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管理学;学生管理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答疑三方面的工作。高校辅导员所担当的工作十分重要,工作内容繁杂,责任重大。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的学科,它对解决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对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班级管理方面阐释管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一、制定长远的有效计划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任务,如果不做好细致的工作计划,就会出现无从下手、被动的完成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和“谁去做”。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要想做好计划工作,就应该灵活的运用5W1H分析法,即“what(什么事情) 、who(责任人) 、when(什么时候) 、where(什么地点) 、why(原因) 、how(如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好计划工作。
做好计划首先要将班级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可划分为队伍管理(党、团、班)、信息管理、日常规范管理、事务管理。队伍管理:采取民主化管理,主要由学生自我管理,避免由班长独权,将工作重点放在激励制度上。信息管理:学生各类个人信息汇总,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包括学籍信息、成绩信息、道德信息、违规违纪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诚信信息、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日常规范管理:主要依靠班级规章制度来协调,以寝室和教室为主,做到规范化管理。事务管理:学生个人权益保护、突发事件处理、双困生、奖学金、助学金管理等。将班级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罗列,并把每一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列清楚,依据工作内容和任务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有些工作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其他部门做好协商,这就要提前安排;有些工作,需要班委做好辅助工作,要尽早与班委做好沟通工作。
二、开展有效的组织工作
合理的计划为展开班级管理工作打开了一个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有效的组织能力,当遇到事情时能够第一时间的调动所有资源解决问题。但单单辅导员个人是无法有效的完成所有任务的,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执行力较强、上下团结一心的班委队伍,并制定明确的班委职责及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真正实现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互动机制。并保障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指挥与信息传递链条的完好,以确保各种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及时性及完整性。
同时,辅导员也要重点抓好班级小团体组织中的核心人物。虽然他们不是班委的成员,但是小团体中的核心人物也会对班级同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辅导员要做好宏观的组织管理工作,避免因为繁杂的琐事而导致辅导员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工作中。要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班委及小团体核心人物的作用。辅导员要适当的给予班委和同学更多表现及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够有更多的经历用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及健康的心理发展上。
三、成为身先士卒的领导者
作为一名班级领导者,涉及到班级的大事小情,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做一名称职的领导者至关重要。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才能更好的领导班集体、建设班集体。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如何正确处理同学间的意见争端;如何公平的处理好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等问题,这些都是班级领导者----辅导员需要考虑和处理好的事情。
辅导员与学生管理团队之间体现了领导职能的沟通艺术,辅导员应该积极的调动学生班委的热情并投入到讨论问题、制定方案、探求思路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精神激励等手段来激发他们、开拓思路,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这就是领导运用管理基本职职能中的激励手段。对没有专业管理知识的辅导员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挑战性。但是,打造一个高效运作的班委集体,能够保质保量的、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并完成工作,对整个班集体有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能使整个年级同学共同进步,对辅导员自身领导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责,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关系着祖国人才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以便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urrent quality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necessity of application interactive teaching concept in quality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 is further defined. Then,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above problems.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理念;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
Key words: interactive teaching concept;quality management;courses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68-02
0 引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互动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为在互动教学中,可以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的部分学科的教学中却缺乏这种互动理念,本文主要以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为例,在论述当前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互动式教学理念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 当前质量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互动性问题
《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具有学科的交叉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也就对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该门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典型互动性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适应社会对该类人才培养要求:
1.1 时空拥挤导致质量管理学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
交互性或者说双向性,是人际传播交流的特征之一,但是因为大学课堂时空上的拥挤,本该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几乎变成了“信息”从老师到众多的学生之间的单向的流动,被剥夺了双向流动的课堂教学实际上使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奢侈,使得教学成为教师的“灌输”,学习仅仅是从老师那里“分享”,这个问题此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被批评的较为严重。
1.2 教学方法单一导致质量管理学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 虽然目前质量管理学的任课教师多数也都采用了一定的新式教学方法,但尚缺乏针对本门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设计,很多方面还准备不够充分。当前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作陈述性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部分简单的思考问题,让同学参与课程教学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仅对部分事实记忆清楚,并没有真正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导致学生听课质量和自身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1.3 学生参与度不足导致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缺乏互动性 基于对目前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可知,该门课堂已成为任课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没有回应,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讨论变成了老师的自我讲解。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学习的经验、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听课时候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比较具有娱乐性,或者对他们而言相关性强的知识和信息;任课教师没有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即部分教师提供的案例比较陈旧,无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1.4 课堂研讨内容与氛围的偏离和失控导致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缺乏互动性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研讨过程中,都显示出对书本原理的不熟悉。大多数的课堂研讨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环节。学员对书本原理的不熟悉,在课后不愿意复习和预习,使得课堂互动性讨论停留在比较表面,根本无法结合原理来展开具体课堂研讨。在课堂研讨讨论中,冷场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气氛过于热烈,课堂成了一个喧闹的大战场当然也偏离了任课教师的初衷。在现有的课堂研讨中,由于某些本专业学生人数众多,班级管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证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就成为一个大难题。
