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空间设计;中山别苑;人性化
居室的空间具有物质化特点,这一物质化的特点将会对人的实际生活与情感产生互动与交流,就居室的方面来说,就是对精神的容纳于包容,从人的视角而言,人的情感与精神就会对居室空间的设计反作用,在人性化因素融入的大背景下促进居室空间的进一步优化。
一、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概念
(一)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就是对物质空间进行设计的活动,具有标准化与目的性。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指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严格遵循美学的标准与技术的标准,美学的标准要求空间设计会给予人以美感,无论是从内部的构造设计、色彩的搭配,还是从具体的造型等方面而言都要给予人美的享受;目的性就是指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人的居住,因此就具有人性化的特质,即在设计的时候,立足于人的本体需要来予以空间的设计,从而使得人无论是在实用还是在精神的视角来说都能够满足人的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从而体现人的本体价值。
(二)人性化
人性化就是指注重人的感觉、触觉、味觉、嗅觉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概念最初适用的领域就是交通运输与居室中的家居设计。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则是指在设计车内的座椅等具体用具的时候,可以将方便驾驶员驾驶、维护交通安全为主要的指标,从而使驾驶员具有舒适性的感受;对于家具的设计来说,则是将设计的家具的无污染,利用的便捷性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最近几年,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大幅提高,居室人性化的设计愈加引发关注。
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就是指在从人的主观情感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来对居住的空间予以合理性的规划,从而满足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从实质上来说,则是充分表现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尊重。
二、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意义
(一)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人主要活动的空间―居住空间来说,自然就与人的本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关系。诸如建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建筑美学等理论等都有所涉及,并成为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指导性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深入探究了人的本体价值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导性的作用,空间设计对人本体价值发挥的促进作用,并对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空间设计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产生极为明显的实践价值,据此而言,人性化就起到了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二)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就是将人性化的理念应用到空间设计中,这就使得当前的空间设计理念出现了主体化与个性化这两种细化性的理论观点。
一是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是将人作为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主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感受对所处的空间予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
二是空间设计的个性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个性化是从相对的个人与绝对的个人来说的,相对的个人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中,个人的观点会趋从于家庭整体的观点,并以此为标准对家庭空间予以设计;绝对的个人就是指单个人,单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职业、年龄、经济的收入、家庭的背景等方面来对目标空间予以设计,这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的要求。
三、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分析
(一)树立起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
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将保持空间所具有环境的优雅与怡人作为首要的目标,并据此来从建筑心理学、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这两个层面予以着手。从建筑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中山别苑将如何获得人的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作为自己的目标,相比较其他小区的空间的设计,中山别苑空间设计注重尊重人的本体价值,从人对居住空间的安全、舒适、美观等不同心理层次着手,以此来实现对人心理的探究。就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而言,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着眼于实用性,将空间与人融为一体,从而使人在居住的时候,可以最大化放松自己,愉悦身心,这就实现了空间设计的初衷。
(二)提高空间的实用
空间设计的对象就是在遵循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来达到科学合理设计空间的目的,而对于主体来说,可以居住就成为首要的条件,这也就是空间的实用功能。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就是根据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一般性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功能性空间,每个空间根据其价值再次予以细化。就以书房的设计为例,书房在家庭中应该归属于私密性的空间,为营造安静、有效的书房环境,中山别苑就是从灯光的选择、隔音层的设计、家具的陈设等方面来予以着手。
一是从灯光的选择来说,过强与过弱的光线都会对人的视觉与思考产生影响,因此为选择灯光的时候,中山别苑注重护眼的灯光选择,继而则是择取中性光线,不会导致对人的消极影响;
二是隔音层的设计。对于书房来说,安静的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为排除外界的干扰,中山别苑有意识设计出隔音曾,这一设计有效过滤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杂音,从而保持书房室内环境的静谧。
三是家具的陈设。中山别苑在设计家具摆放的时候,遵循简约型的原则,颜色与书房整体的氛围相融合,带有古典性的气息,在无形之中起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身处于其中,就具有了书香味道。
(三)注重空间设计的审美性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中紧紧把握住人性化元素的渗透,强调审美性的空间设计理念。举例来说,在设计书房的时候,注重墙面材料、色彩,以及整体布局的亲和力,色彩的变化不至于过于强烈与突出,墙面造型之间有缓蚀性过渡,从而使之产生亲和力。
四、结语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因素渗透起到了满足人们对空间设计特殊性要求、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作用,本文就是以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为例,对其人性化因素渗透的实践予以剖析,中山别苑在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空间的实用、空间设计的审美性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特色,取得较好成就。
