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篇1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障碍;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1】。在所有年龄组中,老年人是睡眠障碍高发群体,>90%的老人在一段时间里曾有失眠和白天睡眠过多的主诉【2】。而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占人口总数10.6%【3】。长期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4】。现就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老年人睡眠障碍特点【5】

老年人睡眠障碍特点表现为:①睡眠时间缩短,主要是夜间睡眠时间缩短,而白天存在短暂的间断睡眠或午睡时间较长。②睡眠浅,夜间易醒,老年人夜间一般要醒两次以上,连续时间较短,夜间醒后常感到疲乏,精神不振。③入睡困难或容易早醒,老年人就寝2小时未能入睡或凌晨醒来不能再次入睡,常感到睡眠不佳。

2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2.1老化因素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一般比青壮年少,这是因为老年人大脑皮质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慢,体力活动减少,所以所需睡眠时间也随之减少【6】。近年来,研究发现,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是昼夜节律和内源睡眠诱导因子,夜间褪黑素的分泌与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老年人尿6-硫氧褪黑素显著低于青年人,其功能下降可能是老年人及老年性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机制之一【7】。

2.2躯体疾病

王晶等【8】调查发现,84.7%的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躯体疾病包括内、外、妇、五官科疾病。老年人不论罹患任何一种躯体疾病,其病痛和心理负担均可影响睡眠和减少睡眠的恢复作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也会影响睡眠功能,这类影响在老年人中尤其明显【9】。

2.3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经常出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患病率高达47%,远远高于正常人群10%~15%的患病率【10】。是诊断抑郁与焦虑有意义的体征,也是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早期的临床首发症状【11】。大约有75.6%精神病患者复发前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10】。

2.4睡眠卫生不良

与睡眠有关的生活习惯,包括晚餐与睡眠间隔时间,午休时间,三餐规律性,白天运动情况,睡前洗澡泡脚,城乡老年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老年人教城市老年人差【5】。

2.5社会、环境、家庭因素

由于环境的改变,如旅行时乘坐火车,飞机,或环境太吵闹,过度兴奋、焦虑等,均可引起失眠。同时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心理承受能力愈来愈弱,遇事不能调整好心态,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发展为某些心理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12】。多数老年人离开了长期工作的岗位,生活状态从紧张有序突然转入松散、无约束、无规律,一时间难以适应,会有终日无所适事的感觉;经济收入因退休而明显降低,常会担心生活负担过重;同时年老多病或丧偶等会加重失落、抑郁的感受,这些都可能引起失眠【13】。

3护理干预

3.1睡眠状况的评估【14】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药物副作用,酒、咖啡因的应用,有无引起睡眠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与患者的床伴进行交谈,以确定患者的睡眠习惯,日夜睡眠情况,睡眠中有无打鼾,呼吸及异常行为等。

3.2开展睡眠卫生教育【15】

针对睡眠习惯不良的患者,应开展睡眠卫生教育,改变其不良的睡眠习惯,同时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改善睡眠。方法如:①缩短在床上的时间。患者呆在床上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失眠。②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时间表,尤其是规律的唤醒时间。这样能使患者每天在规定时间起床。③鼓励恰当的体育锻炼。参加恰当的体育锻炼的患者更容易睡好。④午饭后不宜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⑤建议睡前少吃点东西。

3.3睡眠行为干预

午休可以提高午休后的情绪和效果,但午休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最佳的午休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规律的三餐有宜于身体健康,促进睡眠;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并能消除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睡前洗澡和泡脚可消除疲劳综合症提高睡眠质量,尤其是用热水洗脚,可使血管扩张,引起血气下行,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老年人入睡时间缩短【5】。潘卫真等【16】研究发现,中药足浴按摩奇偶安神和助眠作用,通过中药的养神、解郁,达到宁心安神效果,同时通过足底穴位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治疗失眠有肯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也无依赖性,安全可靠。同时睡眠姿势最好采用右侧卧位,四肢略为屈曲,躯体呈弓形。这种睡姿能使全身肌肉完全放松,有利于消除疲劳,聚集能量,不会使心脏受到压迫,并有利于排血【17】 。

3.4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3.4.1调整卧室环境【12】

老年人入睡较困难,应有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关灯或灯光柔和和暗淡;避免四周噪声,室内温度不宜过冷过热,温度不宜过高过低。睡前开窗通气,使室内空气清新,氧气充足。

3.4.2睡眠工具的选择【17】

床的高矮要适中,床垫软硬适度,可以保证脊柱维持正常的生理曲线,使肌肉放松,有利于疲劳恢复。枕头要求高矮适中,因为它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以不超过肩到同侧颈的距离为宜。枕头以稍长,略有弹性,软硬适宜,过硬过软均影响睡眠。

3.5用药护理

失眠药物的治疗服用安眠药,应遵从按需用药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睡眠需求用药,只在出现失眠的晚上用药。针对不同的失眠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对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选用短半衰期镇静催眠药,如唑砒坦、三唑仑及水合氯醛;对维持睡眠困难的患者,应该选用延长NREM睡眠第3、4期和REM睡眠期的药物,上半夜易醒者可选用咪达唑仑、三唑仑、阿普唑仑等,下半夜易醒者可选用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和氯西泮等,对晨间易醒者可以选用长或中半衰期的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和氯西泮等。应注意个体化用药,使用最小剂量,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毒副作用【14】。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药物作用较为温和,安全性好而广泛用于老年患者。氯硝西泮由于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服用时容易诱发跌倒应慎用于老年患者【15】。痴呆相关性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否则可能加重精神错乱与认知功能障碍【18】。

3.6心理调适【12】

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对离退休在家所带来的环境的转换,个人的得失等要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生活上的改变和挫折导致心理失衡。自我调结,自我放松,可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4小结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3.7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48%,进入老龄化高峰期【19】。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加强对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将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过一个健康长寿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叶光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2] 瞿书涛.老年人原发性睡眠障碍.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

[3] 刘新莲、戴红霞、曹艳冰.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护理杂志,2006,23(5):57.

