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篇1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元认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途径是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是对自己如何去感知、如何去记忆、如何去思维的一种自我认知。元认知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盲目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因而提高学习效率。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自信心强、控制力强、自觉性高。他们知道怎样去学习知识,能适时地调整计划,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由于对元认知的研究还很不够,从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训练。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一、培养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计划,消除学习的盲目性

学习计划是学生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学习无计划,则会无的放矢,难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学习活动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安排。学习开始前,要向学生介绍学习内容的特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认真分析学习内容的性质、难度、主次,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目标的高低及其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制定具体的计划。引导学生制定目标时,要遵循“小步距”和“依次性”的原则。目标要适当,让学生有“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

自我激励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价值。学生学习要想成功,要达到高效率,必须让他们明确学习的价值,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英语的重要性以及英语在当今社会生活的用途,让他们知道英语是当今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促进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加密切。另外,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激励,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从而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之一,善问,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标志和条件。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勤问、敢问、善问。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探索求解中前进。提问的形式主要采取两种:(1)自我提问。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启发式自我提问――即自己对自己提问题,以启发自己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相互提问。要求学生针对所学的课文内容、语法现象等提出问题,可采取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然后要求陈述问题,明了问题的意义,并做出相应的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竞争,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另外,定期开设学法指导课,举办学习方法讨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索学习规律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培养学生对学习效果经常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着全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呈多元化趋势,给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悟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还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才能打造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前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多种多样,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最需要获得的能力是什么?选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道路,一无所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历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潜质。事实上,从小开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每个人学习的场所。但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历练过程,不同的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与所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的原则

1.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要强调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以能力点为重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种工作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除专题讲授外,核心能力培训还应贯穿在各种课程模块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3.教学组织的多样性。要实现专题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

篇3

职业综合能力人文素养培养双轨式高职大学语文高职院校的通识课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目前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一种则认为,大学语文应以其人文性、基础性的学科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发挥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这两种观点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和核心价值,然而大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两方面的功能,使大学语文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双重培养的“双轨式”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

在2000年l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意见确立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职场中通用的职业综合能力,如表达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毕业生在职场中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语文本身就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点,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中应同时发挥其在这两方面的效用,树立起大学生的民族观念、大局意识和诚信、敬业、勤奋、团队等的职业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满足高职教育的社会要求,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就要将大学语文学科内容按照高职教育要求进行重新整合,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最大限度予以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要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哲学,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也不仅体现在文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从相关学科中延伸出来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的理性思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高度启迪和有效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大学语文课程负载了多项相关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功能,需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建立起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的通用能力要求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门辅助配套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公关与沟通、现代社交礼仪、文案写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经典作品导读等,既注重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又兼顾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及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要从高职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核心课程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综合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文化传统的熏陶中进行人生体验的分享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内化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气质和修养。在课程主线上可设置表达与沟通、文案写作等模块,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更多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可通过配套的选修课程实现,选修课内容的设置可以以学生的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为依据,将行业内重要的岗位能力设置成相应的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由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过程要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而以人文素养培养为主的模块中则要让学生以思考、感悟等方式进行课堂参与,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的方式,配合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情感感受。

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授课效果、有效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起与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要根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学分,学生要修得一定比例的学分方可毕业;其次,为课程制定合理的分值构成,根据每个模块的课时及重要程度设置相应的分值比例,以期全面且有重点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再次,考核形式要以课程特点和要求依据,建立起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能力训练模块内容可以从传统的试卷形式中脱离出来,通过口语、情景模拟等方式加以考核。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辅助教育体系的建构

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还要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如开展主题为“爱尚读书”的拓展阅读和好书推荐活动,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人文视野,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为课堂人文教学提供有益补充。再如,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交往礼仪情景剧大赛,通过剧情的编排、演练和展示,让学生对社会交往礼仪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礼仪,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效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更能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参与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会。

2.校园网络平台的建立

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和实践,靠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和相互的借鉴学习,而校园网络能给学生提供最广泛的学习交流和资源分享的互动平台。大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和人文资料作为网络资源进行分享,在学生中征集原创作品品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点分析、思想碰撞、交流体会。校园网络平台应有专门人员进行建设和管理,使网络资源和互动平台的利用更加规范和有效。

3.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观点,充分说明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文修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的环境中,成为无声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校园内催人奋进的校训、镌刻着励志名言的人文景观石、文化主题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都能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行为认知;提升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61-01