1.5 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质量管理学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当前质量管理学教学中,任课教师更多的将主要经历用于课程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对实践案例较为感兴趣,这导致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互动性。而从本门课程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属于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科学,针对这一学科特点,如何有效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就应该成为本门课程任课教师努力的方向。从目前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其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2 互动式教学理念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质量管理教学团队应在专业设计与课程教学组织中,应将互动式教学理念应用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一套新的互动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新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2.1 加强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1 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 质量管理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CAI课件、PPT课件、视频影像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同时,应运用大量的教学视图、易于理解的表格图形等补充课堂教学的兴趣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之一些视频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后,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气氛;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还可以将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学生随时随地都可通过BBS课程论坛、QQ实时答疑和E-mail等进行自主学习。
2.1.2 开设质量管理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聘请企业界人士结合企业的实践,或者邀请国内外大学的知名学者,或者由教学团队中的专家教授就其擅长的质量管理研究课题,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不仅使学生了解前沿理论动态和跟踪实践,而且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质量管理人员的风采,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为后续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1.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质量管理教学团队在抓好教材选用和建设的同时,还高度重视扩充性资料的建设。我们的扩充性资料建设主要是围绕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教学光盘和质量管理网址来进行的。
2.1.4 配套实验教材的使用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任课教师组应编写较为实用的实验教学大纲,结合自编的《质量管理学案例集》和及时更新的网络资源库,实施实验教学。同时,为配合质量管理学教学,教学团队应购买多个专题的英文录像资料,整个资料名为“质量管理革命”,与教材的章节内容配套非常好,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的理解。
2.1.5 改善实践性教学 为适应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发展要求,应建成了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并配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摄像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以便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此外,通过与外界企业合作,建立响应的实习基地,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从根本上确保学习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习教学的有序进行。
2.2 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环节的主要措施
2.2.1 调整心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 当前学生中确实存在一部分有学习态度的问题,或者说学习的惰性。面对这种现象,作为质量管理课程任课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课堂气氛一时的失控,就对课堂讨论失去信心。教师本身不能失去信心,要多用自身的激情去感染学员。质量管理教学团队的教师得拥有乐观的精神,不能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相信大部分学生确实是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知识,教师现在所作的努力就是为了这样大部分需要学习,但未能找到学习方法的学生。同时,针对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存在不愿自学的情况,在进行课堂互动讨论之前,可以布置他们事前预习。
2.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身兴趣 激发学生对于质量管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对自己而言是有用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引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大家知道不同章节学习内容在以后实际工作的具体价值,从而有效规避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抵触心理,即认为学习质量管理课程在以后工作中毫无用处。同时,还可以和大家谈谈面试过程,帮助同学们一起分析面试为什么会失败,找出不足,为下次面试做充分准备。此外,教师在选择课堂研讨内容时,要保证研讨案例的新鲜性和接近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比较接近他们的生活,或者对他们而言很新鲜的案例。对于教师而言选择的课堂互动研讨内容要考虑到内容的新鲜性,接近性和娱乐性。
2.2.3 角色体验,拓展延伸 在课堂互动讨论的形式上要加以创新。除了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质量管理中,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再让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发言,可以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为自己拉票。
2.2.4 注重实践,共同推动 学生在课堂互动研讨中若没有热情,没有动力,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在质量管理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也就是说,应积极推动教学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如让工商管理的同学就可以去企业学习。实践性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当然对于那些企业而言也有好处,在互相的交流中,他们也可以有理论知识的借鉴。这就需要整个学校甚至是整个开放式教育系统加强对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视,推动互动式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让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作为参与者共同参与。
3 结论
由于任何课程的教学是相互联系着的师生双边的活动,即教学过程实质也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质量管理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如何做才能让该门课程教学课堂有效地互动起来,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课程性质进行阐述的同时,分析目前该门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互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即时空拥挤、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课堂研讨内容与氛围的偏离和失控、教学与实践脱节。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伟伟,杨秀丽.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65-66.
