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

篇1

关键词: 化工专业 实践 职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职业认识、情感与态度,它是以职业基本知识为基础、职业价值为核心、职业情感为动力、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指导就业为落脚点、职业理想为最高目标的多维度思想形态。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肤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高职学生正处于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处在职业社会边缘地带,但已经开始向职业社会过渡,进行着低层次的职业选择,并通过某些实践体验职业社会对某些职业的要求与态度,以求更好地完成职业定位,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当前学业和毕业后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学生如果不具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战略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联系化工行业的特殊性,结合化工行业需求,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企业、学校、师生成长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化工专业实践环节是职业教育高年级阶段与专业课相配套的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更是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载体。要做好职业意识的培养工作,重点在于实践过程中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一、敬业精神是树立职业意识的根本

敬业,顾名思义就是尊敬并重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努力或经营,抱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到善始善终。了解专业才能热爱专业,热爱专业才能敬重自己的职业,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办好,并从努力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就业者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必须严格地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进行操作和日常运行。良好的就业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化工操作的第一天开始,也就要求从我们的学生踏入实训室的第一天开始。专业实训环节培训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还包括学生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职业化的应用,就是培养学生开阀门、开水电、用试管等操作方法和步骤的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精神。

二、诚信意识是树立职业意识的保证

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诚实守信为荣”将在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诚实信用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离开了诚信,人就会言而无信;言而无信的人往往会践踏道德,漠视法律。尤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更加需要诚信,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操作参数,任何一个虚假的数据或者参数均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们大学生受到诚信缺失的影响,出现了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数据编造等缺乏诚信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不道德,同时还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学生如果在学校实训初期就将此习惯带入日常实训环节,必将会出现随意操作、编造数据等不良职业习惯和形成较差的职业素养,丢失了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同样也丢失了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因此在实践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数据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对于数据编造行为在提前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处罚力度。我们还编写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诚信档案,作为最终考核结果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以促进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数据和参数的准确性、科学性,使学生养成诚信意识,为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提供基本保证。

三、创新意识是树立职业意识的促进剂

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在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专业实践环节不仅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盘点过程,还是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平台。因此在《精细化工综合试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训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这些课程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牵涉到学生的基本试验技能、设备常识、电工、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我们改革实验实训任务:选题以学生为主,结合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尽力保证每个学生完成课题的独立性;对于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引导、督促学生查阅文献和集体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并引导学生对我系的实验实训装置进行革新;制订灵活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实训任务进行评分给出设计课题和加工任务。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利用学院科技节、省创新大赛、国家挑战杯等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在学院层面年年获奖,还获得了省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四项的良好成绩,多件作品被列入校史陈列馆。这些都触动了学生的创新改革热情。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提高,也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树立。

四、竞争意识是树立职业意识的动力源

高职生的培养主要是面对市场,就业是教育的主旋律之一,而目前的就业市场是通过竞争机制来配置毕业生劳动力资源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即意味着参与竞争,而竞争的规则是优胜劣汰,毕业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中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竞争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看他们喜欢的东西,还有就是看与他有关的东西。这就是说人更容易感受到与他相关的事物。大家天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股票信息,可是看到之后,不炒股的人往往跟没看到一样,什么也没看懂,什么也没记住,而股民们却非常敏感,看得懂记得住,还有很多分析和判断,甚至要采取一些行动买进卖出。因此,是否带着主动的竞争意识完成一天的工作,决定着一天实训工作的好坏,也决定着整个团队、整个实训小组乃至将来的整个公司是否有竞争活力,同样还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潜力。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在社会上凭什么去竞争:优秀的思想品德、强烈的竞争意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对学生专业实验实训的锻炼,通过考核工作的细化,将创新和改革设定为加分条件,组成小组团队进行实训操作竞赛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万苏文.高职专业实验实训中职业意识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4,(5):84.

[2]黄国标.培养大学生就业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12):45-47.

[3]万苏文.关于高职专业实验实训中职业意识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24-25.

