变)、维持阶段(能保持持续行为改变和具有自我效能感)。

从跨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且在行为改变过程中还会发生“回流”现象。这个理论模型不但能帮助我们设计行为及态度变化的调查问卷,而且它也为我们利用教师、家长问卷的回答来分析、确认学生的回答提供了依据。应该注意的是,跨理论模型同样适用于分析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对健康与幸福的理解变化和支持。课程评估可以了解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哪一阶段:有实施的愿望,准备实施,开始实施,持续性习惯性的健康与幸福实践(见图4)。总之,跨理论模型为教师和学校课程管理的评估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3.评估方法

此次评估的实验组来自9所小学1597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32名六年级学生,对照组来自9所小学1510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11名六年级学生。

“健康与幸福”项目实施效能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每所试点学校项目实施的具体效果,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评估方法:

方法一:学年末用学生试卷来检测学生对“健康与幸福”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十大生活技能的掌握情况;

方法二: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来评估学生在健康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

方法三:通过老师和家长问卷调查来核实和评估学生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及其家长和老师对课程的满意度,教师教学情况和可改进的地方。

方法四:通过校长访谈来评估学校的管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本土化的实施情况。

四、 结论

第一,三年级实验组健康知识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学生回答更积极,实验组学生在健康行为变化和态度变化方面比对照组同学有显著的积极选择和答复。六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对学校在健康知识成绩方面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96%?的三年级实验组学生和87%的六年级实验组同学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很大。

第二, 家长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三、六年级家长对孩子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给予以肯定。 三年级和六年级家长对学校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给予高度评价。95%以上的家长对学校教授健康与幸福课程很满意。

第三,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6%的教师们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使得他们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85%的教师认为,他们会更多地鼓励学生积极与人沟通。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学生个人学习、生活能力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关注。

第四,通过校长访谈发现,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能够满足建立健康幸福校园的长期战略目标的需求。实验学校校长计划通过学科整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措施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进行完善。所有实验学校都计划在2014学年继续进行健康与幸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逐年在更多年级和课程中渗透推广。

第五,整体来说,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方面有积极影响。评估报告的结果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UNESCO, 2010. Module 8: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2]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07.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 Second Edition, Achieving Excellence.

篇8

1.政治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部分教师虽然能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也认真做了笔记,写了心得体会,但在自学上还不够主动,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把主要精力过多的放在业务理论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上,没有长期的规划,想起学点什么就学点什么,单位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存在着实用主义想法。

2.部分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与提升质量的关系方面认识上出现了偏差。部分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质量是矛盾的、对立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措施形成特色等方面还非常欠缺。

3.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要优化。一是部分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老化,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二是有的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不够执着,存在职业倦怠情绪;三是有的教师只是把教师工作当作谋生职业,没有真正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四是有的教师自我发展欲望不强,满足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4.课堂教学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对课堂教学细节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管理,课堂上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材轻学生,重传授轻指导、重训练轻讲评,教学针对性差,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5.教改教研不够深化。部分教师参与的热情不高,中小学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有的研究不深入,流于形式,只是整整材料、组组档案而已,没有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都不够到位。

6.学校课程的开发有待加强。部分中小学对学校课程的开发重视不够,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致使学校课程开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特色不特。

7.教师队伍建设活力不足。由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相关政策因素,致使部分教师职称到手劲头没有,不再努力,不再进取;没有聘任者,由于聘任名额所限,自觉自己希望渺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

8.各类教育发展还不很平衡。特别是成教、幼教基础依然薄弱。成教中心校无专业教师,教师年龄老化,有一种看院子、守摊子、熬退休想法;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内设投入不足,设施设备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幼儿教育需求,且招聘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平衡,从教思想不稳定等,严重阻碍了我乡幼教工作的发展。

二、问题剖析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策略上的,有客观原因,更主要的是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没有处理好业务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的关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上下的功夫不深,存在重实践轻理论倾向。二是全局观念不够。在全局性问题上唯上思想较重,习惯于定式思维,涉猎多个层面的动力不足。三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全省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四是部分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五是管理机制创新不够,存在目标不清、责任不明现象。六是评价机制还有不尽完善之处。

