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方面的帮扶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教育方面的帮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教育方面的帮扶措施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帮扶

[作者简介]杨银平(1960- ),男,河北行唐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江苏淮安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2年度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LX2012Y09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54-02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再加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在高校中出现了贫困生人数增加的现象。如何有效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政策法规,可以说,我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正在不断得到改革与完善,但同时也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针对高职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对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标准难以统一。高校资助帮扶的对象是高校的贫困生。要使国家制定的各项高校资助帮扶政策和措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使高校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帮扶,就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但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和办法,对认定标准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详细的解释与指导。高校对贫困生通常是根据学生所持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进行认定,由于在开具证明的过程中,各地的贫困标准不统一,工作人员对贫困标准的理解不一致,即使高校拿到了学生递交的贫困证明,在进行辨识时也存在困难。

2.申请条件比较笼统。高校贫困生接受贫困资助,通常要递交申请,然而现行的资助类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条例,对申请条件的描述比较笼统,缺乏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确定评选条件和标准带来了困难。一线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现实的评定过程中,有的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只看重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甚至采用班级学生投票的方法来产生受助对象。申请条件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极易产生不公平现象。

3.专业评定机构和专业评定人员缺乏。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内部,都建立起了有关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部门,但这些部门大都是一块牌子、多种职责,兼管贫困生的资助帮扶工作,职责较为笼统,并且缺少专业的评定机构和评定人员,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在高校内,具体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主要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完成,而各高校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很多是由教师兼任的。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专职人员尚要投入大量精力,苛求兼职人员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保证质量,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4.社会力量参与贫困资助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现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主要依靠国家和学校,助学金的数额有限,还满足不了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需要。社会对捐资助学的认识不够,企业除了在一些名牌高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外,对一般高校来说,并没有得到企业的什么奖助学金的捐献,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社会助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助学帮扶制度机制。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社会力量参与的资助帮困的机制。

5.思想教育工作有待加强。高校长期存在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与思想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对贫困生资助帮扶产生消极影响。有的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他们在得到资助后,并没有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反而认为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也觉得心安理得;有的诚信意识不足,一些班级通过学生投票来确定受助贫困生,个别学生甚至拉选票,受助后请客会餐;有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资助后不是勤俭生活,而是挥霍、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当前的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多关注物质层面、经济层面的资助,而忽视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帮扶,并且缺乏对受助贫困大学生的跟踪关注,不重视对受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后期的感恩、诚信、励志教育等,不重视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些院校虽然也进行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仅限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通过一般谈话等方式进行,很难深入受助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比较有限。

6.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完善。贫困大学生往往不仅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有沉重的精神负担。贫困大学生有的对家庭经济困难感到自卑,不愿提及家庭状况,甚至放弃申请贫困资助;有的虽然能正视家庭经济状况并且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改变,但由于这种愿望过于迫切,接受贫困资助反而加大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可见,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心理压力远远大于经济压力。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明显不足。

二、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建议

1.科学确定资助对象,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科学地确定资助对象,就是要从新生报到开始,多方收集信息,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除了通过“家庭贫困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及“个人申请表”等材料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外,班主任或辅导员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要广泛听取各科任课教师的看法,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必要时请求系部派人前往学生家乡调查。同时,可以通过召开由学生代表、班干部代表及任课教师代表等参加的民主评议会,了解情况。贫困生认定过程要做到科学、规范,要将最终确定受助的贫困生名单在班级、系部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此外,还要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对贫困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座谈访问、调查摸底,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变化状况,根据实际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变更贫困生档案,确保档案信息真实有效。

2.完善各种资助帮扶方式。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资助帮扶方式。要注意区分奖学金和助学金的使用要求,奖学金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表现作为评定标准,其作用主要是激励;助学金主要以家庭贫困为评定条件,属于资质,但助学金对于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不利,容易使学生出现惰性,故应该适当减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立精神,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为贫困生联系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的后勤系统能由学生完成的工作,尽可能不使用临时工,而是把岗位提供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机会。学校可以利用国家的各项政策,为贫困生办理低息或无息贷款,减轻他们的经济困难;也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完善学分管理制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贫困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劳动报酬,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

3.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会力量助学帮困机制。目前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以政府投入为主,受众少,资助数额也有限,因此应从国家层面建立贫困大学生社会资助帮扶的有效机制。对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税收减免和社会荣誉,可以表彰社会力量助学的先进典型。高校则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争取包括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助学活动,最终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等参与的多元化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并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助学帮困制度机制。

4.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消极的人生观。如果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精神上的帮扶,他们很容易产生不阳光的心理状态,出现懒惰思想和功利思想,导致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必须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帮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贫困状态;要激励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要培养他们阳光、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调适,敢于直面贫困,奋发向上,勇于攀登。

5.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一个人的健康应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既要身体好又要心理好。一般来说,贫困既可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也可对人产生消极作用,在我国既有“人穷志坚”的说法也有“人穷志短”的说法,在现实社会中,谁都不愿意贫困,但现实是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凡事都有两面,贫困大学生如果能够直面贫困,就可以激发自己的斗志,通过不断的努力改变经济困难的局面;如果不能直面贫困,就会加大自身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要实施心理健康援助,加强心理疏导与干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健康跟踪。

6.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作为高校,要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的思想意识,引导他们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比如,在办理助学贷款时,要对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进行深入宣传,教育贫困大学生诚实申请、合理使用、合理支配、按期还款。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中,要按照现代企业的通行做法,进行岗前培训,实行岗位考核,按劳取酬,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教育他们自立、自强。此外,要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有一颗感恩之心,对国家和社会心存感激,知恩图报。

[参考文献]

[1]姜旭萍,肖迪明,程勋.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9(5).

