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 管理
作为与国民经济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将其整体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是保证其自身安全发展需要和维持整个经济稳定的必要举措。然而,房地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具有企业经营规模大、资本投入高度集中的特点,这使得本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经常受制于诸多影响因素,除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战略决策水平外,还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这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难度。在房地产行业相对发展成熟的各国,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个体和全行业的整体风险都有系统的研究和严格的控制规范,但我国房地产行业起步晚,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稀缺,房地产企业普遍风险控制水平有限,这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诸多担忧。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共同目标是保证企业的合理、健康发展,避免或最小化因为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然而,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在国内外都没有产生过明确一致的结论。国外的相关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一般持三种观点:其一是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拓展应用;其二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之一;三是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而在理论文献和业界工作之中,两者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表示同样概念。
相较国外文献,国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探讨起步相对晚,但近些年发展得较快。总结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概观点与国外类似。另外结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有情况,国内学者提出:对风险暴露的指示工作比关注企业经营控制细节更重要,设计执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比单纯关注于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更有意义。从《配套指引》中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伴随着内部控制策略的实施,而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很多房地产企业和其他企业经营失败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很大一部分根源于良好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企业没有实现内部职务的合理分离,或存在大量的寻租、舞弊等现象。所以,若企业不能根据自身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设置、建立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方案,则可以认为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失效的,不但无法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还会使得企业处于不必要的风险暴露之中。
二、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类别分析
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以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之前,首先要分析影响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风险因素,经总结包括以下几种:
(一)日常运营的财务风险
主要包括房地产公司日常运营中的事务性支出,不少房地产企业因为预算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制度与会计、审计制度建设不成熟,导致运营过程中费用过高,效率低下,形成持久性的财务风险。
(二)债务风险与利率风险
此两类风险来自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与利率的变动。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现象,这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具有脆弱性与不稳定性,一旦银行信用窗口收紧或者出现利率的持续性上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必将大幅度提升,资金来源缩小,财务风险激增。
(三)财务投资风险
房地产公司的特性决定其每一个项目的资金占用量是巨大的,则单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可能直接决定着房地产公司的财务安全,无论是选择错误的投资项目,或者从合作方或客户处承受高的信用风险,都可能给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负担。
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见,为应对房地产企业所承受的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在对这些风险进行分门别类之后,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策略提示并解决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最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全面应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监测与管理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财务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同时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与资金调度的高效,同时建立定期的财务报告制、会计审计制与全面预算制度,监控资金状况。针对自身行业特性,房地产企业还应用本公司数据定期计算财务风险指标,如损失率,在险价值等;其次,房地产企业应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严格的成本核算体系,考虑利息率和原料采购成本价的变动;第三,房地产企业应该构建财务信息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对于合作银行、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通过建立稳健的财务决策系统。在新上马项目与研发过程中,使用合适的财务手段如对冲或分散投资的方式,防止大的政策风险为房地产企业招致难以承受的损失;最后,加强房地产公司财务人员的挑选与培训,以保持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自上而下的高执行力,这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避免由于财务人员任用不当和执行力不足、运行效率低下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而同时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也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有效地监控财务风险与应对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角度,提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风险暴露,与风险控制科学地相结合,达到统一的目标,即保证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J].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
[2]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 2010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综述;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132-02
当前新形势下,中国中小企业肩负并支撑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成员,也是核心要素之一。“十二五”规划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上达99%,在城镇人口就业贡献上达75%到85%以上,在财税贡献和经济贡献上也都在50%以上,有部分省份区域甚至达60-70%,说明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正在形成。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社会稳定和谐无比重要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的政策不断增多,意在扶植一些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才能在经济大潮中有立足之地,财务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方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知识。
1 财务风险的概念
时珏(2011)认为财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风险要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呈现出不确定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的财务收益与人们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差异的一种财务活动。
瞿(2011)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齐莉(2009)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给企业经营与管理带来的困难和损失。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司资产和现金流的充足性是否有保障,即公司是否有充分的资产偿还债务,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它的操作费用。
姚雁雁(2010)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般说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内部的管理控制不当等多方面引起的。
盛桂花(2010)认为,具体而言,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财务决策失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主观决策极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决策,而决策者又发现不了存在问题,加上决策者本身财务风险意思不是很高。②举债方式不合,财务决策者没有给企业选择适合企业本身的融资方式。③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企业发展过程中,偿债能力严重不能支撑企业的负债需要。④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客观环境不断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财务风险。
何国武(2011)认为财务风险原因具体有五个:①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引起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③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决策者做出的决策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④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以及本企业和上级企业之间,资金管理权责不明。⑤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动,部分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顾惠芳(2012)认为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包括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中小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合理、财务关系不明确都会加深财务风险,外部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齐莉(2009)认为外部环境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甚至会进一步发展成企业财务危机,内部环境中诸如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经营决策失误、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落后、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健全都会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能够对财务风险管理到位,则企业可以避免一系列损失,企业能够发展更快。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原因主要有:①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②管理模式僵化,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存在家族式经营为主,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③风险意识落后,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决策者容易主管臆断,容易给企业带来损失。④财务控制薄弱,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导致企业竞争力不足。
3 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对策