篇2

论文关键字: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学

引言

成功学,又被称为生命学,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一门研究如何获得成功的科学。成功学着眼于研究成功的通用方法,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人们更能够迈向成功。成功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拿破仑·希尔,他在整整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5o4位美国社会成功人士与各界名流,如安德鲁·卡耐基、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罗斯福等人。经过深入研究并思考这些人士成功经验的基础,他终于找到了人们日思夜想的人生真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那些曾经建造了人类文明大厦和推动了社会进步的精神意志和人格品质,如“目标专一”、“勤奋节俭”、“吃苦耐劳”、“自尊自救”、“诚实公正”、“善良仁慈”、“助人为乐”、“坚忍不拔”、“和谐共处”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熔铸为成功学的灵魂。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职业的经历。职业生涯设计就是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与职业道路相适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就业和创业意识为目的,指导人们科学合理规划自己,关注人一生的发展。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时就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职业目标模糊,普遍存在消极心态和失落感。由于学习差,认为今后没有发展潜力。职业自卑感认为自己只是一线劳动者,地位低下,收入微薄,自卑感油然而生。对职业的思迁心理: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就业前途的恐慌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就业前途恐慌不安。部分学生抱着“破罐破捧”“得过且过”的想法,不爱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许多中职学生没有真正将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没有认真执行规划,而是规划完应付了事,把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置之脑后。

在中职学生的就业中,问题也日趋突出。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形式严峻,这对中职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中职学生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盲目就业,就业不稳定,频频跳槽,能力不足,缺乏上进的后劲等,究其原因是由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对自身无法清晰定位,存在许多不良就业心理状态,从而浪费就业资源。因此,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新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表现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竞争方式和个性追求多样化。这些变化对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中职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拓宽教学内容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成功学教育的内容

成功是一种客观现象,有方法可依,有规律可循。成功学诞生于美国,在其l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系统和完善。成功学以人为本,把教育学、人才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交叉成人生哲学得以应用和实践的励志理论,从戴尔·卡耐基的初创到拿破仑·希尔的成熟,成功如同暗夜的亮星,给众多生存路上的奋斗者带来追求光明力量和追求希望的勇气,并最终让他们感受到事业有成的乐趣和幸福。

(一)理想和目标的教育

理想是确定目标迈向成功的出发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关于理想具体化的教育。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溶人成功学教育,能够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大多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理念,中职的专业教育教学使他们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没有高考的压力使他们相较于同龄人更有向往成功的欲望。成功学从目标的确立与人的成功、成才的角度层层分析,深入浅出,既阐述了理想与成才的必然联系,同时又给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由低到高,由近及远艘看似宏大和遥远的目标变成为现实的每一个行动。弓f导人们每一天的行动都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放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其他事情。成功学在如何设立目标方面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法。例如:目标必须是长远目标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的结合;目标要明确而且要量化;对于确立目标的方向和内容方面,也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基本原则。这些具体的方法和原则无疑对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将收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二)积极的心态

范德比尔特曾经说过:“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成功学能始终让人保持积极自信的心态,这也是做每件事情成功的基石。成功学及成功心理训练将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作为其主要内容,因此从理论到实践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培养人们自信心的方法。尤其是它能结合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习惯加以训练,使人们从改变日常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人手逐渐地形成自信的品质。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创设隋境,让学生练习当众发言、训练与他人的各种交流如目光的交流等、学会放声大笑、加快步伐、学会如何面对恐惧和克服心理压力等等。

(三)人的潜能的无限性

成功学还非常注重人类的潜能的开发与训练。我们所说的“人类潜能”就如同蔚蓝色海面上漂浮着的冰山,一般人终生只是开发利用海上冰山一部分,而成功人士则连同海下冰山一起开发利用了。因此从开发人们的潜能人手’且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一个很好的切人点。成功心理训练在这方面也提供了系统的开发手段和途径,如模仿与潜能开发、动机与潜能开发、遗传与潜能开发、幻想与潜能开发、个人形象与潜能开发、人际吸引与潜能开发等等。这些手段和途径的提供给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因此,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进行过程中,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并利用这种规律,应用这些手段和途径来科学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三、成功学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先要在校、师、生中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由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只由学校某一个就业指导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由于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必须涉及到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学生、学校和社会观念的更新。中职学校转变思想是关键,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上学校首先要从观念上走出把它等同于“就业安置”的误区,转变思路,充实内涵,把就业指导的重心转向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注意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促使教师从学生的整个生涯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并积极参与是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条件。学校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带动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尤其是新生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所以我们必须加速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参与为前提,只有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自觉参与时,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其次,把“成功学”思想引入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是以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功学”重在引导人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成功,其本身所体现的思想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指导思想并不背离。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德育课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教育部指定必修的中职德育课的一项重要课程。为此,可以把“成功学”的理论融人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乃至德育的全过程中耻学生切实体会到其内容、立场是自己成功(事业与生活)所必需的。比如,集体观念、爱国情怀、道德操守等都是个人成功所必须的从而促使中职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实践意愿,使成功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三)第三,可以将成功学教程纳入教学内容,动态与静态教育相结合