[2]黄荣晓,文辉.试论高校辅导员开展助学帮困工作的艺术[J].文教资料,2007(19).

[3]刘宗南.农村学生参与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归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6(2).

篇2

开展“一助一”扶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团员、妇女干部、民兵骨干与重点优抚对象挂钩结对,通过扶持生产、助耕助种、技术培训、经济救助等形式,来解决优扶对象的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等困难,根据市泰政发《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一助一”优扶服务活动的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优扶对象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现结合我镇实际,就开展“一助一”优扶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双拥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结对挂钩帮扶活动为抓手,以提高重点优扶对象生活质量为重点,以解决重点优扶对象治病难为突破口。动真情、出高招、办实事、求实效,帮助贫困的重点优扶对象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拥军优属工作的社会化。

二、工作目标

“一助一”扶优服务活动的帮扶重点是在乡的老烈属、老伤残军人和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扶对象,建立“一助一”活动的开展,确保重点优扶对象中的孤老人员100%结对,确保重点优扶对象中的患病者医药费得到落实。通过结对帮扶,进一步提高优扶对象的生活质量,促进党和国家的优扶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三、帮扶措施

1、对生活上信赖救济、缺乏致富信心的优扶对象,要通过教育引导,扶贫先扶志,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2、对有一定技能的优扶对象要注意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重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增强造血功能。

3、对因缺乏劳力,生活有困难的优扶对象,要通过开展助耕助种活动,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4、对患大病重病或是年老体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优扶对象,要加强“输血”,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对家庭人口多、收入低的贫困优抚对象要通过安排优抚对象的子女经商务工,加工销售农副产品等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6、对优扶对象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照顾好自己父母的晚年生活。

篇3

关键词 韶钢集团 女职工 女工组织 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由于国内钢铁市场需求下降,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显,在钢铁产品产量上升的情况下,钢铁产品效益依然下滑,这对于以钢铁制造和生产为主的韶钢集团来说,无疑是进入了发展的“冰霜期”。在这种极其严峻的现实面前,韶钢集团女职工组织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做好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是一个觉悟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能力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女职工心理疏导工作,提升女职工素质,促进女职工全面发展。

一、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钢铁行业正经历着“寒冬期”,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经营生产面临着严重的亏损。根据中钢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纳入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厂利润亏损9.87亿元,特别是钢铁主业亏损更为严重,亏损额达110.53亿元,增亏34.33亿元。①

珠三角钢铁龙头企业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这次市场变动的影响下,也未能幸免。2014年韶钢松山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8.8亿元,同比增长6.09%,净利润为亏损8.63亿元,同比下降898%,亏损额度在上市钢企中靠前。韶钢经营和生产形势严峻,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韶钢面临着不断改革的挑战,任重道远。

二、韶钢女职工思想特点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于1966年8月22日建厂,发展至今已经近半个世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韶钢集团女职工思想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点,给韶钢集团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是多样性,在当今思想文化交流空前开放的时代,韶钢集团女职工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层面出现了从单一化到多样化渐变的过程,尤其是在当前韶钢集团亏损和改革的特殊时期,女职工的稳定性成为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二是独立性,近年来韶钢集团女职工在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以及民主方面得到了强化,希望能够在工作当中有所作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能够在集团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三是多变性,韶钢集团女职工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利益调整、家庭变故等影响,容易对情绪、思想以及行为造成不利影响。

三、优化钢铁企业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对于韶钢集团来说,所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特殊,“以人为本”的观念必须要扎根于平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在很多人看来,钢铁企业工作是男人的天地。在这个男人的天地里,女职工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要实现平等对待,女职工就必须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因此,韶钢集团若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及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给予女职工帮助,女职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就难以完全发挥。二是当前韶钢集团正处于亏损、改革发展的“阵痛期”,无论从职工的经济收入还是思想状况方面,都出现了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更为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韶钢集团在加强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以女职工为主体,只有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点,才能够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

韶钢集团在对女职工思想教育中,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和“引导”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到女性职工的特点,从女职工出发,在加强教育的过程中,兼顾引导,深入挖掘女职工的个体潜能,使其能够更好地为韶钢集团发展贡献力量。

