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的预防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疫病的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疫病的预防

篇1

关键词:动物疫病 疫病预防 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畜牧业经营方式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农业中农区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行业。那么切实以“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是畜牧业发展与增收的有效措施。

1、做好宣传,确保动物防疫效果

宣传工作要做到位。要做好养殖户的工作,努力进行宣传,并使养殖户改善养殖的方法,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强调卫生的重要性,对于死亡的动物要采取适当地解决办法,争取到达一种良好的全民参与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局面。

2、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

动物疫病对养殖业与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也会降低与搓伤农民的积极性;发生人畜共患病时对人类的健康、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与影响。

动物防疫工作由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把动物防疫工作做为对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核,并对县、乡、村三级防疫目标责任书进行签订,其防疫目标与任务要明确,建立与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执行动物防疫法与有关相应的法律法规,以预防为主并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治,强力推行计划免疫与强制性免疫,真正使动物防疫工作正规化与法制化。

3、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1生物药品的管理制度

在动物疫病的预防以及诊断与治疗中,生物药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疫苗就是用病毒制成的生物药品,不当的贮藏方式会导致疫苗失去原有的效价,那么动物在接种后也不会产生抗体,一旦有重大疫情发生,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各级动物防疫机构要制定《生物药品管理制度》,县级动物防疫部门要对生物药品的贮藏,应做到有专人、专库管理,要按照生物药品的贮藏使用说明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对乡级畜牧兽医站也要配备专用的贮藏室以贮藏疫苗,要按照《生物药品管理制度》规定的要求对疫苗的发放领用并进行登记造册,严防疫苗的浪费与流失,禁止乱丢乱放,污染环境。疫苗贮藏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村级防疫员,是当前疫苗贮藏最薄弱的管理环节,其保管的好坏对疫苗的效价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村级防疫员要配备疫苗专用贮藏箱,在疫苗注射过程中确保疫苗的有效接种。

3.2建立建全防疫器械的管理制度

动物防疫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建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组织供应防疫器械,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顺利地开展,并且贮备相应数量的器械以备不时之需。乡镇畜牧兽医站对村级防疫员要配备足够的注射器、针头与消毒器械,并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不能正常使用的器械要进行及时更换,确保防疫质量。

3.3建立防疫登记管理制度

随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深化与工作的需要,在防疫期间,各级畜牧兽医站要对各村的畜禽应认真详细的进行登记,防疫登记簿的建立,要实行一户一卡制,以村成册,真正做到谁防疫、谁登记、谁负责,并做到有据可查,杜绝与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3.4对防疫经费的管理

管理的各级部门对防疫经费的下拨要及时,不能以任何理由或原因拖延、截留与挪用动物防疫工作的各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以保障动物防疫工作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真正做到防疫经费用到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与扑灭等工作的开展上。

4、加强防疫人员的素质提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对县、乡、村三级防疫队伍素质要加强建设,举办定期各类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以用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对防疫员进行防疫知识与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把防疫人员素质真正提高上来。确保防疫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能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要求,切实做到安全接种,保证防疫质量。

5、逐步提高待遇,激发工作热情

由于我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大多数的检疫员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所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以增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人员的积极性与稳定性

6、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管理工作

众所周知,传染病频发的季节是秋春两季,因此免疫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各地防疫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对此工作要长期管理。各地检疫员要深入基层,对于大小养殖场要进行免疫指导,严格控制生猪的健康水平不受侵害。

7、加大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疫员的工作条件与工资待遇。还要采用绩效机制,采取工作与工资相联系的方法,提高检疫员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同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工作的正常顺利地开展提供资金保证。

篇2

关键词:南阳市;动物疫病防控;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4-0087-01

1 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条件差

养殖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物的健康状况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养殖户存在养殖条件差,养殖技术落后,生物污染严重等情况,给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1.2 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免疫

很多养殖户文化水平低,很难做到对养殖动物进行科学的程序化的免疫接种。

1.3 不能正确保存和使用疫苗

在各乡镇特别是山区,由于物质条件差以及具体防疫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疫苗保管和使用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免疫失败。

1.4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差

部分乡镇特别是山区基层畜牧兽医单位业务人员缺乏,畜牧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先进的畜牧生产技术推广不到位,对养殖户畜牧兽医实用技术培训不够,缺乏宏观畜牧生产技术指导和调控能力;兽医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条文、检疫防疫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致使各个环节监管不到位,没有真正收到“以检促防、防监结合”的综合防控效果。

1.5 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动物防疫法》、《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不到位,因而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1.6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不到位

由于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很多乡镇使用的仪器设备落后或不全,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这就导致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在各乡镇有的执行不严,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未开展,因而使疫病的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2 对策

2.1 改善养殖条件,搞好基础免疫

大力宣传国家实行的养殖补贴政策,把养殖补贴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中,帮助他们改善养殖条件,提高机体抗病力。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要深入到养殖户中间去,帮助他们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

2.2 搞好动物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

对免疫动物佩戴畜禽标识,对经过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按规定出具相应的检疫证明,对未检疫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补检,对不符合要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依法处置,限制流通。

