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4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家家庭的生命质量。帮助家长掌握必需的教育知识,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自治区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xx—20—年)》及的精神和《克拉玛依区“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根据本幼儿园的特点,不断提升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的职能作用,以服务家长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努力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工作重点
(一)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常规工作,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1、指导站的站长要按时参加组织家庭教育工作例会。平时要挂在网上,以方便工作。
2、指导站要按时上传本学期工作计划和期末的总结到校园网家庭教育栏目。期末上报开展各项工作统计表给家庭教育办公室。
3、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要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家长培训采用讲座、读书交流会、改革家长会、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等方式进行。指导站每学期一次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家长评选表彰。家长学校工作要做到十有,即有组织、有经费、有场地、有教材、有计划、有教案、有作业、有制度、有考评。
4、网页建设工作。及时更新校园网家庭教育栏目,每月至少上传两份资料,要及时报道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将更新内容后的网址转发指导师QQ群。
(二)重视家庭教育专项问题研究,形成系列化讲座。
1、为提高家庭教育理论,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和要求,确定幼儿园分年龄段教学课题设计及其纲目。
2、家庭教育基础常规工作研讨会。
3、安排首期讲师研修班未参加人员培训。
4、征集家庭教育名言及家庭教育指导菜单。
5、家庭教育参赛论文征集。
6、家庭教育公益视频征集及遴选。
7、家庭教育讲座录像课评比。
(三)加强家庭教育队伍能力提升,强化呱呱课堂管理。
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师、讲师授课能力,准备12月份的呱呱课堂。承担呱呱课堂按照要求每次的要求每期3人,每位教师用时15分钟,活动时间为1小时;说课前指导站站长负责将说课教师的说课稿(电子版)发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篇2
我校自2005年以来持续探索“且学且行且思”教学研训一体化模式,着力构建“教学即研究”的校本研训文化,在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性,特别是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1.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心理教育实施水平
一是通过“四个结合”:即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研究相结合,专题培训与讨论探究相结合,实际案例探究与写学习心得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治及教学理论、师德修养、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二是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积极参加自考、函授等形式的专业研修或上级组织的系统化培训『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三是开展了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班主任全员培训,开设了班主任工作专题论坛,就如何进行学生评价、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德育时效性等系列问题进行专题交流研讨,引导班主任提升班级管理和育人水平。
2.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校园和谐人际关系
一是深入开展“爱与责任”、“用心去做”、“真情塑造未来”、“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等主题师德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二是加强《泊中教师应有的十种正确的心态和观念》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我与学校、同事共发展”金点子征集、“寻找微幸福”征文比赛、“今天怎样当教师”论坛、“我的成功之路”演讲、“工作主动——人生成功的阶梯”和“教师心理健康调适”主题片观看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以进取心对待事业、以责任心对待工作、以热爱心对待集体、以淡泊心对待名利、以平常心对待得失、以律己心对待自我、以宽容心对待同志、以自信心对待困难、以欣赏心对待他人、以和睦心对待家庭”:正确处理好“十种关系”:即责任与权利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服从与建言的关系;请示与汇报的关系;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的关系:会上与会下、当面与背后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贯彻上级精神与创造性工作的关系;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三是认真落实《泊中党员干部“三到、三联”制度》,“三到”即:到课堂中去,研究教与学,争做教学工作行家里手;到教师和家长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争做和谐发展促进派;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需求,争做学生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三联”即:每人联系一个学科(或级部);每人联系1至2个薄弱班级;每人联系3至5名学生及其家长。深入到师生中解决焦点和难点问题,力求“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确保各项工作要求到位、指导到位、落实到位。
3.加强教学研究,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思路,引导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以经验交流、论文撰写、案例征集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近年来,我校有4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在上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14名教师在省教科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名教师成功举行了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初步开发出了《好家长成就好孩子》、《家教指南》、《忠篇》、《孝篇》、《拨动心灵的琴弦》、《国旗下演讲》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开课、上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我校和学生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并使用好校本教材《成功的秘诀》,先后进行了“学会合理消费,抵抗不良诱惑”、“好人缘”、“学会学习”、“美好生活,从心开始”、“父母为什么不理解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告别坏脾气”、“考试心理与应试技巧辅导”、“老师,我想对您说”等主题教育活动,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简单的心理保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调节,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二是专设心理健康教育文化长廊,安排了诸如“让自己的思维活起来”、“学习中的自我调控”、“网上的世界真精彩”、“我负责”等主题的教育内容,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充分发挥黑板报、楼道文化牌、宣传栏、校刊《海之韵》、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接受、关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四是设立心理辅导室,设置“悄悄话信箱”,鼓励学生把自己生活的苦恼、学习的烦躁、成长的困惑等问题写在纸上投入信箱中,由心理辅导老师定时开箱,通过书信、电话及面谈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探索,排忧解难。