在素质教育方面,应该积极倡导自觉意识,女工组织要通过创造平台为女职工素质的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女职工能够在集团内部活跃起来,争做知识型员工。做好这一点必须要从多角度下手,齐抓共管,首先要引导思想意识的提升,韶钢集团可以通过开设思想政治培训讲座,树立模范的方式,来促进女职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断提高精神内涵。其次,积极鼓励在岗女职工继续深造,就目前而言,韶钢集团女职工大部分为本科和大专学历,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不管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还是个人发展来看,女工组织应该积极鼓励女职工进行深造和继续学习。再次,韶钢集团应该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女工组织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让女职工能够与外界世界多多接触和学习,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部交流的方式都是很好的方法,女职工在对外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第四,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比练”活动,俗言道“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女职工组织可以定期深入开展技能比武活动,在女职工当中开展技术、工作业绩比拼活动,教育和引导女职工在实践中求真知。第五,构建科技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引导女职工进行小设计、小创造、小发明,激发女职工的活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在保障体系方面,则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困难女职工,要让女职工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韶钢集团女工组织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这是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有力体现。首先,韶钢集团应该搭建“帮扶解困”平台。对集团内部有困难的女职工应该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和途径,搞好实际的帮扶工作,一方面女工组织要经常性地走访调查,深入了解基层女职工的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女职工应该制定合理的帮扶计划;第二要“定时帮扶”,由于一些特殊对象,如空巢老人及残疾的女职工应该要实现结对帮扶,定时、定期地进行帮扶;第三要实现“随时帮扶”,女工组织在走访过程中对女职工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应该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女职工所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增强帮扶的实效性;第四要“联合帮扶”,女职工所提出的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涉及多个部门的时候,应该协调其他部门共同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健全的帮扶机制,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帮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其次,韶钢集团应该重视女职工的待遇。女职工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在日常工作和劳动保障上也有益于男职工,国家为此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女职工组织应该要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女职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等情况;监督女职工是否享受了相关规定应有的待遇;监督企业是否按照规定,定期为女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女工组织要从制度上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建设“服务型”工会女工组织。

四、结语

我国钢铁行业形势每况愈下,韶钢集团发展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特殊的形势下,要提升女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时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以女职工实际需求出发,从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开展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女职工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充分调动和挖掘女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提升女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

篇4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作用,途径

教育的公益性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体现出来,为了确保困难大学生的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党和国家对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困力度逐渐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各大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奖、贷、助、补、勤、减、免”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格局。如何在资助的基础上解决好育人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又一难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促进困难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高校资助育人的深层次内涵、作用,指出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途径,希望对高校资助育人的深化发展有所帮助和启示。

1.资助育人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了解资助育人的作用,就需要对资助育人的内涵进行解读,具体来说,资助育人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帮扶困难学生生活,学生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求学主要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那些家庭学生的求学、生活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高校资助工作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扰,使其能够专心地学习,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其二,提升学生的能力,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受到严重制约,比照其他学生,他们掌握的学习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在进行生活解困的基础上,还需要着力提升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其开展一些专项的技能培训,使其竞争力得以增强。其三,关注困难学生的精神生活,家庭困难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自卑、堕落、不合群,这对其身心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学校在进行自主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采取行之有效地对策,锻炼困难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使其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进而逐步打开新房,感受身边同学的友谊、关爱,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激发其自立自强的精神。其四,塑造困难学生思想,学校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思想塑造,这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加强资助育人的效果。通过资助,要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自强意识、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积极的价值取向,这对其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2.高校资助育人的作用

教育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存发展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大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高校资助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展开,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诸如被资助学生的自卑问题、资格认定困难、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等,这都是当前资助体系产生的副作用,为了改善高校资助育人的状况,应该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资助育人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满足困难学生诉求。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成果斐然,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安全需求都得到了保障。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发展,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逐渐体现出来。为了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高校应该主抓资助育人工作,将其作为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诉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奖、贷、助、勤、补、减、偿”的资助格局虽然业已形成,但是这个资助体系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完善高校资助体系,确保资助的延续性,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其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协调资助体系内外关系的重要的工具,对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作用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然而,在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化和推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3.1贫困评定不系统。高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各个地方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而每个地区有自己的贫困标准,这使得很多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贫困证明而无法获得帮助。比较明显的就是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同样是月入一千元,在西部就算是较为正常的水平,但是在中部却称得上是困难家庭。学生由西部考学到东部,生活支出一下子增大,但是按照西部的标准却不能为其办理贫困证明,学校也就无法将其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还有的学生钻学校贫困生认定的孔子,开具虚假证明,所得的资助满足自己对高档消费的需求,从而使得资助资金没有真正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困难学生。

3.2思想教育不到位。现在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也指导资助育人不能局限在资助工作,还应该加强思想教育。但是,从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来安,育人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当进行奖助学金评定的时候,辅导员忙得不可开交,而育人的工作却并没有相应地开展。实际上,经济困难学生自卑、虚荣心理更强,如果不做好心理疏导,其很容易会陷入尴尬地境地。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但是为了得到助学金,开具虚假贫困证明,引起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对学校的资助工作予以诟病。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亟需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将物质资助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地资助育人效果。

3.3感恩教育较缺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是助学金设立的重要目的,这本来是为了使其消除后顾之忧,很多学生却不知道感恩,将拿这部分钱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国家、社会、学校并没有感恩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补助外,为了让其他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为其提供无息贷款,这本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然而,很多学生不能按期还款,且联系方式和地址也都十分不确定,为学校的催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苦难。由于学校不能对学生的诚信度予以有效地评价,故而在贷款上存在着很大的顾虑,一方面希望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不诚信,收贷工作进行不顺利。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感恩教育不到位,没有完善的诚信和感恩教育方案配合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4.高校资助育人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资助育人的作用有了更为清晰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途径。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加强诚信教育。育人为本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指导思想,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长期性,其需要发挥诸多方面的作用,不但包括高校、学生,还包括政府和社会,只有这些主体通力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相爱哦过。,现在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多学生为了得到资助有失诚信,得到资助之后不懂得节约,铺张浪费。许多贫困大学生认为拿到助学金理所当然,以“贫困”作为资本,毕业后不还款,不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殊不知在网络时代完全个人诚信档案建设逐渐加强,其采取这样的措施,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针对这样的状况,高校应该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只有如此,才能从思想上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提升被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节俭意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自尊自爱、勤俭节约、回报社会。