当前,以课程改革为龙头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反映了教育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这种要求。国家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把学语文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使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些转变的实现与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紧密相关。

对于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学者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总结来看,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有利于打破“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例题;教师讲方法,学生记方法”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行为认知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能自主选择目标、内容、时间、方法,并能对学习结果和学习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自我控制,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使学习者的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2、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潜能的发展

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学习和动机参与,也要求学生意志投入和潜能挖掘。经过行为认知培养使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能强化其认知动机和学习的自觉性、坚持性,使之意志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新一代学生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十分差,缺乏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调整,使他们能及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能评价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从而相应地做出一些校正和补救措施,更有利于调动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发挥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

3、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由于学生行为认知能力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整体监控作用,因此加强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必然有利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善于根据学习情况的特点和变化,积极监测、主动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语文学习策略,合理地运用学习方法,才能尽最大可能去开发学习潜力,获得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最佳效益,达到语文学习的成功。

4、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行为认知能力强意味着懂得更多有关学习的问题,知道更多的策略,能估计、预测语文学习的方向,还表现在实际问题中善于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并及时修改、调整相关学习策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的行为认知能力将会很好地迁移到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终身受益。对学生进行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不仅是职业高中语文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行为认知能力的培养途径

1、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主渠道,学生行为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其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为前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和强化人际互动是转变教学观念、确定学生是学习主体思想的两项重要措施”。并且这样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到喜欢语文课,从喜欢上语文课再到喜欢摸索语文的相关知识,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准备好前提条件。

2、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般认为,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所采用的方法,如预习、复习、总结、观察、记忆、思维等。语文学习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习方法则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现代语文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认知能力,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学习,必须重视语文学习方法教育。

3、加强语文认知能力训练

语文认知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行为认知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增加认知者的认知知识,提高认知者自我检测意识,培养其对认知活动主动控制的能力,强化其认知活动的计划性、策略性、调控性。常用的方法有:思维训练法、自我提问法、他人提问法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关于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训练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加以借鉴。

4、树立科学的评价观,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

评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是培养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必要手段,这也是研究者们所普遍倡导的。一般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两大方面。

对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行为认知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可以用“引―扶―放―收”的示范模式,培养学生大声思维。“引”就是引入学习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和教师示范学习;“扶”就是让学生尝试地运用所学方法去体验新的学习活动;“放”是指放手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收”就是在学习活动即将结束时,还要回头看看,反思学习过程,再一次总结学习方法,内化知识。

篇5

关键词:博客教学;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1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38-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能力愈来愈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与其具有的元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因为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对自我调节和影响自主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领域中,通过教学培养、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职前教师很快将成为一名新教师,迅速教给他们如何使学生获得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而要使学生获得元认知能力,职前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元认知能力。

一、博客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博客教学的含义

博客(blog),其含义为网络日志,是通过时间线记载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借助网页形式来展示个人日志并与他人交流分享的一种网络工具。在社会已发展到信息技术时代的今天,博客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和一种方便快捷的知识管理系统,它已逐步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中,而且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并成为网络时代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博客教学是通过信息技术,借用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将教师的课程计划、教案、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心得及生活感悟等相关资源上传发表,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以个人留言和群体互动等方式,实现教师不断提供知识、学生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

(二)博客教学的特点

博客教学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本文只从学习者角度分析博客教学的特点。

1.博客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博客教学,教师不仅可以把电子课件、课程教案和录像、教学感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相应网站,供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受特定教科书的限制,而且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随时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相应的过滤,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资源进行限定,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有序进行,避免一些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2.博客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协作的能力

博客W习的最大特点就是群体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博客可以作为群体交流与协作的工具。通过博客,学生不仅可以记录本人的学习过程、心得和体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博客也可以进行群体资源共享。同学之间可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相互交流与讨论,分享心得与体会,了解彼此最新的学习状况,相互学习,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3.博客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博客教学将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学生积极上网搜索知识,激发了学习乐趣和愿望。学生可以针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对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博客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究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博客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自己对话,不断反思、回溯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二、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把元认知定义为:元认知是以认识过程自身的活动为对象,即对认知的认知,其具体含义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具体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内容。职前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在未来教学中对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增强教学监控能力及提高自我教学效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发展职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具有的“元认知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实质上,以教学活动自身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的元认知过程,而教学反思过程亦是指教师把自己作为自我之外的他人来审视自己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职前教师在获得了相应的元认知知识后,就能有效地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教学活动,促使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帮助自己发展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以增强自身未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元认知能力有利于提高职前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活动本身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而教师的元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因此,职前教师具备了相应的元认知能力,就能提高其对教学活动的有效监控。它能促使职前教师在未来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选择相宜的教学策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维持学生良好的情绪与动机,主动评价、改进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未来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三)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增强职前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做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但是,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与实际的教学能力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有些教师自认为自己教学效果良好,而实际上却往往教学效果不佳。因而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更多表现的是个体动机方面的特征,而元认知则属于个体较高层面上的心理调节机制,相当于能力范畴。因此,通过提高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可以增强其未来教学中的自我教学效能感,从而实现实际教学能力和自我教学效能感的协调一致。