2.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渗透
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将“教学中是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心理教育:(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3)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4)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5)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3.积极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
认真落实市局《关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指导意见》和学校出台的《泊中教师维护学生心理权益公约》,编印了《泊中全员育人导师制+学习共同体工作手册》,积极推行“尖子生导师制”、“边缘生承包制”、“质量会诊制”和“周记对话”,从导师职责、学生分析与指导评价、过程记录与反思总结等方面入手,重点做好家庭贫困、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导育工作,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正确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建构起实效性较强的常态工作操作平台。
篇3
——伍家实小中南校区2020年春季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学生德育综合评价为导向,继续全面推进少先队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以“墨香气质 香樟情怀”为我校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深化学校雅正德育内涵。以德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生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主线,扎实推进德育工作。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拓宽德育空间,创建“雅正”德育特色校园,创新德育活动方式,扎实走稳中南“雅正”德育工作的特色之路。
【工作目标】
一、疫情期间不在校,隔屏坚持做德育。
充分发挥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育人作用,结合疫情开展好线上德育活动,加强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指导。
二、加强德育建设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进一步落实实施“雅正”特色的德育工作,规范到岗,细致到人。
三、利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结合学生的兴趣开设自主管理模式,不断强化德育素养自我锻造、自我管理继而发挥学生的潜能,催促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丰富德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创新我校各项德育、少先队活动,使活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以“活动——体验——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落实家校联动长效机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继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的合力,落实“五星”家庭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合力推进提升我校“雅正”家庭教育力的德育品牌。
【实施策略】
一、疫情期间不在校,隔屏坚持做德育。
1.以疫情为核心,落实育人提升。
通过校级“雅正讲堂”促进疫情期间德育发展,第一期:加强防疫科学知识的推广,让学生认识冠状病毒的危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公共卫生意识。第三期:结合时令节日3月5日学习雷锋精神和疫情中的雷锋们,开展学习身边的奋战一线的雷锋事迹,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感恩德育情怀。第四期:围绕时令节日“植树节”开展线上少先队队会课。第五期:围绕疫情期间如何正确开展居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让德育隔空落实。
2.携手家长,家校共育提升。
切实做好“雅正讲堂”家校平台,通过第二期:邀请爱有方教育与学校德育联手开展亲自讲座:《用国际视野看疫情》倡导健康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疫情中爆发出的民族凝聚力,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借助线上网络平台有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3.立足网络,线上德育提升。
鼓励学生通过制作美篇、手抄报、书法作品、朗诵、视频作品等形式展示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加强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督促学生在网络学习课间落实好眼保健操和体育锻炼,通过组织体育小达人之“舒心运动”活动等形式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在上学期初步建立新的德育工作机制上,强化德育工作小组管理职责,由学校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德育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及辅导员会议,明确每月德育中心工作,结合我校德育团队整体年轻化的现状,充分发挥德育导师团队及班主任主力军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1.加强德育管理理论---管理育人提升
本学期,我校将以“理论研修”+“活动实践”等集中培训学习的方式继续大力抓好班主任理论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德育育人理论水平,根据上学期“田野观班”活动开展的情况,本学期由政教处继续对青年班主任跟踪指导,学以致用。以自主理论研修为基础,结合我校传统特色德育“雅正讲坛”开展青年班主任读书交流沙龙活动,互通读书心得体会交流管理经验。采取理论学习(每人必读一本德育工作书籍)、实践交流(读书心得分享交流会)、专题讲座(结合“雅正讲坛”进行德育导师进行专题德育成长讲座)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和能力。
充分发挥德育导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我校“青蓝工程”和“师徒结对”的传帮带模式,充分发挥德育导师的作用。德育导师团队在自己所在组内,进行青年班主任德育管理和全员老师德育教学管理进行指导。
重视副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副班主任班级管理责任意识及育人方法,规范副班主任考核标准也是本学期德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形成切实可行的副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及考核方法,纳入学期末绩效考核中。有针对性的对副班主任进行培训学习,明确责任意识,强化德育育人根基,落实德育工作。学期末评选“优秀副班主任”。
雅正讲堂之班级管理 具体安排(以具体通知为准):
序号
时 间
主讲人
主讲内容
66期
第3周
李焱
微课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67期
第6周
许晶晶
我们这样做课题研究
68期
第9周
张颖
青年教师共读一本书沙龙交流活动
69期
第13周
张萍
一课三磨反馈
70期
第19周
周洁
师德师风教育
年级德育导师分配 具体安排
德育导师
帮扶教师
德育导师
帮扶教师
陈原
孙丽娟、房小芸
蔡青
唐岑、王晓彤
郑丹
陈思梦、田丽凤
任晓妍
尤维斯、王倩
李金芳
杨勰、向一丹
毕巍巍
傅舒婷、
2. 立足教研渗德育--课堂育人提升
引导教师切实履行师德规范,提高“全员育人”,“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的意识。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个人员意识到自己的育人任务,并切实承担自己的职责。发挥课程和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把握各学科的“德育点”,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落实德育课程。结合教科研室反思集《思想的芦苇》,切实将德育教育作为反思内容之一,围绕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疑点进行反思(结合教科室的安排,每学期至少1-2次德育方面专题教学反思)。
四月(暂定)
战疫情,教师能做什么?