三、整改措施

1、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增强特色理论的学习,努力抓好六个统筹:即统筹理论与业务的关系;统筹教育内部与各级部门的关系;统筹普教与成教、幼教的关系;统筹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统筹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统筹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2、全面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积极推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需要更高的质量,“绿色”的质量。全乡各部门要以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规范》为基本要求,继续坚持教学中心地位、质量核心地位不动摇,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举措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我乡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3、创新管理模式,突出教学管理的严细实恒。一是加强过程监控,严格制度的管理落实。教办及职能部门将继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督查各单位的工作。同时着力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落实问题追究制和问题行为跟踪整改制。对目标任务完成不力的干部、教师实行诫勉。二是突出人文关怀,实施和谐管理。各级教育干部通过举办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心声、关注教师的期盼,学会尊重教师,凝聚人心,使教学管理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以取得管理的最佳效益。

4、重视学习借鉴,优化创新管理。鼓励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我市兄弟单位及外地的先进经验,嫁接、升华自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提升其管理水平。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强化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突出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让教师在评价杠杆的激励下主动地发展自己,迸发出工作热情。

5、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将采用灌输、感化、教导、督察的方式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无私奉献水平。二是继续强化师能锻造。首先,每学年将举行一次政治、业务理论测试(考试是提高涵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次,各校成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策划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开设理论讲座、举办专题论坛、实施教师培训等,引导教师们不断成长。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这个平台,逐步推行电子备课,网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篇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刚刚起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搞好咨询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就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为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存在一个多重角色的问题。作为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而要让一名班主任这样做就会与其习惯了的角色行为模式产生冲突。另外,面对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师,又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老师的信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妨碍他们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即使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解决疏导方面,也带来一定困难。

篇10

一、创设凸显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色的幼儿园室外环境

我们从幼儿园室外环境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和爱好,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

我们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动物、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在踏进园门就映入孩子眼帘的四周墙面上,喷绘上了一幅幅色彩丰富、生动,体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的故事画面。在活动室每层楼的走廊上,张贴了结合各年级所侧重的不同养成教育实施内容、师幼合作的绘画作品和图文并茂的精美画作;在楼梯上布置了上下楼梯慢慢走的图示等等。努力营造幼儿对良好行为方式的视觉冲击效果,既让幼儿欣赏、接受美的熏陶,更通过富有寓意的画面无声地指导,教育幼儿的言行。特别是对刚入园的小、托班幼儿,它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逐渐培养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行为,顺利帮助他们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二、创设体现主题与幼儿年龄特点结合的幼儿园室内环境

我们同样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内容创设了相应的室内环境,并让幼儿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管理。从中促使孩子动手动脑,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体验、感知,并会珍惜和爱护环境。

我们每个班的活动室内都辟有“养成教育主题墙”,并根据年龄特征结合实施的内容不断丰富或更换,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各班还充分利用活动室空间结构,巧设各区角并提供相应的新颖丰富的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落实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目标。如“自然角”可通过对动植物的照料、观察,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爱劳动,做事认真思考的习惯;“语言区”可通过看图说话、拼图讲故事等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讲话、愿意表达的习惯;“艺术区”可通过表演、动手制作,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感受、体验美的情趣;“益智区”可通过各类益智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喜欢观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在盥洗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托班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布置了洗手的各个环节要点,富有童趣的图示,激发幼儿学一学、做一做的兴趣,使幼儿轻轻松松地学会怎样洗手;大中班布置了爱清洁、讲卫生及节约用水的图文并茂的图示,让幼儿在欣赏画的同时,逐渐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午睡室布置了适宜的具有童话色彩又静谧优美的图画……

我们努力创设了一个适宜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让幼儿园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区域都能与幼儿对话,使幼儿身处其中,时时耳濡目染,不断地与环境交互,让环境这一位无声的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设充满爱和关心、尊重幼儿的幼儿园人际环境

幼儿园人际环境包括师幼关系、幼儿的同伴关系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其中,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情感基础。所以,教师应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温暖的师幼关系。教师因所处的位置,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如果一味高高在上,简单规定幼儿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那她不是一位好教师。一位好老师应该和幼儿平等交朋友,赏识每个幼儿,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

同时,帮助幼儿形成平等、合作和友爱的同伴关系。教师以身作则,给予每一个孩子同等的爱与尊重,正确引导孩子,积极地营造幼儿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样的师幼关系、有爱的同伴关系才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在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创设一个适宜的幼儿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1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