参考文献:
[1]李佳.浅谈人性化的室内设计[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篇2
展示陈列设计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与创新。视觉艺术是承载某些物质材料,塑造成以观看形式的造型艺术,在展示陈列设计中可理解为展示信息设计。空间设计是设计师借助空间来传达思想与主题。展示陈列设计不局限于文化的交流,也不是商业和艺术的融合,更多的呈现一种艺术文化的氛围。展示陈列设计运用视觉艺术营造其空间设计,采用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代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借助空间的虚实和视觉艺术关系的强弱去构建一个具有时代感、科技感、以及艺术感的展陈空间,最后留给参观者去体验其中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关键词:
视觉艺术;空间设计;时代感;艺术感;科技感
引言
在现代展示陈列设计中,展示内容丰富具有内涵;展示手法独特具有视觉冲击力;展示空间虚实具有层次感。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构建出具有时代感、科技感、艺术感并存的文化氛围。
1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
1.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是用眼睛去进行观察识读,再经过神经和大脑运用视觉艺术的点、线、面、肌理、色彩等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视觉心理和视觉意念。
1.1.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VisualArt]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视觉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是看的见,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真实性。
1.1.2展示陈列空间中的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横跨了很多领域很多行业。展示陈列空间中的视觉艺术也有很多种,简单的是说,视觉艺术在展陈空间中是一种展示信息,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载体存在着。例如,展品就是一种珍贵的视觉艺术,有的是陶瓷艺术,有的是雕刻艺术,还有油画艺术,都是人类的艺术珍宝。现在流行的4D环幕影院,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盛宴,绝对可疑算是一种高科技的视觉艺术。
1.2空间设计
1.2.1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展示陈列设计的基础,它不仅简单的是块场地。它更重要的决定空间总的效果,对空间环境的气氛、格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展陈设计中的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展示陈列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视觉艺术的独立设计,它是一种空间设计的构成。
1.2.2空间设计下的展示陈列空间。
展示陈列设计与空间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正确处理和把握功能空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构筑出理想的展示环境的精髓。
2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
2.1视觉艺术营造空间设计。
当代的展馆中的是视觉艺术不仅是展品这么简单了,更多的包含了各种高科技的展示手段。现代的展示陈列空间中,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可以说展示手段与空间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就体现了展示与被展示者之间的主宾关系,展品与展示主题的暗喻关系,展品与展示环境的动与静、图与底的对比关系,人流活动为动态,展品陈设为静态;展品陈设为图,展示环境为底,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突出展品,视觉艺术营造空间设计。
2.2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
展示陈列设计中的空间设计体现出展品与展示空间,展品与道具,参观者与空间,空间与空间照明等诸多辩证关系。新现代风格的设计中,看似无生命的横竖线条与机械性的重复,传递的正是展示设计空间所追求的强烈的形式美与抽象的情感语言。近代西方美术流派有一种强烈的创造观念,如:波普艺术、行为派绘画、偶发艺术、概念艺术、超现实主义、立体派等。展示空间设计在手法上也极力与之相呼应,推崇多元化的前卫风格,以否定传统、标新立异、创造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
3现代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运用
从首届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成为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结合的完美载体。世博会的法国馆就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超完美结合。法国馆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法式园林,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等,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世界。参观者可以在阳光和水的环绕中,享受鸟鸣、美食和花香,同时,现场还会播放法国城市环境声效。法国馆除了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之外,还强调了动感和平衡感。在展馆内,设计师将以平衡理念作为设计背景,设置大量的视频投影、活动图像,以及不规则线条外框、反射跳动的波光,将建筑物产生动感。将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视觉艺术营造法国的浪漫情怀,让空间设计充分展示时尚的法国魅力。
4结束语
展示陈列设计运用专业技术与特殊的建造材料来组织空间、延伸空间、丰富空间形式,达到对展示功能、流线、色彩、风格、材质、照明以及展品的摆放位置的重塑,不同的环境空间以赋予不同视觉艺术形式,从而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以体现空间的情感与文化,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王婷婷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理念[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篇3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篇4
关键字: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空间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1.1植物空间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称为园林植物空间(彭一刚)[1]。植物空间的打造是以自然植物为主体,通过艺术构图的布局手法,为了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使得人们能够在这种植物环境下游乐和观赏。1.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带状滨水公园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城市带状公园的类型。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本文中定义为:沿着城市的海滨、内河、湖滨等水系的两侧或在城市某一水系一侧建设有特殊狭长形态的公园绿地[2]。1.3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植物是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环境需求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中,合理运用植物的比例、质感、色彩、尺度及时间变化等特性,选取各类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间,为创造一种适宜人生活的环境。