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栽培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作物;配方施肥;原理;效益;问题;建议;云南镇沅
中图分类号 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32-02
近年来,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不但使肥料利用率逐年下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破环了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成本,发展可持续农业,就要大力发展优化配方施肥。优化配方施肥即在了解作物需肥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土壤自身养分含量情况,合理确定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肥料种类的确定。配方施肥要求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科学施用传统的大量元素(氮磷钾)肥料,配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做到平衡施肥。二是施肥量的确定。要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水平确定肥料的施用量[1-3]。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肥料用量不足,产量低和肥料用量过多,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三是施肥时间及比例。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作物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不同敏感时期,确定肥料施用时间及合理的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就镇沅县当前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做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系统工作是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大内容之一。
1 优化配方施肥的技术原理
1.1 养分归还学说
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矿物质养分,作物生长在不断消耗土壤中的养分。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减少。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土壤将变得越来越贫瘠。虽然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了轮作倒茬技术,但该技术仅依据不同作物对矿物质养分需求不同的规律,达到协调利用土壤养分,减缓土壤贫瘠速度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中矿物质养分逐渐减少的问题。为保持土壤肥力,要通过施肥的方式补充由作物带走的矿物质养分,实现土壤矿物质养分的平衡。
1.2 最小养分律
作物需要的养分种类多样,数量不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最小的养分种类。在生产中,要重视最小养分含量限制因子,适当增加最小养分含量,提高作物产量。
1.3 报酬递减律
在作物产量不高的情况下,增加肥料施用量,作物产量增加,肥料用量和作物产量基本呈线性正相关规律。而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增加,增加施肥量对产量增加的影响逐渐减小[4-6]。
2 推广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益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镇沅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效益显著
统计资料表明,镇沅县近5年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生产区与传统施肥的生产区相比,粮食平均增产609 kg/hm2,增加收益267.25元/hm2。重点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分别增产518、529、685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9.7%、22.6%、8.2%。
2.2 技术效益明显
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后,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协调了产量因素构成。相关资料表明,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后,平均施肥水平由2008年的240 kg/hm2减少到2006年的201.51 kg/hm2,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由2008年的29.8%、17.4%、43.1%提高到2012年的37.9%、25.8%、51.6%。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看,一些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后,都表现出增产、增质的现象[7-8]。
2.3 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是实施平衡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作物生长状况良好,抗逆性、抗病性增强,病虫害发生较少,减少了农药用量,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较低了肥料损失率,减少了肥料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调查表明:小麦、玉米的秆黑粉病的发病率下降83.4%,水稻胡麻叶斑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病率下降到40%、23.8%,收到了增加农作物抗病性、减少发病率的效果。因而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减轻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3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对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大部分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都已广泛地、不同层次、不同方式地进行了以土壤养分普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最近几年,云南省大部分农业系统单位(包括农业行政单位、农业研究单位、农业学校及农业推广部门等)都配备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如电脑、测配仪器等。先后建成了 土壤配方施肥数据库、土地资源数据库等农业信息资源系统,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农业科研、生产、管理及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肥料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生产类型区施肥模型和肥料配方模式。但就实际推广效果应用过程和效果来看,先进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却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推广经费紧张。在镇沅县,特别是乡级,项目实施过程中,办公经费、试验示范经费、宣传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二是技术推广队伍薄弱。特别是乡级,严重缺乏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村级相关人才更是奇缺,导致技术培训不到位、技术指导不合理、技术总结不客观、不实际。三是技术示范环节薄弱。镇沅县各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软、硬件设施缺乏,再加上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技术实施过程中,没有典型的项目样板,没有典型的示范、试验,无法对农户起到引导、辐射作用,推广效果大打折扣。示范、培训指导的严重脱节使技术推广得不到农户的大力支持。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低。镇沅县是贫困县,属落后地区,很大部分农民对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和需要量,对新技术的理解、应用和掌握落实不到实际生产中。