4.2搭建组织平台。为了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应该搭建系统的组织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学院、班级三个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学校成立资助管理办公室,与上级管理部门机构对接,完善人员配置。在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学校资助管理办公室,应该明确育人思路、落实具体分工、把握职责要求,发挥自身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二,学院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苦难学生认定、跟踪监督、资格审查等工作。其三,班委会深入调查,了解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在最好初步处理后,及时将相关信息反映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4.3开展社会实践。为了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此,就需要为学生建立资助育人平台,确保实践的效果。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应该以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为核心,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高校可以开展勤工助学、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使其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知识、技能的转化,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还能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4.4完善学生人格。贫困生的生活问题纵然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和疏导,才能使其摆脱自卑、自闭等问题,完善学生的人格。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健全心理援助机制,完善心理援助网络,增加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渠道,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其二,加强实践引导,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开展相应的校园实践。为了调动贫困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应该制定奖励、加分等政策,心理辅导教师或班级心理委员应该对他们给予引导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使其在实践中找寻自己的兴趣,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实践教育课程,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其心理状况得以改善,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的生活,使其树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意志,逐步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4.5加强思想教育。当进行奖助学金评定的时候,辅导员忙得不可开交,而育人的工作却并没有相应地开展,不论是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还是经济较好学生的投机心理,这对学校的资助育人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将资助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资助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远大理想,把握成才目标,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不仅要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引导 ,不但从经济上脱贫 ,而且要从精神上脱贫。 也要引导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和贫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总结

帮扶困难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能力、关注困难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困难学生思想是资助育人的深层次内涵。通过资助,要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自强意识、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积极的价值取向,这对其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党和国家对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困力度逐渐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加,这主要就是为了确保困难大学生的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各大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奖、贷、助、补、勤、减、免”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格局,贫困学生的物质和自尊需求得到了满足,然而其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相应产生,为了适应新时期贫困学生的新需求,加强资助育人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资助育人的理解、作用,指出了高校自主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资助育人的途径,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资助育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旭萍.关于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若干思考[J]. 孝感学院学报,2012(01).

[2]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篇5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分析 途径探索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特征。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生活艰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不仅面临紧张的学习任务,而且要为生活、学习的费用忧心,难以全身心投入大学学习中,往往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未来缺乏信心,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成就动力不足;人际交往相对敏感,等等。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近年来,政府、高校和社会积极采取应对之策,扶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困难学子在经济上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然而,困难学子在精神层面的压力和困惑却越来越大,这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资困助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分离,对学生更重物质帮助,重解决眼前实际经济困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引导。第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情感育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重视不够,关注关心还有待加强。第三,注重整体上教育引导,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对个体发展关注相对不足。第四,思想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缺少单独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手段和具体措施。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对不足,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内心,难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高。第六,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就教育欠缺。因此,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推进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显得必要而迫切。

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有效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开拓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形式。归纳起来,我们从以下六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与关怀永远是教师对待学生最温暖的注脚。为此,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育人理念,投入爱心和感情,不放弃任何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一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最温暖的关怀。其次,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尝试采取一对一精细化帮扶指导的创新工作模式,竭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特征,从不同个体出发,侧重一对一地开展帮助和引导,使不同性格、志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不懈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进一步做好资困助学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一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保证他们的求学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发展自己,为他们的成长、成人、成才提供最坚实的物质保障;二是认真做好奖助学金等相关资困助学名额的评定、发放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科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情况,合理制定评定机制,确保将资助发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如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为了摸清家庭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又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尽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采取学生申报、班级内选、辅导员摸底核实、结果公示的方法,让助学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坚持人文关怀,深度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指路引航。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才能信任你,才能敞开心扉。为此,我们从细微处出发,将人文关怀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温暖真正送到学生的心坎上。一是更新传统理念,改进济困工作模式,淡化“贫困生”提法,避免给学生心理负担。比如在助学金评定讲到资助对象时,以“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等提法代替“家庭贫困”字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心理氛围。二是建立动态的学生成长档案,通过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走访学生宿舍,保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个月有一次以上的深入谈心交流,形成较为详细的谈心记录和针对性的帮助措施。三是以情感育人,坚持为学生送生日祝福。通过学籍档案信息、谈话了解等方式,准确记下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日,每逢他们过生日,在第一时间送去祝福,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精心挑选名人传记、励志读本、专业书籍作为礼物,鼓励他们志存高远。四是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倾心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用师爱为学生的成长护航。如放弃假期休息时间,为生病住院学生熬汤送药、彻夜守候;自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置生活用品;假期为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证明;与考研压力大的学生谈心交流等。五是在学生家庭突逢变故等特殊情况下,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心,持续不断的鼓励。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作为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主心骨,都应该坚持和学生同甘苦,共命运。如在学生的亲人罹患重病时,主动走近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陪着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四)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构筑精神支柱。传统文化蕴涵着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思想,在修身、求学、立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阅读传统文化名著活动、参观传统文化景点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熏陶,汲取文化精髓,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坚持理想,奋发向上。