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植物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2.1.1植物种植的历史溯源《旧约圣经•创世纪》一书中的伊甸园,是宗教理想对于植物的种植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范例。早在所罗门时代,就已经有很多芳香植物被栽植在庭院里。在《传道书》一书中就记载了所罗门兴建葡萄园、开辟园圃、种植果树、开采水池以浇灌生长中的果木的事迹。古希腊时期树木是人们的崇拜对象,树木在人们心里有着神圣的情怀。在提奥弗拉斯特所著的《植物的研究》一书中,一共记录了480种不同的植物。先秦时期《诗经》中提到的花草多达132种,战国时期屈原的诗歌中也描述了许多植物,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按己知植物的形态分为菜、果、草、木、米食5类。2.1.2植物空间设计理论南希A•莱斯辛斯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提出把植物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运用以此来丰富外部空间的设计,她还指出了种植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线条、外形、群植、质感、色彩[3]。威廉•罗宾逊在其《树木与花园》一书中,着重提出在植物空间设计中植物的色彩是必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植物的季相更替。在《野生花园》中强调在营造自然野趣的植物空间时,应选取符合本土环境的花卉和植物,同时运用自然群落式进行植物配置[4]。在《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中,细致的讲解了植物空间,并将其分成墙体、顶棚和地面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提出空间设计中种植设计应作为重要元素考虑[5]。苏雪痕编著的《植物造景》中提到应用各类植物来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应满足植物与环境协调与适宜,并且通过艺术构图的原理,呈现植物本身的形式美及其营造的意境美[6]。王晓俊提出利用植物材料组织可形成不同的空间,如围合的空间,增加向心和焦点的作用;由顶和地两个空间层类构成的空透空间;带状过渡空间。樊俊喜、李冬梅、赵爱华、胡海燕在《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中阐述,运用植物自身的特征和合理的配置营造空间的分隔、对比、穿插流通和深度表现,进行园林空间景观的布局分析[7]。2.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发展进程王建国、吕志鹏(2001)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与开发,在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问题的缘起、内在动因和新的发展机遇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以较大的篇幅叙述了近年来滨水区建设的实践和发展趋势[8]。张钰雯、宣伟阳通过对活动特征、公园边界状态、交通方式、公共设施和公园文化特色等方面,研究其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空间效用的影响。刘莹在《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中探讨了在设计理念和历史经验的指导下归纳与形成的滨水区设计原则和空间要素。在《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一书中李慧、闭瑞金、陈凯、吴玉华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绿带区、河岸区和河面区。分别阐述滨水区的三个区域里植物营造空间的类型和方法[9]。2.3现代植物空间设计的趋向现代植物空间设计引入了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意味着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植物空间设计方法改变。生态园林是指所有植物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和模仿自然的生境而创造的植物空间。生态系统观念指导下的植物空间设计,应注重乡土植物的大量使用,有利于反映当地真实的季相景观,同时要关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两个层面。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指出,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生态设计的这一新的思路,使植物景观设计从植物自身利用到设计形式都发生一定变化。其中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后滩公园和马德里滨水带状公园。赵鑫、吕文博在《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一书中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了人的行为与植物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10]。孔强、李小兰在《城市滨水区带状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营建探析》介绍了景观游憩型滨水绿地和生态修复型滨水绿地的特征和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杨峰在《园林植物空间层类分析》中将植物按形态空间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植物空间进行分析,同时也对不同层类之间组合形成的种植搭配规律进行描述。李雄在《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论文中从空间形态的三种类型、三种限定要素和多种构成方式等方面论述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特征。叙述了植物空间的感知与意向过程,和植物空间之间的组合构成的六种结构方式。李伟强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中对于同一园林植物空间,观赏视距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植物空间设计时,合理设置不同空间,使游人在行走中看到变化的景观空间,以这一原则创造出多重景观的植物空间[11]。朱建宁提出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摆脱只重视植物品种多层次的摆放,而且要走出表现植物个体美这一观念的局限。提倡把植物设计的重点放在其形成的空间上,同时在设计植物群落和整体景观效果的时应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国内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际建设起步晚,借鉴在国外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建设的成果居多,推进适宜我国社会现状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建设实践意义重大。二、尽管国内外已有诸多植物空间设计方面的的理论著作,但是对于如何总结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践中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三、目前基于现状调查而进行的建设较少,对于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指导和模仿借鉴方面,未深入结合区域实践进行设计,特别是结合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人的感受和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来探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目前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趋近完善,同时也将给我国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提供符合区域特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建设实施指南。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俊玲,史美佳.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特征与功能分析[J].山西建筑,2012,32:229-230.
