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教育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自1979年正式引入继续教育概念,30余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从函授时代的脱产、夜大、函授形式的成人教育、80年代的自学考试到90年代末网络教育,不仅包括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也涵盖高中起点升高职(高专),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与发展壮大,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为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朝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方向努力。不过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模糊不清、学校特色不突出、教学方式僵化等。如何优化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方向,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实证分析
1.调研情况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随机选取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就业因素、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建议等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99份,其中男生58名,占总人数的29%;女生141名,占71%;生源地是上海的180名,约占90%。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调查结果总结
关于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目前就业单位调查中,有37.2%的同学就业于民营企业;28.6%的同学在外资企业;20.6%的同学在国有企业;8.5%的同学在事业单位;2%的同学在国家行政机关。问及工作行政的问题,30.2%的同学选择行政类;7.5%的同学选择“人事类”;4%的同学选择“咨询类”;1%的同学选择“文职类”;55%选择“其他”。
关于学习者对大学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发现:约44%的同学表示满意;5%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9%的同学表示一般;但仍有2.5%表示不满意。问及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29.1%的同学选择“缺乏与实践的联系”;13.6%的同学选择“内容太宽泛,缺乏针对性”;10.1%的同学选择“课程安排太分散,影响实习时间”;9.6%的同学选择“理论性太强”。对于“您在大学中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您现在的工作要求”的问题,52%的同学表示一般;31%的同学表示适应;3%的同学表示非常适应;6.6%的同学表示不太适应;但仍有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关于实践课程评价的调查,18%的同学选择“实践形式单一”;16.6%的同学选择“实践基地太少”;12.6%选择“实践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低”;6.5%选择“实践时间太短”。
关于学习者对教学方式灵活性及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满意度调查,按评分规则分值越高越满意,78名学生选择“3”,占39%;44名选择“4”,占22%;22名学生选择“5”,占11%。但仍有6名学生选择“1”,占3%;47名学生选择“2”,占23.6%。
在“希望老师如何改变”的问题中,部分学生表示了“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实践课程”或者“增加学生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等愿望。个别同学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开拓学生眼界”等愿望。这表明老师在教授该专业课程时过多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建议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这样可增加课堂互动性。
二、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以及与其他高校的比较,不难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与其他高校情况相同,同济大学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重专业知识掌握轻人文素养培养、重定性类课程轻定量分析类课程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体系以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公共伦理教育。而且,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政治学、管理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经济类、统计分析类等定量化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限于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社会学原理与社会调查和统计等几门定量类课程。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定量化分析,不利于继续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方面越来越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程教学,但这些尝试仍处于探索阶段,是否真的有效提高知识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在某些课程或者某门课程的某些内容教学中得以运用,整个教学体系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来构建的,课堂讲授仍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其次,教学方式未考虑到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与本科学生相比,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简单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用于他们,亟需增加课堂参与度,进行师生互动、双向沟通。
3.教师资源有待开发
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获得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支持,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教师特长不能较好发挥及资源联动机制缺乏的问题。首先,学校不能很好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来合理安排其担任的课程,这样不仅需要教师再投入大量时间准备,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资源整合不佳,与全脱产教育、MBA、MPA等项目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继续教育的发展。
4.专业特色有待突出
虽然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特色不鲜明、个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单一化和趋同化,未突出本校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优势,导致行政管理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同时,当今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依然由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作为主干学科来进行架构,未能体现出世界各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政府流程、推行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我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行政活动日益高效的趋势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设置时间不长,但它一直以改革进取状态不断发展。作为工科背景的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如能针对社会需求,突出培养城市发展人才的优势,依托上海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的优势资源,在公共管理领域走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特色道路,将能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前文分析,建议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培养目标,借鉴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定位,把能力培养明确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写入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之中。在修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能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涉外单位从事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培养目标也需要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严进严出”的制度,有创造潜力的人员才允许参加继续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
2.调整课程体系,推出精品课程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以理论性、方法性、领域性为三个基本模块,突出城市管理,强调工具及应用性,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伦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将社会调查和写作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程。同时增设了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教育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导论、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改变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重原理轻技能的现状,建议大量增加增加公共政策和方法类课程以及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和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打造精品课程。
3.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我系拟加强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要求更新教学方式。要积极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或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二是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突出重点,讲透内容。三是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我系也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或是请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城市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
