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谈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很多人似乎比较模糊。一种是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能熟练使用一些办公、动画或平面图像处理之类的软件;另一种则极端的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只要与计算机沾边的什么都要学,包括硬件、软件以及网络。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难题,因为计算机专业涉及的方向太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想跟上技术的更新真的太难。据了解,现在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几乎离不开几大块:应用设计类、网络类、软件开发类。但由于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因素,我们的课程难度也是一简再简,样样都学一点,可是样样都不精。学生觉得学着没用,对口就业率低,教师没有成就感,专业特色难以体现。

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曾读到朱孝平同志《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中职生课堂教学的三点要素,即适宜、有用、有趣。其中一些观点给人启发,对当前中职的专业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价值。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以及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2.1适宜

文中提到,“适宜”就是要“学得会”。具体措施就是要过滤掉过难的内容,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多实践。对于计算机课程,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在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但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做得不够就是做过了头。比如,对于“过滤掉过难的内容”,我们为了精简课程内容,降低难度,很多中职学校将程序设计类课程全部减去,目的就是不要为难学生。因为这类课程理论性、逻辑性比较强,怕学生学不会,学生似乎也开发不出能用的软件。然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连最基本的程序设计方面的思维都不具备,作为专业教学管理的主体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也不将这类课程纳入,那就是教育的失职。因为程序设计可以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哪个方向,只是在偏重程度上有所区别而已,但绝不是完全没有。再如“多实践”。我们的很多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由于硬件要求高,设备更新速度慢,耗材量大,成本高,导致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吃不饱,甚至让理论学习占用了原本实践操作的时间,对学生来说却是不公平的。这就是做得还不够。

2.2有用

文中提到,“有用”就是所教的内容学生能在现在或将来用得着。我觉得这里的有用应该分隐性和显性两种。在部分中职学校,很多学生比较抵触文化课,觉得没用,因为有些同学觉得自己不打算参加高职高考,再加上本来基础就不好,学起来更加痛苦。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例如,学习语文能培养一个人感性思维能力,加强洞察和理解力;学习数学能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考的严密性和严谨性。这些对专业学习都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不应该总是定位在只会动手而不会动脑的机器。正是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欠缺,中职生在面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时望而生畏,面对平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类课程时则只会照猫画虎,不能理解别人的作品特色,不会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更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理念,从而把技能学死。所以,这些文化课带给学生的就是隐性的“有用”。而显性的“有用”就是专业类课程了。然而,这个“有用”又因为标准制定者的主观因素而出现定位模糊或错位的现象。例如学习某款软件时,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就纠结于学习老版本是否有用;某种编程语言的流行,就纠结于曾经学过的某种语言是否有用。诚然,学习最新版本和最热门的语言当然更好,但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太快了,一味追求最新永远不现实。教师或学生都不能以此找到不教或不学的理由。再者,就是在面对中职生时,我们总是谈理论必色变,似乎如果重视理论学习就是违反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学生难掌握,就认为学起来没用。任何一门学科和技术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技术方法更新很快,但基础理论是不变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技术。如果只教给学生怎么做,而不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那么学生就变成了只会收割不会耕种的农民。我们只图学生在某个具体的任务上学得快,做得好,老师学生都轻松了,可是技术更新了,老的技术淘汰了,学生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学习,不能自我更新和提高,于是又归零了。

2.3有趣

文中提到的“有趣”就是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感。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由于操作类课程诸多,要做到有趣却是不易。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现在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要想严格施行,必须要为每节课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如果一个老师不是具有强烈责任心和教育热情,真的很难坚持。再加上由于计算机课程更新速度很快,某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通常是经常变换的,这学期为每节课搜集的材料下学期就可能由于课程的停开就作废了。因此,很多专业教师也不太愿意为了只上一个学期的某门课而花费那么多心血。因为毕竟按照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上课完成教学任务更加轻松一些。职业教育不同基础教育,通常情况下,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频繁变化,教师所教的学科也永远是固定的,所以教学资源可以使用很久,教师愿意主动花时间投入。因此,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一方面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除了要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外,也要将激励措施作为常态来施行,让教师觉得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听取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利用学生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激励教师主动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另外,“有趣”还要跟“热闹”区分开。有些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华而不实。“有趣”必须建立在充实的课程内容,巧妙的环节设置,生动的思维启发,立竿见影的实践效果上。不能片面认为师生互动了,学生开心了,就认为是一节好课。现在很多的公开课,优质课都在一味强调课堂的活跃性,学生的主导性。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以此为标准,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难度较高的课程,我们也不能一味排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一个算法的学习对于中职生来说,如果没有教师对原理的分析讲解,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味靠学生自己探究,摸索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时候,学生能专注地跟着教师精彩的分析和引导,积极思考,循序渐进,然后豁然开朗,也不能说就“无趣”。因此,形式是给别人看的,而效果才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05