把“成功学”理论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向学生系统讲解“成功学”的理论和案例,或者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除此,还可以在课余开展丰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针对学生个体的也有面向全体的。静态的如以各类资料展示为基础,如通过海报展示萨帕人生彩虹理论艘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阶段性,以及人生各阶段所担当的角色用图画的形式展示生涯知觉、生涯的准备、生涯的进展过程;通过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过程,展示生涯的选择类型;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工作领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

动态的生涯教育活动包括:一是各类讲座。请企业的人事主管到学校给学生讲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靖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讽在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期间靖以往的毕业生现场说法艘学生正确对待实习试用;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讲解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鼓励他们投入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各种竞赛、主题班会、座谈会。配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办“我爱我的专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在实习中开展“爱岗敬业”摄影比赛;定期举办“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怎样成为我想成为的人”等主题班会眉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举办各种学生、家长座谈’了解学生对实习和就业的期望。

篇3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就业并不是学生毕业才面对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大学生找工作难,原因很多。第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致使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降低。第二,用人单位一方面盲目求高,另一方面存在性别偏见。盲目求高既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一些单位“宁要素质一般的男生,也不要素质优秀的女生”,致使大学女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第三,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曾是高校的痼疾,几经调整,已有很大好转,但“长线专业年年剩,短线专业年年缺”的觋象依然存在。加之个别学校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增设专业,扩大招生数量,使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业务技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这就更加加重了就业问题的紧迫性。第四,毕业生期望值偏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又达不到要求,必要的求职技能也未能掌握。而作为人才培养和供给方的高等学校,缺乏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就业能力即就业力,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心理素质等。就业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工作能否尽快进入角色,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的职业指导教育和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最关键的因素。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

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在高中阶段就进行了职业启蒙教育,在大学阶段,学校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中心机构,并在各层次的教育管理中把学生的学业和校园生活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为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好全面的准备。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即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1.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系统,提高就业指导的实用性

大学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教育系统。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需要首先考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其次,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再次,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多从事一些社会兼职工作,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化服务机构

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学校,其次是社会和企业。这些机构不能只是提供眼花缭乱的就业岗位信息,临时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高校要与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租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3.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契机努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第一,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人校后选专业制度。以往的招生方法:是让学生在高考前,根据文理科分类和可能的方向、兴趣填报志愿。只要高考成绩达到学校、科系的投档线后,学校就择优录取。而录取的专业并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有特长的,甚至有些是调配去的。这样根本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刚,也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动力,结果面对的将是职业选择的高风险、高成本。因此,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允许学生在了解自我特性、学科建设及社会需求后再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第二,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学分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它对所修课程的考查比较变通,所修课程不及格者,可以补考或重修,直到及格取得学分为止;它方便因事或因病而休学、停学的学生学习;它促使高校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来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

第三,高等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等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就业指导课。以往的就业指导课是只在毕业生中进行,主要向学生介绍相关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教授应聘技巧;而现在开设的这个课程是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辅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

篇4

1 无纸化考试系统在实训教学中的建设

目前如思科、微软等国际和国内一些前段领域的职业资格考试已经采用了以无纸化考试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纸质考试,因为无纸化考试不仅能更方便考生的答题、有效地节约考试资源,还能更好地规范考试秩序,确保考试过程的公正与客观性,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和应用价值。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虽然相对延后,但近几年开始发展迅速,驾驶员理论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育部及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法制部组织的国家执法人员的执法证考试等,都相继开始采用了无纸化考试方式。一些企业、大专院校等更开始自主开发出功能、种类多样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大大地延伸了无纸化考试的应用范围,也将无纸化考试方式推广到许多不同的领域。