第一,对内做好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系里教师在城市特色系列即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三个模块中找到各自的学术发展方向,尤其是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每位教师可以在不同模块内就城市公共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就相关城市问题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外引入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制,吸引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到同济任教、授课、培训。第三,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进修、学术会议。
篇2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3-02
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岗位技能要求高等特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技术正不断向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已成为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和通讯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汽车技术的日益进步也促使汽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及教学改革方向。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取。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汽车类专业应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来。教学内容应完全与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匹配,教学内容的开发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校企双方参照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需要,分析汽车类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确定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层次职业能力,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以汽车检修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开发学习工作单,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基本思路为:①从汽车各总成检修的课程培养目标出发,运用项目引导的课程开发方法,按照汽车类专业所面向的汽车维修工作岗位的生产任务为主线,分析故障解决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确定相应学习情景和单元内容。②在确定学习情景的基础上,分析每个学习情景要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确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根据难易程度确定每个学习情景的课时,作为制定教学单元和实践训练项目的依据。为了解决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难题,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按照汽车故障诊断的难度,尽可能设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门外汉到专家”的层次进行递进。以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为例,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从汽车企业底盘拆装与检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以底盘故障诊断与检修的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同事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确定底盘各总成具体的教学内容。表1所示为汽车离合器构造与检修部份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了完成离合器检修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
2.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把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融合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每个工作任务都包括完整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上,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即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具体的安排,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情景,并把学习情景划分为若干个子情景,每个子情景作为一个工作任务。每个学习情景要就其教学内容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工具与媒体、教师资格要求等。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表2所示为离合器构造与检修部份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它包括了教学情景目标的描述、离合器检修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及每个工作任务下的学习单元等,这样就把离合器检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子项目,便于在现场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及具体实施
1.建立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汽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围绕汽车企业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行动体系学习课程,采用情景式教学设计。具体地,在每一个教学项目开始前,按照企业工作的基本模式,以顾客报修为出发点,给出与本项目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然后以此为基础,讲解本教学项目涉及的构造原理、故障检修等具体教学内容,最终由学生自主完成各学习单元的实际操作训练。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即学校教学完全模拟企业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来进行,两者基本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学生以接受派工的形式接受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交付“顾客”。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涉及的每一个典型故障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故障完全一致,并在实训内容的编排方面留有学生操作技能发挥的空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创造能力的提高。如针对离合器故障的诊断,首先提出离合器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典型故障,包括离合器打滑、分离不彻底、异响等,然后给出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再给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这样的内容编排完全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顺序和思路相一致,确保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并获得相关的技能训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包括了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两个部分。校内教学主要侧重基本功和单项技能的培养,校外教学主要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两者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操作技能,使实践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也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专业技能岗位。实践证明,校内外相结合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到位的重要举措。校内教学实施现场教学五步法,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或交替进行。现场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整个过程分为准备、实施两个阶段,在实施阶段又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任务导入:可以模拟汽车维修企业每天开始工作前召开生产调度会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下达工作任务,明确目标、意义、步骤、程序要求等关键问题,力求切近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生产的实际场景。第二步现场讲解:主讲教师将教学内容(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技术要求、操作方法与步骤等进行现场讲解。第三步示范演示:主讲教师在教学现场演示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第四步分组讨论: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围绕任务工单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对以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操作的步骤。在学生展开讨论的同时,教师可到各组流动辅导答疑,观察每组和个别学生的讨论情况,为后续教学环节做好准备。第四步任务实施:学生分组操作、提问、记录,教师示范、纠错、答疑、监督。第五步考核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现场表现和过程记录进行考核,并进行归纳总结。校外教学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工学结合实践单位。企业指派维修技师或工程师作为学生在单位的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习的指导。这样学生可以到最需要最适合的岗位去锻炼学习,在实践中通过教学做获得汽车检修的技能,逐步把学生由“学校人”培养过渡成“企业人”。教学做一体化还需要建立一个符合岗位需求和嵌入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每一个教学项目都需要提供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监督考核,也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检查,寻找自己的薄弱环节。整个课程的考核可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任务完成、作业等多种形式,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劳动规范、安全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教学做一体化的精髓在于把理论教学融合到实践教学中,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学做结合,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不断得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次的个性化培养。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汽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加显现出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教学做一体化还涉及到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与学校与汽车企业的合作等问题,因此它是一项牵涉多个环节的系统化工程,尚需要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田铁,朱永丽.《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20):223-224.