“领航”先读,反思拟定为课题,撰稿
五月
“迁移”再读,反思再改教育论文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六月
“反思”三读,论文三改
课程成长,我成长
七月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让师德师风贯穿教育过程
三、提升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干部主体作用。
学生在德育素养自我锻造、自我管理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发挥学生的榜样辐射作用,和自主管理的模式,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师德育管理的赋能,减轻教师德育管理的难度。
1. 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育人提升
上学期特将原“星级中队”评价办法进行了修订,拟定了规范常规管理,争创星级中队新的《五星班级考评细则》。关注五个维度:雅正之品--文明守纪;雅正之格--身心健康;雅正之韵--学习习惯;雅正之行--责任担当;雅正之境--劳动卫生的评价,同时设置成果加分项“雅正之质”。本学期将继续完善和落实好“五星班级”的考核制度,做实、做细。有据可依,真正起到制度带动德育育人的良好循环。
具体措施如下:
(1)设置班级量化开公正,透明实时反馈班级日常常规。
(2)每周公开五星班级评分明细,反馈。
(3)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墙及红领巾广播台宣传每月评选“雅正少年”的事迹。
2. 加强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养--自主管理提升
一是重点培养中队、大队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和自主组织学习能力。抓落实,培养他们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做学校的小主人,从小建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提升培训好两支骨干队伍,即值日教师队伍与值日学生干部队伍,提高两支队伍值日工作的自觉性与检查评分等管理水平,做到定点、定时、定岗,加大督查力度。天天检查,及时记载,每天一通报,每周一评比,月月一汇总。
大队管理:由大队辅导员每月一次大队干部例会总结,大队长每周一次会议布置,反馈各部门工作过程与结果,每月一反馈一考核;形成有体有系的大队工作量化表。由大队辅导员撰写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由大队长结合学校大队部工作撰写学校大队部工作计划。纪检部负责落实日常规范动作,文艺部抓实日常及重要文体活动,劳动部夯实日巡查周检查反馈;加强每天两操的检查,强化眼操质效,落实近视防控工作。充分反馈大队部管理的自主化,增强学生管理能力和自信心。并落实好学期末工作总结,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
班级管理:一是本学期各班应加强各班班级文化建设,建立中队管理文化。形成具有班级和年级管理特色的德育育人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学生校园主人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撰稿,建立并完善红领巾广播站,让每个孩子成为校园正能量的因子。三是中队班会回归学生,每周五下午大课间均为班队会活动,大队部将班队会主题下发给班级中队长,由中队长进行队会课的开展,并制定大队干部带低年级的帮扶形式,让学生真正做主任,上好,上活,上实每周的班队会。并由执勤中队和大队干部进行每周检查,反馈。
班队会帮扶 具体安排 (学生名单具体开学后召开大会干部会议在安排)
大队干部
帮扶班级
大队干部
帮扶班级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执勤中队管理:一是进一步优化升旗仪式的程序,增强升旗仪式的仪式感,通过优化执勤中队上岗宣言及岗前培训,增强示范性和辐射性。二是增强队员统筹性、协调能力,让学生在深度参与培养自治能力。三是继续扎实检查—反馈—督查—落实过程轨迹,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养。
3.习惯教育正行为——养成教育提升
一是在培养学生讲卫生,懂礼仪良好品行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讲节约、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期末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的方式,记入学生的成长手册。
二是常规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在贯彻新的“五星班级评比”和“雅正少年”的基础上,再明确每月常规重点及每周常规要点。
三是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队干监督学生的卫生、礼仪、集队、纪律等,每月评进行好人好事评比,逐步让学生从"要我这样做" 转变为"我要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丰富德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性的德育活动,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大力宣传"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意识。
1. 立足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提升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题教育;以升国旗仪式、开学、毕业典礼、入队、等传统仪式为载体,开展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为载体,开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德育融入到月活动中,小活动构建育人切口。通过每月时令主题活动,健全学生人格,促进成长,让德育浸润心灵。
2.彰显德育特色--特色活动提升
通过五星班级评比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结合《雅正十大公约》进行学习,强化。通过每三周一条公约,从“文明、卫生、安全、习惯、守纪、环保、劳动”等多个维度,开展常规检查活动,结合五星班级评价细则落实考核,及时评价,反馈,完善表彰机制。每月进行五星班级亮点展示。抓典型,树标杆。
“德育问题”学生,每月周四中午进行集中交流辅导。
落实“雅正少年”评比,采取月评、学期评比公开,亮点事迹推荐(微信推送、升旗仪式表彰)等方式。增加学生自信,将雅正正能量注入校园,深入人心。
加强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宣传阵地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力争本年度,初步建成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独具文化特色的学校。
继续开展两静(净)课程。上学期,我校以“静能生慧一发现安静的力量,净能养心一挖掘优雅的内涵”为目标,实施“两静(净)校园”新举措,全面打造“人静身净能养心,静思勤研能生慧”的育人环境!上学期,两静课程重在全面督促监管“校园宁静、环境干净、教室安静、穿着洁净”的行为常规。本学期将继续将两静(净)课程结合五星班级考核深化落实,落地生根,将两静(净)内涵和意义深入学生德育提升中。表彰在两静(净)课程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事迹。
3.打造品牌创特色——雅正品牌提升
继续开展“雅正”特色德育活动--校园雅正讲堂,围绕寒假作业,通过PPT展示、现场演讲的方式,各班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择优进行年级评选,择优参加校级展演。
自编寒暑假作业,通过规定版块和结合时事,制定实小中南特色假期作业。通过作业让学生得到全面提升,把德育养成从校内贯穿到校外,家庭中。时时刻刻将德育教育深日人心。鉴于本学期疫情的特殊情况,本次寒假作业的选拔,展示优秀作业,及评选各项作业完成的优秀学生。将陆续以网络“雅正讲堂”的形式进行呈现。激励学生在寒假暑假都能够人心愉悦的健康成长。
继续完善提升“童年印象”艺术节,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和会场布置,庆六一“童年印象”文化节。初步方案将庆祝六一和校内社团展演相结合,校内和班内庆祝相结合,打造台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六一文艺演出。
继续强化鼓号队的训练,本学期依旧采取每周二、四早上进行训练。每月政教处将组织一次验收和考核。本学期内完成各个板块的整合,并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用鼓号队现场奏乐的方式,参与升旗仪式,增强学生们的仪式感。
继续提升校级合唱队的训练,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每周训练两次。将合唱打造成为中南的特色项目。
鉴于我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特点多余声乐专业为主,结合本区的校园文化特色。将戏曲列为德育特色项目。协同教科研室打造精品的戏曲社团,争取在区内形成独树一帜的德育特色。
继续传承“家教家风”的德育特色,将家书传承,深挖传承活动形式,开展多样性丰富的德育活动。
具体措施如下:
1.将“家书”亮点德育活动融入到不同学科教学中,语文:二年级开始学习写书信。品德课中将书信融入学生遵守“亲情孝道”中。
2. 每学期评比“最美家书”(内容设计美观,好看)“最暖家书”(内容文字写的好)“最炫家书”(内容富有创意)。
3. 每学期将家书由家庭延伸到学校在延伸到校外,扩大家书范围,可以结合疫情写给社会各界人士。
五、具体活动安排
1.抓共管聚合力——协同育人提升
开展“爱心家长志愿者护学岗”活动,各班招募2名家长,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按天轮流执勤,维持学校早晨学生到校校门口秩序。
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家庭状况,学习环境,与家长、学生促漆交流,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或生活上的帮助,及时疏导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困惑或障碍,给家长提供良好的家教建议,形成家校合力。
2.家长学校促发展--家庭教育提升
每学期定期与爱有方等家庭教育机构一同开展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讲座。通过学校的平台提升家长的整体育人素养,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完善雅正家庭教育力机构组织,通过教育局五星家庭教育力的评选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家庭教育力的逐步完善与提升。本学期评选出“五星家长”。
2020年春季伍家实小中南校区政教处主题教育月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时间