一、“翻转课堂”概论

“翻转课堂(Filpped Classroom)”

指的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主动学习,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学习中能相互讨论得出富有创造性想法的结论。“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为教师解决学生问题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翻转课堂”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潜能;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出是教育革新的重要标志。“翻转课堂”融合了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可最大限度地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在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进行变革,在汲取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又进行创新,提高了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有效措施

1.合理分析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翻转课堂”教学内容

要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就需要充分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教学特点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计算机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才能有效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要注重理论教学,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设计中职计算机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方案

设计中职计算机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实现计算机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将“翻转课堂”概念融入计算机课程中,教师通过播放教学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计算机专业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可提前对学生的兴趣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意义,便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真正计算机技术的新时代人才。

3.开展项目活动

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化教学逐渐成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互联网和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视频进行教学,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成立兴趣学习小组,组织小组学生展开讨论、辩论以及情境模仿等教学活动,使计算机课堂更具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面对面式互动学习活动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学生通过课前知识传递、课堂教学活动、课后知识巩固等几个方面,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教师可组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计算机知识体系,指出重难点知识,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实施“翻转课堂”,能够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效率。中职院校可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高新技术考试等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考核情况,通过互联网,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合理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加强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有效结合计算机教学与“翻转教学”的特点,以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学现状 微课程 应用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课程的要求比较高,而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恰恰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中职特色,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课程单一,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实际的操作技能模式,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低下,学生既不能深人理解专业知识,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必然与社会需求脱节,不符合时代所需求的有个性特征、有创造性、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需要。

在现在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的教学弊端,培养目标不准确,造成与市场、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计算机应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中职教学就应该培养适应具体操作、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人才。但是,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没有实现岗位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培养质量不搭调,计算机没有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入工作岗位,也不能全部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适应技术层面的更高要求。

二、微课程的提出及特点

微课程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微课程是一段聚焦主题、严格界定教学的教学音频或视频。微课程的切入点比较准确、容量比较小、学习的方法比较灵活、问题的核心比较集中,可以用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在线教学。微课程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聚焦主题的环节。

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微时间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比较短,所录制的视频长度大约为8-10分钟。

(二)微含量微课程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某一学科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通常是难以理解的重、难点,或者是某学科的重要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三)微容量微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有微课视频以及相配套的微教学方案、微课件、微反思、微评价等。但这些资源所占空间仅几十兆字节,便于网络共享,方便学生灵活地学习。

由此可见,微课程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对某个知识点的"片段化"视频教学,既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单独拿出来播放学习,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微型化或教学视频切片。它有明确的指向、多样的资源,并且扩充方便、交互性好、短小精悍,这些特征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学生可随时随地下载点播,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三、微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专业教学在应用微课程时,不能是简简单单地播放一段视频记录,应该与所传授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学习资源、作业以及互动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微课程体系。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选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件、资源、反思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微课程的质量。

(一)设计选题

根据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后学生的反馈来看,虽然学习了很多计算机软件,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综合性知识的运用中,还是会出现许多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我们应对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特定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

(二)设计教学目标

微课程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以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某一特定知识点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技巧和使用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某一特定的知识点来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微课程应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且占有主动权,但又不是完成脱离教师指导的主动。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主要承担设计者或者导演的角色。教师制作的微课件、视频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可以通过QQ或者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设计微课件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设计微课件,比较简单的一种是PPT式微课件,它是由文字、图片、音乐等元素构成的,将PPT自动播放后再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之内比较合适。还可以采用讲课式的微课程,教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拍摄,整体录制完成后进行剪辑,时间控制在8-10分钟比较合适。还有一种是情景剧式微课程,这种微课程比较适合文史类学科。

(五)设计微课资源

根据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例如:练习测试(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测试)、考试题目(可以对某一门专业课进行考试)、知识扩展(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综合作业)、学习反馈(给出论坛或留言板让学生提问)、作品赏析(给出已完成作品供学生参考学习)等。在这个微课程资源环境下,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设计微课反思