[2]辉.四步教学法在汽车构造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0,20(7):31-32.
[3]巫尚荣.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34(1):100-102.
[4]祖国海,张宏伟.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优生 教育问题 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172-02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职学校要特别重视对优生的锻造和培养,着重做好优生的转化工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一批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且用人单位满意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职学校优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探讨优生教育问题转化对策是对中职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益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 中职学校优生教育问题提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职学校优生教育同样也存在问题。一叶障目、一俊遮百丑这是许多中职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常见的心理教育现象,即对某一中职学生评价往往只看优点和长处,忽视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中职学校优生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1.过于溺爱
有人说:“有爱才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的著名论断。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等到他们有所成就的时候,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故此,爱与教育同行。教师如果过于溺爱不是对学生真爱,有百害而无一利。梁淹的《空青赋》中有,“溺爱靡意,魂飞心离。”《新唐书·高宗纪赞》中有,“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红楼梦》中有,“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的《北京人》中有,“他又是从小为母亲所溺爱的。”可见,过于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人身心健康的爱。
2.常常护短
护短是指自讳过失,多指长辈对晚辈错误的过分包庇,为缺点或过失辩护。如葛洪的《抱朴子·勤求》中有,“诸虚名之道士,既善为诳诈以欺学者,又多护短匿愚,耻于不知。”《宋史·王显传》中有,“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水浒传》中有,“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醒世姻缘传》中有,“原系儿女亲家,因儿女夫妇不和,各家的大人
彼此护短。”欧阳山的《三家巷》中有,“周杨氏也没法替他护短。”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包庇护短行为。
对优生护短也是对班级其他学生的不公平,常常对其他学生造成伤害。中职学校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中由于过于溺爱优生,常常包容、隐瞒优生的缺点或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优生的优点和长处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优生的缺点和错误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如果忽视,也会影响优生健康、全面发展。
3.管理松散
由于是优生,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往往都会疏于管理优生,甚至放任自流,导致优生学业成绩、思想品行等出现下滑。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对于优生更应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严格管理,使之更上一层楼。
二 中职学校优生教育问题转化对策
中职学校优生教育问题转化是指依据中职学校优生教育问题,教师通过实施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法、手段、方式,使优生的优点、优势更优秀,改正优生的缺点,克服优生的不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劣势为优势,促进优生全面、健康、可持续进步和发展。主要对策是:
1.更强:锦上添花法
锦上添花是指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如王安石的《即事》中有,“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黄庭坚的《了了庵颂》中有,“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中职学校教师对于优生教育和管理要锦上添花,要结合实际和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当优生在演讲、舞蹈、体育等竞赛比赛中荣获学校级奖励(一等奖、二等奖等)时,除为获奖学生鼓掌、喝彩外,还需在班级大力表彰,颁发奖品和奖章,更需帮助、修改和指导校级获奖作品,打造成“精品、极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获得更高的荣誉称号,这就是锦上添花。
2.应急:雪中送炭法
雪中送炭是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鼓励。雪中送炭是个成语典故,北宋宋太宗继位之后,生活十分节俭,但对百姓却毫不吝啬。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着狐皮还觉得冷,他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他独自喝酒,抬头见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么冷的天,那些缺粮少炭的人家会更加难过。想到这里,他命人带上木炭和粮食去送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
中职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于优生教育和管理不仅要锦上添花,更应雪中送炭。雪中送炭主要体现在:(1)在经济上极力支持家庭贫困的优生,可以采取师生结对一帮一制度;(2)学校为贫困优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和保障优生顺利完成学业;(3)优生家庭父母出现重大疾病、婚姻出现变故等情形,学校和班主任要组织积极捐款、捐物,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学校和班主任也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疏导教育。
3.求全:查漏补缺法
查漏补缺原意是指查找漏洞填补空缺。求全责备和查漏补缺是对中职学校优生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求全责备释义是:求、责、全、备,要求:完备,完美,齐全。求全: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责备: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如《论语·微子》中有,“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中职学校教师对优生教育采取查漏补缺法可以分为三步:(1)实事求是查找优生的缺点和不足,切忌先入为主,避免主观色彩;(2)全面、客观分析优生产生缺点和不足的主客观原因;(3)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改正缺点和不足的措施。
4.更高:目标催生法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中职学校教师对中职优生未来的规划和设计,是对未来美好的梦想。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学生自身特长、优势、兴趣及爱好等因素,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突出个性特点的近期、短期和中期、长远发展的目标、方向。优生发展的目标是鞭子,时刻激发优生的热情和青春活力,向未来美好目标前进;目标是标杆,促使优生增添动力,不弃不离,一步步不断攀登新进步,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
5.给力:善于奖励法
奖励是对学生的优良品德进行肯定性评价。这是一种“正强化”,用以巩固和发展已有的优良思想品德行为。奖励分为赞许、表扬、奖赏等。善于奖励中职学校优生就是给力,就是增添正能量。中职学校教师在奖励优生时须注意:(1)不能滥奖,否则失去了奖励的功能;(2)奖励要把握合适的“度”,即奖励的级别、荣誉称号等要适宜,不要一步到位、一步登天;(3)奖励要控制合适的“量”,即奖励的人数、奖金额度要予以控制。
6.建平台:开展竞赛活动
中职学校、教师要给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让中职学校优生有露脸和展示才华、历练特长的机会,让其才能、才华和才干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把握好以下几点:(1)活动的多样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演讲、设计、论文、散文、舞蹈、学校好声音等比赛;(2)突出活动的专题性,即个性,让有特长的优生脱颖而出,如:棋类(象棋、军棋、田子棋等)、球类(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才艺展示等;(3)鼓励和奖励优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等高级别比赛。
参考文献
[1]张晓云.如何进行优生教育[EB/OL].http://scpx.cersp.
com/article/browse/8655.jspx
[2]林志豪.如何让优生更优?[EB/OL].http://mc.e21.
cn/Item/27976.aspx
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化学教育 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给我国教师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课程问题一直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如何根据时展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袁贵仁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从教师专业化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教育和学科专业性双重特性,教师既应成为学科教学专家,又应成为教育专家。因此,化学教育也具有教育和学科专业性双重特性――既是化学学科专业教育,又是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纵观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尽管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但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