2.3 加强业务学习

随着禽流感、猪流感等疫病的暴发、蔓延,使得国内各地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任务十分严峻。这就要求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不断积累处理突发畜牧兽医事件的经验,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2.4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可以印制宣传告示、宣传资料,张贴于交通要道、场、镇牲畜交易场所等显眼处;并采取电视、宣传车、讲座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透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3

关键词:突发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46-02

突发性动物疫病产生范围大、感染极速,同时危害极大,甚者会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所以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势在必行。

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尽管近年来我国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水准在大幅增强,但动物疫病频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特别是目前动物产品贸易越来越频繁,致使人类和动物共患病经常出现。在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缺少健全的法律制度、适宜的管理系统、充足的资金支持、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高端的预防和控制技术、高质量的专家团队等,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从而导致突发性动物疾病的频发及扩散,阻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有效措施来提升突发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准已迫在眉睫[1]。

2 完善动物疫病应急体系是应对动物疫病公共风险的当务之急

2.1 加强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建设,积极防范疫情社会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当前,由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突发性动物疫病在人类中扩张的几率越来越大。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发生人畜共患病的几率逐年增加:2003年震荡世界的“非典”疫情诱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2005年的四川猪链球菌疫情[2],导致养猪行业遭受重大亏损;就在同年,中国出现第一例人类感染禽流感[3]。其后的几年,国际社会还发现埃博拉病毒病、疯牛病、莱姆病,这些疾病对人类社会形成了新的危害。人类与动物同时发生疾病,不单单只危害了养殖及相关行业,而且也会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阻碍,并把人类的健康推到风口浪尖上去,甚至扰乱社会生活秩序,造成社会危机。另外,大量的兽药被运用到动物养殖过程中,致使游锊品兽药残留现象越来越突出,抗生素残留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强化建设中国的动物防疫和应急响应系统是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养殖业是主导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产业,但重复重大的突发性动物疫病,让养殖业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进入20世纪,中国共36类突发性动物疾病每年造成1 160万头猪,45.3万头牛、5.3亿只鸟发生病患。近年来,超过16万只家禽禽流感疫情在中国被发现,死亡率近90%,为预防疫情的蔓延,超过2 000万只禽鸟被杀害。在2006年和2007年间,流行的PRRS致使生猪大规模死亡,使市场中生猪的供给受到冲击。中国养殖业正在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换,突发性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是整个环节的关键点,因此建立完整的防控系统意义重大。

2.3 加强动物疫病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畜牧业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养殖业收入的贡献率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例已达到30%以上,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发展养殖业来增加农村就业率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根据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养殖业劳动力远超1亿人。然而突发性动物疫情对养殖业发展的干扰却愈发明显,如2005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导致养殖户和加工相关产品的企业都遭受了重大的亏损。当前最重要的是增强动物防疫的应急响应系统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养殖业、农村经济、农民收入都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2.4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完善监测制度,实现与国际动物卫生标准对接

中国畜禽总生产量位列世界头筹,可出口量却不到总产量的1%。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因素就是突发性动物疾病。依照《国际动物卫生》的规定,对于没有15种A类动物疫病的国家有权利制止进口还没有彻底解决上述疾病国家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但是我国有几种A类动物疾病,如鸡新城疫、猪瘟和禽流感等尚未彻底消除亦或适当抑制,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出口动物产品。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兽药残留。近年来,中国对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出口的动物产品,已经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多次出现问题,致使动物产品出口受阻,并且严重影响了国际声誉。因此加强动物防疫制度建设,控制突发性动物疾病和兽药残留,是提高我国动物产品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3 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建议

3.1 尽快完善防疫体系

①我国有必要丰富动物常见疾病、中毒、代谢和其他流行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有一个整体的法律构架,并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法律来进行完善。②将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规划具体化,可以从美国对狂犬病、蓝耳病预防和控制程序得到借鉴,再与我国动物疾病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持续提升预防和控制规划,扩大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类型,尤其是突发性动物疫病要加以重视。③加大改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监督系统的力度,做到明确分工,处罚分明,杜绝互相推诿责任、执法不严、等情况发生。

3.2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

要改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持续达到预防和控制的规格。如提高各个等级动物防疫站的水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配备SPF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质量的动物疫病检测仪器设备等。在疾病突发时,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流行病诊断、疫苗测试、疫情、技术培训及其他防疫成本。此外,要集中改善基本的管理系统,如疾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和其他相关管理体系等。

3.3 切实做到预防为主

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中,需要工作人员明确实施“八落实”、“五不漏”和“四个百分百”,以最小化控制突发性动物疾病。要做到分阶段检查、及时报警、紧急措施改善;并在日常疾病的预防中不断加强,例如,严格把控动物疫苗接种,与之和“三位一体”、“竖到沿、横到边”等免疫形式想融合,防止有免疫死角;在规定时间内对农贸市场、屠宰场、饲养环境、畜禽粪便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地方做到全面消毒,严格检查动物饲养、屠宰、运输、贸易、检疫和其他条件,要做到一旦发现潜在的风险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3.4 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体系。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相关技术内涵还需要不断改善。当前动物疫病的种类多种多样,越来越难以控制,提高技术水平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增加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在诊断试剂、药品、疫苗、消毒剂和工具等方面做到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 华,李玉清,徐百万,等.浅谈新形势下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2):75-77.