3.2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区域性、适应性差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区域性很强的技术,同一农作物不同生产区和不同的农作物同一生产区、不同生产区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配方。镇沅县到目前为止,全县都是一种推广配方,没有形成立体性、区域性、科学性、适用性为特征的系统性推广。所提供的配方施肥模式单一,不能代表和运用于不同生产区和不同作物,只能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生产区域。甚至所提供的配方施肥信息资源不健全,仅供参考,而不能运作和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技术,也就是各农作物生产区域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土壤营养状况和生产要求及时地提供相关基数和参数,从而进行系统运作分析,提供科学的配方,最终进行作物施肥。目前,镇沅县各乡镇只有一成不变的配方施肥及有关信息技术体系模式,没有因农作物需求的营养元素和土壤营养元素变化而动态性的技术分析及模式。甚至有一些地区根本没有相关于配方施肥的技术体系模式,或只有一些大概的分析材料。云南省土壤配方施肥数据库软件开发至今,数据库里的运作基数和参数,没有因镇沅县及各乡镇的不同而进行补充、健全。从而,导致这个软件不健全、不具体,理论性强,实际指导性差,不能及时依据土壤营养变化状况和不同农作物生产要求对农作物进行配方施肥。对土壤营养及农作物需求的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跟综性研究,完善理论的真实性、科学性及指导性是全县推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3.3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发展不平衡
农作物优化配方技术推广至今,在其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技术推广不平衡,乡镇之间差别较大。据镇沅县2008—2012年资料统计显示,全县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勐大、振太、恩乐)的主要农作物约40%的面积实行了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其技术推广资金和各种技术配套物资得到一定保障,技术指导相对到位,辐射面广;而山区、半山区乡镇的大部分区域,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不到农作物总面积的18%,辐射面积小,增产增值少。二是农作物间技术推广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如烤烟、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实施面积大;而在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上实施配方施肥的面积则比较小。
3.4 技术服务环节严重脱节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由若干密切联系的技术环节组成的一个技术整体。其中,及时对土壤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和生产要求制定出施肥配方是技术实施的前提;根据施肥配方生产出科学的配方肥料是技术推广的物质基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加强指导是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的关键;农民按照配方施肥技术科学使用配方肥是技术推广的重要保证。镇沅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目前存在技术服务环节严重脱节的问题。镇沅县目前推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部分农技推广部门只管测土配方,且测土取样点少、面小,肥料配方不合理。还有一部分农技推广部门没有相应的设备和相关的专业人员,无法测土取样,没有配方施肥标准。全县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很少与肥料生产厂家合作,对肥料生产和供应几乎不进行管理。测土配方与配方肥的生产及其服务环节上的脱节,是目前镇沅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值得重视和完善的课题。
4 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建议
4.1 加强领导,协调好多方关系
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要涉及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化肥生产厂家、农资流通部门和农民等多个农业经济主体。涉及问题的类型有农业技术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技术转让问题;农业技术部门测土配方与化肥生产厂家生产配方肥之间的技术协调问题;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与接受服务的农民之间的指导与实施问题等。因此,镇沅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加强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领导,协调好有关经济主体的相互关系,把有关部门组织在一起,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处理好农作物实施配方施肥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目前及今后,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
4.2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做好技术推广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一方面是土壤营养元素、农作物生态环境等元素及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生产肥料和产品价格都在变化。依照边际平衡原理,要在获得合理产量的同时,达到最大效益,确定作物生产需要的营养元素及其投入量。为做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在生产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要结合土壤营养状况的变化和农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变化,依据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大加强这方面技术的系统培训学习,特别是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使技术在发展中得到更新,在更新过程中得到推广,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技术的推广得到农民、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要确保一定的培训经费,做好点与面的培训工作;结合其他农业推广和培训项目,开展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强技术的实验示范,做好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资源,保障技术的推广。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有2个重要的目标:第一,实现当季或当年的农作物高产、高收入,第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首先不仅要制定出系统的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计划,更要确保计划的实施。其次结合镇沅县实际情况,做好有机肥的积造和利用。有机肥的积造是一大优势,要加强有机肥积造技术的推广,积造更多有机肥,增加农作物有机肥的用量。再次实现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科学搭配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科学搭配施用,可以全面供应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可以减少养分固定,进一步提高肥效;可以保蓄养分,减少流失;可有效调解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活力,为全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打好基础。
总之,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镇沅县目前和今后农业增产、增值的一项基础性技术,是实现和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前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为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制定一个科学的策略,保证技术真正落实,是摆在各级镇府、各级农业科研部门、各级农资生产和流通部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和农民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 参考文献
[1] 罗桂梅,王春霞.辉南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34-235.
[2] 陈菁华.土壤学南方本[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3] 邱富财.光泽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建议[J].福建农业,2013(1):14-15.
[4] 胡续丽.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应用模式概况[J].北方水稻,2012,42(6):78-80.