[2]任红杰.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3-46.
篇3
关键词:师资管理;教学质量;方法;教师培训;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03-2
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位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迎合时代的变化,现代教育已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递和灌输,而是越来越注重于自我学习,教育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注重于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理念越来越多地渗透于教育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抓好学校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思想的贯彻、教育观念的落实、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其中,行之有效的师资管理又成为学校管理成功之关键。提高师资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成为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
一、师资管理是学校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
1.学校管理的特点和内容
学校管理,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管理对象而展开,学校管理的主体是人,是以学校管理者为主的全体教职员工,而管理的对象既有一定的共性,主要是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但同时,学校管理也有着与一般管理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学校的产品是“人”,所谓“百年树人”,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终身,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就决定了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的展开。其次,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其他劳动者也不同,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个性特征鲜明,而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正处于发展成长期,可塑性很大。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内容庞杂,从微观层面而言,从招生、培养、课程、教材,到教学设备、教学器具,再到后勤卫生,从学生的吃住学,到防火防爆保安全,可谓无所不包;从宏观层面而言,则要通盘考虑学校的内部机构如何设置,人员如何配备,教职员工的评价和考核如何开展,分配体制和薪酬结构在国家既定的框架内如何实施,各种学校管理制度如何制定和落实到位,教育目的如何贯彻落实,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何创新,如何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等,以上林林总总,共同构成了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2.师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虽然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内容庞杂,但是,究其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终究是以“育人”为中心,即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学校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因此,学校管理的重点也就落实到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上来了。大量的学生管理又大多需要通过教师来进行。作为面向学生、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以他们的人格、言行、知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除了学生的父母,教师对学生品行的塑造、人格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知识的积累、理想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伴随着一生。事实上,在那些寄宿制的学校里,以及在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了父母。教师在课堂内外,用什么样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情绪和状态感染着学生,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由此,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地位十分突出,他们既是学校管理者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动参与者,他们既在较大程度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又是管理学生的主力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通过教师教出来的。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体现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将目前普遍存在的“唯分”、“唯考”,一切围绕考试和分数转的单一的考核标准,逐渐向贯彻素质教育,追求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教育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质量的提升。师资质量的提升又与学校师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师资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学校师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围绕教育改革的目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目前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全方位的变革和创新。但是,为什么而改,改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体现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关系到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问题。本文认为,教育改革中必须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和谐、宽松、民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氛围,同时在教学活动和学校一切活动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即,需要明确学校师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开发人、服务人,贯彻人本主义理念,一切以人为中心展开学校各项管理工作。
2.重视并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把好招聘关,注意挑选高素质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外,重视和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是师资管理的重点。一方面,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品德修养、行为作风、穿着谈吐,都对学生产生着最为直接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科学发现能力和科学兴趣,以及思考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的初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提高教师素质理应成为师资管理的核心内容,学校师资管理应以教师培训为抓手,努力开拓教师的视野,着眼于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乃至艺术素养的提高。
具体地说,教师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培训,包含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的灌输,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培养教师的职业荣誉、职业良心、职业归属感,培养教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愿意终生从事教育的职业感情,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三是业务培训,现代社会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如:专业知识的丰富和补充,教学技能的提高等等;四是心理学教育学的培训,包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等;五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培训,如,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到拉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开发,学习、探究、合作、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六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培训,主要涵盖班级管理、课堂管理、活动管理、课余小组管理的方法、技术、技巧等。
此外,在教师培训的方法上,应当具有多样性,除了上课外,还可以采用研讨会、论坛、沙龙、辩论等多种形式,老教师的传帮带,随堂听课、教学笔记、教学心得、教案的交流和评比等,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并与教师激励、晋升机制相挂钩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也是学校师资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需要破除以往单一的以升学率、考分为导向的教师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立体的、全面的、综合的、涵盖教师道德、业务、态度、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绩效评价体制和评价方式。通过科学的考评机制,引导并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
在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根据学校工作自身的规律,对教师进行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并注重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晋升、职称评定、收入分配相联系、相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4.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管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所学校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就难以有高水平的教职员工,更难以产生高素质的学生。学校管理者身处学校管理的第一线,每天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课题,因此,需要学校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篇4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基层管理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