三、博客教学对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影响

博客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具体体现在:

(一)丰富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它包括元认知主体的知识、对目的和任务的知识、学习策略的知识。由于博客教学形式新颖、设计美观,又不受时空和地点的限制,它能帮助职前教师充分认识自己及自己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将要采取的学习策略。

首先,博客教学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网络平台,使其对自身的学习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职前教师通过在线学,利用撰写网络日志、灵感录、读书笔记、作业等方式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个人作品,使自己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他人交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评价,这种群体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不仅使他们彼此相互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自身学习特点的认识。

其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把与课程有关的教案、课件、教学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上传至博客空间供学生在线学习,能够使职前教师提前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

另外,自我表达、网上评语、与教师和同学的在线交流等形式,为职前教师提供了更多关于元认知方面的信息和灵感,这会增强他们的策略技能,使他们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由于博客教学具有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与群体交流的功能,一方面,它使职前教师以学生的身份通过相互交流、小组讨论、分享心得、阅读日志等方式去体验其他同学的思想,并与他们建立广泛的联系,使职前教师既能分享他人的学习心得,又能分享他们的经验、思想和体验;另一方面,职前教师通过在线学习,能够有意识地去扮演教师角色,去分析、体验教师在整个博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并通过自身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职前教师通过自身扮演的“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学认知与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了整个认知活动。

(三)提高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博客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一黑板一教材三合一的满堂灌形式转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教师检查指导为主的新形式,使学习者从原来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输出、体验及运用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博客教学以不同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课程信息,使课程学习更加愉快和有意义,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博客教学是一种数字技术,也是丰富心理动力学的一种元认知心理方式。教师凭借教学博客这个平台,通过发表教学日志,指导、帮助职前教师在认知过程中实现对整个过程的计划、调节和监控,以提高其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实施博客教学提高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的策略

正因为博客教学对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高等师范院校要想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需要将博客网站应用于高校教学,充分发挥博客教学的优势,提高职前教师元认知能力。

(一)加大对博客教学的重视程度

大学阶段不同于中学阶段,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博客教学真正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适应了现代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而作为即将成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当前网络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博客教学将逐渐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博客在高校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激发师范生学习的能动性,以提高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构建博客平台网络教学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在重视博客教学的同时,还应增加教育投入,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给博客教学提供充分的网络平台。

首先,要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为保证博客教学得以实施,学校要给广大师生提供充足的电脑,确保电脑配置先进,网络功能完善。要开辟专门的网络学习区,由指定人员负责对服务器进行维护与管理,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利用博客空间实施网络教学,发挥博客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完善软件及搜索引擎的建设。博客教学平台的设计要体现网络动态的、交互式的特点,网页的设计要体现出无限的扩充能力。同时要设计和开发出适合博客教学的专业搜索引擎,这样既可以对教学博客实施有效的分类和科学的管理,也可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检索和查找,提高博客的访问量。

(三)引导学生对博客的积极参与

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博客教学进行宣传,激发师范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吸引师范生更多地关注博客教学,加强师范生对博客教学的认识,使师范生树立起利用博客平台和网络工具来获取知识的思想意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引导师范生由最初的彼此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会自我评价。在博客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想方设法地为受教育者创造各种条件,使教育者自由地选择怎样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严格把好博客教学的质量关

