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都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状态,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常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同时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喜欢赶时髦,对新思想敏感,但辨别能力差,因而社会上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加之在家庭中物质生活充足而优越,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较弱,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生活空间。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只能培养怪癖、脆弱的性格。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切忌将学生禁锢在可望而不可攀的“榜样”、“名人”的光环之下,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情绪。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精神辅导。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因此,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虚假、不伪装,这样学生才会信得过老师,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一切,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同时,与学生采用平等谈心、切磋、协商的方式,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2
一、理论综述
全面薪酬制度理论认为,薪酬除包括金钱和物质外,还应包括员工的间接收入和一些非经济性报酬,即非货币性薪酬。非货币性薪酬是指雇员所获得的来自企业或工作本身的,不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和计量的,被个体认为是有价值的,能够给予雇员以某种补偿或激励他们更积极投入工作的所有收获。非经济报酬可归纳为工作特征和工作环境两大部分。典型的工作特征因素包括: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企业提供能够提供培训等;工作环境则指工作相关软硬件环境或条件的优劣,包括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工作条件的舒适性和工作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精神鼓励、企业人文关怀等不以金钱形式表现出来的报酬。同时,非经济性报酬既包括了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因而其对企业员工的意义重大。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帮助员工排遣心理情绪,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有效处理同事关系。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员工树立良好心理、提高企业效益、减少“问题员工”的产生等。具体包含预防、定期诊断、解决问题等基本步骤。
1.员工心理健康现状。总体看来,中国健康型组织及EAP协会联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俱乐部借助专业调查机构的调研平台进行了“中国企业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调查”。共有7476名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年龄、收入、地位和学历的在职人员参加了调查。调查显示,99.13%的在职白领受“压力”、“疲惫”、“抑郁”、“职业倦怠”等职场心理因素困扰;因而我国很多企业家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该给的的给了,该发的发的,为什么离职率、事故率还是居高不下呢?长期以来,企业一直比较注重员工的腰包是否丰足,而忽视了员工心理是否富足,致使我国企业员工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长期的压力与不疏导,导致员工身体和心理都出现许多亚健康的状况:压抑、抑郁、焦躁、不满、失眠、恐惧、无助、痛苦等不良心灵折磨像幽灵一样困扰着员工的心,成为人们的“职业杀手”。
2.员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忽视了非经济性报酬的作用,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致使员工心理状况日趋恶化。具体原因如下:
2.1企业完全以任务为导向,软硬环境的设置忽视了员工心理承受度。(1)传统的工作环境是纯粹以任务为中心设计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带来高效,但却丢失了人性关怀和人因互动要素,甚至我国很多行业的工作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员工心理问题的产生。我国的一些电子产品加工企业中的一些部门,如丝印,整体工资是全企业最高的,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是具有危险性的。员工一旦开始工作,不可避免地神经高度紧张,非常容易动怒,离职率一般都普遍较高。更为明显的是,在我国一些沿海手工业品加工企业中,员工工作时温度达35°C,噪音高于90分贝,这些物理条件不仅在生理上给他们造成伤害,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挑战。(2)勾心斗角、相互猜忌的软环境不仅打破了员工之间的正常竞争与相互合作的局面,而且也给员工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人际交往这个软环境对员工来说尤为重要。长期紧张的同事关系甚至会影响到家庭关系,甚至其人格特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常造成抑郁、烦躁、焦虑、孤独、憎恨及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2.2文化娱乐活动缺失,违背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文娱活动,即企业为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丰富员工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而组织的活动。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随着我国民工潮的热度在逐渐下降,湖南、四川等地工人返乡务工增多,是造成用工难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来自湖南、四川的民工为什么选择家乡那份收入更低的工作呢?85%的农民工都有一个这样的解释:他们所在的厂里,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业余生活非常乏味。尤其在逢年过节时,连走亲戚串门都做不到,那种孤独、压抑感更为强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就会成为他们的主要追求目标。而企业正好在文娱利这一块缺失,必然会对企业员工带来不利影响。