[4] 李志彬.住院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18-1519.

[5] 刘春格、陈长春、李健民、王静.城乡老年人睡眠现状及不良睡眠习惯的调查.护理管理学杂志,2007,7(5):16.

[6]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

[7] LuboshitzkyR,ShenorrZ,TzischinskyO,et al.Actigraphic sleep wake patterns and urinary6-sufatoxy melatoni exertion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Chronobiol.2001,18:513-514.

[8] 王晶、马莉冰、杨品.163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7):510-511.

[9] 瞿书涛.老年人躯体疾病患者睡眠障碍及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6.

[10] 高之旭.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及治疗.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8-9

[11] 陈兴时、张明岛.加强睡眠障碍的临床监测工具研究[J].上海医学,2004,27(1):1-3.

[12] 玺.老年心理障碍个案与诊治.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20-136.

[13] 冯正仪.社区护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65.

[14] 张美增、谢安木、章政 主编.老年神经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0-88.

[15] 谢帆.老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及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4.

[16] 潘卫真、钱晓路、陆建平.中药足浴按摩对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分析.上海护理,2005,5(6):9.

[17] 刘占文 等 主编.中医养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81.

[18] 吴瑞枝、袁勇贵.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处理.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4.

[19]张正华、肖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3(12):706-710.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浦东新区惠南地区4个老年护理院中入院满1个月的198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00例,女98例;年龄70岁~85岁,平均年龄77.5岁。入选标准:意识清楚,思维正常,无耳聋、痴呆及精神疾患,并能很好地进行语言交流;患者入院后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生活习惯、睡眠习惯;慢性疾病处于稳定期,无重大脏器功能损伤。

1.2方法

1.2.1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价

统计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共7个成份以及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以PSQI总分≥8分作为判定睡眠存在障碍的标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资料收集采取由1名心理咨询师及1名主管护师“一对一”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者在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调查的前5份问卷审查合格后再进行正式调查。鉴于大部分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视力下降等情况,调查过程中由调查者逐条询问老年人,老年人回答后由调查者认真填写,并反馈给老年人核实,调查结束后立即检查问卷的质量,发现错漏与不合逻辑的项目时,重新询问并予以更正。在资料分析前,对数据的编码与录入工作进行查错、补漏及逻辑检查。

1.2.2睡眠相关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家庭经济情况、人际关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情况、对护理院医务人员满意度以及是否有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等。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基本情况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总均分为(6.95±3.198)分。

2.2老年患者睡眠相关情况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对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发现:①对医务人员满意的老人(n=143)PSQI总均分为(6.040±3.106)分,对医务人员不满意的老人(n=55)PSQI总均分为(9.330±2.001)分,二者有显著差异(u=8.774,P<0.01);②有配偶的老人(n=111)PSQI总均分为(5.470±3.213)分,无配偶的老人(n=87)PSQI总均分为(8.850±1.932)分,二者有显著差异(u=9.174,P<0.01);③家属经常探望的老人(n=144)PSQI总均分为(6.130±3.187)分,家属不经常探望的老人(n=54)PSQI总均分为(9.150±1.966)分,二者有显著差异(u=8.001,P<0.01);④有收入保障的(n=122)PSQI总均分为(5.890±3.378)分,没有收入保障(n=76)PSQI总均分为(8.670±1.900)分,二者有显著差异(u=7.419,P<0.01);⑤主动入住护理院的(n=96)PSQI总均分为(6.270±3.326)分,被动入住护理院的(n=102)PSQI总均分为(7.600±2.946)分,二者有显著差异(u=2.965,P<0.01);⑥一种慢性疾病的(n=46)PSQI总均分为(5.110±3.979)分,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n=152)PSQI总均分为(7.510±2.697)分,二者有显著差异(u=3.840,P<0.01)。

3讨论

3.1个人健康水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Newman等报道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本次的调查发现,在老年护理院群体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达到总体的53.0%。在老年护理机构内,住院患者大多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本次调查显示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老人PSQI总均分(7.510±2.697)分,高于患一种慢性疾病老人的(5.110±3.979)分。老年人睡眠障碍表现多为入睡困难、再入睡困难和早醒等睡眠问题,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咳嗽气喘、尿急尿频、强迫等均可导致睡眠障碍。刘连启等的研究也表明有冠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青光眼或白内障、精神病、泌尿道疾病和肺气肿或老慢支等6类疾病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所以控制和治疗基础疾病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基础。