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为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度、对基础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要求,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及基础管理能力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岗位职责要求其一般应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指导他人活动的能力;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及综合素质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处理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及指挥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营销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是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类各专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能力形成、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出胜任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找到基本职业能力与管理学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训练和指导意义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提升整合其职业素质。
3 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作为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本节课程的知识点,然后确定重点、难点,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再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常规课堂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管理学基础就是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教材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使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缺乏系统的实训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只有导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够。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结果是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毕业生。
4 基于岗位要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出发,针对基层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状况分析,就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是基层管理者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能力,笔者设计课堂讨论、调查与访问、课堂辩论、多媒体教学、专题研究等5个实训项目。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实践活动,认为哪些管理实践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等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课堂讨论对管理理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管理者、管理职务、管理层次及不同层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组织学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辩论,使学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管理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通过专题研究,探讨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这一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小组讨论来实现。首先是划分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内容,设计调研方案;其次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分别进行记录;每个小组运用五力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案;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分析报告;实训结束后各小组上交一份管理环境分析报告。
4.3 计划及决策能力
这项技能可以通过3个实训项目实现。首先通过测试评估每个形势的计划能力,使学生明白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次通过为班级编写计划书的形式,训练学生计划书的撰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撰写各类计划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管理游戏衡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与专家决策的异同,使学生基本掌握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能力。也可以结合管理环境分析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让学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
4.4 组织及创新能力
采用分组调查、讨论和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组织及创新能力的训练。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产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到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该单位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掌握该单位的部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提出改革部门设置和部门工作的创新意见,写成调查报告,并画出该单位的组织机构图。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如何进行调查采访和撰写调查报告给予辅导,预先检查各组的调查提纲,并配合做好各单位的联络工作。
4.5 领导意识及指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实质及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和把握领导者拥有权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管理冲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模拟指挥,训练学生有效指挥的能力;最后通过领导方式倾向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发展能力。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沟通体验,加深对双向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重视双向沟通,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
5.1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训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而是充分运用预习和复习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作扼要的说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收集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避免单纯的课堂讲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外收集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技能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5.2 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通过介绍公司主要业务和目标顾客定位、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招聘模拟、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激励、沟通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增强学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能手、职业专家来校示范性教学,以烘托整个职教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安万明.《管理学》实训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83-85
篇5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转贴于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篇6
[关键词] 管理学;基本职能;中学教学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在中学教学活动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组成的班级作为一个组织,教师自然成为这个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指导教学过程按进度完成,实现传授知识的目标. 可见,管理在教学中是潜移默化存在的. 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应该熟悉和了解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行使这些职能,最终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所服务.
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它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和控制这七个基本功能活动. 下面详细阐释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这七种基本的管理职能.
决策职能
决策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方向,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以及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所以,教师应重视决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清晰地了解和认识预定目标,这样才能根据预定目标作出正确的行动决定. 具体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决策的制定依赖于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平常反反复复出现的日常事物的自身规律的总结以及研讨会上的相互交流,从而制订出各种相对稳定的规定和规则. 有了这些规定和规则,日常教学就能向制度化、规范化靠拢,这样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秩序,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培养优良的学习作风,这些都是教师制定决策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规定和规则并非指各个中学都有的自身的常规管理制度,而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用以保证正常展开教学活动的课堂管理. 它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更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把握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计划职能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是说,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计划,只有有了良好的计划,找对了方向,踩准点,才能最有效率地、最有效果地把事情做好.