目前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过于“学术化”。长期以来,受“重学术、轻专业”传统思想的影响,化学(教育)专业课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都是以高等化学专业知识传授和训练为中心,而与中学化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联系专业课程的开设却很少,从而影响了从教者职前技能、从教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化学专业教育课程占比重过低。目前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只有7%,这一比重大大低于当今西方国家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占课程20%-30%的水平。[2]同时,作为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也从过去的12周缩减为现在的8周。这与教师专业化理论对职前教育的要求差距很大,这样很难培养出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3.通识教育课程综合性不强。目前对化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整体来看综合性不够,缺乏学科之间的综合,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单科化的,他们很难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概念,背离了开设通识教育的真谛。4.面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目前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研究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课程内容、实践课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所设置的课程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变化。
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想
教师的素质结构体现了教师专业化程度,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决定教师素质的主要因素。而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又是化学教师专业化的落脚点和决定化学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核心因素,根据教师专业化理论,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作如下改革创新。
1.设置综合性的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文精神、健全人格与教师气质,以及认识事物、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社会关系和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对化学(教育)专业开设政治理论(包括哲学)、外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体育、计算机理论及应用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如人类学、伦理学、人口生态学、大学语文、艺术教育等课程,同时开设与化学相关学科的综合课程。提高通识课程在总课程中占的比例,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使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2.设置适合教师教育特色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化学专业课程既是为培养化学专门人才而设置,又是化学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现学科的 “学术性”。然而,我国教师教育特色化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术性,而削弱了专业性。目前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欠缺的并不是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化学与社会、能源、材料、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化学专业与中学化学教育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因此,从教师教育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应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大三开设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命化学、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社会等课程,并加强学科内、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选修课应增设学科前沿性知识、与基础教育课程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学科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改中的变化及要求,并有效将化学学科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应建立一套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使学生形成并发展综合的、现代的实验研究与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应突出综合性、开放性及学生自主性,并加强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对提高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3.丰富化学教育系列课程
化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因此,化学教育系列课程应该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课程基础上,开设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化学史、化学教学艺术、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化学与社会、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等课程。同时,化学教育课程应注意联系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实际,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4.化学教育实践课程多样化
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最突出的体现,是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核心环节,是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教育实践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而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他理论课的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3]因此,在设置新的课程体系时,除了增加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外,还应积极探索和丰富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实践贯穿整个课程的不同阶段。首先,将教育实践与课程相结合,如开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随课程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缩减《化学教学论》中的理论课程,开设与之配套的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一些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的教育实践课程,如班级管理案例研讨、中学生学习特点调查、班级管理现状与问题调查分析。通过这些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不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其今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各类竞赛如教案比赛、说课比赛、化学教学课件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将化学教学技能训练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做到边学边练;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学习撰写调查报告,以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最后,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沟通与联系,创造机会以提高实习学生授课次数,增强学生从教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较快地融入“角色”,胜任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的化学教学,让实习中学感到接受实习生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相反还对他们化学教学改革、教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样既缓解目前实习基地建设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化学教育实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J].人民教育,2001, (9):12-21.