在设计微课反思时,要根据微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本次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或提升?这样可以对微课程设计进行再认识、再提升,促进微课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随着无线网络的覆盖,学生手中的数码产品,如手机、电脑、iPad也非常普及,几乎人手一机,这些都为微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硬件基础。教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整理后,可以录制成微课程,并发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上,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即时的互动学习平台。微课程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种新的变革,变革就意味着难免有不足。比如:教师不能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很好地掌握考试时是否有替考等。虽然还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着微课的发展,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摸索探讨、归纳完善,微课程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篇4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学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严重脱节,知识更新慢等问题,都是计算机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如何根据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如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带着问题,我们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计算机专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并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探讨。

二、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是指,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旨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上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1],高职院校强调实践应用能力,普通本科院校强调理论功底,简单而言,高职教育偏重的是“职业”而非“学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应按工作过程中知识使用的程序来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适合其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中首选的理想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行业中实际的相关工作任务,模拟真实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就直接进入实验室,使用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作为素材,并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在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上进行操作,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和掌握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

三、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一体化教学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际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要建设与专业和教学规模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教材、教辅资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

(二)组织教师调整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结构。

打破先开设文化课,再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开设专业课的传统课程体系,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与计算机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划分,制作成各类教学模块,设计若干个项目,依据不同知识点,每个大项目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有其具体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根据专业及职业岗位要求重组项目,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由计算机应用技术、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等教学模块组成。其中针对平面设计模块制作若干大项目,大项目中设计多个子项目,例如“VI企业形象”、“Photoshop”、“Illustrator”、“版式设计”、“网页三剑客”等。每个子项目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包含相关的基础知识,单元结束有综合案例训练。

(三)打破计算机专业课和综合领域课程过于明显的界限。

传统的模式是先进行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前四个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HTML/CSS/JavaScript、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实用工具软件、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课,第五个学期开设综合领域课程比如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学生在前四个学期的学习中颇有盲人摸象的感觉,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每门课程完成之后总觉得似乎学到一些知识又似乎什么都没掌握。

为改善这一状况,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进企业相关的专业综合领域课程。比如数据库技术和C#程序设计这两个模块教学到一定程度时,就加入专业综合领域模块的相关项目,利用一段时间的集中实践,参照企业实例和标准,企业专家亲临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同时,专业课的内容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相衔接,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编写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

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材,但由于一体化教学在我国的高职教学中正处于改革试验阶段,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又有其具体的特征和内容,因此很难找到适合本校本专业情况的一体化教材。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自编教材。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关键是针对课程内容体系编写项目化教材。根据对计算机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所设计的工作岗位的调查和分析,邀请行业专家协作,总结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通过研究设计项目,教材按照模块和项目进行技能训练,同时把知识点有机融合到项目中。一体化教材的编写不能只由专业授课教师完成,应当有计算机行业的专家及学者参与,通过需求调研,听取教材使用意见,及时改进、提高教材质量。

(五)建设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辅资源。

一体化教学要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需要在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来帮助实现。如果仅有一体化教材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开发配套的一体化教辅资源,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提供支持。这类资源主要以数字化资源为主,打造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包括与一体化教材配套的课件、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中使用的学案、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的论题、课堂实施和课外操作的项目及课题等。这一系列教辅资源的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其协作精神,增强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试点,教学中实施以下环节,充分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上的教辅资源进行课前预习。

每次课前学生根据教材、学案、项目引导自学,记下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尝试课前就开始实施项目并了解相关知识点。然后自行分组讨论在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摸索方法进行解决,如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报给老师。

(二)课堂教学中展示项目相关产品,创设情境,引入子项目并实施。

教师展示与项目指示相关的作品或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提出有梯度和难度的几个论题,让学生带着论题进行探索。最后给出项目的预期目标。以上是教师的引领过程,紧跟着是学生的做与学。

学生分组,自选小组长进行协调、分工和负责,各组自行讨论和分析,找出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在此期间,教师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分析之后,各组完成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任务完成;对学生经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思维,尽量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由各组学生派代表讲解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评价,回顾任务并总结知识点。最后布置课后任务和下一次课程的课前预习工作。

在这一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分组,注意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的交错搭配,避免一组中都是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或者都是能力稍差的后进学生,并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二是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节奏,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外交流与反思。