二是重视开展心理咨询。在全面把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心理档案,开辟专门时段主动约谈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舒缓压力,降低心理焦虑;开辟咨询新阵地,设立专门的咨询邮箱和咨询QQ,让部分不愿当面交流的学生通过网络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利用校园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分享心理故事、心理知识,启发学生。

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丰富性。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举办寝室文化节、心理健康周主题教育、心理成长论坛、定期组织观看心理励志影片等活动,勉励困难学子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认识发掘自身的优点和价值,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五)深入创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和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指导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创新载体,着力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展示自身才华的实践机会,着眼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

第二,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假期实习等社会实践岗位的安排,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长远发展,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磨砺人生,实现“助困育人”的双重目标。具体做法是:设立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尽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假期实习名额,大力开辟专业性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岗位。其次,在岗位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让学生在最适合的岗位上锻炼。部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如在志愿服务、假期实习的岗位确定上,以模拟招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提交简历,组织笔试、面试,选拔出最适合的学生;部分岗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困难程度做好安排。再者,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关心与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醒他们平衡好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安排;适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成长、锻炼。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推行“赏识教育”的理念,努力为经济困难学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和平台,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成立文学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组织,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其次,通过学生社团更多地组织开展文体比赛,尤其是专业相关比赛,坚持为参赛学生鼓励打气,发掘、肯定他们的闪光点,适当扩大评优评奖的比例,让更多学生有获得荣誉和奖励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挖掘他们自我成就的潜能。

第二,把握激励教育规律,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教育活动。首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励志青春”系列书目、大学生年度人物先进事迹为素材,通过主题团日活动让经济困难学子深入学习优秀大学生突出事迹,为他们扩大典型引路的视野,为他们树立励志成才的路标,从思想上引领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着力挖掘学习身边的榜样,组织“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年度励志之星”评比表彰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宣传的过程,让学生找到身边最亲近的励志典型,激发斗志,坚定决心,进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再次,强化励志教育的育人效果,以励志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事迹为题材,编排为话剧、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示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营造积极向上的励志教育氛围,升华励志教育活动的主题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荣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工作释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

篇6

甄别对象,建立后进生档案资料

后进生是指自控能力差或学习差,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学生。在教育学上称为问题行为学生。建立后进生的档案是实施帮扶的基础性工作,每个后进生都必须有一份帮教档案资料,其基本内容包括:后进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成绩;品德修养、课业学习、纪律遵守、心理特征、心理需求、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准确的资料是对后进生的各种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正确分析后进原因,制定帮教措施、方法和步骤,确定每个帮教阶段取得的进步预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进行帮扶的依据。

构建帮教体系,形成帮教合力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后进生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他们的转化要从多方面努力,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校内各部门的积极参与,认真研究本部门在育人方面应承担的职能,分析后进生的出现与本部门工作之间的关系,提出本部门帮教后进生的方案,担负起相应的育人职责,在后进生帮教工作上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和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后进生的帮教问题。要认真分析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后的生源情况、学生入学的智力基础和知识基础、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情况,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对老师提出严格的要求,从严管理各个教学环节。

学生工作部门和学工干部要从不同层面分析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特点,研究改进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对后进生以管、教、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做好对他们的重点帮教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党务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部门要研究提高学生的政治热情、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党校、团校的培训职能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优势,及时开展针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以组织帮教小组、建立联系人等方式对后进生进行帮扶。

后勤和管理服务部门要研究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来促进育人工作,加强对宿舍秩序的管理,营造有序向上的风气,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注重育人方法,落实帮教措施

后进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但是,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后进生一般都有他们各自的显著特点和缺点,这往往是他们落后的重要根源。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后进生的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着手,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对后进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引导,针对他们的特点和缺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帮教,促进其不断转化,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构建家校帮教网络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学生的表现特别是思想品德状况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后进学生的家庭情况,找出其中影响学生进步的负面因素,挖掘其中可以促进学生转化的有利因素。要经常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充分的沟通和合作状态,每学期要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单及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以书信形式向学生家长通报,说明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学校所作的努力、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要求学生家长把学生在家的基本情况向学校及时反馈,认真听取家长的分析、意见、建议,共同商量帮教的办法。必要时,要请家长来校配合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使学校和家庭之间随时保持沟通,构建起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管理学生的帮教网络。

2、开办后进生帮教学习班

为进一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需要开办后进生帮教学习班,在了解后进生不同的禀赋、志趣、爱好、才能、思维、倾向等造成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后进生想了解什么、急需什么帮助等情况,聘请学校领导、德育教师、心理咨询专家和专职政工干部对他们进行专门教育,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守校园行为规范和管理等深入细致地进行讲解,因势利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教。此外,要根据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情况,把他们组织起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参观大学生德育基地,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表现出优点和缺点,长处与不足,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全面看待同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把他们引导到正确方向和轨道上来。长善救失,扬长避短,进而激发他们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建立谈心及汇报制度

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后进生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高高在上,不讲究教育方法,不拓宽教育形式,不与之平等相处,凭借长官家长意志行事,就会扭曲教师形象,导致师生关系对立,也达不到帮教效果。因此,需要建立与后进生的谈心工作制度,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情感的桥梁。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与他们建立感情,从情入手转变思想,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解开同学心中的疙瘩,开导不足,消除误会,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深刻认识自己,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让学生的感情、人格、品行、自尊心等得到理解和尊重,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重要地位,把思想压力变为学习动力,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谈心交心的基础上,要建立后进生转化工作汇报制度,动态跟踪和调查了解各相关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表现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后进生转化工作的进度和效果。