[2]李国庆,张正峰.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教育研究[J].2002,(3):66-69.
篇5
一、掌握后进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1、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具很强的自尊心,进取心。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难以赶上。我作为他们的老师,对具体学生作了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性格孤僻,内向,自卑。我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对于“留守学生”,我主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他们分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辅导他们外语,还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
2、尊重、理解、帮助后进生。
一部分后进生学习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必须帮助他们形成理想的学习习惯,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大多数的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都会有一些懒惰心理,学习不够主动。例如,懒动脑,喜欢抄作业,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处理办法就是,先让他们抄,但是抄完后,必须对所抄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每次的单元测验,我将成绩有进步差生名字提出来及时表相,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无数事实证明,差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
二、根据英语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技用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大量地反复地模仿,训练运用。这就是英语的特点,而大多数差生学习不主动,怕吃苦。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他们会认为整天叽哩呱的读的啊,记啊太没有意思,面对班里的后进生,我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1.精心设计教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差生的兴趣:差生上课时注意往往不够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廛多练,用短暂时间达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差生回答正确时。
2、帮助差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大多数差生往往是“笨鸟的飞”,甚至于“笨鸟不飞”。教师就只好常带着他们先飞,我利用辅导课帮助他们多次温习音标,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律和正确发音,熟悉词性及词义。在指导他们进行阅读课文的预习的时候,我把所要预习的东西写成有形的条目,使他们的预习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在预习方法上,先要求学生用英语词典查单词,自己解决生词;然后,指导学生按词、词组、句、文、疑难等进行分项,即对重要词组、有用短语等进行罗列,作好预习笔记,并且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等,以便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抓住教材的重点,把握听课的方向,跟上老师授课的进度。和差生一起预习实际上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正确方法。
3.督促差生课后复习。对差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天早自习,差生要到我面前来朗读背诵昨天学过的句型课文,每单元后的checkpoint我帮助了们归纳重点难点及有用的词语,一单元结束的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叮嘱差生千万不要把大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三、帮助后进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1.为后进生布置特别的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表扬。
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如初一要从字母开始,安排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有时还可以进行作业比赛,看谁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得又好又快。有时老师还可以利用激将法,说你们记住这二十六字母不用一周吧,他们就会说,不用,三天就足够了。好,老师相信你们,给五天时间你们,五天后老师就要检查了。当老师批改作业时,还可以写上good或very good .等。
2、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
动口读一些常用的英文句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好英语一定要多动口。如果你们每天都能坚持练声朗读,不到一个月,你们的英语口语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做到脱口而出。动手帮助老师画一些课文上出现的图画,英语卡片等,以便老师上课时用。这一方面煅练了他们画图水平,另一方面帮助了老师找到适当的教具。
四、关爱后进生成长
1、给后进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为此,我在对每位后进生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赏识后进生的优点。
篇6
关键词: 中专学校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 存在问题 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就读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将很多专业结合起来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是机械设计与制造。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它能够教育学生运用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成熟的经验理论解决机械制造当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且不断改进生产过程,最终能够自动化生产产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提高工厂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大解放员工的劳动力,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快速发展。
2.中专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相关问题
2.1理论知识相对陈旧。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过程我发现,现在使用的机械制造教学大纲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步伐,致使学生学习不到比较前沿的有关机械制造的知识,在旧的教学大纲当中没有重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2.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机械设计制造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形式比较传统,没有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而没有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机械制造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一无所获。
2.3实践教学相对缺乏。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很多学校都出现生源严重超标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实习机会,只能观摩,甚至有的学生只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中专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实施良好教学的相关建议
3.1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基础课程的有效结合。
3.1.1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将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教学中,但是应该将工程应用作为主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1.2将与该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方向结合起来。比如,教师教授“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能力。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讲解不同内容,这样学生能够将这部分知识更好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好本专业知识。在讲解齿轮传动中,结合相关专业特点选择合金钢材料和设计突出硬齿面,这些知识将会普遍运用到以后学习与工作中,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积极定位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机械制造过程当中,教师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将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动画、影片等形式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表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3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在机械制造教学过程当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机械制造专业本身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老师要将理论融入实践。可以让学生到工厂亲身体验实习操作,老师进行现场讲解与示范,并传授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够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与老师讲解,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机械制造思维,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4.结语