2.3企业不重视培训,员工心理压力增加。德隆商务咨询公司一项针对企业培训状况的调查显示在我国12个行业的百家企业中,有32%的企业根本不提供任何员工培训。而在员工培训的满意度调查中,员工对培训的不满意高达67%。这些对员工培训不重视的行为,既给员工在从事新工作时,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当员工在遇到各方面压力或者是在职业生涯上产生困惑而又得不到心理疏导时,这必然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冲击。
2.4企业提供的员工帮助缺乏,致使员工的所承受的应激源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员工酗酒、吸毒、滥用药物、艾滋病等问题开始凸显。就目前国内企业整体状况来看,员工个人在遭受这些不良嗜好的压力状况不容乐观,对个人和企业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员工压力源在一部分来自家庭,它包括:子女教育、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与配偶关系等。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很多企业提供的减压途径较少,疏导渠道不畅通,导致企业员工在承受压力时,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应激源增加。
3.从非经济性报酬角度进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措施。非经济性报酬重点强调人文关怀方面的服务、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正是由于其能在无形中增加员工的心理收入的无可替代性的作用,其缺失便会带来种种心理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加强从非经济性报酬方面进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3.1优化软硬工作环境。合适的工作环境,可以清除掉相当部分的应激源,提升员工对工作的兴趣,缓解员工对工作的疲劳感。
(1)硬工作环境的优化。创造优质的硬工作环境,要从人体舒适度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员工心理生理特征的研究,如空气、噪声、照明、绿化、温度、湿度、安全设备等方面进行改善,尽可能地给员工提供一个悦目、舒适的工作空间,清理了相应的应激源,从而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2)软工作环境的优化。从总体上来讲,领导者要牵头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同时需要具体的针对不同的人际环境问题采取措施,如开展素质拓展,加深团队成员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通过工作丰富化和工作轮换等工作再设计的方法,减少员工由于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产生的厌烦感,可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群体意识,从而改善人际关系等。
3.2增加企业员工的文娱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文娱活动可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旦这些需要未能得以相应的满足,员工的归属感就会下降。因而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具有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释放工作压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应该得到提倡。
(1)企业应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各种文艺演出、球类竞赛、知识竞答等一系列陶冶性情、人情浓厚、享受欢乐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宽容友爱”的文化氛围,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情感、释放压力”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企业要放手让员工筹划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在筹办活动时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
(2)企业应鼓励员工发展兴趣爱好,重视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具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公司内部成立兴趣爱好团体有利于员工释放工作压力,能让员工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在保障员工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企业应该适度地组织员工休息休假,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组织员工集体旅游。对于多班制企业,实行合理的工作轮班制,才能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时间。进而才能解除员工的身心疲劳、保证员工有条件实现自我成长、丰富家庭生活等。有条件的企业应该组织员工集体旅游,从而使员工身心放松、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
3.3促使企业培训真正“落地”。企业通过一定的教育或培训手段,有利于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抵抗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技术能力培训。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工作技巧,是消除员工因为能力不能适应岗位需求所带来压力的有效措施,因为它也是提升员工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