篇4

关键词:养殖场;动物疾病;管理与控制

我国动物养殖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取得一定进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养殖户动物激动预防与控制相关意识比较低,将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使得疫病预防与控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比较少,如果一旦发生疫病就会迅速传播和蔓延,进而爆发更大规模的疫情[1]。动物疫情的爆发将会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动物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不良影响。

1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型养殖动物疾病的爆发,使得更多的养殖户意识到加强动物疾病控制于预防的重要性。但是,就现状来看,由于动物疾病的不可预测性以及高成本,使得大部分养殖户受经济效益影响而逐渐降低了对疫病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众多养殖场将工作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整个养殖现状就是种养殖轻防疫,或者是有防疫不严密。另外,除养殖场管理意识低下,同时地区防疫管理部门意识水平也同样比较低,对于动物疫病管理工作实施并不顺利。

2养殖场动物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方法分析

养殖场动物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普通病,每种病引起的原因不同,对动物造成的影响的也不同。想要对不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就需要不断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确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方法。

2.1养殖场选址 场地的选择对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养殖户因为受到土地有限、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基本上都是选择密集型养殖方式。此种养殖方式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就养殖场动物排泄物处理方面来看,此种养殖方式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就疫病预防方面来说却具有很大问题,并不利于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因此,在对场地进行选择时,应尽量拉大养殖场之间的距离,保证两个场地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降低传染病的发生以及感染率。另外,过分密集的养殖场往往是疫病爆发率高的地域,因为过分密集的场地中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加上场内猫狗老鼠等动物的来往,就会增大疾病传染的几率。因此,养殖场在建设时应该在周围设置围墙,降低不同场地的流动,境地疾病传染的概率。

2.2保持小规模养殖 养殖场动物疾病的发生大部分都是由病菌引起,而且动物之间的传染相对严重,为有效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染,必须要降低动物的密集度,避免疾病大规模的爆发。针对此方面,养殖户可以将场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养殖规模,以两所小型养殖场代替一所大型养殖场,避免动物过度密集而引起疾病。同时,针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养殖场,必须要加强对新入物种的管理控制。很多情况下新物种的进入不但会对自身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已存在的动物带来威胁。因此,应尽量减少养殖场动物的种源,如果物种的不同型是不可避免的,则必须要在进场前加大对其健康检测力度,确定是否实施定期免疫接种计划和防疫措施,确保外来物种不会对养殖场已有动物造成威胁[2]。

2.3做好检测工作 养殖场必须要加强对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意识,并制定完善检测制度,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周围环境等情况,确定日常、重点防控计划。养殖场应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做好记录,为后期动物免疫计划的执行提供数据支持。另外,还需要将检测记录呈交给当地疫病预防部门,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检测记录的研究,对检测区域做好限定时间内的免疫工作,对于部分抗体达标的动物还需要做好加强免疫工作[3]。最后还需要做好检测跟踪计划,对免疫接种后的养殖场和动物实施动态监控,一旦发生疑似病例必须要加强管理,通过隔离治疗等方式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做好疫病控制工作。

2.4加强养殖场疫病预防管理 养殖场管理是关系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因素,为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养殖场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动物养殖空间小、气温变化、疫苗注射以及环境脏乱差等都会增加疾病发生与传播的概率。另外,湿热的环境会促进细菌的大量繁殖,如果发病后只是单纯的采取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处理,并不能有效解决。因此,养殖场为做好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尤其要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干净,避免大量病菌的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

3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更多大型动物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一旦爆发大规模疾病将会养殖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进而阻碍我国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将疫病防控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遵循防疫卫生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将治病因素有效控制在管理范围内,从根本上提升动物养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磊,黄庆洲,陈勇,等.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1,(12):26-27.

篇5

一、进一步明确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继续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费免疫,保持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牛、羊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炭疽、狂犬病、山羊痘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全乡清静无疫。

(二)具体目标: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率达到100%,规模饲养场鸡新城疫免疫率达100%,农村散养户鸡新城疫免疫率达到80%以上,强制免疫耳标佩戴率100%,确保各项免疫抗体效价监测达国家标准(70%以上),免疫档案填写规范,记录真实完整。

(三)工作重点:在保证免疫密度的情况下,注重保证免疫质量,决不留空白、死角,做好各村、组的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继续实施“骟免结合”和免疫耳标佩戴,进一步强化检疫工作,做到“检疫四到位”禁止无免疫标识的牲畜上市流通,病死畜(禽)严格按“四不一”处理,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100%,加强强制消毒灭源工作,动物屠宰点,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运载工具体地说消毒面达到100%,农村消毒面达到80%以上,切实搞好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等动物疫病的疫情监测和信息报送工作。