[3]南希A.莱斯辛斯基.卓丽环译.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2004.
[4]张蕾.十九世纪末自然式花园设计的代表作:威廉•罗宾逊的《野生花园》[J].中国园林,2013,10:100-104.
[5]陈英瑾,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樊俊喜.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一138
[8]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41-46.
[9]陈凯,吴玉华,李慧,闭瑞金.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J].广西热带农业,2010,04:58-61.
[10]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09-312.
篇5
关键词:空间设计;创新;设计教学;探索
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更多地借助具有较强体验感的模型进行感知和获取。该课程与设计方法的运用密不可分,为此,教师必须探索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让空间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强调体验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空间设计课程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的建筑设计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空间、材料和建造的兴趣逐渐兴起。这种变化最先于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一批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体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些新的建筑形式除了突显出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学术支持。事实上,环境设计专业不但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还可以通过学术研究阐述与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如今的空间设计教育滞后于设计实践。教育的滞后尤其反映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而言,国外很多艺术院校(如巴黎美术学院)的形式主义方法就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它们除了凸显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还通过设计教育和学术研究为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如今,国内对空间设计概念和实践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当下的建筑空间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欠缺。
二、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一,对比研究法。将传统的建筑教学思维模式与建构体验式教学方法相比较,研究建筑构成的特点与优势。其二,设计实践法。利用建筑构成实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概念设计。其三,经验总结法。归纳授课情况和学生的最终成效,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教训。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建构
1.教学内容的延伸和重构
在传统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改变书本式教学思路,传授学生确切的思维要领,并在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重新梳理模型和图片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建构设计方法。此建构方式的重点是通过对限定空间的模型制作,强调对空间的观察和对比,通过尺度感和光影效果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理念。
2.体验式教学的引入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是在现有空间设计教学基础之上,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从自然中拓印元素,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通过各种要素探讨生成空间的可能性,将所有的可能性通过排列等方式得到一个合适的、具有尺度感的理性空间。这一建构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以模型制作作为设计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紧密联系教学,指导学生设计,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逐渐加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强调模型操作与空间观察的循环,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学到新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能。
四、空间设计课程的应用价值
首先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概念,而后运用这一概念组织空间和形式,经过研究多种模型材料,完善空间的形式与表现,最后将真实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空间中,转换成实际的、可操作的真实空间,并衍生出一套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延伸到环艺专业的其他艺术设计类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讲授、指导学生操作实践、交流座谈和论著宣传等途径进行推广,形成较为成熟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研究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理念,对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延伸和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院的关注和重视下,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创新工作得到了保障。建设师资力量、延伸课程时间、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与书籍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几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设计指导,我们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理论阐述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并转换为设计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熊阳漾 刘阿强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1.1国内大学校园建设发展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文化教育物质载体———大学校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浪潮的推进以及多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加强,一些社会学家和建筑师运用相关的环境行为理论和城市设计理论共同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因素积极影响着校园建设的发展。