(2)实施心理培训。企业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员工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使员工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化解不良情绪,从而增强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能力。
(3)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对员工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不仅可以确定从职业生涯期间获得的生活来源,还能最大消除员工对职业不稳定的负面心理,增强职业安全感,达到正激励的效果。
3.4切实展开员工帮助计划。企业员工帮助计划通过直接服务的形式化解员工的后顾之忧或者是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具体包括:
(1)雇员援助计划(EAP)。这种计划是通过专业人员,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诊断、培训、指导,针对员工酗酒、赌博、吸毒、家庭暴力或其他疾病造成的心理压抑等问题提供咨询和帮助的服务计划。
(2)雇员咨询计划。雇主为雇员从一个咨询机构中购买一揽子咨询时间,可有雇员匿名使用。通过心与心的情感交流,让员工宣泄出自己的不满和压力,从而达到疏导员工心理障碍的效果。
(3)家庭援助和生活安排计划。企业通过向雇员提供照顾家庭成员的帮助,主要是照顾老人和儿童,以及安排专门部门帮助员工料理生活中的各种杂物,类似于后勤服务,减少员工的后顾之忧和来自家庭生活带来的压力,让他们能更好的工作和休息。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7月采用硝酸甘油、西地兰、速尿联合应用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例,其中男 9例,女15例;平均年龄70岁;高心病9例,肺心病7例,冠心病1例,心肌病4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心脏瓣膜病2例;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7例;病程1~2周。
治疗方法:入院后均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采用5%葡萄糖250ml中加入硝酸甘油5~10mg以5~10μg/分静滴,以后根据血压、心率每5~10分钟增加5~10μg,同时西地兰0.2mg入5%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推,以及静推速尿20mg。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胸闷气促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音消失或显著减少,心功能改善≥Ⅱ级或心影缩小,心电图心肌缺血消失或显著减轻。②好转:以上症状减轻或肺部音减少,心功能改善≥Ⅰ级。③无效:治疗后无反应或病情加重。
结 果
高心病9例,显效8例,好转1例,无效0例;肺心病7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4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0例;冠心病1例显效;甲亢性心脏病1例显效;心脏瓣膜病2例,显效1例,好转1例。显效率79.16%,好转率20.83%,总有效率为95.83%。
不良反应:除出现1例血压偏低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经减慢滴速后,血压恢复正常。
讨 论
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在利尿剂和强心药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扩张剂,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使以往认为不可治的顽固性及难治性心衰变为可治。通过对24例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发现加用硝酸甘油后可迅速显著缓解心衰症状,且无明显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面红等不良反应。硝酸甘油是首先应用于临床的硝酸盐类扩血管药物,能扩张容量血管与阻力血管。它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特异性硝酸酯受体,以及通过影响前列腺素系统而扩张血管[1],小剂量以扩张静脉为主,大剂量应用才扩张动脉,降低外周阻力。硝酸甘油能减轻心脏的前负荷,使左室充盈压下降,减轻肺瘀血。早期使用可保护缺血心肌,活疗心功能不全[2]。主要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硝酸甘油释放氧化氮(NO),NO与内皮舒张因子相同,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和其他组织内的环鸟苷酸(cGMP)增多,导致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调节平滑肌收缩状态,引起血管扩张。硝酸甘油扩张动静脉血管床,以扩张静脉为主,其作用强度呈剂量相关性。治疗剂量可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有效冠状动脉灌注压常能维持,但血压过度降低或心率增快使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时,有效冠状动脉灌注压则降低。使增高的中心静脉压与肺毛细血管楔嵌压、肺血管阻力与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利尿剂的应用,可排出过多的体液,既可减轻周围组织和内脏水肿,又可减少过多的血容量,减轻前负荷,以改善心功能。故适用于左、右心力衰竭患者及急性肺水肿者[3]。
因此,硝酸甘油短期静滴不仅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而且可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并缩小梗死灶范围。硝酸甘油有改善心室的顺应性和心肌收缩的协调性,以及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作用,改善心脏做功。通过应用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左心衰取得满意疗效,硝酸甘油价格低廉,普及较广,可在基层医院普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厉伟民,季巧英.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治疗急慢性心衰61例临床观察.急诊医学,1996,5(4):235.