二、村防疫员体系建设及管理

1、务本乡村级防疫员根据村、组大小牲畜存栏量及农户聚居、散居等实际情况进行配置,2名、1名、1名、村1名。

2、村防疫员实行村聘村用,纳入村技术干部管理。村防疫员由乡政府、村委会领导和管理,乡畜牧兽医站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及技术监督管理。

三、增添措施、明确职责、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年继续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费免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乡政府负责全乡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的领导,组织各村落实全乡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各项动物防疫工作实行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户包畜(禽)的责任包干制,各村村委会主任是本村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各村民小组长是本组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纳入名村综合目标考核,实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追究制。

(一)工作职责

1、乡政府负责组织制定务本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规划和应急预案。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启动应急预案,检查监督各村、组按照预案的规定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应急处理措施。

2、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和政府“保密度”的要求,加强对村防疫员的领导及管理,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认真履行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职责,认真组织村、组干部、农户、专业大户摸清家底,将猪、牛羊、犬、禽等存栏数量。将存栏数量上报务本乡动物防疫检疫站,同时组织农户将应免动物相对集中管理,组织动员饲养户积极配合村防疫员进行预防免疫注射,确保各项免疫密度。

(二)工作措施

1、坚持贯彻落实“五强制、两强化”的综合防制措施,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技术部门保质量”的防疫机制,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费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按照“五统一”(即统一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标识、统一评价免疫质量),和“五不漏”(县不漏乡、乡不漏村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要求,做到措施有力,责任明确,务求实效,组织做好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工作。

2、加强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工作。

认真做好动物防疫的监督检查,加强强制检疫和强制消毒工作,对屠宰点上市的动物,动物产品实施强制检疫,加强消毒灭源工作。

3、坚决贯彻执行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和销毁措施。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早、快、严、小”的原则,坚决扑杀销毁病死动物,死因不明动物及动物产品及其同群动物的产品,平时村、组干部要宣传、教育群众对死因不明的病死畜(禽)应做到(不食用、不宰杀、不转运、不销售)坚决作无害化处理。

4、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强化疫情报告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网络的作用,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疫情信息员,村、组、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疑似重大动物传染病的,必须立即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政府,坚决查处隐瞒不报、慌报和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违法违纪行为。

5、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我识别能力,充分发挥群防群控的强大威力。

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法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法所称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

本法所称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条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管理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

(一)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二)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

(三)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前款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动物卫生监督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动物及饲养自用动物的防疫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第十条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动物疫病的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研究成果,普及动物防疫科学知识,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一条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十二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对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的需要,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第十六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到动物疫情预警后,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七条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

第十八条种用、乳用动物和宠物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种用、乳用动物应当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九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

(一)场所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二)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三)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

(四)有为其服务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

(五)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

(六)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动物防疫条件。

第二十条兴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申请人凭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名称、场(厂)址等事项。

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包装物、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

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不得随意处置。

第二十二条采集、保存、运输动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诊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四条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逐步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予以公布。

本法所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的区域。

第二十五条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一)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疫区内易感染的;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五)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第三章动物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二十六条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验检疫、疫病研究与诊疗以及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报告。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的单位,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上报。

第二十七条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第二十八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与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及时公布全国动物疫情,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物疫情。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第四章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三十一条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控制和扑灭措施:

(一)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对疫区实行封锁。必要时,上级人民政府可以责成下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迅速扑灭疫病。

(三)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易感染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动物疫病的需要对出入疫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第三十二条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控制和扑灭措施:

(一)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第三十三条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撤销和疫区封锁的解除,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评估后,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三十四条发生三类动物疫病时,当地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组织防治和净化。

第三十五条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按照一类动物疫病处理。

第三十六条为控制、扑灭动物疫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派人在当地依法设立的现有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必要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临时性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第三十七条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疫区易感染的人群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三十八条疫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第三十九条发生动物疫情时,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部门应当优先组织运送控制、扑灭疫病的人员和有关物资。

第四十条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构成重大动物疫情的,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第五章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十一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官方兽医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本法所称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

第四十二条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检疫申报后,应当及时指派官方兽医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现场检疫;检疫合格的,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实施现场检疫的官方兽医应当在检疫证明、检疫标志上签字或者盖章,并对检疫结论负责。

第四十三条屠宰、经营、运输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附有检疫证明;经营和运输的动物产品,应当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

对前款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查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进行监督抽查,但不得重复检疫收费。

第四十四条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托运人托运时应当提供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应当及时清洗、消毒。

第四十五条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动物产品,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可进入;检疫所需费用纳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六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胚胎、种蛋的,应当向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并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取得检疫证明。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引进的乳用动物、种用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第四十七条人工捕获的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野生动物,应当报经捕获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可饲养、经营和运输。

第四十八条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货主应当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处理费用由货主承担。

第四十九条依法进行检疫需要收取费用的,其项目和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

第六章动物诊疗

第五十条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并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场所;

(二)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执业兽医;