时珏(2011)认为,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中预警系统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预警系统主要是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其中应着重对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的重视,注意这三个项目的平衡关系,如发生不平衡,则就会发生潜在的财务风险,长期预警系统应重视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同时辅以产管理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考核。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对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对企业编制的预算应给予严格管理,超预算业务要按照公司管理制度进行。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控的管理,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加强教育,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业务人员的基本素质。
盛桂花(2010)主张首先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预防财务风险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科学的决策会给企业创造高效益,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债务结构必须要符合企业自身的条件,注意采用合理的筹资方式。最后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时刻关注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要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何种影响,风险管理要提升在企业在管理的地位。
何国武(2011)认为主要是加强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对企业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实物资产都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合理选取投资组合,提高企业投资收益,要注意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合理的转嫁投资过程中可分散的财务风险。合理选择筹资方式,适度负债经营,资本结构和负债经营要匹配,不能给企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争取资金支持,降低筹资成本。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一定要积极去争取,适当的政府补贴会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设立风险抵押金。要让员工充分的融入企业的这个集体中,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财务人员要强化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认识。财务人员自身财务素质一定要加强。
顾惠芳(2012)指出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要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各个职能岗位都要加钱控制,对财务决策应该由一个专门的决策机构进行,才能保证决策不出错,财务人员的素质应该要提高,对财务风险判断能力都要熟练,同时中小企业还要建立长期预警系统,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侯宇(2012)认为首先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公司所有员工应该都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其次加强信息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对信息分析能力和数字敏感要高,再次财务工作做到适度超前,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保证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畅通和对策反应的及时性,信息传输通道一定要可以通到企业最高领导层。减少信息传递失真和失误。
4 结 论
本文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都进行了适当的梳理,发现当前学者研究的研究视角趋同,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重视财务预警信息化建设,有的重视财务人员素质意识教育,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支持力度将会大大增加,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相关部委都在积极联系金融行业应该给与足够的照顾和优先处理,发展中小企业会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对于提高经济结构都有者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应该发展高新技术行业,行业的领先地位将会决定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各项财务指标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良好的水平之上。作为企业一名财务人员,应该要有财务风险意识,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对企业运行时各项指标在何种正常水平内都应该给与重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时钰.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1,(11).
[2] 盛桂花.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2010,(9).
[3] 何国武.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财务风险分析[J].财会研究,2011,(22).
[4] 瞿.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5] 顾惠芳.金融危机下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J].经管空间,2012,(3).
[6] 齐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9,(7).
篇3
关键词:WTO;财务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趋于全球化,无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旧的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制度都不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和探讨我国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前景。
一、论文文献分布概况分析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为检索工具,以中国入世
后财务管理创新为检索式,关键词为检索入口,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篇。
表 1 2002年-2012年我国进入WTO后财务管理创新论文的年代分布
表1是对关于中国入世以来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图1描述了2002-2012年期间论文发文量的趋势走向。
二、入世后国内对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概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国内关于中国入世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财务管
理内容的创新、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等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其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管理观念和将CIMS和ERP集成应用用于预算上的提议。蒋玲英和宋兰玉在商业银行方面也提出了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袁庆昆和莫延军在江苏盐业的财务管理内容方面提出了从加大对技术开发基金、宣传费用的投入和持续不断的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三个方面使财务管理的目标突破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彭秦晋和辛变叶在电力企业方面提出了在成本管理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在财务决策方面主要重视投资决策和定价决策。廖松首次提出了推行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建立集团资金结算管理中心等建议。马骏明在山西省公路事业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提出了针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建立适合陕西省公路局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达到政府财务绩效考核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在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中,部分是以创新制度为前提研究的技术创新,而另一部分研究的是体制创新。葛南南提出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二者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先后行为,只是应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放在首位。他还提出了在WTO条件下财务管理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在技术上实现远程报账、报表 、查账、审计等财务工作。陈长金指出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方法,而且首次提出了企业采用柔性技术为基础以保证技术的领先,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资源的整合,将财务与税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开发网络财务软件。
(三)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对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研究中,不仅涉及到投融资的风险转移的创新,而且还包含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的创新。颜昌军在风险识别和防范方面提出了全员风险的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加强企业间合作来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高歌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细的财务计划,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冯建本也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应扩大投资范围防范投资风险。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一)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内容侧重于理论研究。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都侧重于对财务管理的内容和体制进行一般性描述,以及对财务管理的风险和技术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更深入一些的有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模型的构建。但是对构建财务管理创新方面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并且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也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构建,几乎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侧重于刚性方面研究。就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刚性财务管理,强调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并完成各项财务指标。不同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能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变化做出更好更快的调整。柔性财务管理是一种财务心理,引导人们去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在以上的研究中并没有着重提出柔性管理这一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式。
四、财务管理创新的发展展望
(一)对财务管理研究要重视实证方法。当前对于财务管理的研究方法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描述,缺少实例的探究。为此,当前研究仅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距离实际的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要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总结、反思财务管理创新的不足之处从而做出修正。
(二)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中的柔性管理方面的创新。资金是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不仅是对资金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人的管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主体都是人,只有对人进行良好的管理资金才能有效地得到管理,才能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而柔性管理的创新应该侧重于员工对企业权益分配的参与和企业的引导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小倩,石平.信息时代传播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2]蒋玲英.刍议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金融会计,2013-9.