篇4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肺气压伤
肺气压伤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通过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如选择合适气管导管、避免过度通气等,使重症监护室(NICU)机械通气治疗NRDS中肺气压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57例NRDS中,男46例,女11例,日龄
1.2方法:
1.2.1呼吸模式 采用定时限压恒流型呼吸器,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IMV)50例,高频通气(HFV)7例。
1.2.2气管导管的选择 导管采用国产聚氯乙烯塑料管,按新生儿体重大小选择导管内径,3000克3.5mm5例。经口插管12例,导管前端有黑粗线标记进声门距离2~2.5cm,插管时黑安全线置于声门水平即可。经鼻插管45例,鼻孔-管端距离为体重+7cm。
1.2.3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 42例静脉滴注鲁米那5mg/kg,12例静推安定0.2~0.3mg/kg,3例加用硫喷妥钠5~10mg/kg缓慢静注。
1.2.4 呼吸器参数的调整 53例在撤离呼吸器过程中降低了呼吸器的参数,57例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时采用了皮囊手控通气技术。
2结果
治愈36例(63.1%),死亡5例(8.8%),自动出院16例(28.1%)。肺气压伤3例(5.3%),与以往的发生率21.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肺气压伤即气道正压导致肺泡外出现气体,是新生儿呼吸器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肺气压伤后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或胸腔,亦可进入颈、纵膈、心包腔、腹部、皮下等,其临床表现有肺间质气肿、纵膈积气、气胸、皮下气肿、后腹膜气肿、心包积气和血管内进入空气等,显微镜下还发现有细支气管扩张[1]。
气压伤的发生与气道峰压和肺组织有关。当气道峰压在25cmH2O时,则易发生气压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重症肺炎患者也易引起气压伤。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容量控制通气,机械潮气量过大;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PIP)过高;呼气末压力(PEEP)、平均气道压力(MAP)、气囊加压过大;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等[2]。
选用定时限压恒流型呼吸器,使呼吸道内的压力控制在预定的峰值内,吸气压力和吸气、呼气时间分别可调,因而可用较低的压力,较长的吸气时间使肺顺应性差的新生儿肺扩张;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可避免在吸痰和复苏囊加压呼吸时形成通气量过大,多余通气量通过气管周围的空隙漏出而出现气压伤;应用适量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可减少患儿的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对抗产生的气道高压;撤离呼吸器过程中及时降低呼吸器的参数可避免过度通气,吸痰时应用皮囊手控通气技术可避免使用过高压后发生气压伤[3]。
机械通气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与指导。本组57例NRDS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通过上述措施使我科的肺气压伤发生率由以往的21.1%降至5.3%%,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759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安全心理素质;安全教育
一、提高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事故。由此可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是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安全态度就是安全心理素质。在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改进安全行为,让事业单位职工从被动服从安全管理转变为自觉采取安全措施,是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指导安全生产。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认知过程,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还能够帮助员工认知安全规律,了解和掌握复杂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效的进行危险辨识。一个员工只有清楚了解到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存在的隐患、危险产生的征兆等知识,才能够有效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原则,并用以指导和实践安全生产。
(二)情绪会影响安全生产。情绪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确保事业单位职工的情绪的稳定,能够帮助职工更好的完成工作。不正当的情绪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强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高。
(三)更新安全理念。增强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更新事业单位职工的安全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技术和安全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旧的安全理念已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现代安全生产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安全生产理念,才能够跟上时展,才能更好的指导和实践安全生产活动。
二、事业单位职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职工安全教育的时间不能少于45个学时,但事实上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无法保证教育的时间。在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中随意缩短学时,裁剪安全教育的内容,导致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偏低。
(二)安全心理素质内容过时。部分事业单位安全教育的教材已使用多年,内容过时,无法体现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对新装置和新设备的性能了解不全面。而且教材中的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三)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流于表面。部分事业单位对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不重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流于表面。安全素质教育的内容没有充分联系实际,甚至将一个安全事故当做故事讲,这种将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挂在嘴上的方式,无法起到任何实际的教育效果。
(四)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无法落实。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让安全考试和安全教育成为了一种形式,甚至有的事业单位自行编造安全教育考试的分数,欺骗领导和员工,随意编造安全教育培训考试成绩,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导致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高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因此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是提升员工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职工开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增强职工的安全素质。培养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岗位操作规范、事故处理的能力等,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安全心理素质,促进单位安全生产发展。
(二)重视警示性的教育。重视警示性的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安全思想和安全法规的教育,对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宣传。在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中,可以将企业内部以及相关单位发生的案例作为安全教育的教材。对相关事故进行剖析,消除员工麻痹大意的心理,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改进自身工作,不断增强自身安全心理素质。