(三)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兽医器械和设备;

(四)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五十一条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诊疗许可证。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诊疗许可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凭动物诊疗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第五十二条动物诊疗许可证应当载明诊疗机构名称、诊疗活动范围、从业地点和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事项。

动物诊疗许可证载明事项变更的,应当申请变更或者换发动物诊疗许可证,并依法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五十三条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好诊疗活动中的卫生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诊疗废弃物处置等工作。

第五十四条国家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具有兽医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和注册办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本法所称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

第五十五条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但是,本法第五十七条对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执业兽医、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参加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的活动。

第五十六条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应当遵守有关动物诊疗的操作技术规范,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和兽医器械。

第五十七条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五十八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中的动物防疫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十九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行监督检查任务,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一)对动物、动物产品按照规定采样、留验、抽检;

(二)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物品进行隔离、查封、扣押和处理;

(三)对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实施补检;

(四)对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具备补检条件的实施补检,不具备补检条件的予以没收销毁;

(五)查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和畜禽标识;

(六)进入有关场所调查取证,查阅、复制与动物防疫有关的资料。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需要,经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车站、港口、机场等相关场所派驻官方兽医。

第六十条官方兽医执行动物防疫监督检查任务,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佩带统一标志。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十一条禁止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

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六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兽医机构。

第六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

第六十六条对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十七条对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检疫、监督检查、现场处理疫情以及在工作中接触动物疫病病原体的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颁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或者对符合条件的拒不颁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的;

(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七十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经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

(二)对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动物、动物产品重复检疫的;

(三)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在国务院财政部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外加收费用、重复收费的;

(四)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七十一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履行动物疫病监测、检测职责或者伪造监测、检测结果的;

(二)发生动物疫情时未及时进行诊断、调查的;

(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七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对饲养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的;

(二)种用、乳用动物未经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而不按照规定处理的;

(三)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没有及时清洗、消毒的。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对经强制免疫的动物未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不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处置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以及其他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无害化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屠宰、经营、运输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动物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和动物、动物产品,并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其中依法应当检疫而未检疫的,依照本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兴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

(二)未办理审批手续,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胚胎、种蛋的;

(三)未经检疫,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动物、动物产品的。

第七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屠宰、经营、运输的动物未附有检疫证明,经营和运输的动物产品未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对货主以外的承运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未附有检疫证明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收缴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遵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病规定的;

(二)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的;

(三)动物疫情的。

第八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诊疗活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动物诊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动物疫病扩散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动物诊疗许可证。

第八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兽医执业注册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止动物诊疗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执业兽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动物诊疗活动;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注册证书:

(一)违反有关动物诊疗的操作技术规范,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

(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和兽医器械的;

(三)不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要求参加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活动的。

第八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从事动物疫病研究与诊疗和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违法行为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行为个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不履行动物疫情报告义务的;

(二)不如实提供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资料的;

(三)拒绝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的;

(四)拒绝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动物疫病监测、检测的。

第八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等,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篇7

二、做好控制动物重大疫情所需经费、物资、设备、技术等储备,按年度纳入乡财政预算,动物重大疫情发生后,乡政府要迅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遵循“早、快、严”的原则,做到统一指挥,通力协作,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尽快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

三、疫情的确认和分级由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负责。

四、强化疫情报告制度

1、由乡动物重大疫病防疫检疫工作领导小组按规定统一上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上报告动物疫情。

五、紧急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和部门职责

1、指挥系统

乡政府已成立动物重大疫病防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乡的各种动物重大疫病的紧急疫情控制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及村、组认真落实各项责任,组长由乡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片区动物防疫检疫站,乡财政所、派出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卫生院、乡综治办、工商行政管理所、各村主要负责人等组成,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疫工作的通知》(国发[]1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方案)的通知》(办发[]51号)府发电[]76号等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各自的职责。

2、部门职责

(一)乡政府负责指挥和组织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一旦疫情发生时,按照市区有关规定做好封锁、隔离、病畜(禽)及同群畜(禽)的扑杀和销毁,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强制免疫工作,决策有关重大事项,组织建立民兵应急预备队。

(二)片区动物防疫检疫站

①组织调集驻乡检疫员和村防疫员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②作好疫情的监测、上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全面统计、上报相关数据,为疫情的全面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

③根据诊断结果,协助区动物防疫监督站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等,并参与组织实施。

④指导并参与对疫点内畜(禽)的扑杀、畜(禽)和畜(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工作,监督指导对疫点、疫区内污染物和场所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⑤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易感动物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⑥对疫区、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活动进行检疫和监督管理。

⑦紧急调集疫苗、药品、器械、防护用品等。

⑧参与评估疫情处理时用于封锁、扑杀病畜(禽)及同群畜(禽)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和同群畜(禽)(包括污染物)、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所需费用及误工补贴等所需资金,建议资金使用计划。

⑨培训防疫人员。(组织成立疫情处理防疫预备队)