无纸化考试网络系统的研究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评价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评价引发了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主要应用在教育测量和学习评价过程中。结合教育测评理论、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网上测评系统,无纸化考试网络系统可以进行开发和应用,然而教育战线广大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广大考试提供“方便、灵活、公平、科学”的“测评服务”。

无纸化考试克服了传统考试以下缺点:①周期流程长;②保密难度大;③监考要求高等。它能缩短周期,节约成本,也使安全性得到提高,实现了公平公正性。

无纸化考试系统是在本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加了六届BIM大赛、并收集了很多考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开发的一套考试系统。具有题库建设、抽题考试、报名考试系统、防止作弊等功能,功能上完全适应学校的应试考试,成绩处理上公平、公正、方便、快捷,可以说是掀起了学校考试的一场改革。

2 无纸化考试系统改革的目标

2.1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无纸化考试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计算机完成,采用题库模式,加快了工作流程,工作效率也成倍提高。它完全客服了传统的笔试考试组织流程复杂、烦琐,周期也较长等缺陷。如试卷印刷一个环节,如果采用传统考试模式一般需要2天甚至数天才能完成,并且试卷的印刷数量还需要事前确定,而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制卷过程只需要考生点击系统立即生成,试卷的数量还能随机确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2 确保考试的公正性

杜绝考生作弊是传统考试的一个难题,由于排版、印刷等原因,试卷题目通常都一样,而且传统考试在试卷的印刷、运输、保管过程中都有可能因为人为因素造成泄密事件,影响考试的公正公平。另外,传统考试由于采用人工阅卷,会出现错判或者人为因素而造成有失公正。然而无纸化考试系统是不同于传统考试,它考试采用?S机组题,每一个考生的试卷都不相同,降低了考试作弊的可能性,考试过程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能排除人工干预成绩的因素,也杜绝了泄密的可能性,真正体现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2.3 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由于对纸张和印刷油墨的用量巨大,可以说是对环境资源不断进行破坏和浪费,这显然不符合当前建设低碳环保社会的要求。同时,随着考试工作的不断开展,试卷的保存和归档也会逐渐成为一个不小的难题,不仅将占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由于这些环节由相关人员人手工完成,容易出现错误。无纸化考试系统,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拥有低碳、绿色环保的特点,仅仅需要一些电力资源,就能够完成整个考试。而所有的试卷和成绩都将保存在数据库中,考生的成绩查询方便、快捷,这都是传统考试手段所欠缺的。

2.4 提高考务工作的科学性

无纸化考试的考场、时间安排更加灵活,只要服务器在正常工作,参考人员就能随时随地地利用电脑进行考试,而传统考试组织工作量比较大,需要排考、监考等,考务工作烦琐。比较看来无纸化考试大大降低了考试的组织难度。

无纸化考试系统建立了更加严格的验证程序,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参加考试。而传统考试,难免会出现代考等现象。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无纸化考试系统考试的安全性更高。

无纸化考试系统阅卷考试结束后,由服务器统一阅卷评分,速度快的同时还能保证100%的阅卷准确率。而传统考试的阅卷工作由于强度大,时间长,容易受到阅卷人员的精神状态、细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考完试后还要应付学生的各种求情送礼,让老师多加平时分,产生不良的学风。由此可见,无纸化考试系统阅卷不存在人为因素,更加体现公平、公正。

2.5 杜绝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和替考现象

传统考试对考务工作的要求比较高,监考老师要应付考场中的作弊和替考,就必须加大精力来巡考。无纸化考试系统拥有健全的防作弊系统,监考老师可以通过考场的监控设备观察考场情况,考生的考试的界面是锁定的,每个学生的考卷都不一样,同一场考试还可以考不同的科目,完全杜绝了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另外,通过身份证信息的采集,以及现场查看学生照片,比对照片,杜绝学生替考现象。