[3]袁庆昆,莫延军.江苏盐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苏盐科技,2002-2(1).
[4]彭秦晋,辛变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廖松.对烟草专卖体制下涉及的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西南财经大学,2007-11.
篇4
(一)国外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概述
国外最早关于企业经营失败风险预测的重要研究大致可追溯到年Fitzpatrick的相关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对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经验分析和比较;美国的W. Beaver[1]开创了用单一比率判别财务困境的新局面;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ltman[2]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研究中; Messier和Hansen将专家系统法首次引入到财务预警中,他们从知识获取角度探讨比较了专家系统在信用分析领域的应用,通过运用71家公司的数据将专家系统与线性判别分析等方法加以比较,结果证明专家系统法效果明显。
(二)国内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概述
国内对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也一直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最早始于吴世农和黄世忠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探索性研究;周敏、潘福乙[3]在预警指标中加入了EVA指标;高芳丽和张爱香[4]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2个财务指标,运用功效系数法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中小企业板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等,通过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可以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
二、Z值模型概述
Z值模型是由纽约大学商学院Altman在1968年提出来的。他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财务指标变化的总的结果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判别方程可以把单个企业的各财务指标转换成单一的判别评分,或称为Z值。然后,可用Z值把公司分为“破产”或“非破产”。
(一)Z值模型的公式
最佳的预测模型即Z值模型表达式如下:
公式:Z=1.2X1+1.4X2+3.3X3+0.6X4+1.0X5
其中:Z为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资产/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X5为总资产周转率。
(二)Z值模型的结果
Z值模型的破产(清算)与非破产(非清算)的分割点值为 2.7,即Z值大于2.7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当Z值小于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如果Z值处于1.81-2.7之间,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极不稳定,Altman将这一区间定义为“灰色区域”。
三、力生公司的Z值模型分析
根据力生公司2010~2014年财务数据,应用Z值模型对其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据以判断其财务危机程度。如下表1所示。
从以上对力生公司的Z值计算结果来看,力生公司2010~2011年的Z值分别为1.950和1.800处于Z值模型中1.81~2.7的灰色区域中,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极不稳定。2012年企业的状况继续恶化,Z值为0.570处于处于Z值模型中小于1.81的黑色区域中,企业财务失败可能性非常大,破产机率很高,企业在2013年度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2013~2014年对企业的Z值计算结果为3.412和3.725,虽然严重的财务危机己于2013年被打破,但从财务危机预警的角度来看,企业仍然没有走出经营困境,陷入财务失败的风险还是很大。我们不可能绝对确定当Z值处于较大风险区域时,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失败。但是,从预防和预控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时,这样的分析至少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敲起了警钟,警示企业应该注意企业所面临的危机和风险,以达到最终防止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目的。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者制度建设
力生公司2010~2012年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财务危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可见高层管理者的品行对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企业中的许多人并不具有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和基本管理技能。他们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不惜弄虚作假,通过虚构合同增加收入、账外报销费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利润等方式来粉饰财务报表。
篇5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便能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
一、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政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习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习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
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平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 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 2003,(02)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财务管理 模式创新 策略研究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日益得到重视,企业不断增加在研发上的投入,但是由于该类型的企业的风险比较高、研发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其财务管理问题。和传统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和本企业相符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如果具有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必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然后就其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其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一)较高的风险性
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具有较高的风险,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研发活动以及融资等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企业使用先进的科技创造有价值的服务或者产品。对比于传统企业,该类型的企业需要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尤其在技术研发阶段,具有较大的风险。一旦没有了偿还债务的能力,或者市场出现波动,对企业的平稳发展造成影响。
(二)较高的收益性
和传统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虽然风险较高,但是其收益也很高。新的世纪是知识的世纪,在新的时期最活跃的因素不外乎知识资本,其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也决定了其的高收益性。因此该类型的企业也应该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收益必须保证良好的资本运作。
(三)较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置身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正是顺应了发展的潮流,获得了强大的发展机遇。
(四)阶段性明显
阶段性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明显,生命周期也很明显,生命周期的不同也决定了其特点的不同,在不同的时期所需要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样,所以,这就要求该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要以自身企业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创新。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形成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