在教学过程中,计划是教师实施课程、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比如开学初,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计划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在管理学中,计划是进行控制的标准,是决策后所选定的方案. 所以,有了计划,才有后面一切实施的指导和标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除去每年度大体的教学计划,教师还免不了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特点制定各式各样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有针对学习课程的,有针对学习节点的,等等,不一而足. 但无论制订怎样的计划,都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根据“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案例法教学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二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适宜性和挑战性相结合的原则,如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的单元总结和试卷讲评课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三是根据“学生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计划的制订要体现整合性和平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一个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以及学生群体分布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在遵循以上几个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进行计划的修改与完善.
组织职能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目的就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中学教学和管理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配合教学. 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尝试不同的组织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该围绕教育目标进行展开.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应该把观点局限于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提到组织教学是为让学生能进行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样的教育高度. 明白这一点,才能说有能用好组织职能的思想.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组织教学,笔者以为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应搞清楚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很模糊,那组织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以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鼓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
二是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者之间的定位. 笔者以为,“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情感与态度”是核心的部分. 明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能清楚目标是什么,重要环节在哪里,特别是能抓住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弄清楚以上两个问题是组织教学的前提,显然只有前提是不够的,要收获一堂好的课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组织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好的问题情景引入;给足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把握学生开小差的时间,适当引入手段吸引注意力;做好课后总结和辅导. 笔者以为,教师的组织职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组织职能的开发,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挖掘.
领导职能
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去影响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 从学校这个组织来说,虽然教师属于执行层,但由于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形式的主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不同于其他管理机构的执行层成员,二次决策成为其突出的职能,这就注定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当教师收到来自学校的执行指令或按常规需要启动执行程序时,教师便开始了以自我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过程. 从计划(Plan)、实行(Do)到检查(Check)、处理(Action),自始至终都承担着相应的领导职能,沿着PDCA环,周而复始. 因此,教师虽是宏观管理过程的被动者,但更是微观管理过程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承担相应的领导职能.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执行者,而看不到自己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主导”作用的重要的组织者,那么,他将是一个不完全的教师.
激励职能
在一个组织中,各成员的需要和愿望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激励就是通过一定手段使组织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激励他们的方法也不一而足,但笔者以为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目标激励法和榜样激励法.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 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激励学生,我们都要明白一个原则,那就是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教育目标和决策意图通过学生的努力转化为现实.
沟通职能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公认.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 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科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 作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课堂上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教师语言的完整正确、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幽默、有亲和力,还是干瘪无味、缺乏情感、缺乏文采,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教师说话具有亲和力,内容准确科学,遣词造句简洁明了,说话态度亲切自然,表达情感朴实动人,速度节奏张弛有度,语言格调庄重得体,语言风趣、幽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想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易交流的沟通环境.
篇7
[关键词]教学过程 教学管理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45-01
教学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大纲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内容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对策,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为了保障一切教学活动顺畅进行,学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系统
学校的最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决定教育的成果。我们要依据现在的国情、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重新组建学校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具体地说,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必须健全、优化教学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就是人体的一块块骨骼,把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连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
二、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仅是授课者,也是管理者。教师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设备等,直接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应从两方面来增强教师的管理意识:
1.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经常发表学术见解,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挑选优秀教师到优秀单位进修、深造,交换先进的授课和管理经验。教师之间经常交流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优秀示例在全校普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所谓的对学生的“管理”要真正落实到“关心”上。