1.2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视,出现了丰富的校园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外著名的美国规划专家理查德道贝尔在所著的《CAMPUSPLANNING》一书中提出了校园建筑及空间的一些设计准则,并强调了校园的规划应更注重其过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的《外部空间设计》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方法,对我国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式理论”为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有效的指导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的意义首先,从大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封闭自我的一个群体,大学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新的含义。人与环境互相影响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证实,校园外部环境的更新与设计对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交往、学习、生活模式的重要影响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其次,从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现状来看,许多大学校园的外部环境出现了不适应新时展的要求的现象。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外部空间环境层次单一难以提供多元化交往的需求、外部空间环境缺乏对人行为的考虑、外部空间设计脱离校园整体规划结构。长期以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为主的校园环境只被看作是由建筑切割出来的剩余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往往被忽视。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不断开始关注校园外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引发的多样性的交往活动。1.3.2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外部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引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方法并由此引发对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正确认识和思考。
2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2.1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指出:“建筑外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作为校园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本文认为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可以引申为:是具有教学功能的建筑实体所围合的、人为创造的、有目的的人工环境;另外外部空间这个空间是相对于教学建筑实体而言,它是存在于教学建筑实体之外,校园环境之内的一种物质形态。
2.2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
芦原义信把外部空间领域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领域”。人的空间领域里又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止空间。克莱尔•马库斯在伯克利校园外部空间研究中采用基地空间(前廊、前院、后院)和公共绿地(入口广场空间和主要广场空间)。通常意义上,我们根据外部空间的使用性质或界面形态把外部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或根据空间的确定性把外部空间分为“肯定空间、模糊空间和虚拟空间”。本文根据卡克莱尔•马库斯的分界方法,把教学建筑外部空间分为基本空间(建筑外走廊、雨棚下的空间等建筑灰空间)、共享空间(公共绿地、中心广场、建筑中庭)、交通空间。这些空间在实际的设计中互相叠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整体。
2.3外部空间与环境行为
篇7
关键词:展览 空间 设计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0-01
“展览会”这一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展览会已经被融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国际知名策展人侯翰如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说:“今天的展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展览了。”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来说,展览并不是简单地陈列、摆设一些艺术品,而是一个活动的场所,一个表演的场所,是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活”场所。
1 展览空间设计概况
展览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道具形式的综合性设计。它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构成。一般来说,展览环境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在业内领域,展览空间一般分为艺术展览和商业展览。展览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既可以是大型展示,也可以是规模大小不一的商业性展览。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展览的规模或大或小,展览设计所面对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都是类似的。展览艺术和空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展览艺术是一门通过组织、利用空间的艺术。
2 展品和空间设计的关系
现代展览设计已经和市场、信息、科技等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现代展览设计的不断发展,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表现力强、思维敏捷、精通展览材料,懂得空间设计结构等,这是每一位展览空间设计师必备的素质。著名的鼻祖策展人哈拉德·塞曼曾经提出“当态度成为形式”的著名论断。一个好的展览场所就像是一首好的音乐,能够带领观赏者进入到展览场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从而达到设计展览空间或者是举办展览会的目的。对于策展人以及产品的品牌来说,一个能够恰当地烘托展品的展览场所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展品与展览场所是密切联系的。展品的特点决定了它所采用的展示方式,从而影响了展览场所的形态。而一个恰当的展览场所,会给展品增质增值,从而有利于产品信息的传播与推广。
3 如何处理展览的空间设计
展览空间在展览设计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展览活动必须通过空间展现在公众眼前,从而传达信息。于是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场所,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无法获取信息,人与人之间也就无法交流。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空间问题,正确认识空间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恰当地运用“空间”语言,从而赋予一个设计实质的生命力和意义。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新的技术应用到展示空间设计中,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设计变革。虚拟化逐渐取得了信息时代的故事和情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主流。现代技术进步,信息材料的形式和手段都有极大的进步。利用声、光、电能够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展览艺术氛围。在性能的设计上,应用了数字化技术。一些需要表达的地方会采用3D技术,从而影响整个设计的理念。在现代展览设计上,生态性这一点尤为突出。如科技的展示取代了传统的展示,设计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废物的循环再利用等。设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个性与前瞻性。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 灵动的形式