3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特色

3.1 通用性

组织考试的模式多样,有随到随考、预约式考试,统一考试模式等多种考试模式。

3.2 组卷的合理

采用参数、策略的组卷方式,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不重复抽题,保证考卷的高质量。

3.3 防作弊

监考老师可以通过考场的监控设备观察考场情况;考试期间系统锁住考试界面,防止学生考试的时候切换屏幕查找答案;试卷的考题的顺序不一样;每个学生的考卷不一样;同一场考试还可以考不同的科目;另外,通过身份证信息的采集,以及现场查看学生照片,比对照片,杜?^学生替考现象;摄像头照片、身份证信息以及考试试卷一起存档,防止学生替考。

3.4 适用性

整个平台适用于已有的网络结构,不需要添加网络设备,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室。

3.5 强大的分析功能

系统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每个章节的掌握情况。而后可以细分到每个知识点,这样可以做到考、评、学一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学不脱节。

3.6 阅卷的智能性

基于结果的判断,并辅以操作过程的自动跟踪、分析和测评。全面准确地阅卷,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阅卷工作量。而且阅卷公平公正,避免因个人因素导致的误差和错误。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06-01

现在我院上下正处在学习“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热潮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充分,似乎教师的作用正在慢慢淡化。其实不然,我觉得这种情况之下的教师更是不易担当,既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可过多地表现自己。那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的教师又该如何去做?

为了积极响应我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信息工程系四位同志担任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C/S结构项目开发》课程的课改工作,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工作。下面以C/S结构项目开发为例,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要做法

通识性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教学思想理念的培训

积极组织学习学院课改教改精神,进一步思考我院暑期的课程改革培训学习所得,结合我系“谈专业,说课改”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思考课改、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实实在在地走近课改,感受课改,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

2.注重培训的交互参与

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具体的问题,依据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用新理念去组织教学活动,然后交互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组织老师进行案例分析,实现老师具体教育操作的优化,促进教师实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内化。

3.狠抓课堂

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对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项目,制定每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单元,最后详细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从而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本着“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

4.强调教学的反馈与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项目阶段,我们时刻加强教师间,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积极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反思日常行为,这样老师们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自己,逐渐把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组织老师进行课改心得交流,新理念教学案例分析,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等活动,将课改引向纵深。

二、课程实施

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

(1)课程设置。课程实施项目设计:课程基于11个项目,共包含26个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作为对应相应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共设计了17个教学单元,具体实施以每一个教学单元进行。

(2)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驱动”“讨论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QQ、微信以及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具体为:课程成绩(100%)= 平时项目完成成绩(70%)+期末考核成绩(30%)。平时项目的考核除了技能点的考核外,更多的还注重课堂的出勤率、学习的态度及小组中交流和问题回答情况等,期末考核更是可以采用答辩、抢答等多种形式,这样保证了课堂考核要做到全面化,真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

三、成效显著

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本次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来说就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受惠于课改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老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和对学习的态度。有这么一句话形象地描述道:“教师的胆子越来越小,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这是课改,特别是本次课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来所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6

(一)新教材知识内容

高一: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二章碱金属;第三章物质的量;第四章卤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第七章硅和硅酸盐工业;

高二: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二章化学平衡;第三章电离平衡;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五章烃;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第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八章合成材料

高三: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四单元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五单元硫酸工业;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七单元物质的检验

(二)新教材知识结构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高一:物质结构、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高二: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原电池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高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离子反应的本质、电解原理。

2.元素化合物和化工知识

高一: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硅酸盐工业。

高二:氮族、金属、有机物、合成氨工业。

高三: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氯碱工业、硫酸工业。

3.化学计算

高一:物质的量概念的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

高二:过量计算、多步反应计算、有机分子式确定的计算。

高三: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4.化学实验

高一:基本实验

高二:基本实验

高三:物质的检验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高中化学新教材编写特点

这套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的编排注意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下面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工基础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五个方面,介绍教材的编排体系。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