[5] 许丽平.测土配方施肥典型做法及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2(22):47.
[6] 曾思洪,李道书,吴梅.浅谈彝良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32(8):129-130.
篇2
近些年,随着我国荒漠化的趋势不断加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风沙干旱,使得人们的正常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荒漠化也会使得土地的保水能力不断的弱化,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致使农民的收入下降,那么为了规避这一情况,并积极改善当前这一局面,就要注重提升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与所在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良好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适应农作物各个生长发育中的需求。那么要选择无病的种子,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还要做到进行整地,保证土地整齐平坦。并且在不同的播种时期还需要选择不同方式的土地栽培技术,注重中耕的实施,为了有效的疏松耕作层,积极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高产途径解析
(一)提升栽培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促使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能有效应对荒漠化对于农村农作物种植栽培等方面的恶劣影响。为了积极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促使农作物高产,就需要注重提升当前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当前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方式较多,有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杂草害虫防治技术等等,但是不同类型的技术对应农作物的耕种方式以及实际的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这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供水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来切实提升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施肥方式方法,积极推动施肥作用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高效率的生长。
(二)注重光合作用
注重光合作用是当前促进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的又一重要途径,一直以来,环境因素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等多个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能够促使农作物充分的吸收养分。对于进一步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也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来进行。第一是采用套作以及立体种植等多个方式来提升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体的收获面积,另一方面还能够延长农作物的生长期限。第二是可以通过人力的方式来提升光合作用,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升光合效率,或者是增列有机肥料也能够提升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光合呼吸。
(三)吸收种植经验
由于我国农作物种植的历史较为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勤劳的人民就总结出关于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方式,随着时间间隔较久,但是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方式方法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仍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当前我国农业种植仍然二十四节气进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创新和改革,也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更是需要积极吸以往种植经验,遵循季节变化的规律,做到因地制宜,合理的提升农作物产量。
(四)其他
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促进农作物高产的方式众多,不仅仅是吸收种植经验,注重光合作用等等,还要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由于土壤在进行耕种后,会出现肥力下降的情况,若是不进行及时的处理更是会造成后续的农作物耕种和发展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积极提升土壤的肥力,通过进行翻土以及适当采用肥料施肥等多种方式来降低土壤肥力的下降速度。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培育出更多的新型种子来实现高产。保证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就需要具备优良的种子,那么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株型等多种方式来进一步提升作物群体方面的光合作用能力,促使农作物的成熟期变长,也能够通过提升单位面积来改善其农作物的面积产量,做到综合应用,提升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在耕种农作物的过程中也可以释放采用植物的生长调节剂来搭配农作物的生长和耕作,这样可以加速农作物的耕种成熟期。与此同时,适当的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有效的演唱玉米的成熟期,促使玉米的成熟期能够从一样的35天拓展到60至70天不等,并且每延长一天,就能增加百分之3左右的产量。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也能够对农作物所需要的温度起到调节的影响,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调温,也有利于种子和幼苗的生长发育,做到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盐渍化等作用。
篇3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人才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73-0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1]。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的应用性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质量农业现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物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社会对农学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合格的农学专业人才,各高校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行业对农学专业本科生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立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多元化”两大现实需求,以“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个性化教育、系统培养”为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创新并建立了农学专业多元教学以及学生分类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投身现代农业事业热情和信心[3]。该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农学专业特点,在三年级时将学生分流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种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作为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作物栽培学教学如何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动,对于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教研组在教学上的一些探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根据不同培养类型,确定理论授课内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在三年级时将学生分流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种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两种类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同,拔尖创新型人才立足于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科技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而复合应用型人才立足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农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农业生产实践、直接服务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两种培养类型的不同,对作物栽培学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按照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物栽培学教学学时为48学时,复合应用型人才作物栽培学教学学时为32学时。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作物形态发育、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作物生产管理等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作物栽培学教研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着重于作物形态及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等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作物栽培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共性知识的教学,与作物生态学等课程配合,使学生深入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而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在教学中偏向于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杂粮等西北旱区广泛种植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措施,为将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物栽培学实验改革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我们也针对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坚持理论和实验教学相配合、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前提下,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分配。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强调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形态观察、解剖学特征、器官建成等的观测,使学生更加能够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增加淀粉含量测定、蛋白含量测定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强调大田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观测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杂粮等西北旱区广泛种植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长势,从田间苗情鉴定和分析、田间病虫害观测及防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品质快速监测等方面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进行深入了解,加深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管理的认识,更好的认知农作物生产管理措施,为将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课程的改革,使得作物栽培学的教学符合不同类型农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立勇,丁艳锋.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雁鸣,李存东,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7,(3):31-34.