(三)创新管理理念。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教育就必须要从基层管理人员入手,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创新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着眼于广大职工的切实利益,调整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促进员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改变安全教育方式。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是你讲我听的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必须要将安全教育的方式从说教式、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提高职工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安全心理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职工的不同岗位需求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意识。
(五)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安全教育月时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但是却忽视了日常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必须要贯穿职工日常工作的始终,要不定期的组织员工开展安全会议、安全讲座、观看安全生产录像等活动。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必须要体现出强制性、灵活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深入到广大基层事业单位职工中去,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观念。
(六)强化安全生产考核。事业单位为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必须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实施安全生产考核,将安全生产和员工的全面考核考评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制度的落实,切实执行安全考核中的每一项内容,切实兑现奖惩内容。
四、结语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安全生产教育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是事业单位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是一个老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更新安全教育的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俐敏.电网调度系统职工心理素质与电网安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
[2]飞,迟振新,李凤龙.环保企业员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提高与教育[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4)
篇6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篇7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二、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篇8
[关键词]文化 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 企业
[作者简介]何霞红(1981- ),女,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7-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文化重视并着力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二、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断层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张军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与融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2).
篇9
【关键词】家长 孩子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91-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意识逐步加强,中学生高强度、高竞争的学习压力,导致他们心理压力更加明显,直接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当前,加强中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中学学校管理者、所有教师,同时更是中学生家长迫切需要执行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只有关注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积极意义
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现代医学证明,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因素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未来的成功,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
2.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积极关心别人的意识。美国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日本航空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
3.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的关键。人生难免有很多困难,要敢于面对和克服,否则,将会受到诸多影响。美国《托萨世界报》报道说,据美国心理健康资料中心统计,近几年,美国产业界有关人员因在竞争中受到心理压力导致生产力下降,每年平均达180多亿美元的损失。可见,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关键。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内涵
1.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2.个性的健全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耐受挫折的能力;
4.能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
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在对大量的高考状元的研究中发现,高考状元有一个共性特征――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三、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
(一)家长要有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家长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但是,为人父母者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喜怒哀乐有常”还是可能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因为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一个很小,也是一个很重要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甚至说父母的情绪喜怒哀乐无常,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此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难想象,一个喜怒哀乐无常的家长能培养出有积极而稳定的情绪的孩子。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矛盾是前所未有的。家长,尤其是中年的家长面对的各种压力也是空前的。许多中年家长在单位里是中流砥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中年家长的孩子大多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多事之秋,即“青春期”。所以,家长整天为生活、为事业、为孩子的前程奔忙。对他们,有时真是:风声、雨声、叹息声、声声入耳;公事、私事、大小事、事事烦心。所以,很多家长把自己的笑容、自己的耐心、自己的好心情都“奉献”给了单位、“奉献”给了客户。回家时,有的家长身心疲惫;有的是情绪低落;有的还没有从单位里的角色转换过来,到家里对谁都“黑”着脸。其实,作为家长,无论你在外面多么风光或者多么卑微。当你打开家的门时,面对自己的孩子,所有的人身份都是一样的――家长;所有家长的职责都是一样的――教育你的孩子,帮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上帝无法无处不在,所以,上帝创造了母亲。言外之意就是,每个家庭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上帝派去培养、教育孩子的使者。所以,孩子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份试卷,这是一项会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有挑战性的、使我们有成就感的神圣试卷。家长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这份试卷。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要尽力答好这份试卷。