三、搞好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1.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全体教职工要做好准备,各学科各年级依据课程特点做好课时计划,保证课时划分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度规划清楚。
2.教师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教具,备教学练习,备能力培养措施,备德育美育的熏陶。教案重点难点清楚,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清楚。
3.教师一定要坚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不墨守陈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做到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教学过程要组织严密,安排紧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无知识性错误,做到精讲精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给予尊重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时,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
四、创建美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要求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是指学校的教室,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达,课堂也不再仅仅指教室课堂,还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社会课堂、大自然课堂等等。要使各方面环境都能达到教学要求,针对实际状况,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吸纳充裕的资金,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这其中包括校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争取使各方面都利于教学工作。其次,增加教学设施的投入,针对学科特点及其实际需要添置教学设备。鼓励教师教学多媒体化、保持教学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以致用。第三,肃清校内的不正之风,对于扰乱纪律的恶劣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学生正处于人生观未发展完全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学校、教师要维持好各班级内的纪律,形成优良风气,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环境的氛围。
五、结语
成功的管理不仅仅限于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更需要从人的切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时,更追求和谐的氛围。学校内部从最高领导到教师,只要本着“一切为教育”的理念,教学质量就一定能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杜萍.中小学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我们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摈弃其实是对我们企业家伤害最大的事情,我们的企业家在没有祖宗传承的做人做事的古训和哲学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他们没有自觉的形成一整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没有一个清晰明朗的哲学信念,所以每个人就是一个信仰个体,每个人都认为是自己神,中国的管理思想也是如此,企业家看似很虔诚的去学习管理科学和别人的管理经验,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在他们内心深处其实还是自以为是,所以在中国很难出现管理大师,所谓的管理大师也是做企业还可以并且有一定管理理论研究的企业家们,我们在研究国外的管理思想时,无论是西方的还是日式的,其实他的理论来源都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世界管理学的源头活水。
无论是德鲁克的任务、责任、实践的管理理论,还是波特的差异竞争论,还是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 ,还是明茨伯格的战略和经理人角色 及科特的领导与变革,归根到底这只不过是一些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已,这些手段和方法,其实在浩淼的中国传统哲学中都能找到与他们几乎一致的管理理论。(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韩非子论授权的管理智慧》)
西方管理学家所论述的管理的实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内圣外王”的哲学之道。管理对于人而言无外乎就是:“管好自己和管好别人”,对于企业这个组织而言就是“能形成产业,对外成王称霸,成为某一领域的引领者”,也就是要做到“内圣”和“外王”。西方用了一大堆词语解释什么是管理,可我们的老祖宗就用四个字就把管理解释清楚了,这四个字就是“修己”和“安人”。西方管理学者用一大堆词汇来论述企业愿景,其实我们的古人也用四个字把它说的很清楚,这四个字就是“内圣”和“外王”。想一想,做企业能达到内圣外王这个愿景,这个企业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公司。而西方管理学者论述的实现管理过程的各种理论。其实一部四书里的《大学》就已概括了他们的全部。实现”内圣”和“外王”的管理最终目标,西方管理大师认为要定战略,清晰任务,明确责任,重视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圣先贤在《大学》里论述的更加具体和详细,《大学》把如何实现“内圣外王”明确的提出了“三要素”、和“八个纲领”。《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们从中可总结出管理要做到“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个三要素”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八个纲领。这“三要素”和“八个纲领”与西方管理大师的管理理论异曲同工,甚至比他们论述的更科学,一个企业和企业家必须要做到明德、亲民和达到止于至善,做到这三点,这个企业才能基业长青,才能受人尊重,这个企业家才能成为企业家。明德是企业家自身和所属员工必须践行的做人和做事原则,亲民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止于至善是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一个企业终极目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八个纲领其实就是管理的全过程。无论是德鲁克,还是讲核心竞争力的哈默尔只是从管理企业的实际层面进行论述罢了。
格物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只有仔细研究和分析事务的本质,找出规律,然后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穷究事物的道理之后,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才能致知。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得好,对于是非、善恶有更明确的判断力,知道其合理性所在,才能够择善固执,而且很有信心,才能做到诚意。诚意对管理很重要。企业管理的关键是正心,惟有心正,才能管好员工,管好企业,只有心正,才能不受各种外界和内在不良东西的侵蚀,才能坚守诚信和目标,才能起到示范和带动效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和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没有人监督和检差仍能严格要求自己,达到管理自己的最高境界“慎独”的状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就达到了管理的“修己”的最高境界。“内圣”的过程就基本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属于“安人”的范畴。管理的过程和要务其实就是修己安人,做到内圣外王。西方的管理学主要论述的也就是企业家和员工如何做到“内圣”的管理手段和企业如何在市场上“为王”的方法,而“三要素”及“八纲领”从管理的哲学层面已论述的比较全面了。
篇9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研室;职业教育课程;师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106-02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课程是一门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各个不同专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是集中体现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个性心理特质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它的课程设计既需要以专门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时间来进行统一的教育和训练,也需要融入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是融专门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实践教学高度统一的一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高度统一。生涯规划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这就决定了职业指导教育的连续性,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发展层次上又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高度统一。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在这个阶段的不同发展层次上,职业指导教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大学一年级旨在培养生涯规划的意识,结合专业教育,逐步明确职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大学二三年级,需要根据自身和周围的情况,明晰职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并围绕具体目标,着重培养相关素质和能力。后续阶段则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完善和调整。而高校的其他大多数课程教育,从来只是在某个阶段或学期开始进行教育而没有要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这是职业指导教育的第一个鲜明特征。