⑩针对动物发病的种类,编写宣传资料提交政府审核印发宣传。

(三)乡财政所

乡财政所每年应预算安排一定的紧急应急防疫资金,作应急队伍人员及村防疫员、防护用品、扑杀、无害化处理等相关的资金补贴。

(四)派出所

做好疫区封锁和强制扑杀工作,做好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五)乡卫生院

做好动物疫病是否在人群中流行的情况调查、监测及报告工作。

(六)工商行政管理所

加强市场管理,加大对违法经营畜(禽)及其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

(七)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主动配合做好动物重大疫病预防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

(八)乡综治办

做好安全保卫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九)各村组

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动物重大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摸清家底,将猪、牛、羊、犬、禽的数量上报乡动物防疫领导小组,将应免动物相对集中管理固定,组织免疫工作,保证免疫密度。

(十)其他部门要各自做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

六、疫情应急措施

1、当疫情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时,必须启动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指挥机构应急预案。

2、片区动物防疫检疫站发现可疑病例或接到可疑病例疫情报告时,必须立即派人赶到现场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对发病畜(禽)及同群畜(禽)实行隔离和监控措施,限制同场(户)畜(禽)及其产品和饲养员的流动、监督消毒措施的实施,并按规定立即上报。

3、疫情发生后,乡动物重大疫病防制领导小组应立即召开会议,召集成员单位,通报情况,安排布置全乡的疫情控制扑灭工作,及时调集人员、物资、资金,督促村、组和各部门落实各项措施。

4、片区动物防疫检疫站,协助区动物防疫监督站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负责组织、监督、指导对疫点内畜(禽)的扑杀、畜(禽)和畜(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组织、监督、指导对疫点、疫区内污染物和场所等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组织开展对疫区受威胁区畜(禽)实施紧急免疫接种,组织开展对疫区、受威胁区的易感畜(禽)及其畜(禽)产品进行检疫和监督管理,及时上报疫情控制扑灭工作进度和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5、乡财政所负责按规定安排落实疫苗、器械、药品、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补助经费和应急人员误工补助,村防疫员误工补助等经费,派出所协助封锁疫区,扑杀疫点动物,做好疫区社会治安和保卫工作,工商部门根据疫区封锁情况关闭疫区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查处违法经营和行为,其他相关部门做好各自工作,保证疫情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七、其它事项

篇8

一、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免疫任务及责任

(一)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强制免疫制度。目前,国家规定对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施强制免疫和监测,出口生产企业、大型屠宰场、饲养场必须严格依法、规范接受相关疫病监测、检测,对动物布病、结核病、炭疽等病实行计划免疫,强制检疫(检测)和净化。

(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由各级政府负责,镇(区)行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原则,在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各镇(区)负责领导和组织本镇(区)兽医、村级防疫员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预防免疫和疫情控制工作,保证免疫密度和效果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计划与方案的制定和所需生物制品的供应,负责对名镇(区)动物免疫工作监督、指导,配合镇(区)培训村级防疫员(兽医),并对防疫员进行业务监管。

(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各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要认真履行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明确的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19项工作职能和村级防疫员10项工作职能,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发挥监管指导作用,确保免疫质量,保证免疫率、发卡率、挂标率、免疫档案率达到100%。

(四)各镇(区)兽医、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和生物制品使用说明书要求开展免疫接种,做好免疫档案、免疫卡和免疫标识的登记、填写、发放、佩戴工作,并做好防疫工作记录,做到免疫注射方法得当、剂量准确以及档案、卡、标同步。

(五)实行动物疫情逐级报告、快报、月报、年报制度。发现疑似病例,业务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经批准后,逐级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除农业部疫情外,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和报道国内疫情。业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将防疫督察、排查等情况向各镇(区)通报。

二、疫情控制与处理

(一)从辖区外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及役用大牲畜(黄牛),必须向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督管理部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引入;从区域外引入其它动物必须到所在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报批、报检后方可引入。引入后应立即凭原产地检疫证明、消毒证明、运输证明及健康证明到批准单位报检,大牲畜隔离45天方可混群饲养,小动物隔离期为30天。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督防疫员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外引动物落地情况,同时登记上报。

(二)饲养、经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符合动物防疫卫生条件,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在出售、调运动物及其产品前,要按规定向所在地动物卫生防疫监督管理机构申报检疫,凭检疫证明、运输证明及消毒证明调运和出售。

(三)国家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炭疽、狂犬病、乳用动物布病、结核病采取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觉服从当地政府和动物卫生防疫监督部门为控制、扑灭疫情所采取的一切强制措施。

(四)扑杀工作原则。市政府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负总责,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实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经认定后,市政府决定实施扑杀染疫动物及同群,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扑杀和疫情控制措施,并监督染疫动物及同群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相关镇(区)要在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做好扑杀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疫情损失评估、补贴及相关副反应补助

(一)扑杀畜禽补贴范围。强制免疫后患口蹄疫、高致病性离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病的畜禽扑杀补贴按此规定执行,其它计划免疫后患重大动物疫病的畜禽参照此规定执行;未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的畜禽患重大动物疫病的,实行强制扑杀,不予补贴;已经死亡的做无害化处理,不予补贴;发现重大动物疑似病例的畜禽,由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紧急扑杀处置的,参照此规定执行。