(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长结果,不关注或者忽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表现地尤为突出。
我们要认识清楚以下问题:
1.“过程”和“结果”是相对的。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我们才要充实地度过每一个“今天”。
对于孩子一生的美好前途来说,我们平时所做的一切、包括大家关注的高考都是重要过程。如果我们把高考作为一个结果,那么,平时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就是重要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作为结果,那么每一个月的月考就是重要的过程。依次类推。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好了,“结果”总不会太坏;因为“结果”是由若干个“过程”组成的。
篇10
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1],素质教育是把人文的、心理的、专业的素质教育理念从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来,再自然而然和谐地固化到学科教学中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医学综合素质。实验课程在医学院校课程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而实验课中蕴涵有许多潜在的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就业率100%,而且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本文就临床病理专业实验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临床病理人才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临床病理学实验教学是一门独立学科[2],为了保证临床病理专业教学质量,我校病理学系为学生准备了各系统大量的病理实验教学切片,并引进了先进的数码互动实验室设备,每一节实验课学生都看到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各系统病理教学切片,并建立起病理仿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片能力,为以后学生进入临床病理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培养临床病理专业学生职业责任心:临床病理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学生大部分要在医院病理科工作。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临床病理医生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质。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大多数在家庭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更难以适应病理科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除了传授技术知识以外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责任心。①在接受标本和取材时要有责任心:目前临床病理技术日新月异,已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自动化分析阶段,自动化脱水、染片及自动化免疫组化操作等以被大多数医院使用,但接收手术标本和取材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两项工作需要临床病理工作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实验课上在介绍病理科新技术、新项目的同时,结合病理报告准确性问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讲解病理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讲解结收标本的准确性及正确取材是否合格对病理诊断结果的影响。从在学校中开始就让学生树立综合素质意识,让他们明白要得到科学、客观的病理诊断必须要有合格的标本。②在书写病理报告时要有责任心:目前大多数乡镇医院还没有普及到电子病例,还需要病理医生手工书写病理诊断报告,病理医生在最后书写诊断报告是时尤其要有责任心。给学生们提早灌输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对病理诊断医生的重要性。在打印报告时也要注意最后审核,确保提供给临床正确的信息。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将来在医院从事的是比较特殊的职业,让学生在学校就应该有为崇高而伟大的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关系到他们今后工作中对待患者、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里蕴藏的是利他主义、使命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病理技术实验课是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设计原则和规律,还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这种素质教育对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将来大多在医院病理科工作,而病理科工作是集体的劳动,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共同完成,单凭某个个体是不能达到的,另外还要和医院各个科室打交道,尤其是和手术科室,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病理医生在临床病理科室会接触各种疑难病症,有许多不可预知因素造成心理压力,没有稳定健全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胜任临床病理工作的。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了解病理工作的特殊性和潜在的风险性,训练学生们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身体素质
目前我国饮食行业造假问题严重,屡禁不止,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都是造成医院肿瘤病例呈上升趋势的因素,在临床病理实验课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系统的肿瘤教学切片,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饮食习惯,如在讲到肺癌、肝癌病例时,除了让学生们看大体标本特点和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分类,同时给学生们灌输抽烟饮酒对身体的危害,让学生在学校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抵抗疾患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艰巨的工作。
讨论
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医学院校的素质教育是医务工作者形成高素质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对医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养显得有为重要。临床病理专业由于它的特殊性,实验课程比重比较大,内容多,决定了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发现临床病理专业实验课中蕴涵有许多潜在的素质教育内容,如果把这部分看成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就会丢掉素质教育这块阵地,把素质教育融于实验课中,既保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能把传授知识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方法转变为着眼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育人体系上来[3]。从临床病理专业就业情况及学生工作后反馈意见中了解到,在实验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佳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薇.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医学生素质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49—51.
- 上一篇: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
- 下一篇: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