充分利用建设好的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包括论坛、留言板、讨论组等多种形式。可以继续提出各种更广、更深和更新的课题及项目,让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外自主开发、学习和讨论。同时利用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想法、建议和意见,把握其学习效果、心理动态和需求等,以便于改进教学。

另外,要求每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到了技能、能不能完成任务,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等,寻找使教学更有效的途径。之后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

五、小结

通过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学生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养、沟通能力、个人探索与学习等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将不断完善。但目标只有一个,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定位;师资力度;教学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运用到各个行业,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与其相应的学校计算机教育则显得相对落后,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去显得“笨拙不堪”,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计算机教育中的上网搜索资料作、办公软件操等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只要是学习过计算机的人或者是只要拥有计算机的人都能操作,这些知识只能说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对于企事业、机关等单位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一些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相对缺乏的。也就是说对计算机学得很精通的人在社会上还是较为缺乏的。中职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虽然在知识结构不如大学生,在社会上被认可的学历方面不如大学生,但是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经过学习和不断强化训练后是完全能胜任以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的,他们的工作能力也不低于大学生。那么如何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过人之处,在岗位竞争方面处于不败之地,能够从容取得在社会上的生存发展空间?现结合本人从教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和课程的定位

1.1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定位。“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也就是说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先适应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更能够有所发展。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是近些年来较为实用的热门专业,只要学的精通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为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理念就应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定位在培养出的学生能够上机熟练操作,处理单位的相关事务,且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1.2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考虑适度超前的原则。课程的设置应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加深和拓展,做到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要求能够以实用为主,拓展“够用”的瓶颈为目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的教授,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课程教学,以便增强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做到知识面不需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2 加大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师资

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不断更新和各种教学新手段的产生,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也必须更新,这对从事计算机教学任务的教师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知识面广,教学量大,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发展动态,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中职学校要注重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使教师能够很快地学习到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到新的应用软件,从而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水平,从而更加自如地胜任教学工作。

3 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大多为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另外还有一部分居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懂。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面向全部学生,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地调整、删减某些章节,然后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实用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学的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将来越有利,因为多学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就多一次就业机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协作者和引导者,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3.1 实训课与理论课辩证教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实用的应用软件,上机实训课是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践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么说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尽量在微机室上理论课,做到边讲边练;如果条件达不到就要把上机实践课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最低要达到3:2。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练习,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技能,更加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注重兴趣教学,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3.3 设疑法教学。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围绕一个目标,设定疑问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来答复、来完成,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将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或个人工作的方式,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来共同制定计划或分工完成整项工作。

3.4 教师的精练教学。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化繁为简,适当调节章节的进行教学,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是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若有学生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在讲图像制作课时笔者发现有位平时对计算机知识较为感兴趣的学生显得有些沉默,课后与其交流他有个环节没有听懂,故而不想听下去了,笔者直接告诉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举手示意,老师保证给以满意答复。二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相对比较多,但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三是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四是教师要经常进行充电,参加自学、会议学术交流、听课、进修,外请教师培训等。另外中职学校的教师要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4 建设和谐中职校园,提高学生的修养

篇6

(1)教师以计算机专业教学核心素养为目标,重新构建现有计算机课程模块,建立更加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原有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基础上,增加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2)不断开发校本课程,推动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3]。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来看,存在内容滞后的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更新,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内容。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前人才岗位需求,选择适合本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计算机专业教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2.2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原理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在实际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设计出趣味性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实际教学中来,真正认识到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构建好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以后,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课件演示方法,引入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重新审视学习态度,总结学习经验[4]。

2.3明确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了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把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针对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发现、感知、欣赏以及评价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良好的发展。另外,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激发学生实际参与性。

3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弥补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然后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尤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自身的学科专业性,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还要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转换自身角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来实现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诉求,是十分必要的。(2)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把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真正融合到有趣生动的教学案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理论知识的提升,为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5]。(3)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师师资结构,制定完善的教学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队伍。高职院校教师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自身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既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4)在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积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5)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的要求,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组织优秀毕业生学习心得交流会,真正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岗位的设置和人才需求,让学生学以致用[6]。

4结语

篇7

关键词: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

目前来说,我国各大高校对计算机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方式和教育平台的设置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体现出教育平台的多层次性。在教育平台的建立过程中,校方应与人才市场沟通好,了解现代人才市场对新型人才相关计算能力的需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因此,在设计计算机教学平台时,应凸显出其中的层次性和专业性。