教师在利用博客进行教学时,要严格把好质量关。

首先,教师要对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严格把关,以防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自身发表的言论是否适当、合理,杜绝个人的消极言论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篇6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30-02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创新性学习等教育理念的提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目前,高等医学教育普遍存在偏重临床技能、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医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加上独立学院医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追求目标与一、二本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异,造成独立学院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当前独立学院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现状,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医学生特色的元认识能力培养模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元认知与元认知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一种意识活动,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持久的变化。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需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加工,这一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学习者认识到并形成如何控制学习这一心理表现或机制,称为元认知。简言之,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识,是个体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1]。从结构层面而言,元认知可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内容[2]。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是对自身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状况、学习策略等的认识,包括对认知个体、对任务和对策略的认识;元认知体验发生在认知活动的任何阶段,是认知主体对自我认知掌握程度、学习目的、学习效率的体验;元认知监控通过确立目标和阶段性计划,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估[3]。元认知能力就是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的元认知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解和控制的高级能力。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群体抽样调研法、元认知问卷测量法等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分别选择了某独立学院低年级(2012级)、中年级(2010级)和高年级(2009级)的部分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85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以元认知的结构为基点开展调查。第一部分有关元认知知识的调查内容,旨在了解被调查者对自己学习状况、学习策略、认知水平的认知程度;第二部分关于元认知体验的调查内容,旨在了解独立学院医学生对自身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目的是否达到、学习效果如何;第三部分是关于元认知监控的调查内容,旨在了解独立学院医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效果的监控与评估状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元认知知识的调查与分析

表1的数据呈正态分布,选择“有时”的人群相对比较集中,比例占50%左右。选择“经常”和“总是”的人数远远高于选择“从不”、“很少”。可见,被调查者总体而言掌握了一定的元认知知识。具体而言,1—5属于自我效能的调查内容,自我效能即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是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信念,它会影响认知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6—11属于认知策略的调查内容,认知策略即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它使学生明白哪些属于促进学习的策略,并懂得在何种情境下如何使用该策略[4]。从调查结果看,独立学院医学生对认知主体的认识相对比较清楚,而对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的认识相对欠缺。即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学习习惯、能力等等认识清楚,而对于学习任务、认知策略的种类及使用等方面认识不足。

2.元认知体验的调查与分析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觉察与了解,它既发生在认知活动的初期,也可贯穿于整个认知过程,甚至发生在认知活动结束时。在认知初期,一般涉及任务难易程度、熟悉程度和完成任务把握程度的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主要是关于认知进展、遇到的问题的体验;在认知后期,主要是关于自身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学习目的是否达到、学习效果如何及任务解决中的收获体验。

从表2中可知,当前独立学院医学生能够有效体验到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自身的掌握情况,但对于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学习效率是否提升方面所有的体验还远远不够。

3.元认知监控的调查与分析

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与调节,能有效促进认知活动的开展,提升认知水平。表3数据显示,当前独立学院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相对较高,普遍能为自己的学习制定合适的计划并清楚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但对自身学习的得失缺乏一定的反思与总结。从调查样本的分布而言,中年级医学生因惰性使然,学习自我监控水平较低;而低年级因为刚进大学不久,仍留有高考前的学习热情,高年级的医学生面临临床与就业的压力,他们已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身上也充满了无穷的动力,因此出现低年级、高年级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较好,中年级医学生相对不足的现象。

四、培养独立学院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独立学院医学生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及元认知能力总体不存在年级、性别的明显差异,说明元认知能力是种通用型能力。当前独立学院医学生元认知能力总体水平较高,能较好把握自身的认知活动,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提升自我认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指导独立学院医学生实现自我知识建构,不断提升其元认知能力。

作为独立学院医学生的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灌输独立学习的思想、倡导自主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在理论学习、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渗透元认知策略的教学过程,并在不同情境下反复训练与强化;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元认知策略内化为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与启发性。树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水平与学习状况,使学习活动成为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系统,增强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5]。

作为独立学院的医学生,应高度重视自主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对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检查自己的学习策略,使自己的元认知水平与新的认知活动相适应。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学习前对自我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计划的部署等的准备工作、学习活动中对合适的学习策略的掌握与应用、学习结束后的总结与反馈等,都能有效提升元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Flavell 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34/10): 906-911.

[2]Flavell J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Resnick.L.(E). The nature of itelligence, Hillisdale, HJ:ernbaum.1976:5-12.

[3]刘丽萍.论元认知能力及其培养[J].山西科技,2006,(2):46-48.