内容
第一周
1.安排第一周值周人员;
2.制定副班主任安排表;
3.后寒假时代展评活动;
第二周
1. 召开大队部第一次会议;
2. 制定《国旗下讲话》安排表;
3.班级雅正讲堂;
4.部门计划;
第三周
1.召开班主任工作会;
2.班主任拟定工作计划;
3.启动学雷锋主题活动;
4.校级雅正讲堂;
5.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第四周
1.启动“雅正公约”学习;
2.学雷锋主题活动;
3.评选班级“雅正少年”
第五周
1.开展“安全伴我行”主题教育;
2.班主任雅正讲堂活动;
第六周
开展“向英雄致敬”主题班会活动;
第七周
1.召开大队部工作例会;
2.开展“网上祭英烈”网络祭祀活动;
第八周
1.开展青年班主任“读书分享”活动;
第九周
1.大队干部会议工作例会;
第十周
2.雅正少年评比;
第十一周
新队员队前教育;
第十二周
1.开展“我劳动我快乐”主题教育;
2.筹备“童年印象艺术节”系列活动;
第十三周
拟定“童年印象艺术节”系列活动方案;
第十四周
1.评优评先;
2.少先队入队规范检查(新队员队前教育);
第十五周
1.发展新队员;
2.开展“童年印象艺术节”系列活动;
3.表彰校级优秀中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辅导员和优秀队干部;
第十六周
1.召开大队部工作例会;
2.开展“爱眼护眼”主题活动;
3.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
第十七周
各班进行生命安全、行为习惯教育;
第十八周
加强夏季安全教育,监督学生的文明行为;
第十九周
1.期末复习迎考动员;
2.少先队工作总结;
3.筹备六年级毕业典礼;
第二十周
1.制定第八季假期作业;
2.资料归档;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格养成教育
1时代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高技能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今天,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具备健伞完善人格和独立心理素质的人才更受青睐。人格教育作为一种发展受教育瞢人格品质的教育,对广大高职学生而言是促进他们人格主体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促进他们健康、完善人格的形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进取的思想、较强的挫折承受力、不断创新的思维和团体协作精神的必经之路。
2高职学生人格现状和人格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看,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止处于其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时期,人格可塑性很强,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他们强调个性独立与实现自我价值,但同时少部分学牛又暴露注重个人实际利益,集体主义意识淡漠;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接触社会的机会,缺少相应的丰十会阅历;他们在自控能力、自理能力都等方而还缺乏经验,心珲还未达到真正成熟。凡此种种,在他们身上往往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使内心世界处于矛盾当中,产生消极对抗情绪。
从教育方法上看,主要是忽视个性差异,空洞说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把教育内容简单化为卒洞的宣传说教,没有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的内在素质。长期处在这样被动式的服从教育下,学生个体所应具备的丰动性和独创性就逐渐萎缩、消失殆尽或者异化变形。结果使部分学生将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异化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将爪.与集体对立起来。
在教学效果由于过多的偏重于理沦教育,没有实践环的参与,加剧了学生对人格教育的轻视。在教师配备上,过分强调德育老师的责任,没有肜成每位教职工都是学生人格老师的观念。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工作的教师在课时安排、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缺乏有效地投入,没有按要求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缺少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对学牛心理方面的诉求疏导、排遣的程度不够。
从社会发展阶段看,现阶段我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各种社会思潮对住校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学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再加上年轻人易冲动,易止极端等因素的影响,最终都反映到他们的人格养成,使有的学对社会、家庭或自身在理解程度上产生了一定得偏差,造成自己人格的扭曲。
3加强和改进人格教育的方法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及高职生的特定心理特征,应该遵循一定原则,掌握恰的教育艺术。教育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根据学生特点,选取和受教育者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教育引导。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易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乐力。对此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帮助学生排除烦恼,克服人格障碍。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住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当前国家的就业创业方针、政策,熟悉就业程序、途径、技巧等知识,使其在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宜采用启发式和诱导式教育。人格教育和知识教育一样,要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丰动性,并在受教育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思索达到临界状态时,适时的对其进行扁发,使受教育者顿然醒悟,促进学生健伞人格的形成。
教育形式上要把人格教育彻到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去。将人格教育与技术教育融为一体,形成宽泛的教育辛体这其中既包括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同时,专业教师和企业中的实习指导师傅电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顶岗实习前,学院要让学生做好应归工作困难的心理准备。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要定期走访实圳单位,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解决学牛生活、思想上的问题。
企业中的实习指导师傅们在承担学生业务指导工作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而的言传身教。
优化人格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作为教育者位一体的作用。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功能充分发挥并密切配合,把人格教育灌注到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各个方。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篇5
摘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互动作用。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而且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教养、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紧抓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分头实施的途径与规律,使两教在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力量上聚分适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形成优化的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就此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一浅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问题;对策
目录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3)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3)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4)
1.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5)
1.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5)
2、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5)
3.1社会方面........................................................................................................(6)
3.2学校方面........................................................................................................(7)
3.3家庭方面........................................................................................................(8)
3、结语.....................................................................................................................(8)