[3]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12:50-5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rop Cultivation for Agronomy Bachelor Degree Unde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LIU Yang,ZHANG Bao-jun
(Agronomy College,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篇4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篇5
1、《作物栽培学》的现在教学现况
1.1学生的就业情况
大部分毕业于农学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社会的新技术、新农业接轨,因此,毕业之后到基层参加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实践经验,参加工作之后,无法胜任本工作。
1.2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情况
上课用到的教材以及所讲的知识陈旧。现在课堂上讲的依旧是传统的大田作物诸如大豆、小麦、玉米等等。老师并不能借助于学校所提供的设施使讲课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诸如采用视频讲学、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等。因此,课堂沉闷、学生不感兴趣,求知欲望不强是现在这门学科教学上的“通病”。
1.3实践环节情况
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实践环节,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虽然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甚少,这种“不走出去”的方式必然会使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另外,现在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是实践环节的“诟病”。
2、学科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根据自然界的规律以及现在情况的改变有所调整。并且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与区域经济进行挂钩。我们上课时涉及到的农作物可以是效益较好的例如草莓、西瓜等等。比如上课时可选择5-7种区域型农作物作为自己讲课重点,其中3-4种粮食作物,2-3种经济作物。这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丰富了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另外,《作物栽培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包括两部分:理论和实践。既然该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该加大实践比例。老师要精心提供实验的内容,争取培养出理论较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最后,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作为老师,除了把课本上的内容讲完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近年来本学科的走向以及社会所推崇的农作物品种等等。甚至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的任务,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作为学校,为了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可以邀请本学科的权威人士和功成名就的毕业生到学校做学术报告或者带学生到典范的栽培区进行参观。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时,教学方法的改变往往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使现在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部分的考核,这部分的考核要从纯粹的卷子评估改为包括学生上课的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情况,以及最后的卷面成绩情况。实践部分的考核要从最后递交的实习报告变为实习过程表现和最终的实习成果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成绩比例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更侧重了学生过程中的表现。实习过程表现包括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表现、实际操作能力等。另外,老师上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像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式、循环引入法等。比如,当要讲的内容是嫁接和病虫防害治理时,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组负责一块地。每个组的管理过程有湿地、播种、嫁接、病虫治理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老师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从纯板书向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转变。多媒体授课方式具有提供视频教学等优点,打破了上课的沉闷,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最后,老师可以尝试与学生换位的上课方式来进行上课。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更使学生之间有了一种竞争意识。老师也作为受益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发现自己在讲课过程当中的缺点与不足,及时进行弥补,并且这种方法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不管怎么样,先进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该会提高教学水平。
2.3实践环节的改革
从实习内容上来看,所安排的实习内容和时间要严格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达到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一体化。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春季可以安排垄作、播种等。秋季可以安排收获等实习内容。夏季可以安排田间管理等实习内容。冬季可以安排设施栽培等内容。从实习的方式来看,一要强化自己本校的实习基地的实习,二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本校的实习基地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学生的参与中,会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外,有老师的辅导,在理解方面,更透彻。学校要带学生去参观一些权威知名的企业,并且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安排学生到该企业进行实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建立并并巩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方式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为以后自己的工作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实习的对象来看,作为老师,选择要实习的科目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实习的机会毕竟有限,不能浪费这些机会。作为学生,要为了使自己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优异的表现,要提前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查阅自己要实习的对象和企业,了解该科目的相关研究水平和成果,了解该企业的背景,方便以后自己尽快融于这个企业。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自己的实习才会成功的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6
关键词:农业种植 各因素 结构 影响