2. 强烈的自主性和针对性。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个性类型和价值追求以及能力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个人针对性和导向性,必须强调个人充分考虑到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和外界职业环境的要求。强化对自己的客观认知,确立目标并合理安排实施的步骤和路径,这个特点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所没有的。
3. 突出的广泛性、时代性和变化性。就教学对象而言,其突出的广泛性表现为,不论你学什么专业,处于大学学习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掌握和了解有关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谋求一个人生价值的平台――职业而努力。另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只要是现代社会的人,必需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人生的必修课。就教学内容而言,其突出的时代性和变化性表现在,就业思想教育上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自身素质和特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表现在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上,就是指导学生尽快规划适合自己的生涯,使学生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努力方向,合理确定自己的生涯路线。在就业政策指导教育上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当前的而不是过去的、工作目标所在地的而不是其他任何地域的各种就业创业政策与法规,权衡对自己的利弊,克服择业或创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表现在就业心理准备、就业信息的搜集和使用、就业技巧的掌握和职业适应等内容的指导上,要求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提高职业成熟度。
4. 浓厚的实践性特点。职业指导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鲜明地表现在教学上,不仅需要教师将真知灼见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历练,通过各种实习、见习和实践等活动来体验真实的职业感知,从而对其职业认知产生深刻影响并内化为价值观,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所以,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必须通过参观访问、交流学习、协作互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来接受用人单位或社会的评价、检验和认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句话,对学生实践和活动的体验是职业指导教育、教学上最浓厚的特点。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研室的师资构成
1. 从职业角色来看。首先,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是在高校中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相关领域工作的教师,这就决定了职业指导师资不同于其他科任教师,这些教师必须肩负起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的实践性工作;其次,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是针对高校学生层面进行职业咨询的专业人员。换言之,他们就是专门进行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职业咨询的咨询师。众所周知,所谓职业咨询师,是职业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运用一定的策略与技巧为前来求助的来访者提供特定的服务。所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这个职业角色就具备了职业角色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决定了这些教师的特殊性,即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的资格条件,同时还要具备职业指导师的特殊资格,并要求比一般的科任老师要高。
2. 从教学上来看。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中的教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职业咨询指导关系,首先,从咨询对象来看,高校职业教育指导的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咨询对象的职业、年龄等特质相对固定,咨询者遇到的困难既有一定阶段的共性,也有其专业、个性需求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高校职业指导的针对性要强、个性化要强。其次,从职业咨询双方的关系来看,高校的职业咨询既具有一般咨询关系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师生关系的特点。一般而言,职业咨询关系是平等的、信任的、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兴趣、个性等并要求咨询没有任何的强加痕迹。而在高校中,就业指导教师和求询者(学生)之间的咨询关系则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正式建立咨询关系之前,咨询双方就已经存在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即师生关系。这种双重关系的存在,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在咨询的过程中期望强调师生关系即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而非一般的平等关系。这种特点既考验着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作为职业指导师的一般职业道德,又考验着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既强调教书育人,也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人格魅力,既强调以德治教,也强调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谨言慎行,强调教师的价值影响。
3. 从教研室师资构成状况来看。担任职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大多是直接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辅导员或有关党政教师,而且多以某个专业群相对集中,这样的师资构成特点既是由指导课程的个性化、专业性所决定,也是职业指导针对性特点所要求。因此,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研室的管理机制应具有其相应的独特性。
三、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研室管理策略
1. 以专业群职业指导为基础,强调专业性指导,教研室的管理重心要下移。职业指导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学生职业观成熟与发展的过程,它强调指导的针对性、特殊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研室的管理上要以专业群指导为基础,强调职业指导的专业分类,管理重心下移,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在教研室下按照不同的专业群分设不同的教研组,以不同的教研组开展具体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主,教研室负责统筹学科的发展和全校性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2. 在运行机制上,要构建以教研室的宏观指导为基础,以学院专业教研组为重心,上下互动,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在教研室的层面上,要抓好学科建设规划、师资建设和培训、教学任务的落实、全校性的职业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活动;专业教研组负责具体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职业指导教育的任务。这种机制既便于各种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又实现了学生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并能够凸现出职业指导教育效果。
总之,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研室的管理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研室管理,因为它有着不同于一般学科教研室的管理运行规律,既要坚持学科发展的一般性,也要关注学科发展的专业特性;既坚持师资的一般任职资格条件,也要强调职业指导师的特殊性;既要坚持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兼顾职业指导教育的不同专业的特殊要求。只有这样思考和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研室的管理机制,才能将教研室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形成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良好局面,增强职业指导教育效果。
On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Teaching Office