展示空间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在空间设计上也应该相应地采取动态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这是展览空间设计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同时,它还是由人的因素和空间的性质共同决定的。人,也就是观赏者在展览活动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在运动中获得体验,并最终获得空间的感受。因此,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作为根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去安排观者的参观路线,从而使观众在流动的状态中,能够最经济、最完整地参观展览活动。当然,还可避免走不要的路线或是重复的路线,特别是不在重点的展示区域内重复。倘若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如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从而达到整个设计顺理成章的效果。不但满足人们对展示功能的需求,还能使人充分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艺术趣味。
3.2 温馨的服务
展示空间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场所结构、路径结构、领域结构组成。其中的场所结构是展示空间最基本的属性。场所体现了以人为主体,展示了人与空间最基本的关系。展示空间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这也是展览空间进行设计时最基本的依据。人类需要舒适与和谐的展示环境,丰富的展示信息,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空间规划的安全便捷,服务设计的周全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展示提出的要求。需要设计师们在科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的因素。展示空间的形状、尺度与人体之间需要有恰当的配合,这是最基本的空间要求。人们应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参观活动,如果不能给观者一个心理上温暖的展示空间,那么展示活动也就是冰冷的机械组合,是没有生机的躯壳。只有充满人性化的展示空间设计,才是合情合理的设计。
3.3 有效的展示
展品是展示空间的主角,它是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者呈现展品。因此,要合乎逻辑地设计展示的顺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合理分配展区。这是充分利用展示空间达到最佳效果的基本前提。当然,设计师还必须把空间的结构特点和展示的内容特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商业性质的展览活动要求场所必须空阔,以便空间与空间进行交流。展品的位置要非常显眼,对于展示的中心点比如声、光、电等展示形式,要给以充分、突出的展示,从而给人一种视觉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安全方面要有保证。在一些大型的展示活动中,可以考虑做好安全防范。
总之,在展览空间设计中,观众的需求是排在第一位。尽一切可能为观众服务,给观众提供同行、休息的方便,从而谋求“无障碍”的设计。这也是现代展示设计的一个趋向。
参考文献
[1]许之敏.立体构成[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112.
[2]胡介鸣.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系列教材—— 立体构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6):111.
[3]万莹.浅谈现代展示空间设计意识[J].魅力中国,2009(35).
[4]严胜学.空间-信息场—— 展示艺术设计的横断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篇8
关键词:节能策略;建筑空间设计;思考与实践
正文:
建筑空间包含了结构和功能。在当前技术进步和建筑领域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对于建筑室内设计如何达到节能、绿色的目标,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师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无论是居住需要,还是结构科学,建筑空间设计被赋予了多元化的思考与实践,在追求节能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着探索与创新。
1、建筑空间设计的内涵
绿色节能是建筑业正在研究并大力发展的领域。科技创新的解决就是在少量的造价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建筑项目,创造更高的舒适的条件。真正的建筑设计是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设计出的产品是符合现代居住生活理念的居住空间。不仅具有完美的独特的视觉效果,还有总平面设计和整体性上的布局。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项目的经济投入,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因此,建筑空间设计可谓是对空间的布局和组织的关系的多方位全面综合的设计,围绕建筑节能,利用设计手段,在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结构造型的合理性、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材料选用的创新性等等方面,都能够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的潮流。人对空间的认识是逐步在居住和使用中增进了解的。不同时代的人对建筑空间设计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同,因此带来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空间设计思路和成果。建筑空间设计从生活中来,但是又反映生活、改变生活。发展至今,节能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带有时代特色的生活态度的体现,成为展现现代人生活的舞台。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建筑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充分利用方面做的还不够。还不能真正做到与气候和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同时,一些建筑空间设计只注意了模仿,忽视了适应性,导致建筑本身的设计没有问题,但是与所处的地区气候格格不入,造成能源的浪费和消耗。
2.建筑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属性
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空间,而是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多元化的诸多属性。对于建筑所处的地区的气候能够具有适应性。
2.1以当前较为流行的双层幕墙的节能构造为例,这种建筑表皮的设计,是根据气候设计的原理,灵感来源于阳光房,利用阳光透过玻璃幕墙产生温室效应,达到取暖的目的。这是一种对气候有多元化适应功能的“空腔”设计手段,能够根据不同的建筑构造进行空腔的开闭,对建筑内的采光、采暖、通风进行节能的设计,有效的管理,使得建筑空间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的空间,形成自主调解冷、热、湿的微气候环境[1]。
2.2建筑物理角度的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例如空气在建筑结构中的流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篡唐凤,在设计上要提前考虑通风的布局,还要考虑防热的问题。采取何种手段,能够保证群体空间的组织关系的同时,还能有效导入外环境的气流,得到建筑内部的微环境的良性循环。例如一种在顶棚加上顶盖的设计,就是设计了能够灵活开启的天窗,这种设计在保证建筑防热的效果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竖向流动的气流。使得建筑内部出现了通风效果。这是智慧融入建筑学的体现,使得建筑的空间价值大幅度增加。