篇7

当今世界,美术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具有美育和智育等一般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美术课的地位迅速提高,基本课时数得以障并有增加的趋势,美术教育也普遍受到重视。在现代社会,艺术世界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教育日益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形成的。审美能力的形成与中小学的审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中学审美教育。

中外古今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十分重视艺术的审美和认知作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重视艺术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其中的“乐”就是诗、歌、舞、演、奏等的艺术综合体,并明确立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所以对艺术的审美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化综合素质,即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就像罗克韦尔肯特说的:“艺术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下面谈谈发展学生美术审美认知能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国实施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一,特别是中学美术教育方面,集中表现为:①城市与城市之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学生受教育程度高,美术教育也实施得比较全面充分,而西部地区则相反。②城市与乡村之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其中学美术教育已经受到中学各个部门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从素质教育的特点出发,既重视智育教育也不放松美育教育。努力探索提高美育力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而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中学美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校领导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低,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审美认知能力高低和美术素养有关。不同人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认知能力是不同的,正如罗丹所说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人能否发现美,如果能发现,那么这种发现又能达到何种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审美眼光和对艺术认知能力的高低。对艺术品的审美眼光高,从艺术作品中所接收到的艺术认知能力的信息就多,所做出的结论也就较准确;反之,审美眼光不高、艺术认知能力欠缺的人,从艺术作品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少,所做出的结论也就很可能不准确。

第三,提高审美认知能力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初中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作为审美教育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一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

第四,要注意审美教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的传统绘画语言以具象、抽象相并为特征,“笔不周而意周”的写意精神产生的艺术效果拓展了事物的表象空间,如以梅、兰、竹、菊入画喻君子的品质与精神。中国画这种笔墨的气韵与抽象、写意的文人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充分展现中国美术的内在精神和逻辑。有些人注重引入西方的写实主义,忽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教育。这就要求全面发挥审美的教育作用,以美术元素在人类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中的无处不在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审美的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中学美术审美教育的任务、内容和途径。

篇8

一、认知能力培养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还是对职高语文教学的转轨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高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认知过程。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虽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与许多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相比并无绝对优势,但在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加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更自觉地使用有效的知识工具和策略方法。

2.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调控语文学习活动,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仅重视所学的内容,而且随时清晰地关注着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认知是把学习主体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因此,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就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使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顺利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

要想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必须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旧模式中脱离出来,对教学中生师关系进行重新理顺。

1.确立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被引入到课堂教学领域,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变化。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努力使学习环境适立自己的需求,从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此,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的思想,还给学生三大权利即阅读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

2.实现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发生转变。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符合认知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真理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合作者、交流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心理过程,而不是其外在表现,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立和发展语文认知结构的过程

三、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行为认知能力的创新策略

在树立了正确观念,建立了正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加强对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实施创新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循环模式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1.明确目标,让学生了解语文认知知识

设立目标并反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态是自主语文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所学语文知识的类型和特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通过目标强化和目标激励引导学生解剖自己,认清自己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及其与目标的差距,以便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与责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也有利于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篇9

[关键词] 元认知训练法;体育教学;运动技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 G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60-1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忽视被施教者的主体地位与身心发展。只知道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忽视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可见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初中体育课程的规划安排,让初中体育课与时俱进地符合当今教学发展目标。将元认知理论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终生体育观念,那么培养学生的体育元认知能力十分常重要的。

一、元认知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新范式和新的研究取向。传统观点把人的认知活动机械地区分为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范畴,而元认知概念强调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之间是具有联系的,它有助于将传统研究中各认知领域的成分重新整合,更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讨论与研究。一个人如何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则属于更高一级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是针对后一种认知活动的能力而提出的概念。我国心理学者根据对元认知表述的理解,大多数学者将元认知视为个体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功能的一种新的表述。我国心理研究者对国外的元认知观点进行了整合,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元认知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习元认知就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过程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学生对自己认知体育学习过程的认知能力。目前,在体育学习领域内的元认知研究还及其贫乏,有关元认知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但体育运动中的元认知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近年来在体育教学的元认知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者利用了实验的研究方法,在很多不同的体育项目上进行了实验分析。刘娜,胡效芳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学习健美操的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和训练进行了探索,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元认知能力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该文中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元认知知识的相关训练,对照组依旧按照原来的授课方式进行练习。从实际效果看,经过四个月的培养训练,实验组的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P

体育教学中运用元认知训练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促进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技术发展。有些研究人员经过实践研究,提出了元认知―反馈强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是学生主体从输入、处理、存贮、输出信息到反馈信息的完整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有了刺激就有反应,不是一个直线式的连续积累的过程,反应与刺激也不成比例,而是要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编码、存贮等中介环节的一连串心理转化活动即元认知训练,来填补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反应。对于一定刺激的反应如何,主要看刺激是作用在什么样的个体上(不同的个体元认知水平不同),没有学生主体的连续积极的参与,教学本身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加强元认知训练是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关键。

四、小结

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思想意识和自学能力。体育课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不仅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元认知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能提高学生体育方面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也能使学生自觉地调控体育活动,顺利地达到学习和健身的目的,教会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这是元认知理论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这一点对体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何鹏.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01).