(二)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专家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确定扑杀后无害化处理的畜禽补贴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补贴;市动物防疫部门负责防疫、检疫副反应的调查、检验,申请财政资金后,会同所在镇(区),结合实际进行补助。

(三)对直接经济损失,按以下标准补贴:

1、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关于《牲畜口蹄疫防治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市扑杀牲畜补贴规定》(防指发【】号)要求,对患口蹄疫动物的扑杀损失采取财政补贴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办法,市、镇(区)财政各承担40%,个人承担20%;规模饲养场因发生口蹄疫扑杀疫畜和同群畜,国家补助60%,养殖单位承担40%。

扑杀补贴标准:成猪390元/头;成羊200元/只;成牛1500元/头(所有成畜和幼畜补贴有所区别);奶牛扑杀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但最高不超过3000元/头;其它重大(重点)疫病的牲畜如需扑杀,补贴标准可参照口蹄疫补贴标准执行。

2、按照财政部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禽流感动物扑杀经费由中央财政与地方各级财政负担。

扑杀补贴标准:鸡、鸭、鹅等禽类每只补贴10元,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禽类及幼禽、成禽的补贴有所区别;对非禽流感的禽类重大疫病扑杀补贴标准按市政府相关规定执行。

3、为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强制扑杀措施的顺利实施,对国家、省和市未做出明确补贴规定因布病、结核病等其它动物疫病扑杀造成的畜主损失,参照口蹄疫动物扑杀补贴标准给予一定补贴;国家、省和市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已有补贴的不再另行增加。

4、由于进行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强制免疫,检疫副反应引起牲畜死亡的,参照口蹄疫等重大疫病扑杀的相关补助标准执行;引起流产的,孕牛补助300元/头,孕猪补助100元/头,孕羊补助50元/只,狂犬病免疫副反应参照羊的有关标准。防疫、检疫副反应补助由市、镇(区)各承担50%。

(四)经认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畜主不享受疫病扑杀补助:

1、采取各种手段免疫没有免疫证明、免疫标识和拒绝检疫没有健康证明的,对饲养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的;

2、从辖区外引入动物未经报批、报检的;

3、外引动物无强制免疫证明、检疫证明、运输证明及健康证明的;

4、未使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渠道统一供应的疫苗,免疫不在有效期的;

篇9

[关键词] 猪养殖 疫病防治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69-01

猪在养殖过程中,疫病能否被有效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猪养殖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下去。猪疫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很容易出现流行性的传染疾病,对其他养殖产业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畜牧产业发展受阻。所以在猪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猪疫病的防治,而要做好预防疫病这项工作就需要对疫病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做好猪疫病的防治工作,保证我国畜牧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病原

猪的气喘病主要是由猪肺炎支原体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疾病。该种疾病在猪养殖过程中发病率十分的高,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猪在感染了该种疾病之后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咳嗽和气喘,主要对会猪的肺尖叶、心叶以及中间叶和隔叶前缘组织产生影响。猪气喘病病原为猪的肺炎支原体,属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革兰氏阴性,该种支原体不存在细胞壁,其染色体呈现多形性,其中有环状的、球状的、杆状的等形态。其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和分化,但是这种支原体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情况下培养该种病原菌主要是适合在含有乳蛋白水解物、酵母浸出液和猪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生存。在固体的培养基中生长的比较缓慢,在含有一定量二氧化碳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周之后发现病原体的性状呈现圆形,其细胞的边缘十分的整齐,整个菌丛中出现一个隆起的小菌落。该种支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常用的化学消毒药品均能够将其消杀。猪的气喘病支原体对土霉素、卡那霉素、林肯霉素和泰乐菌素比较敏感,因此在与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些药物开展治疗和预防。

二、流行病学

首先,传染源。感染该种疾病的猪和潜在感染该种疾病的猪都是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或者带病猪的呼吸道以及其分泌物中,其能够在猪的体内潜伏很长时期,猪的各种症状消失一年之后仍然可以传播病菌。该种疾病主要从外来猪引入;其次,传播途径。该种疾病主通过呼吸道传染,病原体会随着猪呼吸和咳嗽以及分泌物传染给其他猪,形成飞沫和空气传播;再次,易感猪群。本病只对猪产生危害,不管出生时间、品种以及性别都能感染该种疾病,其中孕期猪和哺乳猪以及猪仔很容易感染该种疾病。公猪和母猪呈现阴性传播;最后,流行季节。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在新发病猪群中常常疾病暴发,病情逐渐加重,病猪的死亡率比较高,一段时间之后呈现出缓和的趋势,逐渐转变为慢性猪气喘。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环境卫生清理和消毒不到位是导致该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猪的气喘病临床症状