3.2亲情缺失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伴侣的丧失可能是导致老人无人照料的重要因素,也是患者选择长期住院的重要原因。对失去配偶或有孤独感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应积极鼓励、争取家庭成员、朋友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密切配合。调查中经常有家属探望的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家属不经常探望的,有配偶的老人PSQI总均分低于无配偶的老人。刘连启等的研究也表明获得较高社会支持度的老年人睡眠质量优于社会支持度较低者。老年人由于自理能力下降,个人心理负担必然增加,加上退休、丧偶、独居或经济压力等问题可影响睡眠质量。注重指导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改善老年人睡眠的护理工作,经常来探望和照顾的老人,患者能时刻拥有亲情的关爱,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中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构建医疗护理与生活照顾为一体的服务,也是决定老年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

3.3环境改变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高、子女无暇照顾、家中无必要的医疗条件、不懂正确的护理方法是患者选择护理医院的主要因素,而且老年护理医院的专业医疗与护理条件是住院患者较为看重之处。然而对于突然的环境改变,面对陌生的医务人员群体、护工群体、病友群体,老年患者在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都面临不适应;并且面对住院经济负担的压力,如果没有子女的补贴,很多患者的退休金大部分都需用来支付住院费用。在调查中发现老年护理病房住院患者对医院的饮食满意度较低,营养状况的不满意,也是不良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国外报道一样,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经济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陌生都会引发心理状态改变,降低了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因此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是提供良好养老环境的保障。

3.4优质护理干预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睡眠障碍;老年患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1-01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及量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替乱的表现。良好的睡眠对于维持人的机体平衡、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具有重要意义[1-2]。睡眠障碍患者的免疫力和记忆力会下降,反映迟钝,增加抑郁的机率。据统计,我国失眠患者约1.5亿,大部分是老年人[3]。我院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以改善其睡眠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96例,其中男51例,女48例。年龄60-86岁,平均(72.6±8.9)岁。患者住院时间11-32d,平均(10.7±3.2)天。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1.2.1 病因护理 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熟悉患者的睡眠障碍的程度和性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其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并进行对因处理。要让患者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1.2.2 促进睡眠卫生 舒适的环境:调节卧室的光线和温湿度,保证起居室温湿度适宜、无异味、光线柔和;保持被褥的干净整洁,被褥厚薄适宜、衣物松紧适宜;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嚣。

良好的习惯:提倡早睡早起、午睡的习惯,午睡时间控制在1h以内;入睡前不宜饮用咖啡、大量水分、烟酒等,提醒其睡前应入厕;情绪对老人的睡眠影响很大,因此,睡前注意调整情绪;鼓励老人规律锻炼,指导其参加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和体力劳动;入睡困难时,尽量采用非药物手段帮助入睡。

1.2.3 心理支持 多与病人交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等内容。针对性告知患者避免把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到睡眠上。对失眠引起的症状要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害怕,不对抗,把注意力放到行动上减少失眠对患者的心理负面的影响。患者常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紧张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并有躯体不适感。应该耐心的开导、安慰病人,理解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改善老年人睡眠的工作[4]。帮助老年人妥善处理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

1.2.4 药物指导 上述方法无效或效果欠佳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配合治疗。

1.2.5 健康教育 及时发现老年睡眠障碍的相关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基础疾病康复,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潜伏期时间、睡眠时间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潜伏期时间和睡眠时间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时间均降低,睡眠时间均提高,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IQ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PSIQ评分均有所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可以使人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有助于人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通宵不眠、醒后疲乏,白天困倦,身感不适,烦躁焦虑。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目标是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焦虑或恐惧减轻或消失[5]。本研究显示,通过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振芳.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4(3):148.

[2] 李蕾,刘化侠.住院老年病人睡眠状况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5):1137-1138.

[3] 孟云,李元秀.心理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82-83.

篇4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 睡眠障碍 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3-02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占去了人生约1/3的时间,对人的体力、精力恢复和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老年人由于生理和病理的原因,睡眠质量普遍降低,逐渐形成睡眠障碍,主要睡眠问题是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夜间睡眠觉醒增多和睡眠深度下降,还包括白天疲劳,困倦,磕睡增多和入睡较早等。我院收治的对象多为脑血管意外后,老年痴呆症,所以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药物治疗虽作用确切、见效快,但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和依赖性,且停药后易反弹。所以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改善睡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如下。

1 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

1.1 老年患者睡眠的特点。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心理等原因睡眠质量会有所下降,但对睡眠的需求并未减少,主要特点为:

1.1.1 睡眠时间缩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睡眠时间虽平均为9小时,但实际睡眠时间平均约7小时。

1.1.2 夜间易受内外因素的干扰,觉醒频繁,睡眠变得断断续续。

1.1.3 浅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减少,年龄越大,睡眠越浅。

1.1.4 容易早醒,睡眠趋向早睡早醒。

1.2 影响老年患者睡眠的因素。造成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原因。

1.2.1 精神或心理因素。如惧怕失眠,期待,自责、恐惧、焦虑等均可使情绪一直处于慢性唤醒状态而致睡眠障碍。

1.2.2 环境因素。如新入院,光线不适宜,声音吵闹等造成老年患者失眠。

1.2.3 年龄因素。老年人因白天活动减少,易打磕睡,精神紧张度下降,容易早睡早起,夜间睡眠时间减少。

1.2.4 疾病因素。机体重要脏器疾患及精神疾病引起睡眠障碍。

1.2.5 其它因素。如药物影响,不良的睡眠习惯,肢体活动障碍,定时翻身等。

1.3 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人的睡眠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危害主要有:

1.3.1 加重各种躯体及精神疾患。

1.3.2 白天嗜睡,情绪沮丧,焦虑,抑郁。

1.3.3 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性下降。

1.3.4 脑功能损害: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功能障碍,引起痴呆症。

1.3.5 诱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等。

1.3.6 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睡眠心律紊乱、睡眠猝死等均有直接的联系。

2 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立即针对患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护士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和倾听技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内心的苦恼和需求,准确把握其情感变化,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给予及时解决。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相互信任。尽量避免与同样处于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接触。

2.2 安排有助于睡眠和休息的环境。如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睡前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应暗淡,关掉大灯,使用小夜灯或地灯。关闭门窗,拉上窗帘。

2.3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习惯。建立与入院前相类似的比较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量,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次数和时间,安排患者和他人交流的机会以帮助减少睡眠需要。睡眠姿势应以自然、舒适、放松、不影响睡眠为原则。良好的睡眠姿势应取右侧卧位,上下肢半屈曲状,这样不仅可使机体大部分肌肉处于松驰状态,而且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和胃的排空。

2.4 有计划的安排护理活动,尽量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在患者睡眠期间减少不必要的护理活动。尽量把一些干扰睡眠药物的使用安排在上午,以避免对睡眠的干扰。护士夜间查房时严格做到“四轻”不要用手电筒直接照射患者面部,观察距离不要太近以免受到惊吓。对容易产生噪音的门轴、车轮要定期检修和,对仪器的报警声尽可能减小或关闭,对重危病人尽可能安排在一个人的抢救病房,避免家属和医护人员进出频繁影响睡眠。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经常巡视病房、与其打招呼,给予适度刺激。

2.5 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如减少睡前的活动量,睡前喝一杯热牛奶,避免饮咖啡和浓茶;避免看刺激性的电视和书报。晚餐时间最少在睡前两小时,且应清淡少量,以避免消化器官负担过重,既影响消化,又影响睡眠。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睡前温水泡脚,一方面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使足部血管缓慢扩张,血流增加,从而减少供给头部的血流,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降低,便于抑制过程的扩散,起到催眠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脚的清洁卫生,减少脚病,减轻下肢浮肿,还会使全身感到舒适,睡得安稳。

2.6 提供舒适的睡眠用品。睡床应软硬适中,枕头的高度以8~15为宜,稍低于从肩膀到同侧颈部的距离。枕头过低,头部会向下垂,使颈部肌肉紧张;枕头过高,也会使颈部和躯干产生一定角度,既影响睡眠,又易使颈部肌肉劳损。软硬度适中,过硬易引起头皮麻木,过软难以保证枕头与身体的平衡,影响睡眠。枕心以木棉、棉花或泡沫塑料为宜。床单应清洁平坦,被褥轻软,厚度适宜,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皮肤的刺激,有助于睡眠。

2.7 积极处理可能引起睡眠改变的因素,如止痛,吸氧,解除尿储留等。

2.8 对于尿频或尿失禁的患者:限制患者夜间的饮水量,睡前排尿。对于尿失禁的患者进行导尿。便器放在床旁患者能拿到的地方。

2.9 对于睡眠障碍严重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物,以辅助睡眠,减少睡眠障碍带来的不适体验,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评估其疗效。

2.10 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睡眠障碍的原因和避免其发生的可能方法,正常人每日需要的睡眠时数,以及人体睡眠的规律,必要的活动对促进睡眠的重要性等等。

篇5

[目的]研究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髋部骨折术后谵妄患者进行谵妄评定,必要时使用吸氧,全身支持疗法,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进行治疗。[结果]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为低氧血症、术后疼痛、睡眠障碍、手术应激反应、药物毒性作用、贫血脱水低蛋白血症等。利用吸氧,全身支持疗法,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进行治疗后,临床效果较满意。[结论]针对病因积极预防与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本病发生率。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术后谵妄 原因 治疗

术后谵妄也称急性意识障碍,是伴有注意力、感受、思维、记忆、精神运动和睡眠周期障碍的短暂性器质性脑综合证。是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为多因素引起,与创伤、应激、疼痛、低氧血症等有关。使老年患者增加褥疮、肺部感染、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08年1月收治髋部骨折患者共225例,其中27例出现谵妄。

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68~90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骨折13例;行骨折复位动力髋内固定12例,闭合经皮加压螺纹钉固定术8例,髋关节置换术7例。麻醉方式:全麻5例,区域麻醉22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或脑中风后遗症18例。

2  方法

   

术后进行谵妄评定。用谵妄评定方法CAMCR(中文修订版)评定谵妄的临床特征。内容包括:急性起病,意识障碍,思维混乱,意识水平改变,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记忆减退,知觉障碍,精神运动兴奋,精神运动迟缓,波动性,睡眠-觉醒周期改变。必要时使用吸氧,全身支持疗法,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进行治疗。

3  结果

   

本组27例术后当天发生5例,术后1~5d发生12例,首次都发生在晚间,白天减轻或正常,持续12~36h。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恍惚,思维混乱,失去自制力,答非所问,伴有不同程度的幻觉,躁动,缺乏依从性。其中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20例出现贫血(血红蛋白<90g/L),16例有低蛋白血症(白蛋白<28g/L)经吸氧,全身支持疗法,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肌注或静滴等处理后治愈或改善出院。