篇7

关键词:新型助困体系;精神层面建设;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09-02

一、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现状及问题

目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大多属于“救济帮扶”式扶贫,即无偿性资助比例过高而有偿性资助比例太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国家和社会承受的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资助金额与日俱增,因此,如果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仍靠无偿资助为主,国家和社会将承担很大的经济压力。

第二,重视经济层面扶助,缺少精神层面帮助,育人功能发挥不够。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帮扶过少,就业针对性指导较弱,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第三,资助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自立自强。无偿资助方式使得部分学生到校之前就“备好”了各种贫困证明资料,促成了学生的“等、靠、要”思想,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

二、新型助困体系中精神层面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型助困体系中,参与资助工作的政策制定者,具体实施者必须转变观念,将单纯的“助困”转变为“助学”与“育人”并进,在精神层面建设上探索新路径、试行新制度,把对做好家庭经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1.缺少精神引导,资助工作难以实现教育职能

资助工作既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改变学生的“等、靠、要”的心态,将“被动帮扶式”资助与“寻求改变式”倾斜转化,在这个过程要逐步引入同等条件的“激励机制”,不能让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应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资助的本身既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也是对同等条件下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这是高校实践育人的良好契机。

2.缺少自立自强,资助工作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资助工作的短期目标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未来发展问题,因此资助工作应该做到经济资助与能力开发资助相结合,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树立信心、自立自强,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3.缺少感恩回馈,资助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发展,助困重在育人

国家的资助范围有限,资助工作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因此感恩回馈教育,就是希望更多受资助者在未来成为资助他人者,带动更多的社会支持,实现资助工作、资助体系的良性持续发展。

三、新型助困体系中精神层面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应立足于经济困难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经济困难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引导,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心理辅导,将心理疏导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现象。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高校可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心理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负责几门基础理论课的传授,对于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和人格、心理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并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将心理疏导与励志教育相结合,势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提升一个新的台阶。第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校与学生信息沟通的中介。通过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号召辅导员改变工作思路,由被动接受学生求助变为主动关怀,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完善助困体制,将资助工作与学业激励相结合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制中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内容主要是经济帮扶条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帮扶没有具体规定。如今,国家、社会和家庭越来越看重学生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健康的状况。这种助困体制既影响资助政策的整体效果,也影响社会对资助政策的信任。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支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在助困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一个有效的助困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能够有法可依。

高校有效的使用国家、社会和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在学生经济状况分级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贯彻和完善助困体制,引入“同经济困难级别相应的学业激励制度”,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成绩相挂钩,在困难级别相同的情况下,成绩高的得到资助的机会就会多,发挥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激励作用。

3.鼓励创业自强,将资助育人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困难生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经济困难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第一,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设计各种平台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并根据认知结果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创业方向。第二,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自强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在创业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感恩教育,将受助与助人相结合

助困重在育人。资助工作者应该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经济困难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逐步引导经济困难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到企业实习等,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助,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学校的感恩;通过开展诚信与感恩等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自立自强意识。通过这些方式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层面帮扶创造良好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整体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是也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第一,高校通过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正视贫困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优化校园环境;第二,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和文化活动,开创科学、民主、团结、友爱的文明新风,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的真挚情感,满足他们的精神心理文化需求,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不再贫困,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高校济困助学资助体系;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强化学生精神层面建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宽松、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差异和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容易引起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导致教育效果的打折,因此高校也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和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素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作为高校主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部门,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吴敏,高艳妮.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学理论,2010,(32).

[3]杜骞.资助与教育并重,助学与育人共举[J].中外企业家,2010,(14).

[4]陈皓琳,朱焕辉,岑桂芳.高校勤工助学途径和功能的有效拓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篇8

市教育督导室:

共辖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总人口53.5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98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6所、独立初中15所、小学123所,特教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144个),幼儿园223所(公办197所、民办26所)。在校学生64366名(普高10119名,职高2273名,初中生17300名,小学生34674名),在园(班)幼儿13688名。全县共有教职工6544人(其中公办6172人,民办372人)。

一、重点交账任务落实情况

(一)控辍保学工作。全县义务教育适龄人口65457人,义务教育建档立卡适龄人口20230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619人,其中随班就读346人,特教学校13人,送教上门65人,社会兜底105人。劝返复学学生177人(其中77人已初中毕业)。一是落实联控联保。督促镇原县按照“适龄儿童零辍学”的要求,建立“五长”负责制和控辍保学冲刺清零双组长责任制,形成县乡政府管控辍、教育部门管保学的“双线四包”工作机制。二是规范送教上门。指导镇原县制定《镇原县“送教上门”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各学校对劝返未毕业的100名学生因人施策、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建立“一生一策”帮扶方案,落实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三对一”帮扶措施。三是推行职普融合。印发《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促进职普教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进行动员,在进行义务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技能教育。2020年春季开学后,有55名九年级学生在镇原职专选择了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学习。四是强化信息比对。4月至5月,组织各乡镇再次开展户籍、学籍、扶贫数据三方比对,对比对出的问题及时纠改,确保信息一致。配合全省公安系统户籍核查,对全县学籍信息中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核查,变更错误信息77条,其中上报市局需删除无接受教育能力学生学籍、重学籍90条;8月份,组织对2020年秋季应入小学和初中的适龄儿童进行摸底;9月初,对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再次进行摸底统计,10月份,对厅数据比对后反馈的2020年疑似学籍状态异常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就读情况进行了核查。五是组织鉴定评估。6月中旬,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全县609名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鉴定评估,随班就读364人,特教学校就读38人,送教上门27人,学前及康复机构46人,暂缓入学3人,免于入学126人,特殊情况5个(户籍迁出、死亡、销户、休学)。截止目前,全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已实现动态清零。