高新技术企业的命运和研发活动息息相关,作为企业发展、生存的源泉,研发活动的基础即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所以,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财务管理理念,保证可以正常进行研发活动。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与该类型企业具有的高风险、高收入的特点相结合。就财务管理而言,要对财务开展严格的管理,集中地管理统一的结算各部门的运营资金,让企业的分配和经济活动更有效,提高利用资金的效率,保证顺利的开展研发活动。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如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率为15%等,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企业可以向研发、生产部门委派财务人员,统一管理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等的财务管理,办理审核原始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企业财务部门通过网络实行远程管理等,以奠定企业的发展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财务的人员息息相关,所以应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这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必须让管理财务的人员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不单单是管理财务的人员,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各个部门中都应该渗透风险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高新技术企业养成风险文化,这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很好的防患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帮助。
(三)建立有效的机制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和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要想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财务,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和企业相适应的规避风险机制,让财务的管理有效的运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和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创新风险规避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高新技术企业在投资之前,收集信息的工作必须做好,对当前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所了解,在项目的投资、开发上有的放矢;其二,分散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其三,建立健全风险规避机制。
(四)根据市场的需求对投资方向进行准确定位
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回报,但是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定位自身的投资情况,以便于企业的正常运行有所保障。所以,企业在开展投资之前,要考虑自身的长远利益,以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基础,制定行之有效并科学的投资计划,让企业的长远利益有所保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财务管理,和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高新技术企业中施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但是,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怎样创新的开展财务管理,让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有序、正常的运行,保证企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让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 政策 启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更加紧密,涌现出更多的“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企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因此,成功借鉴国外政府成功经验,提高我国“走出去”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国外政府扶持企业“走出去”的财税、金融、法律政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为了扶持本国企业快、稳、好地“走出去”,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促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益。
(一)国外政府扶持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国外政府扶持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如表1所示。
(二)国外扶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政策
国外扶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政策如表2所示。
(三)国外扶持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政策
国外扶持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政策如表3所示。
(四)国外政府扶持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
1.发达国家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开设进出口银行,主要是为了促进本国产品在海外的销售。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分国限额与综合限额选择制,为从分国限额抵免法转为综合限额抵免法设立了过渡期;设立CFC法规,取消对消极所得和国外基地公司通过转移利润方式获得的经营所得使用延迟课税的规定;正式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中无税收饶让条款等。
2.新兴国家经验―以韩国为例。韩国开设进出口银行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贷款,贷款总额最高可达项目投资额90%;专设经济发展基金为风险太大或经济收益太低的合作项目提供信贷。对海外投资者在海外从事投资事业,若已向国外政府缴纳所得税,则在国内对已纳税额给予免除;若国外对韩国投资者给予减免所得税,被减免的金额应被视为应纳税额,在韩国国内也给予减免等。
3.发展中国家经验―以印度为例。印度政府逐步放宽了其坚持了数十年的外汇管制政策;政策支持国内有关单位向企业提供海外有关国家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服务;驻外使馆的商务处也积极向印度企业提供所在国家的税收环境、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并对印度企业到所在国家投资提供必要帮助等。
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走出去”企业自身缺乏对投资国财务政策的深入研究
我国投资企业对投资国的财税、金融、法律等政策欠缺深入研究,不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对海外投资缺乏科学论证,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认为什么行业都可做,缺乏科学规划和部署,不能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走出去”后长期没有收益,甚至出现投资失败。
(二)“走出去”企业融资困难且融资渠道紧张
受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限制的影响,一些境外企业存在着融资困难、渠道紧张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支持。2008年,中国银监会刚刚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为规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经营行为,提高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提供保证,借此契机,应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并购贷款的支持力度。
(三)针对“走出去”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多倾向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忽视对“走出去”企业的扶持。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的专门针对“走出去”企业财务控管体系的管理机构来进行规划,对其经营管理动态等重要信息获取不及时或根本无法获取,造成企业缺乏整体观,效率低下。
(四)税收层面征管难度大
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境外所得申报表,对境外企业就其取得的境外所得的真实性、完整性难以精准把握;境外所得税收抵免限额计算采取分国不分项原则,这种抵免制度使多国经营的“走出去”企业要逐国计算,计缴成本高,征管难度大。
(五)财务监控手段相对落后
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等缺乏相应的数据采集、分析、监控平台,企业没有内审制度,即使有也很难做到内审的独立性,自身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监控手段更新速度慢,有关机构不能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得不到实用的信息,缺乏应对财务风险能力。
(六)缺乏专门针对“走出去”企业的发展基金
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走出去”企业基金的“绿色通道”,缺乏搭建企业、金融机构双方沟通平台和专项的发展基金。若财务风险发生足以带给企业不可挽回的损失,应须通过建立专项发展基金的方法规避财务风险。
(七)“走出去”企业缺乏高级专业人才