教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时,必须跟上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步伐,将更多前沿知识与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在中专机械制造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是融技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教学,技术性往往大于知识性。声乐教学的方法应是灵活的、多方面的。比如讲述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声乐理论知识包括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发展史等,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以讲述为主的大课形式,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既不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在声音技能的训练方面,采用小组课形式,一般以四人为一组,男女声分别训练,把声音条件相近、水平程度相近的学生放在一组,集体练声、分别指导。在声乐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的教学应是讲述式的,让学生从一种原始的发声状态过渡到不太习惯的、有技术要求的唱歌发声状态中。
启发式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索,从自身的感受中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消化,了解掌握学习训练的过程和技术手段,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可在大二阶段采用。在集体课中,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歌唱、发声、机能训练中具有共性的一般规律上,解决学生容易犯的通病,既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鉴别和督促。
互动式方式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集体练声中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对于某学生在发声当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先不急于表态,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详细讲解,加以解决。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多年以来,声乐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坐在钢琴前既要弹伴奏又要范唱,还要讲解,而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部分悟性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跟教师积极配合,而一部分悟性较差的学生,下课后对声音的概念依然不得要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用每堂课让学生轮流坐在钢琴面前,教师站在旁边指导“自弹”发声练习曲,其他同学一起练声的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分别指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自练”的时间每周累计不能少于五个小时,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我感觉更真实、更深刻、更贴近教师的要求,课下练习目标明确,进步明显。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习惯。事实上,学生们在唱歌过程中更多时候不是缺少声乐教师,而是缺少同学和教师各种正确的评价与鼓励。集体课中每一位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将激发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并在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中树立起自信心。
三、注重培养学生“教”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内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在社会上生存的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学生在校期间,三年级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声音技术应基本过关,在此基础上如何使他们具备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根据高师集体课的特点,笔者认为把“微格教学”方法运用到声乐教学当中,是实现目的的最佳途径。“声乐微格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录像、录音),对少数人进行声乐教学技能和歌唱技能培养的一种声乐教学模式,它具有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对象少、教学内容集中、学生参与性强、研讨性教学突出等特点。
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具体时间安排在期中教学考查后的第11周,为期四周。方法是:学生以四人为一组,一人担任伴奏,一人担任声乐教师,二人担任学生,发声练习和歌曲由教师指定,教师在旁边指导。首先学生要设计第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及步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解决一个中心问题,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同学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第一周的试教课上,课堂气氛比较紧张,施教者与学生配合不默契,语言表达不准确,学生听不懂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在旁边及时加以指导并解决。课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实习教师的优劣之处,把难点和易混淆的概念再弄清楚,规范教学用语,一个学生上课不超过十五分钟。后两周的实践采用录像、录音和记录方式,以便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声乐微格教学”由于充分利用了声像设备,因此课堂情景十分丰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但具备了自主、自学、自控的能力,而且初步具备了“教”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专业 实践性教学 启发式情境教学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内众多企业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各行业的技术结构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作为与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理论结合实践,强化感性认识,侧重学生技能培养,让毕业生能力与劳动岗位无障碍对接,成为目前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职业教育者改变传统观念,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特点,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求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综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我谈谈思考和认识。
一、运用启发式情境教学,注重感性教学。
1.在启发式教学中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以“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的具体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对这个现象会与串联谐振电路进行类比。这样,学生立即进入充满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中,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当然,有时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放开思路;最后是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
在富有启发性的模拟情境中,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就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有利于学生主动创造。
2.在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感性认识。
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仅用粉笔和黑板,学生大多觉得枯燥乏味,听课效率低下。例如:“楞次定律”教学中,研究金属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时,由于这节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金属线圈中插入磁铁产生感应电流,使外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再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先做金属线圈插入和拔出磁铁,观察感应电流方向,然后调换磁铁极性重复插入和拔出金属线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这几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总结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规律——楞次定律。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全部实验或不能正确判断出感应电流方向,必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制作了楞次定律CAI课件,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电流和磁场变化的全过程,从静止到运动、使间断变连续,而且演示的速度可任意控制,适时地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那么学生就能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顺利突破难点。像“电流的形成”等实验也可以采取“模拟”演示的方法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上复习课时,由于时间长而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实验又不适合重复做,尤其是在复习课上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演示实验都重做一遍。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特点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复习时间又增强复习效果。例如:在匀强磁场中金属线框转动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在复习时就可以播放发电机工作原理动画来达到复习实验的目的,增强复习课的效果。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实验,调节微调电容器实现RLC串联谐振的实验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复现”特点进行教学。
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外,教师也可以现场演示一下仪器设备的使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多媒体教学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否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电子电工实践性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学生技能培养。
1.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加强校企合作。