4  讨论

4.1  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低氧血症。术中、术后低氧血症,组织器官缺氧,造成各组织器官代偿功能低下,缺氧时中枢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导致脑功能受损,是造成谵妄的原因。本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在术后第1天,与导管给氧治疗后症状消失。持续吸氧使血氧饱和度大于90%,可减少谵妄[2]。②术后疼痛。疼痛是机体对具有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疼痛持续不断可引起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使心理处于应急状态。最明显最直接影响睡眠时间和质量,引起睡眠功能紊乱。③睡眠障碍。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与睡眠功能紊乱有关[3],导致术后老年人睡眠紊乱的因素很多,诸如外科手术打击、疼痛、饥饿、药物因素、病房噪音、夜间的护理操作、害怕手术等心理应激状态。④手术应激反应。手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升高,刺激越强烈增高水平越高,老年人机体应激能力降低,调节系统可靠性减少,对应激原敏感性增加,应激反应强,异常兴奋传导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谵妄。⑤药物毒性作用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反应敏感,而且代谢或肾功能异常也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所以麻醉用药要谨慎。有报道老年人应用阿托品、东莨宕碱和氟西泮等中枢性抗胆碱能药物增加谵妄的机率。并有研究表明用外周性胆碱能拮抗剂有效减少术后谵妄[4]。同时药理学研究发现,镇静药物对谵妄有双重作用,即有效缓解焦虑、幻觉等症状,也有可能会导致镇静过度和加重谵妄[5]。⑥贫血脱水低蛋白血症  术后24h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可引起脑水肿、缺氧等,更可引发谵妄或加重。Marcantonio[6]认为:水、电解质紊乱是谵妄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4.2  谵妄的预防与治疗  手术前预防可最大程度改善病人的内科情况,包括治疗术前代谢异常、低氧、脱水、心力衰竭和感染,加强营养以及个体化护理,积极纠正病人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老年性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即使未能发现一些危险因素,对于老年患者我们仍应提高警惕和加强监护。手术中预防措施包括维持充足的氧供,维持正常血压,水、电解质的平衡和正确使用麻醉药,麻醉方式应尽可能的简单[2]。尽量少用或不用中枢性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等。手术后预防包括积极有效的镇痛,并让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及早处理各种外科并发症。一旦出现谵妄,应及时发现并治疗基础性病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氧血症,营养并精神支持,减少环境刺激。为防止自残和控制情绪,可少量应用一些镇静药物,氟哌啶醇具有活性代谢物少,抗胆碱作用弱,较少引起镇静和低血压,被推荐为首选用药。使用镇定剂过程中严密检测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免过量抑制呼吸。本组我们用氟哌啶醇治疗手术后谵妄病人,临床效果较满意。

【参考文献】

 

[1] 赵海宁,袁成材.综合科老年期谵妄临床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92.

[2] MARCANTONIO,ER,FLACKERJM,WRIGHTRJ,etal Reduing delivium,after hip fracture:a random ized trial[J].AM Geriatr Soc,2001,49 :523532.

[3] 马宇,徐美英.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与睡眠紊乱的关系[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5):305306.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64-02

[摘要]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资料显示91.4%老年精神病患者同时合并躯体疾病,且此类患者主诉能力低下明显,甚至有些就不会主诉,针对此特点,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尤其在夜间,由于工作人员少,夜间的病情变化不像白天那样容易被发现,有些病人的特征症状在夜间也容易被掩盖而被忽视,同时危重病人夜间易发生各种危象,功能衰竭及死亡的亦多,另外,由于工作人员少,病房光线暗,患者在药物的作用下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这就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对我们的夜间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要求夜间值班的护士熟悉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所服的药物种类、作用、剂量及副作用,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伴躯体疾病;夜间观察;重点及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60例60岁以上住院患者的资料,根据老年精神病人的生活特点,从生活、安全、并发症、心理等方面给实施一系列护理和观察,在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意外,在护理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本组:60例,期中:男,32例;女,28例。

精神病发病年龄:60~85岁,其中60~70岁30例,71~80岁18例,81岁以上12例。

发病原因:12例配偶去世,10例家庭关系不和,5例为子女就业问题,2例为长期焦虑,其余无明显诱因。

1.2诊断:14例为精神分裂症,8例为器质性精神病,5例为偏执性精神病,4例为双相障碍,3例为神经症,2例为癔症,余为老年性精神病。

1.3疗效:好转24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15例。

2生理生活

生活能力下降,睡眠时间减少,易早醒,睡眠倒置,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体弱,灵活性降低,全身脏器功能减弱。老年人体力减弱,灵活性降低,生活不能自理或生活懒散,需要别人督促或协助完成。

3环境

夜间光线暗,卫生间地面潮湿,周围躁声大,室内温差大,天气影响,工作人员走动,空气污浊,床铺的软硬,枕头的高低,自身因素。

4护理

4.1安全护理:患者年龄大、定向力差、意识模糊、药物副作用、活动受系限、地面潮湿、床位高,其它因素:悲观、多疑。

4.1.1坚守工作岗位,高度负责:夜间工作人员少时应加强巡视,尽职尽责,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处理,为抢救赢得时机;