市场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走出去”企业对财务、法律专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境外人员有的尚无“上岗证”就已经上岗,更难提经历正规培训、考核。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真正精通涉外财务、法律知识的人员偏少,难以提供咨询支持。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强化企业自身学习
政府应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进行立法规范,对企业海外并购带来政策引导,对优质企业进行鼓励。建议制定具有约束力和权威性的《企业对外投资促进法》,明确规定涉及海外投资的各项财务政策,确保境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有关问题时有法可依。同时督促境外投资企业自主学习,加强自身建设。
(二)利用金融政策加大企业融资力度
商业银行应依据《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等政策,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控制贷款风险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因地制宜设计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市场化方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海外投资并购贷款,帮助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三)量身定制服务机构
建议由商务部、发改委、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组成针对“走出去”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专设机构,研究境外投资环境,及时公布有效信息。同时为“走出去”企业开设网站,及时公示最新的境外财税优惠制度、国际财经资料、法律法规等,并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网站设置链接。
(四)以税收政策支持境外企业投资
对企业“走出去”实行有力税收减免政策,避免其受到双重征税的困扰。可对企业海外经营的亏损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走出去”投资企业制定专项税收减免政策,允许企业利用海外已上缴的纳税金来冲抵国内所得税金额,加大对企业境外收入所得的倾斜力度,通过亏损退税、关税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海外税收。
(五)加强企业财务监控体系
为了确保境外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提高效率,应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企业可建立全面涉及公司内部供、产、销等主要环节的信息系统,在整个企业中实现信息共享,重视财务监控,落实有关人员监督职能。
(六)依法设立国家“走出去”企业发展基金
建议依法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包括央财预算安排、基金收益、社会捐赠等,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向基金捐赠资金的,企业在年度利润总额15%以内的部分,个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5%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大力度支持的长效机制。
(七)积极引进人才并提高有关人员业务水平
吸引优秀专项人才,充实“走出去”企业的高级人才队伍。管理人员应适应政策调整,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提高整体队伍素质。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应充分借鉴国外政府成功经验,适时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促进“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敏.美国、法国、日本鼓励对外投资的税收政策比较[J].涉外税务,2006(5)
2.苗慧.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矿现代化,2009(5)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行业;财务危机;成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竞争对手的日益强大,使企业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信息技术行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有可能面对较大的风险。如何防范和及时预测风险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互联网+”的提出将信息技术产业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性的产品将层出不穷。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程度,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企业会产生高收益。收益和风险常常相伴相生,不同的企业陷入危机的原因不同。但是企业在陷入危机之前财务指标会发生异常,若能够在发生危机之前得到预警,采取对策将风险控制到可控范围之内,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损失,使企业平稳发展。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特点,分析引发信息技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防范信息技术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二、财务危机定义
对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国外对于财务危机的界定,早期Fitzpatrick(1932)认为财务危机即财务破产。Beaver(1966)将财务危机企业界定为财务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的公司。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公司应包含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四种情形。Deakin(1972)将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债权人利益而已清算的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公司。Carmichael(1972)把表现为具有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资金不足四种情形之一且企业在履行偿债义务受阻的公司定义为财务危机公司。Ross(2000)从四个方面定义财务危机,分别为企业失败、法定破产、技术破产、会计破产。
国内对于财务危机研究起步较晚。周首华(1996)在早期的研究中,使用破产定义财务危机。谷祺和刘淑莲(1999)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费用和债务的现象。张后奇(2002)将财务危机界定为从危机出现到公司破产倒闭的整个过程。吴星泽(2011)认为财务危机为在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前提下企业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形。大多数学者将公司亏损作为财务危机发生的标志。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时,学者在选取财务危机发生的样本时,多采用沪深市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
三、信息技术行业特点
信息技术业较其他传统的行业特征具有显著的不同。信息技术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驱动力,前期研发时间长、成本大且存在研发是否成功的不确定因素。因信息技术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外部环境变化快,对于产品预期的销售成果具有不确定性。信息技术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企业之间竞争剧烈,企业内可能存在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其他行业面临风险的概率较大。信息技术行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行业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含量。然而,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提高,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使信息技术行业里的竞争强度逐渐加大。传统行业的盈利模式大多是低成本、迎合消费者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信息技术企业的产品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创新力,给予消费者更好地体验与便利。信息技术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若研发创新跟不上整个行业的步伐,那么产品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所以,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能力,其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行业较其他行业具有高风险性
每个企业都可能遇到诸如融资风险、宏观环境风险、公司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等,而信息技术行业中企业不但面临上述风险,还可能面临着因自身行业特征而产生的风险。其一,信息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未知因素。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产品在研发出来之后,因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快,产品可能面临还未上市就被淘汰的危险。若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具有优势。其二,企业在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信息技术行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要处理好融资渠道及方式,避免负债过高给企业带来财务困难。其三,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谨慎决策,用长远的眼光看企业的发展,避免因管理者的决策失误而给企业造成危机。高风险带来的是高收益,信息技术业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将加速行业快速发展。