机电专业学生在完成《电工基础》、《电子电工技术应用》、《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力拖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校内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实验中心的电工、电子、电力推动、钳工等实验室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训,并对实训内容进行评分和考核,促使学生系统掌握线路板的安装、仪器仪表的使用、测试、控制线路的接线等,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同时学校通过与实盈电子、富士电机等专业对口企业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安排机电专业学生参加专业性生产实习。通过工人师傅的指导及学生的跟班劳动,系统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掌握电气设备的操作、维修、安装、测试及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技术,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专业技能鉴定考试通过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维修电工中级考证合格率97%以上,多名学生获得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
2.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与劳动岗位无障碍对接。
近年来,从用人单位的需求看,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因此企业在招聘时要求毕业生同时取得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强化校企合作,通过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现场操作经验丰富的工人技师到学校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岗位技能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学校可以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强化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教学之中,多层次、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促进实践性教学的发展。
(2)建立稳固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实验室:主要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和考工考证的强化训练;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生产实习的主要基地,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可以被企业优先录用。
(3)学校还可以通过走访各用人单位,详细了解当前各岗位的设备情况、技术要求,结合实际,组织专业教师编写实用性强、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的实训教材或培训教材,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充分发挥校企教学资源的互补,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真正做到毕业生与劳动岗位无障碍对接。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及同行指教,以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盛圻,王华编.教学的艺术[J].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
篇9
石油化工产业是国家、广东省的支柱产业,根据《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计划“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决定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将是人才的质量和行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素质”。截至2013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2万家,从业人员707.5万人。近年来,来自各类院校的毕业生约占行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77%。“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广东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技能人才需求紧缺更加突出。为服务地区经济、培养符合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联合企业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以“教学做”一体化理念的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院通过校企合作、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以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为参考,分析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员核心岗位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石化人才的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依据“技能达到化工检修钳工高级工水平、理论达到技师水平”的标准,确定了“重安全、守规程、会操作、善沟通、能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育人目标。
本专业就业主要在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化工装置建设企业、化工设备制造企业和其它机械类制造企业工作,可从事设备维护、检修、制造、安装及设备管理、销售岗位,考取化工检修钳工中(高)级证(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必考);电工上岗资格证(安监局,选考)。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置
依据本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有关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根据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需求,以典型化工机械设备为载体,构建、实施基于“化工机械设备安装检修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技能、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与技能鉴定、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高度融合,遵循“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的理念,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如图1所示。
本专业根据工作岗位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将国家、石化行业主要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化工检修钳工职业资格标准等融入课程体系中,并开发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工学结合院本教材。单门课程结构图如下图2,其中《离心泵维护检修技术》课程内容编排和教学设计如图3。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课内单元实训主要是强化基本操作,综合实训是安排学生在实训室和仿真工厂中进行某一完整项目实训,以实际生产的过程作为驱动,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实践学习,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锻炼。本着“精讲多练,边学边练,学练结合”的原则,本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60%,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校内实践以生产性实训为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建成钳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化工设备检修实训室、机泵拆装实训室、管道拆装运行实训室、常减压蒸馏实训室、化工装备安装与检修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项目教学内容全部采用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学生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真正学到了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真正感受到生产岗位的工作状态,为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机泵拆装与运行实训项目中,校内实训项目完成按照化工企业工作要求为模拟,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老师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在实操训练中必须做到企业生产工作过程中对系统使用、维护、拆卸、安装和故障处理的要求,做到按规范施工、按技术要求完成任务。
3.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参与生产工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发挥背靠石油化工行业优势,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南方石化集团、珠海宝塔石化集团、中冠安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金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第三学年根据企业人才质量需求,制订适合的顶岗实习方案,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共育的‘2+1’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作、同考核。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为每位同学配备1名指导教师,并签订了师徒协议,约束双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配备1名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实施对学生顶岗过程的指导,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做中学”、企业师傅和老师在“做中教”,践行“教学做“”一体,弥补了学校如汽轮机等大型设备不足和化工装置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特点真实任务场景的不足,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实现“零距离”的上岗。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使学生信服,实现“做中教”,教?W团队需要提高“ 双师型” 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措施有:
1.请进来:加大外聘教师的引进力度,请企业第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和前沿技术,为今后走上岗位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走出去:通过选送教师到国内外职教先进学校进行培训进修、赴企业顶岗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参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五、创新评价模式,加强行程性综合考核