农业种植中,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对植物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学结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学的技术以及欧美发达管理思想的替代农业,是每一个农业种植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 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 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需要施放不同的肥料和植物营养素。只有栽培得当,才能保证高效高产的种植。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农作物的需求,也开始追求无公害产品。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已趋于完善,但是对于一些细节之处的处理还不够完善,对其的处理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基于此,笔者就以农作物无无公害栽培技术为中心,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37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农作物的发展也朝着绿色、科学、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和普通的农作物的栽培而言,无公害栽培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对环境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既为无公害栽培,农作物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控制是首要条件,工作人员对于肥料的用量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农作物“徒有其表”,而其营养价值大大减低,重则农药残留过多,严重的威胁人们的健康。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所查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现阶段管理技术进行分析。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于现阶段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在栽培管理中,无公害农业产品的设施有待更近一步的提升;有的地区,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都是零基础,进而建造规模较低;有的地区,在进行设施建造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对于设施的建造盲目的大型化。无公害农作物,顾名思义,强调在栽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的无公害化,但是在实际栽培中,由于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进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无公害栽培;由于无公害栽培技术刚刚成熟,在推广的过程中,仅仅侧重技术或者人力等单个方面,因而在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初期在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下面笔者就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究。
2.1 土地污染较为严重
无公害农作物要求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更接近于原生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高,但是现阶段,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像排放的工业废水不达标,废水渗透到土壤,进而严重的影响土壤的质量。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轻则影响农作物的栽培,重则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2.2 育种,栽培和管理养护等不科学
除了土壤自带的营养成分之外,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最为有效的手段了。适当的施肥,对农作物的生长利大于弊,但是纵观我国各个地区,肥料的使用都已大大超过合适的范围,产品的产量有所提升,但是质量有所下降,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此外,大量的使用肥料,使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减低。
2.3 农药残留相对过多
为了预防病虫害,不可避免的使用农药,适当的使用农药,可以使农作物有效地防御各种疾病,而且对于身体的危害也不大,但是广大的农民对其认识的力度还不够,大量的使用农药,进而导致农作物表面残留过多的农药,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威胁。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无公害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解决土地污染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应从2个方面治理:从污染源进行处理: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对大对环境监督的力度,淘汰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而减少或避免了废气废水对土壤污染;科学的对未污染的土地进行管理,例如在对土壤成分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肥料。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肥料的使用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之外,还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伤害,为此,对无公害农作物而言,也要严格把控肥料的用量,在使用之前应对肥料的成分充分掌握。除此之外,还要一改传统的植物栽培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作物,对土壤的成分进行研究,选择更楹鲜实姆柿希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也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提倡使用有机肥待代替化肥。如此一来,不仅使农作物的质量得到保障,而且还减少了空气和土壤的承载力。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不同的时期,就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育种方面,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投入科研力度,培育出更为优良的品种。在农作物栽培栽培初期,应充分掌握农作物的习性和特点,使后续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农作物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工作,在栽植初期应对杂草进行处理,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做好病虫管理工作。无公害农作物在对病虫害的处理上一般都采用人工的方式消除病虫害,也有采用药物手段进行消灭病虫害。在利用药物灭虫时,应对药物的品种、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量等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了由于农药使用过度影响农作物的质量。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从刚刚成熟到园业化规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对于无公害栽培产业而言,应先从产业化基地建设做起,进而朝着园区规模转型,最终达到增强效益的目的。在对农作物的选取上,不仅要突出当地的特色,而且也要结合经济市场的走向,在对环境进行改造时(像温室大棚的建设、温室工程的建设等),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一体化的打造生产规模,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份额以及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要想使无公害栽培管理和社会的发展接轨,不用沿用传统的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还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进行项目规划,要将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将传统的个体化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发展。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更为优秀的无公害农作物产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本文,笔者对我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3个方面阐述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给出一些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梅雪峰.如何在栽培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无公害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刘丽,方振兴,李龙生.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田间控制[J].湖南农业科学,2010(5).
[3]刘福龙,王振民.浅谈施化肥与农作物产品品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0).