参考文献...............................................................................................................(10)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 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例如发生在3月5日紫金县育新中学两名初二学生为打游戏机入室盗窃杀人事件就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引发的。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1.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
1.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 )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2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2.1社会方面
(一)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二)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社区(村)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 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对网吧、电子游艺等游乐场所及音像制品、出版物的管理,创作生产、推荐一批健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农村孩子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2.2学校方面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教子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三)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四)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治病那样“对症下药”,“救死扶伤”,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五是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六是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2.3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温馨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人文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儿童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儿童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在这个关系中,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是家庭大厦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长与子女一般地说是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命运一致,关系亲近,这种特点的生活环境,家长具有权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长,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但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家长能否与子女亲密无间,能否严格约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这就看家长的修养如何?若家长的素质、言行不足以让孩子依赖,家长经常说空话,那么孩子就不听你的话,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五)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4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炳昌《家庭教育的五大转变》-8-21
2.涂学昌《浅谈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6-27日
3.杨忠健《家庭教育的作用地位和家教的基本原则》-5-9
4.《家庭教育现代化》-3-3
5.《家庭教育的8大注意事项》-5-22
6.杨启光《家庭教育研究的现代化问题》-7-20
7.黄沧海《探索培养合格家长的最佳模式和渠道》-10-27
篇6
网络德育一般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等。这些德育活动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在德育教育工作等方面利用e路构建德育网络上作了一定的实践与尝试,下面就学校构建e路(网络)德育工作——环境德育网络、e路德育网络、家社校德育网络、师生德育网络、心灵e路德育网络、导师德育网络、班主任德育网络等方面所作的探讨,谈一点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
一、构建环境德育网络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1校本德育环境网络
校本德育环境网是育人之网,美丽的校容校貌有着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振奋和激励学生精神思想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的效果。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阵地,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到“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氛围。
打开学校网站,映入眼帘的美丽校园。学校标志性雕塑,顾况读书台,古崇福寺,灵龟(荷)池,假山喷泉……“亭台碑泉皆为师,花树墙廊均有情”,学校东临智标,西望紫薇;南连史东山故居,毗邻衍芬草堂、徐志摩故居。山水相依,环境秀丽。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拓展了文化育人的空间和渠道。
学校重视古文化的发掘。点击“德育天地”网页,有唐朝著名诗人顾况的读书台,这是顾况后裔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导师顾易生撰写并亲笔题写的《顾况读书处碑记》碑文,有北亚山公园(硖石东山前十二景之一的“北亚晴峦”);有顾况舍宅而筑的崇福古寺(现为校史、国防教育、陶行知事迹陈列室),富有神秘色彩的灵龟池和东晋葛洪炼丹井;有“国防教育园”;有书亭、行知亭、英语长廊、灵池假山喷泉;有每届毕业生栽下的留念树。花草树木,亭台碑泉的“温馨提示、友情告白”,校园是一首诗,一草一木都发挥着她的德育功能。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2活动德育环境(班级主题班会红色长廊参观名人故居寻访身边的共和国功臣参观海宁市气象局)网络资源共享
进入“红色长廊巡礼”板块。“红色长廊巡礼”活动是学校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传统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上海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东方绿舟”,师生同登仿真航空母舰;在展厅里听教官讲解军事知识;参观“国安馆”,居安思危;在航母甲板上接受教官的军训,在智慧大道上与100多位古今中外世界名人、科学家对话;遨游智慧海洋,托起明天的太阳。踏上勇敢者道路,竞渡龙舟,挑战趣桥,翻越障碍,走梅花桩、平衡木,钻绳网,穿越迷宫,挑战自我,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入住地球村,过好生活关,翻被子,套枕套,铺床单;学习生活,学会自理。锻炼意志和品格,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网上浏览这一幅幅动人的镜头,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教育。参观上海科技馆,秦山核电站,乍浦古炮台,东方大港都为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凸现了网络德育的功能。
清明期间“寻访身边的共和国功臣”的真实情景,徒步走进著名导演艺术家史东山和散发着诗情骚意芳香的徐志摩故居,沉浸诗海中。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寻梦诗人成长的道路的一组图片,激励着同学们成长。
在气象局,把气象资料的采集、传送与网络监控,天气预报的制作与。观察百叶箱、风向标、风速仪、雨量器、蒸发皿、日照计和地温测量方法等图文传到网上,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有反映说:在网上阅读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意志,提高了思想觉悟。
二、利用e路德育网络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当今青少年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氛围中,受着社会的深刻影响。在这社会大环境下,传统的灌输性教育和单一的德育目标就显得脆弱和苍白。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利用“两课(班队课和政治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限的德育教育形式。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拓展了德育内容。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时空。
1QQ群德育网络——心语聊聊吧(建立教师、班级、师生Q群)
假期中,教师为学生架设网上沟通交流思想教育成长桥梁。班主任张老师,放假第三天,在她班群中的Q到了X某,与他谈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学会生活,学会尊重,反思学习……与G某谈自信,交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谈保尔成长历程……朱老师她最放心不下的是班中的留守学生,过年了,父母都回来了,这是一个加强联系沟通的好机会,她就抓住时机进行家访,或是发短信的方式进行联系。一个网上沟通思想,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德育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E-mail德育网络