融合了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与控制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如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知识涵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评价。我们主要从理论知识环节、专业技能环节、综合素质环节的考核三方面入手。通过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信息。
篇10
【关键词】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应用
1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教学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训练严重落后于职业技术的变化,中职学校难以准确、及时的培养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这种落差阻碍了人才、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补充,同样也面临这些困境。新课改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出路。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一体化教学法应运而生。一体化教学是中职类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否则,中职类学校会陷在传统教学方法的窠臼中,难以自拔。因此,中职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2.1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一体化教学方法具有比较优势。所谓一体化教学法,即整理、融会教学过程与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视为一个整体,制定相符合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并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1]。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注重突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更能符合新时期对人才能力提出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师从“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促进学生由“模仿型”向“实践创新型”转变;教学工具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转变等[2]。因此,有了这些基本思想观念,基础设施的配套,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不断变化的环境与时代,更能不断满足新时期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即,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一体化教学方法具有比较优势。
2.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的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并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专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在于,其培养对象为儿童,培养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其他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具体活动,对幼儿开展保育和教育活动,即通过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为其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的最大特殊性就在于,具有明显的先导性和公益性,蕴含巨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大力发扬和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2.3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实际应用的具体策略。
2.3.1 不断改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条件,营造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实际应用的氛围。各级党委及政府应高度重视,将一体化教学应用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摆在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不断合理和完善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继续加大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提供和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扩展和完善实习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型教师队伍,落实责任,建立一体化教学问责、监管统筹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进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相关老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并且通过培训与学习,不断转变,在教师的意识思维中普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育教学意识与方式,是变“应试化”到“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其次,学校可以根据教育部相关制度和教学大纲,激活课堂,发挥教师的自主能力和主动能力,并且在理论课堂之外,提供相关的实践课堂比如幼儿园,这样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无论在理论课堂还是实践课堂,学生都是课堂的中心和核心,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以一种高效的方法学习所学内容。由此,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必然有利于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2.3.2 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一体化。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模糊,课程设置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互冲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明确自身的课程目标设置,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标指引本专业的发展,同时,相关课程设置不应只局限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某一狭小的领域,特殊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等专业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相近专业,都应该有所涉及和了解,普遍狩猎各个相关和相近专业,才能保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就是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一体化”。因此,相关的中职类院校应以教学大纲为准,不断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实践能力一体化,全面保障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开展和推进。
2.3.3 教、学、练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就要不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贯彻“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3]。时刻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开展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教中学”是前提,即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真正学到知识;“学中做”是实现途径,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互动,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学习,消化所学知识。“教学做”是目的,即是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进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例如可以经常组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亲身到相关的幼教机构去参观、学习,通过与幼儿的亲身接触,结合所学知识,配合其他员工,参与幼儿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相信通过类似的具体实践,必然能够很好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促进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达到所学有所用,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和普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大意义
如前所述,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中,持续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这一科学的发展。我相信,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必然能够不断的培养出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当这些优秀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时,必然能够积极的发挥他们身上蕴含的正能量,并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那些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们,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硕果。
总之,一体化教学方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在我国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的发展和突破,须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多方努力,并保证制度、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材、实践课堂等“一体化”因素多方配合,共同促进“一体化”教学方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遍应用,实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星瀛.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J]. 职业技术.2011.09.
- 上一篇:文学理论实用教程
- 下一篇:水利工程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