(三)信息技术企业由大量的技术性人员组成
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行业里的企业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企业因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需要大量高新技术性研发人员研发创新性产品。这类人员的特征为学历高、专业能力强、具有高素质的研发人才。而相比于传统行业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员雇佣为注重“量”而非“质”。制造业注重的是制造而非创新研发,因此他们对于像人力资源这样的无形资产依附力较弱。信息技术企业的专业化技术化人员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大保障,是企业产品创新性研发的核心。高端技术性人才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四、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
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导向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个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环境下,我国现行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但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大。国家政策性导向也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若国家对于某个行业要促使其快速发展,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政治经济方面的优惠,帮助行业快速发展。而信息技术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进程,加速创新的步伐,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2、信息技术行业因素
信息技术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点。信息技术业面临的风险较其他行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其一,信息技术业行业内部竞争较为激烈。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竞争力,同行业内部竞争度强。其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同国内接轨,国内的信息技术企业较国外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追赶不上国外的高新技术行业。
3、法律因素
健全的法律环境保障市场平稳发展。建立合理有效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降低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业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的保护对于高科技信息行业十分重要。保护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避免别的企业抄袭新研发的内容,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助于企业公平竞争,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内部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含股东层、董事会、高管层三个层面。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董事和高管三者组成的具有权利制衡机制的组织结构。三者相互制约,相互抗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激励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并达成公司的目标,能够合理有效决策,有效的内控和监管机制提升企业绩效,增加公司价值。在股东层面,股权的高度集中,会使大股东的利益增加,加大动机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大股东变得有利可图,利益协同。在董事会层面上,包含独立董事没有发挥作用,经理人与董事长为同一人导致自己监督自己行使经营管理权利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管理层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之下,存在着委托问题,管理人员极有可能采取“自利”的行为追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公司利益最大化。另外,管理层在企业的管理因素也是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其中包括,权责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者自身能力不够导致制定决策失误、管理者不能保证提供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会计舞弊事件发生等。
2、企业创新能力较低
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能力强的对手,作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信息技术业创新能力决定着日后产品的销售情况。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可能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劣势。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是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能力较低会导致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弱,最终会使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造成损失。
3、现金流管理不当
因信息技术行业自身特点,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资金流出量过大。在研发后期面临产品是否研发成功的风险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盈利的风险。所以,合理的现金流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若现金流管理不当,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从而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
五、财务危机防范对策
(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其一,管理者在思想上应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创新结合企业的实际放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二,对于员工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性思考并研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其三,在雇佣员工方面,雇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研发人员,并在定期对技术研发人员采取考核机制以催促员工在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其四,充分利用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人员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防范企业发生财务危机,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通过选取合理的预警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财务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由于信息搜集不及时、预测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向上层汇报不及时等原因都可能影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效果。因此,可以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的财务危机预警机构。负责专门搜集相关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发现与正常指标值发生偏离的状况及时向上层管理者汇报并查找原因。结合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补救的机制,积极制定策略应对问题,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和风险意识
管理者能力欠佳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缺乏风险意识都可能使企业发生风险。管理者需提升自身素质,可以采取学习和有经验的管理者沟通的方式提升管理能力。在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多到市场上调查研究并树立风险意识。将管理者的薪金与绩效挂钩,明确管理者的职责,使管理者引领企业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秦.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王慧颖.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3]石雪.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3.
[4]崔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1(14):138-140.