3.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节能策略
3.1建筑技术与设备是为了人们在建筑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舒适性而采取的手段。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包括了暖气、通风、空调等很多设施。要将建筑整体能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达到生态建筑的要求,就需要针对建筑空间设计的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节能的原理、机制、效能进行整体的考察。建筑空间设计将节能贯穿在整体的系统结构中,从宏观布局到微观构造加以审视。例如从仿生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建筑的各个空间需要的通风、日照、绿化、水体、温度、噪声的问题,还要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建筑空间的物理性能和外部环境的物理性能的交互。使得不同层面的空间产生整体的连续的调节,使得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利用达到整体协调的效果。
3.2对于建筑内空间系统的设计,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建筑表层和内部空间明确区分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建筑内空间的设计,充分利用建筑表层空间的节能技术,就能让建筑更加适应环境,与环境建立友好的关系。例如在当代的一些建筑中,为了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在建筑主体的边缘设置了独立的空间,起到遮阳和隔热的作用,将建筑空间设计成拥有良好环境,实现绿色节能的居住空间[2]。
4.建筑空间的节能技术
4.1对能源的利用,特别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建筑空间设计的节能措施的有效体现。例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将建筑空间与这些能源进行交互和融合,营造出安全、舒适、健康、环保、节能效果好,造价投入低的建筑空间,让人们在满足基本居住的条件的基础上,对能源不断地可循环再利用[3]。
4.2在网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建筑空间智能化设计,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使得建筑内部的电器设备达到节能控制的模式,降低建筑的电能,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提高环境的舒适度[4]。
结语: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的部署和实施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的节能思路,是整个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社会和经济已经进步到了现今的模式,因此建筑节能设计必须担当起落实节能策略的重任,将节能的潮流带入千家万户,使得建筑空间设计中标注上绿色节能的标签。并且通过探索与实践,真正拥有节能的建筑,绿色的建筑,并拥有众多名牌设计师和先进的设计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方一.基于节能策略的建筑空间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13,(16):30-30.
[2]孟丽娜.基于节能策略的建筑空间设计思考[J].低碳地产,2016,2(12):149-149.
[3]杨洁.寒冷地区大型商业建筑空间与能耗和环境舒适度调查研究——以京津地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4.
篇9
所谓的绿色建筑室内空间,就是指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建筑结构室内设计上,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的基础上围绕着“3R”为中心,以此来有效的改善建筑物内部的环境,从而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2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师在对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做到以下几点基本原则:a.遵循无害化原则。所谓无害化原则也就是在对建筑物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无害的装饰物以及材料来进行设计。一般来说,施工人员在对室内进行绿色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室内及周边环境进行评估,如果在其中发现存在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补救,然后再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进行设计,以保证用户的身体健康。b.遵循生态化原则。所谓生态化原则也就是在对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室内设计与外界生态环境达到平衡,在节约资源能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即能源的循环、重复利用,做到智能化以及功能化的要求。在生态学系统中,资源能源的循环性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将其应用在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就是要求在资源合理利用的情况下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重复性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将资源能源或者装饰材料的功能及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这样能够避免能源的浪费,并有效的减少城市的装修垃圾。智能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人们可以通过系统来对建筑物以及室内进行智能化控制。功能性也就是室内所有的设施都需要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并且还需要保证其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c.遵循节能化原则。目前,在建筑物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其中,一是体现在建筑的节能环保方面,二是需要充分发挥土地的架势,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新的资源和能源。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土地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解决兔子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降低土地利用的经济成本。d.遵循先进化原则。这里所指的先进化也就是在建筑物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要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此来保护外界的生态环境。例如在其中利用调光玻璃、防水处理技术等,只有我们对现代化技术合理的利用,同样也就将其变成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手段。
3建筑物室内绿色空间设计