“发个E-mail,把写好的作文传给老师”,“读老师的博文,收获不小”,“发张贺卡,祝老师节日快乐!”学生十分得意如是说,网上交流成为一种时尚。有同学说:我没发邮件给同学或老师就像落伍了似的。
小小贺卡寄深情,师生共贺教师节。这是同学们用自己的诚挚的心灵和纤纤小手用心设计精心制作美化的心灵礼物——“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您是太阳,温暖我的心”“您是园丁,我是花”“您是红烛,照我行”“您为朋友,情真意浓”……呈现出浓浓师生情深的景象。老师们以心换心,在贺卡上回赠寄语,“梅花香自苦寒来”“祖国的花朵需要你我的呵护”“化作春泥护新苗”……校园里流淌着一股暖暖的洪流。小小贺卡寄深情,改变了以往那种赠送礼物、鲜花等到奢侈的节日风,培养了“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王老师班中的学生大多在农村,最使他担心的是,学生回家后忘记了学习,王老师发电子邮件和QQ短信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时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同学们在家收到教师E-mail特别亲切,倍增了师生情意。
3电话德育网络
心灵e路是一条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之路。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显得“人文一点,务实一点,艺术一点”。电话联系与交流沟通更是一件普通的事了。问寒问暖,了解情况,互报喜讯,沟通思想;道个歉,还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德育导师沈老师放假仍掂记着寒假前思想反常的Z某,在电话中耐心开导,谆谆教诲,深深打动了他。
4春雨心理聊天室(晚上6:00——9:00)
据了解,学生心里话有无处诉说的尴尬,学生多数不愿向自己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心理咨询,愿意向不认识自己的或不任自己课的老师或领导咨询。学校春雨心理聊天室如春雨潜入心,润物细无声。他(她)们就单亲子女的心理状态转变;初中学生的情感萌发,似恋非恋,似情非情,似爱非爱,似单相思又非似单相思;以及学业负担重情感,减负与加压;上网与学习,游戏利弊;敲诈与被敲诈,殴打与被殴打;理想与现实,父母与子女,情感与价值,交流与沟通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索。
叽叽……叽叽……Q叫心理咨询老师,犹如去大海畅游,如释负重,心情豁然开朗,消除了心头的抑郁和烦恼,疏通了全身的血管;解除了心头的积郁,渲泄了心中的不悦与痛苦,激活了意泠的情绪,燃烧着蓬勃之朝气,点燃勇气和斗志。
学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还开通了网络咨询,避免了学生与教师直接的面对面的尴尬的接触与碰撞,增强了学生心理咨询的勇气和信心。给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场所,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环境。
5心灵驿站
E-mail走进学生心灵,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和谐校园。心情不好、心理有疙瘩去问心理辅导老师,写信到“春雨信箱”,学习成绩下降可问任科老师,被人敲诈向政教处报告;食堂饭菜太贵、数量少,玻璃破碎,跟老师有矛盾,老师随意压留学生信件,谁为学生主持公道。上网,发邮件到“校长信箱”“春雨信箱”可帮同学们解决这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学生的维权意识强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家长在校园网上搜索到“家庭成功教育专家和知心姐姐专题讲座资料”,在网络中找到了阻拦我们孩子成功的瓶颈,为孩子找到自信,心头一亮。
三、依托e路德育资源载体健全家社校德育网络
1警庭校共建网页
警庭社校四方共建,法制讲座、四周环境整治、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政策法规和各个活动的内容呈现在网页上,通过浏览和阅读,增强了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各阶层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进了学校的法制建设,形成了一个四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
2社校共建
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十个一活动,开展“十个活动日”活动:报到日、启动日、宣传日、环保日、学习日、运动日、示范日、书画日、孝敬日、表彰日。活动掠影,精彩舜间,家庭内外……形成了社校德育教育网络。
3家校共建
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共商教育大计。委员们通过网络就学生中“5+2=?”、“学生的家庭教育和与子女的沟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为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假借校园德育网络架设德育工作交流舞台
1班主任德育网络
在班主任网络论坛中,再谈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讨论激起了教师的共鸣,全校教师参加了这次讨论。经过一个学期的激烈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它是一个师德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也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更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网络发挥了它的作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德育工作也在网络上成为热点。谈论手机现象,后进生教育,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成为网上研讨的热点。
2德育导师网络(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导育模式)
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既管又导,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新模式。在这个背景下,建立了德育导师网络。“德育导师”在网上关心帮助学生,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他们的成长,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网络整合,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把“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德育导师工作模式和先进经验,在网上共享,不断总结,深入研究,共同发展。让德育导师网络真正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3德育网络论文
通过班主任校本培训,撰写教育论文及教育案例。为问题学生诊断与把脉,开出“心灵处方”,上传到学校“德育园地”栏目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让全体老师学德育,用德育,成为德育工作行家里手。在网上交流读书心得是教师相互促进与提高的有效措施,赢得大家的跟帖,学习,评论,赞赏,推动了教师的读书充电热。
4班主任博客网络
每个班主任都有一个博客。用教师自己的行为道德,高尚情操、品质意志,潜移默化地去震撼学生心灵。2005年,学校创建“班主任博客群”,到目前班主任都自己的博客。韩忠老师的“花脸青衣·班主任手记”;张沁老师的“莲之梦·班主任手记”;梅雨老师的“梅之雨语·岁月屐痕”……交流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工作经验,受到大家的喜爱。
总之,学校构建e路德育工作网络,从“环境德育、e路德育、家社校德育、师生德育、心灵e路德育、导师德育、班主任德育网络”诸方面思考、探讨和研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和社区四结合立体德育网络,探索现代德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社区和家长整合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邵培仁·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
[2]谭细龙·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教育学刊·2001-1
[3]王炳仁.《班级教育理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4]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湘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读》.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6]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草根2004
篇7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15.简.斯特里劳.《儿童心理学》.阎军译,韩进之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篇8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姓时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孩子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膊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这位小朋友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位姓余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她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过程中,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总是要到深夜1、2点钟才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科学培训活动,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报名前往,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庭教育、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跑者,成为一名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追求的目标。因此,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潜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论文评审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着,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指导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