篇8
专利权人:杨雪松
一、容器栽培节水技术
技术特征:
在容器内的作物栽培层下,设专用于储水而与栽培基质完全隔断开的储水空腔,当用此容器栽培花卉时,常规浇灌方法及盆面直接接受的降雨经栽培基质吸收后,余量水分自然下渗进入储水腔内,后期通过毛细管形式为作物持续提供生长水源。如此,灌溉间隔期延长,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当多容器集中摆放栽培时,既可按常规浇灌,也可将多容器用供水管串联在一起,将灌溉用水直接导入某一容器底部的储水腔内,实现一处给水全部栽培容器内完成灌溉的效果。
?优势:
1.灌溉间隔时间延长节水效果明显;
2.应用毛细管原理实施反向渗灌,土壤基质淋溶小,团粒结构好,较之传统的浇灌方法更利于作物生长;
3.若在容器联体摆放中应用此技术,则还可以结合本人研发的另一无外源动力定时定量全自动供水技术,实现全自动浇灌,从而进一步节约劳动力,降低运行成本;
4.技术应用只需对传统栽培容器稍加改造即可;
5.消除了没有花卉栽培经验者不懂科学浇水的困扰。
一、设施园艺与大面积草坪的节水灌溉
技术特征:
灌溉管线预埋于作物栽培层下,供水源略高于预埋管线,配合多项原理的运用,在不附加外源动力源的情况下,实现受控的全自动节水灌溉。
优点:
1、反向渗灌水的蒸发、下渗损耗小;
2、灌溉水量大小完全受控,且灌溉过程不需附加外源动力;
3、浅表基质湿度低,因高湿环境引发的各种菌性作物病害,可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
二、雨水利用与城市内涝的综合治理
技术特征
拦截分流,化整为零;用治结合,化害为利。
优点
1、部分雨水经净化后就地或就近下渗,遵循了自然水循环规律;
2、雨水资源化,拓宽了水源;
3、雨水下渗,提升了浅表地下水位,可有效提高城市空气湿度,缓解热岛效应。此技术哪怕只在一、二线城市得到推广应用,且应用城市夏季日均降温只有一摄氏度,由能耗节约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益都将不可低估。
篇9
一、实施情况
2012年,我乡科学制定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对比试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方案组织实施。水稻田按上中下三等,各抽1户,每户在同一田块中(面积不少于1亩)设三个处理(配方施肥区、常规施肥区、无肥区),上等落实在八一村下石组冉贤勇农户的田块里,中等落实在新田坝村申尚奎农户田块里,下等落实在双河村朱福木农户田块里。全乡水稻田6500亩,其中上等田占40%,中等田占30%,下等田占30%。
二、采取措施
在测土配方施肥同田肥效对比试验农户中,一律选择介绍推广的优良杂交水稻组合,并采取以下农艺措施:(1)一律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组装;(2)采取旱育秧和无纺布盖膜,培育多f壮秧,实行宽窄行拉绳插秧;(3)合理密植,加强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
三、试验设计
上等农户冉贤勇选择T优6135品种,中等农户申尚奎选择中优117品种,下等农户朱福木选择富优325品种,各农户在同一田块中实施,设置配方施肥区、常规施肥区、无肥区,要把配方施肥区和习惯施肥区隔离开来,水稻田间要求筑田埂,防止养分相互渗透,影响肥效,要重点突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领航作用,严格按照我县土肥站制定的不同肥料品种、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要求进行操作。
试验农户每户试验地设置三个处理,每个小区面积为200O。在试验处理过程中,配方施肥区和常规施肥区除施肥要求不一样外,其他管理措施完全相同,随时做好灾害性天气,田间作业(如中耕除草、施药、施肥量、施肥时期、用工投入)等记录;无肥区不施肥,但要同步进行田间除草和病虫防治。
四、试验结果
附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产量验收结果
单位:公斤/亩
通过产量验收结果说明,水稻配方施肥区产量比习惯施肥区平均增产9.3%,比无肥区产量明显增长1―2倍。由此证明,三种不同处理中,配方施肥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还可以说明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配方施肥对农作物的经济性状有差异,同一品种同一地块在不同的目标产量下的配方施肥效果也有一定的优劣之分,由此推断测土配方施肥不受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的局限,其在提高作物经济性状方面的作用比习惯施肥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五、测土配方施肥取得的效果
1、测土配方施肥协调了氮磷钾三者比例,对农民常规施肥比例进行调整,基本达到全乡“稳氮、控磷、增钾”的宏观调控目标。
2、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等大宗农作物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配方施肥协调了土壤养分比例,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经济性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3、测土配方施肥区在土壤贡献率上要比常规施肥区高,弥补了土壤养分不足,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总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我乡得到整体推进,能够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本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践证明在正常年景下配方施肥不受作物品种、土壤类型的限制,只要科学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把握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就一定能够实现增产增收,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值得在道真县乃至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土壤学》