4.1.2环境安全:老年病床应有护栏,地面无积水,病房内设施要固定,门窗要牢固,走廊无杂物,病房内无危险物品。

4.2跌倒:老年精神病患者易发生跌倒现象,导致软组织挫伤、骨折等严重后果,极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应采取以下措施:夜间增加柔和光线的照明灯、地灯,避免用日光灯,日光灯的闪烁对老年人眼睛有刺激作用,病区的走廊应安装扶手,洗漱间用垂直的扶手,病床不应高过50公分,应设立警示标志,卫生间、浴室应有防滑地板等,夜间起床最好让照顾者搀扶,遇到病人跌倒应首先观察病人的神志状况,观察着地时、部位是否有红肿、胀、痛、淤青等,立即行摄片检查,排除骨折情况。

4.3坠床:对意识障碍的老年人应加床档,睡眠中翻身幅度大或身体庞大的病人应用床旁椅加护,巡视中发现病人睡在床边缘时要及时护栏,让病人睡到床中间,以防坠床,必要时给腰部保护性约束管理。

4.4焦虑:焦虑是老年精神病人的主要心理障碍,他们担心自己的疾病康复,担心自己生病会不会影响子女的生活,为经济问题发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耐心接触患者,多行心理开导,让患者倾诉内心痛苦及所焦虑的问题,给予开导、鼓励,缓解精神压力及焦虑、紧张的情绪及心理顾虑,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5高血压: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自身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性低血压,同时老年人血压常凌晨值最高,易发生意外;对高血压患者要准确执行服药时间、剂量及用法,在服药期间出现血压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四处走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防止摔倒。

4.6肺部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最为常见;由于夜间休息时痰液稠,骤急,排痰功能差,以及大脑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下降,容易导致缺氧加重;

4.6.1对老年人肺部疾病患者要着重观察其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呼吸暂停,喉部及肺部有无明显痰鸣音,观察口唇、指甲有无紫绀,吸氧要注意氧管有无脱落、阻塞,观察流量的大小,机械通气患者注意检查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困难状况,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时,首先排除呼吸道阻塞情况,吸出痰液,同时注意室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放止受凉加重感染;

4.6.2对于老年人夜间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或上腹部、背部、肩部疼痛,要考虑心绞痛发作可能,可先吸氧,若曾有明确类似病史的,必要时可先以硝酸甘油舍下含服,对于脉率低于50次/分或较平时变慢的患者,要注意脉率是否整齐、有无长时间间隙,考虑有早搏可能,可同时听一分钟心率,低于40次/分或有超过2秒以上间歇的应注意观察神志、血压,若患者出现夜间不能平卧或睡眠中因胸闷、憋气等患者,要考虑有心衰可能,应该给患者端坐位吸氧,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发现呼吸停止,脉搏摸不到或血压测不到等情况,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组织抢救,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4.7窒息:窒息发生时常表现为张口膛目、欲咳不能、无法呼救、颜面由苍白转为紫绀,继之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双眼大睁固定,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窒息发生后应立即术者站立在患者身后,双手臂环抱患者腰部,一只手握拳(将拇指握在手掌)置于腹部肚脐上方与剑突下方中间位置。另一手抓住所握拳头,肘部张开,用快速向上的冲击力挤压患者腹部数次,异物即可吐出。或放低床头或将患者俯卧于床缘上头低于45~900C,头偏向一侧,拳击背部,迅速用压舌板撑开口腔以手指抠出异物、液体,如呼吸停止,应立即用12-16号针头在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男性患者于喉结下穿刺进入气管,争取时间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取出异物;窒息急救缓解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3L/min,必要时给予负压吸引器吸出残留在口腔中的食物。安慰患者,缓解其恐惧心理,密切观察呼吸、神志的变化。

4.8心理护理:老年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多被动,常伴有心理变化,夜间睡不着常会胡思乱想,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干预,以诚恳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合适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接触沟通,生活上多关心患者,满足一切合理要求,必要时请医生处理。

5讨论

(1)夜间巡视应严格按等级护理进行,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多变、复杂,不能认为睡眠时安静就是安全的。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172-01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老年人发生白内障、青光眼及耳聋、鼻出血等病症增多。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的特殊性,使得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因此,在五官科加强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各环节严密观察、准确判断,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18日至2006年11月13日,我院收住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患者167例,其中60~70岁36例,70~80岁88例,80~90岁39例,90岁以上4例,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38例。患者均存在以下问题:①视力障碍:所有患者中都是视力障碍,此外术前使用散瞳药物后视力模糊,术后术眼敷料包扎等,可能会导致跌倒。②听力下降。③肢体协调功能减弱,行走不便。④误吸、误食。⑤药物不良反应:眼手术前常规用鲁米那镇静药,部分患者用后会出现嗜睡,眩晕,乏力等不良反应,以及降压药和降糖药的作用分别可诱眩晕或低血糖。⑥环境因素:病房地板潮湿,采光不够可致跌倒及坠床。

2 护理措施

2.1 护理人员应重视老年患者感觉功能的不足及对环境的顾虑,在病房照明、室内温度、湿度、床单位摆放、浴室防滑等方面做好工作。

2.2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接诊护士应小心轻柔地安置血压高的患者安静休息,监测血压,准确记录,重视特殊患者交接。

2.3 防坠床:意识障碍老人应加床挡,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人,应在床旁用椅子护挡;如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及时护挡,必要时把老人移向床中央以防老人坠床。