3.1合理的营造室内气氛。设计师应室内空间的组织以及设计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在建筑物室内空间中,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是对其空间设计的基础条件,然后根据室内空间组织来对空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空间的尺度以及均衡关系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分配,不仅要求达到通风与采光的要求,创造出合理的人居环境。设计师往往会通过改造室内空间环境使室内、外通透或打开部分墙面,使室内、外一体化,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让居住者更多地获得新鲜空气和阳光美景。在城市住宅中,为缓和高节奏的工作状态,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自然造型艺术,如室内绿化盆栽、盆景、水景、插花等营造自然景观的田园风格设计,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色彩和自然材质的应用,让居住者可以放松紧张的工作状态,使其感知自然,回归自然,最终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2装饰材料的选择和搭配。装饰材料与室内设计密不可分,在建筑装修材料的选择上,绿色材料是指在满足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的材料。绿色材料在制备、使用以及用后处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率。按绿色的要求,室内设计选材上应充分注重建材无毒无害、防火防尘、防蛀防污染等问题,包括使用可降解的建材,必须考虑到资源的开发和材料的再生利用。设计师应从生态设计为出发点,逐步加大室内空间设计中自然要素的比重,使室内装修装饰更贴近自然。绿色材料选择的三个原则:a.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尽量选用回收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b.尽量选用低能耗、少污染的材料;c.尽量选择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特性的材料。
3.3陈设艺术与照明。家具陈设是室内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人最关心的是价格、款式、做工,而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材质却未能考虑。选用绿色家具,减少室内甲醛等有害气体的释放首先要选择用自然材质制作的家具,如原木家具、藤质家具、竹质家具等。目前作为符合环保要求、体现人们珍惜自然资源意识的纸家具均已面世,它既有木质家具所具备的承载力,又具有防火、防露、防水功效且价格便宜,也可回收再利用,并可常换常新,不给室内环境带来污染。照明技术的导入,灯具的选择、节能与环保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3.4设计理念与风格。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在文化上有更高的追求。创造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室内设计与装饰风格,是文化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中国传统室内装饰风格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感受,若在现代建筑室内环境中应用传统空间的处理方法,运用简洁的造型和材料纹理,采用现代装饰技术,营造平静、和谐的室内环境,使传统风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篇10
室内空间设计师按照建筑物的特点、所处的环境以及相关的标准,利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方法和建筑美学原理,营造出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室内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不但具备使用价值,符合相关的功能需求,也呈现出历史文化、环境气氛等相关的精神要素。室内空间设计主要目标是设计出符合人们满意度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将人作为其中的核心,不断打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另外,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构思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利用相关的物质技术方法,也就是不同类型的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等,同时还应该从建筑美学原理入手,这是由于室内设计具有艺术性。除了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具有相通的美学准则,室内空间设计更需要综合性地考量运用手段和功能。现代室内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需求和技术标准,同时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以及环境物理学等有较大的关联性。现代室内设计在环境设计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
二、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关系
1.在空间设计中营造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社会背景和居住者的个性特点,它的出现在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代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室内空间设计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根据房屋主人和建筑空间的特点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设计者要对房屋室内的楼板面、墙面和地面进行改造,而改造又要根据室内空间、业主的要求和设计思路进行。在此过程中,室内设计师首先应该根据业主要求的设计风格进行分析与界定,设计风格一旦建立,还要考虑到房屋室内的空间设计是否与设计风格相呼应。设计师通过对室内的楼顶面、墙面、地面、光、电、水等以及其他环境方面的设计,努力创造出更加适合该房屋室内空间的设计风格。设计风格主要就是靠室内的物理空间、造型和装饰物来展示。一般来说,室内空间应该具有舒适、美观的效果,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让人们感觉沉闷,人们便希望能在家中寻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环境。因此,植物以及家具等陈设品的加入,能够让室内空间具有一定的个性。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视觉色彩,室内环境的色彩对于室内的空间感、环境气氛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在营造室内环境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合理性与艺术性,将二者有效融合。从建筑和室内发展的整体走向进行观察,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使室内设计非常注重利用当前的科技成果,其中主要涵盖了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技术。现代室内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设计者明确设计观念,注重设计手段。设计者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优势,并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绘图。计算机能够精确地绘制形体和空间关系,细致、真实地表达室内空间的设计形象。设计者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重视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重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形象,创造具有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快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总之,室内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平衡和综合。在具体工程设计时,设计者会遇到不同类型和功能特点的室内环境,在具体处理中,对科学性和艺术性中的某个方面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是从宏观整体的设计观念出发,仍然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绝不是相互割裂或者对立的,而是可以紧密结合的。
三、结语
- 上一篇:环境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区别
-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概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