[2]王长生.运动元认知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在运动情境中实验研究的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

[3]李静,苏煜.元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游泳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12).

[4]张邵礼.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的实验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李琳.元认知能力与新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4,(3).

篇10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25-02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大学,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师资。大学教师既是从事学术活动的研究者,也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但终归从事的是专业化的教师职业,因此,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组成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者”。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专业化的“未来教师”要依靠专业化的“教师教育者”来培养。发展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未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学能力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以学科理论为媒介,应用教育教学原理,采用艺术化的方式和手段,将学科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心智产生影响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复杂的情感和认知的双边交互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知识再生产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以教师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等构成的智力为基础的认知性活动。教学活动因涉及到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交流和手段等诸多因素,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心理特征、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师生双向间的交互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显得纷繁复杂。综观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对教学能力达成共识的定义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为顺利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是由特殊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组成的复合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特殊能力则是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构建起来的、开展教学活动时拥有的专门能力。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大学教师拥有知识“研究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其教学能力着重体现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精神和道德等三个方面。从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可分为设计与准备、组织与实施、评价和反思三个主要阶段。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是“教师教育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对未来教师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学行为影响未来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对其他类型高校的教师,要求专业化程度更强、教学能力更高。据此,本文提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如下所述。各能力要素相互之间紧密联系,构成完整统一的教学能力有机系统。

1.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了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的每个环节中都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当今时代的教育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提高教学能力,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①学科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不但要求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还要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所以,开展学科科学研究是教师更新学科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师学习获取学科新知识,再加以分析加工新知识,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把教学变成知识再生产的过程。②教学科学研究能力。教育科学自人类历史开始,以探索人类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规律为对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为成熟的学科,指导着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今天,教学学术研究已成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构成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2.理论统驭能力。理论统驭能力在这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操作、控制、统筹教学内容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能力。①学科理论统驭能力。深知本学科历史和发展趋势、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及相互联系,能够开展知识再创造的能力。具备娴熟的学科理论统驭能力的教师,能够采用艺术化的方法,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再生产。②教学理论统驭能力。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学习教书育人的理论知识,而且会自觉地以研究者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会主动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③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将理论发展成果应用于教学,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心智发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以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对象,深刻认识教学活动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理解和概括学科的概念、法则和规律,洞察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深度了解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反映着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①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教师准确把握课堂、课程和学科教学目标,使三类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多维衔接、彼此渗透。在教学中准确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这是衡量教师教学认知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②教学资源认知能力。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学资源,理解和把握教学资源内在的构成特点与外在的形式表征,透彻理解教学资源的内容,内化成自身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学科的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③教学对象认知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智发展水平和课堂表现等背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教师只有对学生学习境况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的感知、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客观性、可行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能。(4)教学情境认知能力。作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理解和加工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抓住课堂教学本质,从课堂教学现象中辨别与教学有关的关键信息,发现关键问题和重要线索,即能够灵活地运用一些课堂教学规则,掌握课堂教学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4.教学实施能力。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效果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规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是教学实施能力的反映。①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应用教育科学理论详细谋划具体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正确把握学科理论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生产,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②艺术化的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用艺术化手段再生产的内容,配合以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加以表达,可增强教师的个性魅力和教学吸引力。教师精练的语言、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可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心智和陶冶情操,使艰繁的教学活动变为艺术享受。③教学方法应用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娴熟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介,使教学方法多样性和多样化,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化和僵化,增强课堂的艺术效果和吸引力。④教学组织监控能力。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面对错综变化的教学环境,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可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⑤交流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与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学术思想和见解充分传授于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也可以用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未来教师”的发展。

5.教学反思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和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性的思维评价自我主体教学行为及表现的过程。教师通过回顾、分析和检查等方式,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努力提升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和评价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会促使教师将日常教学中积累的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升华为教育智慧和思想。教师通过反思可将自己的自发教学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教师全面成长发展。

6.基础教育实践能力。为使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相衔接,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应当走出“象牙塔”,深入基础教育学校,亲身感受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能够对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进行指导,实现“理论―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以增强学科课程对“未来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性条件。因此,进一步探寻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对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强化有效教学,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