篇9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大学新生,辅导员
21世纪注定是一个发展更迅猛、竞争更激烈的世纪。它具有节奏快、竞争强、风险高、压力大、信息多等一系列特点,将使人们的心理承受空前的压力。当代大学生要在21世纪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然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而转向对内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因而出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因此,了解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无疑对我们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有裨益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直接教育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导者。他们怎样工作更加有效值得我们商榷研究。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当中辅导员辅导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
(一)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困难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认知也能自然而然地跟上这种转变。首先是生活上不能自理;第二,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第三,理想和现实差距的不适应。
(二)进入大学后的人际交往困惑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大学的师生关系同中学时代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突出。首先,同学都来自祖国各地,彼此差异很大,经历不同,学习、生活、风俗习惯不同。其次,目前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全家人都迁就他们;而到了大学,大家谁也不愿意迁就别人,对自己要求随意,对别人要求严格,由此引发人际关系问题。再次,一些贫困大学新生,自我评价偏低辅导员辅导员,担心别人看不起,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和同学交往,表现出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龙源期刊。
(三)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问题
新生进入大学后,进入了和高中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的学习具有高层次的专业性、探索性、多样性等特点。学习的内容增加了深度,课程也有所增加,而且从理论上升到了应用和实践上。大学的教学模式是自我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很多学生不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老师如此大信息量的授课方式,思路上跟不上,不知道怎么记笔记、选课和利用图书馆,更不知道怎么支配如此多的课余时间。
从根源上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其心理渊源,他们的问题大多来源于中学乃至幼年时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当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征加上教育的缺失;学习压力的沉重与竞争的激烈等等都会造成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这些心理缺陷会进而由一定的“问题行为”表现出来,如厌学、暴力、孤立不合群、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生活目标、追求享受、个人主义等等。若仅仅将这些问题解释为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只运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心理学的知识会让辅导员们以新的视野去看待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会给辅导员带来新的工作途径。
二、心理学在辅导员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心理学的知识至少可以帮助辅导员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大学生辅导员辅导员,正视大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寻找更合理的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帮助辅导员们自身成长,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好师长。
总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辅导员的工作将会大有裨益。但这也需要辅导员们不断学习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从而对辅导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一年级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个关键的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才尽早的预防、应对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疏导和调试,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才,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申小莹,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3]韩兆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意义及加强的途径[J].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
[4]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孙颖,陈士俊.应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9) [6]高希庚,孙颖.大学生心理保健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
[8]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9)
[9]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景莹.大学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1]李瑾.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学[J].考试周刊.2008(27)
[12]刘辉,熊锦.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08(4)
[13]王晓霞.论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法制与
篇10
关键词:新生教育体系;大学本质教育;大学本质教育定位及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92-03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工程,是大学生进行个人生涯规划的重要起点,直接关系学生求学的价值追求和实际成果。现阶段大学新生呈现的群体特征要求新生教育要与时俱进,科学调整,更好地引导新生认识、接受和规划大学,实现大学及个人的价值诉求。
一、高校新生教育现状和学生“普遍性迷惘”状况概述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须实现从中等教育的过渡,新生教育具有“本科前”的阶段特点,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体系建设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生角色转换、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大学生涯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西教育理念比较等方面,并侧重体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手段的探索。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求学动机多样化,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迅速消退,在进入大学初期突显了在自我认识、对大学和专业认识、大学学习和集体生活、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意识、行为和心理问题。笔者对所在学院2009-2012年级、同一学系的43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迷惘率高达80%,随着年级的递增有所降低,但比率仍持较高水平,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集体生活及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困难较低,但迷惘率仍有44.5%,特别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及大学培养目标的模糊直接影响了其大学规划和学习的效果。其中,大一新生最普遍的迷惘症状包括:不清楚自己为何读大学,不了解大学是怎样一个概念,不掌握大学教育的规律和培养特点,与此对应高校学生管理也相应呈现了以学风建设为关键的一系列工作难点,其原因正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所求学环境的本质和体制特点了解太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或职业培训所,必然会导致对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误解与迷失[1]。此,将大学的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本质教育基本包涵大学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四大主题,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专项的新生教育课题具有其必要性。