(二)资助政策落实。2020年,学前免保教费认定25935人次,发放资金1360.6万元;普通高中助学金春季认定学生6660人次,发放资金666万元;高中免学杂费春季认定学生6344人次,拨付资金268.2万元;中职助学金按月认定受助学生7875人次,发放资金157.5万元;中职免学费按月认定学生10487人次,拨付资金227.289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认定学生40287人次,发放资金1569.36万元。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学生资助主体责任,强化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补尽补。对投诉举报的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违纪违规事件经查实,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因工作不扎实不认真,致使受助学生认定不全面不精准,或出现漏报人数,导致本单位资助资金出现缺口,由学校或乡镇学区承担相应责任并补发资金。二是提高资助精准度。向各乡镇学区及县直各类学校印发了《镇原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修订)》,联合县扶贫办等六部门印发了《镇原县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对各类资助资金的发放程序、受助对象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不存在违规扩大资助面的问题。三是规范发放形式。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职国家助学金直接打入学生“资助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补助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为每个受助学生办理银行卡,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学生银行卡中;省内高职(专科)建档立卡学生减免学费和书本费按照甘财教〔2019〕60号文件要求,发放到学生家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中。

(三)“两类学校”建设。全县“两类”学校建设概算总投资3503.28万元,乡镇寄宿制学校13所和乡村小规模学校45所共58所。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13所,规划资金1811.8万元,已开工学校13所,开工率100%,已竣工13所,竣工率100%。规划建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45所,规划资金1594.5万元,已开工学校45所,开工率100%,已竣工45所,竣工率100%。

(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特岗计划”充实乡村教师队伍。2020年招录特岗教师119人,设岗主要为农村薄弱学校。二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安排县直12所学校与12个未脱贫村学校结对帮扶,21名骨干教师开展“三区”支教,33名骨干教师深入薄弱学校支教,各乡镇从中心校派出102名教师支援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疫情期间,安排240名幼儿教师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走教活动,培养小学音体美教师292人。安排14名立志扎根山区的年轻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跟岗学习。三是提升乡村教师素质。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5800人。组织全县5813名教师参加全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283名班主任参加全市班主任能力提升专题研修培训。全县286所中小学幼儿园与天津市静海区99所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静海区选派16名管理人员深入镇原县开展帮扶对接,走访调研学校79所,开展专题讲座2场。2020年派出66人赴天津静海区跟岗学习,引进静海区高考专家、教研人员、骨干教师等14名专家。四是落实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从2020年1月起,班主任津贴人均每月不低于500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每人每月增加特别津贴100元;自2019年1月起,除县城学校和高中外,其余学校教师全部发放,月人均不低于4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学班级短缺(目前有24所中小学短缺班额112个),部分学校功能室、教育装备和图书仍存在缺口。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专业教师和卫生保健等专业人才短缺。三是信息化教学、“互联网+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滞后,虽然全县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全部接通了100M宽带网络,但初级中学及以上学校的教学需求远不能满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控辍保学方面。进一步做好“三对一”帮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类型,从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学法指导等方面重点进行帮扶。丰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提高返校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劝得回、留得住。

篇9

当前,我们银行金融机构的职工中普遍存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通常都能意识到提高经济效益是商业银行唯一的出路,但又担心风险,职工中存在的这种矛盾心理,决定了我们工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

为找准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在日常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谈心等方式去了解职工中的思想状况。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当前职工队伍还是基本稳定的,主流是好的,归纳有如下几点:一是职工对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是坚决拥护的,同时对党内腐败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非常的不满;二是职工对公司关切日益强烈。职工把公司的命运和自身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都认识到企业经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收入。三是职工现在都很现实,他们注重实际,讲求实惠,希望多干活,多拿钱,过富裕的生活。反对讲空话,做表面文章,不见实际效应。四是职工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非常关注,希望企业能将这些做到实处,让企业职工真正参与到公司管理当中去,做企业的“主人翁”。掌握了公司职工这些思想动态,我们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大工作力度,把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二、注重工作方法,增强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选准切入点,注重结合点。目前,工会组织要把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关心这些职工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并以此促进帮扶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工会组织要从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选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只有抓住职工队伍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做好宣传、引导、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职工身上的优点以及业绩,实践证明,榜样对要求上进的职工有挑战作用,对一般人具有激励作用,对后进的职工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触动和压力。选树和推广典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和载体,也是工会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只有发挥好典型的带动作用,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职工,贴近实际,增强实际效果。