[2]《作物栽培学》
篇10
1旱地分带轮作技术及其成效
旱地分带轮作是指将同一地块、一定年限内种植的农作物实行分带种植,同时根据农作物的顺序合理安排轮换倒茬,使农作物形成一个完善的、理想的复合群体,并具有科学性、连续性的一种作物栽培制度[1]。
其具体技术包括:一是及时翻犁土壤,合理分带。收完玉米,及时翻犁板地3~5 d,然后进行整地耙细,根据不同肥力的地块,采用合理规范化的方法,用绳子按183 cm开厢,其中83 cm种小麦,100 cm种油菜或绿肥,小麦采用丰优2号、兴麦17、兴农五号等优良品种,播种量为60 kg/hm2左右,播种方法为窄幅条播,播幅17~23 cm,空行10 cm。整带播满后,移动绳子为100 cm油菜或绿肥带,播满后又移动绳子83 cm为小麦带,依此类推,播种前施用尿素75~1 208 kg/hm2、腐熟的农家肥6 t/hm2以上,撒施入沟,播种后覆土。在分带时一定要注意,第1带和最后一带必须是油菜和绿肥带,如果不是,需调整带幅。一般在种完1/2时,大体测量余下的1/2,看最后一带是不是油菜或绿肥带。如果不是,则调整一带带幅,每带适当扩大或缩小3~7 cm,使最后一带是油菜或绿肥带。二是适时春播。春播前把绿肥带翻犁入土,15 d后种植2行玉米,规格按50 cm×50 cm,双株留苗,底肥施用农家肥11.25 t/hm2以上(含清水)、磷肥375 kg/hm2,施入玉米窝内。小麦收割后,通过翻犁种植红薯、黄豆或花生2行,施肥按常年施用量和方法进行。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小麦分蘖期,在小麦带撒施尿素75 kg/hm2,也可将尿素溶于清水中浇灌。并注意病害虫的防治,特别是小麦锈病、霜霉病的防治,玉米要及早追肥和除草,并注意秆腐病、地老虎、玉米螟、粘虫及铁甲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实践表明,旱地分带轮作技术成效明显。全镇共验收10户1.69 hm2,占实施面积的0.53%,全年平均产粮5 835.45 kg/hm2,经济作物产值达6 866.85元/hm2,验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旱地实行分带轮作,不仅对合理安排农时,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注意事项
安龙县平均海拔在800~1 500 m,年平均气温15~20 ℃。全县耕地面积中,旱地占83%。多年来,安龙县为了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粮食产量,大力推广旱地分带轮作技术,每年的复种率都在65%左右,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尤其是2011年以来,在广大农技工作者的大力推广下,复种指数不断提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按规范操作、未掌握时机等[2]。
因此,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严格按照规范种植。在旱地分带轮作技术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范化进行种植,严格科技操作规程。即采用拉绳开厢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尺度,统一协调厢宽、带距,达到厢厢一致、行行整齐的效果[3]。切忌窄行过窄、宽行过宽,或宽行过窄、窄行过宽,或一季宽一季窄、中间宽两头窄,以免影响密度调控和田间操作。一般的种植模式要求,主栽作物为玉米、小麦,间套作物为豆类、红薯、蔬菜、芭蕉芋或绿肥,种植规格上以167 cm开厢为一复合带,秋播时复合带内种2行小麦和播撒绿肥,翌年待绿肥犁翻后种植2行玉米,小麦收后种植2行豆类、红薯、芭蕉芋或蔬菜。玉米窄行行距50~53 cm,宽行100 cm。小麦占地67 cm,播幅7~10 cm,其余作物行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二是切忌只分带不轮作。实行旱地分带轮作技术,不仅要将作物实行分带种植,而且要按照作物的套种顺序合理进行轮换倒茬[4]。然而,安龙县大部分地区只是当季实行分带间作,待到下季便全盘翻犁后打乱重来,并未按照原计划在带内套种作物,有的甚至只实行单作,闲置了50%的土地。这样不仅达不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的效果,而且未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甚至还会导致减产。三是栽培方式改变与2种推广相结合。要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真正发挥增产优势,在种植过程中既要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进行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与2种推广、耕作制度改革相配合,确保增产潜力的充分发挥[5]。在品种选择上,应注意选择矮秆、早熟、高产的杂交良种。四是提高耕作质量,进行精细整地,使地块达到平整、土碎,翻犁不留暗垄、覆土深浅一致且适当的要求,以确保作物播种均匀,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6]。
3参考文献
[1] 谭英华.菜粮旱地分带轮作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1999(9):42-43.
[2] 王兴武.瓮安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技术推广回顾与发展前景浅析[J].耕作与栽培,1997(5):56-59.
[3] 陈洪权.旱地分带轮作的发展应用及其效益[J].上海农业科技,1996(2):21-22.
[4] 杨汝才.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1996(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