1我国高校多层次计算机教学平台现状

1.1普及教育教学

虽然我国现代计算机普及水平较高,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有一定范围未普及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技术,而对于这个区域内的高校学生,就应开展一定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教学,这也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这种教学层次主要是针对不具有或较少计算机知识的学生。

1.2计算机应用教学

计算机应用教学较普及教学的层次更深,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时的部分常用技术和软件,例如现代多数行业工作中都需要应用的Microsoftoffice以及UG等。这类软件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需要使用。所以这类技术教育是计算机学习的基础,学习这类计算机知识,通过进行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够帮助解决大部分的日常计算机应用问题。虽然应用较为广泛、普及程度高,但这个教育层次依旧属于非专业计算机教学。

1.3计算机专业教育

在这个教育层次中,主要包括了软件开发、代码编写,也是计算机教学中最为深入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学习人员通常具有坚实的计算机学习基础,能够熟练运用JAVA、A++、C语言等计算机语言,这类人员都是软件开发人员或计算机工程师,属于计算机教育的专业人员。

2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定位

2.1人才培养目标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就研究统计来看,计算机教学面向人群大约有92%以上都不属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他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接触到计算机技术,从而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通过计算机的教育,将其融入学生本专业中,能够使计算机知识更好为学生本专业服务,使现代高校学生不仅能够良好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能够熟练应用和操作计算机相关工具,是符合现代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复合型人才教育目标的教育方式。在应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考虑到学生专业培养的重要性,还应体现出应用型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找到学生本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学生学习计算机而荒废本专业,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市场中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2.2准确定位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

在此项研究中所提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上文提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区别。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展的计算机教育。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具备应用性,还具备专业性,所以一般培养包括两个部分的计算机人才,一种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这类人才是指并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但完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巧,能够通过计算机处理本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另一种被称作计算机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指经过了系统的计算机培训,具有计算机考核证书,能够进行编程、软件开发等高端计算机技术工作的专门型人才。相较而言,两种人才均有一定的优势,在现代人才市场上均能够占据一席之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培养能够进行软件开发或从事计算机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计算机人才,而是在其他行业中能够熟练应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处理自身的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的应是所有行业的计算机应用,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我国现代高校中,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大多都是应用型计算机人才,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均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多层次教育时,应从这一角度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和规划,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主要是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重点教育内容,遵循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理念。就目前来看,我国依旧处于非计算机专业高校生人数更多的状况中,虽然其专业学习内容各不相同,但均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各大高校也应对学生的学习专业进行一定的考察,根据专业的求职方向做好计算机设计工作,认真规划,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虽然将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生均归类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层次,但在实际应用中,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文职人员需要能够熟练操作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而图像处理人员需要进行PS、AE等软件的学习。所以各大高校在进行教育时,应认真探究专业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目标,做好出发点和目标的设置,才能保证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性。

3构建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原则

3.1重视计算机理论和概念

计算机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对计算机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是想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完成相关日常工作,一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累积来完成。同时,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所以各大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也应根据计算机理论的发展不断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操作课时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显示出了我国现代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

3.2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教育中,应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不同学科所需要学习的计算机软件和难度均不相同,所以,高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时,应做好计算机难度分类工作,如果学生学习专业所需要应用的软件操作难度较高,校方应适当增加学生学习课程的时长,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实践时间,保证其教育质量。

3.3做好课程设置,选择有效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知识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教育机构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基础和能力需求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在构建教育平台时,也应遵循能力需求原则,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让学生自主选择“补偿式”或“个性化”的不同教育模式。通过不同的能力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学生通过有效途径,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硬性能力,从而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能力取长补短,从而了解对方的见解,丰富自身知识。在这个教育要求中,主要包括学习反思、合作学习、专题沙龙等方式,其划分界限较为模糊,但反思学习和合作学习较为严肃,而专题沙龙自由度较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分配。

4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增多,为了满足现代智能型人才的需求,就需要对现代学生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汗斌.试论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思路及方案[J].科教文汇,2013(27):61-62.

[2]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2-54.

[3]李红,王博.构建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科教导刊,2010(31):26-27.

[4]张红霞,齐媚彬.基于共同体的多维多层次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24-125.

[5]郭德怀,王峰.高职院校“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15):84-88.

[6]朱志国,赵枫.面向财经类院校的多层次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23-224.