Geng Yanjun, Yang Shuxin, Zhao Zhichuan
篇10
[关键词]职业技能;物流管理;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73-02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很多企业却面临着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许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经常为招聘不到高质量的员工而苦恼。这种人才过剩与稀缺的两难问题,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尴尬,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不同岗位和对员工的要求都在发生着变化,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为企业所用?换句话讲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是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毕业生很多,但很少有能力胜任外贸出口服务行业的工作。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不仅仅是在招聘员工,更多的是为招聘几年以后为企业挑大梁的人才。”简而言之,企业招聘的优秀员工应该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素质:①完成相关岗位任务的基本技能,包括自身的学习技能;②对工作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责任心。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宽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承担第一线工作,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人才。如何才能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自然离不开高等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园”,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操作性的高级蓝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在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据统计,仅太原市每年物流人才需求量至少在2万人以上。通过对太原市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最大的是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占到了75%~85%,其次是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对人才岗位的需求情况是:物流营销人员比例最高,达到49.61%;与此接近的为运输调度人员,达48.45%,然后是配送作业人员,达41.86%,仓储人员需求为39.35%;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学历要求上,高职占51%、本科占36.7%、研究生占2.4%,高职所占的比例最高。正是基于上述现状,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服务山西本地经济为导向,使所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为满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
在企业看来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践经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高校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这一重要的知识分支。而现代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①宽泛的理论知识面;②管理意识和技巧;③实践经验。显然如果按照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三维知识结构体系去塑造高校学生,去培养高职物流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前面所述的院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难招聘”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综合前面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概括起来应该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见下页表。专业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掌握专门技术的能力,是操作技能的基础,一般是在完成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完善。而操作技能是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需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训练才能掌握。
3 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处理好“教”与“练”这两个环节,使二者达到辩证与统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体系来完成。
3.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山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毕业生未来进入企业的岗位群流向。我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综合素质模块、职业知识模块、岗位技能模块、素质拓展模块。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前面分析已经提到,企业在选择经管类毕业生的时候更看重毕业生的管理修养和实践经验。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而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下面谈谈我院在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几点探索与尝试。
(1)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其培养目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很多需要大型设施设备支持,虽然很多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实训室硬件建设,但不可能面面俱到,且财政压力也很大。所以我院构建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现实中的实际业务场景,使学生分角色轮流担当相关岗位,在体验中学习,以项目或任务的结果作为检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标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快、加深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与国内知名管理软件公司用友、金蝶合作共建ERP模拟实训中心,把企业搬进课堂。通过ERP模拟企业实训,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模拟经营一个企业,在各个企业构成的市场竞争氛围中运行,最终看哪个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实践证明,这种沙盘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平时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2)“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了更好地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我们组织了全体学生参与物流行业的调研。鼓励学生走出去,对太原市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召开了研讨会,共同分析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要求提高自身实战能力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帮助同学成立了具有仿真性、经营性的实训场所——学生超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同时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我们改革教学体系,使其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3)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不断吸取有益经验,并将其引入校内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句话说得好:“职业教育看大赛。”高职教育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岗位适应能力。而职业技能大赛正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标杆,是开展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再有,技能考核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对校内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为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组织了以专门以大赛为目的的各种技能活动小组和社团、协会。同时还成功主办了山西省第一届高职物流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高职杯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和用友公司组织的第七届“用友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均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开展实训教学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4)产教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