猪气喘病主要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同时也是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主要对猪的呼吸道造成影响。发病后主要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患病之后对猪的器官造成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猪的肺部,通常情况下,患有气喘病的猪都会伴有肺气肿或者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出现。猪在感染了该种疾病之后,会延长猪的出栏上市时间,猪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降低,进食量不足。该种疾病任何季节都有可能会发生,其中在冬春和夏秋季节更替过程最容易诱发该种疾病产生。猪个体感染该种疾病之后,其死亡率较低,但是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导致该种疾病在养殖场大范围的传播,会对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上市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猪气喘病的防治对策

猪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养殖自己繁育的猪仔,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疾病的侵入。猪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猪场周围和圈舍的消毒工作,确保为猪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的场所。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饲料的安全管理,禁止向猪投喂已经变质发霉的饲料。此外,还应该注意不断对猪群的生长环境进行优化,定期的给猪注射免疫疫苗,就防治气喘病来说,应该注意在季节更替过程中提高猪的免疫力,可以向猪的饮用水中加入相应的电解质或者电解多维,向饲料中添加预防猪气喘的中成药制剂。在对猪进行免疫过程中要切实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在流行过程中自身可能会出现变异,导致免疫注射失或者免疫力减弱,因此,在进行免疫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配合药物防治,其中中药的黄芪多糖、板蓝根等都能起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结语

总之,猪气喘病的防治需要我们按照相应的流程科学合理的进行。当然猪疫病不仅仅只有气喘病这一种,还有很多。在猪养殖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对疫病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分析,找到相应的预防对策,降低疫病对猪养殖产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永利,王辉,刘长军,高超. 重视畜牧小区动物疫病预防[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2)

[2]韩喜连,阎立良,刘守媛. 将行政合同应用于动物疫病预防工作[J]. 中国牧业通讯. 2011(07)

[3]杨华属. 对农村牲畜疫病预防试行防疫风险承包效果好[J]. 贵州畜牧兽医. 2013(02)

[4]严敏,王进黉. 肉用山羊疫病预防及寄生虫病的防治[J]. 中国草食动物. 2010(05)

篇10

【关键词】动物疫病 防控 建议

近年来,动物疫病逐年增多,一些过去常发的疫病还没有完全根除,新的疫病又不断发生,绝大部分养殖户都面临着生猪疫病养殖风险,给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一些普遍发生、传播迅速、发生面广、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是当前畜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提出如下建议,供广大同仁参考。

1 分析形势,提高认识,增强抓好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重大动物疫情特别复杂,防控任务非常艰巨,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外疫情连绵不断地发生,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几年,国外几十个国家或地区先后报道发生禽流感疫情,且不断发展,呈现扩散蔓延趋势,而且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也在不断增加。二是动物疫情始终来断,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禽流感等疫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候鸟迁徙、野鸟带毒,严重威胁众多易感动物,给防控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四是畜禽调运频繁,容易造成疫病扩散。由于畜禽长途谢运频繁,范围较大,加之畜禽交易市场交易量增加,来源复杂。局部发生和传播疫情风险较大。五是农户的散莽模式增加了防控的难度。目前各地规模养殖量小,大都是散养方式,饲养环境差,防控工作难度增大。

因此,各级政府对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不能低估,对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不能轻视,对防控工作力度不能减弱。要坚决把防控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摆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

2 坚持预防为主,扎扎实实做好防控工作。面对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大防控力度,做到“八个落实”,即落实责任制,明确领导责任;落实防疫经费,提供资金保障;落实基础免疫,坚持预防为主;落实依法防控。提高执法水平;落实基础监测,提高预警能力;落实基础消毒,提高防控效果;落实防堵措施。防止外疫传入;落实科学措施,提高防控能力。实现“五个不漏”,即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头只。完成“4个100%”,即免疫密度100%、免疫耳标100%、免疫证明发放到户率1000%、免疫档案建档率100%。

2.1 强化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抓好动物免疫接种,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率,是控制动物疫病的关键措施。防疫工作的核心靠免疫,关键靠及早筹划,舍得投入,狠抓落实。一是要及时足额落实防疫经费。各地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安排动物防疫资金,落实好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报酬,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保证免疫质量。要坚持计划免疫、程序免疫,坚持动物防疫的科学性、强制性、社会性、统一性,严格操作规程,做到边防疫、边发证、边上标、边登记,确保一畜禽一标识,全面落实免疫证、免疫标识、免疫档案“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要采取“横到边,竖到沿”的饱和免疫模式,彻底消灭免疫死角。

2.2 强化卫生消毒工作,彻底消灭病源。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是切断病源和疫病传播的途径及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生猪定点屠宰场、农贸市场、生猪交易市场要做好定期卫生消毒工作,对畜禽粪便、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户要定期对畜禽圈舍、饲养用具、畜禽生活环境进行清扫和消毒,对病死畜禽要由户主进行消毒深埋处理。

2.3 强化疫情监测,迅速扑灭疫源。动物疫情的准确监测和及时报告是快速处置突发疫情的前提和基础。要全面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对种畜禽场、规模场等关键部位明确专人负责,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快处理”。同时。要建立健全疫情档案,做好登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