2.4 防跌伤:李跃之等[1]对湖南长沙某社区进行的研究表明,有82.3%的老年人患者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疾病,以高血压居首位,其次为心脏病、听力或视力障碍、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炎及慢性肺病等疾病,可因一时性脑缺氧或脑供血不足,诱发跌伤事件。护理:帮助老人熟悉环境,患者衣、裤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行走不便,不宜穿拖鞋,在老人走动的范围内,有充足光线,卫生间装有扶手,水泥地板避免潮湿,听力下降,肢体协调功能减弱,一定要做好陪护工作,防跌倒。

2.5 防呛防噎:食物少而精,软易消化,又要保证充足营养,做好饮食指导。

2.6 用药的安全性: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开,标记鲜明,发药时向老人讲解清楚,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反应,如有过敏者,及时抢救。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5-0085-01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内科收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0例,年龄60~85岁,其中男36例,女24例。根据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了以下健康教育,对控制病情起到了良好作用。

2 措施

2.1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控制情绪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因病程长,或因治疗药物、经费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过分紧张、焦虑不安以及抑郁、闷闷不乐等心理负荷的表现,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所表现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甚至诱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让患者了解心理障碍可能给病情带来的危害及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治疗。如转移法: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如听音乐、看书等;语言调节法;让患者将内心的不安、烦躁通过向亲友诉说发泄于外,从而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思考方式配合治疗,以取得疾病的良好控制。

2.2 指导合理休息及运动 根据老年患者的自身爱好和所能承受的运动量进行适当运动。因人而异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运动持续时间初始为10~15min,一般为30~45min,每周3~5次。运动应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后应无明显不适感。如运动后出现心慌、胸闷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另外还可以选择打太极拳、做舒心操、练气功等放松训练,每日2次。良好的休息,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血压平稳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老年人睡眠差的特点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注意劳逸结合,睡前避免精神兴奋、情绪激动和环境吵闹,还要避免饮食过饱,娱乐、交谈或看书时间太久,不要吸烟、喝茶或咖啡,以免影响睡眠。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促进睡眠的方法:如晚饭后适当散步,临睡前洗热水澡或烫脚,再配合中医的传统疗法,如耳穴压籽、推拿按摩等方法,达到疏通经络,促进睡眠的目的。

2.3 饮食指导 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指导是通过日常膳食中营养的调节,使心排出量恢复至正常,并使外周阻力下降,最终达到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其日常饮食调配应注意以下几点。

2.3.1 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 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提倡吃复合糖类,如马铃薯、玉米等。

2.3.2 指导病人以吃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清淡的食物为主以进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以植物油为主,少进动物油。保证摄入足够的纤维素,如芹菜、茭白等。此外,还需维持饮食中足够的钾、钙、镁,提倡多食油菜、菠菜、香菜、木耳、香菇、豆制品和牛奶。对于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禁烟酒,少食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忌暴饮、暴食。

2.3.3 限制钠盐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每日钠盐的摄入量应限制在6g以下,同时必须告诉患者低盐饮食不仅仅是限钠盐的摄入,还需限制含盐成分多的副食如腌制品、苏打水的摄入。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水钠潴留。

2.4 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经过药物治疗,血压平稳后仍须继续服药维持疗效。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不遵医嘱服药,自行决定加减药或停药,是加重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嘱坚持长期、终身服药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要采取有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指导。在用药过程中,应告知老年高血压患者药品名、用量、目的、功效、长期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主要不良反应。把药放在易拿、易放、明显的地方,经常提醒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按时服药。从而达到良好控制血压,改善预后的目的。

2.5 出院指导 出院后应告知患者定期测血压或定期到医院复诊。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至少1~2次。测血压时应做到:定时间、定、定血压计。协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制定家庭测血压方案,并严格执行。并告知患者如出现头晕、视物模糊、乏力等症状或出现血压过高和过低时,应及时就诊。

3 小结

篇9

[关键词] 老年;护理;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12-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而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而内科疾病往往病情复杂,部分疾病可能长期病因不明,或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或病情反复,时好时坏。笔者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2月本院158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61例,其中,60~64岁24例,65~69岁51例,70~74岁52例,75岁以上31例;主要患病种类依次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55例(34.8%)。

2 结果

依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经过良好的护理干预,158例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者149例(94.3%)。

3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

3.1 生理病理特点

步入老年阶段后,记忆力、观察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耳目失灵、记忆减退、说话颠三倒四等,且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老年患者病理特点:多方面病理改变;症状不典型;易发生并发症或衰竭现象;在使用药物时易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其中,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的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而老年人视力减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各有差异,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患者对他人身体语言的感受,由于视力受损,患者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变慢。

3.2 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因身体原因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随着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逐渐衰退,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特征。①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因为在各种角色的逐步后移而感到不适应、不平衡,表现为性情固执、怪癖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因小事大发脾气。②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再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空虚、无聊、自卑,以至丧失自信。③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时而抑郁寡欢、沉默少言,时而乖戾暴躁、怒气冲冲。④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消沉、沮丧情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孙淑英等[2]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及自行设计问卷对9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6.27%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抑郁的主要原因与担心治疗、身体功能缺失及生活不能自理有关,说明应当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及时诊治。