1.我国大部分家庭及学生个人缺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才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大学,董宝良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水岭,1949年以前为近代教育史,1949年后为现代教育史。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实行高考扩招,录取率从4.7%提高至2012年的75%,2012年接近增加了685万大学生,②绝对数量的剧增显示庞大的学生群体涌入大学校园,但是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③。
从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及家庭大学生比重数据得知,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在近二十年才培养出第一代大学生,中国大多数家庭并无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氛围和传统,大部分学生求学的价值判断来源于父辈,而父辈接受高等教育并了解大学本质特点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对高等教育和大学本质的理解,“大学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怎样读大学”等关键问题并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播和熏陶,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读大学功利化、短浅化和迷惘化的趋势,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和文凭,盲目追求并不擅长与喜爱的热门专业,经营大学不知所措毫无方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误导了大学的本源与宗旨[2]。可见,家庭及个人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传统,正是新生教育需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这一大人文课题。
2.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是其他新生教育主体的前提与基础。大学本质教育是一项人文素质教育,是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识类教育。深入探讨和学学的历史,特别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发展的中国特色高等学府,能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大学诞生的原因和目的,了解我国知识分子子和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明确自身求学的根本所在,重塑追求真知,探索科学,思辨人生的价值追求,预见自身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和奋斗前景。世界上只有1%的大学是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性科研机构,99%的大学是综合人才培养兼顾创新④,理解现代大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专业选择及学习安排,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配合完成学校的教学培养。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炼大学精神,是对高校特质、办学理想、办校特色、人才培养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提炼,得到师生认可并充分体现在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一种规范力量,对大学精神的研讨和灌输有利于师生达到统一步伐,实现共同进步的双赢结局。可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大学新生对所在的求学体制、环境和自我本身形成历史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的判断,理解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成才路径,了解所处教育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机会,并运用各种资源和科学的学习方式展开主动学习。解决大学生求学的最根本困惑,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理解了大学和高等教育,大学生涯的许多关键问题和选择亦能迎刃而解。
三、大学本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新生教育体系的基础课程,不是独立的专题,要融合其他教育主题共同开展新生教育,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有所不同[3]。完善后的新生教育体系如表1所示。
2.课程设置可涵盖大学的起源与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发展的各项问题专题研究、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提炼、大学各类专业教育的特点与歧异、名校风采与往事、校史校训、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如何实现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由人文社科专业教师与专业导师作为主导,结合辅导员其他教育专题开展课程,设置一定的必修学分和考核标准,使师生共同重视该项教育。以大学本质教育为起点,建立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新生研讨会”制度,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和体验式教学开展大学本质教育课程,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学习,阅读讨论、名校交流等方式引导新生对该领域进行探索,可使受专业限制的新生在专题学习中广泛接触社会和人文知识,扩展知识面,培养博学好学的态度,塑造良好的文化感,同时可以通过小班讨论来提高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新生体悟大学本质。大学本质教育灌输的是一种概念和精神,除了专题学习,还应突出时代特色,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学校及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使新生在实践中感受大学魅力,领悟大学本质。高校为教师参与师生交流搭建平台与激励政策。从大学校长做起,由校长给新生主讲大学本质教育的第一课,大力健全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在绩效考核上鼓励与要求教师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业、生活、指导成才等方面给予指导,营造大学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博学讲坛、校园美学,推进课程及课堂改革、支持与推动学术科技竞赛等举措营造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指导体系,切实解决新生对于学校落差,专业与兴趣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新生关注大学本身,明确大学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的需要,引导新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合理规划大学生涯[4]。
通过优秀的社团平台带领新生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打造社会实践品牌活动,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投身实践,通过实际行动理解大学培养宗旨,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人才。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需要在学识和工作方法上不断进取,要利用QQ、博客、微博等网络手段开展个性化的思想辅导,提升解惑和服务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新生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每一代学生的特点进行调适与实践,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5]。大学的特点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不断微调和沉淀,将其定位为新生教育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一课,必能使新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好地实现大学理想和人生目标,使高校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得到较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梁娟,满忠训,周艳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七所高校的调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9.
[3]黄倞朗,郑华,巫晨昕,赖仁启:浅谈大学新生教育[J].时代教育,2012,(1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