第三,推进人本管理。工会组织要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找准职工积极性发挥的基本态势,科学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从众多因素中找出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起决定作用的最大影响点,找出这些影响点也就找出了影响职工积极性的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三、与公司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一是要把准确定位作为争取党委领导、行政支持、群众拥护的结合点。为防止淡化工会地位现象的发生,工会组织应争取党政领导支持,进一步落实工会干部的地位和待遇,不断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增强职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要把工会维护职能作为公司稳定的结合点。随着改革的进行,公司工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工会必须认识到维护好公司和职工双方面的利益关系到公司是否能够稳定的发展。因此,站在这个高度,应把维护职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四、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首先要努力探索增强职工对改革承受能力的新方法。要分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区别,不同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利益驱动机制和个体个性问题。因此在形式上从集中突出群体规模和增加知识含量的方向发展。要求工会组织在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一方面要讲情宏观道理,让职工理解公司改革的必要和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向职工解释微观的形势的疑问,让职工明白公司为解决职工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其次,加大对职工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广大职工的再就业能力和技术本领,这不仅是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公司稳定的客观要求。

篇10

摘 要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转化和塑造人的思想、感情、心理、行为的工作,通过树立奋斗目标、协调人际关系、理顺思想观念和提高认识能力等方面,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责任感、向心力。它蕴涵在每一项管理环节之中,是全部管理工作的灵魂,是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组织保障。

关键词 思政工作六法 大港油田 景盛工贸中心 探索与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突出的体现在疏通思想、明辨是非、激发斗志,达到教育人和转化人的目的,这在油田企业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形势下的油田基层企业实际工作中,由于员工队伍各种矛盾是经常出现的,思想状态也是起伏不定,经常变化的,这些都是摆在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大港油田景盛工贸中心思政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为根本目的,以情感感人来疏导,以事为媒解疙瘩,以微入细抓换届,以诚待人去沟通,以奖促效去激励,坚持宣传引导法、谈心交流法、提前介入法、情绪疏导法、因势利导法、凝心聚力法“六法”凝心聚力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详细的展开叙述。

一、宣传引导法

主题鲜明的形势任务教育是服务企业生产发展的头道工序。我们从思想融合入手,深入开展“四强四树”形势任务教育活动,编发学习资料、举办报告会、召开研讨座谈会,宣讲油情厂情,使广大员工明确了目标责任。由于操作成本紧张,成本管理压力很大,为了细化成本管理,严格控制成

本,我们大力开展“降本增效、艰苦奋斗”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召开预算委员会会议和针对机关科室长、工区主任的启发式座谈会,分析可控成本,细化成本预算。企业领导分别到基层与员工面对面,讲清金融形势、油田改革的影响和成本管理现状,讲清勤俭节约和精细管理的意义和对员工切身利益的影响,调动全员积极性,从每个拖把、每盒打印纸做起,齐算账,共管理。先后征集到18个方面精细管理的建议,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监督执行,形成了优化技术方案降本、开展技术攻关增效、日常消耗厉行节约的全员降本增效氛围。

二、谈心交流法

勤交流、解疙瘩、除疑虑是基层企业做好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思政工作者通过倡导“一对一”谈心活动,建立厂领导、工区领导两个层面的下访制度,与一线工人真心实意地面对面交流互动,及时了解了员工动态,消除思想疑虑。真心解决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换来了员工的一致理解,也化作更高的工作热情,为保投产,

三、提前介入法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稳定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苗头早分析,措施早制定,矛盾早化解,争取到了化瘀解惑的主动权。针对有的市场化用工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苗头,企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首先通过召开员工座谈会,在讲企业生产形势下,讲油田用工政策的同时,发放意见征询表,了解真实意图,分析重点抵触人员。其次是注重采取细致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好重点人员思想工作。

四、情绪疏导法

思想教育不能“硬对硬”,引渠放水才能入心、入理、入情。我们企业员工有时候生产忙起来“白加黑、五加二”,家庭无法照顾,情绪波动起伏,为此,我们坚持政策向一线倒班员工倾斜,制定奖金、福利等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宿舍调配、完善生活设施、组织员工体检等,首先考虑一线倒班员工,让倒班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同时,我们创造性地探索出“三段式”情绪疏导措施。通过观察,将员工30天工作日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情绪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诊断病症”,再根据阶段特点“对症下药”,提出了“严一点”“沉下去”“活起来”情绪疏导“药方”。

五、因势利导法

企业通过划分群体,因材施教,找准员工心理诉求的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发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广大员工个人的不同情况,企业通过集训、现场办班、导师带徒、劳动竞赛等方式,强化技能培训,使各自都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激发出高效的工作热情。针对80后年轻员工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优势,建立“互动式”学习方式,搭台子、支架子,让年轻技术人员在科研成果会、QC成果会、市场开发动态分析会等方面上充分学习锻炼,并鼓励其承担重要任务,激发其工作动力。

六、凝心聚力法

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针。我们针对基础环境建设较为薄弱的现状,从打造环境入手,完善地面设施,修缮巡检道路,实施安全隐患改造,把劳动保护做到员工上岗、值岗到离岗的全过程。积极培育“家文化”氛围,先后建起健身室、活动室、图书室和文化长廊,组织开展篮球、排球、趣味活动、徒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定期召开伙委会,开办《健康养生小报》,改善住宿、餐饮环境。关心员工疾苦,完善困难员工档案,建立帮扶机制,开展“帮扶解困”、“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多人次,送去帮扶资金数万元,努力营造出了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