[5]蔡勇.信息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6):43-45.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影响因素
国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早在1976年Jensen&Meckling就对投资效率的相关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如Jensen(1986) 、Stulz(1990) 和Stroble(2003) 均对投资效率与自由现金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而Richardson(2006) 运用投资期望模型对投资效率进行了衡量。国内对于投资效率的研究比较晚,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成熟,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冯巍(1999) 对投资效率与内部现金流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何金耿等(2001)、魏锋和刘星(2004)、张戈(2006)、王治(2008)、张功富和宋献中(2009)]以及王秀梅(2010) 则对投资效率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虽然对投资效率进行了许多研究,但主要侧重于投资效率与某一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缺乏多变量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并且针对投资效率组成部分的股权投资财务效率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的,因此,有必要针对上市公司从多角度对股权投资财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财务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决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其关系着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与之相应,股权投资财务效率也备受关注,公司的股权投资财务效率受到许多财务的因素影响: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资金越有安全保障,也就更愿意向公司提供更多的借款,就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公司扩大再生产,股权投资回报也就有保障,股权投资财务效率也就越高;营运能力越强,公司运用资产进行获利的可能性就越大,股东分得股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股权投资财务效率也就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就越能给外界传递公司生产效益良好的信息,因此提高了公司形象,投资者就会更多地进行投资用以扩大再生产进而获得更多收益,投资财务效率也就提高;发展能力越强,公司就越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而公司的内部留存资金就已经足以满足自身需要,股东的投资收益就越有保障,股权投资财务效率也就越高;现金流量能力越强,公司越有能力偿还外部借款并支付利息和红利,股权投资收到回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股权投资财务效率也就越高;风险水平越高,公司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股权投资的风险也就越高,股权投资报酬的保障程度越低,股权投资财务效率相对来说也就越低。综上所述,可以提出以下六个假设:
假设1:偿债能力与股权投资财务效率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2:营运能力与股权投资财务效率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3:盈利能力与股权投资财务效率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4:发展能力与股权投资财务效率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5:现金流量能力与股权投资财务效率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6:风险水平与股权投资财务效率成负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从中总共得到2009年的76家上市公司,通过Excel对数据的整理,将因变量投入资本回报率为负的公司删除掉,并删除掉有缺失值的公司,最终得到68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研究样本。
三、变量的选择与设定
通过前述理论分析以及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特点,并结合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情况,选出能代表本文研究因变量股权投资财务效率的指标投入资本回报率,并且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风险水平等六个方面选出六个代表性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综合杠杆系数。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四、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财务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将所有研究自变量代入SPASS18.0,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描述性统计检验结果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的最大值为0.904233,最小值仅为0.053564,均值也仅为0.47353062,这说明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相差悬殊;总资产周转率最大值为1.897664,均值为仅为0.66518740,这说明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687472,最小值为0.000275,而均值仅为0.08317000,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差距太大;营业收入增长率最大值为3.751716,最小值却小于0,这说明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参差不齐;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最大值183.00984,最小值为负值,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能力差距过大;综合杠杆系数最大值为19.882568,最小值为0.337931,均值仅为4.33539771,这说明上市公司的风险水平高低不一。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角度看,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这说明数据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不存在信息重叠现象;从显著性角度来看,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都能显著地影响股权投资财务效率,而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综合杠杆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样本量不足,也可能是指标选取不合理,也或者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特征所决定的;从相关性角度来看,资产负债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与投入资本回报率成负相关关系,这与原假设相悖,而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均与投入资本回报率成正相关关系,这与原假设相一致,说明公司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越强,股权投资财务效率越高,另外,综合杠杆系数也与投入资本回报率成正相关关系,但这与原假设相反,这可能是由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所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指标选取不足所导致的。
五、结束语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能显著地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财务效率,其他各方面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都为其他公司的股权投资财务效率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因素,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风险水平等方面着手,优化股权投资;但也不要忽略一些相关的政策影响,要充分利用各项国家优惠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相关规定优化股权投资,提高股权投资效率。具体政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健全对经营者的监督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是必然的,为了促使经营者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努力,公司必然会对经营者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并建立对经营者工作绩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股东的投资财务效率。
其次,建立股权控制制衡机制,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和完善监管措施和股东法律保护体系以减少经营者对股东的侵害,并通过建立股权间的制衡机制来阻止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从而减轻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间的问题,避免投资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再次,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优化股权结构。从信息披露制度的角度来看,除了对信息披露管理的强化、规范信息披露方式和程序外,还应完善信息披露惩罚机制,加强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股权财务投资效率。
然后,应加强对经理人员的培训,减少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经理人员以追求公司利益为目标的同时也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必然会产生经理人员与所有这的矛盾,因此,应通过对经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学习教育中发现自身的机会主义行为对公司的不良影响最终波及自身并加以注意,尽量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最后,积极响应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政策性规定。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优惠政策,优化股权投资,最终提高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参考文献:
[1]Jense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e, 1976(48):305-360
[2]Jensen M.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s,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323-329
[3]Stulz, R. M.,.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 26:3-27
[4]Stroble, G.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Market Liquidity, and the Over Investment Problem[J].Working Paper 200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5]Richardson, S. 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 11:159-189
[6]冯巍.内部现金流和公司投资[J].经济科学,1999(1):51-57
[7]何金耿等.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1,9
[8]魏锋,刘星.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4,2
[9]张戈.中国上市公司异化的投资不足问题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6(6)
[10]王治.现金流、股权结构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86-90
[11]张功富,宋献中.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过度还是不足[J].会计研究,2009,5:69-71
篇10
关键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问题
近些年随着新《会计法》的推出,国家对会计内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相对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而言,起步稍晚,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成果,远不及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丰富。高校财务管理上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高校财务的特点,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会计被控体系建设。高校会计内控建设由党委和财务部门,为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订和实施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一、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
(一)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对总会计师的作用没有足够认识,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为了弥补校园建设资金不足,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都在忙于扩招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校(院)长对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滞后。时常发生高校领导的权利超越制度现象,作为领导者本身的校(院)长为了项目和建设甚至会违反内部控制制度,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转。高校管理者大多是各个学科的专家,在各自研究领域有一定建树,但对财务法律知识了解不多。随着高校改革发展需要,高校应配置专门负责财务和内控制度的总会计师,使财务部门的权利进入学校最高决策层,以增强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加强财务监管。
(二)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控制措施。但多数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都不够全面,不够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部分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不科学,垂直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能力偏弱。还有些高校虽然在制度上对内控的职务进行设置,但是并没有具体负责人,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第二,会计内部控制内容及范围不全面。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注重的只是对会计事项的控制与反映,融资投资、招标采购、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业务事项没有被纳入控制范围。
(三)高校缺乏风险监控机制
防范金融风险也是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高校普遍追求大校园,多建筑的的设计规划,为了校园建设所需的资金,进行了贷款和融资,但是高校并没有对校园建设进行资金规划。举债建设是有融资风险的,高校的主要经济来源定位在学费和财政拨款上,但是国家对高校的拨款是有限制的,而且现在学费收费标准也进行了最高限制,不允许高校随意更改学费,加重学生负担。这样没有财务规划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现无力偿还欠款的现象,一旦无力偿还欠款,就会陷入困境,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发展。这种行为是一种盲目决策的结果,是因为缺乏金融监管的后果。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这种的情况,盲目贷款忽略了内部风险管理,缺乏对融资、偿还能力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缺乏风险预警、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等防范措施。
(四)缺乏有效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
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薄弱的情况下,常规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是弥补高校财务建设不完善的有效手段。审计、税务、财政等部门作为高校的外部监督机构,不仅需要对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要求进行监督,同时也应该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和执行进行监管。目前这些外部监督机构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订和实施监管并不到位,普遍依靠校内的审计部门和纪律检查部门进行监督,这些校内部门又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缺乏独立性,并不能有效执行监督检查。外部监督机构在进行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事后审计,即使发现问题,也已经是事件发生之后了,经济损失和盲目投资建设已经发生,并不能挽回实际损失,并且因为缺乏制度和监管要求,有些行为和责任无法界定。事实证明时候审计监督的效果远远弱于事中监督,所以高校不仅需要加强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更要真正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外部、内部因素的存在,导致了监控力度的欠缺,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二、完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对策
(一)强化高校管理层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
如何在高校的建设和执行中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的关键在于管理层,只有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有足够认识,才能使会计内部控制得到落实。应对高校管理层进行法律、财务方面的培训,使其真正了解到会计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参与到学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的过程中,及时检查落实工作。
高校内设置总会计师职位,有助于做出更加科学规范的财务收支计划、资金筹措使用方案、信贷计划;有利于增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增强财务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因此管理者应当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在本校内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加强总会计师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协调组和织领导,在工作中突出总会计师的地位。
(二)完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合理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保证涉及到会计工作的岗位、机构的职责的划分清晰,职务相互分离,相互监督。尤其是经济业务事项与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经办人员的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制约。
(三)建立风险监控机制,
高校应将风险控制作为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工作,切实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要合理确定筹资的规模、结构和方式。要全面的分析本校资金的配置情况,以保证资本结构及负债规模在合理范围内。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一切的财政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把风险降至最低。
(四)明确外部监督各方权责
国家各级财政部门抓好高校财务控制的指导和检查工作,从外部促进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加强对高校内审计和监察的力度,把掌握财政权利的领导干部和具体职员作为监察的重点对象,把资金管理权力的使用作为监察的重点,努力做到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姚秀琦.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