全套教材的知识安排,注意各年级内及各年级间的联系,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对内容的安排采用了将各部分知识分散处理,相对集中的方法。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高一首先在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高二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高三再介绍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又如,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和化学键,高三再介绍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的关系;再如,关于电解质溶液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高二则侧重介绍电离平衡和原电池原理,高三再介绍电解原理及其应用,并且,高一介绍的离子反应,并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问题,而在高三再介绍离子反应的本质。此外,关于化学计算,采用了与相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将计算内容分散的方式,在高一阶段,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重点,在“第三章物质的量”中先重点介绍有关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本计算,在“第四章卤素”中,结合卤素的化学反应介绍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高二专门安排一节来介绍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在高三根据内容的要求,简单介绍了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

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高一教材首先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两个最典型的金属族和非金属族。在元素周期律后,介绍了氧族和碳族。

在高一的基础上,高二首先介绍了周期系中非金属的最后一族----氮族。按周期律系统,氮族应放在碳族之前,放在高一介绍。新教材将氮族放在最后,放在高二第一章是因为与碳族相比氮族知识更复杂,也更系统。然后,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镁、铝、铁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最后,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以及合成材料。

高三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介绍了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反应,还介绍了离子反应的本质。

篇7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展望化学知识的应用背景

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很多工作领域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构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意识以及化学实践能力,同时拓展到教学内容,联系化学应用背景,促进学生整体化学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化学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盐作为对象,利用它创建一个生活情境。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所熟悉的各种食盐图片播放出来,学生会好奇,为什么教师会播放食盐的图片,接着教师导入:“食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盐,那么你们知道食盐是如何获得的吗?”,很多学生都会表示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引入教学主题――“化学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食盐的提取就是一个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过程,教师将海水晒盐的课件播放出来,随着课件的播放,教师讲解:海水中有很多复杂的物质,在阳光和风力的作用下海水会逐渐蒸发,最终析出固体盐。这里海水是溶剂,而盐就是溶质,风力以及阳光则成为催化剂。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将粗盐进一步分离、提纯,将里面的杂志全部取出,最终才能得出我们现在所食用的盐。通过这样的方法建立一个生活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就被高度集中起来,学习目标也有所明确,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

化学学科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将各种化学原理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和含义,这样学习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合作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融入自己创建的实验情境中,实践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

比如:海水蒸馏实验,目前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紧缺,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海水资源,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海上国家,首先对海水蒸馏技术进行开发,通过对海水进行蒸馏提纯,为居民提供能够使用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将这样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强大功能,知道学习化学的好处,进而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教师可以亲自操作这项实验,让学生观察整个过程中的变化,然后再组织学生自己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受。

三、在习题训练中加强生活化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情况,很多高中生可能对化学元素倒背如流,但是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甚了解,这就违背了化学教学的初衷。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创新,了解化学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的变革和优劣,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学好化学知识,以实用的化学能力为周围的世界作出一些改变。教师在习题训练中要加强生活化教学,将化学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呈现在习题训练中。教师可以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化学习题或者是结合时事新闻,选择其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内容编写化学题目,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加深对化学应用的认识。

篇8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工知识;仿真模拟;硫酸制备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53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化工知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素材,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知识呈片状分布,涉及范围广,必修、选修中均有涉及,但学生对化工知识的学习可以说流于形式[1]。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因素涉及社会、课程、教师、学生、教法等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鉴于此,为弥补中学化工教学中教具的陈旧短缺,本文主要针对教材中具有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和典型设备示意图的化工内容这一教学难点,以工业制备硫酸为例,运用仿真模拟技术,制作动态模拟课件,充分发挥教材作用,设计教学过程,欲达到帮助教师顺利开展化工知识教学,突破中学化工知识教学难点,解除学生对化工技术的畏难情绪的目的。

2 工业制硫酸的动态仿真模拟

化工知识不仅包含了一般化学知识的内容,还带有化学生产工艺流程及典型设备的介绍,因此,化工知识教学与一般化学知识教学相比,应有其典型的方法[10]。多媒体技术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与中学化工知识教学有效结合,有利于形成体现建构主义理念的化工知识学习环境。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开发的专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软件LabVIEW(一种用图标代替文本行创建应用程序的图形化编程语言,不需编写大量程序代码的软件),辅以Photoshop和CorelDRAW开发用户界面,以传统的黄铁矿为原料的水洗法二转二吸制酸流程为基础,设计制作流程完整、形象逼真的动态生产工艺流程,为中学化工知识的教学提供教学资源(见图1)[11]。