4 护理措施

4.1正确护患沟通

应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尤其是指导家庭成员,随时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多关心、多问候,并给予必要心理疏导和帮助。①语速要慢:因为老人反应速度慢,在与老年人沟通时,要适当减缓语言速度,切忌催促,使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鼓励患者多表达内心感受。②简短、重复: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注意语句简短,重复交代,直到老人理解、记住为止,必要时可用书面记录提示或告知家属协助老人完成。孔莉等认为应以“护理美学”为基础,尽一切能力来满足每位病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从而使护理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①高度关心,正确对待老年患者;②诚恳慎言,日常用谦词敬语;③洞察力强,正确运用沟通技巧;④细心观察,提高疾病转归期;⑤防并发症,加强生活护理;⑥尊重病人,行有效临终[3-4]。

4.2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充分发挥护士的业务能力,运用语言艺术,细致、敏锐地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为其排忧解难,消除顾虑,减轻病痛。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静、幽雅的良好治疗和生活环境,解除他们有碍治疗的心理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4.3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味觉下降而饮食减退,应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饮食,保证给予均衡营养饮食,如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饮食中应给予低脂肪、低盐、少糖、多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少食多餐,并要多饮水,对自己不能进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适当,帮助喂饭。

4.4 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夜间室内要保持弱光,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意外情况,以协助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才能取得患得的信任,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对于患者身体暴露的部位及时覆盖,避免着凉。由于老年患者在输液、治疗等方面要求较高,应先主动征求患者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共同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通过触觉的合理应用,患者感到被尊重,对操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此外,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4.5 肢体功能锻炼

向患者解释身体活动对康复的意义,劝导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在运动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磕碰、摔跤;对于卧床的患者给予被动运动,经常变换,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和呼吸通畅,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4.6 排便的护理

老年患者多为长期慢性病患者,因心理紧张应激、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及某些疾病的原因容易便秘,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卧床排便,尽快建立床上排便习惯,并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外还应合理膳食,适当腹部按摩,对于严重便秘患者,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

4.7 睡眠护理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逐渐下降,此外生理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笔者针对影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调整睡眠环境、实施睡眠限制、提高睡眠效率、满足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4.8 预见性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使血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9 重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让患者家属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如一些药物治疗会增加患者摔倒的危险性。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差,应对老年患者反复教育,宣教效果较好。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笔者将出院指导内容写成小册子,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后交患者带回家,并随时电话随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4.10 疼痛护理

老年慢性疼痛特点:老年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多病并存,症状复杂。而老年人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较少诉说疼痛感觉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更多表现为情感异常。老年患者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功能障碍与生活行为受限等症状明显增加。有些疾病的疼痛具有隐袭性,不注意观察,可能延误诊治。因此,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做好护理评估,是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对疼痛应进行合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合理镇痛。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档次,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露,孙建萍,杨支兰,等.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4):398-400.

[2]孙淑英,王冬梅.内科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10):3-4.

[3]孔莉.“护理美学”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6(10):77-78.

[4]王丽娟.沟通技术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1091.

篇10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比例不断增加,老年精神病患者也在不断的增加。老年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重视。随着“四二一”社会家庭模式的出现,老年精神病人在家中的管理较为困难,如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现将老年精神病人家庭康复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出院指导

1.1 饮食 保持每天进食适量蔬菜水果,不给病人吃易发生危险的食物,不给病人随意进补,不给病人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进食时的安全,防止噎食、窒息发生。

1.2 睡眠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病人睡的床铺要增加挡板,以防坠床,出现骨折。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白天尽可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活动,睡前禁饮咖啡、茶等刺激性食物。

1.3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争取自己料理个人卫生,做到不吸烟,不喝酒。

1.4 观察病情 注意病人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各种表现,注意病人情绪变化,注意病情复发的早期迹象。如拒服药物,睡眠改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出现某些精神症状,应及时就治,同时注意躯体疾病的变化。

1.5 心理自我调节 多与社会接触交往,保持正常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6 维持用药

1.6.1 维持用药的时间 对首次治疗的痊愈出院病人,一般维持用药2~3年,反复发作疗效欠佳的病人,维持用药的时间更长,少数病人需终生用药[1]。

1.6.2 维持用药剂量 有效治疗量的1/4~1/2。

1.6.3 维持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不能随意减药或增药。防止病人大量一次性吞服,家庭应注意观察药物的副反应。如大便干结、锥体外系症状、肝功能变化和白细胞减少应及时就医。

2 定期对出院病人进行随访

对家属讲解有关老年精神障碍的知识及继续接受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介绍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并积极邀请家属参与病人康复教育,要求家属应妥善保存好药物及注意事项,降低疾病复发。

3 家庭护理干预

3.1 提供有关精神病的基本知识 结合病人的诊断,介绍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帮助家属了解精神症状的特点,对病人的怪异言行正确地对待,消除家属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在病人由于精神症状出现的特殊情况时,能心中有数正确处理。

3.2 心理护理 与家属共同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变化。如悲观、抑郁、自暴自弃等,根据病人的具体问题对家属及病人进行深入的心里指导,以纠正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减少对病人的心理刺激,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3.3 积极调整病人与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介绍如何观察病人言行,同时进一步分析是否疾病所致,是家属能够理解和体谅病人的异常表现,减少由于病人病态言行导致家属的怨恨、愤怒和不满。改进同病人的应对技巧,更好的接触照顾病人,提高病人的照料水平,改善家庭氛围。

3.4 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常规 说明维持治疗的必要性、药物副反应及药物对身体的影响等知识,消除病人及家属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顾虑,认真执行药物维持治疗方案。

3.5 躯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往往常伴发躯体疾患,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躯体疾患,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对精神疾患的恢复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