[7]朱志国,王谢宁,李会录,等.计算思维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5(22):57-58.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益,电脑、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现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我们的教育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中职教育尤其是这样。要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方法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提高办学效益。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1.选择专业认识不足,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分流了中职教育的大部分生源,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由学生听之任之,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跟不上,老师讲的消化不了,久而久之跟不上学习进度,于是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

2.专业设置太过系统化,求广不求精。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设置一般从基础知识计算机构成原理学起,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对学好计算机产生了恐惧感。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而且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难以跟上最前沿的技术,中职学生利用二年或三年的时间,就想全面地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专业设置里求广不求精的做法不可取。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就是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决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方向应该以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培训综合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不能够局限于一般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理论和教学模式,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操作能力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外,我们的教学应该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企业结合,定向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不断地改进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属于要求具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只有让学生多方位地全面掌握基础,在基础的层面上加深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就业,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3.更新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备

计算机教学应该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中职教育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就必不可少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先进的、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办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

5.注重师资的培训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大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我计算机专业课题小组展开了“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项目研究与实施。围绕各级技能大赛,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我校近几年来参加的技能大赛计算机专业项目的内容、辅导过程、竞赛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教改资源,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

1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重要责任。目前,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观念落后。(2)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3)教学模式单一。(4)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6)实训环境落伍、不完善。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将引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 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教学观念的转变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普通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技能,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职业技能大赛提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建”,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教学观念的革新。

本课题小组在多次研讨会中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在我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已经深入人心。

2.2 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中职教育课程内容普遍比较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这些教学内容常常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找不到特别对口的工作岗位,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实用性人才。

技能大赛用企业的标准引领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充分反映了相关行业、企业中当前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一方面适应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使技能大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技能大赛方案又有一定的难度,比赛项目内容紧扣企业实际需求,贴近行业先进的发展技术,使技能大赛具有较强的选优功能。技能大赛的这些特点对于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技能大赛计算机专业比赛项目为导向标,可以保持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按社会需要设置课程。只有加快推进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向教学领域转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密切贴近市场需求,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我课题小组以此为契机,课程设置以计算机专业竞赛内容为引领,并不断更新,力求准确了解行业需求,把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到能够直接上岗的知识,促进学生就业。

2.3 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跟随老师的思想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依葫芦画瓢,将老师教过的东西重现即可,忽视了中职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使得很多学生按部就班,懒于思考,教学效果不理想。

技能大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职业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组织教学,教学做合一。技能大赛中计算机的比赛要求和赛场规程贴近企业实操岗位规范,对于计算机专业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加快推进技能赛场规程、比赛要求向教学领域转化,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操作能力强、可以直接上岗的技术精英。

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通过讨论分析技能大赛中计算机专业项目的比赛要求和赛场规程,总结技能大赛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我课题小组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创新教学法、观摩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2.4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计算机技能大赛中的题目不是虚拟的,一些数据来自真实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操练,技能会有很大提高,这既让学生熟悉用人岗位的需要,也给老师指明了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命题与企业实际需求比较贴近,能够充分体现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2.5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技能大赛的举办,正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强大推动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也不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出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其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同时也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技能大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的成果,从而提高大家对自己教学能力看法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3 举办校级技能大赛

为深化教学改革,我课题小组在计算机专业拟建立技能大赛制度,将技能竞赛纳入教学常规工作。(1)结合学生就业,计算机专业每学年组织开展技能大赛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个赛项。(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设计、确定技能大赛项目。把技能大赛与教学考试、实训考核及学生技能考级等结合起来,并不断充实、更新比赛内容与比赛标准。(3)加大技能大赛的表彰奖励力度。对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教师学校予以表彰。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优先推荐就业。(4)加强对技能大赛的宣传。宣传参加技能大赛的教师和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拼搏争先的精神。大力营造全校关心支持技能大赛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设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促进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促使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实训环境,从而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比赛方案.

[2]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比赛方案.

[3]吴晓东.技能大赛促进了我校实践教学的发展.马鞍山工业学校.

[4]朱爱军.浅析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的导向作用.当阳市职教中心.

[5]李国华,钱逸秋.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一.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和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相违反,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重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征、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布置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的学时。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布置。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程度。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心得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把握上的不足和新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新问题和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心得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探究。种考评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聪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和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把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特长,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和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新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兴奋。

6、职场环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