四段内部间接换热式转化器,流程是经预热的原料气由上部进入转化器,在第一段催化床中进行绝热反应,温度升高。一段反应气自篦子板向下,进入列管式换热器的管程与流经壳程的冷原料气间接换热,冷却后的一段反应气向下进入二段催化床继续反应。如此类推,气体经第四段催化剂床反应后排出转化器,在器外再进行冷却。冷原料气则自下而上通过器内各换热器的壳程,加热至催化剂起燃温度(430℃左右)进入第一段催化床。

该流程有以下特征:

(1)与工业生产硫酸流程一致的用户界面。工艺流程设计中的图形如接触室、吸收塔、酸泵、鼓风机等用Photoshop处理实物图片或已有图形获得,并用该软件制作火焰和喷淋的GIF图片。其余图形均用CorelDRAW绘制,结构清晰,色彩明暗对比适中,与原生产装置相近。绘制好工艺流程中的各个部件后,在LabVIEW程序前面板组装,组装过程中按照工艺流程,特别注意各个部件的位置叠放次序和连接关系组装,这样栩栩如生的工业制硫酸仿真流程图就完成了。

(2)表现微观粒子运动及转化过程。由于管道较多,用很多的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不利于观察气体流动方向及转化过程,因此利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技术LabVIEW设置6个SO2分子不同的移动轨迹来表示这一过程。同时实现SO2分子在接触室中转化为SO3,SO3分子在吸收塔被吸收及硫酸储罐中液面的上下波动。此外,为方便教师讲解,设置了开始、停止、退出按钮,控制SO2分子运动。

3 利用仿真模拟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选自苏教版必修1专题四第一单元第二节。

3.1 教学背景分析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所有学生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的高效性、形象直观性、新颖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很适合化工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将化工知识的学习与技术思想的培养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深入认识技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目的。

硫酸制法是中学阶段为数不多的作为化工知识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征显著,条理清晰,易于在教学中整合,并且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思想[12]。本课是一节将学科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是充分渗透技术思想的一节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涉及制硫酸的原料、原理、设备及生产流程,工业制备的特点,工业厂址选择等。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平衡的有关原理,在生活中对硫酸在工业中的应用有所耳闻,兴趣浓厚,但实际生产环节学生知之甚少。

3.2 教学目标

(1)了解硫酸工业生产的主要设备,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通过分析和设计硫酸制备的装置,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3.3 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篇9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及题型示例中新增的10道题,大都是涉及化学工艺流程的题型。它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阶段即生产流程用框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生产流程中有关的化学知识步步设问,形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化工工艺试题。同时该类试题也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热点题型。

一、工艺流程设计题的特征

通过近两年全国高考试题和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中涉及工艺流程试题的分析(见图表一):

可以总结出工业流程试题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试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它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线索进行设问。二是试题考查内容丰富,试题常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操作(如: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分离提纯的基本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方方面面的化学基础知识;能较好考查考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考查考生解决化工生产中的相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三是突出能力考查:试题类型新颖,阅读量、思维含量较大,考查考生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通过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水解平衡、沉淀平衡、电化学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确定产品的成分、产率等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复杂的工业流程图和陌生的操作名词,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学生在工业流程试题省题中常见的错误

(一)思维存在局限性:如:片面追求原料的转化率而忽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等因素,片面追求反应速率而忽视反应的限度;片面追求生产的反应速率和原料的转化率而忽视生产的实际可行性;忽视流程图中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操作;不能全面的分析、评价化工生产流程。

(二)基本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如:认为绿色化学就是治理污染。其实绿色化学是防治污染而不是治理污染。对一些的陌生的操作名词不能理解。如:水相、有机相、酸浸等。

(三)面对复杂流程和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表达方法产生畏难情绪,干扰解题思维。

(四)不能规范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不能根据题中的信息准确的书写化学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三、解答工艺流程设计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

(一)首先要明确试题的考查范围和命题的意图:工业流程设计试题由题头、流程图和问题三部分组成。在解答工艺流程试题时,学生首先应通过泛读试题的题头和问题两部分,了解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目的,问题部分涉及哪些化学知识的考查,带着问题重点研读流程图形,弄清工艺流程中涉及的原料和目标产物的成分,流程中涉及的分离提纯的操作有哪些等,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及试题中提供的信息分析有关操作的原理、物质的转换关系等。

(二)克服陌生名词带来畏难情绪,抓住有效的信息树立答题信心:在工艺流程的图型中,熟悉和陌生的操作并存,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考查并存;面对陌生的物质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未战先降。试题的考查对象不是陌生概念的本身,只要抓住流程图中主干转换关系,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将流程分解为若干部分;就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同时有的陌生名词可以从字面理解(如:水相就是指水层、有机相就是指有机层)。对于无法理解的名词,可以不理睬,将注意力放在这种操作之后的物质上。

(三)落实细节,规范答题。在明确题目的考查范围和意图后,结合有关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操作,规范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对于有些问题,还可以从问题本身发现一些隐含的信息(如: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绿色环保等)。

四、工艺流程设计典型例题分析

产品提纯类工艺流程题:(2013新课标Ⅰ卷27)(15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3)“酸浸”一般在80℃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____。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解析:】本题以回收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为背景,通过工艺流程框图,考查考生结合流程分析元素化合物的化合价、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工业流程中操作的原因分析等。(1)由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求得C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一、重难点内容的生活化实践

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占有比例较大,同时,元素化合物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属于重难点,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又十分繁杂,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这部分知识点涉及一定生活方面的联系,实验较多,为此,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始:首先,应当重视引课和生活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课堂导入是否精彩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仔细查阅和准备相关资料,重视知识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讲授的内容不应当局限在教材当中,应当将教材内容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重视知识点导入科学化,全面鼓励学生学习化学,从化学学习中体会不同感受,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同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应当更多地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不断对学习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更好地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到化学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多问、多思考,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二、在习题训练中加强生活化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情况,很多高中生可能对化学元素倒背如流,但是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甚了解,这就违背了化学教学的初衷。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创新,了解化学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的变革和优劣,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学好化学知识,以实用的化学能力为周围的世界作出一些改变。教师在习题训练中要加强生活化教学,将化学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呈现在习题训练中。教师可以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化学习题或者是结合时事新闻,选择其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内容编写化学题目,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加深对化学应用的认识。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与航天科技等工业生产相关的时事新闻编写相关的化学题目,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与轻工业、重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的联系和应用。或者是在习题中加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铁锈、茶垢等,揭示它们与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以及合金等装修材料体现的化学分子结构原理等。学生在化学习题训练中加强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深化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化学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

三、加强化学在生活中的体验

虽然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课堂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教师也不能忽略课堂之外的教学。想要让学生充分把握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能力,仅仅依靠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根据目前的教育改革来看,对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适当地延伸,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所学知识。做到这一点,可以运用之前所讲的用身边物品让学生在家进行试验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化学的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掌握知识点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营造真实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反对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要求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交流权,而引导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问题情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良的问题情境有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反感,从主观上放弃了对新内容的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情境的真实性,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台湾一个女孩突然无缘无故的七孔流血暴毙,经过验尸界定女孩因砒霜中毒而死,砒霜从何而来?经教授研究发现,女孩不是源于他杀,也不是源于自杀,不是源于砒霜这种,而是源于“它”杀。女孩在死亡前吃了大量的虾,同时服用了VC,是这两种物质导致了死亡。这个情景是真实的情景,学生在生活中也听到过很多案例,因为食物相克而出现的问题,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新知识的学习。

五、完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

实践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实验,学生可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物品做实验,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得出结论,满足学生爱玩、爱动手的特性,消除学生对化学学习枯燥无味的错误理解,完善自身的练习体验,并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保持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寻。例如,在讲“乙醇、乙酸的物理特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酒精和醋进行探讨,了解其物理特性,乙醇属易挥发物质,无色无味,溶水后具有酒香,乙酸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为弱酸,等等。通过自身实践,使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问题,进而提出探究这些问题的问题途径,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书本中的知识学习,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素材的选择,通过一些多元化的教学信息获取渠道,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从学校化学的课堂搬到学生生活、家庭以及社会中,丰富化学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